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共12篇)
如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篇1
一、领悟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要想提高古文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应该从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愿意学的内容。吕叔湘先生对古诗文教学的目的归纳为四种:一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典故;二是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是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是为了写好白话文。
要“文”“言”并重,析词理趣,两手并抓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它是借十分凝结的语言来承载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可从疏理到感悟,结合学生实际从“言”和“文”两方面进行教学。
古文中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多少思想、道理是从其当中得来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上善若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等,这些精彩的语句俯首皆是,可以回味一生,终身受用。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又依赖于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从品味语言人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教授《爱莲说》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欣赏文中的形象美。首先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然后请学生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通过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外在姿态的描绘和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解读浩瀚文化的文言文,理应获得我们的热爱。
二、立足吟诵、培养良好的语感
众所周知,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去理解作品。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内涵。笔者建议应立足吟诵,让学生去多方感受意境。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教师的吟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得来,兴趣是从吟中产生,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
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了很好的铺垫。
三、拓宽文言文教学思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认为,教育活动由三个要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初中文言文教学令学生头痛的原因是什么?不外乎是教育者教育手段的陈旧落伍外加文言语句的艰深难懂。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手段上下功夫,拓宽教育思路与时空,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喜爱。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很大。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发现”和“吸收”,而是一种创造。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形成独特的体验。
文言文教学,一般是介绍年代、作者,疏通语句,讲解重点疑词难句,口译笔译,分析特色、背诵默写而已。学生活动不多,而翻译默写又是学生眼中的“苦差事”,自然觉得乏味。其实,文史知识介绍完全可让学生发挥。尤其是名家名作的资料易得,由学生整理相关内容,可先指定某志愿者,其他人补充订正。课堂上仅用两分钟,既锻炼主讲者搜集、删选、口头表达能力,满足其表现欲,又带动其他人因羡慕而跃跃欲试。文言文实词、难句解释要严格把关,一般的语句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翻译,若非词义句式类错误,只要明白晓畅皆可,同时让学生互相比较。切忌教师凭一己之意将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尝试扼杀,“一言堂”最要不得,尽管是文言文教学。
此外,故事性强的文言文可编排课本剧,说明性强的可绘制图画,由学生评定优劣正误。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又活跃了气氛,促使他们更好地仔细阅读原著,对作品有更深入理解。即使课时不够,放在课堂外,相信学生们也是欢迎的。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觉醒,才是最好的克服困难的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方法与角度,对同一文章的理解与看法,对同一事件的描写与说明,对同一情境刺激反映与表现,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地体现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尊重他人的独到之处,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张扬外性、塑造个性的过程。有个性才有创造,与众不同才可创新,创造的过程就是个性的展现过程。
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古诗文的价值,努力拓展古诗文的教学时空,并探索合适的古诗文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使我们对古诗文教学拓展的量的把握恰到好处,时机的选择正确无误,难度的确定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积累,内容的选择能引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进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篇2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定义是:“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 对传承优秀文化, 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铸造学生的灵魂, 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诗文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所以, 在古诗文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非凡。再者,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铺开和推进, 全球化思潮也愈演愈烈,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诸多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国与国之间的交融势必将带来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国家和民族的原生状态、固有个性在交融中慢慢地模糊起来, 人们的实用主义观念越发膨胀, 重科学而轻人文, 重技术而轻精神的风气越发浓厚, 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观念中渐渐淡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无疑显得至尤重要。
二、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要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学习古诗文也一样, 首先得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何培养呢, 我认为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 正所谓乐在其中, 所以, 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古诗文之美, 让他们的情绪为之兴奋。如在教学诗歌时, 可播放录音,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在教学《过故人庄》和《游陕西村》时, 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人情美。在教学《观书有感》时, 让学生感受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美。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让学生感受乡村的清新、恬静之美。通过对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培养, 从而为在古诗文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通了一辆直通车。
2.挖掘初中古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重视熏陶渐染和情感体验。
语文教育要充分挖掘古诗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哲理, 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让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让他们学习继承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要重点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也要重点分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用杜甫和范仲淹的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感染学生, 启发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3.发掘优秀传统之美,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在教学《口技》时, 让学生尽情体会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 体会传统文化的超凡, 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紧密结合教材,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可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如有的青少年有理想, 但缺乏毅力, 不能够吃苦, 往往是龙头蛇尾,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结合教材中的《送东阳马生序》, 用作者年轻时候的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去感染学生, 渐渐地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针对学生害怕困难的特点, 可结合教材中的《愚公移山》, 用愚公的精神去打动他们, 从而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
5.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古诗文中自主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可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有关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在教学《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诗句时, 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有关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传统文化中亦不乏古代文化消极、阴暗的一面, 这意味着教师要进行科学地分析, 让学生学会鉴别, 取其精华, 剔其糟粕。
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路慢慢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看到和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2] 余文森, 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版
[3] 郑金洲, 蔡楠荣.生成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古诗赏析 篇3
古人云:“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上,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披文以入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了一句句凝练的诗词,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一、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其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若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如,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二、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
——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因此,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古诗词中,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送别诗中就常出现柳这一景物,“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那么,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等。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入情以会意,把握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前人评论陶渊明的《饮酒》时,认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为什么?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三、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如何利用古诗进行读写绘教学 篇4
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
丁香
今天早读,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日有所诵》二年级第七单元的儿歌。这些儿歌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仅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五首儿歌的诵读,大多数的孩子还能背下来,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其中,《遗爱寺》这首诗写得特别好,因为它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了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孩子们对这首诗也非常喜欢,所以我就利用上午第一节课重点指导孩子学习了这首古诗,没想到收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学习古诗。首先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孩子们读好这首诗,再借助注释和学生质疑我帮着解答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思考古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发挥孩子们的想像把这些景描述出来,最后再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像画面。
二、给古诗配画。学习了古诗,孩子们的脑海里都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遗爱寺那优美动人的风景已经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加上低段的孩子都喜欢画画,于是我就请孩子们给古诗配画,孩子们都非常高兴,拿起笔就开始画了,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虽然不够精美,但是都画出了他们脑海里的画面,挺生动、挺形象的。
三、给画配文字。古诗这么美,孩子们的画也这么漂亮,我鼓励孩子们给自己的图画配上文字,回家展示给家人看,读给家人听,让家人也跟着孩子一起去游览遗爱寺。孩子们兴趣盎然,二十分钟就写出了一篇篇好文章。
2017.3.2 附学生习作:
游遗爱寺
(杨蕙宁)
这周星期四,老师带着我们去游览遗爱寺。
最壮观的是那座寺庙,里面有很多菩萨,还有很多人去拜佛,为家人祈福。寺庙周围还有许多鲜花,有红的、黄的、蓝的、粉的……像一群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
寺庙旁边还有一条小溪呢!溪水哗啦啦的流着,就像在演奏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在溪边玩石头、扔石子,我捡起一个小石头,“噗通”一声投进了小溪里,波纹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小朋友们都过来一起来玩游戏,看谁投得远。整个山林里到处充满了小朋友的欢笑声。
不一会儿,老师叫我们集合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遗爱寺。这真是快乐的一天。
游遗爱寺
(徐唯依)
今天,我们和老师一起去游遗爱寺。
一走近寺院大门,“遗爱寺”三个金碧辉煌的大字就映入眼帘。我们走进寺院,就看见院墙边有许多鲜花,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寺院四周有许多大树,大树上的鸟儿正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到遗爱寺游玩。”大树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溪,清澈的溪水哗啦啦地流着,走到哪里,你都会听到泉水流动的美妙的声音。
游览完遗爱寺,寺院的一草一木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印在我脑海。这幅画像风一样轻,像花一样美。
游遗爱寺
(张富翔)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遗爱寺游玩。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的小溪,小溪两边景色宜人,在一处深水塘边有一块黝黑发亮的大石头,我便坐了下来静静的欣赏在我脚下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水下许多奇异的彩石,有的像小鱼,有的像小狗,最有趣的像一匹匹正在奔跑的马儿,我不禁拾起一块石头在手中赏玩起来。阳光透过树叶照射在水面上,将彩石映衬得更加五彩斑斓。
沁人肺腑的花香伴随着阵阵微风拂面而来,我四处眺望,想找寻花香的源头,却未发现花的踪影。我不禁随着花的香味穿过了一条小径,终于在后院发现了一大片花园。有爬满篱墙的牵牛花,有的是纯白色的,有的还夹杂着少许粉色,他们高兴的把自己的小喇叭高高举过头顶,仿佛在对我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粉色的水仙花你追我赶赛跑似的盛开着......我情不自禁地触摸了一下这些可爱的花朵,居然还是暖暖的。许多蜜蜂正在辛勤的劳动着,他们正在为人们准备香甜可口的蜂蜜呢。
一颗颗大树耸入云端,为游客们撑起了一把把碧绿的大伞,投下片片绿荫。许多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争先恐后地说:“欢迎来到遗爱寺……”,只有百灵鸟始终沉浸在自己婉转悠扬的歌声中。
在树林的更深处,我隐约听到有滴答滴答的声响。我便沿着弯弯的小路向林子深处寻去,原来是一汪清泉从山顶飞流直下,撞击在水潭的大石上。我忍不住用双手捧起一汪甘泉尝了一下,泉水还带有淡淡的花香呢!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5
摘要: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师生头疼的教学内容。初中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这是情有可原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鼓励,细心引导,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多读书,多思考,不断锤炼语言,提升文章质量,并扬长避短,多加实践和练习,开放作文评价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对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对策
写作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师与生间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灵感捕捉,给予学生信心,他们的写作水平会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逐渐提高。
一、切实地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对于写作不敢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并无法从作文的创作中获得相应的乐趣,同时他们对作文也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地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作文的题目。如本地有水库和梯田,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 我爱家乡水库、梯田间的精彩发现、梯田景色等。这样的作文题目,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容易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能够从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完善作文评价体系。当学生完成作文的写作,教师要认真地阅读和评改学生的作文,具体地分析学生作文的亮点。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作文评价水平。一方面,教师要做到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 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话语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具体分析中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所在,从而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亲切感。
二、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好作文参考书
针对学生普遍抄袭作文参考书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直面这个现象,并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好作文参考书。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直接指出学生所存在的这个问题,同时跟学生分析抄袭参考书的种种隐患。只有在这种循循诱导之下,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良苦,同时用心倾听老师的分析,从中自主地认识到纯粹抄袭参考书的弊端。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使用作文参考书。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作文往往以记叙文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收集作文参考书的素材,然后在班级举办“作文参考书素材展”。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合作的氛围中拓展了素材的收集范围; 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掌握利用参考书的方法。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改变直接抄袭参考书的习惯,还能够在“素材展”中获得更多的素材,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广泛阅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第一,拓宽阅读面。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优秀作文选、科普读物等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从中学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
第二,摘抄整理。教师要让学生将课文中或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名人名言、成语故事及优秀文章等及时摘抄并进行分类整理,也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或感想,并能融会贯通,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专题阅读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要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相协调,以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由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积累自己喜欢的写作素材,以便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作文水平。其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作文教学要联系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并让学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这样,学生写作文时素材就会很丰富,能够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生活中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只要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事事留心,时时注意,要明确观察对象,细致深入地观察,还要带着情感去观察,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多动笔把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写下来,这样才能有感而发,文思泉涌,提高作文水平。
四、多一些片段,多写日记,练习随笔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写日记。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而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作文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境,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作文教学给予更多的重视,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并培养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浅议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 篇6
作文在初中语文中考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可谓是作文写得好,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尤其是初一作文写作主要是建立在小学作文的模仿写作基础上上,虽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朦胧的写作意识,但是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要想让学生尽快摆脱小学时的幼稚模仿模式,建立自己的成熟写作模式,从而真正会写作文,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浅见:
首先,对学生进行归类,并根据学生现有的作文水平以及所处类别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分类的依据多种多样,根据学生兴趣的有无可以分为有兴趣的和没兴趣的,有兴趣的还可以分出兴趣较高的和兴趣较低的;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宽窄可以分为知识面宽广型、知识面狭窄型;根据学生的书写的水平可以分为美观、工整、基本工整、潦草:根据学生对于作文题目的理解程度可以分为透彻型和肤浅型;根据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的把握上可分为写作结构完整型、结构不完整型;根据作文内容的充实程度可以分为内容充实型和内容空洞型等等。对学生分出类别以后,一定要与学生沟通,既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类别的培养目标,又要打消学生“我是不是不好的学生”“老师是不是不想看我的作文”等等顾虑。
我对于我班学生在开学时就采取在不做任何辅助讲解的情况,布置一篇作文,根据学生的最真实作文水平进行分类。然后以此进行作文指导。
当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分类也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的标准要既有代表性,又要有针对性;既不可为了达成分类这种形式而进行分类,走形式;也不要让分类的标准过于模糊,将不同问题类型的学生放在一类,降低教学的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第一篇作文,给每一个学生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类别,并根据学生在以后的表现适时做出调整。
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指导,重在提出改进意见,定期进行检测并及时反馈。在确定好学生的作文大致水平之后,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比如对于知识面比较狭窄的同学就要鼓励他多读文章多积累;对于书写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字,争取潦草的写到基本工整,基本工整的写到工整,工整的写到美观;对于文题理解不透彻的学生可以多出一些题目,让他研读,训练理解,培养能力;对于结构写不完整的可以让他看一看一些典型的首尾呼应的文章,以增强对于文章的整体概念;对于文章内容空洞的同学自然要建议他首先是多积累素材,其次是要善于运用手中的素材。
例如关于作文的细部处理上,我的教学心得是文字与情感上的“简单——复杂”的辩证处理上,细节描写是要把“简单的语言复杂化”,就是在细节上详细描写,不惜笔墨;情感上的处理应做到“把复杂的情感简单化”,即是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情感表示出来,尽量使用短句,情感表达要清晰、语句要简短。在进行了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后就要结合学生的后续习作情况进行具体讲评,根据学生每一次作文的情况制作一个记录薄,将学生每次的进步和存在情况进行记录并结合学生的作文及时给与反馈,争取做到摈弃缺点,固化优点。还可以结合期中期末的考试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阶段性检测,并根据检测的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或是努力地方向。需要提醒的是讲评时要注意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切忌挖苦讽刺。
再次,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适时调整学生的类别,让学生始终都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作文水平的进步也是不断表现出来的。当学生能有效完成前一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再适合原有类别的培养目标时,就需要对学生及时进行调整培养类别,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有明确的阶段性努力目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评价可以借助于大型阶段性考试的检测结果,如期中、期末考试。这样的考试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检测可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也可以根据每周的作文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每个月进行一次调整。但是最好不要频繁的调动,以免适得其反。
还有,就是要加强同辈群体间的交流,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还要知道自己 的习作水平在班级中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学生只知道自己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和自己满意的地方,而对于其他同学甚至自己的同位同学的写作都不了解,通过让学生在同位之间,在不同类别的同学之间,尤其是让那些处在同一类别的同学之间进行批改、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指正。学生便会对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定位,也能在不断的交流中找到差距。学生进行交流时,最好进行有指导的交流,当然教师的介入最好是宏观指导性的,也可以通过批改成功的和不成功的范例加以示范讲解。
比如我每次讲评作文时都让学生从书写是否工整美观、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充实、开头结尾是否精彩、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合适等角度评价别人的作文,并在别人的作文中找出优劣所在,及时记录整理出评语,相互交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要找到规避他人的弊端的方法,经过几次学生便有了明确的改进目标和奋斗目标。当学生不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再把作文当做自己和老师之间的机密,那么学生的进步就指日可待了!
最后教师在学生练习作文的全程中要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时加以调适,对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到灰心丧气的,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对于学生的写作上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甚至适当放大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作文批改的语言尽量以提建议为主,作文的评语以鼓励性为主,弱化其的缺点,强化其优点。
新课改中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 篇7
一、以“猜”代“讲”法
猜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每到“猜”时, 同学们总是那么欣欣然。孩子们通过读, 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 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 但又有点担心, 怕说错。那么好, 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 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 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 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 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 看不清楚, 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 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 不论是对还是错, 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 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 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猜”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 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猜”中还蕴含了同学们的想象, 包含了同学们的思想。因为学生在猜时, 他只有通过读, 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了联系, 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后他们才会去猜。在“猜”中, 同学们互受启发, 渐渐走进意境, 再配以吟咏体验, 孩子们会被古诗、对联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二、融情于读
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 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 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明快的节奏, 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 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 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 (当然音乐的选择十分重要) , 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与诗人同悲同喜, 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 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 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 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 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三、创新写作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进行二度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行片段写作。这样, 既可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如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 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毛泽东, 长袍宽袖, 饱读诗书, 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 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 此时此刻,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 要求:1.用第一人称;2.是有层次的立体的场景;3.有想象和联想。然后, 再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最有激情, 最有气势,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此外, 可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歌习作欣赏等活动,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 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浅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 篇8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教学伊始,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四周的景色如何?然后配乐师用声情并茂、甜润有磁性的朗诵将学生引进新课。有这样一处风景优美景区,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十里桃花开得正艳,似火如霞,在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人留恋的美景中,李白就要乘坐小船离开这里,猛然间听到悦耳的歌声,原来是好朋友汪伦边走边歌前来送行。此情此景,诗人李白特别感动,他握着汪伦的手深情地说,纵使桃花潭水深及千尺,也赶不上你送我的这份情。
二、借助诗的语言,想象画面
很多时候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构成一幅完美画面。现以《送春》为例,教师通过范读,先让学生构成一幅画面,然后通过大屏幕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春风习习,花谢花开,燕子在屋檐下欢快地飞进飞出,杜鹃鸟为了留住春天在深情地呼唤。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大屏幕中呈现的画面进行对照,看自己想象的和大屏幕的画面有哪些区别,顺势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图文对照,领略古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法和学法,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上课时出示阅读提示:(1)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读学习本课生字。(2)反复读诗,试着用/和●标出停顿和重音。(3)借助书上注释或工具书,了解所学古诗大意。(4)读诗,借助文字构成一幅或多幅画面,试着动手画一画你想象出来的画面。(5)你能用你的语言将古诗的大意描述出来吗?可以直译,最好意译,用最动听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古诗的理解,同桌之间相互补充。(6)这类题材的古诗你知道多少……教师在课前要努力做到:如果借曲引情要选哪首歌;如果为了渲染古诗的氛围,该制作哪些课件,如果课后需要拓展延伸,你要了解哪些相关的古诗或诗句。在课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想象、语言文字体会古诗的美。
四、浅吟低唱,感受诗的韵律和语言美
语文有显性的一面,亦有隐性的一面,学生会识写生字,会读课文是显性的,其隐性的一面需要教师用心去考虑、去理解。如语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知识的拓展等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和引领,是教师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智慧及教学能力的体现。本课是一首诗歌,浅显易懂却又朗朗上口。教师要做示范,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展现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积极性受到激发才能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朗读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树立标杆,树立超越意识。
五、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品词析句,因为品词析句能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的美,进而升华情感。如,在《示儿》中通过“同”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游园不值》中的“怜”,通过品“怜”,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炼;通过品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品析来告诫自己:要趁念书的时候,珍惜每寸光阴,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要到老的时候因一事无成留下悲伤后悔。
六、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了《赠汪伦》,教师要问一问学生,你还学习了李白的哪些诗歌?教师顺势背诵一些李白的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几首著名的送别诗朗诵给学生听,如《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为学生学习古诗铺设道路。
七、需要课前预设,确保教学质量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其一,教师要利用工具书,提前研究生字的音形义,掌握本课生字依据哪些造字法来向学生讲解指导字形和字义;其二,字的笔顺、间架结构、书写规则、在虚宫格里的位置需要提前了解;其三,关于课文里的一些人物、名胜、典故等要了解清楚,本课就需要查看了解李白、汪伦,踏歌、桃花潭等资料;其四,对于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要提前预设,比如“闻名”学生理解成文明怎么办?“及”组词为“着急”,该怎么处理等。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古诗,对古诗产生兴趣,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引入语言艺术的殿堂。
如何进行有效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9
英语阅读是语言技能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它的提高对学生以后英语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新目标》英语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八年级下册开始,每个单元都有一篇长篇阅读。但笔者听课发现,在进行这篇阅读教学时,不少教师仍是先把阅读材料中的单词讲一遍,再将材料边翻译边讲解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像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且割裂了学生对于语篇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对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一、阅读前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前,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他们关于文章的知识和体验,做好铺垫,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的状态。老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来历,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预测文章内容。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问中的标题要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文章内容进行预测。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预测导入课文的部分内容,又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做好阅读前的铺垫。
3、正确处理好词汇。在大多数阅读材料中都有较多的词汇,教师在阅读前要对阅读材料与词汇做个分析,对一些重要的引起理解障碍的词汇,教师可以在阅读前设置一定的语境引入,并进行一定的解释,对一些根据上下文学生可以猜测的单词,教师不必先教,可让学生在阅读时猜测,这也给学生一个猜测词汇的机会。至于极个别较偏的而又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单词,教师也可不教,因为,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个别单词不认识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二、阅读中
1、明确阅读时间,布置任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教师主动积极参与阅读,要学生明确阅读时间,教师要布置好任务。教师可在学生阅读
前设计几个的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获取主要信息。问题可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整体把握,注重语篇阅读。教师要学生务必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词阅读,不要太过于注重每个单词,每句话的意思。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否则会忽视了对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读了半天也没能明了作者的意图,阅读效果不会好。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首句很关键,是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背景等。其次,要重视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句子。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有些文章还可以要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大意,让学生对整个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比如学生可以边读边注不理解的内容或重要信息为之后的深入阅读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出示没有教的单词,要学生快速找出这个单词,并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这个单词的意思。教师还可教给学生把刚学的新单词划出来,并把中文和音标写在旁边。教师要教会学生先粗读文章,以了解大意,并能够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教会学生分段细读,抓住主要事实,关键语言点,明了文章结构,深度理解。
三、读后
1、提出问题,深化阅读内容。在学生阅读后,教师还可就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也可巩固阅读材料,使阅读材料得到延伸,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2、精讲重难点,巩固阅读材料。阅读结束后,老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精讲, 使学生掌握一些词汇和固定短语的用法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句,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抓好文章的朗读、复述和背诵工作。复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脉络,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口头复述阅读材料。也可要学生笔头对阅读材料进行缩写,提高写作能力。朗读和背诵更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感有效的手段。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只要教师课堂
如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篇10
福兴中学:朱秀娟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抓好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一种体验性学习得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将得到展现:譬如收集和整理材料、表达交流、分工合作、表演及应变等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际,也一定要给予学生的表现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接下来举一个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例子。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实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学生可能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另一个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但这两者是并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据此情况,我决定用角色扮演——“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后,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张硬纸板(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请七位同学上前,每人随机摸一张,根据摸到的硬纸板确定自己的角色。先由扮演细胞核的同学开始:“在植物细胞中我是核心人物,我控制着其他人物,大家猜猜我是谁?”“细—胞—核!”(此时,学生的兴趣空前的高涨,气氛热烈)对了!然后,由这个同学将硬纸板(细胞核)贴在黑板上,退到一边。接着,其他六个角色依次进行。当然,这些角色在描述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学举手补充,或者由我适当加以点评。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扮演液泡的同学,上来后张口就说“大家好,我是液泡……”“哈哈……”在座的同学一起大笑起来,我也忍俊不禁,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那位自称为“液泡”的同学,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只见他沉思片刻后继续道:“既然我已经承认了自己是液泡,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下面同学反应热烈,挣抢着回答他的问题。最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大家不要忘了,植物细胞想要喝水还要靠我呢!”。此时我都有点感动了:为他的随机应变和自信!掌声经久不息。
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能巩固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兴趣,挖掘出学生潜在能力。
二、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窍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
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探索生命的方法”和“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探究柑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先由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柑橘的保存;应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柑橘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保鲜效果:(1)室温,低温;(2)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3)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现象)设计成表格,观察实验后再填写表格。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探究式实验设计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三、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达到知识共享
合作学习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教学策略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就有“独学而无人,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所以他们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出理由,不仅会使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如笔者在教《远离烟酒》《拒绝毒品》等一类课时,笔者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危害等相关信息资料,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等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交流结束时,笔者将学生的成绩给以肯定。同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将大家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办一份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健康危害为主题的手抄报,在校园内办一个手抄报展,展览结束后,还可以将你的手抄报送给亲戚、朋友看,让更多的人了解烟酒、毒品的危害。于是小组合作又开始为手抄报的内容排版,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书本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没有结束,学生不仅获得了保护自身健康的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也提供了成功的机
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大胆放手、适度参与、及时指导、巧妙调控、科学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提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
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抗体知识后,笔者设置了一道关于目前热门的话题的问题: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个甲型H1N1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
D)。又例如,在学习抗体时,笔者联系了高科技在这方面的进展,比如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使知识得以运用,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如,在讲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笔者提出了: “想一想,2009年2月20日 发生在我们盐城的水污染事件,大家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呢?大家有没有买纯净水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接着让他们经历一次生物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我用纯净水洗脚呢!”,“你真高级!为什么你没有用自来水呢?”,“自来水受到污染了,不能用,有毒!”……以上这些,学生都亲眼可看到、亲耳听到的。亲身体会的生活化的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
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1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贯穿于每一个时代的主题,对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当今我国迈入了一个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融入了国际化进程,今天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强烈地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鼓舞和引导。首先,爱国主义精神是提高中华民族团结的思想武器。其次,爱国主义精神是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坚持改革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利用语文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程既有突出的思想教育性质,又有典型的审美情操的功能,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它们在塑造中学生的人格、性格、思想、灵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效果,是一门使人终生受益的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的操作与训练,而是要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其中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也就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如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感培养
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语文教师应该在展开教学之前为学生创立一种情境, 为学生情感的产生提供一个平台, 具体的、接近现实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提供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或者故事材料等, 将古诗词中包含着的抽象情感通过一些特殊的“教具”形象的展现出来。对于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本文从问题与解决措施两方面做了以下探讨: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情感培养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意识脱离情感培养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 但是由于古诗词教学性质的特殊性, 导致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 对学生情感培养的教学模式掌握的还不是很成熟, 意识不到古诗词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2.语文教师自我情感调控能力欠佳, 找不到正确的培养方向
由于情感的提炼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主观意识, 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一定的了解, 其自身的情感调控能力也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培养,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找不到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培养方法。
3.教学模式不够灵活, 限制学生情感表达的途径
对于小学生情感的培养方式的定位, 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小学生性格多种多样, 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即使语文教师有了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意识, 也很难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 所以就出现教师盲目培养的现象, 部分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过多的灌输给学生学术性的情感描述, 或者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限制, 失去了探寻个人情感的机会。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实施策略
1.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领悟诗词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语言简练, 拥有优美的韵律, 通过对景物、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或者当时的心情。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内容, 除了掌握古字词的含义、作用以及古诗的中心思想外, 还要学会如何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 要形成一种思维模式, 养成一种提炼诗词情感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将它的情感、语言等元素领悟出来, 或者通过相应的手段发挥古诗词的感染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教材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选自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古诗两首》) :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中利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词将自己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时候喜极而泣的心情, 又运用“即从”、“穿”、“便下”、“向”等动词来描述自己幻想中归家的情境, 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表演古诗词来领悟其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古诗词, 对于这些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诗词中的内容进行演绎, 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例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 描写的是儿童生活的场景:“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 飞入菜花无处寻。”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表演时, 主要注重对后两句的演绎, 在保证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全面了解的前提下, 教师要制造一种乡村春季的意境来协助学生进行表演, 比如可以播放一些春意盎然的音乐或者通过多媒体来展示春景, 在现场找几位衣着比较艳丽的学生在表演春天的花花草草, 通过一些小动作的提示, 使学生的表演生动活泼,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 通过情与景的真实再现, 深切感受到童趣与春天的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乡村情趣的喜爱之情。
3.通过“画诗”来培养学生情感
同上文中的表演诗词相同, 对于诗词中情感的领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的形式来实现。图画中的色彩、线条、人物的表情也是可以展现诗人情感的途径之一, 所以如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将其描画出来, 也是一个不错的情感培养方式。例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望庐山瀑布》一诗, 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是表达诗人情感的主要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前两句中“生”和“挂”的描述来对这首诗的场景进行描画, 画出瀑布的珠帘垂空, 通过教师的引导, 在雄起壮丽的“情景再现”中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体验诗人创作时开阔的胸襟和超俗的精神面貌。
结束语:
优秀的古诗词, 都是在作者内心饱含丰富的情感时创作出来的, 学者们就是要在作品中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将这种情感的表达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情感调理能力, 科学利用教学方法, 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模式中深层掌握古诗词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段靖娜.小学古诗审美教学的探究[J].新课程 (中) .2010, 45 (04) :56-57.
[2]陈怡洁.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吉林教育.2011, 82 (06) :23-24.
【如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推荐阅读: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09-21
浅谈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10-04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如何进行地图教学》11-17
试论如何对初中语文进行有效教学11-23
如何正确进行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07-30
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08-19
初中历史中考如何进行有效复习07-02
如何进行教学查房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