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偶得教学反思(精选7篇)
教学偶得教学反思 篇1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1、加强形近字的教学。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引出与之形近的字组词并听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于减轻学生的错别字,给其树立学习的信心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2、听写三步走。在学完新课后,听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更加牢固,听写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字词的听写中,我分三步走:第一步,生字上完后马上听写,这主要是考学生的记忆力;第二步,是学生在家写完生字之后让家长听写,这次的听写是检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对老师的配合程度;第三步,是最后一次听写,这次的听写要求全班95%的同学听写都要达到95分以上。
二、善于利用课文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1、利用句式模仿说话。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教师就要善于利用课文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积累语言。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第六自然段中“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对于如此优美的语句我便让学生模仿说话:春风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因为有了课文中的句式,同学们的思维便很容易的打开了:春风还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吹开了孩子们欢快的笑脸等等优美的句子,在第一次习作《我的建议》中,很多同学的作文中都用上了那些优美的句子,为作文增色不少。
2、为问话加提示语。在课文《第一朵杏花》中,有一节是竺可桢爷爷和孩子的对话。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给对话加上提示语,例如:孩子激动的喊:“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奇怪的问:“什么事情啊?”孩子高兴的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激动的说:“什么时候?”孩子激动的说:“刚才”……这样给问话加上了提示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水到渠成。
教学偶得教学反思 篇2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是这样的。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要真正学好语文,就必须向外吸取营养。这里的“外”,就是课外。向外吸取营养,就是知识必须向课外拓展、延伸。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机会,积极地鼓励他们自主阅读一些课外的读物,如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书刊,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读,还能让学生学会评。
在提倡“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今天,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评书,是非常值得推广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终身受益。只有这样,学生的大脑库中才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宝藏,写作文时才能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二、注重作文的“精练”和“巧练”
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顺应作文教学的规律,降低“练”的数量,提高“练”的质量,也就是说要紧紧围绕“练”字做一些文章,在“练”字上多动一番脑筋,在“练”字上多下一番工夫,就一定能让学生把作文写好。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要想使学生在作文上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我的观点是:粗练不如精练、多练不如巧练。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指导学生“精练”加“巧练”,才能让学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
在作文前,一定要教给学生这样的内容: (1) 如何确定题目; (2) 如何确立主题; (3) 如何选择材料; (4) 如何布置结构; (5) 如何安排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6) 如何确定文章的详写和略写; (7) 如何运用准确语言表达主题; (8) 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9) 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10) 如何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等等。把这些内容或单项练习,或多项练习,或综合练习,联系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多样化的批改方式
在作文教学中,最传统的方法是“学生写,教师批”,以教师的观点定好恶,说白了就是按照教师对主题、作文要求的理解,来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与好坏。这无疑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同时也会产生极大的片面性,符合教师的思维或观点的就是优秀作文,不符合教师口味的就是劣等作文。这一种批改方式,总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一语定乾坤。学生没有申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因而有自己的观点也只有被封杀在刚刚萌发的大脑中。
要想得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让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充分表述,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就必须变教师批改为学生批改或者师生共同批改。让学生批改作文的最大优点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怎样改,改成什么样,让学生做主,教师只在一旁加以指导和点拨就行,千万不能把老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便让学生各尽其能,各长其才,通过活动各得其所。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成功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一个不懂改文章、不会改文章的人,只能做一个作文“门外汉”。
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全班批、小组批、轮流批、教师批、学生批……总而言之,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以提高学生的水平为目的,只要能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只要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能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就行。
四、积极探索合作作文的尝试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不仅逐渐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着运用于当前的作文教学之中,以达到作文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接轨和交融。
但是,无论从网络也好,还是从报刊也好,我们捕捉到的信息是这样的:合作作文=合作收集作文材料+合作修改作文。我们也承认,“合作收集作文材料”和“合作修改作文”也的确是学生作文所需要的。但这只能是作文的“前奏”和作文的“尾声”,没有真正进入作文的“主场”,没有完全进入作文的正式程序,这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作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作文应该是在学生萌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强烈愿望的基础上,让他们在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中更好地展示自己,通过作文能更多地表现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理解,在别人更多的关注中,通过作文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形象。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作文的合作,才称得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偶得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品读;感悟;迁移运用;鼓励
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听同事们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教好作文。同事们常调侃教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有的学生咬破笔杆也写不出一个字来。可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小学生作文并不像同仁们说得那样难。那么,要想教好作文,还得从教学的载体——教材说起。只要你善于观察,用心揣摩,小学作文教学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因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独具特色,每一组教材无论是课文的选编,还是口语交际以及习作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的,这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因素。我在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做法:
一、品读课文悟写法
叶圣陶说过:“教材是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在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4篇课文都围绕同一个主题编排,但由于作家不同,相同主题的内容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给我们,在教学时,我们除了引導学生了解每篇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把所学的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如,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生活中的启示”这个单元,我上《钓鱼的启示》时,抓住“我”情感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品读“我”说话的语气,在品读中感知“我”情感的变化: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而“我”的心理变化则通过神情、语言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写片段,抓住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珍珠鸟》一文则让学生用“拍照法”写片段,即是真实再现动植物特点或人与动物相处的场景。《落花生》一文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法引出启示。学生情绪高涨,学会迁移运用。
二、习作讲评重鼓励
我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一向很高,有一次我到都匀参加“小学生作文教学培训”,培训老师分析小学生不愿写作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遇到了一群苛刻的读者,我深知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回来后,我把一颗圆圆的石头放在一个盒子里带进教室,让学生猜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以《石头从哪里来》为题写一篇习作,写得最好的学生将是这块神奇石头的主人。学生个个认真书写,都想得到这奇特而又普通的奖励。此后,我每个周末都让学生写一些有生活情趣的作文,而且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评,轮流表扬认真写作和习作有进步的学生,发给他们奖品。事实证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在不断地创造奇迹。
六年级语文课教学偶得 篇4
六年级语文课教学偶得
去年我接了六年级2班的语文课。这些可爱的学生都是大尧小学的原来的学生,说实话,刚刚接这个班的时候,我感觉压力很大。就只有这短短一年的时间,我能把学生的成绩提高到自己理想的地步吗?自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让这些学生学得轻松而又进步呢?上学期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许多,自己教学也觉得顺手了。想想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读书和手抄报。
在学校领导的倡议下,我们真正地用好晨诵和午读时间,我没有耽误一分钟的晨诵午读时间,甚至是在有的作业写不好的情况下,我也从来不占用午读
时间去写作业。上学期我们班读了《一百条裙子》和《草房子》,每天晚上我都会布置学生读书,然后出一张16开的小阅读报。很少用晚上的作业时间去抄写课本上的词语。
周末的时候我会布置学生出一张8开的手抄报。我会利用上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手抄报的一些知识,因为我自己也喜欢做手抄报。所以给学生讲关于手抄报的知识表面上看起来是耽误时间,实际上的作用却不可忽视。这学期我看到许多学生的手抄报出的像模像样了。
这学期学校提出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接,我从这学期开始就把手抄报变成了预习报。并且我和学生给我们的报纸起名叫牙牙报。寓意:牙牙学语。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好预习,牙牙报主要板块是:
1、词语盘点
2、形近字辨析
3、我积累的句子(要求背过的)
4、自
我释疑(先提出问题,后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5、经典质疑
这学期主要抓好预习作业,课堂上拿出10分钟交流订正预习手抄报。后15分钟交流释疑,最后10分钟处理练习题,或者选择预习报中的好的点子拿来在班上展示。
《坛经》偶得 篇5
草草地学完了《六祖法宝坛经》——唯一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经典。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不知不觉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对《坛经》的个人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和盘托出,也算是对学习《坛经》的一个小小总结吧。
为《坛经》正名
大凡稍稍有一些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经”本为佛说,而且只有佛陀的说法纪录才可以称之为经,以供后世佛弟子如法奉持、流通。六祖当年在大梵寺开坛说法,因其所开创的禅宗“顿悟”之教一时盛行天下,门众甚多,以至于门徒中有人最终视六祖为“佛”了,他的讲经纪录也就被其法嗣以“经”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作为南宗禅的宗经。这样看来,其说法内容被尊奉为“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唯一的一部被中国佛教徒尊为“经”的祖师说法纪录,虽然其中没有佛教经典里用贯了的“如是我闻”这一固定句型,但是《坛经》仍具足佛教经典通序中的几种主要的内容,即:主成就——慧能大师;处成就——大梵寺讲堂;时成就——适时弘布正教;众成就——僧尼道俗、官僚儒士。并由此可想而知当年六祖开堂讲法时场面的隆重、庄严了。
直到今天,《坛经》仍以其朴素的内容、深隧的思想和从当下入手、从小事入手的实用自然的修证方式,引导中国佛教徒们一步步地迈进“见性成佛”的无上境地。
“无念为宗”——南宗禅之基石
南宗禅之根本理论及修证特色,我认为应该是《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里六祖大师所说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句。“无念”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心,不要有任何好坏、是非等世俗观念,面对客观世界,不要有一丝主观上的追求和执著,而要作到“于诸境上,心不染”。因为现象界本空无有,一切皆由人心的分别而造,如果心有所念,就是以万物为实有而有所执着了。
但六祖同时又指出,“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而是要“于自念上,常离诸境”,所以说“无念”应是“正念”的别名;只有具足正念,才能真正达到究竟涅槃的佛地。
六祖在开示以“无念为宗”同时,又提出要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指要切实明白一切事物之相皆是由心而造,只有摆脱这一凡夫之有相认识,才能真正洞察宇宙本体之相——真如实相。但心中完全没有了世俗之相,才能彻悟真如。所心说“无相”既是世界本来之相,又是佛弟子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要“于相而离相”,也只有做到“无相”,才能真正做到“法体清净”。
再说“无住”。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稳定不变的东西,事物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概念当作事物的根本属性。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语),我们只有做到了“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愁害”(《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做到了“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三者中,“无念”首当其冲,“(无念为宗)可以说是《坛经》对于自神会以来南宗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最精炼的抽象。”[《中国禅宗通史》,P185]不过就修证实践而言,三者虽名相不同,但内容是统一的,修证佛法的弟子们只要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也就是说在做到“无念”的同时,也才能真正地不障真如自性,这也就是“离相”、“离住”了。
小根与大智
六祖初谒五祖忍大师时,对于五祖的问话,六祖的回答颇具机锋,可以说是慧水溢流,“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行由品》)这一回答既印证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论思想,同时也说明般若智慧人人具足,并无大小顿渐之别。
可是为什么佛性本自具足的芸芸众生在世间差别相上,仍会表现出小根与大智的不同呢?《坛经》中指出,这种差别关键在于众生对于佛法信仰的深浅不同,所以就会表现出迷悟程度的不同。小根人的般若智与大智人的般若智“更无差别”,但由于小根人“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迷心外见,修行笕佛”之故,这种执着于内外境之分、于心外笕佛求法,是徒劳无功的。大智之人不假外修,而是“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能够“于自心常起正见”、“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坛经.般若品》),所以大智之人弃外修而求内证,并且于内心悟见自性三身佛,从而证得圆满菩提。
在《坛经.般若品》里,六祖还提出对待经典的态度问题,指出一切经典本无大小二乘之别,都是出自于佛,而且一切经“皆因人置”,是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尘劳而开宣的不同的.对治法门,进而提出了弘扬佛法的应机设教原则。
关于无相忏悔
在佛教教义里,“忏悔”是一种专门以去罪消业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忏”是梵文Ksama(忏摩)的音译;“悔”是它的意译。有罪方可忏,有过才可悔。不过相对于有相的罪业和过错,《坛经》里的“无相忏悔”可以说是六祖开创的一种“教外别传”,同时又是南宗禅修证实践的又一个侧重点。
忏悔作为佛教度化众生的重要法门之一,《坛经》里更是将这种“无相忏悔”法门当作一种固定的宗教形式而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坛经》......是将宗教信仰道德化,将世俗道德宗教信仰化,它总结的是一种标准的道德化佛教。” [《中国禅宗通史》,P188-P189]
并非结语
《坛经》自问世以来,受持者众多,流传地域也极广,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删,版本也有好几个,但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可以说在《坛经》流传于世的一千多年以来,这部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典对中国的教界、学界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及凝聚力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有很多人把《坛经》看作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的标志并不过分。毕竟,这部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修证体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以其所蕴含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宗教实践,鼓舞着人们向着佛地而跨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参考书目]《坛经》
1、新修《大正藏》T48《六祖大师法定坛经》。
2、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洪修平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开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教学偶得教学反思 篇6
一、铺境——“便引诗情到碧霄”
《暮江吟》全诗构思妙绝之处, 在于摄取了两幅优美的自然界画面, 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 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 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 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 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心情和个性色彩, 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因此, 在教学中我借助音乐、绘画、引读等多种手法充分创设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 创造美的氛围,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暮江吟》时, 教师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 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 学生从中感受残阳碧波的交辉之美, 以及月牙初悬的静夜之美, 从而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以美的氛围, 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针对前两句诗中的点睛之笔——“铺”字,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 为什么不用“照”“抹”或者“射”字?学生通过细读、比较, 体会出一个“铺”字更显得平缓, 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细细品味实在是妙不可言。再运用课件, 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展现给学生, 老师加上适当的旁白, 让他们充分感悟到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形象地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暮江上微波粼粼、光影瞬息变化的景象:天气晴朗无风, 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 呈现一片醉人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 呈现出幽深的碧色。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 学生们不难体会出诗人沉醉在这迷人的江景之中, 把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再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 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收到很好的效果。为此, 我向学生提供多种背景音乐, 让他们在自由选取的背景音乐伴随下吟唱古诗。这样, 变读为唱,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在吟唱时还能开动脑筋, 配上动作, 载歌载舞, 使古诗学习更加新鲜有趣。
《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 言残阳铺水, 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 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这种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色, 确如《唐宋诗醇》所评此诗“写景奇丽, 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教学时, 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教师用课件再现情境, 并用彩色粉笔在诗句上勾勒出绿色的“瑟瑟”、红色的“红”和淡黄的“月”, 直观的色彩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 感受诗中金波粼粼, 黛绿瑟瑟的光色交错的景象。
二、吟唱——“传响外别传之妙”
从艺术起源讲, 诗、歌原本一体, 所谓“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 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朱自清说“不吟唱不知道口气”, 曾国藩说“不吟唱不知道深邃的含意”。吟唱就是给传统文化插上音乐的翅膀。吟唱古诗文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让他们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认为:“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他还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 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吟诵课文和讨论同等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学习与文学课吟诵的过程实质上是脑、口、眼、耳综合运用的学习、思考过程, 它不同于“小和尚念经”, 寻求最佳的背诗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 选用古典乐曲为古诗配曲。学生陶醉在音乐渲染烘托的氛围之中, 你方吟罢, 我吟诵;课堂里, 吟唱声此伏彼起。你看吧, 当残阳斜映, 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 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 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 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 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 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 着壁成绘, 一句一字, 皆出常境”。学生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唱之中, 钦慕之情与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从而汲取了古诗的精髓, 领略了其深刻的底蕴, 整个课堂成了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教育场所。另外, 教师将现代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融合于这首诗, 让学生根据领悟到的诗意为提供的歌曲旋律填词:“秋天江面上夕阳斜着照, 江水一半绿, 一半红。新月当空照, 露珠像珍珠, 在这迷人的晚上。”这种诗、乐结合, 以学生的体验, 学生的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体验、表达”, 这种教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并自然地完成对诗意的记忆。在课堂上伴着古琴的乐韵, 抑扬顿挫地吟唱, 吸引了现场五十多位听众的屏息倾听, 使课堂顿生古风古韵。
三、抒情——“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每读一首诗词, 就如同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谈心, 耳边仿佛听到他们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 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 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 就是很好的写作练笔。
因此,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 因人而异,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背诵的方式任由学生自己确定, 或自吟自诵, 或合作背诵, 或表演诵, 背诵的方法也由自己选择, 或边想象画面边吟诵, 或结合注释边理解边背诵, 把吟诵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或是声情并茂的赛诗会, 或是五彩缤纷的诗配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激情。学生读得铿锵有力、韵味十足;讲得绘声绘色, 活灵活现;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可谓“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听、说、读、画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当学生学习完古诗后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 也是陶醉。学生完全能领悟诗人那种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和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这样学习古诗, 这样吟唱古诗, 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 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而那一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 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偶得 篇7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抓好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老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去培养学习兴趣呢?我的看法是:阅读前,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想象、猜测,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阅读。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充满阅读期待中,圆满解决问题。阅读后,教师鼓励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读物,以此拓宽学生视野。这样,学生就会一直保持着阅读语文的濃厚兴趣。
二、抓好语文阅读教学,培养阅读习惯是关键
“习惯”,即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一种动作的需要。“阅读习惯”是在阅读中养成的。好的阅读习惯是宝贵财富,终身受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不妨从培养学生的认真预习、天天阅读、边读边想、有序阅读、阅读卫生、读书动笔、带工具书阅读等方面开始。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获取知识。
三、抓好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方法指导是根本
1.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
阅读古诗,要先让学生了解背景、作者,再在阅读欣赏中领悟思想。阅读记人记事的文章,要让学生经历“读好—领悟—欣赏”的过程。阅读剧本,要让学生经历“读好—表演—品味”的过程。
2.紧扣重点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中,先让学生按“读顺—读懂—读透—品味”的程序阅读。再紧扣重点选择好的句段,读出韵律、情感、气势和精神。
3.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中,对好、中、差生实行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阅读的指导和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读好,都能进步。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学问很深,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深入探究积极探索,就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刘继隆.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训练[J].新课程,2012(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铁佛中心小学)
【教学偶得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08-20
教学比赛教学反思09-03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9-29
金属活动性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11-10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10-26
武术操教学 教学反思07-04
教学相长教学反思07-26
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反思11-04
教学反思精彩课堂教学08-26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