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工作简介

2024-07-05

技术创新工作简介(精选8篇)

技术创新工作简介 篇1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 电力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电力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电力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一】

我1984年出生于市区,汉族,中共党员。在校时历任学校学生会主席。XX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同年9月在**电力部门参加工作。我是市区人,档案毕业后暂托管于市人才服务中心。虽然我全日制所学的专业非电力专业,但近年来我重点自修了电气化相关专业课程,不断强化我的专业技术能力。XX年12月我通过了广东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计算机网络应用考试。现我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电力系统电气化专业

工种。我对所从事的配电线路、线损管理、设备安装及检修工作比较熟悉。

近年来,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勤廉务实,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好评。

曾被评为考核优秀人员、优秀基层党员。

一年多来我在身边师傅同事及领导的帮助下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工作,我主动上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苦于钻研。近年我认真参与单位组织的电气课题研究,寓理论于实践中,敢于创新敢于进取。撰写的论文《关于两改后的线损管理措施的思考》、《略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荣获公司论文评比三等奖。在电力设备安装及检修工作中,我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单位奖励。

近年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开展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XX年10月,由于单位原来整定人员不足,我协助单位开展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XX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加强线损专业管理工作。作为分公司线损人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 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十五”降

损规划、XX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两个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

三、参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XX年3月至现在我参加了湛江霞山两个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目前作为协助人员,我配合领导开展郊区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霞山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配合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

序,协助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大胆参与专业运行管理,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由于我曾是学习文科,文字功夫较好。单位领导获悉,抽调我配合参与制度的完善与修订。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

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技术创新工作简介 篇2

1、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的技术指导水平

首先是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基层技术骨干培训, 认真听好毎一堂课, 做好读书笔记, 并做到课后消化;其次是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农业科学技术;第三是不断地向农民朋友、科技示范户学习, 认真总结他们的一技之长, 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指导能力。

2、下村入户, 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作用

颍东区冉庙乡有科技示范户30户, 笔者负责其中的10户, 他们全都是养猪的科技示范户。每年初我们对所有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业主推技术、主导品种等。如:仔猪疾病的防治, 全价饲料的配制, 商品猪全程饲养管理技术, 规模化猪场环境控制及粪便处理等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技员们根据不同季节, 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分户指导, 户均20次左右。并在7月上旬和10月上旬组织科技示范户进行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的现场观摩, 推进科技示范的应用进程, 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作用。

3、创新方法, 做好技术指导员工作

技术创新工作简介 篇3

工作室前期论证

电网建设技术的发展革新,“五大体系”建设与主多分开带来的管理体系深度变革,对企业素质和员工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驾驭好复杂的电网,必须全面提高企业和员工综合素质。

(1)科技技术更新快、专业性强。大型课件开发有较大难度,且投入大、回报小,通用性差。而“小发明、小创造”更能为生产现场契合实用,为一线员工快速掌握。

(2)企业技术人员本身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继续教育目前大多数为培训式教育。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互动交流不足,限制了员工的创新和改造思维。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越来越快的企业发展。

(3)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培养、积累,已产生了一批相对年轻有为的人才力量,拥有58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或成果,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9篇,在技术发明、科学研究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能力。在电力系统开展的“五小”活动中,出了一批技术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线班组的技能技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解决现场设备故障能力明显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不仅能解决生产工作中的技术难题,还能带动广大员工共同创新,让更多的员工参与进来。其建立和运行,将更加有效地推进公司管理和技术创新,促进后续人才的持续培养。

工作室成员管理

公司工会牵头召开筹建工作会议,会同检修、人力资源、科技信息等部门详细了解公司人才结构情况,筛选出有优秀人才称号、发明创造获奖的人员。确定出有创造意识、能力的首批工作室成员。

招募成员

工作室严格按照条件吸纳符合条件的成员,经过严格审查筛选,共有19名获得省公司“优秀管理、技能人才”称号、拥有省公司以上科技成果或创新成果以及具有相当技术职称的技术业务骨干加入了工作室,成为首批技术创新核心团队成员。并制定人员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和考核奖励办法等具体内容,对加入和退出工作室的条件进行了限定。

确定定位

工作室旨在为公司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成为技术创新、示范引领的标杆;依托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不断提高公司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职工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推动应用技术的发展;造就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职工队伍。

成员动态管理机制

工作室把培养公司员工骨干和技术能手作为目标。制定、实施年度青工技术技能培训计划,通过多种形式掌握了解员工对各专业技能的需求,每年组织开展2-3个专业的青工技能培训;发掘各生产班组中不同专业的“小诸葛”,并将其中优秀人员发展为工作室的新进成员,形成工作室成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

员工培养方式多样化

班组员工培训功能

工作室定期开展2-3个技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活动。从各生产班组抽出优秀员工组成学习小组,由工作室成员对各生产班组开展技术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班组员工解决现场设备故障能力。引领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不断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培养更多职工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形成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员工培养、选拔、提高的长效机制,并将职工创新与班组建设相结合,将班组创新工作纳入星级班组的申报、推荐、评定体系,对于在创新方面有突出成效的,公司优先向省公司推荐五星级班组、十佳班组,有力促进班组员工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创新创效工作。

工作室新进人才培养功能

以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公司青年骨干和技术能手为目标,制定、实施年度青工技术技能培训计划,并作为工作室新进人才进行培养。针对每年不同的创新课题,在各专业人员中发掘各生产班组中的“小诸葛”,共同参与工作室的课题开发、研究;并将其中优秀人员发展为工作室的新进成员,形成人才培养、选拔、提高的长效机制。

对外业务培训功能

工作室不仅落脚于自身员工的培养,开展技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活动,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指定专人与客户进行对接,按照“了解需求、提供服务、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创新工作为更多的涉电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讲解,开展人员培训服务,为涉电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涉电企业人员解决现场设备故障能力,帮助用电客户安全、有序、可靠用电。

建立青年工作站

工作室管理办公室下设青年工作站,年度组织青工开展信息安全等3个专业的技术培训。培养公司青年骨干和技术能手,实施青工技术技能培训,发现推荐青工技能人才。并与省公司电科院青年博士团就创新创效工作建立了长期交流机制,就部分项目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并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员工成果丰硕

课题研究项目获好评

省公司下达的十大课题之一《供电企业对标指标提升闭环管控研究》项目,在工作室课题组长的精心策划和详细指导下,课题组成员从指标取数、审查、评价、提升四个环节,识别了对标指标数据质量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标闭环管控措施建议,并以具体指标为例进行了对标闭环管控措施仿真,得到了专家验收组的好评。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思路清晰,方法科学,工作扎实,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能够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提升对标数据管控质量提供支持和参考。该成果也获得了四川省电力公司课题研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参加国网公司“安全生产月”征文活动获奖励

2013年6月是第十二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国家电网公司按照全国安组委活动要求,组织全国各网省公司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征文评选工作。工作室成员撰写的《县级控股公司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代表四川省电力公司唯一一篇征文获国网公司安全征文优秀作品奖。

同业对标典型经验取得好成绩

工作室成员撰写的《深化改革,创建地县一体化调控操作科学管理模式》《探索软交换,开启通信专业管理新时代》及《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持续型依法治企综合审计检查》3篇同业对标典型经验入围省公司典型经验库,取得了公司2012年“零”的突破和历史最好成绩。

创新指标成果多

2013年,工作室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证书共64个,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证书5个,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证书59个,授权软件著作权证书2个;发表科技管理论文10余篇。获得四川省电力公司奖励的专利3项,著作1部,论文3篇;获得四川省电力公司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四川省电力公司企业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课题研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

成果落实有效益

技术创新工作总结 篇4

2013年科技创新总结

2013年在集团公司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集团公司按照《2013年**集团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及实施措施》,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管理和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广泛吸收先进的外部科研成果,在制约企业安全生产、基本建设、节能环保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公司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成立了科技创新年领导下小组、规范了科技工作管理体制,确保了科技工作的全面开展,从组织机构、保障机制、工作措施、效果评价和创建成效等多方面细化标准,量化考核,使科技创新工作有检查、有督促、有考核、有奖惩,持续健康发展。

二、科技项目鉴定申报及团队建设

对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项目积极进行做好总结,安排专人负责整理上报工作,本公司组织上报评选省、市、县科技进步奖项目18项,其中8项分获宁阳县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两项通过获得泰安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一项已申报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评奖。在县政府实施的“双十工程”,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县级创新团队建设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

三、知识产权管理情况

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与带领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已初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刚刚起步。2012年专利授权16项,2013年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6项,发明专利11项,其中一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2013年集团公司被宁县科技局评为“宁阳县专利工作先进单位”。

四、群众性技术革新的开展情况

为了激发员工创新创造热情,动员和引导广大员工紧密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开展了以qc”为代表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引导员工立足岗位参与企业创新创效实践的载体,发现了一批基层创新能手。2013年征集“qc”成果5项,其中3项在**市群众性质量项目评选中分获优秀qc项目、优秀qc信得过班组等不俗成绩。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

1、继续加大人才培养,不断扩充人才队伍的知识面,加强人才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

2、抓项目申报。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对集团公司科技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坚持不懈的组织科技项目的申报,力争多立项,不断提高项目的申报质量。

3、促进专利和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面对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专利授权率将会降低的问题,我们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提高创新意识。积极组织、鼓励、支持、协助专利申报,兑现专利奖励,提高专利技术含量,同时加快知识产权转化生产力的步伐。

4、加强公司员工思想教育,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用先进的思想和技能武装头脑;搭建想事、谋事、干事的科技工作软环境,为全体工作人员提供干事的平台。尽管,我们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这与公司的快速发展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创新环境不优,全员创新动力依然不够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二是企业创新活力不足,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具有研发能力、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还不够壮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要求,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为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13年12月27日篇二:生产技术科技术创新工作总结 生产技术科技术创新工作总结

2012年2月份,生产科始终围绕 “两创新、两带动”战略,全面统筹矿井自主创新工作,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促使矿井各生产系统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生产技术科作为矿井生产技术服务部门,为矿井生产服务,并进行技术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必须及时掌握、使用矿井新技术、新工艺,并对煤矿前瞻性技术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进一步加大“人人知创新,事事争创新”的浓厚氛围。现将2月份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技术创新方面:

为了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科室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培养科室全体人员的创新意识,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合理改进生产工艺,改善矿井生产条件,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看待问题,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如为了解决轨道下山延深在掘进至-70m 水平时,落地变平做交岔点,此时,巷道沿底掘进,顶煤厚度为1.3m左右,由于开拓深度较深,受地压影响,巷道压力较大,在掘进过程中顶煤不易控制,为解决井下抬煤巷道交岔点的支护施工中的一大难题,针对交岔点的具体情况和条件,设计、制造特殊支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在生产实践中,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并严格施工要求,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使用特制金属拱型支架施工交岔点是一种安全、高效、经济、使用的方法。通过在二矿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用特殊金属拱型支架施工破碎岩层交岔点的方法,很值得推广。

2012年,生产科为进一步在工程质量上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之基,质量是安全之本”为理念,务实抓好、抓细、抓实现场管理。经常深入一线,对各采掘工作面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坚持矿井组织的每月两次月验收及每月三次的“精品”、“亮点”工程验收。为规范井下验收,还分别出台了各种验收制度及奖罚考核办法等文件及措施。工程质量验收还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为严格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还重新修订了全矿统一的工程质量验收数字化验收表格,一切都为努力建设亮点工程和精品工程,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宣传方面

创新成果通过报刊、广播、板报等宣传途径,在全矿进行大力宣传,便于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和推广使用。

三、下步创新工作思路

1、加强产学研结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解决好制约矿井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水平。二是强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究与应用等;三是积极探索复杂地质条件下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关键技术中的难点,解决现场制约安全生产的各类新问题。

2、加大矿井的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力度,及时搞好对广大职工的技术培训,重点抓好一事一训工作,不断提高矿井职工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掌握要领,熟练操作,进一步提高矿井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我们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要求相差甚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吸取外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实行对标管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实抓好2012年创新工作,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效、人才兴矿”之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实际行动推动集团公司创新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为集团公司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生产技术科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篇三:2014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14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改进作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创新与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为我市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积极组织申报国拨省补资金项目。针对我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围绕《嘉峪关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嘉峪关“十二五”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省“3341”及全市“4661”项目工程确立的重点任务,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目前,已组织申报国家级计划项目8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通过省厅评审已推荐国家),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项,已通过省科技评审推荐科技部;省级计划项目67项(含知识产权项目),其中:重大项目7项,民生科技项目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4项,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计划6项,基础研究计划1项,知识产权计划8项。

(二)切实改进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一是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在原有的“212”科技计划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与省级科技计划体系融合,增设了民生科技计划,启动了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计划,将原新新农村科技示范计划转变为科技促进新农村发展计划,形成与省级科技计划体系相适应的“13441”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二是改进了项目申报书。针对每一类科技计划项目分别设计出不同的申报书,改变了以往所有计划项目通用一种申报书的做法,使申报项目的研发重点更加突出、技术创新方向更加明确,真正体现了科技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完成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征集工作。截至目前,共征集工、农和社科类项目87项,其中:工业32项、农业43项、社科12项。四是做实了项目基础调研。由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征集到的工、农业计划项目,逐项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并形成了初步审核意见,待局务会审议后,会同财政、发改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五是完成了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工作。今年医疗卫生科技项目经征集、筛选,共下达立项38项,目前已完成拟立项项目计划任务书的签订工作,各个项目如期进行。

(三)着手做好科技项目结题验收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监管为目的,设计制作完成了科技项目验收申请书、验收证书等格式文件,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基本信息、项目执行情况、项目经费决算和项目实施情况工作技术等内容纳入其中,计划在2014年市级科技计划下达后开始对近年到期未验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设计完成了“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表”,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用于今年全面开展的项目跟踪绩效等相关工作。

二、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启动工业类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在项目征集中明确了科技重大专项的要求,力求在重大科技项目上实现突破。(能否再具体明了一些、落脚点的站位再高一些)在已创建的研发机构的基础上,今年新推荐申请认定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指导3家企业着手做好申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市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启动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工作,为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奠定良好基础。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启动了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与上面内容重复)重点推动大友嘉能化工与兰州理工大学“电池阳极材料的研发”、甘肃木之君公司与同济大学“高速铁道轨道收缩缝嵌缝材料开发”及澜驰汽配公司与北京华工大学“刹车片复合材料研发”,市属农技推广单位与省农科院等合作开展的“节水专用型春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相关项目,较好地利用了高效院所的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增强了驱动力,为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围绕科技成果评价与科技奖励,着力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一)认真做好医疗卫生科技成果鉴定筹备工作。完成了2014年鉴定项目的征集、筛选和材料修正工作。根据项目申请情况,主要从技术资料的完整性、课题设计的新颖性以及数据是否翔实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指导和严格把关,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上会鉴定。截止目前,共筛选符合鉴定条件的项目20项。与此同时,从项目分类、会议材料、专家邀请到会议各个细节做好会务筹备工作,初步确定6月中上旬完成鉴定。

(二)认真做好市级科技进步奖评审筹备工作。一是修订完善奖励制度。以确保科技奖励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以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规范评审程序、细化评审环节为重点,对《嘉峪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目前已完成初稿。下一步,经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建议、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二是做好参评项目征集工作。截止目前,共征集到2014年市级科技进步参评项目 项。三是认真做好评审会的会务筹备工作,初步确定8月中上旬完成评审工作。

(三)加大技术市场培育力度。加强与酒钢公司以及各相关企业的沟通协调,积极宣传技术市场优惠政策,不断规范技术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认真做好技术合同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共登记技术合同3份,技术交易额5000多万元,完成省科技厅下达目标任务的%。

四、围绕专利申请提量增质,着力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一)实施了专利增量提质工程。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专利试点(示范)企业等为重点,积极做好专利申请指导和服务工作,及时兑现专利申请资助和奖励资金。优化专利申请结构,重点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确保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持续稳定增长。1-3月份,专利申请量达到67件,完成省科技厅下达全年任务(150件)的44.7 %,同比增长139.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7件,完成省科技厅下达全年任务(45件)的 60%,同比增长92.9%。专利授权量达到66件,同比增长725%。专利申请量同比增幅和任务完成比例均位居全省第一.截止目前,我市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51件,位居全省第5位。电子申请率达到95%,位居全省第二。

技术创新工作总结发言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2015年已经过去了,一年来xxx创新工作室在股份公司工会和车间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创新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取得这些成绩与以下几点是分不开的。

一。领导挂帅,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

为了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室的领导工作,车间领导xxx全面领导与推进工作室的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健全和完善了创新工作室的工作方针和制度,确定了以降低消耗、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工作指南。充分调动工作室成员的技术特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二。大力推广专利意识,积极申报专利。

经过创新工作室一年来的努力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申报专利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公司领导高度关心创新成果的专利申报工作,指出要拿出有技术含量的成果申报专利。现已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专利证书,还有几项正在审批。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我们认真地总结了工作室的技术成果和技术优势,也客观地指出了我们技术创新工作的薄弱环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提高工作室的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积累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和重要的长期任务。我们的工作与公司领导的要求和同行的先进单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公司的实际看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畏难和怕麻烦的情绪,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够,要让技术创新工作成为全公司上下的主动和自觉行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二是所申报专利的质量和含金量还有待提升。三是理论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力度不够,重闭门讨论,轻对外学习、交流和沟通,对创新突破点的认识和挖掘不够,敏锐地捕捉实际生产工作中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创新工作室将继续对公司生产工作中的落后工艺和加工手段进行创新探索,并将成果进行推广。对于工作室在工作中的问题,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正视自己的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公推直选工作创新简介 篇6

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2011年,***以乡镇党委换届为契机,在市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在***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班子试点工作,选举产生了战斗力强、群众公认度高的新一届党委班子,得到了市委的充分肯定。

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班子试点工作分为发布公告、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实地调研、公开推荐、组织考察、确定正式候选人、公布正式候选人、公布党员名单、直接选举、批准等11个步骤进行,全程由“两代表一委员”组成的阳光工作组监督实施,实现了“四个创新,四个转变”。一是创新候选人提名方式,实现由“单一组织提名”向“多渠道提名”转变;二是创新候选人确定方式,实现由“组织选优”向“竞争择优”转变;三是创新候选人介绍方式,实现由“简单介绍”向“全面展示”转变;四是创新党委班子选举方式,实现由“等额圈选”向“差额票选”转变。

3D打印技术助力油田创新工作 篇7

1 3D打印技术介绍

3D打印就是一个融化成型过程,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3D打印机都是以塑料作为打印材料, 通过挤出头加热后将进入喷嘴的材料融化, 在挤出的同时进行冷却, 三轴系统在芯片三维图形的程序控制下进行三维空间的运动, 进行不断堆积热融, 逐层打印并冷却成三维实物, 这种打印机目前价格在2000至20000元不等。能够打印金属材料的3D打印机则是利用激光烧融技术将金属粉末进行烧融后, 形成三维实物, 但是价格相当昂贵。当然现在还有利用食品级材料进行打印, 形成蛋糕等食物类的打印成品。作为创新工作室由于受资金限制和出于探索需要, 购买了较为便宜的以塑料为材料的3D打印机, 其使用的打印材料为PLA材料, 其融点为180度, 喷嘴热融温度为200度。

2 3D打印技术在创新工作室的应用

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创新工作室在通过了几个月的使用和摸索后, 已经基本上掌握了3D打印机的使用技术, 并且在创新工作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能够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设计改进

创新工作室以前许多创新成果从设计图纸到完成机械加工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同时创新本来就是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 也由于设计者自身技术能力的缺陷及经验的不足, 设计出的成果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种不足有时只有当加工实物在现场使用后才会发现, 就又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和加工, 这样一来就大大延长了创新周期。然而3D打印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3D打印技术能够在三维图形设计完成后, 直接将成品打印出来,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试用, 能够迅速发现产品的设计缺陷, 并进行设计改进完善和打印, 这样就减少了重复性机械加工的环节, 一方面缩短了创新周期, 还大大节约了创新成本。

2.2 能够完成对特殊装置的制作

以前创新工作室使用的设备装置都是在市场上采购, 而这些采购的设备装置只是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创新要求, 跟我们需求的理想装置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也就经常出现创新工作室需要根据采购的设备装置对创新成果的设计进行改变, 创新成果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采购的设备装置, 而有了3D打印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对成果进行完美设计, 无法采购的设备装置可以自己制作。例如在创新工作中, 经常会需要设计一些电器化产品, 这些产品往往需要有专用的外壳进行固定和安装一些电子元件。这类外壳的设计较为复杂, 尺寸也较小, 一个塑料外壳如果是市场上的成熟产品, 价格相当便宜, 但是如果是新产品就需要造模, 制作一个塑料外壳的成本就变得非常高, 也就间接的加大了创新成本阻碍了创新发展。有了3D打印机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3 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改进生产、保障生产和服务生产, 创新的一切成果也必须在生产中推广运用, 在以前成果的宣传推广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而现在3D打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工作有时会针对大型设备进行改进和创新, 这种创新成果如果体积过大, 或者所创新成果所依附的周边设施过于庞大, 就无法以实物形象向大众展示, 因此现场只能用图片的形式说明, 这种效果不利于让参观学习的人员充分了解创新成果的价值及相关信息, 导致创新成果要被大家认可也很艰难。

2.4 可以助力油田标准化建设工作

由于油气田工艺流程的复杂性和员工素质的参差不齐, 各位员工对本单位设备流程的情况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尤其突出的是地下管线的走向、复杂设备流程只有极少数人员掌握, 在发生险情或与外协单位进行施工交底工作时, 往往只能依靠熟练掌握现场的这些人。利用3D打印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将全站的工艺、设备、流程打印出来制作一个三维模型图, 所有的东西可以做到一目了然, 这个图既可以当做平面布置图向外部人员讲解, 也可以用于内部员工的培训。陆上作业区创新工作室就已经完成了对一座转油站的模型打印任务, 在1.3米*1.0米的展台上将该站的所有设备、管线全部清晰的进行展示, 尤其突出标记地下管线和复杂流程, 即使一个陌生人在看到这个模型图后对全站的设备、工艺、流程情况也能做到了如指掌, 而这样一个转油站的全部打印成本不过300多元, 如果采取原来利用广告公司进行模型设计的方法, 则需要花费4万多元。在标准化建设中, 相当大一部分目视化管理设备标牌也可以通过3D打印顺利完成, 这样既增加了展板设计的灵活性, 有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更节约了制作的成本。

3 结语

总线技术及CAN总线技术简介 篇8

1.现场总线技术简介

1.1 什么是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形成的,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设备互连的通信网络,是现场通信网络与控制系统的集成。

1.2 现场总线的特点

1.2.1 现场总线的结构特点

与传统的控制系统在设备之间采用一对一的连线,测量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开关、电机之间均为一对一的物理连接,而在现场总线系统中,个现场设备粉笔作为总线上的一个网络节点,设备之间采用网络式连接是现场总线系统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两根普通导线制成的双绞线上,挂着几个、十几个自控设备。总线在传输多个设备的多宗信号,如运行参数、设备状态、故障、调校与维护信息等的同时,还可以为总线上的设备提供直流工作电源。

1.2.2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现场总线是控制系统运行的命脉、通讯的枢纽,因而应关注系统的开放性、互可操作性、通讯的实时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1)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通信协议公开,不同制造商提供的设备之间可实现网络互连与信息交换。这里的开放是指对相关规范的一致与公开,强调对标准的共识与遵从。一个开放系统,是指它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家制造商提供的、遵守相同标准的其他设备或体统相互连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来自不同制造商的商品组合成适合自己控制应用需要的系统。

(2)互可操作性

互可操作性,是指网络中互连的设备之间可实现数据信息传送与交换。也意味着,对不同生产厂家的性能类似的设备可以相互交替换。

(3)通讯的实时性与确定性

现场总线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实现测量和控制,而有些测控任务是有严格的时序和实时性要求的,达不到这个要求或因时间同步问题影响了网络节点间的动作时序,有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就要求现场总线系统能提供相应的通信机制,提供时间发布于时间管理功能,满足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1.3 总线技术的分类

(1)CAN总线

CAN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是控制器局域网的简称,是德国Bosch公司在1986年为解决现代汽车中众多的测量控制部件之间的数据交换而开发的一种串行数据通信总线。现在已经成为ISO国际标准ISO11898。

(2)基金会现场总线FF

基金会现场总线FF(Foundation Fieldbus)的主要组织研发者是现场总线基金会,已被列入IEC61158标准。这是为与自动化系统更好的衔接,特别是为了满足自动化系统在功能、环境与技术上的需要而设计的。FF适合在流程的工业的生产现场工作,能适应安全防爆的需要,还可通过通信总线为现场设备供电。

(3)PROFIBUS

PROFIBUS是Process Fieldbus的缩写,是面向工厂自动化和流程自动化的一种国际性的现场总线标准。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自动化(汽车制造、装瓶系统、仓储系统)、过程自动化(石油化工、造纸和纺织品工业企业)、楼宇自动化(供热空调系统)、交通管理自动化、电子工业和电力输送等行业[7]。

2.CAN总线技术简介

2.1 CAN总线技术简介

CAN全称为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是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最初,CAN总线技术被应用到汽车环境中的微控制器通信,在车载各电子控制装置ECU之间交换信息,形成汽车电子控制网络。

2.2 CAN技术的发展历史

1986年2月,Robert Bosch公司在汽车工程协会的大会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串行总线—CAN,那是CAN诞生的标志。今天,在欧洲几乎每一辆新的轿车上均配有CAN总线。

在1980年的早些时候,Bosch公司的工程师就开始论证当时的串行总线用于客车系统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一种现成的网络方案能够满足汽车工程师们的要求。于是,这种新的总线系统被称为“汽车串行控制器局域网”。这种多网络的方案基于非破坏性的仲裁机构,能够确保高优先级报文的无延迟传输,并且,不需要在总线上设置主控制器。此外,Bosch公司以及实现了数种在CAN中的错误检测机制。该错误检测也包括自动断开故障节点功能,以确保能继续进行剩余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的报文并非根据报文发送器/接收器的节点地址识别,而是根据报文的内容识别。同时,用于识别报文的标识符也规定了该报文在系统中的优先级[2]。

3.CAN局域网的技术特点

3.1 CAN的性能特点

国际标准ISO11898定义的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全称是全数字式现场控制设备互连总线,它是有效的支持分布式控制以及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与其他总线比较起来,CAN总线的数据通讯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其主要特点是:

CAN以多主机方式工作,网络上任一节点均可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其他几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从,通信方式灵活,且无需站地址等节点信息。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方便的构成多机备份系统[8]。

CAN网络上的节点信息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可满足不同的实时要求,优先级的数据最快可在134μs内得到传输。

通信的硬件接口相对比较简单,通信线少,通信线可以为同轴电缆、双绞线或光缆,甚至可以通过滑环进行信息传输[4]。

3.2 CAN总线应用层协议

CAN总线协议本身只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这使得CAN能够更广泛的适应不同的应用条件,但也给用户使用CAN带来了不便。用户在应用CAN协议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定义CAN高层协议。

4.结束语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采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中的网络技术、微处理技术以及软件技术,实现了现场仪表之间的数字连接及现场仪表的数字化,给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降低了现场仪表的初始安装费用,节省了电缆以及材料费和人工成本,不但曾强对现场控制的控制更为灵活,信号传递的精度更是提高了不少,同时还减少了系统运行维护的工作任务。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一次工厂生产中应用的自动化系统及信息集成技术的一次飞跃,新的现场总线技术已经在自动化监控系统中已经初露端倪。CAN总线及其他总线技术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秉梁.县级自来水供水控制系统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7:1-58.

[2]仲科.基于DSP的印刷套色控制系统[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张晓鸣.CAN网桥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赵兴炳.温室环境控制智能节点的开发[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5]于立.现场总线系统在化工物流园区应用[J].上海化工,2011,36(5):24-29.

[6]王清明.基于DSP的μC/OS-II移植及CAN构件设计[D].成都:西华大学,2008:1-75.

[7]唐濟扬.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先进控制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2000,22(7)31-35.

[8]王影.油田大型中央润滑站监控设备输入系统设计[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09.

上一篇:虎字剪纸步骤图案下一篇:恰夏镇中心学校2018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