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七年级作文

2024-05-19

静夜七年级作文(精选7篇)

静夜七年级作文 篇1

夜七年级作文

夜,是热闹,是喧嚣,是惆怅,是神秘。

春夜·生机

春雨,总是在黑暗的夜里悄然莅临,悠然地滋润着万物。无数的植物苏醒于此,世界在黑暗中焕然一新,所有的一切是无声的,谁也不想去打扰这最美的寂静,这是属于植物的天地,这是属于植物的狂欢。春夜总是极快的便逝去了,你永远不会觉得春夜漫长。人们还在沉睡,植物还在滋长,可只要人们一睁开眼晴,世界便又安静地不像话,仿佛只有拔地而起的春笋,才证明了安静的春夜其实热闹非凡。

夏夜·喧嚣

夏夜是独特的。放眼乡间,知了在纵情高歌,它们藏于叶间,那歌像有意让人们注意它们似的,然而人们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树下的人儿手拿蒲扇,轻轻地一扇一扇,口中轻吐歌谣,一摇一摇,怀中的孩子便慢慢睡去。回望城里,到处是诱人的霓虹,夏夜是狂欢的,今夜又将通宵喧闹。只是不知,今夜又将有多少人被那五彩的霓虹迷了眼,醉了心。

秋夜·思念

回望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在秋夜中对酒当歌,潸然泪下,秋夜是悲凉的,是伤感的.。每逢秋夜,无论是人或自然,皆是孤独的。夜深了,灯熄了,黑暗中的哽咽湿了大半枕头,让人心生思恋。而屋外,那风早已不是烦闷的夏风,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则是秋风,寒意浓重的秋风,这些风带不来半点希望,只带来无尽的凋谢与惆怅。天亮了,昨夜的秋风又送来一地的落叶!

冬夜·沉寂

冬夜是最神秘的。人们总是早早进入梦乡,无人愿意在这刺骨之寒的冬夜里多待片刻。故而,这是最神秘的。小河大江不觉间结了冰。来不及躲避的鱼儿则成了美丽而又残忍的雕像,不知会有多少生命于无边的寒冷中从此沉寂。冬夜不带一丝血腥,却是杀生于无形的毒药,一旦触及,便是饥饿、寒冷、绝望、死亡。冬夜是漫长的,也是沉寂的,但只要熬过黑暗,便会迎来光明,迎来希望。

夜,多姿多彩的夜。书上说,在每个黑暗的夜里,总有一个人在孤独的狂欢。夜,属于这个世界,却又独特于这个世界!

一年级《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2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匕”。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

由老师引导,通过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诗人对故乡深切思念之情。通过学习儿歌、做游戏掌握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感知诗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出诗题

1、复习已学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2、引出诗题———静夜思

二、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读诗句,背诗句。

(1)请会读、会背的几个小朋友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正确评价。

(2)请会读、会背的小朋友读给同桌听。

2、认读生字。

请已经认识生字的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并告诉大家怎么认识的。采用“生活中识字”“熟字加偏旁”等多种方法识字。如:

生活中识字:

夜——黑夜

光——灯光月光

举——举重举手

熟字加偏旁:

田——思

木——床

古——故

形近字比较:

忘——望

底——低

凝——疑

3、自主读读句子,认读生字。

(1)四人组成小组,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2)指名学生一句一句读诗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三、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说意思

学生先想象画面,自由说说诗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2、交流反馈。

教师及时出示学生难懂的几个这的注释。如,疑:好像,举:拾,思:思念。

3、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只要意思大致对即可。

4、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四、练习书写,语境填空

1、出示生字认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如“思”字书写时注意“田”字的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卧钩是关键笔画,三个点要注意位置。“前”要写得上紧下松,下面部分的“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讲评。

3、填空,在语境中巩固生字。(课件出示古诗填空)

五、板书设计

举头望明月

8、静夜思

静夜七年级作文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静”“夜”等10个生字。

2.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会认十个生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

设计思路: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乐曲,在这首优美的乐曲声中,让我们静下心来,跟随老师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静夜思》。

多媒体播放古琴名曲《高山流水》

板书:6《静夜思》,请大家一起来,齐读两遍课题。

1.师:那么,请会背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背给大家听听。

2.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多媒体播放李白的图像,就是他--李白,我国唐朝诗人。(出示课件李白)

师: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哦,被人们称为“诗仙”。孩子们,你们还会背哪些诗?(指名学生背古诗)

过渡: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啊,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齐读这首诗。(出示课件学习目标)

4.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有三个目标:

(1).会认“静”、“夜”等10个生字宝宝。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3).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孩子们,你们有信心达到目标么?(学生回答)让我们开始吧!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出示课件我会读)

二、认识会认字

1.孩子们,这首诗里有10个生字宝宝,老师把它们请到了电脑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拼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好,自由读开始。

2.孩子们,你们能说一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吗?(课件出示我会记)

3.孩子们,你们记生字的方法各种各样,这节课,有几个偏旁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请看(课件出示偏旁)

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我们来玩一个--“摘苹果”的小游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摘苹果)如果你能把苹果上面的生字宝宝读清读准了呀,老师就把这个红红的大苹果送给你!

4.哈哈,大苹果被你们被摘去了,老师想再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么?

同学们回答“敢”。(课件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通过指名读,男女读,小组读,多种方式认读。

5.现在呀,生字宝宝们手拉着手,走进了古诗中,你还会读他们么?你们能不能读准,试试看吧,请读课题,两遍。

三、释题-理解

1.孩子们,请你右手的食指指着课题,你能说一说,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吗?(夜)

2.那么,孩子们,课题中,哪个字又告诉了我们大诗人李白心里在想事情呢?(思)

3..孩子们,在这首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大诗人李白写的时候在“夜”里呢?(明月)

4.孩子们,这明亮的月光隔着窗子透进来,洒在地上像什么啊?(霜)

5.师:大家一起看大屏幕,24节气里呀有一个节气叫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出示课件霜1)孩子们看,就是这样的,地上白白的。(出示课件霜2)再看,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像不像霜呀?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前一句吧。(课件出示古诗前两行)

6. 师:孩子们,在这个月明之夜,我们的大诗人李白怎么也睡不着,看到天上的月亮,大家猜猜他会想些什么?(出示课件拓展延伸)

7. 师:这也是大诗人李白直接告诉我们的,他在想亲人,想故乡。当时李白2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囊中空空,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多么想立刻飞到亲人们的身旁啊,哪怕听听亲人的声音也好啊,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孤独地写下了这首静夜思,然后对着月亮深情朗诵,希望明月能带去他的思念,与祝福。你也来当一回李白吧,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美美地读出来。一起读后两行。(课件出示古诗后两行)

生有感情的朗读后两句。

8师:.孩子们,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孩子们想一想我们自己,我们的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有的同学的爸爸妈妈把你放在午托部,一星期才能见一次面,你思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小伙伴么?

师:所以,孩子们,我们望着这轮明亮,带着思念爸爸妈妈,思念爷爷奶奶,思念小伙伴的心情,再深情一点,再美一点。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上动作。

9 .师:孩子们,我们看举重运动员在举重的时候举得好费力,孩子们,李白在这里也用了一个“举”字,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

师:因为我们的大诗人非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我们在读“举头”这个词就要慢慢的向上抬起,对,你们做得非常好。让我们再次望着这轮明亮,带着思念爸爸妈妈,思念爷爷奶奶,思念小伙伴的心情,再深情一点,再美一点,再读一遍后两句。

学生再次深情朗读,本次诵读孩子们的情绪更加投入。

10. 师:孩子们你们读的情深意长,真好听。

11. 师:孩子们,在这个静静的夜里,天上只有一轮明月地上只有一个李白,在这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大地上,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爸爸妈妈了。让我们用沉重的心情来有感情朗的朗读全诗。

学生情深意切的再次诵读全诗。

12. 师:孩子们,其实古人读诗很讲究韵味,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你们听──-。(课件出示配乐古诗)

四、吟读

1.师范读。

6《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孩子们,老师读的美么?请你和老师一样美美的自由读一读。

2.师:全体起立,跟着老师的拍子读。

过渡:这样读诗才有味道。古人读诗的时候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是唱读的。我们一起来唱-

五、唱读

(课件出示歌曲《静夜思》):孩子们,来,我们一起哼一哼。

孩子们,看着你们唱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那么,小诗仙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两个任务,(课件出示课外作业)

1、把《静夜思》背给,唱给爸爸妈妈听。

2、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景色画下来。

能完成么?(能)好,小诗仙们,下课!

[教学反思:课前为了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听了首《高山流水》古琴弹奏的曲子,是为了让孩子们把下课玩耍时的心收一收,在典雅的曲子中静下心来,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去,但是,在我提问:你在这首古诗中听出了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吃惊不小,“我想我爸爸了”--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外的,因为这个孩子的爸爸刚刚因病去世,家长不让对孩子说,所以孩子一直知道的是爸爸去打工了,不在家。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在大人眼中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是,思想和大人一样感情细腻,思想清澈,可塑性非常强。尤其在不断地加大课外阅读后,更加唤起了孩子和作者的思想上,书中人物上的共鸣,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会更高。

随着古诗学习的深入,孩子们在一边又一遍的诵读过程中,不断体会我力求让孩子的内心与李白当时的心情产生共鸣,体会思念家长,思念亲人的心情,是孩子们从心底唤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提问的时候用了:孩子们,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孩子们想一想我们自己,我们的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有的同学的爸爸妈妈把你放在午托部,一星期才能见一次面,你思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小伙伴么?孩子们满怀深情的说“想念”。师:所以,孩子们,我们望着这轮明亮,带着思念爸爸妈妈,思念爷爷奶奶,思念小伙伴的心情,再深情一点,再美一点。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并且配上了音乐,使孩子们的思想感情再次是升华,以达到体会古诗的教学要求。但是,由于对教材,对教案没有深入的研究,在教学程序上有些乱,尤其在针对孩子们诵读的时候,没有先进行范读,结果在诵读古诗的时候浪费了很多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加大此项的锻炼。]

静夜七年级作文 篇4

1比鲜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2个偏旁“亠、攵”。

2崩识凉攀,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材说明

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可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音乐,也可让学生选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观察夜空。

(二)认字、写字

1比献

10个生字,“静”“床”“光”“望”“乡”是后鼻音,要读准。“静、夜、望、故”笔画较多,字形复杂,让学生多读读,多认认。要结合“夜、故”的认记,认识“亠、攵”这两个偏旁。

2毙醋

“目、耳、头、米”是要求写的字,要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是怎样摆放的。“头、米”的最后两笔是“”和“”(或“丶”),写时,要注意这两个笔画的呼应。

(三)朗读

要先让学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古诗的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有抑扬顿挫。五言诗,每句都有停顿,可一句句标出并示范朗读。在学生对诗意大概有所了解后,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诵,最后达到能够背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四)词句

诗中的“疑”,可联系诗句理解;“霜”,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初冬时看到的霜;“低头”、“举头”这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对于诗句的意思,只要大体了解就行,不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

(五)实践活动

课后安排了一项“我会说”的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学完这首诗,可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观察以后,可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

对学生的发言,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相互吸取长处,丰富说话的内容。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释题

“思”,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三)细读古诗

1被ハ嘟涣鳎读懂了哪些词句。如,说说自己见过的“霜”,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等。

2迸淅掷识痢毒惨顾肌贰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认记生字

1庇蒙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毖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六)练习写字

(七)布置作业

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附近),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全家迁居四川江油,因此他一直把四川当作自己的故乡。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的一生中,既亲见了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也遭遇到惨不忍睹的战乱祸端,他的诗歌创作是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难言,在政治上也未能展翅凌云。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静夜七年级作文 篇5

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又是完成这个目标的保证。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古诗,古诗的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基于这个原因,我努力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二、释诗题,明背景

三、读诗句,明诗意

四、想意境,悟诗情

五、诵读诗,熏陶美

六、迁移背,拓展诗

我的反思:

一、课前查询知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这个环节做得不好,主要是一年级学生人小,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我班有的家长本身自己素质也不是很好,因此,这个学情考虑不够周到,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

二、在读诗句,明诗意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问别人……这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老师的提问:请你们想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班外地学生比较多,离开老家好久,不仅他们思念亲人,他们老家的亲人也在思念着他们)根据这个学情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的感染和教育,同时也学到了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静夜七年级作文 篇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真可谓妇孺皆知!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统计,约95%的孩子第一次认识并能背诵的诗歌,也就是这首诗;而如今的孩子可真是个聪明,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居然也为难住了很多家长和老师:“举头望明月”的李白究竟是站着还是坐着?是在屋内还是屋外?为什么要说是“床前明月光“而不说是“窗前明月光”或“门前明月光“?--这不,就连大伙您也都傻眼了吧?!

其实呢,这首诗最令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这短短20个字的小诗怎么会出现了两个相同的“明月”呢?这样尽管朗朗上口,但似乎却显的拖沓和重复了。要知道,古人作诗可是一字千金啊!《静夜思》属五言绝句,虽不如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粘对,但如押韵、对仗等这些基本玩意还是要考虑的。“犯重”即一首诗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在五言绝句中一般是不多见的,而像这样竟连续冒出两个相同的字就有点不对劲了。李白的诗风虽然一向较疏朗,但还不至于如此“不堪入目”吧。

正巧,我案头有一套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咱不妨细查一下--正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首诗原作竟会如此: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了吧,“床前明月光”在这里已变作了“床前看月光”,而“举头望明月”在此也改成了“举头望山月”。这究竟有没有搞错?!笔者随即又查阅了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斌《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也都是如此。

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主要是出现在明、清两代,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儿,第三句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而在清代王士真《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里,又产生了变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里,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未作改变。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在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放在一起;经过其“发扬光大”,终于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静夜七年级作文 篇7

1、用相应的情绪和清晰的咬字、演唱歌曲《静夜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副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根据两首古诗的意境,分别为古诗添色、添画或配画。

二、教学重点:

用相应的情绪和清晰的咬字、演唱歌曲《静夜思》

三、教学难点:

背唱歌曲,保持吐字、咬字的敏捷清晰。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新课教学:

导入:

1、演唱歌曲《划小船》在歌曲中分组进行律动

2、学生回忆以前熟悉的诗歌,有表情的朗诵。

赏析图画《静夜思》

1、设问:静和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个画面最像哪首诗的意境?

2、教师吟诵

3、学生吟诵

学习歌曲

1、教师有感情的范唱

2、教师带唱一遍,学生观察教师演唱的表情

3、用lu轻声哼唱

4、师生接唱歌词

展开 探索

1、启发讨论

这首诗为什么被人们吟颂了几百年而经久不衰呢?这是因为它有迷人的艺术魅力,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自己喜爱的其他方式再创作

分组:朗诵创作组,音响创作组,图画创作组,歌舞创作组,手皮影创作组3、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维,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创作

4、分组展现

配画

以《静夜思》为题,以绘画的形式体现诗歌的意境。

评价

上一篇:自定义动画教案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 小小的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