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心得体会(共8篇)
“五观”心得体会 篇1
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还是落后的、反动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剥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代表着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利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革命的、科学的人生观,它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对立。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
人生观,是人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的一种看法或见解。谚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各人的环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对人生的见解亦各异。譬如说,有人认为人生快乐,有人认为人生痛苦。有人积极进取,有人消极悲观。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是及时行乐,尽情享受呢?还是悲观厌世,追求解脱?我们是努力进取,发奋创造呢?还是凭天由命,得过且过?
再进一步说,生命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难道说一个人竟是无缘无故的生到世间,昏昏昧昧的度过一生,然后三寸气绝,一切断灭吗?生命如果当真如此,则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仅只为了享受,或终生充满痛苦,则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关于这些,多少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个答案,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都没有说出它的究竟来。
进化论者说,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高级动物既是低级动物进化而来,也就难怪唯物论者亦高呼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因而导致出人类斗争杀伐的悲剧了。
某些宗教家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若是上帝创造,人的穷达祸福若是由上帝或其他神祇主宰,则个人的行为意志尚有什么价值?
江泽民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世界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中,权力观是基础,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利益观。‛总书记的这番话明确告诉我们,正确的世界观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什么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等,都无从谈起。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总的和基本的看法。共产党人应当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观就是人生的‚总开关‛,这个开关工作正常,人就有明确的前进方向;这个开关出了毛病,人生就会迷茫甚至步入歧途。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同样是党员干部,绝大多数能够严于律己,时时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有的人却追求一己私利甚至堕落成腐败分子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们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不但是对年轻同志的要求,老同志同样应当不断改造世界观。
与世界观紧密相连并受世界观制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是党员干部必须注重解决好的问题。简单地说,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现实。江泽民同志对此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并写进了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三个解决好‛,集中反映了为官做人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态度,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参加革命为什么‛,讲的是领导干部参加革命的初衷,就是干什么来的、图的是什么;‚当干部应该做什么‛,讲的是领导干部的现实作为,是打算用人民给的权力去为老百姓服务呢,还是为了光宗耀祖甚至是谋取私利;‚身后留点什么‛,讲的是历史评价问题,是要留下怀念和好的口碑,还是让人民群众在你离开后戳脊梁骨。贯穿这‚三个解决好‚的主线就是为什么人掌权、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三个解决好‛,也就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打下了坚实根基。
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是爱好还是憎恶、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接近还是回避,体现了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往往是隐含在人的意识深处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象人生的‚方向盘‛,通常情况下,会帮助人们在有关善恶、是非、真假、曲直的判断中明确方向,作出正确选择,即使在遇到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时,也能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之,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刻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论述,并且要坚持不懈,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
2、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
对于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问题,世峨同志在去年的党课里已经专门讲过了,这里不再过多涉及。我想强调的是,解决好权力观和地位观的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重要意义。
我认为,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是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权力观是基础,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和利益观。道理很简单,试想,一个人的权力观是扭曲的甚至是错误的,你能指望他具有正确的地位观和利益观吗?肯定不能。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利益观是错误的,他的权力观也决不会是正确的。可见,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必须解决好权力观并进而解决好地位观的问题。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私有财产,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权利观
什么才是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的权力观呢?对此,江泽民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性质。只有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明白了,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必须认识到:第一,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是代表人民并领导人民去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以后则要代表并领导人民掌握和行使好国家的各项权力。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说到底都是人民赋予的。第三,领导干部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国家的安全、发展和富强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团结、富裕和安宁服务。一句话,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第四,一代一代的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信守为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正确原则,同时要始终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对自己行使权力的监督。‛总书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所谓正确的权力观主要包括‚四个必须认识到‛:一是代表并领导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二是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三是我们手中的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四是权力的行使必须臵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一个党员干部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几点,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3、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作风 以贪图享受、铺张浪费为特征的享乐主义,是资产阶级利益观的典型表现,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必须同享乐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就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奢侈浪费的恶习。
艰苦奋斗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来的,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党才一步步壮大起来,最后取得了全国政权。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创业难,守成更难。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高瞻远瞩地说:‚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此后的情况证明,毛主席的这番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1951年便发生了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毛主席针对这个问题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什么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会大乱,老百姓一定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今天,我们重温毛主席的这些话,仍旧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始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又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他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党员干部手中都掌握着权力,社会环境复杂,领导干部受到外界各种消极的东西的影响会日益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难免犯错误,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而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绝对离不开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相信这样的道理,他们不惜挥霍浪费,一门心思地追求安逸和享受,车子越坐越小,房子越住越大;什么东西都敢要,什么地方都敢去,什么人的钱都敢拿。北京市有一个国有企业,本来就已经很不景气,许多职工下岗回家,可是这个企业的领导却花59万元买了小汽车,当上级机关去处理时,企业的领导还认为自己不超标,觉得委屈。真不知道他委屈在哪里,假如要让他不委屈,我们的企业和群众又该受多大委屈啊!
玩物足以丧志,奢侈必将失德。党员干部想奢侈享乐多了,想党的事业必然就少了;离灯红酒绿近了,离人民群众必然就远了。久而久之,不犯错误才怪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在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上下一番功夫。一要加强思想修养,防止享乐思想的滋生;二要注重防微杜渐,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三要强化监督意识,把自己臵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四要发扬奉献精神,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进步观
人们常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组工干部作为组织部的一员,如何理解进步,怎样追求进步,这既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反映,也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题中应有之意。组工干部树立正确的进步观,就应理性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打破‚一切是为了升迁‛的错误想法,着力追求思想上、能力上、业绩上的进步,公正做事、诚恳做人。
突破自我就是进步。不满是上进的车轮。组织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强,组工干部长期臵身于‚人可言而我不言,人可行而我不可行‛的环境氛围中,容易唯上唯书,只有不断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否定中找动力、在反思在找出路,才能获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一要敢于突破自我。新时期组织工作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就需要组工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有敢争一流的‚闯劲‛、敢创特色的‚冒劲‛,想别人之所未想,做别人之所未做,行别人之所未,敢于扬弃组织工作中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勇于探索长期困扰组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二要善于突破自我。突破自我,不仅要‚有胆‛,更要‚有识‛。组工干部要经常用‚横尺‛、‚纵尺‛和‚党员干部群众‛这‚三把尺子‛来衡量自自己在思维、能力、作风方面存在的差距,养成 ‚不甘落后‛、‚知责思为‛的习惯,在自省和自觉中获得真知,在学习和借鉴中获得提高。要有创造思维和超前思维,善于在继承中扬弃、在否定中创新,善于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换位思考,针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作出超前预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完善自我就是进步。素质是进步的根本性因素、决定性因素。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只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能力、完善素质上,不断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服务中完善自己,才能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天天有进步。一要刻苦勤奋、注重积累。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部门,工作要求高,不进则退。组工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在艰苦的学习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既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又要重视组工业务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端正思想、力戒浮躁。进步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自己艰辛的劳动。组工干部要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对理想孜孜以求,对工作刻苦不倦。要树立浮躁是进步的大敌的思想,平时看待事物要多看光明面,少看阴暗面;多想贡献,少想索取;多看别人的优点,多想自己的不足,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顶得住歪风,经得住考验,不为名利所累,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同事认可就是进步。同事认可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组工干部个体作为组织部集体中的一份子,只有培养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的意识,既会干事,又会共事,才能凝聚人气,得到同事认可。一要善于分工合作。组织部门人少事多,组工干部要坚持以组织工作和党的事业为重,做到工作不讲份内份外、成绩不分你的我的,共同耕好组织工作‚一块田‛。二要塑造人格魅力。‚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组工干部要作表率,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打造亲和力尤为重要。组工干部要树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观念,保持平和的心态,工作中公平对人,交往中一视同仁,矛盾中以德服人,生活中宽以待人,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看待别人的升迁,不能‚外边的人升了无所谓,身边的人升了就眼红‛。
基层认同就是进步。干部行不行,基层群众最有发言权。由于组织部门位高权重,基层群众对组工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使少数组工干部产生优越感,久而久之脱离群众,自然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组工干部只有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地为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树立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的良好形象。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干部就是服务。组工干部要摒弃当官做老爷的思想,把‚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干部、服务人才、服务发展‛放在首位,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设身处地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着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头上,把凝聚人才服务新一轮大发展放在脑海里。二要提高服务水平。从心理上看,党员、干部、人才都希望组织上了解自己、信任自己,有心里话也想与组织上谈,送上门来的思想工作不能放过。因此,组工干部要谦虚谨慎,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真心实意地做好服务工作,真心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组织部是他们的娘家。
荣辱观 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是最大的光荣;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是最大的耻辱。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党有关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都是符合时代要求并需要全党全社会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的。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样有其历史必然性,意义极为重大。
中央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张国祚从三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首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毋庸讳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这些代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遭到过度耗损,自然环境在某种范围内受到严重污染;二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育,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漠了,思想道德滑坡了,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出现了腐败现象。之所以付出这两种代价,都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缺位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理想信念淡漠和思想道德滑坡显然与违背‚八荣八耻‛直接相关,即便是在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要么是缺乏保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愚昧无知,要么是只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集体利益,同样是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可见,现在提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是我们克服发展中的不足,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还直接关涉国家软实力的强弱。现在,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光看其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还要看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软实力因素。毫无疑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国家现行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所以它与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于内在精神上相通相融。比如,与目前正在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密切相关。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好公仆,必须首先做一个好公民,而做一个好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践行‚八荣八耻‛。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非常必要。一个政党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要有泾渭分明的荣辱观,这样才能在人民当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再比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紧密相关。如果所有社会成员都能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走向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息息相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全体公民都知荣辱、创文明、促和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意义重大。他说,目前社会上已经暴露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有人提出用‚多元价值‛来否定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不要‚同德‛要‚异德‛,要‚离心离德‛。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明白,尽管多元价值是客观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们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共同的指导思想,让多元价值观接受一元价值观的领导,做到‚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具体来说,就是要服从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全国人民才能一心一意,同心同德,共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如何理解‚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于简练的表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副主任、教授王伟分析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具体来说,‚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在新形势下,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为最大耻辱;‚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每个公民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在不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臵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包括新兴行业中培养爱劳动的思想,并使之成为衡量公民道德品质的价值尺度;‚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避免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对假冒伪劣、不讲信誉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陈瑛指出,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刚提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怎么又提‚八荣八耻‛呢?我认为,‚八荣八耻‛是过去一系列提法的深入、系统的发展,它准确地体现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等提法完全包容进来,形式鲜明,很容易被群众接受,可以说是为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臶,也为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指明了方向。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有机制保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脚踏实地予以践行。对此,张国祚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把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习贯彻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二是要深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研究,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其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三是要宣传好,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是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为群众做出表率;五是领导决策部门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营造好践行荣辱观的氛围。
王伟认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建立相应的践行机制。第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从他律和自律,亦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些措施,已经勾画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的框架。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修养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广大公民能否通过道德修养,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为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追求崇高道德修养的风气。第三,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机制。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同时,还要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领导干部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常修为政之德,为全体人民做出榜样。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道德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善‛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要在全社会筑牢基本道德规范,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
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教授刘惊铎从青少年教育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极为重要。今天的青少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已有很大变化,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孩子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荣辱观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接近孩子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体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孩子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到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中去,成为孩子成长的‚呵护人‛。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地传授知识,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道德观
偶尔掀开字典,查看:‚道德‚含义,别看这词出现频率颇高,但解释起来也不容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意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简言之,道德是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在当今社会中,道德的谴责所起的那一点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一件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事,说的人多了,会有舆论压力;说的时间长了,会有心理压力;但对于其他人而言,自会有其教育意义,起到典范作用,对于整个社会,则会更好的营造道德环境和道德氛围。因此我们坚持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应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常常也会听人说:这人做事太出格了,越过了道德底线。那就不禁要问何为‚道德底线‛?底线是一个衡量标准,是人人心中的一杆秤。因此底线是属于人们内心的、来自每个人心中的道德观。所以底线由道德来支配,这就是道德底线。作为一个社会人,为人处事应当光名磊落。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金庸先生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如能心中自觉坚守道德底线也不可视其为当今社会中的‚侠者‛。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是偏重道德的,儒家认为用刑律治国,难免会造成‚民免而无耻‛的结果,此乃治标不治本。所以,当今社会我们提倡‚以德治国‛,是以与‚依法治国‛相配合。
就如‚八荣八耻‛这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说,我们应当以‚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做为我们心中的那杆秤,把它注入到我们的血液中,使我们的道德观更入臻境,提高自身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觉悟。但是光有道德不行还要有法律。正所谓道德管底线,法律管顾忌:法律防止作恶,道德使人向善。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比如说‚反腐倡廉‚,就是既要有法律(反腐)又要有道德(倡廉)。是以将‚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放在一起就是这个道理。
诚然,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会坚守内心中的道德观,他们往往会拿某件事物的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相挂钩,从而使得内心中的那杆秤不相平衡。这实属正常。但这并不影响道德对行为所起到的底线作用。只要时时事事不忘道德的约束作用也不失为正确的人身观。
偶尔掀开字典,查看:‚道德‚含义,别看这词出现频率颇高,但解释起来也不容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意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简言之,道德是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在当今社会中,道德的谴责所起的那一点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一件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事,说的人多了,会有舆论压力;说的时间长了,会有心理压力;但对于其他人而言,自会有其教育意义,起到典范作用,对于整个社会,则会更好的营造道德环境和道德氛围。因此我们坚持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应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常常也会听人说:这人做事太出格了,越过了道德底线。那就不禁要问何为‚道德底线‛?底线是一个衡量标准,是人人心中的一杆秤。因此底线是属于人们内心的、来自每个人心中的道德观。所以底线由道德来支配,这就是道德底线。作为一个社会人,为人处事应当光名磊落。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金庸先生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如能心中自觉坚守道德底线也不可视其为当今社会中的‚侠者‛。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是偏重道德的,儒家认为用刑律治国,难免会造成‚民免而无耻‛的结果,此乃治标不治本。所以,当今社会我们提倡‚以德治国‛,是以与‚依法治国‛相配合。
就如‚八荣八耻‛这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说,我们应当以‚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做为我们心中的那杆秤,把它注入到我们的血液中,使我们的道德观更入臻境,提高自身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觉悟。但是光有道德不行还要有法律。正所谓道德管底线,法律管顾忌:法律防止作恶,道德使人向善。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比如说‚反腐倡廉‚,就是既要有法律(反腐)又要有道德(倡廉)。是以将‚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放在一起就是这个道理。
诚然,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会坚守内心中的道德观,他们往往会拿某件事物的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相挂钩,从而使得内心中的那杆秤不相平衡。这实属正常。但这并不影响道德对行为所起到的底线作用。只要时时事事不忘道德的约束作用也不失为正确的人身观。
“五观”心得体会 篇2
平等的对话观。苏教版12册《孔子游春》中讲两千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携弟子数人至泗水河边, 围而畅谈水之德性、水之志向……完毕, 又在颜回的古琴声中载歌载舞, 兴尽而归。多么生动的教育场景, 民主的对话、思想的交锋、心灵的相通, 至真至善至美。在对话互动过程中, 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谁可以独揽发言大权, 让他人闭口不言, 这是交流机会的均等;没有谁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任何人, 人人可以不认同并保留自己的想法, 这是思想的自由。要实现机会的均等、言论的自由课堂就必须给予学生“四项权利”:人人都有互相交流、各抒己见的发言权利;人人都有补充、修正他人意见的评价权利;人人都有向同学、老师质疑甚至批判的权利;人人都有出错、认错、纠错, 自我反思与自我矫正的权利。课堂还要向三类学生倾斜, 即向平时胆小言语少的学生倾斜, 向稳重怕说错的学生倾斜, 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倾斜。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民主自由和生命成长的课堂。
适切的仪容观。“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礼记·仲尼燕居》) , 真正有道德的人, 无论所行何事都合乎礼。适切的课堂礼仪能够使课堂人际关系融洽, 人际交往顺畅, 信息的传递通达,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友情。作为发言者要“练胆子”, 练就不慌不忙、沉着表述的心态;要“练举止”, 包括交际时适切的目光、姿势、情态等肢体语言, 均要自然大方, 没有搔头摸耳、手捏衣角等不良动作神情。作为倾听者要学会倾听, 静下心来, 目视发言者, 把要点记在心里, 尊重发言者劳动。懂得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中必备的基本礼仪素养。认真听, 才能作出准确的应答。同学发言你讲话, 那是不尊重;没听清楚就发表意见, 那是鲁莽;没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 那是不礼貌;至于答非所问, 甚至“牛头不对马嘴”那更是一种浅薄。教师也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 指名学生发言不要用手指指戳戳;聆听学生发言也要目光专注, 或凝视学生, 或侧耳倾听, 或用笔记录。表情动作不夸张也不做样, 仪表得体适切,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关爱, 从中获取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积极的合作观。所谓积极的合作观就是指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合作学习之中, 甘于承担重任, 善于挑战困难, 乐于帮助同学, 勤于勉励同学, 课堂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课堂学习积极、有效。苏教版12册《学会合作》中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 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俗话说得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对于成功是多么重要。小学生在言语交际中往往只顾自己表现和表达, 不习惯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因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合作性学习, 共同完成一个团体目标。如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某项作业, 让学生自己推荐好小组的领袖, 组织主持活动, 设立分目标, 然后合理分工, 科学分配任务, 各自量力而行。组内异构, 组间同质;组内互助, 组间竞争;优势互补, 殊途同归, 最终共同完成一个人独学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收获合作的成功与愉悦。合作如果成为一种自觉习惯和内在动力, 它就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 更是一种精神的养成。
公正的评价观。所谓公正的评价观就是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课堂交际言行, 一分为二, 不是一味认同、肯定, 也不是绝对地批判和否定。公正的评价既肯定优点、亮点, 又指出缺陷和不足, 能够让发言者知错就改, 心服口服;让评价者自己看到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自己, 逐步自我完善。小学生课堂评价往往比较单纯, 要么都说好话, 要么都说不是, 而且习惯先说缺点, 然后才想到说优点。这些做法均是需要矫正的, 需要教师长期引导和点拨, 特别是当同学的表现确实难以发现什么可以肯定之处时, 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学生的优点或闪光点, 巧妙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发现可以表扬的地方, 组织好语言有条不紊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赏识和激励发言者大胆发言, 从而共同提高口头评价能力。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关注发言时的仪表仪容等细节, 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去考虑评价的内容, 这样的话就能做到评价具体、真实、全面、可信。
共赢的分享观。“如果我有一种思想, 你有一种思想, 那我们相互交换, 每个人便有了两种思想。”摘取2009 年诺贝尔物理奖桂冠的华人科学家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 他让全世界分享了高效传输信息带来的便利, 无数事实说明, 提倡互享共赢的精神在今天是多么重要。学生如果能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快乐分享给全班师生, 就能带动大家共享学习的成果和快乐, 得到共赢。分享是一种乐于奉献的美德, 它拒绝自私;分享是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 它追求共赢;分享可以打开交际的大门, 它倡导融合。当然, 这种分享最理想的境界是“互通有无”“人皆分之”“人皆享之”, 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 是思想的共鸣和精神的共振。因此, 言语交际中教师要竭力鼓励学生乐意传授和释放, 乐意聆听和接受, 乐意吸纳和转化, 乐意互摄和交融, 乐意分享和赏识, 在“和而不同”中追求达到共进双赢。
“五观”解诗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诗题;作者;注释;体裁;内容
一、观诗题
诗的题目,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可以给我们提供理解一首诗的重要信息。如《移家别湖上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看题目,就能知道这些诗是写别情的诗。而有些诗,如果不看题目,也许你就读不懂。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应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可是,如果不看题目《观书有感》,你能确定这就是写读书的感受吗?再比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是朱庆馀在临近考试前写下的一首呈给张水部(即张籍)看并希望他给与推荐的诗。按照唐朝科举考试制度,应试者可以将自己的诗文呈送给政界要人或文坛名宿,请他们向主考官推荐,名为“行卷”。张籍时任水部郎中,又是一位诗坛名人,朱庆馀就给他写了这首诗。诗题也叫《闺意献张水部》,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写出了自己在考试前期焦急不安的心情。光看内容,还以为是一首闺阁诗,怎么能想到是一首试帖诗呢?只有看到题目中的“近试”,才会将这首诗与科举考试联系起来,也才可能真正理解这首詩。
二、观作者
诗的表情达意是含蓄的,尤其是一些咏物诗,如果不和作者及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也许就很难知道这首诗的真正含意。比如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这首诗写了春天南园中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借这个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之时,犹如“小白长红越女腮”的繁花,本可大放光华,然而因“避父讳”(其父名李晋肃,因“晋”和“进”同音,要避父讳而未得应考“进士”,只任过奉礼郎那样的小官,一生不得志)却不能为朝廷所用,也如这繁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只好“嫁与春风”随时光而去了。其诗感花伤己,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但是,如果同学们不了解李贺其人其才,特别是他的“避父讳”而不见用的遭遇,恐怕难以理解这首诗吧。
三、观注释
在古诗鉴赏中,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出题人会给出一些注释,而这些注释对理解诗歌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不可不看。比如:
(200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却收复无望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结尾两句则集中反映了作者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端悲愤之情。题目后面注出戴复古是南宋后期诗人,应当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一提南宋,我们就能想到那段山河破碎的历史,也才能想到千万宋代文人用诗章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想到岳飞,想到陆游……也才能够真正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感情。可是,如果我们不理睬这个注释,而我们对这个作者又不熟悉,那恐怕就很难快速理解这首诗了。
四、观体裁
看清楚该诗是属什么体裁的诗,可以让我们少点干扰,少走弯路,直奔主题:理解这首诗的情感。
我们知道,律诗和绝句是近几年常考的诗体。而律诗常常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尤其是在最后两句要显示自己的真实情感。而绝句则常常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如果考的是词,一般来说,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明白了这些,我们看看这首诗的后两联或后两句,不就能快速了解诗歌要表达的感情了吗?比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
江清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要是只看前两句,还以为是写喜悦之情呢。可是诗人要表达的真正情感,却是在后两句,“何日是归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首诗写思乡之情。如果我们一看这首诗的体裁是绝句,就直接看后两句,就立即知道了这首诗的情感了,也就不会因受前两句的影响而误解了诗人的感情了,也就会最终明白前两句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悲情了。这样也就达到了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本诗的目的。
五、观内容
上面所说四“观”,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准确理解,还必须看这首诗的内容。一首诗里写到的内容可能很多,关注哪些内容能使我们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这首诗呢?应当是: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表色彩的词,有着固定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写作者长夜不眠,望月思归,身陷长安思念犹在鄜州的妻子儿女。怎么样能快速抓住本诗的情感呢?
先找表示情感的词:独、怜、忆。间接表达情感的:泪痕。如此,悲愁之情已现。
再看表示色彩的词:冷月、湿雾、青辉、玉臂,一色的冷色调,给人以孤寂凄清之感。
还要特别注意有着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月。月在古诗中常用来表相思,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在这首诗里,诗人也写到月,此处也当写相思之情。
古代诗人常用一些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如雁、柳、月、菊、梅、莲、梧桐、杜鹃等等。了解它们每个意象的特定内涵,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篇4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活动,感到其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感到其得以立论的现实依据就大量地存在于当下中国与世界之中,感到其鲜活的生命力能够唤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社会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自然、社会、人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科学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关系中,最具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关系是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除了我们党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过程性本质,社会这个活的有机体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之中。改革开放是推动力,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也是前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转换制定切实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促进社会高效率发展的灵活的科学策略。
牢固树立科学执政的“五观” 篇5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当今中国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央“五个统筹”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着力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对执政党而言,坚持科学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但体现在发展上,也必然体现在政绩上。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与这个党创造的政绩休戚相关,只有得到最广大人民认可的政绩,才能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执政行为必须以人为本,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要把执政为民作为执政党的第一价值取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终身追求,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真正造福百姓。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勤政廉政的基础上,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千方百计造福百姓,高度关注民生。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是对当前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办事难等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尽快解决好。
三、牢固树立全面的创新观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执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实践证明,唯有创新,政党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唯有创新,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科学性,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树立全面的创新观必须抓住求真务实这一本质,使主观更加符合客观,理论更加符合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树立全面的创新观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社会发展不会停止,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创新的过程中隐含着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这需要我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不断地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四、牢固树立持久的稳定观
持久的稳定观的实质,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对执政党来说,稳定压倒一切,任何时候稳定都是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就根本谈不上改革和发展,执政也就会面临一系列困难。持久的稳定观,是大稳定观,追求的是维护稳定而不是维护现状;是长期稳定,而不是短期稳定;是动态的稳定,而不是静态的稳定;是改革发展促进稳定,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树立持久的稳定观,就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一个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充满活力和持久的稳定环境。
树立持久的稳定观,就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特别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五、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政党能不能凝聚大批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党的兴衰存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人才。
马克思主义五观总结 篇6
教育活动总结
我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九大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直接负责,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阵地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了解“五观”知识。提高了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使“五观”知识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并有重点分阶段地完成了“五观”教育学习的各项内容。
一、领导重视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认识做好这项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把“五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稳定,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努力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学校立即成立了党政领导第一把手任组长的“五观”教育领导机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五观”有计划进行。
二、扎扎实实的“五观”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五观”教育工作,使全校师生对“五观”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各族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观念,推动我校的“五观”教育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学校开展了以下教育活动。
(1)通过升旗仪式对全校广大师生进行“五观”教育。
(2)发挥广播、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广播站定期向全校师生宣传“五观”知识。
(3)通过每天下午的政治学习,有计划地对教职工进行“五观”教育知识等的学习。
(4)为把“五观”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落实到实处,学校把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教育上,引导师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在全校组织了以“五观”知识为主题的班会课。
在“五观”教育工作中,学校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五观”教育学习和研讨活动,并结合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学校内掀起了一个旨在树立“五观”教育学习高潮,并有重点分阶段地完成了“五观”教育学习的各项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
托里二中
“五观”心得体会 篇7
今年以来,土右旗疾控中心通过举办民族团结理论知识专题讲座、民族团结大讨论、观看有关民族团结影片、图片等多种方式深入持久、形式多样地开展五观教育,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党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人民内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已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课题。如何认真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五观教育,对于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赢得群众赞誉,提高整体具有的重要意义。
“五观”心得体会 篇8
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乌鲁木齐“7·5” 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携手抵制不法分子的暴行、相互救助各族兄弟,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
这场风雨过后,新疆各族同胞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社会**是祸。要继续保持新疆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决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是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维护新疆稳定大局的需要。“7·5” 事件疯狂而血腥的一幕幕再次证明,境内外“三股势力”的目的,就是要把新疆搞乱,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因而,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捍卫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团结、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严肃政治斗争。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激发和凝聚新疆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兄弟亲情,共同打击“三股势力”这一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形成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力量。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是促进新疆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尤其是乌鲁木齐已发展成为中亚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这一切,得益于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共同努力。试想,假如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又怎能谈得上百业兴旺经济发展,更遑论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了。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时时、事事、处处牢记“三个离不开”,在各民族一家亲的温馨氛围中,引领各族人民走上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康庄大道。这是新疆2100万各族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全国13亿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观”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五观教育体会11-06
【服务行业心得体会】 服务心得体会05-26
销售实习心得体会_实习心得体会08-26
心得体会,公文培训心得体会简短版08-11
参观廉政文化基地心得体会-心得体会09-04
11月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报告10-09
(七年级)家长培训心得体会--心得体会10-12
心得体会,协警树形象心得体会例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