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

2024-12-07

朱自清《春》(精选10篇)

朱自清《春》 篇1

将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1.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写景手法的妙处。2.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将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用多种修辞方式和写景方法对景物恰到好处地进行描绘的能力。下面说一下我的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欣赏。

2、师: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花红柳绿,万象更新,春天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描述)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大好的春天描写下来的。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前,老师设疑:文章围绕春天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2、学生齐声朗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3、师生合作,理清文章层次:盼春、绘春、迎春、赞春。

三、教师设疑,学习“盼春”。

1、教师设疑: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发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1)采用了“盼望着,盼望着”重叠的句式;“春天的脚步近了”用了拟人的手法;“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运用了“欣欣然,朗润”等丰富的词语这样写的好处: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春天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把春天写活了。

3、指导朗读,读出盼春的焦急以及春天脚步将近的欣喜。四.合作学习,感悟“绘春”

1、教师设疑:①自由朗读,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2、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展示,教师总结:作者绘春主要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3、教师再次设疑:本文写景多用修辞且多种写景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别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图景进行语句赏析,讨论完毕小组展示。

春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春花: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及多感官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春花的缤纷色彩和争相盛开的热闹场面。

春风: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却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描写上突出了春风的柔和、芳香、和悦的特点。

春雨:作者按照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抓住了春雨亮、细、密的特点。

迎春:写了人们在春天的外出活动和抖擞精神,表现了春天里人们的欢乐和喜悦。五.自主学习,感悟“赞春” 文末连用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凸显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六、思想提升

春回大地,生机勃发,我们也应珍惜大好春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

七、布置作业

运用多种修辞和写景方法,描绘校园一角。

朱自清《春》 篇2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朱自清散文的诗化艺术。

一、诗化语言明快婉转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具有诗化特征。其散文中的音乐节奏之美, 是作者内在情绪的涨落, 并与诗化的语言节奏有机统一起来。

(一) 叠词和散句的巧用, 使散文富有诗的节奏韵律美。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大量采用了叠词和散句, 语言张扬着诗的节奏。亨特认为:“虽是散文, 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 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 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 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2]朱自清的《春》就是这样的“半节奏”诗化作品。《春》表现了春的到来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 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匀称和谐。全篇格调表现出“轻悄”的风格, 节奏轻快流利。一份特有的舒美情致充溢于字里行间, 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受。

首先, 散句的变化使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春》一文中多用散句, 在散句中夹以排比、对偶和儿化韵, 它们交错运用, 使语言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 富有节奏感。比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以排比、儿化韵的交错构造了一个活泼如流水般的散句, 宛如山间溪流, 清脆悦耳, 富有节奏, 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其次, 文中还运用了17处叠词, 如“绿绿”、“嗡嗡”、“嫩嫩”、“偷偷”、“稀稀疏疏”、“密密”等。这些叠词的运用, 不仅增强了语感, 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而且增添了行文舒美自然的韵味, 使音节舒展悠扬, 富有节奏感, 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 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二) 讲究修辞, 使散文语言具有清新、优雅之诗美。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修辞艺术的运用, 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在《春》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 使文章语言抹上一种光亮的色彩。比如写春花,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各种花的情态色泽, 一派生机, 花朵之多, 花色之艳, 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写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如此明艳动人, 优雅清新, 令人陶醉。朱自清先生运用精妙的修辞艺术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舒美情致充溢于字里行间, 给人以勃发之感。

二、侧面烘托凸显神韵

朱自清是一位在诗歌和散文上都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作家。因为深受古诗的浸润, 他的写景散文将我国古诗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烘托运用得炉火纯青,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语) 朱自清的《春》很好地采用了这种借此写彼的侧面烘托手法。作者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春的神韵, 写尽了春之精神。

(一) 借游春踏青者, 写春之勃发。

春天到了, 小草最先来装扮大地。面对“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茵茵青草地, 人们情不自禁地想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他们走出屋子, 到田园里去。在那儿, 他们笑啊, 闹啊, 感觉春草软绵绵的, 还有一丝儿凉爽的风, 多惬意啊。看吧, “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是春送来的这满眼的绿, 激发起经历过严冬的人们投身大自然的无限冲动。这里通过写游春踏青者的喜悦之情, 从侧面烘托出春草的勃发和它蕴藏着的无限生机。

(二) 借蜜蜂和蝴蝶, 写花之竞放。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 仿佛置身于莺歌燕舞、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 近处可听蜜蜂忙碌地“欢唱”;上有蝴蝶的翻飞, 下有野花活泼俏皮地眨眼。远、近、上、下, 浓、淡、干、湿, 看似信笔点染, 无事雕琢, 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这里借花朵争艳、蜂蝶嬉闹, 烘托春天洋溢着的无限生机。

(三) 借鸟儿和牧童, 写风之和暖。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写风的和暖。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花香了, 鸟叫了, 牧童骑着牛儿来到草滩了。花枝上, 鸟儿欢叫着;草滩上, 牛儿慢慢地走着;牛背上, 牧童悠闲自得地吹着嘹亮的曲子。这是一幅多么浪漫温馨的春风图啊。

这里是借鸟的欢叫、牧童的笛声来表现风的和暖。

(四) 借行人和农民, 写雨之细小。

“在乡下, 小路上, 石桥边, 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披着蓑戴着笠。”文中借行人的慢走、农民的雨中劳作, 写春雨之润。殷勤的雨点迈着轻盈的脚步说:“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郑愁予, 《雨说》) 俗话说:“一层春雨一层暖。”春雨似乎是大自然发出的邀请函, 于是, “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也赶趟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 抖擞抖擞精神”, 奔向新生活。

春之精神, 春之魂又在勃发的青草、嬉闹的蜂蝶、怒放的花朵、和暖的东风、轻柔的细雨的烘托下, 得以凸显。

三、情景交融诗化意境

在《春》中, 全篇将“情”与“景”两者交融起来, 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诗化艺术意境。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 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 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 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 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 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 于是他的笔下, 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 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 也因自然美的依附, 得到了诗意的写照, 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3]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 我以为这些话是切中肯綮的。

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 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 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 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 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 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 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 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总是如此利用意象结构的审美生成性特征, 在纷纭变幻的生活中发现、攫取诗的意象, 组成独特的意象结构, 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诗境”。[4]

《春》开头“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通过“山”、“水”、“太阳”三个景物的选择, 在空间上涵盖了全方全位:包括最上面的“天”、最下面的“地”以及立于天地之间的“山”, 意境寥廓, 几多诗意, 几许春色, 便从一幅动态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体现了春的无处不在, 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爱春、颂春之情跃然纸上。

写到春草, 作者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 而且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这里的绿茵, 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 而成了人们生活中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在美的自然中, 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

在《春》的结尾, 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 本是无形、无声的“空灵”之物, 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 是多么困难, 而朱自清写出来了, 写得珠圆玉润、浑然天成。他运用诗化情境, 将外物“化”为内心视像, 让所选之物皆着“我”之灵魂与血色。用“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的无穷生命力, 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表现春的灿烂斑斓, 用“健壮的青年”表现春的力和精神, 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 赋抽象的“春”以灵动的形、色、神, 放射出诗意的光辉。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白话散文对“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诗的变体, 具有诗的艺术特征。其中, 《春》更是诗意盎然, 以明快婉转的诗化语言、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诗歌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之歌。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春》,诗化艺术

参考文献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2]郑文波.缘情造境谐情发声——读《匆匆》.http://zhjyx.hfjy.net.cn/RESOURCE/CZ/CZYW/YWBL/ZZQZPPL/16998_SR.htm, 2003-8-25.

[3]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 1993, (3) .

朱自清《春》 篇3

[关键词]教材春原作比较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严谨写作的散文大师,正如他在《关于写作答问》中说:“我写作很慢,……因为得随时斟酌字句,所以写得很慢。既然随时斟酌,完篇后改动便少。……写作散文,很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我都用心较量,特别是句式。”由此我们不能不深刻感受到朱先生对作品的“斟酌”。他为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而写的《春》,自然也是“斟酌”再三的作品,而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将这篇作品编进《语文》第一册时,却做了较大修改,现行教材采用了人教版1981年的修改稿。对照由朱自清之子朱乔森编的《朱自清散文全集》里的《春》,现行教材与原作有26处不同。下面选择几处修改加以研讨。

“水长起来了”改成“水涨起来了”,即“长”被改作“涨”。

《现代汉语词典》“长”有“增加”的义项。“涨”的义项则是“(水位)升高”。那么哪个词更符合语境呢?看看完整的句子:“山润朗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句子是承上句,具体写春天来了,山、水和太阳的变化。这三个事物,唯有太阳是专指具体的事物,其他是泛指。山自然是所有的山,水也自然是所有的水。既然不是专指江湖池塘,水位升高显然是不恰当的。雨随春而至,普降大地,大地水汽增加,方能见到“太阳的脸红起来”啊。如此看来,还是原著“长”字恰当。朱自清先生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说:“一是文字的新变。一个作家必须要能深得用字的妙趣,古人称为‘练字,便是指作家用字时打破习惯而变新的地方,教师就也要在这方面求原文作者的用心。”这个“长”字,能不能说就是朱先生所说的“深得用字的妙趣”呢?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改成“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即“响”被改成“响着”。

被增加的“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表示状态的持续”。文章描述的是牧童吹短笛,有情趣罢了,谈不上笛声悠扬。“持续响”既不符合实际,也没有美感可言,所以还不如“响”好。

“乡下去”被改成“在乡下”。

“乡下去”,是谁“乡下去”?是后文“撑起伞慢慢走路的人”,也就是到乡下踏青赏春的人。“乡下去”是口语,很短促,表达了到乡下的快速决定,踏青赏春的急切之情被凸显出来。另外,改成“在乡下”和后面的“小路上”,“石桥边”的结构方式是不一致的,失去了朱先生散文的“音韵美”。

“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被改成“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原作是两个句子,表达处于什么状态的两种人。两种什么样的人呢?前一种是到乡下去的人,也就是前面的“乡下去”省略的主语。他们到乡下做什么呢?踏青赏春来了,否则走到小路上,石桥边和“慢慢走着”就费解了。当然要理解成因下雨了,乡下泥泞难行,所以“慢慢走着”似乎也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但与作者要表达的迎春心情肯定是不一致的。“披着蓑,戴着笠的”是定语后置,修饰的是“农夫”。农夫冒雨耕田,是“争春”之举。这两种人其实都是作者用“心”所见。一闲一忙,相互映衬。被修改后的也是两个句子,前者表达的是处于什么狀态的人,后者是表达人(农民)怎么样,句式是不一样的。原文的表达更像诗歌语言的排列,有跳跃性。而后者句子事实上是有点别扭的。“披着蓑,戴着笠的”是个定语成分,“披着蓑戴着笠”则是谓语成分。定语后置现象在《春》里还有:“嫩嫩的,绿绿的”。“把定语的次序加以变换,一方面使句式变化多姿,另一方面更清晰地强调了定语的表意作用。”(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他们的草屋”改成“他们的房屋”,即“草屋”被改成“房屋”。

春 朱自清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抓住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欣赏作者描绘的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能表现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有层次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找出文章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作用;深入理解本文词语、句子使用的准确和巧妙。

3、练习精读的技能;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来积累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薄(bó)烟 应和(hè)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蓑(suō)衣 巢(cháo)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五、布置作业

朱自清 春 教案 篇5

中文师范091

吕婧

朱自清《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对景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句子,掌握课文用江南春天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天的写景方法。

2、了解写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初步掌握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方法。

3、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大体脉络,了解作者所写的春天的具有象征性的几幅春景图。

2、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掌握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方法,并能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并通过对课文最后三个比喻句的解读,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教学方法:朗读欣赏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大家来说说,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例: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写景散文《春》。

二、作者简介(2分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概脉络,并尝试给下列词语加拼音。(2分钟)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â)笼(lǒng)着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四、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春天的独特美,分别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8分钟)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2-7节):绘春

第三部分(8-10节):赞春

五、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尝试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句子特别之处。

这些景物写的乱不乱?对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15分钟)

例如: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的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六、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七、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10分钟)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15分钟)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文章一共描写了几幅春景图。

例如: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

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三、这几幅春景图分别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8分钟)

板书设计:

特点层次

春草图钻鲜嫩

春花图繁茂 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和煦 轻盈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细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图赶趟儿

思想感情:赞美喜爱

四、再次研读课文,文章末尾为什么用了三个比喻句?它们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呢?(3分钟)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新” 新的开始,给人以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美”春天装扮大自然,美化人间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强”象征春的强壮的生命力,清纯活力。

五、作业设置

朱自清《春》教案 篇6

盼春: “盼”、“来”、“近”

春醒图——自然醒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草:偷、钻、嫩、绿、满

春草图——草报春 人:坐、躺、打、踢、赛、捉

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绘春(2—7) 春风图——风唱春 柔、暖

形:牛毛、花针、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密

景:树叶绿、小草青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老少

颂春: 三个比喻句(8—10)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三、写作手法

修辞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朱白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4]

1、殷切盼春归

2、热情绘春景

3、春之礼赞

三个比喻句组成了“排比”修辞格。作者用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讴歌春天,使作品气势迭起,也使整幅春景图更加丰润。作者还要以此印证: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以这三个比喻句收束全文,言简意赅,节奏明快,生动活泼,表现力极强。

纵观全篇,《春》鲜明地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它是一曲赞歌,唱出了春的美妙旋律;它是一首热情的诗,抒发了对春的企盼和眷恋;它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示出春的气息与魅力。

第一部分(1-1) : 盼春

第二部分(2-7) : 绘春

第三部分(8-10) :赞春

四、研究课文:1、第一部分——盼春 ①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

②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写它的脚步,把春天拟人化, 让人倍感亲切。

五、练习巩固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酝酿( ) 胳膊( ) 抖擞( ) 应和( ) 支撑( ) 摇曳( ) 宛转( ) 傍晚( ) 抚摸( ) 嘹亮(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 īn x īn r án ( )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⑵ 鸟儿将ch áo ( )安在f án hu ā nn y( )当中,高兴起来了,h ū png y ǐn b àn (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⑶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 ō( )着,戴着l ì( )。他们的房屋,x ī x ī sh ū sh ū ( )的,在雨里j ìng m ò( )着。 3、填空。 ⑴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 )、( )、( )、( )、( )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六、课堂拓展:搜集有关春天的俗语、成语、歌曲、诗词等。

朱自清《春》 篇7

目标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 熟读成诵, 反复品读、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 体会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鉴赏能力、运用能力及写作能力, 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学《春》一文, 学什么呢?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一、学字词句

掌握欣然、朗润、酝酿、应和、黄晕、舒活、抖擞等词的音形意, 熟记文中引用的古诗与谚语。

二、学表现手法

(一) 用比喻手法绘春

品读“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全方位感受春天色彩之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感受春风柔和温暖;品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感受春雨之细小滋润。

(二) 拟人手法绘春

品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感受生命之初的萌动之美;品读“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感受热闹蓬勃的生命气息。

(三) 化静为动绘春

品读“像眼睛、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感受花之繁多及活泼可爱。

(四) 侧面烘托手法绘春

读文中写孩子们在春草上的活动的文字, 感受春草带来的随意舒适自由之感;读文中写春雨之中的人事活动的段落, 感受春雨带给人的美好、浪漫的情怀。

(五) 虚写手法绘春

品读“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感受春花带给人美好想象。

(六) 从各个感官角度, 全面呈现春之美好

文中描绘了春之色、春之声、春之香, 呈现出一个可观、可嗅、可听, 可以触摸的美丽之春。

三、学课文结构

文中从盼春, 到绘春、赞春。绘春时依次描绘春醒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及迎春图, 条理井然, 结构完美, 承接自然, 层层铺垫, 转换流畅, 展示了一篇优秀作品的“建筑”之美。

四、学情感之美

文中好多句子是从孩子眼光观察春天, 以童心感受春光, 在对一元之始———春的描绘中涌动着生命之初清晰优美的气息, 从美丽的图画, 优美的语言中也能感知生命之初的蓬勃力量。

“习”《春》一文, “学”是初知, “习”则是巩固、提升、完善与实践。“习”是学的手段, 也是学的目的。如何去“习”呢?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后习题、单元测试、习作仿写、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及语文实践活动都是“习”的具体形式。在“习”《春》这一环节中, 我为同学们布置了以下任务:1.完成文章课后习题, 让同学们按时温习, 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安排“我也来绘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仿写, 学生仿照《春》的表现手法去描绘四季, 表达对四季的感受。让学生按照《春》的布局, 构思一篇写景的作品。3.用《春》中的写作角度与方法, 赏析王宜振《初春》一诗, 找出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 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实效展示 (片段)

一、在“我也来绘春”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创作很精彩:

春天刚到, 小河就迫不及待地睁开双眼, 清澈的脸庞上泛出美丽的“小酒窝”, 哼着童年的歌谣, 悠闲地行走着。 (拟人句、比喻句生动、活泼, 这样的小河太有孩子气了。)

花瓣轻盈地踱着方步, 变成一只只飘舞的彩蝶, 一群彩蝶飞来, 停落在枝头, 变成了色彩斑斓的春花。 (将蝶与花互喻, 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狂风撕扯着大树, 浓郁的树冠在风中扭曲着、翻滚着、嘶吼着、呻吟着。 (用拟人及排比手法表现夏之张狂。)

蓝天如一面明镜, 白云轻轻地拂拭着, 如同仙子手中洁白的浴巾。白云映衬着蓝天, 宛如蓝底白花的绸缎, 又如明代官窑刚出炉的青花瓷。 (写秋空用如此穿越时空的想象, 太美妙了。)

二、在欣赏王宜振《初春》这一环节中, 收获颇丰, 同学们有令人满意的探究结果:

《初春》中“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地小树发痒”及“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与《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面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太相像了, 都表现了笔下景物的初春特征, 都跳动着生命最初的节奏。

《初春》中“夏天来了, 定有一片蛙鸣”与《春》中“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非常相似, 都用虚写手法点明了春景给人的美好想象。

两篇在写作角度上都是以童眼看世界, 笔下的景物秀丽清新, 活泼可爱, 充满生命之初的气息。

两篇都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角度全方位写春, 呈现了一场春的盛宴。

通过学习《春》一文, 我发现同学们有很强的观察自然的能力, 有很强的理解生活的能力, 通过“习”《春》, 同学们的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领悟美、发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有了提高, 阅读和赏析课文时, 前引后连、对比分析拓展延伸能力有了提高。

走近作家朱自清 篇8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字佩弦。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作家故事

有些国语教科书里选有我的文章,注解里或说我是浙江绍兴人,或说我是江苏江都人——就是扬州人。有人疑心江苏江都人是错了,特地老远写信托人来问我。我说两个籍贯都不算错,但是若打官话,我得算浙江绍兴人。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的这个籍贯;直到现在,在学校里服务快三十年了,还是报的这个籍贯。不过绍兴我只去过两回,每回只住了一天;而我家里除先母外,没一个人会说绍兴话。

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在邵伯住了差不多两年,是住在万寿宫里。万寿宫的院子很大,很静;门口就是运河。河坎很高,我常向河里扔瓦片玩儿。邵伯有个铁牛湾, 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常抱我去看它,骑它,抚摸它。镇里的情形我也差不多忘记了。只记住在镇里一家人家的私塾里读过书,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叫江家振。我常到他家玩儿,傍晚和他坐在他家荒园里一根横倒的枯树干上说着话,依依不舍,不想回家。这是我第一个好朋友,可惜他未成年就死了;记得他瘦得很,也许是肺病罢!

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父亲曾到江西做过几年官,我和二弟也曾去过江西一年;但是老家一直在扬州。我在扬州读初等小学,没毕业;读高等小学,毕了业;读中学,也毕了业。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还有陈春台先生,他现在是北平(北京)著名的数学教师。这两位先生讲解英文真清楚,启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只恨我始终没有将英文学好,愧对这两位老师。还有一位戴子秋先生,也早过世了,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学着做通了的,那是辛亥革命之后在他家夜塾里的时候。中学毕业,我是十八岁,那年就考进了北京大学预科,从此就不常在扬州了。

作家美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赏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

《春》的语言简朴、形象、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如文章结尾处的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赏析】

文章以“绿”为文眼,贯穿始终。开篇“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起笔,点明题意。接下来,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把梅雨潭的环境、飞花碎玉般的水以及绿的各种情态,描写得美不胜收。文末“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句照应开头,作者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

语言的精美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作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形象的比喻拟人、传神凝练的字眼,让文章富有一种绘画美、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宛如美妙的音乐萦绕于耳边。

朱自清春赏析 篇9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盼春。

文章一开头,就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盼春天来临的情绪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这是身体突然感觉到地,以此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最后听到了那春天由远而近的蹒跚的脚步声。这仿佛是作者一向在侧耳倾听着春天的脚步似的。

以短短的十七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情绪。

第二段:从“一切像刚睡醒的样貌”到“有的是功夫,有的是期望”,是写春。

第二自然段,总写春景。“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把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又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然后再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分写春天的景象。

第三自然段,分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分写春花。春花的美艳。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秀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第四自然段,分写春风。“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述,之后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透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第五自然段,分写春雨。写春雨,作者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第五自然段,分写春天里的人们。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期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期望”。

朱自清《春》课文复习 篇10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整体感知

1、盼春(1-2)----绘春(3-7)----赞春(8-10)

2、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盼春(1-2):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脚步近了:拟人,照应“盼”字,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以及作者因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心情。内容:盼春

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刚:照应上文的“近”,“近”是未到,“刚”是已到。

全句: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全句:排比,拟人。体现了山色明朗、冰雪融化、春日融融的景象,表达作者喜悦心情。绘春(3-7)春草图:(抓住质地软、色泽绿、长势旺盛的特点)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拟人,把春草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样子,表现它顽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前者指质地,后者指颜色,突出春草之“新”。

2.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了春草长势旺盛,突出它的生机勃勃。

3.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坐、趟、打、踢、跑、捉”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从侧面写出了春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4.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全句:以风的轻衬托出草的软,突出春草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春花图:(从色味、虚实、动静几个方面来写)(品种多,花色艳,花味香)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你,我”指的是桃树,杏树,梨树。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像、像、像: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的颜色艳丽。全句:句子的顺序不能调换,照应上文“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与上面两句虚实结合)

仿佛:这是虚写,作者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表现出春花的甜香,令人遐想、陶醉。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拟人,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侧面写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叫”字只能体现“发出声响”的意思。

5.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遍地是,杂样儿:前者写野花数量多,后者写种类多,铺满田野。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野花在阳光下春风中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散”生动地写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的特点,“眨”生动的写出了野花随风飘动之态。

6.为了写春花,却描写了蜜蜂和蝴蝶,这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侧面描写,突出描写花开之盛、动静结合,使花更富生机。

春风图: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引用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j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触觉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和煦柔和的特点。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全句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春风芳香浓郁的特点。

3.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卖弄:拟人,贬义褒用,原意是炫耀自己的本领,这里写出了鸟儿在春风中尽情歌唱,突出春天的无限生机,写出了作者的欢快的心情。

4.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春风的和悦。

5.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

触觉:吹面不寒,抚摸(温暖柔和)

嗅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芳香)

视觉:鸟儿,牛背上的牧童

听觉:宛转的曲子,应和,嘹亮的响着(悦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动景到静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最寻常、三两天:写出了江南春天雨水之多、连绵。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看:引导读者视线,总领下文描写春雨的可爱。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多、细密、亮的特点。斜织:与细丝的比喻相照应,并暗写春风。

薄烟: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特点。

3.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全句:这一句写了雨中自然景物的清新美丽,充满生机,是侧面描写,烘托春雨的润泽。逼:突出了雨水冲洗过后小草青而亮的特点,准确地描绘出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全句:先写傍晚之景,是为了烘托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5.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全句:写雨中景致,有静景,有动景。

静默:拟人,将房屋人格化,表现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

迎春图:(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分别写出范围广,人数多,年龄全。

也赶趟儿似的:照应上文“春花图”中的“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表现人们的活力。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叠词,强调动作次数多,读起来有韵律,有节奏。

3.“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计”:打算,计划

全句:引用谚语,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颂春:(8-10)

(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又是拟人句)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全句:比喻和拟人,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天是新的,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全句:比喻和拟人,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突出了春天的娇美多姿。

3.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全句:比喻和拟人,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有着无限的创造力。

4.最后三节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内容上: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在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5.三个比喻能合成一段吗?

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的春的特点就会不鲜明,从而削弱了语言的表现力。

6.三个比喻能颠倒吗?

上一篇:《留下》作文600字初一下一篇:三措并举认真贯彻落实全县领导干部大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