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复习要点

2024-10-18

阿长与山海经复习要点(精选11篇)

阿长与山海经复习要点 篇1

《阿长与山海经》复习提纲

问题:

1.文章写了关于阿长的哪几件事?

2.我在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之前对阿长的总体态度?

3.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发生了空前的敬意。这种敬意是因为什么?持续的时间长么?

4.为什么文章的题目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5.今天看来,阿长有什么缺点?

6.阿长的缺点是天生的吗?

7.阿长有优点吗?

8.作者关注的仅仅是阿长嘛?

9.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情感?

10.作者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先记叙了阿长的“缺点”与“错处”,有什么用?

11.在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和“阿长买来《山海经》”两件事时,作者都用“敬意”和“伟大的神力”来抒写感受,两次的含义一样吗?

答案:

1.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懂许多麻烦的规矩和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2.实在不大佩服

3.是因为幼时的我的好奇心;很快就单薄、消失了

4.首先,《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是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其次,“阿长”和《山海经》,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令人好奇,设计悬念。再者,作者写此文已46岁了,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5.好搬弄是非、粗俗、迷信、不懂教育

6.不是。是因为她没有接受教育、地位低下、生活坎坷

7.有。她向往美好的生活、慈爱、真诚

8.不是。是那些和阿长一样的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他们地位低下,没有接受过教育,生活坎坷

9.同情、感激、怀念

10.是为下文写阿长的美德和我的感情变化蓄势,并非无用之笔。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11.不一样,“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中的“敬意”是因惊异而生,“伟大的神力”带点调侃的意味,并非真正的佩服。而“阿长买来《山海经》”意识,“敬意”是真正的敬佩,包含我的震撼于感动

阿长与山海经复习要点 篇2

第一, 琐事对中心事件的铺垫及衬托作用。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 讲了阿长的许多琐事。初读者, 似乎觉得所有琐事中能体现阿长身上闪光点的只有她给鲁迅买《山海经》这一中心事件, 而此事在文中只占了很短的篇幅, 这似乎又有详略不当的嫌疑。其实, 多读几遍, 便可看出:中心事件的描写可谓是短小精悍, 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它刻画了阿长对小主人的真诚和爱心。而其他琐事则是构成阿长形象的重要“部件”, 是它们的衬托, 才使点睛之笔有了神韵。当然, 这些琐事也不同程度的体现了阿长形象的其他方面。她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虽思想守旧、愚昧、麻木、作风庸俗, 但却不乏忠厚、率真、善良和爱心;更可贵者, 她虽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保姆, 但却看不出一点奴性, 这便是我们的形象丰满的阿长, 正如她的外部形象“胖而矮”神似。

请看, 这位“黄胖而矮”、连姓甚名谁都无人知晓的阿长, 竟也喜欢“切切察察”, 且连说带比划, 又喜欢告状, 睡姿成“大”字形, 令小主人“无余地翻身”, 主人提醒她也无动于衷, 太随意太没教养了吧!又强加给小主人过年的一些“磨难”, 还讲一些“非常麻烦”的道理, 这诸多毛病怎能不使小主人厌烦?以至于当她讲她被长毛掳去之事时, 作者竟能对她产生“特别的敬意”, 因为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此时已荡然无存, 小主人因此而能原谅她的过去, 抑或是作者对她的愚鲁感到同情吧。而更令小主人不能容忍的则是她竟害死了他心爱的隐鼠。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小主人看来似乎不可理喻的人, 却能神不知鬼不觉的给她的小主人买来“最心爱的宝书”, 这“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 她却能够做成功”, 怎能不使小主人“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 全身都震悚起来”?这就是从“灰暗”色调中走来的阿长身上所拥有的令人产生敬意的亮点, 这就是“灰暗”给“亮丽”所起的反衬作用, 说白了, 是普通、平凡, 有的甚至是庸俗对“伟大”所起的反衬作用, 这一作用也使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讨厌变为尊敬, 进而怨恨全释。

第二, 洋洋洒洒叙完琐事后, 一句简洁精彩的描写, 加上作者发自肺腑的议论和抒情, 使阿长这位小人物真正地“亮”起来了。

对阿长买《山海经》这一全文的中心事件, 作者除了写阿长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外, 对她只有一句描写:“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高兴地说道:‘哥儿, 有画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如此简短的话语, 太朴实了!但就这句简短的描写却真可谓是精彩之极啊!越寻思越有味儿:知道“我”盼书心切, 所以一见面就递给“我”;帮“我”办成了事, 她当然高兴;“有画儿”———小主人喜欢;“三哼经”———不知道是“山海经”, 连读音都搞不准, 咋买?读者你去想吧!“我给你买来了”, “你”在阿长心里地位该有多重, 太感人了!这与前面阿长从不为讨好主子、巴结主子而谋事的性格完全一致, 从这个角度看, 她剔除了“保姆”层次上的那种奴性,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尽管如此, 她对小主人的真诚和爱心是无须装饰但也掩饰不住地袒露在读者面前, 谁能因此而不产生“敬意”呢?更甭说身受其利的小主人了。作者在得到宝书后, 惊喜之情、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所以他在文章中由衷地议论抒情 (这在本文的前半部分“请看……”一段中已穿插分析过, 在此不必赘述) , 以此表达对阿长的感激之情以及永久的怀念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教后记 篇3

还有一个课堂上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因素。本班是由上学期两个班整合为一个班的,学生思维反应慢,上课时有些学生甚至不翻书,对语文无兴趣,与其它各科割裂开,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在授完第一课时后,我迅速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作了归纳: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如何让这些孩子完成本节学习任务?这是我头疼的事情,如果用原来的先提出问题的教法,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其中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口过大,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漫无边际,老虎吃苍蝇无处下手,这个苦头我是吃过的,况且后边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通过流程式的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说出文章的线索,一般要费很长时间,大部分孩子也难看出来,只有通过读课文才会慢慢领悟。

在教这节课时,我想到了用折线统计图的方式直观可感的展示在黑板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化难为易。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提问:1.文章写了关于阿长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特点?

2.我对阿长的态度(情感)有什么变化?(让孩子找到相应的句子朗读)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依次写上这样几件事,接着建立一个简单的坐标系,事件为横坐标,情感变化为纵坐标,在横坐标上标出A、B、C、D、E、F六个单位长度相同的点,事件分别为:切切察察的毛病、麻烦的规矩、睡相不好、长毛的故事、踩死隐鼠、买《山海经》;然后在纵坐标上按情感变化也描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几个点,这样依次连接就够成了数学上的折线统计图,根据图示,因势利导发问: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哪一件事详写,为什么?3.文章既然要写这件事,为什么还要写一些阿长让“我”不快乐的事?

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前后比较得出以下答案:

1.本文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阿长平时“切切察察”,“我”对此“不耐烦”,而且她还有些“麻烦的规矩”、“睡相不好”,这让“我”更“不耐烦”,当阿长讲了“长毛的故事”以后,“我”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然而,“我”知道她“踩死隐鼠”,“我”的“敬意消失”,阿长买来《山海经》后,“我”内心产生了“新的敬意”。不难看出感情波澜起伏,感情变化明显,“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显而易见。这在梳理文章内容时进行,这里不再多作解释。

2.文章把买《山海经》详写,《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的宝书”,却因为叔祖的疏懒,别人的搪塞以及自己的没有机会而得到,越是无法得到就越生渴慕之情,我从没把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所以当她询问时我不过顺口一说,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长妈妈居然给我买了这本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于是,以前的厌恶、憎恨诸种感情全都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一种非常的敬意。这样文章结尾的抒情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对此作者泼墨如注,从而体现“我”对阿长的敬重与怀念。

3.人总是有缺点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适当表现人物的缺点,不仅不影响人物的“伟大”,反而能给人以真实感,更能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长妈妈是个长工,有饶舌、粗俗无知等毛病,作者用抑笔写这些毛病为后文作铺垫,前面几件事在我心里的感受与买《山海经》在我心里的感受形成巨大的落差,进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她的品质跃然纸上,从而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不难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良苦用心。当然还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下这也是散文的特点所在。虽然这样上课显得随意了些,但我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舒畅,学生反应快,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师生课堂上的互动也和谐了,学生轻松,比那种无奈之下的给学生强行填压效果好的多。

我想,联系各门学科的知识,把它们巧妙的融入到语文的课堂,及时有效的运用媒体展示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正确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敬意。一 自学导航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读课文,把你所发现的生字词整理下来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惶急:诘问:渴慕:震悚: 莫名其妙:

面如土色:

二、整体感知(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例如: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

三拓展延伸(发挥你们的想象,再现当时阿长买书的情景。表演一个短幕剧)。

四 课堂小结 :(小组合作研讨)长妈妈的人物形象。

五 作业布置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巩固练习:

1本文选自()。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集。全书()篇文章。鲁迅,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

2、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āng()疤震()jié()问惶急()惧dàn()惊()孤shuāng()粗拙()咒骂()掳走()3.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A.保姆大抵面如土色 B.福橘烦琐莫明其妙 C.渴慕投掷毫不相干 D.哀悼和蔼深不可测

4.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5选词填空。

我想我________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________不放炮,________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也、又、更)6指出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抛炸,我惧惮她什么呢?()(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把握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3)“哪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吗?我们也要被掳去。”()7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绵延悠长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吸引人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

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

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

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6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留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d、朗读指导

e、师小结:

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七、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空前敬意

憎恶

不耐烦

不大佩服

买《山海经》 善良、纯朴、热心、关心孩子

新的敬意

《阿长与山海经》的几点教法 篇7

一、从阿长身上入手法

设置三个问题:1.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2.外貌和经历。3.推测她的家境。学生们在浏览中很快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阿长无名无姓, 极其普通的外貌, 不幸的生活经历, 毫无文化和贫寒的家境。这样对人物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他们对阿长怎样能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充满了兴趣。

二、倒读法

围绕阿长怎样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展开, 让学生明白阿长确有“神力”, 使鲁迅对其产生“新的敬意”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有“新”的敬意就该有“旧”的, 顺理成章地提出“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引出“长毛”的描写, 这种“特别的敬意”为什么又变成了“严重的诘问”了呢?那是因为“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从而说明在幼年鲁迅的心中, 阿长还是有缺点的, 那么“阿长还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很快找出“睡觉的时候会占很大的空、说话切切察察、爱打小报告、许多规矩、吃福橘、给我讲很多道理”等, 也感受到了幼年鲁迅的“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不耐烦”“非常麻烦”等种种情感, 再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批评阿长还是怀念阿长?”学生有了前面的认识和理解, 加之对课文的直接感受, 都说是“怀念”, “既然是怀念, 为什么还写了她这么多的缺点?”经过这番引导和初一的知识积累, 学生便恍然大悟:“欲扬先抑”。

这样步步倒推, 层层设疑, 一一释疑, 环环相扣, 使学生兴趣盎然, 理解深透, 记忆深刻。

三、情境法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 志即情感, 没有情感, 求知欲望不强烈, 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 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 缩短时空距离, 增强与课文的情感联系, 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以下情境:

1.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利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引出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美誉的《山海经》, 书里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些内容孩子们很感兴趣, 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氛围中。

2. 再现情境, 深入体验

在理解阿长买《山海经》时, 让学生告诉我她是怎样买到书的,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因为课文根本就没写。我就假扮店主, 指名学生扮阿长, 我问她要什么时, 她据课文答道:“《三哼经》”, “哪有什么《三哼经》卖呀, 你到别处看看吧”, 阿长跑了好几家店都没买到, 店主还戏谑她:“我这里有《三字经》, 你要不要啊?”看来阿长凭《三哼经》一名是没法买到的。怎么办?我让学生替阿长想办法, 终于他们想到了“你这里有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的书卖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终于买到了。那么阿长会这样做吗?我提醒他们看课文的22段, 原来她对《山海经》还是有了解的, 完全有可能就是这样买到书的。这样, 学生对阿长为买书所吃的苦有了直观的感受, 也明白了鲁迅为何称她有“神力”, 对她产生“新的敬意”了。

四、漏字法

在提醒学生“她对《山海经》了解吗?”时, 我帮他们读课文22段, 但故意漏掉了“太”“连”“向来”“都”几个词, 并说去掉这几个词我觉得没什么影响啊, 学生不同意了。这样他们就自己分析这些词的表达作用, 明白这几个副词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们对课文中心的表达有很大的作用。

五、添字法

在体会鲁迅看到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的激动心情时, 让学生读第25段, 还要求他们要加一个“哇”字在句子中, 他们很快心领神会, 原文就变成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 (哇!) 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这一“哇”字, 既符合他们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又能迅速体会到了鲁迅当时的激动兴奋的心情。

六、创造法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鲁迅对阿长的情感, 在总结了阿长无名无姓, 无丈夫, 无儿女, 孤苦无依, 但阿长是善良的、朴实的, 有情有义、富有爱心的。让学生以“无名无姓无家庭”为上联对出一个下联作为阿长的挽联, 同学们略思片刻, 便很快对出下联“有爱有情有关怀”“有情有义有爱心”等。

阿长与山海经复习要点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难点;文本细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他的一篇散文代表,记叙了其童年的一段经历,最初发表在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的第1卷第6期。这篇文章属于回忆性的散文创作,是从纷扰中寻得的闲静,而不是战斗的檄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篇课文的难理解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于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要准确地把握这一点,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课文,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开这一难点。

一、采用儿童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为叙述主体的“我”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阿长的。开头是记忆的展开,开篇就是“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待写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时,记忆的大幕便拉开了,一直到文章的结尾《山海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才终止了那魂游故乡的经历。

那么,在这中间,作者是怎样用儿童的眼光来看长妈妈的呢?如对爱憎的表现。只有儿童才会在瞬间喜怒转换。“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里的“憎恶”并非成年人的那种仇恨,而是儿童眼中的气愤。看似很严重的一个用词,其实是对儿童心理的准确刻画。

二、“大词小用”刻画儿童心理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许多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他们最值得记忆的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尽管因为隐鼠而憎恶长妈妈,可是等到知道长妈妈能站在城墙上脱下裤子抵御敌人火炮的时候却发生了“空前的敬意”,并且夸赞长妈妈竟然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于成人来说,“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是不可以轻易用的“大词”,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长妈妈做的是平常人所做不到的,应该用“大词”,但从成年读者看来,这就是“大词小用”了。这里的“大词小用”说是一种修辞,倒不如说是对儿童心理的真切体会。

简而言之,“大词小用”在本质上就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参差对照,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儿童心理的形象刻画。这往往造成许多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不明白为何要用诸如“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这样的词,如果懂得了儿童的心理活动,明白了他们的思维逻辑,学生就不难懂得作者为何这样写了,也就不会再将此仅看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三、长妈妈与《山海经》

作者从儿童视角进行描写,多次使用词语“憎恶”“伟大”“神力”“敬意”等来准确刻画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果学生能够从这里理解作者对于因隐鼠引起的“憎恶”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明白了,那“憎恶”只是暂时的、孩子似的怪责和不满情绪。“憎恶”会和“敬意”一同逐渐淡薄起来。

作者先交代了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而后来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我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可以说,这敬意是荡然无存了。于是“我”哀悼隐鼠,想要给它报仇。但这憎恶也逐渐地被“我”新的兴趣点转移,因为“我”发现了远房叔祖的书斋。“我”对那本《山海经》产生了空前的兴趣,以至于“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由此看来,那些爱憎不过是小孩子的情绪,和成人眼中的“特别的敬意”“憎恶”都不同。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记忆一生的则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要描写的重点。

这篇散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之前用简笔勾勒形象,先写阿长名字由来,再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大”字,使“我”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这些都让我们觉得真实而生动、有趣,待到写长妈妈在元旦的一早让我吃福橘求福顺的时候,长妈妈就可亲可爱了起来。这福橘由“我”吃,长妈妈所期盼的是一家人的福顺,希望这个孩子能“顺顺流流”地长大。这个情节加深了长妈妈的可亲形象。长毛的故事使长妈妈具有了传奇色彩,她在孩子的眼中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我们的童年里,总是有一个大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似乎能化解我们心中所有的愁苦。这可以说是买《山海经》情节的情感铺垫。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却不能逼那位疏懒的叔祖去寻,别人又不肯理会一个孩子的无端要求,“我”“上穷碧落下黄泉”,却无处可得,根本没有想去向长妈妈求救的,只是她问起便就告诉了她。然而,长妈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她告假回家之后,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了我:“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作者形容那意外的高兴写到:“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能够做成功。这里并没有其他诀窍,不过是长妈妈愿意为孩子留心罢了。

长妈妈所做的,并非什么丰功伟绩,她做的就是注意到了儿童的需要。这或许就是作者把这篇文章取名为“阿长与《山海经》”的原因吧。题目侧重了阿长与《山海经》二者对于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弄清了这一点,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怀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感写出“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祷文了。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9

1、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情感――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个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学生复述故事,讨论探究。

1、复述课文,既可以全文复述,也可以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讨论探究;

a、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什么?

b、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本课重点)

c、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交流,学生可以下座位,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人上讲台写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总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师引导完成三个问题:

(1)写的几件事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 →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找出文章写的几件事之后,整体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笔的重点是什么,(买《山海经》,这也是感情的重点,自然是详写的内容。)同时找到作者对每一件事的感情态度,即上述板书内容,巧妙的让学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3)“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四、作业

后记:

新大纲张扬“放飞学生个性”这一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现实和将来作深刻思考的结果。过去,我们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圈,教师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教师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离开僵化就走向灵活,离开依赖就走向自主,离开戒备就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就走向一种创造性。”讨论给了学生自由,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较精彩的句子,独立思考,进行评、点、批、注。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进而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细节描写(睡觉时的大字),体会长妈妈愚昧、善良、质朴、约带粗野的劳动妇女特征。

二、本文语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质朴

例如、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讽刺、寓庄重于诙谐;吃“福橘”的片段中,体会长妈妈愚昧迷信的背后实质是对孩子健康的祝福;结尾买《山海经》,表现长妈妈关心爱护青少年,仁慈的美德――――――

总之,一切让学生去体会,归纳。获得能力。

三、迁移巩固: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内容(几件事)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表现阿长)→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后记: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 篇10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知识: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 篇11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它是鲁迅先生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回忆了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感经历。读过之后,我感慨万千。

童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由最初的“不大佩服”,讨厌她的“切切察察”和规矩繁杂,到因知道她谋害隐鼠而对她“敬意”全无,再到阿长出人意料地将《山海经》送给如饥似渴的鲁迅时,使他“发生新的敬意”。最后,成年后的鲁迅先生怀念辞世多年的长妈妈,愿她魂灵永安。

在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历程中,很显然获得阿长赠与的《山海经》成为了转折点。文中鲁迅先生童年时对《山海经》处于“念念不忘”的痴迷状态,激发了我对这本书极大好奇。二年级时,我和妈妈一起读过《古希腊神话》,里面有至高无上的宙斯,有敢于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使我初次接触了西方神话。最近在学习小古文《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等文章时,频繁接触到《山海经》这部中国古典神话,又开启了我对中国传统神话的好奇和求知。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与童年时的鲁迅先生形成了共鸣。

文中,阿长对童年时的鲁迅管教严格。在他顽皮时,阿长要向鲁迅的母亲“告状”,还要教鲁迅懂得许多规矩和道理,使他十分不耐烦。其实,这些严格的教诲对鲁迅先生的成长有很大益处,在他成年后有了深刻的领悟。这也让我想到了我和妈妈之间的相处。有时,妈妈在生活中教我一些繁文缛节或因为我的拖沓和懒惰批评我时,我心里十分厌烦,甚至和妈妈对抗、顶嘴。但当我遇到困难时,妈妈总是成为我坚强的后盾,为我出谋划策,和我一起度过难关。我体会到,妈妈其实最在意我,是我最真挚的亲人和朋友。

这篇文章对母爱的描写,是通过生活中琐事表达出来的。在生活中,父母的管教也许令我们很厌烦,但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它,因为那是一种爱的表达。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2

看鲁迅的很多作品都会有一种深刻的感受“累”,是一种从身体到灵魂深处的累。挑挑拣拣只有那几篇读是会稍微轻松些。《阿长与山海经》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在文中先写阿长的名字,然后才把生活中的点滴铺陈开来。阿长啰嗦的管教,阿长可怕的大字型睡姿,阿长麻烦的礼节,阿长关于长毛的恐怖故事,阿长制造的隐鼠事件及阿长送的《三海经》。作者这一片一段的记忆将阿长的形象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让读者在其叙述中感受到这个粗枝大叶的女人对小鲁迅细腻的爱。

如果不曾在中学课本中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看其杂文犀利的笔锋,对世间丑恶深刻地揭露,很难想象这位文坛中的勇士,拥有如此温暖的内心世界。

鲁迅是人不是神,此时才惊觉这一事实。别人看他的作品都会累,更何况作者本人。他能看透这世间的一切丑恶,相对对生活中的美好有着更为强烈渴望。小鲁迅与阿长的恩怨在鲁迅的记忆中应是这浊世中的一缕清香,能除去内心深处的无奈及疲惫。阿长对鲁迅看似粗浅实则深厚的爱在鲁迅的记忆中逐渐沉淀最后酿成了《阿长与三海经》。

在经过坎坷的半生后回望记忆中哪个粗枝大叶长妈妈时,鲁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的灵魂!”这位在文坛顶端的伟人发出了内心对其平凡保姆深厚的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3

每读完一本书或一片文章,我都会有很多感受,但《阿长与山海经》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鲁迅小时候,家中的保姆——“阿长”懂得很多规矩,并把这些规矩都教给了小鲁迅,而且经常陪伴他,因此他很喜欢她。但自从她不小心把鲁迅养的心爱的小老鼠踩死后,鲁迅便很憎恨她,觉得她是故意的。可当鲁迅很想看带图画版的《山海经》时,阿长却在过节时,跑了半个城市给他买了回来,让鲁迅很感动。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像“阿长”这样的人,她把自己知道的规矩像教给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保留的教给了鲁迅,当鲁迅憎恨她时,她却毫不在意,照样对鲁迅好,甚至在得知鲁迅想要《山海经》时,不惜牺牲过节时间,跑了半个城市给鲁迅买了这部书。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却是一个善良、可爱的人,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她的善良、朴实、可爱却让人印象深刻,让人不能忘记。

“阿长”的美好品德让我想到很多人,如:老师把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军人把自己的生命用在了保卫祖国,工人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建设努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并不起眼,没有明星的耀眼光芒,但他们的贡献却是极大的,是不可取代了。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4

阿长原是鲁迅家的一个保姆,可在鲁迅先生的眼中,却不是把她当保姆看待的。鲁迅先生并不是摆出有钱人少爷的身份讲述家里的佣人,而像是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朋友,无半点身份地位的优越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以真诚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的好伙伴—阿长。

说起阿长,鲁迅便先实在地说自己不喜欢她。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在年幼的鲁迅眼里,这当然是一个不怎么亲切的形象。而且她总喜欢管自己,“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这有些像我们,同样不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对于她谋害隐鼠,鲁迅频频提起,还有些记仇呢。这么诚挚可爱的话,鲁迅就像一个贪玩调皮的孩子。不喜欢阿长,还有原因“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阿长真是一个有些邋遢的人,难怪鲁迅烦。这么质朴的笔调,鲁迅和阿长真是打打闹闹又亲密的好朋友。

不可否认,阿长身上当然有好的一面,它不仅是鲁迅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教给他一些人情世故,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说吉祥话。鲁迅以谦虚的态度说自己的“保姆”对他的教育,这实在是可敬的。另外,阿长也教给鲁迅社会的黑暗,让他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

阿长也是一个可爱的人,她胆小,提起长毛军还会拍着胸脯说“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另外,她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传统遵循者,这在她教鲁迅的“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中可以看出来。

令鲁迅难忘的,还有阿长送给他的山海经,这也说明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超越了主仆之间麻木的关系,他们真真是好朋友。

阿长身上也有可贵的品格,鲁迅也说“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文章最后,鲁迅对他的这位朋友阿长表示了诚挚的敬意。也告诉我们,友谊没有局限,我们要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任何人身上都有珍贵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5

“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看到以上的文字,你是否已经宛然一笑了呢?这就是节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的一个片段。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刚才我们看到的正是出自其中的一篇名为《阿长与山海经》的散文。

阿长是专门照顾鲁迅是女工,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鲁迅的保姆。鲁迅一生没有专门写给回忆他母亲的文章,但他却写过专门回忆他是“长妈妈”阿长的文章,也就是这篇《阿长与山海经》。由此可见,在鲁迅的人生中,阿长是对他影响深远的人,可以说,其影响甚至大于鲁迅的生母。

刚才我们看到的片段是阿长有一次告假回家,特意不辞辛苦为鲁迅买来了他日思夜想,念念不忘的《山海经》的故事。从这件事上,鲁迅对阿长有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能成功”。而在年幼的鲁迅眼中,他就认为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在我看来,阿长能为鲁迅买来带画的《山海经》,不是她有伟大的神力,而是她有着对鲁迅那如生母般的爱的结果。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6

在鲁迅家中,阿长只是个保姆,她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大家叫她“阿长”,实际也只是因为前一任保姆的名字叫阿长,而大家叫惯了,也就不想更攻了。毕竞阿长也需要钱来养活家庭,她生存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她几乎是舍弃了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资格,舍弃了姓名,舍弃了自尊,然而她也并没有消退自己的本质一淳朴善良。从摘抄的段落里,我们可以看出,《山海经》对于鲁迅简直是一个神圣的存在。当时,儿童们拥有属于自己读物简真少之又之,甚至连专门供给他们的新书都没有。鲁迅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讲过,在那个年代,像欧美日本等国家都有为孩子写过的儿童读物,而且在中国大家都忙着生活,忙着活着,自然没有人去管儿童什么心理健康了,所以儿童拥有的娱乐似乎只不过就是玩泥巴或者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小弟弟妹妹罢了,而鲁迅在那个时候,得到一本山海经已经就像是现在去吃山珍海味一样稀罕喽。

于是,仰求着奇形怪状的异兽的书便成了鲁迅日思夜想,梦中寤寐思服的对象。然而对于鲁迅来说,去远方买书实在太难了,也只有新年可以出门,却买不了。在那样的年代末,没有高铁,没有火车,甚至连基本的车马都没有办法普及到小小的百姓家中,所以去一趟远门实在是太难了。没有人愿意去帮鲁迅买,只能夜夜思思想着那样一个读物,他是多么的渴望啊。他告诉了阿长,阿长打听了去。她利用自己休小长假时间,特地赶路买来了4本《山海经》当她把书递给鲁迅时,仿佛在进行一个庄严的仪式。亲戚们都表示惊讶,这也,侧面说明了买来《山海经》是多么艰难,低下而一个有些笨拙的保姆竟然办到了!阿长是没有读过书,大概也没上过学,甚至将《山海经》念成《三方经》,可是看完后我知道,她是多么厉害。在这里可以发现阿长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很勤劳、敢做。不是说读书多了就一定聪明,读书好了,只不过因为了读书的本领,是否能实践到生活中,需要看自己的实践能力的事啊。阿长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却为了鲁迅小小的愿望跋山涉水,终于买到了山海经,实在是不得不让人佩服了。倘若阿长生活在富贵人家,她的命运也许是与如今不同吧,她一定能看到更广更大的世界的。

我们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仍然能够感到阿长对鲁迅浓厚的爱。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7

阿长,一个妇女。她落入俗套,生老病死,平平凡凡。阿长,一个女工,她背井离乡,操劳一生,而不普通。阿长,一个并不美丽。甚至黄、矮、丑的女人,看起来很平凡,却从平凡里生出了她自己的不凡。

浅观《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对待阿长的态度与看法是较为复杂的。在我看来,总体还是褒多于贬的。而阿长在鲁迅童年时的照顾与呵护、疼爱,也对鲁迅先生有着深深的影响,否则先生也不会在妈妈逝世将近三十年时还在追悼、怀念她。

阿长有不足之处:她踩死小隐鼠;她的那些固化而不去开蒙的落后迷信思想;她所遵从的繁文缛节,还有她不雅的睡姿……这些先生曾经深深厌恶过的东西、事情,在长妈妈死后都变成了回忆。再没人让他在元旦早晨经受辟头的磨难,在夏天热得睡不着……这些事是反映阿长的迷信、粗俗,可是,阿长对于鲁迅的爱与关怀,却更让人感动与难忘。

阿长身为一个毫无社会地位的女工,叫保姆已算是抬举她,可她还是未曾放弃过内心深处的母性与爱:她无微不至如春风般关怀着年幼的鲁迅先生,哪怕先生的一句无意间的话语都会记在心上,最后在探亲的路上替鲁迅带回了那本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开启了鲁迅的阅读之旅……可以说,先生日后的声名益显和功成名就,其中也有阿长的一份微薄功劳,而这本书,也让先生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

所以说:人的认识不局限于外表和贫穷,而在于内心。一个看起来平平凡凡的妇女,生命中却有可能开出意料之外的尘埃之花。从尘埃中也可开出因心灵美好而成长的花朵。譬如阿长,她平凡又不平凡,她普通而不普通。一切,都因着她对鲁迅的关切与爱。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8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回忆。她不识文断字,又有些迷信愚昧,连真实的姓名都不为人知。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长”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变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拥有伟大的神力”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长妈妈医生不行,又渴望生活平安的劳动妇女。虽然粗俗、没有文化又好惹事端,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奇迹般的给小鲁迅买回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而鲁迅先生善于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能够捕捉到生活中一些精彩,有很容易被忽略的洗劫。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文采飞扬,充满情趣又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应该学阿长的善良和热心,更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展的眼睛。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9

读到‘元旦的时候我醒来她第一件事是让我说出那句话然后马上往我嘴里塞福橘’的时候有点小感动。因为我知道,她那么急切的渴望作者说出那句话目的不是让自己得到祝福。而是她希望作者说完后,让我吃到福橘,希望我顺顺流流。而她给作者讲‘长毛的故事’,说明她是让作者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是为作者的安全着想。最后作者详细地写‘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体现出作者对这件事是多么的影像深刻,多么的怀念,对长妈妈是多么的感激。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是老师上课并没有说到的。那就是这句“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个没上过学、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人为了一本书,请了4天假去给作者买。写得是‘三哼经’而不是‘山海经’,体现出‘长妈妈’找书的过程一定很困难。虽然书很旧,但却让作者很满意。

我觉得作者那个时候挺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超越了亲人去关心他,费尽心力地去满足他愿望的‘长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0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沧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1

我最喜欢读的是《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在幼年鲁迅的心中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琐的礼节。但她又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买到《山海经》。对于长妈妈鲁迅只挑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如长妈妈睡觉时伸开手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占领全床;切切察察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简略几笔,就活画了长妈妈的个性特征。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2

她是鲁迅儿时的玩伴,会把他挤在角落里不能入睡,她是鲁迅的保姆,照顾他细致入微,会在他身后一遍又一遍地叮咛天凉加衣。阿长更像是他的家人,关心他不留余地,倾尽全力玩耍时又能不顾条条框框的规定,尽情戏耍。

有人说阿长充满了封建迷信的旧思想,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她只是一个农村出生的女人,并未接受教育,未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她心中的封建迷信早已根深蒂固,难以去除。在元旦,除夕时,她要求鲁迅先向人表示恭喜,吃下福橘。与其说这是她迷信的表现,不如理解为是为新年讨个好彩头。阿长的家庭并不富裕,当时的中国又处于之中,阿长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阿长的迷信不是她个人造就的,而是她的成长环境,社会造成的。

除了迷信,阿长的善良表现的更为明显。只是偶然记起鲁迅想要一本《阿长与山海经》,便费尽全力去寻找。她不识字,又不知道《阿长与山海经》的确切名称。那《阿长与山海经》本就是一本难求,不识字的阿长挤在书店中,双手比划着,努力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知费了多少力气才买到这本书。她的性格纯朴,保留着乡下人的天真爽朗,性子里透着源于自然的那一份纯真。她会在**之后切切察察,与别人一同谈论原委,虽然令人感到不适,但也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习惯罢了。

阿长陪伴了鲁迅一个童年,有欢乐有泪水,阿长的存在让他的童年更显绚烂。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3

“哼,这个粗俗而又野蛮的人!”

乍看起来,鲁迅先生似乎非常讨厌这个卑微而又不懂文化的保姆。可是,只要细读整篇文章也不难发现,这一字一句中包含了作者对她(阿长)无限的怀念。一件一件的事例作者全都清晰地记得,也可见鲁迅对阿长的印象之深。一声“长妈妈”的`叫喊,也托出了鲁迅对她的依赖与信任。在她的面前,鲁迅表现出的不只是顺从,还有淘气,就像一对母子一样。

而长妈妈对鲁迅的疼爱也不是几本《山海经》就能全部代表的。而鲁迅对长妈妈的思念却正如这几本书一样,虽说纸很黄,图像也很坏,但这仍旧是鲁迅心中最心爱的宝书!是他一生之中最值得珍藏的书。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4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我非常的敬佩鲁迅先生。或许是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起,鲁迅先生高大的形象便在我心中建立起来。

我并没有对鲁迅先生长大后的生活多么多么的感兴趣,我知道那可能是乏味的,充满战争的。小孩子都不喜欢战争。我非常喜欢鲁迅先生儿时的趣事。

于是便也喜欢上了保姆阿长。

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阿长是个奇怪的人。

她是粗俗的。晚上睡觉时的大字,还有隐鼠的事情。小孩子都是讨厌这些的。

然而她也是人让人佩服的。

虽然她有的时候会喜欢切切察察 ,十分啰嗦,睡相不好,之前我们都认为她是一个粗俗的人,没有文化。后来,她竟然送给了鲁迅4本他最喜欢的绘图的《山海经》,其实她也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吧,心地善良,希望能给儿时的鲁迅先生带来快乐。她还懂得许多规矩呢,虽然有些确实是稀奇古怪,比如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她有着深深的怀念与尊敬。阿长辞世三十多年,却不知道她的姓名与经历,长大后的鲁迅先生有一种淡淡的愧疚。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鲁迅先生对他的保姆阿长深深地祝福之情。这时的阿长,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阿长在社会上的地位其实很卑微呢。但她却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保姆,一个很好很好的人。

其实现在像阿长的人非常的少,但尊敬他们的人却少之又少。

长妈妈这样一个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鲁迅先生饱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长妈妈,我们都尊敬的人。

虽然没给这个世界留下姓名,却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回忆录留下最闪亮的光辉。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5

在这里,阿长,鹅要对你说,还要说的阔气一点:

鲁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式散文,是一篇情感温暖的记述篇,再阅读后,鲁讯先生的可敬可爱,情感真真切切让人更觉得鲁讯先生就在眼前!

鲁讯先生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情感,回忆记述了自己在家庭童年的片断。在记述文中的语言表达、人物描写无不为至使读者喜爱,读后使人,心情极为开朗温暖。

鲁讯先生童年的可爱,童年也是那样无拘无束,养罢自己的小宠,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绘画。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相似我喜欢的海贼王、鼹鼠的故事。

鲁讯先生的可敬,几十年过去了,对自家的一位粗俗、迷信、守旧、愚昧、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的普通保姆长妈妈。但真诚善良,忠厚的普通保姆长妈妈,还是在鲁讯的心怀中,还是那样的情感真真切切、深情怀念。

通过鲁讯先生的记述文,使我们能更好地规范学习写作记述文,怎样能把记述文写的不跟流水帐似的。非常精彩的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句最能让人感怀。

对一本书的描写法: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几乎全用直线凑合,精湛的语言多么干练呢!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长方形极至的描写!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童年的表现,在我们童年中是多么的一样呀!

在自己童年时,一次期末考试,他说,三门考好了,就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一场角逐结束了,三门280分呀,喜欢的东西没买,那心情真个儿的是可恶可恨呢,没几日,撮了一顿(饭店吃饭)没买东西的怨恨也就消失了,切是!

再阅读鲁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语言,可以是受文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不想做而决心做的事,灵活多样表达怎样写好记述文。

阿长与山海经语言平实形象,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万不可钻过去的……。大抵忘却了,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都是些烦琐之至,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可以说童年的鲁讯先生,是听得入神入迷。段落词句记述干练,童年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的投入,童年的鲁讯也听的入神,骇破了胆,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笔记下一篇:教师扶贫心得体会 边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