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初一作文

2024-07-21

最后的晚餐初一作文(共16篇)

最后的晚餐初一作文 篇1

最后的晚餐初一作文

晚上,正好是7点整的时候,我和小学的同学,相约在一家大餐馆,举行我们32个朋友一场最后的晚餐。

这个晚餐,是我们偷偷举行的,我们每个人出来,都没告诉父母,只是告诉他们我们出来玩。 吃过这一场晚餐后,我们都将消失在对方眼中,在32个曾经走过6年小学的兄弟小学生作文,回忆我们在小学一年级,一起走进了这个另人难忘的X0202班,在那个时候,我们都互不认识,但互相都是一样的稚气。第一周过去了,我们互相都成为了,初识的朋友。第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6年小学过去了,我们成为了投名状的兄弟。6年小学,我们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奋斗;我们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已经融为了一体,只是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走过的.昨天,越来越远,我们都渴望重新来过,可是给我们的只有幻想。时间抹去的只是现实,但它抹不去我们的记忆和友谊,我们的X0202永远健在,他永远不会消失。 我们这个晚上,每人来了一杯酒,一杯永远留心中的美酒。这一顿晚餐,我们都觉得饭和菜,都非常的咸,因为我们是哭着吃的,源源不断的泪珠像水,那水是我们友谊的象征。

我们一直到11点半,才结束了小学,迎来的是神秘的中学。回到家后,我们显然是被父母骂了一顿,但是我们都不后悔,因为我们是自愿的。晚上我们躺在床上的时候,都又再次流下了泪,我是哭了一个晚上,而有的同学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睡吧,睡吧,睡觉能忘记痛。

最后的晚餐初一作文 篇2

凡是参加过监考的同志, 只要留心, 就会发现: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高中生在作文时总是刷刷在试卷上写来, 均是落笔成“文”, 但其中真是出于己作的好文章不多。

本人曾对本校初一 (6) 个班的学生进行两个问题的问卷调查。题一是:“你欢喜写作文吗?”题二是:“你作文时所写的内容是如何考虑的?”问卷答案统计的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三的学生回答“不欢喜写作文”, 百分之八十二的学生回答“写作文时, 首先考虑从哪本看过的作文选上找内容。”

学生说了真话。不欢喜写作文, 作文时从作文选上生搬硬套, 眼下在大部分初中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初一为最。笔者本学期批阅的初一头两篇作文的感受是:好作文是“借”的作文选上的, 剩下的便多是内容空调, 言不及意, 文不规范, 错字病句成串的劣文, 或者叫不成文。

笔者对初一学生作文现状的描述绝不是在责怪教师作文教学的失误, 也不是危言耸听, 目的是引起从事作文基础教学的同行们的重视。而最重要的是抓好中学, 从初一抓起。初一作文教学必须从零开始, 完成再启蒙的任务。

初一作文再启蒙从哪入手呢?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笔者以为首先要从“激发作文兴趣, 匡正作文习惯, 规范作文程序”这三个方面做起。

一.兴趣:开启睿智之手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一篇回忆他小学启蒙老师的散文中温情地写过, 他的文学之路是他小学的启蒙老师因他用“因为”“所以”造句, 而受老师表扬所激起的作文兴趣开始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兴趣, 像一只有力的大手, 开启着学生作文睿智的火花和灵光。兴趣深厚, 表现欲就强烈, 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于是, 便会产生超常的睿智, 便会在作文中追求至善至美的佳境。

理论总是灰色的, 现实之树才会常绿。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道理, 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不知道, 但在教学实际中却又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作文兴趣。

比如说, 作文前给学生说路子, 找范文, 这就在无意中引导学生作文时抄成品、搬例文;比如说, 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多、严、高”, 这便给学生造成了作文难, 难于上青天的畏惧心理;比如说, 判分吝啬, 多数60分, 多数评语不是批评, 便是套话, 这就是使学生产生了认真不认真反正一个样的思想。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如何让兴趣这只巨手拨起学生睿智的琴弦?笔者认为:和学生换一个位置, 站在到初一学生的位置上去, 以初一学生的心理去看初一学生作文, 以初一学生的实际去命题, 去指导, 去批改。如是, 作文的要求就不会“多、严、高”, 作文批改时便会不吝啬分数, 作文的命题便不会“难于上青天”。

努力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亮色, 哪怕是极差的作文, 也要找一两处相对好的词语, 加上圆圈, 写上一两句鼓励性的评语, 让学生看到希望, 鼓起信心。许多丑小鸭兴许会变成美丽的天鹅。培养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 诸如利用语文课讲读中趁机激发, 介绍名人作文故事以典型激发, 开展多种第二课堂活动相机激发, 作文批改评语中鼓励激发, 作文讲评中表扬激发, 开设班级、学校习作园地让学生发表激发……只要我们老师时时想到去“激”, 学生一定会“发”起来的。

无疑, 时时想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每一位新接班老师都应考虑到这一点, 初一语文任教者更应该谨记于怀。

二.习惯:导引思维之手

兴趣有了, 如果没有良好的作文习惯, 仍然不会使学生作文上路, 同时, 兴趣也不会长久。初一语文的任教者,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匡正遇题想抄作文选的错误作法, 须从培养学生作文构思时正确而积极的思维方法入手。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作文中良好习惯是:认真审题, 认真构思, 先想后写。如何想?就反映了思维的“正”与“误”。庸者一味地引导学生抄“样子”, 借例文, 智者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就题生发, 抒写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 就是一步步设计需要跨跃的台阶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攀登。初一学生正确的作文习惯应该是“我以我笔写我心”, 读题、审题、做题 (作文) , 一步步地认真做过, 想清楚了再动手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真真实实的自己和周近的人和事。

为了有利学生这样良好的习惯养成, 教者必须在命题上紧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也就是让学生写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 坚持以让学生有材料可写为原则。同时, 教者还必须在作文指导中作正确的导引。比如让学生写以《夸妈妈》为题的记叙文, 在示题之前, 先让同学们夸自己的妈妈, 夸得好的大家鼓掌。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必然争着夸。火候一到, 立刻示题, 让学生带着对妈妈美好的回想进入作文, 写出来的作文定会有血有肉, 真切感人。

学生有了良好的作文习惯, 坚持了思维的正确方向, 作文中学生便会以“我”为中心去拓展, 写出不再是移花接木的赝品, 而是流自内心的华章来。同时, 培养了学生科学而以严谨的作文习惯, 使之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仅对作文大有裨益, 也将会对学生终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程序:点铁成金之手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如果就习惯是作文中导引思维之手;那么, 程序便是作文中的点铁成金之手。严格程序, 就是严密作文过程中的步骤, 这是作文中对初一学生予以作文过程的规定。

学生的好文章不是老师改出来的, 也不是老师压着“多读”出来的;而是按作文的程序学生自己磨出来的, 悟出来的。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按程序操作, 使之点铁成金。

作文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程序是什么呢?大体上应该是“想、写、改、誉”这几步, 想清楚了, 写出来, 改满意了再誉写。想, 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写, 是将想的内容变成为文字, 这其中又包括写提纲, 打草稿;改, 是对草稿进行锤炼, 重点就是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 有时还包括立意和取材。有了前面这些扎实的功夫, 誉写也会自然用心了。

作文过程中“想、写、改”都是极为重要的, 但最主要的是“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指学生自己改) , 文章不厌百回改,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史料记载, 列宁在中学读书时作文的操作程序是:在草稿纸上拟定提纲, 然后把另一张草稿纸竖着对折, 在纸的左边一半打草稿, 将右边一半空着。然后在草稿右边对草稿进行补充、修正, 一直到自己以为满意时才认真誉清交给老师。这对我们是极有启示的。

笔者认为, 现在大部分老师规定学生 (尤其是初中生, 特别是初一学生) 两课时内完成作文是值得考虑的。应该加长作文时间, 一周一作, 就让学生在一周内完成, 从周一出题周五收缴, 并在一周内规定每天对作文“程序”中各步应完成的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去改, 自己去磨, 自己去点铁成金。但这不能不分年级, 搞一刀切, 而应该先慢后快, 逐步压缩每一程序时间, 到了初三, 便能在考场限定的时间里写出切合大纲要求的文章来。

对初一学生进行作文再启蒙是必要的。因为通过再启蒙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匡正作文时的思维错误, 严格作文过程中的步骤。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作文品格就可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做人品格。文如其人, 作文如做人。从这一点来说, 再启蒙工作对学生终生将有深刻影响。故而, 这项工作意义是深远的。

对初一学生作文再启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刚上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变换期。初一学生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 正是告别童年进入少年的时期, 此时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将产生一个嬗变。小学的东西已经朦胧而去, 留下的印象不再深刻。新的东西他们容易接受, 并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从头开始以全新的角度去指导他们作文, 他们便会很快地接受并步入轨道。如果我们大同小异地沿袭小学那一套, 过了初一, 再予匡正将花数倍功夫, 甚至对部分学生 (或者是大部分学生) 都难以奏效。初一承前启后, 初二初三甚至高一都不可能和初一相比。初一对人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奠基意义。

初一时, 学生具有了浓烈的作文兴趣, 养成了良好思维品格、思维习惯, 坚持了严密的作文步骤, 在以后的各个学段里, 无论采用“用语→构段→谋篇→立意”, 或“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或“观察→分析→表达”等哪种方式列序训练, 都能使学生不再说“空、套、假”话, 都能使学生情发于衷, 言出于衷, 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作文结尾:最后的叶子 篇3

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我们在习作和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结尾的方法。

那么,“欧·亨利式的结尾”通常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一般来说,通常指作家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其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欧·亨利式的结尾,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最后抖包袱,让读者读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

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说的是一个病得很厉害的女青年琼珊,从窗口看到秋风里树上的叶子不断落下,每天数着那些叶子。她绝望地说,等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的生命就完了!琼珊的好友苏艾为了挽救琼珊,偷偷把这事告诉了一个老画家,老画家用塑料画了片绿叶,夜里趁琼珊睡着了,别到树上。天亮了,阳光照进窗口,树上那最后一片“叶子”是那样的油绿!它唤起了琼珊生命的希望,她的病,慢慢地好了。

这篇《最后一片叶子》,是典型的意料之外的结尾。小说一开始把戏做得很足,让琼珊根本不知道留在树上的那片绿叶是画的,直到最后,琼珊看着生命的绿色活了下来,小说才告诉读者,那片叶子是假的。

欧·亨利式结尾,就是把最精彩的亮点放最后,让读者两眼一亮,感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其实,“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我们的习作片段也常见。例如:

片段一:暑假的某一天,我新染了头发。上了公交车,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人们的反应。可车上的人都避开了我的目光,一个个装作没看见我。后来,一个外国人站了起来,接着几乎全车人都站了起来,非要我坐下不可,怎么解释都不听。天哪,我才十几岁呀,别以为我是老头啊。以后我再也不敢把头发染成这么前卫的白颜色了……

片段二:有个同学天天在学盲文,老师不解地问:“你眼睛好好的,干嘛要学盲文呢?”那同学回答:“我不过是想在晚上看书的时候能省点电。”

片段三:不久前,我看见有家药店在销售药品时,几乎把所有过往行人都“拖”了进去。因为药店在门外挂了一块醒目的牌子,上书:“奉赠一万元!”见此牌谁又能抵御诱惑呢?进入店内又见一牌:“凡发现本店出售的药品,如有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不合规格的,本店奉赠一万元。”这是关于“奉赠一万元”的详细说明。据此,那些想发一笔“意外之财”的人必定十分失望,可不管怎样,谁都会对该店药品的质量和信誉产生深刻印象。如果什么时候要买药,难道首先想到的能不是它吗?

最后的礼物初一作文 篇4

所有人小时候,都会因许多事或人而得到礼物,如:过生日,考高分,帮人等。礼物在人们的记忆中都是要钱的,所以人们都不喜欢给孩子买礼物;如:帮妈妈做家务,妈妈给你讲故事,这是多么增强亲子关系的宝贵的机会。

我的零花钱每天有2元。邻居家的小女孩和我一样大,她有一双明如镜的眼睛,一身干净又漂亮的衣服,一双亮晶晶的鞋还有乌黑亮丽的头发。我的礼物一大堆而邻居家的小女孩没有礼物的。过几天邻居家的小女孩过生日了!我心想,送些什么呢?在我一天的苦想里,我终于想到小女孩有一个愿望。帮有困难的孩子。

她每天把妈妈给的早餐钱留一元钱放在自己的钱包里帮助有困难的`人。我也有能力和她一起帮助有困难的人。我和她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认为她过生日时我们一起去做义工帮助他人。这是多么有益的事啊!我们同时发出感慨。“就这样定了,不许不去噢!”她淘气的对我说。她生日的前一晚上,我偷偷地和义工姐姐说,你们帮我买一个蛋糕,我和我的朋友明天来;因为我朋友明天生日。我想给她一个惊喜!

姐姐和蔼地对我说“好啊,帮助他人是我的工作,信念,理想。就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晚了回去吧!明天我会给她一个惊喜的。”我想天空仰视,发现天空这样美,星星在天空眨眨眼,月亮在天空伸伸腰好像告诉我们清晨来临了。我像个小偷,偷偷摸摸的跑回了家。我兴奋的睡不着觉,在我的脑海里闪过她看见蛋糕的种种表现。

初一学生作文:最后一次 篇5

月亮姐姐问道:“柳树妹妹,最近又有什么有趣的新闻啊!”

“唉,别提了,”小柳树悲伤地说,“月亮姐姐,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候,小河清澈见底,欢快地流动着,小鱼小虾们都在玩闹嬉戏,风姐姐轻柔地帮我梳着绿油油的长发,太阳公公总是友好地跟我打招呼哩!”

“是啊!”月亮姐姐点了点头。

“而现在,人类都把垃圾扔进了小河,把污水也排进小河,小河的水渐渐浑浊。垃圾又堵住水流,这里变成了一股死水,臭不可闻,小鱼小虾们都死掉了……”小柳树边说边掉下眼泪,“应为废电池污染了这里的土壤和水源,所以……所以我……我也活不下来了,呜呜呜,这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了,月……月亮姐姐。”小柳树再也控制不住了,放声大哭。

月亮姐姐先是大吃一惊,也变得十分悲伤,不过,她擦了擦眼泪,连忙安慰小柳树:“不要哭了,柳树妹妹,也许……也许情况没有那么糟糕的。人类这样放肆地破坏环境,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挖坟墓啊!”

最后的晚餐初一作文 篇6

淡蓝色的时光是属于少年时代。

从小学升入初中时,那是一个漫长的假期,似乎比往年都要闷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那里那片废墟,之后又矗立起的高楼大厦,曾经的那里看着是浑浊,满天都是尘土,小平房,却是安心踏实,打心底的朴素,如今放眼望去只有高楼和钢筋水泥,夜晚灯光缭绕着那座熟悉却又生疏了的寂寞的城,是城的一角。对于那里也许除了爷爷外再没什么值得牵挂,但在记忆深处,有那样一群孩子挽着我的手,说是想一起看尽人生尽头的风景。那时无论是冬的冷冽亦或夏的赤热心却始终温热,那股温存从心的最深处一直蔓延到全身的每一寸血肉。还有一位长者讲诉着再也看不见的光景。而那群孩子那位长者已然尘封于岁月的泥土,偶尔一阵微凉的清风,心中静默地布施着磬人心脾的芬芳

最后一次转身,再见少年

爷爷种了许多昙花,人们说昙花一现,昙花绽放,一夜生命。或许明知花开花落皆是一场虚妄,却依然迎着寂寞与千百年的孤独盛开,绽放。那时的我观赏了的是一场美的盛况

儿时,校外的小摊上有些许多的小商贩,买着各种各样廉价的食物和小玩意,我们把那种食品叫做三无。小学时的我几乎没有破费买过那些五角钱一包的小食品,理由很简单,爸爸妈妈不让。我偶尔也会嘴馋,纠结半天,最后决定要舌头不要健康,我总是怀着一种神圣的心情加上小小的期望打开每一包三无,深深地吐一口气片刻后就这么一口咬下去,但是一般是不可能自己吃完,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了或者剩下的就带有一丝依依不舍和恼怒地扔掉然后望着天上的云怀念那皱皱巴巴的五角钱。那时我想为什么那种辣味那么烧心?留下的只有那种三无特有的恶心的气味在口中,周围的空气里蔓延,就像是一种嘲笑,这就是对不听话的小孩子的惩罚吧。

于是感觉自己受骗了,骗了自己的胃,伤了自己的心。

上初中后,学校边的小商贩那里看不到了,对于三无那种廉价的小食品却也偶尔会因为看不到而有一丝的遗憾与没落似乎感觉小学时的一切都只是儿时,只是回忆,随着天上的云层,飘着飘着,一不留神儿却不见了影儿

放假了,我在家里,突然很想吃三无,虽然我一直觉得味道很恶心,吃了还很烧心,但由于那种不知从哪来的强烈的欲望,在片刻思索后一下子从床上爬起翻箱倒取出龙猫的钱包,然后从里面掏出了皱巴巴的五角,那五角似乎意味深长,似乎可以让时光倒流,可以让岁月永恒。不过只是我心中美好的期盼罢了。

我坦然一笑,尽管心中早已凌乱到属于已逝去光阴的无所适从

嗯,叔叔嗯要一包三无,辣的,嗯什么都行。我像是一个犯了错的孩子,扭扭捏捏的,好像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我就像是一个赌徒,不知道结果,就这样茫然下注。一包红色包装的食品袋在空中划过了一条美丽的抛物线,在最高点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刺眼,我不熟练地接过,犹豫了许久,轻轻撕开了一道长长的参差不齐的线条,似乎连接着岁月两端的我,曾经的我,现在的我,依然存留着这仅存的羞涩。那种三无特有的气息迎面袭来,这气味似乎长达了许多年的叹息与回首,我惊叹却有些不知所措,好像尘封已久的内心被狠狠的揪了一下紧随而来的是有些迷茫的诧异

我得到的和我要的终究是不一样。

我咀嚼着嘴中像皮鞋底一样的.胶体,皱了皱眉,像是一颗心从天空坠入谷底留下了长长的叹息与孤寂。伴随而来的是无尽的空寂袭遍内心,好像是伴随了自己多年的刻意编造的谎言在一瞬间被击穿,有点自责的失落,我无法赴了儿时的约。辣的刺鼻的气味在嘴中扩散,眼睛中充斥着略有讥讽的晶体,我明白,这一切都像是我编造了的谎言,骗得过岁月,骗不过自己,此时非彼时。我无法理解自己的哀伤,谎言的世界纵横交错,而摇曳的我却在其中沧桑的寻找真相,可笑,只是个谎言,从始至终我如释负重地推开门,把那存有幻想的唯一的引线投进了垃圾筐,永远沉没,永远哭泣。门吱呀一声便不再作响,好像在一声叹息中把一种叫做从前的流年尘封于记忆。我释然,忘记了所有,忘记了曾经的这个少年

最后的晚餐初一作文 篇7

学科/领域:英语

年级:七年级英语 (7B) 第三章

所用教材版本:外语教学与研究版/广东教育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为有效课堂做好出乎意料的教学设计, 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在英语看图作文教学实践中, 即使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但整个教学过程也要融入师生共同参与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也要充满着美丽的想象;在祥和活跃的氛围中,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淋漓尽致地张扬。

(二) 内容分析

看图作文就是把画面的意思用文字表达出来, 它是英语写作训练的最佳途径, 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 思维能力和富有条理的语法组织表达能力。看图写话的画面是静止的, 而且比较单调, 只要通过仔细观察, 合理想象, 也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使单调的画面充实起来。

(三) 学生分析

很多初中生尤其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惧怕看图写话。在看图写话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知从何下笔, 抓不住要点, 词不达意, 语言单一, 语法错误等诸多问题。在自我意识上, 学生易受师说感染, 习惯依赖“拐杖”蹒跚学步。以往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和知识的传授和单一的技能培养, 很少关照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 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设计

1. 教学方法设计

这是一个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比较集中的班级, 学生每人都拥有一部供学习专用的电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资料, 想像中描绘恐龙。

2. 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提振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易到难, 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提高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

3.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想愿景。

(1) 现实生活中没有恐龙, 学生要认识它们, 只能通过标本, 图片, 资料和想象, 与真实情境中的实物相比, 信息技术更为安全、经济, 而且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信息源和经验等。

这节英语看图作文课, 不仅仅以写作为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英语写作入门过程中难免会有畏难的心理, 下笔作文时难免会缩手缩脚, 缺乏自信心。因此, 紧凑的教学环节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方法、内容运用得当就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2) 个别同学也很有可能会趁此机会浏览其他的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网页, 或者上QQ与他人进行聊天, 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所以课的导入要新颖, 环节要紧凑, 让学生即兴参与, 全力投入, 无暇顾及其他, 效果自然会好。

三、教与学的过程

上写作课之前, 我刚刚教完“Dinosaurs”课文中简单描述的几种恐龙的形状。趁着学生们还有一点点印象之时, 我决定从画恐龙入手, 把看图作文的技巧轻松地教给学生。一上课, 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画画。“上英语课画画?不会吧?!”“老师, 你原来是不是美术老师改行教英语的啊?”学生们好奇地问, 我示意他们保持安静, 然后打开电脑, 在程序-附件-画图里画起恐龙来。学生们也饶有兴致地看着我的动作。

我画了一只奇特的恐龙:大大的头, 尖利的角, 锋利的牙齿, 彩色的翅膀, 又长又细的尾巴……学生们都笑出声来, 我问他们:What's this?他们马上会意地回答:It's a dinosaur!我高兴地称赞他们聪明。然后, 我又问学生这只恐龙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侃谈起来:a big head, two sharp horns, sharp teeth, colourful wings, long and small tail…之后, 我立即动手组织段落文字, 并借助投影展出下列英文。“This is my dinosaur.Its name is Thunder.It has a big head and two sharp horns.Thunder looks like a bird because it has two colourful wings.It has sharp teeth, but it only eats mice and fish.It has a long and small tail, it'so nice!”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看, 有的还跟我念了起来。这时, 我故意问:“This is my dinosaur, what about yours?”我要求他们画出自己设计的恐龙来, 并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出来。大家兴奋地在自已的电脑上画起恐龙来, 不会画恐龙的学生则在网上找到了现成的恐龙的图片和文章。

我在教室的四周巡视了一会儿, 很多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老师, ‘粗脖子’的英语怎么说?”“‘公主’怎么说呢?”……我便趁此机会告诉他们要养成查英语字典的习惯, 这样便可以增加词汇量。平时比较懒惰的学生这时候也变得很有兴趣。

片刻之后, 很多学生便完成了作业。我利用“网上邻居”的共享功能把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几个学生的作品, 用投影仪放出来, 他们的画法虽各有特点, 但不失可爱, 英语用得虽少但有自己的词汇, 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我便赞扬这几位同学的描述很有创意, 平时较少受到关注的同学高兴得脸都红了。我不断地展示着部分同学的作品, 指出他们各自精彩而有创意的地方, 比如“eat mud”“drink milk”“run fast”“look after babies”and so on。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我从不吝啬赞美。大家受到鼓舞, 纷纷主动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课堂沸腾起来了。

最后,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提纲 (短语) 连成一段文章。大家一气呵成, 我在投影仪上一边批改一边评论。尽管有很多语法错误, 但我告诉他们不要紧, 只要勇于表达, 坚持下去, 错误会越来越少, 英语学得会越学越棒。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 我问学生对今天的英语课感觉如何, 同学们十分响亮地回答说很有趣, 我顺势告知他们今天上了一节看图作文课。啊?!他们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都说平时看到作文就害怕, 今天怎么……我微笑着说:“平时给同学们的是别人画好的图, 今天是给大家机会画图, 自己作文, 两者之间的角色调换了一下, 但方法是相通的, 都要发挥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以课程创新为目的。而课程的创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中心位置的确立, 要求教师不应是督促者, 而应是促进者或合作者。教师必须与学生真诚对话, 提出富有想像力的思考题, 鼓励学生借助一切教学手段寻找信息源,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最后的晚餐 篇8

那一段日子我正处于婚姻的低谷,丈夫整天早出晚归,也没见他事业有什么起色;而我们的感情像冲了三遍以上的茶般淡而无味,出差回来不再有礼物、拥抱、欣喜,而是老夫老妻的平静。

当我把这些婚姻的苦恼讲出来时,姐妹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帮我分析这个如一潭死水的婚姻,然后开玩笑说:不如找个情人吧……要不干脆离了算了……虽是玩笑话,却在我心头击起千层浪。我忽然有了离婚的想法。

回到家里,看着这个一成不变的屋子,有一种难言的厌恶感。

1岁半的儿子将牛奶洒了一地,我手忙脚乱地拖地板,拖完地,又例行公事地做晚餐。淘米,理菜,切肉,要做的事好像永无止尽。

电话响了,丈夫又要晚归。

绝望中我不小心抓住了那只裸露的锅柄,手被烫出一个大泡。那个锅柄的木头手把早就掉了,只剩下黑乎乎的铁柄,必须要用毛巾包着才不烫手,我跟丈夫说了不下五十遍,可他从来没有空去把它修理一下。我要离婚,我愤怒地想。

关了火,走出厨房,看着镜子里那双曾经明媚,现在却幽怨暗淡的眼睛,心生感叹:婚姻真是可怕呀,我要抛弃这种半死不活的生活,我要离开这个毫无生气的地方。

两个小时后,丈夫回来了。桌上没有照例摆上晚餐,我一个人坐在黑暗中目光决绝。“怎么回事?没做饭?”他一边说着,一边走进厨房。

“为什么要做饭?我做够了,再也不想做了。这种日子我过够了,我们离婚吧。”

丈夫这时正在厨房里用力地洗刷一只不应该粘底的锅子。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你说什么我没听见,第二个反应是我听错了吗你再说一遍;当他终于弄明白了我的意思时,儿子哇哇地哭起来,他只好先把我的感情问题摆到一边,扑进房间里抱着儿子喂牛奶。

“过得好好的,怎么要离婚?”丈夫抱着儿子走出来,一脸惊异。

我看着他冷笑,心里油然升出一种报复的快感,他一直粗心地忽略我的感受,现在该轮到他痛苦了!

当天晚上,我执意与他分床而睡,根据我所知的经验,离婚是一件异常复杂的事,它纠缠着情感、财产还有习惯等许多因素,因此一定要有毅力。

为了顺利离婚,我想好了三件事,第一,决不再买菜做饭,从生活中把两个人分离开来;第二,不再陪他散步睡觉,不给他和好的机会;第三,经济上分开。

一个人躺在沙发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我拧开台灯,找出一张白纸开始写离婚协议书。落笔的瞬间,我盘点了一下家里的财产:我是北方人,他来自江南,我们漂到大连这个城市,白手起家,现在年过三十,也挣下了两套房子,一大一小,大的是三居室,去年年初才搬进来的;小的是我们刚来的时候凑钱买下的,都在我的名下,现在已租给了别人,月收入六百元;另外丈夫还有两个店面,约值三十万元。

我在离婚协议上写得很清楚:房子、孩子归我,门面给他,这样公平合理。

第二天,给他这份离婚协议时,还在餐桌上放了一张字条:我要自由!

“签字啊。离婚,你懂不懂?”看到他呆呆的样子,我有点烦躁了,却又随即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又换用循循善诱的口吻道:“我们做夫妻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在一起也有五六年了吧?相处这么久,难道你还看不出来我们早已是两个世界里的人?分开,对你对我都有好处。”

一个星期后,丈夫的电话打到了我的办公室,“我同意签字了,下午出来吃个饭吧。我们老地方见,我把协议书交给你。”丈夫的声音低沉伤感,他挂了电话后,我还握着话筒颓坐在椅子里发呆。

他肯离婚了。积在胸口的郁气在刹那间抽离。我感受着心脏的异样,脑袋里不由自主升起一个念头:没有这个男人,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然后,我又想起往日的一幕一幕。我喜欢海边的风景,他放弃了自己正在上升的事业陪我来到大连重新开始;我梦想海边的房子,他贷款买了这套拉开窗帘就看到无垠海景的房子……

下班后,我勉强打起精神去了那家常去的海边西餐厅。几天不见,他瘦了许多,眼神忧郁沉静。他沉默地把一只牛皮纸信封推到我的面前。还没坐下,我的眼眶先红了。我真要永远地离开这个男人?我忽地慌张起来。

“既然来了,就不急了,先点些什么吃吧。”也许因为这是最后的晚餐,他看着我微笑,好久不见的微笑呀!他的眼神清澈而温柔,他的手指纤长而有力,可是我为什么一直没注意到这些呢?他招呼waiter:来一份黑椒牛柳饭,一份蛤蜊汤。这两样都是我的最爱。

我默然坐着,直到他突然对我说:“最后的晚餐,你为我点一份我爱吃的东西好么?”

“你爱吃的?”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搜索了半天后,我有点口吃地说:“你爱吃的?你不是一向和我吃一样的么?”

他笑了笑,然后一字一句地说:“其实,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一直吃的是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你忘了,我是苏州人,我喜欢江南的菜肴,有点甜那种。”

他平静地说出来的话,我听了心中却惊涛骇浪。是的,这么多年来,我居然从来没有想过问一问他喜欢吃什么,而且平生第一次知道原来他喜欢吃甜的那种食物。可这会儿,我们就要离婚了。

“说点什么吧。”他说。

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我想好了,房子、店面、家里的东西全都给你!”他沉默了半响,又说,“我只带走自己的书和几套衣服。”

“你要到哪里去?”听到这令人心酸的告别,我忍不住问。

“其实,来大连这些年里,父母,还有我的朋友们多次召唤我回南方,说那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是因为你喜欢大连,喜欢大海,所以我留下来。但我在这里事业一直没有什么发展,又让你受了很多委屈。”

我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离婚后,我就要去南方发展了。以后你一个人过,还要带着孩子,会很辛苦的。”他紧皱眉头,抽出一支烟,顿了顿,“所以我把东西都留给你。门面每年还可以租一些钱,要攒起来,不要乱花,以备不应之急。孩子上学,也需要很多的钱,到时候我再想办法。”他说着,眼眼看着窗外有一丝留恋和挥之不去的牵挂,那种口气,不像是一个准备离婚的男人,而像是一个即将远行的人对家的不舍。

窗外是蔚蓝的天空,明净的大海,白色的水鸟,一切都天堂般美丽和宁静。而这一切突然变得黯然失色。

“那你怎么办?”我问道。“男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生存的办法,倒是你,要懂得照顾自己。”看他望着我的眼神,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为什么要跟他离婚?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

“别哭了。”他的大手按在我的肩头,一种淡淡的烟草味传来,我曾经多么喜欢这种有力量感的味道,可为什么,在一起的时候却经常感觉不到?

“我也该走了。你知道么?每次你和父母姐妹团聚时我的心里都空落落的。我也很想念我的父母,他们毕竟都老了。”

我的内心充溢着自责,还有一种爱恋与不舍。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男人啊,见过多少离婚时反目成仇的夫妻,不是为财产大打出手,就是相互辱骂与诅咒;可我从没见过这样的离婚,这样柔情、深沉、宽容的分手仪式……而直到最后一瞬间,我才知道他在婚姻中也一直忍受着种种不快和不适,这都是因为我啊。

“这些,你为什么不早说呢?”我含泪握住他的大手,已顾不得自尊与骄傲了。

“因为,我愿意忍受这一切,我希望你过得快乐。”我又一次呆住了。

迟疑了片刻,我说:“你,可以不走么?”丈夫笑了,握住我的手,久久没有说话。

初一军训最后一天心得体会 篇9

军训三天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训练齐步走,说到这儿有人会笑了,初一的学生居然难在了齐步走上,可事实的确是这样,我们为此不但搭了精力,浪费了时间,也因此比别班的进度短了一截,在此我不得不提到一个精神问题,人不但要有坚决和毅力,还要有集体精神。齐步走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一列队伍可以走得齐,因为步速不同,步子长短不一。后来,在教官的教导下,我们女生队伍相互体谅,统一步伐,几乎达到了“人队合一”的程度。而男生队伍里,却今冬没有人在乎这件事情,队列一会儿呈弧状,一会儿成钝角,一会儿还会如参差不齐的地表一般。于是,我们集体为此花费了近别班两倍的时间和精力训练。我想这并不在于某个男生的原因,而是他们彼此缺乏一种团结。

这几天的军训对于我来说可谓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从走路喜欢把手塞在口袋里到规范地甩胳膊,从身体酸痛到慢慢适应……这一切,不禁让我想起了蚕的`蜕变——当蝴蝶费尽心血地从蛹壳里爬出来,它便拥有了可以飞翔的美丽翅膀;而如果这时人类帮助它剪开了蛹壳,那么这只蝴蝶便永远地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我想,军训中的我们也一样,需要自己努力做规范化自我,做一只可以飞翔的蝴蝶!

最后的晚餐作文400字 篇10

这时,不知道从哪里窜出了一只黄鼠狼,黄鼠狼说:“吃饱了吗?这可是你最后的晚餐。”说完黄鼠狼就把鸡给吃掉。忽然,一只狐狸跑了出来。狐狸说:“你好老朋友,这是你最后的晚餐。”黄鼠狼还没来得及逃,就被狐狸吃掉了。

狐狸吃饱了,在草丛中睡了一觉。发现已经到了老虎洞了,老虎吼了一下,狐狸被惊醒了,老虎说:“好久不见,老朋友,刚才吃得饱吗?你一定要记住这是你最后的晚餐。”说完老虎把狐狸给吃掉了。

离婚前最后的晚餐 篇11

傍晚时分,路易斯回来了。苏珊坐在黑暗中决绝地说道:“我们离婚吧。”当晚,她执意与路易斯分床而睡。离婚是一件异常复杂的事,它纠缠着情感、财产还有习惯等许多因素,苏珊告诫自己一定要有毅力。

躺在沙发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苏珊拧开台灯,找出一张白纸开始写离婚协议书。纸上写得很清楚:房子、孩子归苏珊,车子和存款给丈夫,公平合理。

第二天早上,苏珊把离婚协议推给路易斯:“签字吧。”看到一脸发呆的对方,苏珊有点烦躁了:“我们国籍不同,人种不同,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分开对你对我都有好处。”

一周后,路易斯的电话打到了苏珊的办公室里,“我同意签字了,晚上出来吃饭吧。老地方见,我把协议书交给你。”这声音低沉而伤感。

积在苏珊胸口的郁气刹那间抽离,她坐在椅子上,脑袋里不由自主地闪现出往日的一幕幕:苏珊当年在韩国留学时认识了路易斯,他舍弃了在韩国蒸蒸日上的事业,陪苏珊来到这个西班牙沿海城市重新开始;苏珊想要海边的房子,他背了巨大的贷款买了这套能看到无限海景的房子……

下班后,苏珊勉强打起精神去了那家常去的海边餐厅。几天不见,路易斯瘦了许多。也许因为这是最后的晚餐,他看着苏珊微笑,眼神清澈而温柔,对招待说:“来一份黑椒牛肉面、一份蛤蜊汤。”这两样都是苏珊的最爱。

苏珊默然坐着,路易斯突然说:“最后的晚餐,你能为我点一份我爱吃的东西吗?”苏珊被问住了,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搜索了半天后,她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不是一向和我吃一样的吗?”

路易斯笑了笑:“其实,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我吃的都是自己不爱吃的。你忘了,我是韩国人,爱吃米饭的。”

听着他的话,苏珊内心一阵惊涛骇浪,强烈的自责把她打晕。这么多年来,她居然从来没有问过丈夫喜欢吃什么……

路易斯温柔地说:“我想好了,房子、车子,家里的东西全都给你!我只带走自己的书和几套衣服。”“你要到哪里去?”听到这令人心酸的告别,苏珊忍不住失声叫道。近2000多个日日夜夜,肤肌相亲、月下的温情、对视的双眸……苏珊心里突然一阵彻骨的疼痛。

“其實,来西班牙这些年里,父母,还有我的朋友们多次召唤我回国,说那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你喜欢这里,所以我一直陪着你呼吸有腥气的海风、吃我不太喜欢的食物,却没有干出什么成绩,让你受委屈了。离婚后,我就要回国了。以后一个人过,还要带着孩子,你会很辛苦的。”

路易斯紧皱眉头,顿了顿,“所以我把东西都留给你。如果不够,我再想办法。”他说着,眼睛看着窗外,脸上有一丝留恋和挥之不去的牵挂与痛苦。那口气,不像是一个准备离婚的男人,而像是一个即将远行的家长对妻儿的那种不舍与牵挂。

窗外是蔚蓝的天空、明净的大海、白色的水鸟,一切都天堂般美丽和宁静。而这一切此刻都变得黯然失色。

苏珊的泪水突然止不住地往下掉。“别哭了,亲爱的。”路易斯的手轻轻按在苏珊的肩头,一种淡淡的烟草味,如此熟悉,苏珊多么喜欢他身上的这种力量感、这种烟草味,可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却丝毫感觉不到呢?

“我也该走了。你知道吗?每次你和父母姐妹团聚时我的心里都空落落的。我也很想念我的父母,他们毕竟都老了啊。”路易斯感叹道。

听到这里,苏珊的内心充溢的是感动、是自责,更多的是不舍与爱恋。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男人啊,苏珊见识过多少离婚时夫妻反目成仇、互相辱骂与诅咒的场景;可她从没见识过这样的离婚,这样柔情、深沉、宽容的分手仪式……充满祝福、伤感和牵挂的别离;甚至直到最后一瞬间,才知道他在婚姻中也一直忍受的种种不愉快和不适应,却都是因为爱自己啊!

“这些,你为什么不早说呢?”苏珊含着泪紧紧抓住路易斯的手,顾不得自尊与骄傲了。“因为我爱你,我愿意忍受这一切。我希望你过得快乐,不要为这些琐事来烦心。”苏珊又一次呆住了。

迟疑了片刻,苏珊说:“你,可以不走吗?”

苏珊和路易斯从那个餐厅手牵着手走出来的时候,外面的海风已经很凉很凉了,坐在路易斯的摩托车后面驶往回家的路,苏珊长发飘飞,看着沿路上灯火辉煌的街景,想到自己那个依山傍海、那个他一手打造出来的温暖的家,幸福席卷了她的整个身体。

编辑/平凡

最后一只鸟 篇12

看来,不出去不行了,不然我就要饿死在巢里了。

我小心翼翼地飞了出去,生怕被那些可恶的人类发现,因为我的父母和姐姐都是惨死在他们手里的。今天运气还不错,我居然找到了一个很大的晒谷场,场上有不少食物。看看旁边没有人,我壮着胆子落下来。“哎,奇怪,这些粮食怎么全都发黑啦!肯定是被污染过的。管它呢,先填饱肚子再说。”我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得正香,突然一颗弹丸“嗖”的一声擦着我头顶飞过,此时的我成了标准的“惊弓之鸟”,我急忙飞起来拼命往前逃。原来我被一个手拿弹弓的小男孩发现了,那个男孩一边掏另一颗弹丸,一边兴奋地大叫:“快看啊,这儿居然还有一只鸟呢!”

我逃了好一阵子,环视一下,感觉已脱离危险,才停下来歇了一会儿。“下一步该怎么办呢?还是到井边去看看我的好朋友青蛙小弟吧,它一定也饿得够呛!”“咦!青蛙小弟怎么不在呀?”井里干干的,一滴水也没有。我想,青蛙小弟一定是被那些可恶的人类逮走了。唉!我们动物的日子可真苦啊!青蛙小弟平时帮助人们捉害虫,为的就是让农民有个好收成,难道青蛙小弟为人类服务一生,得到的回报竟是死亡吗?

我哽咽着飞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停下来,地上没有青草,更没有鲜花,只有裸露的土地和几棵光秃秃的树桩,还有一条干涸发臭的小河。看到这荒凉的情景,我不禁哭了起来,这里可是我们鸟类的家园啊!昔日那美丽的森林,今天竟是如此模样!

我正在哭泣,突然眼前一黑,一只大手冷不防从后面把我抓了起来。我想这下可完了,我的生命就到此为止了吧!只听可恶的“大胡子”哈哈大笑着说:“电视上说人们已经三个月没发现鸟了,没想到这儿还有一只小家伙呢,今天晚上可以开荤了。”那声音令我毛骨悚然。我这才恍然大悟,我竟是世界上最后一只鸟!那我就更不能死了。我拼命挣扎着,但我那瘦小的身躯,怎能摆脱那只贪婪的大手?

可恶的人类,现在连我——世界上最后一只鸟都要死了,那下一个该死的会是谁呢?

(指导教师石磊)

教师点评

最后的晚餐初一作文 篇13

一进门,就吹来阵阵凉风,“真凉快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了一句。这时,我的目光转移到了价格表上,什么,儿童票需要50,而大人票竟然需要100,太贵了吧,妈妈和姨妈抢着买单,最后钱终于付好了。我们找了一个位子,我大声喊到:“服务员,我要一个菜单。”咦,为什么没有服务员,我很奇怪,这时妈妈笑着说:“儿子,自助餐是自己拿,想吃什么拿什么。”“原来是这样!”我兴奋地说。

开始吃饭了,我选了金灿灿的油炸香蕉和劲道的面条。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别提有多香了!后来,我还拿了五彩缤纷的蛋糕、脆嫩多汁的鸡块……香气扑鼻。还有甜滋滋的饮品,我狼吞虎咽地吃着,不一会儿就全吃掉了,还打了一个饱嗝,真的太好吃了!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快,我也要回家了,离别时,我依依不舍,心想:下一次我还要来!

最后一个夏天作文 篇14

——题记

晚自习已经结束了,我独自走在满是法国梧桐的小径上。左右两边高大浓密的树木,把枝条伸长,再伸长,最终拥簇在一起。只让少数月光如碎银般的洒下,在地上绽开花朵来。耳机里,循环播放着一首歌《剩下的盛夏》心里,一遍遍回忆着一年来相处的点滴过往。

初来乍到,看着你们一个个友善的目光,我却不敢太过放松,毕竟你们是两年的同学,而我却初来乍到,显得格格不入。现在想想,我竟是那么的可笑,连面对你们的勇气都没有。

初三上学期的运动会,我们一起为班级的荣誉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展现出属于自己青春的激情。第一次和你们有一种合作的意识,虽然我还是一脸的冷淡,但心里早已把你们的一切记在心里,最深处的地方。

初三下学期的文艺比赛,我们每天一起努力的训练,偶尔一起去喝喝奶茶,逛逛街,虽说每次都是被你们压迫着去的,而且我也总是作业不离身,但每次和你们出去,总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一路看着你们打打闹闹偶尔看着你们同心协力,一起来和我开玩笑,偶尔和你们一起闹闹,突然发现这种感觉好久违,也好温暖,从那一刻起,我们舞蹈队的七个女生的心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可时光太瘦,指间太宽,一年转眼就快过去了,一年,其实真的好短,只不过是从秋季到夏季的一个转变。

毕业在即,心中固然万分不舍,但毕业的那天分手的时间,能不能别轻易就说了,再见,希望那天我们都不哭,笑着离开,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希望留给未来。

最后的泣别 篇15

姐夫忠德哥这次是心肌梗死, 正在抢救。因来的人多, 姐姐让我们先回去, 等消息。

第二天一早, 赶往医院, 重症监护室已敞开大门, 让亲友们前来看望。姐夫的病情比前一天又加重。血压很低, 为了提高血压, 给他输一种药, 但这药对肾脏有损害。

第三天, 就是24号, 姐夫的血压只有60/30, 而输的一种药指标已到40多 (它的安全值是12) 。默默的看着姐夫, 看着医生给姐夫输血, 希望有奇迹出现。

大家都不愿离去, 姐姐也疲惫不堪, 商量了一下, 还是让年轻的一辈留下, 其他人回去休息。据说当天晚上9~10点时, 情况又不好, 经过抢救, 缓了一下。

第三天 (25号) 一早, 打电话到医院, 问情况。说还好, 打算中午过去。但过了不到一小时, 医院里来电话, 让赶快过去。三姐姐的女婿带了我们, 飞速的开车前往医院, 到医院已是9点15分, 姐夫已走了。

病房前的亲友们悲痛不已, 我抹着泪走到病房窗前, 透过百叶窗, 看到医生护士正在给姐夫擦身, 裹单子。姐夫因病已在北京医院住了两年多, 身子瘦的不成形, 脸蜡黄。约忙了半小时, 姐夫已给包裹好。这时医生打开病房门, 让亲人朋友们前来告别……

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心里, 姐夫是个宽厚的长者他善良, 仁爱, 平和, 心里永远装着别人。

记得1976年, 我先生金凯生 (金芷生的弟弟, 忠德的内弟) 得了肝炎, 住进南京钟阜医院 (肝病防治中心) 。那时我在上海工作, 忠德哥并没有告诉我实情, 自己每天去医院看望凯生。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 每次从家到医院, 来回要骑两个多小时的车。将近两个月, 一天不落, 直到凯生出院。这时的通信工具只有书信, 电话都没有, 我是以后才知道这些。这两个多月来, 忠德哥为了弟弟, 是何等的劳心劳力, 心里留下对忠德哥深深的敬意。

关于忠德哥去医院, 有一小故事。忠德哥爱干净, 还有些小洁癖。每次去时, 他“全副武装”, 裤子, 衣服, 鞋子, 手套, 口罩, 全部备上, 医院回家就把它们全脱了, 放家的一小屋, 用紫外线杀菌。开门进来的大门把手 (铜的) , 也要用火烧一下。凯生出院时, 他的同房病友打趣的和他说, 你姐夫天天来, 但我从不知他长什么样。

关于忠德哥爱清洁的故事还有很多, 亲友们每每讲起, 都笑得前仰后合, 忠德哥就在旁边, 和大家一起乐, 像个局外人似的, 时不时的补充一些故事中的细节。

孩子们知道他有爱干净的习惯, 特意和他捣蛋, 比如把鞋子连成串挂在他床头, 在他的床上打打滚……忠德哥见了最多笑嘻嘻的吼两声。忠德哥特别喜欢孩子, 任凭孩子们怎么闹腾他, 他从不生气。

作为家人, 是很少知道他工作的情况, 但有一次意外的合作, 深深感悟了忠德哥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及他平易近人的高贵品德。

1990年, 全国三十个省级电视台外宣部联合制作的百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之最》和画册《中华之最》准备发行, 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新闻发布会。当时请了中宣部的一位负责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 他因临时有事来不了。正当大家踌躇时, 得知忠德哥在大会堂参加另一会议。他们希望我去请忠德哥, 那时忠德哥是中宣部副部长。我起先有些犹豫, 因事先没有和忠德哥打招呼, 后来想了想还是去试试。

乘忠德哥开会前有一小时的空余时间, 和他谈了电视界朋友们的要求, 并把宣传资料给他看了。忠德哥看了资料, 二话没说, 就和我一起去会场。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作了精彩的、热情洋溢的总结演讲。

新闻发布会开得很成功, 电视界的朋友们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非常感谢忠德哥。

回忆和姐夫相处的日子, 是温暖的, 是愉悦的。他对家人的爱, 是无私的, 是深厚的。几十年来, 他的点点滴滴, 他的音容笑貌, 永远深深的留在心里。总觉得他没走, 他不会走, 只是出了个远差, 或工作忙, 他总会回来, 继续和我们谈天说地, 和小一辈亲密无间……

罗隆基“最后的晚餐” 篇16

1965年12月7日。

经过秋风扫荡落叶之后,当朔风在北京街头劲吹,只能摇曳着光秃秃的树枝。虽然已是早上8点钟了,天昏地暗,不见太阳的影子。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似乎还刚从睡梦中醒来,商店店门紧闭,行人稀稀疏疏。

一个60来岁的姓王的老护士,穿着一件风雪大衣,头颈缩在长长的围巾之中。她不紧不慢地穿过王府井大街,来到东安市场旁边一条名叫“迺兹府”的街道,推开一扇红漆大门,那大门上方钉着“迺兹府12号”字样的门牌。迺兹府,过去叫“奶子府”,在北京话里“奶子”就是奶妈的意思。

迺兹府12号是一座四合院,分为前院、后院,四周有游廊,雕梁画栋,气势不凡。此处原是清朝王府,后来成为国民党大员蒋梦麟的私邸。1950年,周恩来把这座四合院分配给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居住——当时,此人在北京无立足之处,借寓于北京饭店。虽然他孤身一人,加上两名警卫、一名司机、一名厨师、一名秘书、一名护士,也不过七个人,成了这个拥有数十间房子的四合院的新主人。

白天,护士来此上班。她很准时,每天上午8点到达,准备好注射器之后,便会敲响那位民主人士卧室的门。他总是在那时刚刚醒来。他睡觉时,喜欢拉上窗帘,屋里昏暗而安谧。一听见敲门声,他便习惯地把手指摁在床头开关上,屋里的灯便唰地亮了。于是,护士推门进屋,给他注射一针胰岛素——因为他患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注射两至三次胰岛素……

今天有点蹊跷,当护士像往日一般敲响卧室的门之后,屋里仍是黑沉沉的,没有响起那句不知听了多少遍的话:“请进!”护士又敲门,屋里仍然没有动静。

护士等了片刻之后,轻轻推开了房门,一道光线便投进这黑茫茫的屋。护士往屋里一瞧,发出“啊”的一声惊叫:被子掉在地上,他斜着卧于床上,脸朝下,右臂伸向地板。

护士奔了进去,揿亮电灯,发觉地板上散落着几片硝酸甘油片。那是治疗心绞痛的急救药,发病时含一片于舌下,一两分钟之内便可使冠状血管扩张而获救。他患此症,总是随身带着急救之药。这次,大概是夜里发病,他掏出硝酸甘油片时失手落于地上。他伸手去取,却因心力交瘁而无法完成这“举手之劳”,终于垂下了手臂……

护士摸了一下他的前额,发觉尚有余温,当即拨电话给北京医院。急救车把他送入北京医院抢救。经注射强心针之后,他仍毫无反应。就这样,他孑然一身离开人世。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女。唯一的亲人,是从郑州匆匆赶来的同父异母、比他小16岁的弟弟罗兆麟……

此人是谁?凡是经历过1957年那不平常的春季和夏天的人,无不知晓他的大名。195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曾说:“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其源盖出于章罗同盟。”他,便是“章罗同盟”的那个“罗”——罗隆基,号努生。

在被划为“右派分子”之前,他担任如下公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传部长、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

划为“右派分子”之后,他的工资从四级降为九级。没有司机、没有轿车了。他唯一的职务是全国政协委员。他仍住在红门铜环的迺兹府公馆里,直至他辞别人世。

走访罗隆基秘书与“联络员”

1986年11月23日,北京雨夹雪,颇为泥泞。我在下午来到木樨地,叩开叶笃义先生家的房门。叶笃义曾担任罗隆基的秘书。1957年,他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革”后,在1983年12月27日举行的中国民主同盟五届一中全会上,叶笃义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秘书长。后来,他担任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中央副主席。

我请叶笃义先生谈罗隆基。作为罗隆基的秘书,他非常详细向我讲述了罗隆基的生平以及猝死经过。以上关于罗隆基之死的情况,便来自叶笃义的口述。

我问及那位给罗隆基每天打针的护士是否还在,能否采访? 叶笃义摇头,说事隔多年,已经不知那位护士的去向。后来,倒是上海《文汇报》老报人、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谢蔚明先生,在1993年6月18日给我的信中这样写及:“我认识她,姓王。浦熙修和我都叫她王小姐,原系协和医院护士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洛克菲勒在协和安装铁肺后返美,就是王小姐护送的。五十年代初,罗(隆基)、浦(熙修)、老舍注射肝精针剂,都是承她义务帮忙的。我也是请她注射的。罗(隆基)身亡之时,她应是花甲老人了。”

叶笃义告诉我,罗隆基去世之前的那个晚上,在家设宴,与几位朋友聚餐。来者有他的老朋友、全国政协委员赵君迈先生,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刘王立明及其女儿刘炜等。

叶笃义先生知道我希望深入了解罗隆基猝死的情况,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北京东城区东四六条赵君迈家的地址。我当即赶往赵宅。不料赵君迈先生的家人告知,他因病住在北京军区总院201房间。我问病情如何,答曰交谈无妨。北京军区总院离赵宅不远,在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这样,我在1986年11月25日上午,赶往北京军区总院采访。85岁的赵君迈,穿着病号衣,披着军大衣,接受我的采访。他听力差,戴着助听器,在病榻上跟我笑谈往事。

赵君迈告诉我,他并非中国民主同盟成員,而是无党无派人士。1957年,他既非“右派分子”,也不是“反右派斗争”积极分子。在“大鸣大放”中,新华社在1957年3月15日关于全国政协会议的报道中提到他,只一句话而已:“赵君迈认为,应该提倡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他在“反右派斗争”中安然无恙。然而,他却是章伯钧与罗隆基这两位“大右派”的联络员。

也真巧,前一天——11月24日,我在北京拜访当年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宣传委员陈新桂,他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其“头衔”便是“章罗同盟的联络员”。然而赵君迈却是正儿八经的章伯钧、罗隆基的联络员!

赵老先生似乎也看出我的疑惑,便告诉我,“在全国政协设有一个联络委员会,总共有25个联络委员,我名列其中。按照规定,每个联络委员都要联络几个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全国政协委员大都是有点‘麻烦’的人物。罗隆基在‘反右派斗争’中遭到了‘大麻烦’,谁都不敢担任罗隆基的联络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龚饮冰问,谁愿意当罗隆基的联络员?我说,罗隆基是我的老朋友。我自告奋勇当他的联络员。”

nlc202309042105

龚饮冰是龚育之的父亲(龚育之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赵君迈说,龚饮冰跟他是同乡,很熟悉。龚饮冰希望通过联络员了解联络对象的思想状况。赵君迈既跟龚饮冰熟悉,又跟罗隆基熟悉,确实是很恰当的联络员人选。

当时,罗隆基和章乃器,是两个“死不投降”的“右派分子”。尽管罗隆基“死不投降”,毕竟他是 “头面人物”,所以他在成为“右派分子”之后,虽被撤去森林工业部部长职务,但仍保留全国政协委员头衔。他没有被送往北大荒劳改,依然住在北京迺兹府那宽敞的公馆里。他和浦熙修断绝了来往。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女,孤苦伶仃地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大院里。正因为这样,中共中央统战部及全国政协觉得很有必要指派一位联络员,关心罗隆基。当然这位联络员必须是罗隆基的老朋友,能够跟罗说上话。赵君迈自愿当联络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及全国政协真是求之不得。重要的是,赵君迈不光是罗隆基的老朋友,而且在“反右派斗争”中没有“批判”“揭发”过罗隆基,是罗能够接受的联络员。

除了罗隆基之外,章伯钧当时也被撤销了交通部部长职务,工资从三级降到七级。不过,按照七级的级别,他还有小轿车。章伯钧住的四合院,比罗隆基大一倍,还有个小花园。他和妻子李健生以及子女住在一起,比罗隆基要好得多,但也是终日闷闷不乐。

谁来当章伯钧的联络员?在全国政协的联络委员会之中,无人敢于应承。

赵君迈对笔者说,“‘剩下’的章伯钧,没有人敢要,因为章伯钧在‘反右派斗争’中同样遭到了‘大麻烦’。我说,一不做,二不休,那就把章伯钧也给我吧。这样,我就成了章伯钧、罗隆基两人的联络员。”

赵君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说起了自己颇为传奇的经历:

他出生于1901年,比章伯钧、罗隆基都小;原名赵恒敬,是抗日将领赵恒惕的堂弟,生于湖南衡山县,却自费到日本上中学,在美国上大学。1922年,当他进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时,罗隆基比他早一年来到这所大学,所以他跟罗隆基相识很久。

1926年他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土木工程系,学桥梁工程,按常规应当是做桥梁工程师,而他却又进入美国西点军校学习,回国之后成为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总队总队长、国民政府军第四师第三旅旅长。1932年,他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曾重创日军;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东北长春市市长兼警备区中将司令,1946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后来国共交换俘虏,他被放回。他觉得作为中将,曾经有过不光彩的被俘经历,不愿再在国民党军队里做事,不去台湾,而到香港经商。

赵君迈先生一生潇洒。据称他自称,“爱游泳,识水性,曾中流击水,是水上自由王国的浪里白条;好柔道,擅摔跤,曾扬名美国,是中国第一个国际自由式摔跤手;骑术高超,热衷提倡近代军事体育;曾学内、外家拳术,领得一身上乘功夫。”大约由于他喜爱体育运动的缘故,1955年当他从香港回到北京,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摔跤协会主席。他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出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62年当选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

罗隆基的晚年生活

自从赵君迈担任章伯钧、罗隆基的联络员,便常常登门拜访二人,跟他们聊天,为他们解闷,安慰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赵君迈跟章伯钧原本只是认识而已,属于“点头朋友”,并无深交。经罗隆基介绍,赵君迈也与章伯钧交上朋友。

赵君迈认为罗隆基是书生。“反右斗争”之前,在中國民主同盟,章伯钧是核心人物,而罗隆基是表面上的领导人。

在赵君迈看来,罗隆基始终是爱国的,爱民主,强调人权。

赵君迈以为,章伯钧与罗隆基根本不可能结成“同盟”“联盟”。在“反右斗争”之前,章伯钧与罗隆基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吵架。戴上“右派分子”帽子之后,罗隆基坚决不承认有什么“章罗同盟”,而章伯钧迫于政治压力承认了所谓“章罗同盟”。

赵君迈跟罗隆基无话不谈。他注意到,罗隆基往日爱穿西装,打成“右派分子”之后则常穿中山装。经赵君迈提议,邀集几位老友,轮流聚餐,在餐桌上联络感情。这样的聚餐,大约每星期一两次,以晚餐为多,偶尔也有午餐。每一回聚餐,不论在北京的和平宾馆还是四川饭店,章伯钧来,罗隆基也来。这样,被打成“章罗联盟”之后,章伯钧与罗隆基倒是常见面,常联络——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争,没有什么可吵的了。罗隆基没有车,通常是章伯钧用车接他,一起去饭店。有时,罗隆基外出要用车,就打电话给章伯钧借车。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刘王立明,康同璧以及她的女儿,还有黄绍竑、陈铭德,也常常参加聚餐。大家一起谈天气,谈种花,谈美食,边吃边聊,话题漫无边际,不过几乎不愿涉及政治。罗隆基虽然还是那样的脾气,但说话比起过去要谨慎多了。

康同璧是康有为次女,年长于罗隆基。她早在罗隆基赴美国留学前14年——1907年,便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回国之后任万国妇女会副会长、中国妇女会会长。解放后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康同璧的女儿罗仪凤当时约50多岁,个子矮矮的,一直没有结婚。她常常跟随母亲康同璧一起参加聚餐,并看望罗隆基。

黄绍竑是当年以李宗仁为领袖的桂系将领之一,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广西省主席、湖北省主席、浙江省主席。1949年他作为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赴北平参加国共谈判,谈判破裂后发表声明脱离国民党,此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在“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陈铭德是老报人,曾任《新民报》(《新民晚报》的前身)社长、总编辑,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养父。浦熙修当年是《新民报》采访部主任,所以罗隆基跟陈铭德也很熟悉。

在罗隆基晚年,常去看他的还有罗涵先。2010年5月12日,我在北京采访民盟中央原副主席、88岁的罗涵先。罗涵先曾任罗隆基秘书,所幸在“反右斗争”中没有被划为“右派分子”。笔者在访问罗涵先时,他幽默地说明了自己没有成为“右派分子”的原因:在1957年,他除了担任罗隆基的秘书之外,还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办公厅主任。在“大鸣大放”时,每一次民盟中央召开“鸣放”会,发言的人都极其热烈,要“排队”才能挨到发言的机会。在即将轮到罗涵先发言时,别人就会说,你是中央办公厅主任,还怕没有机会发言?让一下吧!就这样,罗涵先一让再让,始终没有发言的机会,所以也就没有“右派言论”。

nlc202309042105

罗隆基、章伯钧与这样一些朋友来往,在聚餐、谈天之中,稍稍得到些许安慰。罗隆基和章伯钧都不抽烟、不喝酒,无法借酒浇愁,只是借聚餐驱除那可怕的孤独感。

赵君迈说,章伯钧、罗隆基当年都是目空一切的人物,他们高傲。自从成了“右派分子”之后,那股傲气不见了。虽说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通常不谈政治,但毕竟他们都是在政治上摔跤的人,难免不谈政治。偶然间,他们说起章乃器,说起梁漱溟……他们对老朋友充满思念之情。他们对于章乃器、梁漱溟的“硬”——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不屈不挠,不承认“错误”,表示佩服。

章伯钧曾说,章乃器比我强,他始终没有认“罪”,坚持到底。罗隆基则说,1952年“批判”梁漱溟,他处之泰然,始终不屈服,这样的人真不多。

章伯钧说起了“反右派斗争”:“这是一场错误的政治运动,把知识分子都得罪了!”罗隆基接过章伯钧的话说:“像我们这样过去拥护共产党的人,成了‘右派分子’,而那些军阀、国民党反动官僚反而没有挨整,这是不公平的!把费孝通、潘光旦、吴文藻这些进步知识分子都打成‘右派分子’,是极其错误的。陈铭枢,北伐名将,只是在1952年‘批判’梁漱溟的时候仗义执言,到了1957年就成了‘右派分子’……”

看得出,不论是章伯钧,还是罗隆基,在私下的谈话中,表达了对于1957年那场“反右派斗争”的强烈不满。

赵君迈说,在“反右派斗争”之后,罗隆基曾经被送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当时总共有16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右派分子”。章伯钧后来也参加了。在那里,每天学习,罗隆基没有承认“错误”,但是讲话很谨慎。小组讨论时,罗隆基几乎不发言。章伯钧在那里,则是口头承认“错误”。他们只有在与老朋友聚餐、聊天的时候,才会讲出心底的话。

赵君迈说,章伯钧夫人李健生资历也很深,但她谨言慎行,从不参与政治性的谈话。其实她对当时中国的政治运动看得很清楚,只是不说而已。

赵君迈回忆,罗隆基喜欢音乐,喜欢戏剧;章伯钧则喜欢读书,喜欢字画。罗隆基家中挂着一幅齐白石的画,那是齐白石送给他的。

1961年,全国政协曾组织参观团去江西、湖南,罗隆基和赵君迈、黄绍竑、康同璧及其女儿罗仪凤一起前往。他们曾上了廬山。但是章伯钧没有去。罗隆基去江西时,曾想顺路回故乡安福看看,后来思前顾后,没有去。毕竟他是“大右派”,回到家乡诸多不便。

赵君迈说,在“反右派斗争”之后,在王府井迺兹府大街12号罗公馆再也没有见到浦熙修的身影。罗隆基认为浦熙修在“反右派斗争”中顶不住压力,背叛了他,从而跟她一刀两断。

赵君迈还说,章伯钧在男女关系上很严肃,对李健生“从一而终”,而罗隆基在这方面就不如章伯钧。罗隆基晚年跟一个姓张的小姐来往密切。赵君迈常去罗公馆,见过她。罗隆基喊她“张小姐”,而她则喊罗隆基“罗伯伯”。这位张小姐是刘王立明介绍的。

“最后的晚餐”

罗隆基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还和联络员赵君迈在一起。

赵君迈回忆罗隆基“最后的晚餐”,那是1965年12月6日晚上,罗隆基在家里设宴,与几位朋友聚餐。来者除了赵君迈之外,还有刘王立明和女儿刘炜等。赵君迈说,不论是他,还是刘王立明,都住在北京东四,离罗隆基家很近。

刘王立明原名王立明,为了纪念丈夫刘湛恩而复姓刘王。刘王立明跟罗隆基来往密切,可以说有四个缘由:一是彼此都曾留学美国,刘王立明当年留学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生物系。二是都对政治有浓厚兴趣。刘王立明回国之后与李德全、史良、刘清扬等发起组织成立中国妇女联谊会,曾任第一、二、三届国民参政员。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委员,1949年之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三是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处境相似,有共同语言。四是住处挨得很近。

那天,罗隆基请自己的厨师做了涮毛肚(即牛百叶)。已经戒酒的罗隆基,在晚餐时有点兴奋,还拿出一瓶殷红的北京葡萄酒,斟入一只只江西景德镇瓷杯。他开了酒戒——本来,他患心脏病,已与酒“绝缘”。

饭足酒余,他还到不远处的刘王立明家中聊天,直至夜11时才回家。那时他还一切正常。

12月7日清晨,罗隆基心脏病发作。罗随身带着硝酸甘油片。可是他在打开硝酸甘油片药瓶时没有拿住,瓶子落在地上。他就这样死去。直到上午8时,护士王小姐按时上门给他注射胰岛素,这才发现他已经去世。据医生分析,导致罗隆基心脏病发作的诱因,不是涮毛肚,而是喝酒。

赵君迈说,罗隆基的突然去世,曾使章伯钧一连几天双眉紧皱,长时间地呆坐。他似乎想得很多,想得很远,却沉默不语。赵君迈很感叹地对笔者说,罗隆基一死,早期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的10位中国同学之中,只剩下他和高士其了。

我很感谢赵君迈老先生在病榻上接受我的采访。他作为联络员,所回忆的罗隆基的晚年情景弥足珍贵。在我采访他一年半之后,1988年7月13日他在北京逝世。虽然赵君迈先生生前所任大都为虚衔闲职,但是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他的追悼会报道,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李先念以及康克清、赵朴初等400余人参加遗体告别仪式,赵紫阳、杨尚昆、邓颖超、胡耀邦等送了花圈,这足以表明赵君迈先生深为中共看重。赵先生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赵君迈先生是不是中共特别党员?不得而知。他并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怎么会住在北京军区总院,我也不得而知。就在他病逝后4个月,我曾多次采访过的高士其先生也去世了。

被红卫兵扔掉的骨灰盒

1986年11月,我在北京接连采访了罗隆基生前好友赵君迈、叶笃义、陈新桂,还前往北京同仁医院与正在那里住院的章伯钧夫人李健生作了两次长谈,另外在章宅采访了章伯钧之女章诒和及女婿马克郁。11月27日,我离开北京,乘坐279次火车直奔郑州,专程采访罗隆基唯一的亲属、郑州粮食学院油脂系教师罗兆麟先生。

nlc202309042105

由于此前我曾多次致函罗兆麟先生,向他请教关于罗隆基的身世问题,所以与他一见如故。他除了详细谈及他与“四家兄”罗隆基的诸多交往之外,还谈及罗隆基的后事料理经过。

罗隆基的“单位”是中国民主同盟,所以罗的后事由民盟中央负责。罗兆麟记得,在罗隆基去世当天中午,接到民盟中央的电话,告诉他罗隆基去世,并要他立即到北京料理后事。罗兆麟和儿子在翌日早上分别从郑州和抚顺出发,乘坐火车前往北京,到达时已经是晚上。李公朴夫人张曼筠、李文宜以及一位姓安的(罗兆麟记不起名字)代表民盟中央接见了他。当时张曼筠是民盟中央委员兼办公厅主任。

罗兆麟来到迺兹府12号罗公馆,发觉罗隆基重要的文字性遗物,诸如日记、文稿、信件等,都已被中央统战部运走。另外,罗隆基的遗体,已安放在北京医院太平间。

他们问罗兆麟作为亲属,有什么要求。罗兆麟当即提出,要求摘掉罗隆基的“右派分子”帽子。罗兆麟说,总不能让“四家兄”戴着“右派分子”帽子进棺材吧!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因为“罗隆基一直没有悔改表现,不能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为此,罗兆麟受到了批评,不得不“承认自己认识水平低,没有和右派划清敌我界线”。

就这样,罗隆基死去的时候,头上还戴着“帽子”。没有举行追悼会。鉴于他是著名民主人士,全国政协在北京医院为他举行了小規模的遗体告别会。罗隆基虽然双目紧闭,但他依然显得那么潇洒,一派学者风度。他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双眉却是舒展的。

罗兆麟出席了在北京医院太平间举行的罗隆基遗体告别仪式。据他记忆,那天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有史良、邵力子、张奚若、杨明轩、刘王立明、齐白石的儿子……中共中央统战部来了个科长,总共大约三四十人。罗兆麟记得,统战部的科长问:“罗隆基的母亲怎么没有来?”他所说的“罗隆基的母亲”,是指罗隆基的继母,亦即罗兆麟的母亲。在当时,除了罗兆麟之外,罗隆基的继母也是罗隆基的亲属。罗兆麟回答那位科长说,母亲年迈体弱,无法前来。在遗体告别仪式之后,罗隆基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葬场火化。

关于罗隆基骨灰的处理,罗兆麟是这样说的:“念‘手足之情,兄弟之谊’,当时我要求‘四家兄’骨灰进八宝山革命公墓,否则给我带回去。”负责此事的民盟中央的辛志超对他说,罗隆基是“右派分子”,进不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但是骨灰盒也不能让你带回去。究竟如何安置,要等组织决定。

就这样,罗隆基的骨灰盒只能寄存在火葬场临时存放处。罗兆麟说,他回到郑州后,曾以他的母亲的名义写信给民盟中央,要求尽早安葬罗隆基。没想到,不久“文革”爆发。“文革”中,罗隆基的骨灰盒被红卫兵扔掉。罗兆麟叹道,“四家兄”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罗兆麟回忆说,在罗隆基的遗物中,有史良的情书、浦熙修的熨斗。另外,罗兆麟还见到过罗隆基写的自传,20万字,从出生写到在天津办《益世报》,未写完。罗兆麟说,“四家兄”写得很生动,他要求带走《罗隆基自传》手稿,民盟工作人员不让他拿走,称这“是一个政治上极为反动的文件,不适宜由家属保管”。

1990年7月罗兆麟先生病逝。

我庆幸20多年前能够走访诸多罗隆基好友以及弟弟罗兆麟,得到罗隆基去世前后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得以厘清历史的真面目。那些珍贵的采访录音带如今都在,我将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以供后人研究。

2014年9月18日

(作者系文史学者、传记作家、本刊编委)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青春励志正能量经典语录下一篇:临床药师工作考核