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2024-06-29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共14篇)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1

深圳交通事故律师专业交通事故法律咨询服务

1、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属复议前置问题

《办法》无明确规定,仅在第22条中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30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的决定。没有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现在既然已明确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那么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属复议前置问题。笔者认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不应以复议为前提,当事人可以选择复议或诉讼之一作为救济方式。理由一,由当事人选择复议或诉讼,符合权利保障多元化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方向;理由二,让当事人决定诉讼前复议与否,可以减少当事人对法律的抵触情绪,使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及时保护;理由三,我国目前的行政审判水平和审判队伍与十几年前相比有巨大进步,已足够满足审理面广量大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件的需求;理由四,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件,虽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但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审查角度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

2、申请复议期限问题

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办法》第22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提出。《办法》规定与行政复议法相抵触,应以行政复议法为准,当事人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申请重新认定的期限也应为60日。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2

Uber中文名称叫优步, 是一个按需要服务的O2O网站。每一个有需求的用户通过都可以通过i Phone、SMS、An- droid向Uber发送请求, 从而找到自己的私人司机再购买私家车搭乘服务。Uber提供的是一个联系用户与车辆的平台。它力求以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让用户体验到定制化的用车服务。结合移动互联网、精准GPS定位以及移动支付, Uber给你按需配置车辆和司机, 同时省掉用户与司机之间的电话沟通环节, 乃至用车完毕现金和扫码结算的环节。 一切均在不言中完成。

Uber旗下有两类打车服务, 一种是“人民优步”, 其车辆所有权属于司机本人; 另一种是叫车, 比如高级轿车、Uber X和Uber XL专车服务。

在共享经济下, Uber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率为客人提供了便利, 从而受到了多方的热捧。在此基础上, Uber成为了网络专车代表之一。

二、Uber造成的交通事故

Uber虽然在中国没有发生特别轰动的交通事故, 可是在其他国家甚至其发源地美国也是发生了一系列恶性交通事故, 导致Uber遭受全球性的争议。其中饱受争议的是2014年新年之夜, 加州法院就接手了一件由Uber引发的死亡案件。只有6岁大的Sofia Liu于新年前夕在旧金山被一辆Uber出租车撞死, 当时在场的还有Sofia的母亲和兄弟, 他们也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 而在解决这件案件时最大的争议点便是此次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事实上, 除了上述所讲的恶性交通事故外, Uber还存许多安全隐患。首先, 用户在乘坐专车时可能会发生纠纷、交通事故 ( 不仅仅是用户本人受伤或死亡, 还可能造成第三人的受伤或死亡) 。第二, 第三人遭遇交通事故, 其发生在司机搭载乘客时和没有搭载乘客时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追责主体难以确认。

三、Uber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事实上, 在现实生活中乘坐Uber涉及到存在争议的法律纠纷更多的是司机、乘客与第三人之间的交通肇事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侵权纠纷。在乘坐Uber时, 用户在体验便捷的同时大多数都忽略了Uber也是有风险的。正常情况在乘车时发生了交通事故通常会让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但由于Uber的特殊性, 导致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异议, 下面就Uber可能出现的交通事故情形进行探讨:

( 一) 乘客乘坐Uber时发生了交通事故, 致乘客受伤、 死亡

由于这是个客运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三百零二条规定, 我国的客运合同对承运人实行无过错责任制度, 即在没有免责事由的情况下, 发生了交通事故所受的侵害均应由承运人 ( 司机) 承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 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 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 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 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乘客发生伤亡, 有权向其隶属公司 ( Uber平台) 要求赔偿。但是现在Uber要求司机与其签署一份《拼车协议》。协议内容包括: “在不违反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条件下, 您或您所在单位已合法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或者拥有从事营运活动的相关资格”“消费者通过应用程序或服务请求的汽车服务的质量, 完全是最终向其提供此类汽车服务的汽车服务提供商的责任。Uber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承担责任, 任何跟汽车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汽车服务相关投诉, 应提交给汽车服务提供商。”这就使得乘客向Uber平台请求赔偿可能不能得到支持。第二,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 “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不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ll9条第 ( 五) 项的规定,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因此Uber司机应当对乘客人身损失承担无过错责任, 所以乘客可以要求司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再有, 如果是因为第三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最后, 按照现有的保险条款, 乘坐出租车时发生意外事故, 消费者不承担责任。

可是由于Uber车辆涉嫌非法营运,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 如果公民出行明知是“黑车”仍然选择乘坐, 法院在对事故的发生原因及行为人的过错程度进行一定的确认下, 会要求有过错的公民为自己的过错承担一定的责任,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可以适度减轻肇事者的赔偿责任, 这样不仅不利于保障乘客的权益反而还增加了风险。

( 二) 乘客乘坐Uber时发生的交通事故致第三人受伤、 死亡, 或造成第三人车辆损毁

第一, 第三人可以向其隶属公司 ( Uber平台) 提起诉讼要求赔偿, 但因为《拼车协议》将法律风险转嫁了, 可能第三人向Uber平台主张损害赔偿可能不会得到法院支持。第二, 可以向司机主张赔偿责任。但基于公平原则和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 在事故发生时双方都存在过错的, 其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应该公平分担, 所以在道路交通事故中,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存在过失的, 受害人也应当承担该过失。第三, 若从劳务合同的角度看待两者关系, 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九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 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 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 可以向雇员追偿。”所以第三人可以就交通事故受到的伤害要求乘客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 三) 当Uber司机车上没有载客时, 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受伤、死亡或车辆损毁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因为事件发生时司机并未有提供Uber服务, 不属于工作时间内, 导致事件发生后Uber不承认该司机正在受雇上班, Uber提出公司无需负责任, 案件最终很可能就只能认定为司机没有留心路面情况而发生的意外事件由司机个人承担, 最后就会认定为由司机个人承担责任。

四、结语

Uber这类打车软件的盛行为交通服务事业带来了一股新的潮流, 传统的出租车特许经营模式现在已经饱受争议了, 新的市场环境要求用“互联网十”的思维来改变打车市场, 解决交通运输困局。许多学者都认为官方应当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这个新兴市场, 但就当下而言, Uber司机确实涉嫌非法运营, 所以我们在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它可能造成的交通事故, 并且也应该认识到发生了事故后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谁需要承担责任, 从而更好的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南若然.旧金山6岁华裔女童命丧车轮家属提出9项诉讼[EB/OL].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1-29/5797052.shtml, 2014-01-29.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3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那么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确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职工的工伤能否认定?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发布的(2015)15号参阅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2年6月12日早晨6时20分左右,施建新驾驶二轮摩托车前往公司上班途中与一辆白色小型货车相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事发后,小型白色货车逃离现场。施建新因此受伤,经医院救治诊断为左肩锁骨关节脱位、左多发性肋骨骨折。由于小型白色货车逃离,2012年8月2日,当地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确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

2012年10月29日,施建新所在单位力强钢丝制品有限公司以施建新在上班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为由,向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013年9月29日,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施建新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无法认定,所受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认定工伤的情形,属于不得认定工伤的情形,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施建新不服,向南通市港闸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港闸区法院审理认为,首先,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非事故责任认定的唯一形式。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能够分清责任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另一种是成因无法查明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社会保险部门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没有法律依据。

其次,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并不排除受害职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该条文从责任划分角度仅排除了在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和全部责任的受害人可以享受工伤待遇的情形,并未排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的受害职工可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本案中,原告施建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认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并未排除的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的情形。

最后,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无法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形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有对事故责任进行判断的职责。本案由于肇事车辆至今未被查获,使原告试图通过民事诉讼确定事故责任承担方式已暂不可能,如果将此情形下劳动者所受伤害一律不认定为工伤,等同于让弱者承担了全部的事故结果,这与社会法保护弱者的立法目的亦相背离。而且,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如果对这类情形的伤害一律不予认定工伤,那么从形式上看虽然保留了劳动者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主张工伤保险的权利,但一律不予认定工伤的结果实质上变相剥夺了劳动者获得救济的途径。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立法精神,根据优者危险负担的原则,对事故责任作出判断,并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推定。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

综上,港闸区法院认定被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遂作出上述判决。

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在法定上诉期内均没有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职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案件关乎普通劳动者的生存保障,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伤认定中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案即为工伤认定的又一起典型案例。当前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作出责任无法认定结论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肩负工伤认定职权的劳动保障部门,如果一味草率地根据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将这类事故中受害职工置于工伤保障大门之外,无异于变相拒绝履行劳动保障职责。

《工伤保险条例》属于《劳动法》的范畴,根据《劳动法》第一条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该法的立法精神。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和《工伤认定办法》第一条中,也均体现了该立法目的。因此,劳动保障部门作出工伤认定时,应当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体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本案中,施建新对交通事故是否负主要责任处于难以认定的灰色地带,根据立法本意,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并进而认定为工伤。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政复议申请书 篇4

申请人蒋***,男,汉族,户籍地*******,现住贺兰县******,持C1证,驾驶宁AB5082号轿车。

被申请人灵武市公安局交警大队。

请求事项:

1、依法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银公交认字[2009]第00097号、银公交认字[2009]第00097-C04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重新做出交通事故认定书,依法认定****承担全部责任; 事实和理由:

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分别于2009年8月20日、2009年10月20日做出的银公交认字[2009]第00097号、银公交认字[2009]第00097-C04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申请重新对责任进行认定,事实和理由如下:

一、****应负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1、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是弯道,根本不具备超车条件,****不顾道路条件,高速行驶,强行超车,是发生本次事故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所驾车辆在超车时越过了路中间线,驶入申请人所在车道,并且高速行使,采取紧急避让措施不当,是造成本次事故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二、申请人在本次事故中无责任。

1、申请人驾车正常行使,没有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与本次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不应当承担责任。

2、申请人在发现****超速驾车进入申请人行使车道时,采取了向右急打方向避让、紧急刹车等制动措施,但由于****车速过快,逆向行使,才不可避免地导致本次事故的发生。

三、被申请人两次做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先后对事故责任做出不同认定,划分责任错误,随意变更认定结果,极不严肃,属于程序违法。

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在不具备超车条件的弯道行使时不强行超车,或者超车时不越过道路中心线,则本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所以****应该承担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被申请人置****严重违反交通法规于不顾,故意加重申请人事故责任,随意变更认定结果,程序违法,极不严肃,难以令申请人信服。

为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安全的交通秩序,特提出重新认定申请,请查明事实,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银川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申请人: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核申请书 篇5

申请人:***,*,*族,身份证号:*******,住址:****。

申请事项:

1.依法撤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作出的“***[2017]第***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依法认定申请人承担本次道路交通事故的次要责任。事实和理由:

申请人不服***交通巡逻警察大队于**年**月**日作出的“**[2017]第***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申请重新对责任进行认定,对方车辆负主要责任,事实和理由如下:

1.*** *** n.*** 由此上述主要原因,申请人认为对方车辆驾驶员**应当负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为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安全的交通秩序,依法严惩肇事人员,特提出重新认定申请,请查明事实,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6

申请人:潘XX,男,身份证号32012111993XXXXXXXX,住南京市江宁区。

申请人认为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交通警察大队2015年6月8日作出的宁公江交认字[2015]第0XX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作出的责任认定不公正,特向贵局提出复核申请。

事实与理由:

一、江宁分局交通警察大队认定事实不清,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主观认定受害人潘德正未保持安全车速。

根据申请人了解的事实,在事故发生时 XXX号变形拖拉机是停在路上的,并不是在行驶过程中。而且申请人家属在签收事故认定书,要求办案交警对事故经过作出说明时,办案交警明确向我方说明XXX号变形拖拉机是停在路边的,发生事故时司机XXX不在车上。但是,事故认定书上却表述为“两车是同方向行驶并发生追尾碰撞”,这明显是认定事实错误,对XXX号变形拖拉机发生事故时的真实情况避而不谈,因此该次事故并不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

二、涉案机动车违法停车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根据现场照片,涉案机动车在人行道上违法停车,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也未设置任何警示标志。XXX号变形拖拉机驾驶员XXX的 1 行为明显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六条:“机动车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禁止在人行道上停放机动车;在道路上临时停产的,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机动车在道路上临时停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五)路边停车应当紧靠道路右侧,机动车驾驶人不得离车,上下人员或者装卸物品后,立即驶离。”的规定,因此,涉案机动车违法占用车道停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另一原因,在事故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

综上所述,XXX交警大队没有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作出公正的认定明显损害了申请人的合法利益,请上级部门查明事实,依法作出公正的责任认定。

此致

XXX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申请人: 201 年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7

关键词:顶岗实习,人身伤害,责任认定,工伤

一、问题的提出

顶岗实习是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顶岗实习制度试行过程中,各种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2010年3月,某职业院校三年级学生张某等人,由学校安排在某铁路局供电段顶岗实习。学校与供电段签定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约定每生缴纳实习费等合计1 000元,学校派教师李某到供电段指导,供电段为学生安排实习指导师傅。张某等人分别被安排在变电所和接触网工区实习。4月,张某在一次接触网维修作业实习过程中,从接触网上摔下受轻伤,后被送往附近医院治疗,花去医疗费5 000多元。

2010年9月,某职业院校三年级学生苏某等人经学校推荐和某铁路工程公司面试考核,予以录用。10月,铁路工程公司与学校商议,苏某等20名学生前往公司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公司每月支付报酬800-1 200元,安排食宿。苏某被安排在该公司下属的一个项目部进行接触网安装实习,12月下旬,苏某在接触网安装施工时,被梯车砸伤,造成下颌骨两处骨折。后被送往医院治疗,先后共进行两次下颌骨复位手术,花去医疗费1.2万余元。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如果发生人身伤害,该如何定性和处理,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迫切问题。

二、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现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职业院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业的最后一年或者最后一个学期,由实习单位提供场所或岗位,安排学生在相应岗位履行岗位职责,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能力的一种实习形式。

随着顶岗实习的深入开展,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一方面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伤害事故发生后,相关的处理机制尚未健全,争议也逐渐增加。

教育部于2002年6月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未提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的问题,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也没有明确规定。原劳动部颁布试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曾作出规定,到单位参加实习的学生人身受到伤害,如果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则可按工伤对待,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但该办法现已被废止。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未规定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顶岗实习学生若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因无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可循,处理难度较大。

三、现行法律框架下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

顶岗实习涉及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当事人,进行人身伤害事故认定,需要明确学生在事故当中的身份定性、各方当事人之间关系及应承担的责任。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不同情况以及与实习单位之间的不同关系,本文将顶岗实习学生分为两类分别讨论。一是已签定就业协议或已被用人单位选录的学生(以下简称“已被选录的学生”),二是未就业或虽已被用人单位选录但未到用人单位实习,而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或专业对口单位实习的学生(以下简称“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学生”)。

(一)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定性

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定性分析是认定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实习单位、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的,其身份宜认定为劳动者。从法律学科的角度,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据此可知,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达到劳动法规定的年龄;二是具有劳动能力;三是依法或依合同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生产并获取一定的报酬,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安排。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的身份符合法律上劳动者的特征,应被认定为劳动者。

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组织进行顶岗实习的,其身份宜认定为学生。在这种顶岗实习形式下,实习单位与学校基于双方的协议组织和开展实习。与前一种顶岗实习有着本质区别,其实质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延伸。学生虽然也要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不能等同于单位对职工的约束和管理。这种管理和约束是基于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委托协议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性质的约束。学生也会适当参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劳动,并能创造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生产劳动并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这成为区别于前一种顶岗实习学生劳动者地位的重要特征。

(二)顶岗实习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1. 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其实质是提前上岗,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事实劳动关系。顶岗实习学生虽然学籍仍然存在,但因为提前上岗基本上不回学校学习,只是到时间领取毕业证而已。虽然在这过程中学校仍有教育管理的义务,但这种义务已经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而被削弱。

学校安排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学生到指定单位顶岗实习,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一种基于委托与被委托的委托合同关系。学校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通过协议的方式委托给实习单位,实现对学生的培训管理。

2. 实习单位与顶岗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双方之间是一种事实劳动关系。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根据上述规定,一是顶岗实习学生年龄达到劳动法要求的最低就业年龄,具备劳动能力,主体合格;二是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替代原岗位人员从事相应工作,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安排提供劳动,服从用人单位的考核与管理,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双方默认提供劳动与接受劳动这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三是顶岗实习学生所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众多岗位或业务需要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参加顶岗实习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

学校统一组织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将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管理权通过实习协议的形式委托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因此而获得对实习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权,与顶岗实习学生之间形成教育教学管理的关系。实习单位根据委托协议完成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是一种代为行使教学管理权的行为,包括对实习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安全教育、实习指导和实习监控等。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应遵守实习单位各方面的规定,按要求完成实习学业;另一方面还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带队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并根据学校给出的实习目标及要求认真完成实习的各项任务。

3. 学校与顶岗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已被用人单位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学校负有对其学籍进行管理、毕业条件审查、毕业证书办理和发放的义务,此时,学校主要是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被选录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即开始履行就业协议,也因学生成为实习单位的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而大大弱化了学校的管理责任。因而在此情形下,学校与顶岗实习学生之间是一种简单的行政管理关系。

未落实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兼具教育行政管理关系与民事合同关系。学生从顶岗实习开始到实习结束,这期间的活动既有民事活动也有行政管理活动,如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学籍的管理、遵守校纪校规和实习表现的考核都属于学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表现。

(三)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确定

在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中,归责原则是指顶岗实习学生受到人身伤害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相关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是具体应用侵权归责原则。

1. 学校在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中适用的归责原则

学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须尽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义务,对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应尽到考察义务。学校在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前应组织进行安全教育和实习注意事项的宣讲,对于未落实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学生应加强管理和教育。学校没有尽到必要的义务则应对伤害后果承担必要的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如果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的过错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因其是职务行为,应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由学校承担责任,学校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的教师追偿。

2. 实习单位在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中适用的归责原则

已被选录的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应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正常的工作环境,如果是实习单位侵害了学生权益,应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顶岗实习学生不能证明实习单位有过错,只能证明伤害发生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根据《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之规定,即使实习单位没有过错,也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相应责任。如果造成人身伤害原因不明的,也按前述原则进行处理。另外,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4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规定,如果指导学生实习的技术人员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造成实习学生伤害的或者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给实习学生造成伤害的,实习单位均应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责任。

对于未落实用人单位而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单位基于学校的委托和顶岗实习学生之间形成教育管理关系。在此种关系下,实习单位有教育管理义务。如果实习单位未尽到前述义务,造成顶岗实习学生损害的,依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责任。如果是指导实习的行为有过错导致学生损害后果发生的,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内发生的伤害,如果不能证明是实习单位的过错或原因不明的,根据《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之规定,适用无过错原则承担责任。

(四)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的身份定性为劳动者,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事实劳动关系,根据《工伤保险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造成人身伤害的,性质应认定为工伤。案例二即属于此种情况。

在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情形下,通常会与实习单位签订书面协议。如果顶岗实习学生发生了人身伤害事故,此时,学校可以依据签订的合同请求实习单位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学校对损害后果也应承担责任的,则和实习单位一起分担责任。如果顶岗实习的学生与实习单位也签订有合同,顶岗实习学生也可依据合同请求实习单位承担违约责任,当然这种情形在现实当中非常少见。同时,顶岗实习学生也可根据《侵权责任法》就人身损害向实习单位主张侵权责任,此时,便出现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在民事关系中比较常见,当事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不得同时请求。案例一即属此种情况。

四、完善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认定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构建顶岗实习权益的司法保护和救济机制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基本建立,可以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明确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的解决办法。如可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加入顶岗实习伤害事故处理条款,或者作出司法解释,明确顶岗实习中各方关系及责、权、利,为处理此类案件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有法可依后还必须有依法解决问题的机制机构和途径。一是可在教育部门设立相应机构受理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件,成立由学校及实习单位、学生代表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和谐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保护实习学生利益与保护实习单位合法权益并重,促进顶岗实习三方关系的和谐稳定;三是加强对顶岗实习情况的监督检查。彻查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消防安全设施及学校和实习单位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情况。

(二)认定顶岗实习学生劳动者地位,将实习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纳入工伤保险

在部分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对实习生确定劳动者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成为劳动者并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条件。应将现有顶岗实习学生根据实习形式的不同区分为到用人单位的上岗实习和学校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对于到用人单位的上岗实习学生可认定其劳动者地位,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而对于未就业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则纳入学生缴纳的意外伤害险范围内加以保护,当发生人身伤害后及时通过保险公司先行获取帮助,从而使学生利益得到及时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吴越.经济宪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梁慧星.民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郑玉波.债法各论(上)[M].台湾:三民书局,1998.

[5]李鸿建.社会属性视角: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6]褚宏启.论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8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责任认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54-02

近年来,交通肇事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突出,对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庭所造成的痛苦更是无法弥补,这种多发性、常见性的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浊流。在此类案件中,如何正确认定交通肇事犯罪成为法官当前要解决的难题,其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一项重要的证据,正确对待尤为关键。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1.交通肇事罪,是指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及有关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害行为。

2.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是指某种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总和。交通肇事罪的客体,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安全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因此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结合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可以概括为一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及有关非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交通肇事者对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的人员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危害后果显然是一种过失的心态,因此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交通肇事罪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察,通过对当事人的询问和对交通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对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依据法律划分责任或推定责任的判定。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物质载体,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内容包括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将交通事故责任修正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学界则认为这改变了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构成,解释突破了罪刑法定原则,引起广泛争议,而且在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完全由公安机关主导,部分法院的审判竟然成为走过场的程序性活动,因此,在办理交通肇事案件中,法官要正确对待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作用,并且结合其他证据与具体案件情况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认定。

从学理上,有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标准只能是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只要行为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而发生了法定危害后果,就应该构成犯罪,而肇事者的责任大小只是量刑情节,非定罪标准。笔者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当事人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那么忽略了交通事故责任,将无法正确认定当事人行为与肇事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无违法行为则无犯罪的原则,如果对当事人的行为没有正确定性,那么怎么来认定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呢?

从司法实践上讲,作为一名法官,必须遵守《刑法》规定、立法解释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来审理案件,既然解释已经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那么法官要做的就是在司法实践中认真执行,贯彻司法精神。

应当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解释的初衷是好的,可以将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与交通肇事罪很好地衔接起来,但是不是说法官在审判此类案件时,就可以机械地根据解释将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认定当事人交通事故责任的唯一证据标准呢,显然不是。况且根据之前类似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过的弊端,作为法官,我们更应该好好反省,深刻领会解释的精神,正确对待交通事故认定书在认定交通肇事罪中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司法权威,保护受害者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三、正确对待交通事故认定书

根据解释,我们可以看出相应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上相应的事故后果,就可以认定交通肇事罪,这在司法实践中大大方便了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因为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但对于交通事故认定书中公安机关认定的事故责任,法官审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则不能完全照搬挪用。法官要做到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严格审查公安机关事故认定书的合法性、合理性

法官应严格审查公安机关是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正确认定了事故责任的有无及大小。公安机关应该以当事人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来决定其是否负事故责任及其轻重,特别是多个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时,要对数个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进行正确分析,必要时可以模拟交通事故,找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此划分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只有合法的、合理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才可以运用到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审理之中。

(二)正确认定行为人的主观过失

行为人有违章行为,应负事故责任,并不一定就具有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上的过失。交通事故责任主要是根据客观因素进行划分的,主要依据违章行为与事故结果的关系,这应属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因果关系问题。公安机关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并未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因素,所以交通事故责任不能直接等同于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过失。例如,某机动车在封闭的公路行驶时,司机发现其仇人突然横穿公路,机动车司机仍没有减速,也没有避让,将仇人撞死。此案件中,双方都有违章行为。如果对此划分交通事故责任,路权在机动车一方,司机没有尽到安全义务,那么行人负主要责任,司机负次要责任。但司机主观方面应是间接故意,应追究其间接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而非以其责任认定其构成交通肇事罪。

(三)严格审查公安机关认定事故责任是否考虑了造成事故发生的所有原因

社会生活十分复杂,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不仅有违章行为,还可能有其他原因。这些原因有时与违章行为共同或者单独发挥作用,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例如他人的故意行为、自然原因。如果公安机关仅以违章行为认定交通事故的责任,就没有考虑事故发生的所有原因,那么这时法官就不能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来判定行为为人的事故责任,应该结合被害人的口供和陈述、现场目击者的证词等其他证据予以准确认定肇事者应当承担的事故责任。

(四)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推定责任,不能作为定罪依据

交通事故的推定责任就是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当事人一方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当事人各方有条件报案而均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同等责任。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只能以行为时的一切主客观事实情况为构成要件。犯罪后的表现,在各国刑法,包括我国刑法,只能作为量刑情节,而非定罪依据。逃逸、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不报案等,均是违章行为后的表现,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另外,推定责任作为一种推理、假设,不符合证据的特征,更不可能作为法官认定罪与非罪的标准,也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之嫌。

(五)明确不了事故责任的,敢于不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刑法具有谦抑性,应该说刑法是所有法律程序中的最后一道保障手段,只有到了非动用刑法不可的时候,才能用刑法启动追究犯罪责任的机制。依据解释第1条和第2条之规定,如果没有分清事故责任,就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致使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造成公私财产巨额损失无能力赔偿额在30万元以上,但不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就不构成犯罪;同样,交通肇事致使死亡3人以上,只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也不构成犯罪。在案件审理中,如果出现以上情况,那么法官就不得定罪,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不能只看事故发生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一味地同情受害者,只注重入罪,对于认定当事人事故责任模糊不清的,应敢于不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践行疑罪从无,正确做出出罪的处理决定。

以上是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一些简略看法,由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一些法官在认定事故责任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也出现了一些定责失衡等有违司法公正的问题。国家有关主管机关应进一步规范有关事故责任认定方面的统一执法标准,切实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但是,认定犯罪要靠证据说话,刑事责任的追究必须有正当的实质性依据,我们不能仅因为程序上的困难而使司法公正有所减弱,在实践中法官应正确对待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切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参考文献:

[1]蒋亚伟.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2]周云.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兼评最高人民法院[2000]33号司法解释[J].南昌高专学报,2001,(3).

工伤认定行政复议申请书 篇9

被申请人:扬州市江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江路85号,负责人:不详

复议请求:

请求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扬江人社工认字(2015)第663号《工伤认定决定书》,重新作出工伤认定结论,依法认定***在2015年1月12日的死亡为非因公死亡、不属于工伤。

事实及理由:

申请人因对被申请人于2015年6月19日作出的扬江人社工认字(2015)第663号《工伤认定决定书》处理决定不服,现依法向贵府申请行政复议。

上述《工伤认定决定书》仅仅只用寥寥几个字“经审定”就当然得出“***于2015年1月12日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死亡,认定为工伤”之结论,显然不能成立。被申请人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既未载明死者***的工亡认定申请所依据的事实及相关证据,更未列明其调查核实的经过和依据,显而易见,被申请人所作《工伤认定决定书》违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认定办法》第十九条关于“工伤认定决定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三)受伤害部位、事故时间和诊治时间或职业病名称、受伤害经过和核实情况、医疗救治的基本情况和诊断结论”之规定,属于认定事实不清,程序违法。其次,***是在2015年1月12日凌晨5时左右骑电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时值冬日,凌晨5点天还未亮,五点钟就去上班,时间也有点太早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之“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才属于应当认定工伤的情形。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应作“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限定。本案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是在凌晨5时,并不是在上班途中的合理时间,所以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明显适用法律错误。

综上所述,被申请人扬江人社工认字(2015)第663号《工伤认定决定书》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严重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特向贵府申请行政复议,依法撤销被申请人扬江人社工认字(2015)第663号《工伤认定决定书》,重新作出工伤认定结论,还申请人以公道。

此致

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政府

申请人:*************

交通事故复议申请书 篇10

申请人:,性别:男,汉族,身份证:,现住: 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 公安交警支队。申请事项:

1、依法撤销被申请人做出的 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请求对该事故形成的原因及当事人责任重新作出认定,依法认定申请人无责任。

事实与理由:

1、此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完全是因为 挂驾驶人员 由于夜间视线不好,疲劳驾驶与前方 挂方位海驾驶的车辆追尾相撞。

2、该事故发生后,挂驾驶人员 向交警说明是由于自己开车睡着了而发生的追尾事故,但此情况并未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中注明。

综上所述,申请人认为在该次交通事故中,挂驾驶人员 疲劳驾驶、开车睡着是造成该次事故的唯一原因。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特向公安机提出申请,请求依法撤销 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依据事实及相关法律规定认定申请人无责任。此致

公安交警支队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11

摘 要 交通事故中对第二次碾压的处理情形,对二次碾压事故责任的认定,从二次碾压事故的处理方法谈法律完善。

关键词 交通事故 二次碾压 责任认定 处理

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经常有被害人被第一辆汽车撞击后,又被第二辆汽车或者第三辆汽车撞击致死的案件。在认定被害人无责任或者次要责任的情况下,对第一辆车认定主要责任并追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多大争议。但对第二辆车的责任认定和能否追究刑事责任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

一、司法实践中处理的几种情形

在司法实践中,根据第一次交通肇事的情形,结合第二次碾压的实际情况,对第二次碾压的处理情节一般有以下几种:

1.第一次事故发生后,被害人或者车辆在其车道内又被第二辆车或者第三辆车立即碾压;或者是第一次事故后,被害人或者车辆突然被撞进入第二辆车正常行驶的方位,而被第二辆或者第三辆车立即碾压。对这两种情形,第一辆车按正常的事故责任认定,第二辆车发生的事故则属于意外。

2.第一次事故发生后,在第二辆车安全距离之外第二辆车子碾压;或者是第一次事故发生后,经过了一定時间,如数分钟、甚至数小时之后,被第二次碾压的,如何认定第一辆以及第二辆车驾驶员的责任以及能否追究刑事责任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

在实际案件中,出现第一种二次碾压的事故责任的认定处理没有多大争议。但就第二种二次碾压事故的处理方式有较大的争议。

二、对第二次碾压的事故认定及处理方法

对二次碾压的事故,如何认定第一次碾压方、第二次碾压方及被害人各自的责任,三方或者多方的责任的区分直接关系到是否对第二次碾压方刑事责任的追究,笔者结合办理的两起交通肇事案件浅谈对第二次碾压的处理方法:

案例一:2009年11月的一天17时许,陈某驾驶电动自行车行驶在机动车道上,被一辆疾驰的桑塔纳轿车从后撞倒在地,肇事车辆随即逃离现场。陈某倒地受伤后,挣扎起来时,被酒后驾驶货车经过此地的邱某拖带900多米后死亡。

案例二:2009年7月一天17时许,顾某驾驶摩托车行经农村公路某路段时,撞倒一名行人,行人倒地后,顾某逃离现场。数分钟后,一辆疾驰的汽车第二次碾压了被害人。被害人死亡。

笔者试从责任认定的方法简单谈谈自己对第二次碾压的看法。

就第一个案例中认定第一辆肇事车辆与被告人邱某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陈某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公安机关的观点是:第一辆肇事车辆与邱某共同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

公安机关认为,第一辆肇事车辆与邱某共同的不法行为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作为一起事故,不应分别对其行为作出责任认定。故应认定第一辆肇事车辆与邱某共同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

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就第一辆肇事车辆与第二辆肇事车辆对被害人的死亡共同承担的事故主要责任,而第一辆肇事车辆与第二辆肇事车辆所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否是刑法上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要责任,公关机关不予明确和区分。这种事故认定给检察机关以及法院对该事故的刑事责任的起诉、审判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公关机关简单的将事故责任进行划分,不利于打击犯罪及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笔者认为第一辆肇事车与被害人的之间的碰撞是第一起交通事故,在此起事故中第一辆肇事车辆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被害人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邱某随即驾驶汽车将活着的被害人拖带至900多米处,应视为第二起事故,被告人在此次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而被害人停留在机动车道上的次要责任,则应由第一辆肇事车辆承担。故,邱某应对陈某的死亡承担主要责任。

三、法律应当完善对二次碾压责任认定

二次碾压的事故责任认定直接关系到对肇事者的刑事处罚,如不能准确对作出事故责任认定,将不利于打击犯罪,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1.明确对二次碾压事故的责任认定

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一般对二次碾压事故作为一个事故予以认定。而对责任划分,法律虽然要求明确三方或者多方的责任,但在实践中很少予以区分,而是简单的作出划为两方作出责任认定。因此对多方侵权的交通肇事应明确各自责任,应强化对责任划分。

2.明确检察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书的监督权

在处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作为肇事者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和法院量刑的主要依据,事故责任认定书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法律效力是无以替代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无论是作出该认定书的主体还是认定书的法律地位在我国刑事司法证据体系中都是一种不确定因素。现有法律法规均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只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有权作出,法院在审判时可以依法提出,而作为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该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不属于法律监督范围内,故不能在审查起诉时直接提出,也找不到相关法律依据。故进一步完善法律对事故责任认定的规定。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12

以往解决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通则》、《民通意见》等法律与司法解释, 以及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由于民法通则规定过于宽泛, 相关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 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 诉诸法律途径, 部门规章只能作参考, 并不具备最终法律依据。因此, 在体育伤害事故中, 无论学校方有无过错, 都要承担一定责任, 这种现状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校体育发展。因此, 建立健全体育法, 在体育法规中明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 让校园伤害事故发生后, 有法可依, 即维护学生的权益, 也充分保障学校、体育老师的合法权益, 做到责权利分明, 维护教学良好秩序[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诞生, 对公民民事权益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保护, 堪称保护公民人身权益的集大成者, 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纠纷的责任划分、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对以往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修正。因此, 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有必要在《侵权责任法》的视角下探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认定。

1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概述

1.1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与分类

1.1.1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是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课间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运动竞赛或者高等学校组织的其他体育活动中, 以及在高等学校有管理权的各种体育场地、设施、设备所造成的在校学生人身损害, 导致伤、残、死亡或其他无形人身伤害事故。

1.1.2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

1.1.2. 1 因学校的过错造成的伤害事故

此种事故是因为学校方在体育活动中体育场地、设施安全问题, 或者体育组织者未严格按体育活动要求执行组织管理, 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严格按照体育活动的要求执行所产生的体育伤害事故。又诸如学校违反有关规定, 组织或者安排超出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承受的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教育的;学生身体、心理具有不适合从事体育运动的特征、病症, 学生及家长告之了学校, 而学校仍然让学生从事不当的体育活动等等。在这类事故中, 学生并不存在任何过错, 伤害是由于校方的过错引起的[3]。

1.1.2. 2 由学生的过错造成的伤害事故

此类伤害事故是因为学生本身违犯体育活动规则, 不正当适用体育场地、设施、器材, 不听从体育活动组织者的指导、管理, 或者自身有不宜从事体育运动的身体、心理病症而故意隐瞒, 不告之学校等等造成的伤害事故[4]。

1.1.2. 3 第三方原因造成的伤害事故

此类型的事故是指学校与发生伤害的学生双方都没有过错, 而是因为二者之外的因素造成的体育伤害事故, 如在体育竞赛、游戏、练习活动中其他学生故意造成学生伤害, 或者体育活动中受到场地外别的声音信号干扰造成伤害等等[4]。

1.1.2. 4 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伤害及其它意外事故。

这种伤害主要是学校、受害学生、第三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发生的伤害事故, 如体育比赛中正常的身体碰撞造成的伤害, 或者天灾造成的伤害等。

2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随着高校的扩照, 以及新兴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 以及民众法律维权意识的提高,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在《侵权行为法》颁布之前,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是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3款及132条规定[5]。但是重新修订《侵权行为法》已经对相关的侵权责任归责进行了适当修正, 因此有必要对归责原则进行重新梳理。

2.1 应当适用过错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对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行为人的责任划分有清晰标的, 即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 应根据具体情况, 实际原因及损害的后果大小来作判定[6]。高校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时负有安全教育义务和安全监管义务, 学校的这种特定指导和管理义务是由老师直接履行的。老师应当积极履行职责, 尽量避免学生遭遇不当的风险。如果老师违反了这一义务, 那么其自身和所在学校都将承担责任。这就要求高校的体育老师在教学活动的选择、管理、安全措施的保障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注意, 并有妥善照顾的义务。同时, 高校体育老师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知识, 因此还应承担着更高一些的标准。如果教师存在疏忽与不当的行为, 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 就视为存在过错, 就可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进行侵权行为的归责。如果是因为体育教师或者相关的高校员工的过错行为导致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 老师作为学校员工是代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 学校应该全部承担伤害事故造成的责任, 情节严重的甚至要追究造成伤害事故老师的刑事责任。事后学校可以对当事老师进行追偿[7]。

2.2 特殊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7条规定, “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 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无过错原则是指在一些特殊场合中, 依据法律规定无论过错与否, 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人仍需承担责任的, 为无过错责任。但是一般认为, 体育伤害事故中一般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为运动员如果要对其不存在过错的行为负责, 那势必会影响其参加运动比赛的积极性, 或者在赛场上将不会再全力以赴, 这是不符合体育竞技精神的。因此, 在正常的体育比赛中, 难免会发生激烈的碰撞或者运动员的失手。如果运动员某个不当的行为致使对方运动员受伤时, 实际承担赔偿责任的不应该是该运动员, 而是该运动员所代表的高校, 这种责任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过错责任。

因此,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真正得以适用的特殊情况就是在高等学校间进行的体育运动会上, 竞赛的主办者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 而主办者又可以通过体育保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2.3 不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侵权行为法》第24条规定, “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双方分担损失”[8]。长期以来, 理论界和实务界始终认为高校体育伤害事故, 学校在无过错的情况下, 应当承担公平责任[9]。因为毕竟学校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职能, 但是这样无形加大了高校的负担和责任。比如有些是学生本身的过错, 或者第三方的过错造成的体育伤害事故, 因为学校是事故发生地, 也必须承担一定责任。但现实生活中, 很多正常的体育活动中事故行为双方都没有责任, 但因为学校处于强势地位, 出于同情弱者角度考虑, 让学校承担一定责任, 看似公平, 实则不公平。诸如数名大学生在学校操场踢球, 进攻方射门, 然后守门员扑球脱手后, 球反弹到眼睛上, 致使眼睛视力受到严重损伤。如果受害者的家属要求学校及其他一同踢球的学生进行赔偿, 学校和其他学生应否承担相应责任呢?如果适用《侵权行为法》第24条的公平责任, 一个体育意外发生的损害, 要让踢足球的人承担责任并不是很公平。理由在于:受害人明知道踢球这项体育活动是有风险的, 但仍然自愿去参加, 因此自己必须要对这种风险进行承担。而美国《侵权行为法》上所讲的自冒风险就是此意义。

3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高校的过错认定

3.1 高校行为违反法定义务

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都对学校承担的法定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这条规定看出, 学校和教育机构有义务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10]。如果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学校体育安全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遗漏, 或者管理混乱,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并没有采取及时的措施, 事故造成高校必须承担过错责任。

3.2 高校行为违反约定义务

高校与学生之间除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之外, 还存在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与人身关系。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 以及民办高校的越来越多, 学校与学生突破了原有的法律关系。学生不再完全依托国家培养, 而是一种招生录取后, 学生作为完全的成年人住学校公寓, 或者租住校外, 甚至在校期间可以结婚。因此,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与学校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同关系, 平等关系。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 高校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 作为平等主体, 高校与学生之间除了法定的权利义务外, 还存在约定的权利义务。如果高校没有尽到应尽的约定义务, 其行为具有违约性。对这类事故高校理应根据约定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3.3 高校未尽安全注意义务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主体, 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方面负有相应的义务与责任, 如学校忽视教育和管理, 不履行安全注意义务, 便违背了相关义务。如果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某些体育活动或体育竞赛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那么体育教师、指导教练应事先告知相关的体育运动安全事项。如果未事先告知, 一旦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 学校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尽到相应的义务。如果某些学生具有特殊体质或特殊疾病, 不能参加体育运动或只能适当参与体育运动者, 学校应掌握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予必要的关注, 如学校疏于管理, 未提前通知特殊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注意事项, 学校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4 结语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无法彻底避免的, 一旦发生伤害事故, 如何处理, 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的合法权益。《侵权责任法》实施后, 对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纠纷的处理与解决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因此, 必须得到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尽量减少和避免法律纠纷, 最大程度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摘要: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屡屡发生, 体育教学秩序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如何正确、合理的处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纠纷, 进行合理合法的责任划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侵权责任法》的颁布, 为正确划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纠纷应当严格适用过错责任, 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 但是不应当适用公平责任。

关键词:高校,体育伤害,侵权责任,过错责任

参考文献

[1][英]米歇尔·贝洛夫, 蒂姆·克尔, 玛丽·德米特里著郭树理译《体育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阐释侵权法疑难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3]侯国跃著.中国侵权法立法建议稿及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4]刘士国著.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5]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6]徐建国, 郁志晨.高校体育伤害及其法律司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

[7]常保荣, 崔世君.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理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7) .

[8]陈胜强.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法规的设想[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9]姚学进, 朱爱民.高校学生体育伤害的法律责任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

交通行政复议申请书 篇13

申请人:_________年龄______性别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姓名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政复议请求:

事实和理由:

此致

___________(行政复议机关)

申请人:__________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议 篇14

申请人:XXX,男,19XX年XX月XX日出生,汉族。

身份证:XXXXXXXXXXXXXXXXX,居住地址:XX市XX区XX路XX弄XX号X0X室,联系电话:1XXXXXXXXXXX。

被申请人:XX市公安局交警总队XXX支队

申请事项:请求撤销被申请人第XXXXXXXXXX号公安交通管理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 事实和理由:

201X年X月X日XX时XX分左右,申请人驾驶车牌号为XXXXXXX的机动车,在XXX路东侧XX附近的左侧第三根车道正常行驶,行至近XX路道口附近,左侧第二车道两车之间出现空挡,因变道需要,申请人在白色虚线路段迅速打左转向灯并入左侧第二根车道,并在变道后关闭转向灯向前继续行驶,这时在前车右侧前方出现两位交警,待申请人车辆开到其前面时示意申请人将车停下并要求出示驾驶证行驶证,申请人询问有何违章行为,警号XXXXXX的交警说变道未使用转向灯,申请人说确定自己变道时打了转向灯,但此交警说“你打了我们怎么没看见?”,申请人说可能你们确实没看见,但该名交警拒绝听取任何解释直接开具了处罚决定书。

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XX市公安局交警总队XXX支队警号XXXXXXX的交警做出的第XXXXXXXX号公安交通管理简易程序处罚决定存在执法人员违法事实认定错误、主要证据不足、为了专向整治不打转向灯违章就武断认定违法行为等严重问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应当予以撤销:

一、认定违法事实错误。申请人是具有多年驾龄的司机,深知高峰车流中变道时打转向灯对于避免交通事故的重要性,并且常年在XX路行驶,对路况很熟悉,一直很注意在岔路口虚线路段提前打转向灯变道。当天交警所站方位在申请人车辆前车的右前方,因变道时间短暂,又有车辆遮挡,很难及时看到左转向灯的闪动,却武断的认定申请人未使用转向灯,认定违法事实错误。

二、主要证据不足。警号XXXXXX的交警做出的处罚决定,仅仅依据他看到申请人车辆并入左侧第二根车道并且出现在他们视野时左转向灯未亮的事实,却并不能证明在申请人变道过程中未使用转向灯,属于典型的主要证据不足。申请人要求执法机关调取XX路东侧的上方高架探头以及左侧第二、三车道申请人后方车辆的行车记录仪视频,均可证明申请人在变道时确实使用了转向灯。

申请人支持执法机关依法维护交通秩序,充分理解交警部门执法的辛苦和不易,但也不能因为近期重点整治不打转向灯的违法行为,就在事实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武断盲目的认定违法行为,为了督促交管部门端正执法目的、规范执法行为、并且还自己一个清白,唯有提起行政复议。

综上,请求撤销被申请人XX市公安局交警总队XXX支队第XXXXXX号公安交通管理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

申请人:

上一篇:行为词语的解析及造句下一篇:知识产权法单选题题库2016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