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的雷锋观后感(共15篇)
九年级的雷锋观后感 篇1
有一次,雷锋外出时在沈阳车站换车时,发现了一个背小孩的年轻妇女,被一群人给围着,雷锋向前去打听,原来她们是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可是车票和钱丢了,雷锋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钱为妇女买了去吉林的车票塞到她手里,妇女站起来问:“小兄弟,你叫什么,哪单位,家住哪?”雷锋看了看说:“我叫解放军,家在中国。”
雷锋的这个故事感动了我,雷锋不畏一切,拿自己的钱为那位丢了钱的妇女买车票,可隐瞒自己的名字、住址、单位,雷锋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
今天我读了《雷锋日记》。从日记中,我知道了雷锋是出生在旧社会的一个穷孩子。他从一个穷人,到工人,到军人,付出了多少心血。他的“钉子”精神,值得我学习。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挤劲,一个是钻劲。我觉得,我们在学习上,也应该提这种“钉子”精神。
而我呢?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里,还这么不认真学习,这么爱吵,这么爱玩。考试中,我每次都因为一个个的小错误而是自己失去满分。雷锋叔叔艰苦朴素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他那穿破了的衣服,补好了再穿,在军队里,其他日常用品他也少领,自己够用就行了。与雷锋叔叔相比,我们实在惭愧,衣服划破了一个小洞,丢掉;鞋子旧了,马上换掉;书本脏了,把他扔掉;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都不懂珍惜,从来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没想过这些生活都是革命者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这种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格外珍惜才对啊!
今天我读了《雷锋日记》。从日记中,我知道了雷锋是出生在旧社会的一个穷孩子。他从一个穷人,到工人,到军人,付出了多少心血。他的“钉子”精神,值得我学习。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挤劲,一个是钻劲。我觉得,我们在学习上,也应该提这种“钉子”精神。
九年级的雷锋观后感 篇2
那么,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 培养化学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 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 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 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 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 主动获取化学知识, 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并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 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 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 标题。
“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 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 “奇妙”指出了学习二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 (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 。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 概念、定律。
“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 阅读时要咬文嚼字, 细心琢磨, 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这一概念中, 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 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 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 例题。
“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 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 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 找出关键词语, 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 实验。
“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 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 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 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 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 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 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 (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
1. 全面读。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 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 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 抓关键。
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 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 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 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 “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MnO2”是氧化物, 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 理思路。
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 逐步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阅读后要掩卷而思, 进行系统回忆, 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 即知识线。例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 形成网络, 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 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 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 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 对重要概念、结论, 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 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 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 学生阅读后, 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 (1) 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 (2) 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 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3) 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 通过这种阅读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 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 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 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 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 (1) 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 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 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 (4) 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 (5) 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 指明自学的方向, 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 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 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 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 然后亲自做实验, 在观察实验现象后, 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 手忙脚乱, 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4.“图文结合式”阅读。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大量插图。阅读教材时, 学生要把插图同文字叙述结合起来, 学会读图并理解意义, 做到有图必用, 以文释图, 借图释文。例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一节中, 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原子不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这种插图把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很难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生动有趣。这样的图文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3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一本厚厚的书——《雷锋的故事》。在这本书中,雷锋的乐于助人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还有雷锋的节约箱,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有一个故事对我的内心触动最大。
那是一天晚上,雷锋值夜班回到班里,看到熟睡中的同志们因蹬开被子露出了腿脚,雷锋就过去帮他们一个个地盖好,这时他发现小韩的棉裤上有几个烧了的破洞,担心小韩第二天早上出操时会受冻,于是把自己棉帽里的衬布拆下来,一针一线地把棉裤上的破洞补好,第二天他也没有告诉小韩。后来小韩得知是雷锋做的,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雷锋的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他对待同志就像春天般的温暖,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爱着他的战友们,我非常敬仰他这种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决心要像他那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也许我还是一颗柔弱的小草,但我也能用绿色装点大地。读了雷锋的故事,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我决定要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以满腔的热情去帮助和关爱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
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
七年级雷锋故事观后感 篇4
学习雷锋爱憎分明的立场。雷锋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青年,旧社会给雷锋幼小心灵留下的是千仇万恨,他的家传仅有一把砍柴刀,母亲的一根吊绳,以及他手上的“砍疤”。
雷锋深深懂得,自己的翻身解放是党和他给的。因而,在雷锋的骨子里,他始终抱定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发誓要做一名学校的好学生,单位的好青年,部队的好战士,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对旧社会嫉恶如仇。入伍初期,雷锋听到国民党要反攻大陆,颠覆国家政权消息,就积极要求上前线,立志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他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处处为人表率,成为了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劲头。雷锋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通过刻苦学习,不断提高了他的文化知识,增长了工作本领,特别是通过刻苦学习他著作,雷锋渐渐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正如他在日记里写道:“学习了他著作,使我深深懂得了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愿永远做一个永不生锈的革命的螺丝钉”。“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汽车没有方向盘不行,正是长期以来的坚持学习,使雷锋很快成长为一名新时代的道德模范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学习雷锋乐善好施的追求。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朴素感情,雷锋总是走到哪里就把乐善好施的好人好事做到哪里。节假日里,雷锋在公园里为少先队员们讲忆苦思甜故事;繁忙的工地上,雷锋不计名利参加义务劳动;暴雨天里,他跋山涉水主动为农村老大娘祖孙送行;他省吃俭用,袜子穿破了几年也不舍得买一双,而当他知道辽阳地区发生水灾,就毫不犹豫地把结余的100元津贴,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战友母亲生病,他以战友名字为其寄钱看病。正如雷锋日记所表达的:“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是我应尽的责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多么高尚的人生情怀和人生追求!
学习雷锋甘当螺丝钉的精神。雷锋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上服从组织安排,从来是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干啥就干好啥”。正如雷锋自己所说:“党和人民需要我做黄继光,我就去堵机枪眼。需要我做张思德,我就去烧木炭。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都要尽一切力量,想一切办法去为人民服务。”工作中,雷锋学习开车技术,成长进步很快。他爱护车辆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成为了军营中一颗永不生锈的闪光“螺丝钉”。
八年级弘扬雷锋精神观后感 篇5
雷锋出生于1940年,七岁时,雷锋便沦为孤儿,在六叔公和六叔奶奶的拉扯下活了下来。1962年,雷锋因公事而壮烈牺牲,年仅22岁。尽管雷锋只经历过22个春秋,可是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却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雷锋,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
-----曾说过: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我还是一名小学生,虽然没有能力做出那些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会尽我所能,尽管我做的事儿微不足道,可能只是随手拾起的一张纸屑,可能是善意地在公交车上为爷爷奶奶让个座,但这些举手之劳却都是充满雷锋精神的。
一次,我乘公交车去舅妈家。公交车在一个站点停了下来,只见一位老奶奶拄着拐走了上来,她弓着腰,衣衫褴褛,还挎着一个大提篮,那个提篮仿佛随时会把她压倒,看起来弱不禁风。老奶奶上车后,扫视了一下车内,没有一个空位。乘务员阿姨也在不停帮助老奶奶找座位,商量着几个占座的年轻人,可他们仿佛没听见,仍继续喧哗着。我气愤极了,难道他们没有看到那几个醒目的红字“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吗?”于是,我起身对那位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个位子吧!”奶奶听后,笑了起来:“谢谢你,小姑娘。”我也笑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千与千寻电影九年级的观后感 篇6
故事讲述了千寻一家搬家,穿过一个神秘的隧道迷路了,来到一个废弃的地方,千寻告知父母不要再继续走了,走着走着却发现有座废弃的房子中看到一个饭店,桌子上放满了食物,千寻的父母大块特快的吃起了桌子上的食物,而千寻却没有吃,而是开始在房子的周围走着、看着,后来遇到了白龙,白龙让他快点过河,以免天黑回不去,千寻迷惑的开始往回跑,然而还是晚一步,这时白龙发现了正在原地难过的千寻,白龙开始教她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本领,他的父母因为没有礼貌吃了留给神明客人的食物,她的父母变成了猪,千寻想要把爸爸妈妈变回人,在白龙的帮助下,她去汤婆婆那里得到一份工作。
从此,千寻在汤屋变成了小千,她也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救出贪吃变成猪的父母,钱婆婆对千寻说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名字,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持之以恒。
人生最难的从来都不是树立目标,而是信念的坚持,每一份坚持都能让你通往幸福的路,更进一步,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修自己。
在生活中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待身边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九年级化学有效学习方法的研究 篇7
一、化学课的听课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形式, 听课的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化学课堂的听课属于聆听, 听课的投入程度和效率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效。一般来讲, “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三个环节对听课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 课前预习
化学学科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 各块知识间衔接紧密, 看似并列, 实为递进关系, 知识的上下位之间关系明确。通过预习, 可以弥补基础知识的漏洞, 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演示实验多。在初中的化学课本中,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都是用小体字书写, 每个实验平均有4~5行字, 若不经过事先预习, 往往对实验现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那么本来想要通过实验达到的“再现、揭示、发现、证明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就大打折扣。
(二) 认真听讲
一节课只有45分钟, 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用, 学生要充分调动起听课的积极性, 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具体地讲,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紧跟教师的思路
不少学生上课时不是埋头自思, 就是忙着做笔记, 思路不能与教师保持一致。这是一种不好的听课方法。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教师保持一致, 听教师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听教师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题的;听教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解释。
2. 善始善终, 听好小结
临近下课, 经历了紧张一节课的大脑往往感到疲惫倦怠, 往往难以对小结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 结尾的话虽然不多, 却常常是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的提示, 是点睛之笔。能否听好小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在本节课中的收获。所以, 每个学生都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急躁情绪, 为一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 做好笔记
做好课堂笔记不仅适合于文科, 同样适合于化学这门学科。学生都知道, 化学的知识点较多, 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 一堂课下来, 也只能回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 大部分细节内容特别是资料性较强的很快就会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吸收和理解, 做适当笔记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提高效率从认真听课开始, 以上三个环节是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听课习惯。当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听课习惯, 从而取得优异的化学成绩。
二、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经常性的实践活动, 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实验目的, 对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 预习实验内容
做化学实验, 首先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应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另外, 还要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大型仪器的性能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二) 认真观察实验
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 只有通过正确地观察, 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观察一般应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 (1) 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2) 反应条件; (3) 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4) 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三) 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 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某学生使用游码托盘天平称食盐时, 错误地把食盐放在右托盘里, 把砝码放在左托盘里, 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5g, 如果按正确的方法, 食盐的质量应为14.5g。由此可见, 正确的操作程序是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的前提。此外, 由于化学实验中有易燃、易爆、腐蚀、中毒的潜在危险, 所以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懂得所用药品的性质, 避免产生实验事故。
(四) 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的总结, 一般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现象、解释现象或结论。通过写实验报告, 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并且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上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到的, 另外, 学生还应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如爱护仪器、节约水、电、气及实验易耗品, 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等。
三、化学记忆方法探究
化学是一门文科性质很浓的理科, 要求理解记忆的东西很多。例如, 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化学实验现象,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基本规律等。因而寻找一种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化学学得好的学生将记忆的一般规律与化学特点相结合, 总结归纳了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简化记忆
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复杂, 学生在记忆时容易混淆, 或者记不全面。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话, 或分几个要点, 或列表来简化记忆。
如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步骤: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可记作“查”; (2) “装药品”可记作“装”; (3) “将装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可记作“定”; (4) “收集气体”可记作“收”; (5) “检验气体是否集满”可记作“满”。整个实验操作步骤就可简单地概括为“查、装、定、收、满”。这样记忆, 简单明了, 并且对以后学习其他气体制取方法也有帮助。
(二) 规律记忆
化学知识多而散, 学生在记忆时, 应该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掌握其规律, 这样既便于理解, 又容易记忆。例如, 对物质的物理性质, 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密度等方面记忆, 如果是金属还要考虑其延展性、传导性。通过这种方法, 就能很容易记住各种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 理解记忆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很多, 对这些基本概念, 有些学生常常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 以为背下来就是学会了, 这是学习化学概念的一大弊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俗话说:“若要记得, 必先懂得。”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 才能记得牢固, 才能灵活运用。
(四) 对比记忆
对比是识记、掌握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 才能区分。对于易混淆的化学概念、理论、定义等, 要进行科学比较, 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区别与联系, 抓住其内在属性。例如, 元素和原子, 原子和分子, 原子和离子, 混合物与化合物, 点燃与燃烧,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 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鉴别和鉴定, 分离和提纯, 沉淀和结晶, 盐酸和氯化氢, 电离和电解, 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 酸根和酸酐等等, 都可以用对比的方法,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
关于九年级数学总复习的探究 篇8
一、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本阶段从三月中旬至五月上旬,约五十天)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由于现在的中考命题仍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教材原题的改选,后面的大题虽然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延伸、变形和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紧扣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体系。根据教材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编排的,所以在复习中可以打乱教材顺序,按照课标的四个板块将复习内容重新组织构建,将代数部分分成四个单元:《数与式》《方程(组)和不等式(组)》《函数》《统计与概率》。将几何部分分为四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和三角形》《四边形》《图形与变换》《圆》。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先研究每一单元的知识点,编写教案作好板书,然后指导学生按板书提要复习。同时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的知识重温一遍,加深记忆并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延伸和内涵,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然后进行典型例题讲解,教给学生解答的思路和方法,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课后教师都要认真批改作业,由作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共性的问题集中讲,个别问题请学生解决。这样做既可减少学生做题的盲目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完成每个单元的复习之后要进行质量检测,查缺补漏,让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总结。
二、搞好专题复习,加强综合运用(本阶段从五月中旬至月底,约二十天)
专题复习就是从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加以展开,纵向深入。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围绕某些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的集中培训。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业考试纲要》以及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可设置如下专题:规律探索型、开放探究型、图表信息型、阅读理解型、运动变化型、方案设计性、数学思想方法及运用。
围绕专题,教师应精心编写专题复习教案,力争专题例题具有代表性、联系性和综合性。每一个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范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重要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规律,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专题复习同其他阶段的复习一样,最终还是通过练习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在每一专题复习中,教师要精选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指导,抽查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进行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矫正,以便巩固复习效果提高复习质量。
三、综合训练,模拟中考(本阶段从六月初到中考前,约两周时间)
这一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是盲目的强化训练和大量的练习,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套题训练。通过练、评、反思、查遗补缺,提高答题运算速度,稳定考试心理,正常发挥水平。具体作法有以下几个要点:
1.解题模式训练
有些试题的解题模式基本稳定,如果掌握这些试题的解答要点,加强训练,形成基本稳定的模式,再来解答此类试题时就能轻车熟路、迅速准确、简明扼要。中考数学复习要习题训练,但不能无目的地陷入题海,要学会一题多用、多题一用、举一反三。
2.模拟考试训练
模拟考试训练是按照正规考试模式有计划地安排模仿性考试,能综合检测学生的应试能力。专题训练后,要进行五次左右模拟考试,为了使检测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选好试卷,试卷在题量、知识覆盖面、难度、考点知识、重点、各部分知识的比例、分值安排等方面,尽量接近或达到中考试卷的要求。考完试后教师要认真阅卷,这样能有效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要做好讲评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3.考试方法训练
考试过程既是考知识能力的过程,又是考方法策略的过程。因此知识能力固然重要,考试方法策略也很重要。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考试方法的训练,如从容应答、解题规范等。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力争使学生保持平和适度紧张的考前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力争使学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当然,对于九年级数学的复习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本人只是略谈一下自己长期探索总结的结果,希望得到各位同仁指正。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中学)
九年级的雷锋观后感 篇9
他无与伦比地诠释了技术在电影中永远应该扮演辅助工具的角色,哪怕这种技术再出色,也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永远只能是人的内心。
故事很简单而又很复杂,一个印度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的日日夜夜。
电影的细腻从一开场就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安安静静的对话,平淡的语言,甚至让人对这个故事根本起不起多大兴趣。中年派是一个看起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印度人,甚至感觉,中年派有些李安的影子。
一个有过沧桑经历的人,却不会把自己的经历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而是把经历作为一种厚重的精神的来源支持着他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磨砺多年的李安,深谙此道。李安给人的感觉一直是非常的淡定,无论是当年的不得意,还是今天的名誉天下,似乎都不能让李安有任何情绪上的变化。看看李安的作品吧,《推手》《饮食男女》《断背山》 有一个是夹杂着浮躁之气的吗?
拍摄《少年派》就像做一幅画,在轻轻地描上一个轮廓之后,李安开始挥毫泼墨,让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小男孩成长为了一个少年,在遭遇到人生最大不幸的时候,用自己的信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安在派的漂流过程中,反复地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是毗湿奴,还是安拉,或者是耶稣形象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相信,你是否坚定不移地相信你的信仰。
这不也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吗?我们现在四处在寻找成功的办法,去学习各种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去向前走一步。
我们只是一味地找一个精神的寄托,好像找到了寄托我们离成功或者梦想就近了一步,我们看了一本书,好像就懂了很多知识;我们听了一堂讲座,似乎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认识了一位高人,好像自己就得到了升华。
其实这样的浅尝辄止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帮助。李安对待信仰的态度,同样适合我们对待生活,不用给自己定下来一个多么宏伟或者虔诚的目标,就像我们不需要着急去寻找所谓的信仰对象,我们只需要坚信前进,只要拥有信念,任何神都会保佑你前进。
李安对待信仰的态度,完全超出了地域的或者是宗教的狭隘观念,这部电影是李安完全意义上的全球作品,因为你在这部电影里面一点也看不到东方或者西方的影子,在这部电影里,拥有的只有普世的价值和想通的艺术。
通过完美的3D,少年派在海上漂流的日日夜夜好像一个梦幻的童话故事已经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李安并没有满足,就此收手。
在影片最后,通过少年派的讲述,厨子、水手、母亲的形象重新归化到了那条漂流艇上,童话不再是童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的现实,仅仅用了不到两分钟的镜头,和一个年轻演员的直面讲述,李安就把这个漂流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而这一遍讲的更加现实、更加深刻。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海上漂泊,人生的船只可能是一艘豪华的游艇,也可能只是一艘孤单的独木舟。
在大洋上,在这样狭小的空间中,你既要接受暴风雨的洗礼,也要面对闯入到你小船上不同的角色。在你小船上你可能会遇到豺狼、可能会遇到斑马、可能会遇到猩猩。如何对待他们决定了你的这只小船最终会驶向何方。
九年级写活着的读后感 篇10
《活着》这本书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语句,可他那种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痛,让读者深深体会到,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放荡不羁的阔少爷福贵,好赌成瘾,一夜间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成为了一贫如洗的穷人。然而,命运就是这样不可思议。随后他的父亲含恨离世,母亲不辞而别。他为了生活,福贵从富人成了佃户,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变成了要下地干活的穷人,从此一家人为生活忙碌奔波,经历了许多困难之后,这才让福贵明白,什么叫生活。他从此告别了以前富足的生活,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穷日子。艰难的生活让他明白,生命赋予他的责任。他伤心了几天后,突然意识到这个家只能靠自己撑起来时,于是就振作起来,想靠自己努力让一家人生活变得更好,但事与愿违,苍天不公,就在他的生活变得好一点时,自己却被抓到队伍里去当了兵,两年后当他再次回到那个贫穷破旧的家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生活变得比两年前更加贫穷,没办法只好干着更重的农活,想让生活重回正轨。但天灾人祸,所有的不幸都接二连三地降临在了他头上,儿子因为献血死了,女儿因为难产死了,女婿也因为发生意外死了,最后就连孙子也因为发烧后吃太多豆子撑死了,只剩下了他和他买的一头牛孤独的活着。
为何命运如此不公,要将所有灾难都降临在他一个人的头上,让他面临家破人亡的不幸。虽然福贵的生活是悲催而又不幸的,甚至可以说一生都生活在苦难里,但对于他来说,只要活着,便会有希望,活着更是生命的意义!漫长人生岁月里,不去计较太多得与失,生命需要用坦荡平静的心对待。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安静的田野里,裸露风中被晒得黝黑的老人与牛的脊背,见证了那段岁月。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还有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游荡在僻静的乡间小路里,渐行渐远。
九年级英语的有效性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方法
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英语知识,还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更精、更准,这就要加强我们教学中的有效性。针对如何提高九年级英语的有效性教学,下面我来谈一些自己的方法及观点。
一、重视基础,做好复习
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基础知识,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学好它必须有一个好的功底。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复习,而且要监督学生,和他们一起做好基础复习。单词是英语的灵魂,语法是英语的躯体。基础单词和基础语法一定要让学生牢牢掌握。我们可以通过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学生的词汇、语法等来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打好基础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二、找好重点,逐个击破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九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大的疑惑就是中考要考什么,而相信这也许是大多数老师所苦苦思考的。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主次,要把握好英语的命脉,找出重点在哪里,学生应该学习哪里。对自己所教的知识要有深度把握,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在哪里,考试的命题放在哪里,我们就着重教哪里,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问,因为他们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仅仅因为他们某次成绩不好或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就对他们进行指责,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信心,多一些关怀,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做得更好,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在课堂上,我们英语教师也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和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即使讲过好几遍的知识学生再问也要耐心讲解。如果遇到气氛压抑的时候,老师要尽量通过幽默的语言或小的英语游戏来提升气氛。只有氛围提上去了,学生才更有学习劲头。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愉悦的课堂,两者都把握好,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定时进行模拟训练
学生的学习表现要通过一次次的测试来验证,而模拟训练又能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掌握不足,要对哪个地方进行重点攻克。模拟训练不单单是为了考试,它实际上是一种提升。通过一次次的模拟训练,学生既能提升学习,又能培养题感,还能锻炼考试心态。为此,我们英语教师要重视模拟训练。当然,更要注意模拟训练中的选题,不能盲目选取,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在选题时要注意难易兼顾,既重基础,又有重点,能得分的题和难点题一定要合理分配。在最后两次模拟训练时,选题尽量简单,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考试信心。另外,模拟训练也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水平,要重视对每次训练过后的总结分析,看看学生共同的毛病出在哪里,对此进行细致讲解。在模拟训练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提高我们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对九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要加强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提升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我们任重而道远,要在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中总结反思。
參考文献:
郭玉领.如何提高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41).
浅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篇12
一、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
随着开卷考试的展开, 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 认为“抄书就行”。于是思想上消极应付;上课不专心听讲;对教材基本原理不熟, 主干知识生疏;缺乏对基础知识必要的识记和理解。为此, 老师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 中考的着重点是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基础知识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试题非常灵活, 不可能有从课本或资料中简单移植或“克隆”现成的答案, 学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探究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观点辨析、材料分析等栏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的序言和正文前的引文, 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还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要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三、教学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开卷考试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考查。降低了识记的题量和分值, 教师不能认为掌握基础知识不重要了。其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用, 考能力也就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针对考试题型把学生“摆”进试题的情境中,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逐步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四、多供以习题, 多进行测试
开卷考试涉及的范围很广:古诗、歌曲、漫画、图表、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案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都能考, 都可以考, 平时应多练多考, 让学生见多识广, 不能因为有的题未见过就认为无从下手而不答或胡答。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在练习中掌握。通过做习题来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教给他们如何抓住关键词来审题和答题, 如何紧扣课本的知识点, 如何结合题中材料来联系实际。让学生把课本上的“死知识”在考试中“活用”出来。
失孤观后感影评九年级 篇13
这会是怎样的一条回家之路呢?它必定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可在那漫漫长路的终点,是一树幸福静静的伫立在风中么?
它会像同类影片《亲爱的》一样的催泪么?必须会,可它会让我们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还是心酸的?
它会更专注失孤家庭的悲苦,还是收养家庭的无奈,又或是被拐儿童的心理路程?我们期盼着答案,尽管我们明白,不论是何者,观影的心路布满了坎坷。
从前期公布的一些剧照中,我们惊喜却又惊愕的发现,那还是刘德华么?以前的偶像,会在电影中如何的突破自我,演出一个不一样的刘德华?我们拭目以待。
导演彭三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名不见经传的她能否驾驭这沉重的题材?她能否将刘德华与井柏然这样的老戏骨与小鲜肉炒成一盘骨肉相连的新式菜品?
……
带着一连串问题,我观看了这部《失孤》,有些意外的,我爱上了这部电影。
有着同样的素材,却有着不一样的烹饪方式。不妨把陈可辛端出的《亲爱的》比作是一杯苦与甜相伴的咖啡,有着欢乐的开场、苦涩的中场与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带着浓郁的陈氏风格,清新中透着股浓郁的煽情,让人时而欢乐时而悲伤,情绪随着主人公的际遇跌宕起伏。
而彭三源却在《失孤》中更多的加入了酸味与咸味。
酸的是那漫长的寻子路,一个人、两个轮、三面旗,孤独的行驶在永无尽头的公路上。不像《亲爱的》,男主角没有朋友与亲人相伴,更没有组织,他有的只是互联网上偶尔闪现的几段文字和陌生人善意的劝阻。纵然他的身后其实也隐藏着很多热心人,可行走在画面中的,始终孑然一身,直到另一个寻亲人的加入。
如果说《亲爱的》更强调片名中的“爱”,那《失孤》中当仁不让的是“孤”,怎一个“孤”字了得?它历经了比《亲爱的》数以倍计的时间长度,也跨越了比之更为遥远的寻孤里程。他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兜转了无数次东西南北,他的孤独,想想也心酸,何况亲历者。
同样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它也许没有《亲爱的》取材事件那样有轰动效应,但它绝对在默默无闻中流露出一种平凡之美,一种坚韧与顽强的力量,纵然前景未料、期望渺茫,但它从未放下,从未逃避。想想朴树《平凡之路》的歌词吧,“我以前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以前拥有着一切,眼都飘散如烟。我以前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放到那里,它会显得更为坚强。
而之所以说有咸味,那都是因为有了刘德华。我一向很喜欢刘德华,他的电影,他的歌。不否认,其中有很多败笔,毕竟多为商业化作品,也饱含他永远演着刘德华,唱着刘德华的诟病。的确,自称永远偶像派的刘德华看似自怜,实则是自谦。他懂得自己与梁朝伟、刘青云们的差距,他在数十年如一日演绎自己,歌唱自己的同时默默的寻找着突破。他在影帝之路上无数次提名,却又无数次看着他人领奖,强堆出笑容也必须要“听见记者发问没半句无礼,冷静的说一一解答各位”。正如《失孤》中的艰难之路,无数次期望的山丘背后是难以计数的失望之谷。
之后在杜琪峰的教导下,刘德华硬是憋住了台词欲与表情欲才凭《暗战》拿到了第一个金像奖,《大只佬》里也是牺牲了体型与造型,而直到《桃姐》其实才算真正的突破,演出了有别于“刘德华”标签的低调与平和。从此,他的表演之路一片开阔。
这次的《失孤》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刘德华,苍老而憔悴,黑漆漆的脸上有着一副农民的面容。是谁想到让刘德华演民工的?真是一件创举。脏兮兮的老旧西服里透着一股腼腆,失去了标志性的张扬,刘德华有了一种洗心革面的感觉,尽管看上去惨不忍睹,却显得更为成熟而可爱了。蹑手蹑脚的动作显得有些谨小慎微与懦弱,与内心坚强的人物看似表里不一,却实实在在是那个经历若干苦难与挫折的小人物真实反应,让人看到了一种与偶像以往极大的反差,却又心悦诚服。
看到偶像老了,满脸的皱纹、胡子拉碴、头发花白、畏手畏脚,作为影迷的我心酸了,这样糟践自己值得么?黎明会这样么?郭富城会这样么?其实他们都会这样,如果他们真是作为演员的存在。同时我们也为刘德华感到高兴与欣慰,他的闪光点再次被人发掘,他的苍老让他显得更为真实,摆脱“刘德华”的桎梏,他显得更为年轻而有活力。“能演一切好东西,无论戏份再少都花却了心计,为了干活用半世没有一秒浪费,活着是沉迷。”鲜为人知的是,在《失孤》的拍摄过程中,为了持续长期戴摩托车头盔的发型状态,刘德华不拍戏时也戴着帽子。
与《亲爱的》里的黄渤与赵薇一样,偶像们在改变自己、作践自己,同时也在升华着自己,他们用形象上的平民化去贴合电影的气质,用外表的丑化去融入生活,融入真实。现实中,没有那个主角的面容是靓丽的,唯一美丽的只有那一颗颗平凡跳动的心灵。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从刘德华的演出中,我们嗅到了一股海洋深处的咸味。
“回家的路,数一数一年快乐的次数,数一数一天脾气的起伏。什么是贫?什么是富?回家的路,数一数岁月流走的速度,数一数一生患难谁共处,一切慢慢清楚……回家的路,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幸福。”
也许主人公永远未能走上回家的路,他还得继续走下去。他的最大成就只是为他人找到了回家的路,留给他的将会是重归一个人、两个轮、几面旗的孤独之路、平凡之路。还有那一句终将伴其一身的谶语: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九年级的雷锋观后感 篇14
根据最新的剧情显示,何樱的身份应该是何勇的妹妹,但是何勇又是开头的那个出卖战友的坏人,一切的事情似乎都有联系。后来才得知,何勇之所以会出卖自己人,主要还是因为宫本仓野用他的妹妹何樱来威胁的他,让他不得不从,原来何勇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妹妹不得不做而已。
但何樱只知道她的哥哥是被叶冲给害了,她与哥哥相依为命,在得知她哥哥何勇被叶冲杀害后,她才会奋不顾身地去找叶冲报仇。
何樱的出现会扰乱叶冲所有的计划,他既要确保她的安全,又要应付日本人的疑心。以至于叶冲会奋不顾身去牢里把何樱救出来,理由却是:这个女人要杀他,所以要把她留在身边。
叶冲对何樱的关心照顾,已经超越了之前只是因为愧疚才救她的底线,对何樱也是忍让妥协,而何樱一副受气小媳妇的样子,真的是不讨喜啊。
如何实现九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篇15
一、数学学困生的基本共性
(一) 数学基础差
因为长期处于小学数学的学习状态下, 所以有不多向思考、不问问题、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等情况。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正常地用数学语言再现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定理和说明概念之间的结构体系。
(二) 作业完成不及时或者抄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不遵循该有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 死搬硬套, 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三) 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积极性不高, 依赖性强
上课精神恍惚,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 毫不搭理。对于课堂练习马虎了事, 不积极思考。缺乏自我学习能力, 不能独立找出问题的重点, 不能灵活的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 阅读速度慢且很容易受外界干扰, 无自觉性。
二、课堂教育如何实践九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一) 转化教学观念,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从教师自身的教学过程来讲, 传统教学方法过分追求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 特别是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显得比较枯燥, 使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厌烦。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在课堂的设计上, 应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数学和生活严密集合,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而这些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 领悟新课改的要求, 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好奇心, 开展探究性活动, 调动学生思维功能,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厌烦学习为喜欢学习。
(二) 适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让学生快乐学习, 享受学习。针对数学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一个特征, 教师应该充分重视, 不是强硬的压制, 而是尽量创造条件, 让学生讨论。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出知识的讲授, 在数学学习中, 让学生既能直接参与又能观察和评价, 乐在其中。
(三) 进行学法指导, 改变学习习惯
数学学困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 一般不愿自己思考问题, 一切知识等着老师教或者遇到问题马上丢到旁边不闻不问。在此情况下要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逐步让其独立地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解决。当不能独立解决时, 再由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这样可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 发现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 当然在这过程中必须有老师的引导, 教师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不仅如此, 每次布置的作业都要督促学困生认真完成并注意检查完成情况, 教学中也要提出严格要求。
为了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可以利用班会课时间和学生探讨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复习、如何做作业。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 掌握了学习主动权, 才能使思维活动更加持久, 更加深入, 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学好数学。
(四) 适当开设第二课堂, 给学困生找回信心
由于七年级、八年级成绩不佳的原因, 九年级入学开始, 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数学一般都会失去信心。开学之初, 为学生找回学习信心是相当必要的。所以在开学之初对学困生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采取低起点、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 尽量不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再受到挫折, 使学困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尽可能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 为学困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让他们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家庭教育如何实践九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一) 家长辅导小学数学内容
经常有学生家长打电话来告知:“孩子已经上九年级了, 马上就要升入高中, 但是数学学习成绩很差。肯定是七年级、八年级的数学基础没有学好, 希望老师给辅导辅导。”其实这是不全面的, 很多学困生不仅七年级八年级没有学好, 小学数学知识都没有搞明白, 特别是分数运算、几何图形、方程与应用题和统计, 而这四个方面又恰恰和初中数学联系很紧密。小学数学知识都比较简单, 对于现在的70后家长而言, 完全可以自己辅导。
(二) 家长督促学困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
由于学困生做作业比较困难, 难免为了应付交作业而抄袭,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可以督促其独立完成。如果有能力辅导九年级数学的家庭, 可以自己检查作业对错, 并和学生探讨。如果没有能力辅导, 建议家长保管参考答案书。
(三) 家长在教师指导下可以适当为学困生买参考书
对于给学困生的参考书, 内容不能太复杂, 题目不能太多, 并且对题目要有很详尽的答案解析, 这样可以培养解题思路。
综上, 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悉心努力下, 一定能够让数学学困生学好数学, 让学生在初中的最后一年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能够更好地参加中考, 为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摘要:数学是中学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 也是初中学生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本文作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提出对转化九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见解。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转化
参考文献
[1]刘芝霞, 刘江洲.“四多四少”培养自信心[J].教育, 2009 (29) .
[2]张海燕.让学困生走出心理阴影的教学策略[J].教育革新, 2008 (11) .
[3]吴柱香.以人为本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青海教育, 2007 (4) .
【九年级的雷锋观后感】推荐阅读:
《永远的雷锋》观后感九07-11
一年级《雷锋》读后感08-20
雷锋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二年级作文300字07-08
五年级雷锋的日记12-11
二年级作文雷锋的榜样09-03
身边的雷锋小学二年级作文11-08
雷锋在我心中四年级的作文08-26
我身边的活雷锋五年级优秀作文07-06
三年级学习雷锋演讲05-15
雷锋叔叔三年级作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