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2024-09-24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共18篇)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篇1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今天去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心中有很多的感慨,看到里面那层层的白骨,是已去故人的遗骸,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那个战火烽飞的年代和血雨腥风的惨痛代价,让我们回顾历史,记住历史,展望未来,如今我们生长在和平的太平年代,知道今天的和平是众多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民族的荣誉,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离开家乡,舍小我于大我,奋战在生命的第一线,他们有年轻的容颜,有属于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一一放弃!     想到我们今天在不仅仅是解决温饱的年代,追求的是更高一层的享受,国富民强大,国幸人繁荣,我们要感谢新中国为我们带来的一切属于我们的幸福,但我们要时刻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记住我们的美好是先烈创造的!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篇2

中国江苏网消息, 在南京个性化教育新发展研讨会上, 专家坦言, 在强大应试洪流之下, 怎么推动人的个性发展非常值得探索。记者采访发现, 南京一些学校已经尝试个性化教育新方法, 如学生可以自己挑喜欢的老师改作文, 选体育老师也OK。与会专家表示, 现在的中小学基本都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孩子, 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评价去培养一群人, 长处在于效率高, 劣势在于遏制了个性发展, 这个劣势越来越明显, 教育改革就是要推动个性化发展。游府西街小学分校火瓦巷小学分享了他们学校的新做法。“在作业上最难的是作文, 学生不想写作文, 怕写作文, 也觉得写不好作文。现在我们的做法是, 作文写完了不是直接交给语文老师改, 可以先把作文交给他喜欢的小伙伴改, 也可以找一个他喜欢的老师为他进行点评。”有趣的是很多男孩子都去找体育老师改作文。“这样一个小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有的孩子认可体育老师, 学校通过体育老师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016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述评 篇3

原题回放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命题透视]

2016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让我想一想”是纯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语或材料,干净利落,考生无须纠缠于对提示语或材料的反复研读和揣摩。“让我想一想”也是一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口头禅,遇到某种情况需要我们停下来做些思考或抉择时,我们自然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这个题目不禁让我们想起去年的中考作文题“想想别人”。同样是“想”,“想想别人”是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价值取舍,“让我想一想”则是反观自身、由外向内的自我完善,两者角度不同。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三思而后行,先安静地思考,再采取行动。

让我们来细究一下题目所隐含的信息:

“让”——事出有因,前有情境(为什么要停下来想一想?)。“让”是一个请求,是一种需求,当然,也可以是一种需要……对考生而言,很多事情都可以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去“想一想”,比如对事事包办的教育环境的挣脱,对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抗争,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索等。

“我”——既可指自己,亦可指主人公。它强调一种内在语境,要求回归自我,这是“想一想”发生的载体。它所考查的是考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尤其呼唤一种独立的体悟与见解、反思与质疑能力。

“想一想”——侧重于遇事处理的方法和分析思考的方式。这需要考生在文章中交代清楚具体而翔实的思考过程,而且,这一“想一想”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变化或结果。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成为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

“让我想一想”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看似人人都有话可写,但是要想写得好,写得到位,则需要真功夫,即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思维品质等。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漫”思考。

阅卷中,最常见的是“漫谈式”作文,这是一种“懒人”作文,采用“板块拼凑式”。这样的文章无须思前想后,只需用几个片段进行堆砌,以“想一想”导入,最后由“想一想”收尾;或是在每个片段中穿插“让我想一想”,将零散的材料生硬地连接起来,刻意营造一种整体感,至于“想一想”的过程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例如,有的考生写自己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想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而自责,想到老师的严格与期待而振奋,想到自己的努力与挣扎而冷静;有的考生围绕李白(或其他某个人物)的诗歌,随意选择几首大谈特谈其作品风格、创作背景或内心情感,全然没有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体验,同时段落之间缺乏关联;还有的考生举了“填报志愿”“思考难题”“与朋友产生矛盾”等事例,因为某些外因导致自己没有思考的时间或机会,在每一段最后都发出“让我想一想”的呼吁……

这种“漫”思考式的作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自然难以打动阅卷者。

2. “伪”思考。

有些考生脱离实际生活,杜撰故事。他们的文章中虽然不断地出现“想一想”之类的语句,但究其内容,根本找不到丝毫思考的痕迹,显然就是没有“想”。我们暂且称之为“伪”思考。

例如,有的考生写小说,杜撰一个故事来表现“思考很重要”;有的考生写童话,首先想象自己是一个椰子、一只黑猫或一棵树,然后生硬地插入“想”的内容,得出结论,空洞的说教让文章不堪卒读;还有一位考生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描写很细致,结尾很突然地写道:“突然,我的思绪被惊醒。看着室外那正在上升的太阳,你有没有想过是谁给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主体部分的故事和结尾部分的所谓“点睛之笔”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令人啼笑皆非。

“顿悟式”的作文更是举不胜举。这些文章,顿悟前没有合理的交代,思考中没有细致的过程,思考后也没有变化,而且转变过于突兀,让人觉得很突然。

还有的考生不认真审题,穿靴戴帽,全文没有“思考”,只是“搬运”。

3. “浅”思考。

阅卷中我们发现,重复多年的作文素材依然屹立不倒,学骑车、学做饭、迷路找出路等比比皆是;九年级的学生甚至还要为“要不要让座”而思考半天,为“吃梨子选大的还是小的”而烦恼不已,为“闯不闯红灯”而纠结。还有的考生胡编乱造,硬生生地把自己写成“问题孩子”“刺儿头”“白眼狼”等,最后在懊悔不迭中发出“想一想就不会这么做”“不应该这么做”之类的心声。如此低幼的文章自然不会获得较高的评价。

迷津指点

1. 多读多写多思考,提升思维的有效性。

首先,要多读书。读书少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而且会影响写作的胸襟,毕竟个人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而别人的故事往往会给我们很多启发。看多了,自然就会比较;会比较了,也就开始走向思考了。同学们如果能够多读书,一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开阔处理问题的胸襟。

其次,要多练笔。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多写,只有在写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才可能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例如细节描写,课堂上老师固然会选择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分析、讨论、模仿,但仅靠几节课,仅靠几句经验之谈,效果并不会很好,只有平时多写多思,才有可能提高。

第三,要多思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作文考查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语文素养,除却遣词造句等基本功,文字背后的思维品质才是决定文章高下的关键。书写卷面只是“颜值”,文章的“气质”则需要思维水平来支撑。多思考,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去思考别人想不到、想不深的角度,去辨析别人都信以为真的假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同学们,如果你们能一直坚持下去,进步肯定会显而易见。

2. 多看多想多归纳,优化思维的逻辑性。

首先,要有根据地想。平时不管在哪里,都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进行思考。透过细微的事情和环境的变化来揣测人的内心世界,是有根据的思考,而不是无中生有的空想、乱想。不用怕想错,对熟悉的人和事物,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接触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思考,这样,思考水平和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其次,要有条理地想。例如,做每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地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每当遇到问题时,要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这样,既有助于帮助自己处理好事情,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

第三,要“聚合”起来想,即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高三作文 篇4

黑色的建筑,地上布满了碎石子,这里已经看不到当年的血流成河,横尸遍野。但是,你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些亡灵依在。他们不带有仇恨,就这样默默的安静的躺在地下。

参观者一同进入建筑内部,黑暗包围了我们,还有浓浓的祭奠,追忆。此刻,时间似乎回流,那些惊骇的一幕幕场景都通过影视,图像,物品呈现在我们面前,触及每个人的内心。

众多图片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张是一个青年跪在地上,面无表情,身后的日军举着刀。这张图片的下一秒我不敢想象,最让我觉得痛楚的是这位青年只是用来给一只战死的日本军马当祭品。

还有两个日寇进行杀人比赛,他们都杀了一百多个人,黑白照片上的他们面带笑意,此刻的他们毫无人性可言,是恶魔。不知他们杀人的时候有没有料想到他们侵略的人民会赢得战争的胜利?他们的行为最终也遭到了惩罚?

时光交错,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体会当年的痛。这是中华子女无法忘记的历史。正如当年在中国的德国人拉贝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确凿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的惨案是人类史上的一场浩劫,但是当今日本还有众多人以及右翼不愿承认历史。南京大屠杀馆摆放着血的证据。参观的后半段,是幸存者的回忆,还有多名当年参加战争的日本人的回忆。这些都是对历史的申诉,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所经历,所作为的一种深刻反思。

走到纪念馆的二楼,摆放着遇难者的名字。很高很高。他们是有名有姓的,还有更多遇难的人,他们被焚烧,被水溺,被注射细菌……卖糖果的孩童,怀有身孕的妇女,在家煮饭的老奶奶,一个个无辜的百姓,他们的名字被血水抹去,消失于历史。但是,300000多万的遇难者,如何才能让他们死得瞑目?日本右翼你们承认历史是对他们的一种慰藉,但是你们非但没有承认,还总是篡改教科书,你们这么做,是对一个民族甚至是人类的一种无视,只能显示出你们在历史面前的懦弱。

不过,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愿意相信这段历史。与我一同参观的有几个日本人,他们轻声地用日语交流着,我不知道他们说什么,但是他们的表情同我们一样,沉痛,震惊。还有一个金发的小男孩看得特别仔细,他的父母也在不远处参观着。

参观最后,是祭奠,还有以和平为主题的展览。一只只和平鸽代表着我们中华子女的一份期待,不论过去怎么样,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和平。我想,这也是遇难者身前的遗愿。但是,这段血的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忘。它让我们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它让我们有勇气去迎接未来的风风雨雨。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篇5

记得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看过这样一短片子。一批百姓被推入土坑活埋,惨叫的使中国老百姓,杀人的是日本天皇军,凑热闹的是中国同胞,准备下批活埋的中国同胞,还夹杂着幸灾乐祸的笑声。。。。。。就在这样的情况下,30万人民一批接一批的被侵略军杀死。。。。。。“这不是真的.!”我当时会想。“我的同胞就这样的思想?!”鲁迅会想。“一群卑贱低下的民族!”日本学生会想。

30十万民众,竟打不过一小团日本侵略军。没有一根棍一把刀指着侵略军的鼻子,说:“滚回你们老家去!!”日本真幸运,没有遇到像南斯拉夫一样的人民。

不久前曾看过有一位同学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件,内容是这样的:一日本青年在酒吧调戏殴打中国女名星,被打的是中国女明星,庆祝的是日本青年,若无其事喝酒的是中国同胞,道歉的是酒吧老板。这一事件我虽不知何时发生,担却与南京大屠杀多么相似啊。在中国的国土,受伤害的是中国人,伤人的是日本人,无动于衷的还是中国人。事隔半世纪后,又历史重演。麻木,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么?日本就这样才欺负我们中国的。

我有一个人生中最大的耻辱。在我六年级时,我和我一个GOOD FRIENG去上辅导班,有一次,我那朋友与别的同学打架,我居然还在那若无其事的看书。

不知在哪有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中国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篇6

上午,上海市一片安宁,日本鬼子还没来,到了下午3点左右,空袭警报突然响了起来。,许多人惊惶失措地冲出房子,街上黑压压的一片,直涌火车南站。瞬间,火车南站一片人山人海,把车站挤得水泄不通。不一会儿,天空上方出现了12个小黑点,越来越近,原来是日本轰炸机!人们哭的哭,喊的喊,一片慌乱。老鹰似的轰炸机投下了几枚死亡的导弹,又钻进了灰色的云层。一会儿,轰炸机又冲了出来,那发动机的轰鸣声令人心惊胆战。轰炸机不停向火车南站狂轰乱炸,还来了一次扫射,才满意地离开了。火车站霎那间成了一片废虚,燃起了熊熊大火。原先是人山人海,现在却寥寥无几。车站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随处可见分开的手、头、腿……幸存者有的呜咽着,有的放声痛哭,还有大喊着:“妈妈——”,一个一两岁的婴儿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一脸的茫然。

在这里,我想告诉全中国的青少年儿童:“国耻不可忘啊!虽然中国已经解放了,但是我们长大一定要报效国家!“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篇7

中德合拍电影《拉贝日记》日前爆出可能放弃日本市场的消息。由于该片从国际视角出发正面表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因而在日本遭到全面禁映。日本几家著名的国际发行商都已拒绝看片。在片中扮演战犯朝香宫鸠彦的日本著名影星香川照之也遭到日本国内舆论的质问和批评。在《拉贝日记》中, 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首次以国际见证者的视角得到表现, 因而影片从开拍之初就成了日本影坛“不能说的秘密”, 业界人士更透露日本对所有“南京”题材的电影都一律封杀。而片中的朝香宫鸠彦亲王是当时日本裕仁天皇的叔叔, 对南京大屠杀负有重大责任, 战后因皇族身份免遭送上军事法庭。这样一个十分敏感的角色由香川照之这样的日本顶级明星扮演令相当多的日本右翼人士不快。早在柏林电影节时香川照之就表示, 在柏林当地的首映将是他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电影, 因为“回到日本就不可能看到了”。对于日本国内的压力, 香川照之表示:“这个角色虽然会招致很多人的批评, 但我用我的生命去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 是有意义的。在日本, 南京题材的电影不能上映, 日本人也不会拍这样的影片。但我希望这部电影能消除一点中国人的痛苦。这是日本人不能阻止的。”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篇8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文题解读】

题目中的“想一想”是关键,可以理解为思考、探究,也可以理解为在行动之前的慎重,用心琢磨,甚至可以是一种追忆。题目中的“让我”则需要用第一人称来写。但在写的过程中,应侧重于自我感受,重点写想的过程、想的内容与独特的内心体验。“想一想”的对象并不明确,可见选材的空间很广阔,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有值得“想一想”的地方。从整个文题来看,可以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时要力求写出真情实感,要有细节描写、场景刻画等;可以写成散文,但语言要精美,要写出浓厚的文化意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可以写“我”参加航模大赛时,深入思考,熬夜编程,获得胜利的故事来表现思的重要。可以写好友送“我”一个特别的礼物,在“我”的探究中,揭示出礼物背后凝聚的深意;可以写与家人发生冲突、误解,经过自己的用心体悟,感受到亲情无价,亲情永恒;还可以创新思维,通过虚构故事,揭示“让我想一想”应是思考之后的决断,而不是成为优柔寡断、无计可施的托辞等。

在考场上,那些紧扣题意,侧重想的过程和内容,选材新颖,叙事曲折生动的文章颇受青睐。那些只是在开头结尾处,硬贴上“让我想一想”之类的标签,那些大段大段的引用故事,没有自己的经历,缺少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认识,文体不明、思维混乱的文章很难进入二类卷的行列。

【考场佳作一】

让我想一想

◎南京一考生

旷野上,人烟稀少。阳光静谧,岁月安好。

我静静地走在乡村齐膝的杂草中,轻轻呼吸着清晨的空气,丝丝潮湿,格外清香,思绪也格外纷杂。

我的目光凝聚在了那株并不起眼的草茎上,上面分明有一滴如同明镜般的小水珠,我轻轻俯下身子,悄悄地在一旁瞧着,它并不大,如同小拇指指甲盖般,圆滚透明,透过凸面的一层膜,甚至瞧见了草茎上翠绿的颜色,仿佛经过折射后,这绿有些神秘,有些清远。

我想要把这露珠带回家,便有些粗鲁地伸出手来,“咣”地一下,如同镜面破碎般,露珠破裂成了水滴,轻轻向四方流淌,我的心里满是惆怅。

让我想一想,这本来欢愉的心情怎又愁云满布了呢?大自然的空旷,让我的思绪不断地分开合拢。终于,我轻轻一笑。

这惆怅的心情真是无知哟。大自然中的每件事物,大至浩瀚宇宙,小至尘土中的一粒沙,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它们和谐而有序地生活在一起的缘由,便在于它们不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一份东西,而是“各司其职”,本分地做好自己。这露水本只有在自然中才有它的轻盈美丽,倘使我拿了,禁锢了它,那它便不是它了,因为少了自然的陪衬,光彩又剩多少?世间万物平衡的规律是怎样的微妙而神奇啊!

我又看见了一滴露水在阳光下轻轻地散发亮洁的光芒,这次我不再肆意地破坏,而是心境愉悦地欣赏它的美。就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或许,大自然的万物都是如此,远远地欣赏胜过自私地占有。

心里仿佛多了份不知名的情感,以至于心灵的空间仿佛扩大了许多,瞧见身旁的自然也更多些亲近,更多些敬畏。

繁世当中,人情世故的纠扰,繁文缛节的圈套,步走如飞的节奏遏制我们去思考,去感悟,去体味,于是,我们有了烦恼。但当让我们想一想后,许多正确的观念会替我们选择、判断,那善良的人性会与我们进行灵魂的交谈。

想一想,天更蓝了,草更绿了,心更开阔了。

【评点】

描写细腻,对比鲜明。小作者先把自己放置在清晨的大自然中,选取了不起眼的草茎上的露珠,然后展开细致描写,为下文的思考做了有力的铺垫,另外,小作者还写了没有遭到破坏的露珠在大自然中的美丽,与被自己的破坏的露珠形成对比,使自己的感悟更加鲜明突出。

视角新颖,感悟深刻。 草茎上的露珠被破坏后,小作者联想到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的一块天地,万物之间的平衡规律微妙而神奇。这种思考的角度十分独特。此外,在文章的结尾处还联系到世俗生活中人们由于缺少“想一想”而产生的烦恼,真可谓感悟深刻,立意高远。

【考场佳作二】

让我想一想

◎南京一考生

“让我想一想”应是思考之后立刻做出决断,而不应成为优柔寡断、无计可施的托辞。

——题记

门外,烟尘斗乱,火焰的零星还在四处飘荡,地上一片血肉模糊,我环顾四周,兵士竟皆老弱之辈,都在用怨恨的目光对着我,呜咽,咆哮。“唉!”我叹了口气……

一个月前,春暖花开,落英缤纷,我坐在大位上,殿下百官皆跪下,为首的老官泪流满面,“将军,臣夜观天象,西南帝星灿烂,而洛阳方向光芒殆尽,这是天要将军即大位啊!请将军恩准!”“不可!”主簿阁象站了出来,“将军万万不可,献帝犹在,不可行二帝荒唐之事啊!”“哦!”我语绝,“让我想一想。”我犹豫了。

三天后,我一直没有做出决断,在一帮老臣的再三“劝说”中,我终于“屈服”了,站在厅堂上说:“吾袁姓初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云,所以,我意已决,违令者,斩!”百官欢呼,唯有阁象微微叹息。

“皇上,曹操以几十万大军,会合刘备、孙策,来讨伐我们了,现在就在寿春城下!”我瘫坐在龙椅上。“皇上,要不要撤军,我等护皇上渡淮。”“唉,让我想一想!”我又犹豫了。

“皇上,曹操攻进来了,快撤啊!”我仓皇跳起,只拿了长剑和玉玺,骑上宝马,飞奔而去。

“皇上,刘备的人马已将记灵、陈兰等将军打败了,他们殉国了!”我连忙逃到一座庙里。“皇上,下面该如何啊!”身边的臣子问道。“让我想一想!退下!”我捂着头,颓然地瘫坐在地上。

我不知道历史会怎么评价我,说我“篡国逆天”“伪帝”“无作为”“吃喝玩乐”,我认了,谁让我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呢!

“皇上,外面来了一位将军!”我抬起头。来者身披白袍,说:“我是赵子龙,我家主公有书相赠!”说罢,递一张纸给我,我满腹狐疑,打开一看,“备闻将军乃一方诸侯,今日兵败,若擒之许都,令将军脸上无光,盼君自裁,不辱名节。”我流下了两行清泪,捧着玉玺,欲言又止,将它慢慢放到旁边,慢慢地拔出长剑,剑光犀利寒冷,我呆呆地陷入了沉思:曾经的优柔寡断,让我行了荒唐之事,成为众矢之的;曾经的无计可施,误了东山再起的大好时光。我生性犹豫,历史不能容我,只能让我消失,我擦了一下眼睛,眼中满是坚定,我造成了生灵涂炭,今日,一切都将结束。

门外,柳絮纷飞,桃花瓣随风飘落……

【评点】

构思独特,见解不凡。小作者熟稔《新三国》中的故事情节,巧妙变换角度,化身为“袁术”这一人物形象,构思独特新颖。在立意时,从题目的整体出发,揭示出“让我想一想”应是思考之后立刻做出决断,而不应成为优柔寡断、无计可施的托辞”的哲理,可谓见解不凡。

一语串珠,描写细腻。文章以“让我想一想”这个短语作为线索,串起事件的几个场景,形散神聚。此外,善于描写人物,尤其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人物虽优柔寡断、缺乏谋略但能及时醒悟的一面,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血肉丰满的“袁术”的形象。同时,词句考究,文化气息浓郁。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篇9

南京大屠杀的这一天,是一个刀光血影,血河成的日子。凶残的日本士兵将我国南京诚里的30多万同胞杀死,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实行了杀光,烧光,枪光的三光政策。这样凶残的野醒行为使多少幸存者痛失了亲人,痛失了美好的家园呀!这样铁的罪证不知有多少个。下面我来讲一个记者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看到的真实情景吧!

在日军攻打南京城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向火车站走去,企图坐上火车走。人们正在登车上时,突然,前方出现了5架日军的飞机“隆隆”的朝这边飞过来。只听见几声爆炸声后,眼前出现的情景让人掺不赌,房屋都倒塌了,有的人被炸得满天飞,街道上血留流河。许多人都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读后感《《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作文500字》。在血泊中有一个幸存的三岁小孩,刚学会说话,就失去了亲人,他坐在有血泊中,声音嘶哑的喊“妈妈,爸爸”。

在这样的一天里,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亲人。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庭。

少年朋友们,让我永远记住12月13日这一天,让我们永远记住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无法偿还的血债吧!我们新一代要热爱和平,让世界和谐美好

参观南京总统府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篇10

上午,我和爸爸匆匆地吃完早饭,便乘坐公交车来到了南京总统府。说起这个总统府,距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明朝初年,这里曾是汉王府和归德侯府。在清朝时期这里变成总督府。19__年1月,这里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__年这里成了讨袁总司令部。到了1946年这里又变成了国民政府。在19__年到1946年这33年里这里曾经是十余个不同的机构。这个总统府可真是“变化多端”呀。

站在总统府的门楼,抬头一看,整个门楼都是灰色的。只有门楼上边的中间有三个金色的大字:总统府。在字的下面一扇大门,大门两边则有两个小一点的门,一个是入口,一个是出口。进了总统府,我一眼就看到了大堂,走进去看看,可惜都在装修,没什么可看的。于是我们穿过走廊,来到了二堂。这时我看见了在二堂的大门旁边有一个小展厅,我走了进去,一眼就看见了屏风后面的一个大模型,仔细一看原来是朝天宫的模型呀,真好玩!穿过展厅,我们便来到了一个小院里,在院子的后面有一个小屋子,在屋子里面的最上面有一块扁额,上面有四个字:人间天国。我想这附近的几栋房子大概是洪秀全率领太平军的时候建地吧。穿过这几栋房子我们便来到了东湖复园。在这里我看见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可真小,直径大概只有两分米左右,真不知道以前的人打水,木桶是怎样放下去。穿过东湖一直向前走了没多久,我们来到了一个水池旁。往里一看,有十几条很大的金鱼,缠在一起嬉戏,不时还溅起一些水花,真可爱。我们向前又走了一会儿便来到了总统府办公楼前,这栋楼外面都是黄色和棕色的。数一数有五六层呢,我拉着爸爸跑了进去。没走一会儿,我们便看见了一部电梯,听旁边的导游说这可是中国的第一部电梯。尽管电梯每三个月就修一次,但游客仍不能进去,真可惜要不然我真想乘着它在办公楼里各个楼层转悠。在三楼的尽头,我发现了蒋介石的办公室,仔细看看,跟普通的办公室也差不多嘛。

转遍了办公楼,我便离开了总统府。说实话,总统府真有趣,下次来南京,我还要来参观总统府。

南京大屠杀的人性解读 篇11

今年7月7日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的纪念日,国内文化界和影视界除了几部悬在半空、尚未顺产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之外,少有纪念的举动。而美国导演比尔·古登塔格、丹·斯塔曼联袂推出的纪录影片《南京》,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登陆中国影院,用沉重的血色影像与鲜明的西方视角,顿然刺痛了许多国人的心。

血腥背后的人性光辉

西方视角的《南京》能够摄制完成并且在中国上映,反映了日本战争暴行作为世界历史案例的不同读解方式,其实这并非坏事。长期以来,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秉持的基本立场,是声泪俱下的控诉与义愤填膺的声讨。表现这一屠城悲剧的中国影视作品,如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也都通过血泪斑斑的镜头语言,反复强化了这样的道德立意:日本战争发动者罪孽深重,必须向中国人民谢罪。

即便是创作于近年的电影《东京审判》,虽然主创者在演员选择、台词设计和作品样式上都强调了国际化趋向,并以一定篇幅再现了作为东京审判焦点的南京大屠杀段落,但倾向性明显的民族情感仍然超越了对审判过程的客观呈现,反而弱化了这部影片的真实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作者对主观情感的节制,体现我们在70年后反思历史伤痛时所彰显的普世价值和理性,是中国电影人突破“抗日题材”电影瓶颈的要害所在。

不同于《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传统西方战争题材影片,《南京》更注重原始的真实。作为纪录电影,它的价值,除了影片的创作者们搜集并呈现在银幕上一批新影像素材,更为确凿地证实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情况之外,两位美国导演还邀请演员来扮演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中国难民的西方人士:如德国人约翰·拉贝、美国人明妮·魏特琳等,以一种更为人性化和戏剧化的方式,让这部原本沉重、血腥的纪录片更易为普通观众所接受。相比于中国纪录片在作品形态上的粗糙和单调,曾经荣获过奥斯卡奖的导演古登塔格和斯塔曼的确有更丰富的叙事经验与表现手段。

作者并不讳言《南京》的西方视角,在导演与中国观众的交流现场,他们多次表示这部作品是站在欧美文化界的立场上进行的观照与反思,更多强调国际安全区创立者的西方背景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虽有观影者感喟《南京》因此而“温和陈腐,隔靴搔痒”,不足以震撼国内观众的内心世界,但若因这部影片着重于欧美人士主导的“世纪救援”,而对美国人的“救世主心态”心存不悦,便未免有些狭隘民族主义的过激心态。

其实,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从任何角度切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剖面,都是对人类良知作出的有益努力;更何况这部纪录片将这段恐怖时期的人性光辉,将那22名国际友人(在本片问世之前,有多少人能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与事迹呢)的义举,第一次表现得如此真实而详细,即便单从这一贡献来说,《南京》不失其作为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历史价值。

一个女性的历史良知与力量

谈及《南京》,便不得不提到已经过世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影片末尾,也注出向《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作者张纯如致敬。

10年前,不到30岁的张纯如在美国出版了纪实性历史作品《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欧美主流社会首次了解到1937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战争暴行。她短暂的生命历程融入了强烈的历史使命,以至于张纯如的名字与“南京大屠杀”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全世界正义人士反抗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真相良知的象征。

《南京大屠杀》一书风靡美国之后,不但被美国历史频道改编为同名纪录片,在世界各地全面播映,还成为不多的同类题材文字及影视作品的重要参考文献。美国作家詹姆斯-布莱德利说到,他的关于美日硫磺岛战役的处女作《我们父辈的旗帜》多番投稿无门的时候,是张纯如的来信给了他继续写作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父辈的旗帜》出版之后,不但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同名电影,也成为2006年度美国电影代表作。布莱德利的第二部作品:讲述日军残杀甚至吃掉美军战俘的《飞行员:勇敢的真实故事》,在开篇便感谢张纯如为他提供了这本著作的关键线索。

张纯如的作品同样鼓舞了一位名为朗恩·约瑟夫的美国心理医生,他拍摄了另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梦魇》(Nanking Nightmare)。自费完成这部影片的朗恩·约瑟夫甚至鼓励盗版商复制和销售他的作品,还将《南京梦魇》上传到互联网上,任由他人自由下载,只为让这段真实的历史能够被更多人所知悉。

美国在线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说,2005年,他偶然在《纽约时报》看到配有张纯如照片的讣告,当他将这份报纸扔进字纸篓之后,却总感到张纯如的双眼在默默地注视着他。莱昂西斯随即阅读了《南京大屠杀》以及由张纯如带到美国出版的《拉贝日记》,由此决定自费200万美金,邀请著名导演拍摄这部血迹斑驳的历史纪录片。

《南京》上映前后,日本政府首脑与右翼势力多次否认战争期间慰安妇的存在,甚至在美国主流媒体登广告宣称“慰安妇问题是历史谎言”。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则在6月26日通过了谴责日本政府的慰安妇问题议案,首次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美国政界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批判态度。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 篇12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有别于以往的抗日电影, 最大的不同是其叙述视角。它不再是一方对一方的控诉, 或者一方对一方的凶残, 而是设置一个相对客观和平等的舞台使之对话, 从而使作品主题突破民族意识的既往窠臼, 从人性终极关怀角度, 泣述战争之于人类的苦难真相。这一点, 无可厚非。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载体, 历史真实透视出来的信息尤其丰富, 有显在的、潜在的, 有主流的、非主流的, 创作者的选择只要历史与艺术二者有机统一即可。一件历史材料, 当下写、百年之后写, 千年之后写, 随着主体的变迁而进入客体式艺术解读, 对其内涵的探寻总是有所不同的。

陆川在影片中采取多点叙述的方式。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故事, 普通士兵、国际友人、普通民众甚至日本军人都成为血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以时间为轴线, 娓娓道来, 过程中, 常常用血来染红衣服、土壤、以及历史的天空, 是血让每段故事情节戛然而止。这种强烈有力的主体性, 加深了悲剧的力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让日本士兵角川作为贯穿全剧的人物, 这, 有点像罪犯在警官面前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全过程, 影片透过其视线, 让观众看到南京这座活城如何在三天时间内沦为死城。一方面, 影片真实地表现角川和他的队友们怎样心狠手辣, 肆意而残暴地进行杀戮行为;另一方面, 影片不回避角川者流在面对抵抗者抱头鼠窜时, 他们也想家, 甚至有对战争的困惑, 于是, 被还原成人的日本士兵不再是凶神恶煞的形象, 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的残酷性, 在其特定时域, 人类最丑恶一面的集体张显, 将使道德显得无能为力。角川的反省甚至自杀的自我救赎之路, 似乎也让观众明白了这一点。

德国佛罗瑞·加仑伯格导演的电影《拉贝日记》取材于拉贝战时撰写的《拉贝日记》, 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 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影片从亲历者角度叙述了“南京大屠杀”始末, 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较为完整的史料艺术。曾经对纳粹主义深信不疑的拉贝, 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他与同仁组建“国际安全区”, 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的生命。作为日记体裁的叙述, 就必然有其视角的内在性, 即第三人称的视角 (1) 。由于拉贝德国籍纳粹党员的身份 (纳粹党法西斯分子是日本侵略军的盟友) , 更容易使显在的叙事者处于“他者”的地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主观感情色彩, 增加所述事实的客观公正性。这里的“他者”是一种与“我”对立的、异己的在者。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他者”形象虽然各具色彩, 但总体而言, 都有一些异族文化强势入侵本土文化的形象, 这也反证了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 因此, 我们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 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拉贝日记》正吻合了这种民族潜意识心理, 通过“此他者”来见证“彼他者”, 丰润了历史真实感和悲剧震撼力。当时, 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华分公司的经理,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 他留给中国人的形象将是帝国主义“他者”, 实际上, 当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建立国际安全区, 将纳粹国旗举为人性大旗时, 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的生命, 这一“他者”行为将是永生的, 尤其他留下的《拉贝日记》作为历史的见证, 更是永恒的。与《南京!南京》不同的还有, 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拉贝也不是“角川”式人物, 其悲剧力量来源于美与丑的较量, 它不同于《南京!南京!》通过黑白胶片风格和叙事突然断裂来加强审美陌生感, 而是以“他者”艺术视角使影片超出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升华到人性终极关怀的哲思境界, 因此, 《拉贝日记》更具悲剧史诗的性质。它用血与火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战争没有人类的凯旋门, 只有墓地和荒野。刚至极则碎, 柔至极则弱, 人类唯有自然和谐唯美,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即此。70多年来, 对人类所犯罪行的认识, 比较起来, 德国人似乎更懂得这个道理。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都采取了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因此, 两部影片都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展现本质的真实为己任, 在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之中, 用真实引发人们感受电影的审美魅力。在这方面, 两部影片虽然采取不同视角和叙事手段, 为了增强观众对其叙事内容的真实感, 都颇为用力。

《南京!南京》用细节刻画凸现真实感, 而且, 其细节大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对比关系。例如, 开头便是一场抗日士兵和日军的小巷狙击战, 打得很激烈, 而接下来花样百出的屠杀战俘却让一切陷入死寂;主动举手去给日军当慰安妇, 以换得难民营片刻“安定”的年轻女子与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 束手无策的残兵败将比照着;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 与苟且偷生叛国的唐秘书。影片中, 贪生怕死与舍生取义同在, 恰如其分地阐释了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人性极度压抑的时空里, 生或死只是千钧一发时刻的终极选择, 人性的高贵与卑微之间的差异也就在这一刹那被尽情放大, 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也暗合了那个年代国民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心理结构。这种潜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发掘出来, 应该说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拉贝日记》用细节勾画史实。南京大屠杀, 典型之一是“百人斩事件”, 对此, 《南京!南京!》中仅用一晃而过的头颅镜头, 使很多观众并没有特别去关注这一惨绝人寰的史实, 而在《拉贝日记》里, 却有很好的交代。拉贝的司机老张因得罪日军军官而被拖到一个隐蔽处砍了头, 拉贝循踪而去, 从木栅的缝隙里看到了被日军砍掉的堆如小山的中国人的头颅。又如, 日军疯狂轰炸南京, 拉贝急中生智, 将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铺展开来, 让西门子公司厂房内逃生的人都躲在党旗下面, 因为, 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是盟友, 日军飞机看见纳粹党旗就飞走了。这种显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表现出来, 凭借视听刺激使观众也能够获得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篇13

南京,一个有过辉煌有过伤心的古都。这里有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也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觉醒的号角声。

在地上边爬边哭的婴儿、妇女绝望的目光、遍地被砍死炸死或枪杀的尸体、被炸弹炸出来的血淋淋的伤口、刚被砍下头颅还喷着热血的人体、扔下炸弹后呼啸而过的飞机、站在俘虏前持刀比赛杀人的日军„„电影镜头将我们带回了七十年前的南京——那个在日军铁蹄和刺刀的蹂躏下化作废墟的六朝古都。这部电影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九三七年发生在中国南京震撼人心的故事。在数月的空袭和炮火之下,日军攻克了当时作为中国首都的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恐怖大屠杀,屠杀了我中国同胞30万人。在暴行持续的过程中,一些西方的传教士、教授、医生和商人自发组织了小团体,并在城市中建立了避难安全区,保护了近20万南京市民免遭日军杀害,这些西方人中,甚至还包括了来自德国的纳粹党党员,他们都成为这段历史的目击者。影片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人间地狱惨状,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南京大屠杀,而每一位中国同胞更应该看看,看看那个猪狗不如的民族是如何在我们的土地上恣意妄为、恶事做绝的 《南京大屠杀》为我们揭开了那段曾经苦难的记忆,时至今天,依旧是我们民族心中的一块伤疤,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们除了伤痛之后还有什么呢?是仇恨,还是骂声;是理解还是无奈。30多万的同胞啊,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就如同一个红色的炸弹炸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脏地带。机枪的滴答声,飞机的轰鸣声已经成为了过去,可是我的心依旧很痛很痛,痛恨日本畜生,更恨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可以,这群畜生凭什么敢这样。

夜里漆黑一片,黑夜让我安静下来。心里想到的很多很多的东西,可是更多的是什么东西让日本人敢于冒着早就不可磨灭的民族仇恨而举起屠刀,难道他们就不怕吗,他们就不怕百年之后中华民族强盛之后,大和民族将何去何从吗?这是我想的最多的东西。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一个老人这样说的。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有过苦难,有过骄傲,今天我华夏民族衰落了被你们这群畜生欺负我无话可说,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群人,你们一定会失败的,也许我看不到了,但是我的子孙一定会看到的,总有一天你们会知道今天做的事情会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是在为你们的子孙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仇恨,以后中华民族还会强大起来的,也许那天我们不会跟你们一样屠杀你们,但是不要忘记没有屠杀就不一定没有灾难。

是的那位老人说出了那一代热血分子的心声,为民族新生而慷慨赴死。我想日本人心中是害怕的,他们不是神他们也害怕百年之后,重生的中华民族会报复在他们的子孙身上,可是日本人依旧在南京举起了屠刀,残杀了30多万的同胞,泣血的南京城充满了灵魂的哀怨,当屠杀之后估计日本人就知道这段仇恨将无法化解,只有鲜血才可以覆灭华夏心中的怒火。我想过了,日本人下达屠杀令的时候估计也想到了这些,但是他们想到了那些我们没有想到的东西,那就是也许换回的利益是值得的,虽然他们失算了。我想日本大本营想到的是用屠杀,让中华民族在这把屠刀下颤抖,让中国人因为害怕死亡不敢反抗,臣服在他们的刀枪之下。我无法评价日本人策略的好坏,但是我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对中华民族研究的透彻性,他看准了中国一部分人的死血。

《南京大屠杀》让我们牢牢记住,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中国人民曾经遭受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和刻骨磨难,这种浩劫磨难将使无数华夏儿女即使漂泊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位卑未敢忘忧国”,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把那些发动战争的侵略分子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让历史的车轮踏着反人类的侵略者的尸体滚滚向前。日本人在上个世纪犯下的这场罪行,无疑是人类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可是日本到现在还不能正视这段历史,还在粉饰他们当初的侵略。抗日战争给中国人留下了一条深刻的教训,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努力建设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看罢电影,不禁掩息长叹,真是弱国无外交,国家不强大,在这个世界上势必任人宰割,根本谈不上发言权,国人的利益就更加不能保障。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篇14

《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大罪。一个就要当妈妈的女人, 那日本人都没有放过,用冰冷的刺刀插进孕妇的腹部,挑出一个还 没有出世的孩子,那小小的生病,还 没看见这绚烂多彩的世界,就走向死神,孕妇斯心裂肺的叫喊,却没有唤醒日本人的一点良知。

看着那一幕幕惊心触目的画面,望着那些血腥腥的场景,让我的心痛起来,仿佛我就是那些被日本鬼子惨杀的中国人民。也许有人会问当时的中国军队在哪里,其实依据当时我国的综合国力来看,简单的刀槍是无法抵抗炮火的,我们的军队是无力对抗日本军队的。难道落后注定要挨打吗?是的,就拿我那次我和妹妹抢电脑玩的事来说吧。

星期六的早晨,妹妹到我家来玩了,妈妈要出去买菜。我和妹妹没事干,于是我们就想出了一条鬼点子:玩电脑!可是谁先玩呢?我灵机一动想:我妹妹肯定没我跑得快,就谁先抢到谁先玩吧!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妹妹,妹妹也很赞同,“预备,开始!”呀,不好,我没注意跑时妹妹在我的前面!我后悔莫及的想。妹妹先抢到了电脑,真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呀!我只好让妹妹先玩,妹妹足足玩了一个小时,终于到我了,凳子还 没被暖热乎呢,门“咔嚓”一声响了,妈妈回来了,她看见我在玩电脑,就狠狠地训了我一顿。虽然我只比妹妹慢了一步,但妹妹却毫发无伤。真是落后要挨打呀!

击沉中国?南京大屠杀T恤? 篇15

是……中国。难怪这几天朋友圈都传疯了,号召大家不用苹果用华为。

那狮兄你再输入“灭掉”,看看联想词。

日本!大美帝这是卖队友的节奏?

所以啊,根本就不是苹果手机别有用心好么,有人出来辟谣了,说这只是一个算法问题。2016年3月,“阿根廷击沉中国渔船”事件出现之后,这一热点事件的出现,短时间内大量使用者在输入“击沉”之后输入了“中国”,从而使得智能系统把这个完全不合逻辑的组合推向了联想区。当这几天输入法“击沉事件”被发酵之后,“击沉中国”更是成为了一个大热之词,自然是系统智能推荐的第一匹配组合了。

狮兄这么淡定的人也差一点被煽动了。

最近这种乌龙太多了,还有日本那个大胃王女主播木下被抵制,说她穿南京大屠杀T恤吃菲律宾香蕉,我也是醉了。

还有人在淘宝抵制卖菲律宾芒果干的,店主应该也是黑人问号脸。话说,那个T恤长什么样子?

第一张图是木下,她身上穿的那个衣服就被说是印着南京大屠杀图案,第二张是T恤图案原图,这衣服其实是john holmstrom rose bud 20周年合作款。

就算不看原图,说是南京大屠杀也不对啊,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怎么着都是冬天吧,可是图片里看得出大家都是短袖,且还在沙滩上,不合逻辑啊。

所以说,群体情绪一上来理性就丢失了高地,最近还有人抵制肯德基,你们怎么不抵制互联网呢,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让我们一起拔掉网线,不拔不是中国人!

南京大屠杀之观后感 篇16

南京大屠杀—— 一段亿万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原谅的历史,一段全中国人民永远牢记的历史,一段日本人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耻辱史。今天,在C去学生会的组织下,观看了《南京,南京》。看到电影里面的血雨腥风,看到电影里面的每个暴力场面,听到电影里面那些中国人民一声声呻吟,使我的思想不禁回到了那个痛苦的年代,回到了那些中国人民坚持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光辉历史。看到电影里面的悲惨奴役史,加深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是我们看到了——贫穷只会落后挨打,如果不想被别人欺负,我们必须加强综合国力的提高,用新的思想和武器来保卫自己。

《南京,南京》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在1937年南京疯狂杀戮强奸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奴役。用一个日本军人的视野记录这段悲恸的历史,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尽管中国军人视死如归,无奈综合国力和日本相差太大,最后京门被攻陷,南京难民营内,拉贝被迫回德,姜老师奋力护明,日军索取百名女士,礼堂里,她们缓缓举起手,流泪向死亡和屈辱迈进…一幅幅痛苦的画面,一声声刺耳的呼喊,诠释着战争的残酷,诠释着日本人的残暴,以及日本人的毫无人道主义而已,他们简直是禽兽!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万里长江咆哮,声声是怒,却救不了天下战乱苍生苦;巍峨昆仑泣泪,滴滴成血,也哭不尽南京城里尘埃路。这就是事实!血一样的事实!在70年前的中国,70年前的南京!我们从来没想过,把这一切拍成电影,写成书籍,把民族带血的伤口一次次地撕裂给世界看;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要用你们的生命来抵清你们欠下的债。是的,我们曾经那样地善良,那么地宽容。甚至拒绝了你们战后赔偿金,并且希望能够和你们冰释前嫌,永不再战。

但是,请你们看看,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的教科书,用及其不负责的态度淡化了这场战争,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被轻描淡写地描绘成“南京事件”,侵略中国被讲成“帮助中国”。你们的首相高官,一年又一年,参拜靖国神社,那里供奉着当年侵略中国的甲级战犯,你们向他们鞠躬,为他们烧香,你们认为,这是你们大和民族的骄傲!那么我们呢,我们怎么向我们的前人交代,怎么向那些被你们集体屠杀、强奸、用作活体实验的几十万中国人交代?是的,我们爱好和平,诅咒战争,但是现在,再也不是慈禧太后那一句“谅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妥协软弱求来的“和平”。

南京的万人坑还在,累累白骨使我们不知姓名的亲人,无数的照片和影像是如山的铁证,见证你们的残忍和疯狂。这是我们的耻辱,但这更是你们的耻辱!我们输掉的是城市,而你们输掉的是人性!

看着这血淋淋的历史,让我们回忆起了昔日的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正视这段悲痛史,化悲痛为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尽管我们

观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篇17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的轰炸机群疯狂地轰炸了南京。此刻间,南京到处是火海,到处血流成河,到处是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随着低沉悲壮的话音,电影《南京大屠杀》落幕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的轰炸机群疯狂地轰炸了南京。此刻间,南京到处是火海,到处血流成河,到处是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当天下午,日本军的铁蹄踏进了南京城,他们像野兽一样窜进了总统府的屋顶时,我的心在嚎叫,我的血在沸腾,气愤得不由捏紧了小拳头,恨不得一拳把他们打倒在地。看到他们降下了青天白日旗,升起了狗皮膏药般的太阳旗,我真恨不得向那日本侵略军大吼一声:“这儿是我们的中国南京,不是你们的.日本东京,不是你们想来撒野就能来的地方!你们从哪儿来就滚到哪儿去吧!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日本鬼子一进南京,就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你看他们杀人的手段多残酷:他们用刺刀挑死连乳牙也没长全的婴儿;他们用火把一个老百姓装在麻袋里,扎紧绳子,浇上汽油烧;他们还集体枪杀,活埋等罪恶手段屠杀了三十多万中国同胞。这些杀人不眨眼的绘子手,一边杀人,一边装出“好人”的模样在无耻地宣扬;给你们最“民主”的待遇,给你们带来“繁荣昌盛”的春天。为了欺骗世界人民,他们千方百计想毁灭用鲜血写下的杀人罪证。这是一帮卑鄙无耻的团伙!这是一个罪恶的冬天!

经过八年抗战,我们赶走了野兽,迎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地走进新时代,走入新辉煌。你看:那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畅通全国;一辆辆款式新颖、造型别致的汽车、火车纵横交错;一艘艘绚丽多彩、安全可靠的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一位位辛勤劳作的老百姓携手共创祖国繁荣昌盛的明天!而这些现代幸福生活是哪儿来的呢?是靠一人创下的?不,不是!是靠亿亿万万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和世界友人建立的新中国。不知他们受过了多少苦、流过多少血、失去了多少亲人……前人的血泪告诫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是中国人就要铭记国耻,自强不息。今天的我不会做做一个没自息的人:要铭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铭记国耻;要铭记张海迪、黄继光、邱少云和陈嘉庚等这些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做贡献的人;要铭记学习,做一个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好学生。

德国人笔下的南京大屠杀 篇18

拉贝的记载 约翰·拉贝,德国商人,1909年来到中国,1937年他和一些西方人在南京设立了一个安全区,他被推举为安全区主席,在最危险的时刻为难民提供了一个躲避的场所。

1937年12月13日,拉贝等将1000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安排在司法部大楼里,日军将其中的400至500名强行拖走杀害。拉贝“被这种做法惊呆了”。第一次的震惊很快被长期的噩梦所取代——日军将一个中国兵绑在竹床上杀害后扔在拉贝居所附近一直没有埋葬,在其后6周中,这具尸体成了日军对拉贝的一个威胁性提示,告诉他12月13日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果然,12月17日,拉贝记述道:16日夜仅安全区就有约1000个女性被强奸;12月22日,拉贝记述道:在安全区的池塘里发现许多被枪杀的平民的尸体,其中一个池塘就有30具,他们大部分被反绑双手,有些人脖子上还挂着石块。下关发电厂的43名工人被押到江边枪杀,理由是该厂曾经是国营工厂。由于对下关至燕子矶一带的大屠杀并不知情,1月3日,拉贝诚实地记述到:有关6万中国人被俘或被杀的事,他并不知道,他担心有2000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和数千平民被杀,他祈祷:“但愿就这么多了。”

然而,1938年1月7日,他记述道,1个妇女因全家其余17个亲人被杀,恍恍惚惚地在街上疯跑,另一个妇女的父母和3个孩子被杀,她用最后的钱买了棺木,日本人抢走棺木,并给出理由说:中国人不必被收殓。1月25日,他记述道,一个中国人给日本人干了一天的活疲惫地回到家中,妻子端上几碗稀饭,全家6口就指望着这顿饭,一个日本兵过来,在碗里撒了一泡尿,扬长而去。2月7日,拉贝等在西康路附近的两个水塘里捞出124具中国人尸体,都被日本人用铁丝反绑了双手,他们先被机枪扫射,后被浇上汽油焚烧,因为要节约汽油,日军将他们烧得半焦后扔进了水塘。

罗森的记载 12月21日,罗森乘坐英国军舰前往上海,经过下关时,罗森“除了见到严重的破坏情况外,还见到了好多堆尸体——尸体穿的都是平民衣服”。

妇女遭受的苦难是最令罗森痛苦的:“不断有妇女被送进美国教会医院,直至昨天还是这种情况。这些妇女身心受到严重损伤,她们先是遭受轮奸,然后不是被刺刀杀害就是被其他物件打伤。一位妇女的颈部被割开一半,这位不幸的妇女还活着,使威尔逊医生也感到吃惊。一位孕妇腹部被刺一刀,腹中的胎儿被刺死。送进医院的还有许多被奸污的幼女,她们当中有一个先后被20人轮奸。每晚都有日本兵冲进设在金陵大学院内的难民营,他们不是把妇女拖走奸污,就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包括当着家属的面满足他们的罪恶性欲。”

1937年12月18日到20日,罗森在英国军舰“蜜蜂”号上避难,“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海军少将近藤对英国海军上将(按:应为少将)霍尔特说,南京下游的大扬子岛(按:应指八卦洲)上还有3万中国部队,必须‘清除’掉。这种‘清除’或许像日本人说的‘肃清’,就是杀害已毫无防卫能力的敌人,是违反战争人道的最高原则的。除了用机枪大批杀害外,还采用了其他特殊的杀人方式,如在人体上浇汽油,然后点上火。”事实上,从下关到燕子矶的长江沿岸,正是日军屠杀国民党徒手官兵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相当数量的遇难者无法精确统计的原因。罗森对八卦洲屠杀的记载,补充了这方面的资料。

陶德曼的记载 日军一旦激怒起来就会做出比其他国民残酷得多的事情。我想起了我任东京(德国)大使馆参事官时发生的事情。那是关东大地震之后不久的事。为了杀害一个社会主义者领袖的家人,日军军官给他们家年幼的孩子们甜东西吃,在孩子们正沉浸在得到东西的喜悦中时,军官从身后用绳子把他们绞死了。这种亚洲式的残暴性在中国人民面前完全暴露出来了。在南京,很多平民被枪杀,包括欧洲人的住宅在内的房屋遭到了掠夺,中国女性遭到了强奸。据美国大使说,仅仅从美国传教士们的家里就有13名中国女性被日军部队强行带走,对欧洲人住宅的掠夺现在仍在持续着。

同样,陶德曼也注意到了大屠杀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中国觉醒了。日军使埋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之前没有发觉的爱国主义萌芽了。日军试图树立独立政府的所有尝试,只产生出一种在日军的刺刀下才会存在的虚像。”

这一发现,在美国人士的观察中得到印证,《视野》记述道:“即使押往屠场的最后一刻,这些中国人脸上都流露着蔑视与反抗的神色,这也是我可以提供的最大的明证:中国终于成为我们西方人理解的‘爱国’民族。”

上一篇:优秀学生干部自我总结下一篇:深情的古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