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心得体会(精选9篇)
教育子女心得体会 篇1
教育子女心得体会
***是我校五年级四班学生。自孩子在**小学上学以来,各方面表现一直比较好,基本实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已经全面融入班级、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学习、写作、书法、绘画、表演、体育、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
孩子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诲,更需要家庭的熏陶、家长的教育。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一直坚持正确引导,务求实效。一是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做到与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和睦相处,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够安心踏实地学习。二是严格要求。注重“养”更注重“教”,注重“学习”更注重“做人”,反对放纵溺爱、一味迁就,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步规范孩子言行,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是正确引导。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出现失误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改正缺点,弥补不足,逐步成长;孩子取得成绩或进步,酌情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引导孩子向更高目标迈进。
同时,高度重视家校沟通。每个学期至少两次到学校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座谈交流,全面了解在校表现,掌握思想动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积极支持学校工作,配合学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制作、故事表演、诗歌朗诵等任务,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荣誉感。
五年级四班***家长 ***
教育子女心得体会 篇2
他是外来民工子女, 来自广西, 现与父母同住。他平时话很少, 眉头时常皱着, 表情冷漠, 性格孤僻。课间他基本不外出活动, 就坐在位子上。当有同学经过, 不小心碰落他的书本时, 他一声不吭, 出手就是给对方一拳;当有人不小心碰到他手肘或踩到他脚时, 他依然一声不吭, 但脚已经使劲地踢出去了。我每一次与他谈话时, 他都气冲冲地争辩:“谁叫他 (她) 先碰 (撞、踩等) 我的!”每一次, 我都耐心地引导他:对方不是故意的, 同学间交往要大度, 别斤斤计较, 更何况对方已向你道歉了;我们要学会宽于待人, 自己才会快乐。但每次听完我的劝导, 他总是冷冷地回一句“知道了”, 转身就走。最初, 我当他的暴力冲动是由于性格内向、孤僻、自卑造成的。因此, 我就经常找机会鼓励他, 有时还特意安排活动开导他。
他的暴力冲动、蛮横无理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为了能尽快解决他的问题, 我多次找他父母了解情况。但其父母也一样认为他性格内向, 不喜欢说话, 平时他与父母都不愿意多交流。从与父母的沟通中我了解到, 他父母也经常针对他的这一特殊问题教导他, 对他的各方面都挺关心的, 可是依然没效果。我就提议其父母平时多与他聊天, 周末多带他参加户外活动、集体活动。但是, 一年过去了, 两年过去了, 别人都已学会避着他了, 他还是“本性不改”, 真是一个铁打的人啊!虽然因为同学们的“小心”关于他的这类冲突事件少了一些, 但是每当看到他那孤冷的身影, 充满敌意的眼神, 就感觉他好可怜, 快乐的童年与他无关, 我总忍不住想帮他。
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的一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有一道开放题, 要求学生写写自己最想对某人说的话。他写道:“爸爸妈妈, 你们从小就把我一个人丢在老家, 你们不爱我, 我恨你们!”读完这句话, 我心头一震, 马上去看姓名———是他!我心头又瞬间转亮, 终于找到打开他心结的钥匙了。随即, 我就约他妈妈来了解具体情况。
午饭后没多久, 他妈妈来了。我带她到教室外私下问她, 孩子是否小时候没跟他们一起生活。她沉默了一下, 红着眼告诉我:孩子两岁时, 因为经济拮据, 他们就外出打工了, 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 直到可以上小学了才接来一起生活。她还告诉我, 因为这事, 孩子一直有怨言, 说父母不爱他, 丢下他不管。了解这些事后, 我心中更加肯定了, 孩子的冷漠与敌意就是因为心中的这个阴影造成的。我马上安慰他:“别担心, 我帮你们解开心结。”于是, 我让她到教室后面的餐厅等我, 自己走回教室, 叫这位孩子出来。当我边走边搭上他肩膀, 对他说:“妈妈有话要对你讲。”他满脸敌意, 加快脚步, 肩膀使劲一甩, 挣脱了。我又马上搭回去, 俯耳轻声对他说:“老师叫你妈妈来, 不是要说你的坏话, 是想帮你, 这几年来, 老师发现你总闷闷不乐的, 心里也不开心, 老师想让你快乐一点。”这时, 他脚步缓慢了, 肩膀也不甩了。
宽敞的食堂里, 静悄悄的, 就我们三人, 我让他们母子紧挨着坐一起, 我坐他们对面。我先开口:“XX, 妈妈是爱你的, 爸爸也是爱你的。小时候, 他们丢下你外出打工, 他们也是迫不得已。那时家里穷, 买菜买衣服都没钱。他们为了你有更好的生活, 才外出打工的。你还小, 带上你就只能一人工作, 爸爸妈妈才狠心把你留在老家的。离开你, 他们也心疼, 也不舍得呀, 孩子。你看, 后来他们工作稳定了, 就把你接过来了。还有, 为了让你过得更好, 他们就只要生一个你, 不再生第二个了。XX, 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呀!”
在我说这些话时, 他妈妈已泣不成声, 抱着孩子, 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此刻, 这个孩子也终于伸出手抱住了妈妈, 哭了。看着这一幕, 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只是自己也没控制住, 眼泪顺着脸颊滑落。
下午课后, 几个学生正排着队改作业。一个学生有一题做错了, 我问他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不懂, 他摇摇头表示不懂。这时, 一个欢快的声音响起:“老师!这题我会, 我教他!”我猛一抬头, 看到的是上扬的眉头, 上扬的嘴角, 这是一张写满快乐的、自信的笑脸。是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主动帮助同学, 第一次看到他活泼的笑, 也是我见到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笑脸。就是他, 他终于卸下了戴了三年多的冷漠面具。那一刻, 我感到自己好幸福, 感到当老师好幸福。
如今, 他六年级了, 这两年来, 他再没打过同学, 相反, 还交到了几个很要好的朋友。相遇时, 他总是带着丝腼腆的微笑主动向我问好。课后, 也时常能看到他与同学一起玩耍的快乐的身影。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个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个案例,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外来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 并且总结出了如何进行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尊重对方, 给对方安全的空间
良好的沟通要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当谈论内容涉及到对方面子、隐私方面的问题时, 不要选择有他人在场的场合, 即使办公室也不适合, 要给对方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这样, 对方才可能会打开心扉, 才会有真情表露, 才会达到有效的沟通。在该案例中, 午饭后空无一人的食堂就是个“安全”空间, 不会有他人闯入, 而办公室, 随时都有人进出, 缺乏安全性。
二、要让对方体会到自己是真心要帮助他
首先, 自己的态度要诚恳, 轻轻地指出对方哪个地方有待改善, 直接告诉对方希望他拥有怎样美好的结果, 让对方明白自己是真心的, 将大大提高对方对意见的接受程度。如该案例中, 我的“搭肩”、“俯身贴耳”及直接告诉对方我的目的, 就让他明白了我的心意, 态度发生了大转变。
三、建立和谐关系, 耐心引导
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一般在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相对弱一些, 也许还有明显的抗拒、抵触心理。因此, 在与他们沟通时一定要耐心, 语气亲和, 要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 不可居高临下, 咄咄逼人。
四、坚持不懈, 相信未来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贵在坚持。当对一个学生的一次、两次教育失败后, 不该气馁, 应该坚持不懈, 要相信未来, 要相信铁打的心也有被感化的一天。如上述案例中, 我的班主任工作手册上还清晰地记着, 我约他们母子俩交心谈话的时间是2012年1月12日。从2008年9月到2012年1月, 长达三年之久, 我一直把“他”当成一个任务放在心头, 终于, 我找到了那把钥匙。
五、做有心人, 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教育子女“六不懂” 篇3
一、不懂让孩子吃“独食”的危害
不少父母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疼爱,或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将所有好吃的、有营养的食品全都让孩子独吞。孩子吃惯了独食,必将会影响人格品质的建构,养成任性霸道、自私残忍、缺乏爱心、情感冷漠的个性,使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四处碰壁、丧失自信和生活的乐趣,甚至引发悲剧。
作为父母,必须要深刻认识非理智地疼爱孩子的危害性。明智的父母每次都应该与孩子一同分享食品,哪怕是少得不能再少的食品,如一块饼干或一块糖等,也要掰开几小块,与孩子共同分享,绝不能让孩子独吞独揽。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心一定要“硬”。只有科学理智地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才会有爱心和同情心,才会知道与他人一同分享快乐和幸福,才会在每次吃东西时习惯性地将食品分成每人一份,才会建构起完善和优秀的人格。
二、不懂家庭教育应该“少言多行”
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少言多行”,可是眼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大多犯有“言多行少”的毛病,导致家庭教育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训练、巩固的过程,企望一天两天就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好是不现实的。如果父母成天在家里骂骂咧咧、唠叨没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父母的谩骂、数落已经习以为常,产生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如病人产生了“耐药性”一样,最终尽管父母的骂声一天比一天高,但孩子仍然是“盐油不进,刀枪不入”。
教育孩子,适当的说教是必要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尽管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最终还是事与愿违。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身教重于言教的,用父母的模范人格和建立在尊重热爱基础上的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三、不懂“百依百顺”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现在,有些父母简直就是孩子的“仆人”和“丫环”,对孩子关心得过于周到和细致,从而影响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如孩子做作业时,父母紧紧陪伴左右,随时听从孩子的差遣,在整个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是接连不断地向父母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父母是马不停蹄地为其忙这忙那,三四十分钟下来,父母常常被折腾得头晕脑涨,筋疲力尽。
如此的家教方法着实令人感到可笑,这也是当今社会青少年一代独立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关心得过于周到和细致,剥夺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锻炼和养成的机会。这样下去,只能将孩子铸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的畸形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既会学习又会生活的优秀的社会公民,父母必须要转变自己的家教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家教方法和手段,要真正懂得“百依百顺”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应该多让孩子去经历和品尝挫折和磨难,以便他们长大后不被生活的风浪所击倒。
四、不懂知识不等于智力
现在很多父母对知识与智力缺乏足够的认识,误将知识当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如片面追求子女的学业高分,或者在孩子还只有两三岁时,就盲目教孩子认字数数背书等,以为孩子知识多了,人就聪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了,就万事大吉了。最终却将孩子培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废物。
要想孩子智力水平高,父母不能只让孩子去死记硬背那些书本知识,而应让孩子多到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积累和丰富感性经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多引导孩子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提升孩子智力水平的目的。如父母引导孩子认识了春天——春天是草木荫发的季节,且雨水多,天气变幻莫测,气温忽高忽低等之后,就应该向孩子提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农民伯伯总喜欢在春天播种,而不在冬天播种?在春天里,我们如果出远门要带些什么东西?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什么?平时穿衣服要注意什么?这才是丰富孩子知识、提高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
五、不懂家庭教育是“且慢”的艺术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忽视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那就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过于心直口快。如孩子问父母:“是太阳大,还是地球大?”孩子的话音未落,父母就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太阳大。”孩子问父母:“梅花是冬天开花还是秋天开花?”孩子的话音未落,父母就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冬天开花”。
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养成一看题目不经任何思考马上就问父母的习惯,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影响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自然也就影响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理智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会采用“且慢”的艺术,先不急着告诉孩子答案是怎样怎样的,而是这样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爸(妈)一时想不起来了,你可以先看看教材,翻翻资料,看能否找到答案。”驱使孩子通过找资料、看教材等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六、不懂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不少父母因为孩子天天讨要零用钱伤透了脑筋,不给的话,孩子就纠缠不休,就以不上学、不吃饭来要挟。其实,这些父母根本不必如此。如果孩子真的因父母没给零用钱而不肯上学,父母多次说教无效时,完全可以采用饥饿法(饿孩子一餐)、冷漠法(对孩子不理不睬)、劳动法(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要孩子做)等办法教育孩子。
家长教育子女心得体会 篇4
一、对孩子要理性定位
作为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在朋友相聚、亲人团聚的时候,谈得最多的话题恐怕就是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心、虚荣之心往往把自己弄得很烦恼,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初中生家长教育心得体会其实我认为,首先对孩子一定要客观定位,不要把孩子当作天才,觉得自己的孩子就该考第一,试问咱们夫妻两都不是天才,孩子哪来的天才的基因,对吧?何况天才还是三份天性七分后天的努力才能成就的呐。
其次不要总是拿别人的长处来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秀的一面,李家的孩子体能特棒,是个运动健儿,张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是三好学生,王家的孩子懂事早,会替父母分担家务,可咱家的孩子也不差啊,懂感恩,识大体善良仁爱对吧,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要多发现并赞扬孩子的`闪光点。只有对孩子充分的肯定,才能让孩子更加的自信。孩子只要有了自信,才能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变的更棒。那么如何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呢?这就是我要与大家说的第二个方面,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二、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要常常与孩子聊天、说话。想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更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有家长或许会问:我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更不喜欢与我们交流,我们该怎样与孩子进行沟通呢?其实,想要与孩子沟通并不难,只需做到两点,放低姿态,降低音量。家长们想想看,谁愿意与一个高高在上、一开口就是不容商量的命令式的口气的人对话啊,除非那人是你的上司,是吧?只要你放下父母的架子,以孩子朋友的口吻与孩子对话,对孩子的观点与思想聆听多于责骂,赞同多于反驳,建议多于意见,那么还有什么话不能与孩子沟通的呢?
每个人都不会对自己的支持者与拥护者反感,孩子也一样。我经常就是这样开始我与孩子的对话的:儿子,来来来,老妈又一个星期没有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笑容了,快跟我说说你身边的有趣的事,让老妈也开心一下。然后儿子就愉快的跟我讲起了他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一切事情。在这里我要着重说一点,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顺序,先聊开心的,愉快的,对孩子一点点的进步与成绩都要夸张的进行表扬与鼓励,哪怕孩子学会一首新歌、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多考了几分、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举等等,都要对他进行赞扬,优秀的孩子是三分本性与七分赞扬培育出来的。
单亲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篇5
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爱心和上进心。用爱心和师生亲情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1.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
前面说与家长沟通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在学校,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告诉学生:父母的离异虽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份完整的爱,但对父母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既然父母彼此之间已经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与其在一起经常吵闹,还不如给爱放一条生路,分开重新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幸福。父母虽然分离,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改变,作为子女,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面对新的生活一定要自强自信自立,打掉自卑心理。要了解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水平是差不多的,当然这种思想不会在孩子心中自发产生,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输入。不过,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心平气和”这样的话,或在笔记本上写上“制怒”等词,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也有一些方法,如可以试试心情烦躁时把口张开,舌头卷起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 其实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像一生中难免会有头痛脑热一样,要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过大部分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轻度的,可以靠自我调节解决。如果觉得自我解决不了,找学校的心理老师看看。确实严重的,应该到正规大医院的心理咨询室寻求解决。当然,我们在与孩子探讨这样的话题时,应该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和反感。
2.鼓励学生在和谐温馨的群体环境中成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猜忌和孤独的心理。他们会因为心灵受到伤害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而认为是针对他个人的言行。这时,班主任老师应怎样做呢?
(1)密切关注,爱心抚慰
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们平等相处,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
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成绩骤然下降时,发动其他老师和成绩好的学生为他们“开小灶”。孩子饥饿时的一个包点,孤独时的倾心交谈,迷惘时的适时鼓励,成绩不好时的及时帮助,生病时的耐心守护,遭受挫折时的真心安慰等,都能让孩子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2)平等尊重,鼓励交往
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自信
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很“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教师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班集体中应创造一种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教师可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度周末,这样一方面他们在学习上能互帮互助,另一方面教师也希望其它同龄人的阳光性格能多多感染他们,让单亲家庭孩子渐渐走出自卑、孤单,自然地融入集体,并从中体验真诚、友谊和幸福,享受赏识和进步的快乐。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教师可找这个同学聊一聊,相信贴心的谈话和诚恳的态度定会使孩子体凉别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确的舆论,使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另外,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虽然产生了自卑心理,但如果他们在绘画、讲故事或其它方面有一定天赋,教师就可抓住这一优点,在班上经常表扬,并让同学们向他们学习,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让单亲家庭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带给他们的帮助与关爱。
若发现单亲孩子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上各项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使他们提高自信心。让单亲家庭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带给他们的帮助与关爱。
(3)集体关爱,传递温暖
要动员大家更加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
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乏,使他们幼小的心理产生渴望被关怀的心理,教师动员大家更加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一种归属感。就有一位老师,刚接手一个新班时,他注意到班上有一个性格孤僻、成绩极差的孩子,他及时了解情况,知道孩子多年前父母离异,而父亲有远在他乡打工,孩子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于是她给了孩子更多的爱。有一次,孩子发高烧昏迷不醒,老师守护孩子一个晚上,后来又动员同学轮流守护,让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后来,孩子身上又长了一种罕见的疮,需要一种中药才能治好,老师四处奔波为孩子找中药,最后终于请四川的一位亲友帮忙找到了那种中药。孩子深受感动,希望自己尽快恢复身体,早日回到学校好好学习。老师的爱终于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
3.传授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自理技能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岂是单亲的孩子又何尝不是早当家呢?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曾经幸福温馨的家庭,在遭遇变故后,很多事情只能独自面对。教师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学会照顾和保护好自己,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劳动技能才能更好地面对新的生活,在学校里也要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为此,教师应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比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自理”活动竞赛,指导孩子学做饭、购物、烧家常菜、换灯泡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等,让孩子在独自料理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找到自信自强的感觉。
三、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呼吁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教育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家长和老师的真诚关爱能够弥补家庭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一些创伤,不过,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依然会让孩子有一些心理阴影,那么,全社会的关注尤显重要。比如通过媒体宣传,为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公众了解单亲家庭,并能够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媒体还可以开展一些单亲家庭的游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单亲家庭的子女包括家长感受到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对于单亲家庭的帮助和服务。如南京市成立了首个“单亲家庭孩子援助站” ,该援助站成立以后,将对街道辖区内100名单亲家庭孩子实施一对一的帮助。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成立“成长驿站”,设立了社会公德教育、青少年心理咨询、问题孩子心理矫正、心理障碍调解、学生课后托管、快乐成长体验等课程。社区及时关注本区内单亲家庭的生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给这些家庭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而不是歧视和排斥。
我们坚信: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多给单亲家庭的孩子以温暖和帮助,单亲家庭会和双亲家庭一样温暖,单翼天使一样可以茁壮成长!
教育子女心得体会 篇6
有幸聆听天一沈茂德校长的讲座,题目是《站在素质的高度,探索下一代教育》。瞬时勾起天一学习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酸甜苦辣还有忧愤欢笑。那些岁月,是彷徨,还是算奋斗?是挣扎,还是算历练?是为光宗耀祖,还是为个人前途?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答案。天一给了我们高级别的平台,高层次的理念,从此也无形中拉开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多的人只是在以后的岁月中极力的弥补这种距离和缺失。辛苦其中,悲欢其中!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我们永远没法触摸到,遥不可及。而如今,女儿的教育恰如夏日的脚步,来得那么匆忙和急切。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融合到她人生的稚嫩旅程中呢,又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她与这个社会的磨合和交融中呢?
教育分两个关联部分,一头是知识,一头是素质。
沈校长在知识部分给出了十二点建议:
1、父亲的背影叫伟岸!理解:暗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力量,尤其在精神、理念和方向方面。
2、懂教育的妈妈才有好孩子。理解:妈妈更伟大,怀胎十月就注定其一,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妈妈将是塑造孩子的灵魂的伟大工程师。
3、“天才”就是经营长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请大家不要迷信天才,天才就在你身边。天才就是优势的再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让人无法企及。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并不神秘!你也能这样做,关键是发现,然后实现。你愿意这样做吗?
4、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理解:我们大家都要学会耐心期盼,这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等待,要用我们永不退却的热情、亲情,去呵护她(他)们,永不放弃,然后,我们在过程中慢慢体会幸福,所以,这座金矿石移动的,在人生的任何时点,任何时刻!
5、家庭教育的着力点。理解:很简单,两点。一是千方百计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二是千方百计优化孩子的学习习惯。除非你不想他(她)在学业上有所发展。
6、期盼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理解:对孩子的期盼和鼓励要具体化、可视化,而不是飘渺不可及,虚幻不真实。不是笼统的“你真棒”,“你真行”,要有阶段性明确的方向、切实的目标和实现它的原因。父母要学会倾听、发现、宽容和理解,唤醒孩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求。相信孩子的想法基本是对的!
7、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理解:能够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就是成功。到时就不是机械的填充,而是自发的燃烧。所以,教会孩子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改变孩子任性的个性趋向,它是成功的拦路石。
8、卓越是一种习惯。理解:阐明了卓越和优秀形成的机理。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妒忌别人孩子的成功和豁达,其实都是一种或者一批优秀习惯在帮助孩子,而这些习惯,假如是被公众认可,被社会认可的,那我们就要花不管多长的时间,都要尽力让孩子养成,并变为自觉行动,让其受益终生。
9、阅读远远重要于奥数。理解:一个喜欢阅读,阅读量大的孩子,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一定会胜出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让奥数挤占了孩子宝贵的阅读时间!我相信阅读!
10、贫穷是一种财富。理解:我是一个贫穷出生的孩子,相信和我一样境地的父母会感同身受,理解更深刻。
谈当代独生子女教育 篇7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据调查,目前在校的学生当中, 有近90% 都是独生子女,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绝大部分都是在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中也取决于独生子女的素质提高。因此,当代独生子女的教育在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刚生下来是不知道任何行为规则的,后来知道哪些事可行,哪些不可行,应该怎么做,全靠成人的灌输与指点。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自然晓得好歹的,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并不是所有的树长大都自然直,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树,并给予必要的修整,才会成材。因此,家庭教育直接影响或引导着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使得许多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过分娇惯、过分期待,一味地对孩子进行细心的呵护、精心的照顾, 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其实,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 了解了孩子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笔者认为,当代独生子女有如下几种需求:
第一,孩子需要朋友。由于独生子女身边基本没有同龄伙伴,他们的求友欲望比任何一代孩子都强烈。孩子与同龄伙伴的友谊与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同伴面前,孩子无话不谈,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在玩耍和游戏中互相模仿,互相鼓励,他们有烦恼互相倾诉,有快乐共同分享,有痛苦共同分担,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互相沟通、合作和竞争。在儿童群体中,独生子女才会明白,一个蛮横无礼、不讲信用的人,就没有人跟他玩。大家一道玩游戏,必须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 否则谁也玩不成。来自伙伴的影响,可以克服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 的思想,防止养成任性娇气的坏毛病,从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反之, 家长采用隔离方法,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反抗,性格上的孤僻、胆小、忧郁, 不合群,造成人际关系很差。
第二,孩子渴求平等。家长的教育态度不能随着自己情绪的好坏而变化。要防治在劳累、身体不适、夫妻反目、工作失意等特殊情况下,在孩子身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学会控制、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为子女做楷模。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我们还会发现另一个新的世界———孩子天真无邪、单纯可爱。
第三,孩子渴求倾听、尊重。对孩子严要求,但不能过度,应当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顺其自然,促其发展。不能强迫孩子就范,按自己的所谓理想模式去塑孩子尚未定型的心灵。“严爱结合”,即让孩子从父母的身上得到温暖,得到爱的体验。感到父母既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又是知心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愿意和父母讲,因为父母能帮自己解困,但不能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去做。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读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第四,孩子渴求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一句赞美、鼓励、友善的话在家庭教育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作业,第一次帮妈妈打洗脚水,随口说出了一句成语,用心画了一幅儿童画,作为家长,要及时赞美、鼓励和表扬,千万不能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要知道,你的一句温暖的话,很可能会改变和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第五,孩子渴求保护。家庭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孩子需要家长的呵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位做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保护而不要伤害,当孩子做错事,家长不要一味地谩骂、责怪甚至体罚,而应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二、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的教育基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为独生子女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独生子女的行为习惯一般由其所处的生长环境所决定。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许多独生子女养成了不爱惜东西、自理能力差、不合群等习惯,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加强劳动锻炼, 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付出总有收获,只有很好地接受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地珍惜劳动成果。同时,由于开展集体活动,就使学生有了协作、互助的条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培养他们与人相处、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既在集体中竞争上进,又在同学中团结互助,使其成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合格人才。
三、独生子女的社会教育
社会是人的生存空间,人的一生除必须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外, 还必须接受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青少年总要接触社会,而且社会的飞速发展也锻炼和刺激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社会的空间比较广泛,使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新生事物,从这些新生事物中挖掘潜力、发挥潜能。实际上,社会教育也恰恰是及时发现和培养了各领域的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决定他们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在学校缺少朋友,他们只能通过社会教育从各种信息媒介来进行活动,这就要求社会教育把好关,多给学生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多开展校外教育,如少年宫、少年之家等活动,及时传递最新信息,开阔新的视野,培养优秀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并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
当前,教育面临着“三独”困惑,即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教师,“三独教育”给学校、家长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压力,因为学生、家长、教师都是独生子女,在教育工作中,他们容易各自为政,自以为是,很难协调关系,做到和谐统一,共同育人。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需要进一步调查论证,并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独生子女是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三者必须在教育方向上保持一致,培养当代高素质的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根本、社会教育则是必要的补充。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 篇8
我带过一班级中有一个问题学生。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甚至公开玩手机,回家不做作业,各科成绩亮红灯。在高三阶段不愿上学,在家上网玩游戏。
这个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他在家庭中是唯一的一个男孩,家人对他溺爱,导致他非常自我。又由于其父母工作较忙,从小就把他托给老师照看,吃住在老师家,缺少亲情,导致性格孤僻。
高一高二时,老师的话他还能听进去一些,但也常常犯错,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差:上课违反纪律,不做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对于老师的教育越来越反感。再有,有时犯的错比较严重,与他父亲联系,他父亲只是拳脚相加。这样他的逆反性更严重。到了高三阶段,不但不听老师的,更不听父亲的话。
思考这个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原因是多方面的。成为问题孩子,固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当然也有社会的原因,但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从父母方面看,一是没有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缺少父母对他的亲情、温暖;二是父母的爱只是从物质上的关心,只是以优越的物质来替代精神上的关怀,也就是所说的以钱代爱;三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只是用打骂的形式;四是父母不能用自己的身教来影响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表现在:(1)敏感自卑、嫉妒任性、情感冷淡,缺乏爱心;(2)生活铺张,不懂节俭。父母以钱代爱,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花钱大方;(3)学习自觉性较差,我行我素,逃学、迟到、违规违纪,不诚实,经常说谎,不受管束;(4)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集体荣誉感淡薄,生活无聊而空虚,于是有的孩子就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等;(5)自我封闭,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有的孤僻难于沟通;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逆反心理严重,性格偏激,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具有很强的攻击意识,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等。由此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
一、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
有人说,“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解决教育孩子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要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父母起到应有的教育和管理责能。
上述那个年龄的孩子正是要懂事的年龄,父母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的教育有可能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缺陷、行为偏差和性格缺陷等。在我们接触到的一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大多比较木讷,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戒备或无奈,同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似乎少了些活泼和开朗。
父母留孩子在自己的身边,用你们全部的爱呵护这个娇小的生命,给他关心,给他鼓励,给他支持,给他不经意的提醒,给他爱的教育。
二、不能以钱来代替父母的关爱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因为自己不能呆在孩子身边,疼爱他,心里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便多给孩子留些钱花,这是许多为人父母的心理。一般的家长和长辈都有这种想法:我们小时候国穷家穷,也没吃什么好东西,也没穿几件漂亮衣服,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又只养了这么一个宝贝孩子,不能亏了他。
现代父母工作繁忙,陪伴子女的时间日益减少,不少的父母基于内疚心理作祟,往往给予他们大量零用钱,希望以物质作为补偿。加上大部分父母只生一个孩子,对子女溺爱,形成了他们对物质的过度渴求。
以钱代爱。有一些经济富裕的父母,自己忙于事业,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或交由别人代管,或请来褓姆照顾。然而,这些都不可能满足孩子对父爱和母爱的心理需要。父母有爱心的陪伴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父爱和母爱,是无法用其他人和其他任何东西来代替的。
三、不能用拳脚相加的方法
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教的残余,是对青少年身心的严重摧残。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充分认识打骂、体罚孩子的危害性,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与特点,一味地从自我出发,不允许孩子有半点差错或异议,使孩子感受不到亲子之情和慈母之爱,使孩子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体力智力发展较差。同时,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支持,孩子往往形成冷漠、孤僻、仇视、攻击、自信心差等心理问题,孩子时候的心灵创伤往往成为日后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的根源。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少年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鞭挞孩子。他断言:“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奴隶式的脾气。洛克认为,孩子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上述那个孩子,在小学、初中的时候,由于犯错父亲要打骂,所以见到其父亲很听话(其实是害怕)。他父亲曾说:“小的时候,我只要看他一眼,他就不敢动了。”这是年龄小害怕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听话。到了高中他就不怕了,父亲打他就要顶撞了,到了高三他甚至与父亲对打,再有甚者是离家出走。从中我们看到他的逆反心理完全暴露无遗。这样用打骂的教育方法已经是苍白无力的了。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言传身教是良方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作为父母一定是对自己的孩子寄予极大的期望,总是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你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学习,那么你自己每天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什么呢?你要求孩子在班里考试保持前几名,那么你在工作单位是不是成绩也是前几名?你想以孩子为荣,那么你的孩子是不是以你为骄傲呢?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沉浸在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中,又怎能让正处在好奇心旺盛时期的孩子不动心?电视嘈杂声中,孩子怎会安心地思考、学习、创造?成才与否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后天教育。上述的父亲自己就经常外出。夜晚到很晚才回家,有时甚至不回家。当然,有时是为了工作,但更多的是“娱乐”。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父亲的管教当然是不服气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自己的思想行为应成为孩子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教育子女,成为孩子合格的老师。家长抵制不正之风的一件小事,会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高大起来,能告诉孩子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家长和朋友在饭桌上的酒后多言,诸如社会弊病、对领导和同事的不满、投机取巧的生财之道、读书无用论等,对于缺乏分析、认识能力的孩子,都是可怕的“腐蚀剂”,导致孩子消极、落后,甚至恐惧、厌世的祸根。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影响,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单亲子女教育 篇9
马治民
成长环境的变化,使不少单亲子女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单亲孩子普遍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抑郁悲观,性格孤僻,好走极端,这种情况即为心理失衡。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扭曲性格,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单亲子女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而现阶段我国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家庭教育职能弱化
1、教育方法简单
家教缺位,心理压抑。由于单亲子女随父母一方生活,家庭中三脚架的坍塌,造成单亲子女的心灵上缺憾。随母亲生活的孩子面临的情况:母亲对女孩的影响:对单身母亲来说,如果把再婚看作是卸下了生活的重担的话,但对女孩而言却很少能分享母亲的快乐。反而把继父看作敌人和侵犯者,继父也往往可能给女孩带来性危险。母亲对男孩的影响:因男孩失去父亲特殊的爱以及权威者、决策者角色的熏陶,阳刚之气削弱。随父亲生活的孩子面临的情况:父亲对女孩的影响:随着女孩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产生一些个人生理心理方面问题,又不便与父亲沟通,造成一时的压抑而与父亲产生隔阂,使孩子更加思念母亲,思念往日的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强烈而依恋。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由于缺乏母爱,往往表现为冷漠、粗暴。一旦父子火爆脾气相撞时,即会引发“爆炸”。如父亲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非打即骂,则造成孩子产生不轨行为。由于无法释放心理的压抑,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将会出现:
①越来越觉得母亲(父亲)陌生、讨厌,并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
②愤怒的孩子具有破坏性,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好斗、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过强和对抗社会行为。
③失落感一直埋藏在心中,有时会再度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假期、生日、重大的学校活动,或是家庭中加入新的成员时。
2、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单亲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1)单亲家庭将导致单亲子女人格发育受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情、素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发展成熟有其渐进性。家庭解体后,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容易产生推诿、扯皮,有的父母甚至视子女为负担,干脆撒手不管,使未成年子女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对社会、他人情感上产生距离,缺乏责任意识等。由此,人格发育的“后天不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根源。如:暴力恶性案件青少年居多,且作案时手段残忍、凶狠,就是缺乏善良、正义等基本人格素质的反映。
(2)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子女性格扭曲。
性格是区别他人的个性特征,家庭氛围对其影响极为重要。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离异过程中家庭被紧张、矛盾或争执甚至打骂的气氛笼罩,这个阶段,对单亲子女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离异后父母各奔东西,有的祖父母便成为单亲子女的监护人或是抚养人,昔日亲情不再,而祖父母大多年迈体弱,以及“代沟”的客观存在,故很难培养出健康性格心理的青少年来。某些单亲家庭的子女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极易受人唆使,在不良环境影响下,一旦有犯罪动机,就会导致不计后果的群体犯罪行为。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孤傲等性格以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征。
3、单亲家庭使某些单亲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异
人生观、价值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支配并制约人的具体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是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完善的,这个发展完善过程又受家长、老师、朋友等人的影响,最直接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家长。某些离异家庭在家庭破裂过程中,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反差变化,及时行乐的腐朽人生观和片面讲求互相利用的消极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单亲子女。
4、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子女社会适应能力弱化
人具有社会性,即作为单个的人必须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发展。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是从家庭养成并强化的。而单亲家庭的特征是就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麻木,甚至冷酷,相互适应和包容性明显降低。以家庭为背景来考察分析单亲子女犯罪,不难看出家庭缺陷带给单亲子女生活能力上的种种缺陷,其犯错的可能远远高于那些生活在健全和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
(二)学校教育不够深入
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存环境比较特殊,在本应享受更多家庭温暖的年龄,由于家庭的不幸,给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造成许多的变故,造成成长中的缺失。因此他们的这种缺失,使我们很希望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作为学生,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家庭和学校。许多单亲家庭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的较强的依恋,单亲家庭学生更喜欢自己的班集体,并且认为老师能理解自己心情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多很多。所以,学校的环境,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感到许多老师对单亲学生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同学们的友谊给单亲家庭学生带来极大的安慰。但是我们也看到,学校环境仍有一些情况令人遗憾。单亲家庭学生认为曾被老师误解过的比例远远高于比正常家庭学生,说明由于我们有些老师的失误和粗心,也有意无意地伤害了他们。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有些老师的观念比较陈旧,“面向全体学生”还没有真正落实,教师对他们眼中的“好学生”倾注了较多的情感,而对其他学生的关心,帮助不够,单亲家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家庭的不幸,性格上出现一些毛病,情绪经常有些波动,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还有一些是后进生,自然不会被列入老师喜爱的学生之列。
对单亲子女的教育,有许多乏成功的地方。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对单亲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却不够深入,有的教师干了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却不知道学生中哪几个是单亲家庭,更谈不上对个别学生思想,性格的了解,所以教育工作就缺乏针对性。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对单亲家庭子女持有偏见,直接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接受正常教育。
1、偏见来自社会他人
因为单亲家庭的特殊性而遭到同伴的讥笑和社会的轻视,给单亲子女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有的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生长在破碎的家庭中,很难长成好孩子。原因之一是父母离异,父母本身就不好,还能生出好孩子。原因之二是父母离异是父母长期冲突的结果。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也不会长出好孩子。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持有这样见解的人相处,悲观孤独、失落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会自然而生。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并受到社会上坏朋友的认可,使孩子产生错觉。
2、偏见来自社会舆论的导向
广播、报刊、杂志,以及电影、电视等时常出现数字和镜头显示: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子女很孤独、很自卑、很忧郁,很难相处,长大后感情生活一团糟,占统计青少年犯罪的百分之多少。这种舆论导向会产生两个不良结果:[10]
一是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本来很正常健康的,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怀疑,是否自己真的应该像社会上所讲的那样?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想来由于种种原因自身具有了像社会上所讲述的“特点”,这些孩子会认为,既然社会这么认为那么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很正常了。这样会使“特点”在他们身上变得更加严重。
二是人们普遍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不会健康,社会舆论一再渲染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不健康,使人们有了“心理定势”,一提到单亲家庭子女,马上就会认为心理不健康。有些媒体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和愿望,但其效果未必都良好,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过分渲染单亲家庭子女所面临的困扰。其结果只会给单亲子女造成心理压力和不良社会成长环境,误导他们怨恨父母,不满社会,影响将来孩子适应社会。
在社会偏见的压力下,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上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越认为这些孩子不正常,社会上越认为这些孩子孤僻,这些孩子就会更加自卑、忧郁、孤独、不爱与人接触,产生了恶性循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这种心理状态下,单亲家庭的子女是无法受到社会的正常教育的。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优势
于红灵
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时常被说成是异常的、破裂的或组织混乱的一种家庭形式,并且往往只强调单亲家庭的负面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优异,个性发展也相当好,决不亚于完整家庭的孩子。那些在单亲家庭中遇到的子女教育问题,在双亲家庭也存在。因此,我们看待单亲家庭教育问题时不能一味的只从消极的方面看,也应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在世界任何地方,单亲家庭同其他家庭形式一样都有养育子女和向子女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当这种家庭与庞大的相关亲属家庭结合起来时,它们就能比孤立的核心家庭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感情支持,就能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完全可能在某方面比完整家庭更具优势。事实上,如果我们能给予单亲家庭孩子完整家庭的温暖,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会比完整家庭的孩子在情感、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更有优势。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家长的教育优势
家庭是进行教育的场所,单亲家庭作为一种家庭模式,也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单亲家庭的面貌由于父母的离婚而发生变化,这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是不利的。但是,单亲家长如果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适当的关爱,也会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教育优势。具体如下:
1、爱的给予十分强烈和专一
在任何一个家庭中,子女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关爱,子女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就如同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样。单亲家庭因离异失去父亲或母亲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要缺失很多东西,但是悲痛之余,缺位家长也常常会产生一种补偿情绪,通过各种方式把爱和经济支持传递给孩子。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出于怜爱之心,会更加关心、爱护子女,使这种爱的给予和教育的投入更加强烈和专一。[5]
2、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更有保证
教育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对子女教育能做到一致的话,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对子女形成一种震撼的影响作用,从而会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单亲家庭中抚养者为父亲或母亲一人,在这种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具有一致性的。相反,家庭教育如若不一致,则会使教育效果不好甚至养成子女的两面性习惯,形成分裂人格,而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十分罕见。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更加突出
家长的威信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子女来说是一种坚持正确、纠正错误的驱动力。在单亲家庭中父子或母子的沟通机会在机率上已经大于非单亲家庭,而且教育过程中不会产生极大分歧,这对于家长威信的建立是有益的。在单亲家庭中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子设想,在自己的长期努力下,无干扰的顺利变为现实。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子女的教育优势 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个道理,困难有时也是一种财富。越是由于自身或家庭的环境造成自卑心理的人,越是有改善不利境况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离异家长如果善于利用这一条件来锻炼子女,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好家庭是一所无法替代的好学校,这里滋润着无私的爱,孕育着力量和坚强,培植着智慧和才能。这样的好学校并非完整家庭所独有,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建造出这样的好学校。离婚的父母只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并学会扬长避短,就可以使孩子更加顺利地实现社会化的进程。
1、自立教育更易取得成效
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一段单亲生活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亲生活有所适应。由于单方家长的精力有限,即使对孩子的爱有所增长,还是需要为生活而更努力地工作,这就需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并培养起较强的自理能力。此外,当单亲家庭产生时,子女会自觉承担起一部分责任,给家长以情感慰藉,帮助家长处理各方关系。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较之其它家庭的子女会更自立与早熟,为他们适应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2、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也很低,这种状况导致他们缺乏双亲的有力保护,生活其中的孩子有着切肤之痛,对单亲家庭的不幸遭遇难以释怀。有些孩子从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但同时也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因此而发奋,把改变单亲家庭不良的生活状况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用成功来报答家长的辛苦抚育之情,改善自已及家长所处的不利境遇,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前进动力,因此这些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有更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成就感更强烈,成功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很可能会因此变得发奋图强。那么,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把单亲家庭的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那就需要单亲家长与子女多交流、多沟通,多给孩子鼓励与支持,那么单亲家庭也会燃起希望的光芒。
单亲子女的教育现状
贾晴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单亲家庭比例的不断增加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社会学家对单亲家庭的研究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相关理论仍不完善,对于单亲家庭的定义说法不一,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应包括三方面:
1.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子女关系;
2.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法律上已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子女年龄可界定在18周岁;
3.子女的婚姻状态就是未婚且不具备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就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
1、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不当(1)家长认识不足,单纯对子女迁就溺爱。
在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一味娇宠,有求必应,认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各种愿望,以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憾。可结果常常是导致单亲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2)单亲家庭中简单精暴的教养方式比例高。
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把子女当出气筒,打骂不断。采取此种教养方式的比例很高,致使很多单亲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而且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上寻求“温暖”时,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道路。河南省公安机关曾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2] 这是最好的说明。(3)对子女期望过高,形成负面压力。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子女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面对数量庞大并且日益增多的单亲子女,对其教育的现状令我们深思,可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祖国灿烂未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我们忽视。
2、学校对单亲学生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知识
就学校而言,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学校虽燃问题是看到了,但并未把单亲学生视为一特殊群体来研究对其教育的方法,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措施。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当学生情绪波动,而导致行为过失时,没有认真加以分析,而是严厉训斥,横加指责,方法简单、粗暴,使得本来就失去平衡的心理,更是“雪上加霜”。甚至还有的老师主观武断,出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觉判断,难免“产生冤案”。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关心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3、社会对单亲子女教育的参与缺乏完整机制
社会上,给予单亲子女关心、帮助的专门机构几乎为零,对其教育提供指导的机构也大为缺乏。
对于单亲家庭以及子女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究其原因无疑是缺乏良好的社会态度与社会接受环境。政府部门未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仅仅看到这一特殊群体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但对单亲子女教育有益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构思尚未落实到实处。
总之,缺乏了社会宏观的支持与管理,也就缺少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对于建立并完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法
郭永亮 白亚军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坚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网,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单亲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教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父母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品德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父母素质,在当今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面对现实,摆正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长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以后的生活,走出不幸就是幸福。因此,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绪的前提。单亲家长应表现出乐观的一面,以坚强的态度去影响子女,避免与孩子顾影自怜。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重建祥和的家庭气氛。虽然单亲家庭无法建立表面的完整,但如果单亲家长能及时消除心底的怨恨、焦虑等情绪,经常性的变化生活方式,强化家庭与外界的各种交往,打破单
一、沉闷、压抑的家庭气氛,则可使单亲家庭重建祥和快乐,淡化家庭不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
3、和子女一起维护应有的社会地位。由于家庭的变故,单亲家庭子女会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十分敏感。家长应给子女以广博的情感,使其重新找回自己因情感体验过于敏感而丢失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合理地位,增强自信与自尊,恢复自爱和自强,使孩子的情绪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4、调动社会资源,发挥一切可能的性别影响的积极作用,创造互补性交往。要消除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是为其创造优良的社会生活氛围,淡化单亲环境。对单亲子女来说,广泛地接触亲朋好友是其建立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家长应充分利用单亲家庭子女同其他亲朋好友的感情,对其进行性别影响,达到“补爱”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智力互补,增强其人格发展中有可能被削弱的某些优势成份。
(二)单亲子女坚强面对现实,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1、建立良好的人际间的友谊关系。友谊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友谊的力量可以使其在曲折困难的逆境中增强应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即使交友失败,也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2、尽可能多地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单亲家庭子女应该注意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的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自卑。
(三)加强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团结协作
1、社会应为单亲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全社会都应当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关心单亲家庭子女,保证他们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享有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要通过舆论的力量和环境氛围为教育离异家庭子女创造条件。
2、强化师生之爱,培养同学友谊。“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重要的作用[13]。特殊家庭的学生更渴望教师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运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发展。
(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设立帮助性活动及制度
1、家庭是社会这个大有机体的组成细胞,离开了机体,营养源缺失,支持物缺失,细胞没有存在、生长的必须条件必然小能正常存活、健康发展,家庭稳定幸福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同样,有机体是由一个个细胞团结协作组成的,细胞健康是有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社会的安定繁荣必须有大多数细胞的良好运转和协同合作。改革开放的今天,单亲家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许多机构、部门、社区组织等社会团体都对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由于国内单亲家庭出现较晚,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还不全面,通过深入的研究思考,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可以成立一些提供“亲人”的组织机构,如:职业奶奶、职业爷爷、职业爸爸、职业妈妈等专门满足大众对亲情渴望的职业亲人。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一些愿意奉献爱心的成年人,在需要的时候以“爸爸”、“妈妈”的角色进入离婚式单亲家庭儿童的生活,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满足其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与需求。
【教育子女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子女教育10-26
子女教育基金05-29
外来民工子女教育09-16
留守子女义务教育08-26
当代独生子女教育09-07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论文07-01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08-05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09-16
教育独生子女的艺术09-16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