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案

2024-08-04

社会学教案(精选8篇)

社会学教案 篇1

社会教案:禁止吸烟

教材分析:

香烟对孩子来说既熟悉有陌生。熟悉是因为幼儿见得多了,陌生是因为幼儿对香烟的害处不大知道。所以从禁止吸烟的标志入手,让幼儿了解吸烟的危害,从中增强他们环保的意识。活动重点:

认识禁止吸烟的标志,知道为什么要禁止吸烟。活动难点:

了解禁烟标志在社会中的作用,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活动目标:

认识禁止吸烟标志,知道它所表示的意思。懂得吸烟有害健康、污染环境等的害处。

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是非感。活动准备:

录象、图片、幼儿画画的纸和笔。活动过程: 看录象引出标志 这个叔叔在干吗? 他来到了什么地方?

为什么不让这个叔叔进幼儿园呢? 认识禁止吸烟标志 这是什么标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用图示范)一根点燃了的香烟表示在吸烟,加上一个红色的斜线表示不能、禁止吸烟的意思。你在什么地方也见到过这个标志?

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要有这个标志呢?这个标志有什么用? 看图片了解吸烟的害处

吸烟好吗?为什么不好?(生病、咳嗽、……)文档仅供参考

我这里有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吸烟人生病了。

吸烟引起火灾。

香烟味很呛人等。

师生一起边看边互相说一说。

吸烟有这么多的害处所以我们 ——对!禁止吸烟!小小宣传员

如果你周围有人在吸烟,如你的爸爸、爷爷、或者客人,你会怎么做呢? 我们想什么办法帮助提醒他们,使他们不吸烟呢?

幼儿自己设计禁止吸烟的标志或图片。教师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互相介绍说一说。活动延伸:

幼儿把自己的标志张贴在家中或幼儿园里,当一名禁烟的宣传员。文档仅供参考

搬礼物

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综合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综合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综合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综合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综合教案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设计了这节中班社会综合活动。这次活动以幼儿最感兴趣的礼物为刺激源,以探索和了解搬运礼物的各种方法和策略,提高创新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力图使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实践、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且体验挫折及战胜困难所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和尝试搬礼物的各种方法和策略。

2、提高创新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玩具

若干,工具材料若干:小推车、塑料袋、塑料筐等,小山羊布偶

活动过程:

1、谈话:、“前几天,我们小朋友过了一个自己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啊?开心吗?在‘六一’节那天你们肯定收到了许多的礼物,告诉老师你收到了什么礼物,好吗?(幼儿回答)小朋友收到的礼物可真多啊!今天,邵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客人,小朋友你们看,是谁啊?

2、进入情境:教师出示木偶,由小山羊告诉幼儿礼物在哪里

小山羊:“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这些礼物被我藏在森林里的大树后面,如果你们能想办法一次把他们都搬完,这些礼物就送给你们玩了!”

3、师幼共同尝试搬礼物

《1》找寻礼物

《2》看看有些什么?

《3》幼儿尝试一次将礼物全搬走

4、请出小山羊,对幼儿的表现予以评价

《1》先请幼儿将自己搬来的礼物放在椅子前

《2》幼儿介绍搬运方法和策略(对活动中使用的工具材料,运用的各种方法有创新表现的幼儿予以表扬,对幼儿的合作行为给予肯定)

《3》小山羊结合“一次全搬完‘这一规则要求决定是否将玩具送给大家

《4》教师鼓励幼儿再争取一次机会,不怕失败。

5、师幼共同讨论第一次未成功的原因

6、再次尝试搬礼物

《1》运回礼物

《2》再次尝试

7、归纳总结经验,体验成功

《1》

小山羊再次评价,决定是否将礼物送给幼儿

A请幼儿归纳方法

B再次按“一次都搬完”的要求衡量,决定是否送给幼儿

《2》

与现实生活联系,迁移经验:

“今天小朋友在搬玩具的时候时使用了很多巧妙的方法,终于成功了,如果你们以后遇到了什

么困难也不要怕,只要开动脑筋,你一定会成功的。”

《3》

体验成功的快乐

感谢小山羊,大家一起高高兴兴的把礼物搬回教室。

活动反思:

1、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浓厚,主动参与的愿望强烈,玩具作为活动的刺激源,的确起到了恰当的作用。

2、整个活动过多的强调了礼物,而没有很好的让幼儿探索搬运方法,体验到一种合作精神。

团体合作要求太高,可降低为分组合作

社会学教案 篇2

怎样才能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效? 这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普遍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2008年11月,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评选”活动,开始面向全国高校4万名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公开征集“精彩教案”。该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征集、评选活动,以课堂现场教学形式,生动、直观地交流教学方法改革新经验,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教学手段创新, 推动各高校严格教学管理, 规范教学过程,指导教师精心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案,鼓励教师研究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 就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谈以下三点体会。

一、高校思政课的精彩教案内容必须既立足教材又体现与时俱进性

现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并且作为重大项目集中了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组织编写。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成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 组建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 按课程组建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组,编写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编写教学大纲和一套试用教材[2],因此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思政课教师编写的教案内容必须立足于教材。

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除了必须立足教材外, 还必须不断吸收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体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如编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部分教案时, 必须补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梦”, 这部分内容必须给学生系统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因为教材编制有滞后性,不能时时更新,因此教师编写教案时应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加到教案内容中。

二、高校思政课的精彩教案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思政教师在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彩教案内容之前,必须认真分析四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自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 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起重要制约作用的社会育人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因此,教师编写的精彩教案内容必须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教案内容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教案内容必须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大学生认知和心理特征,以提高教案内容的针对性。

例如,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内容的针对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教案内容必须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毛泽东思想,指明中华民族赢得独立解放、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带领我们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这一历史进程的介绍,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基本原理,使其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其次,提高教案内容的针对性,不应回避重要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的社会环境,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制约性。因为当今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当中,他们生活的社会现实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社会转型、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滞后。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不完善引发了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造成了医疗、住房、教育、就业、贫富差距和社会差别的扩大及腐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在学校及课堂接受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编写教案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思考,如何教会学生用“唯物辩证法”对待现实中的经济混乱、政治腐败,以及一切污浊的社会现象,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提高精彩教案内容的针对性,必须针对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当代大学生最反感的教学方式就是说教式理论教学,因此要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教师必须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

三、教师在编写精彩教案时须考虑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途径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学成功和教学质量提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记忆和熟练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4],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思政课的实效性,教师编写教案时必须充分思考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途径。

第一,思政教师在编写精彩教案时应该考虑如何在教案设计上体现教学方法改革。现在很多思政教师都呼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而改变或放弃传统教学法, 但笔者认为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因为二者各有长处:传统文字板书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现教材结构严密的逻辑性; 而现代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运用图片、影片、声音等因素,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思政教师在编写精彩教案时还应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因为互动教学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主演”,而是“导演”,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主动施教,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第二, 思政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考虑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毛泽东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告诫全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必须通过学习———精通;通过实践———应用。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只有课堂理论教学, 至于社会实践特别是校外实践就比较不受重视。而思政老师能做的事只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 因此思政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内直接安排大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小品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教案《我爱妈妈》 篇3

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缺少关爱他人的情感,尤其是对身边的亲人缺乏关心和关爱之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妈妈哺育孩子的辛苦缺少了解,因此,设计本活动来增加对孩子情感方面的教育,培养幼儿有爱心、有责任感、关爱他人的教育。

一、活动名称:社会

二、活动内容:我爱妈妈

三、活动目标:

1能了解妈妈哺育孩子的辛苦,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

2学习说完整话——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要感谢您、感谢您妈妈哺育我长大等句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懂得关心、爱护妈妈,学着保护妈妈。

四、活动准备:

1妈妈怀孕时的照片、各种哺育孩子的生活照以及录像。

2音乐《小乌鸦爱妈妈》,幼儿课前学会演唱。

3邀请家长1~2名。

五、活动过程 :

(一)开始部分:

1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看妈妈怀孕时的照片与现在进行对比。

2听妈妈谈一谈怀孕时的感受,知道妈妈怀孕时的不便与辛苦。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看录像,妈妈讲述孩子的成长过程。

教师小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就很爱我们,我们出生后,她又细心地照顾我们,因为妈妈爱我们。

2谈论如何关心爱护妈妈。

(1)孩子们,我们的妈妈那么地爱我们,那么的辛苦,那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妈妈呢。幼儿学说完整话(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要感谢您、感谢您妈妈我已长大等句子)。

(2)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爱妈妈的。

(3)自由谈谈妈妈和孩子之间如何相互关心。

(三)结束部分:

小结:妈妈爱我们,我们也要关心她、爱她,帮助妈妈,听妈妈的话。

幼儿集体演唱——《小乌鸦爱妈妈》

活动延伸:角色游戏——娃娃家

体育社会学教案 篇4

一、体育社会学的概念

(一)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二)体育社会学的概念

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

(一)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三、体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四、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学科引进恢复阶段(1978——1985)

(二)学科的组织加强阶段(1986——1989)

(三)学科的独立发展阶段(1990至今)

五、中国体育社会学最新发展

(一)体育社会学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体育改革的社会学理论研究

(三)关于休闲娱乐的研究

(四)关于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

(五)关于地域性体育研究

(六)关于体育群体及其互动的研究

(七)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研究

六、社会学理论各流派对体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体育社会现象

2、教学重点:社会现象的基本命题

3、教学难点:使 学生知道社会现象的基本命题

4、教学过程:

第一节:体育社会现象的概述

一、社会现象概述

二、体验社会现象概述

第二节: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

一、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

二、体验社会现象的复杂化

第三节: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

一、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命题一

(一)体育服从社会大系统,并为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二)体育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

(三)体育内部各领域也必须实现协调发展

二、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题二

(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地位不断攀升

(二)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文化交流

(三)要实现体育文化的双向交流

(四)当代中国体育将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发展

三、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和焦点——命题三

(一)体育是社会的缩影

(二)体育是社会的焦点

(三)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弊端也会像瘟疫一样在体育中蔓延

(四)体育对社会的折射是能动的

四、体育必须紧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命题四(一)体育观念的与时俱进(二)体育功效的与时俱进(三)体育方法的与时俱进

第二章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体育中的分层、流动与控制

2、教学重点: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

3、教学难点: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4、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一、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含义

(二)社会分层标准

二、体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一)社会分层与体育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现象

第二节: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一、社会流动理论

二、体育社会流动方式

(一)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二)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

(三)体育的职业流动

第三节: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一、体育的社会控制体系

(一)合法性控制(正式控制或硬控制)

(二)合理性控制(非正式控制或软控制)

二、体育的社会控制作用

(一)减少人类的攻击性行为

(二)充当人类社会的安全阀

(三)对国际争端的缓解作用

(四)对社会犯罪的抑制作用

三、体育社会控制的机构

(一)体育的行政机构

(二)体育的事业、企业机构

(三)体育的社会团体

第三章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课时:4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体育运动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2、教学重点:体育运动与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的互动

3、教学难点:体育运动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及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学过程:

第一节:体育运动与经济的互动

一、体育运动必须适应生产方式

(一)生产力变革引起生产方式变化和劳动结构的变化

(二)生产力变革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在身体部位和性质上都发生变化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运动的制约

三、经济结构变革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一)所有制结构转变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四、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体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体育运动与政治的互动

一、体育与国内政治

(一)政治的需要制约体育的目的和性质

(二)政治制度规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

(三)政治思想意识制约体育的价值观念

(四)体育可以提高国家的地位,表现国家的软实力

(五)体育能够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二、体育运动与国际政治

(一)体育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增进国家友谊

(二)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特殊的外交场合和手段

三、政治家与体育运动

(一)政治家对体育运动的推动作用

(二)政治家运用体育运动展示活力和亲民形象

(三)政治家的爱好可对某个体育活动项目产生重要影响

四、体育对政治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体育的大型节事活动为一些政治家制造事端创造了条件

(二)过分的政治介入毒害了体育的机体

(三)过度的政治干预加大了体育的经济代价和政治资本

(四)体育运动也会沦为强权政治的工具

第三节:人口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一、人口数量与体育运动

(一)现代人口的骤增

(二)人口数量的控制

(三)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

二、人口质量与体育运动

(一)人口质量的评价

(二)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

(三)人口的健康水平对体育的影响

三、人口分布与体育运动

(一)人口分布的一般概述

(二)人口分布与体育的关系

四、人口结构与体育运动

(一)人口的性别结构

(二)人口的年龄结构

(三)人口的结构与体育的关系

第四节: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性的概念

(二)体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三)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体育因素

(四)体育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方法

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素质

(二)素质教育

三、身体素质教育与体育素质教育

(一)身体素质的概念

(二)身体素质教育被忽视的原因

(三)忽视身体教育的后果

(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提高体育教育地位的契机

(五)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第五节:体育运动一科学技术的互动

一、科学技术作用于体育的机制

(一)科学技术对体育器物层次上的作用

(二)科学对体育制度层次上的作用

(三)科学作用于体育的价值观念层次

二、体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

(一)体育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之一

(二)体育科学是重要的科学门类之一

(三)运动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

三、科学技术作用于体育的社会条件

(一)功能与结构

(二)政策

第六节: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正面影响

(一)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

(二)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

(三)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活动的传播加快,社会覆盖面积加大

(四)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

(五)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六)体育活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

(七)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

(一)大众传播媒介推崇锦标主义

(二)大众传播媒介使部分观众远离体育参与

(三)体育传播中的性别歧视

(四)体育传播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

(五)体育传播商业化对体育比赛的反客为主

第四章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社会中的体育文化

2、教学重点:对体育文化的理解

3、教学难点: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4、教学过程:

第一节:文化的一般概述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结构

第二节:文化的要素与特性

一、文化的要素

(一)语言与符号

(二)规范

(三)价值观

二、文化的特征

(一)文化的多样性

(二)文化的统一性

(三)文化的共有性

(四)文化的发展性

三、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统一性

(二)连续性

(三)非宗教性(人文精神)

(四)泛道德性

(五)中庸和平

(六)乡土情谊

第三节:体育文化概述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二、体育文化的形态

(一)现代育文化形态

(二)前体育文化形态

(三)过渡期体育文化形态

三、体育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

第四节: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一、作为社会文化的体育运动

二、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体育文化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肢体的健全完善过程和超生物经验的传递交流过程

(二)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种社会需要

(三)体育文化不同于体力劳动

三、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因

(一)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二)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风中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

(三)体育文化交流是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得以传递的主要方式

四、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世俗化

(二)公平性

(三)专业化

(四)理性化

(五)制度化

(六)量化

(七)纪录保持

五、体育的流行文化

六、体育的精神文化

第五章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了解社会运行中的体育

2、教学重点:各种环境下的体育运动

3、教学难点: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4、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一、社会纷争时期的体育运动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体育运动

(二)冷战时期的体育运动

二、社会动荡时期的体育运动

(一)战争时期的体育运动

(二)社会**时期的体育运动

第二节:社会中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体育运动

(一)社会转型期的内涵

(二)社会转型对体育运动发展促进

(三)社会转型对体育运动发展的阻碍

二、社会变革期的体育运动

(一)经济改革与体育运动

(二)政治改革与体育运动

(三)社会结构变革与体育运动

第三节: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一、小康社会的体育运动

(一)小康社会的概念

(二)小康社会的统一负责目标

(三)小康社会为体育运动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四)体育运动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和谐社会的体育运动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

(二)和谐社会为体育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三)和谐社会对体育发展提出的要求

(四)体育运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章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了解体育制度

2、教学重点:体育制度的结构

3、教学难点:体育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4、教学过程:

第一节:不同社会制度的体育运动

一、集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

(一)集权制社会制度含义与特点

(二)集权制社会的体育管理方式

二、分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

(一)分权制社会制度含义与特点

(二)分权制社会的体育管理方式

三、均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

(一)均权制社会制度含义与特点

(二)均权制社会体育管理方式

第二节:体育有难度的制度结构

一、体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体育制度的概念系统

(二)体育制度的规范系统

(三)体育制度的组织系统

(四)体育制度的设备系统

二、体育制度的种类

三、体育制度的功能

(一)行为导向功能

(二)社会整合功能

(三)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中国体育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一、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背景

(二)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征

(三)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历史功绩与现实困境

二、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动因

(一)体育改革的经济动因

(二)体育改革的政治动因

(三)体育改革的文化动因

(四)体育改革的教育动因

(五)体育改革的内部动因

(六)体育改革的国际动因

三、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一)体育改革的紧迫性

(二)体育改革的渐进性

(三)体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性

(四)体育改革的长期性

四、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体育创新是深化体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体育体制创新的基本内容

(三)体育体制创新的推进路程

第七章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知道社会关系与体育运动的互动

2、教学重点:体育中的各种关系

3、教学难点:体育运动与社会关系

4、教学过程:

第一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概述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二)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

(三)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密不可分

二、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类型

(一)体育运动中的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二)体育运动中的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三)体育运动中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四)体育运动中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体育运动中社会角色的特点

(一)主题选择性

(二)临时性

(三)相对独立性

四、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冲突

第二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关系

一、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

(一)主从型人际关系

(二)竞争型人际关系

(三)合作型人际关系

二、体育运动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一)体育群体的构成

(二)个人对体育群体的作用

(三)体育群体的功能

三、体育运动中的群际关系

(一)体育运动团体间的从属关系

(二)体育运动团体间的竞争关系

(三)体育运动团体间的合作关系

第三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

一、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概述

二、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

(一)互动主体

(二)互动需求与目标

(三)互动手段

(四)互动规则

(五)互动环境

三、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竞争行为

(二)合作行为

(三)冲突行为

(四)调适行为

(五)集合行为

四、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作用

(一)个人功能

(二)人际功能

(三)社会功能

第八章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体育运动

2、教学重点:生活方式对体育的影响

3、教学难点:健康隐患与生活方式的改善

4、教学过程:

第一节:生活方式概述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

二、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一)行为习惯

(二)生活时间

(三)生活节奏

(四)生活空间

(五)生活消费

三、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

(一)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前提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自然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四)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五)文化传统对生活方式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四、生活方式的种类

(一)按生活主体的层面分类

(二)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

(三)按人们的生活社区进行分类

(四)按地理气候环境进行分类

(五)按人们的经济状况进行分类

五、生活方式是社会健康的基石

第二节: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

一、环境破坏

二、营养过剩

三、运动不足

四、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的退化

五、生活危险

六、高度紧张

第三节: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改善

一、提高生活品位的体育消费

二、体育运动充实了生活时间

(一)余暇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支配余暇时间方式的变化

(三)中国城乡居民的余暇活动方式

三、体育活动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

四、体育运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第四节:体育休闲的社会价值

一、休闲概述

(一)休闲的概念

(二)休闲的社会重要性

二、体育休闲的特点与价值

(一)体育休闲的特点

(二)体育休闲的社会功能

第九章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课时:4课时

1、教学目标:对竞技体育有一定的认识

2、教学重点:竞技体育的社会性

3、教学难点: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公平和社会价值

4、教学过程: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概念

二、竞技体育的概念经济体育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

一、竞争的概念

二、构成社会竞争的基本要素

(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

(二)必须是双方争夺的同一对象

(三)必须有基本相称的竞争对手

(四)必须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竞争场合

三、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一)竞争参与者的自主性

(二)竞争参与的驱动力

(三)竞争的平等性

(四)竞争对象的多样性

(五)竞争的开放性

四、竞争的分类

五、竞技体育竞争的社会典范作用

(一)竞技体育竞争是社会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竞技体育竞争是高尚的文明竞争

(三)竞技体育是培养社会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

一、规则概述

二、竞技体育的规则是社会法规的模拟

三、竞赛规则的完善、改进与发展

第四节:竞技体育与社会公平公正

一、社会公平公正概述

二、竞技体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榜样

三、维护竞技体育中的公平、公正

(一)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

(二)抵制一切破坏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行为

第五节:竞技体育的分类

一、非正规竞技体育

二、组织化的竞技体育

三、商业化的竞技体育

第六节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一、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一)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人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二、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

(一)作为政治手段的价值

(二)作为外交手段的价值

(三)作为社会稳定手段的价值

三、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

四、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

(二)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

(三)竞技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四)竞技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第十章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理解社会体育

2、教学重点:社会参与与健康

3、教学难点:社会体育参与与社会健康

4、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体育概述

一、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体育的特点

(一)社会体育的广泛性

(二)社会体育的多样性

(三)社会体育的灵活性

(四)社会体育的业余行

(五)社会体育的公共产品性

三、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

四、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提到普及化程度将有较快的发展

(二)社会体育将全面走向社会化

(三)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

(四)社会体育呈多样性发展的格局

五、我国社会体育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体育的宗旨是实现“以人为本”

(二)社会体育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三)社会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

六、我国社会体育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分析

第二节: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一、社会体育参与是社会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社会体育参与是实现体育社会公平公正的前提

(二)社会体育参与是形成体育群体的基础

(三)社会体育参与是一种最易普及的参与

(四)社会体育参与有益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传播

(五)社会体育参与是社会动员的结果

二、扩大体育参与是社会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三、社会体育参与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四、参与程度是衡量国家社会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五、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要素

(一)全民健身活动的环境条件

(二)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三)参与者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第三节:社会体育与社会健康

一、国家健康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一)非传染性流行病的急剧蔓延

(二)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三)中国人口健康不安全的特点

(四)健康不安全的表现

二、社会体育必须对维护社会健康做出贡献

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课时:4课时

1、教学目标:对各群体体育的社会学有一定了解

2、教学重点:妇女体育

3、教学难点:妇女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4、教学过程:

第一节:群体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的要素

(一)具有联系纽带

(二)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生活内容

(三)具有群体规范

(四)具有群体意识

三、群体的分类

四、群体的功能

(一)满足社会的多重需要

(二)满足个人的多重需要

(三)进行社会教化

第二节:体育群体的概述

一、体育群体的概念

二、体育群体的特征

(一)以体育为共同目标

(二)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

(三)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

(四)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

(五)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三、体育群体的类别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

(三)体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和健身娱乐群体

第三节:老年人体育

一、中国老年人口的现状

二、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过程

(二)中国老龄化过程的特点

(三)中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原因

三、中国老年人疾病、死亡谱

四、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一)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健康期

(二)中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带病期

(三)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期

(四)中国老年人预期伤残期

五、中国老年体育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管理

六、中国老年人的体育参与情况

第四节:妇女体育

一、妇女解放运动

二、妇女生活方式

(一)妇女心理特征形成的生活方式特点

(二)长期社会历史给妇女生活方式带来的特点

三、体育与妇女解放

(一)体育中的妇女歧视

(二)与体育中的妇女歧视进行斗争

四、妇女体育参与

(一)妇女的竞技体育参与

(二)妇女的健身活动参与

(三)妇女的体育参政

五、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因

(一)社会发展为妇女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形象

(三)妇女体育得到了法律保障

(四)妇女自身健身意识的增强

(五)大众传播媒介对妇女体育的关注

六、妇女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压力

(二)政治歧视

(三)女性偏见

(四)宗教和民间习俗的限制

(五)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

第五节:农民工体育

一、农民工的界定

二、农民工的工作特点

三、农民工的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农民工体育发展对策

(一)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将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服务网络中

(二)制定农民工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保障

(三)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等应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类体育活动

(四)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农民工的定位问题是解决农民工体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六节:残疾人体育

一、残疾人体育概述

二、残疾人的社会意义

(一)残疾儿童的体育教育是残疾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残疾人体育的社会心理价值

(三)残疾人体育的特殊的保健、医疗和康复作用

第十二章体育运动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课时:4课时

1、教学目标:知道体育与民族、宗教间的影响

2、教学重点:体育与民族、宗教

3、教学难点:体育与宗教的关系

4、教学过程:

第一节:民族问题概述

一、民族的概念

二、种族与民族

三、民族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体育运动与民族

一、强身健体曾强民族体质

二、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

(一)竞技体育可以树立民族形象和民族榜样

(二)竞技体育可以强化民族意识

(三)竞技体育可以凝聚民族力量

(四)竞技体育可以弥合民族之间的创伤

三、我国民族体育之花长盛不衰

第三节:体育与民族主义

一、民族注意的概念

二、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一)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为民族主义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事业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三)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家民族的地位获得加强

三、民族主义对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警惕民族主义对体育发展的干扰

(一)民族主义是造成竞技体育异化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民族主义迫使政府对体育进行过度干预

(三)狭隘民族主义在竞技体育中的泛滥加深民族

第四节:宗教原理

一、宗教的本质特征

(一)产生宗教观念的主体

(二)宗教所反映的对象

(三)宗教反映现实的特征

二、宗教的基本命题

三、宗教的要素

第五节:体育与宗教的关系

一、宗教对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宗教舞蹈的产生

(二)娱神慰神祭祀体育活动

(三)宗教的修养、医疗活动

(四)宗教性的民族活动

(五)宗教的武装活动

二、体育与宗教的本质对立

(一)宗教与体育对人的态度是根本对立的

(二)宗教与体育在人的身心统一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三)宗教与体育在“现实生活”上存在的对立

三、体育的进步和宗教的退让

(一)近代体育是人类理性和科学战胜宗教的结果

(二)近代以来宗教对体育的适应性促进

四、正确处理体育与宗教的关系

第六节:警惕邪教利用体育借尸还魂

一、邪教的性质

二、邪教的危害

(一)邪教反社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二)邪教反人类,野蛮残害无辜生命

(三)邪教反法律,疯狂诈骗敛钱财

(四)邪教反科学,宣扬“世界末日论”

三、与“法轮功”之类的邪教展开坚决的斗争

(一)法轮大法是对体育文化的反动

(二)法轮大法是对体育伦理学的离经叛道

(三)法轮大法与体育哲学的根本对立

第十三章体育的社会问题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知道问题的所在与解决

2、教学重点:问题的特点与种类

3、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与预防

4、教学过程:

第一节:体育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概念及性质

(一)社会问题的定义

(二)社会问题的性质

(三)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

二、体育社会问题出现的必然性

第二节:体育社会问题特点与种类

一、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

二、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

(一)具有世界性的体育社会问题

(二)国外的其他体育社会问题

(三)我国的体育社会问题

第三节:体育社会问题的预防与解决

一、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取向,抵制不良价值观的误导

二、建立社会公平的机制,保障人们参与体育的平等权利

三、着眼于体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四、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

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与产业,增加社会体育资源

六、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和预警机制

第十四章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重点:研究的程序

3、教学难点:研究程序与方法

4、教学过程:

第一节:体育社会学学科方法论

一、哲学方法论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二)运用辩证法的观点

(三)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四)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

(五)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二、逻辑学方法论

(一)理论应用过程的逻辑方法

(二)理论构成过程的逻辑方法

三、社会学方法论

(一)结构主义

(二)行为理论

(三)社会网络

第二节:体育社会学研究程序

一、基本步骤

二、选择课题

(一)影响选题的几个因素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时间的限制

(四)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课题类型

三、测量

(一)测量方法

(二)测量的层次

四、形成解释

五、生化理论

第三节: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方法

一、收集资料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社会实验法

(三)案例研究

(四)深入访谈

二、处理资料的方法

(一)社会统计法

(二)归纳法

小班社会教案:好朋友教案 篇5

1、让幼儿理解相同人物的内容。

2、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判断相同。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袜子两到三双、找好朋友的图片一张、找双胞胎的图片一张

2、电脑、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出示袜子,引起幼儿注意

师:小朋友,看看这是谁呀?有几只呀?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那它们是不是好朋友呢?它们为什是好朋友呀?

二、找袜子配对

师:小朋友,有几只袜子它找不到自己的好朋友了,想请小朋友帮忙找一下它的好朋友。

师:它们为什么是好朋友呀?

三、出示好朋友的图片,幼儿仔细观察

师:刚刚我们帮袜子找到了它的好朋友,现在想请你们帮这些小朋友找到他的好朋友。师:它们为什么是好朋友呀?(教师帮助幼儿找到这些朋友的特征)

师:那就在相同的好朋友的下面的方框框里涂上红色。

四、出示双胞胎的图片,幼儿仔细观察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帮小朋友找到了他的好朋友,现在要请你们找出一对双胞胎,然后把他们用线连起来。(让幼儿说出双胞胎的一些特征)

五、教师讲操作要求,幼儿开始操作

要求:

1、在操作的时候,要在相同的小朋友下面的方框里涂上红色,不一样的方框里不要涂。

2、把一样的双胞胎用红色的蜡笔用线连起来

六、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七、展示幼儿作品,并进行评价

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有没有找对呢。

活动反思:

社会礼仪和社会公德知识培训教案 篇6

社会公共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几乎每个人每天都生活中在其中。每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希望有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希望有个宁静的氛围。可以说没有公共生活就没有社会,与公共生活相适应的就是社会公德。

思考:什么是社会公德?它调整哪些社会关系,涉及哪些问题?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如何遵守和树立社会公德? 探 究 新 知[本文由免费提供] 学点1 社会公德的基本涵义、特点及作用 1.社会公德的基本涵义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是为维护、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有序地进行,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民族的文明的“窗口”。2.社会公德的显著特点

社会公德不同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所有社会成员,不分阶级、阶层、职业,不管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只要是在公共场所,都要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其内容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设施等许多方面。3.社会公德的作用

社会公德是对公民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稳定公共秩序关系极大;是国家民族存在、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每个公民的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公德是公民生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活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成为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问题研讨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它们覆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特点是相同的?

。例1 社会公德是

()①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之一②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③集中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中

④一个社会、民族的文明的“窗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公德的基本含义及其特点等。①②③④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存在领域,都符合题意。答案 D 解题规律

解题过程中,一要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含义,二要准确地理解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例2 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在于

()①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②它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心愿、共同需要 ③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好坏 ④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环境的好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公德的主要作用。社会公共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社会公德又会影响社会的风气、,社会风气的好坏与社会公德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 D 学点2.我们需要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从我国实际出发,吸收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把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德的首项规范,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交往日益频繁的要求,又体现了对中华美德的继承。

(2)助人为乐。助人为乐包含对他人的关爱。这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3)爱护公物。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责任感,维护和珍惜国家、集体的财产,爱护公物,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

(4)保护环境。我国把保护环境确定为社会公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5)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例3 在人与人交往中,语言文明,“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不离口,不骂人,不讲粗话。这说明文明礼貌

()

①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②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③影响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

④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侧重考查文明礼貌的相关知识。①②③④均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的首项规范,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交往日益频繁的要求,又体现了对中华美德的继承。故选D项。答案 D 学点3.养成良好社会公德的途径和方法

1.克服私心,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社会公德调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尊重社会公德,既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2.充满爱心,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爱心是遵守公德的情感起点和根基。奉献爱心,遵守公德,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3.遵守公德,人人有责。每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德的状况。社会公德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待于每个公民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

例4 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以外的突发事故,例如经常会发生交通事故、空难、海难,会有不少遇难者急需救助,有的人还会突发疾病,急需救助,等等。这说明公民应当树立的公德观念是

()

①充满爱心

②助人为乐

③克服私心

④设立慈善基金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问题,①②③符合题目要求,④非公民个人行为,故选A。答案 A 拓 广 延 伸

一、疑难辨析

正确理解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区别与联系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

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所谓家庭美德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包括关于家庭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其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即调节夫妻、父母同子女、兄弟姐妹、长辈与晚辈、邻里之间,调节家庭与国家、社会、社会集团之间的行为准则,它也是评价社会成员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和美丑的标准与尺度。家庭美德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在道德意识指导下,按照家庭美德规范行动,逐渐形成的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美德。职业道德是从事特定职业的社会成员在特殊的职业关系中,在长期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联系

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三者都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都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特定社会关系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必要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

例5下列关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②三者的主要内容不同 ③三者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

④三者的特点完全相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公民道德、家庭道德、家庭美德关系。经过比较分析,不难选出选A。答案 A

二、思维诊断 1.社会公德区别于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在于具有民族的传统性。

每个民族由于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由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因此社会公德具有民族的传统的特点。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社会公德,对其他民族不一定适用。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也都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社会公德,一般说来,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守,共同维护的,具有全民性质,这是社会公德区别于其他道德的显著特点。

2.社会公德规范的形成非常复杂。

社会公德起着调节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一般关系作用。公共日常生活本身并不复杂,因此,它的准则也大都是规定明确,简单易行,易为大众所接受和遵守的。

3.社会公德侧重道德的教化,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社会公德逐渐变为一种风尚习惯,为人们所自觉遵守。但总有少数人不遵守它,破坏了社会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每个社会都会采取一些行政措施迫使那些不自觉的人来遵守。维护社会公德既要靠教育,也要靠一定的行政手段,应当两者相结合。例6社会公德的特点是

()

①全民性

②一定的强制性

③简单易行

④民族的传统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公德的特点,经过比较分析,可选D。答案 D 课时作业

1.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重要内容的,鼓励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公民道德

2.社会公德是_________在社会交往和_________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A.家庭成员

家庭生活

B.从业人员

职业活动 C.全体公民

公共生活

D.邻里之间

社区生活 3.社会公德的内容涉及

()①公共秩序

②公共卫生

③公共环境

④公共设施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在我们所倡导的社会公德基本规范中,既是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的是

()

①文明礼貌

②助人为乐

③爱护公物

④保护环境

⑤遵纪守法

A.②③④⑤

B.①④⑤

C.①⑤

D.⑤ 一个时期以来,“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屡建全国各景点。长城更是深受其害。2005年11月4日,中国长城学会和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为长城“整容”的活动,向社会征集去除长城墙体字迹的方案。回答5~6题。

5.在旅游景点景物上乱刻乱画等不道德行为的存在,从反面警示我们

()

①是否养成了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②能不能普遍遵守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③爱护公物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为长城“整容”的活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提出各种“整容”方案的同时,纷纷强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保护长城的问题,最重要的是()A.运用法律手段严惩乱刻乱画者 B.设立“涂鸦板”,供游客刻字、留言 C.采用高科技手段,如设置摄像头全程监控

D.提高人们社会公德素养和文明游览、爱护文物的意识 7.社会公德的特点有

()①基础性

②专业性

③全民性

④强制性

⑤一定的强制性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为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从2005年12月3日起,中央电视台联合央视国际和新浪网发起了“最缺乏公德的行为”调查活动。根据投票结果,排出了十种“最缺乏公德的行为”。依次是:向窗外扔污物;上公共汽车不排队,一拥而上;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上乱写乱刻;宠物随地大小便,主人不清理;行人翻栏杆、随意穿行马路;下雨天开车溅湿行人;公交车上,年轻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传播垃圾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看电影、演出时,大声说话、喧哗、到处走动;在街上乱吐口香糖。

12月7日至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新闻30分》中开设子栏目《公德镜》,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用镜头记录生动鲜活的缺乏公德行为和清新怡人的文明新风。

(1)结合材料,根据你的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或现象?在自己日常言行中,存在哪些有背社会公德的现象?(请列举)

(2)中央电视台开展“最缺乏公德的行为”调查活动和开播《公德镜》的意义何在?

(3)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加强社会公德修养,成为一个有公德的文明人?

答案点拨 问题研讨

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中需要全民共同遵守的道德,社会道德的这种公共性是其他道德不具有的。课时作业

1.A(点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2.C(点拨:社会公德在于全体社会成员,不分阶级、阶层、职业等,都要遵守这些道德规范。)

3.D(点拨:调整公共场所的各种关系,维护公众利益,需要相应的公德,其内容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设施。)

4.D(点拨:要紧紧抓住“既是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这一指导语,即可选出D项。)

5.A(点拨:④表述错误,应选A项。)

6.D(点拨:A、B、C均不符合题意,且观点不尽正确。)7.B(点拨:社会公德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且共同维护的,具有全民性。社会公德的准则都规定明确,简单易行,具有基础性。社会公德既要靠教育,也要靠一定的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二者相结合,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8.(1)①例如:给无人售票车投假币、残币;开车反道超车、突然并道、占线行驶;行人不走人行道;在超市里偷吃偷尝;饭堂买餐加塞儿、不排队;在站牌、电话亭上贴小广告;机动车在社区里乱鸣笛;网络语言不文明,聊天室谩骂等等。②略。(2)①借助于媒体的力量,通过一系列活动,将人们身边种种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能够起到较好的社会警示作用。②通过对不文明行为及其危害的剖析,深化人们对加强社会公德修养的认识,激发全社会改善身边公共秩序和社会风气的强烈愿望。③在曝光缺乏公德行为的同时,倡导清新怡人的文明新风,提高了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辨别能力,促使人们在道德实践中追求高尚的社会公德,摒弃丑陋的不道德行为。(3)①牢固树立公德观念。克服私心,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充满爱心,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遵守公德,人人有责。②自觉践行公德规范。要消除身边的不公德行为,首先自己不做有违公德的事,遇见缺乏公德的人或者事要予以批评制止,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第 二 教 育 资 源 网

玩具社会学初探 篇7

针对儿童的心智能力和玩耍需求而设计的, 供其占有、把弄和收藏的小玩物古来皆有。在古代, 玩具的构造和质料都很简单;工业起飞后则发展出庞大的生产与消费体系, 不断制造吸引孩子目光的奇妙商品。玩具对一个人灵魂的成长与塑造, 起着微妙作用, 也具有美学收藏和身分认同的功能。本文试整理笔者对玩具的经验与看法, 提出一套概念架构, 供参考与交流。

就像人类以语言所建立的所有概念一样, “玩具”的定义和边界相当模糊。根据各国玩具现状和一般习惯笔者将对象设定在“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面向的娱乐性产品”。首先介绍一般市面上常见玩具的种类和作用, 之后逐步探讨玩具在使用者身上所牵涉的主观经验、社会心理和家庭关系。

一、玩具的种类简介

笔者以玩具的设计和使用原理, 举四个类别谈谈。当然这些只是本人比较有想法的部分, 无法涵盖全部的玩具。读者可自行延伸。

1. 古典玩具

传统童玩的造型较简单或抽象, 例如竹蜻蜓、博浪鼓、万花筒等。另也包括“益智玩具”, 以物理形状或排列组合的原理, 设计难题让玩者破解, 例如九连环、七巧板、魔术方块等。古典玩具在现代社会中较难进入文化工业的促销系统而占有大量市场。相对的, 以下的类型则可看到现代化进程在玩具设计、制造与销售上所能展现的强大力量。

2. 积木玩具

积木玩具的原理是“单元的组合”——这同时也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 制造机具与建造房舍所普遍使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丹麦的乐高 (Lego) 是此中翘楚, 致力于以简单但种类繁多的砖块和部件单元拼组出几乎任何事物的样貌。玩者可按说明书组装, 或凭空想象, 尝试新奇的可能性。除了产品本身的特性外, 乐高公司同时也是大量生产、不断创新、全球布局的跨国企业典型。

3. 拟仿玩具

这是最大宗的实体玩具范畴, 通过公仔、玩偶、模型等形式试图“拟真”地模仿现实或想象中的事物样貌。模仿对象可谓上天下海、毫无限制, 从卡通动漫人物、变型机械人到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军事武器等应有尽有, 并分别发展为自成一格的体系。此类玩具提供的不仅是其物质存在, 更包含了它背后的意象、叙事、历史记忆……等脉络。例如, 卡漫玩具乃衍生自整套卡漫文本, 直接与当中的角色和故事相连结;交通玩具 (跑车、工程车等) 则引发对某种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的遐想或认同;军事武器模型则关联于对战争史和科技史的知性兴趣。藉由有限的消费, 使用者在玩具中可获得超越其自身之现实生活与社会位置的想象的快感。

4. 电视/计算机游戏

前面所提的都是实体玩具, 然而在娱乐界真正站在时代前端的是以电视、计算机、掌上机为使用媒介的音像化游戏软件, 通称“电玩”。日新月异的硬件机能、华丽震撼的声光效果、丰富多样的游戏内容, 俨然已建立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虚拟王国。电玩的形式有益智、动作、模拟、策略、角色扮演等类。作为一种文化媒介, 它借用、呈现了世界上许多不同的次文化内容, 例如神话、历史、军事、科幻、格斗、卡漫、异国风情、各行各业等。不同于实体玩具, 电玩的游戏进程就和音乐表演或运动竞赛一样, 它要求使用者在长短不等的时间流中, 将身心全然投注其中, 化身为角色, 完成某种任务或以内感进行某种冒险。

玩具不只是儿童与青少年的玩物或娱乐工具而已, 它的消费和使用牵涉到深而广的心理与社会机制。笔者认为, 在物质发达、玩具供应充足的社会里, 人类个体“和环境互动并建构自我”的逻辑和历程, 可以从童年时与玩具的关系中初步萌芽并逐渐发展;这个历程一直延续到成年, 镶嵌在各种宏观的社会制度或文化系统中, 只是牵涉的对象客体有所转移罢了。下面就分几点来谈玩具所牵涉的心理和社会机制。这些机制所作用的对象不限于玩具, 而广布于各种次文化 (例如艺术、消费、运动等) , 玩具可以对个体的早期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二、拥有事物的自我

在以私有财产权为运作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自我 (self) 的建构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对物质的拥有上, 比如金钱、房屋、车子、珠宝等。要了解或评价一个人, 就看他有多少钱、拥有多少东西。其次, 大家讲究的还不只是纯粹的拥有, 而要关注到“品味”的层次, 比如衣着搭配、家具装潢、艺品收藏等。如此, 我们通过物品或财宝的搜猎、积累和炫耀, 来向社会展示与证明自我。

然而这个“拥有”本身是件难以理解的事情。何谓“拥有”?人类为甚么又可以“拥有”一件东西呢?事实上, 人的身体和他的“所有物”在物质层次上是分离的存在, 除非吞到肚子里。人无法将其它物品融入自己当中。人只能在“意识”上占有物品, 也就是“意欲去独占某物品的使用权”:我想要这东西, 只有我可以使用这东西, 他人未经许可则不能使用。这样的意志, 通过和平或暴力的行动, 或是社会公认的交易或分配制度, 而得以满足。“所有权”必须靠这些行动或制度的、费尽心力的强大能量去支持, 否则就像“国王的新衣”一样虚无。当你的东西被抢而拿不回来时, 它就不再属于你了。

人类自小就非常执迷于物品的拥有, 甚至超过食欲。对孩童来说, 玩具的意义不只是用来玩的东西, 而更是他与这个世界接触的仅次于家长的最重要媒介。大人的世界对他来说太“大”了, 他无法理解无法参与;玩具才为他开启了一个可掌握的、缩小而简化的世界, 或根本是一个完全的虚拟世界。玩具是孩童可以任意支配、操作、赋予意义、依附情感的对象或“虚拟同伴”。在玩耍当中, 他不仅透过玩具体验到这个世界的物理法则并亲身同它互动, 而且对玩具的凝视、想象、操作和对话, 在他的意识中构成富足、充满的心态。在此经验里, 他的精神“占有” (appropriate) 了这个物品, 他的自我离开了黑暗的空无和渴望, 而得以扩充和成长。

玩具使幼儿第一次懂得在拥有和使用物品中得到快乐, 而随着玩具的量和赏玩经验的累积, 他的自我也逐渐被喂养长大;只是望着成堆的漂亮玩具, 就能感到一种富裕。但另一方面, 成长也会改变他的品味, 旧的玩具渐渐不合乎他日趋复杂精细的心智需求, 因而必须遭到淘汰。于是, 孩子的玩具收藏的品项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重组, 反映着他的精神自我的演进。从此, 他开始经历“欲望→拥有→赏玩→厌倦→新的欲望”的叔本华循环, 终其一生。

三、社会连带与区分

人和人之间要能凝聚起来, 一个方式是通过共通的嗜好或话题。影剧、卡漫和玩具都是儿童和青少年所喜爱的文本体系, 他们可藉由这些次文化来缔结同侪小圈圈。在团体的交谈中, 参与者们相互分享、交流关于特定事物的心得, 无形中认同彼此作为“同一国的人”, 产生了社群的情感连带;这同时也丰富、强化了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象和归属感, 他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而获得了团体的精神加持, 他的自我彷佛变大变强了。

嗜好可以把人们聚起来, 当然也会把人们区分开来。在小聚会的交谈中, 插不上话或是意见不合的人, 自然就感到被排挤或不属于该团体。而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 不同嗜好的人也可各自组成不同的社群或社团。个体的阶级、教育、职业等客观背景会影响他的嗜好或品味, 而这些品味自身也构成一套区分的凭借, 例如“贵妇”、“宅男”、“雅癖”等词便是用来指称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品味倾向。这种种的区分并不都是中性的, 社会上存在着众多互不兼容的“层级化”意见, 褒扬某种品味而贬抑另一种。

在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中, 玩具的作用非常多样, 它表达或具象化了各种复杂而矛盾的社会机制。首先, 谈论和分享当然可以促进集体连带而形成次文化, 但是对每一个个体来说, 交流的对象都是有限的, 他必须是具有类似嗜好、相互友好或至少没有嫌隙的人。和谁可以一起玩什么, 和谁则不行, 这就体现了远近亲疏的差序格局。反过来说, 同侪们也会互相比较、妒羡、竞争和抢夺。各成员的玩具藏量和收藏内容的差异都可以用来比较, 并引发区分和层级化的效应。在阶级不平等的基础上, 有钱的孩子就会有较多、较昂贵的玩具, 使他人萌生“相对剥夺感”、自卑感或酸葡萄心理。而妒羡强烈又缺乏自制的个体, 甚至会以抢夺的暴力方式企图改变所有权的归属。由于自我的完足感与安全感有部份是建立在物品所有权之上的, 那么, 心爱的玩具被夺走, 肯定会对被害人的自我造成侵犯与打击, 他势必要设法夺回来才能抚平伤痛。

四、诱惑与规训

玩具可以增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多面向智能, 包括认识世界的物理和文化性质、锻炼感官与肢体的敏锐度和反应力等, 功德无量;较复杂的玩具如组装模型和电玩游戏, 其知性与感性内涵甚至不下于精品和艺术品。但是, 我们玩玩具都不是为了这些, 而是由强烈的占有欲或支配欲所推动, 在观赏、想象与操作中获得纯粹的快感。

人类的生命有两种, 一种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以及为了培养生产力而进行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由于现实上或理论上的必要性与急切性, 经常物化为理所当然的义务、规范或强迫性的社会制度, 成为非做不可的事。如此, 人即使不想也必须去工作和上学, 尽管它并不有趣;而此类活动的管理者——经理和老师——也不会设法使之有趣。第二种生命则截然相反, 它是基于无利害的欲望或兴趣所驱使的非生产或消费活动;最典型的就是“玩耍”和“观赏”行为, 展现在娱乐、服饰、艺术、运动、旅游等次文化当中, 发展出特定的生活风格、审美观和价值观。吊诡的是, 这种生命必须由第一种生命来提供存在条件:首先, 你必须填饱肚子才有力气玩;其次, 在现代分工社会中, 提供上述活动所需用品的生产者, 仍是由生存压力所驱使去创造玩具或艺术品。玩具原本就是用来引起孩童注意和乐趣的东西, 而玩具制造者为了利润, 更须设法创造最诱惑人的玩具, 使之成为孩童们在第二种生命中所渴望的对象。上学是一种强制义务, 不需要促销;相反的, 玩具则被塑造成极致的诱惑和快感中心。

在此吊诡中, 形成了工作vs休闲、生产vs消费的二元生命。当然, 这种区分应该要得意忘言, 实际上两种生命多少有所重迭。例如, 还是有少数人对工作和念书保持长时间高强度的兴致、热情和耐心;其次, 娱乐活动的生产者在构思产品 (可以是对象或表演) 时, 本身也同时是第一线的实践者或消费者。

玩具的诱惑力非同小可。由于上面所说的商业逻辑, 玩具的设计日新月异, 在色彩、造型、玩法上不断推陈出新, 并通过大量生产与销售管道入侵人们的生活世界, 引发注目、渴望和迷恋。并且, 在“系列化”的设计下, 每种品项都只是特定体系 (例如高达、圣斗士、芭比等) 中的一个小单元, 它怂恿消费者长期多次购买以使之完足。如此构成一个无尽的生产消费链, 玩家在“被创造的需求”驱使下不断购买、累积玩具以充实自我。

而观赏或操持玩具的行为, 本身更具有强大的制约性, 它使玩者的身心全副投入, 依附或沉溺在 (以玩具的物质特性所中介的) 想象世界中, 忘却俗世。此行为容易上瘾或失控, 威胁到第一种生命——工作与学习——的正常运作, 而沦为管理者 (家长或老师) 必须加以限制或规训的危险事物。将玩者从玩具的小天地里拉回现实世界, 是一种充满痛苦的挣扎。实体玩具的把玩仰赖玩者的想象力, 还算容易切断;但电玩就麻烦了, 其游戏的进程先天就预约了长短不等的未来时间, 一旦开始就不能停, 直到达成某目标或阶段 (或失败) 才告一段落;打断它就像打断一首交响曲一样突兀和无礼, 会对玩家原本连绵不绝的、陷身于时间之河的“意识流自我”构成极大伤害。

工作生命和享乐生命的冲突与妥协, 是个体在强大社会要求下必须面对的课题。个体的社会化、文明化过程, 也就是“修养”或“教化”, 牵涉到对享乐生命——被欲望摆布、受外物诱惑的危险瘾头——的节制调理。于是, 孩子们从小就被训练, 规定某时段写功课某时段玩耍、某时日周期内只能买多少玩具、达成某学习目标才买玩具、违反某规范就不准玩玩具……;有朝一日这种训练终会 (或有时不会) 内化为该个体的自我控制、压抑或扬弃 (surrender) 。通过这种自我扬弃, 他的精神得以升华到不役于物、自在自足的新境界。

在强调工作伦理与克制欲望的社会规范下, 任何娱乐性事物多少都带点“浪费”或“无用”的意味, 是道德上的负面象征。孩童若能成功克制对玩具的欲望或至少压住不表达, 他就渐少了对家庭钱物的浪费, 也证明了人格的成熟, 而能获得赞许和认可。反过来说, 表现得体或学业优异的孩童, 家长也较乐意为他购买玩具, 但此时的玩具就转化为某种品德的正面报偿。

由于玩具多有设定年龄取向, 再加之上述的规训机制, 个体随着成长的历程渐渐就不玩玩具了。但还在很多情况下, 大人仍继续收藏或赏玩玩具。这些人尚保有童心, 在玩具中延续“精神上的童年”——一个与纷扰俗务相区隔的小圣地。尤其是电玩, 因为数字和网络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使生产者能设计出超越年龄限制的复杂内容和虚拟情境, 供大人或技艺超群的资深玩家们享受。在多元化的后工业社会里, 成人收藏玩具的行为已逐渐被认识和认可为一种次文化, 它就和收藏艺术品一样正当, 且有足够市场使其能保值。

五、玩具的家庭社会学

由于玩具的目标客群多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儿童青少年, 所以实际的购买行为必须由家长承担。家长如何决定“是否买/买什么/买多少玩具”, 这便成为家长、子女与玩具三方面的拉锯角力。这三个元素各自承载了极为不同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彼此之间蕴含着无穷的紧张关系和权力冲突。家长负责的是经济命脉的维持与社会规范的传承, 基于亲情和义务而一手掌握子女的状态和行为。未社会化的子女则是从太初混沌的朦胧意识开始, 接受来自各方的刺激, 以及内心无穷欲望的操纵。玩具则是现代工业所创造的以诱惑和乐趣为职能的对象与文本体系, 它掳获孩子们的心而迫使大人为他们消费。下面本人试着将玩具放在家庭内的情境互动、权力关系等网络中, 思考它可能造成的效应。

子女和家长在许多不同的“以玩具为导火线的问题情境”中, 进行某些特殊形式的沟通或互动。对子女来说, 这或许是他们初次尝试这些互动形式的启蒙经验。首先在购买决策上, 子女有了中意的玩具, 须以某种方式表达愿望, 设法令家长掏钱, 若要求未遂则得 (出于情绪变化和理性计谋) 更换表达方式;这就出现了诸如请求、哀求、撒娇、威胁、闹别扭等不同姿态。而家长基于经济、秩序考虑, 以及他对该玩具的意见, 得衡量是否允许该请求;除了简单的答应和拒绝之外, 还存在许多复杂的可能, 例如说之以情理、提出交换条件、期约来日再买等。这牵涉到许多在社会上各种情境都普遍会用到的沟通、说服与谈判技巧, 考验双方的智慧和耐性。其次, 若家长拒绝, 便得面对子女的失望或愤怒, 并设法安抚或弥补, 例如找寻其它替代品以转移其关注焦点。因拒绝而导致的失望若不能适当解消, 又会在长期间中屡次发生而逐步累积, 加上前文提到的同侪妒羡效应, 势必造成亲子关系的慢性裂痕, 除非子女因思想成熟而扬弃了这方面的欲望。

一个方便的督促子女学习又顺便控制玩具预算的花招是通过“制约”, 利用玩具做为诱因, 与子女期约, 只要达到某学习目标 (写完功课、考前几名等) 便给予玩具奖赏。此方式也许偶而能使子女对学习产生兴趣, 但逻辑上子女的关怀重心是在玩具而不是学习, 难以真正培养终生好学的秉性。

玩具买回来以后怎么使用呢?当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时, 家长可能会陪或教孩子玩, 在孩子面前进行“正确”或该当的玩法, 也就是将设计者所安排或意指的“效果”实现出来 (例如迭组积木、机械人变形等) , 供孩子照样模仿。此时或许会出现“到底是谁在玩”的疑义, 尤其是组合玩具, 当家长替孩子组合好了之后, 那孩子也被剥夺了对玩具的完全控制权, 以及此控制权所蕴涵的个体自主性和成就感。随着孩子的心智成长, 渐渐可以理解或能主动摸索各种不同玩具的 (由设计原理所指向的) 玩法, 而可以自己玩了。此时他不再需要或希望家长介入他和玩具之间, 同时家长也因此而更有时间做自己的事。当没空闲陪小孩时, 给他玩具 (或电视) 就可以使其打发时间。最后, 家长甚至以发放零用钱的方式任由孩子自行购买玩具。如此, 在某种经济条件 (零用钱) 和时间管理 (上文提到的诱惑规训) 的限度内, 孩子取得更为独立自主的生活空间。其次, 随着学校生活的展开, 个体投入愈来愈多的时间与精神与同侪团体在一起;通过这个信息集散网认识到他在家庭内所不能触及的世界, 其中便包括了多样化、复杂化的以各种商品和配套玩法所构成的娱乐文化, 当前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新兴的网络游戏风潮。曾几何时, 个体走向了离家庭愈来愈远的次文化体系, 并建立了崭新的自我认同、世界观、价值观。家长若不能虚心理解和倾听, 对子女平时都在和谁玩什么只是一味放任或打压, 长期下去便成为家庭冲突甚至分裂的潜在因子。在此冲突中双方都是无辜的, 他们只是在家庭的微观结构中碰巧体现或遭遇了在社会的宏观结构中本来就存在的巨大分歧性和矛盾性。

家长身为子女的经济与教育管理者, 其身心年龄与社会位置都与子女差距颇大, 他对玩具的观感也与子女十分不同。由于时间的历练, 大人已不再对曾经令他着迷的玩具感兴趣, 而对玩具市场的生疏也使他难以了解最新玩具 (尤其电玩) 的潮流。而这些他不感兴趣或不了解的事物, 正是他的子女的最爱, 是他的情敌。

在漫长的亲子相处关系中如何处理玩具问题确是一个考验。在上段中提到的诱惑规训, 也就是将玩具的购买与使用加以规律化、条件化, 责成亲子双方可互相同意并遵守的协议或默契是比较理性的方式。但这项任务在无尽的时间战线中会遇到很多挑战, 需要在双方互动中去不断确认、强化或修正。

当然, 以上讨论只是一种“理念型”层次的推演, 在实际经验上究竟占多少份量尚待评估。对许多家庭而言, 也许这些现象和问题都不存在或只是微不足道。亲子关系可以建立在很多渠道上, 玩具只是一小部分。并且, 家长的阶级、职业、教育、所处城乡环境等因素想必也会对此现象造成影响。

六、玩具的社会建构

“玩具”这个概念是如何被建构成现在这个用法的呢?我们必须了解, 任何以语言建立的“概念”——尤其是有关人文事务的概念——都不代表固定本然的实存,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在每天每个地方的生活实践中, 经集体搓揉而成的表达习惯。它的定义与外延纷歧多样、与时俱变;一旦约定俗成, 便成为一种武断的规则, 反过来引导人类的思想与行动。与其说概念描述了某种现实, 毋宁说它承载了社会上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区分和画界体系。

在现代社会, 玩具的内涵牵涉到两个重要的区分点。一个是族群范畴, 指向儿童或青少年的年龄层;一个是生活范畴, 也就是前述所谓的休闲或消费生活。这两个面向从世界中被画分出来并充分发展是很晚近的事。在农业社会, 孩子很小就开始下田工作;在早期工业社会, 童工是便宜的劳力来源, 供资本家剥削。一直到19世纪以降, “童年”才逐渐在社会中普遍被想象为一种需要呵护疼爱、区隔于复杂危险的大人世界之外的生命阶段。童话故事和玩具——由日益庞大完备的出版业和制造业所担纲——便是塑造幸福梦幻童年的主要材料。而第二项的休闲范畴, 前文已提过, 是与支薪工作对立相生的生命领域;大人白天工作, 孩子白天上课, 各自获得起码的生存资本 (金钱和分数) 之后, 便可进行自己真正想做想玩的事。当社会日渐富裕, 孩子有大量零用钱可挥霍, 玩具的购买首当其冲地会促成稳定活络的玩具市场。

玩具商、家长和儿童青少年大致是在这个划分的指引下, 去生产和使用玩具。但事实上, 这些范畴还是有模糊地带, 甚至我们可试着至少在概念上、精神上解构它们;方法是将玩具与其它具有类似功能但归属于不同社会位置的事物相比较, 以突显这些范畴的武断。例如, 以赏玩或操作为主旨的娱乐用品, 包括艺术品、精品、服饰、乐器等等, 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大人的玩具”;或是直接把大人理解为“大孩子”, 与小孩子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更甚者, 坊间也有“玩股票”、“玩女人”等指涉经济与两性事务的说法, 传神地表达了大人世界轻浮的一面。反过来说, 一项玩具和它的玩法所蕴涵的知性与感性深度, 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投入的技术和心态而定, 不一而足。在生产的部门, 玩具 (尤其模型和电玩) 的设计和制作可以在精致性、创意和美感上追求极致, 而逼近到艺术的层次。在消费的部门, 玩者不分年龄, 只要有认真不服输的精神, 并累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都可以成为技艺与品味超群的精英“玩家”, 也就是“玩的专家”, 其和正式职业的差别只在支薪与否罢了。以电玩为例, 玩家们能够细数某种类或系列游戏的历来变化, 并游刃有余地操作各种主机, 施展密技轻松破关。总而言之, 我们应该放下关于玩具的刻板印像, 大人也可以玩玩具, 也可以很认真地玩。

虽然玩具的使用者多是儿、青族群, 但是它的设计和制造者却是大人。那么, 大人以何种理念、想象或意图为孩子生产玩具也是件饶富趣味的事。首先, 玩具多少有“社会化”的意味, 将大人的生活世界和价值观传授给孩子。即使不考虑社会化的意图, 玩具的设计本身就可以解读为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或象征符码的再现。不过要注意, 这种传授或再现并非直接由玩具本身来执行, 而是透过家长的选购和教导方能完成。就算制造商已有成见, 总是没人规定车子飞机一定只能给男生玩, 芭比娃娃一定只能给女生玩, 是家长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下复制了玩具的区分和使用方法。反过来说, 玩具的销售网虽然很广, 但比起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来, 它的各种纷歧多样的次体系, 在传播上仍属于小众文化 (类似动漫) , 并且较有机会表达与主流价值不同甚至对立的意向, 挑战社会的容忍边缘。在这个网络里, 玩具 (给较大年龄层的, 尤其电玩领域) 是各种新奇、古怪、夸张、暴力、煽惑性想法的尖端。这刚好与芭比娃娃形成讽刺对比, 在某些电玩产品中, 具强烈诱惑性的女体似乎是被设计为男性的意淫对象。

鞋子社会学 篇8

有真正的鞋跟,穿着上街,绝对是2012年最有胆量的造型,就看是否能hold住。可以试试,但一定要关注反馈。

为何不可或缺?

可以享受光脚穿鞋的乐趣,放大自己的造型理念。

短绒材质,Brooks Brothers,参考价格RMB1600

www.mrporter.com

Boat

它出身于巴黎西部的平民街区,后来渐渐向上攀升、成为主流。它更加随性、更加cool,但舒适度也同样出色。

为何不可或缺?

舒适,这一条理由就足够了。而且在各种场合穿都不是很突兀。

皮质高帮船鞋,Salsa,参考价格RMB1200

www.salsajeans.com

Sneaker

最近几年一直大行其道,让各种比较软化的穿衣方式都更有风格一些。

为何不可或缺?

因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范特西,绝不会出丑。

皮质,Vincent Schoepfer,参考价格RMB2400

www.vshoepfer.com

Vintage

迎合了生态环保鞋子的风潮,造型简单,可以调出各种各样的味道,搭配各种各样的衣服,只是不能搭配正装。

为何不可或缺?

因为少就是多,Less is more,不是么?

鹿皮质,Faguo,参考价格RMB900

www.faguo-shoes. com

Military

《古墓丽影》中鼓吹的就是此种风格,军鞋在最近几年越来越流行。军鞋的设计越来越多变,看上去也很舒服。如果想装扮出叛逆风格,军鞋是最适合的。

为何不可或缺?

拥有一双军鞋,不是很棒的事情么?

像麂皮的牛皮材质,Blackstone,参考价格RMB2000

www.blackstone.com

Derby

此为最经典的鞋款,也有一些变体,可以大胆地应用:条纹的、双材质的、彩色的……

为何不可或缺?

因为有时得穿戴认真,一丝不苟。

牛皮和鹿皮Derby鞋,Florian Wernet,参考价格RMB2200

上一篇:怎么写大专生自我鉴定呢下一篇:苏教版数学初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