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母鸡作文

2024-10-23

小母鸡作文(通用12篇)

小母鸡作文 篇1

小母鸡作文

每次去奶奶家,总能看到小母鸡。

小母鸡的鸡冠像刚刚开放的鸡冠花。黄豆般大的眼睛边上有一圈红色的花纹,灰色的小嘴尖尖的。胖胖的身子,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它披着一件土黄色的绒袍,绒袍上绣着黑色的花纹。短短的尾巴向上翘着。它的两条细腿上有许多细小的鳞片,鳞片的颜色有深有浅,形成了天然的花纹。

小母鸡是捉虫子的能手。平时,小母鸡总喜欢在竹林里,大树下,草丛中转悠。尽管有些虫子十分机敏,但只要它一动,就逃不过小母鸡的.眼睛。一条小虫子刚刚从树下的草丛中爬出来散步,就被小母鸡发现了。只见小母鸡用它那尖利细长的嘴巴,一下子就把小虫子捉住了。就这样,一条条小虫子都成了小母鸡的美餐。

有一次去奶奶家,我看见小母鸡在奶奶家房屋旁的竹林里扒食吃,我连忙下车,跑回屋里抓了一把米撒在地上让它吃。不料邻居家的公鸡过来和小母鸡抢米吃。这下可把小母鸡惹火了,就扑过去和那只公鸡打起架来。公鸡凶猛地扑过来了,小母鸡沉着应战,身子一缩,躲过了公鸡的一招。然后它立刻转到公鸡的身后,冷不防地向上一窜,蹦到公鸡的背上,对着它的鸡冠猛啄,公鸡疼得逃跑了。小母鸡胜利了,它昂头挺胸,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真讨人喜欢。

我格外喜欢这美丽可爱又勇敢的小母鸡。

小母鸡作文 篇2

关键词:《红面小母鸡》,陈伯吹,翻译规划,翻译效果

引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分别在50年代中及80年代末形成了两座高峰, 前者的理论代表正是陈伯吹。他在长达75年的时间中, 著译儿童文学作品及理论近300万字, 是中国极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家之一。早在1930年, 北新书局就出版了由陈伯吹根据The Cock, TheMouse and The Little Red Hen以诗歌形式译成的《小山上的风波》;1951年和1953年, 中华书局、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出版了根据该书完整翻译的《红面小母鸡》;此后, 东亚书局和长征出版社还编绘出版了连环画, 可见这个故事是极受欢迎的。

一、陈伯吹的儿童文学观与《红面小母鸡》翻译规划

1.1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1922年, 16岁的陈伯吹走上讲台, 他曾说:“我的儿童文学工作, 几乎总是伴随着我的教育工作而进行, 两者密切相联系, 互相配合着的。”1而在50年代, 儿童文学“教育性”也是极受重视的:一方面, 这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极其重要的教育问题, 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 2;另一方面, 在“向苏联学习”的主潮中, 苏联儿童文学重思想性、教育性的理论成为我国儿童文学强调教化功能的一个源头。在译序中, 陈伯吹写道 :“主题是非常明朗的 :爱劳动的有幸福的生活, 懒惰地得到了他们应有的惩罚, 但是在他们改过以后, 也就尝到了劳动的快乐。”3很显然, 这是他翻译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那么他是如何突显这种教育思想性的呢?

这体现在陈伯吹对反面角色的贬斥和对正面角色的赞美较之原文是更鲜明的。如, 他将形容大狐狸的“bold放肆无耻的”和“bad坏的”译为“凶恶的”。这不仅可以使儿童联想到其行为、性情和相貌的凶狠可怕, 而且也能对他“坏”的程度有更深的感受。实际上, 陈伯吹翻译此故事时, 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末期, 周恩来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 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4, 考虑到这个背景, 陈伯吹在译言深发了“侵略者 (狐狸) 一定会灭亡”的思想, 这正是时代对儿童文学教育性的特殊需求。50年代, 儿童文学翻译基本上是为时代需求所服务的, 多提倡爱与美。因此, 《红面小母鸡》的教育意义正符合陈伯吹的翻译目的, 成为其翻译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

1.2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陈伯吹认为儿童文学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即儿童的年龄特征, 且“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在客观上和它的读者对象的主观条件相适应。”5这个观点与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从这样的观点出发, 《红面小母鸡》的译文势必要切合陈伯吹所一贯主张的儿童文学应简单易懂, 又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观点, 他采取了以下方式来实现这种翻译规划。

首先, 是叠词的运用。叠词的特点, 是具有音韵、形象和达意之美, 能从听觉、视觉和情感等方面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在描写美丽的小屋时, 陈伯吹译为“四扇小小的窗子、遮着绿油油的百叶窗板”, “小小”和“绿油油”, 一方面显得这个屋子小巧玲珑, 另一方面也将其艳丽的色彩呈现在儿童面前;而对狐狸抓住小母鸡后的描写——“他从他的衣袋里, 掏出一条长长的绳, 围在布袋口, 绕着, 绕着, 绕着缚得很紧”则极有画面感。小读者一方面憎恶狡猾的狐狸, 一方面又担心小母鸡他们难以逃脱, 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

其次, 为使儿童更易想象和理解, 在一些陌生、复杂的词汇上, 陈伯吹使用了简化和归化策略。首先, 他尽量采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名称。如, 将“saucepan炖锅、煮锅”译为“锅子”、“frying pan长柄平底煎锅”译为“油锅”。这样尽量保留了锅子的不同用途, 也通过省略其细致的种类而达到简化效果。其次, 在抽象词汇上, 陈伯吹也尽量采用了便于儿童理解的词语。如, 将“peep窥视”译为“探望”、“a cruel smile狞笑”译为“可怕的冷笑”。如用窥视和狞笑, 不但儿童不能充分理解, 即便老师和父母也不容易向他们解释清楚。但若译为探望和可怕的冷笑, 儿童的脑海中立刻就会出现狐狸鬼鬼祟祟、探头探脑张望的样子, 既易理解, 又具形象性。

第三, 为便于儿童阅读或教师和父母给幼儿讲读, 陈伯吹采用了一系列口语词。最突出的是他采用了方言来使译文更为亲切。如, 将“spring”译为“河边头”、“at thewindow”译为“窗口头”。方位词加“头”的结构在吴方言中非常常见, 它表示的是一种相对的范围, 也可用来修饰前面的方位词, 虽在语义上并无多大区别, 但却更生动, 儿童对此是熟习的。

总之, 陈伯吹的翻译规划, 正是要体现儿童文学中艺术性为教育性服务、教育性要建立在儿童性上、儿童性又不能缺少艺术性的特点和要求。从上述的分析中, 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他为完成其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二、翻译效果与翻译规划的距离及产生原因6

陈伯吹于30和50年代两译《红面小母鸡》, 前者为诗歌体裁, 后者为童话故事。相较而言, 前译更符合其翻译规划, 而后译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原因何在呢?

2.1 语言差异

首先, 前译采用了诗歌体裁, 丰富的叠词使其更适合儿童阅读。如, “远远地望一望”、“小小的绿绿的”、“一步一步移着腿”等等。陈伯吹还根据汉语语音, 对语句微调, 在尾字上尽量押韵。如, “大狐狸真正坏, 背上了布袋, 立刻动身不懈怠, 赶着路程快又快”, 以“ai”为韵脚, 朗朗上口。

其次, 较之前译诗歌, 后译在多处地方用语生硬, 甚至出现语法错误。如, 将英文语序原封不动译入中文, 造成了关联词语错位。

译文:这只凶恶的大狐狸, 一边摇摇他的头, 摇了很久, 因为一边在想。 (The big bad Fox shook his head for along time, for he was thinking.)

诗歌:凶恶的大狐狸摇摇头, 摇了很长久, 他在转念头, 啊, 他在转坏念头。

“因为”与for对应, 被放在句末, 这是典型的欧化现象。又如, 由于一一对应原文, 而使从句和主句主语不明。

译文:所以他掷了布袋, 袋在地上重重地一碰, 很快地就睡着了。 (So he threw the sack down with a bigbump, and very soon fell fast asleep.)

诗歌:他就把布袋掷在地上, 布袋和地面砰地一撞。一会儿, 狐狸就睡熟在草地上。

“袋在地上重重地一碰, 很快地就睡着了”, 显然是错误的。但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译者是明白的, 他补出了主语“狐狸”, 避免了从句主语的缺失。

2.2情感色彩及教育性的差异

诗歌形式使译者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出于教育性的考虑, 陈伯吹加入了更多的情感色彩。他在描写狐狸所住的破旧房子时译为“啊, 一扇破门歪得关不上, 还有两扇破的窗, 油漆已经剥落的精光, 真是一点儿都不像样”, 这就通过环境描写, 将懒惰的后果加以突出强调, 并采用批评的口吻使儿童明白懒惰是不可取的。再如, 描写反面角色时, 陈伯吹译为:“住在那里面的, 是五个坏东西”、“这四只小狐狸:都是馋嘴贪吃的坏东西”、“是的, 他们长得又胖又肥, 凶恶的大狐狸讲的时候真有滋味”、“ (狐狸) 脸上堆着狡猾的笑”。这些描写, 一方面指出贪得无厌的人是为人厌弃的, 另一方面也将大狐狸的阴险和小狐狸的贪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儿童面前, 使他们能主动辨别是非。

2.3产生距离的原因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 笔者不禁产生了疑问:作为儿童文学语言大师的陈伯吹, 为什么有时却连最基本的译语通顺都未做到呢?他为完成翻译规划运用了多种手段, 但为什么未达预期效果呢?而且, 他为何要在以诗歌形式首译这个故事的20年后, 又坚持将它直译出来呢?

首先, 儿童文学翻译在50年代对外国作品内容的选择上偏教育思想性, 这为符合条件的《红面小母鸡》的重译提供了契机。其次, 文研会与创造社曾就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进行了激烈论争, 前者强调翻译必须忠实原著, 这种主张也成为了之后中国社会的翻译风尚, 被译者普遍采用。在同时期的儿童翻译出版物中, 类似的句法欧化现象比比皆是。如《世界童话集》7中, “当他移动的时候, 使他吃了一惊”、“这些麻雀是非常悲伤的, 当它们见到他走的时候”、“那树底下是你曾经叫我留下饿死的”等都属此类。第三, 采用“直译”也是受到了当时儿童文学界权威专业人士的影响。陈伯吹走上儿童文学道路, 实际上和文研会的重要成员郑振铎有很大关系, 而在儿童文学翻译上, 郑振铎认为“为了维持诸家应有的独特风格, 不致因转译而遭失真, 大抵皆采取了直译手段”8。此外, 鲁迅作为极有影响力的人物, 对翻译也持有直译、甚至“硬译”的观点, 作为儿童文学界的专业权威人士, 这对处于同时代的陈伯吹不可能没有影响。

结语

陈伯吹《红面小母鸡》的翻译规划, 是要传递原故事的教育性和儿童性。因此, 他使用了一系列叠词、将复杂词汇简化、归化以及使用口语方言等做法, 使译本具有儿童性、教育性。然而, 其译本的翻译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结合译本产生的背景, 可以清楚地看到 :一方面, 陈伯吹的儿童文学观要求其译本应适合儿童阅读 ;另一方面, 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翻译风尚却使他自发采用了直译。正是这之间的矛盾最终使得陈伯吹的翻译规划和翻译效果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深圳:长江文艺出版社, 1956.

[2]陈伯吹.蹩脚的自画像[M]//《我和儿童文学》.上海市: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0:23-60.

[3]勒非甫尔.《红面小母鸡》[M].陈伯吹, 译.上海市: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3.

[4]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出版社, 2000.

快乐的“小母鸡” 篇3

有一只整天欢蹦乱跳的“小母鸡”,她认识美丽的世界已经有9个年头了,圆圆的苹果脸,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红润的樱桃小嘴,简直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她的一切都是那么奇特……

虽说母鸡从不打鸣,但她可不想浪费她的“金嗓子”。只要一有发言、辩论、演讲的机会,她绝对不会放弃“抛头露面”“大显身手”的机会,自信阳光的她总能以一流的口才征服对手,抱得奖杯归,是团队里出了名的“演说家”,拥有“粉丝”无数。

这只小母鸡做起事情来是绝对的专一。比如看书,只要一挨着书角,任凭雷劈炸弹轰,都断然不会轻易放下。书就像磁铁般牢牢地吸住了她的心,用她的话就是——此时的她是“人书合一”,非要不离不弃也。

可是,唯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她的“多变”。在学校,她是“乖乖鸡”,开朗、稳重,与同伴友好和睦,能出色地完成老师交给的重任;可一回到家,瞬间变成了“调皮的小鸡”,吃饭时,她会随手往饭碗里“藏”几粒生豆子,让家人“咯嘣”去,或是将辣椒酱挤在面包上,爸爸以为是果酱,拿起就啃,结果可想而知——爸爸辣得抱着杯子拼命“咕咚咕咚”灌水,而她却躲在一旁乐得“咯咯”捧腹;若是谁欺负了她的朋友,她会立马竖起“鸡冠”变成“战斗鸡”挺身而出,为朋友“打抱不平”,直到对方“缴械”“投降”。

不过,在这么多不可确定的背后,最稳定的便是她有一颗乐观的心,困难时咬牙挺着,委屈时小曲哼着,难过时笑含泪珠儿,因此,“鸡神”非她莫属。听,她又在快乐地歌唱:“咯咯,咯咯,我是只快乐的小母鸡……”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实验小学三(1)班

小公鸡和小母鸡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公鸡和母鸡不同的外形特征。

2、激发孩子有兴趣了解家禽。

环境创设

公鸡和母鸡的`标本,小公鸡和小母鸡及狐狸的头饰。

重点与难点

了解公鸡和母鸡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咯咯咯,咯咯咯是谁在叫呀?(母鸡,出示标本)喔喔握,这是谁呀?(公鸡,出示标本)

二、观察比较:

1、公鸡和母鸡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

2、看看公鸡头上有什么?母鸡有吗?

3、公鸡的羽毛和母鸡的羽毛的不同。

4、公鸡的腿和母鸡的不同。

三、游戏小公鸡和小母鸡

1、随着音乐小鸡做出各种动作。

2、听着音乐信号狐狸来了小鸡们去追啄狐狸。

《小母鸡种稻子》的教案 篇5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3、初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二、教学流程:

(一)讲故事、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师讲叙:同学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哪几位动物朋友和大家见面呢?(屏幕出现:小母鸡、小鸭、小猫、小猪手拉手高高兴兴走来,边走边说:“小朋友们好!”)

2、(播放动画片)师讲叙:小母鸡和它的朋友到底要去干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有趣的动画片吧。(把课文插图即小母鸡种稻子的过程制成动画片,这一次播放只配上轻轻的音乐,配上课文朗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个人自读)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读)小组长先抽读生字新词,互相正音,再轮读课文。

3、(检查正音)电脑课件出示一些小动物,根据学生选择的动物,师点击该动物图标即显示一个生字新词,学生认读正音后全班齐读。

4、(指名分段读)指名分段比赛读,学生既听又评。

(三)细读课文、体会内容。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讲叙:小母鸡请谁一起种稻子?它们愿意吗?为什么?(屏幕出示句式:“小母鸡请一起,说太辛苦,它怕。”个人读文思考,再全班交流。

2、(导读第一自然段)具体教法如下:

①(引出对话)师讲叙:小母鸡先请谁和它一起种稻子?(小鸭)它是怎样对小鸭说?小鸭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屏幕出示小母鸡和小鸭的对话。)

②(指导感情朗读)a、师:当我们要请别人帮忙时,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商量、有礼貌)请大家试着用这种语气读读小母鸡的问话。(个人读、指名读、齐读)b、师接着引导:小鸭怕弯腰不愿意帮忙,弯腰很辛苦吗?请同学连续做几次弯腰的动作。C、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感觉?(累、腰酸、很辛苦),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小鸭说的话。(个人读、小组赛读、齐读)

③(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

(简析:通过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及通过动作表演谈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融入角色中,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3、(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4、(句式训练)出示句式:“你愿意和我一起吗?师讲叙:小母鸡说话真有礼貌,你能学着它有礼貌地说说话吗?”

5、(学习第四自然段)师讲叙:小母鸡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稻子获得了丰收,它把稻子打成米,做了又香又甜的白米饭,送给谁?它们心里觉得怎样?(很不好意思,很后悔等)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学生自读、指名读、互评)

6、(分角色表演读全文)a、(个别带头饰上台表演读)b、(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读)适当空出时间让学生酝酿感情,熟悉台词。表演后进行评议。

(简析:通过分角色表演读,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既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回归整体,感悟明理。

1、小母鸡、小鸭、小猫、小猪谁做得对?你给他们当当裁判好吗?它们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会怎么做呢?请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一下。(让学生评、议、演)

2、现在,大家来说说,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五)作业超市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母鸡种稻子教学设计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起点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读的乐趣”。《小母鸡种稻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插图形象生动,而且语言活泼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教学时通过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小母鸡种稻子》一文富含劳动教育意义,且前三段结构相似,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教学流程:

一、唱唱读读,导入新课

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

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靠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

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要求:知道小母鸡种稻子请谁帮忙?(师贴小鸭、小猫、小猪的图片)

4、指名读,教师伺机指导,注意正音,把句子读顺。

评:让学生充分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作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文结合,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教师伺机进行指导。

(1)指点理解“愿意”。

1引导学生自由练读“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这句话。

2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愿意”,再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愿意”说一句话。(如:当你看到妈妈干活很累了,你愿意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读、换词说话,领悟“愿意”的意思,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降低了口头造句的难度。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结合图,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母鸡种稻子呢?

(3)指导朗读小母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评: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3自然段,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2、交流。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或表演比赛。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初步学会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串讲串问。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看图,组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种——锄草——收)

3、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小母鸡、小猪、小猫、小鸭的神情,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戴上头饰表演。

评: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插图很生动,有助于学生的表演,表演不仅使课文内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母鸡,还有小猪、小猫、小鸭说些什么呢?

评:一个巧妙的“想一想”,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正如《标准》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七、识记生字

1、学生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抢答”游戏。

(课件出示一碗碗米饭图,上面写一个生字,师:小母鸡做做了一碗碗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想吃的同学赶快来抢答。学生若读对了,“米饭”就“啵”地一声不见了。)

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再加上有趣的游戏,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八、作业

《小母鸡种稻子》的优秀教案设计 篇7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自学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评价,从中悟出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懂得“有劳有得,不劳不得”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写字。

2、独立读课文,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认识14个生字,独立读通课文,培养自学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你能叫出他们名字吗?

2、观察生字:鸡、鸭、猫、猪有何相同的地方呢?

3、揭题:小母鸡种稻子

二、交流自学情况

1、找出段落。

2、读一读,看一看,圈出生字想办法认识他。

3、把你最喜欢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

4、把你读得好的段落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反馈、质疑

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你知道他们间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读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道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

2、培养学生的听、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最后一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课文

1、小母鸡请他们种稻子时,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学生齐读。

2、小结。

3、演一演。

(1)演前自读课文,找好你要表演的角色好好读。

(2)各小组选好角色,试演。

小母鸡作文 篇8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小母鸡种稻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生字,能用“愿意”造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角色朗读课文,并分角色表演,再现课文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又是辛苦的,应当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又香又白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的辛苦,知道劳动的光荣,渗透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文中小动物贴图、头饰、词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很想和你们交朋友,给你们代上这节课,你们愿意吗?看来你们很喜欢交朋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四个新朋友,一起来喊喊它们的名字吧。(出示动物图片)

二、新授:这四个朋友我们都认识了,它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师:好!(板书课题)这节课老师就给你们讲“ 小母鸡种稻子” 的故事。(齐读课题)

1 、故事里的小母鸡都请谁帮忙了呢?请小朋友轻轻打开书翻到80 页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教师相机贴出动物图片。

2 、小母鸡都找他们帮忙做什么了呢?自主学习课文1 ―3 自然段。

师出示1 ―3 自然段自学提示:

(1 )小母鸡都找他们帮忙做什么了?把小母鸡说的话用“― ”画出来。

(2 )他们都帮忙了吗?为什么?把小鸭、小猫和小猪说的话用“~~~ ”画出来。

3 、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种 除草 收

(1 )师相机出示小母鸡的.问话,从小母鸡的问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母鸡?

(2 )师: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 愿意)

(3 )指导读小母鸡的问话。

(4 )你能像小母鸡一样用愿意说一句话吗?

(5 )它们愿意帮忙了吗?为什么?

(6 ) 分角色读对话,体会小母鸡种稻子的辛苦。

4 、小母鸡经过自己辛苦的劳动之后有什么收获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师:老师听了你们读的这段话后产生了几个小疑问,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弄明白吗?

出示学习小提示“议一议”:

(1 )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

(2 )看着白米饭,小鸭、小猫它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这说明了什么?

(3 ) 小猪看着白米饭是什么神情? 心里在想什么? 它跟小母鸡说了什么?

5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自主思考,然后小组里交流讨论。

6 、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相机版画‘白米饭’,板书:低下了头,羞红了脸,明年一起种

7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小鸭、小猫和小猪它们知错就改也是值得学习的)教师相机贴词条:热爱劳动 知错就改

三、表演:

1 、给学生时间记忆对话内容,为表演做准备。

2 、指名上前戴头饰表演。

3 、教师当小记者采访小观众和小演员,通过刚才的表演你想说点什么?

四 、拓展:

教师续讲故事,创设情境:一年很快过去了,第二年春天来了,小母鸡又要种稻子了,它又去找小鸭、小猫、小猪它们帮忙,请同学们想一想它们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

学生交流

五、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畅谈收获。看来你们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因为劳动最光荣!现在就让我们把《劳动最光荣》这首儿歌献给不怕辛苦、热爱劳动的小母鸡吧!

2 、劳动收获果实,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在劳动的喜悦中再次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小母鸡作文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起点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读的乐趣”。《小母鸡种稻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插图形象生动,而且语言活泼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教学时通过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小母鸡种稻子》一文富含劳动教育意义,且前三段结构相似,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教学流程:

一、唱唱读读,导入新课

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

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靠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

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要求:知道小母鸡种稻子请谁帮忙?(师贴小鸭、小猫、小猪的图片)

4、指名读,教师伺机指导,注意正音,把句子读顺。

评:让学生充分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作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文结合,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教师伺机进行指导。

(1)指点理解“愿意”。

○1引导学生自由练读“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这句话。

○2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愿意”,再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愿意”说一句话。(如:当你看到妈妈干活很累了,你愿意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读、换词说话,领悟“愿意”的意思,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降低了口头造句的难度。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结合图,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母鸡种稻子呢?

(3)指导朗读小母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评: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3自然段,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2、交流。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或表演比赛。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初步学会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串讲串问。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看图,组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种--锄草--收)

3、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小母鸡、小猪、小猫、小鸭的神情,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戴上头饰表演。

评: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插图很生动,有助于学生的表演,表演不仅使课文内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母鸡,还有小猪、小猫、小鸭说些什么呢?

评:一个巧妙的“想一想”,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正如《标准》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七、识记生字

1、学生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抢答”游戏。

(课件出示一碗碗米饭图,上面写一个生字,师:小母鸡做做了一碗碗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想吃的同学赶快来抢答。学生若读对了,“米饭”就“啵”地一声不见了。)

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再加上有趣的游戏,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八、作业

课后和家长进行课本剧表演。

母鸡优秀作文 篇10

一天,朵儿到外面找食吃。它看到鸡妈妈坐在草窝上孵小鸡,朵儿很羡慕,它也想孵蛋。可是朵儿小,还不会下蛋,怎么办呢?到哪儿找一个鸡蛋呢?它不再找吃的,而是去找蛋。它找啊找啊,突然,朵儿眼前一亮,前面的草丛里有一个脏兮兮的蛋!但朵儿还是高兴的把蛋捧在怀里。回到家,朵儿把拾来的蛋轻轻放在它温暖舒适的小窝里,学着妈妈的样子,边孵边想:“我也可以当妈妈了!”

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动静,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朵儿心想:当妈妈可真辛苦啊,我以后一定不再惹妈妈生气了。正在这时,一只长着尖尖嘴的小鸟在朵儿的头顶叫着:“朵儿,朵儿,你怎么坐在树上呀?”朵儿低头一看,不好,它在树杈上坐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母鸡作文300字 篇11

星期天下午,我来到外公的果园里,看见一只母鸡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在树下捉虫子吃。一只调皮的小鸡离群了。我小心翼翼地把这只可爱的小鸡捧起来,轻轻地抚摸它的绒毛。浅黄色的羽毛摸起来软绵绵的,十分舒服。

这时小鸡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妈妈救我呀!” 只见母鸡马上跑过来,发出“咯咯”的叫声,好像在说:“孩子不用怕,妈妈救你来啦!”它张开翅膀,竖起羽毛,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十分害怕,吓得全身发抖,直冒冷汗,迅速把小鸡向母鸡身边扔过去。母鸡这才停止攻击,然后“咯咯”地叫着,好像在对小鸡说:“以后不能乱跑去别的地方,必须紧跟着妈妈。”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又去抓虫子了。

望着母鸡远去的背影,我紧张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心里不禁感叹到:母爱真伟大呀!

母鸡作文300字 篇12

母鸡是一位尽职的妈妈,如果有陌生人来,它就立刻警戒起来,发出“ 咯咯咯咯”的声音,告诉它的孩子们,躲到它的身后,即使有什么风吹草动,母鸡也会发出“咯咯咯”的声音。

当遇到寒冷天气的时候,母鸡就撑开它那对大大的翅膀,让小鸡们躲在它温暖的翅膀下,而自己却冷得瑟瑟发抖。如果天气变暖和了,母鸡就带着小鸡们出去找食物吃。母鸡一发现食物,啄了啄,又放下,它自己舍不得吃,却咕咕地叫唤儿女们来吃。小鸡们个个肚子大的像汤圆,而母鸡却渐渐变瘦了。

母鸡还是一名伟大的老师呢!它常常不知疲倦得教小鸡们啄食,一天不知教了几回。小鸡们也认认真真的学,慢慢的,小鸡们就可以自己进食了。小鸡们要是不听话,母鸡就弯下腰,轻轻的啄小鸡的嘴。

上一篇:人事专员职场规划下一篇:甘肃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