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弓蛇影的道理(精选8篇)
杯弓蛇影的道理 篇1
杯弓蛇影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杯弓蛇影文言文】
乐广字修辅,迁河南伊,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翻译】
乐广字修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杯弓蛇影的道理】
杜宣被假象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丢了小命。应郴遇到问题,则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之谜。这启示我们,实际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争取通过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此外,还说明致病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疑心照样可以引起病症。对于此类疾病,应该遵循心病还须心药医的原则。
杯弓蛇影的道理 篇2
1.在除法运算中, “0”不能作除数, 也不能是分数的分母;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余数要比除数小;
3.在对自然数进行质数、合数的分类中, “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当学生学习此类知识的时候, 总疑惑:“这是为什么呢?”教师通常的回答是“这是规定”。事实上, 这样的回答并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 因为学生想知道的是“规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恰恰是课程内容和教师知识结构中缺失的内容。
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小学数学中数字“0”不能作除数, 也不能作分数的分母。究竟是什么原因需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可以从对除法运算的四种理解分别进行解释。
对除法运算的第一种理解是“逐次相减”, 就是用被除数反复减去除数, 直到最后的差小于除数为止。比如, 6÷2可以理解为下面的过程:
6-2=4, 4-2=2, 2-2=0。
逐次相减的次数就是除法运算的结果商, 上面过程中减去2的次数是3, 所以6÷2的商就是3。按照这样的理解, 如果除数为0, 那么被除数每次减去除数0结果都不变。无论减去多少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说明这个除法运算没有确定的商。
除法运算的第二种理解是“等分除”, 把被除数看做被平均分的总量, 把除数看做平均分的份数, 除法的结果就是每份中分得的数量。如果除数为0, 就意味着“份”不存在, 也就是“分”的活动不存在。这与除数为1的情况不同, 如果除数为1, 可以理解为是“分”的特例, 即分为1份。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分”的活动不存在呢, 就是总量不存在, 也就是总量为0。没有总量也就没有分得的份数, “分”的活动就是虚无的, 自然也就没有确定的结果。
对除法运算的第三种理解是“包含除”, 把被除数理解为总量, 把除数理解为平均分后每份的数量, 除法的结果就是总量包含的份数。如果除数为0, 说明每一份的数量为0, 也就是“份”是不存在的。与前面类似, 总量也就为0, 自然“分”的活动就是不存在的了。
以上解释或多或少有些牵强, 在数学中并不具有说服力。数学中是把除法看做乘法的逆运算, 也就是说“a÷b=0”应当来源于“a=b×0”。按照这样的理解, 采用“归谬”的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推理, 看看如果“0”作除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不妨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 字母b表示a除以0的商。即a÷0=b。
根据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这个等式等价于乘法关系式:a=b×0。
由于零乘以任何数的结果都是零, 所以可以得到a=0, 上面的等式因此就成为了0=0×b。
由于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 此时除法的商b无论取什么样的数值, 这个等式都是成立的。这就表明如果在一个除法运算中除数为0, 那么这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的, 这在数学的推理中是不允许的。数学中对于运算通常有两个要求, 第一是运算结果要存在, 第二是运算结果要唯一确定。这主要是由于下面形式的数学推理的需要:
如果a1÷b1=c1, a2÷b2=c2;
并且a1=a2, b1=b2;
那么c1=c2。
这个推理形式实际上就是“同样的原因应当有同样的结果”。其成立的前提就是运算结果的存在性和确定性。所以, “0不能作除数”这一规定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证运算结果的唯一确定。
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小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程内容中, 特别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命题并不是除法运算自然拥有的规律, 而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一种源于实际的解释是:如果余数不小于除数, 说明没有分完, 还可以继续分。比如, 7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1个, 还剩5个。还可以分, 就应当继续分完。这个解释易于理解, 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并不具备逻辑意义上的说服力。
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 “a÷b=q……r”正确与否, 应当由“a=b×q+r”是否成立来判断。比如对于7÷2, 下面两个算式应当同时成立:
7÷2=3……1, 7=2×3+1
如果没有“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定, 7÷2在整数范围内就会出现四种形式上不同的结果, 依据对应的乘法算式检验都是正确的, 见下表:
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相等的除法运算, 却得到不同的运算结果, 像这样运算结果不确定的情况就会给以此为基础的数学推理带来麻烦, 比如, 如果没有“余数小于除数”这一条件, 下面的推理就不能成立:
如果a1÷b1=q1……r1, a2÷b2=q2……r2;
并且a1=a2, b1=b2;
那么q1=q2, r1=r2。
为了保证运算结果的确定性, 不得已做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定。不难看出, “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与“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实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保证运算结果的唯一确定。
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在“质数与合数”的教学中, 经常有学生出现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不能把‘1’归为质数?”通常的解释是利用质数的定义。定义质数一般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除了1和它本身没有其他因数的数是质数”, 第二种是“恰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无论哪一种方式其实都很难解释为什么“1”不能是质数。“1”的因数和它本身虽然是相同的, 但是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数, 一个是“因数”的意义, 另一个是“本身”的意义。这样的话, “1”也是符合质数定义的。由此看来, “1”不能成为质数还应当有其他原因。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古代希腊人有一种认识世界的“原子论”观点, 认为所有事物都被一些最微小的东西制约着。所以, 认识世界的一个办法就是“分”, 分到不能再分, 这时就会找到这些最微小的东西, 掌握了这些最微小的东西就意味着掌握了事物的全部。
这种观点用于数的认识, 就出现了把一个数分解为更小数的乘积的做法。比如, 100可以分为25×4, 这时出现的25和4就被认为是导致100出现的原因, 所以叫做100的“因数”。继续分下去, 直到不能再分, 就变成了5×5×2×2, 这时出现的2和5, 由于不能再分, 就被认为是制约100的最微小元素, 诸如此类的微小元素就被认为是制约全体自然数最本质的原因, 命名为“起始的数 (Prime Number) ”。清代学者李善兰翻译为“数根”, 后来改为“素数”或“质数”。
因此, 人们最初的想法是把全体自然数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能再分的数, 叫做“质数”;另一类是可以再分的数, 叫做“合数”。起初人们认为数字“1”也是不能再分的数, 属于质数。为什么后来把数字“1”从质数中提出来, 成为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的数了呢?
随着数论研究的发展, 人们发现将任何一个自然数分解为质数乘积的形式是许多推理的基础, 这个分解的过程在小学叫做“分解质因数”。作为推理的基础, 就要求这个分解的形式是唯一确定的。比如, 给定自然数100, 将其分解质因数的形式为:
100=22×52
对于给定的任何一个自然数, 将其分解质因数的形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N=P1r1×P2r2×…Pnrn, 其中Pi (i=1, 2, …, n) 表示质数, ri (i=1, 2, …, n) 表示质因数的个数。
这就显示出, 将一个自然数分解质因数后, 其表达式中出现了质数Pi (i=1, 2, …, n) 、相同质数的个数ri (i=1, 2, …, n) 以及不同质数的个数n。所谓分解质因数的形式是确定的, 就是要求如果自然数N确定了, 那么分解质因数后相应的Pi (i=1, 2, …, n) 、ri (i=1, 2, …, n) 和n也要随之确定。
如果数字“1”是质数, 这种确定性就无法满足, 比如自然数100还可以分解为如下的形式:
100=22×52×13, 等等。
数学家们经过证明发现, 如果数字“1”不作为质数, 这个确定性的要求就可以满足了。这就是不把数字“1”归为质数的根本原因。由于数字“1”也不能满足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要求, 所以“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其中的道理与前面仍然一样。
函数的确定性思想
以上问题的解释都可以归结为数学中函数的确定性思想。张景中院士在《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一文中指出:“在数学里, 数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叫做函数关系。”如何理解这里的确定性?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时候, 通常是按照自然数的位数由少到多, 而后逐步扩展到小数、分数。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加数是什么样的数, 通过运算都会得到一个“和”, 这个“和”是随着加数的确定而唯一确定的。换言之, 数学中不允许出现相同的加数计算出不同的和的情况。
如果用z=x+y表示加法法则决定的函数关系, 那么其中的加数叫做这个函数关系的自变量, 其中的和叫做这个函数关系的因变量。函数的确定性其实是为了保证下面这种推理形式的可行性:
如果z1=x1+y1, z2=x2+y2;
并且x1=x2, y1=y2;
那么z1=z2。
简单说, 函数的确定性就是随着自变量的确定, 使得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也随之确定。用一般的函数表达式y=f (x) 来表达, 就是要求如果x1=x2, 要有f (x1) =f (x2) 成立。
在前面论及的除法运算中, 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看做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 商和余数看做因变量, 那么“0不能作除数”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定都体现的是函数的确定性思想。在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 如果把分解前的数看做自变量, 分解后的表达形式看做因变量, 那么规定“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也体现了函数的确定性思想。
总之, 函数确定性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描述自然的规律。比如在描述物体运动时, 经常需要研究“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把时间作为自变量, 对应的速度作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体现的是“时间”一旦确定, 对应时刻的速度就随之确定。换言之, 对同一物体来说, “相同时刻, 不同速度”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另一方面在于数学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前面的例子表明, 如果没有这种确定性, 就会使得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无法进行。这也表明了数学中的逻辑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
杯弓蛇影的道理 篇3
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法院、律师以及双方家属,还原了此案的真相——
現年47岁的黄发根和小他两岁的妻子朱燕燕十多年前从重庆彭水县来到重庆的黔江区。来到这里后,夫妻俩在街上开了一家名为旺发的五金店。
黄发根和妻子将女儿和儿子交给老人照顾,夫妻俩则全心全意经营五金店。很快,他们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小日子也过得和睦安宁。
生意好起来,夫妻俩也不再那么拼命。上午不忙的时候,朱燕燕经常会和左邻右舍的店老板聊天。而她最喜欢去的就是他家五金店对面的一家副食店。副食店也是个夫妻店,女老板姚爱娟活泼开朗,又和朱燕燕一样都喜欢十字绣,很快两人便成为无话不说的闺蜜。
姚爱娟和丈夫吕大兵婚后生下两个儿子,老大叫吕武,老二叫吕文。两家的关系越来越好,2008年,经两家商量,决定一起在街上合租一套大门面,门面后面还有四间房,一家两间。这样,两家就可以一起做生意,一起生活。住到一起后,两家人好得就像一家人似的。谁家做了好吃的,一定会给另一家端一碗。谁家夫妻外出进货了,另一家一定会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住。
朱燕燕和姚爱娟相处得宛如亲姐妹,而黄发根也和吕大兵经常一起喝酒吹牛。据案发后黄发根说,他本来没什么顾虑,可随着两家关系越来越好,他发现吕大兵经常和妻子有说有笑,而且有一次,黄发根中午回到家,看到妻子正坐在吕大兵的店里,和他面对面吃盒饭,神情之中充满了快乐。此情此景,让他忽然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此后,这个疑虑在黄发根心里越放越大。他常常因为怀疑邻居和妻子有暧昧,无端和妻子争吵,甚至有时候对妻子拳打脚踢,打得妻子鼻青脸肿。朱燕燕觉得丈夫不可理喻,也跟丈夫发生过激烈争吵,甚至多次离家出走。夫妻俩的感情渐渐有了裂痕。
忍受不了丈夫疑心病和家暴的朱燕燕向黄发根提出离婚,黄发根没有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从心底里认定,这肯定是吕大兵从中挑拨。
妻子提出离婚,黄发根的心情郁闷之余,总想着缓和夫妻矛盾,恢复旧日恩情。而缓和夫妻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与妻子重修鱼水之好。黄发根放底了身段,对妻子百般温柔体贴。但朱燕燕已经伤透了心,对他不假词色。
一次,黄发根想与朱燕燕重温床笫之欢,被妻子愤怒地拒绝了。黄发根恼羞成怒,狠狠地骂了妻子一顿。朱燕燕更是觉得这个男人不能再共处了。
而这件事情发生后,黄发根更是惊骇地发现,自己的性功能好像也出了问题。从2010年年底开始,黄发根发现自己的性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产生了明显的无力感。
之后,黄发根开始用各种补肾壮阳的偏方,可完全无效。几次强行与妻子性爱不成后,黄发根对性生活更是有了心理阴影。身体上的“软弱”,让黄发根变得更加暴躁,同时也更加疑心妻子。每当他看到朱燕燕面色红润地和邻居吕大兵开心地聊天,就心里不爽,就让他怒火中烧,无法忍受。
2012年开始,除了阳痿之外,黄发根更是经常觉得口干舌燥、腰膝发软,头发也越来越稀少。为此,黄发根先后来到四川省中医院和重庆人民医院看病,医生并没发现什么异常,只是认为黄发根是缺乏锻炼引起的性功能减退。
因为身体不适,黄发根也没心思照顾生意了,隔三差五就在家里休息。一天晚上,黄发根和朱燕燕正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朱燕燕的手机来了短信,一看竟然是吕大兵发的,写道:“我到合肥了。几天后就回去。”黄发根一脸不悦地说:“他去合肥进货,干吗和你报平安?”朱燕燕平和地说:“发错了,肯定是发给你的。”这则短信,让黄发根疑心更起,他觉得朱燕燕与吕大兵联系颇多,受他影响也很大。她最近更是时常“离婚”不离口,难道就不是吕大兵在从中作梗吗?这个疑心像毒虫一样,时刻蚕食着他的心,令这个嫉妒的男人近乎疯狂。
据案发后黄发根供述:1月3日,这天是黄发根和吕大兵的生日(两人同日同月生),吕大兵打电话给黄发根,约他来家里喝酒。本来,因为怀疑他和妻子关系不正常,黄发根不想去。可是,一会,吕大兵的妻子姚爱娟又打电话喊他快来喝酒。
黄发根来到吕家,只有姚丽娟在家,她说吕大兵出去买酒了。过了一会,吕大兵买酒回来,见黄发根已坐在家,表情似乎有点惊讶。然后笑道:“我去厨房开酒。”
吕大兵刚进厨房,他在客厅的手机就响了。黄发根拿起手机往厨房给他送。他走进厨房,吕大兵背朝他,正在倒酒,好像正在往一个白瓷酒杯里放白色的粉末。
“这是干什么?”黄发根本来想问,但又不敢肯定到底看清楚了没,于是忍下来,决定自己悄悄来查清楚这一切。那顿饭,黄发根吃得非常难受,心里堵满了疑虑:刚才吕大兵究竟往他的酒杯里放了什么?是药吗?如果是药的话,又是什么药呢?
联想到自己的身体,他忽然明白了:这几年,自己一直是在吕大兵家的副食店拿酒喝,吕大兵肯定是在酒里下药,让自己雄风不振,然后挑拨妻子和自己离婚……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黄发根断定,那酒里的药就是让他阳痿的药!
当下,黄发根又用手机搜索,查到有几种药物,确实长期服用会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黄发根看着百度的药物图片,越看越觉得就像刚才吕大兵往酒里涂抹的白色粉末。此时,黄发根在心中已经坚信了吕大兵下药害他雄风不再的事实。当晚,黄发根回到家,想跟妻子朱燕燕温存。可是,朱燕燕却冷冷地推开他。黄发根恼怒地和妻子发生了激烈争吵。
第二天傍晚六点半,朱燕燕回家。饭后,正当黄发根洗碗时,朱燕燕却拎起包说:“老黄,我要出去打牌。”这句话一下惹怒了黄发根,他觉得自己被侮辱了。暴怒地吼道:“今晚还有人会打牌?恐怕你是去找他吧!”说着,黄发根用手拦着朱燕燕,说今晚必须在家里老实呆着!朱燕燕骂道:“我打个牌你也管!还有,你跟我说清楚,他是谁?你别栽赃我!”黄发根想把吕大兵的名字说出来,但又觉得证据不足,担心无端地把邻居牵扯进来不好。于是只回了朱燕燕一句:“你自己心里清楚!”
nlc202309030035
没想到朱燕燕大哭起来:“我不清楚!我只清楚,这几年,你根本就不像个男人,天天打骂我不说,还天天怀疑这怀疑那!”这话像一把利剑一下直刺黄发根的心脏,他什么话也接不上来。忽然,他走上前去,狠狠扇了朱燕燕一耳光,并将她狠狠踢了几脚。朱燕燕倒在地上痛哭。这些年来,她受够了黄发根的家暴,对这个脾气暴躁的男人早已彻底死心了。
当晚,朱燕燕没有回家。几天后,朱燕燕还是没有回家,电话也关机了。黄发根这才意识到,妻子是离家出走了。2013年1月15日,他接到了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法院的传票。原来,朱燕燕竟然请了律师,向他正式提出离婚。
家空了,心也死了。黃发根拿出酒瓶,一杯杯借酒浇愁。他气疯了。他没有检讨自己的暴躁,却把夫妻失和的过错算在了别人头上。他想起曾看到吕大兵往自己酒里下药的情景,更认定妻子提出离婚、离家出走,都是吕大兵在背后挑唆所致。而自己性功能障碍,肯定也是吕大兵所致。
虽然这些并无实据,但妻子的绝情,让黄发根气愤难忍,也更痛恨吕大兵。曾经的家没了,温柔贤惠的妻子也变得像恶魔一样冰冷无情,自己也变得不再有男人的雄风,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吕大兵造成的!他决定找机会,找吕大兵讨还公道!
2013年1月16日清晨七点多,黄发根见妻子还没回家,他给了小儿子200元钱,并将一张存有2万元的存折给了孩子,说:“今晚如果你放学后,爸爸还没回家,你就自己煮饭吃。没钱了,就在银行卡里取。”
儿子上学后,黄发根去厨房拿来一把平时用来砍肉的利斧,来到吕大兵的副食店。吕大兵正好在店里,黄发根心头的怒气直冲头顶:就是这个男人,教唆他老婆和他离婚,教唆他老婆离家出走,还在酒里给自己下药,让他活得不像个男人,几年来活得毫无男人尊严。羞愤交加,黄发根的头脑一片混乱,他拿着斧头,冲到店内,见人就砍。当时,吕大兵的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6岁)正在店里的空地玩,两个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黄发根当场砍倒在血泊中。吕大兵冲上来,黄发根又用斧头猛砍他的头部。这时,吕大兵的妻子姚爱娟听到呼救声后赶来,也被黄发根砍成了轻伤。很快,黄发根被附近店主们摁倒在地,邻居们喊道:“老黄,你疯了吗?”黄发根却痛哭着大喊:“这是吕大兵欠我的!”说着,黄发根一个翻身,拿着斧头冲出店外,将一路疯狂追赶的人们甩在了后面。在外躲了一晚的黄发根,1月17日下午,自知走投无路的他向重庆彭水县公安局投案自首。彭水县公安局很快将其移交重庆黔江区公安局。黄发根的恶行,最终让两个未成年人二级伤残和八级伤残,而吕大兵一级伤残。
2013年11月20日,重庆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犯故意杀人罪的黄发根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黄发根对判决不服,上诉。2014年10月17日,重庆第四中院二审改判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文中因涉及隐私,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王 晖
小故事中的大道理 篇4
【事例1】
一次上完间操回来, 学生就吵开了锅。原因是跑操时班级被学校批评了。后面的学生埋怨前面的慢, 而前面的学生又怨后面的学生说话太难听。一时教室里唇枪舌箭。见此情景, 我先让学生安静, 然后给他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情景, 他首先随一位先知来到了地狱。那里和人间没有区别, 当时正赶上吃饭, 奇怪的是人们手中的筷子竟有三尺长, 大家抢到的菜送不到自己的嘴里, 又不想给别人, 所以就你争我打, 互不相让。于是, 他们又来到天堂。同样是吃饭, 同样是每个人三尺长的筷子, 可这里是那样的祥和美好。原来人们你夹菜给他, 他夹菜给我, 大家配合得天衣无缝。
故事讲完了, 学生很安静地看着我, 作为班主任, 我知道他们听懂了, 我微笑着开始了我的语文课。
抱怨是和谐的天敌, 事例中, 班级学生间的相互指责, 虽然是学生强烈荣誉感的表现, 可作为班主任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为下一次争执埋下祸根。
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以深入学生, 做一个公正的裁判, 可这样做注定会对一方不公, 影响团结;还可以各打五十大板, 指责学生不团结, 而这样做又会使学生的荣誉感损失;甚至可以夸学生的荣誉感强, 忽略他们的不足, 这虽符合他们的心理, 可又不能起到警示作用。于是, 我跳出是非之外, 讲故事以迎合孩子心理, 促其思考, 调整以后的行为。在以后的日子里, 班内互相大吵大闹的情形渐渐少了。
【事例2】
连续几次考试, 小青都是年级第一。看着他得意的样子, 我知道, 他离失败不远了。可对于我多次的提醒, 他都置若罔闻。于是, 我当着他的面, 给他的同桌讲了下面的故事:
列子为他的老师表演射箭, 他在左肘上放一杯水, 然后搭弓开射, 只见第一支箭发出去, 第二支箭正好接在第一支箭尾, 而第三支箭已在弦上了, 而那杯水却连一点波痕都没有。三箭之后, 他昂着头, 等老师的赞赏。可老师什么也没说, 拉起列子, 来到了一个危崖边, 身向后退, 直到退至双脚后跟悬空为止, 站定, 此时在一旁观看的列子, 已经趴在了地上, 汗流浃背。
故事讲完了, 小青听出些味道, 他看着我笑了。我接着说:“其实, 人生有大境界, 也有小境界, 就看你如何做这个选择题了。”小青默默点头。以后的日子里, 他脸上的骄气和浮躁少了许多, 尽管在接下来的月考中他以2分之差名列第二, 可我知道这是好事, 因为他明白他该选择什么。
给小青的同桌讲故事, 这是个细节, 目的在于顾左右而言他, 因为有时候间接的提醒更会引人注意。有时候学生骄傲, 还是由于他们的目标太低, 目光短浅。所以, 我选择了这个故事, 告诉他人外有人, 还应向更高的山攀登。好在小青虽然固执, 但悟性极强, 懂得了道理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事例3】
寒假来临, 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 可大多数学生都应付了事, 于是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棵苹果树, 结着许多红红的大苹果。树下住着一窝毛毛虫, 它们想上树去吃苹果。于是大家相邀出发了。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 可爬着爬着, 有的就放弃了。其余的小毛毛虫虽爬到了树上, 可面对众多的枝丫, 他们不知走哪条路好, 其中一个小毛毛虫想:“管他呢, 只要抱准一条走就行。”于是它顺着一条枝丫爬了出去;还有一只毛毛虫挑了最近的一路去走, 找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苹果, 就满足了……只有一只小毛毛虫最聪明, 它出发前先准备了望远镜, 对着大树找到最大的苹果, 然后又用照相机把它照了下来, 最后利用数学知识, 算出到达目的地的最短路径, 准备好了之后它才出发, 按计划进行, 它找到了最大最红的苹果。
听到小毛毛虫准备了照相机时, 班内大部分学生都笑了起来, 可听到小毛毛虫用最短的时间, 吃上了最好的苹果时, 学生不笑了, 而是默默地拿出了本子, 开始为自己要的“大苹果”做准备了。
于丹说:“我们不缺少宏图伟志, 缺少的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我觉得, 帮助学生制定计划, 并养成行动前先计划的习惯, 就是找到那条路的最好方法, 所以寒假来临, 我提出要求, 可未得到学生的重视, 于是我让故事中的小毛毛虫说话, 代替了枯燥的讲解和硬性的要求。
通过以上的案例, 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
1.让故事说话, 得胸中有故事, 博览群书, 然后随时摘取。
2.应善于把握契机, 运用恰当及时, 对症下药, 因人、因事而异。
3.讲述生动, 措辞准确有力, 点到即止。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的时间过强或过弱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故事内容应积极健康, 激人上进, 容易引起共鸣为佳。
疑似重疾 却是杯弓蛇影 篇5
案例一
正处于事业蓬勃发展期的张露,经常莫名其妙地头痛、牙痛,甚至全身肌肉都疼得难受。她到神经科、口腔科、骨科去查了个遍,可每项检查都正常。后来,神经科一位医生建议她看看心理科,结果心理门诊的医生判定,她是因为“心病”导致了身体上的疼痛——紧张性疼痛。她一直持怀疑态度,觉得医生诊断不出病来就说她精神有问题。在最近一次体检中被告知“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但没有医学知识的她根本没听医生解释就回家了。当天吃晚饭时,她的饭量比平时少了一半,还觉得上腹部隐隐作痛。
案例二
陈女士年幼时,父母分别患肝硬化和肺癌早世,给陈女士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这让陈女士非常珍视健康,她除了严格安排自己的饮食外,还定了大量的健康导报和杂志。也经常到相关网站浏览。最近,她无意中看到一组皮肤肿瘤的图片,都是由痣发展而来的。联想到自己身上的几个黑痣,她不由得警惕起来。她越看这些病理图片,越是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于是,她又看着身体上的黑痣与图片进行对照,结果越看越紧张,有时甚至觉得黑痣奇痒难忍。
张小姐是典型的疑病症患者。疑病症是疑病性神经症的简称,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
像张小姐这样出现紧张性疼痛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每天为事业打拼,长期处于紧张的生活状态之下,好像一部处理工作的机器,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此时,紧张情绪往往会影响他们对躯体症状的判断,导致感觉异常,总是觉得这疼那痒。事实上,他们不是真的头痛、牙痛,而是受到了紧张焦虑情绪的欺骗。
性格比较内向或争强好胜的人都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她在体检中得知“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 就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显示中的蛛丝马迹,迅速做出判断,认为自己有病,并把这种病状无限放大,然后怀疑自己的疼痛是重病的信号。最后发展到了身体的疼痛,其实罪魁祸首却是自己的疑病心理。
陈女士因幼小父母重病去世,对健康过分关注,导致她不能理性的对待身体的各种变化,这是她的症结所在。如不及时打开心结,她的疑病心理很快会转为疑病症。随着社会进入了网络普及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一碰上身体不适,就迫不及待的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并自动“对号入座”,甚至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结果,從而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并严重地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大多数疑病患者可以通过心理疗法达到自愈。
一、调整心态疑病症患者要知道人的身体经常会有一些不舒服,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制,所以,并不是有不舒服就是病了,因此不必对自己身体上的不舒服耿耿于怀。
二、适度锻炼积极锻炼身体和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广泛结交朋友,加强对未来生活的参与,振奋自己的情绪,从而转移自己对身体状况的过分关注。
三、相信科学信任医生的诊断,他们在医学上比你更专业。
杯弓蛇影的道理 篇6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使得我国的城市面貌与格局日新月异, 同时也出现了不可胜数的“城市病”。这使人们意识到城市的自然环境正慢慢恶化, 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愈能力正趋于极限, 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维持城市的健康永续发展。与此同时,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使得人们对绿色空间环境的需求更加突出。因此, 城市的发展亟须多功能、多价值、多样化的绿地系统, 使绿色开放空间在快速扩张的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维持城市生态机能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缓解人们对绿色空间日益增长的需求同现有景观环境紧缺之间的矛盾。
绿道作为连接城市中各类绿地的绿色开放空间, 是城市整体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符合大众需求、生态保护和替代性交通需求的重要资源。而环城公园作为城市建成区中的绿色廊道, 包括多种功能类型的公园用地, 在功能和作用上与绿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本文将绿道与环城公园相结合, 将绿道理念贯穿于环城公园的建设构想之中, 以期对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交通拥堵、绿色休闲空间短缺等现状起到改善的作用, 并对日后环城公园的规划再建设提供参考。
2. 相关概念阐述
2.1 相关概念
绿道的概念较为宽泛, 普遍接受的绿道释义是查尔斯·里特尔 (Charles Little) 在《美国的绿道》中提出的:绿道就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廊道”, 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 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 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1]。环城公园则是环绕城市旧城区或建成区外围的, 由多种功能类型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历史遗迹、生态廊道、慢行系统等组成的, 具有控制城市用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提供休闲游憩功能的闭合环状开放式绿地。
在形态上, 环城公园是闭合环状的, 绿道是线性发展的, 没有固定的形态模式;区域范围上, 环城公园是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老城区外围的, 绿道的建成范围则较广。此外, 环城公园包括多种功能类型的公园用地和控制城市用地的功能。而绿道在整个环城公园中起到了连接各类公园、提供生态廊道和游憩公园道的作用, 是环城公园的绿色廊道和慢行系统的重要载体 (图1) 。因此, 需要在绿道理念的指导下对环城公园进行规划设计与改进。
2.2 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在绿道的实践方面, 作为绿道实践开端的波士顿公园系统利用线性绿色空间把波士顿城市中多种功能的绿地加以串联, 绿网系统延伸至整个波士顿都市圈[2]。翡翠项链作为控制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兼顾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协调的多功能公共开敞空间为以后公园系统规划提供了积极的思路, 这一规划也为大尺度的区域绿道规划提供了实践依据。伦敦绿链则将环城绿带理念加以延伸, 形成丰富的“绿链”系统, 包含了多种不同功能与类型的绿色廊道。通过步行游径将绿色开敞空间连接成整体, 使伦敦的绿地框架得以有效保护与利用。卢布尔雅那环城绿道以二战防御带为建设背景, 将沿线的人文景观和市政建筑等串联起来, 并将城市外围功能用地以及自然区域相结合, 具有很高的休闲, 历史纪念、美学, 生态等诸多价值。
在国内, 以 “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级为框架的珠三角绿道, 开创我国综合性绿道系统建设先例。珠三角绿道有效的连接城市内部与城市间各自然、人文资源, 对其他各地绿道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北京绿化隔离从改善首都的生态环境角度着手, 综合分析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力求实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 保障环城公园的实用性、观赏性、生态性、连通性与可达性。西安环城公园, 以城墙风貌整体性保护的目的, 采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灵活地将古城墙, 城墙与环城路之间的环城林带及护城河纳入环城公园, 形成既具有历史文物保护内涵, 又满足大众日常游憩活动环城绿线。
3. 合肥环城公园规划分析
3.1 环城公园概况
合肥环城公园位于新老城区交界地带, 环绕于古城墙的历史情怀和环城林带的自然环境之间 (图2) 。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 环城公园作为风扇型绿地规划布局的轴心环带, 与西北、东北和西南三大楔形绿地系统, 共同构成合肥园林的特有风貌[3]。环城绿道在环城公园的基础上, 利用环城路、环城公园现有游径, 串联包公园、银河景区、西山景区、琥珀潭景区、环北景区和环东景区六大景区, 将城市核心区零散的绿色空间加以整合, 形成了合肥的“翡翠项链”[4]。
环城公园在总体规划上, 体现了对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继承, 同时又适时的迎合大众对绿色空间的需求, 运用现代景观规划思想, 将环城公园打造成开放性的环状绿地系统 (图3) 。在因地制宜的思想指导下, 环城公园根据基地内地形和水系特征, 营造了中国山水园林的意境。通过借景、对景、障景、分景的传统园林处理方法, 将园内的景观与城市的景象交相呼应, 互为因借。同时, 环城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斑块注重综合功能的发挥, 开放式的布局方式打破了长期公园与城市分离而建, 绿地系统孤立于建成环境的局面。环城绿道的引入使绿色空间渗透于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区, 真正实现了绿色空间的开放与共享。环城绿道的建设还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 除了将沿线的历史人物景观有效连接的同时, 更在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小品、建筑处理上, 将徽皖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入其中, 提升了绿道的文化内涵, 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5]。
3.2 现状与存在问题
(1) 环城公园作为老城区的绿道系统未能串联老城区内外部的各功能组团、景观资源, 未能与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进行有效衔接。同时, 与市民日常休闲相关的街旁绿地、社区公园等较为缺乏, 尚未形成相互贯穿的综合性城市绿色空间网络。此外, 绿道等级划分不明确, 步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混行现象严重, 未能使绿道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2) 环城公园未能凸出城市风貌, 挖掘历史遗产。缺失合肥地方文化特色, 只是简单、单纯地复制皖南徽派建筑及徽州文化。而合肥作为皖中城市, 巢湖之滨, 三国旧地, 包拯故里, 必定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可以挖掘和利用。
(3) 标识解说系统等相关服务设施不完善。环城公园内部服务设施陈旧, 多处景点存在着自行车租赁系统、照明系统、公共建筑 (厕所、售卖点) 、垃圾桶、休息座椅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的现象。同时, 环城公园缺少对环城绿道的详细性解说系统, 使得居民对绿道认识性不强, 使得环城绿道并未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在环城绿道沿途和重要景观节点内部, 存在着导向表示系统不完善的想象, 造成居民使用不便。
4. 启示
目前合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加剧。因此, 需要在原有环城公园的基础上, 通过城市绿道将点状、线形、带状绿色空间进行有效联通, 使分散的斑块构建成相互连通的综合性城市绿地网络系统。不仅要将各景区、公园、景观节点加以连接, 还应将合肥市内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学校、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体育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等资源融为一体, 以此提高城市各绿地系统及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率, 为人们游憩活动提供更丰富的绿色环境。
4.1 衔接城市交通系统
统筹环城绿道与环城交通系统的布局, 实现城市绿道网络与城市干道、城市公交系统、城市慢行系统的“无缝衔接”[6]。使环城绿道在发挥观赏游憩价值的同时, 辅助城市交通, 使短距离出行的居民不再单纯的依赖机动化方式。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绿色载体, 缓解老城区环境、交通等问题, 使城市绿道成为人们低碳出行的绿色通道, 为居民日常散步、慢跑和骑行提供了人性化的开放空间。
4.2 建立层级明确的城市绿廊体系
将现有不同功能与等级的绿道进行串联, 构建综合性的区域、城市和社区的绿道网络体系[7]。目前, 合肥区域、城市层级绿道已基本成形, 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绿道, 将城区内部公园、街头绿地、广场等景观资源有效链接, 弥补老城区绿色空间的空白, 继而扩大城市绿地系统的覆盖范围。以环城公园为基础, 通过社区绿道使绿色空间深入城市内部空间的各个节点, 解决城市化造成城市内部绿色斑块的破碎化、人与自然长期分离的问题, 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多的绿色开放空间。
4.3 完善环城绿道基础设施
完善环城公园及绿道沿线的基本服务设施, 更换环城公园内部陈旧设施, 增添驿站、自行车租赁等设施。建立完整的环城公园解说系统与标识系统, 实现绿道的环境教育与地方文化教育目的。解说与标识系统主要包括绿道系统解说, 绿道交通流向等导向指示, 重要景观节点、服务设施等标识。解说内容主要涉及绿道系统解说、环境保护以及地方知识等, 要兼顾知识性、趣味性。
4.4 挖掘人文内涵, 彰显城市个性
环城公园的建设既要保留老城区的历史印记和文化传统, 又要充分挖掘新城区发展的新文化, 彰显合肥的城市个性。不能只单纯的套用皖南徽派文化, 应当充分挖掘合肥作为巢湖之滨、皖中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特色。环城公园中的建筑、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等都可以作为合肥文化的物质载体。
摘要:从绿道产生至今, 其含义已从单纯意义上的林荫大道演变成多功能、多价值的绿地系统。而基于绿道理念的环城公园体系对于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绿道及环城公园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梳理, 并选取伦敦绿链、珠三角绿道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绿道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总结绿道理念对环城公园规划的影响, 指出将绿道与环城公园进行有机结合的意义。通过对合肥环城公园实地调研, 分析其中发展现状、优势景观资源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 在绿道理念的指导下, 提出合肥环城绿道改进和完善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绿道,环城公园,规划,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昌浩.绿色通道 (Greenway)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5.
[2].李敏.绿道改变生活——适应低碳时代的绿道建设概观[J].园林, 2011, 07:14-18.
[3].尤传楷.“翡翠项链”是合肥人的骄傲——从波士顿“宝石项链”说起[J].中国园林, 2001, 05:13-14.
[4].季汝淑.合肥市环城公园绿带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Z2:116-117.
[5].王昀, 杨利华.简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延续城市文脉的方法[J].绿色科技, 2014, 08:129-131.
[6].谷玥, 李海龙.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03:254.
杯弓蛇影的道理 篇7
我们不得不深感困惑:语文复习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才能提高复习课的实效?在又一次带高三时, 我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 不断调整复习思路和方法, 力求调动学生自主复习的积极性,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我的体会就是———备课钻精深, 上课讲精华, 课后练精要。下面谈谈我的探索和体会。
一、备课钻精深
备课钻精深, 首先要细心解读《考试大纲》, 把握高考动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现在, 教师即便“自己昭昭”仍难以“使人昭昭”, 如果上复习课时教师对考试内容都不甚了解, “以其昏昏, 使其昭昭”, 这根本办不到。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所以在高考复习前, 教师一定要细心解读《考试大纲》, 并与前一年考纲进行比较研究, 把握最新的高考动态, 明确“变”点, 以便调整复习内容;在进行知识板块复习时, 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 选择或编写好相关复习资料, 各知识点的内涵、外延界定要准确、规范, 符合考纲以及教材的规定, 这样才能提高备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另外, 洞悉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特点, 对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自2002年开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采用主观题的形式, 试题灵活多变, 异彩纷呈。如果教师不了解题型变化, 还整天练客观题, 教学效果怎么可能好呢!近几年, 诗歌鉴赏综合性命题已成为共识, 从题型上看, 主观题的地位已无可撼动, 在单纯的常识考查与字词理解兼顾的同时, 更多地考查了全诗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评价。很明显, 诗歌命题更着眼于整体理解。如2011年全国卷、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重庆卷、江苏卷、山东卷、江西卷、四川卷、广东卷、福建卷、浙江卷、安徽卷、湖南卷、湖北卷都考了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之类的题目, 有些试卷还两类都考。可以看出, 今后诗歌考查中艺术手法运用与表达效果 (作用) 分析将是重点, 备考复习中这些内容应是重中之重。
备课时还应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探究解题方法。所有高考题的解答都是有技巧的, 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探寻规律性的东西, 总结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并在上课时用以指导学生, 定能提高复习的实效。例如诗歌鉴赏题, 2009年全国卷第12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011年安徽卷第8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题目都属于“鉴赏意境型”, 答题步骤都是:第一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 用一两个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 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文学作品鉴赏题中“谈……作用”类题型, 都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答, 而结构又可以从“与题目的关系”、“与上下文的关系”等角度解答, 内容则主要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总结归纳, 找到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那么指导学生答题的效果会更好。
二、上课讲精华
1. 内容要落到实处
上课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考试大纲》的规定, 讲解的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练习考点讲重点, 突破难点讲关键, 易混知识讲对比, 新旧知识讲联系, 培养能力讲思路。
例如高考拼音和错别字题, 历来是我校学生的软肋, 得分率非常低, 而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 上课时可让学生采用“以‘点’ (形声字的声旁) 连‘线’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法”来复习形声字, 这样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 学生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 组成一个整体, 大大地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让学生采取“记‘少’ (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 去‘多’ (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 法”来记忆多音字, 大大减少了记忆量, 从而提高了记忆的效果。古代诗歌鉴赏中“艺术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 (作用) 分析”, 考题中出现较多, 并且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也有相关考点, 而艺术手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又是难点, 那么艺术手法的分类以及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师就应该精讲。
2. 例题要经典, 有指导意义
上课讲精华还包括精选、精讲典型例题。选的例题精当管用, 可以举一反三, 以点带面。例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点, 几个例题间应是递进式连环跟进的, 例题要有张力。通过几个例题就可以归纳出解答此类题的规律和技巧, 也让学生明了答题的注意事项。这些典型例题可以是近3~5年的高考典型题例示, 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大纲精编的题目。
3. 答题技巧要讲得清楚、透彻
课堂上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解题规律和技巧方法, 如答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具体分解为怎样的环境, 衬托怎样的心情或渲染怎样的氛围,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深化主题。再如文言句子的翻译, 一要遵循直译原则, 字字落实;二要找准“采分点”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
三、课后练精要
光教不练效果不佳, 因为复习也符合物理学原理“动力定型需要多次反复”, 学生掌握教师的指导有个从“懂”到“会”到“用”的过程, 这是要反复训练的。复习课上一定要趁热打铁, 让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思路、技巧、方法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 教师及时指导解决练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没有系统规划的练习这是复习的大忌。课后练精要首先要选题精要。训练要有的放矢, 忌盲目练习。训练最好也分几个层次, 诸如典型基础题、陷阱题、变式题等。复习完每个知识点后, 最佳的训练题就是近3~5年的高考题, 高考题出题规范,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切忌逢题就用, 见题就写。
课后练的练法也要精要, 比如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题,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背诵默写题, 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好, 可以采用课前3分钟练习的方式天天训练;而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则可以集中突破;每种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讲解后都要有相关练习。此外, 还要进行一些阶段性的总结练习, 比如套题的训练。
活着才是硬道理 篇8
这些年我们学习狼性精神,创新实践心力管理,将意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力资源,探索出了一条以软克硬,靠软实力制胜的发展模式。企业发展二十年来天天向上,成长为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胶粘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参加了八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主产品成为江苏名牌,实现了自己的“五个一工程”:创造了一个“心力管理”模式;打造了一个“黑松林”名牌;实现了人均销售100万以上的好业绩;兑现了“五年员工收入翻一番”目标的本年度承诺;构建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不同的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也会不同,但不管是“狼性”还是“羊性”,活下来就是硬道理。华为,作为一家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企业,面临的是全球性竞争,在这个创新与技术的可复制性太强、变数太快的行业,华为能够进入全球电信设备前三强,应当说与华为的狼性文化息息相关。华为是伟大的,任正非先生是伟大的,华为的成功是华为人的骄傲,亦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一个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可持续发展。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企业如何持续地活下去。活着是硬道理,即如何长寿;如何活得更强壮、更健康。企业不但要活得长,而且要活得健康,这就是做强、做大。
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宏观战略理论依据,而在我眼中,活着是硬道理,这是企业如何长寿的微观战略理论依据。一个企业不管你是“狼”还是“羊”,只有活着并健康着,才能做大、做强、做久。
心力管理就是用共同价值观管理企业,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对接。一个企业能否持续活下去,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理念依据和客观依据。你有没有文化,有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没有自己的战略和完整的系统性思考,这是理念依据;你有没有市场,有没有一个前途光明的大市场、忠诚的客户,这是客观依据;你能不能得人心,有没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人心的力量。家和万事兴,兴盛靠的是心。一个企业,当员工感到企业就是我家时,就会把企业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
【杯弓蛇影的道理】推荐阅读:
做人的道理06-16
生活的道理11-08
故事里的道理08-19
人生应该懂得的道理08-02
做人道理的名言名句09-26
领悟道理的励志签名10-05
哲学道理的谚语俗语11-08
有关于做人道理的名言08-26
关于道理的谚语有哪些06-04
达芬奇成功的道理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