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教版八年级思品上册

2024-07-01

陕教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精选4篇)

陕教版八年级思品上册 篇1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陕教版八年级思品上册 篇2

教学设计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情绪情景、小品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消极情绪的危害。最终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并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消极情绪的危害,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增强控制情绪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分析是怎样克服消极情绪的,再由学生将搜集的有关伟人、名人调节情绪的事例进行分析,并利用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师将在此课中起主导地位,对学生分析的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学生容易混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进行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教材分析:此处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出发,找出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并通过图示介绍对付消极情绪的一些办法,最终有利于学生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增强控制情绪的能力。

学情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易变、易冲动的特点,不良情绪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很重要。

教学资源:多媒体、录音机、与调控情绪相关的资料、磁带 板书设计:

学会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1、不良情绪的危害

2、调控情绪的方法

转移注意焦点:如下棋、赏花、听音乐等

(1)转移注意力

改变环境:如到户外散步等

专心

爱心

用心 1

哭(2)合理发泄法

向他人倾诉

进行剧烈活动

高声唱歌、大声喊叫

自我激励

自我暗示(3)主动控制法

自嘲法

心理换位法

升华法 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有哪些? 引入(小品引入):

(活动一)活动方式:以《现代剧的魅力》为题,请一名同学表演,另一名同学做表演提示。

剧情主线:一绅士到剧院买票——入场,手拿报纸等待剧目开始——剧目开始,聚精会神观看——开始大笑不止——转为悲剧——伤心到极——恢复正常——转到愤怒、发狂——深思——惊恐——昏倒在地

(活动设置意图:这一活动的设置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

老师提问:

1、这位绅士为什么会昏倒?

2、多变的情绪会给人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略。

老师小结:绅士在短短的时间里出现了情绪的变化,其中消极情绪占据了主要地位,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因此,消极情绪对人的危害极大,我们应该努力克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控制调节消极情绪。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节消极情绪呢?

引入本课课题: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活动二):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四◎内容。

(活动意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查经常出现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老师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专心

爱心

用心 2 老师:出现消极情绪本身也是正常的。但是,当消极情绪过度了,或者你没能及时采取措施来缓解和消除消极情绪,而让他一直控制和支配你,这时消极情绪就像一匹野马,调控不好便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它不但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破坏我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所以对消极情绪不可以掉以轻心。

老师过渡:同学们在初步了解了自己的在生活、学习中的情绪状态后,还应该知道当自己出现消极情绪时,应通过哪些方法来调控。

(活动三):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五◎内容。(目的:从学生生活经历找出几种调控对付消极情绪的办法。)老师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及时评价、及时列举范例。

老师评价: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实际的生活体验谈到了自己对付消极情绪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使你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第一天。

老师举范例:当我悲哀时,我会大哭一场。

当我考试失误时,我会下决心下次考好。

当我和好朋友吵架时,很伤心,我会主动跟好朋友道歉。

老师过渡:为了更进一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二目第六◎一组漫画,这些图画反映了人们对付消极情绪的方法。

(活动四):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六◎相关内容。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谈自己完成的情况。老师及时点评,及时补充

示例调节情绪的方法:看电影、听音乐、吃东西、读书、赏花、上网、郊游、下棋等等。

老师小结:这些方法指的是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除心中不良情绪,合理发泄不等于放纵、任性、胡闹。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发泄,不仅不能调控好不良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活动五):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了解“知识采撷”中调控情绪的方法有关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老师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和自我暗示的方法的区别:自我激励的方法是通过外界的人、事物来约束、激励自己,使自己获得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占用困难和挫折。举例:林则徐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的“制怒”条幅,时刻提醒自己。自我暗示的方法是通过自己的理智去控制不良情绪,不是通过外界条件来调节。举例子:当我被冤枉时,我会说:“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活动六)

老师引导学生活动: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伟人、名人调节情绪的事例向全班同学介绍,并且让学生利用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学生控制情绪的方法与能力):

老师及时点评、及时补充相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打出字幕)(多媒体播放):名人名言欣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一个宽容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观、消沉、焦躁、恼怒。——穆尼尔·纳素夫

一个人既然不能取悦全世界,那么何不干脆回头来做真正的自己。——黄碧霞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用录音机播放故事):

1、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用集邮来调节自己紧张的情绪。他每天强迫自己挤出一个小时集邮,他把自己关在一幢房子里,摆弄各种邮票,借此摆脱周围的一切。去的时候,满脸阴沉,心情忧郁,疲惫不堪,离开的时候,精神状态完全变了,似乎整个世界变得明亮了。

2、列宁经常郊游,放松心情。

3、战国时期孙膑被砍掉双脚后,怒而发愤,写出《孙膑兵法》

4、歌德在失恋的基础上写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5、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完成《史记》

6、贝多芬在遭受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命运交响曲》 设置情绪情景

情景一:以下同学都不快乐,请你用“合理情绪调节法”,让他们快乐起来。(1)、小红做了好事老师都不知道,反而错怪她,小红觉得很委屈。(2)、小林与好朋友发生了矛盾,朋友不愿理他,他觉得十分苦闷。

专心

爱心

用心(3)、小王想买一张最新的游戏卡,但父母不同意,他感到非常不开心。

情景二:以“今天作业多”为例,请同学们试着想一想,自己可能产生的几种想法和情绪。

学生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我的想法

,我的情绪

。我的想法

,我的情绪

。我的想法

,我的情绪

。学生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小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惧,这些都是最自然的事,不可避免,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侯。但是我们不能任凭自己受消极情绪的摆布,我们都不愿做消极情绪的奴隶,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调控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老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评价:此篇教学设计的立足点是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身处地的去想、去演,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真正了解消极情绪的危害,掌握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增强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因此我自己认为此篇教学设计应该是思路清晰,脉络明了的,应该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此设计还能挖掘出学生们的潜能,比如演、说、动等潜在的能力,这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思:本节的容量不小,课上时间会有些紧,有待进一步改进。

专心

爱心

陕教版八年级思品上册 篇3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标和导学案,自学教材P66--P71的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将重点标记出来并独立完成《独立自学》的内容。

2、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组员对导学案所设问题进行讨论,选举发言人进行成果展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礼貌,礼貌有什么作用:理解礼貌与尊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并在生活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能力目标:理解礼貌与尊重之间的关系,辨别具体行为是否礼貌的能力。不同场合按礼貌行事的能力。语言文明,和蔼态度,得体举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爱追求礼貌的情感,体验以礼貌待人的快乐。感受礼遇获得的尊重和享受。

一、独立学习

1.人与人之间需要,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

2.礼貌是 的体现,有了礼貌,就有了与人交往的。

3.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和 等方面,语言文明、、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养。

4.是否文明礼貌绝不只是个人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 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

二、合作探究

材料:某人到楼里找人。当时楼道很黑,他低着头上楼梯时,突然迎面遇到一位老人,某人开口问道:“喂,第一教研室怎么走?”老人头也不回的说:“笔直走。”这时,某人转过身看着渐渐走下楼梯的老人说:“谢谢您啊!老师傅。”那位老人听到后,转过身来对他补充说:“笔直走到三楼,向右拐。”原来这位老人跟他讨价还价呢!如果某人不谢他,他就可能让某人一直走下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2)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

(3)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不讲文明礼貌可能有哪些危害?

三 检测提升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完整、最符合题意,请把它选出来)1.友好交往礼为先,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下列关于礼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②礼貌是文明的体现

③礼貌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展示一个人的风采 ④有了礼貌,就有了与人交往的亲和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王明是个蛮横无礼的男孩,常常对身边的人大发雷霆,班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如果对人不礼貌,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妨碍我们与人交往 ②讲不讲礼貌纯属个人私事,与别人无关 ③如果生活中不讲礼貌,我们会失去身边的朋友 ④王明不讲理只会影响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与国家和社会并无多大关系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①③

3.按礼仪要求去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被人接纳。那么,最常用的合乎礼仪的姿态是()

①站如松 ②坐如钟 ③卧如弓 ④行如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晏子春秋》说:“凡人所以贵于禽兽,以有礼也。”这句话说明()

A.贵人一定是有礼貌的人 B.没礼貌的人如同禽兽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4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上一篇:读团队乞丐有感下一篇:孙双金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