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答题技巧

2024-10-01

历史高考答题技巧(精选12篇)

历史高考答题技巧 篇1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大全

1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公式

1、历史背景

(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 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 如“鸦p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p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p私运和中国的禁烟运 动”讲的是鸦p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p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p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 《黄埔条约》”讲的是鸦p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p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p战争的影 响。

1、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历史高考答题技巧 篇2

简答题, 顾名思义, 答案要简明扼要, 问什么答什么, 不必作过多的扩展。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发表我的一管之见, 以抛砖引玉。

一、为何类简答题

做这种题型要注意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 二是意义。回答原因可从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危害性等角度思考;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由经济到政治、由文化到哲学等角度来综合作答。

如: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社会地位,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按劳分配的基础知识, 通过此题让学生知道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及其确立的原因。

答案: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一, 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必然性)

第二,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可能性)

第三,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现实性)

第四,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必要性)

第五,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意义)

二、辨析类简答题

辨析类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错对混杂, 尽管是简答题, 却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 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 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 并且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 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

第二, 回归教材, 确定答案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设问, 从中找出其理论依据, 即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 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 对每一层意思一一进行分析, 对的讲理由, 错的讲原因, 分析要事理交融, 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三、归纳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 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是同方面的, 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 此题型由材料到观点, 即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一般是我们学过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 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 在此基础上, 通过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确定答题方向。

第三, 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的一致性。在表述观点时注意与材料相结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如:国有资产规模扩大, 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 去年全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行业的资产达到11.4万亿, 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3.3%, 该比重比2006年的33.6%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邮电、通信等五大行业的资产为7.1万亿元, 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3.3%, 比2006年27.3%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现象?

解析:解答本题要遵循以下顺序, 首先, 审设问, 明确要求。本题是要求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次, 审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国有资产规模扩大, 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体现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次, 回扣课本, 联系基础知识组织答案, 需要运用课本中关于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最后, 要做到规范化答题, 即“答案要点化, 要点层次化, 层次段落化, 段落序号化, 规范日常化, 语言科学化, 书写认真化”。

答案:第一, 材料反映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第二,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材料中基础行业的国有资产在全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充分说明了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启示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首先要考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点, 再根据材料回扣原理, 看材料体现了哪个原理结论或知识点, 答题时可从坚持什么 (正确的) 、反对什么 (错误的) 、避免什么 (失误的) 、注意什么 (经验教训) 、做些什么 (国家、集体、个人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学校、社会家庭) 等角度考虑, 这种题型比前面几种要深刻一些, 透彻一些,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否则就不是启发。

例如:小王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几位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下棋。他想, 要是老人们有一个安定的交流、娱乐场所就好了。于是, 他给居委会主任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居委会对此非常重视, 经过多方努力, 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 谈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分析:紧扣原理“民主管理”, 结合材料。

答案:第一, 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小王的做法, 正是积极尝试民主管理的做法。

第二, 通过参与民主管理, 我们可以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第三, 青年学生即将步入成年,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 我们能获得很多机会,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大胆尝试民主管理的活动。

当然, 简答题还有很多题型, 但不管哪种题型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把握命题材料, 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 分析说明考能力”, 其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第二, 明确答题范围, 折射教材内容。

第三, 理清思路, 列出提纲。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3

审题四步骤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认真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组织要点。具体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例如:“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这是一道叙述分析类型的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这是试题的重点。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此题从原因上分析有远因、有近因、有根源;时间跨度为1919~1939年;内容分析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20年代的国际关系、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等五项。

第三步,审重点。就是分析试题的设问指向。试题所问的方式、角度、侧重点不同,回答的重点也不同。例如:“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和“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前者的重点在于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出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这种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围绕着矛盾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引起战争危机等。后者的重点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等。

第四步,审字词。就是从语法修饰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试题的中心词,然后再找出哪些是修辞或补充中心词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特别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地域范围、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的带限制性的关键词。例如:“结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三次起义,分别说明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这道论述题要求考生以具体的史实论述人民群众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结合”就是要用具体事实,即三次起义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来论述;“分析”就是要把三次起义分开说明。审题要冷静、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梳理知识,抓住要点,然后精心作答,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点不可少

在动笔答题时,考生心里要清楚答题的格式和得分要点。具体来说,书写一定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语言要通顺、平实、准确;格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出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尽管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得分点,但历史主观题的得分点分布有较强的规律性,下面的规律需要考生掌握:

1. “历史背景”的范围通常包括国内和国际,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而经济背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内容;政治背景包括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环节;文化背景包括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要点。

2. “历史条件”的分析,与历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 “事件原因”要从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包括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要点。答题时,可依据“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思路依次叙述。直接原因即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即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等)、 主观需要等。三层原因层层递进,相互联系渗透。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 “矛盾分析”主要涉及的项目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等。

思路要理顺

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考生要制订答题策略,理顺思路,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近几年历史高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比较式问答题

比较式问答题包括外显比较和内隐比较两类。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试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回答。答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属于历史人物类型的要列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制度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类型的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2.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3. 分析经济特征

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第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基本特征;第二,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三,揭示特征时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4. 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的支持点。再次,可以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最后,论述要全面,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还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5. 某失败事件“说明了什么”

回答某某事件“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考生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某某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意义;其次,该事件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最后,该事件的失败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要说明该事件的政治或经济诉求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6.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再次,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编辑:陈彤】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篇4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选择题在高考历史中占比较大,却往往又是最让同学们头疼的,特别是在经过筛选后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更是苦不堪言。然而,Get了下面这些小技巧,你就能与选择题轻松过招啦~

技巧

1.掌握史实

2.理性审题、形成技巧

3.总结思考,错题归因、效率提高

切忌

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思维不全,错误连连

3.技巧不熟,跌跌撞撞

4.心态不稳,前功尽弃

文字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和分析有效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解题技巧】

1.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

3.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 注意:浓缩材料找大意,找出句子主谓宾。

例:(·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图表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形成活跃的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

1.“三看”

①看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表格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解题技巧】

1.“四审”: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2.对被选项要“三判”:

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

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①是要以图补文

②是要以文补图;

二、主观题答题技巧

所谓主观题,是指除选择题外必须用文字表述的试题,它包括材料题和问答题,是影响同学们文综成绩的主要因素。那么主观题要如何答,才能拿高分呢?

读题要仔细

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因此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引言(题引)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2遍以上,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材料内容划分层次,并简单概括各层次的中心。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审题有技巧

1.审题目类型

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和综合题。

2.审限定条件

题目的限定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人物、设问角度等。

3.审求答题内容

这些内容通常是原因、影响、异同点、特点、性质、结局、意义之类。

4.审能力要求

试题考查我什么能力?是识记?理解?还是应用?题目的要求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5.审题目分值

一个2分的求答项,就不需要用很多话来回答。

答题要规范

1.字迹端正,文句通顺,杜绝错别字。

2、形式上要“三化”

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序号化(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3.点多而全,结构严谨,回答直接,使用专业词句。

一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做到紧扣题意,有问有答;

二要讲究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三要有正面的回答,也要有一二句话的小结。力争内容完整是解题的重中之重。

例:以历史原因的分析为例,总结中国古代史上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3)民族关系:民族友好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

4)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按此思路和技巧,可得出中国古代史上任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历史条件。

高考历史改革答题技巧 篇5

杜秋凤说,按照往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卷Ⅰ的历史命题情况,今年命题趋势与去年相比不会有大变化。立意上,将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会稳中有变,稳中求新。考生要仔细研读考纲,从题干、设问、答案着手,领会命题意图,把握高考导向。

此外,考生还要回归教材,固本消盲。根据课本目录厘清主干知识体系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及时反思自己的知识盲点和解题方法的误区。

杜秋凤建议,考生要学会“三看”:一看考过试卷的错题;二看感到不熟、理解不透的章节知识;三是看文物图片、数据、表格、地图及注释,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只要将知识盲点扫清了,并注意审题,考生自然就找到了高考成绩的增长点。

关注热点,综合分析

关注现实、情境立意是历史高考的常见模式。除人文主义、民生问题、经济转型等备考专题外,考生还要关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丝绸之路与全球化”等热点问题,并结合教材阐述其背后的实质及原因。

杜秋凤说,真题具有代表性,对每一道高考题,都要在限时、限量、限分值的条件下仔细分析,认真解答,力求准确。做完后,要琢磨每道题的立意、背景等,找出规律。

审清题意,注意逻辑

历史材料题(历史主观题)以其设问灵活、分值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

高考历史答题套路与技巧 篇6

根据近高考题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八大类

(1)概括归纳、说明类的试题

(2)背景、条件、原因类的试题

(3)影响、意义类的试题

(4)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5)特点、特征类的试题

(6)分析、比较类的试题

(7)开放性设问、小论文类的试题

(8)评析、评价类的试题

二、解题技巧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最好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特别提示】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教材(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先根据设问的指向,联系相应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根据设问要求(特别是内容词和限制词),选择相应层次的历史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①找材料间的联系。主要是指有两则材料以上,问依据材料一、二作答的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主要是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特别提示】

根据题目的“答项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积极(推动了)+消极(局限性)(阻碍了),但要要分清主次。

时空影响:对本国+别国影响,对当时+后世影响。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由……到……;

趋势:越来越……等。

答题基本思路:

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切记答案除明确要求之外,一般不要照抄原文(可瘦身、可增肥、可变脸)。

在应试高考中物理答题技巧 篇7

讨论题:如何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呢?将实验内容延续, 为下一节课学习指明方向。实验之后别忘了让学生写反思, 这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 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养成科学习惯, 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面对新课程改革, 身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是值得大力提倡并付诸实践的。

(大连格致中学) 关键词语, 指的是本题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 或是对本题所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二) 挖掘隐含条件

不少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 而是因含在文字叙述、图表之中, 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 这常常是解题的要点。有些隐含条件隐藏得并不深, 平常又经常见到, 挖掘起来很容易, 如“光滑平面”、“恰好不滑出木板”等。还有一些隐含条件则隐藏较深, 或者不常见到, 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妨碍挖掘隐含条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思维定式的影响;二是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不够。为此, 在审题物理量, 确定临界值。抓住了这一关键,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五) 画好示意图

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用的工作, 一幅好的示意图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 借助示意图可帮助我们审题, 可丰富对物理图景的想象力, 为正确的解题叩开大门。

二、要按题序答题

一般来说, 每门学科中的同一类型试题总是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的, 因此考试时, 要按照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 前者符合考生的做题习惯, 后者有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 使考生能够进入良性竞技状态。力求“慢开始, 早入境, 块答题, 稳结束。”有一些选择题难度较大, 建议考生遇到自己感到困难的题目时, 先跳过, 等到后面做的差不多时再来重做, 否则在选择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 就没有时间去解答第二卷了。

三、答题要完整、规范

解答非选择题要求组织语言表达答案, 很多考生失分就是因为不会运用学科语言表达。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运用特定的规范、格式、学科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路。对计算题尤其需要注意的两点:第一, 高考改卷是分步给分的, 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一步步来, 很多考生一上来就写公式, 甚至一开始就代入数据计算, 如果错了, 一分也得不到。正确的解题步骤是, 先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 再列方程 (即规律运算) , 然后进行必要的数学推理运算, 最后才代入数据;第二在解题过程中, 考生自己引入的符号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 说明它代表哪一个物理量, 且书写要规范, 字迹要清楚。

四、笑对压轴题

对于压轴题, 许多考生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和经验, 认为自己肯定不行, 从而轻易就放弃了。其实物理取得高分的策略是“会做的题不失分, 没把握的题少失分, 不会做的题得几分。”所以面对压轴题要沉着, 沉着往往会降低“难”度, 必要时问自己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换个角度思考, 并将它分解为几个小题, 因为复杂的问题常是几个小问题的组合。这样, 尽管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正确答案, 但或许因列出了几个有用方程而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分数, 何乐而不为呢?

2015高考政治答题技巧 篇8

1.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顼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又叫最佳选择题,解题有己选和排选两种方法。

如用排选法,注意可能有两个以上已确题肢的,一定要留意选择最直接体现题干的那个肢。不定项选择题,失分率比较高,要认真读懂题目,抓住设问中的“中心词”和“关联词”;阅读题肢,明确题肢的“迷惑性”;还要注意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挂钩,仔细判断这个题肢该选还是不选。

选择题应该在考试时头脑最冷静、最清晰时仔细完成,切忌在答题过程中随意改动选择题答案,不少同学都曾吃过亏,改动答案几乎全改错的,所以改动要慎重。

2.非选择题即文字题,包括填空、简答、分析说明和论述题。

(1)简答题包括时政简答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简答题,联系实际简答题的要求是:

①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弄清设问的方向和答题要求;

②理出答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安排好答题顺序;

③遇到题目中有开放性小题,答题既要有基础理论的依据又要有创意,切忌随意答题。

(2)分析说明题又分材料分析题和图表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中几则文字材料,有时是同一主题,有时几个主题并列,答题时注意:

①要仔细审读材料,理出层次;

②找准相应基础知识;

③相关原理的阐述要准确全面。

图表材料题由凡幅图表或一幅图表和若干文字所组成,图表或文字间可以存在内在联系。答题时要注意:

①详细阅读图表,做到标题、时间、栏目、内容、注解“五读俱全”;

②运用相关的基本原理对图表中的问题作理论分析;

③根据题目的指令,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言之有理且可以具体操作。

(3)论述题其实就是一篇议论文,一份艺术作品。

答题要坚持规范化答题要求:

①确定总论点(根据)和分论点(政治或经济具体知识),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②运用课本知识、原理、观点分析问题,理解背景知识的时代性、必要性或现实意义,答题的起点要高,不能就事论事;

③用事实分析说明(包括史实、事实或数据等),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

④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紧扣题意,不要空喊口号。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答题技巧 篇9

亮明观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观点明确与否是论文质量档次高低的前提,也是能否吸引判题人第一注意的关键。对于史论题,由于在题干或材料中已经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而史料题,则须先阅读史料,注意材料(包括题干和引文)中提供的信息点、关键词。寻找论述方向,自己确立观点。

二、运用材料加知识

在选择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几乎所有的小论文题都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学生在论证观点、遴选史实时,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在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即先把材料提供的论据充分用好,再用所学知识来弥补。

三、史论结合多角度

在论证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选择史实,力求证据充分。论证原则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空洞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多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依据历史的纵向线索;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从同类事物对比角度论述(古今、中外);材料中提供的其他角度。但更需要学生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格式讲究总分总

论文分段,突出结构。论文总体结构为:总—分—总。具体工作就是围绕(论点),确立分论点,选择论据和预设的结论。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

五、语言精练上档次

历史高考答题技巧 篇10

1、问什么答什么

做历史题最大的套路就是题目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就行了,这个是有很强的规范性的,回答太多也不一定有分数,只要再你回答内容的范围里适当的扩展几个答题要点就可以了,当然是要围绕它问的这个问题来回答。

2、题目问影响

历史考试中大题最喜欢就是问影响作用等,我们遇到这种提问某个事件有什么影响的题目时,首先要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政治、文化、经济这三个背景。影响要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这两方面去回答。一般这种提问影响、意义、作用等题目的答题套路都是差不多的。

3、熟题当生题做

高考数学题型答题技巧(一) 篇11

选择题是高考数学试卷的三大题型之一.选择题的分数一般占全卷的30%左右,高考数学选择题的基本特点是:

绝大部分数学选择题属于低中档题,且一般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能通过它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用,并且因为它还有相对难度(如思维层次、解题方法的优劣选择,解题速度的快慢等),所以选择题已成为具有较好区分度的基本题型之一.

选择题具有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小巧灵活及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深度等特点,且每一题几乎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法,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思维层次及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目前高考数学选择题采用的是一元选择题(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由选择题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解选择题除常规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解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小题不能大做”,要充分利用题目中(包括题干和选项)提供的各种信息,排除干扰,利用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

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以考查“三基”为重点的导向,能否在选择题上获取高分,对高考数学成绩影响重大.解答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四个字——准确、快捷.选择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基本计算的准确、基本方法的运用、考虑问题的严谨、解题速度的快捷等方面.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要充分利用题设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一般说来,能定性判断的,就不再使用复杂的定量计算;能使用特殊值判断的,就不必采用常规解法;能使用间接法解的,就不必采用直接解;对于明显可以否定的选择应及早排除,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对于具有多种解题思路的,宜选最简解法等。解题时应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初选后认真检验,确保准确.

解数学选择题的常用方法,主要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类.直接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但高考的题量较大,如果所有选择题都用直接法解答,不但时间不允许,甚至有些题目根本无法解答.因此,我们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本文就从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来做一些讨论,有些试题除了文中所列举的方法外可能还有许多其他简洁的方法,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二、解选择题试题方法及技巧

1. 直接法

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概念、性质、定理、法则和公式等知识,通过严密的推理和准确的运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对照题目所给出的选择支“对号入座”作出相应的选择.涉及概念、性质的辨析或运算较简单的题目常用直接法.

三、选择题解法总结提炼

数学选择题的求解,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从题干和选择项联合考虑或从选择项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解答数学选择题的主要方法包括直接对照法、概念辨析法、图像分析法、特例检验法、排除法、逆向思维法等,这些方法既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也是解题的有效手段.

以上的解法,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思维层次及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小题不能大做、不要不管选项、能定性分析就不要定量计算 、能特值法就不要常规计算、能间接解就不要直接解 、能排除的先排除缩小选择范围.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解选择题只要选对就行,至于用什么“策略”,“手段”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人称可以“不择手段”.但平时做题时要尽量弄清每一个选择项正确的理由与错误的原因,另外,在解答一道选择题时,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只有这样,才会在高考时充分利用题目自身提供的信息,化常规为特殊,避免小题大作,真正做到准确和快速.总之,解答选择题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原则上都可以指导选择题的解答,但更应该充分挖掘题目的“个性”,寻求简便解法,充分利用选择项的暗示作用,迅速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取正确答案,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为后续解题节省时间.

浅析新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12

一、答题形式

1.答案要点化。

通常每个材料分析题都是由几个小题组成的, 有的考生把所有答案写成一段, 严重影响老师阅卷, 从而造成失分, 在回答“问题”时, 要繁中求简, 杂中取精。以数字作序, 每答一问要从下行重新开始, 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如用 (1) (2) 等分隔号, 使要点突出, 卷面美观, 布局合理, 一目了然, 得分率会有所提高。所以答案序号化是得分的前提。

2.答案段落化。

一些考生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似的答题, 失分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必须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 做到段落清楚, 层次分明, 符合逻辑, 一个要点一个自然段, 每开始空两格, 给阅卷老师有清析爽目之感。这是防止丢分的关键。

3.卷面整齐化。

注意卷面的整体性, 需在规定的位置答题, 笔迹规范、工整, 大小均匀, 排列整齐有序, 不能有过多连笔, 甚至潦草。由于高考阅卷要对答案进行扫描, 一些考生追求速度, 字迹凌乱或字体不均, 展现在电脑屏幕时阅卷老师难以辨认, 直接影响考生得分。卷面整齐化是拿高分的重要因素。

4.语言学科化。

文字表述专业化是答题关键之一, 在解答材料题时, 一些考生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如:方言或修饰性语言) , 出现语言不严密, 致使失分率极高。在作答过程中, 一定要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表述, 切忌口语化。用词尽量准确, 言简意赅, 不重复和啰嗦,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

二、答题内容

(一) 精心审题

1. 阅读。

阅读是审题过程的关键。在阅读时应先读设问然后再读材料,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能确定有效信息, 可以减少阅读的盲目性。通过阅读, 归纳出每个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 弄清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材料、设问之间的关系。

2. 提炼。

注重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材料中提取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历史要点, 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

3. 组织。

要按照每个设问所给分值的多少来确定要点, 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 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 做到既全面又深刻。还要注意设问要求, 要求依据材料回答的只答材料内容即可, 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答题要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结合, 进行概括、提炼, 得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 表达规范

1. 文字准确, 条理清楚。

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 文字表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词不达意、偏离本意, 写了一大篇,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让阅卷老师去“拾破烂”,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 在答题时应力求文字表达规范, 准确、简炼, 要保证用词用句的严谨性。

真题示范: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 中国所以危亡, 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 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 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 “虽冒毁圣非法之名, 亦所不恤矣”。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依据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答题示范:

认识和评价:儒家伦理道理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等。态度:批判继承 (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等。

2. 观点正确, 史论结合。

运用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 紧扣材料信息, 切中要害, 层层论述, 用观点统率材料, 用材料论证观点, 论证有力, 切忌完全照抄材料或抛开材料随意发挥, 做到材料 (史实) 和观点相统一。

真题示范: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地指出:“穷则变, 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就是说, 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 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是西方催化的结果。陈旭麓先生还说, 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化雨”, 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 国人自省, 国人自强, 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观点。 (要求:观点准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 (如上述要求) 第二步:表明观点。观点:在民族危机中, 国人自省、国人自强, 是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进化的内在动力。第三步:解读“观点”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论证观点时要论证充分, 在选择论证角度、史实时一定要选择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材料, 要史论结合。论证:鸦片战争失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 主张“中体西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康有为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后,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孙中山等人掀起辛亥革命,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三) 有效调用关键词

关键词是信息的集中表现, 是解题时所需的重点。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犹如一个人有其固定的体貌特征, 只要抓住这些特征, 通过演绎、推导, 就可有效运用。例如考查“三权分立”时既要回答“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还要回答“三权相互制约和平衡”。关键词使用能充分展示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素养, 同时还会赢得高分。

由此可见, 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务必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即答题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厚积薄发, 与时俱进, 力求更好。所以, 掌握答题技巧是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保障。

摘要:高考, 一个凝重而严肃的字眼。寒窗十几年, 每个人都想在高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答题技巧尤显重要。本文就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答题技巧展开分析, 怎样才能在高考历史主观题面前少丢分得高分。

上一篇:移民搬迁经验交流发言材料下一篇:防腐工岗位HSE特别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