如何改写古诗夜书所见(精选9篇)
对古诗《夜书所见》的新理解 篇1
其一,有老师说:“南宋词人张镃(zī)在《满庭芳·促织儿》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于是说“知有儿童挑促织”也是描写“儿童在夜里捕捉蟋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怎能以张镃小时候在夜里捉蟋蟀就能说《夜书所见》里所写的儿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时捉蟋蟀呢,难道说儿童夜深就不能斗蟋蟀吗?
其二,更有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的刊物上说道:“细细想来,孩子是想在夜里得到促织,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 白天是很难捉到促织的,只有在夜晚才容易捉到”、“ 促织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儿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这些说法是有待考证的。第一,有过捉蟋蟀、斗蟋蟀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儿童)捕捉促织主要是因为爱玩蟋蟀,而非“不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第二,夜晚拿着灯笼捉蟋蟀绝对比白天难捉到。在白天,促织很难逃过捕捉者的目光,晚上就不同了,促织只要有机会一跳,不要说古时的灯笼,就连现在拿着手电筒,也难跟踪上。第三,捉蟋蟀很多时候也不用翻动泥土。“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入秋捕获的斗蟋绝大多数都不“住在地表以下”。若教师们不改变这种解释,岂不是误导了学生!
再三,如按原意来理解古诗,全诗的结构就变得有瑕疵,理解“客情”,不符合常情。一二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发出声音和拂面秋风,催起我的思念感情!”三四句“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啊!又催起我的怀念感情。”本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诗中“动”“知”两字的承接作用。一二句所写事物已经触动了诗人的“客情”, 三四句理应抒发“客情”,不该又描写眼前事物。客居他乡的诗人的“客情”更应是记挂家中亲人,而不会想自己童年的事情。以诗人叶绍翁的作诗才能来看,应该是不会犯如此败笔的。
最后,容笔者再次谈谈对全诗的理解。
夜书所见(xiàn)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全诗)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在教学上,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对的,就得拿出理论依据去坚持,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有误的,就果断地改正,才是我们的教学正道。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 篇2
王淑娴
学习目标:
1、认识《夜书所见》中的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导入: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
3.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简介作者。
活动一: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活动任务:讨论“怎样读好这首诗?”
活动任务: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诗读通、读顺,并想想应该怎样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2、组内轮读,注意读出节奏。
3、请一个小组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4、师出示古诗节奏线指名再读古诗。
5、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分析字音、字形及字义。
(3)全班齐读生字。
活动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任务:
1、朗读诗文,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在小组长组织下交流诗句的意思。
4、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师生梳理,相机板书。
活动三:品读诗文,品味诗蕴
活动任务: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活动任务:
1、师配乐范读古诗,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在小组长组织下交流讨论。
3、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师梳理,完成板书。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篇3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如何改写古诗夜书所见 篇4
下团城学校 李兴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意思。(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诗歌大意。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2、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1)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2)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3)领会诗的表达方法。(4)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舟夜书所见 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逃”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挑”在这读第三声,它的意思是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这是一个多音字,并指导书写,让学生知道挑后半部分的正确写法。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布置作业: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请下课后继续搜集关于思乡的古诗。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听:寒声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7
最近,笔者尝试进行了“主题建构式”的古诗教学,既以一个母线为主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往诗外畅游,思接千载,遨游万里。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 “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想家的心情”。
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
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外,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
四、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此时,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需。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在学生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师深情地配乐朗诵: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在教师的娓娓述说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通过主题构建,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在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中,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夜书所见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1.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齐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2.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DD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用文字写了出来,我们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㈠理解题意。
1、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
2、那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①看书、读书“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
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指DD
②想想,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
再齐读课题一次。谁说?(书写)。
3、对,那里有“书写”的意思,这叫做一词多义,此刻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一生回答,全班齐讲。)
㈡读通诗文
1.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此刻请大家①自由把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②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你的脑海中
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读)
2.反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⑴生一①恩,这位同学有个多音字读得个性标准,是哪个?(那里有个多音字,是哪个?)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2、tiāo①用肩担着,如:挑水。
②选,拣,如:挑毛病。
那里就应念第几声。
挑促织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用枝条从洞里拨弄出蟋蟀)
查字典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明白了吗
②再请位同学来读一读。
⑵生二:哟,他促织两个字读得真棒,促是平舌音,织则是翘舌音
(促织两个字放在一齐,个性难读,注意促使平舌音)
①促织。一齐读。谁再来读这个词。
②十分得流利。看注释,促织俗称DD借助注释,同样能够帮忙大家理解古诗。
⑶生三:这首诗谁还想读读。
1、你的节奏把握得真好,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他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2、听出来了吗?对,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
①用这种读法,自由在座位上反复读读!谁来读?指名读你读得真有诗味!
②谁还想读,想读的都站起来读读。真有味道!
③老师也想读,能够吗?我读前2、2,你们读后3(反过来试试。)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见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样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此刻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比较读一读。
(第一二大组①,第三四大组②)
课件: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透过比较,你读出了什么?
讲解:这“萧”的含义可深了。(课件出示)
“萧”在古代指的是一种草,古人一般用萧萧来表示风声、雨声和马叫声。其实这些声音听起来和
“萧萧”并不像,但是古人通常用它来描述秋冬的景色,来表达的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只要人
们要表达这种情感,就会用上“萧萧”。(加诗?)
谁再来读一读?
师: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个离开家乡的诗人,应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是怎样
的一种情绪呢?(想家)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杭州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
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齐来一遍。
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是DD诗人自己。(板“动客情”
讲解:江上秋风动客情”用了张翰典故。相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看见刮起了秋风,就开始思念故乡,于
是辞去了自己的`官,回到了家乡。同样,作者见到这秋风,心里也是DD(思念自己的家乡、以及
家乡的亲人)(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配乐)(课件)
你听,秋风萧萧地来了,读DD
你看,梧叶纷纷地落了,读DD
江上,只有我孤零零一人,读DD
(2)“儿童”“促织”“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儿童。(板书)
(那么儿童在DD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如果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你们觉得能够吗?
①预设一:(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DD一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②预设二:明白有孩子在挑促织就等于是看到吗?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一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见到“夜深篱落一灯明”,他怎样会想到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假如你就是这篱落旁的这对小姐弟中的一个,在这灯笼的照射下看到了一只只活泼的蟋蟀,你的情绪怎样?你想说什么?
点评:哟,这么急切,请你读。
呀,我感受到你捉蟋蟀时的快乐,请你也来读。
哈哈,机灵的孩子,你也来读读。
齐读(复踏):
你看,远处亮着的一盏灯不就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时点燃的灯笼吗,读DD
你听,远处传来的一阵阵笑不就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是所发出的吗,读DD
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童年时的他自己,读DD
师: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谁再来读一读?
5、齐读古诗。
引读:独自一人在外,听到了梧叶萧萧,作者动了客情,读DD
篱落的一灯明,想到孩童时玩蟋蟀,作者动了客情,读DD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一阵阵_____的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这江面上的风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
那篱笆下玩蟋蟀的儿童们啊,
更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思念故乡,在作者笔下却有不同的表现。请你来读一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
4、让我们在来回味叶绍翁笔下的《夜书所见》。(配乐齐读)
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齐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诗文。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孤独
思乡之情儿童挑促织欢乐
《夜书所见》诗句赏析 篇9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与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与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诗人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与“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与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如何改写古诗夜书所见】推荐阅读:
如何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文08-13
改写《赠汪伦》古诗改写作文300字10-02
古诗《春日偶成》改写06-30
改写古诗《小儿垂钓》07-14
古诗《游子吟》改写07-29
改写古诗村居07-30
牧童古诗改写故事09-22
古诗改写250字作文06-01
古诗《春日偶成》改写作文07-25
作文 改写古诗《回乡偶书》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