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精选8篇)
安徽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 篇1
安徽省公安厅
关于印发《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试行)》通知
皖公通[2007]105号
各市公安局:
为了规范我省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工作,提高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水平,根据《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49条规定,省公安厅制定了《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在事故处理办公场所醒目位置公布《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试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地在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厅交警总队。抄送:公安部交管局
安徽省公安厅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日
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工作,促进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具体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对因当事人过错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 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按照本规则确定当事人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认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没有证据证明双方当事人有交通违法行为;
(二)交通意外事故。
因三方以上当事人过错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依据各方当事人过错作用大小确定当事人责任。
第三条 本规则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分为严重类、一般类、隐患类(具体行为附后):
(一)严重类过错行为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交通事故中起主要以上作用。
(二)一般类过错行为是发生交通事故的条件,在交通事故中起次要作用或者不起作用。
(三)隐患类过错行为是驾驶人不具有安全驾驶车辆能力以及驾驶车辆存在安全隐患,道路设施、道路施工作业存在缺陷的交通违法行为,在应当避免而未能避免的交通事故中起主要作用;在难以避免的交通事故中起次要作用。
判定隐患类过错行为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否应当避免,应当以法律法规有关安全驾驶以及道路设施、施工作业安全的规定作为依据。
第四条 一方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双方当事人同时具有
(一)(二)
(三)行为的,承担同等责任。
(一)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致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
(二)当事人驾驶机动车在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违反信号通行 规定碰撞其他车辆、行人造成交通事故的。
(三)当事人驾驶机动车越过划有禁止穿越的道路中心线或者隔离设施,与道路上的其他车辆或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
(四)当事人驾驶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通行范围,刮撞非机动车的。
(五)当事人驾驶机动车在信号灯控制人行横道或行人通行范围刮撞行人的。
(六)当事人所驾驶机动车的装载物在遗洒、飘散运动过程中,引发交通事故的。
(七)当事人驾驶机动车倒车时,碰撞、刮擦停放的车辆、物体、行人的。
(八)当事人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穿越中央分隔带,与其它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
(九)当事人驾驶机动车在城市快速车道、单行道、高速公路逆行造成交通事故的。
第五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经调查另一方当事人有严重类过错行为的,逃逸的一方当事人负主要责任,另一方当事人负次要责任。
第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检验鉴定的基础上,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和当事人过错行为,依照本规则第三条规定认定当事人过错行为所属类型,对于认定隐患类过错行为的根据作用大小,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由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该当事人负全部责任。
(二)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有严重类过错行为的,负主要责任。
(三)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有一般类过错行为的,负次要责任;其中不按规定装载、乘坐过错行为被追尾相撞的不负责任。
(四)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有隐患类过错行为,该行为对于应当避免的交通事故未能避免的,负主要责任;难以避免的,负次要责任。具有隐患类行为的当事人驾驶车辆正常行驶被追尾相撞的,不负责任。
(五)一方当事人有严重、一般或严重、隐患等两类以上过错行为,另一方当事人只有一种过错行为的,对有两类以上过错行为的一方以作用大的一类过错行为作为认定其负主要责任的依据,但是其他过错行为也应当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中载明。
(六)双方当事人均有严重类过错行为或者均有起主要作用的隐患类过错行为的,负同等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过错行为应当承担交通事故责任有特别规定的,应当依照特别规定确定当事人责任。
第七条 遇有本规则未列举的交通事故情形,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及检验鉴定的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第八条 本规则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在此之前发生的交通事故尚未作出事故认定的,依照本规则确定当事人责任。
第九条 本规则由安徽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负责解释。
附件:当事人与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有关的过错行为分类
严重类:
一、车辆不按规定通过路口
1、《条例》第51条第1项:机动车通过有灯控路口时,不按所需行进方向驶入导向车道的。
2、《条例》第51条第4项:机动车通过路口遇放行信号不依次通过的。
3、《条例》第51条第6项:机动车通过路口向右转弯遇同车道内有车等候放行信号时,不依次停车等候的。
4、《交通安全法》第38条:机动车、非机动车未按照交通信号指示、交通警察指挥通行的。
5、《条例》第38条第1款第3项:红灯亮时,机动车、非机动车继续通行的。
6、《条例》第38条第1款第1项:绿灯亮时,转弯的车辆未让被放行的直行的车辆、行人先行的。
7、《条例》第38条第3款:右转弯的车辆,遇有红灯时,未让被放行的车辆、行人先行的。
8、《条例》第51条第2项:机动车准备进入环形路口不让已在路口内的机动车先行的。
9、《条例》第51条第7项、第52条第3项:通过无灯控或交警指挥的路口,转弯的机动车未让直行的车辆、行人先行的。
10、《条例》第51条第7项、第52条第4项:通过无灯控或交警指挥的路口,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弯机动车不让左转弯车辆先行的。
11、《条例》第52条第1项:机动车通过无灯控或交警指挥的路口,不按交通标志、标线指示让优先通行的一方先行的。
12、《条例》第52条第2项:机动车通过无灯控、交警指挥、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路口,不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的。
13、《条例》第68条第1项:非机动车通过路口,转弯的非机动车不让直行的车辆、行人优先通行的。
14、《条例》第68条第5项:非机动车向右转弯遇同车道内有车等候放行信号不能转弯时,不依次等候的。
15、《条例》第69条第1项:非机动车行经无灯控或交警指挥的路口,不让标志、标线指示优先通行的一方先行的。
16、《条例》第69条第2项:非机动车行经无灯控、交警指挥或标志、标线控制的路口,不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的。
17、《办法》第35条第1项:机动车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的交叉路口,机动车未让已经进入路口的非机动车、行人先行的。
二、车辆不按规定超车、跟车
18、《交通安全法》第45条第1款、《条例》第53条第2款:机动车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从前方车辆两侧超越行驶的。
19、《条例》第47条:机动车从前车右侧超车的。
20、《交通安全法》第43条第1项:前车左转弯、掉头、超车时超车的。
21、《交通安全法》第43条第2项: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时超车的。
22、《交通安全法》第43条第3项:超越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23、《交通安全法》第43条第4项:在铁路道口、路口、窄桥、弯道、陡坡、隧道、人行横道、交通流量大的路段等地点超车的。
24、《条例》第47条:超车后未与被超车辆拉开必要安全距离驶回原车道的。
25、《条例》第82条第2项:在高速公路匝道、加速车道、减速车道上超车的。
26、《条例》第72条第4项:非机动车超车时妨碍被超越的车辆行驶的。
27、《交通安全法》第43条:在道路行驶时,不按规定与同车道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的。
28、《条例》第80条、第81条第1、2项:在高速公路上不按规定保持行 车间距的。
三、车辆不按规定会车、让行
29、《交通安全法》第35条、《条例》第82条第1项:机动车逆向行驶的。
30、《条例》第48条第1项: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路段上,机动车遇相对方向来车时,未减速靠右行驶,并与其他车辆、行人保持必要安全距离的。
31、《条例》第48条第2项: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有障碍的路段上,机动车遇相对方向来车时,未让无障碍的一方先行的。
32、《条例》第48条第2项: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有障碍的路段上,有障碍的一方已驶入障碍路段而无障碍的一方未驶入时,未让有障碍的一方先行的。
33、《条例》第48条第3项: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狭窄的坡路、机动车遇相对方向来车时,未让上坡的一方先行的。
34、《条例》第48条第3项: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狭窄路段,下坡的一方已行至中途而上坡的一方未上坡时,未让下坡的一方先行的。
35、《条例》第48条第4项: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狭窄的山路,机动车遇相对方向来车时,未让不靠山体的一方先行的。
36、《交通安全法》第47条第1款:机动车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未停车让行的。
37、《交通安全法》第47条第2款: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未避让的。
38、《条例》第70条:因非机动车道被占用,非机动车在受阻的路段借用相邻的机动车道行驶,机动车未让行的。
39、《条例》第79条第1款:机动车从匝道进入高速公路时妨碍已在高速公路内的机动车正常行驶的。
四、车辆不按规定转弯、变更车道、借道通行
40、《条例》第51条第3项、第57条:转弯、变更车道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的。
41、《交通安全法》第45条第1款、《条例》第53条第2款:机动车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从前方车辆两侧穿插行驶的。
42、《交通安全法》第45条第2款、《条例》第53条第3款:机动车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未依次交替驶入车道减少后的路口、路段的。
43、《条例》第44条第2款、《办法》第34条第3、4项:借道通行、变更车道时,未让所借道路内的车辆、行人优先通行,或者妨碍其他车辆、行人正常通行,或者频繁变更车道或一次连续变更两条以上机动车道,或者左右两侧车道的车辆向同一车道变更时,左侧车道的车辆未让右侧车道的车辆先行的。
44、《条例》第79条第1款、第2款:机动车从匝道进入或驶离高速公路时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的。
45、《条例》第72条第4项:非机动车转弯时未减速慢行、伸手示意,突然转弯的。
46、《条例》第70条第1款: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时不下车推行的;有人行横道或有行人过街设施时,不从人行横道或行人过街设施横过机动车道的。
五、车辆不按规定掉头、倒车
47、《条例》第49条第1款:机动车在禁止掉头或者禁止左转弯标志、标 线的地点掉头的。
48、《条例》第49条第1款:机动车在铁路道口、人行横道、桥梁、急弯、陡坡、隧道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掉头的。
49、《条例》第49条第2款:机动车掉头时妨碍正常行驶的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六、车辆不按规定通行
50《交通安全法》第22条第1款:驾驶机动车观察疏忽,或者判断操作失误的。
51、《条例》第62条第4项:驾驶机动车下陡坡时熄火、空档滑行的。
52、《条例》第64条:机动车行经漫水路或漫水桥时未确认安全、未低速通过的。
53、《条例》第67条:机动车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不低速行驶、不避让行人的。
54、《条例》第84条:在高速公路上,机动车通过施工作业路段时,未注意标志行驶的。
55、《交通安全法》第67条:非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的。
56、《条例》第72条第6项:驾驶非机动车时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曲折竟驶的发生事故的。
七、行人、乘车人违反规定通行、乘车
57、《交通安全法》第38条、第62条、条例39条:行人不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的。
58、《交通安全法》第62条、条例第75条:行人横过道路未按规定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的。
59、《交通安全法》第63条:行人跨越道路隔离设施的。60、《交通安全法》第63条:行人扒车、强行拦车的。
61、《条例》第74条第3项:行人有追车、抛物击车等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的。
62、《交通安全法》第62条、条例第75条第3种行为:行人横过机动车道时,在车辆临近时突然加速横穿或者中途倒退、折返的。
63、《交通安全法》第67条:行人进入高速公路的;
64、《条例》第74条第2项:在机动车道内嬉闹的、坐卧、停留的。
65、《条例》第74条第1项:在道路上使用滑行工具的。
66、《交通安全法》第66条、《办法》42条2项、《条例》第77条第4项:机动车行驶中乘车人干扰、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的。
67、《办法》第42条第1项:乘车人在机动车未停稳时上下车的。
68、《条例》第77条第2项:在机动车道上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的。
69、《条例》第77条第3项:开关车门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70、《条例》第77条第4项:乘车人在机动车行驶中跳车的。
71、《交通安全法》第66条:乘车人向车外抛洒物品的。
72、《条例》第77条第4项:机动车行驶中乘坐人员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的。
73、《交通安全法》第69条第1款:除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法执行紧急公务外,其他人员在高速公路上拦截检查行驶车辆的。
74、《交通安全法》第54条第1款:未避让进行作业的道路养护车辆、工程作业车的.。
75、《办法》第42条1项:乘坐公共汽车和公路客运汽车,未在停靠站或者指定地点依次候车,抢行上车的。
八、机动车未按规定停放 76、《交通安全法》第68条:夜间、雨雾天气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或者发生交通事故,未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未在故障车来车方向150米以外设置警告标志的。
77、《条例》第82条第1项;夜间、雨雾天气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道内停车的(交通管制情况下依次停车除外)。
78、《办法》第44条:夜间、雨雾天气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快车道、行车道停车上下人或者装卸货物。
九、机动车违反规定装载
79、《交通安全法》第48条第1款、条例第54条:机动车装载长度、宽度、距地面高度违反规定刮撞其他车辆、物体、行人的。
十、机动车未按规定行车、停车发生的乘车人事故
80、《条例》第62条第1款第1项: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导致乘车人发生交通事故的。
81、《条例》第63条第1款第4项:车辆未停稳前开车门和上下人员的。
82、《条例》第63条第1款第4项:开关车门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一般类:
一、车辆、行人不按道行驶、行走
1、《条例》第44条第1款;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
2、《办法》第34条第1款第2项: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轮式自行机械车在快车道行驶的。
3、《办法》36条: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在大中城市中心城区道路、高速公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明令禁止通行的道路通行。
4、《交通安全法》第36条:机动车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不在道路中间通行的。
5、《交通安全法》第39条:机动车违反交通管制禁令标志或限制通行措施通行的。
6、《交通安全法》第37条:机动车违反规定使用专用车道的。
7、《交通安全法》第67条:驾驶禁止驶入的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的。
8、《条例》第78条第1款:在高速公路上正常情况下以低于规定最低时速行驶的
9、《交通安全法》第48条第2、3款:运载超限物品和危险物品时不按规定的时间、路线行驶的。
10、《交通安全法》第55条第1款:拖拉机驶入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内道路的。
11、《交通安全法》第55条第1款:拖拉机驶入其它禁止通行道路的。
12、《条例》第20条第2款:学习驾驶人不按指定时间上道路学习驾驶的。
13、《交通安全法》第57条: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内行驶的。
14、《交通安全法》第36条、第57条第2种行为: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非机动车不靠车行道右侧行驶的。
15、《条例》第70条第2款:非机动车借道行驶后不迅速驶回非机动车道的。
16、《交通安全法》第61条:行人不在人行道内行走的。
17、《交通安全法》第36条、61条:行人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不靠路边行走的。
二、不按规定装载、乘坐(被追尾相撞除外)
18、《交通安全法》第50条第1款、条例第55条第2项:货运机动车违反规定载人、载客的。
19、《交通安全法》第48条第1款、条例第54条:机动车装载超长、超 宽、超高部分被其他车辆刮撞的。
20、《交通安全法》第55条第2款:拖拉机载人的。
21、《条例》第56条第2项:挂车载人的。
22、《条例》第55条第3项:驾驶轻便摩托车载人的。
23、《交通安全法》第49条:公路客运车辆违反规定载货的。
24、《交通安全法》第49条、《条例》第55条第1项:车辆载客超过核定载客人数的。
25、《交通安全法》第48条第1款、《条例》第54条第1款:货运机动车载物超过核定载质量的。
26、《条例》第83条: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载货汽车车厢载人的。
27、《条例》第83条: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两轮摩托车载人的。
28、《条例》第20条第2款;在道路学习驾驶时教练车上乘坐与教学无关人员的。
29、《办法》第41条第4款: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搭载十二周岁以上人员的。
30、《交通安全法》第51条: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
31、《交通安全法》第51条:驾驶摩托车时驾驶人、乘坐人未按规定戴安全头盔的。
三、车辆不按规定停放
32、《交通安全法》第56条第1款、《条例》第63条:机动车违反规定停放、临时停车,妨碍其它车辆、行人通行的。
33、《条例》第63条第1款第6项:城市公共汽车在站点以外的路段停车,上下乘客时,乘客与其他车辆发生事故的。
34、《交通安全法》第38条第1项;机动车停车违反禁令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线、警告标线的。
35、《条例》第82条第1项;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道内停车的。
36、《条例》第82条第4项;非紧急情况下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上停车的。
37、《交通安全法》第59条:非机动车停放时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38、《条例》第53条第2款: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区域内停车等候的。
39、《交通安全法》第52条;未将故障车辆移到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的。
40、《交通安全法》第52条、《条例》第60条:车辆在道路上发生故障或事故后,妨碍交通又难以移动的,不按规定设置警告标志或未按规定使用警示灯光的。
41、《交通安全法》第68条第1款: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或交通事故后,驾驶人不按规定使用危险报警闪光灯,并未设置警告标志的。
四、按规定影响道路视线
42、《交通安全法》第28条第2款;道路隔离带上设置广告牌、管线等,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妨碍安全视距的。隐患类:
一、道路设施及施工作业存在缺陷
1、《交通安全法》第30条第1款:道路出现坍塌、坑漕、水毁、隆起等损毁或者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交通设施损毁、灭失的,道路、交通设施的养护部门或者管理部门未设置警示标志并及时修复的。
2、《交通安全法》第31条:未经许可,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的。
3、《交通安全法》第32条第1款:擅自占用、挖掘道路影响交通安全的。
4、《交通安全法》第32条第2款:施工作业单位未在经批准的路段和时 间内施工作业,并未在距离施工作业地点来车方向安全距离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未采取防护措施的。
5、《交通安全法》第32条第2款: 施工作业单位施工作业完毕,未迅速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消除安全隐患,导致发生事故的。
6、《条例》第35条第1款:道路养护施工单位在道路上进行养护、维修时,未按规定设置规范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的。
7、《条例》第35条第2款:道路施工需要车辆绕行,施工单位未在绕行处设置标志的。
二、不具有安全驾驶能力
8、《交通安全法》第19条、《条例》第19条第1款:未取得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是指未取得驾驶机动车辆资格和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撤销、注销的行为)。
9、《交通安全法》第19条第4款:驾驶与驾驶证载明的准驾车型不相符合的机动车的。
10、《条例》第20条第2款:学习驾驶人在无教练员随车指导下上道路驾驶汽车的。
11、《条例》第22条第3款:实习期内驾驶公共汽车、营运客车、特种车辆、载有危险物品的机动车、牵引挂车的机动车的。
12、《条例》第82条第5项:在高速公路上学习驾驶机动车的。
13、《条例》第72条第10项: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的。
14、《条例》第72条第2项、第73条、《办法》第41条第5款:未满16周岁驾驶、驾驭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畜力车的。
15、《条例》第72条第1项:未满12周岁驾驶自行车、三轮车。
16、《交通安全法》第22条第2款: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17、《条例》第72条第3项、第73条第1项:醉酒驾驶非机动车、畜力车的。
18、《交通安全法》第22条第2款: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仍继续驾驶的
19、《交通安全法》第22条第2款: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仍继续驾驶的。
20、《交通安全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2条第7项:过度疲劳仍继续驾驶机动车的。
21、《交通安全法》第42条第1款、《条例》第45条、46条: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或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未保持安全车速的。
22、《条例》第81条: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在高速公路上不按规定行驶的。
23、《交通安全法》第58条: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超速行驶的。
24、《条例》第62条第3项:驾驶时拨打接听手持电话、五电视及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的。
三、车辆存在安全隐患
25、《交通安全法》第14条第3款:驾驶已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
26、《交通安全法》第16条第1项:驾驶拼装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
27、《交通安全法》第21条:驾驶安全设施不全、不符合技术标准以及其它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的。
28、《交通安全法》第48条第3款:运载危险物品时未悬挂警示标志的。
29、《交通安全法》第48条第2款:运载超限物品时未悬挂明显标志的。
30、《条例》第71条:非机动车不按规定载物的。
31、《条例》第55条第3项:摩托车后座乘坐不满十二周岁未成年人的,轻便摩托车载人的。
32、《条例》第72条第9项:驾驶加装动力装置的自行车、三轮车的。
33、《条例》第61条:不按规定牵引故障机动车的。
34、《条例》第56条:不按规定牵引挂车的。
35、《条例》第72条第5项:驾驶非机动车牵引车辆的。
36、《条例》第72条第5项:非机动车被其他车辆牵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简称《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简称《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简称《办法》
安徽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 篇2
Uber中文名称叫优步, 是一个按需要服务的O2O网站。每一个有需求的用户通过都可以通过i Phone、SMS、An- droid向Uber发送请求, 从而找到自己的私人司机再购买私家车搭乘服务。Uber提供的是一个联系用户与车辆的平台。它力求以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让用户体验到定制化的用车服务。结合移动互联网、精准GPS定位以及移动支付, Uber给你按需配置车辆和司机, 同时省掉用户与司机之间的电话沟通环节, 乃至用车完毕现金和扫码结算的环节。 一切均在不言中完成。
Uber旗下有两类打车服务, 一种是“人民优步”, 其车辆所有权属于司机本人; 另一种是叫车, 比如高级轿车、Uber X和Uber XL专车服务。
在共享经济下, Uber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率为客人提供了便利, 从而受到了多方的热捧。在此基础上, Uber成为了网络专车代表之一。
二、Uber造成的交通事故
Uber虽然在中国没有发生特别轰动的交通事故, 可是在其他国家甚至其发源地美国也是发生了一系列恶性交通事故, 导致Uber遭受全球性的争议。其中饱受争议的是2014年新年之夜, 加州法院就接手了一件由Uber引发的死亡案件。只有6岁大的Sofia Liu于新年前夕在旧金山被一辆Uber出租车撞死, 当时在场的还有Sofia的母亲和兄弟, 他们也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 而在解决这件案件时最大的争议点便是此次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事实上, 除了上述所讲的恶性交通事故外, Uber还存许多安全隐患。首先, 用户在乘坐专车时可能会发生纠纷、交通事故 ( 不仅仅是用户本人受伤或死亡, 还可能造成第三人的受伤或死亡) 。第二, 第三人遭遇交通事故, 其发生在司机搭载乘客时和没有搭载乘客时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追责主体难以确认。
三、Uber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事实上, 在现实生活中乘坐Uber涉及到存在争议的法律纠纷更多的是司机、乘客与第三人之间的交通肇事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侵权纠纷。在乘坐Uber时, 用户在体验便捷的同时大多数都忽略了Uber也是有风险的。正常情况在乘车时发生了交通事故通常会让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但由于Uber的特殊性, 导致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异议, 下面就Uber可能出现的交通事故情形进行探讨:
( 一) 乘客乘坐Uber时发生了交通事故, 致乘客受伤、 死亡
由于这是个客运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三百零二条规定, 我国的客运合同对承运人实行无过错责任制度, 即在没有免责事由的情况下, 发生了交通事故所受的侵害均应由承运人 ( 司机) 承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 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 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 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 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乘客发生伤亡, 有权向其隶属公司 ( Uber平台) 要求赔偿。但是现在Uber要求司机与其签署一份《拼车协议》。协议内容包括: “在不违反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条件下, 您或您所在单位已合法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或者拥有从事营运活动的相关资格”“消费者通过应用程序或服务请求的汽车服务的质量, 完全是最终向其提供此类汽车服务的汽车服务提供商的责任。Uber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承担责任, 任何跟汽车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汽车服务相关投诉, 应提交给汽车服务提供商。”这就使得乘客向Uber平台请求赔偿可能不能得到支持。第二,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 “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不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ll9条第 ( 五) 项的规定,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因此Uber司机应当对乘客人身损失承担无过错责任, 所以乘客可以要求司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再有, 如果是因为第三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最后, 按照现有的保险条款, 乘坐出租车时发生意外事故, 消费者不承担责任。
可是由于Uber车辆涉嫌非法营运,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 如果公民出行明知是“黑车”仍然选择乘坐, 法院在对事故的发生原因及行为人的过错程度进行一定的确认下, 会要求有过错的公民为自己的过错承担一定的责任,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可以适度减轻肇事者的赔偿责任, 这样不仅不利于保障乘客的权益反而还增加了风险。
( 二) 乘客乘坐Uber时发生的交通事故致第三人受伤、 死亡, 或造成第三人车辆损毁
第一, 第三人可以向其隶属公司 ( Uber平台) 提起诉讼要求赔偿, 但因为《拼车协议》将法律风险转嫁了, 可能第三人向Uber平台主张损害赔偿可能不会得到法院支持。第二, 可以向司机主张赔偿责任。但基于公平原则和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 在事故发生时双方都存在过错的, 其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应该公平分担, 所以在道路交通事故中,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存在过失的, 受害人也应当承担该过失。第三, 若从劳务合同的角度看待两者关系, 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九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 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 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 可以向雇员追偿。”所以第三人可以就交通事故受到的伤害要求乘客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 三) 当Uber司机车上没有载客时, 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受伤、死亡或车辆损毁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因为事件发生时司机并未有提供Uber服务, 不属于工作时间内, 导致事件发生后Uber不承认该司机正在受雇上班, Uber提出公司无需负责任, 案件最终很可能就只能认定为司机没有留心路面情况而发生的意外事件由司机个人承担, 最后就会认定为由司机个人承担责任。
四、结语
Uber这类打车软件的盛行为交通服务事业带来了一股新的潮流, 传统的出租车特许经营模式现在已经饱受争议了, 新的市场环境要求用“互联网十”的思维来改变打车市场, 解决交通运输困局。许多学者都认为官方应当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这个新兴市场, 但就当下而言, Uber司机确实涉嫌非法运营, 所以我们在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它可能造成的交通事故, 并且也应该认识到发生了事故后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谁需要承担责任, 从而更好的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南若然.旧金山6岁华裔女童命丧车轮家属提出9项诉讼[EB/OL].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1-29/5797052.shtml, 2014-01-29.
安徽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 篇3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那么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确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职工的工伤能否认定?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发布的(2015)15号参阅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2年6月12日早晨6时20分左右,施建新驾驶二轮摩托车前往公司上班途中与一辆白色小型货车相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事发后,小型白色货车逃离现场。施建新因此受伤,经医院救治诊断为左肩锁骨关节脱位、左多发性肋骨骨折。由于小型白色货车逃离,2012年8月2日,当地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确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
2012年10月29日,施建新所在单位力强钢丝制品有限公司以施建新在上班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为由,向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013年9月29日,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施建新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无法认定,所受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认定工伤的情形,属于不得认定工伤的情形,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施建新不服,向南通市港闸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港闸区法院审理认为,首先,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非事故责任认定的唯一形式。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能够分清责任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另一种是成因无法查明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社会保险部门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没有法律依据。
其次,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并不排除受害职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该条文从责任划分角度仅排除了在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和全部责任的受害人可以享受工伤待遇的情形,并未排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的受害职工可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本案中,原告施建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认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并未排除的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的情形。
最后,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无法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形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有对事故责任进行判断的职责。本案由于肇事车辆至今未被查获,使原告试图通过民事诉讼确定事故责任承担方式已暂不可能,如果将此情形下劳动者所受伤害一律不认定为工伤,等同于让弱者承担了全部的事故结果,这与社会法保护弱者的立法目的亦相背离。而且,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如果对这类情形的伤害一律不予认定工伤,那么从形式上看虽然保留了劳动者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主张工伤保险的权利,但一律不予认定工伤的结果实质上变相剥夺了劳动者获得救济的途径。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立法精神,根据优者危险负担的原则,对事故责任作出判断,并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推定。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
综上,港闸区法院认定被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遂作出上述判决。
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在法定上诉期内均没有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职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案件关乎普通劳动者的生存保障,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伤认定中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案即为工伤认定的又一起典型案例。当前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作出责任无法认定结论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肩负工伤认定职权的劳动保障部门,如果一味草率地根据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将这类事故中受害职工置于工伤保障大门之外,无异于变相拒绝履行劳动保障职责。
《工伤保险条例》属于《劳动法》的范畴,根据《劳动法》第一条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该法的立法精神。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和《工伤认定办法》第一条中,也均体现了该立法目的。因此,劳动保障部门作出工伤认定时,应当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体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本案中,施建新对交通事故是否负主要责任处于难以认定的灰色地带,根据立法本意,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并进而认定为工伤。
安徽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 篇4
参阅案例15号
施建新诉南通市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纠纷案
【裁判摘要】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五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的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有认定工伤的行政职权以及对相关事实调查核实的职责。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遭受交通事故损害,是否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应由社会保险部门依法做出认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履行工伤认定职责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不是前提条件。
在道路交通事故一方逃逸,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未明确认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交通事故是否属于非劳动者本人主要责任做出判断。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为由,不予认定工伤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案件事实】
原告施建新为第三人南通开发区力强钢丝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强钢丝公司)职工。6月12日6时20分左右,原告施建新驾驶摩托车前往公司上班途中与一辆白色小型货车碰撞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白色小型货车逃逸,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去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10月29日,力强钢丝公司以施建新在上班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为由,向被告南通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被告南通人社局经审查认为,因原告施建新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无法认定,其所受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工伤,属于不得认定工伤的情形,故决定不予认定工伤。但根据南通人社局与南通市公安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申报工伤的处理意见》的规定,“责任无法认定”也属于“非本人主要责任”的情形,可以认定为工伤。请求法院依法撤销被告南通人社局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认定原告施建新所受伤害为工伤。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是:(1)在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的情况下,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认定应否成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2)原告施建新在本起事故中的责任应当如何判定。
【一审判决】
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法院一审审理认为:
(一)关于在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的情形下,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否成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郑州劳动争议律师www.zzldzyzxzx.com/)
首先,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非事故责任认定的唯一形式。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能够分清责任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另一种是成因无法查明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穷尽手段仍然无法查清事故责任的情况。尽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交通事故的法定处理机构,但交通事故认定应当是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的参考性证据之一,而不应该成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应当以有关机关出具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决为依据”,但该规定仅是引导性说明而非法律强制性条款,其目的在于指引申请人尽可能详尽地提供有效申请材料,以便于准确作出工伤认定,因此,上述规定并不能成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前提条件的理由。本案中,被告南通人社局以申请人未能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认定书,事故责任无法认定为由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应属对该规范性文件的曲解和片面理解。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没有法律依据。
其次,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并不排除受害职工可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收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从该条文的文义看,收到道路交通事故伤害的认定为工伤需具备“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限制性条件,但该条文从责任划分角度仅排除了在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和全部责任的受害人可以享受工伤待遇的情形,并未排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的受害职工可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本案中,原告施建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确认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并未排除的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的情形。此外,依照被告南通人社局与南通市公安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申报工伤的处理意见》中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要求申报工伤的,应当提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非本人主要责任(包括本人负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和无法认定的情形)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依据”,原告施建新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形符合该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至于被告南通人社局提出该文中要求提供的是“交通事故认定书”而非“交通事故证明”的辩驳意见,当属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事故认定结论形式的不当理解,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无论是作出事故认定书还是事故证明,均是对交通事故责任的一种认定形式,被告南通人社局的辩驳意见不能成立。
最后,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无法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形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有对事故责任进行判断的职责。《工伤保险条例》第五条第二款、《工伤认定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五条规定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有工伤认定的职权以及对相关事实进行调查核实的职责。只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了工伤认定申请,就有责任和义务对受理案件的事实进行调查并及时作出认定结论。在工伤认定案件中,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工伤认定是否适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享有取舍权、判断权。即便申请人无法提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也应当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综合各种情况,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准确判断是否属于事故过程中的非本人主要责任,及时正确地作出行政确认认定。本案中,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已经作出了《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在要求申请人提供《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现实,也不可能。由于白色小型货车驶离现场,至今未能查获,致使原告施建新试图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确定事故的责任承担都已成为不可能。在此情形下,如果将劳动者所受的伤害一律不认定为工伤,实质上等同于让弱者承担了全部的事故结果,亦与保护弱者的社会法价值取向相背离。而且,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如果对这类情形的伤害一律不予认定工伤,那么,形式上看虽然保留了劳动者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主张工伤保险的权利,但一律不认定工伤的结果实质上变相剥夺了劳动者获得救济的途径。
因此,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应成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充分履行调查核实职能,对是否属于非本人主要责任作出判断。
(二)关于原告施建新在本起事故中的责任认定应当如何判定
首先,《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执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由此可见,工伤保险的立法目的核心要义在于对受伤害的劳动者的工伤救济与补偿。目前,《工伤保险条例》对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能否认定工伤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保障受伤害的劳动者救济与补偿优先的立法目的,对事故责任作出判断。至于本案被告南通人社局提出的原告施建新无证驾驶未年检车辆的问题,法院认为,《工伤保险条例》并没有无证驾驶或者车辆未经年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遭受伤害的不得认定为工伤的禁止性规定。
其次,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应当参照优者危险负担原则确定责任承担。所谓优者危险负担原则,是指在难以分清事故双方各自过错责任的情况下,考虑双方对道路交通安全注意义务的轻重,按机动车危险性的大小及危险回避能力的优劣,分配交通事故责任。本案中,白色小型货车无论在速度、重量、体积及对让他人的危险性方面,与原告施建新驾驶的普通二轮摩托车相比,其应具有更高的避险义务,应当履行更重的安全注意义务。从事故现场来分析,施建新所驾驶的二轮摩托车与白色小货车均自北向南同向行驶,根据公安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痕迹检验报告》,二轮摩托车的左侧有擦碰,可以合理推断白色小货车位于摩托车的左侧,其车身右侧与二轮摩托车发生碰擦,从生活常识判断,白色货车从摩托车左侧行驶时碰擦二轮摩托车的可能性更大。本起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主要原因在于白色小型货车逃逸,故推定由具有更高危险性和负有更高注意义务的逃逸方承担事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更符合优者危险负担原则的精神。因此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原告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
因此,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立法精神,根据优者危险负担的原则,对事故责任作出判断,并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推定。
综上,被告南通市人社局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据此,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第(二)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九条第三款之规定,于12月3日作出()港行初字第0070号行政判决:
一、撤销被告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9月29日作出的()第651号《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二、责令被告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六十日内对施建新所受伤害是否为工伤重新认定。
【审理结果】
一审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均未提出上诉,该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交通事故责任不明时如何认定工伤 篇5
【案情】2013年11月1日0时20分许,刚刚从某工厂下班的职工韩某骑摩托车回家途中,在国道上发生交通事故,致其当场死亡。由于无法查清交通事故成因,某县交警大队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条的规定,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对上述事实予以证明,没有认定责任。
韩某近亲属向某县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工厂方以无法认定韩某在交通事故中不负主要责任为由,不同意认定工伤。人社局采纳了工厂的观点,作出了《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韩某的近亲属不服,依法提起诉讼,请求撤销人社局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韩某应认定为工伤;另一种意见认为,韩某不应当认定为工伤。
【评析】笔者持第一种意见。
1.从举证责任的角度
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应该由谁负责提供证据,用于证明有争议的案件事实,否则将承担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本案的关键,是认定韩某对交通事故是否负主要责任。如果负主要责任,不应认定为工伤;反之,应当认定为工伤。然而,交警大队并没有认定韩某的交通事故责任。作为用人单位的工厂方虽然提出异议,亦未提供证据。
根据《工伤认定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举证不能,应当承担于其不利的法律后果。
2.从立法目的角度
《工伤保险条例》属于劳动法的范畴,根据劳动法第一条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该法的立法目的。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和《工伤认定办法》第一条中,也均体现了该立法目的。因此,作出工伤认定时,应当遵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属于弱势群体,出现伤亡事故后,能否认定为工伤,不仅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于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稳定企业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作出工伤认定时,应当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体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
本案中,韩某对交通事故是否负主要责任处于难以认定的灰色地带,根据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应当推定韩某对交通事故不负主要责任,并进而认定为工伤。
事故认定责任书 篇6
向西行驶的解放牌挂斗车相刮,汽车从女学生胸部轧过,经抢救无效死亡。在这起事故中,女学生骑自行车侵占快车道,避让措施不当,应负主要责任。司机开车不注意观察,负有次要责任。
(3)同等责任。造成交通事故的各方当事人均有违章行为,情节相当,各方负同等责任。如某物资运输公司的司机陈某,驾驶大货车以五、六十公里的速度从北向南行驶。行至这条公路19公里处时,在陈前方六、七十米处,某单位司机张某驾驶130货车,以60多公里的时速相对驶来。陈某不顾会车危险,仍然强行超越车前右侧一行驶马车,结果在两车接近时,双方司机惊慌失措,加之车速快,躲让不及,造成两车相撞,130货车被撞后栽入旁沟内。这起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两车司机忽视交通安全,违反交通法规,酿成灾祸,理所当然地应负同等责任。[2] 制作原则
1、程序合法
2、事实清楚
3、证据确实充分
4、适用法律正确
5、责任划分公正
作出期限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除无证、无牌等违法情形,或者为检验鉴定需要外,交警无权扣留交通事故车辆。因检验鉴定扣留机动车时限如下:现场调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委托;检验机构应在20个工作日内结束鉴定,超过20个工作日需报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最长不超过60日;接到结果后2个工作日内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如有异议,需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检申请,经县级公安交警部门批准后另行委托检验机构复检,复检以一次为限;结果确定后5个工作日内,交警必须通知当事人领车)
交通事故扣车期限
2012-01-29 13:52 【】【】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2条规定了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应对事故现场勘验、检查,因收集证据需要,可以扣留事故车辆,但未规定扣留的期限。2009年开始实施的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也未明确规定交通事故中交警部门扣车的期限,只在第44条规定,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机动车行驶证以及扣押的物品。
那么,另一个问题出来了,检验、鉴定的期限多长呢?《规定》第38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检验、鉴定完成的期限,约定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十日。超过二十日的,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也就说,该检验、鉴定的最长期限不超过60日。但另外,《规定》第43条同时赋予了当事人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权利。“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三日内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重新检验、鉴定。重新检验、鉴定应当另行委托检验、鉴定机构或者由原检验、鉴定机构另行指派鉴定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重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重新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即,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重新检验、鉴定,这样下来的话,检验、鉴定时间可能要超过60天。
我们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部门应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同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对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收集证据。所以,因个案复杂程度不一及检验、鉴定时间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何时放车,不可一概而论,只能说是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交警部门应通知当事人领取车辆及其他扣押物品。
逃逸交通事故尚未侦破,受害一方当事人要求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当事人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受害一方当事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
包含内容编辑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
(二)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经过;
(三)道路交通事故证据及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
(四)当事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
(五)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称和日期。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由办案民警签名或者盖章,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调解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复核
当事人如果对交警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可以自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向其上一级公安交管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公安交管部门收到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后5日内,就会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公安交管部门受理复核申请的,如果认为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对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重新调查、认定;如果认为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责任认定公正、调查程序合法的,就会维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内容。向上一级公安交管部门复核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以一次为限。[1] 篇二:安全事故认定责任书
安全事故认定责任书 甲方:葛洲坝水利集团(安乐灰坝)乙方:喻占全 赵银
经甲乙双方安全事故责任协商认定;
⒈出现山洪、泥石流,塌方,造成人员伤亡 由甲方负责。
2.触电造成人员伤亡由甲方负责。
3.安装过程中,出现人为的,甲方负责80%主要责任,乙方负责20%的次要责任。
4.安装过程中,如工具,机械出现问题,乙方及时告知甲方。甲方未对工具,机械进行修理。乙方有权停止施工,如甲方强行施工出现的人员伤亡事故由甲方全权负责。
5.本安全事故认定责任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6.本安全事故责任书在签字之日起立即生效。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2014年
月 日
篇三:关于交通事故责任书认定前的协议书
关于交通事故责任书认定前的协议书
甲方:虞秀文,机动车轿车方,身份证号:
乙方:,摩托车驾驶方,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就摩托车撞上机动轿车造成车损人伤事故,就事故责任认定事前平等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摩托车速度快,轿车速度慢,就事故现场判定,双方承认摩托车方应承担主要责任,轿车方承担次要责任。
(二)但考虑摩托车方经济困难,甲方愿意主动承担全部责任。
(三)乙方保证责任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不再找甲方任何经济及其他责任,(甲方本人不再承担任何经济及其他责任,其责任全部转移与保险公司,除保险公司赔偿外,甲方不再承担任何责任,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纠缠甲方,否则视为违约,)但甲乙双方都有协助办理保险理赔事宜。
(四)甲乙双方签订合同后生效,均不得反悔,若一方反悔,事故责任书都必须同意重新认定,并且赔偿对方违约金五万圆整。
(五)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证明人(签字)
2012年7月24日
篇四: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范本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范文
第××××号
时间19××年 5 月17日 12 时 30分地 点××市××路××路口××市××有限公司司机王××驾驶“桑塔纳”小客车,在××路由西向东通过××路口时,适有××市××出租汽车公司司机李××驾驶“切诺基”吉普车以八十多公里时速由南向北通过路口。李××临近路口发现前方横穿的小客车后虽踩了紧急刹车,但由于车速快,停车不及,吉普车前部撞在小客车右部,造成小客车内乘车人赵××当场死亡、两车均损坏的重大交通事故。
发生交通事故原因是:王××驾车通过路口时,未让干路车先行,属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车辆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或交通标志控制的交叉路口,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依次让行:(一)支路车让干路车先行„„”的规定,李××驾车通过路口时,未减速慢行,属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机动车遇道路宽阔、空闲、视线良好,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原则下,最高时速规定城市街道为七十公里的规定。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王××负事故主要责任,李××负事故次要责任,赵××不负责任。
(公章)承办人:宋××郭××19××年5月27日
此认定书,已于19××年5月28日向当事各方宣布,当事人不服的,可在接到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市交警支队申请重新认定。
(一式二份,一份交当事人,一份存档)篇五: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核申请书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核申请书
申请人:张某某(死者之妻),女,汉族,身份证号410xxxxxxx,住xx市xx区xx路xxx号
委托代理人:江伟,河南荟智源策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申请人:魏xx,男,x岁,住河南省xx市xx镇xx村x组
申请人于2013年x月x日收到郑州市交警x大队作出的郑公交认字第410xxxx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现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提出复核申请。
复核请求:
1、请求依法撤销郑州市交警x大队作出的郑公交认字第410xxxx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依法认定被申请人魏xx负事故的次要责任。
事实与理由:
郑公交认字第410xxxx号事故认定书认定事实不清,责任认定错误,具体理由如下:
一、郑州市交警x大队未查清事故车辆豫axxxx重型自卸货车事发时的驾驶人,在未查清其车辆事发时的驾驶人就作出事故认定责任书,严重影响对事故责任的认定,严重侵害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2013年x月x日x时许,xx驾驶的豫axxxx号车与豫axxxx号重型自卸货车发生碰撞,当时xx所驾驶的车上就只有xx一人,而豫axxx重型自卸货车上却有两人,至于该两人哪一人是事发时的驾驶人,郑州市交
警x大队未查清。而查清豫axxx号车事发时的车辆驾驶人对事故责任的认定至关重要,因为该车上驾驶人存在酒驾、疲劳驾驶及无证驾驶等诸多违法情形,而由另一人冒牌顶替当时车辆的驾驶人。所以,郑州市交警x大队在未查清事发时豫axxx的驾驶人,而作出事故认定,有失公允。
二、事故车辆豫axxxx号重型自卸货车未年审,也未购买交强险就违法上路行驶,对事故的发生存在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他相关交通法规的规定,车辆都必须按时参加年检,在上路行驶之前也必须购买交强险,这是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事故车辆豫axxxx号车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车辆存在安全隐患及不够买交强险的情形下就公然上路行驶,这种无视法律的规定、无视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应当对发生严重损失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
安徽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 篇7
关键词:顶岗实习,人身伤害,责任认定,工伤
一、问题的提出
顶岗实习是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顶岗实习制度试行过程中,各种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2010年3月,某职业院校三年级学生张某等人,由学校安排在某铁路局供电段顶岗实习。学校与供电段签定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约定每生缴纳实习费等合计1 000元,学校派教师李某到供电段指导,供电段为学生安排实习指导师傅。张某等人分别被安排在变电所和接触网工区实习。4月,张某在一次接触网维修作业实习过程中,从接触网上摔下受轻伤,后被送往附近医院治疗,花去医疗费5 000多元。
2010年9月,某职业院校三年级学生苏某等人经学校推荐和某铁路工程公司面试考核,予以录用。10月,铁路工程公司与学校商议,苏某等20名学生前往公司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公司每月支付报酬800-1 200元,安排食宿。苏某被安排在该公司下属的一个项目部进行接触网安装实习,12月下旬,苏某在接触网安装施工时,被梯车砸伤,造成下颌骨两处骨折。后被送往医院治疗,先后共进行两次下颌骨复位手术,花去医疗费1.2万余元。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如果发生人身伤害,该如何定性和处理,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迫切问题。
二、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现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职业院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业的最后一年或者最后一个学期,由实习单位提供场所或岗位,安排学生在相应岗位履行岗位职责,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能力的一种实习形式。
随着顶岗实习的深入开展,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一方面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伤害事故发生后,相关的处理机制尚未健全,争议也逐渐增加。
教育部于2002年6月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未提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的问题,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也没有明确规定。原劳动部颁布试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曾作出规定,到单位参加实习的学生人身受到伤害,如果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则可按工伤对待,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但该办法现已被废止。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未规定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顶岗实习学生若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因无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可循,处理难度较大。
三、现行法律框架下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
顶岗实习涉及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当事人,进行人身伤害事故认定,需要明确学生在事故当中的身份定性、各方当事人之间关系及应承担的责任。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不同情况以及与实习单位之间的不同关系,本文将顶岗实习学生分为两类分别讨论。一是已签定就业协议或已被用人单位选录的学生(以下简称“已被选录的学生”),二是未就业或虽已被用人单位选录但未到用人单位实习,而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或专业对口单位实习的学生(以下简称“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学生”)。
(一)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定性
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定性分析是认定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实习单位、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的,其身份宜认定为劳动者。从法律学科的角度,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据此可知,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达到劳动法规定的年龄;二是具有劳动能力;三是依法或依合同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生产并获取一定的报酬,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安排。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的身份符合法律上劳动者的特征,应被认定为劳动者。
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组织进行顶岗实习的,其身份宜认定为学生。在这种顶岗实习形式下,实习单位与学校基于双方的协议组织和开展实习。与前一种顶岗实习有着本质区别,其实质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延伸。学生虽然也要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不能等同于单位对职工的约束和管理。这种管理和约束是基于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委托协议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性质的约束。学生也会适当参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劳动,并能创造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生产劳动并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这成为区别于前一种顶岗实习学生劳动者地位的重要特征。
(二)顶岗实习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1. 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其实质是提前上岗,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事实劳动关系。顶岗实习学生虽然学籍仍然存在,但因为提前上岗基本上不回学校学习,只是到时间领取毕业证而已。虽然在这过程中学校仍有教育管理的义务,但这种义务已经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而被削弱。
学校安排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学生到指定单位顶岗实习,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一种基于委托与被委托的委托合同关系。学校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通过协议的方式委托给实习单位,实现对学生的培训管理。
2. 实习单位与顶岗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双方之间是一种事实劳动关系。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根据上述规定,一是顶岗实习学生年龄达到劳动法要求的最低就业年龄,具备劳动能力,主体合格;二是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替代原岗位人员从事相应工作,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安排提供劳动,服从用人单位的考核与管理,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双方默认提供劳动与接受劳动这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三是顶岗实习学生所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众多岗位或业务需要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参加顶岗实习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
学校统一组织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将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管理权通过实习协议的形式委托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因此而获得对实习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权,与顶岗实习学生之间形成教育教学管理的关系。实习单位根据委托协议完成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是一种代为行使教学管理权的行为,包括对实习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安全教育、实习指导和实习监控等。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应遵守实习单位各方面的规定,按要求完成实习学业;另一方面还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带队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并根据学校给出的实习目标及要求认真完成实习的各项任务。
3. 学校与顶岗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已被用人单位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学校负有对其学籍进行管理、毕业条件审查、毕业证书办理和发放的义务,此时,学校主要是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被选录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即开始履行就业协议,也因学生成为实习单位的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而大大弱化了学校的管理责任。因而在此情形下,学校与顶岗实习学生之间是一种简单的行政管理关系。
未落实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兼具教育行政管理关系与民事合同关系。学生从顶岗实习开始到实习结束,这期间的活动既有民事活动也有行政管理活动,如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学籍的管理、遵守校纪校规和实习表现的考核都属于学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表现。
(三)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确定
在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中,归责原则是指顶岗实习学生受到人身伤害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相关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是具体应用侵权归责原则。
1. 学校在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中适用的归责原则
学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须尽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义务,对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应尽到考察义务。学校在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前应组织进行安全教育和实习注意事项的宣讲,对于未落实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学生应加强管理和教育。学校没有尽到必要的义务则应对伤害后果承担必要的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如果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的过错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因其是职务行为,应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由学校承担责任,学校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的教师追偿。
2. 实习单位在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中适用的归责原则
已被选录的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应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正常的工作环境,如果是实习单位侵害了学生权益,应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顶岗实习学生不能证明实习单位有过错,只能证明伤害发生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根据《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之规定,即使实习单位没有过错,也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相应责任。如果造成人身伤害原因不明的,也按前述原则进行处理。另外,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4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规定,如果指导学生实习的技术人员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造成实习学生伤害的或者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给实习学生造成伤害的,实习单位均应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责任。
对于未落实用人单位而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单位基于学校的委托和顶岗实习学生之间形成教育管理关系。在此种关系下,实习单位有教育管理义务。如果实习单位未尽到前述义务,造成顶岗实习学生损害的,依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责任。如果是指导实习的行为有过错导致学生损害后果发生的,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内发生的伤害,如果不能证明是实习单位的过错或原因不明的,根据《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之规定,适用无过错原则承担责任。
(四)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已被选录的学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的身份定性为劳动者,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事实劳动关系,根据《工伤保险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造成人身伤害的,性质应认定为工伤。案例二即属于此种情况。
在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情形下,通常会与实习单位签订书面协议。如果顶岗实习学生发生了人身伤害事故,此时,学校可以依据签订的合同请求实习单位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学校对损害后果也应承担责任的,则和实习单位一起分担责任。如果顶岗实习的学生与实习单位也签订有合同,顶岗实习学生也可依据合同请求实习单位承担违约责任,当然这种情形在现实当中非常少见。同时,顶岗实习学生也可根据《侵权责任法》就人身损害向实习单位主张侵权责任,此时,便出现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在民事关系中比较常见,当事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不得同时请求。案例一即属此种情况。
四、完善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认定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构建顶岗实习权益的司法保护和救济机制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基本建立,可以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明确顶岗实习人身伤害事故的解决办法。如可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加入顶岗实习伤害事故处理条款,或者作出司法解释,明确顶岗实习中各方关系及责、权、利,为处理此类案件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有法可依后还必须有依法解决问题的机制机构和途径。一是可在教育部门设立相应机构受理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件,成立由学校及实习单位、学生代表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和谐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保护实习学生利益与保护实习单位合法权益并重,促进顶岗实习三方关系的和谐稳定;三是加强对顶岗实习情况的监督检查。彻查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消防安全设施及学校和实习单位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情况。
(二)认定顶岗实习学生劳动者地位,将实习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纳入工伤保险
在部分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对实习生确定劳动者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成为劳动者并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条件。应将现有顶岗实习学生根据实习形式的不同区分为到用人单位的上岗实习和学校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对于到用人单位的上岗实习学生可认定其劳动者地位,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而对于未就业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则纳入学生缴纳的意外伤害险范围内加以保护,当发生人身伤害后及时通过保险公司先行获取帮助,从而使学生利益得到及时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吴越.经济宪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梁慧星.民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郑玉波.债法各论(上)[M].台湾:三民书局,1998.
[5]李鸿建.社会属性视角: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6]褚宏启.论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安徽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 篇8
[基本案情]2015年1月18日9时55分,朱某某驾驶闽A33913号重型车由闽清往金沙方向沿202省道行驶,行经202省道341K+120M处,该车碰撞欧某某驾驶的无牌二轮摩托车,造成两车损坏,欧某某死亡的交通事故。闽清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认定:朱某某未靠右行驶是造成本事故的直接原因,负本事故全部责任。闽A33913号重型车在某保险公司投有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事故发生时,均在保险期内。2015年1月19日,朱某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闽清县公安局刑事拘留。2015年1月25日,闽清县公安局将事故责任认定书送达朱某某的同时提请检察机关对其批准逮捕。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在提讯朱某某时,朱某某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没有异议,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2015年1月27日,闽清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朱某某。批捕的次日,朱某某家属为取得被害方谅解,经办案部门调解先行赔偿被害方损失71万元(这笔巨额赔偿金,可以从车辆保险赔偿款中支付)。2015年1月29日,朱某某被变更为取保候审。在审查起诉期间,辩护律师提出:朱某某在收到事故责任认定书的第三天,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核,由于检察机关对朱某某批准逮捕,上一级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辩护律师认为执法机关侵犯了朱某某的申请复核权利,认为事故责任认定效力待定。当朱某某向保险公司索赔时,保险公司认为:案发时,保险公司接到车主报案有到现场勘查,根据碰撞痕迹,认为投保的肇事车辆在本次事故中不应负全部责任,不能支付巨额赔偿。
一、检察机关在审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时的困境
本案中,辩护律师和保险公司均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出异议。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因果关系及原因的确定,对认定有关法律责任具有重要的指引和依据作用。但在实践中,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案多人少的现状,普遍对认罪的轻刑案件实行快捕快诉机制。在审查批捕阶段,由于时间紧,办案人员很少主动听取辩护律师意见,对涉及人员伤亡事故赔偿的,也不会听取保险公司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看法。目前,检察办案人员在审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没有统一标准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运用法律法规的过程,运用的如何直接反映出公安交警的执法能力和水平。《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处理交通事故两种程序:一种是对未造成人身伤亡,事实清楚,交通警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并当场出具事故认定书;另一种是按照普通程序制作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10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1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要依照法定程序、法定标准制作生成。司法实践中,沉重而又巨大的交通管理任务,再加上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时间要求紧,给有限的警力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出现认定主体不适格;对人员死亡的交通事故,没有公开调查取证;送达当事人的文书不规范,事故认定书的制作者不具有制作资质等问题。
(二)当事人的复核申请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核,这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但实践中,该权利却“形同虚设”。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1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在收到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后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但该法第52条同时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的,复核申请不予受理;如果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了其复核申请后,人民检察院对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的,那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终止复核。所以,从法理上说,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时,申请复核权经常是“不予受理”或是“终止复核”。
(三)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监督失控
刑事诉讼中,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和处罚均以行为人在重大交通事故中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为前提条件。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监督方式有两种:一是外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来自人民警察以外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的监督和制约。由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技术性很强,无论当事人或检察人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专门知识,因此认定书很难被推翻,从而使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变成一种特权。二是内部监督。主要表现在人民警察队伍内部。《人民警察法》第43条规定:“人民警察的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发现其作出的处理或者决定有错误的,应当予以撤消或者变更。”但这种监督主要表现在接警出警、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有否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于责任认定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则无法得到有效监督。
(四)容易引发涉检信访
交警部门出于多种考虑,有些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送达当事人未达3日就匆忙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涉罪的犯罪嫌疑人方往往不服,而被害方更是紧盯检察机关是否批捕。如果依照错误的事故认定批准逮捕,起诉后,法院若重新划分责任认定,涉罪嫌疑人无罪,则面临着国家赔偿问题;如果坚持不捕,要面临被害方的诘责与缠闹,使检察机关成为事故双方注意力的焦点,这给检察院的工作带来困难,无论作出何种决定,双方均无法接受,无端增加工作难度。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混乱的原因
犯罪嫌疑人朱某某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其负全责,保险公司可以多赔付,所以在收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没有向办案人员及时提出异议,后因保险公司拒付巨额赔偿金,找到律师提供法律帮助,要求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申请复核。目前,导致检察机关审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困难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立法、观念上的原因,也有执法人员素质问题,但总结起来主要有:
(一)案多人少,办案时间紧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虽然遵循事故现场的客观实际情况,但最终是由交警人员根据自己交通背景知识做出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人为主观因素。《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3条规定:“交通警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取得相应等级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资格。”该规定要求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交通警察在取得相应等级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资格才可上岗。然而,由于警力不足,许多应该多岗位、分民警办理的业务,只能采取“一警多岗”的办法来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使民警“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再加上一些没有取得相应处理交通事故资格的交通警察上岗现象存在,民警在交通事故处理中重实体、轻程序,违反程序办案很常见,事故责任认定依据不充分,给案件的处理带来很多麻烦,致使群众对交通管理部门责任认定工作产生质疑。
(二)随意对被害人免除,减轻事故责任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也难免会遇到调解难、理赔难等问题,尤其是碰到死亡事故,受害人家属情绪激动,容易发生抬尸闹事等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对于有办理保险的肇事车主,如果肇事司机负全责,赔偿款更多,出于经济因素考量,对有利于被害方的事故认定如果不影响其定罪,也不持异议,虽然保险公司对赔偿款有看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8条规定:“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制作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并确认其相应的证明力,但有相反证据能够推翻的除外。”实践中,收集交通事故现场证据难,推翻责任认定有难度。
(三)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机关主体不合理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公安机关在交通事故处理中,自行勘查、调查、自行认定,并以自行认定的结论用作定案根据的操作程序,无异于是用自身的主观认识并由自己制造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这与其在刑事诉讼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执行的职能是不相符的,难保其结论的客观公正,也不符合目前司法鉴定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四)检察人员审查能力不高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交管部门经过现场勘查作出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主观性,尤其是在目前事故认定的依据尚不统一、不规范的前提下,要求检察人员事后对事故作出认定,这与检察人员的知识体系和工作经验明显不符。
三、完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对策
本案肇事者朱某某没有明显违反治安管理条例(如车辆无证无牌、酒后驾车等),不能进行治安拘留。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制作出来前,不能判定肇事者是否要负刑事责任。由于经济赔偿没有到位,迫于被害方的压力,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根据以往办案经验判定责任,将肇某事者朱某某先行刑拘,后于现场勘验、检查和有关的检验、鉴定再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出现办案顺序倒置,难保执法公正。对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让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制作公正,规范。
(一)检察人员要强化对证据的审查判断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专业性强,知识面广,而且还要具备过硬的法律知识和规范意识,检察人员要加强学习,客观、科学、公正地审查事故成因。在目前法律法规没有修改的情况下,检察机关案管部门受理交通肇事案件时,要重点审查公安机关对当事人送达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送达回证,只有超过3日的方可受理,从源头上保证当事人申请复核的权利。检察机关在受理此类案件后,要听取当事人,律师和保险公司对事故责任认定意见,要严格审查责任认定书载明的事实和责任,对明显存在不合法、不公正的责任划分的情况应及时提出纠错建议。对未予按时补正或作出的说明没有正当理由的,要作出不批捕或不起诉决定;对有严重违反法律规定、不依法履行职务、损害当事人合法权利或影响公正执法的违法行为的,应当报请检察长批准后,对有渎职行为的要开展法律监督调查,依法作出处理。
(二)增设交通肇事案件特困当事人救助资金
检察机关可以协调公安、法院、民政等部门建立联合救助机制,进一步拓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筹集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增加救助基金。在交通事故中陷于经济困境的家庭应当提供救助,用于伤者的救助和死者的丧葬,切实改变目前因信访压力而将不能确定是否构罪的肇事者先行采取强制措施的作法,确保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标准制作。
(三)增设权威鉴定机构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法院作出裁判的主要证据,除非异议当事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事故认定确有瑕疵,否则法院只能依据原事故认定作出裁判。但由于交通事故现场的部分证据无法复原、固定,在事后要求当事人举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事人举证责任。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有异议,解决困境最根本的办法自然是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之外设立中立的中介机构,给予当事人司法救济途径。如果中介机构所作的司法鉴定和事故责任认定结论不一致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中介机构司法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
(四)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
【安徽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推荐阅读:
安徽省教资认定10-21
安徽省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实施细则07-31
安徽省2017年上半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应对坠落事故的预防措施考试试卷07-04
交通运输部质监局关于辽宁省、广西、安徽省、江西省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程师证领取通知09-23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09-12
安徽省部分高校07-28
安徽省投资效率分析07-21
安徽省农民创业问题10-15
安徽省合肥市05-11
安徽省信息化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