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机长的国际航班--对全球化-区域化的宗教哲学省思

2024-09-09

没有机长的国际航班--对全球化-区域化的宗教哲学省思(共7篇)

没有机长的国际航班--对全球化-区域化的宗教哲学省思 篇1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 。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DD老子的《道德经》 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的哲学受惠于东方思想,而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又影响了中国的两位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章炳麟。王和章将叔本华受东方思想熏陶形成的思想重新和东方文化贯通、融合起来。从东方到西方,然后又从西方到东方,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从今天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观点看,对这一专题作点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问题的由来

1.关于印度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除去少数研究者对此问题予以回避外,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不否认印度哲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因此,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种关联是什么性质上的和什么程度上的分歧。

在西方研究者的传统见解中,人们一般认为印度哲学对于叔本华只有次要的影响。他们往往认可柏拉图、康德对于叔本华的影响,并强调康德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他们详细探讨了叔本华与西方哲学史中的许多人物(例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贝克莱、洛克、休谟等哲学家)的思想联系,但在对叔本华有关著作的介绍中,都很少谈及佛陀或者印度,忽略了东方思想才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活水源头这一重要线索。有的研究者表面承认,叔本华是讫今为止唯一的真正极好地精通东方思想并使它与自己的著作相关联的伟大的西方哲学家,但又宣称:”这种关联的实质却被人们一致误解了:他的哲学常被说成了受了东方哲学的影响,这种说法在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意义上是不正确的。“ 这种观点的论据有二:其一,直到1813年末,叔本华并未习晓东方思想,而此时《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已经完稿并出版了,它已奠定了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所有信条;其二,康德DD叔本华的哲学结论是深受植根于数学物理学发展的思想传统内在影响的,而佛教在本世纪以前却很少与此相关。据此得出的结论认为叔本华哲学所得出的类似于东方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思想结论应看作是如下一种事实:”东方和西方最博深的思想者们,在互不相通的优良传统和语言中努力着DD通过巨大的时间推延而分别地自然地进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类型全异的社会中DD已经得出了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结论。“ 上面这种观点表明,研究者本人无论是对于叔本华本人的哲学,还是对于东方的佛教,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受仅仅支持着叔本华走到半路的柏拉图、康德思想的影响的产物,当叔本华先是同康德、然后同柏拉图分道扬镳,即从表象世界走向”物自体“(意志世界)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他的哲学中最高、最后结论的时候,引导他的正是以”印度智慧“为主流的东方思想,而且,这最高、最后的结论又并非是与数学物理学的发展相关的。与数学物理学相关的部分都被叔本华关到了表象世界的范围内,不能越出雷池半步,绝不允许进入

[1][2][3]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篇2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贸易速度不断加快,并逐渐超过了生产的速度。贸易自由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张,贸易对经济发展起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国际贸易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2.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即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活动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国际金融活动,他们在金融政策、金融业务、金融资产等方面相互影响和融合,相互竞争和制约,从而使全球金融市场日趋开放、金融体系日趋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3.生产与投资全球化

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并借助这些分支机构突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生产条件和资本条件,从而获得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4.国际专业分工进一步深化

从《诗经》看周人的宗教哲学观 篇3

集周代社会诗歌文大成的<诗经>,既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光辉文学著作又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然而前人多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其价值,而很少涉及到它所反映的`其他社会内容,例如周人的宗教哲学观等.从<诗经>的大量篇章中,论证周人宗教哲学观在<诗经>的表现并进而分析周人之宗教哲学与殷人宗教哲学的相承相因相革的关系,从而论述周人宗教哲学反映于<诗经>的内容,是周人对殷人宗教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作 者:樊国萍 Fan Guoping  作者单位:毕节师专中文系,贵州,毕节,551700 刊 名: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21(1) 分类号:B920 关键词:诗经   自然宗教   宗教哲学   天命神授  

没有机长的国际航班--对全球化-区域化的宗教哲学省思 篇4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而这一现象却导致了宗教信仰多元化.这主要是由文化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信仰自身的独立性和本土性以及文化是大众共享而信仰是个体选择这三个方面所决定的`.

作 者:樊召锋 杨玲 康淑霞 Fan Zhaofeng Yang Ling Kang Shuxia 作者单位:樊召锋,杨玲,Fan Zhaofeng,Yang Ling(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康淑霞,Kang Shuxia(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经济全球化的哲学内涵浅析 篇5

经济全球化的哲学内涵浅析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充满种种矛盾的过程,其中南北矛盾是突出的矛盾.从发展角度看,应充分注意全球化的利弊两重性.

作 者:陶建新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教部,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COLLEGE FOR YOUTH ADMINISTRATORS 年,卷(期): 14(2) 分类号:B02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过程   联系   矛盾  

区域化:全球化的阻力 篇6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区域化热潮到20世纪的最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到20世纪末,全球共有各种区域性政治、经济或政治经济合二为一的组织近200个,仅在WTO注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就达170个(李向阳,)。许多人将区域化看做是全球化的基础,认为区域化有利于区域内部的合作与交流,为全球化奠定合作的基础。然而,进一步分析全球各国区域合作的动因和效应,不难发现,区域化未必能真正推动全球化合作,恰恰相反,区域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阻力。

一、区域化的动机

从全球各区域性组织形成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分析,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区域化浪潮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步伐。研究分析区域化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各区域性组织正在从过去的政治合作转向目前的经济合作,而一些新建的区域性组织则以经济合作为其基本立足点。但是,不管是何时建立的区域性组织,其基本动机都在于保护区域内各国的利益,以及增强与外部谈判和抗衡的能力。

(一)区域性组织产生的根源:与外部对抗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外长在美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NATO)——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同盟组织由此诞生。1954年西德(原联邦德国)正式宣布加入北约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普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日益严峻的压力,1955年5月14日,前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原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在波兰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伴随着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正式建立,欧洲大陆空气骤然紧张,东西方开始尖锐对峙,揭开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序幕。这两个阵营之间相互进行军事、政治方面的直接对抗,相互在技术、资源、经济发展方面实施封锁。

这两大阵营的对抗中心主要是在政治和军事范围内,但也直接强化了各组织内部的经济合作。以华约为例,在与北约直接的军事对抗之下,前苏联将其产业定位在军事和重化工业,其他产品的生产则分别由华约之内的东欧各国承担,有的国家承担为集团提供轻纺产品的责任,有的则承担向集团提供农副产品的责任。由于这种分工的长期执行,在华约解体后,各国经济均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就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而言,到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存在的弊端暴露无遗,长期畸形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化工业直接导致国内轻纺产品和农副产品供应的严重不足。

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西欧一体化进程分析,其根源仍然在于政治对抗。60年代初期,法国总统戴高乐提议六国形成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西欧各国首脑在1969年12月召开的海牙会议上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政治统一。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跟共同机构分开但限于欧共体成员的“欧洲政治合作”制度(人民网,a),在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协调各国外交政策,对外部世界尽可能的以“一个声音说话”(杨志清,2000)。

(二)区域性组织建立的动因:强化内部合作

20世纪上半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呈两极化,地缘政治理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先后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注:根据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之前,此后还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因本文所讨论的历史阶段,故只强调这三个观点。海权论,由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于20世纪初提出,他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陆权论,主要由被誉为地缘政治理论鼻祖的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提出,他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二战”末期,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olas  Spykman)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空权论,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者塞维尔斯基(Alexander  deSeversky)提出,他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苏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观点(叶自成,)。)等主要观点(叶自成,1998)。1973年美国地缘政治学家Cohen提出了地缘政治学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他“反对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僵硬的两极对立模式,认为地区化的趋势对于世界的稳定来说是一种值得庆幸的趋势”,并认为全球将出现四大实力中心:美国、欧洲沿海国家、前苏联和中国。

客观上讲,地理邻近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理相邻,除了贸易和产品供求关系上容易出现相互依赖外,还能节省交易成本,扩大在服务、资本、人员方面的交流。地理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宗教、教育等背景,有利于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目前,地缘政治理论仍然是各国政府制定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过去人们更多地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理论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见,区域化的产生与地缘政治有密切联系。总体来说,产生区域化的直接导因并不是合作而是对抗,区域化所强调的合作仅仅是指内部合作。

(三)区域性组织建立的目的:与外部竞争

分析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西欧政治一体化到70年代开始向经济一体化转变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反映区域性经济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因——外部竞争。

“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一度依赖于美国的经济支持,但这种支持并不是毫无条件和毫无政治要求的。20世纪60年代后,西欧各国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渴求独立的愿望已经非常明显,而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则是从外部进一步刺激了西欧各国加快经济合作的进程。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等的地位,西欧各国从60年代初期就开始寻求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作的途径。80年代以来,主要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再度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迫使一些经济大国为了保障自我利益、防止优势丧失,纷纷寻求区域集团的保护,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出于对不平等国际分工和日益加剧的经济不平衡的不满,也不得不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护。

1989年欧共体首脑马德里会议决定采用《德洛尔报告》,即分三个阶段实施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此报告被视为单一货币建设的真正起步,其目标是于1月1日开始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实现不可逆转的固定汇率制,引入欧洲单一货币。10月2日欧盟15国外长签署了《阿姆斯特丹条约》,清除了启动欧元的最后障碍,为欧元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人民网,2000a)。

欧共体的崛起,加之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美国感受到了威胁。国际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使

美国日益感到在关贸总协定范围内对多边贸易谈判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越来越难,于是美国把目光转向临近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加拿大、墨西哥则希望本国商品更多地打入美国市场,吸引更多的美国投资,与美国的结盟将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于是,1992年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开创了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组建区域经济组织的先河。

尽管在1967年8月8日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五国外长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成立,但东盟的真正发展和壮大却是在80年代后,文莱、越南、老挝和缅甸先后加入东盟,1910月柬埔寨加入,至此,“东盟十国”的架构才真正形成。19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内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协调和团结。处于美国、日本和中国等经济大国的激烈市场竞争旋涡的中心,东盟各国已经明显感到只有联合和团结,才能维护本地区的利益。

二、区域化协调与壁垒效应

广义上讲,区域化的协调机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区域内部的协调,其二是与区域外的协调。由于区域化的重点在于内部合作,因此各区域性组织非常强调内部协调机制的运作,保证以“统一的声音”对外部说话;与区域外的协调,主要是通过共同的语言及步调一致的措施与区域外的国家或组织进行谈判、对话和交流。较之于单一的国家之间的谈判与对话,这种谈判与对话的强度和对抗性都明显提高了。

从现行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运作情形分析,区域内部的合作协调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组建共同壁垒

各区域性组织为了达到全面协调,均在非常正式的环境下签订正式的全面合作协议,并且按照法律所要求的程序,由各国议会对政府所签订的协议进行审批,从而保证这些合作协议得到各国法律的确认,并以此约束各国政府严格按照协议所确定的权利和责任行事。

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1993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逐步取消三国之间流通的9000多项商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2)对外设置障碍,以防止亚洲和欧洲地区的产品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3)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开放市场,允许美国和加拿大的汽车、电脑和电讯工业以及银行、保险和证券等服务业到墨西哥投资、设厂和营业。(4)比其他双边或多边协定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5)三国将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健康与安全标准。协定还规定,必须有62.5%的零部件是在北美地区生产组装的汽车才能享受减免税待遇;纺织品必须在北美地区完成纺纱、织布和裁制等三个程序才能减免关税;电脑产品必须使用北美地区生产的主机板才能享受减免税待遇,等等。

(二)组建多个谈判协调小组:提高对话能力

各区域性组织为了保证区域内各国和地区能够在多方面进行有效合作,通常成立多种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这些常设组织机构分别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层面来对区域合作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

以东盟为例,目前东盟内部的主要组织机构有东盟首脑会议、东盟外长会议、东盟常务委员会和东盟秘书处等内部协调组织,这些组织机构主要讨论确定东盟的基本方针、协调东盟各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处理日常事务等等。除上述专门用于内部协调的机构以外,为了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东盟还设立了专门的与外界对话机构,主要有:东盟地区论坛;“10+3”会晤机制;东盟—欧盟部长级会议。与其他区域性组织一样,东盟设立的内部协调机构,其功能在于强化区域内的协作与协调;所组建的`对外协调机构则主要承担东盟整体与外界交流、对话和谈判的重要职责。

(三)建立内部警告机制:保证内部稳定

内部警告机制是对组织内部各国或地区,因在经济或政治方面未能按照区域性组织的统一要求履行协议所规定的义务时,向违规国家或地区提出警告。

年10月2日欧盟15国外长在阿姆斯特丹签署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公约》规定,首批加入货币联盟的成员国如果财政赤字超过其GDP的3%,将遭受处罚。在实践中,这些措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近年来欧洲中央银行曾向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和德国发出警告,因为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GDP的1%。欧盟内部警告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成员国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性政策,有利于增强欧元的信誉,维护了欧元的稳定。可见,实行这种警告机制,有利于各成员国尽可能履行加入区域性组织时所承诺的协议,纠正各成员国可能出现的错误,巩固区域性组织的稳定性。

(四)建立内部挽救机制:提升区域化影响

内部挽救机制是为了保证区域性组织内部各国经济正常运行,对处在危机之中的国家进行扶持和挽救,避免危机和衰退扩大化,有效阻止个别国家或地区的衰退对区域性组织整体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内部挽救机制的良性运作,可以增强区域性组织的稳定性,提升区域性组织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时,正是由于克林顿政府从美国340亿美元的外汇稳定基金中提出200亿美元援助墨西哥政府,以挽救即将崩溃的比索,危机才得到有效控制。区域性组织的稳定和内部协调取决于区域内各国能否遵守有关全面合作的协议,也决定于协调机制的良性运作。当区域性组织的利益与本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各国政府是否首先考虑到区域性组织的利益,取决于该国从区域性合作中得到的利益高低,因而内部警告机制和挽救机制在许多关键时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区域性组织的内部协调,其根本目的仍然在于保证区域性组织的内部利益,巩固区域性组织的稳定,增强区域性组织对外谈判和对抗的强度。

三、区域化对全球化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区域政治一体化和80年代开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正在对当前和今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全球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区域化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近年来,区域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在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区获得初步成功,美国甚至已经提出要在将其扩张到整个南北美洲;在欧洲,欧盟以不可阻挡之势取代了欧共体,欧元的全面启用更具划时代的意义;在亚太地区,亚太经济论坛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东南亚,东盟各国经济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在非洲,7月非洲统一组织53个成员国在利比亚港口城市苏尔特签署了《非洲联盟章程草案》,正式启动非洲统一组织向非洲联盟的一年过渡期,并于7月9日宣布实施非洲复兴计划。

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APEC、东盟和非盟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格局,各国对区域内经济依赖的加强和各区域对外合作谈判能力的提升,无疑将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加剧烈的竞争局面。区域合作的增强,还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近年来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就是明显例证。从长远看,支离破碎的全球经济格局将意味着全球性经济福利的减少,并可能导致政治冲突(斯蒂格利茨,2002)。

(二)区域化创立了新的贸易壁垒

区域一体化的目的在于

实现区域内的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区域经济内部成员国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活动,必将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区域化的历史进程。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例,据墨西哥经济部于205月发布的消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8年来,美加墨三国三边贸易翻了一番多,贸易总额达6220多亿美元。从起,三国之间的贸易将取消大部分关税,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将有更大规模的突破(人民网,2002b)。

就在世界贸易组织为消除全球贸易壁垒进行积极努力的同时,区域化则以区域合作为名为贸易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区域化在强化内部利益的同时,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范政策和措施,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建立贸易壁垒,阻止他国产品进口。日益排他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满足区域内各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伤害了全球经济合作的平等基础,加大了国与国之间对话与谈判的难度,妨碍了真正意义上全球化的推进,因而并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

(三)经济区域化最终将强化国际政治对抗

经济区域化必然要求各国在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同时满足协议在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汇率等方面给出的苛刻条件,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实现政治上的区域一体化。

从欧盟的发展看,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就是欧共体长期的憧憬。二次大战后,欧洲首先出现的不是经济一体化运动,而是政治一体化思潮。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提议六国形成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1969年12月的海牙会议上,欧共体各国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政治统一。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跟共同机构分开但限于欧共体成员的“欧洲政治合作”制度。1990年4月28日,欧共体各国首脑都柏林特别会议期间,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联合致函欧共体执行主席,建议将加快政治一体化列入峰会议程,获得绝大多数成员国积极响应。1991年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确定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建立政治联盟的目标(人民网,2000a)。

一旦欧盟实现了政治一体化目标,北美自由贸易区及非盟、东盟等走向政治一体化将不可避免。届时,各区域之间将由经济合作与较量转向政治合作与较量,而规模更大的政治较量和利益冲突必将给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诚然,区域化对全球化的影响远不止上述三方面,其他方面还包括:加快各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直接投资和金融资产流动规模的增加、提高国际贸易的竞争程度等等,区域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区域化的核心在于强化区域利益,提高区域内各国的全面合作与协调,通过建立区域性对外经贸合作的共同壁垒,增强与区域外国家或其他组织的谈判与对抗能力。因此,不管是从区域化的动机和内部协调机制分析,还是从区域化对全球化的影响程度分析,区域化对全球化的发展并不能具有多数人所想象的促进作用,其结果将是数量更多的、规模更大的、更加难以协调和处理的冲突。

同时,反观区域化对加盟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区域化有利于加盟国扩大对外贸易份额,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对外谈判与对话的能力,对加盟国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促进和刺激作用。可以这样认为,区域化对加盟国的经济影响远高于全球化,就一国经济发展而言,区域化的效应远高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2002):《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世界经济》第5期。

2 人民网(2000a):《国际组织》,www.people.com.cn。

3 人民网(2002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8年 墨美加贸易翻一番》,www.people.com.cn,5月29日。

4 斯蒂格利茨(2002):《全球化的另一面》,《国际金融研究》第5期。

5 杨志清(2000):《分析:欧盟能否成为“政治大国”》,《光明日报》3月14日。

6 叶自成(1998):《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

没有机长的国际航班--对全球化-区域化的宗教哲学省思 篇7

关键词:航班正点率;投诉率;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1.研究目的

民航业作为服务性企业的运输行业,其运行的指导思想是“安全第一,正常飞行,优质服务”在这一思想下追求效益最大化,衡量正常飞行的指标就是航空公司的正点率,航班正点率的高低是衡量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的重要指标,提高航班正点率可以大幅度提升服务质量。出于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和外部的关注,因此航班正点率也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航空公司要想赢得客户,使客户满意,就必须在经营过程中提高航班运行质量,也是提高航班正点率,完善不正常的处理机制逐渐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作为衡量民航公司发展程度,航班运行质量检验的重要标准,航班正点率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2.研究对象

美国各航空公司航班正点率到达的比率和每10万名乘客投诉的次数。3.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

假设检验 4..统计分析

4.1建立模型

Y=6.018-7.041X

其中X表示航班正点率,Y表示投诉率 4.2方程检验

4.2.1提出假设

H0假设方程是无效的H1假设方程是有效的 4.2.2方程有效性检验

F=24.674

P=0.0002a

若给定置信水平为0.05 则P=0.0002a<0.05则说明方程是有效的 所以方程拒绝H0,接受H1 4.3拟合优度评价

从统计结果可知R2=0.779 自变量航班正点率对因变量的影响达到77.9%,其他因素对他的影响达22.1% 4.4结果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知,估计的截距项为6.018,斜率系数为-7.041,投诉率随着正点率的增加而减少,成负相关。

估计当Y=-35.41% 5.结论

X=90.5

时,由以上分析可知要想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航班正点率是企业必须的首要条件,除天气等自然因素对航班的影响外,用尽量克制其他客观因素对其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服务质量,做到使客户满意。6.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国利兹大学介绍下一篇:党课心得体会:十八届四中全会法治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