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与计划制度

2024-08-26

工作总结与计划制度(共10篇)

工作总结与计划制度 篇1

工作计划与总结制度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特建立工作计划与总结制度。各部门经理及员工,在工作之前都要做出工作计划,做完之后要进行总结。员工的计划与总结,作为员工考评的一部分。

1、各部门经理每天要做工作计划,在头天上班前,要对第二天的工作做出计划与安排,以便第二天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2、每周一召开例会时,各部门经理应准时提交《上周工作总结》和《本周工作计划》。当天未交上述工作计划及总结的,罚款50元。

3、每月1日,各部门经理应准时向总经理提交《上月工作总结》和《本月工作计划》。当天未交上述工作计划及总结的,罚款50元。

4、市场部员工,每天要填写《业务员工作日志》,由市场部主管进行检查,每周检查一次。未完成者,罚款20元次。

5、设计部员工,每天填写《设计师工作日志》,由设计部主管进行检查。未完成者,罚款20元次。

6、施工监理每周日提交工作总结与计划到工程部经理处,由工程部经理进行检查。未完成者,罚款20元次。

郑州大汉观宇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14年3月28日

工作总结与计划制度 篇2

“纵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脉络,可以发现示范计划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正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215就这场轰轰烈烈的高职教育制度变迁而言,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同身受并取得了广泛共识,但我们对蕴含其中具体而真实的制度供给关注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示范计划进程中高职院校发展的深度理解。因此,本文暂时悬置有关示范建设的宏观论断,转而尝试从制度供给的视角,以示范计划提出前后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其制度需求为分析的逻辑起点,阐述示范计划实施过程中制度“供”“需”互动,进而解释教育制度供给机制特征,以深化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认识,为当前新一轮的高职教育制度供给决策提供参照。

一、制度、制度供给与教育制度供给

1. 制度。

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制度在多个学科领域运用广泛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康芒斯将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2]科斯认为,“作为一种规则,制度通常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3]诺思指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构成一个社会,或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4]正是通过吸收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成果,制度理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5],并对制度与发展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入的洞察。

2. 制度供给。

随着制度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益凸显,作为其发生作用途径和工具的制度供给也愈发重要。“这种对制度的重新关注,是现代社会制度转型与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的结果。”[6]制度供给是指制度供给者在给定的利益结构、主观偏好、理性水平、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约束下,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渠道创设框架和规则体系并确保其得以执行的相关安排。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不仅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制度的主要提供者。“有目的的制度供给既反映了控制制度变革的那些人的权力和利益,又反映了在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过程”[7]18。因此,制度供给体现着国家利益,具有权威性的价值,政府的关注点通常聚焦于制度供给及其所产生的绩效上。

3. 教育制度供给。

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本身并不直接向社会提供教育产品与服务,而是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公共政策,运用公共财政资源,引导教育机构决策与行为,以增进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制度供给研究的旨趣在于“理解国家对特定教育政策所赋予的意义、所作出的阐释以及尝试达致的意图,并分析这些意义与意图为何在特定政策脉络中得以彰显。”[8]教育制度供给目的是确保教育体系良好运作且保证质量,以及预算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这是日益增长的政府责任的政策体现。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示范计划的提出

一种宏观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制度供给,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社会行动主体制度需求情境分析的基础上,它“强调问题与制度和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后果相联系。”[7]2与制度供给相对应的是制度需求,该二元范畴构成了我们分析示范计划的理论支点。

1. 高职院校发展困境及其制度需求。

自1999年国务院将高职院校设立审批权和招生计划权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后,我国高职院校进入规模扩张期,招生数从1998年的4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68万人,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11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713万人[9]8。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学校升格创建,经过几年扩张进入组织成熟阶段后,办学基础能力不足的困境逐渐突显。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较多的实训设备等资源投入,其生均培养成本高于普通本科院校,但生均教育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校舍和教学用房简陋,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的技术配置落后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能力要求较高,但待遇却低于普通本科院校,这造成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要求。上述问题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困难增多。2004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61%[9]11。这固然与高职院校对人才需求预测不足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有关,但却折射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而这种困境又导致高职院校更难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作为我国教育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发展深受其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依据院校分类进行,而这种分类基于教育的层次而非类型,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数量由高层次院校到低层次院校依次递减。尽管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这类院校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这是他们的‘现实’,他们依据这个‘现实’而行动,并在这个‘现实’中学习。”[10]要想突破发展困境,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从根本上摆脱经费、生源、师资等基本办学资源约束。“制度蕴含利益。规范蕴含的利益不能形成规范,也不能确保规范必然形成。但利益为规范提供了基础,即接受外在影响的人们产生了对规范的需求。”[11]高职院校普遍对政府出台支持引导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有着强烈需求,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以推动院校发展方式从外延型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型的质量提高转变,并以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之变来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2. 政府制度供给意愿与能力。

高职教育深深扎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其发展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技工荒”现象是最明显的表征。2004年,我国初级工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为60%,中级工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为35%,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为3.5%,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仅为1.5%[9]12。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而“高职院校在困境中,在没有政府给太多钱的情况下,在学校要生存下去的压力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有很多的学校创造出了很好的经验。”[12]这使得政府的决策有了较为充分的民意基础。2005年9月12日,在示范计划推出的关键时刻,温家宝同志在考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时发表讲话,他说“中国太需要职业教育了,职业教育也太重要了”[13],表明高职教育制度供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仅在2005年一年,教育部就出台了18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供给,反映出政府的政策意图[1]211。

“恰当的教育制度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14]。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通过其决策过程呈现出来。计划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对未来活动所作的部署和安排,就其本质而言,计划是一种指令性规范,它通过提供肯定性反馈以激励相关主体的行动。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如果说‘211工程’是国家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那么计划也是国家新时期新阶段高职教育的改革工程和质量工程。”[15]而无论是工程还是计划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和分配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央财政的收入基础得以夯实,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大幅上升,中央政府拥有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的财力支撑,这是实施示范计划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预算资金或者拨款对政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推进示范计划实施,这是中央财政对高职院校首次大规模的专项投入。但是政府财政投入的资源数量与来源毕竟受限,不可能普惠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投入,采用竞争和优先权选择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办好一批骨干示范职业院校,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制度“供”“需”互动:示范计划的实施

作为一项制度供给,示范计划回应了高职院校发展困境和制度需求,表明了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愿和决心,其基本逻辑是政府确定目标,生成激励结构并通过资源配置诱致高职院校发展的决策、选择与行动。“示范计划是件相当大的事情,项目立项,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件振奋人心的大好事。”[16]要在示范计划中实现贯彻国家意图和调动基层资源的双重目标,政府和高职院校的真实意图和实践能力同样重要,我们重点考察制度“供”“需”互动及其对高职院校发展产生的影响。

1. 政策带动。

在示范计划实施中,政策带动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中得到充分反映。在示范计划实施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的匹配度不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形成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合作的制度激励,而能落实到教学改革与应用研发层面并使双方受益的政策规则更加阙如。因此,寻求学校和企业的利益汇聚点,开展实质性合作以系统培养人才成为示范计划政策带动的主要着力点。2006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学制为三年,而作为示范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专业建设周期同为三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制度设计使专业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示范计划实施中,100所示范院校累计建设405个重点建设专业,100所骨干院校累计建设379个重点建设专业,为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和顶岗实习,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保证高职院校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逐步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的推出和落地有力推动着高职院校实现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17]。

2. 资金推动。

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核心是资金问题。在示范计划实施前,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生均财政拨款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财政投入激励高职院校改革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因此,落实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本科院校水平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诉求。示范计划加大了支持力度,逐年提高示范院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到“十一五”末,保证示范院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标准。这项制度的实施表明中央政府通过制度供给引导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支持高职院校发展,以学生规模存量调整为重点,在注重公平的同时,体现了制度供给的改革和绩效导向。这种导向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强烈的发展预期,促使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完成符合绩效目标的改革任务来获取资金支持。政府利用示范院校的带动作用,平衡高职院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诉求,合理合法地动员更多高职院校参与示范建设的热情。生均财政拨款制度随着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项目投入及配套、资金管理、绩效考评等方面规范的出台而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为破解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难题“输血”,更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造血”。

3. 项目驱动。

与专项化财政资金支出相配合的是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项目是一种非常适合的载体。作为一种行政配置与自主建设的制度安排,一方面,项目带有政府“指定任务”的性质,另一方面,院校在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加入更多自己的意图与利益,获得更多自主权。在这个意义上,项目既是“外生的”,也是“内生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在示范计划实施前,高职院校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少量的纵向科研项目,而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领域鲜有项目,对运用项目管理作为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手段认识不深,很少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管理和验收评价等方面工作,导致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较为缓慢。项目院校是示范计划体制的各个结构点,而项目是规范各级权力关系和资源配置关系的载体。项目确立了权力运作与资源配置所依赖的路径,政府的行政指令、高职院校的资源运作以及政府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互动,都通过项目制这种主导逻辑来决定。项目作为一种制度枢纽,主导着政府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的结构关联,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职院校,由此统合形成上下之间动员、中介与反馈等一系列动态的运行机制。示范院校是项目的最终承担人和执行者,这反映在院校的资源动员、重组、内聚、整合与发展方面。随着示范计划的实施,高职院校根据其办学定位,通过竞争合法地获取和运用项目资源,基于内部改革要求和外部竞争压力确定建设目标,设计建设任务,从而将项目建设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

四、制度供给结构特征:示范计划的机制

在长时段的示范计划实施环境中,政府与高职院校的行动策略与作用方式交错其中,共同形塑了信任机制、协同机制与竞争机制。正是这些机制将宏观制度供给与微观院校发展相连接,从而有助于揭示制度供给的结构特征。

1. 信任机制。

制度源于行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其运行基础取决于制度供给者与制度需求者的相互信任。示范计划唤起了高职院校的群体意识和发展自觉,使其对制度本身及其价值结构产生信任,在不同范围产生不同程度的效果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渗透和作用。从示范院校到骨干院校建设是一个连贯一致的制度体系,政府在这种持续性的制度供给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预案研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及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采取事前论证、事中监测和事后考核的程序,最大限度地确保实体和程序公正,这是制度供给理性的表现。基于政府提供的制度激励,高职院校则向政府和社会做出可信承诺,这种承诺集中体现在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和建设方案之中,它表明示范(骨干)院校在示范计划中获得的激励更多,对相关院校及其举办方和重要产学合作单位乃至地方政府形成更多持续激励,同时要求他们履行与其获得的激励相当的责任。政府通过听取示范(骨干)院校这一类对示范计划最为敏感的院校的制度需求,进一步改进政策实践,完善制度供给。

2. 协同机制。

协同是指部门或群体之间为了完成某件事情或达成某个目标而形成的协作状态。协同机制对于解释示范计划在分权体制中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在中央与省级层面自上而下的综合性改革战略局限性方面非常有效。根据历史制度主义的观点,“一项制度的确立,会在相关的政策领域产生协调效应,促成其他相应制度的产生,从而形成一个制度网络,这个网络聚合了资源和利益。”[18]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示范计划。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高〔2007〕12号),对项目管理职责、申报评审与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与验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范。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形成了财政投入和绩效管理的双重制度安排。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在“十二五”期间持续推进示范计划。示范计划启动实施后,省级政府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在组织项目论证和推荐、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配套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保持协同,省级政府承担着配套保证的承诺,相当于负起院校项目建设的连带责任,确保了示范计划的顺利推进。

3. 竞争机制。

由于教育行为个体意识中有对于原有教育制度的依赖,会形成新旧制度间的冲突,更可能产生对新制度供给的抵制。政府希望通过竞争构造新的激励结构,因为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由稀缺性产生的竞争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这种竞争体现在预审申报、评审立项、验收挂牌等示范计划各环节,通过竞争确定的院校与项目的激励结构具有指定任务的性质,使竞争获胜者在实施改革后绩效显著增加。作为制度需求方的院校则希望通过竞争获得更多资源,成为示范(骨干)院校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示范院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还会产生示范扩散的标杆效应,成为一种“制度环境”,带动其他学校提高绩效。随着示范计划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争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和管理的模范,制度供给的激励效应日益突显。

五、结语

示范计划回应了高职院校突破发展困境的制度需求,反映了我国政府加快发展高职教育的制度取向,是我国新世纪高职教育影响最大、口碑最好、成效最明显的制度供给。与示范计划实施前相比,高职院校办学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随着单独招生制度的试点与推广,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得到保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校本管理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助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摆脱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的困境,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显著提升,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工作总结与计划制度 篇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85-0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计划生育首当其冲,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使户籍制度改革与计划生育相适应的问题。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方法

从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来看,保证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是通过控制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量迁移,较好地避免了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问题;通过一致的人口登记措施,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动,从而起到了预防犯罪、有效侦破案件、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保证了计划生育工作和人口微观控制的有效进行,保证了人口统计和人口宏观控制的顺利实施。

1户籍制度与计划生育的关系

户籍管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是指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对其所管辖的民户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和管理,其内容包括常住人口登记和上报制度、居民户口或身份登记即管理制度、暂住人口登记制度、出生人口登记制度、迁移登记制度、变更更正登记制度等。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统计人口数量,维持社会稳定。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旨在通过宣传与教育,并采取其他措施来放慢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數量,以适应环境的承受力。这两项措施的范围及于全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各个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户籍制度建立之初,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人民群众被死死的钉在固定的地方。社会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生产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和流动中实现的,各种社会资源自由式流动,进而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人力物力的最大效能。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人力资源的流动至关重要,但传统的户籍制度不是从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出发鼓励劳动力由经济势能低的农村、小城镇向中等城市、大城市迁移,而是从保护城市的利益出发,采取种种措施,设置重重障碍阻止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它反而鼓励人口由城市到农村、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使生产要素难以实现最佳配置。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同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不能实现,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不仅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给现代化建设增加了不必要的制度成本,延缓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不再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因此,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呈现出大规模的跨区域、长距离的特点。据有关部门分析估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还将以平均每年5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均已证明:经济越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就会越多。虽然流动人口的增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说,它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实现。因此,对流动人口不能排斥和歧视,应注重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的户籍人口管理的轨道,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切实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户籍制度不管是对于人力资源的分配,还是对于人口数量的控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引起计划生育相关政策的调整。

2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措施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逐步全面实行公民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形成由户口登记、迁移为基础,居民户口簿、公民身份证两种证件和常住、暂住两种户口组成的管理制度,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当然户籍制度的改革面临一个非常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就是户籍性质变更现象普遍化和台法化后的生育政策该如何制定和掌握呢?

2.1实行双轨制生育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经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因此,暂时不能以“一元化”的生育政策来适应“一元化”的户籍制度,而应当采取过渡的方式来执行现行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目前,在基层调查时,有些计划生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少看法,其中一种即在一定时间内,户口落在村民委员会并分到责任田的,适用农民生育政策;没有责任田而从事其他职业的,适用城镇生育政策。采取这样的办法执行现行生育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也便于操作。当然了,这种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们不能区分城市,还是农村人口时,我们应该适用怎么样的政策呢?因此,们现在做的也只能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做出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

2.2关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方法: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的户籍状况是最复杂的,也是计划生育管理难度最大。因此,对于这类人需要计划生育部门与户籍管理部门充分合作,摸清人口状况,实行“以房管人、以静制动”的策略,同时对医疗保健机构分娩、引产、B超实行实名登记。流动人口的出生统计由流入地(现居住地)负责提供信息、流出地(户籍所在地)负责统计,避免出现重复统计,造成统计数据不真实。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建立了“五个不放过”制度,即对违法生育人员违法事实不清不放过、违法人员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地址不清不放过、出生分娩地点不清不放过、居住地点不清不放过、隐匿房主没有处罚不放过。并规定户籍地负责处罚违法生育人员,现居住地负责处罚出租房主并向户籍地发“处理建议函”,全市“两地共管”形成“一盘棋”,有效解决了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立案难、取证难和征收社会抚养费难的问题。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对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需要在社区组织统筹下,多部门、多利益群体共同配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工作总结与计划制度 篇4

1.0 目的为落实我部门目标管理,使部门整体工作方向保持一致,工作条理清晰,定位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实行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制度.2.0 适用范围

本部门内各行政岗位.3.0 内容

3.1 本部门根据公司和部门实际,制定本部门月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月、周工作计划采用统一

格式编制,每月的工作计划必须于当月的5日18:00前交部门经理,每周六18:00前必须提交下周工作计划到部门经理处。

3.2 副经理、主管、文员应根据部门需要,围绕部门经理领导下达的指令,对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出

计划进行整合,列出工作计划。

3.3行政人事部经理会将所有内容归档,作为绩效考核及员工转正晋升调动的依据。

3.4 月、周工作计划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计划完成日期、责任人,工作应达成的重点目标等。

3.5各位成员在编制工作计划时,必须对上周、上月的工作计划作出工作总结,正在进行的工作

要说明工作进展程度,未能按期完成的工作计划必须说明未完成的原因及预计完成时间。

3.6 工作计划的跟进与实施

3.6.1明确工作的实施责任人,确保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3.6.2协助落实各项重点工作。

3.6.3 在调整工作计划、工作计划不能实行或中途终止时,应及时反馈部门经理,并说明原因。

3.6.4 行政人事部于每周六、每月底举行工作总结会。会议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3.6.4.1 通报上周、上月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计划。

3.6.4.2 各成员通报近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需要协助解决的事项。

4.0 工作计划管理

4.1 各成员没有按时提交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的,第一次处罚款100元/次,第二次300元/次,第三次劝退。

4.2 工作计划与总结的内容不完整(重要工作未列入、总经理指示的重点工作未列入等),每遗漏

一项罚款200元。

4.3 对工作计划未按时完成的工作按200元/项处罚。

4.4为更好地掌握工作计划的实行,各成员总结、计划必须书面报送行政人事部经理。

工作计划追踪制度 篇5

一、管理目的

为规范公司计划、总结管理,充分运用这一管理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特制订本管理规定。

二、管理对象

公司内勤所有成员。

三、组织办法

1、总经理:

(1)负责审核、批准公司级计划、总结;

(2)负责副总、部门负责人工作计划与总结的审阅,并批示、布置工作。

2、行政部:

(1)负责制订计划编制规则,组织各部门进行制订并按时汇总;

(2)负责汇总起草公司级计划、总结;

(3)负责重点工作督办。监督各部门计划分解会和具体的执行,对关键进度数据会同财务部一起严格审核、确认。

3、副总、各部门负责人:

(1)副总级别成员需要初核分管部门的计划、总结,参与、控制、调整实际工作进度。

(2)负责本部门各项工作计划与总结编制;

(3)负责按照计划组织成员落实;

四、计划类型与时间要求;

(一)公司计划、总结

1、年度计划、总结

(1)制订时间:年度12月15日-1月15日。

(2)起草:行政部:批准:总经理。

(3)要求:制订年度计划需同时预估并注明在上半年度计划达到的阶段性目标。

2、半年度计划、总结

(1)制订时间:年度6月15日-7月15日。

(2)起草:综合管理部:批准:总经理。

(二)部门计划、总结:

1、部门年度工作计划、总结

(1)制订、报送时间:年度12月20日—1月5日(遇节假日相应提前,下同)

(2)起草:各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批准:总经理。

(3)依据: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4)要求:制订年度计划需同时注明在半年度计划达到的阶段性目标,格式要求文字稿(含本年总结与下年度计划)、PPT稿(用于述职)各一,提交综合管理部备案。

2、半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

(1)制订、报送时间:年度6月20日—7月5日。

(2)起草:副总、各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批准:总经理。

(4)要求:文字稿(上半年总结与下半年度计划)、PPT稿(用于述职)各一,提交综合管理部备案。

3、月度工作计划与总结

(1)制订、报送时间:每月开始前2日内;

(2)起草:各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

(3)要求:文字稿,提交综合管理部备案。

4、周工作计划、总结

(1)制订、报送时间:当周结束(一般于每周五18:00前)。

(2)起草:部门负责人

(3)要求:文字稿,分别提交分管领导、行政部备案。

(三)专项工作计划、总结

专项工作如总结布置的重点工作、招商进度计划、开业计划、节日活动策划、专项施工计划等由主要实施部门牵头制订,分管领导审核,并经总经理批准(需要总经理批准的计划)后交行政部备案。

五、计划编制要求

1、原则

(1)各部门应该保持工作计划得到严格执行的严肃性,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保持调整的灵活性。年度、半年度计划原则上一经制订不得调整,特殊情况由分管领导审核、总经理审批。

(2)计划应能确保公司各阶段总目标的实现,上一级工作计划重点应在下一级计划中得到细化分解,以避免造成方向偏差。

(3)计划应基于前阶段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延续性设置。

(4)上级应对下级计划的制订过程予以指导和审核。

2、内容要求

工作计划中要明确主要工作内容、工作应达成的关键目标、完成日期、责任、预算、以及需协助的事项等。

(1)主要工作内容:

内容应为本部门重点工作,一般控制在8-12项以内,具体的内容建议为经营任务与业绩,内外部门客户服务、制度流程建设、团队科学管理4个方面。

(2)关键目标设定:

各项计划必须设定具体、明确的目标,如为跨周期工作需设定本周期内阶段性目标。

(3)计划完成日期:

指预计完成该项工作的日期。

(4)责任人:

工作计划中必须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跨部门的工作需注明第一责任人(组织方)、第二责任人(配合协助方)。

(5)预算:

应对计划产生的费用(非常规发生科目)加以说明。

3、工作总结要求

在编制下阶段工作计划时,须对上阶段完成情况作简要总结,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要说明工作进展的程度,未能按期完成的项目须说明未完成的原因及预计完成时间。

六、计划过程管理

1、计划的拟订、报送

相关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拟订并报送计划、总结(一般以电子稿形式)至综合管理部,每滞后1天扣10元,依次累加。

2、计划分解会。

工作计划形成后,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召开部门会议向下分解工作,明确实施责任人。

3、计划执行

(1)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重点工作落实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负责组织协助完成跨部门重点工作。

(2)行政部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指列入公司年度工作计划的工作和各部门工作的重点)的执行情况予以跟进、协调。

4、计划执行反馈

(1)公司年度和半年度工作计划(均含总结)的完成情况由总经理于员工大会向全体员工说明。

(2)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用半年度工作计划(均含总结)以述职的形式由副部门负责人向全体员工说明。

(3)平时各项计划完成情况由分管领导监督管理,对于计划完成的时效、质量、成本控制负间接责任。

七、附则

1、各项计划、总结的格式由综合管理部逐渐统一制订使用。

计划生育工作制度 篇6

计划生育工作制度

为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切实做好我公司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宣传教育、避孕和经常工作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

二、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情况,根据计生管理部门工作安排,定期组织未婚和有生育能力的女同志查体,努力做好计划生育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逐级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

四、按照修改后的新《婚姻法》及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未婚、未育青年与单位签订《晚婚晚育协议书》,根据协议要求,晚婚、晚育年龄男方必须年满25周岁,女方必须年满23周岁。

五、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三日内必须及时通知单位,并于下月到单位签定《领取〈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协议书》,办理《计划生育服务手册》。

六、生育必须持有《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在孕人员须在怀孕后第二个月的24号之前上报孕情。孩子出生后,必

须当月上报,并及时采取节育措施,领取《独生子女证》。

七、配偶不在我公司工作的男职工于每年六月份向单位提供配偶所在单位出具的计划生育管理证明和所属计生委办事处出具的计划生育微机管理证明。

八、严禁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凡是怀孕三个月及以上、未经县级以上计生部门和卫生部门鉴定并出具妊娠证明而私自终止的,属第一个孩的,三年内不准生育并落实节育措施;持二孩《生育证》的,一律收回生育证,不再批准生育,落实长效节育措施。

九、对符合规定而未提出生育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符合法定结婚条件但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个子女、且自生育之日起六十日内未补办结婚登记手续的,是党团员的,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是本公司工作人员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十、其它未尽事宜依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执行。

湖北宏大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京山分公司2010年6月18日

湖北宏大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京山分公司

关于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通知

本公司各部门:

为了完善和健全计划生育组织,更有效、有序的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计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省、市有关规定,负责对全公司计生工作进行综合管理。经公司股东会研究,决定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王祥贵

副组长:宋玲杨宏洲

成员:江雪琼罗亚文魏华玲

工作总结与计划制度 篇7

Lafarge重庆项目是我公司开展的总承包项目中最早的一个, 由于当时经验不足, 质检工作很被动。国内一些厂家按照旧经验办事, 导致Lafarge派人员检验时, 发现大量缺陷, 其中包括回转窑大齿圈和管磨机的中空轴探伤不合格。由于这些工件加工周期长, 无法及时更换, 只好暂时先保留, 待新的大齿圈和中空轴加工合格后再运到工地以备用。通过这些质检实践, 工厂车间和有关单位迅速考虑解决方法, 设计部门也更改了设计方案, 如决定用滑履结构代替中空轴。质检部门制定出了新的检验操作程序, 在粗加工后, 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查, 探伤检查合格后, 再邀请业主方进行探伤检查。这样, 成品率大大提高, 客观上也起到了重视质量的良好效果。

Lafarge都江堰二线项目时, 我们对设备供应厂商进行了全面考察, 按照经济、设备、加工经验、原材料、销售、检验、组装试车和售后服务等打分评比, 淘汰不合格的厂家, 确实保证供货商的质量。

在设备质量检查上, 我们强化设备质量控制计划 (QCP) 体系, QCP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供需双方均应严格执行。车间以QCP文件为依据检查产品和提供质检报告。总的来说, 设备质量检查比较顺利, 而大型铸锻件为外协件, 控制相对困难。

Lafarge都江堰二线项目时, 由于制造厂在磨机筒体焊接之前不做探伤加之缺乏经验, 致使磨机筒体大面积不合格。之后, 制造厂重新制定了磨机筒体焊接工艺, 从钢板开始, 探伤在筒体段节幅板焊接时严格保温, 而且每次焊接都严格彻底清根, 仔细焊接封口处并保温。依照这种严格的焊接工艺执行后, 焊接的筒体基本没有问题, 磨机筒体的合格率得到很大提高。

海德堡TULA项目和海德堡CASPI项目时, 经验相对丰富, 工作开展较为顺利。问题出在如下方面:

(1) 持续时间长。从2009年到2012年4月份, 持续了3年多时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 项目中途停止, 但设备厂家制作的设备早已基本完成, 待设备发货检查时, 设备及包装已经出现破损和锈蚀, 超出设备运输的两年期限, 给我们和设备厂家造成很大的困难和损失。

(2) 海德堡的检查, 其中部分超出质检计划, 检查的时间和工作量远远大于设备的加工周期。如:磨机筒体的衬板预组装、收尘器气室和框架的预组装。这些本来是在现场进行装配的。

(3) 提交质检资料, 由于时间拖长, 搜集资料占据了大量时间,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海德堡布基纳法索项目和海德堡加纳项目, 祁连山漳县和古浪项目时问题出在如下方面:

(1) 设备大型铸锻件的进度检查和质量检查。特别是回转窑大型铸锻件在制造厂的检查, 造成了许多件报废, 整改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

(2) 大齿圈由于发生喷爆事故, 车间封闭, 大齿圈不能再用, 转而由执行公司调剂, 花费了很大精力, 经严格检查, 确定了一件。

(3) 大型铸锻件的投入, 一定要选用可靠的厂家, 并且把有关质检的要求交代清楚, 投入要有富余时间。

(4) 设备尽量在厂内做试运转, 发现问题可及时解决。对于不适合在车间进行试运转的大型设备, 尽量想办法, 或进行局部试运转。像某厂磨机风机, 就是没有在厂内做试运转, 叶轮装反了, 而且车间不易发现。

2 质检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在水泥设备的加工制造过程中, 业主和承包商要对其加工制造的设备进行过程监控, 这就涉及到质检计划 (QCP) 的编制与质检计划的实施。在这方面, 我们与Lafarge和海德堡长期的合作中,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设备制造厂家均可对其制造加工过程进行监控。

2.1 回转窑设备

(1) 标准的应用

2005年, 我们和Lafarge组织了一次联合考察, 走访了上海重型机器厂等一批大型铸造、锻造企业和大型机械制造企业, 专门就我国水泥机械如:回转窑大型铸造齿轮、大型轮带、托轮、挡轮及锻造轴的标准、选用等级及加工制造进行了调研。大型铸件如:大齿圈、轮带、托轮和挡轮, 超声波探伤 (UT) 标准选用GB/T7233-87ⅢⅡ级。探伤区域, 工作面厚度是表面至100mm深。大型锻件:小齿轮和轴类, 超声波探伤 (UT) 标准选用JB/T5000.15-1998ⅢⅡ级。

(2) 计划的编制

筒体:检查尺寸、超声波探伤和焊缝表面探伤 (DIM+US+DP) 。焊缝超声波探伤按照标准GB/T11345 levelⅢII.B。

轮带、托轮和轴, 大小齿轮和轴, 挡轮和轴, 托轮轴承:检查尺寸、超声波探伤、表面探伤、外观和硬度 (DIM+US+MP+VC+MT) , 检查标准选用GB/T7233-87ⅢⅡ级和JB/T5000.15-1998ⅢⅡ级。

(3) 计划的实施

在计划实施的初期, 由于厂家对于筒体的超声波探伤不习惯, 加之要求不严格, 所以探伤很难一次通过。现在厂家都重视探伤, 改进了工艺方法, 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焊缝清根方面做了改进, 基本上一次可以通过检验。

2.2 滑履管磨机设备

(1) 计划的编制

滑环和筒体:材料按照GB/T700中的Q235-B, 超声波探伤 (US) 按照GB/T 2970-2004 quality level II。焊缝探伤 (US) 按照GB11345-1989 lev-el II B。

按照图纸检查滑环的圆柱度 (SC) 。

幅板:焊接探伤 (US) 按照GB11345-1989 level 2B。DP按照JB/T 4730.5-2005 level II。

滑履轴承:巴氏合金按照GB1174-92 ZSn Sb11Cu6, quality level2E。DP检验不可有裂纹。US按照GB1174-92 level 2D, DP按照JB/T4730.5-2005 level I。

(2) 计划的实施

在没有采用新工艺前, 滑环钢板的先天缺陷, 焊缝的清根不彻底, 加之没有采取保温措施, 导致滑环焊缝存在着大量缺陷。

巴氏合金的铸造, 往往贴合不密实, 造成探伤不合格。

2.3 皮带输送机设备

(1) 计划的编制

托架:VC+DP+DIM, DP按照JB/T 4730.5-2005 level II, DIM按照图纸。

托辊:DIM+DP+VC+SC, DIM按照图纸, DP as per JB/T 4730.5-2005level II, SC按照GB 10595-89, 包括:旋转阻力≤3N、轴向承载力≥10 000N、轴向位移≤0.7mm@500N axial load。

头尾滚筒:VC+DP+US+DIM+MT, US按照GB 11345 Level 2b, DP按照JB/T 4730.5-2005 level II, DIM按照图纸, MT包胶的硬度按照合同和图纸。

头尾轴:DIM+VC+US+MP+MT, US按照JB/T5000.15 level II, MP按照JB/T5000.15-1998 qualitiy level II, 不得有裂纹。DIM按照图纸, MT硬度按照图纸。

(2) 计划的实施

托架:在某厂检查时, 由于使用时段工, 工人的焊接水平参差不齐, 在焊接托架这类金属结构件时, 采用加大焊接量, 最后打磨的方法。

托辊:在某厂检查时, 由于用自动焊机焊接, 车动作时会较大影响电流, 使焊缝不均匀, 出现断焊、气孔等缺陷, 造成一大批托辊不合格。

头尾滚筒:主要是超声波探伤不合格。工厂对尺寸较小的滚筒采用无缝钢管, 尺寸较大时, 焊接过程严格彻底进行了清根, 并加强保温措施, 产品合格率大幅上升。

头尾轴:常常是超声波探伤和热处理硬度不合格。应加强对外协热处理厂和产品的监控, 尽量选用热处理条件好的工厂。

2.4 罗茨风机设备

(1) 计划的编制

壳体:CA+DIM, DIM按照图纸。

叶轮与轴:CA+DIM+SC, DIM按照图纸, SC叶轮动平衡按照GB/T9239-1988 G2.5。

罗茨风机的组装与试车:VC+DIM+RT, DIM组装按照标准测试各间隙。

RT试车按照要求测试风机机械性能指标和工艺性能指标。

(2) 计划的实施

壳体:树脂沙铸造已接近精密铸造, 两边端盖使用金属铝铸造, 既便于散热, 又美观。

叶轮与轴:采用材质QT500-7转子和轴一体结构, 既便于加工, 又大大提高了精度。叶轮动平衡按照要求认真做好。

风机的组装:组装按照标准测试各间隙。现在有些制造厂家没有按照要求做好间隙的测试。

医院内控制度与财务管理工作研究 篇8

关键词:医院;内控;财务管理

医院的内部控制是医院为了保证其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通过建立管理监督机制,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医院内控制度的完善及落实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医院的健康有序运行。在目前的变化环境中,医院的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关部门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求相关措施进行改进,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全面发展。

一、医院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内部环境松懈

目前很多医院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没有形成一个严谨高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内控及财务管理工作不能有序的进行。医院内控工作岗位缺乏专门的财务工作者或内控工作者,很多医院都是由一些医生或其他领导担任,他们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难以掌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及其操作的要点难点,不能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指导。有些医院没有设置完整的内控机构,缺乏规范的领导和监管,对于内控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医院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实施没有一个有利的环境,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监控考评机制缺失

部分医院意识不到财务内控制度重要性,对于相关制度的制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贯彻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评价机制,这使得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医院人员继续我行我素,造成了医院财务工作的混乱松散。大部分医院的财务部门组织不规范,没有做到财务工作的审批、经办和稽核考评等岗位相互分离、互为监督牵制。对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工作,医院内控系统难以发挥其监管评价作用,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和资金流失。

(三)收入缺乏完整的控制

由于内控体系漏洞的存在,医院在收入方面产生的资金流失也是内控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私人关系造成的随意减免费用是导致医院收入失控的主要原因。医院没有严格的控制制度,缺乏监管和打击惩罚,这使得很多工作人员忽视了医院财务对于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随意变动费用标准,损害了医院的财务收入。

(四)费用支出随意

医院各方面的工作环节都需要费用的支出。但是由于医院缺乏有效的资金使用规范和严格的管理监督体制,没有规定的费用使用申报及准许程序,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漏洞百出。因此,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存在严重的浪费和腐败现象。部分医院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合理,闲散部门和冗余人员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支出。在设备、药品等物资的购买方面,医院没有制定科学的购买制度,造成了采购成本的上升,有的医院还会采购亲朋好友的材料,并徇私情,故意支付更高的费用,严重侵害了医院的财务利益。

二、加强内控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内控意识,健全组织结构

医院管理人员要意识到财务工作对于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学习相关财务知识,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加快思想转变,培养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医院领导要在认识到财务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医院的财务部门进行整改。首先要合理划分岗位结构,明确不同财务岗位的不兼容性,然后重新考评原有内控人员和财务人员,合格人员有资格继续工作,剔除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必要时对外招聘专业的内控及财务管理人才以完善组织建设。

(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自我约束监督

为了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医院就要为内部控制建立一个有利的环境,建立健全控制制度,通过实施自我约束监督来防范财务风险。医院管理阶层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召集相关人员对医院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并完善内控制度,并对后期的贯彻落实进行监督。重视员工意识的改变,提高医院所有人员对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从医院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建立自我约束监督机制,使医院经济活动职责清晰、有章可循。

(三)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素质

医院本身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组织结构,只是为内控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真正实施落实内控制度的主体是医院工作人员,因此,提高员工素质是确保医院内控工作贯彻到底的关键所在。医院要对其员工进行教育,使其明确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的意义,并阐明违反内控制度的严重性。对于专门的内控人员和财务工作者,医院还要对其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不仅要从态度上树立其耐心和严谨的工作思想,还要从行为上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能力上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熟练程度。

(四)强化财务预算、财务决算与审核监督职能

医院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财务预算、决算及审核监督工作的缺失。财务预算是医院财务工作的指导性标杆,医院对一年的财务收入及支出形成科学的计划,就能在日常财务收支中把握分寸、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医院通过财务决算可以总结明确各部门、各环节在财务收支方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问题,并为下一年的财务预算提供依据。审核监督则能够确定资金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全面落实财务预算、决算及审核监督工作,有利于督促财务工作者严格遵守财务规范、监督工作人员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相关规定。

(五)建立公开平台,实行群众监督

医院应该适当将内控工作透明化,建立开放的对外交流平台,如网络信息平台、热线电话、意见信箱等,增加群众交流互动环节,接受群众的意见和监督。群众的意见可以使医院认清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群众的监督也能够为医院带来强大的动力,确保医院财务工作的真实规范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不仅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确保医院资产完整的必然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医院改革,保证医院持续平稳运营不可或缺的条件。医院要正视自身在内控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及时做出整改,以确保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缪丽.强化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商,2014,16:61.

[2]陆红梅.强化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48-149.

[3]韩英.强化医院内控制度建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财经界(学术版),2013,02:167.

[4]戴学建.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3,30:96.

[5]李振军.试论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J].商,2011,03:94+93.

计划生育工作制度 篇9

I‘1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质,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我厂情况.特定本 制度。

I‘2实行按计划生育人口,严禁计划外生育。夫妻双方均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 务.

I’3汁划生育工作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同时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

l‘4科室、车间、厂级领导,必须做到计划生育工作同经济工作一起抓,在其 它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时间抵触时,其它_[作要给计划生育工作让路.首先做好计划生 育工作。

2晚婚、晚育和节制生育

2‘I提倡晚婚、晚育。男年满25周岁,女满23岗岁初婚的为晚婚。晚婚按计划女 24周岁生第一个孩子为晚育。晚婚,婚假17天晚育,产假5个月。凡晚婚、晚育的均 由女工主任出示证明,转劳资部门计算工资。

2‘2附台间隔生育条件生第二胎的,女方年令必须30周岁.孩子年满4周岁,由个人申请·报上级批准,方可安排生二胎指标。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准生j胎。3计划生育管理

3‘1每个未婚青年,都要与厂方签定晚婚合同,具体山女工主任负责。

3’2每个青年职工结婚,首先写申请报女工主任审批后,出示证明.由政工开 结婚介绍信。达不到晚婚年令一律不批。如有特殊情况,达到法定年令,1日不到晚婚 年夸的,需经厂分管计女性育的领导签字一但必须签定晚育合同,女工主任方可出示证 明,其它任何人不得乱开口子。

凡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女工.每季一次到妇科检查.如发现计^Ⅱ外怀孕,立即采取措 施。

3‘3为管好男单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女工主任负责,建立单职工(包括台 同工,计划内临时工)计戈4生育档案,每季向爱人所在堆位要一次计划生育证明,如不 交者,女工主任有权通知单职工所在单位停产。

3’4已婚女工,生育前必额写生育申请,撤女工主任,发给出生证后方可按排 生育(女24周岁为晚育年令),无证怀孕的,要坚决流产.一切费用自理,产假作旷工 处理.

3.5凡已报名领取独生子女证者,享受独生子女待遇。

3.51每月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5元,止子女14周岁。

3.52独生子女上学至高中的。学费(不包括书杂费)由厂方报销。以上两条 夫妻双方各承担50%,学费阳9 0,十元旦起执行.以前的不补发。独牛子女学费报销,需持学校证明,由女工主任审查,分管领导签字后一由财务科报销。

3.6已领取独虎子女证而不采取节育措施计划外怀孕的.要立即流产,费用一 切自理,产假作矿工处理。

37已采取节育措施失效怀孕流产的.第次所需费用和产假由厂负担,以后 再出现,一田费用产假自理。

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制度 篇10

1、严格执行计生协会理事、会员例会制度、联系户制度、宣传教育制度及表彰制度。

2、协会必须遵照计划生育协会章程中的宗旨和任务,贯彻“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交流”的工作职能。

3、协会工作每年有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4、协会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每次活动要有详细记录

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会员例会制度

1、每季或半年召开一次理事会,由会长或副会长主持召集,讨论协会工作。

2、每年召开一次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大会),通过工作报告及下年工作计划,表彰五好会员等。

3、每次例会要求做到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由秘书长负责,并做好详细记录。

计生协会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

1、为了使党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当地的有关法规得到更好地落实,计生协会对政府的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2、协会工作与计生工作做到四同:即同步安排、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3、定期了解计生工作执行《统计法》、《省条例》、《市规定》的情况,监督领导和计生干部依法行动。

4、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危害群众生殖健康和安全的行为,并要求予以制止和纠正。

计划生育协会评比表彰制度

1、每年开展一次“五好会员小组”和“五好会员”评比表彰活动,由协会确定评选条件、名额、奖励办法等。

2、评选人员由会员从下而上的提名,将候选人名单提交协会,经理事会议民主集中讨论而定。

3、对评出的“五好会员小组”和“五好会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材料上报镇可作其他评选条件之一。

4、“五好会员小组”和“五好会员”标准:

(1)带头执行计生政策好

(2)会员“联系户”工作好

(3)宣传学习计生工作好

(4)带头参与服务活动好

(5)完成协会任务好

计划生育协会宣传培训制度

1、宣传的重点以党的计划生育现行政策和方针为依据,宣传人口理论知识、计生法规、保健知识、协会的宗旨、目标任务。

2、宣传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专栏每季度不少于一期,计生知识小册按需及时发放;开展谈心活动。

3、每季进行一次计划生育理论和生殖健康知识培训教育。

4、会员之家每周开放一次,内容:知识咨询、书报、图片。

5、每年组织一到二次计划生育录像教育。

6、每年组织一次计划生育知识竞赛知识猜谜抽奖活动。

7、每年开展二到三次的协会服务宣传活动。

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联系户制度

1、协会“联系户工作”由会长为负责人,形成会长联系理事,理事联系会员小组组长,会员小组长联系会员,会员联系群众户的服务网络。建立服务宣传组、生产服务组、生活服务组、生育服务组、流动人口管理组、为民监督组。

2、协会每年对辖区的育龄群众进行一次摸底分析,根据服务需求分为重点联系户和一般联系户,并备案。

3、每年对会员联系户情况作一分析、总结、调整。

上一篇:烟草“两个维护”演讲稿—为奉献插上激情的翅膀下一篇:一级注册建筑师结构考试的几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