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规定

2024-11-04

处罚规定(共10篇)

处罚规定 篇1

宿舍管理规定

为加强宿舍管理,确保宿舍清洁卫生,保持一个舒适的住宿环境,特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如下:

1、凡在住宿楼宿舍内住宿的员工,必须爱护宿舍内外的一切公共财产,不得以任何借口损坏,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2、所有贵重物品及现金,要随身携带,不得放在宿舍内,否则出现偷盗自负。

3、保持宿舍内外清洁卫生,不得在宿舍内乱丢烟头及其它杂物及将垃圾乱扔乱倒,否则按宿舍内住宿人数每人每次罚款20元,并自行清理、拖扫。

4、严禁私自带其他人员进入住宿室住宿,违者一次处罚50元。

5、禁止在墙体上拍打班衣、班鞋、手套及污垢物品等,否则整脏墙体一次罚款20元,并自行清擦干净。

6、班衣、班鞋、矿帽乱丢乱放,必须放在更衣柜内。违者一次处罚50元,7、离开宿舍前,锁好门窗,未锁好门窗,出现物品遗失自负。

8、不得挪用矿方备用物品或他人物品,否则按偷盗处理,一次罚款200元,追出宿舍,不得在宿舍内住宿,并交回挪用的物品。

9、严禁宿舍的乱接、乱钉、乱贴、乱摆、乱放、乱倒等违纪行为,否则发现一次罚款50元。

10、严禁在宿舍内擅自接电线、烧电炉、生火、煮饭等,违者没收并罚款200元。

11、晚上11时必须关灯睡觉,未关灯睡觉,一次处罚20元。以上规定从2012年12月8日起执行。

习水县富泓煤矿

二0一二年十二月八日

处罚规定 篇2

山西省公安厅交管局明确要求,在道路上设置测速设备记录违法信息的地点,应当在前方两公里处同时设置醒目的限速标志及测速告示标志,限速标志和测速告知标志不能设置在同一立柱上,且告示标志应设置在限速标志外侧,或在距测速点两公里处设置醒目的告示标识后,在测速点500米或1公里处设置醒目的限速标志。

此外,应确保测速设备时钟的准确性,24小时内误差不得超过1秒,每周应根据北京时间至少校对1次,区间测速设备时间每24小时校准1次,对于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发生的超速违法行为,测速设备应记录机动车发生超速违法行为的完整过程图片,采集不少于两幅不同时间或者位移大于1米的机动车全景特征图片;使用区间测速设备采集违法图片的,驶入、驶出测速区间至少各采集一张机动车全景图片。通行车辆违反限速规定的,系统还应将采集的图片自动生成一张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图片。

论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 篇3

[关键词]治安处罚;刑事处罚;合并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2.14;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51-(04)

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具体情节、性质的不同,决定了该行为应该受到不同性质的处罚与制裁。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应该受到不同性质的处罚与制裁。在中国现行法律体制下,前者应该受到治安处罚而后者应该受到刑事处罚。但由于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所规制的违法行为,在具体的构成要件以及法条的行文表述上有许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现行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两者间的衔接存在竞合、错位等问题,以致对有些违法行为常常难以判断应给予治安处罚还是应给予刑事处罚,甚至发生以罚代刑或以刑代罚的处罚不公现象。所以,如何将这两种性质不同而又联系密切的制裁措施从立法到适用上有机地衔接起来,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异同及其竞合与错位

(一)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内涵及异同

治安处罚是指公安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治安管理,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1]92刑事处罚是指司法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触犯刑法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的一种刑事制裁。

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都是国家对不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强制性手段,两者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显著的差异性。

一方面,两者有很多共同点[2]2122。

第一,遵循相同的原则,如“错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原则。第二,代表国家实施处罚,实施主体都是国家权力的代表,任何非国家权力主体的组织和个人都无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罚。第三,都以行为人实施了不法行为为前提,对违法构成要件的要求也相似,只是社会危害程度不同。第四,处罚方式都包括人身罚和财产罚,对实施违法行为的外国人都可以驱逐出境。

另一方面,两者也有很多不同点[2]2122。

第一,处罚适用前提不同。治安处罚是对违反治安管理,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作出的处罚;而刑事处罚是对触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作出的处罚。第二,处罚适用的依据不同。治安处罚适用的依据主要是治安管理法律法规;而刑事处罚适用的依据是刑事法律法规。第三,处罚实施机关不同。治安处罚在中国是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实施主体是公安机关。而刑事处罚是属于国家的司法权范畴,只能由法院实施。第四,处罚的作用不同。治安处罚注重的是纠正违法行为,处罚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刑事处罚更注重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制裁犯罪分子是刑罚的主要功能。此外,两者在处罚的种类、主观状态对承担责任的影响、追诉时效等方面也有不同。

(二)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竞合与错位

根据错罚相当的法治原则,基于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社会危害性程度上的差异性、梯次性,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两者之间应呈现出一种融洽、和谐、接替有序的有机衔接状态。即当某一违法行为仅违反治安管理而尚未构成犯罪时,应适用治安处罚这个档次的制裁措施;而当该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时,则应自然过渡到适用下一个处罚档次即刑事处罚的制裁措施。但从实践来看,两者时常发生冲突与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立法上的竞合。违反治安管理应受治安处罚,违反刑法规范应受刑事处罚,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立法技术的原因,经常会发生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触犯治安管理法律规范和刑事法律规范的情况。即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既违反了治安管理法律规范中某个法条的规定,同时又触犯了刑法的某个法条规定,而构成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竞合,从而产生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竞合的问题[3]6869。

在实践中,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竞合的情形大量发生,如在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犯罪案件中,都会发生竞合现象。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发生竞合,会给正确适用处罚措施造成困难,容易导致“漏罚”或“重罚”等处罚不公的现象出现。

第二,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适用上的错位。这种情况是指由于执法者对某一违法行为的性质判断有误或者故意徇私舞弊等原因,导致本应适用治安处罚却适用了刑事处罚,或者本应适用刑事处罚却适用了治安处罚。这种“以刑代罚”或者“以罚代刑”的现象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处罚不公,其弊害要远远大于因竞合问题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刑代罚”使无辜的人遭受刑事处罚,显然侵犯了人权;“以罚代刑”使有罪的人逃脱刑事处罚,无疑放纵了犯罪。两种处罚不公的现象都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执法的严肃性,其本身在某些情形下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二、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有机衔接的价值基础

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一项最基本的宪法原则。保障人权,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如果对仅实施了违法行为而尚没有构成犯罪的人予以刑事处罚,或是判处罚金,或是限制自由,或是剥夺资格,则都对其人权造成了极大侵犯。所以说,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立法与适用上的有机衔接,确保本应仅受到治安处罚的违法行为人不受刑事处罚,就是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第二,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必然要求。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犯罪的有力打击和积极预防,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通过“以罚代刑”等形式袒护、掩盖、放纵犯罪行为,使得本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人仅受到治安处罚的现象,都与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刑事法治终极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准确把握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立案或定罪标准、界定标准以及处罚标准,确保本应给予刑事处罚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刑罚制裁,才能有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此外,通过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压缩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空间,使之不能肆意地徇私舞弊、以罚代刑,能最大限度地预防渎职侵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三,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追求。从人们向往和追求的角度讲,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等内容。从法治理念角度讲,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法治理念,即社会成员都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4]。

从违法犯罪行为人的角度讲,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或刑事处罚,做到错罚相宜、处罚得当,既不放纵一个犯罪分子,也不冤枉一个无罪之人,就是实现了公平正义。

第四,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社会对犯罪态势的一种反应,是国家维护长治久安以及同犯罪作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策略[5]。

其核心内容是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中有严,严中有宽,集中体现了刑法的宽宥性、谦抑性与严肃性。笔者认为,宽严相济不仅是一项好的刑事政策,更是一项好的社会政策,可以适用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在同治安违法以及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过程中,也要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要求,并最终体现在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得到了相对“宽”和“严”的不同处理,即治安违法行为受到制裁较轻的治安处罚而犯罪行为受到制裁较重的刑事处罚。只有实现了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立法和适用上的有机衔接这个前提条件,才能确保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受到各自应有的制裁,才能真正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于实处。

三、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

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是指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制裁措施在立法和适用上紧密结合,形成一个轻重有别、跨度适中、排列合理、梯次有序的处罚体系,真正实现错罚相应、处罚得当、判罚分明、不枉不纵。这其中,既要包括理念和制度上的革新,又要有立法和执法上的统一,还要有对竞合问题的解决以及错位现象的纠正。综合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用范围的衔接。中国现行立法一般从违法行为情节轻重、涉案金额多少、危害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来确立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适用范围。对于情节或后果轻微的,一般适用治安处罚;对于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适用刑事处罚。由于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不同,有些行为仅仅可能侵犯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犯罪化,所以就由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规定,比如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有些行为只要付诸实施,就严重危害社会关系进而构成犯罪,则必须由刑法来规制,比如危害国家安全、贪污贿赂等行为。因此,在立法上确定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适用范围,既要考虑违法行为在情节、数额和后果方面量上的因素,更要考虑违法行为质上的因素,应当从违法行为的主观要件、行为主体侵犯的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牢牢把握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行为区别于治安违法行为的本质属性。

第二,处罚轻重的衔接。主要表现为处罚内容相近似的罚款和罚金间的数额衔接以及人身自由罚与自由刑间的期限衔接。坚持罚金额的下限一般不应低于罚款的上限,罚金额应高于罚款额,同时也应设立罚金额的上限。治安处罚中包括行政拘留和强制性教育措施两种人身自由罚。由于行政拘留的期限较短,单处十五日以内,合并执行最长不得超过二十日,与刑事处罚中的管制、拘役等自由刑的严厉程度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但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强制性教育措施,即主要是指目前实行的劳动教养,其期限为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必要时还可以延长一年,其上限比刑罚种类的拘役和管制要严厉得多,其下限与行政拘留的上限又不相协调。建议把治安处罚中的劳动教养引入刑法体系,建立保安刑,使之与传统刑罚中的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和资格刑相并列,而治安处罚中的人身罚仅限于行政拘留,从而避免现行治安处罚中的人身罚并不轻于甚至重于刑事处罚中的有关自由刑的倒挂现象,较好地协调人身罚和自由刑的衔接关系。

第三,适用程序的衔接。对于既是治安违法案件又是刑事犯罪案件的处理,在程序的选择适用上比较复杂,需要将两种程序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各自的功能。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适用程序上的衔接,主要应遵循刑事优先原则[3]6869。

即同一案件既是治安管理案件又是刑事犯罪案件时,原则上应先由司法机关按刑事诉讼程序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再由行政机关依行政处罚程序解决行为人的行政处罚责任。“刑事优先”原则是世界各国在处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具有交叉关系时,决定谁先谁后问题普遍适用的一项诉讼原则,该原则同样也可引申适用于解决刑事诉讼与治安处罚程序的先后顺序和主次问题。即先解决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再追究其治安处罚责任的适用这一原则,可以防止公安机关以罚代刑,有利于打击犯罪,实现刑法的社会防卫功能。

第四,竞合现象的合并适用。当一个违法行为同时构成治安违法与刑事犯罪,就会产生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竞合问题。关于其处罚措施如何确定与适用,学界共有三种观点[6]。

一是代替主义。此观点认为,对同一违法行为,只能在治安处罚、刑事处罚中选择一种,不能并施。因为二者都是公法上的责任,有互相替代的基础。如果二者合并适用,则不符合刑罚的经济原则,也可能导致不适当地牺牲个人权利,有悖法的相应性和正义性。二是“免除代替”。此观点认为,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可以并科,但任何一个“罚”执行后,认为没必要执行另一个“罚”时,可以免除执行,这就把是否执行另一个“罚”的自由裁量权赋予相应的执法机关,容易产生“以刑代罚”或“以罚代刑”等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腐败现象。三是合并适用。此观点认为,对于既违反治安管理,又已构成犯罪行为的违法行为,除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外,公安机关还应予以治安处罚。对于刑罚和治安处罚合并适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具体的危害程度或危害情节,分别酌定处罚的罚种和罚则。

笔者认为,合并适用是解决两者竞合问题的一般性原则,其理由:一是行政犯罪行为在性质上既是犯罪行为,也是严重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二是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是两种功能、形式和性质均不相同的制裁措施,既不应适用“一事不再罚”的原则,也不应适用“重者吸收轻者”的吸收原则,因为这两项原则均是对同一种处罚而言;三是中国有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已确认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竞合时对行政犯罪的合并适用[1]92。

由于实际情况复杂,在具体合并适用时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衔接。既要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又要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既要注意二者在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点,有可以合并适用的一面,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点,有可以代替和自然吸收的一面。也就是说,在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所剥夺的权益的性质或者所指向的对象物相同的情况下,允许刑事处罚吸收治安处罚。譬如说,徒刑与行政拘留、罚金与罚款等,无论从功能还是从作用看,都没有必要对同一人同时适用。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8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的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的罚金。”除此之外,其他情形都可合并适用。

第五,强化不同处罚主体间的监督制约。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适用的时候发生错位,导致以罚代刑或以刑代罚等处罚错误的,从本质上看都是权力滥用的结果。而根据权力制约原理,要想防范权力滥用,首推权力制约权力。所以,为了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适用上的有机衔接,确保处罚得当、刑罚相当,应强化治安处罚主体与刑事处罚主体即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制约与监督。具体说,公安机关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或者可能构成犯罪的,应及时主动地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司法机关亦应积极地审查起诉、公正审理;对于公安机关明知违法行为构成犯罪而故意不移送司法机关的,司法机关应责令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或司法机关自行决定立案处理,对不移送案件的公安机关的直接责任人员,可建议监察部门或上级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分,对于构成犯罪的,还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司法机关对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或直接受理的案件进行查处后,应及时与公安机关沟通,认为还需要通过治安处罚程序予以处罚的,应及时移交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由该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第六,给受处罚者提供法律救济途径。“救济”一词在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一般意义上的救济,是指一种物质上的帮助,如人们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生活困难时所给予的一种物质上的帮助,这种救济是社会给予弱者的一种物质救助行为。法律意义上的救济,是指国家以一定的程序或途径,裁决事实或法律上的争议,通过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从而使权益受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7]。

法律救济是权利主体维护和实现其自身权利的有效途径与必然要求,此即“无救济即无权利”。违法行为人本应受到治安处罚却受到刑事处罚,或者仅应受到刑事处罚却受到刑事处罚与治安处罚的合并适用,则他的合法权利必然处于被侵害的状态。此种情况下,法律就必须为合法权利遭受侵害的受处罚者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来纠正治安处罚或刑事处罚的错误适用,实现两者在适用过程中的有机衔接,以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执法的统一。具体说,受处罚者如果对治安处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受处罚者如果对刑事处罚不服,可以行使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通过二审、再审等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同样,如果说违法犯罪行为只是污染了水流,则错误处罚就是污染了水源,会给遭受错误处罚的受害者留下终生的阴影,会给公民的人权、法律的尊严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带来致命的伤害。由此可见,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立法和适用上的有机衔接,确保错罚相应、处罚得当、判罚分明、罚当其错,对人权和法治而言意义何其重大。

[参考文献]

[1]潘明球.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之浅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2]张小涛.税务行政处罚与税务行政刑罚辨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陈金尧,杨咏.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适用[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5).

[4]樊百安,杨迎春.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及要求[EB/OL].(2006|08|09)[2009|03|08].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6/8/zh355624364419860025644|0.htm.

[5]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J].中国法学,2007(4):117|122.

[6]黄学标.税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7,12(2):33|37.

[7]杨剑波.羁押救济制度研究——基于人权视角的分析[J].政法学刊,2005,22(5):5|8.

银行违规处罚规定 篇4

违规处罚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维护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保障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资产安全和稳健经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章程》和本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规定。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总行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分支机构。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违反规章制度行为是指本行员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金融规章,以及本行各项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的行为(以下简称“违规行为”)。

第三条 本规定所指的有关责任人员,是指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违规事实的发生负有责任的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主管人员和一般员工。

第二章

处罚原则

第四条 对违规责任人员的处理原则: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总则

(一)本行任何员工有违规行为的,在适用本规定时一律平等;

(二)对违规责任人员的处理,要与违规事实和责任轻重相适应;

(三)国家法律、法规、金融规章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本行员工违规行为有犯罪嫌疑的,移交国家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章

处罚范围

第五条 本规定所指的违规行为主要包括:

(一)以牟取私利为目的或内外勾结实施违规行为的;

(二)因违规行为造成事故、案件、经济纠纷、经营风险或者经济损失、信誉损害的;

(三)多次违规,屡教不改的;

(四)发生违规行为后,不采取积极措施挽回影响或防止损失发生、扩大的;

(五)其他违规行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一)初次或者过失违规且情节轻微的;(二)检查前自己主动查出违规问题并如实报告的;(三)检查中积极配合提供线索的;(四)检查后认真整改、及时纠正,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损失的,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或主动赔偿违规造成的损失的;

(五)责任人已经采取必要措施试图减少损失的。

第四章

主管机构

第七条 有违规行为发生的,经其所在部门查实后将具体违规情况报给经营战略部,由经营战略部审核后依照本规定对违规责任人员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条 经营战略部有权对全行发起主动调查,在管理、检查工作中发现有违规行为的,可依规定对违规责任人员作出处罚措施。

第五章 违规行为及处罚

第九条 处罚方式包括:通报、书面警告、撤职、降级、罚款、辞退等。

第十条 违反信贷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突破季度、信贷计划的;(二)未按规定程序调度资金的;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三)资金头寸管理失误导致本行头寸透支的。

第十一条 违反利率管理规定,导致计结息错误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第十二条 不按规定执行大额现金支取审查、审批制度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100-2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1000-2000元罚款。

第十三条 在贷款调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100-2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1000-2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进行贷前调查的;(二)对借款申请人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未进行尽职调查与核实的;(三)未按规定核实抵押物、质押物、质押权利及保证人情况的。

第十四条 在对客户的授信管理及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一)越权审批授信额度的;(二)未经授权超授信额度向客户提供新增信用的;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三)未按规定程序对客户进行授信或信用等级评定的;(四)客户信用出现必须降级的情况,未及时调整其信用等级的;对客户已经发生或能够预计将要发生的重大风险情况未及时调减或取消授信额度的。

第十五条 在贷款审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程序进行贷款审查的;(二)未对贷款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认真审查,出具明显错误审查意见的;(三)对不同意的报备项目未按规定及时反馈报备审查意见的。

第十六条 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一)与借款人签订的借款合同及其他相关合同和借款借据主要要素不全的;(二)未落实贷款审批条件发放贷款的。

第十七条 在贷款使用的监督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3000-5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对客户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发生客户改变贷款用途的;(二)因未按照贷后管理规定对企业进行监管,以致未及时发现及有效制止企业违规行为,导致贷款被挤占挪用的。

第十八条 在贷款运行的监督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100-2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1000-2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登记贷款管理日常记录和月报台账的;(二)未按规定对贷款企业实物、财务、资金进行尽职检查的;(三)未按规定检查和确认抵(质)押物的价值和保管情况的;(四)不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办理贷款展期的;(五)对贷款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或风险预兆未及时报告的;(六)未按规定管理信贷档案的。

第十九条 在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100-2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1000-2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对借款人销售货款回笼情况进行监管,企业销售货款未及时归行的;(二)对借款人现金管理不力,企业违规坐支现金的。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第二十条 在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对借款人财务活动状况进行分析、检查、核对的;(二)发现重大情况没有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第二十一条 在贷款监测评价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100-2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1000-2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及时监测评价客户重要数据资料的;(二)未及时发现和纠正未经批准开办相关业务的及不执行有关业务停办要求的;(三)对监测发现的问题未及时报告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呆账核销的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提供呆账贷款认定与核销的有关资料的;(二)呆账贷款认定与核销过程中有逆程序操作等违规行为的;(三)对已批准核销的贷款或其他损失,未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或未定期实施检查的。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第二十三条 违反会计核算原则和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一)未按双人临柜、钱账分管、换人复核以及现金、转账等各类收支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进行会计核算的;(二)对已发生的错账未按规定处理的;(三)未严格执行计息规则的,利息收支未按规定进行核算的;(四)未按规定列收列支、清理有关会计科目、各项临时和过渡性资金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对会计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100-2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1000-2000元罚款。

(一)会计人员未按规定实行岗位轮换、强制休假的;(二)会计人员离岗未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会计档案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100-2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1000-2000元罚款。

(一)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未按规定打印、装订和收集整理归档的;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二)未严格执行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交接、销毁等管理制度的;(三)会计档案保管地点不符合规定的。

第二十六条 违反现金、出纳管理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一)未按规定核对账款的;(二)白条抵库或票据抵库,账款不符的;(三)出纳长短款不按规定处理的;(四)违反双人临柜,双人管库,双人守库,双人押运规定的;(五)未按规定使用、保管、交接钱箱或金库的正、副钥匙和密码的;(六)对大额现金支取未进行审核、登记的;允许单位和个人超出规定范围、限额提取使用现金的;对单位和个人异常频繁大额提取现金不按规定报告或报批的;(七)未按规定兑换、支付残损币的;(八)未按规定没收、处理和上缴假币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开立、使用、监督和管理银行结算账户的;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二)未按规定管理、使用、保管单位预留印鉴卡的;单位预留印鉴卡被盗用或丢失的;(三)对于客户出租、出借、转让银行结算账户的行为制止不力的。

第二十八条 违反票据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和正常的操作程序进行审查,未发现密押、印鉴存在问题的;(二)对客户签发空头支票行为未按规定及时处理的;(三)对票据、证明文件等审查不严,应当发现而未发现问题,造成透支的。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300—5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3000-5000元罚款。(一)大额支付、汇划资金应审批而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二)大额支付交易、可疑支付交易未按规定及时报告的;(三)未按规定办理款项查询、冻结、扣划手续的;对司法机关已经冻结的资金擅自解冻的。

第三十条 违反财务收支核算的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100-200元罚款,应当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对单位处以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1000-2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标准计提各项支出的;(二)未按规定摊销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的;(三)未按规定标准、协议收取办理各种结算业务和中间业务相关费用的;(四)未按标准计付代理业务手续费、分摊库存现金利息的。

第六章 处罚程序

第三十一条 得到违规信息来源后当事人所在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开始调查工作,并向本行经营战略部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过错行为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处理的具体建议。

第三十二条 经营战略部根据调查报告决定不予追究责任的,应将决定书面告知被调查的对象,并书面告知提出问责批示或建议的有关部门或个人。

第三十三条 处理决定为书面形式,在作出处理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向违规当事人送达处理决定书。处理决定书应当列明错误事实、处理理由和依据,并告知被问责人有申请复核调查权利。

第三十四条 被问责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申请复核。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在作出受理复核申请决定后,本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复核申请的内容指定或派出调查组进行复核调查。调查组应在作出复核调查决定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调查并写成复核调查报告。在复核调查期间,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

在复核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调查组应把复核调查报告及拟处理意见报上级管理层。上级管理层在征询作出处理决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意见后,作出最终决定。对原问责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事实清楚、处理意见恰当的,继续执行处理决定;对原问责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失实或处理意见不恰当的,决定终止或变更处理决定。并在5个工作日内,把复核调查处理意见书面送达被问责人。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三十五条 在“单位活期存款”下设专户。对各被处罚单位和个人的罚款均纳入本户核算。同时为体现有奖有罚的原则,可拿出30%的份额用于奖励发现重要线索、避免重大风险、挽回重大损失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处罚事项,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合规部

第三十六条 各业务条线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制定各自具体的处罚规定;没有制定的,依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由总行法律合规部制定,解释、修订。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请假、迟到处罚规定 篇5

凡是商之翼在职员工,请假必须填写 “请假申请单”,否则将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1、每月请假三次以内者,按下列规定予以执行。

a)每请假半小时以内,扣5元;

b)请假半小时以上到1小时以内者,扣10元;

c)请假1小时以上至半天,按照事假规定扣除半天工资,取消满勤奖 d)每月周一至周六正常工作时间内,除病假外,事假每月不得超过三次,三次之后请假,按照正常请假规定双倍扣除工资。

三. 公司迟到/早退规定

凡是商之翼在职员工,必须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准时到公司上班,所以对于在职员工迟到作以下规定。

a)迟到5分钟以内者,罚5元;

b)迟到5—30分钟以内者,罚20元;

c)迟到半小时以上者到一天以内,均按照按矿工处理,扣当天双倍工资,并取消满勤奖;

d)无故不到公司上班1天以上者,按矿工一天处理,扣当天双倍工资,并取消满勤奖;连续两天,开除。

e)早退与迟到类似,按同比例处以罚款;

施工现场违章处罚规定 篇6

1.分包(分项)工程无安全措施方案或无书面安全技术交底的,罚款500~1000 元;

2.安全管理小组签发的《事故/隐患整改通知单》到期不整改的,罚款500~1000元;

3.各类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的,每发现一人罚款200元。超期未复证者按无证者处理;

4.施工队长或管理人员强令施工人员违章冒险作业者,予罚款500元。

二、违反安全防护措施

1.脚手架、龙门架、井架、塔吊未按《建设工程安全技术管理手册》有关规定搭设或未办理相应的验收挂牌制度的,每发现一处罚款100~500元;

2.各类施工机具未设防护棚和安全操作规程、无防护挡板,转动部位无防护罩的,每发现一处罚款100~500元;

3.各种预留孔和临边无安全防护措施的,每发现一处罚款100~500元; 4.各类电气设备无可靠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装置的,每发现一次罚款100~500元。

5.电气开关箱不符合安全用电标准要求的、电源箱乱接乱拉或严重违章的,每发现一处罚款100~500元。

6.手持照明灯、危险场所不使用安全电压或潜水泵无漏电保护装置的,每发现一处对总包单位罚款200 ~500元。

7.乙炔瓶使用时无回火防止器、气管卡夹不紧、皮管破裂等原因造成泄气的,每发现一处罚款200~500元。

8.特种设备无各类保险、限位装置或安全保险装置失灵的,每发现一处 罚款 500~1000元。

三、违反文明施工及车辆行驶

1.不按规定在施工区域乱倾倒建筑垃圾或泥土的,每次处罚1000~5000元。2.每发现一起随地大小便的,罚款1000元;

四、违章、违纪

1.进入施工区域不戴安全帽者,每次罚款50元;

2.高处作业不系或不按规定挂好安全带者,每次罚款100元; 3.厂房结构吊装或屋面作业不挂设安全网的,罚款500元; 4.施工现场无登高设施或设施不符合要求的,罚款1000元; 5.禁烟区域抽烟者每次对总包单位罚款50元;

6.未经意,乱拆脚手架、栏杆、跳板、安全网、坑洞盖板、塔架地锚缆绳、机电设备、构筑物的支撑、衬垫等安全设施或机电设备的保险装置、安全警告标志及信号等,每发现一处罚款500元;

7.起重作业违反“十不吊”,明火作业违反“十不烧”者,每次罚款100~500元,不听劝告者应加倍罚款并对施工人员逐出施工现场处罚;

8.凡违反各工种操作规程,不按安全交底及有关施工程序施工操作者、高处抛物、落物或违反起重、电气、危险品安全管理规定者,每发现一次罚款100~500元;

9.未经许可擅自进入禁止区域或乱动电柜、电器、机械开关者的,每次罚款100~500元,酿成后果加倍罚款并对施工人员逐出施工现场处罚;

10.每发生一起斗殴事件的,罚款1000元,情节严重的送至司法机关处理; 11.每发生一起偷盗的,罚款2000元,情节严重的送至司法机关处理。

五、工伤事故及其他 1.轻伤事故

l发生第一起轻伤事故,处罚2500元; l发生第二起轻伤事故,处罚5000元; l以后每起轻伤事故,处罚10000元。2.重伤事故

l发生第一起重伤事故,处罚5000元; l发生第二起重伤事故,处罚10000元; l以后每起重伤事故,处罚20000元。3.死亡事故

l发生一起死亡事故,处罚50000元; l进入合同提前中止商务谈判。4.其他

起重吊装中要坚持十不吊规定: a、指挥信号不明不准吊。b、斜牵斜挂不准吊。c、吊物重量不明或超负荷不准吊。d、散物捆扎不牢或物料装放过满不准吊。e、吊物上有人不准吊。f、埋在地下物不准吊。g、机械安全装置失灵或带病时不准吊。h、现场光线阴暗看不清吊物起落点不准吊。i、棱刃物与钢丝绳直接接触无保护措施不准吊。j、六级以上风不准吊。

施工现场十不烧:

1、焊工必须持证上岗,无本市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证的人员,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2、凡属一、二、三级动火范围的焊、割作业,未经办理动火审批手续,不准进行焊、割。

3、焊工不了解焊、割现场周围情况,不得进行焊、割。

4、焊工不了解焊件内部是否安全时,不得进行焊、割。

5、各种装过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有毒物质的容器,未经彻底清洗,排除危险性之前,不准进行焊、割。

6、用可燃材料作保温层、冷却层、隔热设备的部位,或火星能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

7、有压力或密闭的管道、容器,不准焊、割。

8、焊、割部位附近易燃易爆物品,在未作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

9、附近有与明火作业相抵触的工种在作业时,不准焊、割。

处罚规定 篇7

2011年7月5日, 国家海洋局公布了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 (中国) 公司合作开发的渤海湾蓬莱19-3号油田溢油事故情况。迄今, 溢油事故已经造成累计5500平方公里海面遭受污染, 其中劣四类水质海面超过870平方公里, 已有部分渤海周边岸线受到溢油事故影响。鉴于本次溢油对海洋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污染损害, 国家海洋局表示将根据现行环境保护法律的规定对康菲 (中国) 公司的处罚金额最高为20万元。如此恶劣的环境污染事件却只招致畸轻的处罚结果, 引起了人们对我国现行海洋环境保护行政惩罚机制的思考。

为了切实扭转“环境违法成本低”和环境违法现象普遍的局面, 增强环境法规处罚的威慑力, 学者呼吁国家立法机关以修改相关立法, 针对环境管理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持续性环境违法行为, 引入“按日连续处罚”的处罚机制实施处罚。 (1)

二、按日连续处罚的概念、特征与适用客体

虽然按日连续处罚作为一种实现环境法律责任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 然而迄今并未发现就“按日连续处罚”给出明确定义者。例如, 我国台湾地区大量的环境法律规范中, 都明文规定了按日连续处罚的惩处机制。 (2) 本文将按日连续处罚定义为:由行政主体为应该履行义务的行政相对人规定一定的履行期间, 期间经过而行政相对人仍拒不或未能履行义务时, 则对其处以按日连续向国家支付一定数额金钱的义务, 以间接促其自动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行政制裁方式。按日连续处罚的对象是负有在规定期间 (期限) 内履行相关行政义务, 但逾期仍不履行的行政相对人。按日连续处罚的客体是具有持续性的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另外, 按日连续处罚以日为单位, 在行为人违法状态持续期间连续不间断的对违法行为人以罚款的形式加以制裁。最后, 按日连续处罚具有“附属性”, 它以行政相对人在规定的期间内仍未履行特定的行政作为义务或不作为义务为前提, 其宗旨在于促使行政相对人及时履行义务, 预防或阻止行政违法行为危害结果的发生和扩大化。

三、按日连续处罚的法律性质辨析

在我国, 关于行政处罚的理论已随着行政处罚法的制定与实施日趋成熟。根据现行大多数行政法教科书和著作的见解:所谓行政处罚, 是指依法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而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实施的行政制裁。 (3) 按日连续处罚在行为特征上具备行政处罚的大部分特征。它具有行政性, 属于行政行为, 区别于刑事行为;它具有具体性, 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区别于抽象行政行为;它具有外部性和制裁性, 属于外部行政行为和行政制裁行为, 区别于内部行政行为。但是在“最终性”和“一次性”方面, 按日连续处罚似难满足。因此笔者认为, 不宜将按日连续处罚归入行政处罚之列。

我国现行的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设定了行政处罚的种类, 其中有六种处罚种类是直接由行政处罚法设定的, 即:警告、罚款、没收、责令停产停业、吊扣证照、行政拘留, 但这六种处罚以外的种类, 应当由法律和行政法规另行设定。在行政法理上, 将由行政处罚法直接设定的六种处罚称作“本行政处罚”, 将这六种处罚 (即本行政处罚) 以外的由法律和行政法规另行设定的行政处罚, 称作“其他行政处罚”。由于现行法上“其他行政处罚”这一规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故已有学者指出了其弊端, 并主张“未来的行政立法, 应当取消, 至少需要限制‘其他行政处罚’制度的存在”。 (4)

四、我国海洋污染防治法中按日连续处罚应定位于行政执行罚

综上所述, 宜将我国海洋污染防治法中行将引入的按日连续处罚定位于行政执行罚。在立法实践中, 必须注意以下问题。按日连续处罚与追加罚款的处罚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别, 因为追加罚款的作用原理, 在于加重行政相对人的经济负担, 迫使其及时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在本案中引入按日连续处罚, 有利于海洋溢油等重大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和及时救济。通过威慑并直接科以严厉的惩罚, 弥补现行处罚额度过低之不足, 督促违法者停止非法行为, 履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以保障人体健康, 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①参见别涛、王彬:《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在各国应用普遍——谈健全惩治持续性环境违法行为处罚机制》 (上) 、 (下) , 分别载《中国环境报》2006年12月27日第005版和2006年12月29日第005版。

②例如:台湾地区《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八条;《空气污染防制法》第四十七条第二项;《废弃清理法》第二十三条等。

③见胡建淼:《行政法学》,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289页;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149页;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85页。例如, 胡建淼教授认为, 行政处罚主要具有行政性、具体性、外部性、最终性、制裁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参见:胡建淼, 《“其他行政处罚”若干问题研究》, 载《法学研究》, 2005年第一期。

司机违反规定的处罚 篇8

1、未保持通讯联系畅通的,扣发当月话费补贴;

2、不服从车队安排和院领导吩咐出车的,一次扣当月津补贴50元;二次扣100元;三次由院另行安排工作。

3、每月上报的里程数,应与实际里程基本相符,经乘车人核对后签字。如发现里程数相差悬殊,而又与乘车人发生争执,拒不及时改正者,则取消当日所有公里的出车补助。

4、车辆过桥过路费,原则上由乘车人购买,如驾驶员为院领导出车购买的路桥费,乘车人签字后一次一报。如有虚报、多报现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5、对不自觉参加院召集的会议、活动的,由院里按规定扣除当月部分津贴。

6、驾驶员擅自出私车,按公里数收取私人用车费用外,视情节轻重扣发当月或数月的津贴,并由院里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或更换工作岗位。擅自出车发生交通事故、车辆被盗,一切经济损失由驾驶员本人承担。

7、因公出车而违法违规行车、停车,所罚款项由本人负责,造成交通事故者,除保险公司索赔外,视情节轻重本人负责赔偿另一部分,并做出深刻书面检查,扣发当月的部分或全部津贴,院按规定给予行政纪律处分。严重违法、违规发生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者,按院规定更换工作岗位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直至开除。

8、擅自给与车号不符的院外车辆加油者,给予当事者加倍处罚,异地加油多开、虚开加油发票者,同样给予加倍处罚,并作出书面检查。

9、违反修车规定,利用维修车辆谋取“回扣费”,多开、虚开维修费者,一经查实,追回所得款数,扣发当月岗位津贴,并按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直至开除。

保安员违纪处罚规定 篇9

兴业嘉园服务中心

保安员违纪处罚规定

为加强队伍建设,严肃队伍纪律,维护队伍形象,杜绝不良行为,经公司研究决定,特制订以下处罚标准:

一、迟到早退,无故脱岗,罚款50-100元;

二、当班时着装、合佩带不整齐、抽烟、喝酒、吃零食、戴墨镜者,第一次罚款50次,第二次罚款100元,第三次罚款200元并记大过;

三、当班时看书籍、报纸、杂志,罚款50元;

四、当班时睡岗罚款200-300元;

五、私自收费,侵占公款者立即开除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不清扫保安室卫生,当班人员第人罚款20元;

七、人为损坏公司配置的器材,除照价赔偿外,罚款50-200元;

八、执勤中因态度粗暴、意气用事,而发生争吵、斗殴等恶性事件,除承担相应责任外,罚款300元;

九、不按规定巡逻罚款50-100元;

十、交接手续及值班记录不明了,当班人员罚款50元;

十一、无特殊原因不参加例会、出操集训、学习或扰乱集训、学习秩序的罚款50-100元;

十二、责任小区域出现失窃等现象,经核实属执勤不到位的,追溯当班人员责任,并处以一定的经济处罚;

十三、一年中违纪二次或违法一次者清除出队。

处罚规定 篇10

一、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1 ~ 2013 年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公告中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政处罚公告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

2001 ~ 2013年间,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公告共有587篇,其中,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公告共有51篇。本文对这51起行政处罚案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对行政处罚的原因、处罚内容以及处罚结果进行分析。

(二)我国审计师行政处罚案的特点

1. 案例的基本情况。

这51起行政处罚案共涉及会计师事务所38家,其中7家会计师事务所被处罚两次,分别是岳华、京都、大信、中勤万信、深圳鹏城、中磊和天职孜信。其中,深圳鹏城和中磊于2013年被处罚两次,天职孜信于2007年被处罚两次。13年间,证监会共处罚注册会计师112人次,其中3位注册会计师被处罚两次(详见表1)。

从年度分布来看,每年都有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的行政处罚案,其中,2008年和2013年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政处罚最多,均有6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到处罚,而2008年有15位注册会计师受到处罚。

从处罚对象来看,只处罚会计师事务所而不处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即“罚所不罚师”)和只处罚注册会计师个人而不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即“罚师不罚所”)的情况较少,分别只有3 起和8 起,大多数情况下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同时受到处罚(即“师所同罚”)。

此外,从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来看,51 起处罚案涉及的上市公司涵盖制造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行业以及零售业等,其中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的问题最为突出,分别占到总数的43.18%、22.73%和13.64%,其他行业的分布则较为平均。

2.审计师受处罚的原因。

根据处罚公告,审计师受处罚的原因(即审计师的过错)归纳如表2所示。一起处罚案中,审计师可能存在多种过错,这51起处罚案共涉及17个问题。

从表2中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处罚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归为四类:①审计过程中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②具体审计程序上存在过错,尤其集中在函证、分析程序以及审计计划和风险评估上;③未能发现具体账户或披露上的错报、漏报;④事务所质量控制上存在瑕疵。

在各类处罚原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审计师在收入、资产等账户的审计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错报。例如,在审计应收项目时,在没有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错误地确认了应收账款余额,未能及时发现应收账款的回款异常、虚假冲减、呆账坏账以及坏账准备少提等问题。同类的问题在货币资金账户也很常见,比如,审计师没有对审计程序进行合理的控制,而未能发现大额往来资金未入账或资金类账户虚报瞒报的情况,或者由于没能保持良好的关注度对资金类账户的抽查不够充分。另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存货的审查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小觑,主要表现在被审计单位资产所属不清、存在大量盘盈和盘亏的情况下,未能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从而造成未发现被审计单位虚报瞒报资产、虚假冲账、少提折旧或摊销的行为。

在负债类账户的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多表现在忽视负债类的少计,例如应付类少计,短期借款和利息的少提等。

在利润类账户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审计人员未能保持职业谨慎,未能通过适当的审计程序发现各种以虚假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行为虚构利润的财务舞弊行为。

3.处罚所涉及的报表及披露项目分析。

在表2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51起处罚案所涉及的报表及披露项目,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年报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在资产、负债、收入及利润、费用成本、披露项目、日后项目以及内部往来七个方面。其中,资产、收入及利润、披露项目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三个类别。

对这三个大类中具体项目所占比重统计后可以看出:①资产审计方面出现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银行存款账户的虚增或未入账,占本类问题的1/3之多;其次是虚增和虚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项目,约占本类问题的1/8;此外,应收账款回款异常和虚增以及呆账坏账问题也比较常见,累计占比12.50%。②收入及利润类账户审计中,问题集中在主营业务收入以及投资收益账户的提前确认上,共占该类问题的62.5%。③披露项目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重大关联方交易以及担保事项的披露上,这与关联交易的隐蔽性导致关联交易审计的复杂性有关。

4. 处罚措施及效果分析。

(1)注册会计师所受处罚的方式。从表4 和图1 可以看出,证监会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多以警告、罚款或者二者并重的形式出现。112人次处罚中,单处罚款47人次,单处警告27人次,另有29人次被处以警告加罚款,处以没收非法所得加罚款的仅有2人次,而罚款和暂停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业务许可证的有7 人次,且暂停时间最长的为1 年。总体来说,证监会对违规注册会计师的行政处罚形式相对温和。

(2)会计师事务所受处罚的方式。从表5 和图2 可以看出,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手段主要有罚款、警告、没收非法所得或者三者的相互结合。

45 例处罚中,仅有2 次对会计师事务所处以吊销执照,且均发生在2013年,其他都通过罚款、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的手段进行处罚,而且罚款的同时,大部分(占55%)都伴随着警告或没收非法所得的处罚。

从行政处罚的效果来看,由于现行行政处罚手段较为温和,主要是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警告,导致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心存侥幸。在这些多次受罚的事务所中,两次受罚年度间隔两年的有三所,而天职孜信、中磊、深圳鹏城一年中被处罚两次均是罚款加警告。因此,尽管对大部分受罚群体而言,证监会的行政处罚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部分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多次受罚的情形说明行政处罚的警示效果尚显不足。

金额单位:万元

二、案例分析的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1 ~ 2013 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处罚公告的研究,从处罚类型、处罚原因、公司年报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罚结果等方面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分析表明:从处罚对象上来看,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同时受处罚的案例居多;从处罚原因来看,既有审计程序上的问题,也有账户审查上的问题,所涉及的会计问题主要集中在收入和利润、货币资金、其他资产、函证、应收和内部往来、关联方披露等项目;从处罚类型来看,证监会对违规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多以罚款、警告、没收非法所得为主;从处罚效果来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短期内多次受罚说明证监会的处罚并没有形成十分有力的约束。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建议

(一)对相关监管部门的建议

为了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实时监控,减少监管和处罚的滞后性。

从处罚公告样本中发现,证监会对于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处罚有严重的滞后性,一般来说滞后2 ~ 3 年,占总数的63.16%;滞后4 ~ 6年,占总数的31.58%;另有两例滞后了7年,可见证监会并没有及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对其进行处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并通过增加同业互查等方法加强对审计行为的监督。

2.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证监会对于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比较温和,导致违规的成本与收益不相匹配。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过失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应吊销其经营许可或从业资格。

(二)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建议

1.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审慎精神。

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职业谨慎、未能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在审计证据不充分的条件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结论,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审慎精神。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主动控制重大错报风险的能力,并对审计单位的业务市场状况以及所处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有清楚的认知,进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审慎能力,以减少错报的发生。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降低审计失败的概率。

2.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质量控制流程。

证监会处罚的对象多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他们普遍存在审计质量控制流程不健全的问题。例如,审计计划制定不完整、审计目标偏离、工作底稿缺失以及审核制度不完善等。审计程序上的问题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质量控制流程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审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审计计划是审计业务顺利进行的保证,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在处罚原因中多次出现了审计计划不完善的问题,因而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并针对不断出现的审计问题变更和修改审计计划。

其次,要建立、健全业务的监督复核制度,及时追踪业务进程,以便及时解决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业务完成后执行严格的三级或五级复核制度,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再次,应当加强对客户选择的评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户财务舞弊的动因。

最后,在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现象频发的情况下,尤其应加强对新加入合伙人和分支机构的控制,以有效控制风险。

摘要:本文以2001~2013年中国证监会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公告为研究对象,从处罚类型、处罚原因、公司年报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罚结果等方面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未来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违规行为的监控,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则应加强对高风险项目的审计,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质量控制流程。

关键词:行政处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参考文献

刘笑霞,李明辉.行政处罚能提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中国证监会2008~2010年行政处罚案的经验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3(6).

Firth,Michael,Phyllis L.L.Mo,Raymond M.K.Wong.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s and Auditor Sanctions:An Analysis of Enforcement Actions in Chin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4).

上一篇:T100企业微博运营策划方案下一篇:医院LED显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