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精选11篇)
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 篇1
三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能力。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专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联系上下相关的知识点,沟通他们的联系,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连接点,做到心中有本。2.创设情境,数学问题生活化。以生活中常见的商品的价格,物体的长、宽、高、入手,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动手操作、启发思考,观察比较等手段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3.设计多样,重视学习过程。根据学习的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同时注重了练习的梯度,层层深入,效果比较显著,实现让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 篇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 篇3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二、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打“√”。(8分)
晕倒(hūnyūn)似的(sìshì)调节(diàotiáo)
沃克(wòwù)谋生(múmóu)
空闲(kònɡkōnɡ)照相(xiànɡxiānɡ)
三、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9分)
()()无涯书山()()扶()携()
()()大雨孜孜()()三()二()
戎马()()()()竿头更进()()
四、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19分)
1.将“严”组成不同的词语分别填在括号里。(3分)
(1)赵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十分()。
(2)神秘气体泄(xiè)露(lòu)造成了()的后果。
(3)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1)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我渴望。
(2)温家宝总理看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十分着急,他希望 。
3.让这些小游客们对号入座。(6分)
晴请清青情蜻
天( )了,()()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真美啊!两只()蜓正在商量着保护草坪的事()。它们写了一则广告:()大家不要在()()的草坪走来走去。
4.快乐连连看。(6分)
棋手擅长多种技能的人
歌手擅长下棋的人
骑手擅长骑马的人
快手做事敏捷的人
多面手得力的助手
左右手擅长唱歌的人
五、趣味生活。(6分)
儿子:“爸爸,墨水很贵吗?”
爸爸:“不贵,你问这个干什么?”
儿子:“因为我洒了一点墨水在地毯上,妈妈非常心疼。”
妈妈心疼的原因是:
儿子认为妈妈心疼的原因是:
六、你喜欢读报纸吗?能向我们推荐一份你喜欢的报纸吗?写一写你推荐它的理由吧!(5分)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9分)
1.三天打鱼, 。
,一事无成。
师傅领进门,。
2.《掌声》一文告诉我们要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3.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的情景,更加思念 。王维用“ ,”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八、仔细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16分)
(一)
沃克医生擦着汗,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年轻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一共多少刀?”“72刀。”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个军神
1.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2分)
2.用“”画出表示年轻人忍受着巨大疼痛的句子。(2分)
3.用“”画出文中沃克医生称赞年轻人的话。(2分)
4.“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指年轻人有。(2分)
(二)
有三个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块,挺要好的,长大以后,分别到外地去工作。其中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寒冷冬天里,生活碰到了困难,他迫切需要一件棉衣。那两个朋友知道了,一个朋友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衣寄去,免得那个朋友挨冻。还有一个朋友只寄去一封信,说了一大堆好话,信里还说:“我只有一件棉衣,自己要穿,等以后再想办法吧!”
后来,这个需要棉衣的朋友生活变好了,什么都不缺。他请来两个朋友,到家里去做客。当时没有送棉衣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那个原来需要棉衣的朋友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少。我有一件比狐皮袄更昂贵的棉衣。”说完,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衣给这个朋友看。
1.给这篇短文加一个题目。(1分)
2.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解释。(2分)
①挺要好A.硬而直()B.杰出()C.很()
②迫切A.强迫()B.接近()C.急切()
3.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炎热()陈旧()便宜()顺利()
4.为什么说那件旧棉衣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呢?(3分)
九、快乐写一写。(20分)
三年级第八单元数学人教版试卷 篇4
A、+ B、-
2、被减数增加50,减数减少50,差( )。
A、也增加50 B、减少50 C、增加100 D、减少100 E、大小不变
3、“四一班有男生28人,比女生少4人,女生有多少人?”下列不正确的等量关系式是( )。
A、28 – X = 4 B、X – 28 = 4 C、X – 4 = 28 D、X = 28 + 4
4、50700705、50700750、500007057这三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A、507000057>50700750>50700705 B、50700705 < 50700750 < 507000057 C、507000057<50700705<50700750
5、用1、6和3个0组成五位数,如果只读出一个零,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五位数。
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 篇5
1.月亮绕着地球转。()
2.1千米里()有1000毫米。
3.扔硬币时,()正面朝上,也()背面朝上。
4.姐姐的年龄比小妹小。()
5.花开后()有香味。
6.两位数乘一位数,积()是两位数,也()是三位数。
二、判断,一定画“√”,不可能画“×”,可能画“△”。
1.鱼儿离不开水。()
2.太阳明天从西方升起。()
3.大熊猫会飞。()
4.在全校师生名单中任意指出一个,是学生。()
5.天上有许多星星。()
6.鲤鱼在天上飞。()
7.我们班明天比赛会取得第一名。()
8.轮船在陆地上行驶。()
9.时光一去不复返。()
10.明天是晴天。()
三、实践题
1.盒子里有2个红球。8个白球,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可能性()。
2.骰子的六个面分别A,B,C,D,E,F,郑一下,()是A朝上,也()是C朝上,()是G朝上。
3.从1,2,3,4,5,6这六张卡片中摸出2张卡片,其数字和()是11。
4.盒子里有10张卡片A,1张卡片B,6张卡片C,任意摸1张,摸到卡片A的可能性(),摸到卡片B的可能性()。
四、思考题
1.盒子里有大小相同的2个红球和1个蓝球,从中任意摸出2个球,则摸到1红1蓝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2红的可能性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袋子里有黒。白球各3个。如果能摸到3个球全是黒的或全是白的,则会中奖。这个活动中奖的可能性大吗?
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 篇6
《标准》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在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安排了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学习,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对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用语言进行描述——这是本单元,也是本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由事件的各种因素决定的。同样摸球,如果某种颜色的球数量多一些,那么摸出这一颜色的球可能性就大一些。对于这些道理,既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也不能在活动中刻意去追求,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本目标实施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步让学生悟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能理解“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的意义。
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 篇7
班级:姓名: 成绩:
江苏靖江实验学校 刘亮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10分)
sǔn shānɡ dān xīnkùn jìnɡ jiǎnɡ shù shí xiàn
sī niànzǒnɡ tǒnɡ fèi chúchónɡ yánɡ xiōnɡ dì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22分)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重阳节(zhònɡ chónɡ) 空闲(kònɡkōnɡ)调换(diàotióo)
照相(xiànɡ xiānɡ) 差不多(chā chà)坚强( qiánɡ qiǎnɡ)
2.下面的加点字意思全部相同的一组是()。(3分)
(1)下面下班下雨(2)打鱼打鼓打电话
(3)雪花火花浪花
3. 看图,根据观察人物的神态或动作,然后超级联想成语。
(3分)(不少于3个)
、、
4.把不是同一类的商品去掉。(6分)
(1)铅笔钢笔橡皮雨衣
(2)洗衣机书包冰箱空调
(3)西瓜哈密瓜冬瓜苹果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镇定( ) 骤然( )鼓励( )
6.车牌我了解。(2分)
你知道这辆车的车牌分别是哪个省的吗?
苏T•3579省 沪F•4688省
三、想一想,连一连,写一写。(10分)
清明 九月初九祭月、吃月饼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 八月十五插茱萸、登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四月五日祭祀、踏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我能连线。(3分)
2.我知道的传统节日还有: (3分)
3.中秋节这天,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写一写。(4分)
四、真情感言区。(6分)
学习了《军神》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想对刘伯承说:“”
想对自己说:“ ”
五、句子多彩乐园。(17分)
1.你从下面的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3分)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2.这不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吗?(给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原意)(3分)
3.我想他大概可能生病了。(修改病句)(3分)
4.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改为陈述句)(2分)
5.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1)外婆是个很爱干净的人,。
(2)这幢楼真高, 。
(3)每当听到《掌声响起来》这首歌时, 。
6.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1)( )人人自觉遵守规则,( )能构建和谐社会。
(1)(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课文放大镜,理解填空我最行。(9分)
1.读课题,想内容。(4分)
《军神》一声不吭 真正的男子汉
《掌声》
《每逢佳节倍思亲》
2.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一个成语叫“触景生情”,读了这段话,你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3分)
3.彼得获得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发?(2分)
七、阅读小森林。(10分)
给一个鼓励的眼神
三个孩子在赛跑中倒地,三位母亲的反应却迥异:一个身体力行,拖着孩子跑;一个破口大骂,不顾这是赛场;第三个,则为孩子送去了鼓励的目光。最终三个孩子都跑到了终点。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我们不妨揣测一下三个孩子的心情:第一个孩子,体力消耗不大,顺利到达终点,想必心中暗喜;第二个孩子,挨了母亲一顿批评,肯定委屈不已;第三个孩子,虽已大汗淋漓,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看来,故事仍未结局,三位母亲的不同的教育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还深得很呢。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这时,我们需要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而这些却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品性。于是,我们向母亲发出恳切的请求:跌倒时,请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吧!我们不需要手,那会助长惰性的依赖;我们不想要指责,那会打击稚嫩的心灵;我们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
1.短文讲述了一个什么观点?(3分)
2.当孩子跌倒了,三个母亲的做法截然不同,你赞同第几个母亲的做法?为什么?(4分)
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可能有很多感想。那么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呢?写出你的真情实感。(3分)
八、我的真心话。(16分)
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接触过一些小动物,你和它们直接也肯定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请选择其中一件写下来。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损伤 担心 困境 讲述 实现思念 总统 废除佳节 兄弟
二、1.chónɡ kònɡ diào xiànɡ chà qiánɡ 2.(2) 3. 喜笑颜开形影不离 亲密无间 4.去掉雨衣书包 冬瓜 5.镇静 突然 鼓舞 6.江苏 上海
三、1.略 2.除夕端午3.略
四、对刘伯承说:你钢铁般的意志令我们佩服和敬仰。对自己说:遇到困难要坚强,要克服困难。
五、1.看到小英对大家的感谢,从小英的微笑中看到她改变了自己。2.这足以说明问题。3.我想他可能生病了。4.姐姐缠了脚,不能下田干活。5.(1)每天都把家里拖得干干净净。(2)直插云霄。(3)心里非常感动。6.只有……才 只要……就
六、1.身处困境 感谢掌声重阳节 思绪万千 2.一年一度热闹 兴高采烈 看到人家团聚的情景,就思念起自己的亲人。3.有了梦想,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七、1.母亲的鼓励能够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性格。2.第三个母亲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会跌倒很多次,那么只有坚强才能解决一切。3.略
八、略
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 篇8
一、认真审题,准确填空。14分
1、用0、7、6能组成( )个两位数,分别是( ),其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的差是( )。
2、一袋红糖重500克,( )袋这种红塘正好是1千克。
3、比78吨多135吨的是( )吨。
4、150千克比200千克少( )千克。
5、一袋面粉重25千克,( )袋面粉重正好是1吨。
6、比1吨少12千克的是千克。
7、一头大象重4吨,是( )千克。如果1头牛重500千克,那么这头大象相当于( )头牛的体重。
8、一袋洗衣粉重450( ),一袋牛奶重240( ).
二、小小法官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12分
1、一条小金鱼重2吨。( )
2、1000个1克是1吨.( )
3、小英今年1岁,体重是1千克。( )
4、如果小红比小明重,那么小明就比小红轻。( )
5、一条绳子长6克。( )
6、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三、精挑细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9分
1、一头成年鲸的体重大约是( )。
A.50吨 B.50千克 C.50克
2、一只公鸡的质量约是3( )
A. 千克 B.吨 C、克
3、一节火车车厢大约能运货物( )吨。
A. 6 B. 60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12分
一块橡皮重10()一根香蕉重50( ) 一头大象重1()
一堆水果重() 一只小鸡重2() 一条轮船重200()
五、单位换算16分
5吨=( )千克4000千克=( )吨6000千克=( )吨
() t =7000 kg 13 kg=( )g 9000 kg=( ) t 10000 g =( )kg 7009 g=( ) kg( ) g
六、把下面的重量按要求排列 10分
1、4克 4吨 400千克 4004千克 4000克
( )( )( )( )( )
2、3090千克 3900克 3吨900千克 9030克
( )( )( )( )
七、我会解决问题。27分
1、(1) 小猫重多少克?合多少千克?5分
(2)小猫和小兔一共重多少克?5分
(3)小青蛙和小兔一共重多少克?5分
2、水果市场原有120吨苹果,一辆卡车一次限载9吨,已经运了5次,剩下的至少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6分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三单元测试题 篇9
一、口算。
26+8= 9530= 50+26=
8030= 897= 62+7=
46+7= 412= 29+30=
718= 536= 79+2=
9+27= 6720= 20+39=
27+6+8= 476+40= 70+1860=
81730= 53830= 40+379=
467+20= 72+640= 30+39+5=
二、想一想,填一填。
1.9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它比100少( )个一。
2. 85 比60多( ),8 比46少( )。
40 比9多( ),30 比74少( )。
3.34比7( ),也就是7比34( )。
4.56加上( ),与34+30的和同样多。
5.99减去( ),与99加上( )同样大。
6.90加上( ),比100少1。
7、100以内的两位数中,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差9的
数是( ),这个数加上最小的整十数得( ) 。
三、比一比。
45+4○50 829○61 53+9○61
4+56○96 8660○26 937○23
68+8○75 529○43 25+7○95
九(上)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篇10
烦琐 浩劫 阑珊 疏漏 俨然 卓著 焙烧 陶冶 烛照 吝啬 摄取
言简意赅 错综复杂 一筹莫展 寸积铢累 食古不化 無关宏旨 探骊得珠
物竞天择 鞭辟入里 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 浮光掠影 推陈出新 相辅为用
二、 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赅,完备。
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相互纠结,情况复杂。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错综,纵横交叉。
一筹莫展:形容遇事拿不出一点办法,没有任何进展。
寸积铢累:形容点点滴滴地积累。铢,古计量单位;累,积累。
食古不化:一味学习古人,拘泥成法,不善于灵活运用。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
探骊得珠:在黑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骊,黑龙。
物竞天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
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读破五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破,突破;卷,书籍册数。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推,去除、淘汰;陈,陈旧的;新,好的、新的。
三、 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 《成功》的作者是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小题大做,以个人经历说道理,用谈话的方式分析了成功的三个条件——天资、勤奋、机遇,着重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
2. 《创造学思想录》的作者罗吉尔·冯·奥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思维科学学者。本文用语录的形式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文章短小隽永,充分体现了语录体的特点。
3. 《学问与智慧》的作者是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
4. 《论美》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语)。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篇11
主备人:朱理华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两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故事,每篇故事的背后都透露出一个浓浓的爱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对亲人、故乡的爱,《孙中山破陋习》是对封建礼教压迫下妇女姐妹的爱。在每篇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清晰地显示出“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是学生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范例。
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识字、朗读能力,能通过课文后的生字表或查字典自主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较多的成语,学生在理解积累上会出现困难。
2.本单元选取的是几篇人物故事,情节比较生动,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文中出现的很多内容年代比较久远,反映的是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也可能因不熟悉而生厌。
3.按“起因——经过——结果”布局谋篇是本单元的写作特点,文章反映得非常清楚,但三年级还处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把握领会时不会很深刻。
单元教学建议:
1.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搜集文中人物的相关故事,通过看、讲、演等丰富的形式,让他们积累、感悟,学习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认识不良陋习对社会的危害。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掌握“起因——经过——结果”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在实际的运用中加深巩固。
3.通过对比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掌握成语的用法。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能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 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教后感: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新课,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有没有离开过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6.(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7.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附作业:
一、听写。
兄弟 异乡 思念 兴高采烈 佳节 欢聚 回忆 扶老携幼
二、比一比组词。
忆()住()倍()根()异()佳()陪()限()
三、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一年一度--------、----------、----------
四、造句。
1、思念-----
2、兴高采烈------
五、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填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后感: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四、存在不足,有待磨练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具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24 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
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
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教后感:本文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通过对姐姐缠足所受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在教学时,我也是紧紧围绕文本的意图展开的:孙中山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姐姐?让学生从“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体会姐姐的能干,从“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体会姐姐的活泼,从而明白姐姐是那样能干、活泼,所以孙中山喜欢自己的姐姐。接着话锋一转:那么,这个活泼能干的姐姐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呢?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
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
⒉复习。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⒊同座二人练习。附作业:
一、听写。
插秧 空闲 祖宗 废除 痛苦 挑柴 缠足 眼泪
二、比一比,组词。
宗()组()通()柴()踪()祖()痛()些()
三、选字填空。既 即 1.()使天下大雨,我们也要坚持上学。2.()然知道缠足不好,就不该去做。3.小明说他立()赶到。疼 痛
1.姐姐()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2.孙中山见了,又是生气,又是心()。3.我()恨那些不文明的行为。
四、把句子写具体。
1.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2.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3.孙中山的姐姐是个()姑娘。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他----------------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陋习。”这句话体现出孙中山---------的决心。教后感:
教学中的长处:
整个环节一气呵成,从开头的对比,把学生引入文本,到后来的感情升华,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秩序,感性和理性并存,很多问题孩子们回答的即生动活泼又出乎我的意料,课堂生成丰富多彩。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本来安排的介绍“辛亥革命”和孙中山两个环节皆未达到预设目的。
2、在课堂生成出乎意料之时,我未能圆满地解决。当有学生回答:“孙中山破了缠足陋习,那他姐姐就不用再缠足了”时,我应该更深入地引导:“这时孙中山的姐姐已经被缠了足,他为什么还要破除这个陋习呢?”,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们对孙中山破陋习的初衷进行更深地理解:他是为了中国千千万万个被这个陋习残害的妇女们,是对封建陋习的一种挑战,表现了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解放自己的姐姐。从这里也透出了我教育机智的缺乏。
习作8 教学目标: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
⒈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⒉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
⒊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教后感:本次习作是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诗句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练习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材摘引了五组诗句,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探究的内容。学生对诗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和力和感悟能力。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即了解诗句的出处,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的实践活动形式。屈美生同学的例文为学生学写研究报告提供了一定的格式,要引导学生从范例中领悟。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和写研究报告。完成研究报告后,学生在课堂里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各自在学习中的体验和快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练习8 教学目标:
1.以跟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钢笔字。
4.说说写写——请假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钩”。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图片:岳飞墓和对联。(2)板书:辜 铸 佞
(3)观察,交流:要知道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可以用什么查字法查字典?
(4)学生查字典。
(5)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
⒉教学第二部分。
⑴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⑵再指名读对联,讲解对联的意思,说说感受。
(3)练习朗读对联。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⒈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⒉教学第一部分。
⑴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⑶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
⑷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
⑸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
⒊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
⑷教师结合插图说:古诗《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⑸练习:学生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边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⒋反馈。
⑴小组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有一定的语调,读出古诗的韵味,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得不正确随时纠正,好的予以表扬。
⑵小组汇报朗读。
⑶自由熟读,背诵。
⑷指名背诵,表扬当堂背诵的学生。
教后感:教学中,成语理解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熟记于心。比一比:谁记得多,记得快。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话。古诗也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加以体会,并且能把诗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⒊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小建议”吧: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
⒋指导观察: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强调: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左右的空间、上下的空间要基本相等)
⒌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方法和坐姿,巡视指导。
⒍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⒈刚刚练写了钢笔字,我们再来学写毛笔字。今天我们学习“钩”的写法。指导:钩有“横钩”和“竖钩”。
⒉教师书写横钩,指导运笔方法:左低右高宜稍长,至“钩”处向左下钩出。
学生练习书写横钩。
⒊教师书写竖钩,指导运笔方法。
在竖中线居高处起笔,运笔方法同“竖”,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笔锋向上缩笔,得势后快速向左上钩出,出钩宜短。
学生练习书写竖钩。
教后感:练好字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在学生姿势和练写笔画上下功夫。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⒈审题
⑴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请假条。
⑵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⒉指导。
⑴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要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⑵齐读请假条,与前面学过的留言条比较,说说其格式上的异同,讨论后指名说。
⑶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
⑷汇报,教师总结。
写请假条要注意格式规范。
⑸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形需要写请假条。
⒊练习。
⑴出示练习内容:王明昨晚睡觉着了凉,早上起床觉得头疼得厉害,想请爸爸带他去医院看看,给刘老师打电话没有打通,他写了一张请假条乘邻居红红带给刘老师,他是这样写的:
(2)请学生练写。
(3)学生写,教师巡视,注意指导。
(4)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展出,请学生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熟悉请假条的格式和写法。
二、总结。附作业:
一、把成语补充完整。
学海无()沧海一()九()一()
天()一方 全力以()()()以求
二、照样子,写词语。
气势汹汹、------------、---------------、--------------痛痛快快、------------、----------------、---------------
三、扩写句子。
1.小稻秧跳起舞来。2.车灯川流不息。
四、诵读积累。
1.独在---------------------,------------------倍思亲。2.墙角数枝梅,----------------------------。
【三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推荐阅读: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08-10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的教案09-24
三年级上第八单元作文11-24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09-2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十单元总复习测试题08-24
二上数学第八单元教案06-08
三年级上数学作业12-05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八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探索乐园06-13
八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