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安全生产资料

2024-05-17

乡镇安全生产资料(通用7篇)

乡镇安全生产资料 篇1

2011年我省食品安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食品安全监管合力初步形成,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全面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食品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规范了食品市场秩序,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食品安全工作做得如何,群众是否真正满意,是对政府行政宗旨和理念、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大考验。人民群众利益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有多重,食品安全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位置就有多重。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最大的决心,集中最优质的监管资源,采取最有力的措施,戮力同心、心无旁骛、毫不懈怠地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梳理存在问题、剖析原因,有的放矢地拿出解决方案。要坚持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重点整治与全面提升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构建长效机制相结合、分口把关与紧密配合相结合,抓统筹、补漏洞、强基层、建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全力以赴打好食品安全攻坚战。一是结合“三打两建”,大张旗鼓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作为“三打两建”的重要内容,坚持“打”字当头,重在建设。“打”字当头就是要狠抓重点领域整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强化行政监察和问责。司法机关受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要快办、快诉、快判、快结,要“打”出法治权威,“打”出对犯罪分子的强大威慑,“打”出政府公信力,“打”出人民群众安全感。“重在建设”就是要大力加强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推动全程监管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把牢准入关口,健全流通监控,建立追溯机制,健全检验检测,强化监督巡查。三是狠抓建章立制,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大力推行食品企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乡镇的食品风险监测网络;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和应急机制;尽快出台规范小作坊、小摊贩管理等相关法规规章。四是实行专群结合,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大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监督形成防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天罗地网”。加快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大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推进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建设。

“2011年,地沟油、速冻食品细菌超标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显示目前食品造假产、供、销越来越集团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徐舟昨日表示,今年2月确定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联合,实现情报共享,这次和市食药监局合作,就是为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据了解,去年市食药监局与公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取缔制假窝点5个,3名制假窝点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被刑事拘留。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虽然经过不断的专项整治,但形势依然严峻。”市食药监局刘为副局长指出,现在一线执法过程中,往往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如独立执法力量不足;制假售假窝点隐蔽性强,并且在每一个环节都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专业的制售假网络,因行政执法手段、执法权力有限而不能达到有效取证,有时还遇到违法犯罪人员暴力抗法等。”

据悉,联合执法办公室将设置联络员制度,联络员负责相关协调工作,并可以通过直接沟通交流,及时掌握信息和通报有关情况,达到信息交换、情报共享的作用。

农家乐、小餐饮单位使用不合格食品直接吊销牌照

据了解,全省地级市首个联打办公室组建后,将打击餐饮服务单位经营和使用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标签标识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督促餐饮服务单位严格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并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规范餐饮食品加工行为。严厉打击无照餐具集中清洗消毒黑窝点,规范餐具集中清洗消毒行业,依法查处餐饮服务单位使用不合格餐具违法行为。

“所有的餐饮单位,特别是是农家乐、小餐饮单位如果在面点糕点、烧卤熟食上使用了不合格的添加剂,我们首先直接吊销他们的经营牌照,并立即通过联打办公室,由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市食药监局长戚耀方指出,食品监管的重点产品将包含肉及肉制品、食用油、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大米、米面制品、豆制品、一次性餐具重点,涉及的单位和区域则有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集体食堂、小型餐饮单位、车站码头和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农村、城乡结合部。

“除了食品安全外,我们还要严查药品、化妆品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可能都是慢性中毒,尤其是美容、减肥产品。”戚耀方指出,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特殊药品等高风险品种将成为严控产品。

乡镇安全生产资料 篇2

我市目前共有四县四区 (包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106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人口626万, 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近年来, 我市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在农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推行, 新增入户数量大幅增加, 道路车流量不断上升, 致使道路交通方面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加上乡镇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制度仍不完善,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 表现为发生在乡镇的事故所占比例很大, 群死群伤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 发生在乡镇这个层面的事故死亡人数占总量的50%以上。

2 乡镇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监管网络不健全

近年来, 我市乡镇安监队伍建设有所加强, 但基层乡镇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仍不尽如人意。有些乡镇虽建立了安全生产机构, 但机构是加挂的牌子。人员虽名义上是专职, 但实际情况, 多数人员身兼多职, “专人不专职”现象很普遍, 带来的问题是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安全监管工作。最重要的是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人员变换频繁, 致使安全生产工作无连续性。另外, 村一级安全生产网络尚未建立, 安全管理工作未能延伸到村 (居) , 重心下移的不够。

2.2 乡镇责、权、利不对等

乡镇一级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存在权利上移、责任下移现象, 所有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需要乡镇一级政府去执行、去落实, 而乡镇又无独立的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权力和手段, 所以单靠行政手段来控制安全事故发生显得力不从心。同时, 发生大的事故, 首先被追究的还是乡镇。因此, 乡镇安全人员工作压力很大, 从事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2.3 乡镇安全投入保障不足

当前, 由于乡镇一级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工作起来无专人、无装备、无经费, 致使许多工作停滞不前, 无法保证许多公共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 使各类隐患长期存在并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4 劳动者安全素质不高

农机手由于是文化水平低、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往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薄弱环节, 同时也是各类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

2.5 安全宣传教育不够深入

对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加强安全生产的重大举措没有宣传到位;安全生产知识、事故防范措施宣传不到位, 农民安全意识得不到增强, 安全知识水平未能提高, 公众安全责任未能落到实处。

3 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应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好农机安全生产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村道路安全畅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把农机安全生产的主要考核指标作为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乡镇政府与乡镇农机管理部门、行政村、农民机手之间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 把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单位、到村组、到农机户个人。并经常性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监控情况督查,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到位, 监控严密, 态势稳定。

3.2 建立健全农机监管网络

加强“农机安全村”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积极开展“平安农村”示范乡镇、村、户创建工作。农业机械量多面广, 分散在广大农村千家万户, 仅仅依靠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 农机监理工作就不能全面做到位, 特别是对一些偏远乡镇, 更是不能做到长治久安。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机监管网络。乡镇政府要配合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聘任乡镇农机管理工作人员为当地乡镇政府农机安全员, 聘任行政村有经验、有威望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为村级农机安全员。

在建立健全农机监管网络的同时, 乡镇人民政府还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机安全村”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通过开展“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村、户创建活动, 使之成为地方人民政府与农机部门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纽带和前沿阵地。只有这样,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做到有的放矢, 把从事运输和农田作业的农业机械纳入到整个安全监督管理网络之中, 真正实现源头管理, 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3.3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党和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是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原则, 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动员全社会关注农机安全生产是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基础。

地方人民政府要通过加强对广大农机驾驶人员、农机手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使他们主动克服在驾驶操作农业机械时的侥幸心理、急燥心理、麻痹大意心理,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驾驶操作意识, 减少违法违章驾驶操作农业机械的行为, 把农机事故消除萌芽状态。

农机安全监理是代表政府依法对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实施有效管理的执法行为, 乡镇人民政府要配合县级农机监理部门经常性地对广大农机手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借助每年开展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 针对农机拥有量大、农机手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农村集市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安徽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 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组织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开展农机宣传教育下基层、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会员为纽带, 以“农机安全村”为宣传阵地, 宣传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 宣传广大农机手遵纪守法, 安全驾驶操作的先进经验和违规驾驶操作引发农机事故的沉痛教育, 用典型农机事故案例教育广大农机手, 使之知法、懂法、自觉守法, 做到安全驾驶操作各类农业机械。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农机安全村 (户) ”活动和大力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 全面提高广大村民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在广大农村形成一个人人讲农机安全, 个个要农机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3.4 加强部门协作, 配合县级农机监理部门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及执法检查等工作

对移动行驶的农业机械实行牌证管理是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移动行驶的农业机械的安全风险相对较大, 对它们依法实行牌证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 农机安全生产管理范围涉及各类农业机械及其生产者、经营者、维修者、使用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农机监理部门对各类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农业工程机械实行牌证管理, 对其驾驶人操作人实行驾驶、操作证管理, 对农业机械维修网点实行技术合格证管理, 对配套机具实行登记备案管理。

但实际情况是, 我市各县区农业机械入户办证率很低, 约90%的车辆和驾驶员处于无纳管状态, 他们虽对购置补贴农机具热情, 但对办理、申请农机牌证则是冷眼相对、及不情愿, 以至成为“黑机非驾”, 是我市农机安全生产存在的一个重大隐患。

乡镇安全生产资料 篇3

乡镇计生图书资料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搞好图书资料管理是做好计生工作的前提和命脉,至关重要。

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在乡镇计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的经历,认真分析了乡镇计生图书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对乡镇搞好计生图书资料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乡镇计生图书资料是我们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是转变婚育观念、为群众提供科学技术,帮助群众发家致富的一种有效载体。这项工作做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因此,解决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创新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不可忽略和小视。

二、乡镇计生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人多年在乡镇计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经验,得出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图书资料管理不规范。规范化管理人口计生图书资料,是保证库存图书资料完整,推进乡镇图书事业顺利向前发展的关键。但就目前各乡镇图书资料管理来看,由于从中央到地方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标准,致使个别乡镇图书资料管理混乱。

有的地方虽然有人管,但管理并不严格,更没有健全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图书管理人员事业心不强,各乡镇街图书管理员多是由宣传员担任,除管理图书资料外,还担有其他工作,精力和时间不能完全充沛到图书资料管理当中去。

有的图管员则认为,图书资料管理得好与坏,与自己无关,上级组织也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把其中的几项工作干好就行了,所以在开展工作上,往往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的乡镇图书资料管理员在购置图书资料时,则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进行采购,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根本不考虑本单位实际工作和群众对知识的需求,不考虑图书资料对当地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的图书买回来后成了一堆死书,根本无人问津,造成了资金浪费和库存图书质量下降。

图书资料借阅手续不全在各乡镇,除了上级部门有针对性地发放一些图书资料外,各地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购了一些图书资料,每年图书资料的数量都在不断递增。但由于没有健全的借阅手续,图书常有丢失,哪本书被谁借去了,谁又借了什么书,根本无从查起。有的虽然有记录,但又不完整,时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严重时影响了乡镇图书事业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对策针对乡镇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要理顺管理和借阅两方面的工作。

管理方面各地应建立图书分类账、个别登记账和总括登记账。图书分类账是按图书内容进行归类,能反映出各类藏书数量的多少。

在乡镇图书管理工作中,都应依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制定本部的藏书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在图书资料分类中,可采用“马列、哲学、社科、自科、综合”五大部类,五个部分的符号可用英文字母“A.B.C.D.E”来代替,即A马列;B哲学;C社科;D自科;E综合。在使用时,要用标牌的形式,在书柜上显示出来,便于区分和查找。在图书进行分类时,首先按上架图书内容进行归类。其次是给种次号,也就是每一种图书资料给一个种次号。无论一种书有几册,种次号都不变,比喻新购两册《农村养殖技术》图书,种次号就一个,并按入藏的先后顺序填写种次号。这本书的号为D/5,也就是说此书是农业方面的,而农业属自然学科,用D表示,“5”是按自然科学类第五次购进来的一种图书,所以它的种次号是“5”,书写成D/5。这个符号在图书界也称为学书号,并把这个号码写在书各页的右上角,便于管理和查找。

而个别登记账,也叫财产登记账,它和分类账区别是:每册书给一个号码,也叫财产登记号。例如:100册书就是1-100个号码,多一册书就多一个号码。财产登记号应写在书各页学书号的下面,这种登记方法既体现了图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又容易被刚参加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新同志接受和掌握,有利于藏书的规范化建设。

同时还有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总括登记账也叫总登記账,它与前两种账不同的是,它反映的是收藏图书-注销图书-库存图书的全部情况。其内容均采用A、B、C、D、E这五个符号,在填写新购图书时,属于哪一类就填在哪一类里,然后在库存图书栏内填上相应的数字,此账便能相符。

其计算方法是:收到图书-注销图书-库存图书。这种方法既科学、合理,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更适用于乡镇计生图书室藏书建设。借阅方面收藏图书的目的是应用,只藏不用就失去了藏书的意义,而使用是通过图书借阅这个环节来完成的。因此说,借阅是图书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从目前看,乡镇图书资料借阅主要应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其一,建立图书资料登记簿,标明借书时间,归还时间,借阅书名,经手人等事项。其二,也可根据读者情况建立读者借阅记录卡,每人一份,标明读者借阅时间、书名、还期,两种方式选择一种即可。前者简单明了,省时省力,但查找麻烦,后者查找便利,管理更科学。其三,要选好人员。图书资料管理是保证国家财产完整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开展得好与坏,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高低。因此,在管理员的任用上要注重把有文化、素质高、能力强、热爱图书事业的人选拔到图书岗位上来。在选拔方法上,可以通过调查、民主测评、群众推荐、演讲答辩或笔试面试来进行。这种做法既实际,又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有责任感、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到图书岗位上来,才能促进规范化管理,才能推进新时期乡镇人口计生图书事业的发展。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障碍。但我们相信,随着我们不断的努力,我国的影视业必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璐.(2005),韩国影视产业振兴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09(08).

[2]金银河.(2006),韩国文化产业在中国市场传播的探究—以韩剧《大长今》为分析对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宋魁.(2005),文化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与探讨》2005年6期.

[4]王水平,张孝锋.(2006),韩国影视产业振兴的经验分析,《电影评介》2006年13期.

[5]张国涛.(2005),

乡镇依法行政资料2 篇4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乡镇政府是我国政府行政体制中最基层的行政机关,直接面对基层,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加强乡镇依法行政建设,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试结合乡镇实际工作,就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乡镇依法行政的内涵

1、乡镇依法行政含义

所谓乡镇依法行政是指乡镇政府依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在法定权限内、按照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做到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一种行政行为。

2、乡镇依法行政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依法行政是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对行政机关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关键及核心,也是保证有效依法治国的重点所在。乡镇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也是保证有效依法治国的基础所在。

3、乡镇依法行政的重点

一是制定文件要合法。制定规范性非法律文件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确授权,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依据,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义务的决定。并且,乡镇政府依法制定的规范性非法律文件不能与“党委”联合署名。二是执法行为要护法。行政执法行为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其本身要合法,包括执法主体合法、执法内容合法、执法程序合法和形式合法等四个方面。三是政府行政要依法。依法行政的“法”指的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因为依法行政不等同于依法执政,共产党是依法执政的主体,而政府只能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党的政策,只有通过法定的程序形成法律文件后,才具有强制执行力,因此党的政策不是依法行政的“法”的范畴。

二、当前乡镇依法行政的现状分析

1、依法行政氛围不浓

由于当前学法氛围、依法氛围和执法氛围的不浓,使得整个依法行政氛围不浓。一是学法的氛围不浓。在乡镇领导中很少有人去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在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中除了一些本条线法律知识短期培训外,也很少有人去主动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而作为依法行政相对人的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很少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二是依法的氛围不浓。在基层农村还存在很多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些风俗习惯还和现行的法律法规是相悖而行的。如当前农村遗产继承问题上,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沿袭的习惯:夫妻一方去世,去世一方的财产往往是由其配偶“继承”,其子均无权继承,而其出嫁的女儿,即使是父母均亡,也无继承权。这样,当父母与儿子、兄弟与姐妹之间发生遗产纠纷时,乡镇机关进行调解时,往往要尊重当地风俗,结果很难“依法办事”。三是执法氛围不浓。少数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缺乏,遇事时不会执法、不愿执法和不敢执法。如嘉兴某镇一位分管政法的党委委员遇到个别村民无理取闹、冲击企业打砸财物、环境污染户阻挠执法并扣留执法车辆时,总是这一句话:“这怎么能处理?处理后引起群体性事件怎么办?”。由于个别领导的不会执法,使得法律应有的尊严在这个地方无法得到维护。还有一些违法案件涉及多个部门可以执法时互相推诿不愿主动执法,以及遇到一些违法当事人自持靠山强硬、无理取闹、抗拒执行时不敢执法。

2、依法行政意识不强

由于“人治重于法治”观念的存在、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学习,所以造成了当前乡镇领导、乡镇机关行政工作人员和行政相对人依法行政和依法维权的意识还不强。一是行政领导意识不强。当前乡镇领导中很少有系统学过法律知识的,更有甚者连分管政法的乡镇领导中也很少有“法律通”的,以致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造成重人治轻法治、凭主观臆断行事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无法在学法、执法、护法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而且面对违法行为或违法行政难以维护法律尊严。二是行政工作人员意识不强。行政行为的执行者是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他们的意识强弱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依法行政的结果。但当前不少干部思想上对依法行政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多数乡镇干部还没有接受过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训,因此在行政过程中,难以严格依法办事,有时甚至凭经验和主观意志办事,导致不少事项不能及时办理或办理不当,社会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行政效率和能力受到质疑。三是行政相对人意识不强。我国虽已经历四个五年普法,但作为依法行政相对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仍十分局限。他们很少主动去接近法律、接受法律,其法律意识大多是被灌输的,消极被动的了解,缺乏切身体会。难以体会到独立自主、平等地位、自主身份的法律含意,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也是模糊不清。

3、依法行政水平不高

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要素,本身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法律资格,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通过公务员实施的。因此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由于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欠缺、思想认识不足造成了依法行政能力的不强。一是乡镇队伍构成、依法行政先天残缺。分析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由三部份组成:一部份来自农村,在本地土生土长,由村组干部逐步提拔起来的;一部份是来自部队,从部队转业或退伍的官兵;一部份是来自农水口专业学校为主的大中专毕业生。不可否认,乡镇一级政府的干部农村工作经验比效丰富,但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这样就造成了乡镇执法主体“依法”行政的先天残缺。二是乡镇工作繁杂、全面掌握法律不易。既要确保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又要具体办理好涉及农林、水利、计生、民政、国土等各项社会事务。这些具体工作专业性、法律性强,对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求较高,且涉及的法律法规达60多部,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熟练掌握这些常用法律法规十分不易。三是思想认识不足、凭借经验办事仍然存在。多数乡镇干部没有接受法律知识系统培训的条件,即使有过短期培训,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培训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深、掌握不牢。不少干部思想上对依法行政重要性认识还不足,长期以来凭经验办事的观念仍然存在。

4、依法行政体制不顺

依法行政体制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对接,法律法规之间的“打架”、乡镇政府的有责少权和乡镇缺乏执法权等关系不顺现象扰乱了依法行政的正常程序、行政效率低下和部分工作目标完成困难。一是法律法规间的不协调。我国的立法体制应该是“一元制”的,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是两级多层次的行政立法体制。从法理上讲,不会存在法律之间的打架现象,但是由于我国规定了不同层级的立法制度,加上立法者本身法律素质的欠缺,在现实中还是经常会发生现行有效法律体系中同层级或上下层级之间法律法规的“打架现象”,从而也扰乱了依法行政的正常程序。二是乡镇责与权的不配套。《行政许可法》施行之后,赋予乡镇政府的职权屈指可数。然而基层工作有繁杂性的特点,工作要求包罗万象,头绪繁多,涉足甚广,但是由于处事职权不配套,缺乏管理指挥、处理具体事务的职权,影响了统筹协调和管理职能的发挥。在诸如农村选举、拆违、计生执法、土地审批等方面,基层政府因职权所困陷入了“欲为无职,不为失职”的尴尬境地。责任和权力不对等,职能配置不合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三是乡镇缺乏行政执法权。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不再具备执法的主体资格,几乎不具有执法权、自由裁量权和行政许可权。但在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工作责任项目较多,对一些非法违纪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导致部分工作目标完成困难。如在对违法生产、占地、排污等问题的处理方面,缺乏适当的强制手段,仅能靠说服教育和组织协调。实践证明,违法责任人不重视乡镇政府协调,光靠乡镇干部动用口舌和跑腿,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5、依法行政监督不力

我国目前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有政党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使得监督力度仍然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一是各类监督主体分工不清。监督主体虽然众多,但因分工不明、权限不清,容易导致相互扯皮、各监督主体分头推诿。二是各类监督主体监督乏力。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能力有限,往往流于形式;司法机关在经费、人事上受制于同级政府,监督缺乏独立性;新闻监督缺乏相关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易受外界的干扰等。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行政监督的乏力。三是乡镇政府内部监督不到位。如文件审核无法制人员把关,一般由秘书起草,领导签发,这样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因监督机制滞后,只得由乡镇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个人的素质和自我法律意识而决定,使依法行政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监督。

三、如何推进乡镇依法行政

1、加强宣教,营造依法行政环境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是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当今正处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不仅面临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的发展压力,还面对转型时期积累起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稳定的严峻考验。所以要加强乡镇政府领导、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三个层面的法制宣教工作,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依法行政环境。一是政府领导层面。其知法、懂法、守法最为重要和最为紧迫。乡镇领导不仅自己要在学法、执法、护法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而且对违法行政者要严肃追究,以维护法律尊严,为乡镇依法行政起到榜样和领头人的作用,只有乡镇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行政才有保障。二是机关工作人员层面。要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把自身的一切行政行为也纳入法制轨道,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有效做好依法行政。三是人民群众层面。要加大普法力度,通过开展“送法下乡”等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只有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才能让他们自觉学法、守法、护法。

2、发展经济,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实践证明:凡经济发展较快、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相对强一些;凡市场经济不发达或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乡镇,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所以乡镇政府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要加大力度发展经济。一要加大环境营造力度。投资环境的营造是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加快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还要营造一个让投资者“投资能放心、办事不费心、生产能安心、赚钱会尽心、生活能舒心”的“五心”软环境。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采取产业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抬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投资强度高、财政回报高和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境外、区外产业和企业。三要加快特色经济发展。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产业和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使人民群众在参与市场经济中不断增强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

3、深化改革,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说到底是要靠人“依”,靠人“行”,亦即要靠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去“依”、去“行”。因此要不断深化改革,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一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对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推行依法行政。二要提高整体业务素质。要积极组织乡镇干部有针对性、经常性、多渠道地对宪法学、法理学、行政法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让他们不仅要有遵守实体法的意识,也要有尊重程序法的意识。同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考核,促进行政执法人员必学、爱学、勤学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三要健全各类考核制度。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退等各类考核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改善现有行政执法队伍的结构,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4、理顺体制,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要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各行政执法主体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明确其在行政执法方面的权力义务。一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要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责,使乡镇政府和县(市、区)级职能部门能各司其职,各担其责,避免发生权力交织、责权不一的情况。明确将专业性强、非行政强制手段不能治理见效的事务如安全、环保等,由县(市、区)级职能部门承担,强化职能部门行政责任,提高行政效率。二要维护稳定、适当放权。要在协调群众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赋予乡镇适当的裁量权,并在财力上给予支持,使乡镇能充分发挥作为一级政权机关的职能,提高乡镇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三要处理违法、执法延伸。要在处理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违法行为如违法生育、违章建筑、环境污染、无证办学等方面,扩大乡镇的执法权限,乡镇政府具备适当的行政执法权威,有利于威慑和制止违法行为的产生。

5、完善机制,强化依法行政监管

我国法律规定,有人大的监督、政协及民主党派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些监督未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要完善机制、强化依法行政监督。一要实行制度公开。将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投诉举报制等制度打印成文张贴上墙,还要通过广播、电视、镇报等方式向社会、向群众公开,这不仅能达到宣传依法行政的效果,也能使乡镇干部受到工作范围内社会全员的依法监督。二要建立考评制度。要实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将全镇干部的依法行政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中,由县(市、区)法制办进行调查考评,使基层干部视依法行政为己任。三要进行内外监督。要建立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在镇政府内部,配备法制员,由法制员会同司法所组成系统内的监督小组;在镇政府外部,由镇政府聘请社会各界相关同志为镇依法行政监督员,每年给镇干部和执法人员评议一次,并按评分标准给予打分,供年终县(区)法制部门考评参考,促进镇政府工作人员能自觉依法行政。

综上所述,加强乡镇依法行政已成为当今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最基础性工作,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尽管乡镇依法行政工作还面临许多难题,有些甚至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各部门齐抓共管,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问题,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依法行政事业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使依法治国的大目标最终得到实现,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到真正实现。

努力提高乡镇依法行政水平

一、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在法制观念上,公民依法维权观念逐步增强,依法尽义务意识比较淡化,政府和干部依法治事观念逐步增强,依法治权意识比较淡化;二是权责划分上,权力上收、责任下移,权力在部门、责任在乡镇,导致权责不对称;三是在执法监督上,执法部门内部保护意识强,政府层级监督苍白无力;四是在服务基层上,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三乱”行为和“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当前乡镇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这些权责分离、职能错位、监督不力、执法违法、法制观念失衡等现象,要通过进一步规范乡镇行政执法、提高基层行政执法水平来加以解决。

二、着力强化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的现代行政理念。通过构建依法行政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树立奉行法治、依法行政的思想理念,树立以法治权、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实现政策至上向崇尚法制的转变,实现依法治事向依法治权的转变,实现凭领导个人主观意志决策向民主、科学、依法决策转变,实现行政命令式管理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和群众首创精神的转变。树立知法懂法、行必合法的思想理念,通过送法下乡、开展培训让学法守法成为干部群众自觉行动。

三、规范乡镇行政执法的基本思路。当前必须努力探索划清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健全法制机构的问题。第一,行政执法要合法、有据。一是清理现有权限。要通过对法定权限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权限进行认真清理,明确乡镇法定的执法权。二是界定委托权限。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乡镇如何做到依法接受上级行政执法部门的合法委托。三是确定协助义务。搞清楚法律法规明确的和工作需要协助的事项、范围、职责。四是实行资格管理。要研究乡镇行政执法部门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的问题,如何做到乡镇执法主体、执法人员合法。第二,执法责任要明确、落实。要认真研究乡镇在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方面与执法权限相一致的执法责任,可以研究在三个领域明确、落实执法责任。一是公共安全领域,包括安全生产、交通、治安等;二是社会管理领域,包括民政、计育、卫生、动物防疫、村镇管理等;三是市场监管领域,包括工商管理、质监、农资、环保、林业等。第三,执法监督要到岗、到人。要加强调研,进一步规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层级监督职能,明确监督范围、程序、监督责任,狠抓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确保执法监督到岗到人,确保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到岗到人。

四、切实加强乡镇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今后要把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设立乡镇法制办公室,要进一步明确乡镇法制机构四项基本工作职能。一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的具体任务;二是对乡镇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报备案;三是对乡镇行政决定文书进行审核;四是对乡镇行政执法进行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按照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要求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推进乡镇依法行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乡镇安全生产资料 篇5

切实在六方面下功夫

● 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 加强水利建设,增强城乡抗灾减灾能力

●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昨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全省“三农”工作任务。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用志、副省长刘昆、省政府党组成员李容根、省政协副主席周天鸿出席会议。

黄华华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统筹城乡力度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基础加强、民生改善、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生产实现新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明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黄华华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攻坚时期。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突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个重点,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开创我省“三农”工作新局面。要切实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切实抓好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抓好各类农业园区建设,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力度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强标准鱼塘和标准渔港建设、畜牧业集约化技术装备建设、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林发展等。

三要加强水利建设,增强城乡抗灾减灾能力。加强江河治理,大兴农田水利,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气象服务。四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大力发展

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五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名镇、名村和示范村,加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力度,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六要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珠三角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黄华华强调,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尤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农村社区建设,夯实农村发展的组织保障;加强各级农村工作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

朱小丹强调,必须坚持从省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幸福农村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基石;必须把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作为缓解通胀预期、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重在五个方面狠下功夫:一要大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在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狠下功夫;二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在强化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上狠下功夫;三要大力推进幸福农村建设,在改善农村民生、推进扶贫工作、增进农民福祉上狠下功夫;四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理顺城乡关系、破除制度障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狠下功夫;五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在加强领导、激发活力、固本强基上狠下功夫。

不出所料,前天刚刚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是以“三农”工作为主题。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这份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提出了“五个把”的系统性论述,昭示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战略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结合广东的实际仔细领会“五个把”的内涵,不难引伸出一个结论:狠抓“三农”工作,理当成为广东正在大力推行的经济社会转型系统工程的重要突破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转移: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

现阶段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经济社会的转型,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变人口资源环境的失衡发展为相对均衡的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内尽量缩小人均GDP增速与GDP增速两大指标之间的差距。

要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双转移”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就是最根本的抓手。

2009年,广东人均GDP增长速比GDP增速仅低1.1个百分点,创下了改革开放31年以来两大增速指标的最小差距,正是得益于“双转移”的成效初显,特别是得益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快转移。

据统计,2009年,全省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2.4万人,转移就业128.5万人,分别增长40.9%和20.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速转移,一方面对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支撑全省产业转移升级起到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抓好“三农”工作成为推动广东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扩大农村需求:广东向内外需平衡发展转型的重要切入口

“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这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总结去年全国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所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一结论,同样是广东2009年经济转型经验的结晶。对广东如何更好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由内外需失衡的经济模式转向内外需平衡拉动经济增长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省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表明:2009年,广东经济“外需不足内需补”的势头非常明显。在三大需求里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2%、67%和-26.2%,分别拉动广东经济增长5.624、6.365、-2.48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9年广东内需拉动了广东经济增长近1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8年的内需拉力。

而在广东强劲的内需拉力里头,农村需求呈现出比城市需求更高的增长速度。从投资来看,由于农村安居、公路、沼气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一大批农村民生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2963亿元,增长24.5%,比城镇投资增速高6.3个百分点。从消费来看,在“家电下乡”等政策带动下,农村消费潜力逐步得到挖掘,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高于城市市场0.7个百分点。

广东2009年的实践生动地证明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把”的战略论断的正确性,而深刻地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则有助于广东更清晰地找准“三农”问题这一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的局限视野,相应地,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影响也早就超越了“三农”的界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全局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砝码。

乡镇安全生产资料 篇6

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

“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已提前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平台期。”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党俊武分析,在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为突出。和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保障水平比较低。

业内人士认为,在农村,存在一些突出的老龄问题,如农村老年人仍相对贫困,看病难和医药费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老年社会服务短缺等。

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认为,“推动发展”和“促进公平”是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国家应制定特殊政策,重点解决农村老年群体中的失地农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养老保障难题。

同时,多位专家表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我们应增强信心,目前正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关键时间点。

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本公分析说,目前,农村的养老问题已经突破了“家庭承包为主加村集体扶助”模式,逐步纳入国家社会事业范畴并初具农村社会福利体系雏形。

李本公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关注民生”的执政观,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家财政资金的迅速积累,为应对挑战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总体上来说,财政用于社会福利的总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大部分用于城市居民,未来应该把重点放在农村。”李本公进一步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长寿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具综合意义的成果。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应保持积极心态。他建议,国家应加强统筹考虑和顶层设计,并加大投入,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来推进老年保障事业发展。

专家们认为,老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要体现在发展规划、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经费投入、项目实施等多个工作环节上。

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过程中,发扬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采取引入市场机制的创新模式,探索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医保城乡统筹的富有成效的新路子,值得充分肯定。医保“湛江模式”一是提高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二是优化了医疗保障服务;三是通过引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增加了医保管理的透明度;四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下一步要从实际出发,继续完善医保“湛江模式”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制度,积累实践经验,积极扩大试点范围。一是完善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医疗补助的保费划拨方式;二是建立科学的测算机制,合理制定大病医疗保费标准;三是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医疗保障水平。

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惠州、惠来经验,迅速掀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比学赶超的新高潮。她总结了惠州五个经验:一是思想决定行动,市、区(县)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全部由市长、区(县)长担任,只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重视到位,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二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树立全局观念,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总体思路、改革目标和任务要求;三是方法决定成效,只有建立科学的倒逼机制、规范操作程序和要领,才能确保改革整体推;四是标准决定质量,必须通过“以投入换机制”提高工作标准;五是组织决定效能,基层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聚共识、合力推进。

要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她说,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打破“以药养医”的旧机制、建立起体现公益性的新机制,是今年医改的主攻方向,是9月底前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时间非常紧迫。具体要做到“五个抓”:一是抓查漏补缺,做好基层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工作。10月下旬将组织一次全省评估验收,没有完成任务的地市要向省政府作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和改进措施。二是抓专项督导,确保各地改革健康发展。三是抓政策落实,着力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和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按照国务院要求,要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13年9月30日前),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化解工作;今年底前,要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并实行一般诊疗费。四是抓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五是抓经验总结,为下一阶段医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医保制度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按照中央要求,必须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但目前我省还有一些地区差距很大,截至9月上旬还有8个地市任务尚未过半,5个地市进度明显滞后。如果这项改革任务落后了,将影响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各地打醒精神,只争朝夕,分析排查,找出差距,落实责任,倒排日期,加强督查,及时通报,抓好落实。确保在9月底10月初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向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揭阳市惠来县这么穷的地方都能搞好医改,其他地方也应该搞好。”在近年来的医改实践中,揭阳惠来逐步探索形成了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基础投入的“惠来经验”,为欠发达地区深入推进医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日,记者来到惠来县,跟当地官员和一线医务人员交流,与“惠来经验”零距离接触。汕头部分村民到揭阳惠来看病

三年多以前,惠来县医疗卫生系统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人才匮乏,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2007年,我们去乡镇卫生院巡视时,县委书记说‘看了想哭’,县长说‘像拍《聊斋》的外景地’,确实很破败,谈不上怎么去为人民服务,无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惠来县副县长黄镇城说,为了做好医改这项民生工程,县领导下定决心,县财政挤出10%经费办卫生。11个新卫生院拔地而起,还有3个在规划之中,而每个都至少投入500万。为了改善村级医疗服务水平,今年4月份,惠来县还开始探索镇村一体化管理,全县200多个行政村已有50个村卫生站纳入统一建设。每个村卫生站政府将投入5万,为了鼓励卫生站的建设,9月底完成建设还另外奖励2万。

在东陇镇卫生院眼科中心,记者遇到林振德,他曾任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医院副院长。“也应该让农民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他介绍,这边新购置了一批诊疗设备,其中有一台人工晶体度数测量仪IOL Master,采用蔡司的镜头,价值30多万。据了解,东陇镇卫生院在建筑方面投入230万,另外320万用于购置医疗设备,从而让农民的就医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隔壁很多乡镇的村民都会过来就医。在仙庵镇卫生院,记者也了解到类似的情况。“以前这里只有2间平房,荒废了20多年,村民都跑到隔壁的汕头田心镇去就医。”内科主任林永生说,现在情况已经反过来了,田心镇的百姓过来这边看病。

近三年,惠来县投入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300万元,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据了解,揭阳市也在改善农村医疗服务环境上下了苦功,建成、在建、计划建设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共有22个。投入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资金1.3亿元,完成建设项目18个、面积近3万平方米,增购各类诊疗设备一批。

竞聘上岗换掉了9个院长

为了“选好人”。惠来从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入手,全面取消乡镇卫生院的行政级别,正副院长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又给镇卫生院下发了管理考核标准,成绩列后三名的卫生院院长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年受“黄牌”警告的予以解聘。据黄镇城介绍,惠来县一共才17家卫生院,就换掉了9个院长。此外,新进医技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经费改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形成“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去年11月份,揭阳全市开始推广惠来经验做法。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7022人,其中卫技人员比例占人员总数的85.02%,执业(助理)医师占卫技人员总数的67.15%.卫生院想方设法hold住医疗人才

“这里条件比较艰苦,以前带一个博士生过来,但第二次就不愿意来了。”身为博导的林振德感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难吸引人才。仙庵镇卫生院院长方邦原来是惠来县人民医院的急诊科主任,为了提高医疗水平,他更发动几位退休的县人民医院老同事来坐诊。

为了hold住人才,惠来对乡镇卫生院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县财政每年拿出七八百万元,给医务人员补贴工资、买社保。目前全市900多名基层医务人员吃上“皇粮”,平均月薪1500多元。在“吃饱”的基础上,各个医院的业务收入再拿出一部分来分配,作为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让他们有“吃好”的积极性,避免重走“大锅饭养懒人”的老路。近3年,县卫生局统一招聘了约300名医务人员。

此外,还主动与先进医疗机构联系,寻求建立对口扶助和协作关系,加强医务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全市已经完成460名全科医师和460名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完成15名乡镇卫生院中医全科医师、15名乡镇卫生院中医技术骨干接受三级医院培训,组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和业务骨干各类培训班10多场次,培训2000多人次,基层医技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朱小丹对卫生部长期以来给予广东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朱小丹指出,近年来,广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极大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广东新农合参合率达99.7%,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医疗应保尽保。所有统筹地区实行县内住院即时结报,72%的统筹地区开展了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信息系统即时结报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监管机制,保障基金运行安全,资金使用效益和服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朱小丹指出,近年来,我省各地市加强了对城乡医疗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国家的有关精神,进一步理清思路,慎重决策,完善体制,坚决落实国家在农村居民医保中的各种政策措施,推进我省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降低,实现新医改方案提出“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陈竺对广东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自医改正式启动以来,广东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工作上亮点纷呈。希望广东继续先行先试,充分论证,稳妥推进,积极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新路子,为全国最终实现统一的全民医保创造重要经验。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集中精力,扎实工作,把我省的“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既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又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加快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开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必须坚持效益优先、效率优先,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必须坚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把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作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环节,不断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必须坚持一手抓强县强镇、一手抓欠发达地区,把先富带后富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取得新突破;调整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集聚上取得新突破;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走体制创新促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上取得新突破;加大扶持力度,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上取得新突破。

乡镇安全生产资料 篇7

1 乡镇煤矿企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乡镇煤矿作为我国煤矿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乡镇煤矿安全存在着诸多问题:管理者管理水平不高, 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投入较少,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1.1 管理水平不高, 安全重视不够

目前乡镇煤矿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高中以下学历, 普遍缺乏煤矿专业知识、专业培训, 多数矿长未取得矿长资格证书, 即便使获得证的也通过函授形式。这部分人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 理论性和实践性。选用基层管理类人员 (班组长) , 普遍存在着片面看重基层管理者吃苦耐劳, 出力肯干, 组织能力强。对安全思想素质和安全技能不够重视;任用中层管理人员, 不重视学历, 不重视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以“听从管理, 好使唤, 有号召力”为任用标准, 使得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这部分人管理企业不依法生产、依法管矿、依法治矿, 从而导致乡镇煤矿事故频发。

安全管理的手段落后, 没有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的完善能使安全工作从过去的凭直观、凭经验进行变为定性、定量的超前预测, 但在这一点上多数矿井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实际应用尚有较大欠缺。

1.2 重视生产成本, 轻视安全投入

乡镇煤矿矿井型小、产量低、技术落后, 设备原始化。乡镇煤矿的办矿体制的特殊性, 导致了煤矿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办矿体制的两种形式:一是出资人聘任他人担任矿长, 矿长只是一个普通的生产组织者, 出资人重产出、重效益, 严重忽视安全生产;二是个人或合伙投资办矿, 出资人或承包人担任矿长, 投资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往往心存侥幸, 安全投入不足。这两种办矿体制, 为安全生产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许多煤矿经营者认为, 加强安全生产, 就得加大资金投入, 势必会增加煤炭的生产成本, 造成煤炭生产价格的提升, 企业的利润下降。

1.3 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目前在我国一些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中各类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8.5%, 大学生仅占1%, 而在乡镇煤矿中, 技术人员仅仅占比例为1.1%, 大学生占0.3%。从表面上看, 达到了每矿至少一名技术负责人的标准, 但实际仍有少数煤矿达不到一矿一名技术负责人, 而是一名技术人员多矿聘用。在乡镇煤矿中, 高中文化程度占职工总数的7%, 初中文化程度占45%, 小学文化程度占48%。由此可见, 乡镇煤矿企业从业人员中, 技术力量极其薄弱, 无论管理人员还是作业人员, 文化程度低下与煤矿的安全生产, 技术装备和管理要求极不相称。

2 安全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煤矿安全监管是政府为了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保障。但是, 目前安全监管作用没得到发挥, 而监管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2.1 监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 执法力度不够

煤矿安全监管是对特殊行业的专业监管, 如果不懂专业的人去抓安全, 搞安全检查, 是发现不了真实的问题, 对煤矿安全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安全生产必须依法管理。部分基层安全监管干部受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工作惯性和思维定式的影响, 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转变不快, 依法监管能力较弱。在实施监管工作中认为“过去无法我有 (办) 法, 现在有法我无 (办) 法”, 感到依法监督程序复杂, 仍然沿用“以言代法”、以罚代“法”的方式, 把“执法”变味成“只罚”, 执法过程和执法手段简单化, 使被督查和监管的企业感到“权大于法”。

2.2 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权责不一

地方煤炭监管行政执法部门对煤炭监管行政执法的独立性, 在不违背基本执法原则的情况下, 不会有其它部门对煤炭监管部门进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基本是自己监督自己, 即便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意见》文件的要求, 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定期检查指导, 也是针对煤炭监管部门近一个时期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煤矿监察中发现煤矿存在的比较普遍带有共性的安全隐患进行的工作协调联系和意见交换。地方煤炭监管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权小, 行政执法效果不太明显, 致使重大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 即使查处后也很难得到解决[2]。这一现象被一些煤矿企业钻孔, 即使在被省级执法部分要求关闭, 而地方政府部门执起法来很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 煤矿企业为了利益而还会继续生产, 进而违法生产导致事故率一般都很高。[3]

2.3 地方政府部门制约着监管职能的发挥

乡镇煤矿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增加了就业岗位, 提供就业机会, 也是产煤地区经济支柱, 同时也增加地方税收。乡镇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直接影响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税收, 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

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是衡量一届政府和领导的政绩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地方政府对煤炭带来的效益的关注程度就远超过煤矿的安全程度。在这种以经济数据、经济为指标来考核政府和领导的政绩下, 而当地政府就会干预监管, 安全监管部门不能触及经济的底限, 在这种情况, 就很难发挥安全监察部门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彭朝晖.当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监管的研究[D].硕士论文, 2009, 12.

[2]王昌海, 王艳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6.

[3]刘丰.对煤矿企业现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探讨[J].吉林煤矿安全监察站, 2010, 6.

上一篇:2024年应届毕业生申请上海户口注意事项下一篇:外科发展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