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发展论

2024-10-25

广义发展论(共12篇)

广义发展论 篇1

摘要:民生科技发展的广义语境包括民生科技主语境和支撑语境。广义语境模型反映民生科技发展具有普遍联系性、客观现实性、主体多元性、学科融合性、社会实践性、动态协同性、边界开放性和可评估性等特征。为了加快民生科技发展,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民生科技传播渠道, 丰富民生科技学科体系, 加快民生科技产业化发展, 建立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网络, 提高民生科技要素体系支撑力度, 扩展民生科技国际合作途径, 加强民生科技评估力度。

关键词:民生科技,广义语境,特征

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中将民生科技定义为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 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换和科技服务。民生科技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对社会建设、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十二五”期间, 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为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低碳科技和防灾减灾科技等。本文采用广义语境分析方法, 构建民生科技发展的广义语境模型, 以探讨民生科技发展的理论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检验和预测。

一广义语境模型

语境 (context) 是事物的关联体, 反映事物运动过程中与关联要素的相互作用。广义语境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入与它直接相关的历史、认知、科学、社会等语境中进行研究, 以分析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从广义语境看, 民生科技发展路径是在主语境和支撑语境相互转化中实现的。我们将民生科技发展的历史、认知、科学和社会等语境称为主语境。民生科技发展的历史语境不仅来源于科技水平, 还来源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民生科技发展的认知语境不仅包括科学共同体、政府、企业的认知, 而且需要民众的认知, 原因在于民生科技解决民众面临的民生问题, 民众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群众性基础;科学语境包括解决健康、公共安全、环保、防灾减灾等民生问题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表征民生科技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等多维度性;社会语境指民生科技对社会领域要素、产品和产业等变革, 呈现民生科技的社会生产力功能。我们将科技规划、组织协同创新、传播机构、要素体系、国际合作和评估体系等称为民生科技发展的支撑语境。大科学时代, 民生科技成为国家、科学共同体、企业和社会的事业, 科技规划、组织协同创新、传播机构、要素体系、国际合作和评估体系等为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它们为民生科技发展分别承担宏观指导、微观基础、信息资源、要素支撑、国际视野和客观依据等功能。这样, 民生科技不仅在历史、认知、科学与社会等语境内部发展, 而且在不同语境之间转换, 即历史语境→认知语境→科学语境→社会语境。民生科技离不开科技规划、组织协同创新、传播机构、要素体系、国际合作和评估体系等语境的支撑。

设民生科技发展广义语境为Q, 主语境为X, 支撑语境为Y, 那么Q=W (X, Y) 。民生科技发展广义语境模型表征了民生科技在主语境和支撑语境之间交叉融合的过程。而对于主语境和支撑语境来讲, 又具有自己的语境因素和结构 (见图1) 。

二广义语境模型的结构

广义语境模型说明民生科技发展是在其主语境和支撑语境之间协同融合中实现的, 反映了民生科技发展的客观现实性。

(一) 主语境的结构

民生科技发展的主语境由历史语境、认知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构成。

历史语境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动力基础。民生科技发展的历史语境包括民生问题和民生科技发展水平。“2008年以来, 我国遭受诸多劫难:冰雪肆虐、汶川地震、胶济撞车、襄汾溃坝、阜阳疫情、结石奶粉、暴力破坏活动加剧, 基层社会动荡失序状态有所抬头。”[1]不断凸显的民生问题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最直接来源。传统意义上科学技术价值取向在于真理性和经济性, 并不重视社会性, 可以说民生科技的缺失加重了民生问题。

认知语境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可能性空间。民生科技发展的认知语境包括科学共同体认知、政府认知、企业认知和民众认知。科学共同体为民生科技发展明确科技范畴。政府为民生科技发展引领方向并提供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企业认知是民生科技转换的实体性依托。民生问题直接来源于民众需求。“因为公众主要感兴趣的不是科学自身的最终发现结果, 而是一种作为创造新产品、发现疾病新疗法或解决社会问题新答案的手段。”[2]

科学语境为民生科技学科融合提供平台。民生科技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 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和价值问题, 它是关于民生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体。如民生科技所属的环保科技和公共安全科技已成为一级学科, 并形成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

社会语境为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最终的检验场。民生科技作为生产力会渗透到生产过程, 引起资本、劳动力、管理等要素结构的变革, 进而引起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这样, 民生科技发展的社会语境包括要素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二) 支撑语境的结构

民生科技发展支撑语境由科技规划、组织协同创新、传播机构、要素体系、国际合作、评估体系等构成。

科技规划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科技问题, 大力发展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绿色城镇关键技术创新。《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进一步指出民生科技发展的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 要加大对民生科技的管理、投入、国际合作和科普。

组织协同创新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微观基础。民生科技发展是民生科技在历史、认知、科学、社会等语境中不断转换的过程, 语境转换客观要求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民众等主体实现协同创新。近年来, 我国积极推进部门联动, 科技部会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 组织实施了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

传播机构建设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民生科技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我们需要通过专业杂志、网络、学会、协会, 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和决策依据。我国涉及民生科技传播的机构有民生科技专业杂志、民生科技传播网站、民生科技协会。

要素体系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人才、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撑。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中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被列为一级学科, 这为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从资金投入看,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累计投入要超过5万亿人民币, 我国确立九项安全生产重点工程。

国际合作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国际视野。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解决共性技术的投入问题。“一是由政府和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二是资助企业与企业或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开发。”[3]三是通过减免所得税和R&D的税收等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国外民生科技发展为我国解决民生科技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等具有实践价值。

评估体系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客观依据。据统计, “‘十五’期间, 全国每年由于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达6500亿人民币, 约占GDP总量的6%, 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4]评估结果为改变不同群体认知和制定规划提供客观依据。目前我国民生科技评估工作主要由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商情报网及评估公司来承担。侧重企业生产安全、环保、健康等预评价、验收评价、专业评价、专项评价, 而对民生科技主语境和支撑语境评估几乎处于空白。

三广义语境模型的特征

通过考察广义语境模型, 可以看出, 民生科技发展具有普遍关联性、客观现实性、主体多元性、学科融合性、社会实践性、动态协同性、边界开放性和可评估性等特征。

普遍关联性。普遍关联性是语境的显著特征。从主语境和支撑语境内部看, 历史语境是认知、科学、社会等语境的基础, 认知、科学、社会等语境可以转换为历史语境;科技规划为组织协同创新、传播机构建设提供宏观指导, 部门协同和传播机构建设彰显了科技规划的落实水平。从主语境和支撑语境关联看, 主语境为支撑语境提供基础, 支撑语境为主语境提供保障。

客观现实性。客观现实性是事物的本质, 是可以被认识的。民生科技发展广义语境模型是客观现实的。从历时看, 民生科技不仅在历史语境、认知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等语境内部发展, 而且从历史语境向认知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转换发展。从共时看, 民生科技发展呈现主语境与支撑语境交叉融合的立体结构, 所以, 民生科技发展广义语境模型反映了民生科技发展的客观现实性。

主体多元性。民生科技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需要政府和民众的支撑;民生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 需要科学共同体的认知与研发;民生科技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 需要企业实体性转化。这样一来, 民生科技发展主体包括政府、民众、科学共同体、企业等。

学科融合性。民生科技涉及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社会科学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问题来源和制度保障, 人文科学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价值支撑。

社会实践性。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 以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正是社会实践性使民生科技区别于一般的科学活动。民生科技不同于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只侧重于理论创新;民生科技也不同于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侧重科技成果的转换;民生科技以理论研究为基础, 对社会语境进行改造和变革, 重点在于社会实践, 以解决民生问题。

动态协同性。“语境论把‘历史事件’看作是现实中动态的、活跃的、有目的事件, 是其语境中的行动。”[5]民生科技发展广义语境模型, 一方面凸显民生科技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动态协同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折射出不同的民生问题。正是民生问题的动态性, 呈现出民生科技动态的螺旋上升特征, 即民生问题→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新的民生问题→新的民生科技解决新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表征政产学研用动态协同的发展特征。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和民众等在民生科技动态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它们动态协同地促进民生科技发展。

开放性。其一, 凸显不同语境边界的开放性。从主语境看, 民生科技发展还可能涉及文化语境, 甚至可以扩展到国外主语境的研究;支撑语境还可以扩展到政策的支撑, 等等。其二, 凸显语境因素的开放性。如历史语境中民生科技水平还涉及科技标准制定水平、研发水平、转换水平。正是民生科技语境边界的开放性使民生科技发展越来越走向复杂、全面和深入。

可评估性。我们可根据民生科技“主语境发生度”评价民生科技的发展水平。民生科技主语境发生度指民生科技从历史语境向认知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不断转换的程度。历史语境是民生科技发展的基础, 我们不妨假设历史语境为1, 民生科技对认知语境的变革为2, 对其因素的变革分别为2.1, 2.2……;对科学语境的变革为3, 对其因素的变革分别为3.1, 3.2, ……;对社会语境的变革为4, 对其因素的变革分别为4.1, 4.2,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民生科技“支撑语境发生度”评估民生科技支撑语境的发展水平。我们不妨设科技规划支撑为1.1规, 1.2规, 1.3规……, 传播机构支撑为1.1传, 1.2传, 1.3传……, 组织协同创新支撑为1.1协, 1.2协, 1.3协……, 要素体系支撑为1.1要, 1.2要, 1.3要……, 国际合作支撑为1.1合, 1.2合, 1.3合……, 评估体系支撑为1.1评, 1.2评, 1.3评……。

四问题与对策

根据广义语境模型, 在考察和问卷调查基础上, 我们发现我国民生科技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从主语境来看, 首先, 不同群体认知存在差异。不同群体关注的民生问题依次为物价和房价、健康、环境和社会保障。民生问题认知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民生科技认知的差异。不同群体关注的民生科技依次为健康科技、环保科技、安全科技和防灾减灾科技。其次, 健康科技、环保科技、安全科技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环保科技和安全科技已成为我国一级学科, 并建立起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科学体系, 但是, 健康科技和防灾减灾科技主要侧重科学技术层次, 学科建设水平比较低。第三, 民生科技对社会语境变革力低。民生科技对社会的变革力表现为民生科技投入、产品及产业的发展。

从支撑语境来看, 其一, 不同组织协同创新水平低。目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由政府主导, 重点在技术层面实施一批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科学共同体还是侧重民生科技的研发, 企业和民众对民生科技了解比较少, 使组织协同创新力比较低。其二, 要素体系支撑力比较低。民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研发队伍、传播队伍与转换队伍正在建设之中;民生科技金融、财税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民生科技市场服务体系还处于建设之中, 还没有形成适应民生科技交易、服务的市场体系。其三, 国际合作水平低。目前我国民生科技国际合作主要侧重于科研院所和企业“走出去、请进来”, 民生科技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情报交流及学术会议比较少。国际合作路径、要素及方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四, 评估水平比较低。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民生科技评估体系, 只是存在一些定性描述, 定量评估几乎空白。因此, 我们需要构建民生科技主语境和支撑语境的评估指标体系。民生科技体系建设应彰显其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水平, 即对社会的变革力;民生科技发展离不开支撑语境, 评估体系应反映支撑语境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加快民生科技主语境建设。首先, 不断完善民生科技传播渠道, 提高不同群体认知水平。因此, 我们需要加大对民生科技专业杂志、网络、电视等传播渠道的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各种学会、协会充分发挥政府在民生科技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 不断丰富民生科技学科体系, 提高民生科技学科建设水平。民生科技作为高度交叉的科学技术,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将民生科技放在与传统学科一样重要的位置上来。健康问题、防灾减灾问题等民生问题的解决超出了自然科学与技术能力的范围, 必须构建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 、社会科学 (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和自然科学与技术在内的民生科技学科体系。从学科设置上重视民生科技, 逐步将健康科技和防灾减灾科技列入我国一级学科。第三, 加快民生科技产业化水平, 提高民生科技对社会的变革力。我们需要提高政府、企业、民众对民生科技要素投入的比例, 使民生科技成为部门要素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广民生科技产品, 使民生科技产品成为不同群体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产业政策创新引领民生科技产业的发展, 实现民生科技对社会的变革。

加强民生科技支撑语境建设。其一, 不断建立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网络, 提高民生科技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水平。一方面, 建立组织协同创新机构。成立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民生科技研发中心, 确立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的研发体系, 加强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另一方面, 解决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某种程度上成为部门协同的主要障碍。为此, 我们要修正以论文、基金等为标准的研发评估体系, 将民生科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科研评价的标准, 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其二, 提高民生科技要素体系支撑力度。加大民生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 构建民生科技研发团队, 支持民生科技人才创新;扩展民生科技资金投入的渠道, 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投资的协同性, 制定和落实民生科技金融和财税政策;不断完善民生科技咨询、评估、推介和交易等服务市场, 使民生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及产品推广等实现市场化运作。其三, 扩展民生科技国际合作途径。从组织合作看, 我们需要建立民生科技国际合作协会, 召开国际民生科技发展交流会和交易会, 组建民生科技国际性学术杂志, 为民生科技在政府和企业等不同层次合作搭建平台。从要素合作看, 我们需要从国际视野开发和引进民生科技人才、资金和技术, 以优化我国要素结构, 提高我国产品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环保性。其四, 不断加强民生科技评估力度, 为民生科技发展建设提供决策基础。我们应建立以民生科技历史语境为基点, 包括民生科技认知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及支撑语境在内的效果标准、效率标准和效应标准, 为民生科技规划的制定及其发展水平衡量提供更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助仁.2008年以来突发事件频发对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63) :2-4.

[2]周元, 等.中国应加强发展民生科技[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1) :11.

[3]范维澄.公共安全科技问题与思考[C]//冯长根.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5.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5-20.

[4]海鹰, 冯波.加强科技政策引导推动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9) :118-122.

[5]魏屹东.语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理论探索, 2012 (5) :9-15.

广义发展论 篇2

本文定义了几种(h,ψ)-广义凸性及(h,ψ)-广义单调性,讨论了广义(h,ψ)-方向导数与Clarke方向导数,广义(h,ψ)-梯度集与Clarke梯度集等的相关关系.利用此关系证明了这些广义凸性与广义单调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还揭示了这些广义凸性、单调性与通常广义凸性、单调性存在的内在联系.

作 者:袁德辉 刘晓玲 杨圣云 赖国明 Yuan Dehui Liu Xiaoling Yang Shengyun Lai Guoming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系,广东省潮州市,521041 刊 名:运筹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OPERATIONS RESEARCH TRANSACTIONS 年,卷(期):2008 12(2) 分类号:O22 关键词:运筹学   Ben-Tal代数运算   (h,ψ)-广义凸   (h,ψ)-广义单调   广义(h,ψ)-方向导数   Clarke方向导数   广义(h,ψ)-梯度  

★ h戏范文

★ hⅰ是什么意思

★ h教学反思

★ 社会实践报告f范文

★ 枣子绕口令

王广义:新另一个王广义 篇3

细细想来,提到王广义,除了烟不离手—“大批判”的反叛,“视觉政治学”的独立,“政治波普”的旗帜鲜明……标签式的总结也同那烟雾自然出现。 30年前,在被他者批判与赞扬的混杂背景下,和着“85学潮”的挑头大旗,王广义一举发“热”。30年后的今天,曾经指向标一般的“F4王”,也逐渐褪下光环,相比之前近20年“害怕不被接受”的“羞涩”,鲜少在国内办展的王广义,渐渐疏开筋骨,不仅勇于将标签品牌化与自我化,更是满怀诚意的在10月带着新作参与此次第五届艺术长沙。

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同一个开放包容的展览,自然不谋而合—托马斯·克伦斯亲自操刀;蔡国强、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汤姆·赛克斯、王广义、王友身和朱加六位的倾情加入,以及着眼于全球化,信息化与话语权扩散的艺术呈现……从参与者的品质到展览理念与质量,再到开幕现场的大咖云集与火爆程度,可以说,磁性相吸的两者在10月的长沙碰撞出灼人的能量。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谭静言:王广义作为本次展览“起、承、转、合”中的“起”,拥有令人无法忽视的视觉与情感力量。在这样一场被寄予厚望的“连接”中,王广义从文化游牧者身份中渐渐剥离,再次回到历史与他者的起点,对于文化差异的见证与更新悉数映射在新作品—《物体的局部》中,惯于以集体智慧思考的王广义,将思路缩小为对个体的述说与展现;同时展出的《导师的一生》与 “大批判”系列虽有着精神性的延续,但对经典图式的反叛与嘲讽却更加意味深长;对于“拜教物”的执着依旧徘徊在作品《仪式》中,同三年前《自在之物》截然不同的是,宗教与神学的理念以一种更加生活化的视角呈现……既有完整创作的脉络呈现,又辅以新作的别样解读。因此,用一个“热”字来形容这样一个平实而富含转折、全面而依旧犀利的王广义,是再合适不过的。

换言之,也许破千万的点赞与转发并不能以一“热”盖全,也许平实背后,王氏理性绘画之路依旧延续,“文化真空”的现象在他眼中依旧尖锐,但在这个10月,他,“热”气满满。

王广义,中国艺术家,1957年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方艺术群体主要成员。“’85美术新潮大型幻灯展及学术讨论会”的主要发起者之一。作为一个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他被称为“中国政治波普之父”。

主要个展:

2014 王广义:意大利之旅,拉维罗美术馆,莎雷诺,意大利

2012 ‘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与个人神学,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 实验报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档案:王广义·交互的镜像,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8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深圳

2008 冷战美学:王广义,路易斯-布罗恩基金会,伦敦,英国

主要群展:

2014 汉雅一百:偏好,香港藝術中心,香港

2013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威尼斯

2011 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亚洲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美国

2010 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9 第53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威尼斯

2008 革命在继续—中国新艺术,查尔斯-萨奇画廊,伦敦,英国

2007 '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尤伦斯基金会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04 身体-中国,马塞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

2003 中国,你好?,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

1997 数字与神话:20世纪艺术回顾展,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德国

1996 回望,路德维西美术馆,科隆,德国

1995 中国前卫艺术,圣地莫尼卡美术馆,巴塞罗那,西班牙

1994 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巴西

1993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1989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广义发展论 篇4

研究以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绿色创新的内涵及实施绿色创新的必要性,构建广义循环经济下城市发展的绿色创新体系,以此为广义循环经济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意识基础。

1 什么是广义循环经济视阈下的绿色创新

1.1 广义循环经济理论的内涵

“广义循环经济学”一词最初见于范跃进的《广义循环经济论》,他认为,将循环经济看做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观点是狭隘的、机械的,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经济活动应不只限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流程,而应是一种保障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各系统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形态。创建广义循环经济应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以绿色导向的政府管理体制为主导,以从全社会层面推进经济生产清洁化和社会生活低碳化为手段,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广义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核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不谋而合,创建广义循环经济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内容,是促进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和谐的重要手段。

1.2 广义循环经济视阈下绿色创新的内涵

顾名思义,绿色创新是指绿色导向的创新,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主旨进行资源再配置。周力等基于1999年~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源禀赋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效果[3],杜静等对产业集群绿色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类型以及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4],总之,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绿色创新的研究体现出以下三点特征:第一,研究过度集中于绿色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管理体制等视角的绿色创新研究不足;第二,对国家、地区、行业等宏观区域的研究不足,研究对象局限于企业、产业集群等微观层面;第三,实证研究、案例研究较多,忽视了对绿色创新系统而规范的理论研究。

创建广义循环经济体系离不开绿色技术支持、制度保障和意识基础,相应的,绿色创新不应只限于经济生产领域的技术变革,还应包含以生态为导向的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创新,三者不可偏废。广义循环经济视阈下的绿色创新既要加强绿色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以进行清洁生产,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最终产品的低碳排放,又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减轻社会生活导致的环境压力,更要促进政府执政意识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绿色转型,完善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有效激励体系,为循环经济运行提供社会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引导和保障。

2 实施绿色创新的必要性

绿色与创新是创建广义循环经济体系的有力抓手和必要路径,二者协调统一且同等重要,其组合关系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一般来说,绿色和创新的组合关系有四种情况:非绿色非创新、非绿色创新、绿色非创新、绿色创新。

为保证效用最大化,需对绿色与创新的四种组合关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首先,绿色经济活动的成本测算不仅包含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还包含废物处理等生态成本、引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成本等,总之,短期成本较高,但由于生态阈值的存在和自然资源的稀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绿色经济才是获取稳定长期收益的唯一途径;其次,个体进行创新活动必须支付人力、物力、财力等显性成本,又必须承担信息处理、风险损失等隐性成本,总之,创新的短期成本较高,但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由创新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产品能耗降低等长期收益是显而易见的。综上所述,在四种组合关系中,虽然绿色创新型经济行为所付出的短期代价最高,但是长期收益最为可观。

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模式却是典型的非绿色、非创新型。一方面,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研究显示,我国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在50%以上,而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5];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能耗高,环境污染问题恶化。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0%以上,而美国低于20%,日本低于30%。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虽然外延粗放型、非绿色、非创新型城市发展可获得短期利益,但创新能力的欠缺和自然资本的制约已成桎梏且不容忽视,实施绿色创新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广义循环经济视阈下城市发展的绿色创新体系构建

3.1 经济生产的绿色创新

研究显示,当前我国的产业技术因素和产值结构因素并未有力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二者起到的减排作用仅占12.64%和17.53%,我国的产业产值结构和技术结构存在很大的减排潜力[6]。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和生态导向的技术创新正是经济生产绿色创新的两项重要内容。

一方面,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是创建绿色经济的结构基础和根本要求。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积极培育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主导产业。盲目强调绿色环保、抛弃资源禀赋的主导产业定位必定背离比较成本优势,经济效益严重受损,而无经济基础的低碳如一纸空谈。因此,积极培育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主导产业在产业低碳化升级中不可动摇,加强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联、广泛应用绿色技术则是创建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的有益补充和有力保障;第二:建立仿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链条乃至产业集群。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企业个体间和行业间通过物质传递、副产品交换进行关联与链接,相互间形成密切的投入产出或经济互补的链状资源利用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在区域经济体系内的闭路循环和多级利用。

另一方面,生态导向的技术创新是指在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和评价标准中融入生态保护的内容,以循环经济技术范式代替传统线性技术范式,降低甚至消除传统技术的反生态性和不可逆性。生态导向的技术绿色创新从宏观和微观分别受到环境政策工具与企业内部特性两方面的影响。首先,生态导向的技术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效应:既具有技术创新共有的溢出效应,又能有效降低经济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7]。而直接管制、税收优惠等环境政策工具是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有效工具,通过改变企业污染控制支出成本与研发或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投资的对比关系,诱使企业开展以生态导向的技术变革。研究发现,政策强度与技术的绿色创新高度正相关,严格的环境政策能促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8]。其次,绿色能力、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性也是影响生态导向的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绿色能力包括企业的态度走向、对相关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环境法规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绿色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生产达到环境标准的速度和成本。另外,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能力承担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以及高风险。

3.2 社会生活的绿色创新

居民生活是城市碳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生产环节的绿色创新相对应,社会生活的绿色创新是对生活消费环节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的探索,以生态优先原则更新民众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形成环境污染最轻、生态损害最小的“5R”可持续社会生活模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9]。但社会生活的绿色创新并不意味着以牺牲人民生活福利、降低生活舒适度为代价,片面强调生活方式的低碳环保,而是生活与生态的自然融合、平衡互动。社会生活的绿色创新包括节约化和环保化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节约生活、适度消费是消减生活消费环节对生态破坏的最直接方式。李嘉图认为,国家的贫穷是由于政府和个人的浪费和借贷造成的[10]。随着经济生产的蓬勃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日趋丰富,公众追求舒适和享受的物质欲望愈加膨胀,甚至滋生出铺张浪费、挥霍攀比等过度消费恶习,这不仅直接产生了数量巨大、源源不断的垃圾和污染物,而且间接加剧了经济生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节约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个人财富的节制使用,提高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实现稀缺性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在社会、代际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增进公众福祉。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环保化要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以生态价值观念界定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减轻社会生活对环境的压力和破坏。若将节约化比作社会生活绿色创新的外延建设,环保化则更注重公众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可将其比作是社会生活绿色创新的内涵建设。生活环保化不只是传统认识中的消费绿色无公害产品,而是包括三方面内容: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等[11],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是其核心部分。绿色导向的公众生活方式转变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低污染、低消耗演进。

3.3 政府管理的绿色创新

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者循环和谐的自运行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绿色导向的社会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引导和保障,而制度变迁的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外部性和制度作用分布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主导作用[12],执政水平、利益倾向、价值观念等政府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绿色城市的创建质量。政府管理的绿色创新是指政府以构建绿色导向的宏观治理体系为目标,以行政意识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法律体系创新为着力点,采取由上而下的方式,一方面对经济生产或社会生活单一系统内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则保障系统间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

首先,价值观实际上是所有行政活动中基本的、根深蒂固的因素[13],行政意识创新是政府管理绿色化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政府作为由具有行为目的和利益诉求的“经济人”组成的多层级群体组织,其行为受到政府官员执政理念、利益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政府行政意识的支配和制约。实施绿色创新的首要任务即为:政府应树立循环经济体系的创建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感,以绿色管理理念为指导重塑行政意识,重视生态环境对经济民生发展的影响,最终目的是从理念和意识上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绿色化。

其次,管理制度创新是政府管理绿色化的持续动力和关键环节。绿色导向的管理制度创新指政府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城市为根本取向,创设或更新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行为规范体系,通过制度创新的持续激励和行为固化等作用形式,诱导或强制经济生产行为和社会生活行为的环境友好和生态和谐。实施绿色政府的重点制度包括环境决策机制、绿色采购制度、绿色问责制度等内容[14],但切勿忽视健全政府内外部民主监督制度,内部推行政府参事民主监督,外部加强政府依法行政,以监督和评价政府决策的绿色、科学与公正。

最后,政府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法律体系创新是政府管理绿色化的根本保障和必然要求。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与国家政策相比,更具有普遍约束力且更加稳定、明确、具体。绿色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实现政府管理的可持续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是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有力工具。国家政策经验积累至条件成熟时应逐步上升为法律,但需要明确的是,法律体系的创新方向必须是诱使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基于市场信号作出行为决策,而不应通过简单的命令与控制迫使其遵守某种行为规范。

4 结语

广义循环经济是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对应的经济组织形式和文明形态,也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绿色城市的必然选择,而绿色创新则可为广义循环经济体系创建提供意识基础、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广义循环经济视阈下的绿色创新包含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政府管理三方面的内容,三者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生产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生

产决定消费,这决定了经济生产的绿色创新的关键地位和基础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延伸,消费结构、生活理念等对经济生产有强大的反作用,这就决定了社会生活的绿色创新在建设绿色城市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政府管理的绿色创新是建设绿色城市的主导力量,绿色经济、绿色社会文化的发展均需要由政府提供思想导向和制度保障。但是,绿色创新涉及观念、体制、制度、法规等多方面,改革难度可想而知,其具体社会运行机制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以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绿色创新的内涵。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实施绿色创新的必要性,提出要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政府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城市发展的绿色创新体系,以实现能量在生产、消费、生态各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和谐循环。

广义心灵哲学论纲 篇5

广义心灵哲学论纲

本文从我国意识论研究的现状、有关前沿自然科学和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出发,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心灵哲学研究的基本构想,认为:在新的起点、以开放的视野大力深入开展对心理的哲学研究,既是我国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必然,又是人类生存现状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历史和现实所提供的难得机遇与条件,不仅能使我们缩小该领域的差距,而且还能使我们扬长避短,突破英美心灵哲学单纯从科学精神、语言分析出发只注重对心灵之“体”的研究的.偏颇,把东方传统的从人文精神出发重视对心灵对于人的生存之“用”的探讨的优势继承过来,并加以改造升华,发扬光大,建立以心灵之“体用”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的心灵哲学.文章还就其思想渊源、逻辑思路、应予研究的主要问题等阐述了看法.

作 者:高新民 GAO Xin-min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9(4) 分类号:B08 关键词:心灵哲学   感受性质   思维语言   体   用  

偶像的底片—王广义个展 篇6

众所周知,王广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如果说他赖以成名的《大批判》系列作品是对“文革”大批判文化向新消费主义文化转变的表达,那么他近些年的新作则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深刻和内敛。王广义将创作的主题转向了对于人类、宗教、政治及哲学的思考,将观者引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王广义此次新作利用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图式、形象、符号从古典的宗教绘画到政治人物形象,均采用了照片负片的方式进行了处理,虽然采取了相对传统的绘画技法,但其参考的“机械方法”给予了画面一种不可捉摸的暧昧涵义,画面上流淌的色彩与灰黑色的背景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将这些图像所指涉的固有关系直接打破,形成了歧异的效果,因而重新开启了观者对这些元素新的阐释可能,并且不断暗示观者,图像结构背后的异样意义。

王广义通过它的作品,只是提出了他所关注的问题,却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或许一旦当我们想要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又将落入过去那种为了寻找安放自我信仰的形象时的桎梏当中。

广义发展论 篇7

2.3 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论

广义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目前, 全球“广义智慧城市”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理论还较为匮乏。由于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完善的标准体系以及成功的国际案例做支撑, 大多数地区的建设实践都处于小范围试点或零星的行业应用阶段。但有一些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供规划设计参考, 在做广义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时, 将充分参考业界领先的理论体系以及自身在广义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中积累的理论基础, 合理规划设计广义智慧城市整体架构。

(1) EA (FEA, TOGAF) 框架体系。企业架构 (EA) , FEA是一个在用的EA, 拥有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FEA对于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开放组 (The Open Group) 推出的企业架构框架TOGAF在全球得到了广泛采用, 2009年推出的最新版TOGAF9增加了架构内容框架、架构能力框架及SOA等内容, 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顶层设计架构开发方法论。

(2)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架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OA) 是一个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 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SOA技术为广义智慧城市应用中的数据融合与服务融合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按此可提出建设广义智慧城市需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应用驱动、注重实效、自主可控、长效发展。

(3) IEM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方法。如上所述, I E M认为, 大型信息系统建设应有四个层次的工作, 这就是面向对象信息工程 (OOIE) 的“金字塔模型”, 该模型的上两层, 就是顶层设计层;下两层属于软件工程方法论 (SEM) 的工作。

(4) Cobit IT治理。COBIT包含34个信息技术过程控制, 并归集为四个控制域。COBIT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IT管理与控制标准。该理论的意义在于:实现广义智慧城市目标与IT治理目标之间的桥梁作用。

(5) ITI L政府IT服务管理。ITI L即IT基础架构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 y) 主要适用于IT服务管理 (ITSM) 。

(6) 共享服务中心 (SSC) 理念与最佳实践。共享服务中心所集中的通常是诸如财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法律、采购、研发等职能, 通过这种方式, 既可以发挥规模效应、节约成本, 同时也有助于保证这些职能的质量和一致性。

此外, 以C4ISR为主要目标的美国国防部的体系结构框架DODAF中数据为中心的一些设计方法的有益之处及敏捷顶层设计架构ATA中基于适应大环境变化反馈触发敏捷迭代 (Agile Itelation) 与强调促使人员智慧参与、沟通、协作与讨论的有益思想, 必要与可能时均值得吸取。

由于广义智慧城市实际智慧化运营特别要强调云化运营的作用, 由此, 这十种左右基本方法协议中尤其应特别重视支持云化作用的SOA, 可考虑以此为基础并可与其他协议有效互通, 一些有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智慧XX项目, 在国内外应用中已应用较多的协议EA (FEA, TOGAF) , IEM等可予保留并直接互通;还有一些情况是涉及一些应用目标与环境, 其优化统筹环境太过复杂, 非上述一些方法所能覆盖与描述, 则应局部优化再松耦合会聚及借助市场驱动进行统筹优化综合调节, 并借助互联网思维原则进行统筹优化创新。

在进行各类细节目标架标设计时特别应注意其系统性能架构、功能平台架构及相应数据架构间的紧密结合与映射, 这样有利于各类规划建设的设计与务实落地推进。对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群的顶层设计, 特别应聚焦涉及根据该城市群特点充分发挥广义智慧城市的统一全面协同一体化发展理念, 聚焦其主要挑战解决、互补协同优势发挥、资源利用综合优化配置利用, 特别是重点智慧项目诸如智慧环境、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及智慧创新等往往首当其冲。同时, 广义智慧城市的运作必然要产生大数据, 从而也必然是在大数据环境中运营, 因此要特别重视大数据价值的挖掘与有效利用。随着大数据应用飞速发展人们依然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需要不断创新, 应对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深度分析, 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深度分析大数据普遍认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根据人脑认知过程的分层特性, 增加人工神经网络层数和神经元节点数, 加大机器学习规模, 构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可提高训练效果已获得试验证实, 当然, 超大规模神经网络的工程实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这种创新发展还将无止境扩展。

涉及智慧城市/广义智慧城市资本运作, 往往采取运作企业与政府按照PPP模式成立的智慧城市运营公司, 共同负责智慧城市项目的规划、融资、建设、运营工作。对政府融资企业运营类项目运营模式是政府融资建设, 并且项目建成后由企业来运营, 包括BL (建设—租赁) 、BOT (建设—经营—转让) 、BOO (建设—拥有—经营) 、BOOT (建设—拥有—经营—转让) 模式。在融资模式上也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发挥创造力, 灵活运用BL, BT, BLT, BOT, BTO, BOO, BOOT, ROT, POT, BOOST, TOT, PFI等方式组织实施。

总之, 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遵循上述中央领导与文件顶层指导精神、广义智慧城市基本理念及顶层设计的一些基本系统方法论及相关协议, 结合所在城市的基本特点确定好其战略愿景蓝图目标, 确定好其可扩展的协同、统筹、优化的框架约束要求与开放性原则及发展指导方向, 达到城市核心资源的最佳分配、利用与管理好城市, 使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而且应特别强调指出, 一方面涉及其理念发展与新的顶层设计导指思想与发展方向在不断演进提升, 相关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系统方法论从体系架构至综合优化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与提高, 等等。因此, 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必须适时进行相应更新提高, 以满足新形势、新环境下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广义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对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组织了国内的顶级专家进行了多次深度研讨, 并与相关合作伙伴研究起草了“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建设规划框架 (V.3.3版) ”, 作为广义智慧城市顶层总体设计与建设规划的内部基础文件, 试行检验其顶层设计与建设规划推进的有效性。

3 广义智慧城市的务实发展实践探索[1,20]

3.1 务实发展策略思考

限于篇幅, 在此不能详细论述有关务实发展策略思考, 详情可见相应参考文献。但应特别强调几点:

(1) 始终牢记互联网思维与安全保障第一要务作用。

(2) 5G启动的战略价值及对广义智慧城市发展的有效支撑。结合3GPP R13/14/15/16/17等推进步骤、IEEE下一代WLAN及频谱高端大踏步扩展与自适应、自组织与自学习、自管理的认知无线电技术方向组合迈进, 十项较可取的关键技术走向如下:

⊙ 多元、多维、多层次异构网络/系统深度协同与融合。

⊙ 大规模多天线MIMO (Ma SSive MIMO) 技术。

⊙超密集组网。

⊙ 高频段 (6GHz-100GHz) 频谱扩展、高低频段协同融合运作及智能频谱运作与管理。

⊙新型高状态调制及编码、编码调制和网络编码技术。

⊙ 物联网感知/认知的增强及D2D终端直联技术和可穿戴智能终端及智能WBAN。

⊙ 同时同频全双工FDD/TDD彻底融合及灵活双工与特效TDD双工。

⊙ 非正交及海量连接的新高效多址连接传输技术 (由NOM A至PDM A, S C M A及M USA……) 。

⊙ 基于轨道角动量 (OAM) 的“旋转式” (扭曲型) 无线传输技术。

⊙ 基于不平稳谱随机过程信号设计技术的超窄脉冲式TPM (时相调制) 及超窄带 (UNB) 技术。

考虑5G务实推进, 首先应瞄准ITU 5G标准化的明确实施日期目标, 以中国“IMT-2020推进组”为核心, 拟订积极严密的实施计划, 有机分工协同, 夺取5G标准化胜利第一仗。

(3) 用“用互联网+”理念及“互联网思维”有机组合, 在这万物移动互联时代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有效作用。实施全方位跨界融合创新与支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及经济发展升级, 进入以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有机融合的全方位创新的新时代, 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创导的“四个全面”及“三严三实”指导思想, 及“双创、四众”途径,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力量。

3.2 广义智慧城市的务实发展实践探索

3.2.1 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大会及明确性主题的全国行

2011年4月21日,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主题为“智能让城市更美好”, 来自部委、城市、企业等嘉宾400余人出席。论坛主席成思危先生作主旨报告, 全面阐述广文智慧城市蜝本理念, 为响应成思危主席的讲话精神:“要充分调研各地, 建设各自特色的智慧城市”, 此即开始全国行智慧城市巡回考察研讨会活动, 首先与北京市进行对接、研讨。

2012年4月29~30日, 以主题为“中国智慧城市创新与发展的路径选择”的2012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之后, 又连续举办了主题为“智慧城市助力新型城镇化”的2013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以“大数据点睛智慧域市发展”为主题的2014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以“智慧治理, 畅想城市智慧新生活”为主题的2015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以 “广义智慧城市有效助力‘互联网+’及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同时, 还展开了以每年相应主题为聚焦目标的全国行交流与研讨和推广智慧城市及广义智慧城市理念的实践活动。

3.2.2 实践探索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1)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精心组织了成思危任主编、陈如明任执行主编, 汇集全国顶级专家五年来智慧城市高端学术思想与探索实践的文集《广义智慧城市导论》, 该文集将于2016年初出版, 用于广义智慧城市理念的规划、设计、建设、融资、运行等实践工作, 包括其基本系统方法论在内的有益指导与参考。

(2)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联手中信网信公司联合成立“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研究中心”, 进行深入研究, 并组织国内顶层设计知名专家和企业进行多次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深度研讨, 完成了“广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建设规划框架 (V.3.3版) ”, 用于后续广义智慧城市实际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的指南与参考。

(3)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选定武汉为第一个广义智慧城市实践基地, 将为武汉市从智慧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广义智慧城市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同时, 后续将把武汉的可推广经验, 向全国其他城市传播。

(4)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联合指南针智慧城 (北京) 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下简称为指南针智慧城公司) , 成立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 指导指南针智慧城公司开展广义智慧城市示范区工作。

(5) 至今, 通过这五年左右的实践活动, 中国智慧域市论坛专家库已拥有全国各行各业及各领域专家130余名, 其中有知名的智库专家30余名, 他们是进行每年大会及全国行交流研讨的核心平台中坚实力。

3.2.3 应特别强调的三个广义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实施探索案例

(1) 中兴网信广义智慧城市探索, 已运用广义智慧城市理念及顶层设计方法, 支持中兴公司在国、内外诸多城市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2) 武汉广义智慧城市探索, 这对武汉积极参与发动的中国第四极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中部特大经济区的有效发展有重要支持作用。

(3) 指南针智慧城公司典型示范区广义智慧城市探索, 将运用广义智慧城市理念与PPP有效融资手段规划建设中国东、南、西、北、中五个智慧城市典型示范区。目前, 北京示范区已从槐房村、南苑乡扩展到丽泽和丰台科技区“一区两园”及花乡局部约95平方千米, 将吸引世界有重大影响力的组织、企业入驻, 成为北京的政治、金融、科技、人才、信息的南城中心。

4 结束语

最后, 应再次强调, 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智慧城市的战略重要论述及“人民网”相关解读也为一大亮点:“发展智慧城市是个重大的战略方向, 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切实的结合点, 能带动产业升级, 其中蕴藏着大产业、大机遇、大前途”。而涉及民生、惠民之治国之道时强调“立国之道, 惟在富民”, “民之疾苦, 国之要事”, “要以推进民生福祉为目的,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总之, 广义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具备的几个基本显著特征将是“设施更先进, 发展更科学, 管理更高效, 执行更务实, 环境更绿色, 城市更安全, 社会更和谐, 生活更美好”。通常还可用更简明易记的几个关键字来描述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与目标, 即, “安全幸福, 绿色和谐, 便捷宜居, 智慧高效”等主要特征, 无论是4个、8个、12个、16个关键字或更多, 汇成一个基本目标为“使城市更智慧, 让生话更美好”或“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应英语表达为“The Smarter City, The Better Life”!其四大战略价值为:全面提升城市生产力水平, 全面提升城市智能/智慧创新能力水平, 全面提升政府管理与服务效率及水平, 全面提升城市惠民、幸福、安全、和谐、绿色、宜居水平, 开启智慧新生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以创新驱动及广义智慧域市理念为基础的广义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系统方法论及其务实发展与实践探索。

广义极分解的应用 篇8

本文中, Crm×n表示秩为r的m×n复矩阵的集合;Un表示所有n×n酉矩阵的全体;AT表示矩阵A的转置;A-1表示矩阵A的逆;AH和A+分别表示矩阵A的共轭转置和Moore-Penrose逆;λ (A) , σ (A) 分别表示矩阵A的特征值和奇异值的全体;R (A) 表示矩阵A的列空间;N (A) 表示矩阵A的零空间;tr A表示矩阵A的迹, 即所有对角元素的和;|| ||2表示向量的Euclid范数和矩阵的谱范数.

定义1.11若Q∈Cm×n满足

则称Q为m×n的酉矩阵.若Q∈Cm×n满足

则称Q为m×n次酉矩阵.

定义1.2[1]设A∈Cm×n有分解

其中Q∈Cm×n是酉矩阵, H∈Cm×n为半正定阵, 则这一分解叫做A的极分解. 若Q∈Cm×n是次酉矩阵, H∈Cm×n为半正定阵, 则这一分解叫做A的广义极分解.

由于m×n标准正交矩阵必为次酉矩阵, 因此极分解必为广义极分解, 但广义极分解远比极分解要复杂.当r=n时, A的广义极分解与极分解相同, 但是, 当r<n时, 因子Q是不唯一的.

设A∈Crm×n, 其奇异值分解为:

其中m≥n≥r, , 和是酉阵, ∑1=diag (σ1, ..., σr) , σ1≥σ2≥...≥σr>0.若令

则A=QH是A的广义极分解.

特别地, 当A∈Cnm×n时, 有V=V1, 则矩阵A的广义极分解为, 其中和V∈Cm×n是酉阵, 则 (3) 式为Q=U1VH, H=V∑1VH.

矩阵的广义极分解不唯一, 给问题的研究及实际应用带来了困难.有了下面定理的限制条件, 可使广义极分解唯一.

定理1.11设A∈Crm×n, 则在

的限制下, A的广义极因子Q, H唯一确定, 并由 (3) 给出.

本文以下都假设满足唯一性条件, 因此广义极分解总可以由 (3) 确定.显然 (3) 中的广义极因子H与极分解中H是相同的, 即

下面我们给出广义极分解另外一种分解方式: 设0≠A∈Crm×n, 则A=GE, 这里E∈Cnm×n是次酉矩阵, G∈Cm×n, 这一分解也是A的广义极分解.且E, G由R (E) =R (G) 唯一确定.在此情况下, 矩阵A奇异值分解有A=U∑VH, 则G2=AAH, E=UrVrH.

下面给出证明.设矩阵A的奇异值分解A=U∑VH, 坌k使得r≤k≤min{m, n}.记∑k=diag (σ1, ... , σk) , Uk= (U1, ... , Uk) ∈Cm × k, Vk= (V1, ... , Vk) ∈Cm × n, 则

令G=U (k) ∑ (k) UH (k) , E=U (k) VH (k) , 则A=GE.当r<min{m, n}时, 分解不唯一.

若G, E满足R (E) =R (G) , 则

所以, E唯一.

定理1.2[1]设A∈Cm×n有分解Q=QH, 其中Q∈Cm×n是次酉矩阵, H∈Cm×n为半正定阵, 则 (a) 与 (b) 等价

(b) rank (A) =rank (Q) , σ (A) =λ (H) .

定理1.3 (2) 设A∈Crm×n, 矩阵A有 (2) 式的奇异值分解A=U∑VH≠0, 记Ur= (u1, u2..., uk) , Vr= (v1, v2..., vk) 分别为U, V前r列构成的矩阵, 则

性质1.1[3]设A∈Cm×n, |λ1 (A) |≥...≥|λn (A) |, σ1 (A) ≥...≥σn (A) , 则.

性质1.2[4]设H∈Cm×n, Un×n为n阶酉矩阵.若HH=H, 则W∈Un×n, 有tr H≥R{tr (HW) }, 其中R (X) 表示X的实部.

定理2.1设A∈Crm ×n, 并设W1m ×n表示秩为l的m×n复矩阵集C1m×n中次酉矩阵类, 这里l=min{m, n}.那么, 存在W0∈W1n×m, 使得AW0是Hermite半正定矩阵, 且

这里σ1 (A) (i=1, ...r) 为A的奇异值.

证明:不失一般性, 假定m≤n.设A=GE为A的广义极分解, 其中次酉矩阵E∈Wm×nm为行满秩.那么, 对于任意次酉矩阵,

这里所取的E⊥, W⊥使得与 (W W⊥) 为酉矩阵.

这样, 由于仍为酉矩阵, 并注意是半正定阵, 因此, 一方面由性质1.2的结论, 我们有

另一方面, 取W0=EH, 构造酉矩阵, 则

且AW0=GEW0=GEEH=G (E为次酉行满秩阵, 所以EEH=Im) .

又由 (6) 式可得,

综上即得所证.

定理2.2设A∈Cm×n, A=GE为A的广义极分解, 并满足R (E) =R (G) , 则A是正规矩阵的充要条件是GE=EG.

证明:由于R (E) =R (G) , 则A=GE分解唯一.若A的奇异值分解A=U1∑1V1H, 其中∑1=diag (σ1, ..., σr) , σ1≥...≥σr>0.有E=U1V1H, G=U1E1U1H, 且r (E) =r (G) =r=r (A) .

当GE=EG时, 由EHG=GEH, 有

即AAH=AHA.

反之, 若AAH=AHA.则

当GE=EG时, 由上面证明得

定理2.3设A∈Wm×n, A=GE是A的广义极分解, 并满足R (E) =R (G) , 则A是次酉矩阵的充要条件是G是正交投影.

证明:设G=GH=G2幂等, 则AAH=GEEHG=GPR (E) G=GPR (G) G=G2=G,

所以, AAAH=GGE=G2E=GE=A, 故A是次酉矩阵.

反之, 设A是次酉矩阵, A=GE, 其中R (E) =R (G) ,

则A的广义极分解唯一, 且AAH=G2, 所以, G4=AAHAAH=AAH=G2, 注意GH=G≥0, 所以, G=G2.即G幂等.

从而G为正交投影阵.

摘要:本文利用广义极分解, 拓展了性质1.2, 得到了关于迹的新的不等式, 作为应用, 得到另外两个新结论, 并用广义极分解进行证明.

关键词:广义极分解,迹不等式,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继广, 陈春晖.广义极分解[J].计算数学, 1989, (11) :262-273.

[2]戴华.矩阵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王伯英.控制不等式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4]A.Ben Israel, T.N.E.Greville.Generalized Inverses:Theory and Application (II) [M].New York:Springer Verlag, 2003.

[5]袁晖坪, 郭伟, 万波.酉对称矩阵的极分解[J].系统科学与数学, 2013, (33) :740-750.

[6]王卫国, 刘新国.关于极分解和广义极分解的一些新结果[J].计算数学, 2008, (30) :147-156.

试探美学的广义开拓 篇9

关键词:美学,形象美,非形象美

“审美的快感可说简直没有对象, 审美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 它是位于自己身上的直接价值感觉而不涉及对对象的感觉”。

黑格尔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 是因为他仅肯定艺术美, 而对自然美持否定态度, 在此种意义上他的美学视角显然比今天的美学狭小, 他研究的重点若用今天的话说应称为“艺术美学”, 也正是在黑格尔美学理念的影响之下, 青年马克思将美 (艺术美) 定位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严格地说, 今天的美学也不是一种广义的美学, 而应该称之为“形象哲学”, 因为它实际上只关注由视听效应所提供的“形象美”, 形象美显然只包含了自然美与视听艺术美 (如: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舞蹈、音乐、曲艺、戏剧、影视……) , 而将一切非形象美事实上拒之门外。

实事求是地说, “形象美学”的视角仍是偏狭的, 因为它早已无法面对日益扩张的非形象美。今日之形象美学承受着来自非形象美特别是伦理美的巨大压力, 因为今天的形象美学根本无法将非形象美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 (或者说今天的形象美学理论根本就无法解释非形象美) 。在社会实践中, 人格美、心灵美、气质美、行为美、语言美、逻辑美……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公共语言, 成为常见的美学概念, 它们为了取得自己的合法地位, 早已经紧叩形象美学宫殿的大门。

其实, 历史上第一个向形象美学、向形象艺术提出挑战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幸运儿是“文学”, 显然文学超出了形象美、形象艺术的基本要素——形象, 它完全置形象直觉于不顾, 它根本不需依赖于感官形象美, 全靠语言符号, 通过读者的想象而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

当然形象美学不关注“社会美”是确有苦衷的, 它何曾不想扩大自己的领地。因为在形象美学现有的理论框架中, 实在找不到社会美的立足之地, 因为在形象美学的思维定势之中充其量只能将众多的社会美作为形象美的某种引申义而予以理解。形象美学应往何处去?是坚持“闭关自守”还是选择“开放改革”?形象美学面对的只有两种选择, 二者必居其一, 第三条路线是不存在的。

第一种选择是:坚持现有形象美学的理论体系, 将一切社会美、人格美、心灵美、气质美、行为美、语言美、逻辑美……拒之门外, 放弃对它们的讨论和研究。第二种选择是: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对现存形象美学的理念进行广义的开拓, 将形象美学改建为一种更广义的新美学, 兼并非形象美, 让新美学同时兼容形象美与非形象美, 让一切现在所谓的社会美取得美的合法身份, 纳入新美学的研究范围。我认为我们只能作第二种选择, 因为非形象美进入美学是不可抗拒的大势所趋。现在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是, 怎样才能将非形象美纳入美学?或者说应怎样对现存形象美学进行开拓才可能使新美学兼容形象美与非形象美 (也就是兼容一切美)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寻找一个新的美的定义, 它能兼容一切美, 让所有的美都能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此种设想在现存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存在逻辑的可能性吗?若可能, 计将安出?回答应该是乐观的, 我在《美学艺术学与哲学讲义》中, 曾经给美作了一个定义:“美是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的形象、形式、符号。”我认为, 为了将美从狭义的形象美开拓为普遍意义的美 (同时含形象美、非形象美) , 只需将此定义中的“形象、形式、符号”拓宽为“形象的及非形象的形式、符号”, 于是很自然地就得到了一个较广义的定义:美是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的形象的及非形象的形式、符号。如果我们可以将“非形象”定义为“抽象”, 则可以说:美是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的形象及抽象的形式、符号 (或者更简单地说:美是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的符号) 。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做则一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就可以尽收囊中。因为人格美、心灵美、气质美、行为美、语言美、逻辑美……都可令人愉悦,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我们在进行美学分类时只需将美分为形象美和非形象美, 而且此种分类更具本质意义, 更便于理论研究和理论实践。文学美就自然地进入了美的大家庭, 人格美、心灵美、气质美、行为美、语言美、逻辑美等, 全部都成为美的正式成员, 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与伦理学之向的误会也最终化解了, “美善相亲”终于找到了坚实的理论根据。

美学广义开拓并不仅仅限于为社会美找到了美学根据其理论意义也是巨大且深远的, 在广义美的定义之下, 许多重要的美学现象、艺术现象都可以得到极为确切的铨释。当然在本文中不可能对此作深入的讨论, 在此仅作以下概论:艺术是用某种美表现某种情感意志, 若认定艺术情感意志只能用形象美去表现, 则艺术表现的手段必然受到极大的局限, 而且这也不符合艺术事实, 如果我们能引入广义美的理念, 则艺术就不仅可以利用形象美去表现情感意志, 而且可用一切非形象美去表现情感意志, 甚至可以用情感意志去表现情感意志。引入广义美的理念必将会使艺术表现的手法在极大的程度上得以丰富扩大, 而这正是符合现代艺术创作实践的。理论总是落后于生活实践, 歌德说得好:“理论是干枯的,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其实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各种流派的艺术家们早就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广泛地使用了非形象美来表现各种情感意志。引入广义美的理念将使美学与艺术学更全面更和谐地对接;引入广义美之后, 一切可以表现情感意的形式都可以进入美学、一切可以表现情感意志的形式都可以进入艺术, 崇高、幽默、滑稽、荒诞、行为……嘻、笑、怒、骂、人间恩怨、悲欢离合……一切可以想象的形式, 它们都不具有形象, 但都可以是美, 都可以进入艺术圣殿。

参考文献

[1]美学文摘 (第一辑) .重庆出版社, 1982.12, (第一版) .

浅析中国广义货币发行 篇10

一、基本定义

通过广义货币的四个主要特征:可分性、期限性、交易成本、盈利性可以判断一项金融资产是否属于广义货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在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的定义, 广义货币总量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以下三个基本方面:金融资产的种类、货币持有者的种类和货币发行者的种类。现金、可转让存款、其他存款、非股票证券以及部分的贷款一般都包括在广义货币之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货币供给层次按流动性划分为M0、M1、M2、M3、M4几个层次, M0为现金, M1为狭义货币, M2、M3、M4为广义货币。在我国, 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如下:1) M0=流通中现金。2)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3)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4)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二、广义货币的发行部门

根据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 大多数国家将存款性公司作为货币发行部门, 而存款性公司可以是唯一的货币发行部门, 也可以是其中之一。其他存款性公司吸收的存款也可看做是其发行的存款凭证。可理解为, 中央银行发行了货币, 其他存款性公司创造存款货币。一般的, 货币发行部门可能包括:存款性公司、中央政府、非金融性公司和非居民。

通过广义货币的定义可以发现, 广义货币主要是由基础货币以及通过存款性公司创造出的货币组成的。金融性公司中的各金融机构在货币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 存款货币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而其他金融机构也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由存款货币银行创造的这部分货币储存价值较高的存款可以通过货币乘数来进行度量。货币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为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 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一) 从中央银行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央银行是由商业银行转变成为公共机构的, 二战后, 随着各国对中央银行认识的不断深入, 逐步加大了对中央银行的控制, 逐步实现了中央银行由一般的发行银行向国家垄断发行即真正的发行银行转化。

中央银行作为公共机构, 与中央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国家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普遍对经济实行国家干预,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必须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因此, 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应受政府的控制和监督。为此, 一些国家 (如英国、法国) 对中央银行实行了国有化, 不允许私人利益在中央银行中占任何特殊地位, 这样便加强了对中央银行的控制。然而,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又带来新的问题, 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以及政府利用中央银行填补财政赤字的情况的发生, 许多人认为中央银行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 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即中央银行是否应该独立于中央政府是出于不断发展之中的。

(二) 中国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 但与财政部平级, 不受财政部的节制, 中央隶属于中央政府。在实施货币政策和发行货币时,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但仍缺乏独立自主性。在决定有关货币政策的重大事宜方面, 相对于国务院而言, 中国人民银行缺乏自主性, 受制于中央政府, 只是在非重大事宜的决策方面享有自主权。另中央银行在人事仍未独立于中央政府。

可见, 中国的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在处理非重大事宜时具有独立性, 但是处理重大事宜以及高层人事任免时不具有独立性, 中央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隶属于中央政府, 但是中央政府独立于财政部以及中央政府以下级别的地方政府。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在中国, 中央政府参加了广义货币的发行。

三、中央政府是否存在直接发行货币的情况的思考

中央政府除了通过对中央银行即存款性公司发行货币之外还有可能自己发行广义货币。一些国家如美国, 中国由财政部发行铸币, 有的国家财政部也发行纸币。在该种情况之下, 财政部发行的铸币或者纸币已经构成了该国的广义货币, 按照定义, 财政部或者说中央政府成为货币的发行部门。除此之外, 在某些国家, 中央政府接受的可转让存款以及其他特定负债 (如财政的短期国债之类的非股票证券) 等金融资产也可以进入国家定义的广义货币, 而政府的这些发行行为一般为其职能的需要和体现。中央政府成为广义货币的发行者。

四、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中国的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可以说中央政府参加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 同时, 中央政府还通过财政部发行铸币以及国债等形式参与广义货币的发行。但是中央政府不是广义货币的唯一的发行者。一般情况下, 广义货币的发行由存款性公司、中央政府等多个部门合力完成。

摘要:本文从货币金融统计的角度思考广义货币的发行者, 并且结合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的相关知识, 综合世界各国的情况对中国广义货币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义货币,中央政府,货币发行

参考文献

[1]杜金富.货币与金融统计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武康平.货币银行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孙纲: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07, (09) .

广义电信业的若干问题 篇11

该中心的筹建负责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赵忠秀教授,2003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电信、信息与传媒系做访问学者,对广义电信业有着他的理解,他认为,努力消除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善,以提高市场竞争效率,增进社会福利,是世界电信和传媒界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赵忠秀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时,披露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信、信息与传媒经济研究中心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产业监管模式、竞争合作模式、产业集中度与商业模式再造、服务定价与价值链管理、数字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并就中国当前广义电信的热点问题表达了他的看法、介绍了中心的研究方向。

《中国电子商务》:大学里的研究机构现在也有不少,对外经贸大学出于什么考虑成立电信、信息和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呢?好象牵涉面挺广的?这个研究中心将会有什么特点?

赵忠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明显加速的信息通讯技术(ICT)进步,已经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的新时代,构造了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网络经济基础。信息通讯技术的两大特征——数字化和可计算化,使传统的电信、传媒及新兴的互联网等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技术、产品、市场的趋同化,相应地带来了政府监管的一体化。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人民可以充分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文明和便利;而忽视甚至排斥这一趋势,将会在巨大的数字鸿沟面前贻误乃至丧失发展机遇。

我们的这个视野是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经营层面上,为经营平台提供研究成果。我们不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因为我们也看到了从电子商务、从信息技术发展这一路走过来,一向是技术推进的,技术推进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工程师们也许会忽略了应用。人们追求那种技术上的完美和先进,而忽略了应用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这个价值要拿市场来衡量,如果市场不接受,或者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个技术是没有意义的。这带来的是技术路线和市场模式怎么结合的问题,如果结合得不好,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可能是一堆“高级垃圾”。

技术进步带来的东西是很多的,但是能够生存下来的实际上很少,怎样少走一些弯路,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出发点,也是我们财经院校要研究切入这个领域的原因。从目前的强势来看,还是技术占在了第一位,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并不是技术决定一切,所以要破除这个“惟技术主义”。

第二个考虑是,即使有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分割现象很严重。比如,有的是抱着自己的老市场,而且是过去借助行政干预得来的市场,来阻止其它的进入。这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准入的问题。这种垄断会导致低效率和投资的重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认为要主动地改变这种状况,而不应被动地等待,被动地等待最终就会被淘汰。

《中国电子商务》:谈到技术的问题,有人认为小灵通“技术低端”,但吴鹰和UT斯达康在中国获得了很大成功,而且是在世界电信业不太景气的情况之下获得的成功,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成功呢?

赵忠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灵通的成功是一种模式的成功。这里的决定因素不是它的技术的先进性,小灵通从不断更新升级的无线通信技术来讲是相对落后的,但它是一个合适的技术,适合于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所能够承受的支付能力,这个是与它的发展相匹配的。

如果说比较高端的GSM或者CDMA系统能够将它们的价格降低到小灵通的水平,那小灵通实际上就不会有生存空间,这里实际上是资费的问题。经济环境适合了小灵通的生存,从某种程度上它就有发展。它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面能够成功,并且从投资回报来看,电信公司或者投资企业的投资收回来了,就不能说它是一个错误的东西,而应该说是正确的。因此,拿技术“惟美主义”说事就不行。随着小灵通技术的改进或者脱胎换骨,它如果能够平移进入一种3G的技术,等于它跨越了一个阶段,带来的是足够的网络和所有的客户群,并不是一个坏事情。也正是有了小灵通,对高端的无线技术产生了一种市场的压力。如果没有小灵通的引入,移动市场所谓“双头垄断”的格局还会继续延续。

《中国电子商务》:对资费的问题目前政府有政策,这里涉及到产业监管模式的问题,贵中心在这方面将研究什么?

赵忠秀:我们今后的研究重点会放在这个层面,就是研究市场结构,怎么样能够提高市场的经营效率,能够使信息技术的效率为社会所共享。

监管的问题实际上比较复杂,那么我们作为学术机构可以说是一个“局外人”,可以置身度外,可以“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我们主要是想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解决问题。我们认为:第一,监管必须有法可依。立法机制谁来制定,目前立法有冲突。监管机制如果缺乏合法性,没办法解决长期的问题。部门立法导致的问题是有可能不能站在长期的、比较客观的立场上。第二个问题是,目前市场的主要经营者、主导运营商实际主要是国有控股,监管者引导主导运营商盈利。但是盈利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取得呢?一个是靠企业的内功,还有一个是靠外部市场环境。如果说市场环境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状态,盈利则充分要靠企业的内功,但如果能影响到外部环境,这就属于垄断,阻止其它的进入,那这个企业可能就不需要“练内功”就可以获利。它获取的是一种垄断利润,这个利润不是源自于企业的竞争力所获得的市场份额,而是外部的环境制约了其它的进入而产生的,企业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力的。这种监管不可能实现社会目标,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在某种情况下社会利益和产业利益实际上是相冲突的。怎么样推进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这是个问题。现在我们是监管“下面”的效率,但是监管本身有没有效率?这实际上是全世界都在探讨的问题。如果监管本身是低效率的,那么就要考虑这种监管的可替代性,但这是即时监管者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认为,单靠产业部门是难以推动监管的,一定是在更高层面比如国务院这个层面来进行推动。来自不同的部门、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最后才能形成一个有时间限制的无偏的监管模式。如果由部门来做这个事情,“问责制”无从施行。

谁来监管监管者?应该有一个无偏的法律来监管监管者,但我们现在有的法律却是由监管者负责组织来起草的,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事情。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集中度是个什么概念?这方面贵中心要研究的是什么?

赵忠秀:我国的电信和传媒等,目前还没有很多竞争者。当竞争比较充分以后,一定会出现收购与合并的状况,到最后,前几位运营商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会非常高,比如说前三位加在一起会占到90%,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说市场的垄断性很强。市场垄断导致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可能会扼杀技术进步,比如不愿意采用新技术,阻止新技术的应用,那么消费者就得不到技术进步的利益,社会得不到技术进步的利益。或者说,集中以后阻止了向其它部门的扩展,相当于其它的就进不来了,各自守着自己狭窄的领域,不利于形成一体化和市场范围的扩展。本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把这个打通了,但现在人为割据,导致低效率。

产业不能过度集中,但是过分分散也不符合以信息为基础的产业规律。因为网络要应用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才会有价值,如果都很小、很分散,网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解决互联互通的问题,这样也导致低效率。

如果在网络平台上有一些服务提供商相互竞争,这样能够增进效率。但是这个网络如果形成了所谓纵向一体化的垄断,那只能是它卖什么你就用什么,对消费者和社会来说是负面的效应,因此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中国电子商务》:有没有一个计算的方法来确定我国服务4亿多用户的运营商的数量?

赵忠秀:这涉及到市场的最优配置是事先规划的还是通过竞争最后形成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既然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那为什么我们不事先规划呢?我们现在也是在这么做,但是往往事先规划的是低效率的!科学发现也是这样,你设想搞几个大型工程、几个大的项目,最后的结果与你的初衷可能是不相吻合的,是有很大差异的,重大的发现和成就也许是在无意间产生的,是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最后脱颖而出的,而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凡是“钦定”的他一定做不好!都是在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生存下来的,他才有生命力。事先指定几家还是放手让他们全业务竞争,看最后的结果,如果这个结果偏离了方向,再进行调控,而不是事先给你规定好“赛道”,你在这里跑,最后你占大头,你是老大、他老二、他老三,这样不行,竞争的结果有可能老大变老三,也许老三消失了,或者老大消失了,这样才能有竞争效率,这一点国外是有过经验的。

但是当我们没有任何基础的时候,必须建立起基础,建立基础阶段确实要有大量的投入。当基础建立起来以后往高端走的时候,就要有竞争,这个时候就不能“钦定”,而应该让大家都来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定是最优的。而拿到资源据为己有以后,实际上就没有动力了。

这是一个技术进步的路线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事先选择和事后选择的问题。美国为什么GOOGLE成功了?为什么微软成功了?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事先规定好的东西,否则做出来的可能是一个非牛非马的东西。很多时候有一个“路径依赖”的问题,有很多岔路,选择不同可能就南辕北辙了。如果大家都在竞争,最后市场看谁最出色就选择一个,那最后就选它了。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对服务定价和价值链管理的研究预期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赵忠秀: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在不同环节上的企业会有直接的参考作用,能帮助它们制定竞争战略、识别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具有了核心价值,就有了相对自主的定价权,赢得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这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优势会得以保留,否则,有可能得一时之市场优势,时过境迁然后被淘汰。

从企业的供应链到终端设备的制造,还有零部件的制造,然后到网络,到增值服务,增值服务的扩展,实际上就和INTERNET结合在一起了,包括现在企业的电子商务,还有电子政务这些平台实际上都是相通的。网络是一个无疆域的领域,我们人为地将它们分割了。实际上大家用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但是因为监管的问题导致了市场被分割成“碎片”,阻隔了一些企业的进入,我们现在就想把这些“碎片”拼在一起。

这涉及到我们目前的宏观管理体制必须变革,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发现这个变化,引导这个变化,这样才不会被变化所摧垮,否则采用抵抗变化的方式,最终就会被变化所淘汰。因为人们无法阻挡技术变化的洪流,那就必须及早地引导这个变化。能不能由自己来主导更高层面的监管呢?在全球化的市场,我们应该具备这种主动革新的意识。

《中国电子商务》:有关传媒经济,中心有什么想法?

赵忠秀:我认为中国媒体没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不是按公司和企业化运作的方式来做,没有一个可持续盈利的模式,都是一些有着自由灵魂的人,大家走到一起,凭着自己的艺术喜好和爱好做事情,不计成本、不讲效率。实际上如果大家把资源规划好,是能够做好的,毕竟人们对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大,媒体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目前媒体虽然有非常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产品,但是提供的方式非常落后,不能说是小农经济,但却处在一个自发的状态,没有一个好的商业规划。

我们中心研究媒体经济就是研究怎么做媒体的商业规划,使媒体的价值最大化。

比如传媒集团,有一个业务链条,包括供应、内容制作、分销等。如做电影卖给电影公司,而电影公司实际上是一个网络,制片商可以最后与电影公司分票房收入,通过系统和网络卖给影院,影院面对的是个人客户。这其中第一轮、第二轮商业怎么定价?怎么间隔?什么时候推VCD?都是有讲究的。其目的还是怎么样使票房价值最大化。最后的票房和最前端的演员的身价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一个经济学的计算模式,而我们中国可能没有用到这个。

前几年央视的广告拍卖,有很多“标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粗犷的方式,是因为中国的市场不太成熟的情况下才存在这样的方式。中了“标王”了,没有预期的收益,如秦池,后来垮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值得的,表明它出的价格是不合适的。没有人对真正的广告价值进行计算。那么有没有计算的方法呢?就像证券和保险市场需要设计一样,广告市场同样需要设计,但是我们没有。实际上通过大量的市场研究,这个是可以做出来的,广告值多少钱不是通过竞标竞出来的。虽然有史玉柱成功的例子,但不能去模仿,对于第一个成功的人来说,他是创新,第二个模仿他有可能还成功,但是后面还这样懒惰地去模仿,不愿意创新,那可能已经没有成功的机会了。

传媒经济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事情。比如目前传媒有娱乐化的趋势,这实际上是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里牵涉到人如何活着才有意义、实现生命过程幸福的最大化的问题。新技术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它应该是给人们带来快乐,不是给人们带来麻烦,很多高新技术确实好,但它不能解决人们的应用便利性的问题。当人们被信息包围,不得不应付的时候,他可能要逃避,这个时候就需要休闲、娱乐,可能把所有的机器都关掉,到一个“世外桃园”去放松几天,还有一些出于本能的行动,这都是人们的需要。所以人应该驾驭技术、而不应该是技术的奴隶!这是我们在考虑一个技术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熟时必需考虑的问题,即:怎么样为人类带来最大的便利、幸福和效率?比如一个人挣很多钱的代价是垮掉了身体,最后要花钱看病,或者花钱锻炼身体,他回过头来想,还不如当初就过悠闲的生活,这就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一个认识问题。

相关链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信、信息与传媒经济研究中心简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信、信息与传媒经济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s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studies and Media at UIBE----CETISM)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立的一个无产业倾向的非盈利性的跨学科学术研究机构,它植根于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土壤,应用多学科成熟的研究范式,对基于共同的数字技术平台的电信、信息与传媒产业展开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研究,中心为产业监管者、运营商和消费者提供相互沟通的平台,并最终服务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服务贸易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愿景。

中心的科研活动围绕信息通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而展开,宗旨在于推动中国的信息产业融合,促进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源自数字经济的福利效应。

基于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正处在明显的追赶阶段,硬件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与消化相对成熟,而软科学发展相对滞后,具有国际视野的电信政策与管理高级人才缺乏的现实,中心提供交流平台和探索未知知识的研究机构,实现中心的价值。

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学术机构,除学术界专业研究人员以外,还延请产业界、监管部门和中介组织的专家参与学术研究和政策、战略咨询。中心设立理事会和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中心还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电信、信息与传媒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将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合作。

广义节点方程建立算法研究 篇12

1 广义节点及其方程建立算法分析[10]

图1所示为含有电压源支路的一个电路的局部。尽管任何元件与电压源的并联最终等效为该电压源本身,但为了方便后面的分析及问题的一般性,在这里给电压源并接上一个电导和一个电流源。

若用节点电压分析法建立关于节点j和k的方程,则需设定电压源支路的电流。设电压源支路的电流为iu,根据节点电压分析法,节点j和k的节点电压方程分别为:

若将两式相加,则:

若将连接于节点j和k之间的所有电导支路的总电导记为G0,如图1所示,一端仅接于广义节点内节点j的所有电导支路的总电导记为Gj,一端仅接于广义节点内节点k的所有电导支路的总电导记为Gk,则:

故:

若将连接于节点j和k之间的电流源支路的总电流记为is,如图1所示,一端仅接于节点j且流入节点j的所有电流源支路电流代数和记为isj0,一端仅接于节点k且流入节点k的所有电流源支路电流代数和记为isk0,则:

故:

将式(4)、式(5)代入式(3),得:

此时,式(6)可以认为是广义节点电压方程。

显然,跨接在广义节点内两个节点间的电导、电流源对广义节点电压方程的建立没有影响。既然如此,也可以将它们纳入广义节点内。

由式(6)总结出图1所示广义节点方程的建立规范如下:

(1)自电导。它指即广义节点内各节点电压变量的系数,等于相应节点与广义网孔外所有节点间共有电导支路上电导的总和,其值为正。以图1为例,节点电压uj的系数等于Gj,节点电压uk的系数等于Gk。

(2)互电导。它指即广义节点外其他节点电压变量的系数,等于相应节点与广义节点内每一节点间共有的电导支路上电导总和的负值,其值为负。以图1为例,第m个节点电压um(m≠j,k)的系数等于Gjm+Gkm。

(3)广义节点总电流源电流。它指流入广义节点中电流源电流的代数和,流入广义节点为正,流出为负。

尽管没有引入辅助解变量,但由于节点方程减少了,必须添加辅助方程方能求解。辅助方程为广义节点内节点电压与电压源电压间的关系式。

2 算法讨论和推广

分两种常见的情况对上述结果与结论进行讨论和推广,如下:

(1)情况1:两个电压源支路依次相连接,如图2所示。设两电压源均为已知的独立源。

将节点j,k,l及连接3个节点中任意两个节点的电导与电流源看作一个广义节点。一端仅接于广义节点内节点j,k,l中所有电导支路的总电导依次记为Gj,Gk和Gl,三者中均不包含3个节点相互之间电导支路上的电导,即不包含G01,G02和G03;一端仅接于节点j,k,l且流入节点j,k,l的所有电流源支路电流代数和依次记为isj,isk和isl,且三者中均不包含相互之间电流源支路上的电流,即不包含is1,is2和is3。

由节点电压分析法,3个节点的节点方程依次为:

以上三式相加并整理得:

式(10)即为图2所示广义节点方程。显然,该方程的建立算法与前面总结出的算法完全一致。可以推理出,若有两个及其以上的电压源支路按图2的方式依次首尾连接,则这些电压源支路的所有端节点及连接于其中任意两个电压源、电导和电流源就构成了一个广义节点,与该广义节点对应的节点方程按前述算法即可建立。

(2)情况2:3个电压源支路共点相连接,如图3所示。设3个电压源均为已知的独立源。

从前面两种情形的分析可以得出,跨接在广义节点内任意两个节点间的电导、电流源对广义节点电压方程的建立没有影响,同时任何元件与电压的并联最终等效为该电压源本身,既然如此,后面的讨论中不再考虑。

在图3中有4个节点,即j,k,l,m,若在用节点电压分析法分析时,参考节点不在其中,在各种参数的符号标记与前面相同的情况下,这4个节点的节点电压方程依次为:

以上四式相加并整理得:

式(15)记为图3所示广义节点的方程。显然,该方程的建立算法与前面总结出的算法完全一致。同样可以推理出,若有3个及其以上的电压源支路按图3的方式共节点连接,则这些电压源支路的所有端节点就构成了一个广义节点,与该广义节点对应的节点方程按前述算法即可建立。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推理得出,在探讨广义节点方程的建立问题时,可将广义节点定义为广义节点是由若干相连接的独立电压源支路、受控电压源支路及其端节点,以及跨接在任意两个端节点间的电导、电流源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电路的局部。

3 算例

算例1:求图4所示电路中2 A电流源的输出功率[4]。

解:选择如图4所示的参考节点,则独立节点有6个,分别记为n1,n2,n3,n4,n5和n6,记包含节点n2,n3和n6的广义节点为g。

按照节点和广义节点方程建立算法,列写节点方程:

辅助方程:

联立求解得:

计算2 A电流源的输出功率为:

2 A电流源的功率小于零,则为其释放功率。

算例2:列写图5所示电路的分析方程,并求解20Ω电阻的端电压uk及20Ω电阻支路的电流iR[4]。

解:选择200 V电压源的负极端节点为参考节点,则独立节点有4个,分别记为:n1,n2,n3,n4。其中,n2,n3,n4包含在广义节点g中,如图5所示。

由于节点n1的节点电压已知,故只需对广义节点g列写节点电压方程。

按照节点和广义节点方程建立算法,列写节点电压方程:

辅助方程:

联立求解得:un1=200 V,un2≈109.1 V,un3≈-254.5 V,un4≈145.5 V

则:

对包含无伴独立电压源、受控电压源支路的电路问题,采用节点电压分析法分析时,往往需要引入辅助解变量方能建立起完整的分析方程,但从两个算例可见,引入广义节点及其节点方程建立算法,则不需增加辅助解变量,且一个广义节点的节点方程可以等价于其内所有节点方程的代数和,解变量及方程总数减少。尽管仍需添加一定数量的辅助方程,但相对节点方程的列写而言十分简单。因此,引入广义节点及其节点方程建立算法,对解决含有无伴电压源支路的电路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4结语

从本文给出的算法可见,广义节点方程的建立算法与一般节点方程的建立算法基本一致,因此,确保了节点电压分析法的规范性和一致性,易于学习、掌握和应用。尽管是局限于电阻电路来探讨的,但同样适合于应用节点电压分析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或其他变换域电路时所遇到的同样问题。

摘要:通过引入由若干互连的无伴电压源支路及其端节点组成的广义节点,采用节点分析法和加减消元法,探究广义节点方程的建立规范和方法,建立了广义节点方程建立算法,解决了用节点电压分析法分析含有无伴电压源支路电路时所遇到的困难,确保了节点电压分析法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并可使所列节点电压方程尽量减少。理论分析和实例表明,这里提出的算法对于解决含有无伴电压源支路的电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节点电压分析法,无伴电压源,广义节点方程,算法

参考文献

[1]李翰荪.电路分析基础(上、下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HAYT William H,Jr.,KEMMERIT Jack E,DURBIN Steven M.电路基础(英文改编版)[M].6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BOBROW Leonard S.线性电路分析基础(英文改编版) [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聂卫可,张建华.电路理论中的回路法和节点法的改进及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4,27(11):8-10,13.

[5]朱晓萍,王盈,王月志,等.含有无伴电压源电路中节点电压法的研究[J].大学物理,2005,24(6):20-23.

[6]ARTICE M Davis.Some fundamental topics in introductory circuit analysis:a critique[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2000,43(3):330-335.

[7]胡文静,范成贤.广义结点电压法和广义网孔电流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30-31,74.

[8]侯锐.建立网络节点电压方程的一种新方法[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3):54-56,116.

[9]何勋杰.无伴电压源支路的广义结点分析法[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3-75.

上一篇:运行浅析下一篇:积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