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2025-03-2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精选10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1

期末考试到了,我们又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使最后的复习踏实而有效,特制定了如下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第一章平方根与立方根

第二章整式的乘除

第三章勾股定理

第四章平移与旋转

第五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复习目标:

1、整理本学期学过的知识与方法

2、在自己经历过的解决问题活动中,选择一个最具有挑战问题性的问题,写下解决它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与过程及所获得的体会,并选择这个问题的原因。

3、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学习,让同学总结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复习方法:

1、强化训练

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整式的乘除,在复习过程中要分类型练习,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

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

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

通过近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

4、加强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辅导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

四、在复习阶段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1)课内与课外,讲与练的关系。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切忌以讲代学,以练代学,顾高不顾低。课外练习要精心设计、精心造题,以有理于消化所学的知识、方法,要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练习中提高对知识和方法的领会和掌握。练习量要兼顾减轻学生的负担,量要适中。

(2)阶段复习与总体提高的关系。复习分二阶段完成,但每一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总体的一个环节。在第一阶段复习中,对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与练习中要尽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学科间的渗透、知识的应用性和时代性,有利于减轻学生复习的压力,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过程中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的突破,以提高总体成绩。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2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一次函数课程内容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4)理解正比例函数;(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1]

(二)本章教学目标分析。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展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在实际背景中感受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体会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

(三)本章学习目标分析。“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函数,从“数”“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并形成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一)主题图与章前文字。本章主题图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健身跑、弹簧秤等图片,力图让学生认识到章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在直角坐标系中同时展现一次函数的表达图像两种表示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本章与上一章“位置与坐标”的密切联系,另方面也暗示了“数”和“形”是一次函数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研究其他有函数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2]

章前文字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切入,转而思考这些关系的刻画,自然过渡到本章的学习主题。而一连串的疑问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明了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本章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

(二)例题设计。以第四章第二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为例,例1是在明晰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例子。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情况:是正比例函数(当然也是一次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当然也就不是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这暗含了某种逻辑关系。对此,不必告诉学生,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例2的文字量较多,三个问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带领学生读题,划去对解决问题无关的文字,明确已知与所求;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评讲。

(三)学生活动。本章教材里的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以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例。

做一做:

1、画出正比例函数y=-3x的图像;2、在所画的图像上任意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3x。[3]

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画图体验,同时也为后续归纳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共性提供材料。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四)阅读材料。"读一读"是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实、现实中的数学应用介绍文章或趣味性小评文,本章的阅读材料是:中国古代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次函数的一个创造性应用。介绍这一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挖掘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应用实例,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探寻各种计时方法。

(五)课后习题设置。本章课后习题设置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这三大块。

1、知识技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数学理解:通过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3、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回顾与思考。本章通过一定的探索活动抽象出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并进而研究一次函数的的有关性质和应用。"回顾与思考"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三、对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情境的选取要尽可能符合广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函数概念引入中,所引用的摩天轮对很多没有坐过摩天轮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陌生的生活情境。(二)北师版教材在综合性习题类型的编制方面应有所增加.如增加一次函数在几何中运用的习题,增加求函数自变量范围的问题,增加函数实际应用问题的类型,如运输问题的最优方案问题等。[4](三)北师版教材中例题的数量与题型的种类应有所增加,并且例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堂内容、习题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八年级数学(上册)思想聚焦 篇3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可见数形结合之重要.

在《整式的乘除》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与乘法公式的推导,都配有直观的图形来诠释说明,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例1图1所示是一口直径AB为4 m,深BC为2 m的圆柱形养蛙池,小青蛙经常坐在池底中心O观赏月亮,则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是多大?

分析: 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即是∠COD的大小,可根据条件先分别求出∠AOD、∠BOC的大小,再求∠COD的大小,也可直接求∠COD的大小.

解:在Rt△BOC中,OB=AB=×4=2,BC=2.

由勾股定理,得OC2=OB2+BC2=22+22=8.同理可求得OD2=8.

而在△OCD中,因为OC2+OD2=8+8=16,CD2=42=16,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故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为90°.

评注:这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二、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在《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常常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求某一线段的长.

例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6,AD=8,将△ADC沿AC翻折到△AEC,AE与BC相交于点G,求GC的长.

分析: 抓住折叠图形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性质可知CE=CD=AB=6,AE=AD=8,∠E=∠D=90°.又由条件知CG=AG,若设CG=x,则EG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于是,在Rt△CGE中,可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解:由图形的翻折可知AE=AD=8,CE=CD=AB=6.

因为∠DAC=∠EAC=∠ACB,所以CG=AG.

设CG=AG=x,则EG=AE-AG=8-x.

在Rt△CGE中,CG2=CE2+GE2, 所以x2 =62+(8-x)2.

解得x=,即GC= .

评注:本题利用方程思想,将所求的量(线段CG的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62+(8-x)2,通过解这个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

转化思想的应用最典型莫过于“梯形的性质”一节,凡涉及梯形的有关问题,大多是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予以解决的.

例3如图3,梯形ABCD中,AD∥BC,AD=10,BC=21,∠C=70°,∠B=55°,求CD的长.

分析:此题乍看无处着手,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与未知的关系知道上、下底之长以及同一底上两角的大小,而求的是一腰长,若过顶点D作DE∥AB,则易知EC、∠1与∠2的大小,进而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于是,所求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则∠1=∠B=55°.

因为∠C=70°,所以∠2=180°-∠1-∠C=55°.

所以 CD=CE=BC-BE.

又AD∥BC,DE∥AB ,所以BE=AD=10.

因此CD=21-10=11.

评注:过梯形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是解决梯形问题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分类思想.要做到成功分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分类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长,且较大的边长未告知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在求第三边时,就需要用到分类思想求解.

例4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

分析: 这里没有图形,也未告知△ABC的高AD是在△ABC内,还是在△ABC外,因此,应分两种情形解答.

解:(1)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152-122=81,CD2=AC2-AD2=132-122=25.

所以,BD==9,CD==5.

所以,BC=BD+DC=9+5=14.

因此, △ABC的周长为AB+BC+AC=15+14+13=42.

(2)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如图5.

同前可求得BD=9,CD=5,而此时BC=BD-CD=9-5=4.

△ABC的周长为AB+BC+AC=15+4+13=32.

因此, △ABC的周长为42或32.

评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时,慎解无附图题.

五、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整体,通过研究其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例5已知a-b=1,a2+b2=25,求ab的值.

分析: 这是课本第45页B组第15题,这里有两个未知数(a、b),两个条件方程,若试想由条件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这又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起码得学习了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才能求出a、b的值.但如果我们视所求的问题“ab”为一个整体,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式,那么此问题就可以得到整体解答.

解: 因为a-b=1,所以(a-b)2=12,即a2-2ab+b2=1.

把a2+b2=25代入上式,得25-2ab=1.

所以2ab=25-1=24,所以ab=12.

评注:通过本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标实验教材已密切注意到数学思想的适时渗透.

六、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叫代数思想.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幂的四条运算法则的推导大多是从具体的数开始,然后用字母表示数,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6已知P=-,Q=-,R=

-,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分析: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试题,现在同学们若利用计算器,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但若要求你直接用笔算,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来解答,相信同学们定会眼前为之一亮.

解:设a=12 345,那么12 346=a+1,12 344=a-1,于是P=

-=-,Q=-=-,R=-=

-.

因为a=12 345,所以a2+a>a2-1>a2-a.

所以->->-, 即P>Q>R.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于解决大数字问题,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称思想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现象,大到宇宙空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精致的艺术珍宝,尖端科学中的基因工程,都可以找到图形对称的素材.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4

2. 背景:7月1日,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历的一件大事,这样的报道有很多,而较完整的反映英方撤离的情景的一篇。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此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新华社社级好稿。

3. 结构: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降落,接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相当于导语部分。

第二部分(2——11):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以及有关背景资料。这也是文章的主体。

3. 内容:本文开门见山的点题,然后记叙了英国的告别仪式。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4. 主题: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5. 特点: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加大了文章的容量;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1、丰富的字词,请你积累

⑴生字殉忱拈隘拙讹圩契悯摞阀躬

⑵多音字

薄担觉解乐重应还尽得曾强宁恶佛提铺挑累率发干活称落要塞

(3)词语

殉职 热忱 狭隘 鄙薄 不足道 费解 推敲 斟酌 文雅 逻辑 时髦 规范 圩堤 失意 恩惠 训诫 诞生 亲躬 捷径 裨益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七月流火 不假思索 头头是道 娓娓动听平易近人 不以为然 满不在乎 七月流火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小心翼翼 循规蹈矩 疲惫不堪 筋疲力尽

2、 精彩的句子,请你欣赏

(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3)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4)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5)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 多彩的语文常识,请你了解

(1)“议论文”知多少

(2)认识白求恩

(3)《诗经》知多少

(4)认识“孔孟曾”

阅读向来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我们为同学们精选了课文中的几个重要段落,看看你的阅读能力到底如何。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审题,深入探究,让阅读能力更上层楼。

[更上层楼]

(一) 阅读《纪念白求恩》2、3段,探究下列问题。

1、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不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选段是以议论为主的段落,其议论中心的概括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句连续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一个不”,请将其改为一般陈述句,试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在用词上极其讲究,揣摩第①句加线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对白求恩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为什么?请在横线上简要回答。

(1)白求恩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求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求恩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选段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要

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小说知识提要

1、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而言)

2、 三要素:

A、人物:1、了解人物的刻画方法:描写类: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人物描写来把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3、景特烘托:烘托心情或处境或命运,渲染气氛,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B、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展现人物思想的载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文章划分层次按此。

C、环境:人物生存的时空:自然环境:自然的时空景致;社会环境:人物生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代观念,法律,道德伦理等。

二、 四文的对比表

篇目 作者及出处 大体内容及中心

鲁提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 小说通过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前后情节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嫉恶如仇、伸张正义、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英雄人物形象,表达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

范进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疯癫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了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

选举 秦文君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小说围绕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主要记叙了墙外噪音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及林武翔被子砸伤之事,以鲁艳青、贾里为代表的同学积极发起并处理这些小波折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活泼、热情、积极。并告诉我们:人生滋味是多味的,人不可能天生是伯乐。

山米 贝尔斯 小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它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了祖孙两人的倔强与爱心。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沟通。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提要:事理说明文

一、说明文内容提要

1、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接语言: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 的B或 的B,叫A。

※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雨林的毁灭》一文6——10段,完成下列问题。

1、所选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动用了的 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2、第7段用 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绿色植物和海藻的作用,即

3、第8段说明对象是 ,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阐明它们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大。

4、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这一段 按顺序进行说明。第 句总说,第 句分说,第 句总说。

5、请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为“光合作用”下个定义,或用图表方法来说明“光合作用”。

2、 读了所选语段,你一定认识到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那么,请你设计两条保护地球多样性的标语,要求语言优美且容易接受。

A、 。

B、 。

(二)、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倒数第二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所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2、这一段中表明举例子的词语有 、 、 ,这样定的作用是

3、若奖“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一句中的仅字去掉,句意有什么变化?

4、这一段文字列举了三个事例,其安排顺序是( )

A、 由个别到一般 B、由一般到个别 C、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D、按古今中外的顺序

5、这一段列举的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依次)说明的( )

A、 从花瓣、花色、品种三方面 B、从大花、小花、草花三方面

C、从木本、草本、一年生三方面 D、从花色、品种、花瓣三个方面

6、这一段共9句话,选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现代文阅读指导现代文阅读之方法篇

一、考什么?

1.文本解读:⑴主要内容;⑵主题思想;⑶结构层次。

2.语言品析:⑴关键字词;⑵重要语句。

3.模仿创新:⑴句式仿写;⑵评价探究。

二、总纲

㈠读文

1.文章的题目;

⑴题目隐含的信息:①重要内容;②写作对象。

⑵说说题目好在那里?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文章的主题。

2.文章的开头;

作用: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起下文。

3.文章的中间;

作用:⑴独立成段的是过渡(承上启下);⑵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4.文章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

㈡解题

1.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⑴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⑵用自己的话回答:截取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要点。

2.解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方法:⑴语素分析;⑵同义替代;⑶喻义还原;⑷贬词褒用。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多为比喻句)的含义。

方法:从修辞角度分析,一般是为喻体找出本体,将比喻句转换为陈述句,即句式转换。

三、小说的阅读

1.简述故事情节。

方法:⑴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⑵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

⑴明线(主要内容);⑵暗线(主题思想)。

3.主人公。

一般说来,作者想歌颂或要批判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外貌(肖像、神态、衣着)描写;⑵动作(行动)描写;⑶语言描写;⑷心理描写。

5.环境描写。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

6.主题。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中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四、说明文的阅读

1.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

2.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

A、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上两类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⑵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

⑴准确:常以 “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生动:主要的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五、议论文的阅读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收篇。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㈣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语文版八册上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提要

文章内容提要:篇目 作者及出处 内容中心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韩柳” 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水、游鱼、树木、岸势,着意渲染了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情感。

承天寺 :苏轼,北宋文学家,“三苏” 描绘了自己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恒山记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满井游记: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三袁”公安派 作者通过描写早春满井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写景细腻,高喻工巧,语言俏丽,有春风拂面之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曹刿论战: 左丘明,春秋时期,《左传》 记叙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紧扣曹刿的一言一行,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

干将莫邪: 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 记叙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表出了他的复仇心理及侠客的智勇和侠义心肠。

劳山道士: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 记叙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到劳山师学习道家法术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

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诗圣,诗史子美,杜陵野老 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才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诗人边塞诗人 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剑南诗集》 写于乾道三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通过对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的描写和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应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浣溪沙: 苏轼号东坡居士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易老而叹息,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观刈麦 :白居易、香山居士 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赤壁 :唐代文学家、小李杜 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文学家《正义歌》 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山坡怀•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朝散曲家 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

默写试题(略)

阅读举例《小石潭记》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本文写作思路

6、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7、 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8、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9、 潭水有什么特点?

10、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1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1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①举( )②曾( )③作( )④出( )⑤恒( )

(2)畎亩①( )②是人也( )③空乏( )④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 用原文回答。

① 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② 阅读第二段说说历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

③ 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④ 根据全文作者归纳的观点是什么?

4、 选文第三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5、 文中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中与《曹刿论战》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是谁?

《曹刿论战》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 又何间焉 立有间 ②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③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解释。

①驰( )②鄙( )③糜( )④孚( )⑤福(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 用原文回答。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

②“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事?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什么?④第二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肉食者鄙”

⑤“取信于民”是针对什么所说的? 5、在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6、从文中看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7、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8、“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9、试概括第二段的中心。

10、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哪两个方面的原因,因自己的话概括,并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1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鼓作气”到“故克之”所阐述的观点。

12、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13、读了这篇文章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生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超过30个字)。

1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历你最崇拜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

1、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

3、 这篇幅短文写了一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4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 “ ”(2分)

5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 。(3分)

6、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请选出来,然后谈点看法吧!(3分)

答: 。

7、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8、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括号内的字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念无与乐者

10、这篇幅短文写了一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11、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请举两句)

12、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请选出来,然后谈点看法吧!

14、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作文复习指导

为便于操作,我们再从六个方面略加说明。①醒目的标题。标题醒目,是整篇文章的一个亮点。仅这一点就能使阅卷者为之瞩目,并对尚未谋面的文章产生较大的好感。先声夺人,这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极有效手段。②精彩的开头。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境。③意味深长的结尾。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④深刻的议论。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⑤动人的细节。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⑥美化的文面。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

字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篇段合乎款式,字数合乎规定,等等。

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2)借代

《人生需要掌声》 “掌声”代“鼓励”

(3)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4 比拟

(5)对偶

(6)对比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10)顶真(11)反语(12)仿拟(13)引用(14)反复(15)通感

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2)引用歌词

3、借用符号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1、循规蹈矩 2、着意求新3、逆向求异

4、深入开掘 5、咏物意蕴6、画龙点睛

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话题与材料脱节,另起炉灶,立意偏颇。话题作文最要紧的扣住主题,但一些考生却去写毫无关系的事情,结尾又不点题。文体不限,并非不要文体。有些考生写出“四不象”的作文,各种表达方式不恰当地组合在一起,前面看像记叙文,后面看又像议论文。这种“大杂烩”自然影响到文章中心的表现,进而影响到对文章整体水平的评价。

2、所用材料陈旧,或所编故事不合生活逻辑,过份夸张、失真,有不少套用现成的材料。一些考生有的叙事空洞,苍白无力;有的胡编故事,经不起推敲;有的叙述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

3、论题太大,议论空泛。一些考生的文章自始至终没有点明论题,观点不鲜明,论证不严密,举例不典型,甚至全文没有一个清晰的论据,全是自己的话翻来覆去地讲,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

4、看重创新,有时弄巧成拙。

5、所拟题目不能准确传达所给材料的主题信息,文题不统一。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5

1、抓好教学常规工作。

认真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更新教学手段,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路子。先进行重点内容的复习,搞好《配套练习册》的练习,抓好学生的学习跟踪等。在复习中穿插单元小测验,通过测验找不足,想办法,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2、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与学校其它班级平常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安排、测验考试等保持一致。主动和其他老师研讨复习内容和方法,讨论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细节问题,如何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等。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3、认真学习新大纲,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中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4、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其它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白板教学,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复习教学中也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本学期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安排: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篇6

列如:√ab=√a?√b(a≥0,b≥0)

2.乘法法则

列如:√a?√b=√ab(a≥0,b≥0)

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用语言叙述为:两个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这两个因式积的算术平方根。

3.除法法则

√a÷√b=√a÷b(a≥0,b>0)

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商,等于这两个数商的算术平方根。

4.有理化根式。

如果两个含有根式的代数式的积不再含有根式,那么这两个代数式叫做有理化根式,也称有理化因式。

★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

★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政治复习提纲

★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 数学上册三视图家庭作业试题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7

( 一)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大量的听说练习, 不断操练, 反复刺激, 从而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以八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中每章的Section A部分都设有许多对话和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两两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由浅入深, 逐渐增加对话的长度和难度, 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 二)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这套教材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书中学生的操练部分明显比教师讲授的部分多, 且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经历, 将语言知识分为各个功能进行学习, 如讨论过去的事情、问路、对将来的打算等, 这些都符合学生的需求, 便于未来学生将所学内容自如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 三) 教学内容情景化

教材中无论是听力部分、对话部分还是阅读部分都给学生设置了语言的情景, 便于学生理解, 而且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中操练语言, 能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语言成功的进行交流后所获得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材编写的思路

新目标英语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 在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编写了本套教材, 竭力使其满足地方学生们的需求。这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 每一章都以某一特定的话题为主线, 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 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学习。教材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学会运用英语与人交流。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的语言的基础上了解文化差异, 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

这本教材以话题为核心, 以功能为主线, 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话题、功能和结构紧密相连, 交织在一起。教材明显的进步就在于设计了许多任务型的活动, 它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习得语言, 掌握技能, 学生应当在用中学。每一单元的设计都试图通过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形式, 设置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 如学习了相关的的语言材料后, 要求学学生用英语制作节日贺卡, 就某个话题向笔友发出邮件, 制作蔬菜色拉并写出制作的步;学习了有关摇滚乐队的语言材料后, 要求学生讨论自己喜爱的歌手, 并写一篇小短文, 上网搜寻有关某位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的信息并写出报道等等。此外, 教材中还包含大量的活动, 如角色扮演、信息交流、解题、猜谜游戏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运用英语的语言情景,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学会不同情景中的表达方式, 如问候、道歉、建议、邀请、描述人物和行为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参与这一类真实的、有意义的活动, 能够感受到成功运用语言的愉悦。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 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合作学习,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这一层面上, 任务型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们的潜能.

( 二) 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切合青少年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本教材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并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内容取材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符合生活实际, 便于学生理解和领悟;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 形式多样, 对学生极有吸引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且复现率高,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跟上教师的思路。

( 三) 教材配套, 方便教学

教材系列化不仅利于教师的教, 也利于学生的学。有了视听教材的配合能够在多种感官上刺激学生, 使他们能够看到、听到、学到地道的英语。单单使用一本教材已经难以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了, 需要用成套的教学包, 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辅助读物, 配套习题册, 音像, 视频, 配套的课件等。因此这本教材配有齐全的师生用书, 练习册, 试听材料甚至是做好的幻灯片。这些都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也能够节省很多教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

( 四) 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套教材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帮助师生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 设计了很多交际性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较充分地动员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这本教科书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 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 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教师们也普遍反映, 使用新教材,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后, 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特别是听和说能力显著提高, 减少了以往学生们只会答题, 却不擅长听说的哑巴英语的现象。

四、总结

《新目标英语》的编写者力图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语言知识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现象。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加强英语学习活动的情景性, 强调英语的交际性。这套教材确实有许多优点, 但这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 它也有不足之处, 教师不应该将它视为圣经, 照本宣科, 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适当的修改、删减教材, 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将弊端减到最小,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最大、最全面的发展。

摘要: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一套供7-9年级学生使全套教材。本文分别从教材的理念、编写思路、教材的特点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特点

参考文献

[1]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8

请先别急于问我错在哪个地方,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你再问问身边的人。我知道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就“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这个问题,我随机地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初中女生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而初中男生则相对少一些。是啊,当我们在鞋店试鞋的时候,服务员经常会让我们把两只鞋都试穿一下,理由就是: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再给你出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问题:两个大小不同且各自又不对称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摆成轴对称图形吗?这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笔者的思维习惯罢了。

下面让我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吧,请您翻开人教版(201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67页,在标题“13.2 画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3.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画左脚印 → 对折 → 描图 → 打开 → 得到右脚印。注意,这个右脚印是按照左脚印描图画出来的;在这个描图的过程中,就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的左脚印与右脚印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应该明白这里的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在人教版(2013年6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129页的右下角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在半透明的纸上描图的方法,由左脚印得到了与它对称的右脚印。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归纳得出轴对称的特点。”

显然这里也认为“人的左右脚一样大”。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200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9页,在标题“12.2.1 作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2.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图的编号和一个标点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同一个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笔者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8页上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内容是:

尽管这里只给出了一双脚印,显然是想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双脚印是轴对称图形”。请注意: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左右脚一样大”。当然,也许是编者在前两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特意举出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的例子。那只能说我的思维跟不上编者了。

另外,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84页里有一个“读一读”栏目:“‘瞎转圈的道理”,说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步行时左、右腿迈的步子大小不一样,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個圈。这个“读一读”是让学生知道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的不相同”,所以“人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的道理。既然这里已经讲了“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那么学生会不会很容易联想到(或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绝大多数人的左右脚的大小也不相同”呢?在上册教材里讲了这个“‘瞎转圈的道理”,在下册教材里再用脚印来说明轴对称就不应该了吧?

笔者又查看了2003年版的湘教版、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相关章节,这些教材都未举“一双脚印成轴对称”这个例子,可能是注意到了“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事实吧。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9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一课时知识点

1、三角形的定义:又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按边分类 按角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重点: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内角等概念

难点: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的性质,会根据是三条线段的长判断他们能否组成三角形。易错点:

1、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时,误认为只要有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就可以。

2、求边长或周长或与等腰三角形有关问题时易漏解。

第二课时知识点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

5、三角形的重心

重点:会画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难点: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易错点:

1、对三角形中“三线”位置掌握不好,导致出错。

2、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分割等腰三角形时,容易漏解。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第三课时知识点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方向角

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难点:添加辅助线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易错点:由于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不熟练造成错误。

第四课时知识点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有两个叫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第五课时知识点

1、三角形的外角定义

2、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重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11.3多边形及内角和

第六课时知识点

XueDa Education Technology(Beijing)Ltd.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1、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定义。

2、多边形的对角线

3、N边形的内、外角和

重难点:灵活运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认识 重难点:

1、平移、翻转、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准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SSS

2、SAS

3、AAS

4、ASA

5、HL 重难点:对于选择哪种判定定理模糊不清。

易错点:易把SAS用错成SSA;自己再造判定定理AAA 12.3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依据是SSS 重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易错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理解不透彻。补充:常见辅助线

1、证明AB=CD+EF截长补短法

2、利用公共线段

3、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与性质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判定

重难点: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13.2画轴对称图形

1、先找图形中的特殊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难点:轴对称变换的性质及对称图形的画法。

13.3等腰三角形

XueDa Education Technology(Beijing)Ltd.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时轴对称图形。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5、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重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应用。易错点:求等腰三角形边、角时漏解。

13.4 最短路径问题

重难点: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最短路径的问题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am · an = am+n(m、n 都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am)n = amn(m、n 都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ab)n =an bn(n 是正整数)

4、单项式乘单项式

运算顺序:含有乘方、乘法运算时,按|“先乘方,再乘法”的顺序进行计算。

5、单项式乘多项式 m(a+b+c)=ma+mb+mc

6、多项式乘多项式(a+b)(m+n)=am+an+bm+bn 易错点: am · an = am+n 与(am)n = amn 混淆

14.1.2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am ÷ an = am--n(a≠0,m、n 都是正整数,并且m>n)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2、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3、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易错点: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易漏掉系数或只在被除数中含有的字母

14.2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 a2 _b2

2、完全平方公式(a±b)2 = a2±2ab+b2 易错点:易混淆(a+b)(a-b)= a2 _b2 与(a±b)2 = a2±2ab+b2

14.3因式分解

1、提取公因式法

2、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易错点:

1、分解因式不彻底,即多项式提取公因式后各项仍含有公因式。

2、提取公因式后易漏掉另一个因式中商是1的项 3

XueDa Education Technology(Beijing)Ltd.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十五章 分式

15.1分式

1、从分数到分式(1)分式的定义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

易错点:在分式的值为0时,只考虑分子的值为0,而忽略分母的值不能为0 15.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法法则

2、分式的除法法则

3、分式的加减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先通分,再加减

4、分式的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边的。

5、整数指数幂

(1)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其运算

(2)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易错点:

1、误认为a-n =—an2、错用分配律(a+b)÷ c =a÷ c+b÷ c是成立的,但c÷(a+b)=c÷ a+c÷ b

3、乘除属于同级运算,解题时应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15.3分式方程

1、分式方程的概念、意义

2、解分式方程的具体步骤(1)去分母(2)解整式方程(3)检验 舍去曾根

3、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1)审,审题找出等量关系(2)设,合理的设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解方程

(5)验,验证舍去曾根(6)答,写出答案 重难点:

1、分母为小数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易错点:

1、去分母时,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最简公分母,不能漏乘任何一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答案 篇10

证明:∵在△ABC中,∠ACB=90°

∴∠A+∠B=90°

∵∠A=30°

∵∠B=60°,BC=1/2AB

又∴CD⊥AB

∴∠CDB=90°

∴∠B+∠BCD=90°

∴∠BCD=30°

∴BD=1/2BC

∴BD=1/2×1/2AB=1/4AB

复习题13第8题答案

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右6条对称轴,正八边形有8条对称轴,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

复习题13第9题答案

(1)(4)是轴对称;(2)(3)是平移. (1)的对称轴是y轴;(4)的对称轴是x轴;(2)中图形I先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形Ⅱ;(3)中图形I先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形Ⅱ

复习题13第10题答案

证明:因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垂直于AB,AC于点E,F

所以DE= DF,∠DEA= ∠DFA= 90°

又因为DA=DA

所以Rt△ADE≌Rt△ADF

所以AE=AF

所以AD垂直平分EF

复习题13第11题答案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A=∠B=∠C=60°

又∵AD= BE=CF

∴BD=CE=AF

∴△ADF≌△BED≌△CFF

∴DF=ED=FE

即△DEF是等边三角形

复习题13第12题答案

解:这5个点为正五边形的5个顶点,如下图所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问题回复--宋胜男下一篇:年度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