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精选11篇)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篇1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对于我来说,可以算是很熟悉了。在过的记忆里,文章中淡雅而朴实得,仿佛那不是一个平凡的小说故事,而是关于过去的真实回忆。细细体会,文章当中,浸染的更是惆怅。小时候读,容易对这类朴实的文章带着些不以为然的感觉。等大家喜欢上它的时后,童年已不在。
——也许只有童年的浪花,消退在时间的汪洋里,才会有五光十色的回忆,寄存在回忆的一隅。典雅柔美的忧郁滋味,不禁令那些离别后的人们所动容。
还记得还记得站在惠安馆门前的秀贞,练着唱戏的妞儿,蹲在草丛里的青年,朝夕相伴的未妈和慈爱的父亲……小英子纯洁得像一串玲珑的水晶。在这一个个的故事里,小英子的眸子,似乎永远都一样清澈。但是,沉重的离别,或者是诀别,终究在她的生命里,迸出了忧郁的裂痕。
小英子的思绪,久久素绕在时光与命运的变迁之中。骊歌的乐音在耳畔绕着。在飘零的落花下,阴影投在她的身上。一个女孩在夕阳的余辉里静默着,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黯淡的夹竹桃。
在无数次凄婉的离别下,书中一行行文字却更像一首婉约的诗,一杯含着泪的清茶。那些点缀在英子、也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人和事,就这样匆匆远离。我们也曾经像英子一样唱那首忧郁的骊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我们一直都在离别,和我们的亲友,和过去的自己,在淡淡忧伤的薄纱下,那本心中的《城南旧事》,相聚与别离交织,那让人回味无穷的点点滴滴,总会躺在回忆深处。会有人为已然消逝的单纯、那酸涩的别离而怅然。但我想,如果这就是成长,那么在别离中,在成长后,心中就怀着那段幼小的忧伤,坦然向着远处走去吧。
寻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篇2
1948年,林海音离开北京回到故乡台湾,但她却一直思念着北京这座古城,她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1960年《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今年已经是这部小说集面世51周年,让我们沿着林海音的京城足迹,去寻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南柳巷的晋江会馆,目前被认为是林海音故居
在虎坊桥路口西下车往前走二十米有条魏染胡同,沿着胡同走到尽头便是本次探寻故居之行的目的地——南柳巷胡同。在南柳巷找晋江会馆,很好找,一打听,附近的街坊都会说:“就是住过写电影《城南旧事》的那个女作家吧?”然后告诉我在40号和42号。一条普通的胡同和一位作家,就是这样亲密地联系在一起。
南柳巷胡同北边的北柳巷多数老房子已经夷为平地,应该感谢北京几位专家的呼吁,保护住了这处晋江会馆,并把它建成林海音故居,才免于消失的危险。
先走到了南柳巷胡同42号,站在这扇有些破败的朱红色大门门前,我有些迟疑,进了院子之后,看到的只是北侧的一溜儿后山墙和南侧一溜儿后盖的小房子,这两侧的房子把中间瘦长的过道挤成了逼狭窄的一条影子,如果这就算院子的话,实在太窄,一点儿都不像林海音笔下描写过的晋江会馆。
院里一位妇女,毫不犹豫地告诉我:“这就是晋江会馆,没错!”说着,她拉着我走到院门口,指着一侧的一个抱鼓石门墩对我说:“本来两个门墩的,现在只剩下一个了,你看那门墩的地方才是原来大门的边,原来的门框还在呢!”经她这样一说,我才发现刚才看得不仔细,竟然忽略了这个门墩。这就是林海音小时候常常倚着门口看骆驼、看那个疯女人、看胡同口唱梨花落耍着铜锣卖酸梅汤的小贩的门墩?破损的门墩那一侧盖出来两尺多宽的房子,院门缩小了近一半,原来的大门应该不小呢。
不过,这并没有打消我的疑虑,因为这院子里根本没有正房,即使正房在40号院里,大门开在这里,也不合老北京四合院的规矩。这位只住在这里十来年的妇女,解释不了我的问题,但她很热心地说:“40号院有个王大妈,她在晋江会馆住的年头最长了,我带你去问问她吧。”
40号院的门口右边赫然挂着晋江会馆几个字的石质标牌,左边是一块介绍这个院以及林海音的简介铜牌。进了屋后,让我豁然开朗,一个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虽然新搭建出了一些小厨房,但四围的房子都还非常的齐整。北房五间为正房,前出廊檐,起码有两尺,朱红的廊柱还在;南房、东西房各三间。院子开阔,三棵老槐树都高出房子一倍多,枝叶参天,年龄和院子一样,起码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现在正是深秋季节,风一吹过便落下这一地的落叶。
可惜,王大妈不在家,她住的南房中间那间屋子门上挂着锁。不过,其他院里的街坊们,立刻解释清楚了我的问题:晋江会馆原来是两道门,42号那是一道面朝胡同的大门,进了大门是晋江会馆的过道,往北拐是第二道门,才是进里院的大门,王大妈现在住的房子就是这道大门的门道。从王大妈东边屋里出来的一个男人指着王大妈屋前面告诉我:这里原来还有一道影壁,影壁两边有月亮门。
这样的格局,不仅讲究,也体现北京人的智慧:南柳巷是南北走向的胡同,临街开门,一般正房要朝西,不是最好的选择,晋江会馆开两道门,避免了这样的不足,门中门,院中院,还有影壁和月亮门的若隐若现,使得这个其实只有一层院落的晋江会馆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七嘴八舌地聊起天来,我知道了刚才和我讲话的那个男人姓龚,除了王大妈,他家是住这里最久的人了,王大妈是北京人,他家是晋江人,他就是出生在这个院子里的。林海音住在这里的时候,和他的母亲、王大妈都认识,1990年和1993年,林海音两次来到这个院子里的时候,都拉着这两位老人站在大门口照过相。“在台湾、澳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时候都配了这照片,林海音都给我母亲寄来过呢。”龚先生对我说。其他街坊有些不大好意思地告诉我:“王大妈原来是干‘为人民服务’工作的。”起初我没听明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王大妈是晋江会馆的佣人。他们是怕说佣人不好听,其实,佣人也是老百姓,看《城南旧事》,林海音把里面的佣人宋妈写得多么慈祥善良。当然,我知道,这个王大妈可不是书里的宋妈,她不是林家的佣人。因为林家搬到这里来的时候,是最难的时候,当时,林海音的弟弟因抗日被日本鬼子杀死在大连,父亲去大连收尸后回来气愤不平吐血而死,家里日子日渐艰难,她妈妈只好带着全家八口搬到这里住,因为是晋江老乡,住在这里可以不收房钱。
所有这一切,这里的街坊都知道,他们指着北房靠西的两间告诉我:“林海音就住这两间房子,这是她在北京住的最后的房子,她是从这里离开北京到的台湾。”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竟然有些伤感,让我不禁想起在《城南旧事》中那个疯女人和妞妞离开北京的那个雨夜,小英子送她们离开这块故土的时候雨水从房檐直落在头上、脸上、身上的情景。一个地方,和一个人情感的心理空间,和一个时代的历史空间,密切联系一起,这个地方才有意义吧?
我没有想到,这些老街坊对林海音如此熟悉,这多少让我吃惊、让我感动,他们直到现在他们还把林海音当成自己的老街坊,而且是为了这个院子、这条南柳巷、这块城南贫民旧地扬名的老街坊,甭管怎么说,她走得有多远,出了多大的名,都是从这个晋江会馆里走出来的。我想,如果林海音地下有知,也一定会感动的。
住在正房的两位老街坊指着他们的房子,对我说:“你看这房顶的老瓦还都在,但房子已经漏了,漏下的雨把窗帘都弄黄了,我们也不换了,反正换了新窗帘也都被漏雨打湿。房管局好几次来人要帮我们修房,我们都没让修,一修就得把房顶挑了,房顶的老瓦就没了,还能看出来当年晋江会馆老样子吗?”
他们说得没错,这座四合院里,只有他们这一排正房房顶的百年老瓦历尽沧桑顽强健在。
说到保护这座四合院,街坊们还说:“要说保护,得说王大妈,大门道改建成她家房子的时候,大门上有晋江会馆的匾额,是她老人家给收了起来,一直放在她家的床铺底下。现在,听说要把这里修成林海音故居,老太太把这块藏了五十多年的匾拿了出来。”
走出晋江会馆,从40号的大门能够望到院里正房齐整的鱼鳞瓦,一层层错落有致地叠压着,衬托在瓦蓝的天空下,如果只看这一角,还真有些像是林海音笔下老北京的味道。42号的大门,和42号到40号之间的那一面灰墙,让我愣了半天的神儿。那面墙,可能就是林海音小时候常常用化石往上面画着,顺着别人家的墙一直画到自己家门口的那面墙?七十多年过去了,大概没准儿是了;可那扇门,确实就是林海音那次旧地重游时候,拉着王大妈和龚大妈照相的大门口。她似乎刚刚还在那里,离开的时间不久。
如今晋江会馆还在,而且已经辟为林海音的故居。九泉之下,林海音若是托梦,也可以吹落归心,叩响家的门扉了。
说到城南,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想起作为画外音的李叔同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想起那湮灭的年代里无形的唱诗班,以及队列中一张张梳着刘海的女孩子的脸。城南,就是门楣上张贴的褪色的红纸春联;城南,就是门两边蹲坐着的青石狮子以及狮子脚趾间一堆散发着火药味的鞭炮碎屑;城南,就是门坎上跨坐着的穿红棉袄、戴瓜皮帽的胖小子;城南,就是一副怎么摇也摇不响的生锈的大铁门环……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3
《城南旧事》这本书是林海音追忆童年生活的一本著作。
《城南旧事》全篇都是以一个名叫英子的孩子用一双童稚的眼睛观看着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不失童真,却又道尽人意。小女孩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漂洋过海从日本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这里有:会馆的“疯”女人,常被打骂的小伙伴妞儿,藏在荒草里的小偷,敢于追求新生活的蓝姨娘,背井离乡的宋妈,他们都曾与英子朝夕相伴,最后却又一一离去。
在《城南旧事》中我最喜欢的篇章是《惠安馆》。小英子初尝友谊的甜蜜和初经世事的苦涩,在这个故事中纵横交错。与疯女人秀贞和伙伴妞儿的交往给英子带来了摆脱大人掌控的生活快乐,然而,两人遭遇的不幸又每每让她感到忧愁和困惑。短短的一个故事,从单纯明媚,快乐阳光到愁肠百结,以悲剧收场,汇集了多少人生况味和人间悲喜呀!单纯和复杂,就这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城南景观。
是呀!这世间也有很多很多的悲喜交加。比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引来的疫情战争,在战争中,许多白衣天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冲在了前线。其中,有一些白衣天使牺牲了,这就是一种痛,一种苦。而对于得到救治的病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和喜悦吗?
《城南旧事》像一幅童年的风景画,很多童年生活细节,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意趣盎然。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后感作文 篇4
这本书不但好看,而且故事语句优美,里面还包含着一个个小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惠安馆里有一个“疯子”,她叫秀贞,别的小孩都躲她,远离她,只有英子愿意接近她。最后,英子才知道秀贞并不是疯,而是思念她的女儿小桂子;英子与一个陌生男子成为朋友,在英子的眼里,他性情和善,是个敦厚的老实人,也是慈爱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可是他却是一个偷英子家衣服的可恶的窃贼……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我们做事一定不要只看表面,事情的真相不能只猜测,因为猜测往往都是错的。但是那个男人其实心地善良,无奈家境困难,走投无路,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们看海去。”表达了英子幻想有跟陌生男子看海的一天。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篇5
《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60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通过对小女孩英子稚嫩的目光,观察着那个属于20世纪代的世事变迁。让读者通过文字的描述,仿若静静地铺开一卷长长的水墨画卷,白的墙,灰的瓦,沧桑的老树映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把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童年时代的英子,天真快乐,善良无忧,她懵懂好奇地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变化,感受着帮助人得到的快乐,却也不得不在悲欢离合中慢慢成长。岁月与经历会让一个人慢慢成长,慢慢看清世界并非只是黑与白两种色调,世事无常的变化会让人成熟,但善良的初心,永远都是贯穿生命的主题。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篇6
在冬阳下童年里的骆驼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一个个讨价还价的声音在耳旁此起彼伏,一匹匹骆驼在路途中走的是如此寂静,仅是打头号那匹的脖子下才戴着”当、当、当“响的铃铛。我的想法有许多许多,但最多的还是增加情趣。突然,我的思路被打断了,而且是被骆驼打断的。它们上牙与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噪间虽大,但专心至志的我并没听见,反而跟着骆驼动了起来。当看完《冬阳。童年。骆驼队》时,一顾欢喜之情涌满了我的心头,因为每当想象到作者跟着骆驼磨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但最后结尾”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给人的却是一种伤感之情,不过这也暗示着我们要珍惜童年。
”疯子“秀贞和英子之事,也让我泪流满面。秀贞和英子的真实友谊是令人惊喜的,秀贞失去孩子的痛苦之情在见到英子前是无处发泄的,到处闹,让人以为她是个疯子,但实际不是,她是失去了孩子由于悲伤过度而做出的不正常举动。但自从交上了英子这个朋友后,她能向英子诉说,向英子发泄心中的难过,她看到英子也能安慰自己心中的难过,她们俩玩的不亦乐乎,虽有时是悲伤的,但这是能被幸福快乐压过去的。秀贞为英子染指甲让家里人对英子平时的去向产生的怀疑,妞儿脸上的泪坑与秀贞脸上的泪坑让英子产生了疑问”妞儿是不是秀贞的小桂子呢“最后,妞儿认了秀贞这个”妈“,但英子却走了……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篇7
我抬起头,因为我感觉到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了,照到万龙八易滑雪场的二楼,照到我读书的大木桌,照到我的书上来了。
我诧异于尚未上学的,五岁多的英子竟有如此好的记忆力,她可以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然后把她的童年那么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了。而我无论怎么使劲地想,童年都只有残缺的片段了。
一个小时后,我从书中走出来,走到楼下,太阳没有了,天空很忧郁。就像英子为失去小桂子和思康三叔而成了人们眼中“疯子”的秀贞忧郁,也像英子为失去亲爹亲娘天天被后爹后娘打着学唱戏的妞儿忧郁......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作文 篇8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她以自己为原型,用栩栩如生的语言写出《城南旧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英子五岁来到北京的城南之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这些事情反映出当时老北京的真实写照。《城南旧事》里的“母亲”“兰姨娘”“宋妈”“秀贞”。她们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境遇,但都怀抱着自己的忧伤和悲哀。
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看海去》,这段故事中出现了一个小偷。可他本意拼不想偷东西,只是家里太穷,弟弟上学需要费用,逼不得已才当了小偷。小偷,本是最令人讨厌的。可英子还没有受过社会的熏染,用纯洁的眼光看这世界,饶是小偷,也不会直接判定那人是坏人。
渐渐地,我读着读着,仿佛又回到了小时那美好时光,那时的生活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需要操心。可是,上学后需要操心的事多了起来。首先,成绩不能差,否则父母会整天说你,拿你和别人攀比,要是成绩一直上不去,就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第二个便是作业。学校里的作业还好,就怕家长给你做无限量的课外作业和上补习班,补习班不仅浪费做课内作业的时间,还会有补习班的作业。
读到一半,我就想英子的童年真的太好玩了,既不用上补习班,又不会担心成绩。
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叹:英子有自己的童年,可以做一切现代孩子不敢做的事情。在那时,她一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吧。
我坚信:世界一定能重新充满欢声笑语,记得当时童年的离骚!
《城南旧事》读后感
童年,就像一棵大树,我们长大一岁,大树就掉一片叶子。等我们长大了,这棵大树的叶子也就慢慢地掉光了,我们快乐的童年也就过完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台湾作家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我看了几遍了,还经常和妈妈一起听喜马拉雅FM 的小说播送。每次听、每次看,我都能感觉到书里面的快乐和幸福,但又总有悲伤、离别的感觉。
半个多世纪前,六岁的小姑娘林音子和她家人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而她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就是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秀贞。秀贞的女儿小桂子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和秀贞朝夕相处,彼此有了很深的感情,英子帮秀贞找到了离散六年的女儿,后来母女俩在寻亲过程中惨死在火车轮下。英子一家迁居新家,认识了一位为了供弟弟上学而不得不去偷东西却不幸被巡警抓住的年轻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是:“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读着这个句子,我感受到淡淡的忧伤。我不禁回忆起我的童年:爸爸妈妈带我去世界各地游玩,我长
城南旧事观后感600字 篇9
看完了这部不知道比我大多少岁的老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部影片有些灰暗的色调,好像映入眼帘的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心里总是隐隐发酸,但是仔细回想,全篇最出彩的还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
这部影片回忆了童年时期在北京生活的往事,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秀珍,小贵子,蹲在草地里的人,宋妈……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那条胡同里的小人物,但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反射出的精神更是大相径庭。秀珍,别人都认为她是个疯子,乱七八糟的胡说着什么,但我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想念孩子的母亲。她想念自己的孩子,每日每夜,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想。一针一线的缝好了新衣新裤,盼望着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口。然而造化弄人,如果不是那块青记,秀珍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胡同里另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就是自己口口声声念叨的“小贵子”。不过,还好,或许是她的诚意感动了上苍,她终于得到了自己的孩子。蹲在草地里的小偷其实也并不太坏,在我看来,他只是个关心弟弟的哥哥。他为了自己优秀的弟弟不惜冒险偷窃以供学费。当他在讲述自己的弟弟时,脸上不由自主流露出骄傲自豪的神情。也愿那个弟弟能成才,报答先他而去的兄长。而宋妈,在我看来,她是个可怜的女人。自己思念多时的一双儿女,死的死,送的送,都因为她那不争气的丈夫。
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无奈。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身上的好品质并没有被磨灭。但是如今的现代人,为了金钱与权势,宁可放弃自己最不能放弃的东西,那就是良知。他们在得到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失去。
城南旧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 篇10
那时代,科学技术不发达,活动单一,听故事吸引了林海音童年的爱好。“鬼”,这种无味、心惊胆颤的故事她也听,也爱听,越听越害怕,越怕越要听。她被小猫在花盆里捉壁虎吓得乱叫,也要把板凳往前挪挪,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下去。
当今,我们的童年不仅是听故事,还有大量故事书,课外生活也丰富多彩。有玩具:变形金刚、积木、魔方、遥控车……有在线的高清视频:“棒球英豪”、“最强NBA”、“NBA2k18”等各种体育游戏;有儿童乐园里的:“高空尖叫”、“旋转木马”、“碰碰车”、“冲浪”等各项乐趣;还有各个电视频道的精彩栏目:新闻、少儿、科技、娱乐,要有尽有。
而今,手机、平板、点读笔比比皆是,音乐软件几乎是一大把:酷狗、QQ、咪咕……自带播放器,还可以外接音箱放大音量,大妈们跳广场舞就用它。人们高兴时,情不自禁地唱起卡拉OK,兴奋得手舞足蹈。为了不影响他人,用有线耳机或无线耳机听歌曲,高科技蓝牙哟!比那时稀奇的“话匣子”美观、好使,那时要盼望很久才能盼到“唱话匣子的”到来。
城南旧事读书感悟600字 篇11
我最喜欢《惠安馆》这一章。童年虽短暂,却是充满了情感。这使英子和他人口中的“疯子”——惠安馆里的秀贞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小英子是善良、单纯的,她愿意接近秀贞,了解秀贞。她知道秀贞的经历,对秀贞产生同情心。
其中还有一个片段,我觉得十分有趣:宋妈是顺义县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妈说成“灰娃馆”,爸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惠安馆”这个名字,在小英子的脑子里,变得有趣极了。
因为童年本就是充满了趣的。像清澈的溪水、千变万化的云朵、树林里的鸟儿、盛开的鲜花……
我的童年也有一些有趣的事儿发生。记得我四岁时,一天晚上,一家人去餐厅吃饭。上菜前,服务员给每人端了一份芥末。那芥末挤得很漂亮,看起来像迷你的冰淇淋。我不知道是什么,就是看了很想吃,就问:“那是什么,好吃吗?”
姐姐说:“你拿筷子蘸点试一试先。”姐姐也让我吃,应该也挺好吃的,贪吃的我就拿筷子蘸了一粒米大小的芥末,塞进了嘴里。品味了会儿,感觉舌头一阵刺痛,一股气从鼻子冲出来。我立马把筷子扔一边,然后辣得蹦蹦跳跳,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大家看了我的“舞姿”,都情不自禁地笑我,我也只好跟着苦笑了。现在回想起来,还会哈哈大笑。
童年,因为单纯,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令人难忘。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推荐阅读:
林海音《城南旧事》笔记05-14
六年级《林海雪原》读后感600字05-13
《林海雪原》读后感500字10-19
林海雪原名著读后感12-04
游林海公园作文900字05-15
林海的教学反思12-31
林海课文10-16
林海(教案)01-14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