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抒怀作文学案

2024-08-31

咏物抒怀作文学案(精选8篇)

咏物抒怀作文学案 篇1

鹤壁市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 读本选修 唐宋诗词◆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主备人:王勇审核:张丽雪王红光冯文慧 刘玉可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共5课时)

1.使用朗读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等研读的学习方法进行预习,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认真研读导学案。预习课本中的诗歌,结合导学案上的资料补充,对课文进行阅读。本导学案共六课时。在学习本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先就重要的几篇诗歌背诵,作为预习。预习案对咏物抒怀诗歌进行分类和一些资料补充,可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下可以对其中的默写完成。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房》,第三课时学习苏轼的《海棠》,重点探究比喻的妙处,第三课时学习三首关于“蝉”的诗歌,第四课时总结探究咏物抒怀诗歌的鉴赏规律。这四课时可以和后面的巩固习题联系起来,每课做一道题。第五课时对咏物抒怀诗歌中的物象进行总结,并分析情感。【学习目标】

1、了解一定数量的咏物抒怀诗歌,把握特征

2、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4.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3、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学习重点】

分析咏物抒怀诗歌的特征,归纳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习难点】

分析咏物抒怀诗歌的特征,归纳一定的解题技巧习题表达能力的培养

习案】——初读课文,高效预习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资料补充】

1、花草鱼虫皆有品,一花一草皆关情.咏物诗是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抒怀诗是通过某事而引发诗人某种感慨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即事抒怀”。

2、咏物抒怀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3、特点:

第1页

⑶摹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而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⑷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

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⑸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5鉴赏托物言志诗,要把握以下三点:归纳“物”的形象特征。

诗人总要借助对特定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志,因此,鉴赏托物言志诗首先要抓住诗中的物象,并概括归纳出物象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如《早梅》中,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难概括出梅花的特征:风韵素艳、不畏严寒、傲然独立。

理解“物”寄托的情感。

概括出物象特征,还仅仅停留在对托物言志诗表面的理解上,要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还应该把握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或喜悦,或悲哀,或愤慨„„表现在诗歌里,诗人往往通过诗眼、典故、抒情议论等暗示出来,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信息,理解诗歌情感。如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寄寓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弄清诗中运用的艺术技巧。

诗人怎样让“物”与“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其实就是要掌握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借“物”言“志”的。如《早梅》的首联“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两句,作者将万木在严寒中枝干摧折与梅树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而恢复生机作对比,反衬出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格。

总之,抓住物象特征,理解物象寄托的情感,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对托物言志诗的鉴赏,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自主阅读,自学体现】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默写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全文

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

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探究二诗歌后两句比喻新奇在哪里?结合文本分析。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 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 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默写苏轼的《海棠》一诗

【探 究 案】——研读文本,探究深化

三 阅读课文中三首关于“蝉”的诗歌,探究下列问题

一 诵读杜甫的《房》一诗,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一本诗第二联中“批”和“入”两个动词的好处

明确: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诵读前四句,我们似见一匹战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于荒原,似见其咴咴喷气、仰天嘶鸣的长啸。

探究二由“万里可横行”一句,联系全诗和咏物抒怀诗歌的特点,探究诗歌的主旨。明确: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五六句,写马纵横驰骋,驰州越府,所向无敌。它能逾越一切险阻,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

这里的“万里可横行”,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期望和抱负,一语双关,蕴意深远。明写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实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强盛的大唐时代,开疆拓土,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

联系资料补充中关于其中两首诗歌的解析,结合自己的感受,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一咏物抒怀诗思想内容及情感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2、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探究二咏物抒怀诗常见手法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巩固案】——习题训练,深化总结

一 完成下列习题

1.(2006年高考·湖南省)第14题: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腼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恶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二 诵读苏轼《海棠》一诗,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一一、二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三、四句是怎样表达作者爱花惜花之情的?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

月窟仙人缝缩挟,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额联都着眼于自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脑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捆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恋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答案] “偷来梨恋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自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户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这首诗先交代了萧瑟清寒的秋景,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中着写梧桐,“不甘”、“尚”等词语,写出了梧桐在秋风中不甘心凋零的刚强的生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倔强和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张耒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晚年罢官后,投闲困苦,却口不言贫,表现出刚毅而超脱的性格。这首诗正是他性格的写照。)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 深化总结

1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2常见物象及象征意义:

岁寒三友、菊花——高洁的品格桃花——美人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芳草——怀念朋友、故国,抒写离别乡思 精卫——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志士

鸾鸟、凤凰——忠诚的贤士鸿鹄——志向远大的人 杜鹃——忠贞、归家之念鸢——争名逐利的小人 乌鸦——荒凉、凄惨

鹧鸪——劝人不要远行,并以此表达思乡之情 三 文学文化补充

论苏轼诗词文中的比喻 撰写:朱硕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苏轼对文学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南行前集叙》)。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送水丘秀才序》),更不应“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进一步用“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苏轼的创作实践正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圆畅流美;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其词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艺概》),开辟了豪放派的词风,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

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成为豪放派词人的鼻祖。苏轼善于修辞,尤擅长比喻,施补华曾这样说苏轼:“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不尽,重加形容。”①

新义》、《学说》所造成的局面为“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用黄茅白苇之喻来形容王安石一手操纵的全国学术思想状态,恰如其分,让人耳目一新,拍手称妙,更让人对苏轼的立论心悦诚服。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评苏轼文“工而易”,其比喻亦同样具有“工而易”的特点。他好用流动自如、变化无迹的水来喻文,强调的就是平易自然、不拘束缚、自由挥洒的风格。

(二)比喻方式多样

苏轼善于运用多种比喻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传世佳作,如:

1、明喻:用其他事物直接明白地比喻诗中所要描绘的事物,本体与喻体都出现,且两者之间往往用“如”、“似”、“若”、“象”等比喻词连接。如《江上直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中 “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的诗句,将青山一夜之间被雪覆盖的景象比喻成一位少年,一夕之间变尽黑发而为白发。比喻词是“似”。再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本体有“人”与“事”,喻体为“秋鸿”与“春梦”,比喻词是“似”与“如”。诗中运用比喻,产生了明朗的美感。

2.暗喻:以用作比喻的事物来隐喻诗中所需表现的事物,本体与喻体也都出现,然不用比喻词。如“落月挂柳看悬蛛”(《舟中夜起》),便是新颖别致的暗喻。本体是“落月挂柳”(将落的月亮挂在柔嫩的柳条上),喻体是“悬蛛”(悬在蛛网上的蜘蛛),两者之间无比喻词连接,却语意明朗生动。“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瘦谁敢憎。”(《孙莘老求墨妙言诗》),在这里,苏轼谈的是书法的事,用了杨玉环和赵飞燕来比喻,意思是说作品风格不同,各有所长。再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以翻墨喻黑云,以跳珠喻白雨。本体和喻体之间无比喻词连接,其比喻却新颖贴切、活泼可爱。

3.借喻:直接用比喻的事物(喻体)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的“白衣仙人在高堂”与《种茶》中的“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都是苏轼诗运用借喻的范例。前者以安然居高堂的“白衣仙人”借喻在大雨成灾、民不聊生之时不体察民情而一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朝廷命官们,讽刺入木三分。后者以茶困于茨棘、丛翳来借喻诗人自己为奸佞小人所不容,含意深远。两者皆具含蓄美。再如《山村五绝》(其二)“但令黄牍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以布谷鸟借喻朝廷派往各地提举新法的官吏。《游金山寺》中“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以靴纹借喻波浪皱纹之细,以鱼尾赤形容红色的晚霞,形象生动。

4、博喻:即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苏轼精辟的博喻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其是最享盛誉的杰作之一就是《百步洪》第一首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连用“狡兔疾走、鹰隼猛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飞箭脱手、飞电过隙、荷珠跳跃”七个比喻来形容急湍洪流的迅猛壮观之势。其比喻本身的雄伟气魄已完全超出了所要描绘的对象,也充分显示了苏诗豪迈奔放的风格特征。其他像《石鼓歌》里“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用六种形象来讲“时得一二遗八

苏轼诗词文中比喻的特点

(一)比喻丰富、新颖、贴切

钱钟书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他(指苏轼)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贴切。”②用譬喻为文,是苏轼所长,他的诗词文中比喻俯拾即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上神宗皇帝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有美堂暴雨》);“君子如嘉禾也,封殖之甚难,而去之甚易;小人如恶草也,不种而生,去之复蕃,世未有小人不除而治者也”(《续欧阳子朋党论》);“吾观稚酒之初泫兮,若婴儿之未孩;及其溢流而走空兮,又若时女之方笄”(《酒子赋》);“其尽万物之态也,霏霏乎其若轻云之蔽日,翻翻乎其若长风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索柳絮,袅袅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带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居,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文与可飞白赞》);“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秋阳赋》);等等,丰富贴切、新鲜生动的比喻几乎无篇不有。

苏轼的比喻讲究奇趣,新奇而不生硬。如《记游定惠院》写山上老枳:“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颈项;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采飞扬,具有一种绘画美;如《海棠》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于平凡中点出新意,化腐朽为神奇;再如《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本来形容人来回行走,现在作者将它赋予夜空中的满月,似乎也通了人意,为江上美景所陶醉而来回移动在斗牛二宿之间。比喻的运用,不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彼时皓月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的状态,而且将作者的主观情愫倾注在客观事物上,因此,“徘徊”可谓极尽物我交融之致了。再如《赤壁赋》中写洞萧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于缕”,形容萧声的呜咽、凄清,像哀怨,如爱慕,似哭泣,如低诉等等。这些巧妙譬喻不仅把描写对象表现得具体可感,并且使语言表达本身显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苏轼的比喻以自然妥贴取胜。他随物赋形,比喻冲口而出,变化无端,体现出贵乎自然的美学风格,表现了平易晓畅的文风。如《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以絮喻云,取其轻软而色白,以钲喻日,取其形状之似,皆以平常事物为喻体,平易自然。他设譬说理,往往用常见之事喻深奥之理,用养生、稼檣之理喻治国用兵之事。《盖公堂记》写病者乱投医,只能使“疾愈甚”,后来“谢医却药”,进食养气,病就好了,以此说明“为国者”也应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答张文潜县丞书》形容王安石强使天下士子独学他的《三经

九”,《读孟郊诗》(第一首)“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用四种形象来讲“佳处时一遭”,都是例证。

5、曲喻,从喻体的某一方面,转移、联想到另一方面去,通过这种转移、联想使喻体和本体产生比喻关系,这种转一个弯子来设喻的形式叫曲喻。苏轼在《和李太白诗》中云:“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它先省去了一个月光如水的比喻,在这个基础上,他有意巧妙地偷换了概念,把月明直接当作“水”来描写,故有“浸”、“泠然”、“洗”、“饮”、“掬”等一系列想象。再如“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中夜起》),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喻体与本体之间相似点在“声”,但诗中未加点明,而是借助于读者的想象才达到比喻之效果的,给人以俊逸美。

(三)比喻运用的范围广

1、状物写景

苏轼善于运用比喻状物写景,使景物历历如绘,鲜明生动。如《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一)“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以雪堆、银山来比喻海潮来时掀起的滔天白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以翻墨比喻黑云,跳珠比喻白雨,这些都使景象历历如绘,特征突出,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以身着红装的美人比喻深夜的海棠。《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将荔枝比作身穿绛罗襦与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似城美女,用红纱中单白玉肤、赤贞虬珠形容荔枝之颜色,用江鳐玉柱、河豚腹腴形容荔枝之滋味,可谓独具匠心。

2、抒发情感

苏轼善于运用比喻抒发情感。人之情,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苏轼运用比喻抒发情感,则使无形的情愫有具体之感,委婉曲折有韵致。《过岭二首》(其一)诗云:“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以唐代贬临贺尉的杨凭与曾被贬至潮州的韩愈自比,慨叹诗人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境遇相似者产生共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是两句有描述性的有画意象,但其中都暗含着似“翻墨”,似“跳珠”的比喻,从而露出了内心感受和心理意绪的痕迹。《望湖楼晚景》其一:“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其三“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雪成堆”“银山”“紫金蛇”等,都是通过比喻来展示更为深曲的内心世界。

3、摹写声音

苏诗善于运用比喻摹写声响,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千杖敲铿羯鼓催”(《有美堂暴暴雨》),以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音来比喻急骤的暴雨声;“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润州甘露寺弹筝》),以三峡孤猿的啼叫比琵琶声,以啄木鸟啄霜树之声喻琵琶与筝的和鸣之音。再如《赤壁赋》中写洞萧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于缕”,形容萧声的呜咽、凄清,像哀怨,如爱慕,似哭泣,如低诉等等。这些都给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4、叙事说理

运用比喻叙事说理,能够使不容易说清楚的事理形象化,通俗易懂。《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以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之偶然、无定,使本来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明朗了。后来人们将这4句诗概括为成语“雪泥鸿爪”,用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如《日喻》中“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用盲人不认识太阳来比喻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只靠别人转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用北方人学潜水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学问渊博、经验丰富不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只靠道听途说,而是要经过亲身检验,经过锻炼,对事物才有彻底的了解。“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是借用古人现成的、比较隐晦的、间接的比喻。一个是引用孙武的话,用作战来说明人应该掌握主动;另一个则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来说明“道”与“学”的关系。全篇用4个丰富多彩又恰当准确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启发读者,给读者留有余地。

咏物抒怀作文学案 篇2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咏物抒怀的散文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三方面是关键。

一.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一) 始终不变的情感贯穿全文

始终不变的情感贯穿全文, 能使文章浑然一体, 结构完整严谨。如半命题作文“我喜欢的……”中的关键词是“喜欢”, 意味着喜欢某物的情感应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某生在《我喜欢的蚕豆花》一文中, 以“嗬, 那翻飞的蚕花, 我的心上人哟!———我如此之爱蚕豆花———我最爱蚕豆, 对蚕豆花有着本能的敬意———我看着她, 心生歉意”为感情线索, 不仅让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 也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蚕豆花不断升华的喜爱之情。

(二) 欲扬先抑的情感贯穿全文

学生在《白杨礼赞》一文中, 初步认识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这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 写出对同一种事物前后的情感变化。用这种方法, 能使文章情节多变, 形成波澜起伏, 造成鲜明对比,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我眼中的爬山虎》一文中, 开头写“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很讨厌爬山虎这种植物”, 用“讨厌”一词吊起读者的胃口, 紧跟着重锤一击———“这可鄙的无用的东西”, 随之话锋陡转———“不由对它产生了些许好感, 连我自己都惊讶”, 到最后“但一次不经意的翻阅, 却令我彻底改变了对它的看法”收束, 作者要抒发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

(三) 对比突出的情感贯穿全文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在情感线索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 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 形象生动而鲜明, 中心明确而集中。某生在《木兰, 我真的好喜欢你》一文中, 先用一段文字描写群花的香味给人的感受——“总习惯在撩人的春色里, 坐在小院藤椅上看书, 花香氤氲在泛黄的书页里, 又增添了几缕诗意, 但百花香气太过浓郁, 太过粉饰, 令我喘不气来”;紧接着, “我把藤椅挪到墙角, 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重新捧起书, 一丝一丝泉水般的清新涌入大脑, 空气里似乎隐隐包裹着一阵香气, 若隐若现, 朦朦胧胧, 难以捕捉, 像似在一片茂密的森林, 一个调皮的少女在与你捉迷藏, 白色纱衣的一隅偶尔一闪, 却又消逝了, 但那银铃般的笑声又那么有诱惑, 一点一点地挑逗着你的心扉。我四处寻觅, 终于, 一抹纯白跳进了眼帘, 原来是木兰。”小作者巧用对比、铺垫, 将她对木兰的喜欢自然流泻, 情感鲜明突出。

二.刻画此物在你眼中独特的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一种物, 在每个人眼中也应该是迥然不同或同中有异的。写出物的独特个性才能让你在泛泛之作中脱颖而出。

学生习作片段示例:

你看, 红褐的枝头斜斜地向上延伸, 宛如一条神采奕奕的龙, 驾着嫣红的云朵, 准备冲向天空。枝条上星星点点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红紫色叶片。叶子刚长出来, 嫩嫩的笑, 似乎能从人的心中抽出希望, 再往上看, 看到了一片殷红。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 三两朵儿一片, 四五朵儿一群, 彼此推着挤着, 花瓣儿一层叠着一层, 有的还相互围绕着。花朵儿中心, 泛着鹅黄色, 有的是金黄, 有的只是纯粹的红。

还有些未开放的花骨朵儿, 只有指头般大小, 鼓鼓的, 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朝着春天的第一缕阳光, 扬起羞红的小脸, 在春风中微微咧着小嘴儿, 像小孩子的笑, 纯粹非常, 没有心机。

待到花蕊全部显露出来, 花儿也就不颤动了, 她好像耗尽了精力, 稍稍歇息了一下, 花瓣儿就向后仰, 开始绽放了。

太阳渐渐升高, 风儿也带了点暖意。空中飘舞着几片桃花瓣儿:渐渐地, 花瓣儿越来越多, 宛如轻盈的少女, 用她雪花般轻柔的足尖儿走路。她伴着风, 驾着气流, 飞向天空, 满世界的嫣红, 那般美好, 灿烂, 令我窒息了……

本文小作者具有敏锐洞察力、细致观察力、丰富想象力, 在她的笔下, 桃花的形状、色彩、花开的情态独具特色, “花瓣儿越来越多, 宛如轻盈的少女, 用她雪花般轻柔的足尖儿走路”, 这样富有灵气的语句比比皆是, 令人赞叹。探其原因, 主要是小作者善于刻画桃花色彩艳丽、可爱、飞舞轻盈、形态各异的独特个性美。

对物的个性刻画可以从物独特的地域特点、季节特征、生长特性进行描写, 也可以从观景的不同角度对物进行正面刻画, 还可以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侧面对物进行突出描写。

学生习作片段示例:

“眼前是满池的莲花, 悠悠然地低吟浅唱。清风拂来, 似一壶老酒, 吹的莲花有些微醉, 轻轻地随着风的节奏摆动。我也醉了, 就像陶渊明陶醉于桃花那样, 陶醉于这一片清风荷影中。好似一群芭蕾舞演员, 在偌大的舞台上, 上演着最美的《天鹅湖》, 灵动的腰肢纤柔的摆动着, 美丽动人。舞动间, 散发着幽幽缕缕的清香, 沁人心脾, 仿佛比酒还要醉人。我想我是真的醉了, 醉在这一阵清香中。如此美的画面, 调皮的露珠也耐不住性子了, 蹦蹦跳跳地从荷瓣上滚落, 顺着荷叶像小孩玩滑梯那样滑到水中, 漾起一圈微微的涟漪, 动荡的湖面马上又归于平静, 没有一丝波澜。“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好一派清雅秀丽的莲花景!

很喜欢欣赏那些惟妙惟肖的莲花图。一片墨色渲染中, 摇曳着那么几朵粉嫩的莲花, 红白相间, 在浓黑的背景下亦幻亦真。禁不住让人想起这么一幅画面:蒙蒙的烟雨中, 一位婉约的江南女子, 在凉亭中席地而坐, 白皙的双手轻抚面前的古琴, 幽幽怨怨, 恬淡的焦尾琴携千年的幽梦缓缓道来……

小作者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多种感官, 将莲花的形态描摹得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同时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侧面点染的写作手法, 写莲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 小作者信手拈来, 化无形于有形, “好似一群芭蕾舞演员, 在偌大的舞台上, 上演着最美的《天鹅湖》”更是给莲的形象增添了无尽的意蕴和想象。

三.悟出此物在你心中真实的感受

真实, 是作文的要领;真实, 是作文的桥梁;真实, 是作文的眼睛;真实, 是作文的灵魂……

(一) 选材的真实

同学习作中选取的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物来描绘, 导致刻画物空洞、呆板、形神分离。咏物, 应选一些自己熟悉同时又具有诗情画意的物 (风花雪月) 来描写, 在写作时, 设置一个此物的生长环境, 最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场景———如小院里, 公园里, 花盆中, 池塘里, 校园里, 田野上等, 让它既具有选材的真实, 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某生作文片段中:

学校里有一棵樱花树, 虽不是最主要的景物, 但却是最美的。

三月的某个清晨, 行走在去食堂的路上, 不知从何处飘来了一瓣淡粉色的花朵, 调皮的在空中轻打着旋儿, 然后落在摊开的手心。小小的一朵花, 似少女的舞裙, 一片一片的, 织缀成一朵丰润的花来。纯白的花瓣宛若一张上好的宣纸, 淡淡的渲染了一抹粉红, 很浅很浅, 却让人眼前一亮。

小作者很聪明, 选择校园里不被其他同学关注的一棵樱花来描写, 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观察, 描写起来游刃有余, 也容易激起阅读者的共鸣。

(二) 情感的真实

古人观景讲求“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其实“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是一种境界,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寄情山水, 对自己钟爱的景物如醉如痴, 或情景交融, 或借景抒情, 或触景生情, 或移情于景, 总之, 都是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融入自然美景中。

歌词中说“因为爱, 所以爱”, 作文中就要有这样的情怀, 因为爱这个物, 所以你的笔墨自然就会凝聚爱, 写下的文字才会妙笔生花。

前文所选片段中句子“那般美好, 灿烂, 令我窒息了……”, 小作者就是以真实的情感震撼人心, 尤其是“窒息”一词, 写出了作者对桃花的喜爱、陶醉等丰富情感, 让人回味无穷。

(三) 感悟的真实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那么感悟就是写作中的生命。写作不能照抄阅读过的作品, 只有通过对已读作品的感悟, 才能吸取作品的精华, 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习作, 大多缺少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写作或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或故作成人状、幼儿态, 给人以虚假、肤浅之感。

某生在《我喜欢的蚕豆花》文尾这样写道:

蚕豆是有善缘的, 不然人们就不会“借豆行善”, 我也不会爱得“舍豆其谁”了。除此以外, 蚕豆还是灵性的, 不然道家仙人就不会有“撒豆成兵”一说了。蚕豆是温暖的, 不然, 人们就不会用“灯火如豆”来作喻了。

我最爱蚕豆, 对蚕豆花有着本能的敬意, 我把它当成了一个与春天交流的使者, 从那黑色的眼眸中, 我读到春天的柔情, 读出了未来的希冀。

我看着她, 心生歉意;她看着我, 默默无语。我在心里窃窃地说, 对不起, 你在奉献, 我在索取。

应该说, 这位小作者的感悟是自然、深刻、真实的, 由对蚕豆花“舍豆其谁”的爱, 到对蚕豆花奉献精神的敬佩, 进而联想到人类的自私只知一味的索取而生出的满心歉意, 小作者的感悟是自然的, 层层递进, 不断升华。

读《敬畏生命》学咏物抒怀 篇3

敬畏生命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张晓风)

这是一篇咏物抒怀的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写作技巧呢?

首先,这篇文章体现了这类文章的基本结构形式:两段式,由实到虚,由描述事物、现象到表达感受、感悟。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写作者看到的物:几棵树正在飘散种子,重在描述;第二部分,是第三、四、五自然段,写因那飘散的植物种子引起的内心感慨和感动,重在抒情议论。写物—抒怀,这种两段式,是写这类文章最简单、最好掌握的结构方式。咏物抒怀类的文章,写物、抒怀两部分可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前一部分,有的侧重后一部分。

其次,这篇文章体现了“写物”的基本技巧和“抒怀”的基本技巧。作者在写物时,对植物飘散的种子这个对象,笔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进行描写,强烈地突出它的最大特点:数量多。作者一方面写了植物纤维的规模大:“大团大团的”、“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漫天都是”,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它飘散的时间长,“几个小时”、“整个下午”、“整个晚上”、“第二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语词都突出了植物纤维的数量之多。作者在写眼所见的同时,还时时不忘写心所感。

写抒怀,也是笔力集中在一个点上,紧紧围绕植物纤维数量之多这个特点在内心引起的震撼感,生发出对生命的敬畏和赞叹,非常集中凝练,主旨突出,显得顺理成章,有感染力也有说服力。

这篇文章最重要、最值得学习的是:全文自始至终有着作者情感的流露,自始至终袒露着作者的心情:第一段:先是“不经意”,再是“没有十分注意”。第二段:先写“情况简直令人吃惊”,第二天又“感到诧异和震撼”——“震撼”比“吃惊”表达的感情和感动更加强烈。第三段:“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与“吃惊”、“震撼”相照应,连续地写心中的感触与震动;“敬畏”又照应着文题。“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直接写生命现象给自己心灵的巨大震撼,这里包含着“吃惊、诧异、震撼、折服、敬畏”等各种心理活动与情感表达。第四段,“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写震撼力之大。“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运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强烈的情感,再一次写心理感受,这是全文的关键句。“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高度赞美,再写心灵上的震动。第五段,又一次掀起抒情的波澜:“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事情过去了许久,还在“沉思”与“想起”。“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由实到虚,写自己心中对生命、对生命力的感悟。“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生动美好的比喻,写“我”深深地“敬畏生命”,点出全文主旨。整篇文章用密集的、感情色彩很浓的词语和成段饱含哲理的语句抒情。

把上面的分析概括一下,写咏物抒怀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

1.写物、抒怀两段式;2.写物,笔力集中描特点,既写眼所见,也写心所感;3.抒怀,笔力集中围绕事物特点抒情怀,顺势延伸,自然鲜明;4.文章自始至终贯穿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感情。

咏物抒怀的作文 篇4

有人称赞牡丹华贵艳丽,有人倾慕百合幽香高雅,更有人喜爱莲花玉洁冰清。(排比句写花的多姿,为映衬后面绿叶的无奇作了铺垫。)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对花视如珍宝,以花为题写下了多少名传千古的优秀篇章。然而衬托这些秀丽妩媚、鲜艳夺目的花儿的,正是那些不为世人所注意的绿叶。

春天,当你走进一片花海之中时,你会想到鲜花怒放,靠的是一片片平凡无奇的绿叶吗?正是这些绿叶,用无数次的劳动--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养料供花朵成长,使花儿一朵比一朵妖艳。而绿叶自己呢?她从不摆出骄傲的样子,尽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努力使鲜花开放,同时又以她的翠绿衬托着鲜花。

盛夏,绿叶们手挽手撑起一把绿伞,为人们送来凉爽。

金秋,绿叶在秋风的吹拂下纷纷枯黄、脱落,她并不为自己短暂的一生而悲伤,也不为自己没有得到人们的赞赏而难过。她勇敢地拥抱芳香的泥土,甘愿化作土中的养料,为大树所吸收,使它长得茁壮……

我常想:鲜花好看,要是没有绿叶的衬托,也显示不出她的美丽。自然界与人类都是这样。一个人,即使你是出人头地的佼佼者,也只有置身于千万个平凡劳动者之中,才能有所作为。(由物及人,过渡自然而贴切。)

一片渺小的绿叶,反映出多么伟大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像绿叶一样的人,默默无闻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敬爱的老师,他们的在自己的岗位上,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不知倾注了多少爱心,希望我们长大成材。他们像春蚕一样,无私地为人类贡献一切,用辛勤的汗水抚育我们成长。他们所做的一切,难道不像那些不为人世所注意的绿叶吗?

小草咏物抒怀作文 篇5

春天,小草拼命地从田野里钻出嫩芽,唤醒了沉睡的苍茫的大地。小草带着绿,将春天的气息告诉人们。

夏天,小草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织成了宽广的地毯,让我们在上面追逐、嬉戏。

秋天,秋姑娘在小草的外衣上加上了金子,黄中带绿,看似柔弱的小草,却显得十分坚强。在茫茫的草原上,被动物的蹄践踏而弯下了腰,可没过一会儿,又生长出来,无论,在马路上,在田野,在树林,到处都有小草的身影。

它总是默默地为人们奉献,在大地上,都被小草装饰得美美的,为春天增添绿色。北风呼啸着,寒冬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了,尽管在严寒的冬天,小草却依然顽强着与狂风斗争。

小草咏物抒怀作文 篇6

小草有着坚强不屈的品质与力量,面对这邪恶暴风雨,无比强大的暴风雨,小草十分的坚韧,似乎在冥冥之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持着小草,那股力量就是无比强大的精神,他战胜了暴风雨!以它无比强的大的精神与力量,坚强不屈的精神战胜了暴风雨!

小草在任何可能生长的地方生长,在任何能扎根的地方扎根,在岩石的缝隙中,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在山间地头的小路中生长,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生长着,深深的扎根于地下,不断的生长着。终于长成了一棵深深扎根于地下的小草。

小草就象征着一些革命同志的特点,在困难下不低头的特点,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的品质,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大无畏的良好品质,他们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美满的生活。

咏物抒怀的作文700字初二 篇7

有些叶子还舍不得离开树干,它们恋恋不舍拥抱在一起的样子,让我肃然起敬;有些叶子被风吹落后,零散地飘落一地,大大小小的相互观望,它们无家可归的样子,让我心生怜爱。这些都是从树上凋落的第一批叶子,原本这片土壤就是叶子的家,无论它们怎样漂泊,风都会把它们带回来。

因为劳动的缘故,让我的眼睛看到这自然界最美丽动人的画面。下午单位组织我们打扫落叶,那条曾经的小路被叶子铺垫成了黄色,看上去有些凄凉的小路有了生机。夏天的叶子是树的衣裳,冬天的叶子是根的养料。我仔细地将它们扫进了树的根部,今年冬天它们就会腐烂融入土地,获得来年重生的机会,一想到这些,我就有了干劲,我不会因为它们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嫌弃它们,而是要带给它另一种希望,送它们回到家的怀抱。

只是眼前的一幕,又把黛玉葬花般的思绪勾回了眼前,不忍让花儿曾经绽放的容颜悄然离去,花容之时众人捧,花落之时有人怜,这些叶子何尝不是如此。我也是来为叶子的重生锦上添花的,脑子里努力回忆着它们在春日里绿意盎然的精致,夏日里它们迎风摇摆为我们驱赶炎热,它们的种.种好我都记得。

一片片小小叶子,一生一世的轮回,让我们经历四季更替的直观感受,它左右过情绪,开阔过胸襟,包容过埋怨,锻造过理想,成就过精神。它默默地融入这片土地,虽不算轰轰烈烈,却也是顶天立地。我不忍就这样让它们裸露在寒风里瑟瑟等待,我要帮助它们回归家的怀抱。

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命运吧,来年它们又会形状各异地崭露头角,吮吸它们的母亲供给了充足的养分,美丽世界,勃勃向上,让人愉悦。那些葳蕤华荫,展现的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世界啊!

咏物抒怀诗教师版 篇8

1.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2.其它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点拨: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题竹石画(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赏析】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如韩愈《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绣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1)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屏的精美和女红之工巧。

(2)第二句充满动态中,请结合诗句评析“争”、“拈”二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2)“争”写出了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

二、借助物象,表明志向

这一类诗歌借外物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

如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中歌咏了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

又如叶梦得在《临江仙》:“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句中把“寒梅”人格化,将其高洁品格与群芳比照,流露出诗人的赞誉之情,同时也暗示诗人自己的志向。

【演练】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 梅(宋)陈亮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1)诗家认为《卜算子·咏梅》虽言咏梅,实为言志之作。同意这观点吗?为什么?答:(1)同意。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根植于荒凉的驿外断桥边,盛开也无人观赏。加上黄昏时的风风雨雨,处境冷落凄凉,恰似作者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同它们争春斗艳。即使零落成泥成尘,也清香依旧,正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写照。

(2)简析两首咏物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2)前者感情基调深沉,抒写梅的高洁但深感失意、无奈。后者基调高亢,不仅抒写了梅的高洁,还写出了梅花的顽强和不怕打击。

三、借助物象,抒发情怀

这类诗歌中,物象所处的环境和作者的个人处境关系密切,作者通过诗中的意象流露出自己的情怀。所以最终抒发的还是作者自己的情怀。

如白居易的《京兆府新栽莲》:“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作者认为荷花生长在不好的环境中,还不如抛弃。借栽荷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与其低三下四,还不如自由自在,表现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

【演练】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陆龟蒙[注]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陆龟蒙,唐末诗人,因**隐居在江南水乡。

(1)

三、四句是全诗的重心,诗人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答:(1)天还没有放亮,池塘周围一片宁静,西天的晓月朦胧地照在池塘上面,欲落未落的白莲静静伫立,清风徐来,花香四溢,好像瑶池中的绰约仙子。“无情有恨”和“欲

堕”分别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莲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白莲的爱怜。(2)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作者借白莲在池塘中寂寞地自开自落的命运,含蓄委婉地表现了唐末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孤芳自赏,只能退隐山林的复杂心理。

四、借助物象,暗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的物象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

如温庭筠的《懊恼曲》中:“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作者说,三秋季节,万花凋谢,惟有荷花,虽受霜残,但不变其本色。诗人借花赞人,歌颂了那些坚贞不渝,具有崇高品德的人。

【演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①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②。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时时骚扰唐北方边地的各族人民。百姓流离四散,痛苦不堪。作者时任黄州刺史,闻之有感,因做此诗。②菰米、莓苔:水生植物。

(1)首联作者想像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惊飞四散哀”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早雁的情状?答:(1)想像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展翅飞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从形态、动作、声音等角度写出了早雁的情况。

(2)诗歌以“早雁”为题有什么作用?

(2)以早雁为题,托物喻人,表面上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实际上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

五、借助物象,表现哲理

练习:

1.引水行[注](唐)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

[注]南方山区用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

(1)首句中的“寒玉”可否改成“碧玉”?

(1)不可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映,以突出饮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冷的感受。

(2)

三、四句描写精确而不乏味,试分析诗歌生动的情趣。

答:(2)(此答案开放,但答案的组织应该围绕着山行者与饮水竹筒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四句精确地写出了竹筒引水,顺着山势蜿蜒而下的样子,非常符合南方人生活的实际,但它绝不是客观的叙述,它还写出了山行者与饮水竹筒之间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走路寂寞,遇此良伴,该会平添多少兴味!“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2.微 雨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细 雨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1)试简析《微雨》的最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1)最后两句写出了夜深后微雨久落的情景。微雨久落后温度下降,人坐屋内尽管远隔窗户,仍然感觉出寒气透入户内,侵逼到闪烁不定的灯火上。同时微雨落久后空气潮湿,雨点不免增重,在空寂的庭院里,可以听得见近处水面传来的细微淅沥声。

(2)同是写雨,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2)《微雨》是借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进行侧面烘托,《细雨》则从正面描写,运用比喻和想像,写得灵活而新鲜。

3.孤 雁(唐)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诗人本江南人,一生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代作客。②缴: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简析颔联所要表现的情境。

答:(1)颔联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也是作者自己孤凄的情感的象征。

(2)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尾联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此处点明雁惊魂未定,表达了诗人对孤雁怕逢矰缴的同情。同时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4.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5.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上一篇:写人的作下一篇:工商管理的优缺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