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英对照经典台词

2024-09-1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英对照经典台词(精选11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英对照经典台词 篇1

1、别被这些事物和光景蒙骗了,孩子们,社会很复杂。

2、我确信它会回头看我,垂下耳朵,对我咆哮着跟我道别,但他只是看着森林里,然后永远的离开了我。

3、同时信不同的宗教就等于什么教都没信。

4、发生了就发生了,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

5、最重要的是不要绝望。

6、科学让我们看到更多外在世界,而信仰让我们了解内心。

7、但是哥伦布不就是来寻找印度的吗?

8、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那些东西并不牢固,你必须依靠!

9、动物和人有本质区别,忘记那一点的`人就会没命。

10、信仰就像房子,可以有很多房间。

11、上帝,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

12、派:如果没有它,我无法生存下去。

13、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

14、语言是我们最后的、救命索。

15、我们就像哥伦布一样远航。

16、怀疑作用巨大,它使信仰永葆活力。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经典台词 篇2

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道别。

Pi: “Religion is a house with many rooms.” Writer: “But no room for doubt?”Pi: “Oh yes! On every floor.”

派:“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楼层、很多房间。”作家:“那有怀疑的空间么?”派:“当然,怀疑在每一层都占了几间。”

I must say a word about fear. It is life’s only true opponent. Only fear can defeat life.

这里必须说说恐惧,它是生活惟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

If every unfolding we experience takes us further along in life, then, we are truly experiencing what life is offering.

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I’m grateful. It’s the plain truth: without Richard Parker, I wouldn’t be alive today to tell you my story.

我非常感恩。说实话,如果没有理查德·帕克,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跟你讲述我的故事。

It was a time filled with wonder that I’ll always remember.

那是一段充满着奇幻的经历,我会永生铭记。

Pi: “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 Writer: “The one with the tiger.” Pi: “And so it goes with God.”

派:“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我喜欢有老虎那个,因为那个故事更精彩。”派:“所以,你跟随上帝。”

Then Richard Parker, companion of my torment, awful, fierce thing that kept me alive, moved forward and disappeared forever from my life.

然后,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的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英对照经典台词 篇3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篇4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本片由著名导演李安拍摄,讲述的是一位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少年PI在遭受了海难以后,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跟他一同存活的还有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少年PI与老虎在太平洋上漂流求生的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奇幻的冒险故事。在整个片子的前大半部分都展现着一种即使是在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情况下依然不放弃求生,对求生的渴望并且在期间还能经历一系列美丽的奇遇的故事,而在片子的最后部分主角所道出的故事,则观众重新回忆这整部片子的故事情节,让人回味无穷。

Pi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而因为家里的突然变故,PI一家要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看到这里的话,并没有理解到整部影片的精彩之处,其实影片的真正故事是在PI获救以后所说出的第二个故事: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导演在讲述第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已经数次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正发生的:

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跳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

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

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

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Pi年幼是信仰多种宗教,印度教(家庭背景)、基督教(跟哥哥打赌去教堂里喝圣水,从而和牧师交谈)、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的诵经所感染)。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实主人公Pi就是全人类的象征,无论哪种信仰,哪种宗教,作者和导演就是要在这里引起全人类对于信仰的反思。此处的隐喻是:

1、在船上吃饭的时候,母亲因为是素食主义者,想跟厨子换全素的菜品。厨子先后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

2、饭桌上一个中国水手前来想要安慰这一家人,解释到: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

3、Pi在饿极之后为了一条大鱼与老虎进行了殊死搏斗,全然不顾自己先前素食主义的信条。

4、当Pi找到了那个小岛之后,饿极了的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而老虎上岛之后看见大量狐鼬之后则是一顿猛抓猛吃,奇怪的是其他的狐鼬居然没有逃跑而是直立而视,这场景与Pi吃植物何其相似。

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就是主人公,那么故事中的Pi又是谁呢?传递给我的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心中的神性,在现实中引导人类的无形的神。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在很多时候抛弃了他,却又在关键的时刻接受他的指引,渡向脱离兽性的彼岸。在第一个故事中,老虎就代表着Pi甚至是人类罪恶和兽性的一面。当漂流初期的时候,老虎生猛无比,对Pi寸步不让;后面老虎因为饿极了之后又受惠于Pi食物的赏赐渐渐被驯化;一个最重要的桥段是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Pi看见了穿破乌云从天而降的圣光,高呼神迹并极力要向老虎展示,但老虎畏惧不前,充满畏惧的蜷缩在角落里。

主人公在岛上获救,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以致于他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因为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想在这个岛永远生存下去,他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系到了那棵树上表达了他的依恋。然而黑夜降临,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开始吞噬鱼类,那深不可测的湖水在吃着自己养育的动物,同时他又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白天和黑夜,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这就是此岸。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存的残酷。

Pi毅然的逃离的那个小岛,因为他不想继续活在过去,吃着同类生存下去。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他告诉作家,在老虎的眼里看到了另一个灵魂。而父亲告诉他,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父亲没有错,兽性没有情感和怜悯,与神性是毫不相容的。起初Pi并不相信,但是在漂流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这两者是不可能融汇调和的。“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篇5

2013-03-02 22:10:49

最近看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时没怎么看懂其中的寓意。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感觉分析的很切合电影的内涵,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影片上映之后即在内地掀起了观影热潮。而关于片末少年派给出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孰是孰非的激烈讨论更是引人思考。成年派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

作家马伯庸在影评《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派的三个故事》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实第一、二个故事都存在破绽,第一个故事太虚幻而不真实,但是第二个故事也有自己的破绽派在逃避关于母亲的去向问题。故马伯庸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个故事”:派其实吃了自己的母亲。第一个故事:人与虎的漂流是虚幻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派与老虎之间的 “漂流奇事”,在影片中也是花费了大量手笔进行描写的。派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在派举家迁往加拿大的途中,他们所乘坐的轮船遭遇了暴风雨并且在海上沉没了。在这场灾难中,派的家人全部遇难,而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只剩下派和老虎相处。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在他们历尽各种挑战和磨难后,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如果这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情节发展到此为止,确实是乏善可陈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子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派忍无可忍同样地杀害并吃掉了厨子,最终活了下来。往复的镜头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细节都成为了伏笔,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和谐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派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

第二个故事的过程:派、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派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情截图(26张),老虎=派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当派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派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香蕉在现实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电影的世界里,保险调查员指出香蕉不能漂浮,这代表了一种常识,它的功能是用来牵出派讲的故事里反常识的地方,内在逻辑是自洽的。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著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第三个故事:是派吃了自己的母亲

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派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母亲与莲花。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看。一次是电影中段,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派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在派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派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第一个故事是派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派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派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马伯庸在影评的最后说道:“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得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派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书心得 篇6

今年开始我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写写读后感,给本来就不多的阅读留点痕迹。我的计划是跟随儿子的脚步开始阅读外国文学,也就是阅读他买的书(因为我是不买小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是20xx年12月15日开始至12月28日读完的,用了13天。又是一本外国文学的经典力作,和《追风筝的人》一样的震撼、一样的惊悚。少年作为海难中唯一的幸存者,一个人和老虎在海上生存227天后在墨西哥登岸,据说这个故事在沉船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与一只孟加拉虎为伴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其中所面临的悲伤、绝望、痛苦简直不能像想。在极端困难和悲惨境遇中,让我说就是“生不如死”。换上我,我都选择死,那真是没有超凡勇气与忍耐力的人根本就活不了。选择死要比选择活容易的多。

怕老虎饿极了吃人,想消灭老虎,想了几个方案,但后来他发现,如果老虎死了,他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如果有生存的愿望,就得感谢老虎,是它让Pi不过多去想亲人和悲惨的境况。Pi鼓励自己,可以胆怯,但不能被打败。最重要的是精神,如果有生存的愿望,就能生存下去。失事者最糟糕的错误就是抱的希望太大,做的事情太少。

书中写到:“带着盲目的希望往外看就等于虚度生命,我朝船外边空荡荡的地平线望去,水那么多,而我却独自一人,热泪涌出了眼眶。我把脸埋进交叉的双臂里,抽泣起来。我的处境显然毫无希望,又渴又饿。”“我最火的愿望——除了得救以外——就是能有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讲的是一个永远没有结束的故事。一本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每读一遍都有全新的见解和鲜活的感受的书。但是只有《求生指南》,在这苦难的日子里,我一定已经读过一万遍了。”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篇7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故事的本身没有好坏、正恶之说,对其的感悟也只由人的思想中显出,也正如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心无字,有心则有字。

本文主要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三个方面的评论,分别是信仰、平等、舍得。

信仰。影片中的主人公有多种宗教信仰,用其本人的话来说,这即是人生意义之所在。在太平洋暴风雨下的孤舟上,主人公声嘶力竭地呼喊与祈祷着神迹的同时也感受着神迹。在一个人万念俱灰、孤立无援之际,人的伙伴只有心灵,因为只有心灵才能产生希望。而心灵是虚幻的.,是没有实体的,这时人们开始将心灵的最高点树立一个神的概念,认为神会在困难时给予希望,这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宗教因心灵而生,神因宗教而成。希望是人们所渴求的,所以人们设立了种种自以为良好的习惯规范,以保证希望会在必要时降临,也正是因为人们遵守了这些规范,做出了许多贡献,所以才不会放弃希望,于是生命便有了意义,生活也有了目的。信仰十分重要,人们相信,有了信仰,希望也一定会接踵而至。

平等。人们都想要平等,但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平等。影片的结尾,主人公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于人,一个于动物。当主人公向事件调查组与作家抛出这一同样的问题时,两者都毫不犹豫选择了看似更加美好的动物的故事,人们都不相信人性有如此险恶,却无意中将动物归于了险恶的范围。的确,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人不可能与动物吃同样的食物,与动物住同样房屋,亦或是与动物一样被人宰割吞食。《时间简史》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当战争、瘟疫与饥饿已不再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议题时,人类将向着长生不老,永远幸福快乐的神人方向走去,而初期,这种创造神人的计划必将耗资无数,所以只能让少数人捷足先登,而当第一批神人被创造出来后,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读取人类世界所有信息,并将其记忆、应用与发展。他们会在刹那间发现,他们与人类的关系,就像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一般,他们不会再花费大量资源来将“动物”变成“人”。可能刚开始,大家还会和平相处,但总会有人不满,总会有人开战,然后输得一塌糊涂。经过自然的选择,人类也会像如今的“动物”,悄然失色,或许,帕克与主人公的和平相处,也预示这这层含义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篇8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得不说是一部十分引人深思的巨作。即使那美轮美奂的3D效果也无法掩盖人们对这部电影寓意深刻的精神分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了复杂深刻的哲学解读。这里面出现的哲学元素有:理性,欲望,宗教,人的本质……可以说这是一部人与自然的神奇交响乐。

少年派从一开始就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疑问和困惑。而宗教是他困惑的开始,也是他对世界思考的开始。印度是世界上所有宗教汇集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多神的国度。在这样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度,派的母亲对派进行印度教的启蒙。但少年派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印度教徒,他信奉多种宗教。正如派的父亲所说的: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与其说少年派对某某宗教的信仰,还不如说是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好奇和敬畏。这恰恰暴露了少年派的幼稚和盲目。亦或者说,少年派刚开始是活在神秘灵感主义的世界中,是缺乏理性的。

派的非理性在后面电影中也不时闪现。跑到笼子里与凶猛无情的老虎理查德·帕克做朋友。为大自然的壮丽而惊喜欢呼,而没有预料到即将来临大灾难的惊恐。海上再次的暴风雨,派一无所有,奇异的天象显现,他却高呼上帝显灵,硬拉着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的理查德·帕克去迎接暴风雨。直到第二次暴风雨后,派才正视现实,不再依靠上帝,而把理查德·帕克作为自己生存的依靠。

在遭遇了海上的一系列磨难后,派终于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他的信仰也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华。

与此同时,欲望、恶与理性道德的矛盾冲突与较量可说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了。派与老虎在海面上敌对又共存便是很好的诠释。

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派代表理性与常识的自我,老虎代表无道德无理性的本我。当人类恶的化身豺狗厨子吃掉斑马水手,杀死派的猩猩母亲后,派心中的恶被无限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在此之前,派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小时候曾伸手喂老虎吃肉。而这之后,派的兽性以绝对优势地压倒了人性。但当派踏上陆地终于获救的那一刻,老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了山林,这寓意着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派心中的兽性也随之消失,他的理性回归,本我再次复活。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善?恶?理性?欲望?其实,人的本质不是善恶,人性中善与恶,理性与欲望并存,在某种关系下理性凸显,在某种关系下恶复活。正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过是那一系列关系罢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英对照经典台词 篇9

“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而最遗憾的是,我们没来得及好好道别。”

李安导演的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经典台词,人人都记住了这句话,人人都有来不及和未尽兴的道别,揣着无可奈何与追悔莫及继续前行。但是,这句话并未打动我:既然要放下,就干脆点,快,绝,狠,干吗要默默及及地告别呢?既然有不舍和留恋,一步三回头,那又何必放下呢?再大的困难,也坚决不放弃,再重的包袱,都背着它上路,结果无论是好是坏都心甘情愿,这样的结局岂不更无悔?

很少赶潮流看大片,去年看了《失恋33天》,因为是自己编的书被搬上银幕,也因为电影的热映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今年唯一想看的就是这部“少年派”,很早已看过小说,奇幻色彩颇重,拍成电影简直就是一场高难度的挑战和冒险,如少年与猛虎的太平洋漂流之旅。

我有思想准备,它会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闷片,如果没有炫目的3D特技的话,大概会走掉一半观众。工作了一天焦虑了一天的人,谁肯坐在电影院里苦大仇深地思考人生,每个镜头都有含义,都不是通过表象能够理解的,看不懂的是真不懂。全片基本无对白,主角只

一人一虎,白天结束是黑夜,日复一日,数着秒过,无边的寂寞;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茫茫大海,看不到尽头;人在宇宙中渺小得可怕,希望是种虚幻的东西,搞不清什么支撑着你活下去,这就是人生。

李安是个很擅长讲述社会关系的导演,不算复杂的情节,却隐藏着耐人寻味的各种关系,如《断背山》的同性之爱,《喜宴》《饮食男女》的父子伦理,还有《色戒》那种极端恐怖政治环境下扭曲到极致的男女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关乎人与人的相处。直至这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再次玩了个新鲜的题材,跨越到人与动物的关系,把他们放置于浩渺无边险相丛生的孤寂的大海上,对立,绝望,斗争又相互依存。

少年派小时候,家里是开动物园的,一天他去看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拿肉给它吃,想和它做朋友。当老虎一步步走过来时,父亲暴喝一声吓退了老虎,他警告派,动物永远不可能是朋友,你觉得它是善意的,无害的,你从它眼神里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的心意的投射。

永远不要依靠幻觉活着,不要自欺欺人,不要随便选择相信,世界上唯一可靠的救助,来自自己,而非神。这是父亲作为无神论者教给派的生存法则。

而母亲则代表了另一种观点,人要有信仰,要相信,要等待,要虔诚地祈祷,要保有美好的坚持。长期的孤独带给我们无助和绝望,只有相信这幻觉是真的,世界是美好的,才有希望活下去。

少年派与孟加拉虎,在大海上挣扎,漂流,求生,从相互畏惧,敌对,防范,到相依为命,互相依赖,到最后老虎成了他生存下去的动力。老虎的咆哮和反扑,给了他巨大的刺激,让他每天有事做,那就是驯服老虎,并喂饱它。直至他再也离不开老虎,他把饿得奄奄一息的老虎抱到自己怀里,温柔地抚摸它;他吹响了口哨,呼唤老虎快快离开那座危险的食人岛;星斗满天的黑夜,小船静静在海上漂流,孤独之极的他问船头的老虎:理查德帕克,你在看什么呢?

没有回应。

影片结尾部分,小船终于靠岸搁浅在沙滩,少年派获救,然而当人们抬走他时,他突然大哭起来,他哭,不是因为重获生命的喜悦,而是,那只与他相依相伴共度难关的老虎,竟然只耸了耸肩,抖抖毛,步履蹒跚头也不回地径直走向丛林,从此消失于他的世界。

“我以为它会回头看我一眼,结束这段关系,可是它没有。”这才是全片最触动我的一句台词。

人到中年身材发福的派,坐在客厅里,平静地对朋友讲述着这一切,流下一行眼泪。他说,人生就是不断放下,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好好道别。我上了救生船,失去了家人,我才后悔没有珍惜过父母。理查德帕克永远离开了我,我才想起,我应该告诉它,你是我在大海上存活下来的唯一动力,我爱你。

说完这句话,他擦擦眼睛,此时门开了,他歉意地对朋友说,哦这是我妻子回来了,还有我的儿女和一只宠物猫。

童话结束,一切回归现实。

心有猛虎,细嗅啬薇。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知道,老虎只是一个象征,那是我们内心的另一个自我,代表一种充满刺激又可怕的欲望。因其危险,反而难以抗拒,如泥足深陷,无法自拔。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说,之所以选择如此陌生又难驾驭的题材,也是心中猛虎作祟,婚姻关系需要忠诚,而拍电影需要新鲜,越没有尝试过的越刺激。

恐惧带给我们力量,因为老虎的存在,少年派不得不运用全部智慧和精力,与之斗智斗勇。他必须保证它活着,与自己作伴,并且给自己理由,活下去。怕,人才会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对老虎的恐惧,助长了少年的精气神,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

所以当有一天,这恐惧不存在了,当生活回归安逸,四平八稳,当少年沦落为普通人娶妻生子,朝九晚五,他一下子失去了生存方向,也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失落,少年仲永泯然众人矣。

世上一半人乖,一半人不乖。不乖的人心中,都卧虎藏龙。虎是欲望也是不安,它是茫茫威胁着的影子,它让我们恐惧,也让我们清醒,时刻保持战斗的姿态,不敢掉以轻心,人生因之才有意义。岁月悠悠,总似有什么在后头追赶着,浪急滩险,才不断激发潜能。尘埃落定,才真正让人心慌。这只虎会陪伴我们,也会随时离开。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它离开时,不去想,不去怀念,心平气和接受现实。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篇10

这部作品讲述了遭遇海难的男孩派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最后登上墨西哥海岸的故事。可如果故事仅仅到这里就结束,那么我也不会如此思绪万千,心潮起伏了。

成年的派缓缓吐露出那一段真实的经历:在小小的救生船上,厨子杀死了水手和派的母亲,悲愤的派则杀死了厨子,一个人寂寞地漂流。他问作家喜欢哪个故事。“有老虎的那个!”这句毫不犹豫的话揭示了主题。人们究竟是愿意相信梦幻般的故事还是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呢?每个人的心灵都是脆弱的,有些事情,虽然如梦似幻,但必须相信。我们无法承担残酷,所以只能选择迷糊。

还记得派说的那句话吗?“我以为它会回头来看我,可是它没有。它只是稍稍停了一会儿,就跃进丛林深处。”老虎不愿意面对海上的痛苦生活,所以它选择了忘却,它要以新生活洗尽过去的万般“铅华”。人何尝不是如此?为了逃避现实,我们甘愿把幻想驻扎在心间,明知道那不可能,却一遍遍地对自己重复。这是人的可笑,也是人的可怜。

但是换作我,我也会如此,没有人会愿意赶走美好而留下残酷。欺骗自己的策略,是麻痹自己的麻醉针,只要每天都打,就不会痛;欺骗自己的策略,是一贴贴在心上的创可贴,只要不撕下,就不会看到伤疤;欺骗自己的策略,是一面梦幻般美好的镜子,照到哪里,都是光辉灿烂。有时候忘却不了,欺骗自己相信幻想,也不失为良策。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篇11

派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出生于一个经济良好的家庭。一次,全家移民去了加拿大。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他们刚开始连对视也不敢,而渐渐的,他们也成为了彼此之间的朋友,200天过去了,理查德・帕克因饥饿离开了人世,派哭了,因为他的这一个朋友。搜救船来时,派恋恋不舍地将老虎埋入土泥沙。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虎,它将岛上食物全留给了派,自己吃野菜。它死时,也没有告诉派,派赶来时,它已经停止了呼吸……

上一篇:建筑设计规划方案下一篇: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