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教育体会(共6篇)
五观教育体会 篇1
五观学习心得
利益观、质量观、大局观、政绩观、工作作风观是新时期企业员工的人生哲学。开展五观学习对于企业员工改造主观世界、激发工作热情、提高自我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结合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到开展五观学习最重要的是提升思想境界,关键是提升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目的是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利益观是一个人对利益所持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既是追求推动企业进步的强大杠杆,又是引发矛盾的最终根源。所以,在当今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复杂多样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就必须理性地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发展企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摆正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企业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质量观是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和对质量问题的观点。它决定了我们质量态度和行为的价值取向。落后的质量观必然产生消极的质量态度,和不适宜的质量行为,从而制约产品质量的提高,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事故;而先进科学的质量观,必然会使我们的质量提高一个台阶;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所以,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加强自身质量观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谓大局观就是能够把目光放的长远,能够把握好整体的利益和局部的利益关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因小失大,对待问题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和正确的决策使整体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包括干部的政绩为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树立政绩的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工作作风观是企业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贯穿于工作中的一种风格。工作作风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员工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使这种一贯风格、外在表现实现优化。那就需要企业员工做到用好的态度给人信心、心到力到责到使人信任、情到理到法到让人信服,这三者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部分,给人信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使人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让人信服是做好工作的目标。给人信心、使人信任、让人信服是提高执政公信力绕不过的三道坎,是转变工作作风避不开的三道弯,是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应当坚持的核心理念。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质量观、大局观、政绩观、工作作风观,从根本上讲,有赖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文化水平,自觉积极主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做一个新时期下企业的优秀员工!篇二:五观 四个认同教育学习心得
“五观” “四个认同”教育学习心得 通过党小组的组织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四个认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五观”既: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四个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 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下面是我这次学习后,对五观,四个认同的认识。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国家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 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 的名称。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与上层。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
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四个认同”教育是“五观”教育的升华和具体化,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我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又一创举。实践证明,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新疆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五个认同”教育,对于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牢固的社会心理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如何强化四个认同教育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 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 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 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五观 党组织负责组织、机关成员的政治思想、单位重大事件的抉择。对单位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格的说它在单位中是统帅、是灵魂。新时期学校建设中党建工作尤为重要,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组织的抉择稍有不慎,将会影响学校的全盘发展,更有甚者会影响一代或几代人的前途命运。面对知识经济到来的新形势,学校党组织务必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强化“发展性教育”的探索和实施,引导全校师生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为社会的发展积极做好人才储备。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民族地区繁荣发 展、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五个认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五 观 四 个 认 同 思 想 教 育 心 得 体
班级:土木姓名:刘忠桥学号:082 083834258篇三:“五观”心得体会 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还是落后的、反动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剥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代表着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利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革命的、科学的人生观,它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对立。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人生观,是人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的一种看法或见解。谚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各人的环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对人生的见解亦各异。譬如说,有人认为人生快乐,有人认为人生痛苦。有人积极进取,有人消极悲观。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是及时行乐,尽情享受呢?还是悲观厌世,追求解脱?我们是努力进取,发奋创造呢?还是凭天由命,得过且过? 再进一步说,生命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难道说一个人竟是无缘无故的生到世间,昏昏昧昧的度过一生,然后三寸气绝,一切断灭吗?生命如果当真如此,则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仅只为了享受,或终生充满痛苦,则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关于这些,多少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个答案,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都没有说出它的究竟来。进化论者说,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高级动物既是低级动物进化而来,也就难怪唯物论者亦高呼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因而导致出人类斗争杀伐的悲剧了。
某些宗教家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若是上帝创造,人的穷达祸福若是由上帝或其他神祇主宰,则个人的行为意志尚有什么价值?
江泽民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世界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中,权力观是基础,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利益观。?总书记的这番话明确告诉我们,正确的世界观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什么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等,都无从谈起。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总的和基本的看法。共产党人应当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观就是人生的?总开关?,这个开关工作正常,人就有明确的前进方向;这个开关出了毛病,人生就会迷茫甚至步入歧途。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同样是党员干部,绝大多数能够严于律己,时时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有的人却追求一己私利甚至堕落成腐败分子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们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不但是对年轻同志的要求,老同志同样应当不断改造世界观。
与世界观紧密相连并受世界观制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是党员干部必须注重解决好的问题。简单地说,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怎样做人?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现实。江泽民同志对此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并写进了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三个解决好?,集中反映了为官做人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态度,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参加革命为什么?,讲的是领导干部参加革命的初衷,就是干什么来的、图的是什么;?当干部应该做什么?,讲的是领导干部的现实作为,是打算用人民给的权力去为老百姓服务呢,还是为了光宗耀祖甚至是谋取私利;?身后留点什么?,讲的是历史评价问题,是要留下怀念和好的口碑,还是让人民群众在你离开后戳脊梁骨。贯穿这?三个解决好?的主线就是为什么人掌权、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三个解决好?,也就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打下了坚实根基。
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是爱好还是憎恶、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接近还是回避,体现了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往往是隐含在人的意识深处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象人生的?方向盘?,通常情况下,会帮助人们在有关善恶、是非、真假、曲直的判断中明确方向,作出正确选择,即使在遇到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时,也能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篇四:五观、三史、四个认同心得
“五观”、“三史”、“四个认同”教育心得体会 今年,我校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军队好“六好”主旋律,使共产党好、祖国大家庭好、社会主义好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全面加强和积极引导教师、学生毫不动摇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和展示我校教育新风尚,开创我校民族团结和教育的新局面,对于提高全体师生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觉悟,不断增强全体师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观”、“四个认同”、“三史”使全体师生懂得了中国是一个有众多人口和多民族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强有力的聚合体,山河相依、唇齿相联、骨肉相溶、思想相通,是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是共同缔造了强盛的多民族国家,是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形象。但是,也有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往往以宗教为幌子,利用非法宗教活动来掩盖和保护分裂破坏活动。挑拨民族关系,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分裂出去。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应该参加任何宗教、迷信活动,要尊重民族同学的习惯,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禁止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五观”、“三史”、“四个认同”引导教师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
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责任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热爱新疆的山山水水,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各教师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的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增强教师关心家乡建设与发展,爱岗敬业、勇于拼搏的精神;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五观”、“三史”、“四个认同”的思想。通过本次教育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学校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长期性的活动开展,使我校民族团结蔚然成风,民汉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全体师生水乳交融,融为一家,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篇五:五观心得体会1 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课程如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的是日后走上社会的技能能力基础;课程如马概,语文,英语的是今天明天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学习让我在这点上的感触尤为深刻。有许多是我现在有所明白,日后还要继续深入体会的。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二.事物的对 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转载于:五观教育心得体会)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的大学研究生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的重要讲话:“要引导广大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一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研究生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是我们目前学习的重点。我们现在的辛勤劳动与大学生涯,为的很可能就是日后的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涉世未深的学生大学期间信誓旦旦,到了社会里面,却做了许多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而且,许多都违反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不是作为一公民所应当做的。矛盾也因此格外突出,成为社会的矛盾。如何解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的问题。古时许多思想家都讲“民富则知耻”,那我现在也说“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少受挫折则我们的荣辱观不会降低”。因此我觉得,促进大学生(包括研究生)自我道德的提升不如直接大力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因为学生不如社会前毕竟是比较天真的,在他们大凡不存在大奸大恶之徒,而日后在家庭,团体,企业中做出不应该的事必定是事出有因,而且很大原因出自工作方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 为什么不在促进自己能力提升方面再多多努力呢? 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与建设探索过程又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挥洒得淋漓尽致,成为活生生的教材。当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候,便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及时制定符合国情和人民愿望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等等,最终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日渐丰富起来。但是,当我们急于求成,坚信“人定胜天”,将马克思主义别在胸前的时候,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生产资料严重浪费,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践作为作证的。其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五观教育体会 篇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决定该课程必须更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及理论性。它与大学历史专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同, 作为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 它必须注重史学和哲学、政治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结合, 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发展变化的教育中提炼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课题。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即“讲授中国近代史以来抵御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反动统治, 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使学生通过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 正确认识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原, 人生的意义, 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 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 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五观”教学。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政治观”教学
政治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公共权力运行为中心的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宏观大局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在我国包括大学生的公民知识、行为、责任意识、国家民族意识、政治思想倾向、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政治心理等政治意识和政治观点。现今, 少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薄, 不关心国家大事, 只做自己的事情, 意识不到国家与国家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少部分学生在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认知上有模糊性, 思想上有摇摆性;还有少部分学生在入党等方面存在功利意识。有的大学生因为社会中的一些事情对我党缺乏信心, 比如说对腐败现象认识不足, 不信任党的反腐败能力, 甚至在思想上对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产生一定程度的动摇。有鉴于此, 可以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给予大学生相应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解决他们的这些思想认识问题。
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定义、形成进行分析, 通过中西各国比较, 让他们加强政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分析近现代中国与各国之间纵横复杂的合作和斗争让学生明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 也就是说国家利益永远是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首要原则和因素, 引导学生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永远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做事的第一准则。再比如说, 通过弘扬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小家为大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舍身忘我、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的精神来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和发展的热情。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世界观”教学
世界观就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所回答的是有关世界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普遍的问题。世界观作为一个哲学命题,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自古至今, 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 人人都有世界观, 但它却因人而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 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 反过来精神又对物质发生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世界观是当今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根本问题。当代西方妄图通过自由化思潮、其他政治和文化思潮、宗教及其变相形式、邪教和迷信等所控制的世界观来侵占我国的思想地盘, 甚至毒害我国人民, 以达到他们后殖民主义统治的目的。这种现象正在高校逐步蔓延和扩大。
比如说一些大学生被基督教所吸引, 原因仅仅是他们精神空虚和困惑, 而它通过做礼拜、聚会、讲座、唱赞歌、讲故事等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帮他们充实生活, 增加他们的知识水平, 开阔他们的视野, 从而使他们找到一种精神的寄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以音乐、诗歌、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载体, 以教师讲授、放幻灯片、视频和学生讨论、辩论、讲故事、情景表演、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教会他们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增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他们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巩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学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 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 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决定着人们一生的道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客观物质条件下产生的, 有的价值观在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 有的价值观只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背景下被社会认可和推崇。当今我国公民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包括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等、自由、责任、人本、勤劳、诚信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但是在当今多元文化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 大学生不断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健康价值观的冲击, 价值观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使他们善恶、好坏分明, 有自己很强的价值判断标准, 不人云亦云, 在生活中随波逐流, 另一方面要运用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典型案例潜移默化地把当今社会主义中国正确的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如在提到鲁迅、孙中山时, 可以指出近现代中国有很多仁人志士像鲁迅、孙中山一样, 弃医从文和从政抱着救国的志向和决心来选择职业, 以把国人从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 振兴中华,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指导他们处理好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在讲到“南昌起义”时, 教师要通过“1927年, 在军事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残酷迫害共产党的背景下, 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的贺龙反而放弃高官厚禄, 与国民党彻底决裂, 带领7000多士兵冒着被通缉捉拿、关押、杀头的危险, 跟着共产党在南昌举行起义, 不顾个人安危, 踏上一条生死未卜的革命之路”这一事件指导学生端正对于金钱、地位、名利的正确态度。最后,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的评判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人和事, 抓住主要矛盾,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以偏概全。通过抨击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奴颜媚骨、崇洋媚外和殖民者一起高唱“侵略有功论”的人, 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明白不能为名利不择手段、卖国求荣, 不要国格和人格。
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人生观”教学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态度、价值与理想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它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正确的人生观会指导人们追求真理、成就事业、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得自身幸福;错误的人生观则会使人碌碌无为、游戏人生或者自私自利, 为私利不择手段, 危害他人和社会。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包括共产主义人生理想, 强调利他多于利己, 奉献多于索取, 是积极的人生观。但是, 如今, 有些大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背道而驰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厌世主义等人生观。在这些人生观的影响下, 有的女大学生为了金钱和物质享受抛弃了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准则, 出现了傍大款的行为;有的青年人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 甚至出现轻生自杀现象;还有的大学生为了得到爱情、荣誉, 不择手段, 在失败后, 又伺机报复他所认为的“绊脚石”;有的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 只知道消费、享受和向父母伸手, 一旦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 就怨恨父母, 离家出走, 没有丝毫感恩之情;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意义、自身价值, “郁闷”一词成为他们的口头禅;甚至一些家境不好的大学生为了跟别人攀比, 没有把国家的助学金花在学习上, 而是花在非正当的物质享受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指导他们将个人幸福、国家民族富强、全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 将个人追求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比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历史伟人、名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理想、信念、自我抉择、在磨难中的奋斗, 同时也要让学生思考伟人、名人成功、失败的客观条件, 并进行讨论: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看待人生路上的成败得失:“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 (或者社会关系) 、个人努力”在人的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前两者构成对人的客观制约, 后者体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和社会影响力。每个人所具有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 (或者社会关系) 、个人努力”都不一样, 所以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乐观而进取地生活。再比如在讲到革命烈士、英雄的牺牲时我们要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 或重于泰山”。
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历史观”教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出, 人应在承认和尊重历史主体选择性的前提下, 肯定存在历史规律。社会历史具有规律性、可预测性、共性、多样性、变异性、个性。历史发展的方向可以预测, 并且具有历史主体性、历史客体性, 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影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表现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的方向、趋势和目标, 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选择其中之一并通过努力实现它。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都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不能仅仅讲一些社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也不能“两张皮”, 讲完历史事件直接引出历史结果, 即我们今天的“三个选择”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和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历史本身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 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模式, 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 社会历史有没有规律性等, 使他们通过回顾和思考、讨论, 梳理出历史发展的深刻规律, 从而正确认识我们今天“三个选择”结果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并且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认清历史的共性和个性, 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献计献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符合中宣部、教育部对于该课程的规定。在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历史事件联系政治历史理论、政治历史理论联系现实、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课前演讲与教师课上讲授相结合、辩论法、问题引领式教学、问卷式教学、传统的文字表达与现代多媒体实景展示相结合等, 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2]张劲松.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 2007, (1) .
[3]王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及引导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4]高朋.大学生人生观多元化倾向的流弊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 (3) .
五观教育体会 篇3
【摘 要】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才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人文观和礼仪观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素质 道德素质 法制素质 文明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69-02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大学生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精神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和思维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在各项素质中起着主导的和支配的作用。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放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又如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历来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如毛泽东的“德、智、体”的人才要求,邓小平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培养理论,国家教育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毫无例外的都把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途径
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才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应着力把握以下几方面:
1.进行政治观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加强和改进政治教育,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定性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当中,政治观支配着个体的政治命运和前途;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正确的政治观是须臾不可离的。因此,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更加尖锐复杂。这些都迫切要求每一位大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十分活跃。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一些负面影响,无不反映和渗透到高校中并影响大学生思想的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强化政治观教育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问题。只有抓住、抓好、抓紧政治教育才能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力量。在新时期,要给予政治教育以核心地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进行道德观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上的骨干,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他们道德素质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自己成才,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能否成为道德高尚的接班人,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通过教育形成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1989年,邓小平就提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不能抹杀的。
高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贯穿于高校育人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各环节。
3.进行法制观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制素质。
法制观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法制观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历来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指导性意见。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制观,不仅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法的行为作斗争。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用法律来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4.进行人文观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既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还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基点,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来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应当以剖析人的思想变化,疏导人的心理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应当以关爱人、激励人、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为人”与“为学”,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进行礼仪观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文明素质。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从微观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从宏观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礼仪在社会交际、日常工作和社会经济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彰显,建立良好的礼仪观,拥有较完备的礼仪知识,正在成为人们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正如俄国著名的戏剧大师赫尔芩所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知识都重要。”礼仪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脊梁。
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大学生的礼仪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不文明的举止也时常会出现在他们的身上。如有的只顾自己,我行我素,有的不讲诚信,损人利己。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缺失和对礼仪知识素养的忽视不仅影响了成才成长,而且影响了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礼仪观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应该以现代文明礼仪教育下一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文明礼仪已成为全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礼仪观势在必行。
三、结 语
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是21世纪人才首要的素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保证,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前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邵国平.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政治观探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 李琳琳.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观现状与成因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3 李海波.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
五观教育 篇4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使新疆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对这些铁的事实视而不见,与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分裂主义的宣传和渗透,妄图与我争夺人心、破坏新疆稳定。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治区党委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三个一”教育:一个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党——中国共产党、一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活动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后来受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冲击,未能持续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立足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创造性地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1998年初,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五观”)宣传教育的指示,“五观”教育遂成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使我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2004年,自治区党委将“五观”内容规范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进入21世纪,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及随后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在以往“五观”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开展“四个高度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宣传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把正面教育引导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要方式,持续进行,力求在内容上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与新疆历史教育、国情区情教育、政治理论(民族理论、国家理论、政治学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前途教育等。其中,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教育,达到了强化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年“四个认同”的最终目的,从而使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真正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四个认同”教育是“五观”教育的升华和具体化,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我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又一创举。实践证明,“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新疆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沙湾县第二中学
“五观”教育
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党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和遏制我发展的战略图谋始终没有改变;境外“三股势力”加快联合化、政治化步伐,谋求建立统一组织;境内“三股势力”不断变换手法,以更加隐蔽的手段重新聚合,暗中积蓄实力,发展组织,伺机进行破坏活动。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人民内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已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认真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五观教育,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五观教育活动中,地区及各县市区分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要求。通过面对面宣讲,举办培训班、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电影展放、图片展览、演讲会、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多种形式,组织各族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深入学习,使五观教育深入到工厂、街道、学校、乡村。特别是在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地区及各县市及早制订学习计划,抓好学教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办五观教育专栏专题,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
通过深入持久、形式多样地开展五观教育,各族干部群众强化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激发了各族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调动了各族群众投身我区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当前,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将五观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四个认同”教育结合起来,研究部署好,组织实施好。让全区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进一步凝聚起强大合力,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为推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而奋斗。
将成长的过程还给孩子
前不久接触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书中关于学校教育的思想,让我这个教坛上的新人有了一种醍醐桄顶,耳目一新的感觉。林格先生认为,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残它。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但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探讨中发现,还有相当多的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最基本规律的认知有待提高,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果搞不清楚的话,教育者也就无法寻找到教育的切入点。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可以说,林格先生的观点,首开了对传统教育观念说“不”的先河,让人耳目一新,仔细想来,却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当他把“教育是没有用的”作为一个命题来阐述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忐忑的,担心师长们批评他“没良心”。最终,回归到教育的根上来、为中国教育进步寻找突破口的顽强理念,战胜了他个人的得失,通过走访了数以千计的学校,拜访了大量的知名教育者家,林格先生以其大胆的言论、全新的观念警世。既是对老祖宗教育理念的诠释,是对当前教育方式的提升,甚至有点“叛逆”。对比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包办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乐趣
现代社会在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后,一切事情都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凡事以“快”为主。教育也是同样的,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除老师和学子外,还包括社会、家长、国家的教育体制、老师的待遇、学校的环境等等很多软件和硬件,又快又好,成为一个重要标准。在凡事求“快”的条件下,好多老师恨不能代替学生成长,要是能拔苗助长那就更好了。理由是怕他们犯错,怕他们走弯路,其实这样的想法是自私的想法,这样的想法看似无害实则自私,它剥夺了学生成长的体验。任何一个人的经验的获得是建立在个人的亲身体验之上,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这一经验的获得是肤浅的,也就容易忘记,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问题老师一再重复可是学生还是一再的错的原因了。因为这一切经验的获得不是建立在孩子本身的体验之上。对世界探索和发现的路上有快乐,有痛苦,因为怕孩子们走弯路,老师们将他们探索世界的权利剥夺了,所以现在好些孩子对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不觉得很痛苦,也不觉得很快乐。对世界的探索是他们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他们最大成就感,最大乐趣的来源地,结果却因老师的包办乐趣全失。所以在初一的孩子中要求列举学习之苦与学习之乐时,学习之苦举不胜举,学习之乐寥寥无几,他们的体验就是学习是件苦差事,毫无任何乐趣可言。当知识的传递只有痛苦而没有快乐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学习
是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去尝试的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老师要允许孩子们犯错,不犯错的话,就不会对比知道什么是对的。对于孩子无关原则性的犯错,老师不要轻 易给孩子
扣帽子。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老师是孩子学习的“陪跑者”,陪着背书,陪着写作业,陪着默写单词,陪着扫地,陪着做操。在这一点上林格先生认为“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们一起跑到他人生的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不做孩子的陪跑者。”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来做这一切,只有他自己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失败,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他才会对成功燃起追求的愿望,当他有了追求成功的愿望时,老师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孩子自己自觉去追求他所需的。
(二)、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也有不少老师是爱着孩子的,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第一前提,可还是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企图以自己的个人意愿为蓝本,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如孩子们喜欢看“快乐男生”“快乐女生”“快乐大本营”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对于新闻联播等时政性强的节目则是敬而远之,老师则认为 喜欢看这些娱乐节目是浪费时间,不提倡,或是明命禁止。师生间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个人体验不同,在价值观,审美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是难免的,可是有部分老师不仅不能以平等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偶像,还要以打击孩子们的心目中的偶像为第一要务,期望在孩子们心中摧毁一个价值观后,建立起自己想要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常常是得不偿失,不但孩子们不接受老师的价值观,还会以和老师顶着干为乐。
在这一方面林格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两个层面的尊重,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偶像,说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今后我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答案。当然他们因为自身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偶像的选择上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可是这些都是可以引导的。我个人认为,在价值观方面,老师可以不赞同孩子们偶像,但是你不能打击孩子们的价值观,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只有尊重了孩子们的价值观,你的意见才可能被孩子们接受,这样教育才可能继续。
(三)、师生关系的亲密度不够
在社会功利的要求下,教育成为了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实的教育中成了神话传说。当一切评估、考核都以成绩为主要依据时,学生的个性成了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因为只有能成批量的生产出某一种学生,平均成绩才会提高,评估、考核才能通过,教师的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教育的成就感才能得以满足。
正如林格先生所认为的,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而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以“填鸭式”的多,忽略或是无视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于同一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老师只管将现成的知识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将其塞进学生的头脑中。至于有没有用,会不会用,能不能用,是许多老师在完成了艰难的“填鸭式”教学后,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关注的问题了,更谈不上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了,于是成绩不好的孩子怕老师,成绩好的孩
子不喜欢老师。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第四课中有一段课文是这样描述老师的:“老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老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师生关系好些时候只是冰冷的考试分数的变化,老师无暇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看不到老师的辛劳,老师抱怨学生不体谅,学生抱怨老师不理解。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呢?因为少了情感,师生间本因是最亲密的关系,却因为建立之初时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将不少师生距离拉得更远了。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中,老师的知识从量到更新速度都比不上网络,而老师之所以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能满足孩子们情感的需要。可是很多老师看不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生活,心理,成长环境不闻不问,只要求学生成绩要好,无视学生的情感需要,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朋友,不能成朋友也就自然不懂孩子们的需要,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林格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我们教师应当更多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以爱唤醒爱,以心灵塑造心灵,重建起真正的亲密师生关系。
总之一句话,就是将孩子成长的过程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与失败,老师不再做一个辛苦的“陪跑者”,而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拉拉队”,当孩子们失去信心时,帮他们找到希望的星星火花,当孩子们成功时,做他们的第一个粉丝,以孩子的价值观来认识他们的世界,只有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教育才
乡镇开展五观教育活动总结 篇5
学习科学发展观,政绩观教育上水平。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摆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误区走出来,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大胆摸索,初步建立了基层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办法,形成看政绩用干部的正确导向,为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出了有益探索。
学习科学发展观,群众观教育上水平。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理念的教育,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发展、依靠人民群众谋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举全镇之力,促进XX镇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观教育上水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努力构建鼓励创新、不怕失败、消解挫折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政策环境,促使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敢想敢闯敢干,用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接,搭建农村党员与广大群众施展才干的实践平台,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和好平台。
学习科学发展观,全局观教育上水平。在学习实践中,要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用全局观念统筹发展的思维,增强发展思路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克服重快轻好的倾向。运用统筹兼顾、系统配套的办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把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进来。串联经济、社会、党建、生态等领域,贯彻工业化和城镇化,平衡企业、农民和财政关系,最终实现农业大镇、经济强镇、全国千强镇的目标。
五观教育体会 篇6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为什么说祖国与国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祖国,祖宗之国,是自己的先人和自己的生活之根,包括一定的民族、土地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矿产资源、生态气候、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它反映民族成员个人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关系;祖国是统治阶级存在的前提,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须以祖国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统治阶级必定生活在一定的国度之中,离不开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定有一个祖国,祖国与国家相伴而生,没有国家统治的祖国是不存在的。3.怎么理解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一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的,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的,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四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5.为什么说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6.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地理上看,新疆地处祖国新被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南北方向和西面皆高山环绕,唯有唯有东面经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相通。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使新疆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存 在着天然的东倾性,新疆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7.为什么说“东突厥斯坦”由民族分裂的政治含义?大量的事实表明,“东突厥斯坦”恐怖势力与国际恐怖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
8.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新疆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疆的资源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造福各族人民,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作用。10.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民族分裂主义打着民族的旗号,以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为目的的一种政治主张、逆社会发展潮流而动的思想和现实的行为。他们分裂国家,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2、什么是民族与民族问题?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3、我们党是怎样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唯一正确的基本纲领和原则;坚持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让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职权,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和根本保障;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
5、为什么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各族人民与一小撮民族分裂势力的政治斗争?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是要不要民族团结、要不要国家统一、要不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当然不是民族问题。
6、为什么说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首先,中华民族有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其次,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第三,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第四,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
7、为什么说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
(一)民族问题的解决要同这个时期的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
8、为什么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首先,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其次,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第三,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第四,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9、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确立这一主题,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行动主题。
10、为什么说新疆各民族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全国各族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持?互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各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2、怎样理解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群众性: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民族没有宗教;民族性: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国际性:宗教是一个国际性的现象;长期性:宗教资源是社会产生以来,一致流传到今;复杂性:宗教自身的复杂,宗教政治的关系复杂。
3、党的宗教信仰自有政策包括哪些内容?1.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独立自主自办宗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为什么说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自由,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
5、怎样理解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为什么说国家法律高于一切?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正像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一样,它在不同性质的国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国家法律高于一切。
6、为什么说宗教极端势力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政治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是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宗教极端势力是具有极端性、欺骗性、政治性和暴力性的特征;宗教极端势力具有极大地危害性。
7、为什么说爱教与爱国相统一是我国宗教界的光荣传统?爱教与爱国是统一的、是和谐有机统一的
8、怎样理解宗教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是宗教得以生存与延续的历史规律?宗教与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相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9、怎样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相适应;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三积极引导宗教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四积极引导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10、为什么必须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依法管理宗教事物的要旨;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维护稳定、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2、为什么说西域都护府地建立是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开端?
3、汉代以后历代中央政府如何治理新疆地区的?
4、为什么说新疆历史上的屯垦戍边是开发新疆、巩固边防的重要国策?
5、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新疆段是历史上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6、为什么说新疆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各族交往融合的结果?
7、清朝为什么将西域改称为新疆?
8、新疆各族人民是怎样共同反对封建统治并最终取得斗争胜利的?
9、为什么说维护祖国统一历来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民心所向?
10、为什么说新疆各族人民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五、马克思主义文化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为什么说中国各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3、怎样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为什么说文化建设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既继承又创新?
6、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为什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8、新形势下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9、在新疆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