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教育评价

2024-10-24

法律法规教育评价(共8篇)

法律法规教育评价 篇1

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教育评价

2012,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院管理,规范执业行为,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保证医疗服务安全,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开展了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的活动。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提高全院职工的认识,坚持抓落实求实效,使全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现将我院2012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培训评价如下:

一、指导思想明确,目标是提高全院员工的法律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院管理,规范执业行为,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保证医疗服务安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院管理,规范执业行为,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保证医疗服务安全,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管理,依法执业,减少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保证人民群众的就医质量和就医安全。我院在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言行,积极开辟“急救绿色通道”,努力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为了保证了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医务科加强组织,并且明临床确科主任为科室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院科两级普法网络。

三、全年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内容丰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并且将医疗核心制度纳入学习范围。

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与“医院管理年”活动紧密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医护员工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和治安防范意识及自觉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意识,使更多的医务人员成为政治素质

好、组织能力强、法律知识丰富的人员,为加强普法教育依法治理提供了条件,进一步强化了医院管理,使科内出现了安定团结、稳步发展的大好局面,两个效益同步增长。

当前,虽然我院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对照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如遇实际情况时,无法运用法律法规知识自我保护,运用法律法规知识生硬,病历书写不及时等多方面问题,在经后,我们将发扬成绩,纠正存在的不足,按照法律法规培训学习要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再接再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把医院管理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工作长久地延续下去。

法律法规教育评价 篇2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概况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概念以及价值

一般认为,诊所法律教育源自美国。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早期研究诊所教育的学者将其译作“临床式法学教育”,顾名思义,实际上就是仿效医学院诊所教育而产生的,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法学院借用了“诊所”的名称,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2]这类似医学院的临床实习,都是从实践中致力于培养律师在完成专业教育时所应具有的法律意识、立场、技能及职责的法学教育。[3]

诊所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学习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获得法律的创造性思维,最终造就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4]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围绕其价值构造而展开。具体言之,诊所法律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其内在价值是以实践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当事人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积累经验教训,并且在法律实务中激发新视角、新观点,这是诊所法律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诊所法律教育以人为本、以公众利益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必然效果;[5]其外在价值主要是促使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促使法律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二)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诊所法律教育迅速对外传播。1999年,福特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法律诊所教育课程的研讨会,会后福特基金会向全国高校发出《关于参加福特基金会召开的拟在中国法律院系中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会议的报告》。[6]2000年,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等国内7所高等院校开始引入诊所法律教育[7],标志着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中国拉开了序幕。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在2012年成为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在我国共有145所高校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诊所项目。[8]

诊所法律教育项目在中国稳步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其实践与研究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诊所法律教育,其教学成果也逐步被得到肯定,诊所法律教育已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同。

中国诊所法律教育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中国的高校中富有成效地推广,如何使该项目获得更高程度和更广泛认同的,如何筹建项目建设的经费等一系列问题到目前还是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是,我们相信这一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学教育方法的生命力,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二、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教育现状

(一)法律职业伦理概念

要了解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有必要先阐述职业伦理之界定。职业伦理,也可以称为职业道德。职业伦理是某种职业或专业的从业人员以伦理自然律为基础,根据本行业的专业知识,经过逻辑推演而形成的。有职业的产生,就必然有职业伦理的要求。职业伦理是随着职业的出现而产生和逐步发展的,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爱弥尔·涂尔干对职业道德有过如下论述:“职业道德的每个分支都是职业群体的产物,那么它们必然带有群体的性质。一般而言,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群体的结构越牢固,适用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就越多,群体统摄其成员的权威就越大。群体越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个体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越频繁,这些联系越频繁、越亲密,观念和情感的交流就越多,舆论也越容易扩散并覆盖更多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说,职业道德越发达,它们的作用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就越稳定、越合理”。[9]恩格斯也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0],其所指的各个行业的道德也就是各行业的职业伦理。

法律职业伦理亦是法律这一职业与一般的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简言之,法律职业伦理指从事法律职业活动的主体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11]换句话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2]

(二)法律职业伦理之重要性

法律职业伦理对于法律职业的形成和法律职业的良性发展乃至一国的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孙笑侠教授将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一书中论述的西方法律传统10个特征与一般职业的特征及法律职业的要求相结合,概括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标志:(1)法律职业或法律家的技能以系统的法律学问和专门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并不间断地培训、学习和进取;(2)法律家共同体内部传承法律职业伦理,从而维系着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以及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3)法律职业或法律家专职从事法律活动,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或自治性;(4)加入这个共同体必将受到认真考查获得许可证,得到头衔,如律师资格的取得。[13]从法律职业发展史来看,是否存在法律职业伦理被认为是法律职业产生、存在与否的标志之一。因而,可以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2.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人才的要件

早在民国时期,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植法律人才”。[14]“讲到法律人才,我认为至少要有三个要件:(1)要有法律学问,(2)要有社会常识,(3)要有法律道德。只有法律学问而缺少了社会常识,那是满腹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不能算做法律人才;有了法律学问,社会常识,而缺少了法律道德,那就不免流为腐化恶化的官僚政客,亦不能算作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法律道德和社会常识,三者具备,然后可称为法律人才。”[15]“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损害社大。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16]

3. 法律职业伦理对法律实施和社会正义维护起重要作用

对一个法治国家而言,仅仅有法律是远远不够,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圣经》也说:“我们知道法律体现着正义,但这也要人能正确的运用它。”也即是依法治国必须具备一大批献身法律的法律人。而法律一方面是法律人的要件,另一方面能更好的指导法律人正确的运用法律。

(三)我国法学教育下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现状

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一直为我国的法律教育所忽视,我们只是依赖于一般的政治和德育教育。现阶段,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与法学知识性教育的成效相比形成极大反差。当今中国法学教育中最缺乏的不是一般法学知识的教育,而是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教育。[17]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现实表现为:第一,法学教学目标缺少职业道德要求;第二,法律职业道德学科地位不明确;第三,师资力量极度薄弱;第四,教学方法单一。[18]有学者分析指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9],一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二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态度或情感教育的独特性使得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难以有效地开展。

三、诊所法律教育下法律职业伦理培养机理

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在《法律教育》中论述道:“所以关于法律伦理的科目,是法律学校课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对于学法律的学生,倘再不顾到他们道德的修养,那无异替国家社会造就一班饿虎。所以对这一点应特别注意。”[20]法学教育要注重职业技能及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法律职业伦理在法律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学界形成了上述共识,但时至今日,在中国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路径。

随着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以及本土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看到了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新希望。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法律职业伦理息息相关。一方面,法律诊所教育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原针对学院式的法律教育对律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无能为力。水门事件发生后,美国律师协会的法学教育与律师资格审核部门要求,必须在所有由该协会批准的法学院中展开职业责任教育,正是借着这一势头,法律诊所教育在美国法学院中逐渐普及。另一方面职业伦理培养又是法律诊所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价值所在。法律诊所教育下有其独特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机理。美国学者波顿格尔认为,法律诊所教育中“职业责任问题是其核心内容。”[21]

(一)法律职业主体的可塑性与法律职业伦理的相对稳定性

法律职业伦理是否可教这一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肯定观点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智慧,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22]而英国哲学家赖尔则认为美德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内容是态度的学习。

在这里我借鉴我国学者房文翠老师的观点,法学教育之于法律职业伦理意义方面,法学教育不应只传授知识和专门的技术,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悉尼·辛普森认为,仅仅向学生传授律师业的传统是不够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他含蓄地指出,现代学徒制度并不能教授良好的道德作风。“如果法律人就是一项职业的话,必须采取一些手段向学生灌输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这是一种职业的精髓。”[23]应当说:“重塑道德感的希望主要在于法学院。”[24]这是因为法律职业主体的法学院教育是其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准备,而法律职业伦理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承前自后的阶段,其发展状况,直接受到其以前人生阶段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他们成年和老年时期的发展,影响到今后的成才过程。当法律职业主体还处在大学时期,也即当他们还是青年时期,这时候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其认知水平提高,自主意识增强,可塑性较强,良好的引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职业伦理属于道德范畴,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征,这将对法律职业主体在以后的职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二)诊所法律教育之法律援助与道德情操培养

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与法律援助关系密切,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促进诊所法学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贫民法律援助活动。[25]美国法学院学生进行公益服务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参加以课程为基础的诊所项目;另一种是参加独立项目。两者中,与教学相配套的法律援助诊所形式更为常见。[26]中国从美国引入诊所法律教育以后,也与法律援助结合在一起。我国高校法律援助起步早于诊所法律教育,但在引进诊所法律教育后,法律援助在诊所法律教育多元价值体系中又占据了枢纽地位。[27]

法律援助的对象是需要采用法律救济,但又无力支付诉讼费和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简言之就是困难群体。诊所教育下,法学院学生通过参与法律援助,在帮助困难群体上对其职业伦理培养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亚当斯密将同情作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他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28]由此可以知,诊所法律教育下,法科学生对困难群体的援助所体现出的同情触及到了道德世界的最深处。

同时,他还论述道:“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肉体上的痛苦,都是比愉快更具有刺激性的感情。虽然我们对痛苦的同情远远不如受难者自然感受到的痛苦强烈,但是它同我们对快乐的同情相比,通常更为生动鲜明……后者更接近于天生的、原始的快乐之情。”[29]而法律诊所教育下,学生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正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实际介入案件,这种同情远比学习案例或者看卷宗等经院式学习强烈的多。这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职业的价值。同时为弱势群体办案和伸张正义,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为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从而塑造高尚情操。以此为基石而发展的道德情操将会是一种持久的,内化的,也即由此产生的法律职业伦理体验最为持久。

(三)知行合一,人心升华

法律职业伦理作为道德范畴,不应是虚幻的说辞,而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体现和证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有效的实践,法律人的品格和境界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当然,某些法律职业人在其学习期间,也许终其一生都还不一定知道:法不仅是生活之需,而且也是一种精神;法律学术,不仅是一门手艺,而且也是一种陶冶价值;不能说这是对立的:严肃者,法术,轻快者,艺术;也有些法律学术,它们本身也是轻快的艺术,是法学经典作家所写的法律节日(庆典)之书,人们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陶冶身心。”[30]人本法律观告诉我们,人心至贵,法律必然关心人心。法律之道即生存之道,生存之道即人心之道。人不能没有心,要想有一颗正义之心、权利之心、强国之心、治国之心,就必须通过实践将所习得的法科知识、理念切实转化为法律行动、制度,没有这种实践化的环节支撑,想得再美再好法科教育都会最终失败。[31]实践是衡测人心的科学标尺,也是升华人心的有效器具。[32]

经院式法学院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岸上学习游泳的阶段。但若不到真实的案件中像律师那样操作和演练,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和掌握法律职业的真经。诊所式的课程是把真实案件中的法律、事实、人际、经济、政策、道德、传统等各种问题摆到学生的面前,这对于学生真正理解社会正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33]诊所法律教育则通过努力寻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接受实践教育的机会,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司法系统的实务工作及其所需要进行的改革,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服务社会的热情。[34]

四、诊所法律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建议

因为道德具有抽象性和多元化的特征,道德教育无疑是比较难上的一课。加之中国法学院教育轻视职业伦理教育的传统,法律职业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对此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有学者提出要从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培养,规范法律职业者的从业资格,提高从业门槛;提升法律职业者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加强社会法治文化的普及和渗透;强化对法律职业者的执业监督,建立违反职业伦理的矫正机制等方面来解决我国法律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35]这些策略无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到诊所法律教育中,要改善我国职业伦理缺失的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

纵观中国的法学教育,一直以来以“经院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对法学院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即使在法律诊所教育引进以后,也往往只重视职业能力而漠视职业伦理。职业能力要求和伦理要求要做到两条腿走路,不偏废其一,就得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对于职业伦理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教育来代替,也不能仅仅采用独立的、集中的课堂教学法来完成。

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要从根本上重视伦理教育。落实到诊所教育,就是要将职业伦理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学教育院校应该开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和考察制度。

要在诊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有意识的安排职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职业伦理在法律诊所教育中的权重,这样就可以将法律职业伦理融入各个不同的部门法中。同时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了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道德要求,有利于其道德认知的内化,即法律职业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将职业伦理以外在的形式注入法律诊所教育是诊所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的第一步,而在我国,这也是重要的一步。

(二)有德之师的有心之教

道德行为学习不仅强调从直接经验中学习,从亲身体验中学习,也重视从观察模仿中学习,从情境摹拟中学习。父母、老师、位高者或公众人物等权威性群体也是对个体产生巨大影响的潜在榜样。一定程度上,儿童将父母和老师看作是“道德发挥约束力的社会化代理人”[36],他们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即把父母、老师的言行视为社会道德的标准,这种权威性成为他们遵守道德规范的力量源泉。在青年时期,虽然其自主性前所未有的增强,相应的这种模仿学习有所下降,但依然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自我与社会角色认同上的矛盾极易把青年推入一个尴尬期,这时候的道德发展需要得到积极的引导。作为法学院职业伦理教育的引导者,法学院的老师对法律人的法律职业伦理影响不可谓不大。

发达国家法学院的教师都具有突出的社会地位,他们除了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外,一般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道德人品上更是堪称社会楷模。我国大部分的法学教师直接从学生中来,讲授纯粹的理论架构游刃有余,但因本身甚少涉足实践领域,缺乏实践经验,由他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注重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实在是勉为其难。更有甚者,有老师在课堂传授一些明显违背法律职业伦理的知识。因此,法律诊所教育选择老师之时,必须是选择那些德才兼备的老师,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另外,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职业伦理的教育。诊所老师要充当“领路人”角色,通过言传身教的符合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将法律技巧、职业伦理等,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到学生心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全方位的、持续性的,教师本身即是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目标,因此老师的选择不得不慎重,老师的引导不得不尽责。另外,诊所教师的师资应该多元化,适当的聘请有专长的教师临时授课,以及聘请法官、检察官等讲座或授课,其所授内容职业伦理部分应该占有相当的比重。

(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其考评结果对教育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法律伦理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思想内涵,在考核方式,评价指标上不能简单的用试卷测试,用分数来衡量。这就容易导致难以掌握学生的法律伦理的培养状况。而且,一个人的职业伦理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修炼,这个考核是历时性的、连续性的,不依赖于特定时间点上的成绩,也不依赖于个案的成败得失,而是看重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学生在这方面的收获多少、品质优劣也就比较难以判断。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能对学生的职业伦理培养起导向作用,能有效促进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向有序、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在诊所法律教育职业伦理评估体系构建中要明确评估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职业伦理教育评估内容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过程评估;二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效果评估。

五、结语

法治社会的建立,不仅仅是法律体系的建立,更需要践行的法律人。而法律人的培养则依赖于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不应该仅仅具备法律知识和机能,更应该具有独特理性的法律职业伦理。

虽然我国注重道德建设,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能保证每个法律人都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无疑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法律的起点和目标。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都应该加以利用。诊所法律教育正是这种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说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是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一条救赎之道。

摘要:法律职业伦理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所应具备的特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该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上有着其独特的机理,大力开展法律诊所教育既是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也是一条救赎之道。教育可以塑造人,诊所教育有利于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而法律职业伦理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诊所法律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公益心,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诊所教育实践可以使人之心灵得到升华。法律诊所教育应坚持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建立德才兼备的诊所师资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法律法规教育评价 篇3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传统法律教育;实践性教学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诊所法律教育源自美国法律教育体系。早期美国法律教育是以律师培养为中心的学徒制,即学生在律师事务所跟随经验丰富的律师,通过规定年限内抄写法律文件、准备法律文书、阅读案例及实践性法律论著、观察案件办理等工作来学习法律。“私相授受的学徒制”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优秀律师,例如林肯总统,但是由于入门、毕业以及培养过程都缺乏统一标准,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对法律人日益增加的需求。19世纪初,美国法律教育发生重大变革,大学开始设立法学院介入法律教育,学院式与学徒制法律教育两种制度并存。19世纪末,朗得尔担任哈佛法学院院长,致力推广判例教学法,他指出,“法学作为科学由某些原则所组成,只有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他们才是真正的法律人……而最有效地掌握这些原则的方法是学习包含这些原则的判例”。判例教学法符合法律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它既来自于实际判例,具有实践性,又建立在统一客观原则之上并提供一致的结论,符合“法律是科学”的认识。因此判例教学法作为法律教育创新为美国大多数法学院所采纳,并构成学院式法律教育最终取代学徒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物极必反,判例教学法的缺陷在广泛地应用中逐渐暴露,这种教学方法令法学院师生醉心于法律分析和智力推理以探求司法判例中所谓的一般原则,无视司法判例毕竟不是真实案件的本身、案件周遭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不能在司法判决得以完全反映,以致法学院毕业生对实务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即使是朗得尔,阅读大量司法判例而积累百科全书式法律知识,但其律师生涯的表现并不出色。

诊所法律教育是对“美国标准的案例教学法在达到巅峰时期的反弹”,形式上似乎是学徒式法律教育的复古,实质上是仿效现代医科教育在诊所内临床实习培养医生的做法,即设立某种形式的法律诊所,教师在诊所内指导学生接触、处理真实的案件。19世纪20、30年代,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学者呼吁开办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例如领军人物杰罗姆·弗兰克法官在193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评论》发表一篇文章《为什么不建立一所诊所式的法律学校?》。此外,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南卡罗莱纳大学等也先后进行诊所法律教育的尝试。诊所法律教学课程才真正出现20世纪40年代,例如二战后耶鲁法学院实施的“案例陈述”课。直到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促成诊所法律教育的普遍兴起,昂贵的法律服务体系无法满足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环保运动对法律的巨大需求,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法律诊所成为“接近正义”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生作为民权运动的活动者,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方式,实现直接参与社会变革的理想。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发动“向贫困宣战”的运动,福特基金会提供1000万美元,资助法学院建立为贫困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诊所。经过30多年发展,诊所法律教育成为美国法律教育的重要特色,1992年美国律师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155所法学院中130所开设法律诊所式法律课程,1996年美国律师协会批准经修订《法学院认证标准》,第302(d)项明确规定:“法学院必须通过诊所或校外实习为学生提供真实客户代理或其他真实实践的经验”。

随着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诊所法律教育对外传播,深刻地影响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法律教育。拉美、非洲、欧洲、大洋洲以及南亚的尼泊尔、印度等国家许多法律院校纷纷进行法律教育改革,广泛而成功地应用诊所法律教育方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诊所法律教育成为东欧、南非等国家法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1999年福特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关于法律诊所教育课程的研讨会,会后福特基金会向全国高校发出《关于参加福特基金会召开的拟在中国法律院系中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会议的报告》。2000年9月,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北大、清华、人大、武大、中南财经政法、复旦和华东政法等国内7所高等院校开始引入诊所法律教育,2002年又有中山、西北政法、川大、云大等院校加入诊所法律教育项目。2002年7月,经中国法学会批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The Committee ofChinese CHmcal Legal Educators,中文简称“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英文缩写CCCLE)成立。该专业委员会旨在团结和组织全国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工作者、管理者及其他有识之士,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国内外诊所法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诊所法律教育事业在中国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截至2007年,专业委员会的单位委员已经达到65个。辽宁大学法学院是2004年正式引入诊所法律教育。研究、借鉴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律教育改革富有挑战、最具价值、最有前途的课题。

二、诊所法律教育和传统法律教育的比较

1教学主体的比较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为“轴心”,学生围绕“轴心”旋转,教师在讲台上按照事先准备的大纲和讲义宣讲,学生则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以是否“全盘接受课堂书本知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所谓师生双主体的教育改革主张和实践,不能根本上改变传统法律教育的单向传授特征,教师因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进度而成为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而成为配角,其主体地位缺乏有效的支撑。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中,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不存在预设的答案或固定的判断标准,教师的知识垄断被打破,挖掘每位学生潜能,而不是强行要求学生按照同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教与学变成共享知识、共享经验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方案的引导者,在教师指导学生办案全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得以贯彻。

2教学内容的比较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以法理介绍、法条解说等形式的知识传授为主,不外乎概念、性质、特征、原则、构成要件、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根据各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运用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得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诊所法律教育则以实践教学为主,即使课堂讲授也以法律思维、法律技巧等为

重点。例如,传统法律教育与诊所法律教育都有证据调查、法庭辩论、诉讼程序等教学内容,前者偏重法条注释、原理阐释,且远远少于实体法教学,而后者视之为主体内容,注重应用经验、实践技巧的讲解和演练。学生在诊所法律教育中通过接待当事人、提供咨询、谈判技巧、起草法律文件等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人际关系处理等不可言传的“法外之功”。

3教学方法的比较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以向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知识为目的,教师以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教师据此选择合适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的达成便是教学的圆满结果。简言之,目前传统法律教学方式的改革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诊所法律教育突出互动性,主要采用诉讼角色模拟训练、苏格拉底式问答、头脑风暴式集体讨论、法律题材电影观摩、课堂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诉讼角色模拟训练,便是以“体验教学”为理论基础,以真实案例为素材,让学生不断扮演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政府官员或法官等角色就案件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谈判、辩论、调解或审理,从角色准备、角色体验、角色与对手冲突、角色转换、以及角色体验后的反思中进行学习。

4诊所法律教育与案例教学的比较

案例教学是我国传统法律教育广泛地运用和推崇的教学手段,即教师在课堂讲授抽象的法律理论和条文时,往往列举已知或虚拟的案例,予以说明或解释,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迅速理解教学内容。案例在教学中起到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中的“药引子”,虽然目前法律教育改革实践已经总结不少使用案例的方法和技巧,但是都不能改变案例在教学中的次要地位。模拟法庭是我国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模拟法庭在一些学校已经蜕化为‘让外行人看稀奇’的戏剧化表演,而且也并非真实司法过程的再现”。由历史发展脉络可见,诊所法律教育是对判例教学的批判,强调“在行动中学习”。诊所法律教育建立在真实的案例与当事人基础上,教师和学生没有挑选案件的余地,教师无法事先获知案件结果,案件中各种关系需要亲自处理,所有细枝末节缠绕其问,真伪难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进入案件之中,一切行动在不断地权衡各种利益,以寻找案件的最佳切入点和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诊所法律教育不止是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更主要是掌握大量的“无法仅仅从抽象的案例分析中学到的重要技巧”。

5诊所法律教育与毕业实习的比较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也认识到法学的应用学科属性,制度设计中也提倡实践性教学,例如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着重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例示的方式列举诸如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方式,200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又颁布《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对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演练、参与职业化训练和开展法律服务等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的二级指标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实践教学始终是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是传统法律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最重要的方式,现在基本流于形式:在2~3个月期间中,实习学生只“看”不“做”,以旁观者身份协助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办案,乃至充当打字员、接线员、档案员、勤杂工从事装订卷宗、通知当事人等琐碎的杂务工作,有关单位也疏于对实习学生的训练和监督,加之日益严峻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选择不完整实习或虚假实习,因此199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在提交国家教委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建议取消法律本科的实习。诊所法律教育则被视为“惟一能将学生带入司法实务的精彩环境”的途径。在诊所法律教育中,教师能够给予针对性和一定理论高度的指导,学生成为案件办理的主角,参与法律实践全过程,从而巩固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法律职业能力。

三、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律教育的融合

新中国的法律教育命运多舛,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才迎来高等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春天,“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推动法律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法学院校及在校生人数都成倍的增长。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这是中国法学院的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透过表面上的繁荣,我们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危机,法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在扩大。诊所法律教育的移植,是对我国法律教育出路的一种探索,但是目前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参与范围逐渐扩大、教学效果日益凸显、社会认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院校诊所法律教育趋于形骸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诊所法律教育与我国传统法律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极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诊所法律教育代表法律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将全面取代传统法律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诊所法律教育不符合我国国情,最终是“南桔北枳”的结局。我们认为,我国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律教育各有所擅,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互沟通融合,共同造就符合法律人才培养要求的法律教育现代化。

法律教育应该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法律教育不但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教育,具有学术性:同时也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具有实践性。既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理论和法学知识体系,又要训练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技巧、思维和道德。法律教育的二重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彼此相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只重视法律理论教育。培养出的是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书呆子,如果只重视技能教育,培养出的可能是法律工匠。只有具各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法律职业素质才称得上是法律人或法律家,也只有这样的法律职业者才不会受限于个案和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机械适用,处理具体案件时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法律,推动法律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法律教育尽管存在众多亟待改进之处,但是在法律理论教育上仍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法律教育应侧重于法律系统知识、原理和制度教学,此外与之相关的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也不应忽视,美国布兰代斯大法官曾经指出,“一个法律工作者如果不研究经济学与社会学,那么他就极容易成为一个社会公敌(a pubie enemy)”。以诊所法律教育为代表的实践教育则应侧重法律职业者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包括在人际沟通、法律文书起草、谈判、调查证据、适用和解释法律规则、整理法律与事实信息、法庭陈述和辩论、社会动态掌控、职业道德遵守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法律职业者独特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因此,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律教育有机融合才是我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法律教育系统中应处于辅助而

非主导地位。就现代教育规律而言,只有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体系,才能进入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否则是学徒制教育的倒退。因此,诊所法律教育绝不是排斥和否定传统法律教育,而是对传统法律教育补充与完善。法律教育模式的选择不能与一国法律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相决裂,而千篇一律。在普通法系国家的诊所法律教育地位之所以普遍较高,是因为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引下,遵循先例是司法过程的主旨,法律被视为一种艺术,一种实践理性,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法律的认知,相应地,法律教育主要在于经验和历练,理论解说和原则分析无非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辅助方法。在我国,成文法传统根深蒂固,法律构建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科学性和纯粹性的特征,相应地,法律教育也呈现强烈的科学主义的、实际是唯理主义的倾向,侧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而非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诊所法律教育作为舶来品,地位自然不能与理论教育相提并论。但是,辅助不等于可有可无,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为法律理论教育与实践搭起一座桥梁,分门别类、按部就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道德说教被实践所考验并转化为内在的职业道德和信念。

诊所法律教育是实践性教学中的精英式教育。我国法律教育发展趋向大众教育,这是整体高等教育走势以及法律人才供求变化所决定的,但是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又决定其精英教育的属性:首先,诊所法律教育对学生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要求,所以不是所有法律学生都适合接受诊所法律教育:其次,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例如美国律师协会一份针对119所法学院的统计表明,诊所法律教育的平均师生比为1:8.41,符合诊所法律教育要求的师资严重短缺,招生规模因此相对有限;最后,诊所法律教育有较高的硬件设施和成本费用要求,从事的基本上是无偿法律援助,堪称“贵族式教育”。总之,诊所法律教育是实践性教学比较理想的方式,但是却不适宜普及。因此诊所法律教育融入传统法律教育的关键是有效协调诊所法律教育与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的关系,例如规定诊所法律课程列为选修课,规定适宜学分,允许替代毕业实习等。

总之,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法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境界,向我们展示法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我们只有在本土资源与国外经验的交融中,在趋同又求异的理性抉择中,才能找到我国法律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教育法律法规试题 篇4

1教师资格证书适用的地域范围是(A)。A.在全国范围适用 B.只在本地区适用 C.只在本校适用 D.在外国也适用

2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罚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C)。A.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B.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C.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我国义务教育的立法宗旨是发展(D)。A.专业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基础教育

4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D)。A.师生关系就是父子关系

B.师生关系基本等同于父子关系

C.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D.教师对学生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5在我国,明确提出实行学生申诉制度的法律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D)。A.教师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家长委员会负责制 D.校长负责制

7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下列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 B.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C.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惠普性,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D.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8新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间是(C)。A.1986年 B.1982年 C.2006年 D.1990年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秩序的,由(D)来处罚。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公安机关

10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不包括(A)。A.参加班级制定的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11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C)。A.教师的义务 B.教师的责任 C.教师的良心 D.教师的能力

12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不包括(D)。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13“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A.《学校管理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4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D)予以保障。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15我国现行从法律上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C)。A.私人职业 B.从属职业 C.专门职业 D.附加职业

16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A)。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公平原则

17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宪法》和《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8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规范和质量要求是(A)。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案 D.教科书

19(B)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的权益的法律制度。A.教师申诉制度 B.教育行政复议 C.教育行政诉讼 D.教育行政赔偿

20教语文的邢老师与教数学的程老师应家长的要求,利用寒假组织所教班级的十余个学生补课一周,每人收取了600元补课费,他们的做法(A)。A.违反市教委禁止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规定 B.符合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C.体现教师勤奋敬业认真负责精神 D.侵犯了学生的教育权

21班主任熊老师在翻看学生王强与朋友的书信时,发现王强对自己形象有调侃和不礼貌的描述,因此,要求王强放学以后不准回家,到办公室写检讨。熊老师的行为主要侵犯了学生的(A)。A.隐私权 B.人身自由权 C.名誉权

D.内心自由权

22某县要修水电站,县政府下发文件要求每个公职人员都要参加电站集资。某镇小学校领导按照文件要求,在领工资之前,从每位教职工的工资中分别扣除了文件规定上交的集资款。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校长侵犯了教职工的隐私权 B.侵犯了教职工的获取劳动报酬权

C.违反了国家要求的不得对学校和教师乱摊派的规定 D.侵犯了教职工的个人财产自主权

23班主任李老师在教室后边堆放清洁工具的角落旁边设置了一个特殊座位,离其他同学有几排位置距离,凡是班上调皮和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就安排在特殊座位听课。这一做法(A)。

A.是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方法,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 B.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有效手段

C.是既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又履行了教学管理权的有效方法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4下列不属于教育行政法规的文件是(B)。A.《学位条例》 B.《上海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 C.《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D.《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25教师法定的最基本权利是(D)。A.管理学生权 B.进修培训权 C.科学研究权 D.教育教学权

26下列不属于教师义务的是(D)。A.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B.提高思想觉悟 C.提高教育教学水平D.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27某教师王某经常用不文明的语言侮辱学生甚至打骂学生,对于王某的这种行为,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D)。A.行政警告或拘留

B.行政强制或拘留 C.行政处罚或解聘 D.行政处分或解聘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A)属于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A.赌博、偷窃,屡教不改 B.在网吧通宵上网,夜不归宿 C.向他人索要财物 D.打架斗殴

29下列哪种情形造成学生伤害事故,不是由学校承担责任?(A)A.自杀

B.学校司机接送学生的路上

C.学校知道学生有特定疾病但未注意 D.学校设备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30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说明教师(D)的意识还很淡薄。A.因材施教 B.乐于奉献 C.热爱学生 D.依法执教

31教师张某在未经某学生同意的前提下,私自翻看某学生的书包、日记,这侵犯了学生的(C)权利。A.生存权 B.受教育权 C.受尊重权 D.人身自由权

32三年级学生小明擅自外出,2天2夜没有返校,学校在得知消息之后,应当(B)。A.与小明的父母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B.向当地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C.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情况 D.保持缄默

33学生王强没有完成老师昨晚布置的作业,班主任用教鞭在王强手心打了5下作为惩罚。班主任的这种做法(A)。

A.错误,不应当对学生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B.正确,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C.错误,对学生的体罚应当适度 D.正确,教师有权对学生进行体罚

34学生李某在走廊里被同学王某恶作剧地用脚绊了一下,结果李某重重地扑倒在地上,头部也狠狠碰了一下,李某当时没什么异样。准备上课的老师看见了,批评了王某几句。几天过后,李某头部疼痛,父母将他送到医院诊断,经检查为轻微脑震荡。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D)A.李某 B.王某

C.李某的监护人

D.王某负主要责任,学校负次要责任

35在教育活动中,对于明知教育教学设施有安全隐患,却不采取措施,致使师生伤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追究其(B)。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36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的法定起始年龄是(B)。A.5~6周岁 B.6~7周岁 C.7~8周岁 D.未作确定

37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B)日内作出处理。A.15 B.30 C.45 D.60 38下列不属于教师的权利的是(C)。A.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B.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C.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D.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39教师偷看学生的日记、信件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D)。A.受教育权 B.人格尊严权 C.荣誉权 D.隐私权

40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B)。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D.卫生保障

41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首次对“素质教育”中“素质”的概念进行界定是在(C)规定提出的。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A)的原则。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C.教育与惩罚并重 D.开除学籍

44被撤销教师资格的教师,自撤销之日起(D)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45下列情形中,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C)。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与同事相处不够融洽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46体罚学生、对学生使用暴力等事件的发生,违反了“以人为本”中(A)的学生观。A.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B.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C.学生是社会中的人

D.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

4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B)。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48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B)A.名誉权、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4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D)。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50(A)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A.《教师法》 B.《高等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教育法》

51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C)。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5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独自居住。A.十四周岁 B.十八周岁 C.十六周岁 D.二十周岁

53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享有的权利是()。A.参与民主管理权 B.教育教学权

C.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 D.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

54教师拥有专业发展的()。A.自主权 B.决定权 C.民主权 D.管理权

55教师不能因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关学生禁闭,因为学生具有()。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56现行法律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5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立德树人,把()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民主法制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A.可以 B.不得 C.应当

D.自行决定

59突破了原先的由政府独家办学旧格局的教育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60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A.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 B.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C.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D.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6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来处罚。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公安机关

62下列关于教育案例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故事加点评是核心要素 B.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教育案例 C.教学案例应该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探讨问题的教育事件 D.通过案例分析可增强教师对教学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力 63教师为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基本权利为()。A.教育教学权

B.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 C.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

D.获取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 64依法执教的重要意义不包括()。A.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B.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 C.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 D.依法执教才能保证人权 65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6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才能明确社区的社会职责;如果不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就不能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各种需求;社区管理的法规建设是社区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而加强社区基层的民主自治也有利于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由此可见,()。

A.如果不能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就不能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 B.如果不进一步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就不能明确社区的社会职责 C.只有加强社区管理的法规建设,才能明确社区的社会体制

D.只有加强社区基层的民主自治,才能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各种需求

67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6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公办学校的性质。A.变更 B.调整

C.改变或者变相改变 D.改变

69经济的良性循环是指不过分依靠政府的投资,而是靠经济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增长。近几年,我国之所以会出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是靠政府加大投资实现的。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只靠经济自身产生的投资势头和消费势头就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B.经济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的先决条件 C.某一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不一定意味着这一时期的经济已转入良性循环 D.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 70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A.教育部门和下属学校 B.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 C.教师和学生

D.教育领导和教师

71教师职业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获取报酬权、管理学生权和()等。A.民主管理权 B.名誉权 C.人身权

D.生命健康权

72男同学小陈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短信“曾某,我爱你”,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王老师收缴了小陈的手机,并将短信内容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思想堕落,道德败坏”。下课后小陈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给学校德育处。校长指出王老师:①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②批评的话语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③收缴手机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④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你认为校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3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的是()。A.学校合法权益

B.教育行政部门合法权益 C.学校领导的合法权益 D.社区的合法权益

74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的体制。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75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76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此行为侵犯了学生的()。A.隐私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自由权

77设立“小金库”是很多经营单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小金库”主要支出项目是职工福利和执行费这两块。“小金库”的形成一是在供应过程中动手脚;二是在销售过程中,收人不全部入外账;三是在外账上虚增生产成本、经营费用。尽管这是违反规定的,但一些单位的领导还是认为只要自己不贪不占,账目清楚,总不会有太大问题。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

A.小金库支出开始用于一些不好直接下账的非正常开支,随后领导班子集体私分就顺理成章了

B.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一个监督站,违规设立小金库50余万元,因不构成经济犯罪,此事件已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政纪处理

C.公款用于职工和单位就是个人变相违法

D.对公款私存怎样区分、制止,不是无计可施

7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

A.交通安全事故 B.人身安全事故 C.突发事故

D.食品安全事故

7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的方针。A.教育、感化、挽救 B.批评、教育、惩罚 C.说理、劝服、感化 D.教育、劝服、挽救

80受教育者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义务是()。A.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D.遵守校纪校规

81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应该遵循()原则。A.准确、完整 B.及时、适当 C.真实、公平

D.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

8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未来()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A.十 B.十五 C.二十 D.八

83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津贴。A.特殊岗位补助 B.生活补助

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D.特殊奉献补助

8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A.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B.不承担责任 C.追究民事责任 D.追究刑事责任

8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A.五 B.三 C.八 D.十

8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A.地方财政 B.社会捐资 C.财政拨款 D.学校自理

8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A.相当于 B.不低于 C.略高于 D.略低于

二、材料分析题 30.材料

某市教育局于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某县县城的几所学校,初一新生进行考试在当地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叫停”学校里的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在该市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一新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设重点班。问题:

结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该案例。(14分)【答案要点】材料中那些学校的做法是违法的。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开设重点班和快慢班。

学校设置重点班、快慢班等,有两大弊端显而易见:

(1)不利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方向,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接受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问题。学校设置快慢班等,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以分数为重,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且,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过大,快班的学生怕自己成绩下滑分到慢班,慢班的学生则可能出现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等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1.材料

教师王某在学校放学后,义务为其班级学生张某补习数学,但该生心不在焉,并多次顶撞老师,情急之下,王老师掐了该生的脸。事后,该生之父大闹学校,并带来当地“焦点透视”节目组的记者进行采访、曝光,大肆渲染。教育局迫于媒体的压力,局长当即拍板:对该教师马上解聘,并赔偿学生精神损失费3000元,要求该学校有关领导做严肃的检查,并通报全市各级学校就此事展开讨论,自查反省,引以为戒。问题:

结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该案例。(14分).【答案要点】(1)教师的做法不正确。他掐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成长阶段,因此人身权的重要方面受到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特殊保护。

(2)学生父亲的行为过激。我国《教师法》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家长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到教师身上,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实施对学生的教育。

(3)教育局开除该教师的行为欠妥当。虽然教师有错误,但应以批评教育为主,而不是直接解聘。32.材料

小张在一所小学教数学。一年后,他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明显下降,学生都不喜欢他,强烈要求换老师。学校经调查发现,小张不认真研究本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组织有关教师听他的课,但张某不接受学校对其教学工作的检查,甚至在成绩评定时,有意评低对他有意见的学生的成绩。学校经研究认为小张不再适宜担任该科教学工作,但又没有合适的科目安排给他,于是决定由他负责学校的治安工作。小张不服,认为自己是教师,应担任教学工作,学校的决定侵犯其教育教学权,于是向教育局提出申诉。问题:

学校是否侵犯了张某的教育教学权?为什么?(14分)【答案要点】

(1)教师的教育权是教师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专业性活动中享有的自主性权利。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权利,都属于教师教育权的范畴。

(2)学校没有侵犯小张的教育教学权。尽管小张拥有做一名小学教师的资格,但是其在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教学态度方面缺乏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因此无法正常履行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学校让其离开教师岗位而从事管理工作的决定是合理的。33.材料

王丽是一名六年级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退学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问题:

你认为王丽是否能够退学去打工?为什么?请用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说明。(14分)【答案要点】王丽暂时还不能去打工。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国务院公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规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在内的用人单位,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也就是童工;同时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义务保障其不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

另外,王丽还是小学生,还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因此,她必须继续学习,直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专家点拨这则材料较短,考生应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进行作答。关键点之一:年龄。王丽是六年级的学生,不满16周岁,而她想到餐馆打工,这违反了我国《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关键点之二:年级。王丽只是六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她退学,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全面,尽量将重点全部抓住。34.观看视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题目:《罚款》

某班黑板旁边贴着一张班规:值日卫生不整洁者,每人每次罚款1元;上课教师提问回答不出者,每人每次罚款2元;上课迟到者,每人每次罚款3元;上课不专心听讲或交头接耳者,每人每次罚款4元;考试不及格者,每人每科罚款5元。罚款由生活委员统一收取、保管,由学习委员奖给每次考试前五名的学生。

钟某是该班的学生,其父在外地工作。有一天,他的母亲突然生病,为了照顾母亲,他上学迟到了,成了第一位受罚者。第二天,他以买笔为由,向母亲要了3元钱,“主动”交给了班上的生活委员。这条班规制定实施仅1个月,就有13位同学受罚。对此,学生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而老师们则认为对违纪者实行经济制裁,会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问题:

这样的班规合法吗?学校是否有罚款权?(14分)【答案要点】这样的班规是违法的,学校没有罚款权。

(1)这种班规会破坏教师的形象,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这种班规侵犯了学生及监护人的财产权,容易激化师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

(3)学校不具有罚款权。罚款是行政处罚,只有特定国家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学校不是行政机关.对学生予以罚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4)在班级中实施罚款制度,使学习成绩与金钱挂钩,有些学生为了交罚款对家长撒谎,这样会误导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班级罚款危害甚大,班主任应当坚决摒弃这种做法,改为其他更合理的方式鼓励先进生激励后进生。

35.王某从某师范院校毕业后,被某校聘为数学教师。一年后,其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明显下降,学生对他意见很大。领导多次找他谈话,但王某态度消极。在成绩评定时,王某还把对他有意见的学生的成绩评定为不及格。学校根据这种情况,经研究,认为王某不再适宜当教师,决定调他负责学校的治安、文件收发工作。王某不服,向教育局提出申诉。问:

(1)本案中,学校是否侵犯了王某的教育教学权?为什么?(8分)(2)通过这一案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6分)36.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的倡议及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一个“学雷锋活动小组”,共有成员16人,均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某星期天,该小组组织全体成员去一个“五保户’’家做好事,事前未告知班主任及学校。谁知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女学生赵小娟在擦洗房间的玻璃时,失足从椅子上摔下来,造成左脚骨折。事后,赵小娟的父母要求学校赔偿部分医药费。但学校认为赵小娟摔伤是她自己不小心所致,与学校无关。问题:

(1)赵小娟摔伤,学校该不该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4分)(2)赵小娟的监护人该是谁?监护人在本案中有什么过错?(6分)(3)你认为学校有必要给予赵小娟经济补偿吗?(4分)

37、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的学校,发生了一件事。一年级新生格里沙,由于母亲工作忙,开学第一天来上课时,耳朵没有洗干净。在第一节课上,女老师发现格里沙的耳朵很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老师的这种粗心大意的做法,给格里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女老师的课时,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耳朵,感到抬不起头来。这种反常的心理障碍使他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女老师所教的算术和阅读课,格里沙都学得很差,女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后果却丝毫没有察觉。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他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他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进行指责。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

结果,格里沙的数学和阅读只得了2分。格里沙终于忍受不住了,他流着泪向母亲倾诉了自己的全部痛苦。母亲向学校要求调换班级。学校领导在了解了事实真相后,同意将格里沙调到其他班级。后来,就是这个被女老师认为学习不好的格里沙,到五、六年级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问题:

(1)谈谈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6分)(2)结合案例,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分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怎样对待学生。(8分)38、2006年8月13日,某市某小学学生王某(10岁)参加所在班级的课外野游活动,事前学校有倡导,班主任要求学生自愿参加。当日下午3时,班主任带领同学们来到海边进行户外活动,要求学生只能下浅水玩。王某与其他几名同学及一名男老师一起下水,由于当时风浪较大,王某游得较远,溺水下沉,被同学救土岸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试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32、某小学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娇惯成性,组织纪律性差。某周三下午,在综合实践课教师王老师上课期间,学生朴某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无理取闹,王老师对其进行制止时,朴某又与老师蛮缠,下课后王老师将朴某叫到自己所住宿舍内批评朴某(只有两人在场)。学生不服,与其争辩。王老师便给了朴某两记耳光,并说要与学生玩命,以此表示自己将学生“管好”的决心,直至下午5点50分才放学生回去,致使朴某第七节英语课(上课时间为5:30)没赶上。回答问题:

(1)该案例中学生朴某和王老师各违反了哪些法规?(4分)(2)该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10分)

39、李某女儿李霞11岁,系某镇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退学赚钱,于是暑假期间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女儿的去向,有时还恶语相向:“孩子读不读书是我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请问:该案例中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40、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我说了算。”

请问: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爸爸的做法都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41、某县小学五年级学生钱刚平时特别贪玩,人很聪明但却没有将心思用在学业上,还动辄与同学寻衅滋事,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最后。有一次钱刚瞒着父母逃学,在一家电子游戏厅玩了一整天。班主任得知此事后建议学校将钱刚开除,主要理由是钱刚这样的后进生很可能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不好的连锁反应。学校采纳了这位班主任的建议,一纸布告开除了钱刚。钱刚的父母认为学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多次找学校领导要讨个说法,并向当地法院提起了诉讼。

试分析学校侵犯了学生的哪些权利?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2、2011年12月15日上午,育才学校的教师刘某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小雨做错了一道很容易的题,并且这道题自己曾经讲过,这令刘某非常生气,于是朝小雨腿上踢了一脚,没想到一脚下去之后,小雨一直喊疼,被同学扶回了家。次日,小雨家长将小雨送往某社区卫生院进行诊治,后小雨因疼痛并伴有高烧于2011年12月19日转入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后来小雨家长和刘某的丈夫达成了给付全部治疗费2000元和其他费用3100元的赔偿协议。2012年3月19日,小雨因右腿疼痛加剧再次入住市人民医院,2012年4月5日被医院诊断为右股骨血原性骨髓炎。因为该病,小雨于2012年7月3日入住某部队医院进行治疗,前后共花去医疗费9425.43元。经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小雨右腿软组织受伤是血原性骨髓炎的诱因,二者具有因果关系。随着治疗费的增加,小雨的家长越来越感到此前签订的赔偿协议不公平,遂于2012年7月28日诉至法院请求撤销该协议,请求被告育才学校和被告刘某共同赔偿各项损失12380.69元。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刘某作为被告育才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踢伤原告小雨,这一行为与造成原告小雨血原性骨髓炎之间有因果关系,被告育才学校应承担被告刘某给原告小雨造成的相应损失。但鉴于血原性骨髓炎系原告小雨自身血液中带有细菌所致,且原告小雨受伤后,治疗的不及时、不彻底导致损失扩大,育才学校应承担全部损失17505.43元的30%即5251.63元,扣除被告刘某代为支付的5100元,应再支付151.6元。问题:

(1)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刘某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4分)(2)在这一案例中,学校为什么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4分)(3)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职业?应当如何处理与学生的法律关系?(6分)

43、丁老师2008年从某师范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所民办学校担任小学英语教师。学校地处市郊,实行封闭化管理,平时不能外出且教学任务很重,不过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比公办学校的教师工资高出很多,这使她很欣慰。然而,随着寒假的到来,她才知道,学校有一个规定:寒暑假期间不上课,每人每月仅发500元的生活费。丁某很是不解,为什么公办教师可以带薪休假,而民办学校的教师就不可以呢?500元的生活费甚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

该学校的做法违法吗?丁老师该怎么办?

44、小刚今年12岁,很调皮,不爱学习,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于是老师针对“要不要小刚继续在校读书”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这给小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再也不肯到学校读书了。小刚的父母觉得他继续上学也不会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场当服务员。小刚在当服务员期间,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而且还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钱财,受到了商场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户盗窃,因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在逮捕归案时,公安人员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扩大知情面,对小刚进行了不公开的审问。问题:

(1)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分别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7分)(2)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7分)45、2010年夏,某县教育局实行机构改革,将原来的勤工俭学管理站改为县教育服务公司,并决定于2010年6月18日上午(星期四)举行挂牌仪式。为了营造热闹氛围,县教育局提前半个月通知县城内各小学腰鼓队排练节目,届时到场助兴。6月18日上午,教育服务公司挂牌仪式如期举行,县城7所小学的小学生共计两百多人参加典礼,一时鼓乐喧天、歌舞翩翩,县教育局的领导们十分满意,感觉效果好极了。问题:

环境法律法规评价文档 篇5

规符合性评价

报告

-AH-068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4)

一、目的通过对环境和安全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遵循情况的评价,监视和测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为公司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从而履行公司遵循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二、方法

1、安环部部长报告公司方针、目标、指标、管理体系建立、文件编制中对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遵循情况;

2、各主管部门报告针对主要(重要)环境因素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

3、由与会人员进行和评价。

三、时间和人员

2014年5月20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评价会议。

主持人:

四、评价结果纪要如下:

1、公司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方针,包含守法诚信,其他内容也包含了对环境、安全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按GB/T24001-2004GB/T28001标准建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职责,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公司制定的目标、指标,从内容、方法、节约资源、污染预防、降低安全事故等考虑了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应用,识别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含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法规等),识别出适用条款和相关部门,形成电子版法规要求,并在网络上发放,并进行培训,详见《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一览表》。

3、公司考虑到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公司资源配置、可施加影响的信息沟通、检查监督、业绩测量和持续改进等方面都有明确的体现。

4、公司虽然在工作和办公和生产中未有重大污染和安全事故,但按照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应执行自己的职能,而且在事前、事中进行监督和提醒。

5、公司在对相关方施加影响方面,一直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办理。公司在环境因素、危险源辩识、评价、控制策划中,认真考虑到相关方的影响,并接照标准和环境、安全协议对相关方严格实施必要的监督。

6、从公司管理体系业绩上讲,未发生因公司责任引起的环境、安全事故事件,但是对可能的环境、安全轻微习惯性违章必须常抓不懈。

7、与会人员认为员工的法制意识必须不断加强,特别是环境、安全管理上,公司强调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8、具体相关合规性评价:

⑴噪声排放合规性评价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77号,1997-3-1实施,《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008.10.1实施,《环境质量噪声标准》GB 3096—2008,2008.10.01实施等,其他见《适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一览表》。

已加强对办公和生产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和管理,噪声限额控制在国家及地方要求的范围内,未有超标情况。

⑵烟气、粉尘、有害物质排放方面的合规性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32号,2000-9-1实施;《锅炉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 》 实施。

坚持汽车年检,未发生过尾气检测不合格汽车上路情况;对车辆能按期保养,合格使用。

⑶固体废弃物(包括危险固废)的分类、收集和排放方面的合规性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修订,收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详见《适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一览表》。

公司制定《废弃物管理程序》,各部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基本上分类收集,办公区域生活垃圾由物业收集,可回收的废纸等物则由具有回收资质的单位定期回收,公司设有固定的废纸存放处、废电池、危险废弃物存放处,因目前危废较少,只与具有危险固废处理资格的企业签定回收协议,积累一定数量后再进行回收处理,部分直接由供应单位回收,公司能够做到将危险固废存放在防风、防雨的安全处。至目前为止,未发生过严重污染。

⑷能源、资源使用方面的合规性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

公司制定了相关的能源、资格控制指标以对能源资源消耗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各部门的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各部门都能够自觉地降耗节能、节电、节油、节水、节纸、节约原材料,也能对相关方施加一定的影响,未发生严重违规行为。

⑸危险化学品管理方面的合规性评价: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货物分类与品目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公约、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公司制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化学品定点少量存放,专人领用,现场配备消防器材和应急泄露处理所需物资,用后及时封闭处理,防止泄露和挥发。目前满足法规要求。

(6)安全控制方面的合规性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规定》、《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山东省消防条例》(2011.3.1)、《山东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5.1)等。

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并加强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生产与消防知识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员工都能够具有较高的防范意识,配备了较为全备的消防器材,已组建消防组织和义务消防队,公司消防工作明确由公司管理中心分管,消防器材和应急材料定期检查,消防制度健全,易燃易爆品专人管理,已有应急预案,举办消防讲座,并完善相关设施。

(7)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合规性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2011.1.1)

①办公过程的污水直接流入市政管网,②生产现场使用水资源尽可能循环使

用。公司遵守上述法规,无乱排放的现象发生。

(8)职业健康卫生方面的合规性评价: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并加强对所有员工卫生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员工都能够具有较高的防范意识,并完善相关设施。与员工签订合同协议,符合。

五、总体评价:

从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有关意识、表现和业绩,遵循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是较好的;环境管理、安全意识较强;管理方面基本符合。

六、存在的问题

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具体内容了解不够,需要强化学习和贯彻执行,例如对环境噪声污染的排放标准,什么时间、什么环境适用、什么标准,允许量值是多少不够明确;

七、改进方案

制定培训计划,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培训。

八、实施时间

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心得 篇6

一、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知道国家和人民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合乎教师行为规范的,哪些是违法的,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师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教师应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教师进修培训受不受法律保护,法规对学校和家长有什么规定等。

二、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我的研究和学习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和专家名师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大脑,用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长处,使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这幸福的大家园中过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决不能单从学习方面去评价学生。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都能成为社会做所需的多层次人才。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考上大学才有出路,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让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仅为了那几个“尖子”,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发展自我的机会,应该把学校办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不是淘汰人才的地方。

四、通过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如果教育教学的方法不当,就可能起不到良好作用,甚至收到相反的效果。不能歧视差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经研究发现,心罚比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更大,往往会摧毁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斗志,丢掉了拼搏进取的勇气,在学生的心里留下阴影,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这是非常可怕的。

五、作为教师一定要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座右铭。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自己业务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按照教师行为规范和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语言和行为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学兼优的人,成为一个让学生尊重的教育者。

通过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使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一定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争做优秀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献出自己的一切。

法律法规教育评价 篇7

关键词:国外,法律职业教育,比较

法治社会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 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1]。法律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法律职业教育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法律职业教育诸多关系的路径。

一、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关系解析

(一)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关系

除美国之外, 英国、德国、日本都存在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因此,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是并行的, 学生在“法学院”接受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 学生在结束“法学院”的学习后获得法律博士 (JD) 学位, 并获得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英国、德国、日本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着并行与衔接的关系, 除了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涉及的法律职业教育, 英国、德国、日本法学本科毕业生和非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法律职能部门之前, 都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的关系

司法考试是各国法律职业准入的标准之一, 除英国之外, 美国、德国、日本都有统一的司法考试。但不同的是, 各国在限定法律职业准入标准时又附加了其他限定条件。美国规定只有“法学院”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 从事法律职业。英国虽然没有统一的司法考试, 但学生进入律师行业, 都要完成相应的职业课程, 并通过考试。非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通过“转换课程”的学习, 也可以进入到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当中, 在通过相应的考试后从事法律职业。德国法学本科毕业生从事法律职业, 要通过两次考试, 通过第一次考试完成相应的见习可以成为律师, 或者从事其他与法律职业相关的工作, 想要成为法官则要通过第二次考试, 且通过率很低。对于低层次的法律从业人员则有高等行政学院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定向培养。日本只有“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 “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既包括法学本科毕业生也包括非法学本科毕业生。

(三)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关系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参加法律实践的时间与内容, 法律实践的地点与形式多种多样, 并不受限。英国、德国、日本除了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部分法律实践课程, 对法律职业教育中的法律实践有着不同的规定。英国的法律职业教育直接在律师事务所进行, 所以学生根据拟任职位的不同在律师事务所或其他批准的法律场所完成1-2年时间不等的实习。《德国法官法》规定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在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后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立法机关、工会、国际组织等机构完成2年的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 受其毕业高校所在的州高等法院管理。日本“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通过司法考试后要进入隶属于最高法院的司法研究修所完成1年实习, 同时, 学生在“法科大学院”也接受类似于美国“法学院”的各种法律实践教育, 参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

(四) 法律职业教育与传统法律职业教育的关系

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都经过了漫长的改革与探索, 美国法学教育来源于法学学士教育, 20世纪60年起, “法学院”才开始法律职业博士教育[2]。传统的英国法律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 律师会馆也由此成为剑桥、牛津之外的“第三所大学”。19世纪后, 改革的推进, 律师会馆教育职能逐渐减退, 大学法律教育的规模则不断壮大[3]。2003年7月, 德国颁布了《法学教育改革法》, 修订了《德国法官法》与《联邦律师条例》[4], 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到见习制度, 德国法学教育力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轨制”。日本“法科大学院”制更是对传统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 摒弃了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法律通才”的方式, 注重法律职业教育的开展, 树立了“知识型职业”教育的理念[5]。

(五) 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美国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受法律保护, 律师在职业过程中每年必须接受时间不等的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在英国, 获得从业资格的律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德国在联邦和州都有培训基地。联邦司法部和各州司法局每年都有一个培训计划, 由法官和检察官自愿报名。培训时间一般在两周左右, 内容不固定, 一般是新法培训和审判实践中的新问题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研讨[6]。日本律师联合会 (简称JFBA) , 针对本国律师的管理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模式, 包括特别培训 (现场直播培训) 、暑期培训、网上培训、职业道德培训、针对新注册律师的培训等等[7], 以保持律师职业水平提升。

二、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分离

我国法学教育也始于本科阶段, 法学研究生 (包括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教育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延伸属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 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非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开设, 属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因此, 从教育体系上看, 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联结是缺失的。为改变我国法学教育过于注重学术性的问题, 凸显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 各大法学院校都加强了职业能力的教育,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制、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力图实现法学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并行。但我国法学教育的起点是法学本科教育, 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达到法律职业的要求。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法学教育则仍然由各大法学院校完成, 其定位摇摆于“学术型”与“专业型”之间。同时, 也没有独立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来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职能。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基本是分离的。

(二)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标准的错位

2002年, 我国推行统一的司法考试, 国家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后, 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就可以从事律师职业, 进入法院、检察院工作, 或者从事其他法律相关工作。对于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限定, 加之司法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因此,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是错位的。这也是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有效建立的原因之一。

(三)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断裂

目前, 我国法学教育体系中法律实践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由法学院校来组织安排, 这与美国法学教育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 但我国法制体系、历史传统、教育体制都不同于美国, 因此, 学生在法学教育阶段的法律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略显不足。我国规定获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后, 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1年后获得律师执业证书才可以从事律师职业, 法院、检察院和其他工作部门虽然在职业准入时也要求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时限, 但并没有专门、独立的组织机构负责学生法律实践期间的管理、评价与考核, 没有将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列为工作经验的一部分, 或者职业准入的一部分。

(四) 法律职业教育与传统法律职业教育的混淆

我国传统法律职业教育模式比较混乱, 除了部分法学院校的法律职业教育, 各法律职业团体纷纷开办了自己的职业学校, 人民法院有自己的业余大学和法官培训中心, 人民检察院有自己的检察官学院, 律师协会有律师培训中心, 司法部有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另外, 还有许多其他各种司法学校、律师函授中心[8]。这种法律职业教育层次定位不统一, 培养对象人员构成复杂, 培养主体的师资力量差异较大, 陪养内容以“职业培训”、理论学习为主;培养模式也比较单一, 主要是讲授式的教育方式。这种传统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与国外高层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较就显得层次过低, 且与法学教育的关联性不强。

(五)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独立

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是密切关联的, 法律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职业从业者必须接受专门性的职业培训, 而且这种培训应该是终身的。目前, 我国法律职业培训分成三种类型:任职培训、晋级培训、续职培训[9]。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分别对法官、检察官进行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全国律师协会《律师继续教育管理规则 (草案) 》规定由律师事务所负责律师继续教育工作。律师可以选择不同层级的律师继续教育培训, 必须完成每年不得少于40小时律师继续教育学习, 否则无法通过律师执业证书年检。此外, 其他职能部门也有一些相应的法律继续教育组织机构。但是, 由于法律职业教育的缺失, 我国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也较为分散, 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相应的职业培训管理, 职业培训的水平参差不齐, 监管力度也不强, 继续教育并没有作为法律职业教育的有效延伸, 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原有基础上得以深入与升华。

三、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启示

基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 以及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发展历史与国情等的不同, 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与国外法律职业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 但就教育目标本身而言, 其本质应该是相通的,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应该是并行与衔接的关系

国外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的博弈存在已久, 虽然各国都在加大法律职业教育的比重, 但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关系也需要区别对待。因此, 基于现状,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法学教育的经验, 保留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教育部分, 并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融入相应的法律职业教育课程, 实现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并行。同时, 借鉴日本“法科大学院”制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 设立法科研究生阶段的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而不是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与二级学院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完成本科阶段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进入职业教育阶段, 并结合中国国情与美国的经验, 授予相应的学位, 在学历层次上确保这种高级职业教育的级别与水平。

(二)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性,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国外法律职业的准入除了通过司法考试或者相关考试的规定, 还限定了进入法律职业必须完成相应法律职业教育的规定, 甚至司法考试的内容也日益凸显法律实践的部分。因此, 我国必须改变目前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断裂的现状, 建立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的必然联结, 使其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当然, 它的前提是法律职业教育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就需要整改司法改革的有效推进, 包括法律职业准入标准的改革、司法考试内容的改革、法律职业教育的改革等。

(三)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与法律实践密切联合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法律实践在法律职业教育的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为凸显它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经验, 明确规定学生接受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的同时, 或者之后, 必须到法律实务部门参加法律实践, 并规定相应的时限与内容, 建立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密切联合。同时, 建立独立的法律实践活动管理机构, 通过第三方的管理监督、管理、考核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 避免学校管理与法律实务部门管理的缺失与滞后, 保障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联合的有效延续与发展。

(四)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对传统法律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扬弃与超越

法律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前教育与职业后教育部分, 并不只是职业后的培训, 它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国外法律职业教育大都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 并且是在进入法律职业之前, 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层次定位较高。因此, 我们要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 建立职业前教育与职业后教育相统一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 依据不同的需求建立层次分明、体系化、专业化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法律职业教育模式,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 实现法律职业教育超越式的发展。

(五)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向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延伸与升华

法律职业教育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具有延续性继续教育模式, 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但这种延伸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应该是一种升华。2010年4月,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正式成立, 它是一所负责律师培训的专业性律师学院, 开辟了我国法律职业培训的新途径, 也有效建立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关联, 使得法律职业教育在利用法学教育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完成了继续教育的升华。如何利用已有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法律职业教育的改革, 进而实现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改革, 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白云, 苗正达, 王英喆.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0) :94.

[2]徐胜萍.西方五国的法学学位与法学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1) :68.

[3]聂鑫.英国法律教育改革管窥[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 (1) :93.

[4]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强化素质和技能[J].比较法研究, 2004, (1) :110.

[5]王斌.要件事实论与日本法学教育改革启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4) :180.

[6]冯文利, 王和民.德国审判制度的特点与法官培训[J].人民司法, 1997, (5) :40.

[7]中国律师网, http://www.acla.org.cn/dwjlgzdt/3030.jhtml.

[8]王振民.略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J].中国法学, 1996, (5) :92-93.

法律法规教育评价 篇8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法律意识;专业法律素养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课题号:ZJE1214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1-4;G7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依法治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特点。2010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完善幼教法律法规,学前教育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法律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规划纲要目标的实施和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幼儿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淡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法不依。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士,广大的幼儿园教师们更应该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幼师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年龄、性别和职业),她们的法律意识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应进一步加强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

党中央曾多次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守法意识清晰,有坚定法律信仰的优秀学生。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采取“灌输”的方式,要更注重学生法律理念的培养。高职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律观点,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完成。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提高法律素质的良好环境。在学校内可充分利用开设法律课程、聘请法律专家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案例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活动;学生工作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体,例如班报、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渠道宣传、传播、咨询、出版教育法律知识,在学校形成知法、守法、谈法、用法的风气。

(二)加强课程建设,发挥专业类法律课程的引领作用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高职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学生在专业类法律知识方面较为薄弱,尤其是具体法律常识的掌握还存在着不稳定的特点,极为影响从业后学前教育事业的稳定。要把法律精神的内涵以及依法治国的实质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标准和价值尺度,形成科学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对法律的情感,坚定法律信仰,从而影响学生的法律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用法律的思维去处理事情。具体来说,高校可以设置《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幼儿园法律工作解读》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有所区别的授课。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可以分小组讨论,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把原来枯燥的知识点在联系实例中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法律教育还应与幼儿教师职业特点与职业道德紧密相连,重点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儿童权利公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违法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将教育法律意识考核纳入幼儿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特别是对于师范生,在取得幼儿教师资格时更要加强对其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和考核。

(三)多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充实自身的法律知识体系

在高校,应该将法律的社会实践做为衡量大学生法律能力的一种尺度。所以,不光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传授法律的相关知识,学生自己还应该走到社会去培养自己的法律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见习、实习机会,多走入幼儿园,在幼儿园工作实践中体会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组织起来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法律知识的辩论赛,举办模拟法庭等等。还可以利用假期,去法院进行旁听,使自己切身感受到遇到法律问题是如何进行分析,取证,解决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庄重,坚定了正确的法律信仰。逐渐的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积极守法,积极用法,用法律的视觉去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

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保证。在我国高校培养正确的法律信仰,建立完善的法律教育机制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程,需要教育者不懈的努力和大力支持。最终“法律至上”的观念成为大学生一生不变的信仰。

参考文献:

[1]张波,张俊列.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1).

[2]李美锟.我国幼儿教师虐待儿童行为的法律干预[J].科教导刊,2012(2).

[3]詹瑜.论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新疆石油教育学报,2005,8(2).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实验中学校园环保生态园教育基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