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评论

2024-07-03

朱自清《绿》评论(共4篇)

朱自清《绿》评论 篇1

在《浪漫鼠德佩罗》中,有一只老鼠叫德佩罗,他生下来就与别的老鼠不一样 它的兄弟带他到图书馆教他啃书,它却担心那样会把故事破坏;他爱听国王拉的曲子 同伴们认为他违反了老鼠与人类的规定;他爱上了一位公主,公主也爱上了这只可爱的小老鼠,因为这样,德佩罗将被送进地牢,会被吃掉。可德佩罗并没有遭受这样的局面。同时,与众不同的耗子出现了,就是罗斯库洛。有一次,它逃出了地牢,但是公主却后毒死了。因此它怀恨在心。同时,女仆想当公主,罗斯库洛指使她把公主胁持进了黑暗的地牢。德佩罗挺身而出,冲破重重困难,单枪匹马营救了公主,上演了一出不可思议的英雄救美的浪漫剧。

从这个故事中,我认识到了一个勇敢、坚强、百折不挠的小老鼠。、

朱自清《绿》评论 篇2

情感上的“真”也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他在《论逼真与如画》一文中, 指出真就是自然, 就是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成为他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的散文名作《绿》正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一、真实的材料

情感上的“真”是散文的生命, 而真实的情感是建立在真实的材料上的。《绿》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读者, 成为经典之作, 正因为这是作者的亲历之事。

这篇散文是作者一九二四年发表的《温州的踪迹》其中一篇。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而文中所记的第二次到仙岩的时间, 大约是在一九二三年的秋天。当时, 作者就任于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 (兼师范部) 。文中所记的梅雨潭位于浙江瑞安县仙岩山下, 距离温州不远的地方。

正因为作者为梅雨潭所吸引, 第二次亲历梅雨潭, 才萌发如此深切的感受, 真挚的情感, 才能在文章中做到宏观把握, 条理清晰。文中, 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游览顺序谋篇布局。开头由远处蹦入耳间的瀑布哗哗流水声写起, 接着简要描写了瀑布的样子, 随后写到休憩于梅雨亭的周围景色, 最后写用细腻真挚的文笔着重描写了梅雨潭的绿。线索清晰明了。读者犹如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 亲自游历梅雨潭。

“绿”是一个描写颜色的词。翻开词典看看, “嫩绿、深绿、淡绿、草绿、鹅黄绿……”, 不一而足。这么多的绿有着不同的色泽, 在不同的时间段, 不同的环境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当这些奇异的绿附着于具体的事物形象时又会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因此只有亲自用眼去看, 用心去听, 才能描绘出如此独特的奇异的绿来。

二、意象的选择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客观景物本无任何情感, 千百年来, 它们依照着自己的规律生存、发展。只有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 才有着丰富的情感。《绿》正如那些流传千古的写景诗文一样, 将这些毫无生命的事物, 灌输血与肉, 成为拥有情感的个体。在散文《绿》中, 作者欣赏着梅雨潭的秀丽风光, 惊异于潭水的迷人绿意, 油然而生的真挚情感充溢于心间, 他渴望着能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奇妙感受。

但这种情感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 如何才能真正在读者心中唤起同样的生命体验与感受?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来传达。朱自清先生把梅雨潭的形态想象成少妇拖着的松松的有着褶皱的裙裾, 把潭水的微微地荡漾比作是初恋的少女的跳动的心, 把潭水明亮的色泽想象成他所曾触到过的最美最嫩的肌肤。最后作者又想到了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想亲吻她, 再赠送给她“女儿绿”的名字。这种被许多研究者称作散文女性化的写作手法, 通过言传使读者意会, 全文无一丝刻意雕琢的痕迹, 任何事物, 作者信手拈来, 又是那么恰到好处。当我们惊叹于作者的鬼斧神工生花妙笔之时, 更能体会到的是作者真正的内心世界, 因为他不是为写作而作, 而是的的确确为梅雨潭那醉人的绿、那无与伦比的美而陶醉, 而动情, 而发之于外, 此时唯有美丽的女子尚可稍比一二。所以在选择意象时他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三、语言的表达

1、口语化的自然

在《绿》中, 作者使用了一些口语化的句子, 比如:“揪着草, 攀着乱石, 小心探身下去, 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 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再如:“我舍不得你, 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些口语化的句子, 字数有少到多, 错落有致, 朴素自然, 使读者感到亲切扑人, 清新舒畅。

2、直抒胸臆的真挚

作者情感的真还体现在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醉人的绿啊……满是奇异的绿, 我想张开双臂拥抱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可爱的,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等等, 都是通过直接感情的表述, 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诚。

3、人称选择的亲切

纵观整篇文章,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描写梅雨潭, 但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对梅雨潭的热爱, 作者以第二人称与梅雨潭直接对话, 瞬间, 梅雨潭幻化成美丽的意象, 出现在眼前。“可爱的,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没;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尤其是最后一句, 用了商量的语气, 把自己对梅雨潭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绿是生命的颜色,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 对意象的精心选取, 把绿色具体化, 形象化, 浸透出无限的张力。用蕴积于自己人格深处的真挚情怀写出了这篇情景交融的传世佳作。

摘要: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委婉细腻, 意蕴悠长, 感情真挚, 风格独特。而情感上的“真”是构成他散文的最突出特征, 也是他为文之本。无论是记人叙事, 还是写景抒情, 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真挚的思想情感。本文就以他的散文名作《绿》来做具体探究。

关键词:朱自清,《绿》,情感特点,真

参考文献

[1]、吴洁,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真与情,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47-49

[2]、陈玲芬, 散文的真实及其多层体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 , 55-57

[3]、童燕红, 女性崇拜的诗情洋溢—朱自清散文名篇《绿》解读, 2003 (4) 111-113

[4]、孙淑贞, 浅论朱自清散文风格与人格的真与诚,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1998 (2)

朱自清《绿》教学反思 篇3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是令人满意的。学生对于课文的写作者是有了解的。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完成了任务。字词的预习也是令人满意的。证明学生已经渐渐地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一些预习中必须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

学生的朗读是需要加强的。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于朗读已经对学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的朗读;注意不能读破句子,不能填字,丢字,改字。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应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还停留在对文字的传达的境界。所以朗读的能力还是要加强的。

朱自清《绿》教学设计 篇4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教学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教学重点

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都知道这首诗中“绿”字用得最好。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诗歌,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x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x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四、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1、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2、整体感知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教师补充: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五、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导学》中的“基础训练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绿色是大家喜爱的颜色,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女儿绿吗?

如果没有请打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绿》。(引起学生对“女儿绿”的注意。)

二、请一组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十二三岁小姑娘”的特征。(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女儿绿”的具体寓意创设条件。)

三、阅读品析第三自然段

1、听朗读,品味梅雨潭的绿是否具有女儿的魅力。目的:学生一边听配乐朗诵,一边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绿意盎然的画面。(为学生品析梅雨潭的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第三段末的女儿绿与段前的博喻、比较、想象结合起来,由“女儿绿”这一点,延展到对文章写景状物各个环节的分析。)

2、教师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显示的情与景。

3、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绿”、“比绿”、“想绿”的描写。注意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仿写练习:“我若能…”写几个句子。(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5、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把握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突破难点。)

四、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段。

1、动手为这段配上插图。

2、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用画图带动对重点词语的品析。明确写景的内在连系。)

〈2〉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在文章中找出能说明这问题的句子来:

提示:a、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

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b、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

五、将全文连起来看,结尾重复开头的“惊诧”,而且多出“不禁”二字,告诉了你什么?教师从人物称代上点拨。(明确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惊诧”二字来写的。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提示: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六、品味语言

1、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3、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4、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5、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如第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精彩的语句

2、完成《同步导学》中的“能力提升”和“中考之窗”

上一篇:瑞成语下一篇:苦涩之夏的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