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2024-06-30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通用14篇)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篇1

以秋天为话题散文

一场雨温馨儒雅地打开我的心扉,也打开了南飞的雁阵捎着雨丝柔情而来,随着枝头的第一片红叶落去……秋!给大地戎装了成熟,收获、如梦的色彩。于是,荷花的娇艳、蝉鸣萧瑟、散发着醉人清香,这秋高气爽的季节,让心情喜悦。

秋的灿烂,秋的静美,让所有钟情于你的文人墨客、思绪狂涨。秋天是一个让人怀念和期待的季节,在我的希望里,我想随秋日走遍天涯,饱览秋日旖旎山川、静听山林美妙的松风;吸引着那些生活繁忙的人们来到这里享受,留下简单的文字,充满真诚与感动……也想,喝一口幽谷间甘甜的泉水,站在群山之巅高歌一曲,双手举着下巴看牧民毡房闪烁的油灯,让心灵在星光下、在崇山峻岭回荡,任情愫荡漾在天际。

漫步田野,跨过小溪,想尝试着以画家的画笔散发着花的芳香,以诗人的多情透露出泪的闪光,把人生最美好的场景,融进秋日的小诗中,把最美的诗,最美的画,最美的.情,汇成了最美的生命交响曲。

当竹滴夜雨,秋日的景色却是那样悠扬温怡。倚在秋光深处,看黄花开满苑,闻秋桂飘幽香,释怀一份心情,静闻着一纸墨香,品读生命的况味,或许,这正是忙碌之后的一种惬意吧。也许,心静了,才能听到自己的心声,才能照见万物的本性。有时静想,应该让心儿多几分空灵,少几分惆怅,人生一世,不管曾有多少的繁华都终究要落幕,懂得放下过重的包袱,给自己一份愉悦,在生命历程上轻快地前行着。

喜欢秋天,一抹秋水,一轮明月,一叶红枫,更欣赏秋日的丹青妙笔写不完秋的意境、秋的神韵,秋的期望。与秋天约会,他那尖椒火热的眼神和绅士的姿态多想拥你入怀,行走在美好的秋阳里一路上的风景如画,偶尔伫足看看天上的流云,任心情飞翔;我想说:秋,向着你心飞的情愫,留恋低语在你的身边,秋天,你也是一个圆满的婚礼,因为你有一双聚光的眼,有一抹温情的微笑,执意在枝头盛放极致的娇艳,一次深情的凝眸,注定是人生只若初见的感动。秋!是心底里的一首歌,听,那青春旋律在流年里欢喜,在内心里随着音符和着柔柔的眸光静静地随你流淌。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篇2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以“底线”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要就该作文材料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选定立意时, 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能体现材料、话题的本质意义, 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和深刻, 自己有话可说。

底线的内涵是什么?底线是最低限度, 是不可以逾越一步的界限。它关系到自身行为的一个需要固守的界限。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等, 这些做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就是人生的底线。譬如说对待亲情很珍惜, 对待爱情不背叛, 成就事业靠实力, 所得金钱要合法等等, 皆是人生底线。陶渊明、朱自清、齐白石因为把握住了做人的底线, 而名垂青史;秦桧、汪精卫因为失守了做人的底线而遗臭万年。这些是历史事实性材料。剽窃抄袭, 官员公款赌博、庇护走私;医生销售假药、索要红包;商人偷税漏税、伪造假账, 这些是现实性反面事实材料。现实生活中, 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 超越或突破了, 就会付出代价。

“道德底线”在不同的领域、场合, 对于不同的人, 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具体分析出哪一种道德。如守信、爱国、忠诚、善良、仁厚、能关爱别人、有奉献精神等。坚守人格底线, 具体分析出是维护自身的尊严, 坚持自己的追求, 志趣, 信仰, 原则等。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 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 就是处事的最基本的准则, 也是人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假如我们为公众设定一个过高的道德底线, 结果会怎样?汶川地震后, 有人心怀大情大义, 舍弃一切去救灾。他们的美德值得敬重, 也可鼓励每一个人都向他们看齐。但是, 我们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必须做到舍己为人, 因为那是道德上限。我们只能要求一个人必须做到坚守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毕竟是在极端情况下也不得逾越的红线;在正常情况下, 在可能达到更高标准的时候, 我们需要追求, 需要超越。卓越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 呼唤着超越。我们没有完美的人格, 但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底线上, 向着更高的高度攀升。

其次, 设置好的分论点, 论证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链。

当一篇议论文立意明确之后, 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 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 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常规的分析法, 即面对中心论点, 可以提一些问题, 如“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就此列出分论点, 然后再进行筛选。

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对金钱坚决说不, 这是良知的底线;敢于质疑权威, 坚持事实, 这是求知的底线;一心为民, 精忠报国, 这是为官的底线。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守住自己的底线, 创造人生的辉煌;守住自己的底线, 缔造企业的传奇;守住自己的底线, 铸造了民族的傲骨。 (2) 坚持自己的底线, 方可赢得他人的尊重;坚持一名企业家的底线, 方可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誉;坚守良知的底线, 方可赢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 (3) 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商鞅变法的壮举;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海尔企业跨国公司的梦想;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4) 坚守道德底线, 为自己赢得荣誉;坚守道德底线, 为企业谋求利益;坚守道德底线, 为国家赢来别国的尊敬。从“怎么办”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坚守底线, 需要破茧成蝶的耐心;坚守底线, 需要舍己为人的勇敢;坚守底线, 需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 (2) 底线, 需要我们用坚韧的毅力去坚持;底线, 需要我们用奉献自我去支持;底线, 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去打破。 (3) 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诚实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不畏死的精神。 (4) 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执着自信。

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 篇3

秋天的天是蓝蓝的又高又远。风是轻轻的,云是淡淡的。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秋天的水是宁静的,是清澈的。她不忍心就这样走掉,于是放慢了脚步,只是想多看看身边的花草树木。

秋天的果园是飘香的,石榴露出一排排小红牙,叫人垂涎三尺,苹果羞红了脸,鸭梨也换了一身崭身的新衣服,金黄金黄的很是惹人爱。

秋天的山林是好看的。原来绿油油的树林,现在变得五彩缤纷,有红的,有绿的,要蓝的,甚至还有紫的。远远望去真是名副其实的五花山。

秋天的田野是忙碌的,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农民伯伯们高兴的收获着丰收的粮食。时不时会从远处传来他们爽朗的笑声。如果你仔细看在田野里会有很多洞,那是土拨鼠在忙着安家屯粮准备过冬呢。

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 篇4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到乡下小外公家找秋天。

我们来到小外公家的院子里,看到两棵火红的枫树,落下的枫叶好像给大地妈妈穿上了红衣服。爸爸带我来到田野里。我看见一位农民伯伯一会儿弯腰,一会儿站起来,原来是在收割稻子,看样子很累。我心想:如果有一台收割机那该多好啊!那样农民伯伯就不用那么累了。下午,爸爸带我来到甘蔗地,我看见一大片粗粗的甘蔗,我和爸爸折了六根甘蔗。回到家,妈妈就来刨甘蔗,我在旁边看着,口水都流出来了。妈妈把甘蔗刨好了,我挑了一节,咬了一口,可甜了!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甜甜的季节。

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 篇5

我想:他们可能也跟我一样怕冷吧!再看一下,许多人都穿起了长袖,甚至还有人穿了外套。

本来夏天洗澡的时候,蚊子多得不得了,而现在呢?蚊子只是偶尔出现一两只。

上课时,我们班开始了感冒“接龙”,现实我前前桌开始。上课时我看她鼻子里的“鼻涕公司”开始工作,鼻涕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她也一直用纸巾去擦,我真担心她的纸巾会不够用。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篇6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实施了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五指教学法RPCPP (Review—Presentation—Consolidation—Practice—Project) 、3P教学法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等模式。不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哪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都是寻求一种能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最适合学生的教学途径。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指出:教师要坚持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适切就是适合、贴切,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切教研是教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研究途径。

一、适切教研的背景

(一) 教师教研能力

教研, 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便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教研一方面可以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王学兵2016) 。

对教师来说, 教研是将教学实践与研究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反思性、合作性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教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反过来, 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促进教师提高教研能力。适切教研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 学生的现状

初三英语复习任务重, 内容跨度大, 语言知识繁多,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复习课教学存在种种困境:第一, 城镇初级中学的生源以片区招生为主,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第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三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比较欠缺;第三, 学生在初中三年中所学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第四, 复习实践课的语言知识容量非常大, 而学生所储备的语言知识相对匮乏。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面对困境, 教师需要积极探索, 充分考虑教学背景因素,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开展适切教研, 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适切教研背景下的校本教研

(一)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让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 夯实教师的教学理论,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教研组可以分三个等级对教师进行培训。

1.校级培训

定期安排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选购教育专著, 让教师研习;邀请国内知名教授、专家等来校指导。为不同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 提出不同的要求, 实行分层培训:要求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 读通教材, 结合学校的实际, 精准把握课堂, 进行有效教学;对能力薄弱的教师进行培训, 培养其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策略、管理学生的意识和能力;要求经验型教师活用教材, 大胆重组教材, 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要求骨干教师更新观念, 多交流、多听课, 通过学习和研讨,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市、镇级教育培训和各种研讨活动

组织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市、镇举行的各种研讨活动、教育培训, 使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提高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寻找理论支撑, 在观察、反思中发现问题, 从大量的教育现象、案例中归纳出理性的观点,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省级、国家级教研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化水平, 那么如何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呢?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教学实际, 笔者认为, 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的教研活动, 甚至到英美国家学习, 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和切入点。

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 教师可以夯实教学理论, 更新教育教学知识, 转变教学理念。

(二) 规范教研活动

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英语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 更需要团队协作、资源共享。因此, 英语教研组应规范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 实施有效备课, 重视听课、评课环节和专题研讨, 使公开课常态化。

1.精简教研组的管理梯队

由“学科组长—备课长—教师”的三层管理, 改为“学科组长—教师”的两层管理;将英语教研组按年级分成三个科组;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 加强教师间的沟通, 凝聚教师力量, 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2.规范集体备课模式

三个年级的教研组可以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互相交流、切磋教学经验, 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在集体备课时教研组要做到:

第一,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第二, 共同研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教师反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集体探究解决方案, 分享个人的成功经验。

第三, 形成行之有效的“三模块、四流程、五设计”集体备课模式。

(1) 创新备课模式———三模块备课法

三模块备课法指学期 (年) 模块备课法、单元模块备课法、课时模块备课法。

学期 (年) 模块备课法是指以一个学期的教材内容为单位进行备课的方法, 它要求教师在开学前初步完成整学期的备课。单元模块备课法是指以一个相同主题的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为单位进行整合设计的备课方法, 它又可称为主题单元模块备课法或章节模块备课法。课时模块备课法是指以一堂课的上课内容为备课单位进行备课的方法, 它要求教师把导入、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作为模块进行教学设计。

(2) 优化集体备课流程———四流程 (如图1)

(3) 明确集体备课内容———五设计 (如图2)

3.实施课堂“比武”

课堂“比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培养教师乐于钻研的精神。另外, 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 实行推门听课制度, 让教师之间随时互相听课, 通过认真细致的说课、评课、专题研讨, 深入交流, 以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共性问题。

(三) 高度整合教材

初三复习任务重, 内容跨度大, 语言知识繁多, 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高。因此, 适切初中英语总复习课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对初中阶段英语学科知识的一次系统、全面地回顾与整理, 是完善学生英语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杨建宁2013) 。教师若能把握好英语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巧用复习方法, 课堂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1.整合教材的具体措施与举例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 又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讲解;练习课是将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过程;复习课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 具有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再认识、再实践, 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标准所要求话题为例, 笔者及笔者所在教研组成员对其内容进行重组, 把24个话题浓缩成“My school”“Animals and environment”“Introduction”“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Countries and people”“A visit to Hongkong”“Numbers in our lives”“Health”“Shopping”“Sports”“Weather”“Science”等12个话题项目。每一个话题为一章, 每章中的内容可能分布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于是, 笔者采取了校本化的“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八字复习教学策略。下面以话题2“Animals and environment”为例, 阐述校本化初三英语复习的具体策略。

“Animals and environment”的话题内容分布在七年级 (下) 和九年级教材中。详情见表1。

(1) 系统归类话题词汇

以话题为依托, 笔者整合了Book 1 Unit 3 Why do you like pandas?和Book 5 Unit 13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并系统地归纳了本话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词汇主要分为动物的名称, 描述性的形容词, 动物的习性, 灾难, 人与动物、自然的相处等五大类, 共185个单词和短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性思维, 围绕话题展开复习, 这样就使知识碎片变得有体系、有逻辑, 让学生把书读薄, 轻松突破词汇关。

(2) 以“功能”带出句型复习

“Animals and environment”话题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动物的喜好以及探讨保护环境的问题, 其功能语句集中在描述动物和表达观点两大方面, 主要有:What does a panda look like/What’s a panda like/What can a panda do/What does a panda like eating/Where is a panda from/What can we do to 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How can we protect the earth;I think/believe/agree/feel;We should/shouldn’t/could等。笔者以描述和表达观点两大功能为任务, 引导学生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结构。这样,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知道要学哪些句型, 更清楚为什么学这些句型。

(3) 语法精讲

本话题的语法重点是形容词:一是形容词作定语的用法;二是形容词比较级, 特别是其重要的句型结构;三是形容词作表语的用法。因此, 笔者由点到面, 对形容词的用法做了全方位的梳理。

(4) 突出知识运用

一切教学的策略和手段都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 复习也不例外, 检验复习效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和实践。根据复习的需要, 笔者给学生设置了相应的任务, 让学生在任务中掌握英语, 突出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话题任务大致分为三类:历年的中考真题详解与巩固练习;阅读相关文段, 填写表格信息;根据所读材料、短文模仿写作。任务的设置从简到繁,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话题复习反思

(1) 适切教研下的话题复习局限性

教研的本质是形成“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 为适切教研提供参考。话题复习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词汇, 带动语言表达和交流 (梁承锋、张丹2010) 。然而, 笔者在整合教材时, 没有因地制宜, 对复习进度、学生需求、教学需要等因素考虑不周, 部分课时安排的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学起来吃力。

(2) 进一步深化团队合作

要使适切教研真正落到实处, 强化英语教学的核心竞争力, 就要增强师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团队的组建、团队成员的业务素质等都是适切教研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化团队合作, 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要明确教师职责, 建立科组整体负责和个人负责两级负责制度。科组长要发挥带头作用, 凝聚团队力量, 分工合作, 齐头并进,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个人也要勇于创新, 乐于钻研, 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

结束语

从教育部提出课程改革以来, 各校的教研活动一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 为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教师应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 开展适切教研,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积极学习、努力探索, 推进适切教研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整体工作。

摘要:阐述适切教研的必要性, 分析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以初中话题复习为例探索适切教研背景下的校本教研。认为学校应分三个等级对教师进行培训, 夯实教师的教学理论,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同时从备课、教师管理等方面规范教研活动;教师应高度整合教材, 因地制宜地开展教研活动。

关键词:适切教研,教师专业发展,话题复习

参考文献

梁承锋, 张丹.2010.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学兵.2016.谈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必要性[N].黄冈日报.2016-5-15.

以秋天为话题的初二作文 篇7

秋天,树叶缓缓飘落,地面铺满了金黄的枫叶。清晨,我到公园漫步,地上的落叶已经泛黄,我的生活也不再绿,如泛黄的枫叶,精彩不再出现。

夜的宁静带来秋天的思念,一个人在无人的小路上走着,想着那曾经哭过的夜晚,可已经完全不同了,一个人的孤独,我到此时此刻才明白椒多么的痛苦,但路周围传来的阵阵风声,迫使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我哭了,我陷入了无限痛苦的深渊。“不要!”我在心里呼喊,我不要孤独,但秋天的思念随夜的宁静而来,我在也无法停止哭泣,要是当时我不那样该多好,已经被黑夜夺去灵魂的我在后悔,但这一切就像流星一样,只是瞬息,无法停留或回返。

终于,我回来了,我又回到了无人的小路上,我再次被夜的宁静所牵引,难道永远都只能一个人吗?我不甘心,我一定能够战胜孤独,我一定会拥有曾经的温馨!

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篇8

看,果园里苹果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像是一位害羞的小姑娘;石榴笑得咧开了嘴,露出了红红的牙齿,梨儿们露出了金黄的脸蛋,好像在和人们打招呼;柿子熟了,好像一个个小灯笼,在为人们照亮前方。果农伯伯、阿姨们身穿围裙,背着果筐,带着满心的喜悦,一个一个地采摘果实,他们采摘的不止是果实,还有丰收的喜悦。

“嚓、嚓、嚓……”这是农民伯伯在稻田里收割稻子的声音,一排排金黄的稻子光彩耀眼,沉甸甸的弯下了腰,好像一们驼背的老公公。一阵秋风吹过,田里稻穗波浪起伏,远远望去好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高粱也成熟了,它们好像一个个火炬手,高高地举着火把,精神饱满。远处白茫茫地一片,咦,那是什么呢?哦,原来是棉花丰收了,洁白无暇的棉花好像天上的云儿,又松又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走进树林,一片片金黄的落叶掉在地上,踩起来嘎嘎作响,远处一排排枫树的叶子红彤彤的,风儿吹过,枫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谱一曲秋的乐意。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篇9

(一)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取材广泛, 笔法灵活, 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比拟的审美价值。中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散文篇目多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传达真性情为特点, 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 引导学生开展散文鉴赏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散文鉴赏在《语文》基础模块教学中约占25%的比重, 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本教材上册的学习, 已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有了初步认识。

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鉴赏散文的美,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的要求, 本活动课程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 引导学生鉴赏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哲美,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积累优秀散文佳句, 提高其文学素养。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开展美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中职二年级经贸专业学生, 他们是正值十六七岁的花季青少年, 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充满幻想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 但动手能力强, 热衷实践活动。由于学生所属文科专业, 他们对散文的学习比较感兴趣。散文题材广泛, 形式自由, 感情真挚, 语言优美, 相对其他文体更容易打动读者。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散文的接受程度较高, 相应地对散文教学的期望值也较高。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散文鉴赏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 散文鉴赏课程设计理念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1932年这样一个危急存亡、社会动荡的年头写作美学著作《谈美》, 他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 在动荡的年代更需要怡情养性。那么,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 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崇尚美。美感的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 懂得欣赏美, 人生可能会有另外一番趣味。将审美贯穿在散文欣赏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促使笔者开展此次教学活动的安衷。

本次教学活动针对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 从知识、能力、兴趣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探究性、协作能力, 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体验从学习中得到的乐趣。引导他们实现从美的解读者到美的鉴赏者的转化。

(二)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认为教师应当理解、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弱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弱化传统教学中所占的主导地位, 通过影响、启发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 本次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设计, 设置四个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散文鉴赏活动。

在教法上, 抓住“感悟散文美”这一个主题, 通过创设情境, 合作探究、朗读等方法, 以情导航, 引导学生参与美发于言、美溶于境、美寄于情、美寓于悟教学四个环节。

在学法指导上, 采取设问、点拨、渗透等多种指导方法, 突出自主搜集材料、自主完成任务、自主开展讨论、自主参与评价“四个自主”的特色, 这“四个自主”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也体现了活动课程的特点。

1. 活动准备阶段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 教师预先根据活动内容向学生布置任务,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每小组内部分工合作, 按要求广泛搜集所喜欢的散文优美语句, 搜集到的数量越多越好, 为课程活动做准备。二是每小组各准备一段最能打动自己的散文段落, 通过诵读、PPT等形式进行展示。

2. 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将通过一个思维导图 (见图) , 畅谈心目中所理解的美。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随着教师的引导, 从美联想到大自然的美、世上美好的事物、形式优美的文章以及人的心灵之美。在学生体会美的多种内涵时, 教师向学生展示本单元课文的美景图片中, 引导学生进行第一个环节——粗笔点读, 美发于言。这一环节中, 学生分组将课前收集到的句子填写完成表一。这一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散文的美点妙要, 感知散文语言美的特点,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文段, 积累优秀散文佳句, 提高文学素养。

在第二、三个教学环节——细笔品读, 美融于境、含英咀华, 美寄于情中, 教师将引导学生听《荷塘月色》以及《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的选段录音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听朗读, 在脑海中勾勒出文段所展现的意境, 并尝试用最准确的词语进行描绘。学生还将以小组为单位, 每小组各展示一段最能打动自己的散文段落, 通过诵读、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进行展示。这一环节中, 学生们用轻松、欢快的语调朗读朱自清的《春》, 体会生机勃勃的春天感觉;用柔缓、抒情的语调朗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和对生活的向往。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朱自清的《背影》, 展现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至深的父子情。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 也是常用的宣泄方式。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 这种情感因为真实而美丽。意与境浑, 情与景化, 主客交融, 物我一体, 这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这一活动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传达的情感, 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笔下的意境, 领略散文的意境美。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知人论世, 美寓于悟是本次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回到课程开始的第一个问题, 重新认识美。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文学的世界里, 散文中美的语言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 美的意境带给读者们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艺术空间, 美的情感洗涤读者们的心灵。而在生活中, 作为读者, 也要审视美。经历了几个环节的活动后, 学生们对美的理解已经不单单只停留在对事物外表的欣赏中。笔者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通过茨威格 (Stefan Zweig) 《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中为读者展现的俄国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Lev Nikolaevich Tolstoy) 墓“逼人的朴素”, 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代文豪高洁与非同凡响的品质, 它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它也让我们明白: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美, 有科学美、艺术美、人性美……科学求真, 艺术求美, 人性求善, 因此, 美的表达无需华丽的辞藻, 无需浓妆艳抹的外表, 真实、自然才是美的最好表达方式。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运用在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反思与启发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运用于中职散文鉴赏教学中,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更深层次感受散文这种文体的美妙之处, 读者体会从解读者逐步向鉴赏者转换, 审美体验大大提升。开展此次教学活动, 笔者在教案设计上主要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设计:

第一, 教师应该如何定位自身在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应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第二,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第三, 此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课外拓展?教学设计从这几个问题中探索方法与技巧, 通过活动实践笔者主要有几点启发:

(一) 注重教学法的运用

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起主导地位。本次散文鉴赏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通过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朗读法等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散文鉴赏活动, 教学效果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有效得多, 逐步将读者体验从解读者向鉴赏者转变。

(二)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注重所授知识的实用性

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是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分组搜集材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活动, 学生运用有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了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及文学素养。

(三)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便于对学生开展美育

本次散文鉴赏活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开展美育, 让学生重新审视美,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

(四)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但小组活动中互相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 受学习能力的限制, 甚至个别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 教师仍需要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开展分工合作的情况。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开展教学研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也是一门艺术,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运用在中职散文教学实践, 是笔者教学过程中一次自我探索的过程,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以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 (基础模块) 下册第四单元散文欣赏为依托,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设计了一次散文鉴赏活动, 通过对教材、方案设计、活动调控的设计及教学实践, 说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散文鉴赏,以学生为中心,中职语文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篇10

作者:邵笑

推荐老师:朱珠

窗外,西风凛洌的吹着,枯黄的树叶蜷曲着身体,畏畏缩缩地挂在干裂的树枝上,承受着秋风的咆哮。刚下过一场雨,盛开了许久的花掉在泥地里,陷入泥泞,早已不复之前的洁白,秋天,还真是万物萧瑟的季节。

我刚踏出家门,一股寒意像细滑的蛇顺着脚踝窜入全身。我站在原地打了个冷颤,急忙把脖子缩入衣领,哈着气给手取暖,鼻梁上的镜片也被冻的泛了泪花。这天怎么一下子这么冷,我在原地不停地跳动,试图驱走一些寒意。秋天可真荒凉,入目的是枯败的黄,人要是到了生命的秋天,会不会也这么荒凉?我转身急忙向家门奔去,想抛弃这样的想法,就被一抹嫣红吸引了目光。奇怪,花不是都谢了吗?哪来的红色?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向那抹嫣红靠近。那红色在不停地移动,颜色艳得喜人,原来不是花,是隔壁张奶奶腰上的红绸,哎,又是白高兴一场。

我叹着气正准备离开,张奶奶忽然叫住了我“起来了,去和奶奶到广场晨练吧!看看我们新编排的舞蹈。”像张奶奶这么大岁的人还去跳舞,不会不合适吗?我疑惑着跟在她身后。初升的太阳散发着着温暖的光,将寒冷渐渐驱散,张奶奶哼着歌,欢快地走在前面,像一个活力满满的孩子,腰间的红绸抖出绚烂的色彩。好像一朵正盛的鲜花。突然张奶奶停下了,弯下腰身,向四周探望,“闻到了吗?桂花的香?”张奶奶眯着眼,狠狠地吸了一口气。“香?”我仔细一闻,“真的,这是花香吗?”张奶奶小心地从旁边的树丛捧着几朵米粒大小的花,像是稀有的宝物一样,“这就是秋天的味道,香吧。”秋天的味道不是冰冷的吗?

不等我想完,张奶奶又迈开了轻快的步伐。没一会儿,广场便出现在眼前,热闹的音乐在空中回响,一群年龄与张奶奶相仿的大爷大妈们,熙熙攘攘的聚在广场上,腰上都系一根艳丽的红绸,在空中轻盈的舞动,汇成一片花的海洋。“我去排练了,好好看着啊”。张奶奶欢快地扑入人群中。喧嚣的广场上,一群处在人生秋季的老顽童们,点踏着轻盈的步伐,扭动着腰肢,挥舞着或许布满皱纹的手臂。在人生的秋天,开出一朵朵嫣红的花朵,活出属于他们的不一样的精彩。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嗅着怡人的花香,看着广场上舞动的红绸,心中一片宁静。秋天的味道的确是香的,人生的秋天也是香的,只要用心活着即使是秋天,也一样可以绚丽多彩。

广场上,音乐响彻苍穹,张奶奶她们满是皱纹的脸,因为开心笑容皱了起来,像是朵朵菊花在广场上开放,在她们生命的秋天里开放。

高二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11

天空无边无际,白云密布,有的像兔子,有的像羊。他们在空中悠闲地玩耍。

在学校里,几棵结实的银杏树耸立在云端,它们的落叶像小扇子一样飘落在空中。挺拔的松树依然是那么绿。它就像学校永远的“保护者”。枫叶变红了。从远处看像是一场火灾。

在学校西面的荷塘里,荷叶已经枯萎,草也不像夏天那样绿了。去年夏天听到的虫鸣声已经消失了。孩子们也穿上了厚外套。

在这所令人愉快的秋季学校里散步和参观,你怎么能感到轻松和快乐呢!在这所风景如画的学校学习是多么快乐啊!在我看来,秋天象征着收获和欢乐。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季节,秋天的学校更为复杂和神圣。

当黎明驱散黑暗时,忙碌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洗完衣服,我们走上了回学校的路。今天雾蒙蒙的,开车的人小心地在路上慢慢地走着。虽然我对黄桥并不陌生,但今天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关注。不时消失的高层建筑让我想起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真的很想看看今天的学校。

我带着一种紧迫感来到学校。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无论语言多么完美,我都无法表达我激动的心情。我在学校前面犹豫了一会儿才走进学校。笼罩在雾中的学校对我来说太陌生了。这使得本已神圣不可磨灭的知识殿堂蒙上了一层薄纱。

几分钟后,初升的太阳发出了第一束光。雾渐渐散去,学校呈现出熟悉的一面:课堂上如此安静,课堂上如此嘈杂。花坛里的常绿树木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但最让我着迷的桂花树却藏在角落里,静静地绽放。每当我看到它,我的心就怦怦直跳,我的思绪就飞向一年级helliphellip

我记得在一年级的一个班上,老师建议我们收养一棵小树。全班一致通过。第二天,老师拿着学生们省下的零用钱买了一棵小树苗。在老师的帮助下,全班同学种下了这棵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当你高兴的时候给它浇水,当你不高兴的时候和它说话。当时是秋天。

今天的小树郁郁葱葱,我们也充满了青春的魅力。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篇12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许多年, 为什么选修课教学没有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局面?为什么语文教师在教学选修课时还要篇篇精讲而不愿进行专题教学?在经过调查分析后, 我们找到了两个原因:一是选修课教材虽然在编排上异于传统教材和必修教材, 这些文本也足够经典, 但依然是文选式的。这种文选式架构, 与教师在必修课教学中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教师自然也保持着因循旧有模式的巨大惯性, 特别是当选修课教学由理想走向现实后, 老师们在观望和迷惘中, 渐渐失去了革新的冲动。二是选修教材编写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让教师无所适从。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三个专题, 它们本身并不能完全孤立, 欣赏一首诗歌要“知人论世”, 也要“置身诗境”, 还要“因声求气”, 这三种鉴赏方法并不能断然隔开, 按哪一种主题进行专题教学都会顾此失彼。而散文部分也存在着“示例”不够典型及选文与专题主题不匹配的问题, 前者如第四专题所选的陆游作品《过小孤山大孤山》,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散文中, 还是在陆游的作品中, 这篇作品都缺少代表性, 因而也难以承担“示例”的作用;后者如第五专题所选的苏洵作品《六国论》及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这两篇文章是史论文中的典范, 形制规整, 把它们列入“散而不乱”这个专题中显然让教师们摸不着头脑。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教学实际中, 很多教师对于选修课一直抱有不敢放手的想法, 宁愿求全求深, 唯恐挂万漏一。其实, 选修课自有其特点,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自主性、灵活性远远地超过了后者。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形式的呈现以及难度深度的把握上教师是有自主权的。教师可以综合考虑教情学情等要素, 科学而富有实效地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突出重点, 去除枝蔓, 连缀成线, 以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学生视野更开阔。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的一些做法, 谈谈如何对这一模块进行专题重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的选修模块之一, 编者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 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六个专题, 且诗文分列:诗歌部分三个专题, 依次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散文部分也是三个专题, 分别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这种以文本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知识或方法为标准建构的专题, 不仅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 而且能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诗歌散文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但确如前文提到的那样, 教材编写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的专题教学, 我们对这一模块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构。

一是对与专题主题不契合的个别文本进行替换。如“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专题的“示例”《长恨歌》, 该文主要是从讽喻的角度对诗人创作的意旨和作品的主题进行探讨, 其他方面如白居易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的背景等均未作介绍, 只是建议学生“根据作品本身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出自己的理解”, 而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既可以是歌颂李、杨爱情, 也可以是讽喻当时李氏荒淫误国, 还可以是爱情讽喻相结合, 这种多义性使得对本文的鉴赏即使是介绍了创作背景, 这种背景与诗歌的主题关系也不大, 这种情形造成了专题目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方法在本诗鉴赏过程中的明显缺位。再如第五专题“散而不乱, 气贯中脉”中的《六国论》, 这篇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总论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而后两个分论点紧跟上:“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接下来, 第二段论证对应第一个分论点, 第三段论证对应第二个分论点, 该文论证非常严密, 何来“散”呢?又怎么能作为“散而不乱”的代表?“示例”的作用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若教材的例子不足以全面概括单元学习的重点, 教师则可以另选作品作为赏析示范, 如白居易的《秦中吟》、欧阳修的《泷冈阡表》, 用它们作为“知人论世”和“散而不乱”的“赏析示例”代替《长恨歌》、《六国论》则是很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

二是对不太合理的专题进行整体重构。本模块第四专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是需要进行重点改组的部分。《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一部分的“说明”中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 但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 常常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 诗歌的形象非常发达, 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 句式散化, 篇幅可长可短, 表情达意不受格律限制, 可以兴之所至, 自由挥洒, 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按照这个说明及本专题的主题, 这一专题的选文应该诗文对举, 以进行对比赏析, 但是教材却不是这样。从“赏析示例”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到“自主赏析”中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再到“推荐作品”的《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等, 全是散文作品。那么, 教学中无论是采用单篇形式还是专题形式, 都无法让学生明白在“创造形象”方面“诗文”是“有别”的。为此, 我们对这一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重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学生们在初中学过的散文, 在简要分析后, 把杜甫的《登岳阳楼》、《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一两首拿来作为“赏析示例”对比阅读, 使学生明白在描写岳阳楼方面诗歌散文在创造形象时是各有特点的, 然后在自主赏析《项羽之死》时, 引导学生把它与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咏项羽》等一起来阅读;学习《阿房宫赋》时, 把它和胡曾的《咏史·阿房宫》一起比较赏析。这样的重构不仅能突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主题, 让学生明白“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 但各有特点”, 而且能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是打破原有专题甚至是教材的限制, 依一定的标准选择相关篇目重构专题。主要是同类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赏析, 分析这些篇目的共性与个性。如按照同一体裁建构专题, 在学习《项羽之死》时, 把它和《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种树郭橐驼传》组合成人物传记专题;按照同一题材建构专题, 在学习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 把它和谢灵运及王维、韦应物、储光羲、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同类诗歌集于一处, 形成“山水田园诗赏析”专题;按照表现手法建构专题, 在学习李白《越中览古》时, 把它和其本人的《苏台览古》、刘禹锡《石头城》、韦庄《台城》、岑参《山房春事其二》合在一处形成“诗词中的对比技巧运用”专题;以流派或风格为标准建构专题, 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 把它和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周邦彦《苏幕遮》、姜夔《扬州慢》建构“婉约词欣赏”专题;以时间断代为标准建构专题, 把陆游、辛弃疾、岳飞、陈亮等诗人的作品集结构成“南宋爱国诗词赏析”专题;以作家属地为标准建构专题, 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等人的作品集在一起, 形成“古代江西籍作家诗词赏析”专题;以某一作家个人的作品为主建构专题, 学习杜甫的诗歌, 我们选择杜甫的一些作品建构“沉郁顿挫———杜甫与杜诗”专题, 当然也可以将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 如建构“李白与杜甫”、“苏辛豪放词”等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选修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文发展的主要时期、重要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集中编排,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认识中国古代诗文的特征, 掌握诗文鉴赏的基本规律, 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穿起来, 从整体上获得对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流变的初步了解。欲达到上述目标, 围绕专题主题的单篇精讲教学固然是不能完全摈弃的, 但在选修课教学中如果一味墨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教学惰性的表现。我们认为, 在当前选修课教学不甚理想的背景下, 教师应有专题意识和课程意识, 并在继承必修课教学传统中促进选修课教学的发展, 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当然, 这种创新是以建构主义哲学作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 这个过程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而另外一方面, 选修课教材的设计是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了改造与重组的余地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致同学们”中分别指出:“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 教材在一些章节中列举一些作品, 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章节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具体的阅读和理解运用中, 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 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这套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源, 几个平台, 大家完全不必受此局限。”所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篇与篇的组合、单元专题的整合, 由点入手, 以点带面, 步步扩展, 纵横联系, 使单篇课文成为专题乃至模块整体架构中的有机部分, 以发挥整体效应, 帮助学生通过这种联系获得对诗歌散文的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妍.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及实施建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 (5) .

[3]张妍, 龙胜祖.选修不是全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9 (8) .

[4]吴俊.走出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误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9 (12) .

[5]徐思源.单篇单元模块——谈选修课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0 (7) .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篇13

秋姑娘给大地换上了秋装,看!田野里,高粱红着脸,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个个玉米棒又粗又长,飘扬着自己的大胡子。水稻在田里左摇摇,右晃晃像个跳舞的小人。这边的棉花也不甘示弱,一个个果实像一朵朵白云。大豆也着急了,噼里啪啦地放着鞭炮。田野里热闹极了。

森林里,枫树数不尽的红叶子就好像是落满枝头的红蝴蝶。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从外表上看松树没有什么特点,不过它有细细的松针,很漂亮,杨树上一片片叶子落了下来,有的飘到地上,有的飘到小路上……。

果园里,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孩子的笑脸。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葡萄园里,一串串葡萄挂满了架子,有紫色的,有青色的……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石榴是我最喜欢吃的水果了。它外表很像喝醉酒的脸蛋,把石榴掰开就是珍珠般的石榴籽了。吃起来好吃极了。

我发现秋天真是一个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季节。

以音乐为话题的散文 篇14

(一)音乐絮语

每每听到一首自己喜爱的乐曲,那尘封已久的心弦,就会不由自主地被舒缓的旋律所感染,被哀怨的节奏所触动。

也许你是因为音乐所撩及,也许你是因为歌词所情牵,也许你和这首乐曲之间,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但凡掀开,都有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聆听乐曲,那是一种淡淡的,软软的甜蜜。那里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繁杂,唯有美好的心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河,飘荡着驶向远方......

常常在细雨纷飞时,品味歌词,那些伤感的场景又重新浮现在眼前。那是一种心随而动的感觉,那是一种畅快淋漓的渲泄。心绪会伴着音符的起伏,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知道,时光流逝,人在变迁。虽然音乐的喜好取决于自身的基因,但你所喜欢过的音乐,却永远都是你初听时的模样,永远不会改变!

(二)音乐伴侣

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喜欢躲进书房,打开音响,放自己想听的乐曲。失落的时候,听的是:忧郁的、低缓的、略带沙哑哭泣的.音乐。欣喜的时候,听的是:轻柔的、抒情的、略带欢快的音乐。

其实,每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正好契合了你此时的心境,所以,一旦你听到这首歌,你就会一下震撼,仿佛是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就会为之感动、为之流泪......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精神来抚慰,来洗刷自己的灵魂,来支撑自己短暂的生命。这时,音乐应运而生。尽管虚拟,但情真意切,发至内心;尽管遥远,但可以疗伤,可以扶平累累的伤痕。

音乐是有灵性的,似一缕清辉给心空一片明媚,似一丝飘逸给心田一份灵动。

上一篇:鸦滩镇全面落实“153”工作法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下一篇:坝基开挖与处理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