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教案(共8篇)
春朱自清教案 篇1
《春》教案
朱自清
平乡县第三中学
胡树栋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3.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 的方向性。)
4.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通过赏析该文,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
课型
新授课
预习指导
生字词和朗诵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欣赏几张图片(展示多媒体图片)。(教师)这些景色美吗?(学生)美!
(教师)那这么美的景色,是那个季节的呢?(学生)春天。
(教师)对,是春天,一说到春天,我们就想到那个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季节,那些景色是非常优美的,这样优美的景色,自然成为古今文人,争相描绘的对象,现在我们来温习几句古诗。(展示多媒体图片,请学生回答)
古人描写的春天,只能描述一两个景物,不能把春天进行全面的描述,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二、作者简介 1’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重点字词
1、(展示多媒体)找几个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字:
1.朗润
蓑衣
烘托
2.抖擞
黄晕
水涨
酝酿
3.应和
捉迷藏
薄烟
巢
词: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宛转:抑扬动听。黄晕:昏黄不明亮。舒活:舒展,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四、朗读
因为这是一篇满贮着“诗意”的散文,行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所以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盈的,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表达盼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
1、听名家朗读。
2、学生试读(教师进行指导)
五、整体感知
本文可以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请指出它们的起讫。
一、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二、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六、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想一想,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一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一种能力:品味和欣赏。
如何品味和欣赏呢?方法之一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阳。
知识点:一切,说明了没有一个例外。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是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会给你一种烈日的刺通感。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3、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段。11’
(1)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明确:
质感:嫩嫩的。写出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有了绿色就等于有了绿色,这里同样也是用绿色来象征着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的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的长出来的样子。“钻”和“偷偷”两个字用语非常准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坚强的性格,显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得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使没有感情的小草变得像人那样,有感情了。
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颗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是多角度的,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体。
再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这一组短语作者连用了六个动词,写了一群天真活泼小孩子。语言是非常口语化的,就像在和一个小孩子说话一样,非常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我们进行品味和欣赏文章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放在我们的作文中也同样会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前三段。
2.掌握排比、拟人修辞的作用,并试着赏析第4、5、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对课文中生疏字词的掌握。
2、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自己欣赏文章,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和评价)
3、掌握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努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地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检测字词5’
(二)导入
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学习了他描绘下的第一幅画春草图,这幅春草图是怎样的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这一段。
作者并不单纯用春草图来表现春天,他还描写了春天的花,那么春天的花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一段。
(三)春花图8’
1、假如现在你手中还握着一架摄像机,按照课文的描写,你将如何进行拍摄? 明确:从树上似锦的繁花移到花间喧闹的蜜蜂,最后移到地上草丛中烂漫的野花。从高到低 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中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是值得我们在在作文时学习的。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画美不美?
谁能具体说说朱自清笔下的春花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美?
预计有如下几种答案:因为朱自清喜爱春花,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识广博,语言美,在描写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引出修辞)
3、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附:用拟入,写桃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花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1,写花色的艳丽,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2,为什么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没有直接写到太阳,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股明媚的阳光,没有直接写到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地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从中我们是不是能获得一些对作文很有帮助的启示呢?——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在围绕中心写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非常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他也将这段对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对春风的描写。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第5段。
(四)春风图10’
请一位同学起来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1、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2、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3、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明确: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同时这个比喻也印证了前面古人所讲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为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春风却不一样,古往今来,人们对春风的感受却是一致的,像母亲的手和吹面不寒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4、才说了,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5、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6、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五)春雨图5’
那么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读完后思考或者自由讨论两分钟,让学生上台填写表格。(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学或探讨学习的方式欣赏文章。)要说出体现在哪里。
明确: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修辞,排比,比喻。
特点,细密,轻盈。
(六)迎春图5’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七)赞春4’
请同学朗读8—10段。说说这三段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充满活力。
(八)活动3’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为什么?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个字或词谈谈体会。
(九)总结1’
评价同学的谈话。从文章中作者体现出来的感情,到从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给读者的启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作文。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并读熟《古代诗词五首》
四、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学本课时将课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读为主,用30分钟听读、齐读、自读,然后用15分钟进行了分组朗读比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把握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泳品味,进一步领会了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观。第二课时,我将品位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采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的优美语言有真切的体会。起先20分钟,老师检查字词,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帮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整体感知,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生以“渔”)。在这个基础上,品位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布置同学们围绕两个题目(如前)分小组讨论5分钟,让同学们大胆发掘文章语言精彩之处,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修辞的妙用、各种感观的调动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进行联想拓展,把课内外所积累的古诗文写春的名句进行一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钟,就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同学们踊跃发言,这是出乎我预料的,连平时最胆小、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几位同学都发了言,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都说出了对课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勿庸置疑,这些回答虽然显得还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这毕竟是同学们自己自由探讨得来的,比起老师越俎代庖的“灌输”或许更有效果,更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
春朱自清教案 篇2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朱自清散文的诗化艺术。
一、诗化语言明快婉转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具有诗化特征。其散文中的音乐节奏之美, 是作者内在情绪的涨落, 并与诗化的语言节奏有机统一起来。
(一) 叠词和散句的巧用, 使散文富有诗的节奏韵律美。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大量采用了叠词和散句, 语言张扬着诗的节奏。亨特认为:“虽是散文, 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 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 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 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2]朱自清的《春》就是这样的“半节奏”诗化作品。《春》表现了春的到来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 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匀称和谐。全篇格调表现出“轻悄”的风格, 节奏轻快流利。一份特有的舒美情致充溢于字里行间, 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受。
首先, 散句的变化使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春》一文中多用散句, 在散句中夹以排比、对偶和儿化韵, 它们交错运用, 使语言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 富有节奏感。比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以排比、儿化韵的交错构造了一个活泼如流水般的散句, 宛如山间溪流, 清脆悦耳, 富有节奏, 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其次, 文中还运用了17处叠词, 如“绿绿”、“嗡嗡”、“嫩嫩”、“偷偷”、“稀稀疏疏”、“密密”等。这些叠词的运用, 不仅增强了语感, 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而且增添了行文舒美自然的韵味, 使音节舒展悠扬, 富有节奏感, 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 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二) 讲究修辞, 使散文语言具有清新、优雅之诗美。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修辞艺术的运用, 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在《春》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 使文章语言抹上一种光亮的色彩。比如写春花,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各种花的情态色泽, 一派生机, 花朵之多, 花色之艳, 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写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如此明艳动人, 优雅清新, 令人陶醉。朱自清先生运用精妙的修辞艺术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舒美情致充溢于字里行间, 给人以勃发之感。
二、侧面烘托凸显神韵
朱自清是一位在诗歌和散文上都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作家。因为深受古诗的浸润, 他的写景散文将我国古诗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烘托运用得炉火纯青,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语) 朱自清的《春》很好地采用了这种借此写彼的侧面烘托手法。作者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春的神韵, 写尽了春之精神。
(一) 借游春踏青者, 写春之勃发。
春天到了, 小草最先来装扮大地。面对“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茵茵青草地, 人们情不自禁地想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他们走出屋子, 到田园里去。在那儿, 他们笑啊, 闹啊, 感觉春草软绵绵的, 还有一丝儿凉爽的风, 多惬意啊。看吧, “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是春送来的这满眼的绿, 激发起经历过严冬的人们投身大自然的无限冲动。这里通过写游春踏青者的喜悦之情, 从侧面烘托出春草的勃发和它蕴藏着的无限生机。
(二) 借蜜蜂和蝴蝶, 写花之竞放。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 仿佛置身于莺歌燕舞、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 近处可听蜜蜂忙碌地“欢唱”;上有蝴蝶的翻飞, 下有野花活泼俏皮地眨眼。远、近、上、下, 浓、淡、干、湿, 看似信笔点染, 无事雕琢, 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这里借花朵争艳、蜂蝶嬉闹, 烘托春天洋溢着的无限生机。
(三) 借鸟儿和牧童, 写风之和暖。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写风的和暖。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花香了, 鸟叫了, 牧童骑着牛儿来到草滩了。花枝上, 鸟儿欢叫着;草滩上, 牛儿慢慢地走着;牛背上, 牧童悠闲自得地吹着嘹亮的曲子。这是一幅多么浪漫温馨的春风图啊。
这里是借鸟的欢叫、牧童的笛声来表现风的和暖。
(四) 借行人和农民, 写雨之细小。
“在乡下, 小路上, 石桥边, 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披着蓑戴着笠。”文中借行人的慢走、农民的雨中劳作, 写春雨之润。殷勤的雨点迈着轻盈的脚步说:“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郑愁予, 《雨说》) 俗话说:“一层春雨一层暖。”春雨似乎是大自然发出的邀请函, 于是, “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也赶趟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 抖擞抖擞精神”, 奔向新生活。
春之精神, 春之魂又在勃发的青草、嬉闹的蜂蝶、怒放的花朵、和暖的东风、轻柔的细雨的烘托下, 得以凸显。
三、情景交融诗化意境
在《春》中, 全篇将“情”与“景”两者交融起来, 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诗化艺术意境。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 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 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 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 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 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 于是他的笔下, 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 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 也因自然美的依附, 得到了诗意的写照, 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3]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 我以为这些话是切中肯綮的。
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 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 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 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 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 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 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 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总是如此利用意象结构的审美生成性特征, 在纷纭变幻的生活中发现、攫取诗的意象, 组成独特的意象结构, 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诗境”。[4]
《春》开头“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通过“山”、“水”、“太阳”三个景物的选择, 在空间上涵盖了全方全位:包括最上面的“天”、最下面的“地”以及立于天地之间的“山”, 意境寥廓, 几多诗意, 几许春色, 便从一幅动态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体现了春的无处不在, 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爱春、颂春之情跃然纸上。
写到春草, 作者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 而且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这里的绿茵, 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 而成了人们生活中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在美的自然中, 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
在《春》的结尾, 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 本是无形、无声的“空灵”之物, 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 是多么困难, 而朱自清写出来了, 写得珠圆玉润、浑然天成。他运用诗化情境, 将外物“化”为内心视像, 让所选之物皆着“我”之灵魂与血色。用“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的无穷生命力, 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表现春的灿烂斑斓, 用“健壮的青年”表现春的力和精神, 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 赋抽象的“春”以灵动的形、色、神, 放射出诗意的光辉。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白话散文对“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诗的变体, 具有诗的艺术特征。其中, 《春》更是诗意盎然, 以明快婉转的诗化语言、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诗歌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之歌。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春》,诗化艺术
参考文献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2]郑文波.缘情造境谐情发声——读《匆匆》.http://zhjyx.hfjy.net.cn/RESOURCE/CZ/CZYW/YWBL/ZZQZPPL/16998_SR.htm, 2003-8-25.
[3]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 1993, (3) .
春朱自清教案 篇3
[关键词]教材春原作比较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严谨写作的散文大师,正如他在《关于写作答问》中说:“我写作很慢,……因为得随时斟酌字句,所以写得很慢。既然随时斟酌,完篇后改动便少。……写作散文,很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我都用心较量,特别是句式。”由此我们不能不深刻感受到朱先生对作品的“斟酌”。他为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而写的《春》,自然也是“斟酌”再三的作品,而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将这篇作品编进《语文》第一册时,却做了较大修改,现行教材采用了人教版1981年的修改稿。对照由朱自清之子朱乔森编的《朱自清散文全集》里的《春》,现行教材与原作有26处不同。下面选择几处修改加以研讨。
“水长起来了”改成“水涨起来了”,即“长”被改作“涨”。
《现代汉语词典》“长”有“增加”的义项。“涨”的义项则是“(水位)升高”。那么哪个词更符合语境呢?看看完整的句子:“山润朗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句子是承上句,具体写春天来了,山、水和太阳的变化。这三个事物,唯有太阳是专指具体的事物,其他是泛指。山自然是所有的山,水也自然是所有的水。既然不是专指江湖池塘,水位升高显然是不恰当的。雨随春而至,普降大地,大地水汽增加,方能见到“太阳的脸红起来”啊。如此看来,还是原著“长”字恰当。朱自清先生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说:“一是文字的新变。一个作家必须要能深得用字的妙趣,古人称为‘练字,便是指作家用字时打破习惯而变新的地方,教师就也要在这方面求原文作者的用心。”这个“长”字,能不能说就是朱先生所说的“深得用字的妙趣”呢?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改成“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即“响”被改成“响着”。
被增加的“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表示状态的持续”。文章描述的是牧童吹短笛,有情趣罢了,谈不上笛声悠扬。“持续响”既不符合实际,也没有美感可言,所以还不如“响”好。
“乡下去”被改成“在乡下”。
“乡下去”,是谁“乡下去”?是后文“撑起伞慢慢走路的人”,也就是到乡下踏青赏春的人。“乡下去”是口语,很短促,表达了到乡下的快速决定,踏青赏春的急切之情被凸显出来。另外,改成“在乡下”和后面的“小路上”,“石桥边”的结构方式是不一致的,失去了朱先生散文的“音韵美”。
“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被改成“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原作是两个句子,表达处于什么状态的两种人。两种什么样的人呢?前一种是到乡下去的人,也就是前面的“乡下去”省略的主语。他们到乡下做什么呢?踏青赏春来了,否则走到小路上,石桥边和“慢慢走着”就费解了。当然要理解成因下雨了,乡下泥泞难行,所以“慢慢走着”似乎也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但与作者要表达的迎春心情肯定是不一致的。“披着蓑,戴着笠的”是定语后置,修饰的是“农夫”。农夫冒雨耕田,是“争春”之举。这两种人其实都是作者用“心”所见。一闲一忙,相互映衬。被修改后的也是两个句子,前者表达的是处于什么狀态的人,后者是表达人(农民)怎么样,句式是不一样的。原文的表达更像诗歌语言的排列,有跳跃性。而后者句子事实上是有点别扭的。“披着蓑,戴着笠的”是个定语成分,“披着蓑戴着笠”则是谓语成分。定语后置现象在《春》里还有:“嫩嫩的,绿绿的”。“把定语的次序加以变换,一方面使句式变化多姿,另一方面更清晰地强调了定语的表意作用。”(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他们的草屋”改成“他们的房屋”,即“草屋”被改成“房屋”。
教案《春》朱自清 篇4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要思路;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的严谨、精妙的构思;
②品味散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品味作品的语言。
解决难点办法 :引导学生采用分析修辞手法和品析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欣赏精彩语段,突破难点。(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教学方法】
《春》篇幅较短且优美,通过诵读、分析文章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珍惜自然的感情。在诵读中适当穿插品、议、赏、写,把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
二.简单介绍(展示课件)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
(1)感知阅读: ①播放诵读音频,正字音。
朗润(lǎng)鸟巢(cháo)钻(zuān)出 婉(wǎn)转
嫩(nân)绿 稀疏(shū)眨(zhǎ)眼 抖擞(sǒu)
酝(yùn)酿(niàng)披蓑(suō)戴笠(lì)②齐读
要求:本文是篇贮满着“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行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盈的,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表达盼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的情感要到位,把自己的身心融汇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③自由诵读,画出好词好句。
四.跳读理清脉络
(1)提问:1本文可分三层,请在“春”前加一个恰当的动词,概括每层的意思,且这个词还能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地感情。()春天(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2)提问:这三个层次的顺序能互换吗?(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明确:不能,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未到,热切盼望;春到,尽情描绘;最后,激情赞美。行文的顺序体现了本文严密的思路,精巧的构思。
四、研读“绘春”部分,欣赏春天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老师出示问题组)1“绘春”部分作者深情描绘了哪几幅图,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幅图的特点,初步感知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派代表发言后老师归纳总结)
(3)提问: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从哪几个方面描写?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板书)
第二课时
五.细读赏析
(一)盼春(第一自然段)1.齐读 2.提问
提问1.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 “盼望着”(与一个“对比”)
明确: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渴望 提问2.为什么用“近”字,而不用春天快到了? 明确:把春天拟人化
提问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总概轮廓(第二自然段)
(二)春草图
1、作者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小草?从文中找出关键字。明确:质感:“嫩嫩的”
颜色:“绿绿的”
生命力:“钻”
分布:“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分析句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显示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描绘春草,为什么要穿插人的画面?
明确:表面写草,实际写草(侧面描写)
(三)“春花图” 1.学生齐读 2.提问
提问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总结: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提问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提问3: 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二)“春风图”
1.教师范读。2.提问: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明确: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六.自主探究:赏析词句,感悟精美的语言
1、提出问题:从余下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试着写出简单的欣赏性的文字。
点拨:赏析语言可以从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入手。例如文章的结尾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崭新的,美的,有着旺盛生命力地特点。
赏析语言,还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关键词有时是一个生动的形容词,如“朗潤”一词形象的写出了春回大地,积雪消融,明朗润泽地春意;有时是某一个精确的动词,如“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中的“逼”形象的写出了青色跃然入眼的感觉;有时还可以是叠词,如小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从春草的质地、色泽、触感等方面形象的写出了春草的鲜嫩、柔软、可爱。
重点:如何分析?(修辞 内容 情感)
朱自清春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赏析语音来体会景物的特征
2.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音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法设计:
合作探究与读讲结合学法指导:
“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美文,可以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能更加形象地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天,在相近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
教学设计:
一.导语: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会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都学过很多诗词歌赋是描绘“春”这个季节的,请同学们来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
邵翁《游园不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和赞美,他们大部分都只是通过写某一些景物来变现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
二.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子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是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朱自清晚年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三.配乐师范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和掌握的生字词,并说明其读音,比如:朗润(run)酝酿(yun niang)婉转(wan)嘹亮(liao)蓑衣(suo)斗笠(li)稀疏(xishu)抖擞(sou)
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读课文。问题如下:
1.作者是怎样来写春天的,描写了哪些景物
2.划出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春的句子。
四.师生共同赏析全文
1.要求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分组讨论,选出喜欢的自然段或句子,并自由发言喜欢的理由。
(老师:“同学们可以从修辞,句式的运用,或者各种感觉器官等等,挑出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下面,同学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
(1)第一段得“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风的脚步近了”这段两个“着”“了”的连用可以看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3)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老师补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大家注意到这句话里有个字用得比较特别,是哪个字?(学生回答)那把“钻”改为“长”或“生”会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钻”可以看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看出小草的生命力旺盛,从而可以看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4)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
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老师补充:大家看窗外,现在正是春天,看那些开得姹紫嫣红的花,和广玉兰上面,是不是觉得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感觉
(5)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6)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7)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老师补充:同学们注意到文章最后连用了三个比喻句了吗?都是用来形容“春”,来赞美它,同学们觉得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交换顺序呢?(这个问题比较有难度,可以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后再发言)
(回答:不能,因为作者是以人的生长进程来比喻春的进程,初仲暮,表现了春的新美力的三个特点,因为人的生长过程不变,所以也不能交换顺序)
(以上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1.2.3)
3.课堂小结:边总结全文以及刚才学生的回答,边把板书书写出来
板书设计如下: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二.绘春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清脆婉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五.布置作业:1.学一首有关春天的歌曲
2.再品味下朱自清《春》语言的魅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
行背诵。
朱自清《春》教案设计 篇6
(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答:是通过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颂。
(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
春朱自清教案 篇7
目标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 熟读成诵, 反复品读、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 体会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鉴赏能力、运用能力及写作能力, 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学《春》一文, 学什么呢?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一、学字词句
掌握欣然、朗润、酝酿、应和、黄晕、舒活、抖擞等词的音形意, 熟记文中引用的古诗与谚语。
二、学表现手法
(一) 用比喻手法绘春
品读“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全方位感受春天色彩之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感受春风柔和温暖;品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感受春雨之细小滋润。
(二) 拟人手法绘春
品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感受生命之初的萌动之美;品读“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感受热闹蓬勃的生命气息。
(三) 化静为动绘春
品读“像眼睛、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感受花之繁多及活泼可爱。
(四) 侧面烘托手法绘春
读文中写孩子们在春草上的活动的文字, 感受春草带来的随意舒适自由之感;读文中写春雨之中的人事活动的段落, 感受春雨带给人的美好、浪漫的情怀。
(五) 虚写手法绘春
品读“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感受春花带给人美好想象。
(六) 从各个感官角度, 全面呈现春之美好
文中描绘了春之色、春之声、春之香, 呈现出一个可观、可嗅、可听, 可以触摸的美丽之春。
三、学课文结构
文中从盼春, 到绘春、赞春。绘春时依次描绘春醒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及迎春图, 条理井然, 结构完美, 承接自然, 层层铺垫, 转换流畅, 展示了一篇优秀作品的“建筑”之美。
四、学情感之美
文中好多句子是从孩子眼光观察春天, 以童心感受春光, 在对一元之始———春的描绘中涌动着生命之初清晰优美的气息, 从美丽的图画, 优美的语言中也能感知生命之初的蓬勃力量。
“习”《春》一文, “学”是初知, “习”则是巩固、提升、完善与实践。“习”是学的手段, 也是学的目的。如何去“习”呢?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后习题、单元测试、习作仿写、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及语文实践活动都是“习”的具体形式。在“习”《春》这一环节中, 我为同学们布置了以下任务:1.完成文章课后习题, 让同学们按时温习, 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安排“我也来绘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仿写, 学生仿照《春》的表现手法去描绘四季, 表达对四季的感受。让学生按照《春》的布局, 构思一篇写景的作品。3.用《春》中的写作角度与方法, 赏析王宜振《初春》一诗, 找出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 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实效展示 (片段)
一、在“我也来绘春”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创作很精彩:
春天刚到, 小河就迫不及待地睁开双眼, 清澈的脸庞上泛出美丽的“小酒窝”, 哼着童年的歌谣, 悠闲地行走着。 (拟人句、比喻句生动、活泼, 这样的小河太有孩子气了。)
花瓣轻盈地踱着方步, 变成一只只飘舞的彩蝶, 一群彩蝶飞来, 停落在枝头, 变成了色彩斑斓的春花。 (将蝶与花互喻, 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狂风撕扯着大树, 浓郁的树冠在风中扭曲着、翻滚着、嘶吼着、呻吟着。 (用拟人及排比手法表现夏之张狂。)
蓝天如一面明镜, 白云轻轻地拂拭着, 如同仙子手中洁白的浴巾。白云映衬着蓝天, 宛如蓝底白花的绸缎, 又如明代官窑刚出炉的青花瓷。 (写秋空用如此穿越时空的想象, 太美妙了。)
二、在欣赏王宜振《初春》这一环节中, 收获颇丰, 同学们有令人满意的探究结果:
《初春》中“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地小树发痒”及“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与《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面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太相像了, 都表现了笔下景物的初春特征, 都跳动着生命最初的节奏。
《初春》中“夏天来了, 定有一片蛙鸣”与《春》中“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非常相似, 都用虚写手法点明了春景给人的美好想象。
两篇在写作角度上都是以童眼看世界, 笔下的景物秀丽清新, 活泼可爱, 充满生命之初的气息。
两篇都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角度全方位写春, 呈现了一场春的盛宴。
通过学习《春》一文, 我发现同学们有很强的观察自然的能力, 有很强的理解生活的能力, 通过“习”《春》, 同学们的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领悟美、发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有了提高, 阅读和赏析课文时, 前引后连、对比分析拓展延伸能力有了提高。
朱自清《春》优质课教案 篇8
11、《春》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春朱自清教案】推荐阅读:
春_朱自清_教案10-13
朱自清《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5-14
朱自清《匆匆》优秀教案08-28
春朱自清散文内容07-13
品味朱自清的《春》08-28
朱自清《春》朗读提示10-17
朱自清《春》说课材料08-27
朱自清《春》阅读练习及答案09-25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板书08-29
朱自清散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