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道理的谚语俗语(共10篇)
哲学道理的谚语俗语 篇1
1 文献综述
在口译研究方面, 前人以俗语和谚语作为研究对象的并不多, 更多的是对习语 (含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俚语等) 、古诗词和中国特色词汇等“文化负载词”的研究。
针对“文化负载词”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别, 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入手, 如从释意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关联顺应理论、图式理论等角度, 探究口译的原则与策略 (陈飞虎, 2007;李楠, 2011;宋华, 2012;陈康, 2013;张薇, 2013;杜羽洁, 2014) 。
总的来说, 前期学者对各类“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原则或策略进行了不同角度和程度的研究, 但表现为三大趋势:第一, 研究对象多为上一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对于本届领导人的研究尚待充实。由于两届领导人的讲话风格差异较大, 因此针对本届领导人讲话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 研究关注点多涵盖多种类别的“文化负载词”, 范围有时过宽, 研究结论对俗谚语的针对性相对较弱。第三, 前期研究多基于一篇或数篇领导人讲话, 在全面性上不占优势, 且语料来源涵盖多位领导人, 不利于体现口译情况和策略的连贯性。
针对上述不足, 本文将以习主席外交讲话中的俗语和谚语作为研究对象, 以释意理论为指导, 探究一系列实用的口译策略。此外还将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 以得出不同策略的运用情况, 为俗谚语口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
2 研究理论
释意理论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 主要代表是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和玛丽安·勒代雷。该理论认为, 语言分为词义、话语和语篇三个层次, 而只有结合语境的语篇翻译才可真正实现翻译目的。释意学派认为, 翻译即释意, 提出了三角模式 (图1) , 表明口译过程不仅是简单的代码转换, 而是译者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包含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再表达三个阶段, 实现“意义对等”, 是翻译的首要目的。
释意学派另一代表学者安帕罗·阿尔比指出, 要实现“意义对等”, 就必须遵守“忠实”原则 (faithfulness) , 即忠实于原作者的意图、译入语表达习惯和译入语受众, 只有同时满足三方面的“忠实”, 才是合格的译文 (Lederer, 2003:69-70) 。换言之, 释意理论对译文的标准是:准确传递原语信息和作者意图、符合译入语表达形式且便于目的语受众把握信息。
3 翻译策略
依据释意理论, 译员应将原语的“意义”按照“忠实”的原则进行传递。本节将结合习主席外交讲话中的例子, 介绍几种常见的实用策略。
3.1 直译
直译策略于译员而言最省时省力, 但对于常含生动意象或形象比喻的俗谚语而言, 其适用的前提是原文意象便于传递至译入语中, 且原文表意清晰易懂。如:
例1:任何一项事业, 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
译文:…Killing the hen to get eggs or draining the pond to catch fish is no formul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例2: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愿意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14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
译文:As we in China like to say, many people adding fuel to the bonfire will raise its flame…
由上可见,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和“篝火”等意象在中英文化中并不鲜见, 且清晰易懂。直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形象、生动的特点, 体现中国文化思维和意象,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3.2 舍形取义
俗谚语中包含的意象, 有时为中国文化所特有或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密切相关, 若要“翻译”, 不仅对译员而言费时费力, 也可能增加听众的理解负担。此时可舍弃原语形象, 进行释意翻译。
例3:只要我们双方坚持相互尊重、聚同化异, 保持战略耐心, 不为一事所惑, 不为一言所扰, 中美关系大局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
译文:As long as…we will be able to keep the overall ChinaUS relations on a firm footing despite the ups and downs that may come our way.
例4: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 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
译文:Instead of undercutting each other's efforts, countries should reinforce each other's endeavor and make greater common progress.
例5: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 又要统筹谋划如何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 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译文:While tackling the immediate security challenges fac-ing the region, we should also make plans for addressing potential security threats, and avoid a fragmented and palliative approach that only treats the symptoms.
例3的俗语来源于“姜子牙钓鱼, 周文王访贤”的历史典故, 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表示任何险恶情况下都立场坚定、信心十足。如保留“钓鱼台”意象, 必定涉及大量解释, 不利于翻译的效率和听众的理解。例4中, “搭台”、“拆台”、“补台”等意象在具有浓厚的戏曲表演底蕴的中国很常见, 但西方听众却未必能迅速理解, 与其进行繁杂的解释, 舍形取义更能简洁高效地传递意义。例5中,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是对重局部轻整体、重症状轻根源的做法的批判, 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全局性的思维, 如果直译, 这种貌似“对症下药”的做法也许在西方听众看来并无不妥, 不利于传递讲话人的批判意图, 舍形取义能确保信息和情感的准确传达。
3.3 省译
有时俗谚语会与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相伴使用, 其作用往往是增添趣味, 锦上添花, 但对意义的表达却无实质贡献。在高压的口译现场, 译员可选择省译策略, 以在减少精力负担的情况下实现“翻译信息而非字词”。
例6:我的想法是, 为了推动中墨关系加快发展, 必须趁热打铁、乘势而上。
——2013年墨西哥参议院
译文: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build on the positive momentum to boost the growth of China-Mexico relations.
例7: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起做好事、做大事。
——2014年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译文:Partnership means pitching in for common goals and big initiatives.
上例中, “乘势而上”其实已完全表达了“趁热打铁”的意思;而“一个好汉三个帮”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在后文的“一起”二字中也已得到充分显现。选择省译策略, 一来是考虑到汉语重气势、英语重简洁的区别, 体现对译入语忠实的原则;二来也利于译员节省精力。
3.4 等效翻译或套译
英汉语中意义相近或相等的习俗语并不罕见, 如转换得当, 能帮助译员快速找到译入语中的现成译法, 且表达地道, 也能快速引起英语听众的共鸣。如没有现成译法, 在条件允许时套用英语中某些习俗语的表达句式, 也能达到类似效果。
例8: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
译文:The problems we face in the current phase of reform are especially difficult.They are hard nuts to crack, so to speak.
例9:独木不成林。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 金砖国家发展不能独善其身……
——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译文:One tree does not make a forest...
例8译文中, hard nuts to crack是地道的英语习语, 表示“棘手的问题”, 正好对应“硬骨头”这一俗语。例9中, “独木不成林”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谚语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套用该句式后译成one tree does not make a forest, 可谓简洁又地道。
3.5 句式重组
在句式结构方面, 汉语重意合, 有时相对繁杂;英语重形合, 且更强调逻辑关系的彰显。译员往往需要实现这种“由繁至简”、“由隐至显”的转变, 采取句式重组的策略, 使英译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例10:朋友越走越近, 邻居越走越亲。
——2014年“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
译文:Friends and neighbors become closer when they visit each other more often.
例11:中国有句谚语, 叫做“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2013年墨西哥参议院
译文:As a Chinese proverb goes, "Just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time will reveal a person's sincerity."
例12:“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一个朴素的生活道理。
——博鳌论坛2015年年会
译文:Close neighbors are better than distant relatives.This is a simple truth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got to know in ancient times.
例10原语中两个分句其实意思相同, 只是主语发生了变化, 体现了汉语典型的重对仗和排比的风格, 翻译时要考虑到英语重简洁和逻辑的特性, 进行句式整合。例11中, 原语中两个分句在结构上并列, 但熟知这类谚语的汉语听众知道, 前句往往在于铺垫, 后句才是意义的重点。因此, 译员通过添加just as将前句转化为状语从句, 使这种逻辑关系外显化。例12中, 汉语的重点在于“近邻”二字, 译员将其提为主语, 更符合英语“重点信息作主语”的表达习惯, 也更好地传递了讲话人的用意。
3.6 语境翻译
俗谚语来源广泛, 通用性强, 如在英译过程中一成不变, 不利于与上下文连贯, 甚至可能稍显突兀。相反, 如果结合语境, 对其中意义相对灵活或模糊的词语进行语境翻译, 就能很好体现“释意”原则。
例13: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国欢迎和鼓励各经济体特别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
译文:More friends, more opportunities...
例14:“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中国和拉共体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 都是中拉论坛这个大家庭的平等成员。
——201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译文:Countries big and small all have their own merits...
例13“路好走”的指代意义比较灵活。此处, 习主席要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将继续与工商界的新老朋友维持良好关系, 并欢迎他们来华投资。因此, “路好走”此时侧重表示商机多, 前景广。通过语境翻译, 译成more opportunities, 意义传达准确, 且与上下文非常连贯。例14中, 对语境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一是把“尺”和“寸”等指代的一般事物译成“国家”;二是译“长”不译“短”, 即把重点放在各国优点而非不足之上。本例中, 讲话人旨在强调各国平等, 突显各国在合作中可作的贡献, 此处译出“大小各国均有自身优势”之意, 符合原语信息。
4 翻译策略的运用
上述翻译策略在习主席外交讲话中俗谚语的口译中均有体现, 本节将通过量化分析探讨它们的实际运用情况。本文从中国外交部官网上收集习近平同志自担任国家主席以来发表的外交讲话, 截至2015年4月22日的亚非领导人会议, 共选择26篇讲话作为语料。这些讲话都是习主席作为国家元首在他国国会或议会、联合国、重要外交事件纪念日、国际高层会议或论坛等重要场合所发表 (不包括在国外大学面向普通青年团体的演讲) 。此外, 为确保权威性和真实性, 本文只采取了外交部官网上同时具有中英版本的讲话。从26篇语料中, 我们共收集俗谚语41个 (其中俗语24个, 谚语17个) , 各策略的分布情况如下:
表1中, “其他”策略有一个例子, 表现为“直译加解释”, 但由于该例在意思传递上存在偏差, 且该策略只占一例, 因此在本文中不予讨论。由上表可见, 6大策略中, “直译”策略虽占比最大 (24.4%) , 但其余涉及信息加工和调整的5种策略共同占比高达73.2%, 表明释意理论对俗谚语口译有较强指导意义。释意理论认为, 译员不必拘泥于原语的表达形式, 而应注重信息的传递, 可灵活选择最恰当高效的翻译策略。
表1显示, 除直译外, 句式重组、语境翻译和舍形取义等是最常用的策略, 这也为俗谚语口译提供了有益启示。英汉语的表达习惯差异较大, 英译时要注重语言结构的整合与逻辑关系的外显化, 进行句式重组。同时, 俗谚语的应用范围广, 英译时结合语境, 利于上下文连贯, 有时甚至能帮助译员巧妙解决原语个别字词意义宽泛模糊的问题。此外, 对于多包涵生动比喻的俗谚语而言, 意象的传递也是一个关注重点。当原语意象过于依赖文化背景或必要阐述, 不便于传递至译入语中时, 译员可灵活舍形取义, 以传递信息为首任。
5 结束语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 本文结合习近平主席外交讲话中俗语和谚语的口译实例, 总结出6大翻译策略, 即:直译、舍形取义、省译、等效翻译或套译、句式重组和语境翻译。此外, 通过对较多语料进行量化分析, 本文对各策略的运用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分析表明, 直译、句式重组、语境翻译和舍形取义等策略运用程度较高。
俗谚语在外交讲话中的使用能增加演讲的趣味性, 也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此外, 俗谚语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 在英译过程中也应体现其便于听众理解的一大优势。这种“达意为先”的原则, 正体现了释意理论对于译员的指导, 也符合高压的口译现场对译员的现实要求。希望本研究能为职业和未来译员提供有益启示。
摘要: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国家领导人讲话风格朴实, 善用俗语和谚语等民间常用语表意和明理,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外交讲话中, 这种情况也很突出。该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入手, 以习主席多次外交讲话为例, 探究俗语和谚语的英译策略, 并通过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 得出不同策略的运用情况, 以图为俗谚语的口译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俗语和谚语,外交讲话,释意理论,口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飞虎.汉译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从图式理论的角度阐释[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2]陈康.会议口译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归化和异化[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3.窗体顶端
[3]杜羽洁.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的释义论视角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窗体顶端
[4]李楠.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1.
[5]宋华.关联顺应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研究[J].语言与翻译, 2012 (1) :54-59.
[6]张薇.目的论观照下的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13.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 篇2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 谚语英译 直译 意译
一
语言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谚语所傳递的文化信息不同,这种差异正是翻译的难点。若不处理这些文化因素,则在翻译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解或文化流失。由于拥有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条件,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这些背景和特点同样会影响谚语的措辞和表达,并且经常使谚语翻译遇到巨大的实际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单独运用直译还是运用意译,都不能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谚语的背景和特点。因而怎样体现谚语的这些背景和特点是一个急需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分析英汉俗语差异的一些主要表现:
1.历史背景的差异
汉语里的“挥金如土”常被中国人拿来形容大把花钱、浪费金钱,如果直译成英语,就是“spend money like soil”,事实上,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达此意。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以农立国的历史背景。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十分发达,因此有很多关于水的成语和谚语,前文所说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则是其一。此外,还有“to be in hot/deep water”(陷入困境),“draw water in one’s own mill”(谋取私利),“make one’s mouth water”(使某人垂涎)等。
2.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人与中国人对不同的事物、动物、习惯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印记。在中国人眼里寓意吉祥、美好、褒义的事物或动物在英国人眼里可能根本毫无寓意或者寓意着贬义,反之亦然。
比如中国人习惯用“松、柏”夸赞一个人坚毅、顽强的品质,因为松柏四季常青、不畏严寒。而在英国人眼里,松柏只是一种树叶不会枯落的树而已,并无特殊的寓意。所以中国人常说的“他像松柏一样坚强”,如果在交际中直译为“He is as strong as a pine tree or a cypress”,就会给外国听者造成很大困扰。在动物形象上,文化习俗的差异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英国的谚语中,“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幸运日。),“Lucky dog”(幸运的人)等很多俗语都用狗这个动物形象表达美好的寓意。在英国,人们普遍爱狗,很多人甚至把宠物狗当成自己的儿女,所以有很多关于狗的谚语,且表示褒义。而汉语中狗的形象多为贬义色彩,如汉语的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盗鸡鸣”,“狗仗人势”等。
3.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国、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两个国家,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史和大量的历史故事。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承载这些历史事件的载体,根据特定的时间、背景及历史事件,记载了许多历史典故。其中大多数谚语都出自这些历史典故。不深入学习和了解他国的历史典故,是无法正确在译文中表达出原谚语中的思想内容的。如汉语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弃笔从戎”,“昭君出塞”等,倘若不清楚这些典故的出处,要翻译则有相当大的阻碍。同样,英文中的戏剧、歌剧,不深入了解,也是很难翻译成汉语的。
4.部分词汇表达的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非对应现象,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汇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2015年春节是中国羊年,春节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羊年把全世界英文媒体搞疯了!究竟是哪种羊?”,“Chinese New year Manchester:Is it the Year of the Ram/Sheep or Goat?”。英语里,关于羊的表达有ram,sheep,goat,而中国羊年只是简单的一个羊字,并未细分哪种羊,这就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非对应现象的表现。
二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喜欢引用本国或外国的谚语,因此,正确翻译谚语在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将汉语谚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下面介绍英汉互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并结合一些实例探讨汉语谚语的英译。
1.直译法
翻译中,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并非取决于译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由语言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可以说,语言的本质特点是直译法的必备条件。直译法,通俗一点说,就是使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形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对等。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由于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各国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产生相似性。因此,不同语言间常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词汇、习惯表达等。如许多汉语谚语中“形同意合”的情况都可以采用直译法,这种情况下使用直译法,不仅能形象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还不容易给听者造成困扰。
汉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可以直接根据其字面意思翻译成“It’s easy to dodge an open attack but difficult to escape from a clandestine one.”。又如“凡事总有个开头”,可以直接翻译“Everything must have a beginning.”;“一回生,二回熟”,可直译为“Different the first time,easy the second.”,等等。直译法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有些直译的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汉语谚语翻译成英文,有些使用意译也能表达出原句的意思,但是会缺乏源语的那种感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直译为“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也可意译为“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意译后的谚语虽很简短,也很贴切地表达出了源语中“时间才能见证一个人真正的内心、内在”这个意思,但与直译后的谚语相比,少了源语中那些具体的形象主体“遥远的路途”、“马”、“时间”、“人心”,并且少了对比,少了结构上的对称,所以不如直译的妥当。
2.意译法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有时使用直译法翻译后的译文会使听者无法理解,而且很多情况下使用直译会给翻译带来相当多的障碍。在此情况下,译者只能在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背景下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免产生诸多障碍。
“一寸光阴一寸金”,其表达的意思是时间和金钱一样,都很珍貴,如果直译,就必须把一寸翻译出来,在英文里比较难找到对应的词,所以使用意译翻译效果更好,“Time is money.”,既简单又贴切,关键是听者易懂。又如“人不可貌相”,可以意译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若直译,可译为“Los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gain where the sun sets.”,但直译后的英文根本没有表达出此谚语“在一方面失败了,在另一方面成功了”的意思,所以直译后的句子并不妥当。因此可以意译为“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这样一来,既能正确表达出源语的意思,又能让听者一听即明了。
翻译谚语,使用直译还是意译,完全取决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只要谚语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就应该尽可能直译,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努力减少原句的损失并确保语言的活力。有的谚语出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接翻译,或者直接翻译后,译者也难以理解,则应该使用意译。需明确的一点是,无论使用直译还是意译,译者都应该充分地理解源语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孙桂玲.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李迎春.英汉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报,2009,10.
[3]魏军梅.词汇空缺与英汉互译[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10).
哲学道理的谚语俗语 篇3
2、“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再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4、下列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气者、理之依也”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水是万物的始基”。
5、下列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 “我思故我在” “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掩耳盗铃”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谢”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神创论、宗教、封建迷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客观思想与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8、“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2、“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正确的价值观是客观规律与人类根本利益的统一。
13、恩格斯:“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发展观点。
14、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5、“田忌赛马”体现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塞翁失马”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刻舟求剑”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是离开运动谈物质;“郑人买履”违背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邯郸学步”违背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拔苗助长”违背规律的客观性,遭受规律的惩罚;“围魏救赵”体现联系的观点。
16、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7、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8、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19、爱因斯坦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1、“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3、“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些观点都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25、“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2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7、“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该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或不变论)。
28、赫拉克里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9、“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30、“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1、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2、“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3、“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
34、“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街道,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6、“齐是非”、“是非莫辩”的思想。——这句话强调主观认识不能检验主观认识。任何人的意见都是主观的,所以不能以人的意见来检验是非。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7、“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至此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决定认识。
39、“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两句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后两句体现实践决定认识。
41、“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2、“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4、“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遵循客观规律。
45、“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联系观点。
4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变化发展的观点。
4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反映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49、“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50、“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
5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2、“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约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5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4、“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55、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5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7、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8、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59、“成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0、“毛泽东: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1、“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普遍性。62、:“福楼拜: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矛盾的特殊性。63、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
64、“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
65、《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转》“日新之谓盛德。”——追求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万物独化”,“物各自生”——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67、“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68、“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了矛盾,它才会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9、“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70、“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7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72、“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73、“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75、“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定价值观支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6、“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77、“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人的社会地位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
天气的谚语俗语 篇4
二、大寒南风,五谷丰登
三、春雨贵如油
四、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害
五、雨水有,年成好
六、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七、云绞云 雨淋淋
八、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九、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十、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十一、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十二、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十三、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十四、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十五、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十六、星光含水 雨将临
十七、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十八、对时雨 连几天
十九、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二十、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二十一、清明要清,谷雨要雨
二十二、蜻蜓飞屋檐,风雨在跟前
二十三、蜜蜂不出门,大雨快来临
二十四、蚊子咬得凶,雨在三天中
冬至冬天的谚语俗语 篇5
1、冬耕宜早不宜晚。
2、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3、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
4、冬至雨,小寒见霜冻。
5、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6、冬至晴,春节阴。
7、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
8、冬天耕下地,春天好拿苗。
9、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馒头睡。
10、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11、麦子过冬壅遍灰,赛过冷天盖棉被。
12、年前杈多,年后穗多。
13、秋蝉叫一声,准备好过冬。
14、立冬打雷要反春。
15、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16、天气渐寒,畜舍堵严。
17、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18、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19、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
20、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21、机器用罢跟检修,日后再用就顺手。
22、雨水泥泞溅一身,冰地摔倒伤骨筋。
23、晴冬至,年必雨。
24、麦子要长好,冬灌少不了。
25、立冬不倒股,就怕雪来捂。
26、大雪三白,有益菜麦。
27、豌豆一条根,只要耕得深。
28、适时巧耕地,碱地养坷垃。
29、机器不怕用,就怕用后随便扔。
30、正月寒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31、今冬雪不断,明年吃白面。
32、落雪勿冷,融雪冷。
33、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34、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35、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经典常见的冬天谚语
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
2、冬无雨,把麦浇,湿冻冻不死,干冻冻死了。
3、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7、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8、立冬打软枣,萝卜一齐收。
9、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10、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黄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库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粮一半。
15、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6、冬耕灭虫,夏耕灭荒。
17、干菜晒满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担土,夏天少担一份忧。
19、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20、麦子过冬壅遍灰,赛过冷天盖棉被。
21、冬天耕地好处多,除虫晒垡蓄雨雪。
22、立冬景象秋蝉叫一声,准备好过冬。
23、洼地修台田,不缺小米饭。
24、一成坷垃一成苗,十成坷垃保全苗。
25、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26、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27、秋冬多耕地,来年多打粮。
28、挖地如挖粮,整地如修仓。
29、半截坷垃半截苗,无有坷垃不长毛。
30、一个坷垃四两油,留下坷垃有盼头。
冬天谚语俗语句子
1、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2、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3、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4、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5、阴过冬至晴过年。
6、冬至有霜年有雪。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9、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10、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1、冬至打霜来年旱。
12、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13、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4、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7、冬至南风百日阴。
18、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写黄河的俗语谚语 篇6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不到黄河不死心: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或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由银吴平原、卫宁平原组成,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分界。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人都会有时来运转的时候,挫折很快会过去。
谚语:
“一盆河水半盆泥”,一句人们熟知的谚语,道尽了黄河水的浑浊。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句谚语用来比喻那些行事倔强固执的人。它最早肯定是起源于黄河岸边的村落,地理区域性非常强,而后随着人员迁移和文化交流而流传到其他非黄河流域地区,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一句人们熟知的谚语,说明受冤枉后的无奈。
“自古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谚语指的是黄河水浇灌了宁夏平原的大片农田,使之物产丰美,人杰地灵。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开始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黄河沿岸的中卫县、青铜峡、银川市和石嘴山等地相继推出黄河漂流、沙漠探险、沙湖观鸟和农业观光等十余项特色生态旅游项目,使六大景区的旅游收入达到宁夏旅游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成语:
中流砥柱解释: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造句:他为人处事很有一套,是公司里的中流砥柱。 河清海晏解释: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造句:如今天下太平、国富民安,可谓是河清海晏的盛世
砺山带河意思: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造句: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华儿女砺山带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
关于黄河的诗词、歌曲、民谣、传说:
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谷雨节气的谚语俗语 篇7
2.红薯上皮粪,沟溜长跑根。
3.春薯栽炕秧,夏薯插剪秧。
4.横栽番薯竖栽葱。
5.地瓜栽壮秧,不栽嫩芽芽。
6.深栽茄子浅栽烟,想吃红薯地皮沾。
7.锄麦地皮干,麦子不上疸。
8.条锈成条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紫斑。
9.谷雨种棉家家忙。
10.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11.谷雨有雨棉花肥。
12.谷雨有雨好种棉。
13.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
14.过了谷雨种花生。
15.沙山花生土山粮。
16.高地芝麻洼地豆。
17.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关于秋分的谚语俗语 篇8
2、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3、要想来年长好棉,中喷花要田间选。
4、勤拾花,不留羊尾巴。
5、芒种芝麻夏至豆,秋分种麦正时候。
6、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7、中喷花,大把抓,留种顶呱呱。
8、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9、犁沟种不如贴茬耩,贴茬耩不如犁铧响。
10、秋分种,立冬盖,来年清明吃菠菜。
11、大兜上缝小兜,好坏棉花分开收。
12、马是拉欢不拉窝,骡是能拉又能坐。
13、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
14、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15、阳坡麦子,阴坡谷子。
16、淤种秋分,沙种寒。
17、种麦泥流流,来年吃馒头。
18、饥无劲儿,饱无劲儿,不饥不饱才有劲儿。
19、八月十五雨一场,正月十五雪花扬。
20、要想棉花卖上价,拾花莫要揪疙瘩。
21、膘要肥,体要壮,耕耙拉运才顶钱。
22、僵固瓣,眼睫毛,全部摘净效益高。
23、精收细摘,朵絮归仓。
24、秋分牲口忙,运耕把粉排。
25、秋分棉花白茫茫。
26、稻黄一月,麦黄一夜。
27、早谷晚麦,十年九害。
28、秋分不起葱,霜降必定空。
29、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30、棉花不入垛,收成不敢说。
31、种棉不选种,必定减收成。
32、早割豆,午拾花,摊开布单砍芝麻。
33、秋分无生田,处署动刀镰。
34、棉花要摘多,一棵挨一棵。
35、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36、拾时大掺,回来再捡。
37、天气要变,摘花莫慢。
38、宁拉十步远,不拉一步喘。
39、秋分到寒露,种麦不延误。
生活的经典俗语谚语 篇9
2、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3、笑面虎咬人不见血。
4、绳捆三道紧,帐算三遍稳。
5、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6、扁担没扎,两头打塌。
7、慌慌张张,打破尿缸。
8、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
9、路上说话,草里有人。墙有缝,壁有耳。
10、事前要思免后悔。
11、心忙事乱,心烦事多。
12、慎重对待问题就是智慧的一半。
13、祸不入慎家之门。
14、小心没有过错。
15、没有谨慎的态度,智慧再多也无济于事。
16、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17、谨于言而慎于行。
18、百密也有一疏。
19、真诚是玻璃,谨慎是钻石。
20、心要热,头要冷。
21、吃人的狮子不露齿。
22、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23、机运永远战斗在谨慎者一边。
24、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25、小心天下去得,大意寸步难行。
26、严谨慎重,智慧之母。
27、小谨慎多制胜,感情冲动事多难。
28、在你下剪刀之前要量三次。
29、谨慎的人才能稳操胜券。
30、夹紧尾巴做人。
3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兵要天天练,贼要夜放防。
32、损失使人更谨慎。
33、不卷裤腿不过河,不摸底细不开腔。
34、言有物,行有格。
关于谷雨的谚语俗语 篇10
关于谷雨节气的谚语
谷雨天,忙种烟。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谷雨种棉家家忙。
过了谷雨种花生。
苞米下种谷雨天。
谷雨前后见家吉。
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前结蛋,谷雨后拉蔓。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谷雨天,忙种烟。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谷雨种棉家家忙。
过了谷雨种花生。
苞米下种谷雨天。
谷雨前后见家吉(鱼)。
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人怕伤心,树怕伤皮。
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水稻水稻,无水无稻。
光栽不护,坝光山秃。
芍药打头,牡丹修脚。
麦不封垄,松耪不停。
高田种麦,低田种稻。
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做瓦靠坯,红薯靠灰。
稻怕枯心,树怕剥皮。
家有闲地,种芝麻黍稷。
及时锄梦花,有利棉根扎。
不怕棉儿小,就怕蝼蛄咬。
宁叫秧等地,不叫地等秧。
谷雨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红薯上皮粪,沟溜长跑根。
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前结蛋,谷雨后拉蔓。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谷雨有雨棉花肥。
山岭薄地栽地瓜,高粱丰收在涝洼。
薄地地瓜旱地谷,涝洼地里种秫秫。
洼地种地瓜,十年九年瞎。
谷喜岭,稻喜洼,地瓜最喜高地沙。
做瓦靠坯,红薯靠灰。
一棵红薯一把灰,结得红薯一大堆。
红薯上皮粪,沟溜长跑根。
春薯栽炕秧,夏薯插剪秧。
横栽番薯竖栽葱。
地瓜栽壮秧,不栽嫩芽芽。
深栽茄子浅栽烟,想吃红薯地皮沾。
干打垄,湿插苗。
一壶水,浇五棵,地干也能保成活。
窝瓜喜阳不喜阴。
水稻水稻,无水无稻。
高田种麦,低田种稻。
娘无奶,儿不长;田无水,稻秧黄。
春风不吹花不开,田里无水秧难栽。
山上有树好造屋,塘里有水好种谷。
水满塘,谷满仓,修塘等于修谷仓。
靠天公,禾苗抽白一场空。
整秧田,不用问,田平如镜,泥烂如羹。
稻收塘泥麦收粪。
一季塘泥二季肥。
春天里的泥,秋天里的米。
一担栏肥换担谷,加上塘泥肥更足。
稻子最喜安窝肥。
要想谷满仓,首先培壮秧。
十成稻子五成秧。
肥田不如壮秧,秧好一半谷。
插秧早,不如养秧老;养秧老,不如春耕早。
田等秧,谷满仓;秧等田,丰收难。
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苞米下种谷雨天。
【哲学道理的谚语俗语】推荐阅读: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09-07
关于道理的谚语有哪些06-04
做人的道理06-16
生活的道理11-08
故事里的道理08-19
人生应该懂得的道理08-02
做人道理的名言名句09-26
领悟道理的励志签名10-05
有关于做人道理的名言08-26
杯弓蛇影的道理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