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2024-12-09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精选10篇)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1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

1.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 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 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 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 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2. 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 注意: 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 十字相乘法:

※4. 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2

1、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 呼吸 和 燃料 等而减少,但又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 而增加,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就是氧循环 。

2、臭氧( O3 )是一种 蓝 色带 腥臭 味的气体,臭氧层位于平流 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氧气可生成它: 3O2=2O3(条件紫外线) (反应原理)。臭氧对生物起 保护作用,主要是它能 阻挡和消弱紫外线 。目前对臭氧层造成危害最大的一类化学物质是氯氟烃 ,它们促使臭氧分解成氧气,它们在该反应中起催化 作用。

3、臭氧层被破坏后的危害:破坏叶绿素,阻碍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伤害人体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等。

4、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燃烧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 增多从而加剧了 温室效应 ,它的加剧的危害: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

要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要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增加燃烧效率和开发和使用新型洁净能源着手。

七.空气污染与保护

1、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来源是

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 、土地沙漠化 、车辆尾气 、,主要污染物是 二氧化硫 、可吸入颗粒物 。

2、汽车尾气有害成分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烟、二氧化硫

3、可吸入颗粒物指粒径约在0.1~100微米,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在空气中长期飘浮的颗粒物 它的危害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酸雨是指 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造成酸雨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酸雨的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酸雨侵蚀建筑物的化学方程式 。

4、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5、森林的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吸收一些有害气体,吸收大量的烟尘和粉尘等。

相关实验

实验现象

反应原理

CO2通入紫色石蕊

加热上述溶液

浙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篇3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课标要求: 1.图文结合,了解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产生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2.体会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在古代西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要点:(1)古代埃及: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统一、强盛、衰亡、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贡献、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古代西亚: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古代西亚文明、西亚地区的早期居民。(3)古代印度: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佛教。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课标要求:1.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2.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理解变革与争霸的关系,理解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变革中的作用。3.认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对社会生力的发展产生的作用。4.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初步认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其对后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知识要点:(1)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后期的都城、商的建立、甲骨文、中国青铜文化、西周的建立、夏商周军队和刑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疆域、西周灭亡。(2)东周、春秋时期、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齐桓公称霸的实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派、思想家及其主张、孔子的生平、孔子学说的影响、老子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希腊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能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2.认识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知道斯巴达崇尚武力。直到亚历山大帝国的概况。3.了解古代罗马帝国的兴衰,能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4.认识古代罗马人的民族特性,即尚武精神,知道帝国发展的基本脉络。5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

知识要点:(1)希腊的地理概况、城邦文明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斯巴达的政治特征、希腊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的概况影响。(2)古代罗马的兴起、罗马共和国的时期、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全盛时期、罗马帝国的贸易、基督教产生、罗马帝国的衰落。(3)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文化成就、古代罗马文化的成就。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课标要求:1.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的形成与特点。2.理解基督教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理解西欧封建王权和教会联手共同统治的特点。3.了解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封建等级制度。

知识要点:欧洲中世纪、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法兰克王国、西欧封建国家走向兴盛——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查理曼帝国分裂、英吉利王国、基督教势力成为欧洲的主宰、欧洲中世纪庄园、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行会的出现、市民阶级形成。

第二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课标要求:

1、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2.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3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知识要点:伊斯兰教的创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盛衰、世界三大宗教比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

课标要求:1.描述日本文明的形成特点,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作用。2通过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的学习,理解改革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知识要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时间、过程、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课标要求:1.了解秦统一的社会原因,秦统一的时间、人物,学习分析秦统一的策略和秦统一的意义。2掌握并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深远影响。3.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

知识要点:秦的统一、秦始皇、秦朝疆域、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课标要求:1.学习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理解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的概况。3.了解汉朝的建立。4.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措施。5.学会归纳“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知识要点: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课标要求:1.理解汉朝大一统格局形成的原因。2.了解西汉初年的分封制与七国之乱。3.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为促进大一统一格局形成所采取的措施。4.了解王莽改制和东汉的建立。

知识要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为促进大一统一格局形成所采取的措施。王莽改制和东汉的建立。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标要求:1.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把握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和战策略演变的原因。2.理解张骞初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3.了解西汉政府对南方的经营;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的来往。

知识要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西汉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疆版图。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课标要求: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周髀算数》《九章算术》《皇帝内经》,以及张仲景和华佗等重要历史人物。2.了解司马迁的《史记》3.分析秦汉文化昌盛原因。

知识要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数学的巨大成就、传统医学、史学发展、佛教传入我国、道教兴起。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

(二):“多元一体”格局

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课标要求: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2.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会评述政权分立。3.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4了解东南晋的政局。5.初步了解我国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5.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6.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7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书画艺术,理解佛教的兴盛。

知识要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的建立。(2)东晋的建立与灭亡、前秦政权、淝水之战、南朝、江南的开发。(3)内迁的少数民族、北方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的更替。(4)科学技术成就、书画艺术,理解佛教的兴盛。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课标要求:1.知道隋朝的统一。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3.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乱”5.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6.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知识要点:(1)南北重归统一、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隋朝大运河、隋亡。(2)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开元盛世、唐朝的衰亡。(3)唐与吐蕃、天竺、日本的关系。(4)印刷术、火药、诗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课标要求:1.北宋的建立,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少数民族首领在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3.了解女真族的崛起和金的建立4.知道金灭辽及北宋。5.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西夏、金和南宋。6.元朝的统一、民族融合。7.南方经济的发展8.了解宋朝的社会文化生活及科技。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4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 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 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原子核:带正电

质 子 :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带正电)

中子 :(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中子数可以为零;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注: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为核电荷数。)

6、科学上把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铁元素就是指铁原子的总称。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7、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在离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小于电子数为阴离子。

8、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是氕、氘、氚 。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9.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

四.组成物质的元素

1、单质和化合物

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

单 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例:氧气 氧化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混合物 例:水

混合物 :如空气、天然水、盐酸 、所有的溶液

2.比较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区别

3、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分

①    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    组成物质(单质和化合物)

①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    构成分子,也直接构成物质

使用

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联系

元素是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由原子中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4元素的分布

①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含意最多的是铝,其次是铁。

②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碳和氢。铁、碘、锌等为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应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

③海水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氢,含量较高的还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5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用两边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全等

1.掌握三角形全等(SAS)的判定方法。

2.理解线段的中垂线概念,掌握线段的中垂线性质。

3.会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线段的中垂线性质,解决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SAS)的判定条件.线段的中垂线性质的应用.教室的钢窗,开窗时,随着∠ABC的大小改变,开窗的大小也随之改变。由于∠ABC的大小在改变,问:△ABC的的形状能固定吗?

1.画三角形

让我们动手做一做: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AB=4Cm,BC=6Cm,∠ABC=60⁰。要求学生把图画在透明纸上。

2.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在巡视中,有五分之四以上学生画好后,要求学生将你画好的三角

形和其它同学画的三角形,重叠上去,它们能互相重合吗?使学生有感性认识,再由全等形的概念知:得到书本P.23的结论。

例1:例题讲解,P.23例3

分析:

在△AOB和△COD中:

已有哪些已知条件?OA=OC,OB=OD。根据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还需要什么条件?

∠AOB=∠COD或AB=DC,选哪一个好?∠AOB=∠COD。

而AB=DC,在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条件,AB=DC吗?不可能。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学生填写()的理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1.我们已学习了

三角形全等的两个判定方法:SSS、SAS。

2.线段的中垂线

概念及性

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6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确认空气也有浮力。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举出一些物体受到浮力现象的例子。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教学。对浮力概念的认识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建构浮力的概念,层层递进,逐步完善对浮力的认识以及如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让他们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培养他们多留心身边事物。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及测量

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皮球,当他们玩得十分高兴时,不料皮球踢到院子中的大树旁,落进了树洞。树洞很深,你们想什么方法帮助小朋友把球取出来呢?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引出课题——水的浮力。活动2【活动】

(二)展开探究,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和测量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机械的原理都和浮力有关。同学们,你们能举些生活中浮力的例子吗?

生:在大江中行驶的轮船、水面上漂着的木头、水中游动的鱼儿等等。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有关浮力的例子,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浮力吧!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把它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学生分小组活动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浮力的情况。学生通过实验确实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

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根据前面的实验,学生基本猜测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进一步,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浮力的方向:用一细线一端固定在乒乓球上,另一端固定在烧杯

底部(用吸盘),再往烧杯里装上水,观察乒乓球下面的细绳的方向:①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②烧杯往不同方向倾斜。

实验得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板书: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师: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启发学生思考:要知道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实验。(以下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首先用弹簧秤称一称钩码的重量,然后再用手将钩码向上轻轻托一托,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是否变化?为什么弹簧秤的读数如此变化呢?

生:因为钩码受到了向上的力 师:我们能否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到启示,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空气中,用弹簧秤测钩码的重力,放入水中,观察读数的变化。学生活动后进行交流评价,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G-F(板书)

师:综上,一切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师:那么在其他液体中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浮力呢?

学生思考后实验:把物体放入酒精中,观察弹簧秤读数,说明了什么? 生: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师:气体是否也会产生浮力?

教师演示:教材P20页图1-44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当阀门打开,气球胀大,同时杠杆左端上升。得出结论:气体也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最后学生完善对浮力概念的认识: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活动3【活动】

(三)展开探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引入:【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师:人为什么会感觉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师: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建立假设】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学生分组实验:P21图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的读数怎么变化?,浮力怎么变?

现象:弹簧秤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学生交流评价后的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板书)师:【设计实验】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要定量的证实上面的结论,需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学生讨论:如何利P21图1—45和图1—46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

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2)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3)将物块一部分浸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算出水的重力;(5)重复步骤(2)(3)(4)测三组

(6)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得出结论】F浮=G排水(板书)

师:如果把水换成是别的液体,结论是否还会成立呢?同学们课下可以再去实验,结论依然还会成立的。

【推广】F浮=G排液

(板书)

师:其实上面的结论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ρ液V排 g(板书)公式说明:(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7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

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2学情分析

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近地面的风向和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密切关系。风也可以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特别是要掌握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学生对风的理解比较抽象,需通过具体的活动感知。3重点难点

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4.1.2学时重点

~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4.1.3学时难点

~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播放影片《阿干正传》中的羽毛飞翔的片断,同时吹出一连串的肥皂泡,在教室中自由飘荡,突然又开启一旁的电风扇,让学生感觉微风拂面的感觉,同时观察风的足迹。活动2【活动】观察 实践、探究学习、交流合作

提问:大家知道风形成的原因吗?(说着教师吹起一个气球,假装邀请一名学生到台前来帮助捆扎气球,在学生靠近气球的一瞬间,释放气球口。)

请同学们讨论风的形成原因。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补充讲解:是空气的水平流动产生了风;而空气水平流动的原因是气压的高低不同。

教师用线香、蜡烛和带孔的透明玻璃箱演示空气的流动及其成因。(气压的变化)请学生讨论解释现象。

讲述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引出“追寻风的足迹”对人们很有用。

学生活动:你能设计出一些“追寻风的足迹”的方法吗?利用提供的器具进行实验,讨论并演示讲解你的方法,越多越好。(如果现场没有工具,就描述你的设计意图)

指出风向的定义,复习地理上的八个方向和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并展示科学上用来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标,并邀请一位同学上台在电风扇前用纸飞机来为大家演示说明风向标的观测方法。

利用风向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 实例:杭州市亲亲家园的怪味之谜。(城市区域设计过程中忽略常年风向问题所造成的后果)

切换电风扇的档位,提示大家能看到什么?风向变化了吗?变的是什么呢?提出风速的定义,复习速度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前后两者的联系。认识观测风速的仪器:风速仪。活动3【练习】小结与应用

视频对比:

1、风和日丽的湖畔,垂柳轻遥,风景秀丽。

2、龙卷风、台风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同样是风,怎么它们相差的就那么大呢?这两种风的区别在哪儿呢?

提出风级歌,齐声朗读。

学生竞赛:谁的眼力准,记忆好,以小组为单位判断动画所示各种情况的风级。

投影出示气象图的风的符号,介绍如何在图上画出风向和风速。出5个小题目,开展画符号比赛。

小小辩论赛:风对人类生活有益多一些,还是有害多一些。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

量空气湿度。

3、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5、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技能目标:学会测量降水量。情感目标:

1、知道湿度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2、了解一些天气谚语的含义。4.2.2学时重点

~理解空气湿度的含义、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降水的过程 4.2.3学时难点

~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疑导入

~我们常听到“风雨交加”、“暴风骤雨”、“和风细雨”等成语吧,风和雨、雪总是联系到一起。出示:暴雨和大雪的图片 设问:为什么会降水呢? 活动2【讲授】概念讲授

~空气的湿度 问:在水循环中,陆地上的水就是通过降水的形式得到补充的,降水过程说明空气中存在什么呢? 学生回答:水分。中.考.资.源.网 问:水分是以什么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呢? 学生回答:气态。讲述:水蒸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所以我们平时是看不到空气中的水汽的。其实不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还是室外,湿润的海洋上还是干燥的沙漠地,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如冰的饮料瓶外会凝结水珠、打开冰箱会看到白雾等现象都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分。讲述:我们用湿度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而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活动3【活动】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为什么做】 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在对天气各要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探究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怎样做】

1、先确定探究的任务,可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探究蟋蟀的鸣叫频率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探究任务。如蜘蛛的结网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或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的奇秒的联系等。

2、确定探究的任务后,应提出一个科学而可行的研究问题,再建立假设。然后根据建立的假设设计观测实验,并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这里重点是如何针对建立的假设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如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压的关系,就要创设气压不同的实验环境;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温的关系,就要有温度不同的实验条件。

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我们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按要求准备好必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要求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作好观察记录。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利用互联网或报刊书籍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8

第一单元

走进中学

1.1 我上中学了

1、中学生活有哪些新变化?

①学习科目增多了; ②学习难度加大了;③自主管理的要求高了;④社团活动更丰富多彩了。

2、怎样积极适应新生活?(1)了解和遵守规章制度;(2)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3)主动迎接学习的新挑战。

1.2认识新伙伴

1、闭锁心理有什么危害?

(1)闭锁心理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消极的影响。

(2)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孤僻冷漠的性格,将他人的关怀、友情拒之门外。

2、.怎么克服闭锁心理?

(1)认识到人际交往是双向的;

(2)交往中拿出真诚、信任;

(3)袒露自己的真实思想;

(4)消除戒备心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人际交往。

3、怎样结识新伙伴?(结识新伙伴的方法)

①热情开朗 ②主动交流 ③关心他人

④方式恰当

4、热情开朗的性格的作用:(热情开朗的性格的意义)

(1)热情开朗的性格会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2)容易被人接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在集体和社会中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并且容易得到快乐。

1.3融入新集体

1、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原因)

(1)在学校,我们拓展了视野、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2)在学校,我们找到了新朋友、学会了悦纳自己;(3)在学校,同学与老师平等相处,同学之间充满友爱。(4)生活在活力四射的学校里,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2、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个人和集体是不可分割的,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不能缺少个人。

3、增强集体荣誉感

(1)作用: 集体的荣誉会给人带来自豪感、产生归属感,形成向心力、亲和力。(2)有集体荣誉感的人的表现:

①时刻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把集体的荣誉看作高于个人的荣誉,为集体的成功而感到自豪,为集体的挫折或失败感到苦恼;②热爱自己的集体,决不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获取个人的名利。

(3)集体的荣誉感需要大家自觉去维护:每一个人都为集体出力,都不做损害集体的事情。

4、怎样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①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

②自觉遵守班集体规则

③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④各尽所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的建设增添光彩

第二单元

认识自我

2.1 悦纳自己

1、观察和认识自己包括三个方面:

(1)外在的体征;(2)内在的精神世界;(3)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2、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3、如何做到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就是欣然地接受自己,可从三方面去努力:

①客观地评价自己;②欣赏自己的优点;③接受自己的不足。

4、如何完善你自己?

①发扬优点。要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强化它,发扬它; ②克服缺点。要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克服它,改善它;

③追求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争取不断进步,完善自我。

2.2 调控情绪

1、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一种内心体验。

2、情绪特点有哪些?情绪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3、我的情绪我做主:(1)情绪需要调适(2)情绪可以调适

4、如何控制情绪?

①输入自我调控的意识

②转换角度看问题;③用行动调控自己的情绪。

5、乐观健康的心态有哪些作用?

乐观健康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建立有价值的人际关系,获得成功的人生。

6、如何培养乐观健康的心态?

①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②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 ③学会爱和感恩。

2.3 感受青春

1、青春期的喜悦表现在哪里?

(1)身体的变化(2)感觉敏锐发达

(3)兴趣广泛

(4)思维特别活跃(5)性意识开始萌动

2、青春期的烦恼表现在哪里?

(1)自尊心增强(2)产生逆反心理

(3)独立意识增强

(4)成人感增强

3、如何珍惜青春,做青春的主人?

①开放自己的心灵世界; ②努力充实自己; ③从生活小事做起。

第三单元

学会交往

3.1我和父母

1、不同家庭的共同之处:都有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都有温暖的血缘亲情。

2、家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①家为我们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②家是我们情感的归宿;③家是人生的港湾。

3、孝亲敬长我本分的原因:

①天下父母无不疼爱子女,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子女也应该回报这份情感; ②子女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被视为做人的本分,成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 ③法律也规定子女要孝亲敬长。

4、孝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内容不同:

(1)少年时期:孝敬父母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体谅、关心,尽可能为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和苦恼,让父母为自己的良好行为高兴、骄傲,不使父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忧虑、烦恼;(2)成年时期:就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

5、发生“爱的冲突”的原因:我们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能力逐渐增强,独立性逐渐显现,对父母惯常的关切、要求、管教可能越来越不以为然,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6、“爱的冲突”的影响:使父母忧心,使自己烦恼,使家庭气氛紧张,消极后果显而易见。

7、化解“爱的冲突”的办法:

(1)总的办法: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2)具体办法:①时时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发脾气,不闹对立;②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③遇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一些重要是事情,不要自作主张;④对父母作出的承诺要说到做到,在父母面前建立信用;⑤做了错事主动检讨,不逃避责任;⑥了解父母的工作,体谅他们的难处和心情;⑦学习父母的良好品德,在生活中帮助父母,在精神上支持父母,做父母的朋友;⑧发现父母言行有误,敢于指出,耐心说服纠正,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坚持正确的原则。

3.2师生情谊

1、老师的地位:人生不能缺少教育,教育不能没有老师。

2、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①老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我们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方法;②老师是我们道德人格形成的导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③老师是我们心灵的保健医生,体察我们的内心,为我们扫除心理障碍;④老师是我们的朋友,尊重、理解和爱护我们;⑤老师是我们的榜样,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生。

3、老师工作的特点:

(1)平凡、辛苦又责任重大。

(2)老师是照亮学生、燃烧自己的蜡烛,是我们攀登人生阶梯的引导者、扶持者。

4、师生关系的新变化有哪些?

①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感到自己更加受尊重,和老师的关系变得平等了; ②在课程学习中,老师带我们进入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③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常常只充当指导者而不是领导者;

5、化解师生矛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做?)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理解和沟通,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

①尊重与信任老师; ②理解和体谅老师;③关心和帮助老师,做老师的朋友。

3.3文明交往

l、社会交往的必要性:(为什么人要交往?)

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交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知识、友谊、信任、肯定,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②交往的能力对于现代人越来越重要了。

2、如何做到文明交往?

(1)交往是一门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需要学习、思考和实践。(2)交往的前提是尊重:

(3)交往的“通行证”是礼貌。

3、为什么说尊重是交往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无论在职业、财产、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智能、生理方面有怎样的差异,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不以自己的某些长处自居自傲,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

4、为什么说礼貌是交往的“通行证”?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礼貌是谦虚恭敬的态度和言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形式。交往中礼貌的行为能够显示一个人良好的文化内涵和修养,能够增添一个

人的风采和魅力。一个彬彬有礼的形象是交往成功的第一张“通行证”。

5、怎样做一个网络道德高尚的网民?

自觉规范上网行为,遵守网络规则,有网络道德,文明上网。对网上信息有分辨能力,避免轻信盲从。

第四单元

学会学习

4.1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1、学习的内涵:学习是个人经过练习,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2、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学习)

(1)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2)学习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3)学习是在未来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4)学习是国家、民族发展和强盛的前提条件。

3、学校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系统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2)学习方式:在老师指导下进行;(3)学习时间:相对集中;

(4)学习目标: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准备。

4、做学习的主人的原因:

(1)学习是我们重要的生活内容;(2)一个人,如果连学习都不能把握好,将虚度人生。

5、我们应该怎样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①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就要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②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就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6、现代社会,人们要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强烈需要。

4.2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1、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①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 ②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升自信心;

③学习方法不管是在现在还是未来都很重要。

2、正确的学习方法:

①做好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如果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时间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有计划地学习,我们就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②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注意力集中,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为以后更重要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③培养记忆力。培养记忆力可以拓宽知识面,积累丰厚的经验,增强学习竞争力。

④学会收集、整理、运用信息。学会自己收集、整理信息,并培养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能。⑤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培养网上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3、如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而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思维特点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2)要靠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思考,苦苦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成型。

(3)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之后,只要认真总结自己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很快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3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习惯的含义:人们长期养成后不易改变的态度和行为;

学习习惯的含义: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2、学习习惯有良好与不良之分:(学习习惯的影响)

(1)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获取优良的学习成绩,塑造健康人格,使你受益

终身。

(2)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造成学习效率底下,学习效果不佳,严重者可能产生厌学,荒废学业,导致可能助长你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贻害无穷。

3、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制订具体、明确、可行的计划开始。计划越具体、细致,要求越明确,效果就越好。(2)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

4、如何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

①用监督法来提醒自己。请老师、家长、同学做监督员,在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让他们来约束自己;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9

教材总体分析

八年级上册共有7章,其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有3章(平行线、特殊三角形、直棱柱),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有1章(样本与数据分析),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有3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图形与坐标、一次函数),约45节新授课,20课时左右的复习评估机动课。其中第1章平行线是在七年级上册第7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本章中将系统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

其他的判定、性质都以此为依据推理,判定中明确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说明理由的难度,整章教材的练习仍以填空为主,没有较长完整理由的说明,虽然学过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和全等三角形,但教学时仍要注意避免较综合性理由的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教材平行线的知识是与证明、命题、定理、公理、推论等概念是同步呈现的,而本套教材在本册中未提出证明,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这也是教材降低证明难度的途径之一。

在本章教材的教学时还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平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本章课本中涉及了风筝、手势、骑车路线、路灯、晾衣架、电子屏障、梯子、纸片折叠、管道安装、图形变换、撞球等方面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把这些实际情境转化(建模)为相交线、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来研究。

本章教学时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做风筝架、画平行线、画平行四边形、测量平行线间的距离,通过这些动手操作画图使学生对相交平行线有更直观的了解。

P8 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2章特殊三角形: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

本章教材在内容上与老教材有些区别:P25 例2画等腰三角形是为新课标较注重作图而加入的画图训练;增加了2.4节等边三角形(会判定等边三角形、应用等边三角形性质),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要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中强化了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在教学中,总体上还是要求把握好说理、计算的过程,不要提高说理的难度和综合度;还是要避免出现较长理由的书写和较复杂的计算。但这章中有两个地方出现了辅助线(P28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8 例3的求滑雪运动员的垂直下降高度),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另外教材还用了较大的篇幅设计了勾股定理的探索,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明确作为一个方法,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可设计一些话题让学生去研究:勾股定理证法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勾股定理的应用„„。

困惑点:(1)P24—

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3章直棱柱:借助实物、课件的展示,逐步构建空间想像基础能力

我个人认为本章是较难学的一章,因为学生对静态的空间立体图形都还没有很强的想像和分析能力,就要学习动态的展开,多角度(三视图)的观察,辩证的看问题,学生在接受时是较困难的,特别是画三视图。三视图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法则的理解、根据三视图描述实物图形等就是对教师自己都要求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实物、课件、实际动手操作等途径,使学生能慢慢的在实物与空间想像之间找到一些转换的经验。另外,在教学时对解答过程、说理过程不作过高的要求,避免过高的严密的要求挫伤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

第4章样本与数据分析:以生活现象为导入背景,以解决问题为达成目标 本章是继数据收集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在具体教学时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件为载体,营造一个学生积极主动收集数据、积极主动分析并作出决策的氛围。要注意的是(1)避免对样本、总体、个体的定性的描述,因为这有些争议;(2)增加了对某一事件研究抽样与普查的方法选择;(3)加强了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决策判断,教学中应注重要学生能各抒己见,通过辩析、比较使学生能掌握对事件情况分析决策的能力。

第5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注重与方程、等式的迁移类比,发挥数轴的工具性

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有许多相接近的地方,因此教学时可把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作比较,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作比较,既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又能较快熟练解法。另外,还应突出数轴工具在不等式的解法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养成用数轴分析的习惯。

第6章图形与坐标:重视场景模拟,降低坐标表达的抽象,侧重了变换图形的坐标描述

本章教材是原教材直角坐标系一节内容的细化,侧重了对场景位置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对场景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突出了直角坐标系建立的生活背景,以及对点或图形作变换后的位置确定。体现了图形的变换就是点的变换,为后来学习函数图象及其性质,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准备,教学时应注意多利用实际场景图示,减少点的位置表达的抽象性,增加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性。

第7章一次函数:注重函数建模过程,降低函数抽象图形分析的难度,融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统一

与老教材及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本章教材的特点是突出了函数是生活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刻画。无论是常量与变量、认识函数、一次函数的引入与分析,图象分析与应用都是以实际生活背景为载体。教材知识呈现过程是先提出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求法,再提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求法;先学习一次函数解析式,再提出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个一次函数,这样有一般到特殊的编排处理我觉得要比原来合理,教学时要意识到教材这样处理的意图。虽然由于较强的应用性降低了函数关系的抽象性,但学生若没有扎实熟练的基础知识,在加上有些问题的背景陈述比较繁杂,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章的难点。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既要注重联系课本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理念,但也要有教师必要的归纳讲授,特别是背景较复杂、数量关系较多时要充分利用合作小组讨论,有足够形成建模的时间。

设计题与课题学习

本册中的设计题切合学生实际,容易操作,要好好利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题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一堂较重要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综合应用课来讲,这无论是对本册教材知识的融合,还是对将来的中考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10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原因: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6、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冬季风

成因: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发源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风向: 陆地→海洋

性质: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影响范围:我国西部、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等)

夏季风

太发源地: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风向:海洋→陆地

性质:偏南(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

影响范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季风的形成原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对比显著。季风气候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产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7、夏季风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季节,称为“梅雨”。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随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8、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灾害 季节 原因 危害 预防措施

台风 夏秋 热带气旋强烈活动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预报,建防护林

洪涝 夏 连续性降水 洪水泛滥 加强预报,修水利工程

寒潮 冬 强冷空气入侵 严寒、大风、霜冻 预报及时,及早准备

干旱 全年 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节约用水,修水利工程

2.3 中国的河流

1、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水量大 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无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大 气温高

冬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小 水位下降

形成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

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小 1月气温在0℃

以上是外流河的共性,外流河在干湿状况、降水、有无结冰情况、植被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a干湿状况,说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节分配情况,说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雨季长,汛期长。例如珠江流域雨带最早到达,最后离开,汛期为4-9月,长达6个月;以北地区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东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气温情况,说明河流有无结冰现象。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冰期。

d、分析植被状况,说明河流的含沙量情况。湿润地区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植被不好,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别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严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3、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为丰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现断流。所以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

4、我国的湖泊分布不均,分为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两大湖区,其中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洞庭湖17世纪中期号称“八百里洞庭”,居中国第一大湖,以后因大量泥沙入湖,围湖造田,是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5、滚滚长江

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南京港;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由于长江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水电站如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电站。长江的落差主要集中在源头到宜宾这一段,而水利枢纽、水电站则主要集中在宜宾-宜昌的干支流。因为宜宾以上这一段地形复杂,工程困难,投资大。

长江三峡由瞿唐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其中防洪是该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6、滔滔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旧孟津;下游:河南旧孟津—注入海口。

黄河的水文特征:(1)、水量不大(2)、中游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3)、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的危害:河床高出地面,河水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有决口的危险。(4)、易泛滥(5)、凌汛。形成的原因: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6)、断流。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黄河的奉献(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新课 标 第 一 网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关键性工程。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上一篇:排球裁判工作指南下一篇:财政干部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