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2024-07-18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精选14篇)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篇1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朋友到美国去了,去的时候,他就说此生不想再回来。

许多朋友送他,就在大酒店,他醉了。想想朋友一场,此次分手就不可能再见了,坚强的他落泪了。

我们都希望有机会再见面的,而且网络时代更可以经常交流。

大家相约,等他回国时,请他,还是原来的人,原来的地方,喝一个痛快。

他一走就是三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现在的情况。

“我有一个毛病,老是记不住别人的样子。”那天聚会时,大老李说起去了美国的朋友,却忘了他长得什么样子了。

“是真的么?”我们都不信他那么快忘了别人的样子。

他笑笑。

不可能忘的。他的意思很明显,去了美国,就忘了这帮小兄弟。

人家忙,人家觉得没必要联系。人家认为联系说什么呢,问问好?我们无法知道他的情况,他完全可以和我们联系啊。

朋友相聚还时常说到他,说起他的时候,叹息朋友感情太虚假。何苦这么说了?

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忘了一帮朋友正在喝着酒,有人望着叹息说“朋友虚假的”的人,目光中透出“你以后会这样?”

他的叹息不是没道理:朋友没意思的,都忘了我们。

细想,能怪人家么?

我们不愿相信身边还有朋友,不愿相信还有人跟你共患难。即使有,也被放弃了,被内心的恐惧和怀疑态度迅速抛弃了。

朋友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我们总会这么想。

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常常会觉得,我从朋友那里得到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深厚的情义,日积月累,积淀成了一笔巨额的`财富。有的人只是匆忙看一眼就离开了,有的人能在心里停留。我想:过客,留下的是眷恋,带走的是牵挂。

又下雨了。下雨的日子是个引人思索的日子,也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为什么总在那个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朋友,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篇2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以“底线”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要就该作文材料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选定立意时, 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能体现材料、话题的本质意义, 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和深刻, 自己有话可说。

底线的内涵是什么?底线是最低限度, 是不可以逾越一步的界限。它关系到自身行为的一个需要固守的界限。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等, 这些做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就是人生的底线。譬如说对待亲情很珍惜, 对待爱情不背叛, 成就事业靠实力, 所得金钱要合法等等, 皆是人生底线。陶渊明、朱自清、齐白石因为把握住了做人的底线, 而名垂青史;秦桧、汪精卫因为失守了做人的底线而遗臭万年。这些是历史事实性材料。剽窃抄袭, 官员公款赌博、庇护走私;医生销售假药、索要红包;商人偷税漏税、伪造假账, 这些是现实性反面事实材料。现实生活中, 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 超越或突破了, 就会付出代价。

“道德底线”在不同的领域、场合, 对于不同的人, 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具体分析出哪一种道德。如守信、爱国、忠诚、善良、仁厚、能关爱别人、有奉献精神等。坚守人格底线, 具体分析出是维护自身的尊严, 坚持自己的追求, 志趣, 信仰, 原则等。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 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 就是处事的最基本的准则, 也是人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假如我们为公众设定一个过高的道德底线, 结果会怎样?汶川地震后, 有人心怀大情大义, 舍弃一切去救灾。他们的美德值得敬重, 也可鼓励每一个人都向他们看齐。但是, 我们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必须做到舍己为人, 因为那是道德上限。我们只能要求一个人必须做到坚守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毕竟是在极端情况下也不得逾越的红线;在正常情况下, 在可能达到更高标准的时候, 我们需要追求, 需要超越。卓越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 呼唤着超越。我们没有完美的人格, 但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底线上, 向着更高的高度攀升。

其次, 设置好的分论点, 论证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链。

当一篇议论文立意明确之后, 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 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 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常规的分析法, 即面对中心论点, 可以提一些问题, 如“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就此列出分论点, 然后再进行筛选。

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对金钱坚决说不, 这是良知的底线;敢于质疑权威, 坚持事实, 这是求知的底线;一心为民, 精忠报国, 这是为官的底线。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守住自己的底线, 创造人生的辉煌;守住自己的底线, 缔造企业的传奇;守住自己的底线, 铸造了民族的傲骨。 (2) 坚持自己的底线, 方可赢得他人的尊重;坚持一名企业家的底线, 方可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誉;坚守良知的底线, 方可赢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 (3) 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商鞅变法的壮举;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海尔企业跨国公司的梦想;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4) 坚守道德底线, 为自己赢得荣誉;坚守道德底线, 为企业谋求利益;坚守道德底线, 为国家赢来别国的尊敬。从“怎么办”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坚守底线, 需要破茧成蝶的耐心;坚守底线, 需要舍己为人的勇敢;坚守底线, 需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 (2) 底线, 需要我们用坚韧的毅力去坚持;底线, 需要我们用奉献自我去支持;底线, 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去打破。 (3) 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诚实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不畏死的精神。 (4) 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执着自信。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篇3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以记忆为话题的散文 篇4

那些有关于你的记忆,点点滴滴都是你对我的好,而我,却像浮萍一直在漂,直到有一天漂到离开了你的视线。

那个叫辛子的女孩,我有多久失去了联系,直到有一天,我心里莫名的恐慌,曾经那个在店前中学那条街上一起吃拉面的那个女孩,怎么就突然的不在这个城市了。可是我还是一直忙碌在我的学业生涯中,没有能力触及有关于你。

如果那个时候知道,很多事都会有叫做命中注定的定义,我想我不会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我走进你的心里听你诉述起来,似乎只用了一秒钟,而就是那一秒钟让我花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写有关于你的回忆。

朋友的.真正含义应该就在于不管多久没有联系,不论何时失去消息,只要想起那个人,感觉都是那么的温馨,绝对的信任与肯定。

都说人喜欢回忆的时候,就接近衰老,可我总是喜欢回忆,对着镜子看看,容颜确实老了很多了。记得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你的记忆,打电话到你家里,你的弟弟笑着告诉我,她换号码了怎么没告诉你,我怎么知道呢,那个时候的我真是想笑却笑不出来的。的时候,你说想见我了,我专门到县城去见你,心里却有着万般的情结,譬如那个你是不是还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是不是还是那个发型,是不是还是笑容明媚心里却有着千种忧愁。。。这些思索随着列车穿过一道道的山川与河流。可是我还是在嘈杂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你,都说久不见就会生疏,我们似乎不用理会这句话的意义,一见面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印象中我们走过一段沙漠,其实不是沙漠,只是黄昏下望不到尽头的马路,那幅境况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似乎还下了那么一两点稀疏的雨。你总是迁就着我,如果那个时候不是我年少,孤僻任性,我想你在离开的时候不会写上那么一段伤感而温馨的文字,偷偷的放在我散文的角落,一直没有告诉我。那段文字,我曾经记录在手机里,可是后来我把手机丢了,但我知道在我留下文字的某个角落里,它应该存在着,然后某天被我发现,一如当初我发现它的时候,泪流满面。10年的一天,你打电话给我,我说等我毕业了,我会到那所有你城市,找工作,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我说等我们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我们选择同一天进入婚姻的殿堂。可是在我真的毕业了,我却还在这里,你告诉我,让我好好努力向前,在你那里没有什么前途。可是一晃1年了,我没有到那所城市,依旧也无前途可言。那会不会有一天那婚姻的殿堂,也不能在同年同月的同一天。我怅然。

他们都不叫我云端了,记得你依旧。你说想看我写的东西了,可是你把号丢了,然后我就在竭力的找寻,终究没有大海里捡到瓶子,于是我说重新申请个吧,按了个确定,却信息发送失败,接而拨个电话“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停机”于是我在想,是不是又换号码,再过多久可以联系。思绪离得老远老远。

以祝福为话题的作文 篇5

我的父亲极为普通,他没有事业上的惊人业绩,更没有人生中的波澜壮阔之举。在我的记忆当中,小时侯的桩桩件件已成阴影,只依稀记得母亲出国后父亲的百般艰辛:曾经半夜三更抱着浑身滚烫的我去医院急诊;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不厌其繁地早晚接送我上下学;然后又是一遍一遍地教我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我知道父亲为了我已付出了许多许多。

或许父亲已经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了,因为像那样平淡的日子在父亲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父亲,我好想送您一束鲜花,又怕您不如意;好想给您一个拥抱,又怕您说我淘气。看到您额上的条条皱纹,鬓角上渐多的银丝,我不禁心潮难平――父亲,您太累了。

记得您说:“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出息,就是帮了我最大的忙……”父亲,您将女儿的前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有这样的父亲我深感幸福。

父亲,我身上有您的体温,脉搏里有着同您一样的血液在奔腾,性格上烙有您的印记,思想上也留有您的智慧。感谢您给予我生命,养育我生长。我的父亲,您是一棵大树,一棵平凡而又伟大的大树。我愿在您的荫蔽下茁壮成长。我将永远铭记您的养育深恩。

以祝福为话题的作文 篇6

“我很傻吧!”冯月月并没有在意我的吞吐,抬眸望着天花板,“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还跟我最好的朋友你耍性子。”

我抚了抚已经遮住眼帘的刘海,声音有些苍白,“月月,爱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而且,他不喜欢你,再怎么说,也和我有一定的关联,即使你怪我,我也没有什么抱怨的。”

“温然,你真的把一切都看的很透……”她看了看我,眼里有一瞬间的释然,还带着一点点羡慕,“在爱情中,你是被爱的那个。”

“人生就是这样,失失得得,你也许羡慕我现在被爱,可是,你是否清楚我的过往?你又是否明白被爱的代价?”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什么完美,上天在给予你一些东西的同时,一定会拿走一些东西当代价。

最可怕的是,当你终于清楚自己的失与得后,突然发现,这一切都是上天给你开的一个玩笑,而没有真实的触感。

“是的,我自私了。”她悲伤地看着窗外,眼里有未知的恐惧,“我为什么要变成这个样子?我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左右我的情感?我甚至差点儿弄丢了我的友谊,我忘记我最好的朋友也有她自己的悲哀。”

“也许爱情就是自私的,你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幸福而已,而我,亦希望你幸福。”心带着若有若无的疼痛,这是一种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感情,“不知道你会怎样想,但是我想说一句,虽然我很想帮你,但是爱情是不能勉强的,我希望你们在一起是以为真心相爱,而并非其他――你懂吗?”

她用手指去擦眼角的一滴泪水,那滴泪水顺着她的指尖缓缓滑落,然后摔在了冰冷的地面上,碎了……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篇7

一、问题的缘起

近期,我听了几节同课异构的《端午的鸭蛋》 (选自人教版),在这几堂课中我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像《端午的鸭蛋》这一类的散文如何教,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发现一些策略。

二、问题的分析

(一)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了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学什么,而很少关注让其怎样学。如果对学生回访,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学到最多的是什么,相信大多学生会说,端午节有很多好玩的事情,高邮的鸭蛋又是如何的与众不同。但如果学完后,学生还知道了怎么分析文本,散文语言怎么赏析,怎么表达。那就学到了阅读分析的方法。

(二)在备课中,教师往往把散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主题的挖掘与理解上

面对一篇作品我们都会不假思索的考虑:这篇散文要反映一个什么主题,并且希望能从作品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明确的回答出来。这种教学的惯性使教师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千方百计的让学生往自己预先设定的这种结论上靠拢。而忽略了散文这种文体独特的地方,散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化的情思。

(三)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更为注重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少顾及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学习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为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感受在互相交流和促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递升和丰厚,如果教师的教学着眼点放在了“教的活动”,往往就忽视了学生活动的整体设计。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有效,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在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曾提出一个教学的“模板”,比较明晰的体现了“学”的活动,我觉得用在散文的教学中同样适合,具体的策略和操作步骤如下:

(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目标,明了教学的终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体式,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文艺性散文,重点叙述了端午的一些民俗和家乡的鸭蛋,由此我们可以明了该课教学的一个“终点”:能够体认汪曾祺散文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二)根据学生学情,明确教学起点

在课前预习中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前测:①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地方是哪些?②你自己读这篇文章有什么困难?③用一段话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学生对文章中感情把握的还是比较准确,但对于文章如此安排结构感到疑惑,对最后一段的作用难以体会,这些都是学生的阅读困难。而学生对于语言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比如标点的运用,通俗化语言的运用等。由此我们可以把作者独特的情感品味作为一个次要教学目标,而把学生感到困难的和感兴趣的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中间设计 2-3 个教学环节

主要就是组织学生较充分的进行“学的活动”,搭“台阶”意在说明教学流程是逐层深入的,必须是有梯度的,即学生的学习经验是逐渐丰厚的。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篇朗读,并讨论全文写了哪些内容。朗读后让学生在全文筛选出端午各种风俗和活动,再让学生来说说这些事、物中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个,最疑惑的地方在哪?由此来了解到文章的逻辑脉络,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品读和点评,来体认作者散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在这一环节,先展示一段其他名人对于汪曾祺语言特点的介绍,由此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语言平淡而有味的特点,再让学生思考你觉得文中哪里的语言让你感觉“很有味”、很特别?

例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个“吱”字,一个破折号就能写出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声音的延长表现出油多并且在筷子的挤压下被迫出油的情形。

例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杂夹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语气和语调,其中蕴含的感情一目了然。

(四)考虑与教学相一致的课前预习以及相关后续活动的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写一写其他传统节日的民俗、食物或者你在节日里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等。

四、结语

该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式、内容上着力,更要在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让其通过学习能掌握一定的散文阅读方法,了解到散文阅读的独特之处:不仅要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更要在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的基础上,琢磨出自己独特的情思。

摘要:散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以《端午的鸭蛋》为例,通过对几堂课的问题剖析来归纳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力求通过“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的教学策略,来探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散文教学的方法。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篇8

一、设置

首先,每个单元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和主旨,设计习题力求同中存异。“同”是由于考纲对解答散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相通的,“异”则是力求学生对不同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升华有自己的独特性。

其次,习题的设置难易程度符合考纲要求,有语句理解,有分析综合,有鉴赏评价,设计有梯度。从横向来看,有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从纵向来看,不同主题的文章,要求学生具有不同的感悟和升华。

总而言之,课文习题的设置,颇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难易程度兼顾,基础与探究相融,紧扣考点,具有时代性,处理好了,有举一反三之效,忽略了,则成了令人遗憾的摆设。

二、处理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我们精心挑选选修教材,不求多。我们在一年半时间里仅学三本,其中将近半个学期来精心集中地学习一本,《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入我们的教学生活。

拿到一篇散文,首先,体验散文之美。一读,利用早读晚读,教师初步指导品语言、内容、意境;二说,课堂时间,有啥说啥,师生互动;三写,完成课后习题。其次,从高考的角度先要求学生熟悉散文的考纲要求。每讲评一篇课文,都是让习题来引领学生预习,听讲,解答。不可能每篇文章都会涉及各个考点,所以每篇课文都有侧重,抓住重点问题,向外辐射,融会贯通,集思广益。

第一,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筛选归纳能力。

概括能力是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近年语文高考卷现代文阅读题,对具体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阐释的试题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概括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归纳概括能力的形成,重在读、练。一遍又一遍,不怕重复。

第二,学会品味语言的能力,体会不同语言风格。

散文语句的品味是高考常考考点。《选修四》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或对语言的品味,基本按此思路训练,不断重复,印象则深。好好利用现成的材料,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品出语言之形式、结构、内蕴、深层含义、作用效果等。

第三,品味文中不同的写作手法的能力。

如《道士塔》中强调余秋雨通过真实与虚构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的鉴别能力。这个可以结合每个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色去掌握,顺便更立体地去了解每位作家。如筱敏:以其细腻的笔触去写捕蝶者对专业的热爱和痴迷,再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加上第二人称的写法为读者呈现了对美、声誉、价值和生命的思考,其实也体现了作家本人的价值倾向。而余秋雨,本来也是个备受争议的作家,选文巧妙的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用小说的方法来反映史实甚至虚构史实,问读者对此种写法的看法,巧妙地帮助学生加强对一些争议性的人或事的思辨能力。通过课后习题,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四,分析文章思想内容、作者写作意图或观点态度的能力。

《汉家寨》全文主旨明晰,语言深沉,内容厚重。话题是“坚守”,有两个卑微的小人物,第一题设置这样一道题:“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此题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坚守”这一主题的理解。

对远去的人和事,不可能重演,许多历史场景也无法一一再现,学生很难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笔者先运用多媒体展现浩渺黄土、枯枝老人,图文并茂,营造形象逼真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接近现场,理解人物,把握主旨。

第五,利用探究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人格魅力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的学识。很多的探究题,是开放性的,一般“言之成理即可”,“符合实际即可”。这种试题的考查,对阅读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于意蕴丰富的文本,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这是一种尊重自我和善于思考的阅读品质。

以幸福的秘密为话题的散文 篇9

谈到幸福,形而下的解释便是吃得香,睡得甜,活得开心;健康快乐。你能时刻处于幸福中吗?在我们身边的确有这样一群幸福天使,那就是——刚会走路的小婴儿——家家户户的小宝宝。

一睁眼,他便瞪着大眼睛四处张望;抱着妈妈的脸甜甜地呢喃;一骨碌翻身朝你爬来,像小狗狗一样撒欢。一下床,他便吧嗒着小脚兴冲冲地转,见什么都稀罕。拿到一截小木棍,也像得了金箍棒,敲板凳捣地板,欢喜得团团转;捡到一片树叶,眼里也射出欣喜的光。电脑、手机、遥控器无不好奇,小手指头灵活得令人咂舌;闻乐起舞更是憨态可掬,小脸笑得跟花儿一样。推板凳、爬沙发……你可见他有一刻闲着?其兴趣之广,精力之旺,实在令人叹羡;其成长之快,简直就像喷薄欲出的朝阳!

哲学大师罗素说:“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可能地广泛”(见《俗物的道德与幸福》)。看看快乐的宝宝,你能不由衷认同?便是圣人伟人也不例外。比如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何以?难道就因坐而论道?夫子实乃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皆通,其爱乐之酷,以至“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真个一老顽童也。又如二战元勋丘吉尔,英国人称他为“快乐的首相”,此君更是音乐、美术、文学、军事、政治等无所不通。在《我与绘画的.缘分》中,兴趣对身心健康之益更写得动人心弦:“为了得到真正的快乐,避免烦恼和脑力的过度紧张,我们都应该有一些嗜好。它们必须都很实在,其中最好最简易的莫过于写生画画了。这样的嗜好在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搭救了我。……”妙趣横生,妙语连珠,的确无愧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读伟人,看宝宝:幸福就闪射在小婴儿的眼睛里——广泛的兴趣实乃生命活力的彰显;好奇心与求知欲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跟宝宝学幸福,别让岁月的风尘遮住了快乐的视线:养花、书法、音乐、绘画……无不陶冶性情;便是买菜、洗衣、做饭,如若倾注了小宝宝般自然纯真的探索欲,不仅能破解一个个“是真的吗”,没准也会手舞足蹈起来呢。

民以食为天,刚断奶的小婴儿更是名副其实的乐天派。宝宝不就吃点牛奶、菜粥、蛋黄、面条,而且甚至连油盐全无啊;可他却一口接一口地吃得手舞足蹈,还不时咿咿呀呀,如唱歌谣。真个是“对食当歌,人生几何”啊!而宝宝,在这样的伙食下,长得是嫩艳水灵,像出水芙蓉一样;不仅小牙一颗接一颗冒出,小脚也嘚嘚哒哒会跑了。

健康美丽,谁不希求?如此简单的饮食便可获致,你我倒真该反思反思。中医宝典《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见“上古天真论”)。 于此,小婴儿的确堪称楷模。比如我家宝宝(一岁零四个月):

每天早上7点,便舞动小手欢迎“床上餐”——抱着奶瓶一气干完。中午12 点、下午6点,便会哼哼唧唧发信号(肚子饿了);届时你一端小饭碗,他立马高高兴兴敲勺勺;吃饱了会摇摇头,你再喂也不要。晚上9点半,小家伙便抱着奶瓶唱“如梦令”——干完一瓶奶后,倒头便能睡着。宝宝现在每天都睡三次觉:上午 9-11点,下午2-4点,晚上则从9点半一觉睡到次日晨7点。临睡前小脸上还会有“天气预报”:一是打哈欠,二是揉眼睛;放到小床上,立马睡着。

无怪乎小宝宝一个个都长得那么茁壮,跟人参娃娃一样,原来是基因使然——承袭于上古祖先。然而,你我的优良基因都哪里去了?尤其是“不妄作劳”——我们当中,有几个不熬夜,不拧乱自己生物钟的?毋庸讳言,在我们中间,因食饮无节而猝死,或因起居无常而“过劳死”的,并非罕见。难道我们就甘愿如此透支生命?难道小宝宝如日东升的勃勃生机不值得我们欣羡?难怪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提到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在老子心目中,婴儿态就是人生的最佳境界。近年来读国学总觉费解,倒是我家小宝宝使我矛塞顿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见《中庸》)。婴儿态,天性也,道法自然;你我而今则需返璞归真,再修道——跟宝宝学幸福,回归 “人之初”。

以时光为话题散文 篇10

时光,是一张旧船票,一边是旅人,一边是归人。

行走的足迹,就是这一程山光水色凝固后的往事。

花落尘香也好,神采飞扬也罢,在岁月的反复洗礼之后,都演变成了水墨画中的.远山。

那流年,那记忆,不过是文字里隐忍的情绪,只等着被时间逐一修剪,然后,开始一种虔诚的皈依。

莫叶叶说,遇见一个喜欢的人,就是遇见一段好时光,是轮回,是因果;怎么看都是眼中横生的妩媚,剪不断,理还乱。

最终,你会懂得,长久的依恋别人就是一个错误,因为,谁都不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不断净化自己,才可以掌控自己,掌控情绪,不至于迷失在缘来缘去的尘嚣里。

时光流逝,草木深沉,看惯了清风明月,嗅过了馨香几许。

惟愿,内心里那片荒原,可以花明月净地繁盛出渴望,让故事穿越尘俗的喧嚣,对着临风的小窗,还可以青梅煮酒,闲话家常。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篇11

(一)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取材广泛, 笔法灵活, 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比拟的审美价值。中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散文篇目多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传达真性情为特点, 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 引导学生开展散文鉴赏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散文鉴赏在《语文》基础模块教学中约占25%的比重, 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本教材上册的学习, 已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有了初步认识。

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鉴赏散文的美,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的要求, 本活动课程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 引导学生鉴赏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哲美,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积累优秀散文佳句, 提高其文学素养。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开展美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中职二年级经贸专业学生, 他们是正值十六七岁的花季青少年, 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充满幻想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 但动手能力强, 热衷实践活动。由于学生所属文科专业, 他们对散文的学习比较感兴趣。散文题材广泛, 形式自由, 感情真挚, 语言优美, 相对其他文体更容易打动读者。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散文的接受程度较高, 相应地对散文教学的期望值也较高。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散文鉴赏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 散文鉴赏课程设计理念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1932年这样一个危急存亡、社会动荡的年头写作美学著作《谈美》, 他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 在动荡的年代更需要怡情养性。那么,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 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崇尚美。美感的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 懂得欣赏美, 人生可能会有另外一番趣味。将审美贯穿在散文欣赏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促使笔者开展此次教学活动的安衷。

本次教学活动针对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 从知识、能力、兴趣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探究性、协作能力, 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体验从学习中得到的乐趣。引导他们实现从美的解读者到美的鉴赏者的转化。

(二)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认为教师应当理解、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弱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弱化传统教学中所占的主导地位, 通过影响、启发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 本次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设计, 设置四个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散文鉴赏活动。

在教法上, 抓住“感悟散文美”这一个主题, 通过创设情境, 合作探究、朗读等方法, 以情导航, 引导学生参与美发于言、美溶于境、美寄于情、美寓于悟教学四个环节。

在学法指导上, 采取设问、点拨、渗透等多种指导方法, 突出自主搜集材料、自主完成任务、自主开展讨论、自主参与评价“四个自主”的特色, 这“四个自主”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也体现了活动课程的特点。

1. 活动准备阶段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 教师预先根据活动内容向学生布置任务,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每小组内部分工合作, 按要求广泛搜集所喜欢的散文优美语句, 搜集到的数量越多越好, 为课程活动做准备。二是每小组各准备一段最能打动自己的散文段落, 通过诵读、PPT等形式进行展示。

2. 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将通过一个思维导图 (见图) , 畅谈心目中所理解的美。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随着教师的引导, 从美联想到大自然的美、世上美好的事物、形式优美的文章以及人的心灵之美。在学生体会美的多种内涵时, 教师向学生展示本单元课文的美景图片中, 引导学生进行第一个环节——粗笔点读, 美发于言。这一环节中, 学生分组将课前收集到的句子填写完成表一。这一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散文的美点妙要, 感知散文语言美的特点,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文段, 积累优秀散文佳句, 提高文学素养。

在第二、三个教学环节——细笔品读, 美融于境、含英咀华, 美寄于情中, 教师将引导学生听《荷塘月色》以及《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的选段录音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听朗读, 在脑海中勾勒出文段所展现的意境, 并尝试用最准确的词语进行描绘。学生还将以小组为单位, 每小组各展示一段最能打动自己的散文段落, 通过诵读、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进行展示。这一环节中, 学生们用轻松、欢快的语调朗读朱自清的《春》, 体会生机勃勃的春天感觉;用柔缓、抒情的语调朗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和对生活的向往。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朱自清的《背影》, 展现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至深的父子情。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 也是常用的宣泄方式。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 这种情感因为真实而美丽。意与境浑, 情与景化, 主客交融, 物我一体, 这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这一活动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传达的情感, 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笔下的意境, 领略散文的意境美。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知人论世, 美寓于悟是本次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回到课程开始的第一个问题, 重新认识美。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文学的世界里, 散文中美的语言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 美的意境带给读者们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艺术空间, 美的情感洗涤读者们的心灵。而在生活中, 作为读者, 也要审视美。经历了几个环节的活动后, 学生们对美的理解已经不单单只停留在对事物外表的欣赏中。笔者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通过茨威格 (Stefan Zweig) 《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中为读者展现的俄国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Lev Nikolaevich Tolstoy) 墓“逼人的朴素”, 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代文豪高洁与非同凡响的品质, 它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它也让我们明白: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美, 有科学美、艺术美、人性美……科学求真, 艺术求美, 人性求善, 因此, 美的表达无需华丽的辞藻, 无需浓妆艳抹的外表, 真实、自然才是美的最好表达方式。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运用在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反思与启发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运用于中职散文鉴赏教学中,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更深层次感受散文这种文体的美妙之处, 读者体会从解读者逐步向鉴赏者转换, 审美体验大大提升。开展此次教学活动, 笔者在教案设计上主要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设计:

第一, 教师应该如何定位自身在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应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第二,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第三, 此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课外拓展?教学设计从这几个问题中探索方法与技巧, 通过活动实践笔者主要有几点启发:

(一) 注重教学法的运用

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起主导地位。本次散文鉴赏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通过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朗读法等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散文鉴赏活动, 教学效果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有效得多, 逐步将读者体验从解读者向鉴赏者转变。

(二)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注重所授知识的实用性

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是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分组搜集材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活动, 学生运用有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了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及文学素养。

(三)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便于对学生开展美育

本次散文鉴赏活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开展美育, 让学生重新审视美,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

(四)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但小组活动中互相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 受学习能力的限制, 甚至个别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 教师仍需要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开展分工合作的情况。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开展教学研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也是一门艺术,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运用在中职散文教学实践, 是笔者教学过程中一次自我探索的过程,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以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 (基础模块) 下册第四单元散文欣赏为依托,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设计了一次散文鉴赏活动, 通过对教材、方案设计、活动调控的设计及教学实践, 说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散文鉴赏,以学生为中心,中职语文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

关于以童年为话题的散文随笔 篇12

童年,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童年,犹如一棵棵充满阳光、乐趣的大树;童年,犹如一颗颗甜蜜蜜的糖果;童年,犹如一个个美好的梦境,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还记得那一年冬天,屋外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一眼望去,地上全是雪白白的一片,似乎铺上了许多许多的棉花,“呼——呼——”听着大风的声音,我整个人瑟瑟发抖。我坐在火炉旁,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小朋友在雪地中嬉戏、玩耍,心里满是羡慕。可妈妈却说,别出去,外面太冷了,不然会感冒的。

吃完午饭,爸爸妈妈都上楼睡午觉了,而我,还是跟往常一样在客厅里看电视。虽然,妈妈说我不能出去与小伙伴们玩耍,但是我心中依然念念不忘家外的雪地。我蹑手蹑脚地走进爸爸妈妈的卧室,看到爸爸妈妈正在熟睡当中,我心里窃喜,想:现在爸爸妈妈都睡着了,这可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我偷偷地走下楼梯。“小伙伴们,我来了!”我大声喊着,根本掩饰不了心中的兴奋。小伙伴们异口同声地高声欢呼:“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啊?我们可等你很久,不过,你总算出来了。耶!”一位小伙伴问,我只是对她笑了一笑,不敢把事实说出来,因为我怕他们嘲笑我。

我们一起堆雪人,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渐渐地,我们的雪人堆好了,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忽然,我身后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打断了我的笑声,周围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我忐忑不安地想:不会是妈妈吧!我完蛋了,我完蛋了!我转身一看,正是妈妈,妈妈用她那愤怒的眼神看着我,对我说:“我跟你怎么说的,让你不要出去,不要出去,我再三嘱咐,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了是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是不是?”“妈妈,对不起,我以后不会这样了,对不起。”我低下头,羞愧地说。“傻孩子!”妈妈温柔地说,“对妈妈说什么‘对不起’呀!能改正就是个好孩子!”知道事实后的小伙伴们只是笑了笑,不说话。妈妈不生气了,只是让我回家多穿几件衣服,戴上手套,我和妈妈都“全副武装”,然后一起去玩。

妈妈跟我们玩起了打雪仗,看到妈妈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也就放心地玩耍了。玩着,玩着,我发现妈妈仿佛回到了童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度过了这紧张而又快乐的一天。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篇13

就像喝多了醇香的酒,神情变得如此兴奋,如此醉人。如那股从远处飘来的迎春花香,柔柔的花絮,香香的绮丽,醉了这一片空间。

曾经年少,不是所有的年少狂都很帅气。我曾固执地以为,此生不会迷恋,更不会因某异性的人而冲动,即使沧海变幻桑田,我心也铁石。一个人站在独孤的小桥上,仰望上天,作别那紫红的云彩。一个人背着陈旧不堪的背包,在蒸腾着热气的泥沙马车路上急行,一个人点着昏黄的台灯,看几页故事读几首小诗,感怀那孤寂粉色的年轮,感叹世界如此平淡。

可人生就是这么奇特。

人轮回转,春去春来,人到了那春潮萌动的青春年轮,人生自然,一种对异性莫名的冲动,便油然而生......

我不堪一个人的世界,从最初到最末。我不甘封闭的思绪,始终没有淡去,即使当我老去,一切变得空寂,但这记忆仍然催人泪滴,即使在深夜里,也如那如歌的年华,心里仍对未知的你而微笑。数不尽的日日夜夜,在时光的手指间流失,我一刻也不会忘记 ......

我知道,就是那日的冲动,弄得我如梦如痴。

就在那个日子,萌动的惊觉,我似乎有点无法自持。拼命隐忍着相思的侧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抚着自己的胸口,深深地吸泣。绛珠还泪,杜鹃泣血。不知我前世的姻缘是否该走到这里了。

因为偶然,因为几次愉快的电话,因为有了想见一面的感觉。

这种初识,其实很平淡,不象有些人来得轰轰烈烈,但一旦来了,就有点儿难舍难分......

白天和黑夜,似乎转得很快。那是一个月色淡淡的夜晚,我们相依而行,静静地走着,都不言语,却能感觉双方的呼吸,细微处蹦出的心跳,不时地从这里暇接的思绪,再慢慢地飘向远方。

那时你说,莫要回忆过去,珍惜每时每刻相守的难得。忘记过去所残留的不快,你明明知道,我的心里有你的位置,你却依旧不然不知。我就像是捕捉孤狼的枯井,跌进去便再也爬不上来。以为可以拥有,你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可是,我们都是那么骄纵的家伙吗?纠结着伤害,存下的纠缠,却越来越深刻。

自己是个笨拙的人,明明知道很多东西即使等待也无法让其重现,但还是固执地不肯放手,并在心里隐隐痛着什么,相处的时候也不尽全心,想到她曾经的相知,并自认为最重要的存在。

时间飘渺而过。

那日,一个和风细雨的日子,一阵清澈悦耳的手机铃响,不觉中,你悄然映现在我的视野里,我尽情欣赏,你是那么清澈动人,婷婷玉立。勿须言语,只有眼神那一刹那的交织,顿觉阳光伴着春风,释然人间。不肖于言词,无必要表白,常常感慨人生语言的枯竭。幸而有幸,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天使。你笑了,你乐了,我是那么的释然。这一切是如此的怡然和恰到好处。不骄柔,却相识,不造作,却投机,这就是千里有缘吗?人生真乃百味奇变,望君幸福,企盼顺心,世俗已变得多余,精心呵护这突入其来的良缘,胜于亲人,胜于姊妹与长辈,前生缘,倍感珍惜,更要诚心经营这份诚挚的友情!

又一个阴雨飘渺的日子里,你就那样乍然出现。在我面前的你,犹如幽深的森林里的精灵,在我迷茫的视线里点燃一盏烛火,小小的温暖和亮光,引来蜂蝶群绕扑腾。在时晴时阴的细雨包围的世界里,在这若大大学校园的小路,平平坦坦,弯弯曲曲。有行人穿过,有人切切私语,仿佛全无,这样世上只有你和我。周围其实原本就不相干。每每都是我们共同的飘荡,就像是广阔原野中的一处驿站,偶尔有旅行的人停在门前,求一宿的温暖和安眠。清晨照进的一室阳关,空留余韵,冰凉的内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温暖得了的,那些原本不是这世界的人,这世界只有我们俩人......

偶尔会想起小时候,在河滩青草上的萤火虫,那一季的柔光虽不耀眼,却能被深刻留在记忆的心里,留下许多美好的憧憬。即使河已干涸,草已凋萎。细数着石头堆起,在小水坑里,那一群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摆动着可爱的小尾巴,怕见人似的,藏进那本无多深的水底。儿时的记忆,就那么一遍遍地在眼前浮现。

甜的时间真快。那日,时间飞逝,一目清澈,却象夏日的冰雪,已快快地融化。不知不觉,润物细无。穿梭林间,带起枝头遍地的绿色,和谐的环境,让手脚不再无措。暮然回首间,看见你谐调的米白色衣彬,配以适宜的黑色短裙,衬着你白晰的肌肤,格外迷人,缥缈潇洒的长发,在流线型的身段里,轻柔地散着些许少女的体香,站在开满火红艳丽的春的花丛中,凝目远望,光彩照人,沉鱼落雁......

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觉,叫做铭心刻骨的爱,明明疼痛却依旧难以割舍。岁月的经轮不停地摇转,假如世人能在情感交织中伸延,那无论在叶落花谢的日子里,还是在丰盈晴好的时光,人与人遇见时,心里就能轻言一句:“我好喜欢你”,可为什么?人与人分离时,便只能挥手轻道一声:“别了,我们在一起,你会有太多的不如意”。

淡了,春光。别了,思绪。

时光如飞,日月换新。年轮早已过去多年,现已斑白了两鬓。可我似乎仍记得那漫步的林荫小道,漫漫悠悠,雨意浓浓,树是那么的碧绿,柳枝在风中荡起涟漪,悠闲自得得如此自然。是一颗细雨,悄悄地流进了我的心底,我静耳聆听你侃然细语,象小溪涓流,如你那乌黑的长发,在风中扬起了我无尽的思绪。

我站在风沙飘渺的记忆里,揣摩着时间在字里行间的划痕,把每一页纸都细细读研,想要记住我们最初的相识和曾经的感伤,经年轮淹没了荒草的记忆,在岁月里转动,沉沦那时留下的痕迹。

然而,逝去的一切都已逝去,未逝去的也正在一天一天地消逝,就请珍惜这仅有的回忆吧,或许这回忆真是永恒,这不曾忘记的思绪,恰恰是真正实实在在的永恒。

作者:吴祖衡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 篇14

迄今为止,篇章分析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在‘Language’(语言)的杂志中正式提出了“篇章分析”的概念。中国语言学家潘文国在1927年所著的《英汉语对比研究》中指出“现代语言学在句子之上又讨论语篇,或叫篇章,或叫句群,句断,其中范围有大有小。对于大于句子的语言现象的研究现在是个热门,叫篇章语言学或话语语言学。”(潘文国,2001)随着篇章分析的不断发展,衔接和连贯作为语篇分析的两个基本术语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

国外著名学者M.A.K.Halliday和Hasan在1976年所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初步创立了衔接的理论。他们给出了衔接的定义:“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存在于语篇的各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两位学者还认为“衔接是建筑连贯的大厦”。换句话讲,衔接是达成语篇语义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连贯又可分为显性连贯和隐形连贯。这里所要讨论的是促成散文诗语篇显性连贯的汉英衔接手段。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写于五四落潮期的散文诗《匆匆》是他目睹眼前的春景的感兴之作,也是汉语散文诗的典型代表。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英国文学系,他的译文忠实凝练,英文地道,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给出了《匆匆》的英译本。以典型散文体裁的作品《匆匆》及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本对比研究为例,探讨了散文诗篇章中汉英两种语言运用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

2 五种衔接手段在英汉散文诗语篇《匆匆》中的对比分析

两位学者指出篇章的衔接手段主要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来实现的。因而,所对应的两种衔接手段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语法衔接包括四种: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所谓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互补等关系,来促使篇章上下文语义的连贯。在具体的对这五种衔接手段进行逐个的对比分析之前,首先对汉语原文的《匆匆》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本做了一个整体而概括的分析,如表1所示。

2.1 照应对比

照应是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通过照应的词项来说明信息(陈丽娟,2011)。照应关系是语篇中最常见的一种衔接手段。韩礼德和哈桑将照应分为以下两类,即境外照应和语境照应。这里是把一整篇散文作为语篇研究的对象,显然关注的是语境中的照应关系。语境照应包括回指和后指两种,是指用指称词回指或后指上下文出现的名词从而使指称词与所指对象之间建立语义关系。这里所说的照应其实就是指的是指称关系。据指称词类型的不同可以把照应分为四种: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和零照应。《匆匆》这篇散文的汉语原文采用了34次照应的衔接手段,其中人称照应就有28个,指示照应有3个,其他照应有3个。张培基的英译文中一共用了99处的照应,其中人称照应就高达38处,指示照应有20处,其他照应有31处。由于出现频率比较多,下面仅举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例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张译: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例2: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张译: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At the thought of this,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ickle down my cheeks.

例1中朱自清的散文开头就出现了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描写了春天里的三个实物即燕子、杨柳和桃花,通过重复了“…了…的时候”的结构形成了三句排比,一气呵成。而在张培基的英译文中,使用了三个第三人称代词“they”分别回指春景中的这三个实物,通过人称照应来达到形式上的衔接。例2中汉语原文的两个句子之间没有使用任何显性的连接词,而在张译的英文中加上了“At the thought of this”的小句,意为“作者一想到这个,就会满头大汗和泪流满面了”,这里的this是用来指示前面一句话的整个内容,这里运用了指示照应。

2.2 替代对比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项去代替一个或几个词项。与照应的语法功能一样,它同样能使句子简洁,避免相同词句的重复(陈丽娟,2011)。通常来讲,替代分为三种: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名词替代词有“one,ones,the same”等;动词替代词有“do,do so”等;小句替代词有“so,not”等(陈丽娟,2011)。汉语中名词性替代则使用“的”和“者”来做替代词,而汉语的动词性替代用“来”、“弄”、“干”等来替换上文出现的动词词组。汉语的分句性替代是使用“这样”、“这么”、“是”等替代词表肯定意义,而这些替代词的否定形式来表达否定意义的。《匆匆》这篇散文中替代这一衔接手段原文中出现了六次,而张先生的译文中只出现了三次,故而举几个例子简要说明。

例3: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

例4: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No,nothing,not even gossamer-like traces.

例4中出现的三个名词词组“去的”、“来的”和“去来的”以替代前文重复出现的“日子”,属于名词性替代,说明日子的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例5中的一问一答中,张培基先生在英译文中使用了“nothing”和“not”来替代前面的小句,完整的形式应为“I have left behind nothing,not even…traces”,这里用到了英文语篇中的分句性替代。

2.3 省略对比

省略指篇章或句子中的某个词语不出现,但根据上下文能找回的语言现象。省略可以划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名词性省略是指名词词组内的中心词的省略,中心词与部分修辞成分的省略,以至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动词性省略指的是发生在动词词组内的动词的省略或整个动词词组的省略。小句性省略指的是整个小句或小句的一部分被省略的现象。”(蓝希君,2008)下面就《匆匆》的原文和英译文中出现的省略衔接略作分析。

例6: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张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例7: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张译: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vanishes in the ricebowl when I have meal;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例6中英文的译文省略了他们,把后面的一个从句翻译成被动的形式,省略了施事者“他们”。例7中,汉语原文中日子作为主语,三个小句形成了排比。前面两句重复主语两次,最后一个小句就省略了。英译文中把第二个小句的主语也省略掉,使三个句子的动词排列整齐,共有一个主语。

2.4 连接对比

连接是利用连接词把语篇的上下文衔接起来,促成篇章语义上的连贯。据连接词所起的不同作用,两位学者把连接分为增补,转折,原因和时间四种。英语的连接词包括关联连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例如both…and,neither…nor,and not only…but also,whether...or属于关联连词;and,but,yet,so,for,nor属于并列连词;after,although,as if,as much as,as long as,as soon as,as though,because等等属于从属连词。表示增补关系的有as well as,in addition等;表示转折关系的有but,however,nevertheless等;表示原因的有because of,since等;表示时间关系的有when,while等。总体来讲,英语篇章中连接词的使用较汉语更加频繁,以达到一个形式上的衔接。上文有提到,朱自清的汉语原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连接,其中有四次是表转折关系的“但”或“但是”,有一次是表承接关系的“于是”。而在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中除了把这五个连接词翻译为“but”和“thus”以外,还出现了多次使用连接词的现象。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8: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张译: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But who could it been and who would be hide them?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present moment?

例8中原文没有使用一个显性的连接词,而在英语译文中张先生添加了两个“but”,把前后两个句子的隐形的转折关系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英语语篇的语义上的连贯。两个句子的隐形转折关系为:作者想找出时间的原因,但对自己的猜测又表示疑问,是被人偷了去?但是却找不到踪影;自己逃走了?但是又不知道逃到哪里了。上文提到的例子1,英译文使用了三个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句式排列整齐,这里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而汉语就没有。

2.5 词汇衔接对比

词汇衔接指运用词语达到语篇衔接目的的手段。互相搭配的词汇即“倾向于出现在相似语境中的词汇项目,如果它们出现在相临的句子中,就会产生衔接力”。词汇衔接可分为两大类即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词汇的复现关系指的是通过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陈丽娟,2011)。《匆匆》的汉语原文使用了17个词汇衔接,占总数的25.0%,而英译文中使用了18个,占总数的12.2%。

例9: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下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就“匆匆”这个中心词来讲,朱自清的原文中出现了五次原词,属于原词复现。而在张培基的英译文中则给出了“匆匆”五个近义词,分别为:transient days,transition,fleeting presence,live a transient life,fleeting days。Transient days是标题的译文,后面四个依次出现在文章的内容中,这属于词汇衔接的近义词复现。汉语原文中还经常反复出现“…的时候”和“日子”(从例8中可看出),既可以让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还可以使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例9中,仅仅四个句子,作者就在第一个句子里重复出现了两个词,即徘徊和匆匆。在第二个句子和第三个分别重复了“痕迹”,在最后一个句子重复了原词“赤裸裸”。然而,在英语中,上文提到例8使用了主语省略的衔接方式,避免了原词复现。

3 结束语

据以上的对比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在照应方面,汉语散文诗比英语散文诗较少使用照应,英语较多的使用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而汉语较多的采用零照应。在替代方面,除了英语散文诗和汉语散文诗所用的替代词不同之外,《匆匆》这篇散文诗的英译本较多的使用省略主语谓语的小句性替代的衔接,而汉语较多使用名词性替代。在省略方面,汉语多采用省略主语的方法来达到衔接,而英语则不能没有主语,只能采用省略施事者的方法把整个句子改成被动形式。在连接方面,英文多用连接词,而汉语则少用连接词,而是通过隐性的语义关系来衔接。在词汇衔接方面,英语的散文诗篇章较多使用近义词和同义词来避免原词的重复,而汉语散文诗较多使用叠词或原词重复的方法达到语义的连贯。由于散文诗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这些分析的结果,是针对散文诗这一特殊体裁的文学作品而言的。要充分证实这些结论,还需要大量语料的支持。

摘要:篇章的衔接是汉英篇章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促成篇章语义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把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及张培基先生的英语译文作为语料进行对比分析,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汉英散文诗语篇中运用衔接手段的异同。

关键词:散文诗篇章:衔接手段,《匆匆》,英译本,对比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 man,1976:1-322.

[2]陈丽娟.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语言研究,2011(3).

[3]蓝希君,汪远琦.汉英语篇中省略的对比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潘文国,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述富国强军的关系下一篇:建筑cad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