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

2024-08-04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共12篇)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 篇1

毕业设计报告的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是本次毕业设计的成果。每位同学均应在答辩前提交,毕业设 计报告需用A4 纸打印并装订成册。

其内容应包括:设计题目、设计任务、原始资料情况、设计理论依据、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制定过程、设计计算过程、设计图纸、参考资料等。内容应充分表述出设计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其参考格式如下:

第一部分:封面。

第二部分:目录。将报告中各部分的位置在目录中清楚地标出。第三部分:设计题目及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包括设计原始资料、设计上要求的内容、并列出设计成果。

第四部分:分章节地对设计的理论依据、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及其选择过程、相关计算过程进行介绍。可将设计总任务进行细分,每一项可作为一章来介绍,每章中还可以分节讨论问题。

第五部分:设计内容中若有大量计算过程,将计算过程编写成计算说明书,同样可以分章节编写。

第六部分:设计图纸、程序清单。第七部分:参考书目 第八部分:心得体会。附录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2009年3月 附件:毕业设计报告的格式要求。

第一部分 封面格式见后页:

重庆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毕 业 设 计 报 告

设计题目:

学 生: 学 号: 院(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200 年 月 日 第二部分 目录格式:

目录

绪论…………………………………………………………………………………1 0.1 课题背景………………………………………………………………………1 0.2设计题目 ……………………………………………………………………4 第一章 电流互感器变比择 …………………………………………………………8

(注意:目录应单独成页)

第三部分 设计题目及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任务书

一、设计原始资料:

二、设计主要任务:

三、设计成果:

(注意:第三部分内容也是单独成页)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设计图纸、程序清单等。第七部分:参考书目 第八部分:心得体会。附录

(注意:正文的格式编排可参考继电保护教材的格式)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 篇2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教”的环节,所以教案编写更注重教案的程序化,课堂讲授中只要按照教案的程序一步步地执行下去就行了.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从这些理念可看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教案的编写更应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一时代理念.也就是说,传统教案重点在于教学程序的设计,而数学新课程的教案重点在于教学、学习策略的设计.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编写教案,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情况与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检测和评估等方面.下面我们就以上因素进行分析,与同行商榷.

1 教学目标之设计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说法认识模糊,认为这只是为了迎合新课程的口味所做的一种形式而已,对真实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我们觉得这不仅仅是形式问题,从这里恰恰可以看出一个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念.一个只注重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师,他所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应付各种类型的数学考试,对数学的价值、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其今后的就业等问题思考甚少.试想一个人将自己最好的十几年时光花在了数学学习上,到头来只会参加一些考试(一生能有几次考试?),对自己的人生再无其它任何帮助,这到底是数学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平行并列、等同看待,就是要从教学思想深处彻底扭转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观念,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数学知识本身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前人经过努力探索而得到的数学结论,这是毫无疑议的数学知识,是结果性的、显性的;二是探求结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也属于数学知识的范畴,是内隐的、依附于显性知识之上的,只有同时占有二者,才能说完整地拥有了数学知识[2].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情意性的目标,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正确的数学观,无疑会对数学学习有动力支持作用,这是人所皆知的.同时,放眼我们的数学教育,它应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珍爱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任务(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任务).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得到发展,甚至可以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这是发展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保持好奇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不但有现实的作用,而且有着长远的意义.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数学新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和陈述技术来陈述教学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和技术有了新的变化.以往的教学大纲只注重强调“知识与技能”,其目标(即教学要求)都是按结果性要求来陈述的.而课程标准把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方面,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列入了课程目标领域,因此将原来的单一按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改为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方式来进行目标陈述,并分别使用了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和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用来刻画可以测定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中的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是什么,如“认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如“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用来刻画思维性的、情感性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即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中的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如“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这种方式指向无须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等.另外从陈述技术来说,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而且动作的发出者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把教学目标陈述为“教师将说明……”、“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等都是不妥的,规范的目标开头应当是“学生通过……”、“学生应该……”.这样也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归纳、提炼出既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又适应学生要求的教学目标;反过来从教学目标的陈述上也可看出一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精通程度.

2 教学重难点之设计

教学重点是指贯穿全局、带动局部,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课题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教学重点的确定最根本的是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较深刻地认识,从而抓住其思想本质.一节课的重点应该集中、具体,这样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去研究重点,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重点过于分散或笼统,会制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的实施.另外,在教学重点的陈述上应该做到:用词准确,语句精炼,陈述到位.一般地,是用一个名词短语或一个动宾词组或一个完整的句子陈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其主要产生于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生认识水平之间差异最大之处.教师只有在完全把握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水平及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估计教学中的难点,并设法突破难点.一般地,难点的可能来源有: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知识的不断深化与学生的思维定势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知识的综合性与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3].难点的陈述方式和技巧应与教学重点的陈述要求基本一致,有时可能为了说明难点的来源、化解难点的办法,在具体陈述时显得比重点的陈述语句冗长一些,这也属正常.如在课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教学重点宜陈述为“掌握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几种方法”,教学难点宜陈述为:“理解合情推理,体会逻辑推理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证明的逻辑推理步骤”[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例题、习题,这对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是十分重要的.

3 学情分析

传统教案编写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可有可无.再者,教师也觉得这一环节的内容不好陈述,在实际教案中往往缺少这个环节.数学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了真正贯彻落实好这一理念,在教案中应当体现出这一点.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状况分析和即将在本节课所要面临的学习任务分析.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连续的过程,特别是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对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知识技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讲解,该复习的复习,该补充的补充;同时也只有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前后节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深刻地分析,才能细化分解出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点,这样也便于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细化分解得越透彻越深入,对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采取的措施越得当,相应地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也就有根有据、条理清楚.教师对这个环节陈述的明了程度可以反应出他对本节课的钻研挖掘程度,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钻研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面对新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抱负、有责任心的数学教师应当在这一被人忽视的方面下些功夫.在具体陈述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可详可略,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有针对性而不能面面俱到.

4 教学、学习策略之设计

以往的教案在这里就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施教的问题,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简单的理解为施教者与受教者、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教学策略的设计往往也就演绎为教学方法,而且陈述也极为简单,诸如讲解法、讲练结合法等.我们说,教学过程既有教师“教”的过程,也有学生“学”的参与,教和学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是共生共息的,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另外,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课堂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教师课前所作的预设在真实课堂中可能会有偏差,单凭一两种所谓的教学方法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教师编写教案时应从单纯的考虑教学方法层面上升到教学策略层面上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教学、学习情境之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策略的设计要考虑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产生积极情感的教学、学习情境.

2)学习资源之设计.新课程的教科书只是为了达到课程内容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所编制的一种范本.在“一标多本”的现实下,教科书的编制也不是尽善尽美,学习内容存在跨度、梯度也再所难免.因此,开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本节课所需资源的种类、每种资源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资源的获取方法以及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学媒体种类繁多,其功能各有所长,选择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去考虑,遵循“经济、实用、有效”的原则.同时教师应提倡、鼓励学生自己搜寻、查找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习惯.

3)学习活动(方式)之设计.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如何选择并把这些学习方式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学习活动中,是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5 教学活动的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我们认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等环节;同时还应包括生活素材、基本练习、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内容.不同的学习主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大相径庭,这里不再阐述.

6 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

对教学活动的评估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评测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效果的检测,具有重要的衡量和指导作用;其次,客观科学的评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检测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基本技能形成状态;二是根据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程度与热情来检测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把严谨性和启示性作为检测的重要标准;三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四是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评价和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能力[4].

根据学科特征,数学教学活动的检测又可分为: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基本概念、式或图的基本性质等.这类检测要渗透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要求严格不留后患;二是数学基本技能的检测,包括运算能力、判断和辩析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等,这类检测可专项设计小竞赛等活动来进行,要重视对学生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检测;三是数学综合能力的检测,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际中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等,这类检测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的观察分析.显然,对教学活动的检测与传统的考试有着明显区别,我们不能把二者简单等同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19.

[2]陈明华,等.数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64,106-112.

[3]吕世虎,等.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62.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政治课;导学案;编写;基本要求

一、仔细研读课标,进行目标定位,增强学生的目标导学意识

新课标对导学案的编写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是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参考。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要在深入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理清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思路,明确导学案编写的目标要求,避免传统教学中因为目标不清,导致课堂低效、杂乱、随意,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编写导学案。

二、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合理地丰富和重组教学内容。

1.深度探究,探寻方法。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思维深度、情感价值,探寻学习方法,对教材中深奥抽象的内容,精心取舍、巧妙整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拓宽广度、深度,整合资源。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经验型备课”走进“研究型设计”“热点型设计”。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从封闭的问题设计走向开放生成的问题设计,从陈旧的问题设计走向关注热点的问题设计,从单一的教材资源走向整合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层次进行,把握梯度。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认知结构不同,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培养的前途,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与全面的发展。因此,编写导学案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巧设情境,将基础知识、思维创新设计梯度化,步步深入,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布鲁姆说:“要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都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

4.变换角度,创新教材。教师要本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开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敢争辩、敢创新。学生学习最大的敌人是依赖,教师教学最大的悲哀是包办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首先,教师要用平等、关爱、尊重的教育方式,去赢得学生的信任、喜欢,为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发挥学生的天赋,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做一个快乐的教师。第二,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了解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第三,鼓励学生独树一帜。教师一定要打破学生传统思维的束缚,鼓励学生质疑、批判、追问,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三、科学设计导学案,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是为了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政治学习。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起点及基础不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展示交流、评价标准及课堂检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完成学案上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使在学习中体现出积极、主动性。

1.分层次设计学习目标。分层次设计学习目标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由浅入深,逐级提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分层次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导学案,要符合“导学—独学—对学—探究式学习—评学”这一基本流程,并在此基础上重分层达标设计、探究式的设计、开放性设计、重梯度设计,体现科学合理性,真正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3.分层次设计问题。编写学案的目标,从学生层次、认知层面和内容难易度出发,将问题设计为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具体应用层次、能力提升及拓展层次。首先,设计问题要有探究性。探究的问题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设计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第二,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价值性。切忌设计问题不能流于形式,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的整理。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层层设问,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设计问题要有开放性。学生存在认知结构的差异,课堂的精彩程度大部分取决于学生。导学案编写要灵活、动态,预设问题要有弹性,而不是全部细节、具体步骤的周密部署。

四、预设展示重生成

展示具有生成性,互动性、问题性、层次性,为学生搭建成果交流、存在问题、拓展生成的互动平台。展示不是简单的对所学内容重复,而是侧重提升。编写导学案,不仅要出示预设性问题(包括本节课重点、难道、关键点、易混易错点等),而且要有生产性问题预留空间(包括学习中新的感悟、新的学习体验、新的学习发现等)。

五、导学案编写要体现四清,提高学习效率

四清是指整个学案体现知识体系、框架清,重点难点清,方法恰当清晰,热点清。

1.知识体系、框架清。高考政治题主要分为客观题、主观题两个大类。知识体系清晰,在解决主观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一种发散式思维。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35题(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该题是从文化生活的视角来提问,跨度很大。解决此类题目,学生必须知识体系清晰,否则答题时东拼西凑、思维混乱、知识错位,拿不到高分。因此,导学案编写中要体现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和关键词体系。

2.重点、难点清晰突出。教材内容庞杂,并不需要在每一个具体知识点上下工夫。要抓住课本的重点、高频考点、现实热点和学生的薄弱点设计学案,把重点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梳理上,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

3.方法恰当清晰。方法能提高解题的能力,知识是做题的基础,但方法和能力同样很重要。选择题、漫画题、计算题、图形题的解题方法等都可进行专项集中训练指导,并对应指出解题方法。主观题从设问指向上可分为体现类、原因类、措施类、理解类、评析类、图表类等。主观题强调情境与问题、答案之间的关联性,重视新情境中信息的有效提取和知识的创新构建。因此,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中,要结合典型例题,多向学生讲授解题方法。

4.热点清晰。高考政治试题绝不回避重大时事热点,“迎着热点上”是政治学科命题的特点,也是政治学科的特色。年度热点复杂多样,教师可选择那些具有持续影响力、正面影响力以及具有人类生存和发展价值的时政热点。要理解社会事件,注意热点的来龙去脉。

实习报告编写要求 篇4

野外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分析和 地质思维能力,还要强化训练其语言、文字、图形表达能力。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独 立完成一份地质报告,约一万字。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 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为规范和统一宜阳地质填图实习地 质报告的格式,提出以下要求。

一、基本要求

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 辑性,报告观点明确,且逻辑严谨,文字通畅。同时还应有素描图、地质信手剖面图等若干 插图,力求使地质报告文图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二、实习报告的组成部分和排列顺序

实习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封面、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

(一)封面

包括实习报告题目“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报告提交日期。

(二)目录

报告目录是报告的提纲,也是报告各章节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三)正文

正文是报告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绪言

一、实习目的包括内容、实习起止时间、组队和分组情况及指导老师

二、实习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要求附交通位置图

三、前人工作

四、本次工作概况

包括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如地质观察路线,剖面测量长度,填图面积,地质点数(其中基本点多少),采集标本和样品数量,照片、素描图数量等。

第二章地层

地层概述,按照从老到新的顺序以“界”、“系”、“组”为单位对其分布、岩性及其岩石组合、化石情况、岩相及厚度变化情况、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描述和总结。若有含矿层则应详加说明。要充分利用实测地层剖面图、地质图及不同区段的信手剖面图等资料,附典型地质现象照片、素描图等。每个地层要附简短的地质剖面插图,并分层叙述岩性、地层厚度、产状、分布范围等。

第三章构造

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总的构造特征、区域构造线的展布方向。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名称,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 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主要断层特征:断层名称(如F1断层)、性质,上、下盘(或平移断层的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及特点。

第四章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活动概况,主要侵入体的岩石类型、活动期次、各岩体的相互关系及接触 变质情况。侧重对熊耳群岩浆岩进行描述,其内容包括出露地点、产状、平面形态、面积、侵入时代、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其他小型岩体及岩脉仅作概略描述(附剖面图、素描图)。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在综合分析实习区各方面资料基础上,将各种地质事件联系起来划分地质发展演化序 列,由老至新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演化特征进行概要总结,并简要阐明各阶段形成的环境和大 地构造性质。

第六章矿产资源概况

分别概述各主要地质矿产的位置、矿床类型、矿石特点、矿体产状、规模、找矿标志、矿床成因、找矿远景等。其他如土地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等概况及资源环境评 价,视收集资料情况灵活掌握。

第七章结语

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包括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及新发现,本人的收获和体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教学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致谢

表达作者对完成实习和报告提供帮助的老师、同学的感激之情。

参考文献

报告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报告中所引用 的顺序列于文末。参考文献的著录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照GB7714—87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

(1)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期数):起止页码。例如:庞绪成,顾雪祥,崔仑.黄金矿业近年来的新进展[J].中国矿业,2004,13(8):9-12

(2)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例如: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5-28

三、报告的书写、装订要求

(一)实习报告必须用中文书写

(1)报告“题目”:黑体小三号。

(2)报告“章”:黑体四号。

(3)报告“节”:黑体小四号。

(4)正文: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5)为美观方便起见,要有页眉,奇数页上注明每一章名称,偶数页上注明报告题目。

(二)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

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如附注:1,文 献(1),公式(1)。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报告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来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插入的素描图编号一般由两个数字组成,如第一章第一幅插图编号为图1-1,第二章第 二幅插图编号为图2-2。照片按照插图处理。

每张素描图均需有图名、方位、比例尺、图例,若图内有需要说明的内容,则应在图名 之下增加图注。比例尺一般为线条比例尺;图名要放到图的下方。

报告插表编号要求一般由两个数字组成,如第一章第一个表格编号为表1-1,第二章的 第二表格编号为表2-2。

(三)文中所用单位

一律采用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四)打印装订

内部审计报告编写要求 篇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即审计报告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审计依据、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以及由各种原因导致模棱两可,事实不清的问题都不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评价。

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以点采面,充分考虑审计风险水平,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审计评价要围绕预定的审计目标开展,不可扩大审计范围。

简洁易懂原则

实验要求及实验报告的编写 篇6

一、实验要求:

1.上机前作好充分准备,包括程序框图、编写源程序、制定调试步骤、测试方法等。

2.上机时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爱护实验设备。要熟悉与实验相关的系统软件(如编辑、汇编、连接和调试程序等)的使用方法。在程序的调试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及掌握程序的各种操作命令和图形界面的意义,以便掌握程序的调试方法及技巧。

3.调试程序,如果出现编译错误,根据提示,分析错误原因进行修改。如果无语法错误,使用多组数据进行测试,分析其输出结果是否与预期的结果相符,如果不符,应检查程序算法是否合理,将发现的错误逐个修正,并作记录。

4.按照实验要求,对程序作必要的改动,或者增加一些功能等。

二、实验报告的编写: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目的,以保证达到课程所指定的基本要求。在写实验报告时,要进一步确认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2.实验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要通过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来达到的。在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是指本次实验中实际完成的内容。在每一个实验题目中,一般都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其中有些具体要求是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提出的,不仅有具体的实验题目,还应包括具体要求。3.程序的运行情况(包括对不同测试数据的运行结果)

程序运行结果一般是输出语句所输出的结果。对于不同的输入,其输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在输出结果之前一般还应注明输入的数据,以便对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在程序的运行中,还必须用各种不同情况的数据进行调试,以检查程序能否正常运行。因为,有时程序对某些情况是可以正常运行的,而对某些特殊情况的数据可能会出现运行出错或死机,通过各种数据的调试,完善程序。

4.分析和体会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篇7

1、题目

2、内容和要求

3、目的和意义

4、总体方案和设计思路

5、仿真电路设计(要求画出电路原理图及关键单元说明)

6、软件设计(包括系统资源分配、软件流程图、源程序设计及关键模块程序说明)

7、仿真调试

8、实际目标系统测试情况(需要制作实际电路板,此项选做)

9、课程设计总结心得体会

10、参考文献

二、课程设计提交内容:

1、纸质材料:课程设计报告

2、课程设计电子材料:

(1)课程设计报告电子文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格式要求 篇8

可行性研究工作对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效地防止错误和遗漏,在可行性研究中:

(1)首先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对于收集的基础资料,要按照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从客观数据出发,通过科学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深度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基本内容要完整具体,应尽可能多地占有数据资料,避免粗制滥造,搞形式主义。

在做法上要掌握好以下四个要点:

①先论证,后决策;

②处理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这三个阶段的关系,哪一个阶段发现不可行都应当停止研究;

③要将调查研究贯彻始终。一定要掌握切实可靠的资料,以保证资料选取的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和连续性;

④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取。对于涉外项目,或者在加入WTO等外在因素的压力下必须与国外接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深度还应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3)为保证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质量,应保证咨询设计单位足够的工作周期,防止因各种原因的不负责任草率行事。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1、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

2、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集资金的重要依据;

3、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单位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各种协议和合同的依据;

4、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进行工程设计、施工、设备购置的重要依据;

5、可行性研究是向当地政府、规划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有关建设许可文件的依据;

6、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 篇9

一、主要内容

1.开展卫星应用工作的基本情况(简述 “十五”以来本单位应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领域及专项;应用的卫星数据种类及数量;卫星数据处理解译工作依托的主要作业单位及技术队伍状况等)。

2.开展卫星应用工作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难点问题。

3.为提高国土资源工作水平,未来发展对卫星及其应用的需求(未来5-10年对卫星数据种类、数量、更新周期的具体需求,拟新开辟的应用领域等)。

二、基本要求

1.工作报告要求不涉及保密内容。2.正文统一用四号仿宋字体。3.长度控制在5000字以内。

课程设计报告格式顺序及要求 篇10

1、封面

采用统一制定的封面。

2、正文(符合撰写规范要求)由标题、文字段落、图、表等部分构成。由于测试工程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差异,难以规定统一的内容形式。但是,必须合乎逻辑,层次分明。(1)内容

见附件(2)编写格式 ①标题

每个题目的标题采用三号黑体字居中打印,例如:“

一、XXXX”。②图

图题采用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图题紧接图的下一行居中打印。图中的标注一律采用中文。图号按顺序编号,例如:“图1 xxxx”。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例如“图1-1 xxxx”表示图1的第一个分图)居中标注在分图下一行,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不写英文)。

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③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按内容或项目依序对齐竖排。表格后空一行,继续正文内容。

表按顺序编号,例如:“表 1 XXXX”,编号的后面空2格格,居中打印表的简短确切的标题,且置于表的上方。

表内的缩写词和符号等,必须与文字段落中的一致。各符号的单位应尽可能标出。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词,一律填入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处代表无此项内容。

3、参考文献

按正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内连续编号,同时,所列的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

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附录

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较复杂的公式推演、12-程序等,应编入论文的附录中。如果附录内容较多,应设编号如附录

1、附录2等。附录应有附录名。附录、附录号及附录名用三号黑体字居中打印。

5、排版及装订要求

①排版要求:测试报告一律采用单面打印,纸张大小为A4复印纸,页边距采用:上1.0cm、下1.0cm、左1.5cm、右1.0cm。无特殊要求的汉字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间距为单倍行距。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TimesNewRoman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②装订要求:左边装订。

6、电子文档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 篇11

本要求适用于地质勘查、物探、化探勘查项目中有关测量部分的设计编写要求。

技术要求:

1.物探、化探勘查中测量工作必须符合地勘行业标准DZ/T0153-95“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

2.勘探网测量、勘探线剖面测量、勘探坑道测量、定位测量等地勘工程测量必须要符合专业标准ZBD10001-89《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及其他相应标准的要求。

3.地质勘查项目测量应优先选用“GPS”、“全站仪”、“数字测图系统”、“数字制图系统”等先进设备。

4.提供的最终测绘成果产品必须是数字产品,特殊情况提供模拟产品的必须要报项目办公室批准。

说明:项目实施单位资质要求

1.具有“丙级测绘资格”以上的测绘单位。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 篇12

(一)纸张与页面要求

1.采用国际标准A4打印纸,纵向打印。

2.封页和页面按照下面模板书写(正文为:小四宋体1.5倍行距)。

3.图表及图表标题按照模板中的表示书写。

(二)课设报告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个部分:(按照以下顺序装订)

1.封页(见课设模版)

2.任务书(学生教师均要签字,信息填写完整)

3.目录

4.正文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题目介绍和功能要求(或描述)

课程设计任务的详细描述(注意不能直接抄任务书),将内容做更详细的具体的分析与描述;

(2)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绘制系统功能结构框图及主要模块的功能说明;

(3)使用的数据结构的描述: 数据结构设计及用法说明;

(4)涉及到的函数的描述;

(5)主要算法描述(程序流程图)

(6)给出程序测试/运行的结果

设计多组数据加以描述(包括输入数据和输出结果)

(7)参考文献

格式要求:[序号]作者,等.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5.附录:程序清单(应带有必要的注释)

上一篇:《我上幼儿园》教案设计下一篇:小学五年级品德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