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九单元(精选8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九单元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人物身世及人物学诗经历,了解香菱的性格。鉴赏课文中的《咏月三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品味文中细节(空白处),深入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香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教学方式:发现式审美体验教学(填补空白、揭示话语蕴藉),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学生自查资料,了解课文主人公香菱的有关信息及香菱学诗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初读诗,解个性
▲导入: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盛情款待了宝玉,给他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茶,这茶出自放春山的遣香洞,用仙花灵叶上所带的露水烧成。宝玉他了觉得清香异常。让他喝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这酒用百花的花蕊,万种树木的汁液,酿制而成,因此名为‘万艳同杯′酒。这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那同学们来猜猜看,这“千红万艳”有没有比喻义呢?(《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
▲今天这堂课中,我们将认识到红楼梦这千红万艳中的一位。她刚刚步入大观园,第一次加入大观园的生活,她就是?(香菱)。大观园中最吸引她的是什么?(写诗歌)不错,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香菱学诗》
▲本文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速读全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找出她自己原话来回答?得了空儿。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香菱为什么羡慕,羡慕的是什么?(填补空白)写诗是高雅的事,是有着高贵血统的人做的事。《红楼梦》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写诗,王熙凤生就与诗无缘,普通的丫头不会也不敢学诗,诗歌代表是真、善、美。所以这个章回原本的题目就是:慕雅女雅集苦学诗
▲香菱有没有学会写诗?有
▲读一读香菱所写的三首诗,结合文中别人对它们的评价。说说读过诗歌后的感受。
(每一首各请一位学生进行朗读)
第一首:“措词不雅”语言:语言肤浅,堆砌词藻,落入俗套,用的都是现成话,只是将前人咏月的词藻进行堆砌,如“月”、“玉镜”、“冰盘”等词,凑成篇章,无新意。表现手法:采用了直接表现的手法。主旨:月亮很亮(这是致命伤,咏物诗应该托物言志)。
第二首:“不像吟月了,月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一首过于穿凿了”,用词雅致了。语言:语言游离,刻意求雅,显得生硬。表现手法:以花香,夜雾来烘托,侧面描写,脱开了前一首老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缚,胆子放大了一些。不足之处是对黛玉的“放开胆子”理解很表面,所以说“过于穿凿了”。主旨:月色很美(这也是致命伤,偏题了)
第三首:含蓄(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首句:有气势,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暗含自己才华终难埋没,二句暗含自己的身世,顾影自怜,精神寂寞。(脂砚斋: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第三联借旅人思乡,怨女思夫,写得情景交融。结尾感叹本是作者自己的,却借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发问,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语言:含蓄优美(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表现手法:含蓄,侧面写,全诗不着一“月”字,却处处是月。主旨(蕴藉):托物言志,抒身世之感
▲香菱的这三首诗歌,是在几天内完成的?(3天)
▲从第一首到第三首可以说她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因为中间只隔了两天的时间,为什么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是如此大的成就?文末哪几个成语可以概括她学诗的状态?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①解释②对应本回的题目“苦学”)
▲从文章当中找出可以应证的句子:(并朗读相应的句子,分组朗读)
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勤奋好学,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废寝忘食,专心致志
③“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
④“至晚间对灯出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达到忘我之境,失眠
⑤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好诗绝非梦中偶得,而是苦读冥思后的成果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用时最长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四重境界。
▲个人的主观勤奋确实最为重要(内因),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外因:一是有优秀的老师:(林黛玉)二是有良好的环境:大观园是美好的地方,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
小结: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爱可敬的香菱。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
如:第一,学习要有兴趣。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第四,要读写结合。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次读诗,探身世
▲对于香菱的学诗写诗,作为红楼梦的男主角宝玉是如何评价的?(填补空白)
这正是“人杰地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为公。
▲为什么香菱不学诗就“可惜”了呢?(补白香菱身世——可怜)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副册时,只见首页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着这样的内容: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香菱)哪位同学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她的情况?
脂砚斋对“香菱”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从出生、外貌、气质、才华、品德五方面来评价香菱,可见她是一个完美的女子)
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根基不让迎探一句说明香菱本来就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本名甄英莲,本来血统高贵,曹雪芹的美学观认为,诗歌应该是上等人中的佼佼者的专利品,诗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凭香菱这样的人品,凭曹雪芹对她的同情态度,不能让她不会写诗,所以宝玉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而香菱自幼被拐,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香菱孤苦无依的身世、沦为妾侍的身份,在大观园学诗的这段时光,恐怕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了。所以她感到由衷的快乐,由衷的幸福。所以她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如醉如痴!无情的命运非但没有让她沉沦麻木,反而使她对精神的追求益发执着,可谓痴心不改。当这样一个女子被赋予诗歌性灵般的光辉时,她的形象在红楼大舞台上便熠熠生辉了!
小结:可怜的香菱
▲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
再读诗,悲命运
▲再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也就是我们共认的最成功的一首,说说你还从中读出了什么?(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作者在咏月中倾注了真情,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
总结:从诗歌中我们读出了香菱的思念、盼团圆,她可能想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团聚,但从种.种意象表明,她更有可能她已经开始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了。
▲从诗歌当中我们了解到了香菱很热爱她的丈夫,很盼望和丈夫的团聚,事实上,薛蟠值得香菱如此为他牵肠挂肚吗?
不值得。薛蟠:薛蟠,表字文龙,外号“呆霸王”,薛姨妈的儿子。因幼年丧父,寡母又纵容溺爱,终日唯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虽是皇商,却全然不知经纪世事。他骄横跋扈,倚财仗势,强买英莲〈即英莲〉为妾,喝令手下豪奴打死冯渊;他荒淫无耻。在一次去南边置货时,途经一小酒店喝酒,因堂倌换酒迟了些,就一时性起,拿起酒碗照他打去,一下子就把堂倌打死了。这次薛蟠被判了死罪,后因贾、薛两家托人和贿赂,又被放出。此乃粗鄙无耻无情无义之人。
而当这样一个女子终究难逃其悲剧宿命,香魂返归故乡之时,作为读者,我们怎能不为之扼腕、叹息,怎能不掬一把清泪?
有人说,红楼梦是女子的悲歌,亦是女子的赞歌,文中塑造了百余位女子形象,她们或巧笑倩兮,或眉目盼兮,或袅娜风流,或娴雅贞烈,她们就那样一个个走进读者的心中,却又是那样的一个个令人心碎地去了,直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香菱是可悲的,悲其出身仕宦,却年幼无依,沦落红尘,致为呆霸王薛蟠这等人的妾室,饱受凌辱,最终香消玉殒之命运;
小结:可悲的香菱
▲香菱苦志学诗不仅使她成为红楼梦中会作诗的丫鬟,被大观园中众人所喜爱、佩服,而且连我们今人也不禁喜欢上这位玲珑剔透、冰雪聪明的女子,可是这样一位受人欢迎的人,结局却如此悲惨,令我们不得不怀疑曹雪芹的用心,他塑造香菱这一形象,想要传达怎样的感情呢?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香菱是可赞的,赞其娟娟之影,孤寒之魄,面对多舛的命运,恒守清新纯净的本质,痴心不悔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终究“精华难掩”,完成了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理想的痴心追求!
▲因而,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请说说还有哪些女子的遭遇也折射出这句话的含义?还记得这堂课开始了时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喝到的茶是“千红一窟”茶,饮到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联系到曹学芹在整部小说中所采用的谐音的手法,那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中,不是某一个女性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女性的普遍悲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才貌两全者如黛玉,德才兼备者如宝钗,阔达豪放者如湘云,柔弱和顺者如迎春,聪慧果敢者如探春,胆大泼辣者如熙凤,美丽率真者如晴雯,谦和忍让者如袭人,软弱糊涂者如尤二姐,性情刚烈者如龙三姐,远离红尘者如妙玉……等等,她们的人生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而且她们身受痛楚而不自知,这又是怎样的悲哀呀!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悲剧群像,最能体现《红楼梦》悲剧典型意义的是“金陵十二钗”,她们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残春落的结局,作者统统把她们归结到“薄命司”中,听凭她们的眼泪由秋流到冬、由春流到夏。她们带着一切美好的追求、美好的情感、青春阳光的生命,前赴后继地奔向“薄命司”,完成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宿命。
▲结束语:在这堂课就要结束之际让我们在《红楼梦》的序曲中一起来朗读这样一首诗歌:
忆红楼,怨梦里红楼若梦;
思红颜,叹烟中红颜如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只见得满目残红,只听得悲歌如泣!
歌毕,剧终。
梦一场,怎一个愁字了得!
▲布置作业
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
四年级语文教案九单元 篇2
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结合技术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旨在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育体育心双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是笔者学校2002年编写的《双节棍》校本教材,此教材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表演等价值,让学生终身受益。《双节棍—前反弹》单元是《双节棍》校本教材第二个教学单元,单元内容是由单个发力动作串联成组合动作的衔接技术,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单元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完成组合动作进行舞台表演的欲望,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双节棍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双节棍的兴趣,了解反弹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在双节棍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克服畏惧心理,利用前反弹技术完成简单动作间的衔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三年级武术兴趣班的学生,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运动能力。有4名学生可以完成多个双节棍组合动作,在教法上运用异质分组帮带的学习形式,有效利用优质学生资源,发挥“小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将学生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的机会,并搭建展示平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教师示范(提出问题)→做实验(探索问题实质)→体验练习(进一步验证)→前反弹技术学练(学习实践)→组合动作学练(扩展学习)→分组练习(练习巩固)→组合动作创编展示(创造性应用)。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3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语文九年级上册四五六单元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当然,这是就广义来说的。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立论文,也有驳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课标要求】:
一、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二、“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教学设计】:
在整套课标教材中,这是唯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能否达到课标上关于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要求,这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关键。在教学中,希望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认真阅读课文。对于文学作品,强调整体感悟,进入艺术境界,多多品味与鉴赏,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对议论文,要多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就是说,在阅读中,要搞清文章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议论文,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似乎不算多余。
第二,阅读议论文,需要介绍一点议论文知识。例如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等,但不需多,点到为止。目的是帮助学生阅读。如果多了,加重了学生负担,就不好了。这些议论文常识,最好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不要采取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第三,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议论文。这个单元议论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学生阅读这些议论文,能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则能取得更好效果。也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注意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能促进写。写也可以带动读。读了立论文、驳论文,不妨让学生也写一写立论文、驳论文。当然,写的议论文要比读的议论文简单得多,但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相通的。
第五,学习议论文,只读过五篇,是远远不够的。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议论文,包括杂文、随笔、小品等说理性文章。虽说枯燥一些,没有文学作品能引人入胜,但逻辑的威力同样是令人折服的。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章是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几个名段节选,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记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情节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迭起,读来引人入胜。《杨修之死》选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而又有虚构。《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围绕着范进命运的变化写出了世态炎凉。《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香菱是个苦命女子,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如《杨修之死》,曹操杀杨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籍中并无杨修以“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更是子虚乌有。此类虚构情节往往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很值得研究。其次,应注意交代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看清人物活动的大背景。【教学设计】 一.阅读
(1)激发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2)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3)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把对小说人物的讨论放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二.写作(1)学习古代小说细致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刻画身边熟悉的人。(2)就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或写法的多样性写一篇探究心得。三.口语交际
(1)口头复述课文情节,讲得越细越好。
(2)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介绍》:“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业绩,鼓励学生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并将读、写、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全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具体到人物形象,是这样的:
《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这些课文,文质兼美,这些历史,纷繁错杂,这些人物,内涵丰富——这使得我们有了学习的底本,这些底本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也要进行加工处理。
【课程标准分析】
一“课程目标部分”直接关于文言文学习的只有两条三句话: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明白,了解历史应该从古代典籍入手,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美德。还可以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学生的意志。【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客观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熟悉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熟读理解、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2)通过研读文本,结合具体背景评析人物掌握评析的方法。(这是一个要点)(3)正确领会并在恰当的层次上学习几篇古文的写作方法。(这也是编者的一个愿望,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为学生扎下历史地、全面地看待人物、事物的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四单元教案 篇5
材料一: 11月10日,湖北省潜江市人民法院对天门城管打人致死案作出判决,分别判定城管孙代榜、熊巍、鄢志明、胡落红等人有期徒刑6年、5年和3年,至此,震惊全国的“城管打死人案”落下帷幕。此案中,魏文华因用手机拍摄孙代榜等人与村民冲突的场面而被孙代榜等人活活打死。
材料二:月20,第五届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为保护乘客财产安全与歹徒英勇搏斗的河南省新乡市运输公司驾驶员谢启民、奋不顾身抢救交通事故人员和财产的焦作市云台山旅游车队司机闫云楠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司机”称号。⑴材料
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⑵请你结合材料谈一下,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解析:这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侧重考查理解能力,是考查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题型。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然后回归教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这是两则一正一反的材料,材料中人们的行为不同,则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然后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相关课本知识谈出自己的实际做法即可。
2.在当今社会繁荣进步的同时,我国也存在着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长期努力,共同奋斗。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存在哪些上述材料中所指的“社会问题”?(至少两方面) (2)请简要写出让你感动的富有责任感的两个先进人物的事迹。
(3)为了倡导同学们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光明中学初二(1)班团支部决定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你把倡议书的内容补充完整。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负责任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负责任能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人们之间就能获得更多信任和自由,从而营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倡议:
中考链接】
一、情景分析
1. 中学生小逸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企图行窃,问母亲该怎么办,母亲赶紧说:“千万还要管。”眼见小偷就要得手,小
逸感到很气愤,大声顺道“有人偷钱包!”小偷没得逞,溜下了车。 你如何看待小逸的行为?
二、价值判断
2.国家队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利于社会公平。
判断:理由:3.小丽投票选举曾经批评自己不认真值日的小林担任班级卫生委员。
判断:理由:4.在学校里,青少年的身份是学生,因此,学习是青少年在学校生活的唯一任务。 判断:理由:
三、生活实践 材料一: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为每个人提供就业机会;推行希望工程和在中小学实行学杂费全免政策,让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开展农民工工资追讨专项治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实行全民医保、低保等制度,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医疗、生活的保障。
材料二: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只有拥有更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够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反过来,只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实现较大程度的和谐,才能更好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科学发展。
(1)结合材料一,你怎样理解“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四年级语文教案九单元 篇6
(一)说课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音乐”为主题安排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林中乐队》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西班牙民歌《我的吉他》。意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感染人、愉悦人、熏陶人、鼓舞人的神奇功能。领悟到音乐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地叙述了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传唱和被确定为我国国歌的经过,凸现了她无以伦比的社会价值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林中乐队》全文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对美好生活的深切热爱,教师要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语文天地”编排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都紧紧围绕“音乐”这一单元主题,凸现了主题的深厚内涵,在“日积月累”中诵读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演奏的诗句,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
“开卷有益”选编的是一首西班牙民歌,通过阅读欣赏,初步接触并感知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幅面。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中反复运用的“暗喻”手法,教师根据实际学情,采用改换句式的方法,体会暗喻手法的表达作用。
“笔下生花”配合单元主题提供了三个习作内容供学生选择,教师还可根据本班学生增加习作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练习,如“我生活中的音乐”、“音乐和我”……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大胆设计习作内容。教师在单元备课时,应注
意统筹安排,提前为指导学生习作做好铺垫,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密切结合。
“初显身手”设计的内容也与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联系非常紧密,是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范例,也是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效果的综合检验。
“金钥匙”借丁丁、冬冬之口告诉学生“许多优美的歌词都是诗”,但“并不是所有的歌词都值得学习”“要留心鉴别”优劣。教师应借助“金钥匙”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多种方法识字25个,写字19个。
2、多种方法熟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诗句。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使学生领悟到音乐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5、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言之有序的写字方法,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比喻句,让学生知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对语言表达所起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点及要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感情,体会言之有序的
写作方法,知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对语言表达所起的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品读第九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林中乐队》一课中学生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的是本单元教学的要点。
(五)说教学建议
1、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学生情感投入。《语文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习语文,进行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并在对话中进行情感交流。本单元编排的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均充满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须有饱满的激情为基础。(1)、创境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时机,相机创境激情。如学习《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可事先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上课时,组织学生听《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对《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产生强烈的感情。当孩子们的情感投入时,自然就容
易理解“为什么要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学完课文后,在组织学生唱国歌,议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那时就有深刻的体会,就有真实情感了。(2)、教师通过必要的范读和指导朗读激发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月光曲》一文,朗读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但这一课的朗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好把握,教师需通过范读乃至领读、教读做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朗读时能把握课文的特点(整篇课文朗读是徐缓的,但朗读第9自然段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时,语调是高昂的、热烈的),要通过朗读准确地把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表达出来。(3)、将学生的激情,由课内引向课外。“语文天地”中安排了“选曲、填词、创作班歌”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仍需学生以高昂、饱满的激情投入,方能集中全班同学的才华,创作出较高水准的班歌来。在学习了前两篇主体文后,学生创作班歌,把同学们的激情由课内引向课外。
2、整体把握,通盘设计,凸显教材的整体性。在这个单元里,三篇主体课文都多次出现比喻句,而且是暗喻和借喻手法。自读课文更是如此。教材在“语文
天地”里,用丁丁、冬冬的对话形式,提示学生(实际也是在提示教师)要注意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手法,不但能找出哪是比喻句,还应知道比喻了什么。我们还应根据实际学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比喻句认真地读一读,要知道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比喻”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也应积极鼓励学生在积极的习作中大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三、.注意做好几个衔接
1、单元与课文的衔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唱、听、悟、议等使学生能感受到《义勇军进行曲》和《月光曲》的音乐旋律不同,抒发的主题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同,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给人以力量,都使人感受到音乐所产生的艺术美。这对于帮助学生感悟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是很有益的。
2、主体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衔接。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安排自读课文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复习巩固主体课文中学到的新的语文知识,如前三篇主体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比喻手法,也在自读课文中反复使用。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找比喻句,说说将什么比喻成什么,边读边想,细心体会比喻在文章表达
中所起的作用。另外,还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音乐与人类的关系,以加强主体课文和自读课文之间的衔接。
四年级语文教案九单元 篇7
“不过据有关资料显示, 扑克的最早起源是我们中国。相传早在秦末楚汉争斗时期, 大将军韩信为了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愁, 发明了一种纸牌游戏, 因为牌面只有树叶大小, 所以被称为‘叶子戏’。到了我国宋代时, ‘叶子戏’在民间就流行起来。”“既然扑克牌的最早雏形在我们中国, 那么为什么会在14世纪的欧洲完善和定型呢?”学生陷入沉思。“马可·波罗!”有人嚷了出来。“对啊!请依据课本讲出理由。”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说:“13世纪, 马可·波罗一行到达中国, 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 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 每到一处都要认真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扑克牌的玩法就可能被他学会了。马可·波罗回国后, 就把扑克牌的玩法带到了欧洲。”“很好, 通过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扑克牌在中国产生, 通过马可·波罗传播, 最终在欧洲完善和定型。今天我们就
来复习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六、七、八三节课。”
“刚才扑克牌传播的方式是古代文明交往的哪种方式?”“和平交流。”“另外一种方式是?”“暴力冲突。”“举例。”“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希波战争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马拉松比赛的由来……”
“这是哪张牌?”“梅花K!”学生齐声答道。“K是king的缩写, 皇帝的意思。梅花K是哪位著名的皇帝?”扑克常见, 可这个问题鲜有人注意过, 教室里一片哑然。我提醒到:“我们第二课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被他占据其中三个。这位皇帝要求自己的战士要把世界作为自己的故乡。”“亚历山大大帝。”学生齐声说。“请你背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间及过程。”……
“这是哪张牌?”“方块K。”“方块K是谁?”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乱猜了。我提示说:“是我们第三课学到的, 他公元前49年夺取了罗马政权。”“恺撒。”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由于恺撒在罗马帝国硬币上的画像是侧面像, 因此他也是四个K中唯一的侧面像, ”我扬了扬手中的牌, “同时恺撒并不是罗马帝国的真正皇帝, 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是?”“屋大维。”生答。“哪一年称帝?”“公元前27年。”“恺撒虽然不是罗马帝国真正的皇帝, 但他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凯撒的外甥屋大维开创的罗马帝国疆域图, 并与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疆域图相比较……”
“罗马帝国成立后的最初二百年是帝国的黄金时期, 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当时中国称它为……”“大秦。”“凯撒非常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丝绸是怎样传入欧洲的呢?”“丝绸之路。”“对, 请你再说说阿拉伯人在这条路上, 给东方和西方各带来哪些物品、意义?”……
“这是什么数字?”我手捻开从1到10的任一组牌。生答:“阿拉伯数字。”“创始人?”“印度人。”“什么时候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16世纪。”
“马可·波罗来华后记述东方经历和见闻的书名以及意义?”生答……归纳一下, 和平交流的事例有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
“这是什么文字?”我手指着任意的JQK。“英文字母。”生答。“对啊, 请看书第47页的图表, 英文字母属于拉丁语, 什么文字为欧洲这种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生答:“腓尼基文字。”“很好, 据考证, 腓尼基字母主要又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定的。请问古埃及图画文字名称、形成的时间、意义?”“还有一种古老的文字也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 它的名称、创造者、意义?”“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
“这是哪张牌?”学生齐声说:“黑桃K。”“他是传说中所罗门的父亲David, 《圣经》上记载耶稣就是David的后代, 他善于用竖琴演奏, 并在《圣经》上写了许多赞美诗, 所以这张牌上经常有竖琴图样。说到耶稣, 我们就会想到……”“基督教。”学生集体答。“对啊, 下面我们共同填写表格———三大宗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地点、主要教义、经典和共同点。”……“我们同学都知道牌的四个花色是按照‘黑红草方’的顺序, 黑桃最大。K中最大的是谁?”“黑桃K———David。”“一个传说中耶稣的先人, 就排在所有的皇帝前面, 这说明了什么?”我进一步追问道。很快有学生回答道:“说明了在欧洲当时精神文化领域, 神权凌驾一切。”全班满堂掌声。
我举起扑克牌说:“这是一副牌, 也是一本历史书, 也是一部日历。四种花色代表一年四个季节, 12张花牌代表一年12个月。每个花色从1加到13等于91, 四个季节就是364, 加上大王等于365, 就是一年, 闰年再加小王366。今天我们离中考还有280天, 就让我们在未来的280天内, 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志在四方、开拓进取;像马可·波罗一样善于学习、不畏艰辛;像古代印度人一样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我们一定会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
上好复习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上好历史复习课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量大、琐碎、知识的时代性又不强。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背、默、做、练、讲, 学生很快就会“活来死去、以史为死”, 唯恐避之不及。因此, 上课时既要充分利用书本的文字和图片, 用活课本, 还要加入表格、归纳、小结对知识进行条目化和系统化, 更重要的是, 要学会高于课本, 尽可能多地使用教材以外的资源, 以增强课堂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张力。
扑克牌大家司空见惯, 可是很少有人关注它背后的相关知识, 本课就是运用扑克牌取得许多出其不意的效果。首先, 历史课堂上亮出扑克牌, 学生觉得惊奇,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也贴近了学生生活, 贴近了社会, 把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靠近, 这既符合学生的天性又符合教学和学习的规律。第二, 以扑克牌为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既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梅花K亚历山大大帝和阿拉伯数字, 又从方块K恺撒引出屋大维、罗马帝国的疆域图;从KQJ英文字母引出腓尼基文字, 再引出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从扑克牌由来引出马可·波罗, 再到《马可·波罗行纪》的意义;从黑桃KDavid引出耶稣再引出三大宗教比较的表格。三课的知识点完全为一线所牵,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扩大了知识领域, 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加强了学科知识的实践性, 扩展了历史教学的外延和深度, 当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 最重要的是以身边常见的扑克牌为例, 使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 学会观察生活和关注生活, 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为探究性学习,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就要在历史课上设法“诱惑”他, 让他要盼上、乐上历史课。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多多观察生活, 多多想些点子, 多多迈出挖掘乡土教材的步子, 多多注重历史课堂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那么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多么有趣、鲜活和高效。
四年级语文教案九单元 篇8
1. 阅读微型语段,回答(1)—(4)题。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liàn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gài是不行的。(选自课文《端午的鸭蛋》)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A.东晋_______B.卷子_______
(2)按拼音写汉字。
A.liàn[ ]囊B.大gài[]
(3)请在田字格内写出两个与“囊萤映雪”词义相近的成语。
(4)请谈谈你了解了“囊萤映雪”这一典故后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忆课文有关知识,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B.《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我们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C.萧乾的《吆喝》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D.冯骥才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3. 请在下面语段的“□”内填写恰当的短语,以展示歌会酬和的方式。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选自《云南的歌会》)
4. 某理发店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美丽从头开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请说说其中的妙处,然后根据这一职业的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补全句子,要求句式相似,意旨相通。
我爱读书,经常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读《西游记》,我仿佛跟随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领略了他斩妖除魔的高超本领;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诗句,并指出它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四个句子中,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沙场秋点兵 B.零丁洋里叹零丁
C.箫鼓追随春社近 D.闲来垂钓碧溪上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过去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过去和现在,陕北民歌“信天游”都以它那高昂的气势、悠扬的旋律和催人泪下的真情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民歌“信天游”同样面临着危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艺术的时尚化追求,更使得陕北民歌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材料二: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已被确立;2005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1)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后,小明和萧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应该保护“信天游”,保护传统文化;萧军则认为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总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不需要保护“信天游”。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9—11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9.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段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段的场面描写在写作方面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回答12—18题。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2. 依次填入文中“□”内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绕灌扔抵B.绕装丢顶
C.缠装扔顶D.缠灌丢抵
1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与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既然文题为《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D.给小孩练习写字。
16. 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在选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对过端午节,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美文《坐歌堂》,回答19—24题。
坐歌堂
张喜洋
在川西北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坐歌堂”。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早早聚在女方家的院子里,摆上十几桌酒席,在四川叫做吃“十大碗”。顾名思义,“十大碗”就是每桌限定十个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四川的传统菜,像扣肉、东坡肘子、墩子肉等。这些菜都是厨师用竹制蒸笼蒸出来的,空气中弥漫着四川特有的咸菜香。土制的高粱酒香在席间弥漫,混合着菜香味儿,夹杂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渗和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婚庆气氛格外热烈。孩提时代的我,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十大碗”刚一散席,只见三四张八仙桌往堂屋正中并排一放,两边都摆上长条木凳,供大家围坐。这时,出嫁女由村中两个年龄较长的姑娘陪伴着坐在八仙桌的最上方,“坐歌堂”节目就要开场。
“坐歌堂”开场时有个规矩:大家得合唱一首歌,由村中比较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随后他宣布:“‘歌堂’开始,‘东方红,太阳升……’预备起!”黑夜中的山村被悬挂的煤油灯照得通明,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因此,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会唱《东方红》的。
虽然没有任何伴奏,但是这朴素的歌声余音绕梁,在充满浓雾而又潮湿的夜空中穿行,久久回荡在山谷中,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接下来,便开始你一首、我一首竞唱。往往这首歌的最后一个字还没有唱完,那首歌在另一个角落里已开始唱了起来。歌唱者不分男女,不分尊卑长幼,不设任何奖励,反正谁的歌唱得最多,嗓门儿最亮,谁得到的掌声就最多。歌曲类型不限,不管老歌新歌儿歌,只要你不停地唱,争着唱、抢着唱,就可以通宵达旦,乡亲们越是掌声雷动、呐喊声声,主人家就越高兴,也越觉得自己有面子。有时大家因为一首歌谁先唱、谁后唱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大家并不真正生气。那热烈的场面,绝不亚于港台明星的演唱会。
还记得当年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川西北情歌:“陈妹儿生得一枝花呀,花呀,李哥儿看了很爱她呀,爱她呀,爱她就爱她呀,请到我家耍,说来就要来哟,我在家里打草鞋呀,打了三双零一只呀,伊儿呀儿哟,把草鞋打好了呀,我就接你到我家呀……”
长大成人后,我一直在南方的城市间穿梭,十余年没回家乡参加“坐歌堂”了,想必乡亲们“坐歌堂”的热情一定会不减当年吧!
19.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坐歌堂”开始的时候,大家合唱《东方红》,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章结尾写奶奶唱情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孩提时代的我,为什么“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男女老少合唱《东方红》的时候,作者说“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这样写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单元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到民间去采风”的活动,请把你“采撷”到的“风”写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从以下文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作文(1) 题目:我家乡的__________节
写作前请先补全题目。要体现出家乡过这个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陶行知认为“健康先健心”。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A. j€靚B. ju€鄋(2)A.练B.概(3)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写出两个即可) (4)略。2. D3. 见景生情 互嘲互赞4.这则广告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明经过理发后人就会变得美丽,另一方面暗指重新开始。这一广告语指出了理发的作用,强调了理发的必要性,获得了形式美、意境美的效果。对联:换新颜从头开始,改旧貌以剪收场。5.略。 6.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元稹的《离思》。 7. C 8.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1)示例:①我认为应该保护。因为“信天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我认为不需要保护。因为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信天游”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被自然淘汰。(2)略。
二、9. 山路漫歌10. 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动人的场景,使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11.示例: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12.D13.风俗有: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午饭要吃“十二红”。心理与追求:避邪祛灾,祈福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14.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是为下文写咸鸭蛋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恋乡情结。单是故乡一个小小的鸭蛋,就让作者难以忘怀了,何况其他呢!15. B16. 从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显淳朴,使文章更生动有趣,更有人情味。17. 流露出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奇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18. 略。19. 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写出了婚庆的热闹气氛。20.不但营造出“坐歌堂”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怀念、感激之情。21. 将文章情节推向高潮,增添了文章的情味。22. 因为“坐歌堂”表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2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参加合唱的人员多,歌声高,热情饱满。24. 示例:贴春联;闹花灯;吃年夜饭。
【四年级语文教案九单元】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古诗九首 滁州西涧教案 北师大版12-21
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06-18
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1-19
九年级语文测试题四09-23
四年级语文下单元备课01-09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1-08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05-23
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范文11-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1-09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