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2024-09-11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共12篇)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1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论文关键词]广义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发展与改革

[论文摘要]广义发经济学是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宏观拓展,它扩充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它扩大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将整个人类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纳入研究范围,广义发展论的核心是“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它描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内生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广义发展论的定义及其涵义

广义发展论是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相对于仅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狭义发展经济学而言的。广义发展论及其核心理论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发展理论框架的雏形。

一般来说,人们将所有国家按照发展程度区分为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较发达和欠发达国家,考虑到持续变化的过程,将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和发达国家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经济学一贯只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不同,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发展程度的所有国家。之所以这样界定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发展不只是工业化,不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也还有继续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增长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面临启动、增长和发展的三重任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增长后,除了要解决经济增长中遗留的社会问题,还直接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只是相对而言,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永恒的主题。

(2)自发展经济学诞生以来,尽管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企图找到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无法概括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迄今为止建立经济发展理论的努力尚未获得成功。在建立一般理论模式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放弃了对一般理论的探讨转向“类型学”研究,即由注重一般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转向强调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作分组或国别的研究,企图使发展经济学再具活力。国别研究虽然是一般经济发展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但以国情特殊而否定一般发展理论的存在也是不妥的。国别研究毕竟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理论,发展经济学始终未从总体上揭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谈不上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因此,发展经济学的出路在于,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国别研究,因为只有在对各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做了系统深入研究之后,才能从中提炼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回归到发展经济学的主旨上来,要以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为己任。这样,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必须包括所有的国家。

这个意义上是广义的。广义发展论的理论结构

2.1 发展一般问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也加深了全球化的程度,即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了,人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关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而现有的狭义发展经济学只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缺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的研究,已经回答不了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必须开辟一个宏观的研究领域—广义发展论,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有个总的概念。广义发展论将文化、制度和政策视为发展的内生因素。即在发展过程中,政策对发展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然而,政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之下进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政策偏好,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收益的归属,从而制度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则对特定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制度变迁起着推动作用,因而,文化是发展的又一重要变量。那么,可以把发展简单地表示为政策、制度和文化的函数:f《P,I,c)(其中,P代表政策,I代表制度,c代表文化)。2.2文化因素内生化本文提出“文化因素内生化”,认为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中产生最深刻的内生因素。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ose.B)认为,一定的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种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远古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行为偏好一长期的自然整合而形成的某种标准—标准逐渐被群体所认同一最终形成特定的文化。之所以说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内生因素,是因为文化模式具有持久性、隐蔽性和超越性,所谓持久性是指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除非当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模式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文化模式中的一些“分子”仍然会长期保留下去,而形成特定的传统;所谓隐蔽性,是指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深厚的、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无意识的层面,较之经济、政治结构具有更大的韧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谓超越性,是指文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层面,可以超越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价值取向。它是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标准,它不仅改变个人的发展,而且改变整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是否鼓励获取财富的经济行为、对个人财富是否有制度性的保障和如何使用财富,更确切地说,是否把财富用于生产性的投资,都对经济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

2、商业进取精神。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人文因素。它包括对财富的向往(对财富的向往程度取决于财富所带来的边际满足的大小)、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和冒险精神。其中,冒险精神指的是愿意改变个人的职业,这意味着可能背井离乡,但发展往往需要这样的流动;当然,文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影响制度层面间接地决定经济发展,它起作用的载体是“文化经济人”。经济学从人性的角度将经济行为主体定义为“经济人”,但事实上,一切行为主体及其执行经济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人”实际上应是“文

化经济人”。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及其应用

文化-制度-政策模式是决定广义发展论是否具有社会功用的关键,这个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阐释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在于它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可运用性。我用“诱导发展”这个概念来表示模式的操作过程。简单地说,“诱导发展”就是对模式地逆向运作,有两种方式:

1、政策制定(制度交易)-制度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变迁

2、政策制定(制度交易)-改变观念-文化变迁。第一种运作方式是通过政策选择推动制度变迁,从而追使传统(上接第35页)文化、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克服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文化层面,而是通过制度这一中间层,因此是渐进式变迁;第二种运作方式是政策选择直接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由于经济行为主体使文化发生作用的载体,其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将导致文化变迁卜克因素,从而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政策直接作用于文化载体,使文化遭到直接,剧烈的冲击,因而是突发式的变迁。这两种运作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政策选择首先作用的层面。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来说,使用第一种诱导发展方式较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文化层面直接遭受冲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可以减小变革成本。而对子历史并不悠长的国家,直接使文化发生变迁,一不仅加速了变革进程,而且也使变革以较小的成本进行,因此,第二种诱导发展方式更适合。广义发展论的意义

广义发展论是就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而提出的,它重新回答了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为何陷入危机和发展理论为何在国内外学界的理论研究中处于低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发展经济学存在的理论缺陷和现实对发展理论研究的要求而提出的一个研究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广义发展论亦是经济学的重要延伸。在发展中国家,需要用比传统经济学更广阔的视野来考察经济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全球社会系统内进行分析,这个社会系统是指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其中,非经济因素包括:对生活、工作和权利的态度;公开的和隐蔽的官僚政治及行政机构;亲属关系和宗教类型;文化传统;土地占有制度:政治机构的权利及完善程度;大众参与发展决策、活动的程度;经济社会等级森严程度。在国际层面上,还必须考虑全球经济运行的组织和规则是如何制定的、被谁所控制,以及哪些人从中获利。这些非经济变量内生于经济系统中,决定国内和国际总的发展进程。广义发展论正是注重了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从文化、制度和政策三者的相互关系中,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过程,超出了单纯经济学的范围,所以说,广义发展论是经济学的拓展。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2

目前, 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献, 但对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一直没有统一的结论。 已有研究侧重从全国或单个省(市)层面来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构造两个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动指数,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在揭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其变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产业结构变动测度方法

本文借鉴Dietrich[5]的方法,采用两个不同的指数来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第一个是NAV,表达式为:

第二个是MLI,表达式为:

式(2)中,xit和xis分别表示第i产业增加值在时间t和s占GDP的比重。

(二)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为检验的稳健性,采用五种单位根检验方法,主要有LLC、IPS、Breitung和Fisher检验。 协整检验,采用Pedroni[6]和Kao[7]方法。 Pedroni[6]建议用两类检验:第一类基于组内尺度,包括Panel v、Panel ρ、Panel pp和Panel ADF统计量;第二类基于组间尺度,包括Group ρ、Group pp和Group ADF统计量。

(三)面板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Judson和Owen[8]的研究表明,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合适。Hurlin和Venet[9]提出了如下固定效应检验模型:

其中,αi表示个体的固定效应, 每个个体样本具有不同的系数γi(k)和βi(k),i代表地区,t代表时间,εit为随机扰动项。

建立如下因果检验假设:

为检验这Np个线性约束,构造如下Wald统计量:

其中,RSS1为模型(3)的残差平方和,RSS2为约束模型的残差平方和。 Fhnc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Np和NT-N (1+p)-p的F分布。 原始假设为因果关系不存在,及相应的系数为0,如果统计量不显著,则x不是y的原因。 对于动态面板模型系数的估计采用了广义矩估计(GMM)[10]。

二、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面板数据覆盖全国31个省份。 R(经济增长率)为与上年相比的可比价速度,三次产业占比为以可比价计算的各产业增加值占可比价GDP比重, 所有数据来自 《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11-2014年各地区统计年鉴》。

(二)平稳性检验

按前文所述五种方法对NAV、MLI和R及其一阶差分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 检验回归式中包含常数项与同时包括常数项和趋势项两种情况, 结果见表1、2、3。 当对原值序列进行检验时,只有带常数项和趋势项的Breitung检验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当对一阶差分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 由此,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

(三)面板协整检验

考虑了样本中各省间协整向量的差异以及各省的固定效应,采用Pedroni和Kao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4。Pedroni的蒙特卡洛模拟实验显示,对于小样本(T<20)来说,Group ADF统计量是最有效力的, 从结果看,Group ADF统计量在1%、Kao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 因此,可以认为非平稳时间序列R与NAV、R与ML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 1% %&’()*%&,"#$ 5% %&’()*%&,"#$ 10% %&’()*%&。+*#,。

(四)面板因果检验

在对式(3)进行估计时,在方法的采用、滞后期的选择以及长短期的期限划分上借鉴Dietrich的方法,另外,考虑到目前中国现实的宏观经济环境,采用三阶滞后期可能比单从统计上采用AIC等信息判断准则来确定滞后期来得更加合适,不仅可以用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还可以发现一些较长时期的相互关系。在这里对式(3)估计分别采用OLS、ArellanoBond one-step GMM、Arellano-Bond two-step GMM,结果见表5、6。

!:"#$%&’"()*+,&’。-".。

从表5、6可知,无论是从NAV还是从MLI来考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OLS估计的Wald检验拒绝零假设;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Arellano-Bond one-step GMM估计的Wald检验拒绝零假设, 说明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特别是从滞后一期来看,无论是NAV还是MLI,OLS估计在10%水平下显著,Arellano-Bond one-step GMM估计在5%的水平下显著。 从反向来看,OLS、Arellano-Bond two-step GMM估计的Wald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说明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OLS、Arellano-Bond two-step GMM估计滞后一期分别在1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特别是OLS估计的滞后三期,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短期内,政府相对于企业有总量信息优势, 并利用此优势制定产业政策,进而会影响并引导产业结构的变动,在推动所扶持产业增长的同时拉动整体经济增长。 进一步地, 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带动与此相关的其他行业发展,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但这种效应是短期的,因为一旦政府这种总量信息转化为公共信息,企业和市场会对此做出反应, 除非重新掌握新的信息优势, 否则相对于企业很难长期保持这种总量信息优势,无法长期引领。 在较长时期内,经济增长对于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有一个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同时会带动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 短期内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作为一种常态, 正是产业结构变动调整对经济增长发挥相应作用的基本原因。 同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存在经济增长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单向因果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设定了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 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印证了这种单向因果关系的存在。

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如下:

第一, 进一步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杜绝政府对经济的过度介入。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的法律制度及执行机制,提升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公平有序的自由竞争秩序。 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

第二,产业政策的制定要避免路径依赖,应根据各地经济与产业发展态势及升级要求相机而定,以规避产业政策缺陷可能带来的不足。 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制定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推进经济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上,发展对资源依赖少、附加值高的行业;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地区,根据要素禀赋,实施选择性地支持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相机进行差别化调控、避免区域产业趋同和同质化竞争,对政策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避免造成产业结构扭曲和失衡。

第三,产业发展要更好地与“人口红利”和“结构红利”相适应,规避“结构负利”的出现。 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由于价格扭曲而造成的资源错配。 要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经“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科研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摘要:基于省际1993-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短期内,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较长时期内,仅存在经济增长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3

[关键词]广义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发展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35-02

1广义发展论的定义及其涵义

广义发展论是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相对于仅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狭义发展经济学而言的。广义发展论及其核心理论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发展理论框架的雏形。

一般来说,人们将所有国家按照发展程度区分为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较发达和欠发达国家,考虑到持续变化的过程,将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和发达国家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经济学一贯只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不同,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发展程度的所有国家。之所以这样界定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发展不只是工业化,不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也还有继续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增长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面临启动、增长和发展的三重任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增长后,除了要解决经济增长中遗留的社会问题,还直接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只是相对而言,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永恒的主题。

(2)自发展经济学诞生以来,尽管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企图找到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无法概括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迄今为止建立经济发展理论的努力尚未获得成功。在建立一般理论模式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放弃了对一般理论的探讨转向“类型学”研究,即由注重一般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转向强调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作分组或国别的研究,企图使发展经济学再具活力。国别研究虽然是一般经济发展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但以国情特殊而否定一般发展理论的存在也是不妥的。国别研究毕竟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理论,发展经济学始终未从总体上揭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谈不上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因此,发展经济学的出路在于,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国别研究,因为只有在对各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做了系统深入研究之后,才能从中提炼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回归到发展经济学的主旨上来,要以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为己任。这样,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必须包括所有的国家。

这个意义上是广义的。

2广义发展论的理论结构

2.1发展一般问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也加深了全球化的程度,即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了,人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关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而现有的狭义发展经济学只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缺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的研究,已经回答不了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必须开辟一个宏观的研究领域—广义发展论,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有个总的概念。

广义发展论将文化、制度和政策视为发展的内生因素。即在发展过程中,政策对发展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然而,政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之下进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政策偏好,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收益的归属,从而制度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则对特定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制度变迁起着推动作用,因而,文化是发展的又一重要变量。那么,可以把发展简单地表示为政策、制度和文化的函数:f《P,I,c)(其中,P代表政策,I代表制度,c代表文化)。

2.2文化因素内生化

本文提出“文化因素内生化”,认为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中产生最深刻的内生因素。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ose.B)认为,一定的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种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远古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行为偏好一长期的自然整合而形成的某种标准—标准逐渐被群体所认同一最终形成特定的文化。之所以说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内生因素,是因为文化模式具有持久性、隐蔽性和超越性,所谓持久性是指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除非当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模式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文化模式中的一些“分子”仍然会长期保留下去,而形成特定的传统;所谓隐蔽性,是指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深厚的、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无意识的层面,较之经济、政治结构具有更大的韧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谓超越性,是指文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层面,可以超越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价值取向。它是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标准,它不仅改变个人的发展,而且改变整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是否鼓励获取财富的经济行为、对个人财富是否有制度性的保障和如何使用财富,更确切地说,是否把财富用于生产性的投资,都对经济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2、商业进取精神。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人文因素。它包括对财富的向往(对财富的向往程度取决于财富所带来的边际满足的大小)、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和冒险精神。其中,冒险精神指的是愿意改变个人的职业,这意味着可能背井离乡,但发展往往需要这样的流动;当然,文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影响制度层面间接地决定经济发展,它起作用的载体是“文化经济人”。经济学从人性的角度将经济行为主体定义为“经济人”,但事实上,一切行为主体及其执行经济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人”实际上应是“文化经济人”。

3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及其应用

文化-制度-政策模式是决定广义发展论是否具有社会功用的关键,这个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阐释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在于它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可运用性。我用“诱导发展”这个概念来表示模式的操作过程。简单地说,“诱导发展”就是对模式地逆向运作,有两种方式:1、政策制定(制度交易)-制度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变迁2、政策制定(制度交易)-改变观念-文化变迁。第一种运作方式是通过政策选择推动制度变迁,从而追使传统(上接第35页)文化、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克服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文化层面,而是通过制度这一中间层,因此是渐进式变迁;第二种运作方式是政策选择直接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由于经济行为主体使文化发生作用的载体,其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将导致文化变迁卜克因素,从而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政策直接作用于文化载体,使文化遭到直接,剧烈的冲击,因而是突发式的变迁。这两种运作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政策选择首先作用的层面。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来说,使用第一种诱导发展方式较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文化层面直接遭受冲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可以减小变革成本。而对子历史并不悠长的国家,直接使文化发生变迁,一不仅加速了变革进程,而且也使变革以较小的成本进行,因此,第二种诱导发展方式更适合。

4广义发展论的意义

广义发展论是就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而提出的,它重新回答了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为何陷入危机和发展理论为何在国内外学界的理论研究中处于低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发展经济学存在的理论缺陷和现实对发展理论研究的要求而提出的一个研究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文献 篇4

【摘要】林毅夫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的思想浪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还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的研究尚不多。本文从林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出发,对近年来有关的理论、文献做一梳理,试图理清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的过程和其主要脉络。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 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

二十世纪代结构经济学诞生,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便是对经济结构进行研究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产业结构的理论学说,并且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经济中制造业的生产在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资本品工业的生产比重则越来越高,直到最后阶段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基本上实现工业化。来自英国的经济学家克拉克(1940)指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移动规律,出现劳动力移动的原因是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他们共同成就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发展经济学的早期思想旧结构经济学派是二战后的拉美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该学派大都强调结构变化的重要性,将结构变化的缺乏归为市场失灵,建议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纠正这些市场失灵,其中最主要的战略是进口替代[1]。发展中国家多次对进口替代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它们的目标产业与国家的比较优势相背离;优先发展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的竞争市场中往往不具备自生能力;它们的投资和持续经营更多的是通过依赖政府进行多种与经济规律相违背的保护和补贴来实现的。

林毅夫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的思想浪潮。在经济界普遍关注世界经济如何稳步复苏,以及国内新一轮增长应注重拉动内需之时,他“不合时宜”地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四年世界银行经历的“毕业论文”[2]。

新结构经济学产生华盛顿共识之后,华盛顿共识是主张发展思想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以及之后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给出的政策改革的结构调整方案,此方案主张鼓励发展中国家政府消除市场扭曲,彻底改革社会计划,避免使用产业政策,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最小的参与,因而更多体现由市场来发挥作用。华盛顿共识同样未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林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在于:对各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现代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技术革新和结构变化[3]。经济体在任何时点上的最优产业结构是能够让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最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最优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经济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而比较优势又是由该时间点的经济要素的禀赋结构来决定。

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约束,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来提高基础设施条件以便于比较优势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新结构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包括:它包含了对一国比较优势的理解,且这种比较优势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在发展的任一阶段市场都可以作为最优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林毅夫同时为实践提出了两轨六步法,依次是选择正确目标,消除约束障碍以利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吸引全球的投资者,支持成功自我发现的企业壮大规模,用工业园模式解决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的不足,政府向正确的产业提供有限的激励措施。

国内外同样出现了很多新结构经济学的反对论点。国内刘海影提出政府本身不存在于理论的真空中,政府及其代理人拥有自身利益考量。政府不能保证自己对投资项目选择具备经济合理性,政府主导投资意味着对社会资源的滥用,其资金的来源将挤占民间资金的利益。他还提出,所谓的比较优势不是一个单一的加总值,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往往是发展的障碍而不是动力。他认为制度与政策导致的扭曲和政府导致的宏观管理失败是阻碍欠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刘胜军同样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政府主导往往逃脱不了腐朽,同时,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是目前社会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他提出根本的发展动力还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是民营企业追逐利润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刘远举提出:“中国模式”这种政府主导并不擅长创新型超越,政府应该通过建立一个有稳定预期的制度来导向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并不需要新的“强势政府”理论。张夏准与林毅夫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比较优势虽然重要,然而只是一个基线,国家想要产业升级,就需要违背其比较优势。考虑到要素积累过程的性质和技术能力的建设,一个落后的经济几乎不可能在新产业中积累起技术能力,除非违背他的比较优势,并在他拥有“正确的”要素禀赋前进入这个产业。

国外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争论点也很多。世界银行凯闻提出,中国式的`经济决策方式需要政府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这要求政府有善意有能力且不腐朽。中国社会严重的“信任赤字”可能导致政策的执行与初衷相违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安妮·克鲁格认为新结构经济学的实施较为困难,新结构经济学似乎支持工业和城市偏向,而这个偏向本身在许多国家就是很大的扭曲,并且林毅夫把单个企业或产业卷入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又赋予了它们过大的影响力[4]。哈佛大学的丹尼·罗德里克认为林毅夫推荐的政府政策旨在抵消市场扭曲,然而预期效果则是诱使企业做出背离比较优势的选择,事实上,政府不是总能准确地甄别出市场失灵,也不是总能找到有直接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他基本同意林毅夫的观点,只是在某些细节有争议。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认为市场的局限性比林毅夫认为的更加严重,即使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体本身都既不稳定又不有效。他与林的重大分歧在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方面,他觉得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增加,即技术的革新。宾夕法尼亚大学霍华德·帕克认为,林提出的选择富裕的参照国再甄选出比较优势产业是有问题的,较富裕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可能是因为扭曲性的政策产生的,成功的政策往往是一个庞大的政策集,需要解决这么多问题可能会超越政府的能力。

综上,反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大都表现为对政府能力的不信任,对当今腐朽状况下政府作为的堪忧。然而,新结构经济学作为旧结构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之后的新理论,依然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证实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马颖.,论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思路,《世界经济》第4期:25-37.

[2]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林毅夫.2012: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5

粗糙集理论下的模糊随机结构强度分析方法

在分析工程中含有模糊、随机变量的结构强度问题中,如何处理模糊变量和随机变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粗糙集理论,利用基于模糊变量在粗糙集的上、下近似集合的定义和随机变量在粗糙集的上、下近似集合的定义,可以分别把结构中模糊和随机不确定因素这两种定义在不同集合下的不确定性变量处理为在完全属于论域集合和部分属于论域的上、下近似集合意义下区间参数.再根据区间估计定理,将模糊变量和随机变量转化为在统一尺度下的区间变量.使得含有模糊、随机变量的工程结构转化为含有区间数变量的.工程结构,这时模糊随机结构分析的结果也将是区间数.从而避免了判断模糊或随机参数下隶属函数或概率分布函数的难点,使模糊随机结构能够在粗糙集理论下进行统一的结构分析.算例表明,文中所提方法不但可以避免在工程实际问题中确定模糊和随机变量的难点,而且可以利用处理工程结构强度问题方法和软件来解决这类模糊随机问题.

作 者:刘长虹 LIU ChangHong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37刊 名:机械强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CHANICAL STRENGTH年,卷(期):29(6)分类号:O159 O346关键词:粗糙集 不确定 上(下)近似 结构分析

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 篇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 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

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 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 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 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 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 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 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 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2.2可持续发展

本文best

2.2.1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

人类依靠资源环境赖以生存,在发展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少的消耗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即在发展交通运输时要同时考虑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2.2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可持续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效地发展交通运输,既要能保证交通运输供给的规模和质量,又要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经济可持续性要求确保交通系统的规模扩张及其维护以及运输服务在经济上有效,这就要求做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和运输服务定价工作。

2.2.3交通运输系统的社会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必须有助于政治稳定和地区均衡发展,在我国则表现为如何提供城市和农村普遍的交通服务问题,同样与基础设施的提供机制和交通运输工具的采用密切相关[6]。综上所述,系统的资源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及社会可持续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从总体国民经济考虑,交通运输不仅要实现其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还要在总体国民经济的框架中,推动总体经济发展的质量。

2.3智能运输系统(ITS)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2.3.1减少交通拥挤和行车延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拥有量及公路交通量都在不断增加,相应引起的交通拥挤也在加剧。而智能运输系统通过提供各种有选择的信息服务,能够使出 行者的路径选择向网络均衡的系统最优方向接近,达到路网负荷的均匀化,可大大减少行车延误,实现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7]。

2.3.2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采用ITS可预知危险的发生,有效加快反应速度,减少反应时间,大大增加交通的安全性。

2.3.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对交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考虑增加道路里程数和增大资源的投入量,否则即浪费了土地、燃油等资源,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ITS技术能够大大降低交通运输系统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8]。

3.交通运输发展的不足及建议

3.1交通运输发展的不足

首先,我们对交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从宏观层面认识综合运输的结构;其次,运输网络区域分布不合理,综合运载工具和最先进运载工具还存在 一定差距;再次,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发展不足,交通运输效率有待提高;最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水平不足,交通拥挤严重,安全水平低,能耗大,污染 严重。

3.2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1)引入个性化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色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建立综合运输通道。

(2)以较高起点进行干线、基础设施建设,以干支协调、区域协调来发展综合运输网络布局。

(3)用可持续发展和需求管理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积极发展智能化运输系统。

4.结语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建立经济高效的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交通运输的经济、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发展交通运输的核心,也是今后政策导向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正确把握的关键。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7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只有企业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其持久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关系式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内部管理能力M和外部管理能力R关系式等。基于此我们将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分析如下。首先,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企业应从产品价格、数量等方面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市场经济发展一致性程度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其次,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企业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组织管理能力。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其知识性体现在只有符合市场价值观的创新模式才能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选择对象,以此制定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其系统性与企业自身的系统性相吻合。以能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各种资源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只有各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金属晶体结构动态模拟的内容说明 篇8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韩程明

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王愫懿,东海县房山中学 周婷

一、设计思想

金属晶体相关知识是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中重要知识点,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感觉到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晶体的相关知识贮存很少,以及微观粒子的空间结构想象力不足。

Flash 8.0可以用小球表示金属原子或金属离子,再配置恰当的动画效果,就可以将金属晶体微粒的排列方式,金属键的形成,金属键的变化进行展示,有利于学生对金属键知识的理解;用动画叠加的形式,将几种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演示一下,加深对金属几种晶体堆积方式的记忆。

二、课件内容及特点

1.课件内容简介

本课件用flash演示。

(1)展示了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展示了金属键变化过程中微粒间作用与距离的变与不变;

(3)展示了金属晶体中的简单立方堆积的形成过程;

(4)展示了金属晶体中的体心立方堆积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了金属晶体中的面心立方堆积的形成过程;

(6)展示了金属晶体中的六方堆积的形成过程。

2.课件特点介绍

(1)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运动与堆积方式,直观明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2)通过金属键的形成与变化,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金属键的特征。

(3)可循环、可控的动画操作,让学生对晶体的堆积方式有深刻的了解。

三、制作过程

1.下载与安装flash 8.0/下载与安装flash播放软件;

2.制作金属小球与电子;

3.用flash动画设计完成动画制作;

4.用PPT播放时,在幻灯片中插入flash动画相应的说明文字。

四、运行环境

Windows 2003/xp/vista/7等等

五、操作说明

双击《金属晶体结构动态模拟》,点击幻灯片放映即可。

六、使用效果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9

摘要:解决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状况,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以阿瑟.刘易斯的隐蔽失业理论和西奥多.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最具有代表性。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在乡镇企业中“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再到后来“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这种发展方式是刘易斯理论的实践,即通过发展城市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舒尔茨则主张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各种要素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资本下乡和农业合作化开始发展起来,这又是对舒尔茨经济理论的实践。本文通过对两种经济理论视角下中国农村30多年的发展实践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探讨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经济理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一、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两种理论

刘易斯和舒尔茨都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致力于贫穷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两位经济学家在1979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刘易斯的隐蔽失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隐蔽失业理论是以二元经济学说为基础的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所谓二元经济,即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部门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传统部门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为代表的。按照刘易斯的观点,一国之经济的发展最主要是依靠其现代部门的发展壮大,经济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现代部门之于传统部门不断扩张的过程。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由于现代部门所能支付给劳动力的报酬高于农民在传统部门的收入,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会不断地向现代部门转移。换言之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传统部门中的零值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助于为现代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隐蔽性失业现象。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把一部分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现代部门中,而这种做法并不会影响到传统部门的正常生产活动,也就是说被转移的这部分劳动力的在传统部门中的边际生产率为零,这部分劳动力原本存在于传统部门的状态就是所谓的隐蔽性失业。

(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舒尔茨同样认为传统农业不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刘易斯不同的是,舒尔茨主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走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而不是像刘易斯主张的那样,现代部门近乎侵略性的从传统部门肆意的吸取劳动力,舒尔茨认为传统部门劳动力的流失必然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所谓改造传统农业,即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投资人力资本,通过对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使农业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改革表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推广,这一举措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解放了一部分集体经济时期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接下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的二十年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刘易斯式的,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计划经济时期的队社企业此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两者的合力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了。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壮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既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开始了“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但是在经历了初期的繁荣之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体制陈旧等原因逐步衰落。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跨区域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进城的浪潮,农村劳动力开始了“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农民工的务工收入也开始成为一部分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并没有使他们真正富裕起来。到了本世纪初的2004年,“民工荒”现象开始大规模出现,这标志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开始出现变化。

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的十几年,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开始发生转变。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国家不断的发布惠农政策,比如取消农业税,发放耕地补贴款等。这一系列政策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开始重新回到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资本下乡和农业合作化蓬勃发展起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走向了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道路。

三、对资本下乡和农业专业合作化道路的分析

资本下乡和农业合作化都是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在党的一系列文件的.指导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认识到广阔的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回到土地上所获得的收益已经不会明显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

(一)资本下乡

资本下乡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的背景下产生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资本下乡指的是将城市积累的资本投向农业领域,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此期间城市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投向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农村龙头企业。资本下乡虽然是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10

关键词:城市化;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

一、引言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一方面意味着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徙;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以及人的观念和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变,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发展过程。城市化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中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化率已从的31.91%提高到20的45.68%,目前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但城市化率仍然落后工业化水平10.8%,所以认真研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将有助于未来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制定。

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总体而言,可以归为制度与环境因素和经济结构发展因素两大类:

第一,制度与环境因素,制度因素对城市化没有直接促进作用,但不合理制度的存在对城市化进程有较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出台新的政策会在短期内使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产生波动。环境因素与城市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所有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城市的发展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的环境条件,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空间布局以获取最大效益的过程。城市化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的高工资以及比农村优越的医疗、教育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因此这些是推动城市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二,经济结构发展因素,城市化发展与工业的发展直接相关,工业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城市人口聚集的强大吸引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口的增加,这就必然要求农村人口更多地转移至城市,所以农业的发展即农业现代化产生的农业人口剩余,成为了城市化的外部推动力;工农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由此形成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城市发展的综合动力。这些经济结构因素直接促进城市化水平长期、稳定的发展,代表工业发展水平的可以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来表示,比重越大,说明其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的发展状态可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两指标来表示;农业发展水平即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可用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农业机械化程度(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两指标来表示。由于制度和环境因素难以测度,无法通过数据实证分析来体现它们对城市化所起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产业结构即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

二、模型及数据的选择

本文选取对城市化水平发展有直接影响的产业结构因素中的六个指标,即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第二产业贡献率表示)(X1)、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以第三产业贡献率表示)(X2)、第二产业就业比重(X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X4)、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X5)、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以农用机械总动力表示)(X6)为自变量,城市化率为因变量,建立城市化率和经济影响因素六个指标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β6X6t+μt

其中Y表示城市化率,β0为常数,βi(i=1,2,3,4,5,6)表示相关性系数,μt是随机误差项。本文选取1997-年的有关数据,利用统计软件Eviews6.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6.0软件,输入Y、X1、X2、X3、X4、X5、X6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该模型R2=0.9819,R2=0.9602,可决系数很高,F=45.24>F0.05(6,5)=4.95,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时,tα/2=(n-k)=t0.025(12-7)=2.571,x1、x2、x3、x4、x5、x6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相关系数表。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表,如表2所示。

由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有的相关系数较高,最高达0.984582,证实存在多重共线性。宜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对X1、X2、X3、X4、X5、X6的一元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按R2的大小排序为:X6、X4、X5、X2、X1、X3。

以X6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得到消除多重共线性的结果为:

Y^t=4.828023+0.007107X2+0.423324X4-

t=(2.3759) (3.1756)

8.788072X5+0.000355X6

(-2.9805)(9.3611)

R2=0.9721;F=60.9585;DW=2.04004

当取α=0.05时,tα/2(n-k)=t0.0225(12-5)=2.3646,X2、X4、X5、X6参数的t检验显著。

四、结论与对策

以上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回归结果表明:在中国,在1997至2008年期间,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及工业就业比重对城市化的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这是因为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出现机器排挤劳动力的现象,从而使得第二产业即工业降低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而此时第三产业则对城市化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第三产业越发达,城市化率越高,即城市化速度越快;农业劳动力的产出水平与城市化则呈现反向关系,表明农民人均产出水平越高,农民越不愿意进城;而农村机械化程度越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越多,向城市输送的劳动力越多,则会推进城市化。由此,本文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如服务业的发展,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城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夏门大学出版社,.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11

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虽然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有了较大发展,但在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面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发展现状,我们要做的是针对问题,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使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最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行业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采取的教育创新举措。在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过程中,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在实践中出现了部分问题,为了改善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发展状况,我们还要对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创新,真正达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现状

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先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为基础,建立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来实施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缺失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

对于高校教育的评价,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目标。如今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具体的评价指标权重设置又存在片面性,因而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想要改善这种现状,高校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以此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但是,现状是高校教育缺乏科学合理化的教育发展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二)高校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影响

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确立,需要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依据,因而教育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起到关键性作用。而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指标的科学、公正和合理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评价结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高校来说不仅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还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有效方法。

高校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学校教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教学评价工作的公正合理化。目前,不同的高校对教育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想要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就要先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掌握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高校实际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校科研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科研水平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高低一直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科研方面实行科学管理双轨制,这种管理制度的差异造成各种奖励政策倾斜于高校的科研成果,忽略了对知识产权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制约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另外,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够重视硬件投入指标和条件指标,而指标体系的量化,以及指标体系权重的选择,对于科研评价结果的对错存在直接关联。因此,高校的科研评价方式还要对此进行改善。

二、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工作需要作出的改进策略

针对我国教育教学评价发展的现状,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改进策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工作的具体思路,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2.对高校教育评价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掌握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知识,将教育教学评价运用到高校教学改革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总结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经验,灵活运用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实现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构建适应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教育评价模式。

4.重视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对教育教学评价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教育教学评价是促使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认识到高校教育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甚至民族发展的影响。在高校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促进高校教育实现持续、稳步发展的目标。

5.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人员应具备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丰富的评价实践经验,在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组织方面,不仅要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权威性和适用性,还要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合理性。

结语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 篇12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运用C、K、m*、m*/m和Iδ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型、稳定型、成熟型和衰退型4种类型;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表现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在桫椤种群生长过程中,分布格局从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种群扩散型指数Iδ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作 者:宋萍 洪伟 吴承祯 封磊 范海兰 朱慧 林勇明 张琼 SONG Ping HONG Wei WU Chengzhen FENG Lei FAN Hanlan ZHU Hui LIN Yongming ZHANG Qiong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州,350002刊 名:应用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年,卷(期):16(3)分类号:Q948.1关键词:桫椤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动态 尺度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推荐阅读:

广义网络结构07-09

广义预测05-13

广义07-09

广义矩估计07-14

广义相对论06-16

广义估计方程06-19

广义积分器07-20

广义需求侧资源07-21

广义粒子群算法05-26

广义积分控制方法07-11

上一篇:《小弗朗士》续写下一篇: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