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作文

2024-09-22

难忘家乡作文(共12篇)

难忘家乡作文 篇1

湖北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区。这儿有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让人应接不暇。

这儿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使在睡梦中的湖泊苏醒了。金灿灿的阳光照在湖面上,露出一大片红颜色来,就像美丽的少女的脸上爬出的腼腆红晕一般。圆顶帐篷似的蓝天静静地躺在湖底,仿佛蓝天和湖水融化在一起。湖边一丛丛野花对着天然的镜子梳妆。连一叶一瓣都照得分外清晰。丢一枚小石子,它便像老人一样皱起眉头。

美丽的大湖小湖都镶在翠绿的草坪和碧绿的树林之中,躺在那儿睡大觉。丝带般的水草像仙女的秀发随波飘动,时卷时伸,与湖水缠绵,与鱼虾逗乐。

在湖北,乡村也是一道风景线。走到村口,鲜花、绿草、秧苗都会疯狂地为你跳草裙舞,就连你脚下的泥土也会为你散发出淡淡清香。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幅山水画。让你感觉走进了仙界。如果一位仙女也来到这儿,那就天衣无缝了。

这就是我的家乡——湖北!

如果你有一个这么美的家乡你会忘记吗?如果让我离开这么美得家乡我会痛哭不流!

难忘家乡作文 篇2

关键词:家乡文化,作文教学,隐性资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 笔者积极发掘地方文化资源, 使作文教学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发扬古代圣贤勇于创造的优良传统, 发挥“地方特色”作文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土壤”。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物品和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 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和文化底蕴, 都值得广大学生去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有利于他们由热爱自己的家乡到热爱自己的祖国, 并将这种真情实感自觉地在自己的习作流露出来。

临沂不仅是古代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中国革命红色文化重要根据地, 更是现代化经济腾飞的鲁南新星。我校所在地古称琅琊古城, 山水隽永, 民风淳朴。在这种古朴的琅琊文化的影响下, 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 民俗事象多姿多彩, 极富研究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一) 一路走来一路歌——彰显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了解家乡的秀美, 充分利用家乡的旅游资源, 我们开展了“亲近家乡的山和水”的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利用春游、假期去蒙山、天然地下画廊等地旅游, 并用摄像、图画、习作等表达对美好家乡的热爱。沂水县城西南20公里院东头乡留虎峪村, 那里的留虎洞洞外有崖壁石林, 有板栗园、果园近百亩, 林木茂密, 生态环境优美。洞内各种溶蚀形态, 琳琅满目, 有的如大肚弥勒佛, 憨态可掬;有的如观音菩萨, 形象逼真;有的如群象迁徙, 栩栩如生;有的如群龟入海, 惟妙惟肖, 极具观赏价值。溶洞顶壁上淅出的石花、乳珊瑚, 团团簇簇, 晶莹剔透, 令人目不暇接。学生在此心旷神怡, 赞叹不已;去诸葛亮故里、王羲之故居与历代名士神交, 让学生知道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而为自己是临沂人而感到骄傲, 立志努力学习, 为家乡、为祖国增辉;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 参观华东革命烈士幕, 凭吊家乡的革命战斗遗址, 聆听发生在家乡的革命战斗故事, 使学生懂得:正是因为有了这无数的烈士, 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决心继承遗志、发奋学习, 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总之, 在轻松、愉快的参观、旅游过程中, 学生亲身领略了旖旎的风光和浓郁的乡情, 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历史变革和灿烂文化, 对家乡的挚爱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增强, 流露于自己的习作当中。

(二) 一果一茶一杯酒——感受家乡独特美味

临沂的地方特产非常丰富, 有令人谗涎欲滴的水蜜桃、鲜爽甘醇的各类茶叶、驰名中外的煎饼、唐代诗人李白曾赋诗赞道的沁人心脾的兰陵美酒……仅仅听其介绍很难感受其中的美味, 于是我们借助社区的力量, 聘请家长为校外辅导员, 让他们与孩子一起开展“品吃文化、话吃文化”的活动。家长与孩子们亲品了家乡的各种美味, 亲身感受到了味道的独特与鲜美, 不由得乐在其中、爱在其间。活动结束后, 学生们写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文章。如某同学在《我爱家乡的水蜜桃》写道:“春天, 细雨如丝, 一棵棵桃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就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果园里, 展示着自己的漂亮姿色。在春天的摇篮里, 桃花开了, 一朵朵争奇斗艳, 好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水蜜桃树上诞生了, 远看就像一片片红云……我爱这漂亮的水蜜桃, 因为它象征这我们的家庭就像着水蜜桃一样永远甜蜜。”

(三) 一桥一树一传说——触摸家乡历史印记

难忘家乡红枣酒 篇3

孩提时代,故乡的山沟野洼里到处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枣树,每逢秋季,树上就挂满了一串串小灯笼似的大红枣,分外耀眼。红枣是家乡的一大特产,既可食用,又可酿酒,也是乡亲们的一大收入。收枣季节,正值秋收大忙,全家男女老幼齐出动,大人们上树打枣,妇女小孩在树下捡枣,由于树大枣稠,落在地上厚厚一层,几乎无处落脚,不是用手捡而是用两手去撮,只有落在石缝里和杂草丛中的才一个一个去捡。红枣在地坪上堆了一堆又一堆,而后从羊肠小道上一担一担挑回家。在家中对红枣逐个筛选,分类存放。大致分为成熟发软的、鲜红发硬的、半红半绿的、未熟早落的和干瘪发霉的几个等级。前两类是上乘,单独存放,准备到集上出售,后三类较差准备酿酒。有时红枣丰收,不作筛选,就留下一部分酿酒。红枣酒是家乡的一大特产,也是当地的一个名牌,浓郁香甜,气味芬芳,常饮可调理脾胃,也是治病的偏方。这红枣酒在冀晋交界的太行山区久享盛誉。

家乡酿酒的方式比较古老,没有文字记载,都是通过一代一代人口传下来的。酿酒的历史有多长,已无法考究,只知道距家乡不足百里的中山国王陵遗址,1974年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坛古酒,打开后还香气四溢,这就是家乡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酿酒史,算来已有近2500年了。

酿酒准备的时间较长,伏季就把大麦碾成面,制成块,加热发酵,而后晒干再碾成面,制成酒曲,准备使用。“三九”“四九”是烧酒的最佳季节,这时天寒地冻,温度最低,冰块最厚,烧的酒也质量最好,当地有“冷酒热油”之说。酿酒前,先把红枣轧成碎片,加上谷糠(或麦糠)、酒曲,添水搅拌均匀,称之为“酒糟”,把“酒糟”放进大瓮等容器里发酵,不断用木拐上下翻搅。如果糟多量大、也有在热炕上发酵的,发酵7~10天,闻到扑鼻的呛味,听到“扑哧扑哧”的响声,即可烧制。

烧酒的器具比较古老,在大锅上搁上箅子,上面坐卺,卺中间的小洞上插上铁制潜盘,准备向外流酒。卺中填满酒糟,上边搁鏊,鏊里放上大块大块的冰块。灶中用火加热,下热上冷,温差越大越好,中间不时冒着蒸气,烧一会儿酒就从潜盘中滴滴流出。

按照乡习,第一盅酒先祭火神,第二盅祭天神,第三盅祭地神,第四盅祭全神。连续不断地烧大火,酒就源源外流。大家说着笑着,品尝着浓浓的酒香,十分惬意。如果有生人来到、必须先接盅酒洒入灶中,以灭晦气。这种迷信习俗虽然不起任何作用,但还是一代一代传留了下来。酒流到一定程度,度数就降低,称之为哨子水,即停止接酒,一卺能烧酒十来斤。一卺接一卺地烧下去,一直到把酒糟烧完为止。

红枣酒,味道好,口感好,人人愿喝,按理说红枣酒的故乡,人们应该开怀畅饮,但家乡人却不多喝酒,烧好酒后就送至集镇街店的缸坊卖掉,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喝上几杯。通过粜枣卖酒换取一年的零花钱,吃盐打油买布等多处等着花钱呢!比较富裕一些的农户,虽然零花钱不缺,但也舍不得多喝,他们是在攒钱准备置买田地呢。

难忘的家乡作文 篇4

那是去年春天回老家,大爷爷家的老母羊生了三只小羊羔,这三只小羊羔身上雪白雪白的,身子小巧玲珑,叫起来的声音奶声奶气,非常可爱,其中一只头上还有一簇卷毛,它就是老大,这三只小羊羔就成了我们的玩伴。我和哥哥还有姑姑家的弟弟都非常喜欢青春组合“小虎队”,也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小虎队”,于是我们给三只小羊成立了“小羊队”。

每当大爷爷去放羊时,我们都会抱着那只属于自己的小羊羔在坡地上玩耍。有时趁着老母羊不注意,偷偷地抱着各自的小羊羔跑远躲起来,母羊就会瞪大眼睛,“咩、咩!”大叫,这时我们就会在一旁哈哈大笑,然后,把小羊羔放回去,看谁的小羊羔最快跑回母羊身边,谁就赢了,可每次都是老大“卷毛”赢了,哥哥也因此而洋洋得意;有时,我们学着小羊羔的样子趴在地上吃饭,搞得妈妈哭笑不得;还有的时侯我们暗中观察小羊羔吃奶的样子,它的前腿跪在地上,还时不时用嘴巴碰一下羊妈妈的奶,显示出尊敬母亲的样子。

难忘的家乡作文 篇5

我贪婪地呼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人沿着那窄窄的石阶向上走着,一排排高大的树林把我引向林子深处。我一边登着石阶,一边好奇地向四周张望。绿色,到处都是以眼望不尽的绿色,树木已层层地重叠向远方,时而隆起,时而低落,仿佛湖面上的一层波浪。在哪绿浪中间,也点缀着一抹暗红或是以线暖黄,就如那漂在湖面上的各色小船,在哪一丛竹中,隐隐约约还能看见一座小石桥,一股细小的溪流从石桥下穿过,拐了几个弯,就又唱着歌儿向远方进发了。不时地,浪花溅到了长满青苔的岩石上,发出清脆的冷冷声。

渐渐地,周围变了一幅景色,目之所及,只有鲜嫩的花草和苍绿欲滴的大树,气氛越来越静谧,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林子里还真热闹呢!“啾!”“布谷”,鸟儿们一唱一和,互诉着清晨的美好。过了一会儿,它们竟搞起了大合唱,一时间,只听得耳边鸟儿尽情欢唱,分不清是布谷鸟还是画眉,让人只觉得身处于百鸟园之中。忽然,鸟儿们又一起飞走了,林子又恢复了宁静,这时,一只小松鼠冒冒失失地从树上窜了下来,左顾右盼,穿过石阶,一下子窜进草丛没了踪影。

台阶在一级一级地减少,一个红瓦红柱的亭子出现在我的面前,亭子旁是一堵满满都是藤蔓的围墙。这路,就到了尽头吗?在我看来可不是,我手脚并用爬上围墙,坐在了墙头上。在墙的那边,竟还有另一番天地,一片小山坡上,开满了成堆的野花,红的、白的、蓝色,令人目不暇接。一只只洁白的蝴蝶翩然飞舞在这迷人的花丛中,嬉戏着。这时的太阳已经露出了笑脸,浅浅的阳光撒在树叶上,花上,泛着点点淡黄色的光芒,也给蝴蝶的翅膀上抹上了一层金粉,多么安静啊!

难忘的家乡味作文 篇6

春色已浓,桃红绿荫,几朵海棠花倚靠枝头,去年暑假,到矾山游玩,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碗热腾腾的肉燕。一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远远的便飘来一缕缕肉燕的芳香,夹杂着一丝丝香气,一碗热腾腾的肉燕端了上来,顷刻间,香气溢满整个房间,诺白的面皮包裹着一颗颗饱满的肉燕,曲扭的凹痕清晰可见,拖着薄薄的面皮,好似蒙上了一层浅浅的面纱,紫菜和香葱的点缀在它们面前显得毫不起眼,舀起汤勺,裹起一颗饱满的`肉燕塞进嘴里,咬开面皮,汁水在嘴里四射,像是一颗水炸弹,散开醇香久久不散,附着在口腔的每一处,咬着肉燕,紧实细腻的口感向外蔓延,香糯可口,令人垂涎欲滴。

我不禁被肉燕的传统制作工艺吸引,我尝试着拿张面皮,舀起一块肉燕,圆鼓鼓的,将它塞入面皮,包裹着,一圈圈的折痕,像成群的山峦交错排布发,大费周折后,二十张面皮也只包成了七个肉燕,他们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这边漏了个洞,哪边破了个角,抑或是馅儿太多,面皮太厚。半天的操劳后,我无为不被其的传统工艺所震撼,传承百年,改造百年,不禁为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深深吸引。

难忘家乡的老屋子作文 篇7

难忘家乡的老屋子作文

小时候,我经常去我奶奶家,奶奶家就在大敬宓囊淮逼凭刹豢暗睦衔葑永铮在哪里,前前后后几十户人家,大家各自串门没有一户人家不沉浸在快乐之中的,因此,我有了很多好朋友,大家经常在桥边的没人住的屋子外会合。大敬謇镉幸惶小河,那儿的水清澈见底,妇女们都拿着衣服来这洗,

那次,我才念一年级,就有一道题把我难住了,那道题是这样的:15个人,要过一条河,河里有条船,这条船仅载5人,而且这条船没有渔夫,问要开多少次?后来,我叫来小伙伴来了一次“真人表演,才知道了答案。

难忘家乡的红薯小学作文900字 篇8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每到这个时候,别人记起的也许是月饼,而我却想起了家乡的红薯。

去年中秋节,我跟爸妈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节。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想到马上就可以解馋了,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奶奶却端出了一盘红薯!要知道,我最不喜欢吃这个了。妈妈偶尔从街上买回来在饭上蒸几块,而且总是罚着我吃。那红薯粉粉的,吃在嘴里干巴巴的,实在难以下咽。这时是家乡满山的红薯成熟的季节,想不到奶奶竟然用这种东西招待我们!

爷爷看到我满脸失望的样子,忙说:“这不是给你吃的,我和你奶奶喜欢吃这个。”接着赶紧让爸爸、妈妈帮忙端出了我最爱吃的鱼和鸡腿,还有其他可口的饭菜来。爸爸看到我的脸“由阴转晴”,睁大眼睛瞪着我。我知道,爸爸又要批评我了,脸不由又“由睛转阴”了。果然,爸爸拿起一根红薯,边剥皮边说:“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就不能吃呢?我们小的时候粮食不够吃,每天都要吃上一餐当饭呢!”

爷爷最疼我了,平时总护着我。看见爸爸在批评我,便打断了爸爸:“你那都不算什么。我在雨桐这么大的时候国家还没解放,当时gmd军队和土匪经常抓人。坏人一来,我们就跑到大山上躲起来。一躲好多天,一直都不敢下山。在山上没东西吃,经常有人饿死了。那时要是能有根红薯,简直比捡到钱还要高兴呀!”说到这,爷爷眼眶都有点湿润了,大概是讲到了心酸的地方吧。“后来解放了,田地还是集体的。粮食不够吃,就只有靠红薯充饥了。那时红薯也是没得多吃的,一个人每天就只分到这么大的`两根。”爷爷拿起一根稍大点的红薯比划了下,“吃的时候,哪舍得剥皮呀!”爷爷把头转向爸爸:“你们小的时候,虽是苦了点,但毕竟改革开放了。政策好了,每家都分到了田地,想吃什么就种什么。我也在外面做工,也能挣到钱了。后来日子就慢慢地越来越好了。”爸爸接过话:“是呀,现在早就都不用吃这个当饭了,城里人想吃还得花钱买呢。”说着转过头来看了下我,接着说:“其实这些东西营养丰富着呢,经常吃点是有好处的!”

听到这,再看到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红薯,我不由地把目光投到了盘子里的红薯上。我挑了根最小的,剥掉皮,放在嘴里一咬。红薯有点儿粉,又有点儿粘。嚼几下,感觉香香的、甜甜的。咽下去,我感觉到了跟以往红薯不同的味道。

难忘的家乡事散文 篇9

一、房子修好后栽两棵树

房子修到能够住人后,父亲就开始在房子的周围植树了。前后的高坎,父亲种上桤木树。桤木树能长,可以很快地为我们提供柴禾,同时,它的根须也壮,有强有力的根须撑住房前屋后的高坎,我们住着心里也塌实。房屋的左边,是一条通往外面的路,父亲在路的两旁种的是几丛竹,三两根果树;右边,有一块坝子,又大又平整,父亲什么也没栽,只在边上植了两株香杉。

小时候,那块坝子就成了我们嬉乐的场地。捡籽,跳房,偷营、藏猫、练少林拳、老鹰抓小鸡。坝子边上的那两棵树已经长得很高,很壮,我们找来几根粗藤条,编成藤网,拴在两树之间,这就成了我们的秋千。我们坐在藤网上,荡来荡去,快活无比。小树似乎也感应着我们的快乐,也随了我们的节奏摇来晃去,摇出一小片清凉凉的风。

但是我们快乐的苗头刚冒出点芽,就给父亲生生掐断了。父亲从山上劳作归来,看到我们干的事情,大发雷霆!他黑着脸,一边骂我们,一边粗蛮地砍断藤条。砍过后,却又把手在树上勒痕的地方轻轻地抚来摩去,眼里闪烁着点点泪光。父亲的表情把我们吓坏了,父亲一向是温和可亲的,我们还从来没有看到他这样生气过。我们垂着手站在一旁,怯怯地躲到树后,不敢开腔。

父亲为了防备我们再伤害树,就以树为柱子,在坝子里用竹枝搭上一面倭瓜架。春天的时候,种在倭瓜架旁边的倭瓜籽发芽了,小青蛇一样的倭瓜藤沿着竹竿攀上架子,又绕了架子的四周慢慢爬行。一个夏天过去,坝子的上面就成一面鼓得满满的绿色帐篷了。吃过晚饭,我们坐到倭瓜藤下,背靠了那两棵香杉树,听母亲讲一些细碎的事情。月光穿过藤蔓漏到地上,地面印满倭瓜叶巨大而深黑的影子,萤火虫在枝叶间穿来划去,空中显得既美丽又神秘。母亲爱说她小时候的事情,说她的外婆,我们的高祖,说高祖辛苦操劳的一生,说高祖死后,没有棺材,我们外婆没办法,只好取下房梁,拼凑了一个薄薄的火柴匣子。母亲一边说,一边流泪。可是我们听来味道却并不一样,我们没有那一段记忆,一听得母亲说死亡的事情,就有些心不在焉,总觉得什么东西在瓜叶间悉悉率率地走动。我们把身子向母亲微微俯过去,眼睛看着母亲说话,耳朵却密切地关注着那些声响。后来,母亲望着我们身后的两棵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好了,现在我和你们爸就不用愁了,这两根树,在我们要去的时候,应该已经长得很大,做一副全底的棺材也够的了。

什么树什么树?我们张皇四顾,心里怕极了。母亲看到我们的表情,什么也没说,笑起来。她把蒲扇轻轻地摇着,月光在她的脸上涂上了一层晕黄的光芒。

二、堂屋的边上堆两口黑漆棺材

我们的屋子,每一间都是有用的。灶房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场地,做饭,吃饭,烤火,接待客人,我们都在灶房里进行。灶房的左手边,是猪圈,羊圈。猪圈羊圈中间那块小小的窄缝里,还养了几只兔子。右手边,是我们的寝房。穿过寝房,就是堂屋了。

每一间屋子我们都堆满了杂物,有用的,没用的,我们都搬进来,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惟有堂屋,我们让它空敞而干净。它的构造也很特别,其它屋子的门都只是一块小小的薄木板,它的门却又大又厚重,还是双门。门槛也很高,是由一整块榛子木做成的`。那时候我们的木料非常有限,除了正面的墙壁,其余三壁都只能是竹编,外面敷上泥灰。但是堂屋的用料却来得奢侈,四壁都用了木材,而且后壁还是杉木。据父亲说来,后壁称作“神壁”,是贴家仙土地的地方。祖先们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是该给他们留上个好位置的。过年过节的时候,父亲就在神壁前摆上香案,供上木雕的猪头、鱼,陶瓷的苹果、梨,插上两柱香,祭奠我们的祖先。怕他们在阴间缺钱花,父亲烧出大把大把的纸钱。阳间的纸并不很贵,祖先们要多少便可以给他们多少。父亲抓起燃得红通通的纸火,往空中乱撒,一边撒一边吆喝,太爷爷来拿呀,爷爷来拿呀,三爷爷来拿呀。父亲的声音亲切而甜美,可是我们却怕得要命,闪烁暗红的火焰中,我们总觉得有许多人影在堂屋四周飘来飘去。

除了后壁供神位,堂屋里就只有右手边上放了两口棺材,其余再没有别的。那两棺材是上过漆的,蟑螂翅膀那样的颜色。从我晓事起,棺材就一口叠一口堆在堂屋的右手边,上面铺了一张塑料纸。或许是年代太久了,塑料纸上布满厚厚的尘土,颜色也变成了深黑。平日里,我们是不敢到棺材边上玩的,甚至走过堂屋我们也心惊肉跳,目不斜视。我们知道那棺材是为爷爷奶奶准备的,那时爷爷奶奶还很健康,我们也和他们非常亲,我们无法想象和蔼亲切的爷爷奶奶和这两口尘灰满面的黑匣子会有什么关联。

但是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那两口棺材却先后离开堂屋,带着爷爷奶奶走了。把棺材抬出堂屋后,从棺材下面扫出了两大撮箕尘土。这些尘土和屋外的院坝里以及大路上的尘土都很不同,颜色要灰白一些,轻浮一些,像烟灰那样。似乎这些尘土也有年龄,耗尽了青春岁月,变得老了。我们把尘土扫掉后,堂屋里就完全空了出来,渐渐地,我们再从堂屋穿过,就不太怕,甚至敢于在里面玩耍了。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堂屋就又放上两口棺材。这是父亲把房屋右边的那两棵杉树砍下新做的。父亲说,爷爷奶奶腾出了位置,就该放他和母亲的棺材了。由于还没有完全干透,不能上漆,棺材的木纹非常鲜艳。一走进屋子,我们就能闻到一股干净清新的木香。

三、记住初一十五去烧香拜佛

父母结婚以后,愁的第一件大事是造一座房子。为此,父亲和母亲栽树,烧瓦,平地,砌墙,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终于使房子稍有一些模样了。这期间,我们几姊妹先后出生。要把我们一个不落地拖大,这是父母愁的第二件大事。两双手,喂养七张口,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还好,除了大哥因病在八岁的时候死去外,其余的四姊妹都长大成人。第三件大事就是给我们成家。女孩是不用愁的,长到一定年龄,媒人自会上门提亲,准备一套嫁妆就可以把女儿打发掉。要是嫁妆也无法备,还可以向男方要一些彩礼。我姐嫁我姐夫的时候,因为父亲已经没有多余的木料,所做新家具的用材就是靠我姐夫提供的。可是男孩就不行了,如果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要能成就一家人,非蜕一层皮不可。在我们家里,大哥死后,我就成了长子。大约是母亲识得了为孩子成家的苦处,在我刚读初中的时候,就偷偷地给我说了一门娃娃亲。因为我正读书,母亲为了不影响我,就没有告诉我。她的打算是,等我学业完成,到了可以结婚的时候,我们和女方的关系已经酝酿得很好,女方再要反悔,也已经还不起那一笔人情债了。唯一让母亲遗憾的是,我读书生涯结束后就在外面参加工作,不再回村子了。并且我的终生大事由我自己做了主,婚礼也没有在村里举行。我父母人生中的第三件大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完成以上三件大事后,一般来说,村子里的大人就可以交班了。山上的重活,他们可以不必操心;家里拿主意的事情,也扔给了下一代。带带孙子,割些猪草,捡捆柴,摘个瓜。他们要是想在墙根下抽一会儿闲烟,闭着眼睛晒一晒太阳,也没人敢干涉。和村里的其他老人比较起来,我父母要忙一些,因为我们都不在老家,有一些使力气的活,他们还得亲自去做。不过这些年,不供养我们,再加上有了我们多多少少的一些接济,父母也不是很在乎地里的活了。而另外一些事情,特别是母亲,却开始变得很热衷起来,初一十五的时候,她就和村里的其他老太婆一起,到观音庙去赶庙会。观音庙在离村子三十里外的地方,早上,穿上一双洗晒得干干净净的布鞋,挎一个黄布包就上路了。到达观音庙,上了香,拜了佛,吃过斋饭,傍晚的时候回到家里。对于母亲来说,这是她一月中最开心的两个日子。

年迈的父母住在乡下,我们总是不很放心,我们常常动员他们和我们一起住。我们的房子虽然不是很宽,但是和父母那破旧不堪的小青瓦房比起来,已经非常气派豪华了。然而父母显然对我们的话不是很感兴趣,住在水泥匣子里,没有可烧香拜佛的地方,他们觉得余下的日子过得真是了无趣味。

四、为离去的那一刻储备足够的人情

我们造房子的时候,村里人是帮过很多工的。从挖土方开始,到扯房架,上梁,盖瓦,到装墙,敷泥,平地,村里人放下手里的活计,整日整日地呆在我们的工地上,直到我们的房子能够住进人为止。村人帮忙,一向是不计酬劳的。不过这也并不是要说明村人有绝高的风格,他们帮人做了多少事情,胡三五个工,李四两个工,他们心中有一笔帐,清楚得很。遇上自己有什么大事小情,欠工的人是一定要还的。一次不到,两次不到,三次四次心里就不痛快了。下次你再有事情,想让人家帮忙,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父母上年纪了,很多使力气的活,挑粪,抬杠,抡锤,打夯,他都不再能胜任。自己庄稼地里的事情,粪不能挑,就改为背,茅厕里的粪不好运,就拿一些草木灰凑合。但是,村里人有个修房建屋垒坎砌墙的事情,父亲却是一定要去的。最先是还债,我们修房子,村人帮了忙,那是一笔一笔记下来了,需要一个工一个工地还。不过算起来,几十年过去,新房都变成老屋了,债也应该早就还清了,父亲是大可不必如此上心的。两根抬杠,成一个十字交叉,三个小伙子,另外一个是父亲,一人抬一头,上肩,挺腰,起步,动作必须非常协调,非常有节奏。可是父亲的腰力已经不足,踉跄一步,就要软下去了。幸好一个强壮后生赶紧把肩膀递过去,扎一个马步,拱住。父亲红了脸膛,嘿嘿嘿哂笑着,退到一边,抽烟。

这样的事情通过别人的口传到我们耳朵里,我们的心情真像打翻了五味瓶。可怜的父亲,抬杠这样重活,三个小伙子,一个老头,那老头就是我的父亲!同时我们也很生父亲的气,房子的债早已还清了,不欠别人的工,还去费什么劲!再说了,有什么需要下力的事情,出钱请人不行吗?出了钱,我们便不再欠人家人情,也不用还了。然而父亲却不理会我们的劝说,父亲说,你们年轻,不晓事体。在村里,出钱请人做事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而且,村人图的是帮忙,不是钱,给钱人家也是不会要的。

我们并不以为然,在我们看来,父母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忙要村人帮了,按照村里的逻辑,也就不必去揽那样的麻烦事做。父亲笑了,却又立刻正色道,没忙要村人帮?你们可太简单了,有一件大忙呢!我和你们母亲百年之后,可是不能自己走上山去的啊!你们读书,然后出去工作了,在村里的人情自然冷淡得很。要是我们不再预先储备一些人情在那里,到时候谁来送我们呀?

五、最后的家安在哪里

父亲说,安在屋后的那块菜园地里。菜园地向阳,通风,选这样的地方作为我和你们母亲最后的那个家,既干净清爽,又不受牛踩马踏。菜园地离屋不远,那时候,我们睡得累了,想出来透透气,一翻身爬起来,走出墓穴,就可以看到那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围绕家园的那一排桤木树,那一片矮竹丛,矮竹丛外面的一坡玉米地,玉米地外面的梯田,一条丁冬作响的溪流,远山,山头的白云,时聚时散的云雾,两只归鸟……在那一个阳光很好的美丽的黄昏,父亲蓬蓬地吸着烟,安静地说出了这一番话。可是,我们却被父亲的描述吓得糊涂了。老倭瓜一样的夕阳,还有半个脸孔露在山口上,可我们却感到沉沉暮气似乎已经压过来,我们冷极了,直往母亲身上靠。母亲揽过我们的头,笑着骂父亲,你要吓着孩子们呀!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再没有当着我们的面说过墓地的事情。不过这并不表示他已经放弃,事实上,他正秘密地有条不紊做着一些事情。他找来阴阳先生选墓址,阴阳先生告诉他,屋后的那块菜园地其实并不好,上面就是山顶了,往后便要下坡,选这样的地方作为墓地,就像断了地脉一样,后代是不会兴旺发达的。阴阳先生的话让父亲出了一身冷汗,干爽向阳还在其次,后代不旺是要命的。他想,幸亏没有卤莽行事,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但是阴阳先生也并没有告诉他最好的墓址该在哪里,阴阳先生讲了一番道理,阴阳先生说,如果他真能找到一个好墓址,他的眼睛就要瞎了。

墓址的事情还没有告一段落,他又开始寻找石料了。放棺木的那个坑应该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石匣子,最好还是青花石。青花石颜色好看,石质坚硬,细密,不易风化。住在这样的青花石里,尸身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不过,这样的石头却并不好找。我们庄稼地里的石头都不成型,红沙石,太阳一晒,雨一淋,它们就成一些碎石粒簌簌地往下掉。青花石别人地里是有的,不过人家也要留作墓料,不会轻易地让出来。为此,父亲耍了一个计策,他认那人家的孩子做干儿,他的理由是,做了干儿的干父亲,那么,他的墓地也就是那干儿的祖先人的墓地,如此,那人家就没有理由不让他开采那些石料了。

难忘家乡的自榨米粉散文 篇10

农历七月十四是田林壮族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另两大传统节日是春节和三月初三),汉族叫中元节,由于原始宗教色彩浓厚,又叫鬼节。传说,七月十四这天,那些亡故的亲人灵魂都要回来探亲,天上的神仙也要在那天晚上掀开天幕观看人间景色。于是壮族群众在这个节日里,做饵馍粑,自榨米粉,杀鸡宰鸭,点香烧纸钱祭祀祖宗。

在田林县,虽然同是壮族村屯,但各个乡镇过节的习惯又不尽相同,有的乡镇,如乐里、利周,从农历七月十二就开始,到农历七月十六才结束。我的家乡者苗乡一般从七月十三才开始,到七月十五就结束了。对这个节日,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吃的,便是自榨米粉了。

家乡的自榨米粉,做起来非常考究,在选料上必须选陈年谷子打出的大米,这样做出来的米粉高产、耐煮、柔韧、爽滑。当然,要达到这个标准,光选好料还不行,还得把大米用清水提前浸泡一个星期左右,而且最好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的河溪水或井水。这是有来历的,传说天上一天就是地上一年,天宫里的仙女每天都要洗澡,王母娘娘就规定时间让仙女们下凡洗澡,那个时间就是地上(凡间)的`农历七月初七零时至鸡叫头遍这段时间。仙女们洗完澡就回天宫去了。这样,那天所有江湖海河,井水泉水,都充满仙气。那天取回来的水永久不腐不臭,不变色不变味,不管放多久,水质不变,的确非常神奇,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到农历七月十二这天,妇女们便把浸泡几天的大米用清水冲洗,然后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米浆,装入自织的白色土布袋里沥水。到农历七月十三一早,就把在袋里半干的米浆倒到簸箕里,和成一个扁圆的大米团,再放到烧开了水的大锅里煮。煮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是米粉能否柔韧的关键,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和火候,待米团外层熟有一手指厚,就把它捞出来,等到它温热后,再拿到石臼里舂,将其舂成面糊状待榨。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榨了,榨具一般提前自制,先买来状如小盘子,中间开挖很多小孔的圆铁盘,然后用针线把自织的白色土布和圆铁盘缝制在一起,就成了榨具。榨粉时,将面糊装入榨具,把布口合起来,然后用力旋转挤压,这样成条的米粉就落入烧开水的大锅里,待米粉熟透漂浮上来就打捞备食。榨米粉时要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否则米粉就会又细又短了。这个环节,也有由男子来完成的,因为他们力气大,榨出的米粉长而均匀,非常美观。

当然,自榨米粉之所以好吃,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一般群众都是用鸭汤来煮米粉的,但我总感觉不比用柴火慢慢炖的牛骨头汤煮的米粉好吃。

自榨米粉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大多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前。那个时候,每个屯都养着一大群水牛,由于青壮年都从事粗重的农活,牛群一般安排老人放牧,一个星期由三四户轮流放养。由于养的牛很多,且农活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耕牛,于是水牛便成了当时群众改善生活的重要肉类。

我的家乡,习惯于农历七月十三杀牛。虽然当时我们屯只有十多户人家,但有时一个节日就杀了两三头牛。杀牛后,从精肉、到下水、到骨头,都是以户为单位平均分配的,这个约定俗成,历经了不知多少代,也没有人想过要改变的,热闹而有趣。

分到牛肉后,回到家,家家户户便架起大铁锅,放入清水和生姜、柑果皮、野生桂叶等佐料,用柴火将大块的骨头慢慢熬煮。待到骨头里的肉煮烂时,再把骨头捞出来,赐除牛肉,回锅,放入薄荷叶,便是一个菜,老年人尤其喜欢。然后把自榨米粉放入热汤锅里,搅拌均匀即可食用。用牛骨头慢慢熬煮出来的汤水煮的自榨米粉,柔韧、爽滑,油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

几天前,我和弟弟趁着公休,携家人回老家与妹妹一家一起过七月十四,虽然也有米粉,但不是自榨的,是买来的机制米粉,米粉是用鸭汤煮的,吃了,总感觉缺了一种难忘的、挥之不去的味道。

据妹妹说,由于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水牛都是各家各户自行放养,即使是一头牛,每户每天也需要一个人放养,非常浪费劳力,而且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群众都购买“小铁牛”犁耙田了,牛便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屯里的群众不再养牛了。至于自榨米粉,由于其制作工艺繁杂,加之有了机制米粉出售,群众为了方便,也不再自榨米粉了。

家乡作文:家乡的月 篇11

春天,美丽的四月。

四月,是一个繁忙的季节,一棵棵光秃秃的树都拥有了自己的新生命,不再孤零零地在寒风中凛冽,它的身边出现了绿油油的新叶,灿烂的笑容浮现在了所有人的脸上,为世界又新添了一抹色彩。

春天,欢乐的四月。

春天一到,人们便开始载歌载舞,春意盎然,春天的色彩是鲜艳的,树木的绿,太阳的金,花儿的红......它们都是春天里独一无二的色彩,是人们对今后生活的美好向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

春天,凄美的四月。

四月的春天,清明的脚步随之而来,人们的心情随着清明而跌落,微风习习,烟雨密密,又是一年清明节,不如花事,来日芳枝肆。

春天,充满生机活力的四月。

人们开始工作,迎接新生活,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工作。漫长的假期结束,孩子们也重新进入学校,学习崭新的知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动物们也开始活动了,冬眠中的动物醒来,互相问好。羊群在湖边喝着清澈的泉水;食肉动物又开始了猛烈的捕食活动;狼群解体,成为一个个独行侠......

春天来临,万物生机;春天来临,欢乐充质;春天来临,美丽的四月。

这,是我家乡的春天。

家乡作文:家乡的月 篇12

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虽然人口不足20xx人,但名人辈出,影响甚广。像清代张元干,就是著名的词人,曾受到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一代伟人周恩来还对他有过高度的评价。每每走过张元干祠堂,我就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家多名人让我敬佩,而家多的优美景色也让我赞叹不已。

春天来临,山上便开满了李花、桃花,有红的、白的,漫山遍野,美丽极了。各沖姿态的野花也争奇斗艳,让人回味无穷。一阵清风吹过,花瓣随风而落,像一只只彩蝶在空中飞舞,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上一篇:乡镇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大学生文明宿舍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