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

2024-08-28

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通用12篇)

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 篇1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申请事项:请求依法撤销 交通警察大队的 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 负事故 责任。

事实与理由:

20 年 月 日,被申请人驾驶 号轿车,由通化县快大茂镇去往通化市,在快大茂镇东安十字道口无超车条件下超车过程中超速行驶与在斑马线上烧纸的XXX、OOO相撞,导致XXX受伤,OOO经抢救无效死亡。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应当负该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XXX和OOO对该次事故不应承担任何责任。理由如下:

一、通县公交认字 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被申请人的违法行为认定有严重遗漏。

该责任认定书认定被申请人驾驶机件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未确保安全行驶在交叉路口无超车条件下超车,且超速行驶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对被申请人上述违法行为的认定是正确的,但对被申请人的违法行为认定不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机动车通过交叉路口,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过;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时,应当减速慢行,并让行人和优先通过的车辆先行。第四十七条,机动车经过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被申请人严重违反上述规定,交叉路口没有减速慢行避让行人,对在人行横道上的XXX,OOO更没有停车让行,是导致本事故发生的另一个根本原因。被申请人的多处违法行为导致了本事故的发生,应负全部责任。原责任认定书对被申请人严重违法的事实遗漏,导致对该起事故的责任认定错误。

二、XXX,OOO于夜间在交叉路口的人行横道上烧纸,与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不是引起该起事故的原因,因此不应当对该起事故承担任何责任。原责任认定书对该部分认定错误。

XXX,OOO事故发生时所处的位置是人行横道,原责任认定书以车行道来论处是错误的。人行横道是为了保障行人安全的,当有人位于人行横道上时过往车辆应当无条件为行人让行。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之规定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尚且应当避让。而该起事故中XXX,OOO是位于交叉路口的人行横道上,因此机动车应当无条件的避让,也是机动车一方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该起事故中被申请人非但没有避让,而是违法超速行驶,至于行人是在人行横道上通行还是逗留与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本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全是因被申请人的违法行为造成,应由被申请承担全部责任。

综上,原责任认定书对被申请人严重违法的事实遗漏,对XXX,OOO违法事实的认定及责任的承担是错误的,在该起交通事故是被申请人应当负事故的全部责任。通化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通县公交认字 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责任错误,特申请复核,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此致

通化市交通警察支队

申请人:

年 月 日

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 篇2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都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作出了说明。在我国, 法律和司法解释都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归结到证据的范围。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之后,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被交通事故认定书所取代, 交通事故责任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事故责任以及产生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对当事人在事故当中作用大小而定。

交管部门对事故发生的原因, 责任进行认定, 这种责任认定和民事责任不同。两者不能混同起来, 不能将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事故赔偿责任的唯一根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不同的责任主体

交通事故责任, 认定的主要是在交通事故当中直接参与的人员责任, 具体包含机动车司机以及乘客等。然而, 交通事故赔偿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司机和乘客, 还可能包括汽车投保的保险公司、机动车所有人或者单位等,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范围比交通事故责任范围更大。例如: 当机动车的使用人和所有人分离, 这时候发生了交通事故, 虽然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使用人, 但是使用人是在执行本单位的工作, 所以, 最终的责任认定应该由使用人的工作单位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主体与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就不一致。那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当事人就可以不负责任, 但是法院最终判决可能会判决行为人承担部分责任。再例如: 在好意搭载乘客的事件中, 虽然交警认定乘客不负责任, 但是为了保护善意的行为, 鼓励这种行为, 法院可以根据事情判决让乘客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不同的适用责任原则

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时候主要适用的是无过错无责任的原则, 即过错责任原则, 全部过错的承担全部责任, 过错一样的承担同等责任, 过错大的承担主要责任, 过错小的承担次要责任; 而在认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时候主要不仅仅要依照过错责任原则, 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 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应该以其投保额内承担, 在行人和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 一般会推定机动车承担责任, 如果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没有过错, 那么根据法律规定承担不超过10% 的承认, 如果行人一方有过错, 那么要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从中可以看到, 认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时候, 不单单考虑了过错推定责任, 还适应的结合了过错相抵的原则。

三、适用不同的法律

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时候, 主要适用的法律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除了上面提及的两个法律规定之外, 还包含《民法通则》以及《侵权责任法》当中的一些内容。而交通事故赔偿主要适用的法律包括《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是不同的: 第一、承担的责任形式不同, 前者是当事人在处理事故中要承担的行政责任, 而后者是当事人的因过错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第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 前者依据的是《道交法》第73 条、《道交法实施条例》第91 条、《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8 条的规定, 后者依据的是《道交法》第76 条、《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5 条的规定; 第三、前者是由交警部门依职权确定, 后者是人民法院依审判权确定。在民事赔偿程序中,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当作为认定民事责任的一种证据, 而非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邵玉伟.云计算下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 2015.

[2]廖焕国.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3]叶旭河.论交通事故认定书-从民事诉讼的角度[D].兰州大学, 2005.

[4]徐清宇.通行正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 篇3

关键词: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工伤保险责任;竞合处理模式

一、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现状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无疑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竞合的典型,2011年1月起施行的新修改的《工伤保险条例》中第十四条第六款中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为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也成为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典型情形。

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无论是《民法通则》、《工伤保险条例》,还是《侵权责任法》都没有对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而《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的出台也仅是针对受职业病危害与安全生产事故侵害的劳动者提供法律保障。目前司法审判领域解决该竞合问题主要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二款,由于条文的不明确性,司法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同。目前学界还没有普遍认同的处理办法。

二、我国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几种模式

(1)总额补差赔付。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地方根据自己的地方性法规判定在发生第三人责任事故后,先由第三人进行偿付,第三人赔偿不到位或者无能力赔偿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垫付。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要先向第三人追索,后总额补差。第二十八条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按照该办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执行。

(2)有条件的双重赔付。部分地方性文件中规定,在因第三人原因造成职工人身伤害的情况下,在工伤保险赔偿时要相应扣除侵权人根据有关规定已经赔偿的同等项目的费用。2011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第 42 条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根据该条规定,在发生工伤事故和交通事故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工伤医疗费用是不能重复取得的。但是该法没有对医疗费之外的费用能不能获得双重赔偿的问题做准确规定。

(3)双重赔付。有的地方规定,在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受害人可以同时获得交通事故保险责任赔偿和工伤保险责任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贵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贵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作出的《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原则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即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險待遇补偿。”《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三、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责任竞合相对合理的模式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双重赔偿模式最为合理,理由如下:

(1)两种保险的性质不同。工伤保险是属于劳动法领域的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属于公法规范的范畴,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主要依据的是第三者责任险,属于民事侵权责任是私法范畴,二者不矛盾。

(2)两种保险的赔偿范围不相同。交通事故的赔偿项目主要有医疗费、辅助医疗器具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误工费、交通费、鉴定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待遇的主要有:工伤医疗待遇,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外地治疗的交通、食宿费用,工伤康复治疗的费用,辅助医疗器具费用,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护理费,伤残补助金。通过对比工伤保险赔偿标准和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可以发现工伤保险赔偿标准明显低于交通事故侵权赔偿标准,并且工伤事故对于造成被侵权人和其家属精神伤害的没有规定给予精神抚慰金。

(3)双重赔偿并不是伤者的不当得利,而是其基于法律的规定应当合法获得的赔偿,但笔者认为,处理二者竞合的案例时,可以将二者完全重合的部分扣除,该部分只能由伤者自己选择其一来主张赔偿,但因为工伤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标准不一样,在进行伤残鉴定时所依据的标准也不一样,除开完全重合的部分,其余部分应该依据当事人的申请予以赔偿。此外,笔者认为应当支持双倍赔偿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不论是工伤保险还是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人在投保时都支付了相应的费用,并不因为有其他机构或者组织给予了伤者相应的赔偿就免除自己的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翔,曾宪伟.《工伤责任与交通事故责任竞合问题探讨》,载《法制与社会》,2013.8(下)

[2]卢良友.《论工伤保险与交通事故的竞合——以保险的补偿原则为视角》,载《浙江省2013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3]裴培.《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作者简介: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 篇4

申请人:***,男,*年*月*日出生,汉族,住*市*区*路*号,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大队。

申请事项:

1.依法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第***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依法认定a承担本次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3.责令被申请人或转送相关部门对肇事人a依法进行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年*月*日作出的第*****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申请重新对责任进行认定,事实与理由如下:

一、未正确认定a驾驶车辆的属性和驾驶员的责任 根据《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40公斤,必须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即30分钟的脚踏行驶距离应不小于7km。a驾驶的车辆不属于电动自行车,应属于机动车。

a出生日期为*年*月*日,无机动车驾驶证,a属于无证驾驶。结合现场图、香肠照片、询问笔录、事故发生地点道路东侧“市妇幼保健院”内监控录像,应由a对本次事故负全部责任。另外,《道路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应由被申请人或转送相关部门对肇事人a依法进行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二、申请人在本次事故中无责任

被申请人以申请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为由,认定申请人应负事故的同等责任,与事实不符。事实是:1.申请人驾驶车辆在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正常行驶,且按照交通信号通行,保持了安全车速(刚刚过红绿灯几十米,已经发现有一辆电动车违章从左侧斜穿机动车道从车前经过,已减速)。2.a无证驾驶机动车违章在BRT车道载人行驶,在申请人所驾驶车辆前斜穿机动车道,并在驾驶过程中与他人嬉闹。

按照申请人前述分析,a应当承担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为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安全的交通秩序,依法严惩无证驾驶人员,特提出重新认定申请,请查明事实,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申请人: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核申请书1 篇5

申请人:,女,年 月 日出生,汉族,职业,企业职员,住,身份证号:。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 公安交通警察大队

申请人不服 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于XX年XX月XX日下发的XX公交认字[2017]第XX号《交通事故认定书》,现申请重新对责任进行认定。

请求事项:

一、依法撤销XX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于2017年XX月XX日下发的XX公交认字[2017]第XX号《交通事故认定书》;

二、依法认定XX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XX不承担事故的责任。事实和理由:

一、XX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作出的XX公交认字[2017]第XX号《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事实不清,运用法律规定不适,最终导致责任认定错误。

XX公交认字[2017]第XX号《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2017年XX月XX日0时许,XX驾驶鄂XXX号中型自卸车沿XX省道由东向西行驶至XX县XXX,向右转弯时,与XX驾驶的无牌“XX牌”CX型XXX车X相撞,造成两车受损、XX当场死亡的交通事故。

申请人认为,XX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正确的驾驶车辆才导致交通事故致使XX死亡,所以,XX应当负全部责任。

二、认定XX和XX两人承担此次事故的同等责任是不当的,应改为XX承担全部责任,XX不承担责任。

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XX驾驶机动车辆在道路行驶时,对车道内车辆通行情况观察不周,且未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并且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七条第二项关于“向右转弯、向右变更车道、超车完毕回原车道、靠路边停车时,应当提前开启右转向灯”之规定,是造成事故的全部原因,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XX虽然没有戴安全帽,是有违规行为,但此次交通事故不能以安全帽来保住黄天高的性命,因为发生的交通事故是XX驾驶的车辆是从XX的头部直接辗压过去才导致XX死亡的,XX身体乃血肉之躯,怎么能受得住大型货车从头部辗压不死,就算是铜铁之躯也会不保性命,所以,XX没按规定戴安全帽在此次交通事故中并没有影响其生还机率。

按照XX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的认定,要求XX两人承担此次事故的同等责任,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更不能为死者的家属所接受。所以申请人认为,XX没有按法律规定驾驶车辆,没有注意车辆行驶路况,没有确保车辆转弯时是否安全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全部原因,所以XX应当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XX不应当承担事故的责任。

综上所述,请求依法撤销XX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于2017年XX月XX下发的X公交认字[2017]第XX《交通事故认定书》;依法认定XX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XX不承担此次事故的责任。

此致

XX公安交通警察大队

申请人:

海损事故责任限制申请书 篇6

申请人:单位名称、国籍、地址

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申请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____________海事法院

申请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

年 月 日

Uber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篇7

Uber中文名称叫优步, 是一个按需要服务的O2O网站。每一个有需求的用户通过都可以通过i Phone、SMS、An- droid向Uber发送请求, 从而找到自己的私人司机再购买私家车搭乘服务。Uber提供的是一个联系用户与车辆的平台。它力求以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让用户体验到定制化的用车服务。结合移动互联网、精准GPS定位以及移动支付, Uber给你按需配置车辆和司机, 同时省掉用户与司机之间的电话沟通环节, 乃至用车完毕现金和扫码结算的环节。 一切均在不言中完成。

Uber旗下有两类打车服务, 一种是“人民优步”, 其车辆所有权属于司机本人; 另一种是叫车, 比如高级轿车、Uber X和Uber XL专车服务。

在共享经济下, Uber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率为客人提供了便利, 从而受到了多方的热捧。在此基础上, Uber成为了网络专车代表之一。

二、Uber造成的交通事故

Uber虽然在中国没有发生特别轰动的交通事故, 可是在其他国家甚至其发源地美国也是发生了一系列恶性交通事故, 导致Uber遭受全球性的争议。其中饱受争议的是2014年新年之夜, 加州法院就接手了一件由Uber引发的死亡案件。只有6岁大的Sofia Liu于新年前夕在旧金山被一辆Uber出租车撞死, 当时在场的还有Sofia的母亲和兄弟, 他们也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 而在解决这件案件时最大的争议点便是此次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事实上, 除了上述所讲的恶性交通事故外, Uber还存许多安全隐患。首先, 用户在乘坐专车时可能会发生纠纷、交通事故 ( 不仅仅是用户本人受伤或死亡, 还可能造成第三人的受伤或死亡) 。第二, 第三人遭遇交通事故, 其发生在司机搭载乘客时和没有搭载乘客时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追责主体难以确认。

三、Uber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事实上, 在现实生活中乘坐Uber涉及到存在争议的法律纠纷更多的是司机、乘客与第三人之间的交通肇事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侵权纠纷。在乘坐Uber时, 用户在体验便捷的同时大多数都忽略了Uber也是有风险的。正常情况在乘车时发生了交通事故通常会让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但由于Uber的特殊性, 导致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异议, 下面就Uber可能出现的交通事故情形进行探讨:

( 一) 乘客乘坐Uber时发生了交通事故, 致乘客受伤、 死亡

由于这是个客运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三百零二条规定, 我国的客运合同对承运人实行无过错责任制度, 即在没有免责事由的情况下, 发生了交通事故所受的侵害均应由承运人 ( 司机) 承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 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 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 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 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乘客发生伤亡, 有权向其隶属公司 ( Uber平台) 要求赔偿。但是现在Uber要求司机与其签署一份《拼车协议》。协议内容包括: “在不违反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条件下, 您或您所在单位已合法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或者拥有从事营运活动的相关资格”“消费者通过应用程序或服务请求的汽车服务的质量, 完全是最终向其提供此类汽车服务的汽车服务提供商的责任。Uber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承担责任, 任何跟汽车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汽车服务相关投诉, 应提交给汽车服务提供商。”这就使得乘客向Uber平台请求赔偿可能不能得到支持。第二,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 “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不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ll9条第 ( 五) 项的规定,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因此Uber司机应当对乘客人身损失承担无过错责任, 所以乘客可以要求司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再有, 如果是因为第三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最后, 按照现有的保险条款, 乘坐出租车时发生意外事故, 消费者不承担责任。

可是由于Uber车辆涉嫌非法营运,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 如果公民出行明知是“黑车”仍然选择乘坐, 法院在对事故的发生原因及行为人的过错程度进行一定的确认下, 会要求有过错的公民为自己的过错承担一定的责任,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可以适度减轻肇事者的赔偿责任, 这样不仅不利于保障乘客的权益反而还增加了风险。

( 二) 乘客乘坐Uber时发生的交通事故致第三人受伤、 死亡, 或造成第三人车辆损毁

第一, 第三人可以向其隶属公司 ( Uber平台) 提起诉讼要求赔偿, 但因为《拼车协议》将法律风险转嫁了, 可能第三人向Uber平台主张损害赔偿可能不会得到法院支持。第二, 可以向司机主张赔偿责任。但基于公平原则和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 在事故发生时双方都存在过错的, 其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应该公平分担, 所以在道路交通事故中,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存在过失的, 受害人也应当承担该过失。第三, 若从劳务合同的角度看待两者关系, 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九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 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 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 可以向雇员追偿。”所以第三人可以就交通事故受到的伤害要求乘客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 三) 当Uber司机车上没有载客时, 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受伤、死亡或车辆损毁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因为事件发生时司机并未有提供Uber服务, 不属于工作时间内, 导致事件发生后Uber不承认该司机正在受雇上班, Uber提出公司无需负责任, 案件最终很可能就只能认定为司机没有留心路面情况而发生的意外事件由司机个人承担, 最后就会认定为由司机个人承担责任。

四、结语

Uber这类打车软件的盛行为交通服务事业带来了一股新的潮流, 传统的出租车特许经营模式现在已经饱受争议了, 新的市场环境要求用“互联网十”的思维来改变打车市场, 解决交通运输困局。许多学者都认为官方应当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这个新兴市场, 但就当下而言, Uber司机确实涉嫌非法运营, 所以我们在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它可能造成的交通事故, 并且也应该认识到发生了事故后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谁需要承担责任, 从而更好的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南若然.旧金山6岁华裔女童命丧车轮家属提出9项诉讼[EB/OL].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1-29/5797052.shtml, 2014-01-29.

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 篇8

关键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证据;属性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以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为前置条件的,因此,事故责任的判定对交通肇事罪能否成立意义重大,而围绕交通事故认定书的相关问题也就成为了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證据属性,应将其认定为鉴定结论,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鉴定结论需要结合证据规则,即从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所以,经过实际的查证核实所制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书,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所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与其证据属性二者形成紧密联系的。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条明确规定,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从而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定罪处罚。在交通事故中,对事故责任划分及理解是认定交通肇事罪的重要依据,同样,在此过程中,责任事故判定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或者来说是成立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制作主体是公安交警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按照交通法规来进行定位,并且对违章违规行为导致的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定量评断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

它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其目的是分清事故责任,为依照交通法规和其它规定对肇事者作出正确恰当的处分,同时也为以后事故损害赔偿处理打下基础,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证明力和证据属性。

一、是一种特殊的鉴定结果

1.交通事故责任书认定书不属于书证范畴,尽管都是通过书面记录的方式

因为通常来说书证在案件发生前已经制定,通过记载的内容和陈述的方式来反映和展示案件的事实情况,其并不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另外书证的制定通常是在诉讼案件形成之前。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在相关交通事故发生之后,通过公安机关的现场勘查并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而比较及时的制定所产生的。二者时间上存在差异,所以不属于书证范畴。

2.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具有专业性和理论科学性

其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体,以交通法规为标准,对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进行定位,以及对违章行为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定量评断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能够清楚的进行责任认定的同时,并且向被罚者提供一定的法律解释,提高其对自身违规行为的清楚认识和理解。另外来说其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以交通法规为标准,对于违法行为运用法律手段并通过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方式并且具有一定强制力来作保障来得以实施。所以,保证其专业性和理论性也是提高执法标准、推动执法顺利实施、保障社会稳定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点。

二、对结果申请复议

由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制作主体是公安交警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按照交通法规来进行定位,并且对违章违规行为导致的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定量评断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因它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当事人不服是否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是否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和审查,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本文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而并非鉴定结论、将交通事故认定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问题等,阐述对交通责任认定属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有责任也有权对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例如,生活中违规停车的情形也比较多,某些交警在执法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章第九十三条的规定的违规罚款相关情形规定缺乏合理的认识和理解。在某些情形下仍然向驾驶人开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比如对于驾驶人在现场且同意马上驶离以及在因采取不正确的方法拖车造成机动车损坏的情形下,驾驶人有权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向法院申请复议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有利于对公民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提高执法水平。

三、法院选择性的采纳

交通肇事罪一直是常见多发的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明显突出。此罪的认定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一项证据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官应基于交通肇事罪基本理论,正确对待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且结合其他证据与具体案件情况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认定。然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据能否得到法院的采纳和相信,是需要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其进行有效的审核的,而不是不经审查则对其进行一贯的采纳。人民法院对于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进过审查后发现其不符合客观真是情况或者有违反相关规定的不予采纳。在当事人提出复议后,法院要求出具认定书的有关公安交警部门提供详细且客观的能够清楚反应情况的素材和证据,并且通过对实践案件的调查和研究,给予当事人一个合乎法律规定的答复。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篇9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

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将交通事故责任划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2、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3、各方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4、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期限的时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期限的时间: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并做出复核结论。

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认可的处理办法一:行政救济途径: 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

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认可的处理办法二:因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在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中,要对其进行当庭质证,对其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向法庭提出自己对事故认定书有异议,并阐明理由,人民法院有权决定是否采纳,并有权决定事故的赔偿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1、除未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车辆的或者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以外,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1)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

(2)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

(3)交通事故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4)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

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 篇10

案例:陈某为农用机动三轮车驾驶员。某日,驾驶农用三轮车运输货物,在行驶途中,有一根坠落的离地面不足一人高的电话线(该电话线的终端用户为石某,此处在石家附近)横跨在公路上方,陈某发现后,为躲避该

电话线,而一边驾驶,一边用右手举线试图穿过,但因车速过快,未能避开,电话线被陈某身体及三轮车挂断,致使三轮车翻至公路边的水渠中,陈某当场被砸死。公安交警部门接报后赶到现场处理,以交通事故作出责任认定书,认定陈某驾驶车辆未确保安全车速,对该起事故负全部责任。陈某的家人对公安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均未提出异议。事发后,陈某的家人以电话线的产权所有人及管理人某网通公司为被告诉至法院,要求网通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网通公司认为,坠落的电话线并不必然产生翻车的后果,公安交警部门已认定陈某对事故负全责,其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同时用户石某没有向其告知电话线坠落情况,其不可能知晓电话线的坠落情况,因而不存在过错,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此案的处理存在几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此案属于交通事故,公安交警部门已经对事故作出了陈某负全部责任的认定,陈某的死亡是由其本人违反交通法规的违章行为所造成,且陈某对事故负全部责任,因此,其他人不应当对陈某的死亡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坠落的电话线在终端用户石某家附近,石某在发现电话线坠落时未及时主动采取措施处理或者告知网通公司,其主观上有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陈某本人存在过错,应当减轻石某的赔偿责任。网通公司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三种意见认为,网通公司在此起事件中存在一定过错,但死者陈某本人对其自身死亡的发生存在主要的过错,因此应当减轻网通公司的赔偿责任,网通公司应承担较小比例的赔偿责任。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1、我们先从民事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来看。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民事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由于过错,违反法定的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民事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三个,即过错责任原则,它是以当事人的主观过错作为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它是指当事人虽然主观上无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仍应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它只适用于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几种情况如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行为等;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损害事实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但如果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再来看本案的具体情况。不难看出,本案属于过错责任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笔者认为,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来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关键要正确把握好二点,一是行为人是否有过错,这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二是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在刑法中,因果关系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对定罪量刑至关重要。同样,因果关系也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必备要素。我们应当根据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正确认识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案中,公安交警部门认定陈某在事故中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未确保安全车速,负事故全责,陈某违反法律的行为当然具有民法意义上的“过错”;其未确保安全车速是导致翻车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于网通公司来说,按照有关电信行业规程及其与用户之间的服务协议,在用户终端设备前的电话线路的产权归其所有,其负有维修线路、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及保证线路的架设不妨害他人生活和社会公共安全等义务。当电话线坠落在公路上方的较低处时,显然已经妨碍了正常的道路通行,而网通公司由于疏于管理未能及时发现恢复正常,违反了应尽的注意义务,其行为具有过错。其认为用户具有向其告知电话线路异常情况的义务,由于没有告知,其自身不可能得知电话线路的坠落情况,因而不具有过错的辩解不能成立。因为用户虽有向网通公司申报电话使用障碍的权利和义务,但没有维护室外线路等其他义务,其在这起事故中无过错。陈某是在突然发现坠落的电话线后,为了躲避电话线而用一只手举线未果,在超速行驶的情况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导致翻车。可见,此案属于“多因一果”的情形,电话线的坠落是事故发生的诱因,因为这一原因的突然介入,与陈某超速行驶的违章行为结合在一起,合乎逻辑的发生了车翻人亡的后果,所以与损害后果间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结合本案的情况看,电话线的坠落并不必然产生翻车的后果,如果陈某不超速行驶,在发现意外情况时有可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而避免之。因此,此原因是损害结果发生的次要原因,是损害结果发生的偶然性条件,是间接

原因。从以上我们看出,网通公司疏于管理的不作为行为违反了应尽的注意义务,主观上有过错,且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本案属于受害人陈某及网通公司均有过错的混合过错情况,应当减轻网通公司的赔偿责任。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即受害人陈某对损害事实的发生存在主要过错的情况,网通公司应当承担较小比例的赔偿责任。

2、此案无疑是一起交通事故。公安交警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作出了陈某对此事故负全部责任的事故责任认定,各方对于公安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的结论都没有异议。从交通事故责任的这个角度看,似乎陈某既然对事故负全部责任,其他人就不应该对事故承担责任。但这仅仅是从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角度来适用的。笔者认为,适用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并不能排斥对于在此事故中涉及的民事行为,适用民事法律的可能性、合理性、合法性。

在此我们先来注意一下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和民法中的“过错”、“民事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二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是公安机关作为交通事故的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的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是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角度来划定的。它是违章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赔偿责任的依据。一般说来,在交通事故中负事故“责任”的人,因为其存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一定具有民法上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但是,具有民法意义上的“过错”,如果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就没有“责任”;反过来,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并不等于无民法意义上的“过错”。简言之,就是有事故“责任”一定有“过错”,有“过错”不一定有事故“责任”;无事故“责任”不一定无“过错”,进而,不一定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类似于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的行为,但违法的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一样)。事故“责任”与民事责任是不同的法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按照不同的标准作出的不同评价。通过以上简析,我们看到,网通公司,依照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承担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并不等于不应承担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 篇11

关键词:交通事故;致险行为;防御性驾驶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是重中之重,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道路交通法里面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大小,过错性的严重程度,法律法规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而这对责任认定至关重要,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

1.交通混行严重

在福建省内的主要城市中的不少道路上,机动车淹没在非机动车、行人大潮中缓慢行驶,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杂交通极其严重,特别是在福州三叉街、金山、泉州九一街、浮桥等等路段,车辆的行驶相互干扰,同时交通设施设备落后,未跟上车辆的发展速度,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这也是交通事故数据居高不下的一项重要的事故源头。

2.非机动车遍地

尤其是在城区,非机动车的交通量异常的大,行驶密集,占用大量道路交通面积,与机动车抢行,机非混合通行,严重的影响了机动车道上机动车的正常行驶,对非机动车的管理不善,造成了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屡创新高。

3.出行人流大

截至2015年8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总量达3.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7亿人,加上非机动车及行人,那数据更是庞大,特别是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流严重。

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1.人的原因

能够驾驶车辆上路行驶的驾驶员大多是具备技术性驾驶技能的,然而大量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交通事故主要还是人的因素造成的,人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交通参与者心理状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较差,驾驶员违章驾驶、违章超载、超速行驶、带病驾驶,一些驾驶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安全完全抛诸脑后,拖拉机载人,货车载人,人货混载,这些都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心理状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也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经常出现不按规定让行,临时改变路线,临时穿行道路,也大大的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2.车辆方面的原因

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车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全、迅速和舒适,如果车辆的性能存有瑕疵,甚至机件毁损或机械故障,如转向系、制动系、电机等,还有设计制造方面的缺陷等方面的原因,都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隐患。

3.道路方面的原因

車辆要再道路上行驶,道路状况的好坏如何,也是影响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交通环境方面的原因。人、车、路三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关键,而交通环境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五、管理方面的原因。交通事业随经济发展也水涨床高,但现有交通管理工作却有点不尽如人意。

三、道路交通事故形成的机理

发生交通事故,本质上是交通冲突产生了损害性后果的交通事件,即交通冲突越多,那么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越大,产生交通事故的根源是交通冲突。冲突点的产生就是其中一方交通参与者没有尽到让行义务,没有尽到注意义务,没有按照交通指示标志行驶等存在的交通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引发了交通险情,如归对方没有采取对应的防御性驾驶,或者防御不成功,那么事故就发生了,从而造成不同方位的交通参与者在一定的空间发生接触碰撞。

四、防御性驾驶的事故认定

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性主要包括致险行为、防御行为以及对事故结果的部分扩大化行为,但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作用不是其所有行为的相加之和,他们之间会存在些许不确定性,无法简单相加,不同的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吸收或者合并等问题,对作用的评估应该兼顾到参与者的不同情形,但总的来说主要是经历交通险情的出现、实施防御措施和事故的发生这么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那么就不会出现交通险情,交通险情的产生就是对交通规则的违反。交通险情的产生可能是一方引起的也可能是多方引起的,此时对其作用大小的评判主要是依据其行为自身危险性的大小,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通过防御性的大小来反应,防御性大小又是通过防御的时间、空间和能力来表现的,这个第一过程就是确定交通险情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大小;

第二过程就是确定防御性行为作用的大小,当险情行为危险性较小,对有防御可能的一方首先判定防御性行为是否存在自身的错误操作或者不当降低了防御能力,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应有的防御时间和空间。各方防御失误行为的作用大小与其利用自身防御时空程度成正比;

最后,经历了致险行为和防御行为后,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了不可避免,从而可以得出综合性的判断,当事各方的过错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作用大,则其承担主要责任;作用小则承担次要责任;作用相当则承担同等责任;无作用则不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评价,应当用明确的、客观的指标对事故发生的过错性、因果关系做出事实判断,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法律过错评价,致险性及防御性的衡量就是明确、具体的道路通行技术规则指标的衡量,提高责任认定的可预测性和正当性,给交通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让交通参与者明白,下次该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公平公正处理,提高事故认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杜心全主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2]傅以诺,顾方平.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概要[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6)

作者简介:

交通事故责任申请书 篇12

1 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的法律责任判定

1.1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概念

1) 交通事故法律责任, 指道路交通参与人的行为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或者交通参与人未能及时采取事故防范措施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 并且给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 公安司法部门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2) 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分类:由于交通参与人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而造成具一定后果的交通事故, 公安司法机关根据当事人违反法律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 将交通事故法律责任分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交通事故行政责任, 就是事故当事人的行为构成违法安全行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者行政违纪行为, 对道路交通的其他参与人造成伤害, 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交通事故刑事责任, 是指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触犯刑法, 构成刑事犯罪, 必须承担刑事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是当事人的行为违反民事法律和合同的有关规定, 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可分为合同责任、侵权责任和其他责任。

1.2 道路交通事故行人法律责任的判定原则

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判定, 是司法机关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参与人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和确认。判定原则就是在对交通事故的法律责任判定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标准和依据。在道路交通事故中, 行人法律责任的判定原则有依法原则和科学原则。

1) 依法原则: (1) 责任法定原则。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判定必须有法可依, 是事先制定关于交通违章行为法律责任的判定依据, 规定责任相关的性质、范围以及追究责任的方式等内容, 在对交通事故当事人法律责任判定过程中严格遵照法律依据进行, 秉承责任法定原则。 (2) 责任相当原则。对当事人交通事故法律责任判定过程中, 保证既不错判、重判, 也不能轻判当事人的责任, 始终坚持责任相当的原则。 (3) 责任平等原则。在责任判定中不得因国际、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文化以及财产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应该追求法律责任人人平等。

2) 科学原则: (1) 行为责任原则。在交通事故中追究交通参与人的法律责任时, 首先确定引起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 然后判定当事人的交通行为对交通事故后果的作用大小, 认定过错的严重程度。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其行为对事故后果的作用大小进行事故法律责任的判定。如果行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那么行人负有主要责任;如果行人的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关, 那么行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2) 因果关系原则。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中的有关规定, 在交通事故当事人法律责任认定时, 依据造成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及其当事人的行为对交通事故后果的作用大小进行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划分。 (3) 路权原则。在道路交通中, 给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都规定了各自的通行的路权, 但是仍然存在“借道通行”的现象, 由于借道通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借道方承担全部责任。

2 道路交通事故行人法律责任的判定流程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首先认定机动车驾驶员的责任, 在有证据证明行人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进行判定行人的法律责任。

2.1 机动车责任的判定

在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判定过程中, 依据《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分别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依次判定, 最终确定事故法律责任。

1) 车辆技术性能。机动车驾驶员驾驶机动车上道行驶前, 首先, 应该对机动车的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能进行全面检查, 排除安全隐患, 禁止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机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如果经鉴定车辆发生事故的原因是车辆运行技术条件 (GB7258-2012) 不符合机动车运行标准, 如存在隐患, 机动车驾驶人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以致损害后果的发生, 则驾驶人存在过错。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交通参与者财产损失的, 驾驶员承担民事责任, 由伤亡事故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2) 道路条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行车视距和停车视距的大小、道路的设计缺陷、道路施工路段有无防护措施以及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管制措施不合理等都可能会直接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由于道路条件不良造成的交通事故, 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都无责任, 但是如果驾驶员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将会承担法律责任, 而行人无责任。

3) 人。机动车驾驶员是道路交通的重要参与者,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要对驾驶员有无驾驶证、超速、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违章行为加以判定。 (1) 有无驾驶证判定。驾驶机动车, 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由于无证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 机动车驾驶员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2) 酒后驾车判定。根据《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 或者患有防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 不得驾驶机动车”;因为饮酒后酒精会使驾驶员的神经麻痹, 反应迟钝, 在驾驶过程中容易不自觉的加速行驶, 并且遇到前方有潜在的危险时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负交通事故主要责任。 (3) 疲劳驾驶判定。“疲劳驾驶”是机动车驾驶人持续驾驶时间超过4h, 驾驶员生理疲乏、反应迟钝, 视线模糊, 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不能及时发现道路上的潜在危险, 发现危险情况后也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疲劳不仅指生理疲劳而言, 也包括精神疲劳。《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 不得驾驶机动车的规定, 如果是造成事故主要原因, 机动车驾驶员应当承担主要交通事故责任。 (4) 超速驾驶判定。超速驾驶就是车辆的行驶车速超出交通部门规定的最大限制速度。车辆超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距变短、视野变窄, 对前方物体的的辨识度降低。当发现危险时不能及时停车, 需要的制动距离变长。由于车辆超速行驶造成的交通事故, 机动车驾驶员应当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 事故车辆的行驶速度是否超过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最大安全行驶速度, 其验算方法有4种: (1) 车辆制动痕迹验算法; (2) 行人抛出距离验算法; (3) 车辆遗留散落物抛出距离验算法; (4) 汽车形变量计算法。

2.2 行人法律责任的判定

根据行人在道路交通中的行为对交通事故影响的大小, 将行人法律责任分5类, 即: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

1) 全部责任。在机动车一方没有违章, 而行人出于自杀或者非法谋取保险赔偿等目的故意闯红灯、任意横穿马路等违章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 机动车方不承担责任, 行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2) 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同等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首先认定机动车驾驶员的责任, 在有证据证明行人有明显的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 将减轻驾驶员的责任。责任大小要根据各方对交通事故后果的作用大小进行划分。

3) 无责任。行人没有任意横穿马路、也没有闯红灯的条件下, 完全由机动车驾驶员一方违章造成的事故, 则行人不承担法律责任。

3 结束语

在交通事故中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进行判定, 关系到交通事故当事人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本文从目前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常常忽视行人的法律责任出发, 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中法律责任判定的原则、依据、方法和科学的判定流程, 为公平、公正和快速的处理交通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对行人法律责任的判定有利于提高行人尊法、守法的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针对目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采取无过错责任方式, 认为驾驶员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承担者, 对行人法律责任的认识不足等问题, 文中给出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法律责任的科学判定流程, 对目前存在的行人任意横穿马路、闯红灯等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中行人法律责任判定的难题予以解决。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行人,法律责任判定

参考文献

[1]杨勇.交通事故中的责任认定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2]温恬.论新《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侵权归责原则体系之变迁与建构[J].法制与社会, 2009 (8) :68-79.

[3]刘家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归属[J].政治与法律, 2010 (5) :88-94.

[4]马庆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 2009.

[5]孙玉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之法律适用[J].法学杂志, 2011 (5) :121-162.

[6]周海赟.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 2011 (8) :62-124.

[7]邵祖峰, 刘知音, 梁小华.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鉴定问题[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 (5) :75-88.

[8]聂早早.《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J].江淮论坛, 2012 (3) :8-13.

上一篇:转作风抓整改宣传部下一篇:规范发文管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