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调研

2024-06-20

司法所调研(精选9篇)

司法所调研 篇1

基层司法所建设

我市基层司法所基本情况

司法所是我国基层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结构,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等机构共同构筑起乡镇(街道)一级的基层政法体系,它们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协作联动,共同担负着加强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基层社会主义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使命。

我市紧紧围绕“机构健全、人员充实、职责明确、设施完善、运作规范、协调发展”的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精心谋划、克服困难,务实工作,我市司法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按照国务院《中西部地区“两所一庭“建设规划》规定“乡镇司法所建设按每所120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办公用房具备所长室、工作人员办公室、调解室、档案室功能布局,制作安装统一的司法行政机构外观标识、公示栏、宣传栏,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工作人员由2名以上专(兼)职司法助理员组成”的要求,我市坚持按照“一乡(镇)一所”的设置原则,全面完成了全县80个乡镇司法所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一、我市基层司法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几年来,佳木斯市司法局在基层司法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要看到,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体制不顺,影响了司法所职能的充分发挥。

街道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化解矛盾、推进依法治区的前沿阵地。但目前,我市部分司法所体制不顺,隶属不清,人少事繁,兼职过多,职能缺位,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司法所职能的持续履行。一是隶属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司法所交由街道管理,其权利的行使容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街道和居委会为了节省经费开支,往往居委会领导和工作人员同时担任调委会、帮教小组的成员,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高素质法律人才不能合理流动,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基层司法工作队伍。二是工作流动性大。司法所作为街道的内设机构,不但要从事本所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往往还要参与街道其他事务性工作,如群众文化、计划生育等,有时甚至还要抽调人手协助街道其他部门的行政工作,这样势必造成司法干部不能专注于本职工作,影响司法所法律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司法所“高质量运行”的规范化要求。

(二)司法所和派出所工作配合不到位,出现衔接问题。

按照国家司法部要求,2010年11月份我市所有基层司法所都安装了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对刑释解教

人员的管理更加及时化,与此同时司法所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它需要派出所的紧密配合,但由于派出所业务繁多,系统所提供的人员信息有不充足,所以给人员的核实往往以失败告终。因此,要加强派出所的权利配合。

(三)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操作困难。

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是司法所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刑满释放的人员,司法所要对其进行帮教安置,与刑满释放人员签订帮教协议、建立档案,季度写实,但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刑满释放人员释放后与司法所取得联系,如果他不主动到司法所报道,那么对他的帮教工作很难进行。

(四)专职的人民调解员队伍需要壮大,提高调解水平。当前,制约我所人民调解工作水平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狭窄。民调工作的范围主要 集中在邻里纠纷、婚姻、劳务关系、债权债务、继承、赡养抚养、赔偿等方面,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还没有发展起来,普法宣传工作和“法律进社区”活动不全面,社会覆盖面较差,工作效率较低。

二是调解员队伍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要加强培训力度,开办法律知识培训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专业水平。

三、改进基层司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所队伍整体素质。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方向,以构建“大普法”格局为目标,立足 “大服务”、“大环境”战略,整体推进基层司法普法工作向纵深开展。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基层司法工作的关键。首先,要密切与街道党工委和区司法局党委的关系,建立一支牢不可破的基层司法工作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党建工作。其次,要认真贯彻司法行政队伍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政治素质、有法律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基层司法队伍建设成一支终身学习的学习性队伍。第三,我们应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完善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注意吸收社区离退休老法官、检察官和法律工作者参与基层司法建设,特别是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吸收社区老党员参与维稳工作,发挥余热,调动一切积极性,做好传帮带,维护社区稳定祥和的大好局面。

(二)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重整行政隶属关系,强化司法所机构的职能作用。通过上级领导的安排部署,加强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合作。我们应与辖区公安派出所合作在各社区设立警民联调工作站,共同开展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工

作站应当由公安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组成,充分发挥工作站“短、平、快”及时、便利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特点。

(三)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以“四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上新台阶。

(四)围绕“三个下降、一个上升”的目标,开展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不断拓宽人民调解工作新领域,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新飞跃,更好地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人民调解应紧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归口办理制度等制度,规范排查调处工作程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排查调处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实现“调、防、教”三结合,促进民调工作上新台阶

(五)立足社会实际,改革基层法律服务所

从服务于稳定的大局出发,我们认为,应该改革法律服务所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律服务所的发展。一是创新法律服务所体制,将法律服务所的性质定为“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事业法人单位。法律服务所主任由区司法局聘任,执业人员及行政辅助人员由法律服务所聘用。在法

律服务所的布局上,打破一街一所的格局,特区外的街道可设两个所,特区内的街道仍设一个所。二是改革社区法律服务站的隶属关系。我市社区法律服务站的设立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体制不顺。如果将社区法律服务站并入法律服务所,作为法律服务站的分支机构,对外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我们相信能更好地为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

(六)以人为本,管教结合,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街道应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公安派出所、法院、检察院和司法所共同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司法所,所长兼任主任,负责社区矫正日常工作。我们还要建立街道、社区、用人单位三级矫正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其次,要广泛宣传,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第三,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街道和司法所应当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纪律、工作请示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制度、矫正对象接受制度、报到登记制度、外出请假制度、会客制度、回访制度、迁居制度、就业安置制度等,严防漏管和托管失控。同时,市、区司法局也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量化考核评分标准体系,提高矫正质量和矫正效果。第四,要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和质量。一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字化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将矫正对象个人资料输入电脑,随时可查;二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便捷、高效、互动的通信联络方式,及时将有关事宜通知矫正对象及其亲属,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第三,要建立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矫正,因人施矫。矫正对象自卑心理强、忧郁、情绪不稳定,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就会自暴自弃,走向自毁的道路。心理辅导室应当针对具体的矫正对象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计划,分别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强化矫正对象的自控能力。

司法所调研 篇2

一、郑州市农民工劳动用工和欠薪情况分析

近年来, 随着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新常态下的行业转型、体制转轨、新兴产业和经营模式使得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了凸显期和多发期, 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报酬, 甚至恶意欠薪行为时有发生, 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据统计, 截至2014年年底, 郑州市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40余万人, 占全省农民工数量的30%, 占全市人口的1/4, 维权保障任务异常繁重;从已查处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情况看, 郑州市已处理的拖欠工资案件数量占全部案件总数的50%以上, 追发、补发农民工工资数额占全部拖欠工资案件总额的80%以上, 煤炭、建筑和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欠薪案件的高发区和重灾区,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煤炭领域欠薪遗留问题突出。

受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和国家相关产业调整政策影响, 煤炭用工企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 留下了大量历史遗留欠薪积案, 处理起来涉及利益关系复杂, 长期积压造成的矛盾突出, 清欠难度大。一些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历经当地政府多次协调, 都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反而使得部分欠薪企业和个人产生了虱子多了不怕咬、债多了不愁的思想。

2.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不规范, 违法分包、转包现象严重。

由于拖欠工程款或工程款纠纷引发的群体性欠薪事件时有发生, 属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反而成为欠薪问题的救火队, 只要农民工闹得凶一点或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 就施压建筑总包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公司拿钱出来解决问题, 造成了欠薪问题可以不走正规法律途径, 政府永远在兜底的惯性思维, 甚至会让个别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 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 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良好的劳动用工环境。

3. 部分农民工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 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存在短板。

有些农民工为了眼前利益, 对不签订劳动合同等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不去较真, 从而使得日后一旦出现欠薪问题, 容易陷入维权难、举证难的困境。

针对这种情况, 为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郑州市在总结历年来欠薪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从建立健全维权执法机制入手, 出台了一揽子旨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政策措施, 并以郑州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通知》 (郑政办〔2014〕42号) , 建立起覆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解决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由人社部门牵头, 建设、房管、规划、教育、水务、交通、工商、公安、工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面推动郑州市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转变, 并提出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的联动配合, 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的工作要求。截至2015年春节前, 全市没有出现一例有影响的或重大的群体性讨薪事件, 为5131名农民工追回工资8167万余元, 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6件, 集中曝光了8家恶意欠薪单位, 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

二、郑州市在打击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犯罪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依法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违法犯罪行为, 不仅是法律法规赋予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 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劳动者合法报酬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工作, 不仅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违法行为纳入刑事司法的惩治范畴, 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办理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的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 对各有关部门办理欠薪犯罪案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从目前郑州市欠薪犯罪查处与移送的情况看, 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1. 对欠薪犯罪证据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从2014年移送的6起欠薪犯罪案件看, 真正进入刑事侦查阶段的案件仅有2起, 其他4起案件皆止步于移送环节, 并未实际立案, 主要原因是人社部门与公安机关对犯罪证据的认定和使用存在异议。

2. 对案件移送程序的规范性有待加强。

对人社部门移送的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违法犯罪案件, 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规范, 造成部分移送案件有移不接, 有送不立, 在执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上存在衔接问题。

3. 未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的协调联动机制。

国家、省有关文件多次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人社部门与刑事司法机关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案件办理情况, 及时了解案件信息, 共同研究和解决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和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 紧密配合, 形成合力。但目前郑州市尚未建立这项制度。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1.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充分认清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市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机关要充分认清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和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严格履职尽责, 密切协作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促进郑州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欠薪犯罪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欠薪犯罪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真正履职尽责, 发挥各部门在打击欠薪犯罪上的职能作用, 形成分工明确、配合紧密、规范有序的工作格局。

3. 进一步加强对涉案证据的收集、使用和认定工作。

明确涉及劳动关系、欠薪人员和数额等有关证据的收集和固定, 对人社部门依法收集到的欠薪证据做到与公安机关互通互认, 优化审查立案环节, 加快案件办理速度。

4. 有效规范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的移送程序。

通过细化案件的移送和接受程序、复议与监督方法步骤等, 确实做到有移必接、有案必立、有罪必究。

5. 建立涉嫌犯罪案件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动态管控机制。

在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和公安机关建立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联席办公会议, 加强日常协调和沟通, 建立案前处置、信息通报及动态管控机制。

6. 出台有关实施意见。

司法所调研 篇3

聂厅长一行首先冒雨来到了局建筑工地,查看首批司法局业务用房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看到工程进展顺利,聂厅长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钟祥市交调委现场,聂厅长一行认真听取了调解员的介绍。在每块展览牌前,在各个工作室,他都详细了解调委会的工作流程、询问组织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情况。当他得知該调委会作为钟祥市首个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自2010年7月成立以来,已调解纠纷172起,调成率达95%时,十分高兴,并要求交调委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大调解力度,把调解工作做细做实。

聂厅长一行还来到钟祥市文集司法所,仔细询问了该镇综治维稳“4+X”工作模式运行情况,听取镇党委政府在司法所“以钱养事”岗位设置、人员经费等情况。在认真听取该镇民间纠纷发生、调处情况汇报后,聂厅长还饶有兴致地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县市工作时化解矛盾纠纷的技巧,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片掌声。

2016司法所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司法所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司法所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深入了解当前司法所建设中遇到的现实影响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司法所管理体制问题、司法所业务建设和职能发挥、司法所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司法所保障工作等方面,采取座谈研讨、调查统计的方式,广泛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经分析研究形成了初步的调研情况报告。现将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全市司法所建设现状

(一)司法所办公场所建设。目前,全市共111个司法所,办公房总面积为27916平方米,所均面积达到251平方米。拥有独立办公房司法所48个,占总数43.2%。司法所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的68个,占司法所总数61%。全市司法所现有电脑569台、打印机218台、复印机77台、电话机314部、传真机126部、照相机127个、摄像机32部,能够较好保障工作需要。

(二)司法所人员情况。现有工作人员759人,平均每所6.8人。其中公务员370人,事业编57人,聘用人员332人。行政编和事业编人员占司法所人员总数56.3%。中共党员542人,占总数71.4%。大专以上学历621人,占总数81.8%,其中研究生学历12人。40岁至50岁、40岁以下人员,分别占总数34.8%、43.1%。

(三)司法所经费保障情况。从调查的情况看,司法所的工作经费保障以街镇为主,区司法局为辅;行政和事业编制人员的福利待遇主要由街镇保障,专职调解员的经费主要由街镇保障,矫正社工的经费基本上由区司法局保障。

(四)司法所标识制作情况。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市已有99个司法所制作了标识,占总数的89.2%,大部分区已全部完成标识制作,因办公房调整或条件不具备暂缓制作的司法所,也在抓紧制作之中。

二、司法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区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司法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司法所管理体制调整的不到位,加之司法所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一些影响和制约司法所深入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所管理体制调整不到位。到目前为止,司法所管理体制调整比较好的有江宁区、浦口区和高淳区。但大多数区的司法所管理体制调整未到位,主要表现在区司法局对司法所的人员管不住,业务工作难开展。有的街镇调整司法所长,事前不征求区司法局的意见,待人员调整后,再打个招呼,有的甚至连招呼都不打。有的区司法局召开司法所长例会,到会的司法所长连一半都不到。

(二)司法所队伍不够稳定。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当前我市司法所人员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队伍老龄化,45岁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48%,另外,专职调解员队伍老龄化的问题比较严重;二是流动性大,有的区司法局在一年之内,所长都进行了调整。三是人才留不住,有的区司法局刚招录了几名公务员,没干多长时间就调走了。

(三)司法所经费保障不落实。经费保障渠道不一,预算不明确,基本是在综治经费总盘子内,可多可少,没有固定标准。虽然,2016年司法部和财政部联合下文,要求规范司法所经费保障,但省里一直未下文明确,这给我市落实司法所经费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司法所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区司法局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不够,尤其是近年来,司法所大量补入专职调解员和矫正社工,这些人应该说基本素质是不错的,但由于没有及时开展岗前培训和平时工作的指导,有的人对工作流程不熟,对工作规定不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所业务工作的开展。

(五)街镇在建设政法综治中心的时候,对司法所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基层单位在建设“政法综治中心”时,强调“集中办公”,由于街镇办公房有限,为了建设“中心”,只得将原先划给司法所的办公用房重新调整布局,挤压了司法所的办公用房。

三、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认识,进一步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通过调研,明显感到司法所管理体制调整比较好的区与未调整到位的区相比,司法所队伍相对稳定,业务工作明显增强。下一步,一方面要进一步统一认识,使大家真正认识到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有关规定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制定一些相应的配套办法,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福利待遇、流动升迁方面做出相应的明确,尽量解除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更好地推进司法所管理体制调整,同时,针对各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逐个突破,深入推进。通过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突破当前制约司法所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全市司法所发展新的跨越。

(二)健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研究制定管理办法,着力优化司法所队伍结构,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司法所人员管理体制,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一是对于司法所人员进出设立门槛。在把好“入口”方面,利用公务员招录、部门选调、转业安置等途径,将具有法律专业、善做群众工作、年龄40岁左右的优秀人才选录到司法所工作;在畅通“出口”方面,一方面要支持司法所人员参加街道和区级两个层面的岗位竞争,另一方面要通过考核,逐步将年龄偏大、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调离司法所;二是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严细的管理目标和措施,把管理渗透到各个环节。重点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制定日常考核管理办法,落实管理责任;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考评,对表现突出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实施奖励,以充分调动司法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规范,树立整体形象。继续推进司法所标识系统建设,尽快全面完成司法所标识制作,强化司法所的外观形象。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司法所人员的工作服装,规范执法和服务行为,展现司法行政基层队伍的良好风貌。进一步统一司法所的内务设置,对司法所公示内容、制度上墙、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规范内部秩序,加强内部管理。通过进一步提升司法所规范化水平,树立统一、规范的整体形象,促进司法所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提升社会对司法所的认知度。

(四)明确标准,加强司法所经费保障。完善司法所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司法所办公经费、专项经费、人员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合理增长,做到专款专用,以满足司法所正常工作的需要。积极协调市财政局,制定基层司法所经费保障办法,明确基层司法所各项经费的保障渠道和最低标准,保证基层工作各项业务支出。将区县、街镇两级调处中心、专业性调解委员会聘用的专职调解员的聘用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调解员补贴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五)厘清责任,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针对基层司法所人员不断补充的实际情况,厘清市、区两级的培训对象和责任,加强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司法所人员的培训机制。市局重点抓好司法所长的培训工作,每年利用10天左右的时间,采取综合培训或专题培训方式,举办1-2期司法所长培训班,着重提高司法所长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区司法局重点抓好司法所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培训形式以专题培训和以会代训为主;培训时间,以每季度组织一次为宜;培训内容,侧重与司法所工作职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注重工作技巧的熟练运用。加强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司法所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掘司法所在围绕中心、为民服务中的闪光点,予以总结推广。

关于我县司法所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篇5

司法局副局长 李建明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窗口和平台,也是司法行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化解民间纠纷、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事关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全局,事关我县司法行政事业的长远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为此,近期我带领机关相关股室人员对我县司法所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开展今后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司法所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建立司法所14个,现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行政专项编制8人,兼职6人(民政、团委、企管、统计、政法、妇联兼任)。近年来,我们抓住中央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加强司法所建设作为事关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

(三)近年来履行职能情况

按照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要求,我县司法所共承担着指导和参与人民调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指导管理法律服务、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助办理法律援助,完成基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务等职能。近年来,我县司法所在人员较少,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积极履行职能,有力地维护了全县乡村的社会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仅2008年,全县司法所工作就指导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320件,调处重大民间纠纷382件,防止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7起,涉及535人,防止民转刑15起。开展法制宣传75人次,安置帮教刑释解教人员137人,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件,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41项,完成当地政府交办工作37项。

(四)基础设施及办公条件情况

2004年,中央提出用五年的时间集中解决“两所一庭”建设以来,我县运用国债资金,按照建所面积为12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共投入资金70余万元,完成

(二)司法所现有人员素质与履行职能的要求很不适应

近年来,经过两次公开录用,我县司法所人员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都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司法所人员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大部分都是新录用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吃苦创新精神。同时,司法所的业务培训和用人机制很不完善,与新形势下司法所承担的职能与任务极不协调,因此,提高队伍素质迫在眉睫。

(三)经费不足装备落后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司法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司法所的经费保障和装备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司法所的各项经费和装备与新形势发展要求相不适应。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业务经费和公用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办公用房解决后,相关的硬件设施还未能完全配套到位,与社区矫正等工作相适应的必要的警用装备还是空白,着装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这些都制约着司法所建设的发展,是当前需要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形式尽快解决司法所空编的问题;其次要争取一部分事业编制,聘用一部分有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到司法所工作;再次就是要扩大司法所现有行政编制。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县司法所工作人员达到3人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司法所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履行工作职能的要求。

(三)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履行职能的能力

司法所调研 篇6

一、妹冢镇的基本情况:

妹冢镇位于莘县中部,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距县城22.5公里。西隔徒骇河与河南省南乐县福坎乡相望,北与十八里铺镇和俎店乡相邻,南与张寨镇毗邻,东与朝城镇接壤。全境南北长

9.5公里,东西宽12.9公里,总面积65.7平方公里。有汉、回2个民族,65个行政村,总人口51770人,回族村1个,789人,耕地面积4611公顷。境内徒骇河流长7.5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临(清)商(丘)公路、临(清)观(城)公路、燕(店)五(里屯)、张(寨)张(乙屯)公路南北向通过,毛(湾)冯(家)路、王(铺)毕(屯)路东西向通过,全镇形成“四纵两横”的交通网络,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

二、对妹冢司法所的认识

1.乡镇司法所是政法机关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的基层单位,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强则全局兴。基层司法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直接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窗口和服务平台;二是担负着指

导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指导法律服务等重要职责;三是在推动基层民主与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预防性和超前性的作用。随着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司法所的社会价值也日益彰显。

2.司法所是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虽然归司法局垂直管理,但是现实中必须接受司法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即妹冢司法所属于莘县司法局垂直管理机构,但是工作中又需要服从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参与或指导村务工作。主要职责:一是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二是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助;三是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四是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五是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六是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七是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八是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九是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镇人民政府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3.对于司法所内部而言,自2009年以来,妹冢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办公环境得到大步提升,很多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完善,有独立的综合办公室,内设办公桌、电脑、打印机、相机、电话等办公用品。另外设有独立调解室、档案室。为司法所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保障。相比之前的老办公室,有了超前的提高。对于外部而言,司法所主要是做群众工作,手段是“嘴”,办事靠

“腿”。妹冢镇面积大、村落散、人口多,给司法所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现场解决群众问题,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路上,大多采用自行车到达现场。

三、在履行本职工作中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人民调解是基层司法所最繁重的工作之一,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化解矛盾纠纷和协调工作上。到司法所工作近一年来,我共参与调解58件纠纷(6件赔偿纠纷、5件土地纠纷、8件宅基纠纷、39件家庭纠纷),在这些纠纷中我发现:

1.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调解工作很难进行,当事人思想不开阔,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始终局限在眼前的吃亏或者占光上纠缠。而且,对于司法人员的法律讲解很难听懂,甚至有人对法律产生抵抗情绪。有位村支书指出:“跟他们调解纠纷,就不能过硬的使用法律,那样他们不服,很多法律原意他们不理解,容易产生误会,相反,他们服的是民间的道理,从道理上来分析哪个对哪个错,他们还要容易接受一点”。

2.经济落后,纠纷标的低。王忠亮、王忠柱是我辖区西高村村民,因耕地地界差40公分发生纠纷,协商无果,双方当事人找到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请求出面调解,经过现场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制订调解协议,并制作成卷宗。像这样的纠纷不是少数,在妹冢很多村都存在。

四、在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取得的成绩

1、强化服从意识,正确处理县局领导与乡镇领导的关系。双

重领导没有大小之分,对司法所来说双重领导都要服从。分清轻重缓急,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全面处理好县局和乡镇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及时将县局领导的工作安排以及基层群众遇到的困难和反映的要求向乡镇分管领导汇报,使分管领导对司法所的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在工作再分配的时候能尽量协调处理。尽量避免双重领导的工作安排发生冲突。这样,既能很好的完成县局领交办的任务,又能把工作冲突降到最小。

2、确立服务观念,正确处理部门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关系。司法所确立服务观念,就是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中心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并要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能,找出部门工作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例如我所在清理全镇小颗粒厂突击活动期间,两位司法助理员都参与此项工作,跟踪服务于整个活动过程,协助其他成员把好程序关,同时也协助宣传部门做好保护环境的法律宣传工作,在适当的时机扩大法律宣传面,既配合了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又完成了普法宣传。

3、充分发挥本职作用,在有群众到乡镇上访以及有其他问题时,我们都会主动介入,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或者民事转刑事案件,避免民事纠纷转化成其他恶劣后果。并且积极协调其他部门搞好矛盾排查工作,做好防范管理。一方面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五、基层司法工作的发展方向

1.始终坚定不移的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以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或许有的矛盾纠纷标的额只有区区几十元,而制作的卷宗成本以及保管成本远远高于这个数,但是,两者的意义不在于经济价值,而是一个乡镇、一个社区的长治久安。或许一个人民调解员辛辛苦苦到达现场,三言两语就完成了调解,这不是群众故意刁难,相反,他们是相信调解员,需要的是一级司法行政机构为他们证明。做好人民调解,是社会长治久安的第一道防线,在源头上防止因民事恶化造成重大事件。

2.在全镇大力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在调解中不难发现,很多人在对法律的理解上还处于懵懂状态,甚至于一些基本法都是一知半解。这就要求司法所大力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对于贴近群众生活、与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的法律知识。同样,也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协调部门和部门之间关系共同开展,例如在普法工作上,就可以邀请土地、林业、信访等部门对公民进行普法宣传,减轻了工作难度又完成了普法任务。其次,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普法宣传,例如,通过移动、电信、铁通、妹冢电视台等以手机短信或者电视节目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

薛福伟

司法所调研 篇7

一、当前司法所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把握不足

随着农村改革、城镇化建设的加快, 农村经济矛盾纠纷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 传统涉农纠纷房屋、宅基地、邻里、婚姻、家庭纠纷等数量增多, 另一方面, 因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村镇规划等因素而引发的各类新型涉农纠纷案件如征地拆迁纠纷、土地承包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集体收益分配纠纷不断涌现, 但是, 一些司法所没有认清形势, 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迎难而上、积极应对, 把握全局, 在工作中有些措手不及, 手忙脚乱。也没有认识到涉农矛盾纠纷增加有其必然性, 更没有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二) 对当前新形势下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较弱

一些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司法服务大局,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较弱,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司法工作的服务性, 主动性、高效性。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深入村坡调研, 了解情况, 没有加强指导处理纠纷。工作中重判决轻调解, 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没有积极的工作作风, 没有良好的工作热情, 更没有强化责任, 工作效果难以显现。工作机制、工作方式陈旧, 按部就班, 不积极主动配合乡镇街道办农村经济工作中心履行司法所职能, 提出司法建议, 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

(三) 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举措有待创新

一是人民调解方面, 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基层司法所对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村级人民调解员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欠缺, 应对复杂、疑难纠纷, 调解能力有待加强。二是法制宣传方面, 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法律宣传流于形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法律宣传流于形式, 基本上是法制宣传活动日才搞宣传, 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的认识是“要我搞, 不得不搞”, 而不是“必须搞, 应搞好”, 普法工作没有形成常态机制。三是组织农民学法难:人员难集中, 时间难安排, 效果难体现。四是普法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册子”、“灌输式”模式, 一些普法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实际情况, 农民不乐意接受。五是法律服务方面, 一些基层司法所没有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有效地履行为乡镇街道政府充当法律顾问的服务职能, 没有很好地为其依法办事、依法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意见, 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依法有序进行。在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安置补偿以及对农村各种经济实体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需求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四) 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机制不健全, 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集掌握不及时。二是对村级调解经济纠纷的监督指导机制不健全, 对村级调解工作不能及时制定指导意见, 强化指导工作。三是对涉及乡镇街道征地拆迁等重大工作项目中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四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没有有效地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究判断, 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提供决策依据。

(五) 司法所自身建设有待提高

部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工作整体效率。一是部分司法所服务大局, 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纪律懒散, 工作作风拖拉。二是有的司法所把握涉农案件新发展、有效服务农村群众的能力有所欠缺。三是一些司法所积极主动学习农村经济法律知识的能动性欠缺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贫乏。四是有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大多为乡镇街道转过来, 原来乡镇工作的思维惯性、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对司法所的工作要求, 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二、司法所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司法所要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第一要务, 能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一) 牢固树立服务农村经济法发展的能动司法理念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新型矛盾和纠纷, 司法所要强化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 积极应对新课题、新任务, 充分发挥司法所司法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司法所干部要加强服务理念, 切切实实放下架子, 扑下身子, 丢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事、办实事, 才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把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正确认识涉农经济纠纷的新情况, 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涉农经济工作的责任和信心。围绕基层工作重心, 大力开拓业务领域, 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业务切入点和增长点,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 农村经济发展大局。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深入调研, 掌握全局, 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 为乡镇街道政府依法处理好本地区的重大经济各种涉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法律对策和建议, 并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 及时制定指导意见。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开展分析研究, 总结出规律和对策, 及时向乡镇街道政府提出司法建议,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三) 创新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举措

发挥司法的能动性, 拓展新思路,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延伸司法职能,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法制宣传方面, 改善司法服务,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 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六五”普法, 积极探索法制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多种途径, 有效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社会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 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和法治环境。围绕重大建设项目, 有针对性地宣传涉及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 让农民群众了解改革、支持建设。围绕农村集体、农民的经济行为, 有针对性地宣传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资产出租、集体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等政策法规, 减少农村集体、农民的投资风险, 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先期的保卫工作。

法律服务方面, 积极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 积极组织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向农村延伸。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安置补偿以及对农村各种经济实体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需求, 特别是在农村合作经营、农村市场秩序整顿与规范等方面的法律需求, 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人民调解方面, 要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调解领域, 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指导村级调解组织搞好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多形式开展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水平;及时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 加强对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适应新形势, 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 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 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积极主动介入乡镇街道重大建设项目, 实行预警机制, 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 为农村的开发建设化阻碍。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 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后期的保卫工作。

(四) 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机制, 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集及时掌握。二是健全对村级调解经济纠纷的监督指导机制, 对村级调解工作及时制定指导意见, 强化指导工作。三是健全对涉及乡镇街道征地拆迁等重大工作项目中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四是健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有效地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究判断, 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提供决策依据。

(五) 提升司法所自身建设, 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思想业务素质

加强司法所自身建设, 强化规范管理, 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是司法所发挥职能作用的保障。加强司法所规范化管理, 提高司法所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进一步端正为服务大局,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 以打造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基层司法行政干部队伍为目标, 不断提升队伍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高效公正执法,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完善业务培训、学习制度, 定期对司法行政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尽量多掌握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专业素养,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应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总而言之, 司法所要以主动服务的理念、高效服务的质量、真诚服务的态度、创新服务的形式, 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甘肃司法网站.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司发[2009]7号WWW.GSSF.GOV.CN2009.10.21.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篇8

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不断提高上海法治化水平。

陈良宇指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领导干部是关键,广大群众是基础。要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正确引导市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法,自觉守法,职位越高,越要发挥表率作用,绝不允许插手、干预司法机关正常的司法活动,绝不允许对个案批条子、打招呼,对能够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有法可依的个案,一定要依法办事,对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终审的案件,要切实维护好司法权威。

上海市领导龚学平、蒋以任、罗世谦、殷一璀、王安顺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刘云耕主持会议。会上,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吴志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信宝,市政协副主席俞云波,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滕一龙,中共徐汇区委书记茅明贵作了专题发言。

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吴志明

确保司法公正,必须得到有效的监督。一要完善法律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多层次、多环节的内部监督体系;二要抓住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可能导致司法不公的环节,加强专项整顿;三要进一步推行执法和司法公开,自觉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仲伟

要通过新闻宣传,在整个社会形成这样的共识:让法律维护国家意志是人心所向。谁违反或践踏法律,谁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新闻宣传要注意抓住典型案例体现社会公平,要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的领导和编辑记者要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模范,并在新闻宣传中努力体现法治精神。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信宝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不仅是我国各级司法机关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上海市人大一贯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坚持监督和支持有机结合,注意将司法机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人大工作的重点。

市政协副主席俞云波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依法治国的需要,是实现上海依法治市的需要,也是政协有效履行职能的需要。这几年,上海市政协十分关注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和司法公正问题,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为此专门开展了对上海审判机关“司法公正”现状的专题调研,为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滕一龙

目前,审判工作呈现出三个新特点:案件数量多;案件类型新;审理难度高。针对上述特点,我们提出了“以公正促公正,以公正樹公信”的法院工作思路。不久前,我们召开了全市法院院长会议,集中精力找了差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法院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是影响司法权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职业道德和作风培育上,今年我们要开展“塑造上海法院精神”主题讨论活动。在廉政制约上,我们将继续狠抓130条《院规》等各项廉政制度的落实,从源头上着手,机制上着力。

中共徐汇区委书记茅明贵

行政行为的法治化对司法行为的权威化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去年,我们提出建立一个透明、高效、职业化的公共政府,其实质就是建立一个法治政府,将法治的精神贯穿政府行为的全过程,渗透于政府所有结构和程序之中,确保各级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司法权威,真正建立起法律控制行政权、人大政协监督行政权、司法审查行政权的权力制约机制。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司法保护调研 篇9

司法实践中的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

及征地补偿权问题浅析

汪丽

1内容提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及“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但也存在重大缺陷,农村妇女结婚或离婚后土地承包权前、后难以协调。笔者列举了五个审判实践中案例,给予分析,并为我国在司法与立法上的完善提出了建议。我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征地补偿权,除特别加以保护外,亦有学理探讨之必要。

关键词: 农村土地承包 征地补偿 妇女权益 案例分析 完善

一、导论

2005年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征地补偿权的规定只有两条,即该法第30条和第50条。这两条规定,可以说仅仅是原则性规定,实践中,远不能适应农村现状。2005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第32条、33条增加了有关规定,并于第55条规定了违反本规定的处理。但这几条,仍可以说是原则性规定,司法实践中,则问题多多。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村妇女属弱势群体,其承包经营权常受到侵犯。农村中普遍存在问题是妇女结婚或离婚后,其应当取得的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财产权益及与土地相关的其它财产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而普遍的社会问题,并且党中央与国务院也已有所觉察与重视。

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说明“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1995年9月国务院《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的通知》中规定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三十年不变的土地联产承包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但也存在重大的缺陷:农村妇女结婚或离婚后土地承包权与农村妇女结婚或离婚前土地承包权如何衔接、如何协调的矛盾。请看以下五则案例:

二、实例:

案例一: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某村李某夫妇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取得该村5分田的承包权。在其丈夫死后,李某改嫁到他村,原村委会遂将其承包土地另行发包给同村村民黄某。李某得知后,以承包未到期为由要求村委会继续履行合同,遭拒绝后向黄陂区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审理判决:村委会和黄某的土地承包合同是经过村委会的正当发包程序订立的,黄某是该村村民,具有承包资格,且对土地进行了实际耕作,故应确认其所取得的承包权合法有效,但鉴于原告的原承包合同未到期,且对土地进行了实际投入,应予适当的补偿。[1]。

案例二:江苏省海门市三星镇民乐村一组女村民杨某,1987年与同镇太阳村村民龚某结婚,婚后生育一女,女儿随母杨某落户于民乐村一组。1993年该组42.5亩土地被当地政府征用,建造三星叠石桥绣品城。同年12月1日,绣品城管委会与民乐村村委会、民乐村一组签订了土地补偿协议,由管委会每月补偿给民乐村一组村民2808.60元。1995年2月,民乐村村委会制订了“村规民约”,规定已婚姑娘户口不愿迁出的,不享有一切待遇。杨某遂起诉至法院。海门市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妇女结婚后,其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等应当受到保障。杨某结婚后,其户口及所生女儿户口一直在民乐村一组,故杨某母女享有与同组其他村民平等的权利。民乐村村委会制定的“村规民约”于法不符,严重侵犯了妇女合法权益,应确认无效。最后判决村委会支付村民杨某母女土地补偿费1032元。[2] 1汪丽,芜湖市镜湖区人民法院

31652595.doc

案例三:安徽省繁昌县峨山乡风形村村民鲁某,1997年出嫁到繁昌县城关镇城西村东风村

民组,1998年生子汪某,鲁某、汪某现户口均在城关镇城西村东风村民组,但在城关镇城西村

东风村民组未承包土地,其中,鲁某在出嫁前在原村已分有土地且至今未变动。2002年7月,城关镇城西村东风村民组全部土地230.02亩被征用,并被给付土地征用费755万余元。城关镇

城西村东风村民组按承包土地人口数发放了大部分土地征用费,因鲁某、汪某未承包耕地,故未

分。经交涉无效后,鲁某、汪某以应分而未分得土地征用费为由,向当地法院起诉,要求分得土

地征用费42190元。(755万余元土地征用费扣除青苗补偿费后按全村民组现有农业人口350人

平均分配,每人21095元。)一审法院经审理后以鲁某、汪某在城关镇城西村东风村民组未承包

土地,鲁某在娘家已分享土地承包权为由,驳回了鲁某、汪某之诉讼请求。

案例四:芜湖市棠桥卷塘村女村民王平安招女婿张某,1988年1月生育一子,1994年1

1月张某户籍由庐江县迁入卷塘村。2005年12月,属于卷塘村、王家祠村和小周村共同所有的莲

塘口水面被行政征用,卷塘村因此取得84万元水面征用补偿款。依2006年8月公示并经全村村

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大部分村民及汀棠街道办事处批复同意)的卷塘村莲塘口水面补偿分配方

案{现户口在卷塘村的为常住户(外嫁姑娘,外来女婿及其子女除外),此类人员按100%比例分

配;卷塘外嫁的姑娘,户口现仍在卷塘的按70%比例参与分配……}因王平安一家三口分别属于

外嫁姑娘、外来女婿及其子女,按照“分配方案”王平安一家只有王平安能够参加分配,又因王

平安精神上有残疾,特殊照顾王平安一人不按70%而按100%比例分到2000元,而不是6000元,遂成讼。2006年11月30日,芜湖市镜湖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6)镜民一初字第718号

判决:被告一次性给付原告王平安一家三口水面征用补偿款6000元。

案例五:芜湖市广福行政村黄家村自然村女村民杨军,1991年与广福行政村殷家山自然村

村民陶某登记结婚,2000年户籍迁入殷家山陶某户。杨军出嫁前在黄家村承包有土地,在嫁入

殷家山村后没有承包土地。1999年至2002年期间,广福行政村黄家村及殷家山村土地被长江大

桥开发区等征用。有关征地安置费,黄家村居民组分配方案为:1991年以前出生的人,在黄家

村有田地且户籍在黄家村的此次可以参与分配安置补助费,人均1850元;对1991年以后出生的人,户籍在黄家村的也可享受分配。殷家山居民组制定的分配方案为:1982年在殷家山分到田的人,按总金额30%实际人均1594元;1991年分到田的人,按总金额70%实际人均为3142元。

因杨军的户籍在殷家山居民组,而田地在黄家村居民组,不符合两个居民组所制定的分配安置补

助费条件,两居民组均未向原告发放土地安置补助费。后原告杨军诉诸法院。2007年2月12日,芜湖市镜湖区法院民事判决书(2007)镜民一初字第58号民事判决:被告广福黄家村居民组于

判决生效后三日内给付原告杨军征地安置补助费1850元,驳回其对殷家山居民组的诉讼请求(即

选择娘婆二家之中的一家安置补助费标准进行补偿,而不能不补偿)。

三:法理分析

以上案例一,从理论上分析,法院是将农村土地承包权定性为债权而处理案件的。寡妇改嫁,其一般财产可随身带走,而承包经营权则亦可带走,代价是相关人相应补偿或赔偿即可。这种判

决值得商榷。如果将农地承包权定性为债权,那么发包人完全可以将土地再次发包,而仅仅对原

承包人承担损害赔偿的违约责任。在这种法律机制下,发包人完全可以赔偿损失为代价收回已发

包的土地,从而实现其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目的。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权益。相反,将农地承包权

定性为物权,如果承包人通过正当发包程序取得这种权利,就取得了一种既能针对发包人又能针

对其他任何人的绝对权,物权在有效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功能上强于债权,其效力

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享有债权性质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妇女,在其权利受到发包方之外的第三人侵犯时,很难针对该第三人获得充分救济;但如果其享有的是物权性质的承包经营权,那

么她就可以直接针对任何侵犯其权利之人主张其排他性的权利。[3]依据物权法则,法院判决是

错误的。在法学理论上倡导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有利于充分保护农村妇女财产权益,避免农村

妇女之承包地被发包方或其它任何第三人之侵犯。

31652595.doc

案例二是有关土地征用费补偿的案例,法院判决维护了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并认定原村委

会规定的“村规民约”违法而无效。实践中,各地政策不一,类似的乡规民约则很多,很乱。如

1995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安徽省繁昌县城关镇土地调整实施办法规定了十类人享有土地承包

权,同时亦规定了十类人不享有土地承包权。[4]其中难免有属于“乡规民约”之类似条款,和

违反法律与政策的情况,并最终侵害农村妇女权益。特别是从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十类人中

之第二类、第六类、第九类、第一类中可明显看出有违法之嫌。“女方出嫁在农村的(不论户口

是否迁出)”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果所嫁农村规定在原娘家享有土地,则就存在扯皮现象。

案例三中,鲁某系农业人口,其所在集体土地全部被征用后依法应当享有参与分配土地补偿

费、领取安置补助费的权利。征用被承包的集体土地的,应依法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土地管理

法》第12条规定,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征用土

地不能越过集体土地所有者而直接向土地承包者进行。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

定,土地补偿费用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即应属全体村民共同享有,村集体的任何一员,都

有权参与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与土地承包人系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案鲁某所

在村民小组集体土地288.63亩已全部征用,依《土地管理法》第47条2款规定,全村现有农业

人口以户口为准均系安置人员,包括现有土地承包人和未承包土地的人。一审法院按1995年承

包土地人口分配上述费用值得商榷,这种做法将要造成的结果是承包人享有了所有者权益,承包

期限不是30年而是永久的,土地承包人实际成了土地私有者。

本案相反意见认为,法规并未明确规定土地征用补偿费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分割,更没

有规定是以户口人数为标准进行分割。该土地补偿费性质上属于对土地承包人的补偿而不是出卖

土地所得的价款,不是被征用土地的承包人,自然无权领取。土地补偿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纯集

体资产,以拥有户口就得到分配财产的资格,也是一种错误地理解。户口只是主管部门对社会成员管理上的措施,并不当然取得财产分配权。(比如挂户人口)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3款的规定,此种情况应由行政机关解决。鉴于孩子汪某在土地承包确立以后出生,发包

之初未预留机动地,以后也没有新开垦的及他人自愿交回的承包地,这涉及到当初承包方案,由

行政机关用更为科学的农村承包方案来解决而非用司法方法解决。而案中鲁某,在娘家取得了当

地的土地承包权,至今该权利仍旧存在。鲁某自1997年5月嫁入繁昌县城关镇城西村东风村民

组后,并没有履行任何与土地相关的义务,不得作为特等公民而享有双份权利。

笔者意见,这是农村妇女出嫁后娘、婆二家土地承包权的衔接问题。因农村中土地价值不一

样,各地政策也不完全统一,应该允许妇女选择较妥。以迁户口为准,允许妇女选择一份土地承

包权,若无机动地可分可选,则应按市场行情酌情补偿。

案例四我镜湖区法院判决支持了原告王平安一家三口水面征用补偿款6000元的诉请。我们

在判决理由中写到:因城市建设需要,被告部分塘口水面被征用,而水面作为土地的一种,被征

用的补偿费应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该补偿款是对村民集体丧失生活保障资源的一种补偿,凡是

属于村集体成员的,均有权依据成员身份参与分配。原告王平安原来即是卷塘村的村民,其子出

生后即落户于卷塘村,其夫张某1994年11月户籍由外地迁入卷塘村,王平安一家也一直居住在卷塘村,因此原告王平安三人应与其他村民享受同等分配权利,现三原告要求与其他卷塘村村民

享有同等的卷塘村塘口水面补偿款分配权(即发放补偿款6000元),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支持。

被告辩称“分配方案”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有关部门批准,但我们认为,“分配方

案”即使经三分之二卷塘村村民同意,但也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

会组织法》第二十条第二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分配方案”

有关外嫁女的分配原则与男女平等原则相违背,有关内容应当无效。

案例五我院镜湖区法院判决被告杨军娘家所在的村民组补偿杨军征地安置补助费1850元。

我们在判决理由中写到: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征得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31652595.doc

原告虽嫁入殷家山居民组,但在殷家山居民组没有取得承包地,而安置补助费是基于对失地农民

进行的一种生活补助,原告的土地仍在黄家村居民组,有权要求与黄家村居民组其他村民一样平

等分配安置补助费,故对原告要求被告黄家村居民组给付安置补助费的请求本院予以支持,但数

额应以黄家村居民组发放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支付。原告在黄家村居民组享有分配土地安置补助费

后,在殷家山居民组不能再重复分配,故原告对殷家山居民组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案例四、五为镜湖区法院所判决,均较好地保护了农村妇女的与土地相关的权益。

四、司法与立法完善:

随着我国的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国家对农村问题的日益重视,涉农审判、切实保障农村妇女权

益等问题引起了更多的研究讨论。《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条应在以后的妇女法中强化。新婚姻

法第39条增加的一款:“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也

应在以后的立法中有所体现与细化。

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于违背政策缩短土地承包期、收回结婚或离婚妇女承包地、提高承包费

等错误做法,必须坚决纠正。为充分保护农村妇女权益,目前农村应做到几下几点[5]:第一、根据实际拥有的土地、山岭、草原、森林、荒地、水面、滩涂等自然资源的具体情况,按照该集

体经济组织的全体成员人数确定每人可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并平均划分;第二、不分性别均分,并不得在土地数量、质量优劣上歧视妇女;第三、在确定应完成上交的承包任务时,必须男女一

视同仁,不得对妇女提出与男子不平等的要求;第四、使用宅基地时,必须对男性成员和女性成员平等对待、公平处理,保证男性和女性成员都平等地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第五、在分享土地征

用补偿费时,也应该公平合理并适当照顾嫁到本农村的妇女,不得歧视。

要善于总结农村中的经验教训,必要时上升到法律予以完善。笔者意见,应该赋予农村结婚

或离婚或丧偶之妇女选择权,允许其优先选择对其有利的娘家或婆家土地承包经营。在妇女作为

家庭成员共同承包农村土地时,为增强对其权利的保护,需要在妇女法等相关法律中增设关于妇

女出嫁时承包户分割承包地的特别规定。对于妇女结婚时原承包地的处理,可以按照共有物的分

割之民法原理进行。如果承包土地在分割后无损于其经济价值,则可按承包户各成员的份额进行

分割,有损其经济价值的的,可给予相应经济补偿。[6] 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不因离婚而丧失

或有重大改变。农村妇女在离婚后不离开原地的,承包农村土地及其他村民待遇不变;离婚后离

开原居住地的,相关单位应协调处理好她们离婚后的生活问题。若在娘家的土地未收回,原所在地可视情况恢复,若在娘家土地已被收回,原所在地不可对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份额作出收

回的规定(可由男方代耕或每年支付给女方有偿使用费),要切实赋予离婚妇女相对的稳定的土

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让她们生活没有出路。

注释:

[1] 参见陈小君,麻昌华,徐涤宇“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和完善---以具体案例的解析为分

析工具”.《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第77页.[2] 参见鲁建春“‘村规民约’失公正 村民告倒村委会”.《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25日.[3] 参见陈小君,麻昌华,徐涤宇“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和完善---以具体案例的解析为分

析工具”.《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第78-79页.[4] 参见中共中央繁昌县城关镇委员会文件(城发1995第023号)《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城关镇

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5] 参见郭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第83页.[6] 参见陈小君,麻昌华,徐涤宇“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和完善---以具体案例的解析为分

上一篇:交警大队加强分析研判健全工作机制打好“春运”交通安全管理战下一篇:成功励志语录经典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