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

2024-11-20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共8篇)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 篇1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②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③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④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②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①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②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邓稼先和杨振宁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1、关于“两弹一星”

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后来演变为-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殷红yān

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②元勋:立大功的人。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④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⑤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⑥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⑦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⑧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2、全文六个部

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旗帜、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简要概括如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④-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⑥一封短短的信;⑦1982年,“我不能走”。作者热情赞美了邓稼先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

思考课后第一题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 篇2

一、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教材音乐的关系

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慢慢形成和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变化, 开始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 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 对外界的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容易对一些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现阶段大部分流行歌曲都涉及情感生活、表词达意直接明了, 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旋律变化丰富、配器音效动感而震撼, 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然而初一音乐教材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单元内容, 如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

面对流行歌曲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 我们不能“闭关自守”, 这样会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然而初一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区分流行音乐的优劣或者对影视歌手盲目崇拜。因此, 音乐教育应当成为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指路人。

二、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引入初一课堂

1、将流行音乐引进课程导入部分,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上好音乐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教师教授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铺设的作用, 音乐教师应该在了解教材内容和逻辑的基础上, 结合最能激发初一学生兴趣的流行音乐设计出有效的导入。例如:七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并且学唱歌曲《樱花》。而多数初一学生对日本的了解甚少, 对学习日本的文化和音乐的兴趣也不高。同时, 歌曲《樱花》这首作品是采用日本都节调式写成,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唱歌曲的难度。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选择亲自为学生表演受学生欢迎的流行音乐《天空之城》作为课程导入,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可以提前与班上有乐器特长的同学排练完成小提琴钢琴协奏《天空之城》。这样一来, 导入的音乐内容一下子拉近了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而导入的形式, 也较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教学过程很自然地过渡到日本这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介绍, 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将流行音乐引进拓展部分, 大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1) 欣赏环节之后的拓展

初一的音乐教材为每单元第二课时安排了丰富的音乐欣赏部分, 其中有部分作品是器乐曲。但是其中的多数乐器在现在的舞台上难得一见, 这就使学生感到陌生。再有其中一些乐器的音色不那么圆润动听, 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材要求欣赏朝鲜歌曲的同时, 了解伽琴这种乐器。笔者在实习旁听过程中发现学生听完教材配的伽琴音频, 都开始打瞌睡, 很难集中注意力用心欣赏。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视频——伽琴演奏《卡农》 (本视频由8把伽琴同时演奏《卡农》为街舞表演配乐) 。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旋律《卡农》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伽琴的音色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学生喜欢的街舞也利于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

(2) 课后小测的拓展

初一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会安排一些“小竞赛”或者“小测”, 意在测试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然而整天埋在语数英书堆里的初一学生, 又怎会有激情完成音乐课上的课后笔头练习。对于此,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最后5至10分钟来做听辨的测试。而这写听辨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选择流行音乐与传统相结合。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在讲解草原上的蒙古族、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藏族音乐特色后, 教师可以安排如下几首歌曲作为听辨测试的曲目:《雅鲁藏布大峡谷》 (藏族) 、《万马奔腾》 (蒙族) 、《香巴拉并不遥远》 (藏族) 、《掀起你的盖头来》 (新疆哈萨克族) 。其中歌曲《万马奔腾》、《掀起你的盖头来》为传统民歌, 其他三首为流行音乐。如此安排一方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 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听了两首本来不太情愿接触的传统民歌, 教学效果显著。

3、充分挖掘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努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一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安排欣赏藏族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而这首歌曲的音区极高、演唱方法较为传统, 歌唱家音色嘹亮, 故初一学生对这样的歌曲陌生。如此一来想要通过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来讲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显然难度很大。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藏族流行歌曲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选择具有较明显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来对比讲解藏族歌曲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索朗扎西的歌曲《幸福香巴拉》, 将此与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作对比性的介绍, 启发学生发现两首歌曲在歌词、题材内容、速度、旋律、音高音区等方面极为相似,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同时, 提示学生发现《幸福香巴拉》充分结合藏族传统音乐特点, 运用rap (说唱) 等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手法, 抒发了对“香巴拉”的无限憧憬与向往。这样一来, 教师迎合学生兴趣,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与藏族传统音乐作对比,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藏族传统民歌特色的印象, 还让学生了解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并不是分离的, 大多流行音乐都是建立在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 加入现代元素写成, 这就为端正学生认为传统音乐“土”、“过时”的理念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结语

新目标七年级(上)7单元练习 篇3

A) 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用适当的单词填空。

1. It’s that t____ of year again.

2. My mother and father are my p____.

3. An apple is f____.

4. ——How ____ are these shorts?

——They are $30.

5. Her l____ name is Smith.

B)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black(反义词)____ 2. 华兴特卖(译成英语)____

3. tomato(复数)____4. 28(译成英语)____

5. sale(动词)____

Ⅱ.单项选择(15分)

1. ——____ are those oranges?

——They are $4.

A. WhereB. WhatC. How D. How much

2. Here’s a cat, but I don’t know ____ name.

A. itB. itsC. it’sD. it is

3. Those are four ____.

A. pencil-boxB. pencil-boxsC. pencil-boxesD. pencils-boxes

4. ——What are these? ——____.

A. Yes, they’re computersB. They’re computer

C. They are computersD. Yes, these are computers

5. ——What’s on the dresser?

——It’s ____.

A. green sweaterB. green a sweater

C. a green sweaterD. green an sweater

6. Jim, ____ my teacher, Miss Li.

A. it isB. this isC. she is D. she

7. ____ blue pants are nine dollars.

A. ThisB. ThatC. TheD. He

8. ——____ your parents like hamburgers?

——No, ____.

A. Do; I don’tB. Does; he doesn’t

C. Are; they aren’tD. Do; they don’t

9. ——Is this table red? ——____.

A. Yes, it’sB. Yes, it’s whiteC. No, it’s redD. No, it’s blue

10. Here are the twins(双胞胎). ____ are Lucy and Lily.

A. Her nameB. Their namesC. Their nameD. They name

11. Amy, Jim and I ____ at school.

A. am allB. are all C. is allD. all are

12. She is ____ a red sweater today.

A. inB. onC. /D. at

13. My brother’s shoes ____ black.

A. amB. isC. areD. be

14. The price of the socks is very ____.

A. dearB. cheapC. bigD. high

15. The shorts ____ ¥20.

A. is on saleB. are on sale forC. is on sale forD. are on sale

Ⅲ. 阅读理解(20分)

(A)

When I was a boy, I liked swimming very much. One year my two brothers and I spent the summer holidays with my uncle and aunt in their house by the sea. It was only twenty metres from the water. Every day we put on our swimming shorts before breakfast, ran down towards(朝……)the sea and jumped into the sea, then, until late in the afternoon. We were in the sea most of the time. When our aunt rang a bell, we went back to the house for food, but we ate it in our swimming shorts and were soon back in the sea again.

The water was warm. The sunshine was bright every day, and on most days there were no waves(波浪).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s a wind always began to blow, but it was not strong. It made big waves in the sea. But we were all good swimmers, and didn’t stop swimming until we were tired and hungry.

1. The boy ____.

A. and his family lived by the sea

B. went to his uncle’s house every day

C. had two brothers

D. learned to swim a year ago

2. One year the boy ____.

A. learned to swim from his brother

B. went to spend the summer holidays in his aunt’s house

C. went out to look for food

D. ran down to the sea every morning

3. The boy’s uncle and aunt ____.

A. liked swimming very much

B. rang a bell when it was time for breakfast

C. worked until late at night

D. lived by the sea

4.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s ____.

A. a wind began to blow

B. the water was warm

C. the sun came out from the cloud

D. the wind began to grow stronger

5. The boy and his brothers ____.

A. didn’t take a rest until their aunt rang the bell

B. swam three times a day

C. did not go swimming when the wind was strong

D. had winds three times during(在……期间)their stay at their

uncle’s house

(B)

根据表格信息,判断正(T)误(F)。

1. The writer’s(作者的) father has straight hair.

2. The writer’s brother looks like his father.

3. The writer’s sister is very lovely. She has curly hair.

4. 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the writer’s family.

5. The writer’s mother is beautiful. She is fat.

Ⅳ. 阅读填词(10分)

One afternoon, Mrs Smith and her daughter Nancy a____ in a big shop near t____ house. Mrs Smith l____ Nancy and wants to b____ a new sweater for her. Nancy d____ like the new sweater. She likes something to eat. So h____ mother buys two kilos(公斤) of apples for her, too. Nancy a _____ wants to buy some picture books and color pencils. There are many things and many people in the shop. T____ men and women, old and young. They a_____ want to buy some t____. The people in the shop are very friendly.

根据短文内容填词,使短文意思完整。

1.a____2.t____3.l____4.b____

5.d____6.h____7.a____8.T____

9.a____10.t____

Ⅴ.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5分)

1. Ma Yan is medium ____(high).

2. They’re the ____(win) of this football match.

3. I think Mao Ning is a good ____(sing).

4. It’s Sunday today. I can go ____(skate).

5. Emma wears a pair of ____(glass).

Ⅵ. 补全对话(10分)

John来到Jim的办公室,Jim有些不舒服,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John: Hello, Jim. May I come in?

Jim: Oh, hello, John. Yes, Come in, please.

John: You don’t look well. What’s the matter?

Jim: __1__

John: Oh, dear! Why don’t you stay at home to have a rest?

Jim:__2__

John: Shall I call Kate to tell you are ill?

Jim:__3__

John: OK, I will do that. I’m going to the shop now. Can I get you some medicine?

Jim:__4__

John: Yes, of course. Is there anything else I can do?

Jim:__5__

A. Oh, yes, please. Her number is in the phone book.

B. No, I’ll be all right. Thanks for your help.

C. My head hurts and I feel really hot.

D. Could you buy me a bottle of aspirin, please?

E. It doesn’t hurt very much.

F. I can’t. I’ll play ping-pong with our teacher this afternoon.

Ⅶ. 根据汉语完成句子。(10分)

1. 你认识汤姆吗?他长什么样?

Do you ____ Tom? What is he ____?

2. 她不经常戴眼镜。

She ____ often ____ glasses.

3. 你有兄弟姐妹吗?

____ you ____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4. 我认为他今天不会来。

I ____ ____ he will come today.

5. 他的个子不高,但有点儿重。

He isn’t tall but a ____ ____ heavy.

Ⅷ. 句型转换。(10分)

1. My weekend wasn’t very good.(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 ____ your weekend?

2. My mother has a medium build.(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 your mother ____ a medium build?

3. She wants to be a reporter.(改为否定句)

She ____ ____ to be a reporter.

4. Gloria Green sings pop songs best.(改为同义句)

Gloria Green is ____ ____ pop singer.

5. He is tall.(用short改成选择问句)

____ he tall ____ short?

Ⅸ.书面表达(10分)

我最喜欢歌手刘欢。他长着圆脸,大眼睛,留着长长的黑发,有点胖,我喜欢听他的歌。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试卷 篇4

一、选择题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公元2,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消灭袁绍B、废汉称帝C、建立魏国 D、统一天下

3、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4、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蜀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吴国船队 D.东汉船队

二、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

曹操 诸葛亮

刘备 周瑜

孙权 许攸

答案:

一、1、B 2、D 3、D 4、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篇5

月亮,如冰轮,似貂蝉,像玉镜。夜深了,月亮悬挂在深蓝的天穹边,明晃晃的,格外迷人。

对于月球的起源之迷,一直是吸引人类的话题。关于月球的起源之迷,我们的科学家,对此列出了三大说,俘获说、放屁说、分裂说。。。。。。但仍未定论,我们的科学家对月球还没有足够的了解,虽然有足够样品,但想真正了解这个神秘的行星,我们的科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我觉得,我们要努力的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这对我们以后了解月球的奥秘有很好的作用。虽然科学家们提出了这些不可定论的学说,但是还有人引用了其他学说剥策这些学说。所以,我们还要从月球的其他方面来探讨月球的起源了。据报告说,月球比地球古老,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有百份之99比地球上古老岩石还要老。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 篇6

三亚市天涯中学林凯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主要围绕学习“询问物品的位置”这个话题而展开的多种任务型的教学活动,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

1、基本句型“Where’s/ Where’re ~~~? It’s/ They’re on/in/under~~~~.”和 “Yes/No”疑问句的用法;

2、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来表达物品的位置。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推测词意的学习策略,识别不同物品的位置。本单元与第五单元衔接紧密:由本单元出现的“Is/Are „?”的句型过渡到第五单元“Do „?”同属一般疑问句学习,前者为后者做了铺垫,同时本单元是以房间里的家具来展开讨论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趣较浓,为学生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策略目标)

A.知识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有关询问物品位置的句型:

Where’s my backpack? It’s on/in/under/the chair.

Are my books on the chair? Yes,they are.No,they aren’t.

Is it on/in/under „„? Yes,it is.No,it isn’t.

(2)学习和掌握有关家具类的单词:table, bed, dresser, bookcase ,sofa ,chair ,drawer , plant , bag

(3)学会三个方位介词的用法:on ,in , under

B.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的词语,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C.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 兴 趣。

D.德育目标: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为使将来的家更加美好,激发他们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道德意志。

E.学习策略:通过sectionA和sectionB两部分的听力训练和pairwork 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制定几个目标的依据:按照英语新课标之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句型:Where’s my backpack?

It’s on/in/under

the chair.

Are my books on the chair?

Yes,they are.No,they aren’t.

Is it on/in/under/„„?

2)难点

学习运用重点句型“Where„?和 Yes/No”疑问句的用法

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

3)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七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刚进初中不久的七年级新生,有部分学生小学尚未学过英语,他们对英语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我设计教学活动都从简单、新颖出发,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三、说教法设计

1、教法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该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本课旨意在此。因此本课多在课堂设计上下工夫,注意联系实际,模仿真实的英语语言运用环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英语,掌握英语,运用英语。本单元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情景教学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4)小组竞赛法。通过多媒体、实物、动作以及图片等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教学手段

主要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说学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发展思维的引导者。鉴于所学单词及句型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听、看、读、猜、想、说的方法来学习本课。通过听、看,达到有所思,有所得,帮助不同阶层的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采用多表扬、勤鼓励的评价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 up

教师随手拿起一个学生的学习用具询问:What’s this ?

从复习unit 2所学过的文具名词开始,通过复习这些物品名称为新课学习作铺垫。Step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游戏法教学单词

具体做法:(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课本P19 的图画中寻找家具,规定时间内找得最多并能准确说出家具名称的小组获胜,(说这些家具名称时可允许学生用汉语)。

(2)在屏幕上用闪现的方式展示家具的图片,学生边看边说,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这些新词。

语言知识:What’s this ?

It’s------.2、直观法教学介词

(1)老师以自己的课本和讲桌作为现成教具,通过不断变换课本与讲桌的位置,形象直观地引出三个介词: on, in, under

(2)学生拿起自己的课本跟着老师边说边做动作,通过实践来体会这三个介词的用法。这一过程用chant 的形式来进行,这样既强化了记忆,又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Step 3.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通过播放1B的听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和推测词意的能力。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本中的练习,特创设两个情景。

情景

一、Tommy是个粗心大意的男孩,他总是把东西乱放。请你帮他把需要的东西找出来。然后做1B的练习。

情景

二、Tommy’mother已收拾好了房子,结果Tommy又找不到他的东西了。请你再帮他把东西找出来。然后做2A和2B的练习。

2.展示出几组图片,引出本课重点句型:

Where is /are-----?

It’s / They’re--------.学生两人一组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来巩固和加深对重点句型的理解。

3.投影出1B的图片,引出本课另一重点句型:

Is the baseball/Are the books-----?

Yes, it is./ No, it isn’t.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凭记忆猜猜物品都放在什么位置,另一人打开书本检查正误,从而自然而然地操练这一重点句型。

Step4.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投影出一所空房子的图片以及各种家具的图片。教师提问:Where is/are-----?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来猜:Is it /Are they-----?

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语言知识:Where is/are-----?

Is it /Are they on/in/under-----?

Yes, it is./ No, it isn’t.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Step5.Homework

让学生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把它画出来,并在旁边加注英文说明。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课堂的知识得到了延伸,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Unit 4

Where is my backpack?

Where is-----?

Where are-----?

方位介词

It’s on/in/under-----.They’re on/in/under-----.on

Is it on/in/under-----?

Are they on/in/under-----?

in

Yes, it is.Yes, they are.under

九(上)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篇7

冷峻婉约恩惠稀疏 恬(tián)淡浓艳绮(qǐ)丽

张皇拭汗刘海道歉 讪(shàn)讪博识睿(ruì)智

皎洁分摊负罪劈手 尴尬(gān gà) 跌宕(dàng)有力

洗礼山峦反衬眺望 半晌(shǎng) 哔(bì)哔作响

索性努嘴门槛滥用 嘟哝(dū nong) 呼哧(chī)呼哧

稚气嫁妆曙光恕(shù) 逞(chěng)强月亮嬷(mó)嬷

撂(liào)髻(jì) 气汹汹笑眯眯淳(chún)厚磕磕绊(bàn)绊

松松爽爽隽(juàn)永蓑(suō)毛虔(qián)诚踌躇(chóuchú)

一杆(gǎn)秤(chèng) 真挚(zhì) 鹿砦(zhài) 讷(nè)讷

鸿鹄(hú) 寥廓(liáo kuò) 清新俊逸嗜(shì)好

憨(hān)憨镜匣(xiá) 忸怩(niǔ ní) 妍(yán)丽柔婉清丽

乍(zhà)然氛(fēn)围抿(mǐn)嘴缔(dì)造局促不安

二、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睿智:英明有远见。

激越:(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跌宕:文章富于变化或音调抑扬顿挫。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磕磕绊绊: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也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 不称心,不顺利。

乍然:忽然,突然。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三、了解文学常识

郭沫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书法等诸多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有诗集《女神》(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历史剧《屈原》《王昭君》等。

茹志鹃,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等。其女王安忆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用其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鲁藜,“七月诗派”的代表。因诗歌《泥土》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泥土诗人”。

曾卓,当代诗人。著有《老水手的歌》等诗集及其他散文集、诗论集等。

余光中,台湾地区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著有《隔水观音》等诗集。

莱辛,德国启蒙思想家、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著有《拉奥孔》等重要理论著作。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 篇8

1. 阅读微型语段,回答(1)—(4)题。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liàn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gài是不行的。(选自课文《端午的鸭蛋》)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A.东_______B.子_______

(2)按拼音写汉字。

A.liàn[ ]囊B.大gài[]

(3)请在田字格内写出两个与“囊萤映雪”词义相近的成语。

(4)请谈谈你了解了“囊萤映雪”这一典故后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忆课文有关知识,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B.《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我们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C.萧乾的《吆喝》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D.冯骥才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3. 请在下面语段的“□”内填写恰当的短语,以展示歌会酬和的方式。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选自《云南的歌会》)

4. 某理发店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美丽从头开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请说说其中的妙处,然后根据这一职业的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补全句子,要求句式相似,意旨相通。

我爱读书,经常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读《西游记》,我仿佛跟随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领略了他斩妖除魔的高超本领;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诗句,并指出它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四个句子中,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沙场秋点兵 B.零丁洋里叹零丁

C.箫鼓追随春社近 D.闲来垂钓碧溪上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过去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过去和现在,陕北民歌“信天游”都以它那高昂的气势、悠扬的旋律和催人泪下的真情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民歌“信天游”同样面临着危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艺术的时尚化追求,更使得陕北民歌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材料二: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已被确立;2005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1)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后,小明和萧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应该保护“信天游”,保护传统文化;萧军则认为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总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不需要保护“信天游”。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9—11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9.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段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段的场面描写在写作方面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回答12—18题。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2. 依次填入文中“□”内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绕灌扔抵B.绕装丢顶

C.缠装扔顶D.缠灌丢抵

1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与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既然文题为《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D.给小孩练习写字。

16. 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在选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对过端午节,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美文《坐歌堂》,回答19—24题。

坐歌堂

张喜洋

在川西北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坐歌堂”。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早早聚在女方家的院子里,摆上十几桌酒席,在四川叫做吃“十大碗”。顾名思义,“十大碗”就是每桌限定十个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四川的传统菜,像扣肉、东坡肘子、墩子肉等。这些菜都是厨师用竹制蒸笼蒸出来的,空气中弥漫着四川特有的咸菜香。土制的高粱酒香在席间弥漫,混合着菜香味儿,夹杂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渗和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婚庆气氛格外热烈。孩提时代的我,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十大碗”刚一散席,只见三四张八仙桌往堂屋正中并排一放,两边都摆上长条木凳,供大家围坐。这时,出嫁女由村中两个年龄较长的姑娘陪伴着坐在八仙桌的最上方,“坐歌堂”节目就要开场。

“坐歌堂”开场时有个规矩:大家得合唱一首歌,由村中比较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随后他宣布:“‘歌堂’开始,‘东方红,太阳升……’预备起!”黑夜中的山村被悬挂的煤油灯照得通明,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因此,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会唱《东方红》的。

虽然没有任何伴奏,但是这朴素的歌声余音绕梁,在充满浓雾而又潮湿的夜空中穿行,久久回荡在山谷中,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接下来,便开始你一首、我一首竞唱。往往这首歌的最后一个字还没有唱完,那首歌在另一个角落里已开始唱了起来。歌唱者不分男女,不分尊卑长幼,不设任何奖励,反正谁的歌唱得最多,嗓门儿最亮,谁得到的掌声就最多。歌曲类型不限,不管老歌新歌儿歌,只要你不停地唱,争着唱、抢着唱,就可以通宵达旦,乡亲们越是掌声雷动、呐喊声声,主人家就越高兴,也越觉得自己有面子。有时大家因为一首歌谁先唱、谁后唱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大家并不真正生气。那热烈的场面,绝不亚于港台明星的演唱会。

还记得当年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川西北情歌:“陈妹儿生得一枝花呀,花呀,李哥儿看了很爱她呀,爱她呀,爱她就爱她呀,请到我家耍,说来就要来哟,我在家里打草鞋呀,打了三双零一只呀,伊儿呀儿哟,把草鞋打好了呀,我就接你到我家呀……”

长大成人后,我一直在南方的城市间穿梭,十余年没回家乡参加“坐歌堂”了,想必乡亲们“坐歌堂”的热情一定会不减当年吧!

19.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坐歌堂”开始的时候,大家合唱《东方红》,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章结尾写奶奶唱情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孩提时代的我,为什么“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男女老少合唱《东方红》的时候,作者说“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这样写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单元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到民间去采风”的活动,请把你“采撷”到的“风”写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从以下文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作文(1) 题目:我家乡的__________节

写作前请先补全题目。要体现出家乡过这个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陶行知认为“健康先健心”。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A. j€靚B. ju€鄋(2)A.练B.概(3)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写出两个即可) (4)略。2. D3. 见景生情 互嘲互赞4.这则广告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明经过理发后人就会变得美丽,另一方面暗指重新开始。这一广告语指出了理发的作用,强调了理发的必要性,获得了形式美、意境美的效果。对联:换新颜从头开始,改旧貌以剪收场。5.略。 6.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元稹的《离思》。 7. C 8.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1)示例:①我认为应该保护。因为“信天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我认为不需要保护。因为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信天游”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被自然淘汰。(2)略。

二、9. 山路漫歌10. 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动人的场景,使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11.示例: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12.D13.风俗有: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午饭要吃“十二红”。心理与追求:避邪祛灾,祈福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14.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是为下文写咸鸭蛋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恋乡情结。单是故乡一个小小的鸭蛋,就让作者难以忘怀了,何况其他呢!15. B16. 从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显淳朴,使文章更生动有趣,更有人情味。17. 流露出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奇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18. 略。19. 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写出了婚庆的热闹气氛。20.不但营造出“坐歌堂”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怀念、感激之情。21. 将文章情节推向高潮,增添了文章的情味。22. 因为“坐歌堂”表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2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参加合唱的人员多,歌声高,热情饱满。24. 示例:贴春联;闹花灯;吃年夜饭。

上一篇:贵州省铜仁一中“普实”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树家庭美德扬文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