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案

2024-07-24

《诗三首》教案(通用10篇)

《诗三首》教案 篇1

《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学习重点] 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课时安排] 2 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1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短歌行》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和题解

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三.整体感知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借助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2、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情感 四.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3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五.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 一.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擅长写田园诗,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三.诵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 6

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诗三首》教案 篇2

多情的季节

总会用感叹叙写

相知的奇妙

当我深情的眼睛

在星光灿烂的夜空

找寻到你明亮的眸

我寂寥如夜的期待里

便盛开起思念的花

这思念的花只为你绽放

每当风儿吹来

我都特别渴望

看情意绵绵的花瓣

摇曳你甜美的笑

摇曳你沁人的温情

直到有一天你说

你蓝天一样纯澈的心里

也开满了思念的花

从此每天都与你

用牵挂掀开新的一天

于是炙热而空荡的心

都被你亮丽的身影填满

夜深人静的时候

心总会被思念肆意撕扯

我无意挣扎

只想好好品味

与你相知相聚的分分秒秒

就如

用整个生命

回味一个爱恋的季节

也许雨会不速而来

打湿我对你的虔诚和期盼

但思念会用牵挂把它们烘干

也许

阴郁的风

会吹散我对你无言的眷恋

但思念的花

会用真心

把它们重新串起

如果一次的问候

无法慰藉抑郁的心

就请在风起的时候

捧出珍藏的百合花吧

我会永远守候在

你梦的花园

守候在思念另一头

等你

想要回家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花季的云卷云舒让我陶醉却不堪憔悴

清清的风, 清清的梦, 清清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 淡淡的泪, 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

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懂———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 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 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样的季节, 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 像一个美丽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 悠远的歌声中飘荡着思念的影儿?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 在眼泪里我能自由地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 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梦里的日子很多, 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想你的情怀

当我想你的时候

把缕缕思念化成绵绵文字

让夜空的星传递给远方的你

当我想你的时候

喜欢在你的文字里徜徉

感受着那无以言语的感动

那是情的交融爱的诉说

当我想你的时候

我知道你也一定在想我

因为我听见风传来你的声音

雨送来你的柔情

当我想你的时候

希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把我带到你近旁

远视着有你的那扇窗棂

感受着你的气息

搜索着你的身影

渴望与你相逢

渴望与你相聚

渴望能与你相视而坐

品一杯你钟爱的香茗

然后静静地看着你读你

这样默默地想着你

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远方的你

能够听到你的心跳

感受到你的呼吸

唱和诗三首 篇3

赏樱花感时偶作

刘学洙

乙酉暮春,樱花时节。老友耀卿寓所楼下有花一树,直逼窗前。主人伉俪备美酒佳肴,邀余及崇孝兄共诣其府,把盏赏花,谈天说地,得半日之乐。隔日,耀卿吟得赏花会友诗七绝三首见示;崇孝继亦以七绝一首奉答。愚钝如我,平生案牍劳形,不谙诗不能诗。奈二友曲高情盛,岂可漠然置之。因勉强诌打油数句,聊代书简酬答。续貂之作,一哂可也。

春色醉人压酒杯,

樱花烂漫入窗来。

观天观地染云气,

无欲无求远俗埃。

自古伪真那可辨,

于今是非谁来裁。

小楼躲进岂逃世,

尚看风吹薄雾开。

赠耀卿老友

李崇孝

乙酉春三月二日上午,应老友陈耀卿之邀,至其家中小聚,步入客厅时,学洙已在座,忽异香扑鼻。主人日:近日樱花盛开,特邀二位观赏。三老推窗而望,见繁花如锦,堆满绿枝,妙景天成,令人心醉。退而就座,先饮乌龙茶,后品茅台酒。主妇赵鹭,亲自下厨,以美食佳肴佐酒,主宾开怀畅谈,尽欢而散。陈翁又写诗三首以记其事,并将大作寄余。崇孝展卷拜读,欢喜赞诵,久久不敢下笔。然一味藏拙,非敬友之道,乃赋七绝一首以献主人。

不羡新居爱旧房,

无欲恬淡气和祥;

樱花烂漫绽窗外,

无意求香满屋香。

樱花时节邀刘学洙李崇孝二老友小聚寒舍(三首)

陈耀卿

一、花开

楼下樱花三月开,

粉红簇簇上阳台。

卷帘春色真如画,

美景良辰邀友来。

二、宾至

樱花窗外满枝头,

宾至衡门可逗留。

凭借此花供客赏,

春光满眼在吾楼。

三、茶谈笑谈花下有清茶,

名利是非懒计它。

评赞座中谁著好?

《外国诗三首》教案 篇4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3.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2.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

3.美诵《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学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教学时可相机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第一课时:学生展示自学预习所获知识,教师补充,诵读《致大海》,带着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一、二,继续品读二诗。

3.第二课时:抽查并评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领会《篱笆那边》的含蕴,提示学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反复诵读。

4.模拟仿作自由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生简述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教师补充。粗略了解外国诗歌发展

情况。

2.了解几首诗的作者并能初步诵读这几首诗。

二、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

三、学生诵读课文中的《致大海》、《孤独的收割人》,了解普希金和华兹华斯的简历及创作特点,教师补充。

(关于普希金的资料甚多,此处略)

四、再次诵读《致大海》,试完成练习一、1。

五、参考资料:《世界名诗鉴赏词典》,辜正坤主编。

附:板书设计

致大海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

内诗人热爱大海的奔放与宽广

容诗人羡慕大海而为自己懊丧

诗人更依恋大海悲哀的喧响

召唤的喧响

体裁既是情调忧伤的哀歌

又是富有哲理的诗作

特点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激情奔放,充满了积极奋进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深入全面地理解领会《致大海》的诗意、诗美。

2.感悟《篱笆那边》的神秘含蕴。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二、学生在深入全面领会诗意诗美的基础上,再次美诵《致大海》,配乐配图。

三、了解狄金森,读懂《篱笆那边》

1.狄金森(1830—1886),美国女诗人。25岁始,弃绝社会交往,潜心以诗作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诗篇中洋溢者一种奇光异彩。与惠特曼的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得细腻、柔美,清新别致,精细人微,寓深邃于浅表的意象,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2.内容大意

表面意思是:一棵红草莓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脏白围裙。过去或不过去,真是矛盾。如果上帝是小孩子,它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会吧,也许不会。可以联想、感悟到的意思因人而异。

3.鉴赏要点

(1)独特价值的重新发现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2)打破生命时间的顺序

面对篱笆和红草莓,诗人触发了无限的诗意,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时光,充满了创造的发现和美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

四、了解裴多菲,读懂《我愿意是急流》

1.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2.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3.鉴赏要点

(1)多样的解读

首先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到其他意义。

(2)意象的独创性排列

外国诗三首-教学教案 篇5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主旨的多样性。重点难点

本诗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的结合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过程

裴多菲是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职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在1846年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优美的爱情诗。1847年裴多裴与心爱的人结成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出爱情的表达。

《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是“激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长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要点

1、多样解读

首先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深挚的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出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战士们;“爱人”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

2、意象的独特性排列:

本诗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层层递进,使诗人情感富于变化,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我愿是我的爱人是

急流(崎岖)小鱼(鱼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风)小鸟(是你的可爱家园)

废墟(荒凉)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击)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阳(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怀抱中接受我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相依相伴,我愿为你奉献一切。

注意修饰词语的暗色调,可体现:

1、生活的艰难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争的艰难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杜甫诗三首教案《登高》 篇6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杜甫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走到了生命的冬季。并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杜甫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ǔ)清 作(zu)客 霜鬓(bìn)浊(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非常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杜甫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杜甫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杜甫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杜甫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杜甫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杜甫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四、教师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① 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并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② 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五、巧学精练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答B 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答C 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汉魏晋诗三首》新诗译 篇7

关键词:新诗译,诗教,诗学,接受,重建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语文》第三册, 共选“阅读”课目52篇 (首) , 其中我国古典诗词几近70% (35首) 。如此灼灼其华、美不胜收的诗歌课该怎样教?怎样教出文本的本真本义?怎样教出学生的诗兴诗趣?怎样教出课堂的诗情诗味?仅内容而言, 是宣读注释?是译释串讲?是搬用定论?若《教参》连散译也未提供, 更应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以新诗译教古诗、译学古诗, 因为这样教, 文体更般配, 学生更爱学, 效果更显著!

例:迢迢牵牛星

(师) 遥远的牛郎星, (生) 灿烂的织女星。

(师) 举起秀美的双手, (生) 札札地穿梭织布。

(师) 一整天也织不出布来呀, (生) 只哭得泪如雨下。

(师) 银河清清又浅浅, (生) 相距又能有多远?

(合) 只隔一条清浅的河, 含情脉脉而不能把话说。

短歌行

第一节 (1—8句) :人生苦短, 借酒浇愁。

(师) 又喝酒来又唱歌, (生) 感我人生有几多?

(师) 人生好比早上的露, (生) 过去的时光易蹉跎。

(师) 歌声慷慨又激昂, (生) 我久藏的抱负怎能忘。

(合) 拿什么消除我心中的忧伤?喝一杯美酒诉衷肠。

第二节 (9—16句) :求贤纳才, 如饥似渴。

(师) 人才呀人才, 我渴望着你。

(生) 为了你, 我日日夜夜操碎了心。

(师) 人才呀人才, 你在哪里。

(合) 如果你情愿到我这里, 我要最热烈地欢迎你。

第三节 (17—24句) :求贤纳才, 如掇明月。

(师) 人才呀你就是那天上的明月, 你何时能够伴陪我?

(生) 越想你我心里越忧愁, 日思夜想怎能断绝。

(师) 你爬山涉水快快来吧, 不远万里建功勋。

(合) 志同道合如重逢, 披肝沥胆情谊深。

第四节 (25—32句) :求贤纳才, 建功立业

(师) 皓月哟繁星呀谁最明, 乌鹊南飞何处去。

(生) 绕树不知落谁家, 敢问栖身到哪里?

(师) 招贤纳才莫嫌多, 就像哪高山似海深。

(合) 昔有周公三吐哺, 业就功成留美名。归园田居

第一节 (1—8句) :误入官场, 终返家园

(师) 从小就没有做官的打算, 本性酷爱山川田园。

笼里的鸟儿向往昔日的树林, 池中的鱼儿思恋先前的深潭。

开荒南野呀多自然, 田园生活赛过神仙。

第二节 (9—16句) :田园宁静, 心情欣喜。

(生) 房前屋后十亩田, 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青青垂后檐, 桃李枝枝列堂前。

举目远望又一村, 炊烟袅袅升上天。

深巷狗叫三两声, 雄鸡打鸣桑树尖。

第三节 (17—20句) :归守田园, 惬意悠闲。

(合) 静居房间无杂事, 闲在家中有时间。

做官多年如困鸟, 重返自然重见天。

如是诗教诗学, 译教译学, 既引领学生个性化地接受了文本, 也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重建了对文本的接受;既打破了教师无视文体的说教式窠臼, 也启导学生在研讨与练习中, 运用语言最好刀来刀对、枪来枪战, 而不要拘于千篇一律的说明定式;既缩短了学生和名家之间的天壤距离, 也拉近了学生习作与名篇经典之间的悬殊差距,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了学习潜能、提升了学习品位, 学生十分欢迎。从而, 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关于“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之目标。

可见, 诗以诗教, 诗以诗学, 首先要求教师通过对诗歌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文本本真的导读而力求使学生始终满怀乐读、新读、趣读的愉悦情态去泛读、去精读、去研读、去赏读, 把自己最新颖的独特发现和诗情体验“诗”地、“艺术”地、“灵感”地再现出来, 力争达到美教、美读、美育之目的。它是对一个人欣赏能力的美学评价, 是解读诗歌类课文的一种艺术教学法, 其它文体亦可类推借鉴之。

呦春诗三首 篇8

生命的杯底

众山环抱,河流蜿蜒远去

村庄宛在杯底

杯底的人们仰望,金黄的阳光映照山顶

杯底的人劳作,金黄的油菜花开满谷底

在山的杯底,我从没有在信中向你

描述金黄阳光、金黄花海、金黄蜜蜂

在贫瘠、单调、年轻的岁月

我与你在秦岭不同的山谷

因为同一轮月亮、一朵白云感动

我翻看你写下的临别赠言

——生命的杯底,我们为世界

——沉淀甜蜜的生活、甜蜜的糖

在群山的杯底,我们扇动透明的双翼

透明的玻璃沙漏无法翻转

岁月易逝、一去不返

寒风辽阔久远地吹过生命的杯底

今夜,在另一群山的脚下,在另一条河边

我仰望星空,也俯瞰星河

我终于明白我们的一生

既是在生命的杯底沉淀金色蜜糖

也在生命的峰顶迎接金色阳光

像一位大侠

他身着黑风衣,像一位大侠

在多年前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出场

然后他像一位魔术师,从衣兜里

一瓶接一瓶掏出十多瓶二锅头

多年之后,我忆起和他喝酒

我却像大醉过后,大脑一片空白

他是否曾像土匪一样

大杯喝酒、大块吃肉?

他是否曾像自己笔下的书生一样

情场失意,愤世嫉俗?

这些年,我们饮着生命的酒漿

却浑然不觉。只剩下空瓶子、空酒杯

我们约定了摔杯为号

杯子碎掉,我们将曾经的自己杀掉

坐井观天

我在世界的一隅坐井观天

通过猜测了解井外世界

我原以为自己是绿色的青蛙

可是我发现自己

从来没有跳跃和发出声响

那么多云已经从天空飘过

那么多鸟也从天上飞过

我默不作声,像默默生长的

绿色水藻和苔藓

我用多年时光在井水中

在湿润的井壁上旅行

最终以植物的方式静静向上生长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模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三、作品分析

(一)《登高》(1)《登高》写作背景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2)重点字词梳理

 盖”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3)《登高》品读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悲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伤时

(4)有人认为颔联里的“无边”和“不尽”二语多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正因有此二语诗的意境才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功出神入化。更为重要的,我们也看出诗人的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加之乡愁,感叹漂泊何时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对比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古优秀人物不幸的遭遇,不禁感叹,以抒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5)小结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二)《秋兴八首》(其一)(1)《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2)《秋兴八首》(其一)串讲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3)《秋兴八首》(其一)品读

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无家可归,惆怅凄凉(4)小结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三)《咏怀古迹》(其三)(1)《咏怀古迹》(其三)题材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2)《咏怀古迹》(其三)串讲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3)《咏怀古迹》(其三)品读 ※找出其中点明怨恨感情的诗句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赏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 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明确: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4)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总结 1、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2、诗人的悲愁情怀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诗三首》教案 篇10

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二、解题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

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了下步赏析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出示投影

痴(chī)情 慰藉(jiè)霹雳(pī lì)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

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要么“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么“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集体朗读第二层,然后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的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 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本诗结构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2)从感情抒发上看,第1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第2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从第1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4.探究式阅读

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如“凌霄花”“木棉”等)表达了一种新型的平等的爱情观,除此之外,你还能揣摸出哪些思想意义?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提供借鉴例子。如:诗的前一部分,“橡树”这一意象是异位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一群体意象,作为其对立面呈现于读者面前,且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雄居其上的。而“凌霄花”的攀附“高枝”以“炫耀”自身,“鸟儿”“痴情”的机械“重复”,“险峰”有意地“衬托”“橡树”的“威仪”,频频传递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僵化了的不平等关系,是下级对上级、后生于师长、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是专制政治下百姓对于权威偶象的绝对服从、盲目崇拜。这种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泯灭个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人道的主奴关系。诗人否定这一关系,渴望的是后一种“木棉树”以“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的彼此对等的关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关系中,个体的人性得以张扬,人的尊严受到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承认。不难看出,诗人渴望的是人性的复归,追求的是强大自主而又充满激情活力的尊严与人格——“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鄙视的是时代和命运铸就的归属性病态人格。诗歌通过前后两组意象的矛盾和对比,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否,恰恰是衡量社会进步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尺。(摘自《中语参》2000年1~2期)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阅读舒婷的《神女峰》,思考文后问题。出示投影: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行云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天上来鸿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1)“神女峰”在这里只代表一座山峰?

(2)分析“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和“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两句的含义。(3)分析最后两句诗的深刻含义。参考答案:(1)“神女峰”还代表守望、忠贞、温情和承诺。

(2)作者认为:当这种自发个体的真情实感被封建伦理固定成为每一个思妇都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时,美丽的梦就变成了忧伤,人就变成了石头。把活生生的人上升为神,以神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这是荒谬的、压抑人性的。(3)弘场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格的觉醒,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标准,才是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郑愁予的《错误》,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2.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会作者追求的幸福世界及表现出的博爱之情;感受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欣赏《错误》 1.解题

郑愁予,本句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郑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这首《错误》便是这样。此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

2.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直至能背诵。

3.学生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自由赏析,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诗歌第一节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溢满了清丽而婉伤之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本节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诗歌第二节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深闺中思妇的内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紧掩”着的“小小的窗扉”,脆弱、敏感、内蕴,充满古典的风韵。比喻新颖巧妙,“小小的”两次重复形成轻盈柔美的韵律。把“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不仅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理。“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助于音调的和谐。诗歌第三节点明了诗题和全诗和抒情视角。“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其优美的意象,独特的矛盾语言成为流传甚广的名句。4.重点品味:“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中“美丽的错误”有何含义,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美丽的错误”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喜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处,因此希望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二、引导学生自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海子简介

海子(1964~1989年),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主要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水作品集》。海子被列为中国当代先锋诗人的代表,诗风自由率真,多表达对生命真诚的热爱和痛惜。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力,富有艺术感染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全诗。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像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3.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诗人是如何围绕“幸福”抒发情感的?

明确:本诗是一首风格明快、感情强烈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诗歌一开始,就点出了主词“幸福”,同时,以“幸福”贯穿全篇,并得以逐层强化。第一节,诗人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因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节,诗人的“幸福”溢满心胸,无法独享,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情感得以强化。第三节,要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感染上诗人的幸福,陌生人也会得到幸福,诗人的情感再次扩大强化。整首诗都洋溢着乐观、欣喜、幸福的情绪,有极强的感染力。

(2)海子对“幸福”是怎样阐释的?和常人的幸福观一样吗? 明确: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常人理解的“幸福”不同。普通的“幸福”生活,不外乎是物质的丰富与奢华,世俗感官享受的满足,政治和文化观念上的“权力”“业绩”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东西。而海子把“幸福”理解为生命得以自我呈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资源。生活虽然粗朴,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这种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及。

(3)诗人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亲人”“山”“河”和“陌生人”,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将自己获得的“幸福”传布与他人、他物,意在说明他要让每一个世间漂泊的灵魂都关注“幸福”、理解“幸福”、体验到获得“幸福”时的人类大善大美的至境。还在于他希望整个世界和人间都成为“幸福”的家园,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和自己一样幸福愉快地活着。这表明了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博爱之情。

(4)诗人是否真的移居于“面朝大海”在“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里,过着先人那种粗朴的生活?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的主题? 明确:“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它只是诗人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理想中的形象化描绘。诗人借“居”于其中粗朴生活的描述及传达与亲友感受的叙述,表明自己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真情的希冀和向往。

(解说:关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如本诗的创作背景或目的。有人认为它创作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都在新的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面前受到冲击,或固守,或崩溃,或更新,该诗表达了海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女友的爱情诗。“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并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每个人,但从诗歌里,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曾一果)再如作品的情感问题。有人认为诗歌情感是积极、昂扬的。也有人认为:在暖橙色的基调中,我们不能不注意诗中一些特别的“音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带有后验性质的感觉,不可能去“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寄寓了诗人善良、真挚的意愿和对理想热烈的追求。海子一方面歌唱生命,歌唱生命中的激情,歌唱生命辉煌的瞬间;另一方面,他又看到这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被迫去表现这生命的痛苦。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诗中潜在的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为着眼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堂练习

以“我眼中的幸福”为题,谈谈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受。

四、课文总结

当代优秀的诗作从崭新的审美角度为新诗带来了无限生机,不仅使诗人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且使诗歌本身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它们又像挟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为中国当代新诗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捕捉生活中的某一物象,展开联想,赋于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写一首短诗。3.将下面一首诗译成中文 If Life Is A Tree Written by Chen Da If life is a tree, Joy is but its leaf,Leaves bud;leaves grow;Leaves fall……

If life is a tree, Its roots are sorrows……

Long after the leaves are fallen, Long after the boughs are bare, The roots cling fast, Deep in the Earth-Mother’s bosom.参考答案: 假如生命是棵树 季艳译

假如生命是棵树,欢乐是它的树叶。

叶儿抽芽,叶儿长大,叶儿落下 ……

假如生命是棵树,它的根是忧苦…… 当叶儿早已脱了,当枝儿早已秃了,根仍牢牢地盘结着,深埋在大地母亲的怀里。

上一篇:助教英文简历下一篇: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