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读后感

2024-09-18

朝花夕读后感(精选12篇)

朝花夕读后感 篇1

《明朝那些事儿》记述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将暗淡的历史焕发精彩。当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笔风,从客观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带着读者去品明朝。

一个王朝的兴起,在于前一个王朝的腐败,一个王朝的灭亡,在于这个王朝的无能。每一个王朝都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打打杀杀,从叔侄大战到闯王李自成,从蒙古部落到后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赶上去。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诞生,这像是在轮回,但其实是在进步。

一个国家的统治需要实力。没有实力就会被推翻。弱的迟早会被强的征服。只有这样推陈出新,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会造反,军事国防强大就不会有别国侵略。

一个国家是不能没有钱的。明朝亡于无银。国富则民强,国贫则民受欺。中国原来是世界上罕见的帝国,西汉时有丝绸之路,明朝时有七下西洋,各国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学生不断的涌来,那时何等的强大。后来贫穷下去了,经济不能再使人温饱,不能够足以保卫领土,八国联军就来趁火打劫。

为人处事要讲气节,但有时候气节等于死心眼,我们要有气节,但不能死心眼。暂时的忍让是为了以后的长治久安。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则就是欠扁,很显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员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时候心态和信念是可以决定成败的。一支抱着必死决心的是一支无敌的。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赢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么仗就别打了,早点认输投降或者干脆自杀算了。所以说士气很重要,坚定信念调整心态,有决心才有动力。自信很重要,但过于自信就成了骄傲,一个骄傲的将军会让手下的千万士卒丧命。一个好将军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战役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战友的尸体中获得总结。面对强劲的敌人,不断的战败,败久了就会产生恐惧,但不管有多么恐惧,下次依然要与他再战,因为国家需要。终有一朝打垮敌人所向披靡!那么一块好钢就这么炼成了。

什么物件都有气数,气数就相当于保质期。一个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这段时间就是他的保质期。气数的保质期就相当于国力,国力有增无减时气数殆尽。国力如果永远强盛气数就永远不尽。所以我认为气数是可以左右的。

断断续续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儿》。刚刚读完在此趁热打铁写上一笔。

朝花夕读后感 篇2

从结果来看, 听写只作为字词检测的工具, 盛行于低中年级。随着年级升高, 运用渐少, 甚至有消失的迹象。更有教师坦言, 听写是应试教育的昨日之花, 不能登大雅之堂。听写, 真的这么简单, 只能渐渐消失吗?

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索, 改变了听写对象、拓宽了听写内容、改进了评价标准, 发现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听写这朵花。

一、改变听写对象

1﹒学生报 , 学生写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听写, 可以改变听写对象———指导学生确定听写内容, 报给同伴听写。组织学习小组, 每一个组员轮流做“考官”, 负责报默和组织评价。当每一个学生变成“考官”也就成为了学习的探索者,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 在评价他人中“教学相长”。

2.学生报 , 教师写

班集体中难免有几个学生对于字词掌握慢一拍。对于这些学生, 笔者让他们一周做一次“我是报词人”:由他们选择近期所学十个字词报给老师 (或小老师) 写, 大家做评委。为了难住老师, 他们常常煞费苦心反复筛选。报默时又相当于再次复习, 评委见证也是一次复习。我有时故意犯错, 让他们纠正, 在纠正中又得到了强化。默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掌握字词, 谁报谁默谁得分, 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

二、拓宽听写内容

1﹒听写问题

一个词语所涵盖的不只是字形, 更有词义、运用。听写词语时, 可改报词语为报问题, 让词语以答案的形式出现。例如, 要求默写“恍然大悟”则报:根据意思 写词语 :“一下子明 白过来”。又 如 , 要求会默 写“提心吊胆 ”, 则报 :根据句子 意思写本 课新词。“小明昨天作业没有完成, 早晨到学校时。”

听写问题可将学生词语意义理解并运用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听写时学生势必要联系语义环境, 综合字词的音、形、义 , 同时多种 感官有机 结合, 提高了思维能力。

2.听写句子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经就作文教学指出:“听写句子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听写句子或听写段落, 有助于学生掌握句意和句式, 老师念一句, 学生只有了解了整句的意思以后才能写下来。”平时可以每天听写一两句谚语、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名言警句, 有时把一些美文读给学生听, 让他们记录下精彩句子。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语句也可以成为听写内容。

听写课文中的句子是对课文的回味, 听写名言警句、美文积累了语言, 听写学生作业中的精彩句子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在不经意中, 语文听写不再单调乏味, 蕴含着浓浓的人文韵味。

3﹒听写故事

笔者经常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读一些用词恰当、构段简洁的小故事给学生听。第一遍要求记住大概内容, 第二遍听后对重点部分进行回味, 第三遍听后练习复述。最后, 让学生写下故事大意。听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 也是语言熏陶的过程。

新课标中也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等要求。听故事、写故事大意, 正好可以锻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及积累优美语言的能力。

三、完善评价标准

一般的听写成绩是以字词正确率作为标准。事实上, 这只是其中之一, “听写能力”至少还包括注意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写能力, 应该首先改变评判依据。笔者就把“不出声, 不询问, 不走神”等作为听写成绩之一。我的听写开场白常常是“我们一起进入安静听写时光”“比一比谁的注意力强”等, 让学生明白听写不只是写出正确的内容。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对于听写有个做法:坚持只读一遍, 速度较快。笔者也做了这样的尝试, 最初有些学生跟不上, 我告诉他们:“你要调动全部的能量进入到听写中, 加油! ”改变评价标准, 养成的是凝神静气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鲁迅的童年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开始急剧地走向灭亡的时代。因为有那样一个时代,才有了鲁迅,才有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阿长,也就是“长妈妈”,对“迅哥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她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是一个他曾经“不大佩服”甚至感到“不耐烦”的人,但到最后成为他所敬佩、所怀念的人。鲁迅为她祝愿,为她祈福,是因为“长妈妈”那份朴实。“长妈妈”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处处为他人着想,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角色了,因此成了鲁迅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五猖会》,说的都是鲁迅幼时学习的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代表了鲁迅由幼年转向少年甚至是青年的成长历程。同我们一样,渐渐长大的鲁迅不能够再无忧无虑地玩,而要去上书塾,只能每日读着枯燥的古文,不知其深意。而《五猖会》则表达了父母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现实,两代人过着没有沟通的日子。

《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幸福的童年生活,但也诉说了那个时代的悲哀。他在乡下出生,在城里读书。他有乡下孩子对大自然特有的感情,却没有他们的粗犷;他没有城里孩子的娇气,却有着他们的书香气质。所以,他,成为了鲁迅——《朝花夕拾》的创作者。

把书放回书架,再看一看那个名字,又回味了一遍鲁迅的童年,我不禁忆起了自己的那些日子,稚嫩而又美好。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92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原名《旧事重提》。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触很大。鲁迅早年留学学医的国家是在日本仙台医学院,在学院里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藤野先生为“我”改讲义.;学生会干事诬陷“我”抄答案; 与日本学生一起看电影。

当我读到《范爱农》中的一段:“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在书上踌躇满志的鲁迅,原来也像我一样,在那个纠结的年龄里,对范爱农又爱又厌,正如我们那年为一颗糖而与好朋友争吵,继而又在好友安慰中与她深深拥抱。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让我明白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真正原因是: 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思想。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书中的内容简短却不缺乏经典,想读透这本书,还是得好好体会!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自从在课本里看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对《朝花夕拾》产生了兴趣。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文章的最后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画笔点睛,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6

做文章碰痛了“正人君子”,又遭到了名人名教授的围攻,鲁迅不得不在困苦中战斗,他用那锐利的笔和犀利的语言对准了守旧势力,对准了“正人君子”,对准了那些麻木的旁观者。

在呐喊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民族责任感和对社会改革的渴望。他希望改造民性中的弊端,用笔做刀枪,用犀利的语言直刺敌人的心脏,唤醒麻木的民众。《呐喊》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章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对孩子而言,好像一些孩子看见父母,就让父母帮忙干这干那,如果父母不严听计从,就会用各种理由去威胁他们,甚至做出各种极其过分的举动!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她们太自私,太强势,没有同理心,或者依赖性太强,将来对于她们的人际交往很不利。更可怕的是如果父母什么都帮她们,她们有可能成为巨婴!所以,不管自己做的好与不好,都要敢于参与,敢于冒险,养成自己动手,独立的生活能力!

还有一部分孩子,父母是老实人,孩子也老实,所以在学校中,这个孩子总是被人当做马骑,比如,打扫卫生,洗衣服,晒被子等,这个孩子就会总被人指示!还有大学期间,老实的孩子更是低三下四帮助别人,没有一句反驳,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我想对老实人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没有做亏心事,就没有必要低三下四,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你无底线的谦让别人就是一种懦弱无能的体现,所以要让自己强大的途径就是勤奋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充满智慧,高贵起来,让人敬仰你的知识才华!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篇7

满溢乐趣的百草园,质朴严谨的书塾,善良仁慈的阿长,乃至正直热情的异国老师……这些儿时记忆,曾时时“蛊惑”着作者,也使每一个读者,对《朝花夕拾》产生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温馨的回忆。这固然没错,然而,作者自己却又说,这些回忆,“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王得后先生在名著导读中,也分明告诉我们:《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只有深入阅读,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结合到《朝花夕拾》这个具体的作品,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一、罹陷纷扰:现实很“离奇”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它首先“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因素”。鲁迅先生自己也有过相关的阐述,认为倘要论文,必须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据此,我们首先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共十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创作时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小引和后记分别作于1927年5月和7月)。

“自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的八月底,到他四十五岁,时代背景是五卅,三一八,北方的军阀段祺瑞在北京还支持着残局,广州国民政府已经成立,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离开北京,把攻击“现代评论派”的工作,告一段落。这时期的开始,是女师大的校长事件。自一九二六的九月至一九二七的九月,是他生活上感受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的时期,他赴厦门,又赴广东,这种变动使他对人生的体验更深刻了……” 这是李长之对鲁迅生活和思想的发展,所划分的一个阶段。我们且不论这种划分是否恰当,但他所列举的这一段的重大事件,却涵盖了鲁迅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构成了这一时段鲁迅创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就是最好的例证。问题是,这一背景对《朝花夕拾》这样一部回忆性作品,有没有产生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作者就创作过程专门谈到:“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话看上去说得十分平静,但这种强调的本身,就透露着作者难以自抑的愤激之情。难以想象,身处“纷扰”,面对迫害,作者还能沉浸到温韾的回忆中,去创作一些所谓的“性灵”文章。

就拿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来说吧。在这一事件的背景下,鲁迅写了大量的杂文。如杂文《无花的蔷薇》(1926年2月27),文章辛辣地嘲讽了现代评论派人物相互吹捧的行为,剖析了他们的惯用伎俩:“为要显示他伤害你的时候的公正,在不相干的地方就称赞你几句,似乎有赏有罚,使别人看去,很象无私……”而在《朝花夕拾》首篇《狗·猫· 鼠》(1926年2月21日)中,作者则巧妙地借“没眼力”的狗、幸灾乐祸而又媚态的猫,来讽刺现实生活中这类人物;尤其在述说自己仇猫的远故近因时,历数了猫“配合时候的嗥叫”,“闹得别人心烦”等种种罪行,揭露那些“正人君子”们竖着“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的虚伪面目。

阎昌明先生在《鲁迅与陈西滢》一书中指出:“鲁迅与陈西滢论战中的一些‘关键词’大都出自陈西滢的文章,反被鲁迅引用,以为还击的武器。” 据统计,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篇》中,“流言”、“公理”、“学者”、“正人君子”等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如“正人君子”这一概念,共出现过59次。同样,这些词在《朝花夕拾》中也并不鲜见,出现的次数依次为:“流言”8次,“公理”6次,“学者”7次,“正人君子”4次。而在《无常》一文中,引用更是频繁,除了上述词语外,另有:“模范县”、“绍兴师爷”、“下等人”、“碰壁”、“跳到半天空”、“放冷箭”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文章与他的杂文如出一辙。

二、藏颖词间:内心很“芜杂”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书塾中小孩读书的这一个场景,读者一定不会陌生。读着这样佶屈聱牙的文字,我们似乎很容易认同: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但是,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些句子的本义,包含着“求仁得仁”的从容,发愤有为的自励。

这是鲁迅初到厦大写成的回忆,而在他稍后写成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却一开头便是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间又写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这些文章所叙写的,事件本身并没有关联,但从文章所传达出的感情来看,隐隐地构成了一条线索。

如前所述,当时鲁迅的生活,正经历着重大的改变。这时,他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虽然尚未完全结束,北洋政府的迫害也让他极为愤慨,但他的所有工作并未中断,而且,通过抗争,原先担任的佥事的职务得以了恢复;与此同时,由朋友介绍,厦大向他发出了邀请,或许出于多种原因,鲁迅欣然应允。按他的说法,此行的目的,至少可以使自己“少问别事”,避开纷扰,一则可以“专门讲书”,同时写点文章,“印点关于文学的书”;二则也是为生活计。可是赴任不久,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于是,他很快就萌生了离开的念头,而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终于到厦大不到一个学期,就辗转去了广州。

如果把他的这段生活经历与相关文章所反映的感情变化相比对,显然,两者之间与其说是某种巧合,还不如说是作者真实内心的折射。

“鲁迅先生的写作,总是由于当时相当事实引起了感想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所写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

心由境生。“离奇”的处境,使作者的内心十分“芜杂”,有时甚至相当的矛盾:譬如他在谈到《野草》时,说“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两地书》中,也曾有过“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感慨;但在后来给朋友的信中,却呈现出积极昂扬的一面,他说“我自憾我没有什么话可以寄赠你,但以为使精神堕落下去,是不好的”。反映到《朝花夕拾》的整个作品中,我们就可看到,有时他直抒胸臆:“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时甚至痛斥诅咒,如《二十四孝图》;有时则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如对阿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为情造文:内容很“蛊惑”

尽管《朝花夕拾》是作者惟一一本散文集,而且其中作品的抒情性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文学成就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不少成为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有研究者这样评价:

“因为是回忆,因为是说个人的事情,所以我们感觉到亲切,像是当着春秋的佳日吧,在森林里被轻风吹拂着一般,我们所见的便是安详、平和。”

“与其强调《朝花夕拾》属于一般的自传,毋宁说它更象真正的作品。”鲁迅自己也把它称为“回忆的记事”,大概在于区别其他的杂文。

古人论文,推崇为情造文。依照鲁迅当时的情形,可谓是“志思蓄愤”。事实上,抒情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接宣泄现实的苦闷,也可以转向记忆和幻想,用另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把自己从这苦闷中吸引出来。显然,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较多地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当然也不乏杂文式的议论)。这种选择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

对此,韦勒克有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作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是一幅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的。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艺术家借其艺术去体验生活,与人们实际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

拿这个观点来分析《朝花夕拾》,也同样适用。作者曾经说过,自己有一时屡屡受了记忆的蛊惑,进而时时反顾。不错,每个人都有蛊惑他,使他时时反顾的记忆,但他在什么时候回头过去,却多半取决于他此时此刻的具体心境。当现实中在某一方面情感极盛时,作者就不自觉地转向过去。所不同的是,他所作的回忆,并非单纯地为淘取慰藉,更主要的是,在于通过对往昔印象的重新描绘,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感情,或者更具体一点,那就是与“正人君子”之流所笼罩的黑暗相抗争。所以,李长之十分肯定地认为:“‘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只有这一句才是这些散文背后的一字一句的骨髓。”

四、笔区云谲:表现很“闪烁”

还是上面引用的那句,也可以用来讨论他的创作方法。在《小引》中,作者说:“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里的“离奇和芜杂”,所指的不仅是现实,也是一种心情,而且,惟其因为“离奇和芜杂”,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就显得“闪烁”起来——“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当然,这种创作的特点,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情性”。对此,在《两地书》中,鲁迅坦言:“自己爱作短文,爱用反语,……我的东西却常招误解,有时竟出于意料之外,可见意在简练,稍一不慎,即易流于晦涩,而其弊有至于不可究诘者焉。(不可究诘四字颇有语病,但一时想不出适当之字,姑仍之。意但云‘其弊颇大’耳。)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

这话说的是实情,也是自谦。畅达自有畅达的好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同样,简练、含蓄,不同于晦涩、雕削,当可使文章言近意远,辞约旨丰。其实,鲁迅对自己的这种作文方法是并不排斥的,在谈到《野草》一书时,他就自认为“技术并不算坏”。所以,在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朝花夕拾》中,作者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其中,而且得心应手。如《五猖会》中,作者一方面叙写“我”对五猖会的渴盼,但另一方面,却又奇怪五猖神的与“礼教”有妨;《无常》中,作者竟把无常刻划成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认为它与人最为稔熟;即便如《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描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或者也可让人联想到他所憎恨的“流言”……可见,这样的“闪烁”之间,作者为我们留下了深长的意味。

参考文献:

[1]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A],鲁迅全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出版社,2009.

[5]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关键词”的出处与反证[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6]鲁迅.致李秉中[A],鲁迅全集(第十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许钦文.鲁迅小说助读·小引[M].上海:北新书局,1953.

[8]鲁迅.致萧军[A],鲁迅全集(第十三卷)[C].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鲁迅.两地书[A],鲁迅全集(第十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日]竹内好著,李心峰译.鲁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11]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A],鲁迅全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8

在这个寒假里,我细细品读了这本《朝花夕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阿长与<山海经>》令我印象最深。它所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

《五猖会》在童年的鲁迅心中是一个节日。前面写的是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的急切,中间父亲突然出现,强迫“我”背诵《鉴略》。鲁迅的心理,从兴奋,到扫兴、忐忑到无奈和痛苦都生动的体现了出来。表达了鲁迅童年时对五猖会的向往,也同时点名了封建教育的强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这一点是我初读《五猖会》时没有发觉到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9

读着鲁迅先生这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品着一杯清幽的绿茶,望着窗外灿烂的阳光。我不觉地闭上了眼,突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扯着我。不久后,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花香。睁开眼时,只见一个巨大的花园呈现在我的眼前――在青苔砖上铺满了爬山虎,宛如一条巨大的绿水晶矿脉镶嵌在其中。不远处,一朵朵盛开的花夺走了我的目光,放眼望去,有牡丹、有月桂、有丁香・・・・・・各种各样。还有一些我说不上来的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在飞舞着。在远处,就是一棵苍天古树了。我来到了这棵树的底下,透过叶子,随着阳光投下来的细碎的剪影。我看到了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和它那繁茂的充满生机的叶子。 总之,这就是一个花的王国,昆虫的天堂。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百草园啊!当我沉浸在百草园美好的景物中时,一声清脆的欢笑把我吸引了过去。在百草园的前面,便是一座屋舍。正当我想过去一探究竟的时候,几个灰头土脸的小孩冲了出来。我看的为首的那个小孩,不觉的有点眼熟,咦!这不就是鲁迅吗?他似乎没有看到我,只见他带着几个小伙伴不顾一切一股脑地就钻进了百草园。想必是趁大人不注意时溜了出来吧!他们在百草园里,与昆虫为伴,与植物为友。不是采摘浆果,就是在玩躲猫猫。一会儿的功夫就连个人影也瞧不见了,只有偶尔在花丛深处传来淡雅的欢笑。

突然,一阵风袭来,我只感到一阵的清凉,转眼间我就离开了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门口,有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俯着身,眼睛一直盯着前方。走进书屋里头,就可以看到靠近窗台的小鲁迅在全神贯注地折纸呢!再看其他人,亦是如此――不是折纸就是说话。这时,三味书屋的老师――寿先生,可就不乐意了。只见他板着个脸,用手里的戒尺用力的拍打着桌面。等到静下来时,寿先生便大声的说:“读书!”这时,教室彻底沸腾了。有人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还有的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更甚者曰“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教室先是由喧闹变得安静,然后再由安静变为喧闹。不多时,读书声渐渐的低了下来。只有寿先生一人还在如痴如醉的读。这时的同学们,便互相传个眼色,然后一哄而散,各自跑去玩去了。只有三味书屋孤零零的陪伴着寿先生朗朗的读书声。

这时,我猛地醒来过来。望着窗外的夕阳,喝一口因为已经冷了下来而感到有点苦涩的绿茶。我思绪万千,既有遨游书海而感到的快乐,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像童年一样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这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感触――文中的小鲁迅的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追求,所希望的美好童年吗?

其实,童年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也是一堂不可缺席的课堂。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中学时代,处于花一般的童年。但它已经离我们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

朝花夕读后感 篇10

关键词:语言学视角 《朝花夕拾》

引言

鲁迅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对我国文坛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朝花夕拾》是他的一部重要的散文集,语文课程教学中已经将这部作品纳入教学范畴之内。《朝花夕拾》中的语言内容十分细腻,而且蕴含了作者十分丰富的情感。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需要加强对作品语言内容的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对鲁迅的写作风格进行理解和掌握。

一、 《朝花夕拾》和鲁迅简介

提起中国现代文学,鲁迅是当之无愧的一位文坛巨匠,他一生创作的作品,都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反映的是国人的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落后的现象以及思想方式,对文学创作以及社会的进步都有一定的影响。鲁迅从最开始的学医之路,到后来的弃医从文,他的人生轨迹的改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纵观鲁迅思想的变迁,从他参加维新运动不成、到学医没有成就、治文也不遂,鲁迅人生中的三个美好思想最终破灭,对于鲁迅自身而言,一生的救国救民的热情陷入到了无边的寂寞中。他的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以及生活一度有些失望,但是在失望的生活中,作者还是在积极寻找解脱的办法。在晚年时期,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人生,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梳理,而梳理的起点则是自己的童年,童年的很多趣事都在脑海中渐渐浮现出来,对这些内容进行串接,才形成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的“朝”表示自己的童年时期,而“夕”表示自己的晚年时期,从这部散文集的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利用这部作品,是对自己以前所经历的事情的一种怀念,是一种回忆的体现。《朝花夕拾》是鲁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作的,历经了十个月左右,创作结束后不久又为这部作品写了后记,这部作品中一共收录了大概十篇作品,其中包括《狗·猫·鼠》,表达的是自己对猫的一种厌恶以及仇恨的心态;《阿长与<山海经>》,表达的是自己对长妈妈的怀念;《二十四孝图》批判了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自己童年时的趣事;《琐记》描写了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回忆和现实的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得整部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思考。

二、 语言学视角下对《朝花夕拾》的解读

语言学的重点以及核心是人们实际使用的种种语言,不是人们随意编造的句子,也不是经过人们各种精挑细选、精心编辑之后的一些语言素材,使用的就是生活的、日常的、实际的语言。因此注重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的诸多口语材料。相对于其他的语言学理论而言,功能语言学具有几个主要的特征,第一,它关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社会属性,即要如何来实现社会功能。第二,功能语言学角度下将语言看成了一种实践,不只是一种认识。第三,对个别语言以及语言的变体的重视程度更高。第四,在解释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时更加注重其连续性。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十分平实的语言,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得这部作品的亲和力更强,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作品,因此其语言的特色则包含了较多的散文特征,散文的文体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其中心思想是抒情。因此这部作品中的语言艺术风格总体体现了散文的语言风格。

1.隽永清新。虽然在这部作品中都描写的是一些普通人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中却蕴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也有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縱观鲁迅的人生经历,其人生理想破灭之后,他一时之间找不到可以寄托自己理想和情绪的方式,曾一度对世界感到失望、苦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和彷徨,但是他还是善于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总结,虽然有一段十分痛苦的经历,但是却让鲁迅有了深刻的反省,他意识到社会人群的麻木,意识到不可能依靠外界人来体恤自己,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因此他对这种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国人的麻木进行了反省。

2.刻画的形象十分鲜明。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对人物以及景色的选取十分到位,能够将人物以及景物的独特之处进行刻画和描写,这也是鲁迅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还擅长使用形象化的语。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就十分细致,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其中使用的这些形容词都十分形象,比如肥胖的,轻捷的,而且动物的动作也刻画得很形象,运用的词语比较形象,比如长吟、伏、窜等,这些语言的处理是细节的东西,但正是对细节的处理,使得文章变得更加深刻。

(二)《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技巧

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技术技巧是文章的重点,在这部散文作品中,作者使用了很多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象征等,正是由于这些表达手法的运用,才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散文要传递给人的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往往通过各种景物来体现,在散文作品中,最常用的描写手法是比喻和对比。恰当的比喻和对比,可以增加文字的张力以及重量,将作者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就很善于使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比喻。在创作过程中,比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修辞手法,鲁迅也很善于使用这种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利用比喻来写景或者抒情,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创作方式。比如在《狗、猫、鼠》这篇文章中,作者利用动物进行比喻,比喻了哪些卑劣的人,对人剥削人的这种情况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以及批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那种欺负弱者的行为的一种憎恨。虽然写的是动物,但其实比喻的是人,看似是对动物的抨击,但其实是对封建社会中的那种不平等状态的一种批判。

2.对比。对比是鲁迅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朝花夕拾》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五猖会》中写到:“大家都忙起来,往船上搬运会上用的用具及供品,顽皮的先生也跟着凑热闹,父亲看到,严厉地说:去拿你的书来,并让他当场背诵……”大家都觉得很兴奋,想看一场好戏,只有鲁迅觉得没有意思,他在思考的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对儿童的一种戕害,这种戕害有可能是一生的。

3.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除了上面两种修辞手法,拟人、排比等手法在这部作品中也有很多地方出现。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提高作品的层次,排比的使用可以使得作品显得更有气势,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是用了排比的手法,展现了儿童时期的乐趣以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与现实也形成了一种对比,对现实生活的黑暗以及无奈表现得更为明显。

结语

鲁迅是我国文坛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映。他的大部分是作品体裁是小说或杂文,《朝花夕拾》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散文作品集,从语言学的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需要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充分的了解,鲁迅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他自己所有的先进精神受到阻碍,其间因为人生理想的破灭而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开始崛起,在晚年的时候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人生,回忆童年,回忆青年时期,在这些时期中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和事,都已经变得久远,但也很熟悉。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人物和景物进行描写,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思考。语

参考文献

[1]王旭.对本真生命与自由人性的追寻——浅析鲁迅的《朝花夕拾》[J].文学界(理论版),2011(06).

[2]程凯华.诗情的回忆——《朝花夕拾》艺术琐谈[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04).

[3]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4]向诤.生命价值的重审——浅谈鲁迅《采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03).

朝花夕拾初中读后感 篇11

朝花夕拾初中读后感1

这个暑假的一天,我翻开了书架上放置已久的一本书——《朝花夕拾》。

这本书记述了鲁迅的童年时光。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后写了很多文章,这本《朝花夕拾》则是他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从前的我仅仅粗略浏览了一遍以后便放在书柜,这个暑假我才在某个角落里看到了它。

封面上,朝花夕拾四个大字显而易见。我继续翻,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关于狗猫鼠之间的有趣关系,长妈妈的质朴可爱,迎神赛会与各类书中牛鬼蛇神的可怕和奇妙,百草园的自由自在……当我继续看时,《父亲的病》这一篇令我的心境陡然而变。庸医误人,鲁迅先生的父亲因为庸医的用药不当,耽误了治病的时机,最终因病与世长辞。这一篇中的所谓“名医”们故弄玄虚,勒索钱财,对人命丝毫不上心,这点引发了我对封建时代社会状况的思考。

封建社会是黑暗的,大部分人心中都是抱着迷信思想的。黑暗、迷信思想,我再回顾先前的文章内容。鲁迅先生在《狗·猫·鼠》中提到了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的情况,“拜来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还印有一本红面子的《婚礼节文》……”这些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后文《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讲的各种规矩与古怪仪式,《〈二十四孝图〉》中封建孝道的虚伪残酷,《五猖会》中封建家长的阴影,《无常》中迷信的勾魂使者的形象……我这才发现,这本书中有大量笔墨是批判旧社会封建思想的!

封建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多么庆幸自己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那些迷信的思想与封建社会的黑暗随着岁月变迁在历史舞台上落幕。新时代的我们阳光明朗,光芒四射,能够驱散一切黑暗,前途一片光明。感谢有这样美好富强的祖国,给了我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鲁迅的《朝花夕拾》为我们展现了旧社会的模样,我想,他在书中想要表达的情感,除了对童年怀念,抨击旧社会,还有的就是希望未来的人民们——现在的我们珍惜美好时光,努力向上,为国争光吧!

轻轻合上这本书,我的心却仍然沉浸其中。

朝花夕拾初中读后感2

每一个人都有童年,每一段回忆中都包含“喜、怒、哀、乐”四种味道。

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是《琐记》。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美女蛇的故事使他觉得做人之险。世事险恶,而最可怕的不是流血破头,而是人心的黑暗。“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鲁迅真的没见过吗,其实他早已见过了,衍太太不正是披着人皮的美女蛇吗?

让大家都喜欢的衍太太,外表看似善良,内心却是如此的阴暗。“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怂恿小鲁迅偷东西,传播流言。而那时年幼的鲁迅,天真地认为衍太太是好人。那时的他,没有看透暗中使坏的衍太太的心计。几年后,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鲁迅脱去稚气,回想衍太太的种种行为,终于慢慢晓得衍太太的为人。回忆往事只是会心一笑,而最让鲁迅难以释怀的是父亲的逝世。“精通礼节”的衍太太怂恿小鲁迅在父亲临终弥留之际反复呼唤父亲,让父亲走得不安心,最后父亲是带着痛苦离世的,这让鲁迅感到非常愧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出现过许多“衍太太”。放纵我们贪玩、怂恿我们做坏事、引诱我们接触不良信息,比如电脑、手机、一些狐朋狗友、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陌生人,这使我深感做人之险,同时,我也更能理解和感激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也许严厉了些,但都是为了让我健康成长。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时有泥沼、时有岔路,我们要保持一颗明辨是非的心去分辨善恶,警惕“衍太太”。

朝花夕拾初中读后感3

有一位作家在中国历史最黑暗,思想最愚昧的时候用他的一支笔唤醒无数人,奠定了中国白话文文学的基础。他就是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不单单是因为他引领无数中国人走出愚昧,唤醒他们的意识,也因为他的精神,品质被后人称道。所以有一位诗人说过“有些人死了,可他还活着”。从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动荡,思想的封闭。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里面有关于一些孝道故事,作者用小时候的视角批判了这种违背人性的孝道故事毒害儿童的后果。作者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写法上也详略得当。从《猫鼠狗》中也可以看到作者表面上写自己讨厌猫的原因,实际上是写像猫一样的人,作者讽刺,批判他们的行为,从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也有人评价《朝花夕拾》是一部当时的历史百科。

还有很多故事,如:《琐记》衍太太心术不正,怂恿鲁迅干坏事,事后装好人到处乱说话,《五猖会》中鲁迅兴高采烈地去看戏,却被父亲叫来背书,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儿时在家门后园观察生物再到寿镜吾先生的私塾就读。这些都是鲁迅童年所经历的一些事。还有《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都是鲁迅以青年的视角写的:《父亲的病》中作者压抑住内心的愤怒,用讽刺的写法批评当时的江湖骗子,骗钱而忽视人命,《藤野先生》中作者在日本学医却遭到歧视,文中写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和赞美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这些文章中有批评有赞美,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叶圣陶曾说过:“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一些往事的散文集,里面内容丰富,不仅有一些鲁迅的往事回忆,也有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就是我对《朝花夕拾》的一些感受,希望你们也喜欢这本书。

朝花夕拾初中读后感4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童年,它如一本笔记,记录了我们懵懂时期的点点滴滴;它如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那时的欢声笑语;它如一支笔,勾勒出我们的天真无邪。回想小时候,你是否也闹过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呢?是否也有一段难以忘怀的童年趣事呢?

鲁迅所著的《朝花夕拾》里有一篇文章就是讲述了鲁迅童年的快乐生活,可是他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完美。因为他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去书塾里读书了,虽然十分严格,但也有让他找到乐趣的地方。他可以在书塾后面的院子的折梅花,寻蝉蜕、抓苍蝇、喂蚂蚁等。不过也只有那么一点时间,同窗们到院里太多,太久,先生就会把他们叫回来,让他们继续读书。

看过先前他在百草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后,又看了他在书塾里的生活,我不禁觉得书塾里的生活有些索然无味了,“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都覆盆子和木莲们!”这些话无不表达了他对百草园自由生活的不舍与无奈。

其实,自由的童年生活可以使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又何必束缚他们呢?孩子们如同一只只幼鸟,封建式的书塾教育如同一条铁链,束缚住了孩子们的翅膀,哪怕他们可以从书塾中学到东西,会慢慢长大,可长大了以后呢?他们已经习惯了被锁住的生活,翅膀软弱无力,又怎么飞得起来呢?

现在的许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送孩子到补习班,希望他能先别人一步,能有更好的成绩,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可我并不认为这是对的做法。难道放养孩子吗?不让他们小时候学点东西?不,当然不是。家长们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孩子们拥有了开心的童年,也能有一技之长。再看那些小时候就开始补习的孩子,哪怕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长大了之后就会发现,比自己成绩好的多得是。到了成年迈入社会,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又有谁会聘用你呢?现在的大城市里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满大街都是,又何必让自己的孩子做他们中的一员呢?不如让孩子们在小的时候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是吗?

童年是美好的,那是我们最纯真无邪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我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用为将来而考量,只需要开心的活你自己。家长们,不要一味的困住你们的孩子,展开翅膀,才能飞翔!

朝花夕拾初中读后感5

一直很佩服鲁迅,佩服他这个人,也佩服他精炼深刻的文字。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叫《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欲观看盛大的五猖庙会,兴奋的不得了。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得起来。前夜预订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的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般兴奋,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层隔阂,让他们彼此都很难进入对方的心里,去领悟对方的感受与想法,这也造成了一种爱的冲突。这在我们看来是很不可理喻的,但这也是父母的一种望子成龙之心。当今社会更是如此,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长们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也就扼杀了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间,把他们大量的精力都花在了题山书海当中。因此,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也就越来越厚,造成了父母心愁,孩子叛逆。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相信孩子们都能够理解,可教育的方式不只一种,你们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往往就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啊。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 篇12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1

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像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2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压迫,学者们排挤,又经历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的纷扰中寻找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眼前是那么离奇,心里是那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候竟会连回忆也没有。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是激发人们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某人性命,教人看得丑陋祸心。去留学,并碰到了一个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治疗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志: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如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的这种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日本的求学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世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的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3

《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能够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比较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能够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朝花夕拾》里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明白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可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此刻是难得看到飘雪的。

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必须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此刻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此刻,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仅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朝花夕拾》里的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此刻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欢乐不起来。我正理解,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欢乐。

没想到一本普通的《朝花夕拾》,却能够在这么多生活中的小回忆引起我的反思,或许这就是平常生活中折射出的大道理吧。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4

夏日的午后,品读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的思绪已经随鲁迅先生的文字飘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教师也曾说过:仅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期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齐,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我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我的忙碌身影,最终因为自我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那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欢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5

假期的日落时分,就应当泡上一杯茶,带上一本书,来到阳台,享受此刻的宁静与心灵的洗礼。

好书如此多,从其中挑出一本来也绝非难事,在书架上翻检的时候,目光不由的被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来,这个明媚的午后就由它陪我了。

大概了翻看了这本集子,文章不多,仅十篇。读完小引之后,便决定顺着文章的目录一片一片的读下去。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狗·猫·鼠》。鲁迅此刻的文章是极有思想的,这题中的猫鼠狗自然也绝非是去写那猫鼠狗的各种秉性,而是借猫鼠狗这三个动物来借喻时下的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虽说本文的题目为《狗·猫·鼠》,而先生的众多笔墨都用来写自我的“仇猫”。

先生仇猫有许多的理由,猫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乖巧,实则暗藏着“妖气”;先生还是既不喜欢猫的叫嚷声的,听到猫的叫嚷先生总要嫌烦,而这个猫则是更像及了那些与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猫的;还有一条也是先生仇猫的缘故,但凡猫若是捕食到比自我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这却是和当时一些人的做法无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把柄,必是会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自我享受着其中的“乐趣”。这是何等病态的一种社会形态,笑人无妒人有,那确实是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哀。

先生仇猫委实不是口头革命,先生对付猫自有一套办法。开始只是从家中养的一只花猫下手,逐个推广,以致之后猫都从来不接近先生了。文章至此,先生的态度已是明确至极了,而此时,先生笔锋一转,又引至了一只他收留的小隐鼠,隐鼠与那些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的大鼠是决然不一样的,而先生的这个小隐鼠似乎也是葬身于猫之口中,随之后得知是长妈妈所谓,可是,先生和猫之间的矛盾委实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细细品味,先生所言的狗鼠猫,其实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时代的三类人。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这三个阶层,先生正是以笔为枪,抨击了那个时代的“名人”,表达了自我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持,而那些“名人”各种媚态,对弱者的各种折磨,先生也嗤之以鼻!

先生的文章或许我还读不懂其中的真味,可是却能深切的感受到先生对那个日渐浑浊的世道的无奈与悲切,他用他的笔战斗着,挽救着奄奄一息的中华民族。

上一篇:初一英语作文a happy day下一篇:宿州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