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2024-10-15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通用4篇)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篇1

读书笔记——《科学、艺术与建筑》

城市规划 1 班学号:20116239姓名:白雪燕2012.10.15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绘画、雕刻并称三艺,他们各有自己的领域,并享有非常高的美学要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孤立其外、独善其身,艺术也不例外。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会和。”建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已经成为新时代建筑不争的本质内涵。而此处的科学与艺术,已不仅仅是从前的定义,而是涵盖更多领域的大科学与大艺术,在它们的结合下,一个“大建筑”的概念顺应而生。

何谓“大建筑”。歌德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为建筑传达给人的心情与音乐的效果相似。”的确,在从前,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别致的建筑往往与某种特权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因此对那时的人来说,看到一栋美丽的建筑时,心情总是愉悦而向上的。可随着时代的改变,建筑的需求渐渐从少数权贵扩张到数量庞大的寻常百姓里,也正因此,新的时代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就是我们提出人居环境科学这一概念的原因——在建筑外形美的感受外,提供更多的因素,启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物质的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在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下,建筑、园林、规划等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成为了同时为人与美服务的科学学科。

整个世界在飞速的发展,而中国的城乡发展建设速度更是史无前例。不同于以往由绝对权威规定同一种秩序,包括当前的中国特色体制,全社会从广大群众到领导,都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建筑,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原有的城乡格局正在解构,等待重组;在如今存在着许许多多影响建筑的不确定因素,它们的难以驾驭直接导致了社会重组的混乱,有时甚至违背最基本的建筑秩序。如何在各种变化中寻找不变的因素,在复杂的大环境下寻找新的有机秩序,做到“和而不同、违而不乱”,这将会是广大建筑人未来不懈的努力方向。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篇2

今年2月,两院院士、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和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谢家麟先生一同荣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良镛先生成为建筑学界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既表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建筑事业和环境科学的重视,也说明了他的个人成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身为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业界仰之弥高的学术泰斗,吴先生的此次获奖无疑是中国建筑界的一大盛事,也是对全国上下献身于这项事业的全体同仁和所有后辈的一种激励。

吴良镛先生1922年出生于南京,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这位乡音未改的同校前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东南大学的后学展现了一名“知行合一”的建筑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信仰。

作为一名高瞻远瞩的思想者,吴良镛先生长期致力推动人居环境科学,倡导城乡和谐发展的举措。他的代表性成就、“广义建筑学”学说的开创,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其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行为。吴先生的探索体现了一名建筑学者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他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对正处在的巨变时期的中国当代建筑所造成的影响,足以媲美于米开朗基罗和柯布西耶这样划时代的大师对西方建筑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作为一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吴良镛先生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不遗余力地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去,努力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1989年,吴先生主持规划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实验项目探索了旧城有机更新之路,荣获多项国内大奖,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吴良镛先生一直认为,“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正是这种博大情怀,使得菊儿胡同实验项目成为中国旧城改造工程的典范,将会比任何形式炫目的标志性建筑影响更加深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是吴良镛先生的座右铭。在他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建筑界争得荣誉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追问——

在当前中国的环境下,一种立足纯粹艺术、追求个性表达、坚持精英立场的建筑师;和一种关注国计民生、肩负社会责任、主张服务大众的建筑师,在这两者之间,谁能为中国建筑之路指明方向,执建筑界之牛耳?

建筑大师吴良镛的筑梦人生 篇3

立志建筑事业的年轻人

1922年5月7日,吴良镛出生在南京的一个小职员家庭,他的父母很重视对他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教育。他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就阅读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特别喜欢《红楼梦》。因为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他爱好文学、美术,作文写得很好,水彩画也画得不错。

南京又称“石头城”,是我国的“六朝古都”和“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南京城的街道整齐宽阔,还有明城门、鸡鸣寺、夫子庙等许多著名古建筑。1937年12月13日,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南京城,许多建筑被烧被毁甚至被改建成碉堡、炮楼,日本人还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霎时间,南京城内外尸首遍地,血流成河。

吴良镛的父母在南京沦陷前,带着一家人逃离江苏,饱尝了流离失所的痛苦。为了不荒废学业,吴良镛跟随兄长逃到重庆,在合川第二中学继续学习中学课程。国破山河在,18岁的吴良镛忽然感到了心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原本打算学国文或美术专业的他,下决心读建筑专业,把重新修整惨遭日寇蹂躏的家乡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门生

吴良镛带着使命告别了合川的母校来到重庆,进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

当时的重庆,日寇的飞机经常来侵扰,不仅炸毁建筑物,还炸死炸伤许多民众。敌机来时,吴良镛和同学们有时被迫跑出校园,在防空洞里或山林中学习。由于重庆是座山城,平地不多,住房很紧张。而从南京、北平、上海等地搬迁到这里的机关、单位、学校不少。外来人员众多,食品匮乏,吴良镛和师生们时常要饿肚子。

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吴良镛怀着建设国家的心愿,坚持刻苦学习。上课时他认真听讲,勤奋学习建筑专业知识;课余时间,他跑到市里观察建筑物并将其速写下来。晚上别的同学都睡了,他就用手电照着或点上小蜡烛继续学习。爱好文学的吴良镛平时还喜欢写文章。有一次他在中央大学油印校刊《建筑》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释“阙”》,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

梁思成从那篇文章中发现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当时梁先生和爱妻林徽因身体都不太好,经济上也很紧张,美国有好几家学校和机构邀请梁先生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梁先生一一回绝,他说:国难当头,我绝不能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梁先生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梁先生夫妇这种爱国行为,成了吴良镛学习的准则。在梁先生身边工作期间,吴良镛有机会看到梁先生从国外带回来的有关建筑领域的最新资料,大大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建筑学新知识。吴良镛视梁思成为恩师,努力当好梁先生的助手,出色完成了梁先生交给的工作任务。同时他还在生活上照顾患脊椎软组织硬化症的梁先生和患肺病的林徽因师母。最终,师生克服种种困难,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吴良镛毅然来到北京。1951年,吴良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他多次提出,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他还和北京农业大学的汪菊渊教授联合建议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办园林绿化专业,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1952年起,吴良镛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并兼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很快就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像梁先生一样,几十年来,吴良镛也培养了一批好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

除了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吴良镛还积极参与国内大型城乡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他从1950年起担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先后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北京亚运村、北京图书馆等大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在余震未停时,他就开始投入到规划重建工作中了。同年,他还参与了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建筑设计工作。

改革开放后,吴良镛分别参与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厦门、深圳、桂林、苏州、柳州、无锡、秦皇岛、北戴河、邯郸、保定、三亚、张家港等城市规划设计的论证和专题研究,其中有他主持的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和科研课题。此外,由他直接主持的建筑规划设计项目还有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区、山东泰安的泰山博物馆、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江苏南通博物馆等。吴良镛因此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

1988年,吴良镛主持了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规划工作。当时的菊儿胡同建筑密度高达83%,显得拥挤不堪,许多家庭全年无日照,下雨会漏水,公共卫生设施很差。该四合院平均80个人合用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公共厕所远在百米开外,上厕所经常要排长队,因此被称为北京的“贫民窟”。

吴良镛受北京有关部门邀请来给这个典型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居民区“动手术”。他和学生们先后绘出了上百张施工图,基本原则是不大拆大建。新建筑采用“插入法”,顺其原有肌理以旧换新,经过几年的改造,老住户顺利迁回原址。从内部看,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民居与原来的大杂院相比,有了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和通畅的上下水系统,居民生活很舒适。从外观看变化更大,破旧不堪的菊儿胡同变成青砖粉墙黛瓦的错落小楼,既有老北京四合院的厚重,又兼具江南大夫第的韵味,更充盈着市井生活的气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nlc202309040813

2008年夏天,吴良镛在故里南京不顾炎热的气候,坚持在“金陵红楼梦博物馆”的工地上现场指导建设。由于突发中风,他昏倒在工地。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吴良镛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地康复了,而后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今,这所“大观园”已经建成,它是吴老用心血甚至生命为家乡人民和他自己圆的一个梦。

在建筑学术研究方面,吴良镛也是硕果累累。1989年,他把自己数十年来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该书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建筑界的广泛关注,被推荐为“建筑师的必读书”。

1994年至1996年,吴良镛开展了对长江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他提出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而且是三峡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一次大调整和大发展,既是一次特殊形态的城镇化过程,也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和库区120万移民的一项特大安居工程,并指出了三峡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的严峻性。这项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工程院1997年版《中国科学技术前沿》。

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北京宪章》被公认为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后,吴良镛发表了著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本书是吴良镛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它强调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了整体、统筹的思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0年吴良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双院士。此外,他还兼任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和人类聚居学会副主席、主席,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等职。吴良镛在国内外许多著名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出版著作28部。他还荣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法国政府文化艺术骑士勋章、荷兰克劳斯亲王奖等国际大奖,还获得国务院、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特殊贡献奖、陈嘉庚科学奖等数十个重大奖项。

在摘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吴良镛平静地对记者说:“得这个奖,分量很重,责任很大。我只是一支小小的蜡烛,得奖后要更多地发挥学术、社会力量的作用,让人居环境等得到更好的保护。”

小二美术总结(吴良军) 篇4

2014年下期永兴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吴良军

在这一个学期中,根据我校的实际需要,我担任了二年级的美术课。我对这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教学个性

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我任教二年级的美术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我设计了“神奇的鞋子(设计发明课)”、“我的椅子(写生课)”、“神奇的椅子(设计课)”、“美丽的门帘(易拉罐制作)”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总之,我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目标达成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新课标》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军装价值。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机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困惑问题、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美术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本来想在美术选修课开设“儿童水墨画”兴趣小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实现,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美术教学的特色点,为开创石岩公学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贡献。

其他的有些工作也有待于精益求精,以后工作应更加兢兢业业。

四、改进措施

1、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自身素质 课堂之余,我认真参加了学校以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上一篇:第一次打蓝球作文下一篇:制粒机操作注意事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