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作文题目:进入初中以来的生活,你肯定有许多新的起点。也许是学习上的点滴进步,也许是思想上的细微变化。在起点面前,有些人勤奋努力、拼搏进取,享受着人生的乐趣;有些人徘徊犹豫、落魄失意,咀嚼着生活的苦涩……请你以“起点”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1、自拟题目;2、注意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描写、抒情。
教学目标:
一、学习拟题。
二、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学习进行细节描写。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学生思考后,交流,点拨:
1、人称:第一人称(我);2、话题:起点;3、重点:学习、思想等;4、中心思想:展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拟题。
学生思考后,交流,点拨:
1、我人生的起点;2、起跑线;3、新的起点;赢在起点。
三、构思。
学生思考后,交流,点拨:
1、描写运动员铆足劲登在起跑线上,随时准备起跑的状态。(散文)
2、结合生活经历谈自己对起点的认识。(议论文)
3、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取得的进步和成功,并以此为起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回顾自己成长的缺失和失败,并把它作为教训吸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记叙文)
四、指导编写提纲。
五、范文展示。
我人生的起点
“再见了,亲爱的家!再见了,爸爸妈妈!”我默默拿起背包,走出家门。
外面的天灰蒙蒙的,有一层薄薄的雾。一阵风儿吹来,我不由得想起那件令我痛苦的事。昨天,试卷发下来了,我的成绩很不好,语文76分,英语65分,数学更是惨不忍睹,只有53分。我觉得,自己步入初三以来,已拿出前所未有的努力,旱冰不滑了,电子游戏也“戒掉”了,连电视节目也压缩到每周星期六、星期日两次……然而成绩还是一跌再跌,这次更是飞流直下。下午,老师把我“传”到办公室,虎着脸训我,我支支吾吾回答不出。老师生气地把我的试卷扔在地上。晚上回到家,父亲看了成绩单,甩手扇了我一巴掌,扔出一句话:“给我滚!”
我恨自己,又非常无奈,我要只身逃亡。
路上行人很少,我心里空荡荡的,老师的“高压”,父亲的打骂……一切似乎都远离了我。我想轻松地笑笑,但很不自然,与哭差不了多少。
离开家,到哪儿去呢?我也不知道。前几天听一个同学说,广州很好,找工作容易,工资也高,何不到广州去看看呢?路过报栏,我停了下来,报上正好有一则广州某公司的招工启事,待遇优厚。我打定主意,对,就到广州去!
来到十字路口。往左是通向学校的路,往右是通向火车站的路。我拐向右边,走了两步又忍不住停下来,回头看看,左边的路是那样熟悉。路面平展展的,我曾和同学一起抬土铺路;山上的溪水流下来,顺着路边的水沟流淌,那水沟是我和同学们一起挖的;路旁的白杨修直挺拔,那是我和同学们一起栽的.,晨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刹那间,我觉得树上长满了眼睛,有老师的、班长的、团支书的、好朋友的……一双双直直的盯着自己,似乎还带着鄙夷的神色,好像在说,这么点挫折就受不了,算什么男子汉!再听听哗哗的流水,仿佛是爸妈焦急的呼唤……
“不!”我差点喊出声来,心中那道马奇诺防线崩溃了。
雾散了,太阳红红的,照在我身上一层金色。是啊,暂时的失败算得了什么?我就不信我比别人差。我站在十字路口,停了停,深深吸了一口气,快步向学校走去。我将以此为我人生的起点,快步向前走去。
习作评点:
这是一篇中考作文中的满分佳作。作者以主人公的一段学习经历为内容,表达了作者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章在叙事中,有较浓的抒情氛围,对于心理变化的描写非常细腻,让主人公成功地实现了自我教育,立意深刻独到。
文中景物描写的恰当运用烘托了人物的心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如“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有一层薄薄的雾。”“雾散了,太阳红红的,照在我身上一层金色。”等。
《窗》(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2
1.提高朗读、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2.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4.进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色。
2.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教学方法】
1.直观,诵读。2.启发,引导。3.合作、探讨。【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
1.提问: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吗?
鼓励:很好,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好方法,孔子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方法指导:
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预习的,都预习了哪些内容?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怎么样? 3.展示课件,填写内容。
三、学习新课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2)复述课文:
大家听得都很认真,很专注,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请看图片,复述课文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3)比较: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并找出原文中描写公园风景,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容,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些内容,大家比较一下: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表达效果有无差别? 读书就是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样才能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2.分析课文内容(1)情节结构:
提问:小说情节发展有哪些环节?
提示: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小说,如《项链》、《荷花淀》等,回忆一下这些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让我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温故才能知新”。同学回答:(情节结构发展的过程)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 学生回答
展示课件内容,明确情节结构
引导:本文又为小小说,自然也有小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让我们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找到结构的独特特点。
提问: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为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窗外风景?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本文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
本文的文体是:散文诗。这种文体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这篇作品选自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19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叫《海燕之歌》。
列宁称该文的作者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底层》。
》。
三、写作背景:
四、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线索,可分为三部分:
(暴风雨) 将来 -- 逼近 -- 即临
孕育之际--迫近之时--来临之时。
1--6 7--11 12--15
第一幅画面(第1-6自然段):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1--3):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
第二层(4)--6海鸥海鸭企鹅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第7-11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奋勇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7-8)描写暴风雨逼近时的情景;
第二层(9-11)写海燕勇敢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第12-15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
海燕的特点:乐观,自信,英勇无畏,富有牺牲精神。
第二教时
一、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1至3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的?表现了海燕怎样的形象?找出相关的`句子,从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来分析。
参考意见:课文是从形、音、色三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的。表现了海燕矫健、高傲,充满革命的豪情和胜利的信心的形象。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比喻和拟人,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锐不可当的雄姿;--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海燕的行动,
“它叫喊着”--从声音方面来写海燕的勇敢,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
2、乌云听出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指出修辞及作用?
参考意见:拟人和排比。作用:拟人是从侧面烘托海燕叫喊声的威力,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3、课文第4、5、6自然段,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
找出描写它们丑态的词语?作者把它们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什么?
参考意见:词语: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吓坏、胆怯、蠢笨、躲藏。
目的: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4、课文一开头描写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的景象,象征了什么样的革命形势?
参考意见:象征革命的风暴正在兴起。暴风雨象征19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5、海燕象征什么?
参考意见: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6、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
参考意见: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二、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找出描写波浪的词语:歌唱、冲向、迎接、呼叫、争鸣。
找出描写狂风的词语:抱;摔。
找出描写雷声的词语:轰响;震怒。
找出写海燕动作的词:飞翔、飞舞、大笑、号叫。
提示:注意词不离句,找出后多读一读原句,多体会体会。
2、大海象征什么?--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乌云、闪电、狂风、雷声象征什么?--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3、乌云、闪电、狂风、雷声,写它们的猖狂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同时也为了烘托海燕的豪迈激昂。
4、为什么要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
参考答案:目的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5、写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的殊死搏斗,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的日益激化。
6、大海最终战胜了乌云、闪电,象征什么?--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必胜。
7、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写出了狂风猖狂的气焰。
8、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说明气焰比前更嚣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但最终都熄灭在大海的深渊里,暗示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9、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10、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比喻;“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反复,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的信心。
三、学习本课写作技巧。
1、象征手法。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狂风、雷声: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同时也为了烘托海燕的豪迈激昂;
海浪与狂风的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的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的日益激化;
大海最终战胜了乌云、闪电: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2、对比和烘托。
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
烘托: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主旨:通过对比和烘托,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四、全文总结。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设计。课后第三大题。试与“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
高傲 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
(革命风暴)
(革命先驱) 对 比 (不革命者)
荷叶母亲(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4
荷叶 母亲
冰 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听读释题,以题目为切入口整体感知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品读感悟,品味散文诗的语言,掌握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扩读悟情,体会诗歌中饱含的温馨的浓浓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读,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2、教学难点
通过读,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母女图导入:(老师解说)
今天上课,我想向大家介绍这样一个小孩和这样一位母亲!
有一个小孩,当她满月的时候,“穿着水红绸子的衣服,戴着大红帽子,被抱到厅堂前”,她的母亲看着她“丰满红润的面庞”,觉得自己“非常骄傲”。(点击鼠标)
有一个小孩,“有一次病得重极了”,她的母亲“不敢轻易的离开床前一步”。(点击鼠标)
有一个小孩,喜欢“坐在母亲的膝上,倚在她的胸前,听她心脉和缓的跳动”,她的母亲喜欢和她“述说幼年的事”。
有一次,这个小孩“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她的母亲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你知道这个小孩是谁吗?
这个小孩就是著名的女作家冰心。
你来介绍一下冰心,好吗?
非常好,谢谢你!
从刚才的图片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冰心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学生回答(无私,很爱孩子,为孩子而骄傲,慈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冰心的文章《荷叶 母亲》! 形象的母女图导入,既介绍冰心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又突出母爱的无私。
2.听读释题:
我想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朗读之前请你们给我一些温馨提示,告诉我哪些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
谢谢大家,有了你们的提示,我就有信心把课文读更好了!
我读的时候,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题目怎样理解!
(听老师朗读课文)
荷叶 母亲
怎样理解?这样吧,你们心有所思地读读看,读三次,要求一次比一次读得慢,慢慢地读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适时表扬!不错)
你怎么理解?(个别学生回答)为什么?(联系课文的具体语句和内容)
(预设1:把荷叶比喻母亲
提示: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
更正:把母亲比作荷叶,(能讲到这个点子上就“收”!)
预设2:由荷叶想到母亲--
提示:不错,你根据整篇文章的行文布局来理解题目。
能不能根据课文的具体语句来理解呢?--回到预设1)
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
3.品读感悟:
(1)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冰心想到把母亲比作荷叶呢?
学生回答(6.7自然段的内容,)
(老师出示图片)你说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是吗?
一齐读一读从“一回头忽然看见”开始到“水珠”,思考为这幅画取一个题目!
学生回答
(预设1:荷叶遮莲图,
提示:“遮”突出实际的动作,能不能找一个更富有情感的词语?
预设2:荷叶护(爱)莲图,)
你觉得这两段中的哪些字词能体现“爱” 或者“护”字所蕴含的情感呢?
学生回答(慢慢的,倾侧,覆盖,散尽,勇敢慈怜,流转无力)
(学生回答一个,就说:好,大家给这个词加上着重号。)
大家想一想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这些关键词,要怎么读呢?
(放开,让学生讲)
(预设1:重音(好),追问哪个读重音,让他读读看!
提示:突出强调,是不是只能重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提示:读得慢而轻,是不是达到强调的.效果?)
读重:倾侧 勇敢慈怜(提示:都读重音吗?)
读轻:慢慢的
读缓:散尽了 流转无力
读急:忽然
老师总结:我们朗读时就是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来表达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好,现在我们来试着读读看。
(关键词突出了,句子的整体感没了!
朗读时既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也要注意文章整体的美感,语调语速的变化要尽量自然。)
品读课文6.7自然段,指导学生如何在朗读中既突出关键字,又注意句段的整体感。
(2)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
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你找到了,你来读一读!
自评--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你要突出的是哪几个字;
他评--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来试试吧!)
(要读的慢些,把雨打莲花落时作者的惋惜、烦闷之情读出来。)
(板书:烦闷)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
(3)这段最后一句描写红莲开了,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启发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惊喜--还是,却;满,亭亭
提示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隐隐的担心、不适意
总结:惊喜中又有隐隐的担心,担心红莲会像白莲一般凋谢!
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将自己融入作者的情感,仿佛作者的惊喜便是你的惊喜,作者的不适意就是你的不适意。)
(板书:不适意)
(4)看来与白莲相比,那一朵红莲是幸运的!其实仔细看来,它们都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中,都遭受了风雨的侵袭。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风雨的语句。
(学生先找后读,先读第一句,再读第二句
A.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B. 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你低着头,我看不见你的表情,但我猜想你的眉头是微缩着的,是吗?(是的)为什么?(作者心情烦闷)
是啊,动情的朗读是要配合面部表情,甚至是肢体动作的!
这大自然的风雨,打谢了那朵白莲,让作者心情烦闷,担心红莲,所以它也是作者心中的雨点,大家想想,这“心中的雨点”还比喻什么?
学生回答(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
品读课文描写风雨的句子,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配合面部表情。
4.扩读悟情:
(1)是啊,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风雨,当作者遇到人生的风雨时,母亲就如那张勇敢慈怜的荷叶一般呵护着她,不仅仅是因为看到荷叶护莲的一幕,更是因为母亲的关爱,作者心中的烦闷不见了,不适意消失了,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完成板书)
你觉得在生活中你会是风雨中的那一朵红莲,还是那一朵白莲呢?
学生回答(红莲--因为我们也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2)那请你说说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个场景让你联想到生活中妈妈的什么动作?(课堂动作)
学生回答(畅所欲言)
(3)当我们联想到妈妈在生活中对我们的种种爱护,似乎就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当作者看到风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想到母亲,深深地受了感动,文章最后两段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当人们想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怎么办?
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畅所欲言,适时表扬,加上小建议:反复)
齐读最后两段。
(表扬,读得相当的不错!)
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朗读全篇课文! 通过扩读,请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生活情感,从而切身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母爱。
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如何表达强烈的情感!
6. 课后作业:
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回家让我们听冰心奶奶的话,去做这样一件事:
“攀住妈妈,左右亲她的脸”,
等她坐下,你就“坐在她的膝上,倚在她的胸前”,
“听着她心脉和缓的跳动”,
你说:“妈妈!‘请你将我小时候的事情,说给我听!’”
等妈妈说完了,你就给她朗诵《荷叶 母亲》!
课外作业让学生亲近母亲,切实感受母爱,同时也将朗读技巧运用到实际中去
爱莲说(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5
爱 莲 说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 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 “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 “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 “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 莲 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参考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整体内容,提炼主要信息。
2、研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课堂知识延伸,训练学生对古诗文的品味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对古诗文的品味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学生欣赏《日出图》、《落日图》-→课文《落日的幻觉》。
二、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的知识要点:
1、本文的说明对象(落日的幻觉)。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落日的幻觉)及其产生的`原因。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本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
4、本文的语言特点(说明中结合描写;准确性、科学性)。
(注:学生朗读训练,生字校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分析等内容结合在讲解“知识要点.2”中进行。)
四、课堂知识延伸:
请学生从学过的古诗词中列举一些写“落日”的句子,并作简要赏析。如: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五、课堂小结: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理解记叙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
课前学习: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
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景,请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名马的故事,并说出这些马成名的原因。如果它们没有落在名将或伯乐手中,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学生交流资料,展开联想
2 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 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评价交流 相互评价
二、翻译课文,识记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读懂课文。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然后、故、虽、辱、于、骈、或、食、是、见、等、安、策、之、材、而、其) 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 组织评价 自我评价
课后学习: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课后练习三、四
第7课时《马说》(二)
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2、说出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复习导入 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伯乐”与“千里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讲解“说”的特点。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
3 问题设计:(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思考、交流 师生补充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念呢?是不是仍象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又或是怎样呢? 思考、交流
2 组织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相互评价
3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思考、交流 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可安排在课后完成。
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完成《马说》读后感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不拘小节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孩儿们真的是天才
--龚芮瑶小组讲《落日的幻觉》课程流程实录
王悦小组讲《生物入侵者》精彩得已经让我一惊一咋了,今天听了龚芮瑶小组讲《落日的幻觉》,同样让我拍案叫绝。
请看他们小组的讲课流程:
第一部分:
主持人廖思琦、周峰立上场,黑板上板书:幸运53
这是课堂预热阶段,他宣布本堂课将进行小组抢答赛,他们提了两个有趣的问题:
1、请大家抢背有关落日的诗句。
2、简单谈一谈落日给大家的感觉如何。
昭君点评:巧妙设置了电视节目现场,很真实,很有竞争气息,且一开课就有浓厚的书卷气,文化气,好!
第二部分:
由“基础专家”周虹宇主持。他设计了四个步骤: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日薄西山 散射 绮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昭君点评:抓基础知识抓得准!
第三部分:
“特级教师”龚芮瑶主持。她带领同学们完成了四项训练: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改第一句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4、改最后一句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昭君点评:教学方法灵活,语言品味点的对比咀嚼很有语文味儿。
第四部分:
“文学家”吴瑞雪老师主持,她也是四个问题:
1、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2、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3、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4、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昭君点评: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对语言的.品味实在细腻。特别是对那个分号的分析,真是绝了!
第五部分:
由“天文学家”黎斯豪主持。他准备了两块小黑板,一块上画着非常标准的落日图,一块上是填空题。他结合这两块小黑板,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昭君点评:提取关键信息是说明文阅读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是必须的。
第六部分:
主持人周峰立拓展:
1、结合说明文《长河落日圆》的主要段落进行了对比阅读。
2、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昭君点评: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妙不可言!
第七部分:
支持人廖思琦拓展并且总结各小组的得分:
读了说明文《落日的幻觉》,除了了解了科学常识之外,从其他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得到什么人生的启迪?
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等
昭君点评:这个收束实在是大出老师意料之外。从说明文中上出了文学味儿,从科学理论中诗意地感知了人生哲理。太了不起了。
最后五分钟全班同学评课:
优点:
1、小组团结,整合了全组力量,各施其职,各有侧重,整体思路流畅,课堂组织形式很创新。
2、知识点设置合理,讲解清楚,落实得非常好。教学内容的定位很准确。
3、过渡自然。七个板块浑然一体又互相呼应。
4、教学方法灵活实用。教学语言干净且富有情感。
缺点:
1、周虹宇在台上还不够从容。
2、延时了五分钟。
昭君总评:对这些孩儿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没有教学参考书,没有教师指导,没有试讲,就能把语文课上得如此扎实新颖活泼。孩儿们真是天才!
向天才的孩儿们致敬。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以“起点 ”话题作文08-22
起点800字话题作文12-26
以起点为话题作文400字05-28
关于起点为话题小学作文400字09-09
以起点为话题的议论文10-06
三年级起点英语教案10-08
八年级下册话题作文11-10
乐观八年级话题作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