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宪治国心得体会

2024-07-20

依宪治国心得体会(共10篇)

依宪治国心得体会 篇1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心得体会:依宪治国 开启全面依法

治国新征程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心得体会:依宪治国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这对于更好发挥宪法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审议通过,是一部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好宪法。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宪法有力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将党领导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有效做法、指导思想等写入宪法,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能够更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需要。此次修改宪法,只是修改部分内容,而不是大改,这对于保持宪法权威性、稳定性、长期性,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具有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本次修改宪法,必定使宪法能够更好体现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好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奋力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依宪治国心得体会 篇2

一、依宪治国内涵的科学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首先必须依照宪法治理国家, 如果依法治国没有宪法作为支撑, 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法律正当性的前提。宪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究竟该如何科学的分析依法治国的内涵?笔者试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1. 依宪治国是对传统人治的否定

依法治国, 即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按照人民普遍认可的法律规则去治理国家, 是对传统人治的一种否定。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在于:人治在治国时认为法律可有可无, 治国的关键因素是人, 法律没有多大作用, 即使有法律, 当法律和领导人的意志相冲突时, 领导人说了算, 领导人的话就是法律;而法治则倡导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作用, 不论平民百姓还是国家领导人都会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制约, 任何人不得逾越法律之外, 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法治。

人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生重大革命和变革之际, 往往需要强有力的英雄人物推动变革, 实现创新。但是革命和改革无法永远持续, 疾风暴雨般的活动必然会归于平静, 人治显然无法应对社会在和平稳定时期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治理环境。领导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经验、信息的限制, 往往会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 从而导致国家陷入灾难。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但是法治并不是否定领导人的权威和作用, 美国总统权力很大, 但是他仍然受到严格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制约, 他可以发号施令, 开展各种活动, 但是不能破坏宪法制度, 因此严密的法律制度和有权威的领导人并不矛盾。

2. 依宪治国是“三个至上”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 即党的事业至上, 人民的利益至上, 宪法和法律至上的统一。”首先法律至上并不会影响党的权威, 宪法和法律实质上是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化, 是党的主张和意志的体现。因此, 党的活动也必须限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 违背宪法就是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偏离, 党要模范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其次, 宪法和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体现出来并加以固定和深化。如果宪法和法律没有权威, 可以被随意践踏和破坏, 那么人民的利益至上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民主法治不健全, 就会失去一种力量去遏制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犯错误, 很多行为都可以打着人民的旗号去实施, 人民的意志至上就会变成抽象的口号。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护伞, 可以约束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 使他们不敢腐败乱来。

二、当前依宪治国过程的挑战

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宪法是中国四部宪法中最能够体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但是我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不少挑战。“宪法不是法”的观念在普通公民中很有市场, 公民的宪法意识淡薄。我国宪法从颁布实施至今, 官方基本未进行过违宪审查并对违宪行为进行界定, 现行宪法严重缺乏威慑力, 因此必须对我国宪法在治理过程中的困境作出必要分析。

1. 公民对宪法的地位和权威认识不足

我国目前实行的1982年宪法是一部最能体现民主、法治、人权这些价值理念的良法, 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要实现依宪治国并不是拥有一部良好的宪法就能实现, 它必须为人民所普遍信仰和接受。当下人们平时所接触的法律只是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 比如, 婚姻法、继承法、税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对于宪法的认识仅仅限于知道它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法律,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任务。所以宪法的地位很尴尬, 只具有名义上的最高法力效力, 在司法机关运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时不依宪法的情况屡见不鲜, 从而导致宪法在维护公民权利方面失去作用。“宪法不是法”的观念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 宪法意识淡薄, 宪法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缺乏权威, 以致当违反宪法的现象出现时, 人们往往漠然视之, 更不知道如何维护宪法赋予自身的权利。

2.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 所以宪法的内容不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作详细规定, 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社会生活却是瞬息万变的, 宪法必须通过制定出具体的法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否则宪法将会成为随意揉捏的小泥人和随意裁剪的布娃娃, 从而损害宪法的权威和效力。“宪法要想在现实中得到落实, 首先必须围绕宪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通过这个法律体系把宪法的精神和原则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连接起来, 给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一个相对具体的遵循原则”。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 但是与宪法相关配套的法律仍然不完善, 宪法在修改过程中增加了新的内容和规定, 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看到相关法律出台。

3. 违反宪法规定的行为没有被重视和追究

宪法权威的落实在于实践, 宪法的效果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充满民主、法治、人权等基本价值。“宪法只有得到有效实施, 才能成为公民生活规范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如果宪法的实施仅仅停留在政治口号和政治宣言上, 违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追究和惩罚, 那么宪法将成为人们口头中“一张写满人们权利的纸”。

违宪的主体与一般的违法行为的主体不同, 违宪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机关、国家公务人员, 是掌握一定职权的执政者, 也可以是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一般违法的主体主要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即公民。所以, 违宪所造成的危害远大于一般的违法行为。违法往往是对具体的人、物或行为造成直接的危害, 即使是最严重的违法犯罪, 莫过于将某人致伤、致死, 其后果当然也是严重的, 但这种危害后果相对说来总是局部的和个别的。而违宪由于侵害客体的特殊性, 其危害一般说来要广泛和深刻的多, 一旦发生, 直接影响和干扰国家机关工作的正常进行。例如, 国家机关如果制定了违宪的法律文件, 这种违宪行为的影响将波及该机关所辖区域内的全体公民、企事业单位。

三、依宪治国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一部好的宪法, 实施最为重要。宪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于宪法是否得到公民内心深处的认同。因此, 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 加大对公民的宪法宣传, 用宪法去约束国家机关的公共权力, 并让违宪行为受到法律的追究, 才能真正实现依宪治国。

1. 对广大公民进行普法宣传和宪法意识教育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将形同虚设。”宪法的精神在于民主、法治和人权, 创设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因此对公民进行宪法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让广大公民对宪法的价值和理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公民要知道宪法赋予了哪些权利, 如何维护和保持权利, 只有这样公民才会信仰宪法, 才能扭转“宪法不是法”的错误观念。培养公民法律意识重点是培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 因为治理国家的不是普通老百姓, 而是当地官员, 他们能否依法行政, 切实维护公民利益, 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证。

2. 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宪法主要规定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层面, 因此必须在宪法之下制定出相关具体法律才能够在公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目前,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 宪法处于整个法律体系的最顶端, 所有法律都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 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体现宪法的精神和价值, 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当前关于公民言论、出版、结社等基本权利, 目前尚未出台具体的法律, 导致地方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可依, 行使公共权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宪法的精神加速立法, 填补一些法律真空,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的各项政治经济权利。

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尚存在很多违反宪法精神的法律, 还有一些新制定的法律与旧法同时存在, 新旧法的规定相互打架, 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国家相关部门应设立法律审查制度, 及时将有违宪法精神的法律给予撤销, 并追究那些制定损害公民权利的法律, 以维护宪法的尊严。

3. 建立严格的违宪审查制度

依宪治国的根本在于依照宪法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但是如果宪法的精神没有很好的落实, 再好再完备的宪法也只会变成一纸空文, 出现有“法制”而无“法治”的现象。因此建立违宪审查制度迫在眉睫, 但是我国目前没有设立专门的违宪审查机关, 对于违宪行为的审查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全国人大每年开会只有十几天的时间, 需要讨论决定的议案非常多, 人大代表中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较少, 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违宪审查, 也就无法执行宪法监督的职能。

因此, 我国应当考虑设立专门的违宪审查委员会, 违宪委员会由资深的政治学家和法律学家所组成, 违宪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应当有长时间在司法系统工作的经历, 而且委员们必须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不仅要独立于全国人大, 而且地位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平等, 负责的对象是宪法和全国人大。

违宪审查委员会的设立并不会影响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违宪委员会行使违宪审查权恰恰是维护党的形象和全国人大的权威, 维护了宪法至上的法律精神, 虽然违宪审查委员会的设立可能会对现有政治体制带来一定的冲击, 但是改革永远在路上, 只有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才能树立宪法权威, 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李步云.论依宪治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202.

[3]李应森.“八二”宪法实施中的经验教训[J].人大建设, 2003 (1) .

[4]王克稳.我国宪法实施保障的思考[J].法学天地, 1989 (4) .

[5]宋静.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0.

[6]董安全.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思想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论文, 2011.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篇3

“我认为,依法治国就要先坚持依宪治国。”10月20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莫纪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强调说。

“在纪念现行宪法正式施行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莫纪宏说。

莫纪宏现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政与人权、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

在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前几年,莫纪宏曾不断呼吁宪法的重要性。早在1997年,莫纪宏就出版了专著《宪政新论》,并撰文呼吁“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关键是老百姓

能拿宪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中国新闻周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舆论界出现了“法治”与“专政”的争论。甚至有人撰文称要“切实把人民民主专政落到实处,而不是用法治来代替人民民主专政”,在你看来,我国宪法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莫纪宏:我个人认为,我国宪法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还是决策层和领导层的宪法意识问题。

宪法作为根本法,它首先是法。既然是法,就具有法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法律效力。违反了宪法就要承担宪法责任,就要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加以处理。如果遇到宪法问题不闻不问,遇到宪法问题绕道走,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宪法被搁置。

当前,宪法发展的瓶颈还是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和机构建设问题,没有一个专门处理违宪问题的机构,就不能发现大家都认可的违宪问题。所以,建立违宪审查机构是当务之急。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宪法权威与法治中国之间的关系?

莫纪宏:宪法是根本法,是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而法治中国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上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宪法在保障法治中国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宪法对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使得法律本身也受到法治原则的约束;二是通过违宪审查保证法律法规之间的统一性;三是宪法得到政府和全社会尊重,宪法至上的权威就可以确立起来,法治中国就获得了普遍认可的正当性前提。

所以,依宪治国是法治中国的核心内容,宪法得不到尊重,法治中国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法生根发芽。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应该如何树立宪法权威,建设法治中国?

莫纪宏:树立宪法权威关键是要靠宪法的使用,宪法如果被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宪法就会被人们自觉地遵守,也会被人们自觉和有效地使用。

宪法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给公民带来可以看得见的确实的好处和利益,那么,即便宪法宣传得再好,宪法权威也很难树立起来。

所以,要树立宪法权威,关键是老百姓能拿宪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否则,宪法的作用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就无法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用法治来保护改革成果”

中国新闻周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倡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表明我们已经意识到人类社会里需要相对稳定不变的规矩。不变之道在于法治,循法而治,以不变应万变。在你看来,该如何平衡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莫纪宏: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得到古今中外开明统治者的青睐。特别是遇到重大改革时,改革者都会寄希望于用法律来推动改革,为改革助添“权威”。但由于改革者以法推进改革的措施一般都比较剧烈,打破了人们以往的陈规陋习,因此,很容易受到习惯了因循守旧的旧势力的抵抗。因此,借法改革和以法抗拒改革,自古以来都是伴随着改革并存的。

我们当前进行的改革和法治之间既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紧张关系,也存在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大量的改革措施,例如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需要特定的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改革中产生的过度超前立法也会破坏法治原则。要从制度上和逻辑上走出改革与法治之间紧张关系的怪圈,关键是要解决法治的权威问题。要通过改革树立新法治的权威,而新法治的权威一旦确立下来以后,就应当保持法治的权威,用法治来保护改革成果,使得改革控制在法治的范围内。如果朝令夕改,法治没有任何确定性,改革也很难定型和成功。

法治既要为改革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规范提供保障;同时,法治也要限制无序改革的任意而为。

中国新闻周刊:上个世纪,“依法治国”就已经写进宪法,但是,目前法治到底是什么,有些人还是不清楚。在你看来,法治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莫纪宏:法治的终极价值就是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以及基于统一的社会价值而形成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制度形态,形成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秩序。

法治的主要追求是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法治。当然,法治追求的秩序,是一种适合于个人身心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性秩序。

中国新闻周刊:在纪念现行宪法正式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及“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那么,该如何看待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

莫纪宏:我认为,最高决策层已经明确肯定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事项。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化成法与宪的关系。广义上的“法”包含了宪法,狭义上的“法”,只是指根据宪法制定和产生的由国家专门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

从广义上的“法”来看,由于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法,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率地位,因此,依法治国中的“法”最重要的应当是宪法。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如果宪法不能成为治国的依据,那么,依据广义上的“法”来实行依法治国,就可能出现法出多门、政出多门的弊端,继而妨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

从狭义上的“法”来看,如果依法治国中的“法”只是指国家专门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很显然是存在缺陷的,必须要将依宪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只讲依法治国,不讲依宪治国,那么,就无法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系统的贯彻和落实,法制的统一性就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上看,不论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来理解依法治国中的“法”的含义,都不可能脱离依宪治国。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切法律法规赖以存在的前提,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行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一国法制统一性的制度基础,体现了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旗帜鲜明地坚持依宪治国,就是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主义道路。

“法治可以树立中央的权威”

中国新闻周刊: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累积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当前有关利益冲突和违反社会秩序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么法治在这方面有何作用?

莫纪宏:不可忽略的是,现阶段社会中客观存在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有些是改革开放前就有的,有的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发展生产力,提高思想道德和教育水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化解某些矛盾。但是,这并不能从制度上解决社会冲突以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但法治就能做到这一点,法治不仅有规范和制度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法治通过规范各相关主体间的权利义务,从深层次上解决了利益冲突。法治是解决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现阶段,通过法治可以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本国与他国关系等等最基础的社会关系。法治是要为现存的社会关系提供一种理想化的价值框架,是要树立法律权威,让人们的行为自觉地服从法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法治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法治可以树立中央的权威,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中国新闻周刊:十八大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的发达在于法治的发达,那么法治中的“治”到底是什么?其对象是官是民?

莫纪宏:传统社会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这种统治关系中,治理中的“治”的对象当然是被统治者。在现代社会,崇尚人民主权原则,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是合一的,因此,法治中的“治”在政治意义上是自治和自我管理,在制度意义上是多数人的意志通过法律来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实行“治”,这种“治”是纯粹规范意义上的,处理的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等。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都关心,在高压强势反腐的态势下,怎样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制度反腐机制。在你看来,如何把反腐与法治更好结合起来?

莫纪宏:从制度上来讲,我认为要建立干部廉政个人档案制度,通过制度化手段,让干部群体以个体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接受监督。这个制度包括干部个人财产社会公开制度、干部个人重要生活事项变化社会公开制度等。只有建立这种以干部个人廉政记录为基础的档案制度,才能真正抓住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矛盾,使反腐倡廉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宪治国心得体会 篇4

华图教育 胡菊星 QQ交流群:230880562

 热点概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基于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依法治国,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它的实质在于要把权力关进宪法编织的笼子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目标、主要追求和发展愿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历史新起点上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严格执法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全国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 相关评论

宪法是法之统帅,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总书记指出:“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法治实践当中,如果宪法没有权威,宪法地位得不到保障、效力无法体现,那么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就是这棵大树的稳固根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生活基本原则和社会活动根本准则。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

1/1 关注新浪微博:江西华图官方 最新最全的备考资料免费下载请http://weibo.com/jxhuatu 如果您需要任何考试资料,都可以发私信或者@江西华图官方,我们会为竭尽所能为您寻找 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宪法是对国家权力运行、公民权利保障的总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依法执政,也就必然要求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树立宪法思维、维护宪法权威、遵守宪法规范、捍卫宪法尊严,真正做到依宪执政。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是党对现代法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社会期待与愿望的积极回应,是肩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庄严承诺。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长期以来,实践当中存在一种宪法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倾向。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导致对宪法的不尊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律权威;公务员,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的宪法理念脆弱,宪法意识淡薄,在关系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利益问题上,缺乏宪法自信,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宪法权威受损害,社会上不按照宪法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

宪法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公民生活的基本规范。宪法必须要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实践,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此,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

2/2 关注新浪微博:江西华图官方 最新最全的备考资料免费下载请http://weibo.com/jxhuatu 如果您需要任何考试资料,都可以发私信或者@江西华图官方,我们会为竭尽所能为您寻找

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公民宪法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培育,就是一个宪法权威不断树立的过程,是法治信仰不断深化的过程。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公民的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宪法的忠诚和热爱。真正的宪法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唯有人民尊重和热爱宪法,宪法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全国上下唯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我们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依宪治国。

为了在全社会培育尊重和敬畏宪法的观念,四中全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要求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如果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那么宪法就是治国之基石。维护宪法权威,必须将宪法从“纸面上的宪法”变成“行动中的宪法”,必须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故此,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宪法至上,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从宪法出发,我们就会走上建设法治国家的通衢大道;以宪法为基石,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工夫,我们就能获得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蓬勃伟力。

 模拟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请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看法?

3/3 关注新浪微博:江西华图官方 最新最全的备考资料免费下载请http://weibo.com/jxhuatu 如果您需要任何考试资料,都可以发私信或者@江西华图官方,我们会为竭尽所能为您寻找

 参考解析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发展,但进程较为缓慢,还处于法治社会的初级阶段,与人民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期望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总历史、汲取经验教训的时候,还应探索今后如何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政策,争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实现依法治国。为此,我们还必须继续开拓进取,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树立法治观念,逐步把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一是要提高实施依法治国的自觉性,提升依法治国水平,时刻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二是要正确、有效地进行国家权力,严格规范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从根本上铲除各种依靠权力违法违纪现象,维护党和国家形象。三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民主,促进人民民主循序渐进发展,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四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发挥好党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步骤实施的组织领导作用。

通过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健康、有序发展。

更多详情请关注江西华图官方微博:江西华图官方,或者关注江西华图微信:jxhuatu。咨询电话:0791-86220675。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篇5

前不久,北京严查“小官巨贪”问题、天津宣布80名干部任用决定无效、海南处理25名县处级以上一把手,近日,中央第二轮巡视全部晒出“问题清单”。有媒体这样评论。“巡视已成为悬在各级官员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中央创新巡视制度带来的可喜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道道禁令密集出台,一个个“老虎”“苍蝇”现身落马,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正风反腐进入新常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央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迈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境界》一文称此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作为主要议程,并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建设的“五大体系”之列,将“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之一,深刻诠释了党的建设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共生共存的密切关系,凸显了从严治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极端重要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思想。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笼子,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到叫停“楼堂馆所的奢华”,从清理节庆活动到禁止公款送月饼节礼,从清退会员卡到禁止公款买送贺卡烟花……一年多来,中央禁令频发,精准“打击”,民心为之一振,风气为之一新。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一个缩影。

依法治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要知道怎样通过合法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更要及时关注未来立法、执法、司法的新动态,合理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涉及到司法体制改革和党的纪检体制改革。现在提‘依法治国’更重要的是管住各级官员,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涉及全体老百姓利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特别是依法治国的提出,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今后将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作为党员,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增强自己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为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坚决做法治国家的守护者!

周如意

11级应用化学实验班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篇6

多年来,我们逐步建起了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良好的秩序。但是也存在着党政干涉法律、规章大于法律、徇私枉法等情形,这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让群众对法律的信任有所丧失,对法律的权威有所质疑,对政府的乱作为无可奈何,这对我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都是极大的破坏。

如今,党提出了依法治国,就是要以宪法为基础,任何党派、各级政府都要在法律框架下开展活动,再也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机构。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一些涉法行为变的更加严谨,各项法律程序得到执行,干涉法律的事项必须记录在案,种种行为和改革,让中国政治更加清明,社会更加和谐,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影响力。

依法治国重在执行,配套各项制度。国务院提出的权利清单就是很好的遵循法律的行为。法无规定的不允许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世界必将会带来各种生产力的大迸发,目前的股市也真实了这一点,虽然实体经济还有困难还亟需转型,但是一个法治的环境,必定是一个公平、自由的环境,必会带了经济的腾飞。

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差异浅析 篇7

1 西方宪政理论源流

西方宪政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国家理性正当性的探索, 弗里德里克指出国家的理性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它是一种立宪意义上的国家, 宪政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关键。一个国家的政治价值, 在于“国家安全与存续的问题正像它所面对着独立自主的政府一样, 也面对着立宪的秩序, 面对着法治政府。”[1]在他看来, 衡量一个国家的好坏, 并不在于政府拥有权力的多少, 而在于权力运用是否以正义为尺度, 而宪法规定了正义的衡量标准。

近代国家理论的一个主要理性 (正当性) 基础来源于基督教的传统政治, 这集中体现在加尔文的教会国家政体中, 国家理性的道义资源并不在于世俗政治秩序的安全与存续, 也不在于每个人的自由与幸福, 而在于基督教的信仰, 正是这种超验的价值观使得世俗社会中个人的结合有了正当性的根源, 并成为西方宪政的意义。加尔文的后继者重视法律的作用, 重视通过宪法手段限制统治者, 正是这种道德主义的政治倾向形成了后来的三权分立架构, 与基督教信仰一脉相承。

康德设定了自然人和道德人, 分别对应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 他坚持宪政秩序中制度化的自由道德律的绝对主张。这种道德律令的绝对性与基督教的神性价值有着内在联系, 对立宪理性的支撑仍然是道德上的。康德强调的是立足与个人自由的永久和平问题, 是从个人良知的道德尺度方面探讨国家存在的理性, 他提出一个合理的国家, 其权力基础首先在于得到公民个人道德上的主观认同, 这种认同和协调, 就是宪政要解决的问题。

亚当·斯密对近现代国家理性做了具体描述, 指出国家权力应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等, 而这些的实现有赖于建立一套特定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美国在建国之时, 宪法制定者们就强调强有力的国家对于维护国家对外安全以及内部秩序都是至关重要的。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断言, 市民社会的形成有赖于国家的建立, 有一个具有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 负责国家的对内对外安全事务, 但国家在经济事务中采取分权政策, 而且不确立官方宗教。[2]

综上, 这些宪政理论的共同特征, 即通过宪法规范国家权力, 重视国家权力发挥作用, 强调天赋人权观念在政治上的体现, 这些都是基于私有制的宪政设计。

2 中国的“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思想的本质差异

自西学东渐以来, 中国曾对西方宪政表现出浓厚兴趣, 如严复对斯密国家理论的关注, 孙中山对中国缺乏国家观念和凝聚力的感慨。直到今天, 我们仍面临着和当年相似的问题, 即如何建立一个既保障个人权利, 又保障国家安全, 并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环境的制度。这其中蕴含了一个与西方语境一致的基础———国家权力为市场经济运作提供必要的政治和法律保障。但中国的依宪治国与西方的宪政从更深层次上分析, 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 从经济基础看, 我国依法治国应以依宪治国为核心, 依宪治国要以符合国情和尊重历史现实的宪法为前提。斯密曾经指出, 古代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法律制度对财产权利保障的缺失, 从而扼杀了经济发展潜力。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 “如果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鼓励经济活动自发性的话, 市场经济本身却不是自发形成的。市场经济的形成有赖于一套特定的政治与法律制度, 有赖于现代国家的建立。”[3]我国《宪法》规定, 中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与西方宪政的私有制基础截然相对, 与之相应, 中西方的国体和政体也有根本的不同。依宪执政是所有现代国家趋同的政治选择, 但并不等于说不同国家的依宪执政就必然显现出统一面目的政体状态。西方宪政也是一种依宪执政的状态。其出发点也是人民主权。但它在约束国家权力的安排上, 并不重视执政者、法治规则与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而只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轮流执政、集团分利。这样的制度, 也许是适应西方国家的特殊情形建构的一种政体形式。但它并不适应所有国家的执政需要和客观情况。此外, 与西方宪政和基督教一脉相承不同, 在中国宪政的道路上, 无论效仿西方的清末《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宪政框架框架, 或者现阶段的依宪治国, 它们均与宗教信仰无关, 从一开始就是政教分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产物, 是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概括总结。

其次, 从领导力量看, 中国的宪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且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这是西方宪政主义者所不理解的。在他们眼中, 中国的宪政就是去共产党化, 可见意识形态分歧是西方对华政治偏见的主要来源之一, 将不同于自己的模式一律视为异己加以怀疑打击。中共领导国家实现了崛起, 在西方制度解决现实问题失效时, 中共日趋成熟的执政能力已成为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竞争力, 这让西方倍感压力。中国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路, 这是超大型社会的成功之本。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党和人民的意志只有上升为法律才能体现为国家意志, 这其中,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极为重要, 所以要贯彻依法治国, 必要做到依宪治国。鉴于政府是东亚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 故依宪治国的关键在于依宪执政。这就要求党和人民的利益与宪法的权威紧密相连。中国如果照搬西方那一套, 不仅“玩不转”, 而且必栽。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维护宪法权威, 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 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同时, 依宪治国要求掌控国家权力的政党必须严格将自己的言行约束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 树立起宪法权威,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 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 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宪法法治观念。

最后, 从实施结果看, 依宪治国的主要目标是去“人治”化, 去除人治的随意性和不连贯性, 以宪法为基础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 保护公私产权, 确保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 从而避免西方宪政中进来经常发生的选举胶着、民主瘫痪、金钱政治、治国效率低下的弊端, 更可以确保中国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长治久安、独立自主, 从而避免诸如西方宪政语境中“军队国家化”和“文官中立”等试图混淆大众视听的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基础和关键在于树立宪法的权威, 首先且必须做到依宪治国。对照西方宪政理论中限制政府公权力的主要特征, 我国的依宪治国在经济基础、领导力量和实施结果上都与西方宪政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 需要立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发展语境做出科学判断。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西方宪政

参考文献

[1]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M].三联书店, 20031:6, 12, 26.

依宪治国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社会实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58

1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

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高低成为目前国际社会评判其社会政治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依法治国成为各个国家不断追求的治国形式,强化法律权威,坚持执法部门、行政部门依法办事。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大环境下,但凡是提到依法治国,那么我们又不能回避一个与之相似的治国关键词,那就是依宪治国。刨根问底,追溯依法治国的起始,那么还得回归到依宪治国中去。

要了解依宪治国的内涵实质、治国现状、发展方向等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依宪治国是从哪里来,进而我们再来谈论依宪治国将要到哪里去。

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中第一次提了“依法治国”这个关键词,并同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我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略。以此为起点依法治国在我国治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首笔。为此后的“法律”治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这是继十五大提及依法治国方略后以最高法律形式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最高地位。为依法治国战略的具体实施奠定了重要法律基础。此后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多种治国理政的形式。

进入新千年以来,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理念,这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补充。2004年,亦即新中国成立55周年后,国家最高领导人指出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关系,即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直到这时依宪治国被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并作为依法治国战略的首要手段。并且提到了依宪执政,这无疑对我国行政执法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了更高期望。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的重要论述。十八大以后,党和政府对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2013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习总书记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要全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问治国若干重大题的决定》又再次重申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内在关系,凸显了宪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地位。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执政,再到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带有法治色彩的步伐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解越来越清晰,道理越走越正确,步伐越来越坚实。

2依宪治国在我国发展的不足之处

从现实情况来说,依宪治国在我国真切的发展相对于世界上法治水平高,法律体系完备的法治国家来说还相对较落后。十八大以后,我国依宪治国的程度还处在起始阶段,但就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改革决心与行动来看,我们相信随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化,其理论内涵将逐渐成熟丰富,我们期待着随后各项具体措施的陆续出台,使得全社会上下形成一种尊重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氛围。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依宪治国方略在我国发展的不足。正视落后,尊重先进才会让我们对未来的路看得更加清晰。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宪法意识不足

法治是区别于人治的一种管理形式,它更能够体现出现代民主文明社会的特征。而我国由于经历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历史,人治思想的包袱在人民的精神意识中依然沉甸甸的存在着。使得人们对于法律、对于契约、对于解放新思想等等现代思维抱着怀疑态度。正是因为如这样的思想包袱的存在使得我国公民心中的宪法意识严重缺失,这影响着人们生活中多个方面。另外,在各级公职人员身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宪法意识不足的影子,例如过分迷信权力,漠视公民基本政治权利,在政府文件起草制定,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宪法相违背的情况。

2.2民主理念浅薄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人民代表大会与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制度、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迈进、宣传民主理念等措施是我党多年来领导和展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重要举措。从已有成果来看,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选举制度在我国已基本确立,但是涉及到重要的议政参政、监督知情等方面的权利还没完全落实,从而导致民主理念未深入人心。从社会现实情况看,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性虽有提高,但是参与水平、参与渠道不尽人意。民主化过程实践中出现的弊端直击民主理念的靶心,从而对于我国依宪治国战略的实施起到了严重阻碍作用。

2.3宪法权威缺失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其具有统帅法律地位,因此其绝对权威不容挑战,宪法权威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但不了解宪法文本、不熟知宪法制度,希望依靠宪法保障公民自身权利的人得到的是异样的“希望”。另外,在实际生活中蔑视法律,独断专权,妄用社会地位、手中权力来以权压法的行为比比皆是。依宪治国,虽然文本中清除规定了宪法的地位与作用,但我们更想看到的还是在尊重宪法,维护宪法的基础上开展的实实在在的行政行为,治国手段。

3依宪治国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3.1坚持普法宣传。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任务中,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提升国民法律意识,又因为在法律体系中宪法的根本地位,从而提升国民宪法意识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减少对宪法的宣传,仅仅强调不断立法,制定法律维护国家治理等内容,这样的环境极其不利于塑造国民宪法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在对我国宪法有积极认识与不断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国民自觉知宪、尊宪的思想观念,进而有利于将宪法规范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2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道理,要想搭筑有效的上层建筑,牢固的经济基础必不可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类特殊表现形式,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为其巩固。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片沃土就是发挥宪法良性作用的坚实保障,人人平等,人民主权、保障人权等等一系列口号的落实也需要市场经济环境的承载,相反如果失去了大环境的保护,其中的种种内含物也将不可避免的难以良性运作下去。所以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宪法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3.3切实维护公民权利

依法治国强调法治,这首先要充分发挥好宪法的根本作用,保障好国民最基本权利,例如公民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的权利,公民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公民人权以及提供能够有效行使此些权利的方式途径等,进而使国民对宪法有所信,使宪法在国家权力面前真正做到有效制约。在此基础上,有效制约公权力,执政党对于任何企图超越宪法以及凌驾于宪法权威之上的行为应给予坚决的打击,并带头维护宪法尊严、遵循宪法精神、保障宪法秩序。

3.4强化政策设计,深化依宪治国

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篇9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篇10

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推进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于建设目标,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关于执政方式,将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关于根本宗旨,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于工作方针,强调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重要部署和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推进依法治国的“三个更加重视”.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年的4月26日,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大力加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热潮,更好地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市委也专门下发了通知,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我想,作为法院审判机关,就机关党员干部学习谈三点体会:

一要准确把握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人民法院工作的目标与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法院工作也站在新的起点,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努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法院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创新,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要坚持不懈加强司法机关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司法机关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迫切要求。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不仅对司法工作宗旨、司法权运行机制、司法能力、司法作风和司法廉洁建设等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还强调要加强基层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司法干部体制和经费保障体制建设,改善司法干部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更好履行职责。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四风”问题,树立良好司法形象。坚持重心下移、固本强基,加大对基层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激励广大基层司法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要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要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尊重和保障律师的权利,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能动性,自觉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深化司法公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关切;扩大司法民主,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完善司法为民措施,使群众更方便地参与诉讼;深化司法改革,突出抓好重点改革项目的落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强审判管理,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要进一步加强法院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确保人民法院队伍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法院队伍职业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法官职业保障水平;加强司法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司法水平;加强司法作风建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加强廉政建设,确保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改善基层司法环境。

上一篇:充电桩建设报告下一篇:实数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