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年维特之烦恼

2024-06-10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精选13篇)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 篇1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所描写的是18世后半叶的德国社会。当时的德国处于封建分裂,经济落后的时代,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濒临瓦解的前夕,封建贵族专横跋扈,穷奢极侈,教会人士虚伪腐朽,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男女青年婚姻不自由,整个社会如一谭死水。期间,德国的一些诚市知识分子和先进青年曾结成社团,奋笔疾书,抨击时事,他们崇尚自然,鼓吹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这就是德国历史上“狂飙突进运动”,但失败后德国又陷入了一谭死水的境地。

这就是维特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现实情况,到处弥漫着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处在这样的社会现实环境里,维特的悲剧,应是必然的结果。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心的痛苦。

这个平民出身的具有“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知识青年思维特征的维特,在只重视出身,权势,地位和等级的社会里,尽管有出众的才能,高尚的情操,奔放的热情,远大的抱负,仍不能避免处处碰壁,头破血流,他爱自然,爱人生,同情孤苦无依的贫苦人民,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却动辄遭人白眼,受人非难。他追求爱情的幸福,寻找志趣相投的伴侣,可惜和他情投意合的绿蒂已经属于他人,他所追求的只能是个美丽的泡影。他失恋了,也失望了。

可他在社会上的遭遇,却让他对社会的现实更加厌恶,对社会更加绝望。他刚到使馆工作,就遇到一个既无能又顽固的公使,公使是个按部就班、拘泥细节的人,不满意维特傲慢无礼,处处挑剔,动辄训斥。社会本就与他的理想相差太远,原本就伤痕累累的维特,在面临了社会的种种不公之后,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对事业彻底失望,进而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被迫在黑暗的现实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且,在那时,德国青年的生活和精神都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想要摆脱封建桎梏,却又没有力量,对社会都存在着普遍的消极萎靡情绪。所以维特的死也有一部分是由于苦恼社会现实和当时没有反抗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维特的自杀也可以说是他不能认清自己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而爱情的失败恰巧成了他绝望的一个导火索。他作为一个德国觉醒中的知识青年,有着同时代一起前进的精神,有着新的思想和价值观。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所追求的就是享受幸福,享受青春,享受爱情,享受现世生活的一切幸福。但是这些他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却被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所扼杀了,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是被统治阶级所压抑的。维特对绿蒂的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因此,维特用他单薄的力量与此抗争着,到了最后的遍体凌伤,最终绝望自杀。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而且,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社会也是与我们思想有着冲突的,我们也会有和维特相似的烦恼,这时的我们,又是否有着和维特一样的勇气呢?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评说维特的死是对是错,但有一点,我想说的就是,让我们提起自己的勇气,用我们最美好的心灵与行动,让我们的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有一点的不同。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10级硕勋励志班

李翠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 篇2

一、情感偏激导致的“爱情”烦恼

歌德说过:“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 无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 恋爱过, 苦痛过, 关键就在这里。”[2]12因为有相似的遭遇, 所以歌德把使他痛苦的一切以及时代的情绪全部倾泻在维特身上。维特的烦恼首先体现在情感上。8月30日的日记这样写着:“除了对她, 我再不向任何人祷告;除了她的倩影, 再没有任何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周围世界的一切, 在我眼里全都与她有着关系。”维特对绿蒂的痴情的确是深入骨髓, 可事实上, 绿蒂与维特之间并不存在爱情。因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强烈的依恋、向往以及无私专一的情感, 它是双方共同拥有的情感。细细研读作品, 我们看到绿蒂对维特的感情是友情, 而不是爱情。

有人认为绿蒂的婚姻是被迫接受的不得已的婚姻, 其实绿蒂与阿尔伯特的感情很好。与维特刚认识, 绿蒂就大大方方地告诉他自己已经和阿尔伯特订婚了。每当谈起未婚夫, 她总是那么温柔、亲切。流露出感到欣慰的神气, [1]16婚后她还是那么钦慕并尊敬自己的丈夫。就连维特也承认阿尔伯特是个十分善良、高尚的人, 绿蒂非常爱他。

而绿蒂对维特的情感是一种饱含亲切的同情、怜悯, 对于维特表现出的好感, 她表示了拒绝。阿尔伯特回来后, 维特行为怪异, 绿蒂曾对他说:“我求你行行好, 别再像昨儿傍晚似的做戏行不行!您那副可笑的样子真要命。”[1]43阿尔伯特下乡办事, 绿蒂给他写了便条:“亲爱的, 我的好人, 你赶快回来吧, 我怀着无比的喜悦期待着你。”当维特看了条子脱口而出“我有一会儿恍惚觉得, 它就是写给我的哟。”绿蒂听了不再言语, 样子似乎不高兴。[1]85听到他说出超越友情的话, 绿蒂就马上引开话题;她后来甚至劝告维特不要再苦苦恋着一个除去同情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的人, 希望他找一个值得爱的人。

维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你只能对朋友做一件事, 即让他们获得快乐, 使他们更加幸福。”[1]32但他在情感上的偏激行为却常常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烦恼、痛苦。明知绿蒂已经订婚, 但只要一瞅见阿尔伯特不在, 他就跑去绿蒂家;绿蒂结婚后, 他依旧常常登门。当维特在绿蒂房间时, 善良的阿尔伯特就走开了。绿蒂的父亲病了, 派马车接绿蒂过去, 维特第二天一早就跟了去, 以便在阿尔伯特不来接绿蒂时, 自己可以陪她回来。连维特自己后来都感觉到阿尔伯特不乐意看见他了。阿尔伯特希望绿蒂想法别让维特老来看她, 因为周围已经有人说闲话了。绿蒂下了决心要想一切办法打发他离开, 她有所迟疑, 也是出于对朋友的爱护, 怕维特难受。不难看出, 维特所谓的“爱情”烦恼并非源于真正的爱情, 而是他偏激的态度导致的情感困惑。

歌德认为感情是最重要的, 没有爱情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他的爱情观在维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维特偏激、自私地以为自己爱绿蒂, 别人就不可以爱她;他甚至认为自己爱绿蒂, 把她从她丈夫那里抢过来是没有什么好谴责的。维特把一切寄托在爱情上, 为此把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抛到了脑后, 他觉得没有了绿蒂只能选择死亡, 可以说是维特自己抛弃了自己。维特的偏激还表现在他对待因失恋而杀人的青年的态度上。他认为因爱杀人是无辜的, 为此他向法官求情, 为杀人者辩护, 甚至荒唐地恳求法官在有人出来帮助犯人逃跑时, 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小说之所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是因为这部具有狂飙突进运动反叛精神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青年要求个性解放、摆脱封建束缚的思潮, 提出了市民阶级最为迫切希望改变的社会问题, 但必须看到是情感偏激导致了维特的“爱情”烦恼, 他对待感情的态度并不值得提倡。

二、等级森严是一个时代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还体现在他的市民地位上。18世纪末期, 欧洲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 封建割据的德国政治上依然实行君主专制, 保留着中世纪的森严等级, 但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寻求思想解放的狂飙突进运动也已经展开, 市民阶级开始觉醒, 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上无权, 在社会上受歧视的地位不满。他们渴望建立平等的社会秩序, 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常常遭到失败, 于是他们悲观、失望、伤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气氛中。它表达了青年一代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情绪, 这正是当时感伤主义思潮的现实基础。市民阶级出身的歌德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愤懑, 他认为“一个‘现存制度的朋友’就简直无异于‘陈旧腐朽制度的朋友’了。”[2]19维特的市民身份是导致他自杀的另一重要原因, 从根本上看, 维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维特出身于市民阶级, 其前身是中世纪后期兴起的第三等级, 是独立于教士和贵族的自由平民, 他们有独立的经济基础, 但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维特家境优裕, 他喜欢绘画, 懂得希腊文, 生活富足、悠闲。在瓦尔海姆, 他常常坐在屋外饮咖啡, 读荷马, 也常常开怀畅饮、郊游、跳舞。他浑身充满活力却无所事事, 赏识他的部长总是劝他找个事做, 母亲也希望他有所作为, 但他不想被套上枷锁。维特是矛盾的, 他既痛恨贵族的傲慢, 也看不起小市民的虚荣, 抨击他们对贵族血统的崇拜, 但他自己也并非超脱之人。应该说维特潜意识里是重视贵族身份的, 否则他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 不会活得那么痛苦。当时的德国等级森严, 上层社会是不允许维特这种身份的人插足他们的圈子的。受到贵族的冷落后, 维特越发感受到市民阶级的可悲处境, 对社会越发不满。

维特所属的市民阶级的地位问题由来已久, 要改变受歧视的处境就必须起来改革社会。但他只是一味地消沉、抱怨, 不想去做什么来改变现实, 完全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市民阶级的痛苦并非维特一人独有, 他的自杀对于改变自身的地位没有太多价值, “这种反抗是消极的, 正体现了现实中德国资产阶级无力改变现状的软弱性。”[3]学会适应社会、改变社会才是可取的态度。

三、自杀乃长期心理抑郁所致

除了感情上的失意、受到歧视的市民地位外, 维特自杀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关, 可以说是他长期的心理抑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维特一贯郁郁寡欢, 动辄哭泣, 反复无常, 他喜欢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你不是无数次地见过我从忧郁一变而为喜悦, 从感伤一变而为兴奋, 因而担惊受怕过么?我自己也把我这颗心当作一个生病的孩子, 对它有求必应。”[1]5此外他对于死亡有一种期盼。他睡觉时渴望不再醒来;他常常恨不得用子弹射穿自己的脑袋。在阿尔伯特家看到枪, 他竟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 并对自杀发表了一番见解:“人生来都有其局限, 他们能经受乐、苦、痛到一定的限度;一过这个限度, 他们就完了。……正如我们不应该称一个患寒热病死去的人为胆小鬼一样, 也很难称自杀者是懦夫。”[1]49

贵族的歧视使他不愿意步入社会, 在感情世界不能如愿, 愤懑与忧郁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这一切使得他心力交瘁, 精神和谐被摧毁。他甚至想过杀死绿蒂和她的丈夫然后自杀。决定自杀后, 他派仆人去绿蒂家借枪, 当听仆人说枪是绿蒂亲手交给他的, 他狂喜不已, 因为他一直渴望从绿蒂手中接受死亡。维特的自杀不是偶然的冲动, 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病态所致的必然, 对绿蒂的感情不过是导火索而已。

四、结束语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早期歌德的代表作, 作品提出了带有时代意义的问题, 其反封建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维特偏激、软弱, 无所事事, 消极厌世, 对于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会造成不良影响。21世纪的社会需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百折不回的精神, 年轻人更需要学会正确看待爱情, 学会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烦恼, 学会适应社会, 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庄辰, 郑国棠.生命之树常青——歌德如是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 篇3

关键词:歌德;维特;悲剧

引言

文学作品是擅于从生活中找到众生的共性,进而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故事与人物,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与启迪。歌德的代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便是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挖掘人性中的柔弱与坚强。通过一个有志青年的最终黯然离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喜悦过后的沉思与担忧。有人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就好像一棵常青树,在岁月的风雨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生命之光。从主人公维特那哀怨的眼神,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对一个青年人的毁灭性的创伤。当岁月长河,慢慢的流入了新世纪的入海口,我们有必要重现捡起这一个流传百年的经典,从维特的悲剧生活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借鉴的教训,或者更好的避免这个时代中,再有“维特”式的人物出现。

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简介

这部作品源于一个社会新旧交锋的时代,当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新兴资产阶级与顽固的封建统治进行殊死的搏斗时,人们的内心也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爱情与事业的自主选择与追求,歌德笔下的维特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维特出生在一般的家庭,由于接触了很多比较前卫的进步主义思想,维特身上有一股反抗一切束缚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与带动下,维特开始了他自己的人生征程。首先是追求自己生命中的天使,那位如玫瑰般娇艳无比的绿蒂姑娘。当爱情发生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那么渺小且不重要。于是,两位有着共同爱好与人生取向的青年人,勇敢地,挑战所有的世俗,走到了一起。当爱情冲破了理智的栅栏,就如一个擅于奔跑的野马,在城市的大街上寻找记忆中的草原。最后,马跑累了,他们的爱情也走到了结束的边缘。因为彼此的爱,换不了生命的安全与保障。绿蒂从一个女性特有的敏感出发,嫁给维特这么一个穷小子是注定的悲剧。因为维特除了一腔的激情与热血,当然还有对她深深的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所以,一对有情人在现实面前,雨打风吹去,从此各奔东西,劳燕双飞。维特那颗敏感而且脆弱的心开始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

在情场上,遭受失败的维特并没有完全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他打算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去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赢回心爱女人的芳心,或者至少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维特应该说又一次的输给了现实。因为他的性格,他的言行举止与周围的人有着太大的反差与不同。人们渐渐的和他疏远,高傲的维特也用自己所自诩的尊严来为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取暖。当事业的发展遭遇难以逾越的死亡的冬天,维特心中的那团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火,也开始如风中的残烛一样,发出微弱的寒光。这个寒光,让维特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会想到,但恐怕很难去做到的自杀之路。他的死,让身边的人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人们仿佛重拾那久违的良知,绿蒂也仿佛感受到自己所做过的蠢事。但是,代表着希望与绝望,代表着爱情与死亡的维特最终还是以悲剧的背影留给了后人,这个背影就好似天际边的风晕预示着大变革的到来。后来,大变革终于到来,历史的车轮也驶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 维特的悲剧生活

维特的悲剧生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相爱,最终却不能最终一起享受婚姻的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作为一个颇有才华的有志青年,却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大展拳脚,让自己的所有的聪明与才智渐渐地在人群中泯灭,最后丧失了才华的锐气,自己成为了自己最不想为的那种人。

关于维特的悲剧,很多人曾经把维特的自杀作为一种悲剧极致的反映,也就是说对于维特来说,自杀是最大的悲剧。笔者经过几番比对与调研发现,在维特的内心世界里,死亡并不是他的悲剧发而是一种生命意义的升华与假托。对于维特而言,在人世间所有的遭遇都可以用悲剧两个字来形容,可是面对生活的悲剧,维特的选择是一种主动的态度来终结自己的痛苦。因为他那瘦弱的躯体已经承受了太多的难以言表的委屈。唯有自杀是他可以主动去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所以,从生命的高度来看,维特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最起码,他没有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可是,从维特的心理来看,维特用自己的命为大众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当不公平的制度依然存在的时候,当所有的虚伪战胜道德的时候,当公平与正义沦落为金钱的奴隶的时候,人的所有的反抗是极具杀伤力的,其中就包括这自戕。

三 维特生活悲剧的原因

一直以来,很多维特问题的研究者都在问这么一个问题:是什么让维特最终走向了绝路。这个问题由于当事人,故事的至人工已经不在人间,包括小说的作者歌德恐怕也给不出一个颇为确切的答案。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来说,好多事情并不是我们的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有可能,维特的悲剧在维特自身而言是一种喜剧,也有可能,歌德把维特塑造为一个新思想的卫道士与殉难者。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些猜测。具体来说,维特的悲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维特的悲剧来源于盲目的自我认知。当一个人在社会物质交换或者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明确定位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身份认证的错乱。,这种错乱的主要体现在个人盲目的自我认知。具体来看,维特的家庭出身并不是很理想。可是在一种自卑情绪的反反方向发展的带动下,维特对自己的爱情与未来的生活品质有了超乎常人的要求。所以,当社会与现实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尊重与满足时,他的心就容易被一种沉重的失败感所包围,一旦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宣泄与梳理,人的行为会带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由此可见,维特的悲剧生活,与其自我错误的认知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其次,社会舆论的压力。对于维特来说,追求自己心爱的女生,享受一段浪漫的爱情应该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可是由于文章中的女主人公绿蒂在认识维特之前就已经婚配,维特的出现虽然重新燃起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渴望。可是当爱情的激情逝去,两个人却发现被大众的负面舆论所包围。如果绿蒂能够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那么故事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是由于女性自身特有的软弱,绿蒂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放弃纯真的爱情,回归到现实的家庭里来。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包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与婚姻中另一半的权利,但是如果社会的舆论能够再多一些宽容和谅解,维特的悲剧也不会发生。因此,维特的生活的悲剧与社会的舆论有关系。

最后,维特的悲剧来源于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男人来说,维特是希望能够担当其起自己的社会与家庭责任的。只是,聪明的贡献与发挥是需要一个平台的。维特所成长的年代,也存在这样的平台,只不过由于家庭出身及社会阶层的原因,维特是很难拥有这样的平台的。于是,维特最后的事业上的失败就好像是在悬崖边上的一次助推,让他彻底的完成了对整个世界包括爱情的不满的最后的歇斯底里的抗争。

结语

很少有小说的主人公在欧美的文学历史中,像今天的明星一样拥有如此多的拥戴者,如果有,那么歌德笔下的维特就是里面的重量级的人物。当所有的苦难像冰霜一样向我们袭来,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有着比较前卫和激进思维的年轻人,开始做出了与维特一样相似的人生选择。虽然,这样的结局,悲剧的生活与命运是我们所不想看到的,但是,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维特只不过是替无数的年轻人做出了一声呐喊。所以,维特被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他是在那个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字架的背负者。当历史的脚步,迈入新的千年,我们有必要重新拷问以下,我们所在的环境与未来,希望维特的个人悲剧只停留在小说中。因为,不论如何,生命是最为宝贵的。

参考文献

[1] 卢卡契,申文林.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J]. 文艺理论研究. 1983(04)

[2] (德)歌德著,黄明嘉译.歌德谈话录[M].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3] 伍蠡甫 主编.西方文论选[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4] 聂杉杉. 浪漫主义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塑造分析[J]. 大众文艺. 2013(04)

[5] 许婉霓. 少年维特孩子气视角下的世界——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2)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启发 篇4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位有才华、爱自然的青年维特,他独自人到了个小山村谷,他沉溺于在梦幻般的自然风光钟,感到无比惬意。不久后,维特在次聚会上遇到了位名叫绿蒂的漂亮姑娘,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

但是,没有人想到绿蒂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阻止了她接受维特的爱。这无疑是对陷入热恋中的维特的沉重击,连串的麻烦也接踵而至,他不得不向她告别,依依不舍地离去。

歌德描述了维特的感情起伏,利用抒情和讨论生动、详细介绍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揭露和批评了封建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保守,热情地歌颂了个性解放和自由。

读完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难过。但同时,我也明白个真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什么烦恼,什么挫折,不能像维特那样选择逃避,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不可能直鸟语花香,我们不能说没有办法走下去,然后放弃。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挫折中坚持,永不放弃,直到战胜挫折。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篇5

此书最让我欣赏的是维特对自己情感细腻的表达,我想只要是谈过恋爱的人们都能体会到维特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我为维特和绿蒂在一起度过开心的时光而高兴,为他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难过,但更多的是对维特的怜惜和同情。我想从主要人物一一分析。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也算是一个有才之人,他爱上了一个有未婚夫的女子------绿蒂。这是他幸福和悲惨日子的开始。我不想批判维特为什么会喜欢一个有夫之妇,如果情感能由得我们控制,那它也就不会让我们感到那么的美好和奇妙,维特是个人,他纯粹的爱情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至于他自杀的结果真是令我感到难过,我想这样的结果是由于他的悲观的个性所造成吧,都说时间是治愈伤口的最好良药,但我们也看到了,虽然维特离开了绿蒂和阿尔伯特一段时间,但他还是不能忘记绿蒂,最后他又回到绿蒂的身边,这时的绿蒂已经结婚。他的离开让我看到了善良的维特,他的回归让我看到了他的真情,他的自杀让我看到了无奈。也许有些人会说他真傻,爱到情深之处谁又会不傻呢?

绿蒂,我想她是爱维特的,只是困于自己的婚姻,如果没有阿尔伯特,我想她会和维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现实就是那么的残忍,绿蒂也有她的无奈,维特只能算是她的知己吧,忠于自己的丈夫这是值得赞赏的,对于维特最后的自杀,我想绿蒂也会心痛致死吧,这是她不愿看到的结局,他希望维特能找自己的真爱和幸福,可维特的幸福就是她啊,哎,无奈......

阿尔伯特,绿蒂的丈夫,维特的好朋友。在知道自己的朋友喜欢自己的老婆时,还能对朋友如此的体贴,不得不说他的大度。但当维特再次回来时,阿尔伯特对维特频繁的访问绿蒂而生气,我想这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反应吧,我们不应该职责他的`无情,毕竟他才是绿蒂的丈夫。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 篇6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小说里主人公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只有在他无法得到心上人时才具有残酷而无望的美的意味。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定会深表钦佩和爱怜,对于他的命运会撒下你们的泪水,善良的人啊,你正体验着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于命运或者你自己的过错,无法找到一个亲密的知己,那就让这本书做你的的朋友吧。”随着开篇致词我进入了维特的世界。

少年企业之烦恼 篇7

年轻的Dataregister

Dataregister公司是一家成立仅一年半的创业型年轻公司,其主营业务是工商注册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销售。作为国内第一家切入工商注册信息数据库开发的本土公司,公司的三位股东都很看好项目前景。据调查,工商注册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十分广泛,40%以上的企业都有此类需求。企业信用调查公司的翘楚——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公司的一份简单的报告售价就超过1000元,产品收益十分可观。也因为此,公司筹建时预测的第一年收入保守估计可达8000万元。

中国的企业信用数据系统正在艰难的建立过程中。在综合信用数据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工商注册信息成了最简单、又最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工商注册信息产品鱼龙混杂,尚未出现行业领导者,Dataregister公司切入的是一个有高速增长潜力的高成长性项目。

基于与工商行政部门的良好政府关系,在宣传产品时又突出了信息更新及时、准确,能贴合客户需要提供强大的功能支持的特点,Dataregister公司产品上市三个月即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一线城市创下了良好的销售业绩。那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完成8000万的经营目标轻而易举,谢雨对公司前景也相当有信心。

但是实际实现的销售业绩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初步核算,今年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最多可达1000万左右,公司的净收入也只实现了450万。而且,更为严峻的是,市场上出现了两家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对方的产品功能特点与Dataregister公司的产品十分相似。

由于出人意料的销售受阻,公司老总迫于股东压力,有意降低管理者期权和提成比例。大家对公司的信心就如同下行的电梯,不断地降低,再降低……

飚升的成本、费用

时针回到前天下午1点20分,秘书小张轻轻推开房门,“谢总监,总经理叫您到会议室开会。”

“好的,我马上过去。”放下电话,谢雨径直走向会议室。

谢雨看到公司老总和财务总监李凯眉头紧皱,相对无言,墙上的投影仪大屏幕是两张数字刺眼的销售图表。

“是这样,”老总见谢雨进来,站起来指着两张图表,“李总监正在汇报公司今年的财务状况,其中有很多建议是关于人力资源的,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李总监,您再给谢总监说说。”

“好的。谢总监,先请看左边这幅图。”李凯站起来,指着一张先上升后持平的图表,“这反映的是公司今年的销售收入情况。销售收入从第一个月的20万元一路上升,到今年10月份达到月80万元之后,开始停滞不前。“而且,”李总接着指着另一幅呈直线上升的图表,“销售上不去,成本却一直在增加,统计到10月份为止,销售佣金已经从当初计划的8%上升到了18%,市场推广和宣传的费用也大大超过了预算的比例。”说到这里,李凯情绪有些激动,他不由自主地狠拍了一下桌子:“这个廖明难道就没有控制成本的概念吗?”

廖明是公司营销部门总监。在加盟Dataregister公司前,廖明在一家为金融行业提供软件和数据库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待了八年,先后做过销售代表、区域经理、HR总监与销售总监,性格直率、风趣,工作有激情。廖明最大的特点就是护犊,很是爱惜和照顾自己的下属。在他加盟Dataregister公司后,原来公司的几名销售骨干,也顺即跟了过来,继续做他的部下。廖明在开始制定销售政策时,就许诺销售人员的奖金比例高出一般同行标准一大截。因为公司开业时,整个公司对产品的前景都十分乐观,老板也就很大方地同意了该策略。一个月前,李凯私下里跟廖明说了一下公司销售人员人力资源成本过高,提请对方注意。廖明没有表态。

市场推广和宣传本来就不是廖明的强项,廖明在专业媒体上投放的广告初期效果似乎还不错,费用也不高。但由于没有媒体监测的意识和经验,再加上销售的持续增加,一直没有对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估,直到最近才发现广告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与广告相关的销售越来越少,广告效应持续走低。但是为了提升业绩,廖明不敢贸然砍掉广告,而是在最近几个月,又持续加大了广告投放的力度,希望通过广告,实现销售突破。实际上,即使如谢雨这样的广告外行也迷迷糊糊觉得,增加的广告费用是不是真的有成效,还不太敢说。而且,如今的媒体功能也越来越细分,广告投放的难度在进一步加大。单纯的专业期刊投放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我认为按照原来制定的销售政策计算,销售人员现在获得的奖金相对于目前实现的销售业绩来说严重偏高。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财务状况会急剧恶化。”李凯强烈建议调整销售政策,严格控制销售奖金占实际销售所得的比例,这意味着需要下调销售人员的奖金比例。“我想听听谢总监的意见,你看看该怎么做合适?”李凯将球踢给了谢雨。

“我觉得这样做容易引起公司进一步混乱,如果因为奖金政策调整导致销售人员的大量流失,对公司来说可就是雪上加霜了。我认为现在应该想方设法留住销售人员。”谢雨婉转否定了李凯的意见。她看着老总,继续陈列事实,说:“您也知道,公司的销售冠军崔丽上个星期辞职到一家新成立的和我们直接竞争的公司去上班了,她手头上可是掌握着我们公司一大批重要的客户资源,这些客户很可能会流失。她目前任职的这家公司,刚刚成立两个月,它从我们这里挖人最主要靠的就是高达30%的奖金比例。营销部已经有几位同事向我表示合同到期就不会续约了,营销部的廖总监也一直要求我们人事部加紧对销售人员的巩固与招聘。在这个节骨眼上调整奖金政策,我看比较悬。”

“没错,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在挖我们的销售人才,他们还以比我们公司低得多的价格抢占市场,估计目前已经有20%的客户因此而改用他们的产品了。”刚才一直低着头不做声的老总对谢雨点了点头,接着又说:“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明天我们和营销部廖明、产品部的贾方华一起商量具体的对策。"

走出会议室,老总尾随谢雨身后,表示“辛苦了”,谢雨答:“这是我应该做的。其实开会前我刚和廖总通过一个电话。他除了要求增加营销部的人手外,还建议我加强对产品部同事的绩效考核。他说销售业绩达不到预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说负责做产品功能开发的产品经理应该另请高明。”

“产品和客户需求?”老总露出困惑的表情,“最近我总是听贾平反映,说客户的需求非常复杂,琢磨不透,开发的难度更是相当大,产品部的同事一直在加班,贾总身体好像也有点熬不住了。”

“唉,这个拼命三郎,吃力不讨好啊。”谢雨非常了解贾平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他曾在上市公司担任财务总监和行政总监,性格豪爽,责任心很强,是谢雨欣赏的工作伙伴。但他负责的产品研发却一直备受诟病。

讨论会

第二天的会议开了8个小时,却没有得出什么一致性的结论。

负责财务的李凯和负责营销的廖明就成本费用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廖明认为不付出相当成本就无法维持现有的市场和吸引人才,而李凯则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公司成本,如果成本居高不下并持续下去,公司很快会死掉;产品部贾总监就销售部提出的能力质疑提出强烈反驳,认为销售部有时提出的要求是强人所难,在功能上根本没办法实现,销售部人员随便答应客户要求简直就是妄谈,是在胡乱吹牛……最后会议变成了营销部、产品部与财务部总监之间相互指责,打起了群架。谢雨夹在中间是一个头两个大。

最终,会议没有产生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有效解决方案,不知是谁提醒谢雨,是时候招聘新人了,这个提议倒是没有任何人反对。看来,一场规模巨大的招聘势在必行。

“陈家祠站到了,请需要下车的乘客在列车前进方向的左门下车。”

该下车了。

出了地面,夜空中星光闪烁,天气晴好,可一想到公司的气氛是乌云压城,宛如暴风雨来临,出路何在?

作为老板的幕僚,谢雨很清楚老总的行事风格,他有钻劲,喜欢集中优势做好一件事情。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8

初二(4)徐薇佳

在这本书出版以前,自杀从来就被人们看做是一种令人发指的无耻行为,为什么维特的自杀却能引起那么多青年读者的辩护和同情呢?原因在于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

这本书这所以对我影响这么大第一是因为作者所描述的维特的心理几乎句句都是我的所感所想,第二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入的很多的感情,心理描写极其生动逼真。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

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小说里主人公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只有在他无法得到心上人时才具有残酷而无望的美的意味。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如果将这部小说与作者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你不禁会发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极度渴求冲破束缚,疾呼反抗,追求自由,完全浓缩在主人公维特身上。维特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渴望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张扬,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渴望有一份实际而有意义的工作。可是这一切最终没能实现,反而酿成了一场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就是这个社会,这个不平等、到处充满传统束缚、压抑年轻人思想的社会。而维特的自杀正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抗,用自杀来宣示与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彻底决裂。而自杀也是维特这类人的唯一出路。就在他自杀当晚,他穿着整洁,像个绅士。这身衣服绿蒂“触摸过它们,是它们带上了仙气”,口袋里还放着第一次见到绿蒂,带在她胸前的玫瑰色蝴蝶结。他还给他深爱的绿蒂写了好多好多的信,向绿蒂宣示着他的爱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反抗—— “到时

候了,绿蒂!我握住这冰冷、可怕的死亡之杯,心里毫无畏惧,我即将喝下这死亡的佳酿!你把它递给了我,我绝不犹豫。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心愿和希望就此圆满实现!我十分冷静、十分坚定地去叩开冥界的铁门。”枪里装上了子弹。——时钟敲响了十二点。——就这样吧!绿蒂!绿蒂!永别了!永别了!” “一位邻居看到火光一闪,听到一声枪响;可是,一切霎时又归于宁静,他也就不再注意。”

就这样,我们可爱的年轻的维特离开了我们。我们爱维特,爱,更爱他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我们所处的时代,允许我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来。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对原则与正义,我们必须与邪恶反抗到底。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本好书,读完此书,就会经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优质 篇9

雨渐渐大了,天空一声作响,刹那间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开了水阀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维特长大以后,看透了各个资产阶级之间的界限,也看透了现实世界的迂腐。他深深爱上绿蒂的时候,不仅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的美妙感,更带着一种想将现实社会的苦闷愁绪寄托到爱情上的微妙感。但是绿蒂已经订了婚约,她的忠诚使她无法背叛她的未婚夫。维特就在这段感情中不断挣扎,然而就算他逃离了那个地方,也还是逃离不了他脑海中那段深深的恋情。正如维特有对改变现状的深深渴望,但还是逃脱不了这密密麻麻如蜘蛛网状般缠绕的愁绪。

维特的愁绪倘若源自绿蒂,那么是否维特将绿蒂遗忘便可解忧消愁?人们偶尔会为了消减孤独感而找寻心灵伴侣,以求心灵上的慰藉。维特这个有自我思想的人,也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知音难求的孤独感。他深切渴望大自然,在他的眼中大自然有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吸引力。绿蒂的一举一动都透出一种天真单纯的少女本色。当维特遇到绿蒂时,他便不可自拔了。维特就像一个陷入噩梦的人,虽然潜意识里他拼命地想清醒过来,但是社会的压力让他无法触碰。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却已不似之前那般猛烈。维特的结局是悲哀的,他最后选择了死亡去抹掉他生存时的万千烦恼。生活中的痛苦与绝望,爱情中的爱而不得,使维特选择了用自杀去无声的反抗,去控诉社会中青少年所受到的压迫与无奈,去反对现实世界中的所谓贵族的自大腐败。

雨停了,蓝天的千愁万绪已然消失,少年维特的故事也结束了,但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我思绪中的涌动却未因此而结束。当--读这本书的时候,他在思忖什么,他会思忖什么?身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聆听-的精彩讲话,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像维特一样有理想,但是我们又与维特不一样。我们热爱生命,也热爱身处的社会。

我想倘若我是维特,我会以另一种方式去生存,另一种方式去解忧。倘若在爱情中爱而不得,我愿意献上至诚的祝福;倘若周遭的环境污秽到无法改变,我愿意像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倘若遇到坚不可摧的困难,我愿意享受失败后的成长。

少年Google之烦恼 篇10

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期”总是一个涵盖异常丰富的词——冲动、懵懂、压抑……在充满变数与负担逐渐加码的青春期,Google的成长轨迹会是什么样子?它将会遇到什么“麻烦”?看看分析师对Google的未来的设想和建议吧。

搜索花开?花落?

Google历史上第一个员工,现任Google技术总监的Craig.Silverstein在一次访问中谈及互联网的未来时表示:“我无法明确的描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惟一可以明确的是,搜索仍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Craig的设想中,搜索将变得无所不在,甚至逛超市时,人们不仅能通过手机找到牛奶、蔬菜的区域,更可看到在哪里左转、去哪个货架等这样的细节。

而Google的美女副总裁Marissa.Mayer也在其最新的一篇博客中展望了搜索的未来。她认为,未来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搜索,输入的方式也不再限于关键词,可能拓展到一句话、一张图片或者一首歌;搜索结果也会更加智能,并且用“富媒体”来表现。

现在在中国,谷歌也已经逐步了解了用户的需求,并且不断提高用户的体验,Graig相信,谷歌和Google在全球搜索的内核都是一样的,Google能够在美国大受欢迎,谷歌在中国就也一样会流行。

不过,分析人士却提醒Google要专注。

Enderle Group的分析师Rob.Enderele表示,尽管Google一直在为提高搜索技术而努力,但最近几年Google并没有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搜索业务上,而是积极进入手机平台、SaaS等领域,甚至连在线下广告,如广播、电视、印刷品和广告牌也有涉足。

“从事的事情太多,Google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这就很难保证服务的质量。”Enderle指出,尽管Google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公司,但它还是不可避免地重复其他大企业会犯的错误,比如微软和英特尔都曾因副业过多而受到困扰。“总想同时做太多的事情,反而忘记了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Sterling Market Intelligence的分析师Greg.Sterling也指出,Google过于钟情于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而有些缺乏理性,导致某些产品失败,这让公司也错过了行业发展的趋势,最终不得不以收购等方式来弥补。

而另一方面,Google虽然目前仍在全球搜索市场上保持着一家独大的地位,但这个领域却从未缺少过竞争者。比如Hakia和微软的Powerset就把宝押在语义搜索上;而Mahalo和Wikia都认为,让用户参与搜索结果的索引和排序是制胜的法宝;雅虎也推出了Search Monkey,允许第三方应用插件。此外,还有lxquick、Clusty、Blikx等,都在寻找搜索领域的机会。这些竞争者的策略都一样,就是找到Google的欠缺的地方,然后抢滩登陆。

“我们都知道使用搜索引擎不需安装任何软件,因此用户被锁定的可能非常小,一旦有更好用的产品出现,用户就很容易变节。”Enderele表示,对Google而言,广告收入是和用户数量成正比的,用户大幅减少将会严重影响Google的收入。

SNS的困扰

无论是人还是企业,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去年第四季度,Google的收入首次没有达到华尔街预期,随后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整体广告市场一片大好的情况下,Google付费广告业务增长明显放缓。似乎,少年Google的烦恼正开始一点点地增加。

除了增长放缓,一直纠缠Google的安全问题,在未来还会继续存在。安全公司MessaeLabs的报告指出,垃圾信息制造者借助Google引诱用户访问垃圾网站;SecTheory.org CEO Robert Hansen则批评Google对此置之不理。

Google也许应该留意一下老对手微软的经历。微软在最近的10年中,也因为安全遇到了不少麻烦。另外,还有最近被大肆批评的隐私问题,也是Google需要注意的。

不过,这些对于技术强势的Google来说,只要它愿意,似乎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然而,更加难的在于,如10年前谁也不知道今天会有一个Google一样,也许现在在某些IT行业就潜在着下一个“Google”,像Google于微软那样,带给Google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老兵、一起网CEO谢文告诉记者:“就互联网盈利模式而言,早期雅虎的成功是依靠品牌广告模式,而Google则采用竞价排名超越了雅虎。下一个阶段,最有效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应该是Web 2.0的精准投放模式,而典型的代表就是Facebook。”

互联网专家吕本富虽然和谢文立足的角度不同,但他也得到了和谢文一致的结论。他表示,从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Google大受欢迎的根本在于它向用户提供的是“经过排序的信息”,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未来“经过用户筛选和验证的信息”会越来越成为主流,因此,Google在下一个十年中,需要小心SNS(社交网络)了。

评论: 10岁Google需冷静

Google无疑是过去几年最为伟大的互联网企业。但伟大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在Google 10周年之际,它最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

首先,跨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市场“水土不服”的老毛病,即使是伟大的Google也未能免俗。以美国模式套用到各国,虽然在全球大部分国家通行无阻,使Google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但在中国、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却只能稳稳的当“老二”。互联网老兵谢文认为,这4个国家的文化和体制都比较独特,而且这些国家的本土互联网企业也比较强,Google把“美国化的方式”在这些国家施行,难免会碰壁。Google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只有20%,而百度达到了60%。在韩国,Google也远远落后于韩国的本土搜索企业Dawn。可以用进入时间比较晚来搪塞Google与百度在中国市场份额上的差距,但因为决策权不在本土,或者说不完全在本土,使得Google在反应速度、产品的本土特色等方面,跟竞争对手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其次,如同苹果一样,Google的文化是“精英文化”。“我的东西就是好,你爱买不买。”这种高姿态的思维模式让Google对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并不看重。当然,似乎目前还看不出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Google的产品一出现,各种各样的关注已经如潮水般涌来,让人应接不瑕,比如Google最近刚刚推出的浏览器Chrome。但这样“防守式”而非“进攻式”的市场推广方式总是被动的,一旦对手的产品技术接近,“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就会使之裹足不前。

再次,江湖总是这样,各领风骚几多年。大型机时代的IBM,PC时代的微软,搜索时代的Google。没有公司在所有的时代、所有的领域都能做到最好,这已然成为了产业的规律。尽管现在的Google四处布局,而且启动了收购战略,并购了DoubleClick、YouTube等公司。但能否把握所有的新机会,并在新的领域里都能做到最好,这实在是一个大难题。

那么,谁有可能超越Google?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认为,从信息学的角度看,雅虎、新浪的模式是“媒体信息”,而Google、百度的模式是“排序信息”,未来的模式很有可能是“受验证的信息”,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社区模式”,即facebook的模式。目前,facebook的变现能力尚无法与Google相比,但它一旦寻求到成熟的广告运作方式,其增长就可能是爆发式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精选 篇11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它讲述了少年维特1771年5月4日至12月6日点滴生活的所有记录,揭露了当时德国的丑陋社会,让读者的内心又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维特放弃一切,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产去向了小山村,去享受大自然,去感受花木之美。看得出,他是一个追求艺术、热爱生活的人,特别是书中对维特看到大自然的那种欣喜之情的描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看到这儿,我的问号就亮了起来:他如此无忧无虑,哪儿来的烦恼啊?原来,他深爱的女人绿蒂已有未婚夫,可他还是不肯放手。这是他给自己的生活犯下的第一个错。为什么这么说呢?绿蒂在他心中是美的化身,是他精神寄托,她温柔知性,待人善良,但已经拥有未婚夫的事实让维特迷失作文Www.ZuoWEn8.Com/了正确的方向,让他受到了五雷轰顶般,甚至是绝望般的打击,沉迷于痛苦中无法自抜。

最后,维特因受不了一次次职场上的嘲笑和腐朽,他选择了自我逃避,竟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维特的精神世界是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可正好与现实生活恰恰相反,对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失败,让他的自尊心早就表现的不堪一击,一碰就碎。

归根结底,在我的眼中,维特是一个好少年,可是他不会把握自己的生活,不会正确地抉择自己的命运,没有为自己的生活画龙点睛,反而误入歧途。面对困难,他毫无反抗的选择了放弃,而不是用行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不可能永远是风平浪静,总会有波澜起伏,会时有陡峭的山峰,时有低落的崖谷,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去奋斗,没有人天生有义务得帮你。维特的内心被困难给折服,从而生活也因为他的胆怯而惋惜地停止前行……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高中 篇12

由于各国的习俗不同,所以作品的风格迥异。那我就入乡随俗吧,把自己当作了威廉去倾听维特的烦恼,仿佛觉得维特是我的老朋友,一个观念并不怎么一致但仍愿意聆听并且想去忠言相劝的老朋友。我并不认为他错了,只是行为稍为极端。可能我并没有体验过维特对绿蒂那种超然的爱,又或者我本不是维特,理智超乎于情感,所以我可以坦然对待,但是内心却也波澜,也渴望像他一样去不顾一切甚至生命去爱一个人,并且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爱,我肯定会牢牢的抓住,不会拘于礼俗。可能是自己长大了,也经历的感情之事,为目睹了周边的情爱,现实仿佛告诉我,世上很少会有这样超乎一切的爱情,起码我身边没有,所以我并不奢求,就把维特当做我身边的一个朋友,羡慕并惋惜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共同经历事情的相互了解,维特对绿蒂的爱越发的不可自拔,他曾试着抽身,离开绿蒂的身边,随后出现的B小姐也曾和他相谈甚欢。如果没有出现在那次宴席上,如果B小姐对他的态度没有因为落后的观念制约而冷漠,那么B小姐可能是可以拯救维特的人。可是没有如果,维特更加心灰意冷了,更想念绿蒂的一切,对他那么友善,他们有着共同的话语,且不会因外界的因素而去贬低他排斥他。除却她有未婚夫,维特甚至感觉绿蒂是爱他的,我也感觉到了。可是最后依旧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绿蒂是善良的,也并不会去怪绿蒂没有阻止事件的发生,身为别人的妻子,这种约束不同于当时其他的一些观念,就算在当今社会,绿蒂的做法或许也是正确的。看着维特爱的无法自已,却又万分痛苦的模样,本来想劝解维特,你爱的可能是绿蒂代表的这一类人,或许有一个像绿蒂一样的女孩在等着与你相遇。转念一想,那是一个那样的时代,绿蒂这样的女孩恐怕就是万里挑一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800字 篇13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日耳曼人的原始冲动)。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手头没书摘抄不了,大概说一下)恋爱时(单恋)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知道没希望了)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恰恰牛仔什么的也有,但是会的好像不多),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相对来说)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当时(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甚至更长),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还会被宫廷舞蹈师严厉呵斥甚至是体罚)。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上一篇:西溪湿地运营模式分析下一篇:6社区党员民主评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